评课发言稿

时间:2024-06-26 13:52:55 演讲稿 我要投稿

(合集)评课发言稿15篇

  在现实社会中,需要使用发言稿的事情愈发增多,发言稿可以按照用途、性质等来划分,是演讲上一个重要的准备工作。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发言稿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评课发言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合集)评课发言稿15篇

评课发言稿1

  看了这段教学视频,让我对何老师的精彩教学非常敬佩,也让我对小学美术教学产生了很多想法和反思。相对于过于花俏的美术课,这节课时朴实的,是注重实效的,它实实在在的锻炼了孩子们的美术技能,培养和提高了孩子的审美能力和素养。

  美术课要教给学生什么?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造型艺术,首先要弄清楚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不是培养画家,不是培养特长生,不是美术专业的考前培训,而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中关于美的素养的一门学科。

  在美术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这个目的被细分成丰富多彩的各种课型,,被分为一个个小的教学目标贯穿在不同年级段的美术课中。

  基于以上因素,授课者在备课中,要想清楚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通过本节课,要教什么?要让学生学会什么?树好这个靶子,才能在教学设计中有的放矢,删繁就简,紧扣教学目标和主题。

  美术课如何教?

  一节课有了明确的目标,下来要思考解决的就是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问题。俗话说,教无定法,在班级授课环境下,受课堂时间的制约,我认为最好选用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去除掉花俏的摆设环节,回归到简单、实用、快乐的高效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好教学活动,让孩子有极强的表现欲望。一般来说,好的作品欣赏、好的导入、或者是教师的高效示范展示,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紧扣美术的本体,一定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术”的问题,也就是最基本的表现方法和技巧。这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也是只有美术课才能解决的问题。为了让学生直观的学习到美术造型的表现方法和表现技巧,教师的`示范显得尤为重要。大气,直观,准确到位的示范,不但可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还能为孩子们接下来的自主表现扫清障碍,使人豁然开朗,眼前一亮。另外,教师示范的过程,本身就应该是一个精彩的表演,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浓厚兴趣。

  美术作业怎样评价?

  美术课一般不会留课外作业,基本都在课堂上完成。评价一般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几种形式。但是现在更多的课堂评价都是为了完成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而评价,为了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做出的表面的、肤浅的、仓促的评价,达不到真正的评价目的。美术课的作业评价标准没有固定的答案和模式,但是不管采用哪种方式评价,都应该要紧扣教学目标,鉴于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的限制,自评的时候可以教师可以给出评价指标和关键字,让学生从指定的几个方面去谈。他评的范围可以更广泛,更适合人数较多的班级进行。教师的评价往往被学生认为是权威的评价,所以教师的评价要注意少些定性的评价,多些建议、多些鼓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美术素养都能获得成长和发展。

  不过,由于时间的紧迫,现在我们很多美术课的评价环节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的评价,这于我们现在班额过大,孩子的沟通表达能力所限都有关系。让我们对美术课的评价和激趣好好探究,让美术课更加精彩。

评课发言稿2

  20xx年10月15日,我有幸聆听了塔耳小学焦宗琛老师的科学课《找拱形》,通过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感触颇多,受益匪浅,下面,就《找拱形》这节课,我作肤浅的点评,希望能起到共同学习、交流、提高的作用。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焦宗琛老师根据小学科学课标要求,设计并执教了六年级科学《找拱形》。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探究中感悟、探究中创新,较好地实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找拱形》是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四课内容。在第三课“拱形的力量”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通过实验研究认识拱形受力的特点。本课则把对拱形的认识范围扩展到圆顶形、球形、多样的弧形,试图引导学生在经历“解释圆顶形、球形承受压力特点”、“推理塑料饮料瓶形状设计中的科学道理”、“寻找生物体中的拱形”等探究活动中用已有知识解读物体的形状与结构,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出合理的解释,发展学生的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节课优点很多,有以下三点特别值得借鉴:

  一、教师的“引”,让思维点燃。

  疑问是激起学生进行思维的原始动力。焦老师在导入时,通过提问,问:我们身边见过哪些拱形?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着手,认识拱形。师又追问:为什么在桥的设计建筑中拱形比正方形、三角形形用的更多呢?那么拱形到底有什么优势呢?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思维的动力,为本节课确立了探究的主题。

  我们强调在让学生“动手”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动脑”,最终内化成一种固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猜测后,让学生想办法,从球形入手,并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乒乓球半球做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球形结构抗压能力的大小。一次次的往球形结构上增添的重压吸引学生的

  兴趣和探究的热潮,掀起本次课的高潮。后面对于塑料瓶瓶身结构抗压的结构研究,用各种问题作为引导,同样吸引学生的兴趣。

  二、科学表述,让思维开花。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的。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述才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发展。焦老师在课上十分注重学生对语言的表述。如让学说生活中什么地球见到过球形、拱形结构,塑料瓶身使用到的关于拱形的什么特点等等,这些不是一次课能积累出来的科学素养,而是在平时科学教学中日积月累的。

  三、教学组织秩序严禁,教学层次分明,层层深入,恰到好处。本节课,焦老师从找拱形--索身边拱形结构的特点、优势--用实验证明拱形的承压特点--分析拱形承压原因--总结拱形的优势,见识拱形建筑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解释塑料瓶瓶身利用的拱形特点,一步步深入到学生资助探究,并自己得出科学知识,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证意识。

  焦老师的课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很多,如果要说建议,有以下两点,仅作参考:

  1.实验器材的选择,与材料有关:焦老师选择用乒乓球的'半球作为球形结构的探索材料,很好用,这里涉及到关于器材材料的问题,有同学会想到,如果是鸡蛋壳的半壳,恐怕就不能承受两堆作业的重量了。

  2.课的延伸拓展处:探索塑料瓶使用的拱形特点。为了让学生能更清晰、进一步加深对拱形在生活中应用的优势,可以让学生提前带一个塑料瓶到课堂上,每个人就能更明了。

  综上所述,整堂课,学生积极性较高,参与面较大,动手动脑,细心观察,乐于探究,教师深度参与,及时鼓励,全程评价,教学效果较好。充分体现了典型的科学探究课的课型特点。即: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总之,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肯定。是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一节课,对于科学课的学习、研究很有帮助,不仅开拓了学生的大脑,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样深化了我的科学素养、科学研究的态度。

评课发言稿3

  大家好!我是Xx小学的Xx。我今天做的这节课是一年级《看图写话》的期末复习。看图写话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习惯的重要凭借之一,为了训练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并且和中年级的语文写作相衔接,从低年级就要逐步开展一定的写话训练。因为这是一堂复习课,学生已经掌握了“谁干什么”的句式,这也是我们期末复习的重点,结合学生的已知,我课件了如下的教学步骤:以连一连的形式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谁干什么”的句式。

  以填一填的形式,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提示把句子写具体,层层递进,提高难度,让有能力的学生尝试用“什么时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句式把句子说具体。一般学生掌握“谁干什么”的句式就达到了看图写话的基本要求。同时,我结合大纲的要求让学生初步学会使用句号和逗号。为每一位学生都创造了可发展的空间。

  以写一写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看图写话的训练。因为这是一节复习课,所以让学生在说的基础上去写,然后去检查,教给他们看图写话的方法,也培养了学生逐步养成检查的习惯。由于这是复习课,每个环节我都让学生进行总结,在教师的指导下,复习巩固看图写话的方法。最后由学生自己小结的基础上,本着学有所得,学为所用的原则,帮助学生编了一个小儿歌,让学生在写作中正确、巧妙的运用。通过这次的做研究课,我的'教学理念有了的转变,课堂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下课件我就结合刚才这节课,谈谈我的个人体会。我先谈谈我感觉几处成功的地方:进入填一填的练习后,我利用提示语的方式让学生把句子补充完整,通过比较第一二句话,让学生知道用上“在什么地方”使句子更加具体了。再通过引导启发,由学生说出,句子的开头还可以加上“什么时间”就更加的具体了。因为学生掌握的时间只是局限在“早上”,“中午”等等,我给出了在“语文课上”,又引导学生自己来说。其中一个学生回答了“数学课上”,我及时通过引导让学生注意到图上小朋友看的是一本语文课件,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要“仔细观察”的概念,同时让学生明确想象要合理。2最后,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去试着写出一句话。我就“仔细观察”这个要点给出了一句话:早上,明明和小文在院子里下象棋。让学生自己来发现其中的错误,图上实际是两个小朋友在下围棋。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观察的能力本着“学有所得,学为所用”的原则,我给学生课件了一个看图写话的小儿歌,强化了看图写话的方法,也变于学生的记忆和运用。在这节课上,我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刚才我提到的,在观察看语文书这个环节时,我应该在学生说出“数学课上”以后,当时就让学生再来说一说,然后让其他学生认真听,由他们自己去发现其中的错误,引导学生要“仔细观察”的同时,还要想象合理。2在观看课件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多处都出现了“那么”的口头语。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刻意的去发现,改正,使得自己的语言更加的简洁、精练。

  评价学生的时候应该在充分给予肯定的基础上,对其他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我评价仅仅是“你真棒”,“你回答的真好”等,没能说出好在什么地方,就显得评价的语言过于单调,缺乏新意。我是第一次尝试这样的研究课,实践经验不够丰富,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也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给我提出意见,帮助我进步。最后,在这里我还要感谢给予我大力帮助的Xx主任和Xx老师。谢谢大家!

评课发言稿4

  感谢**小学的领导精心组织这次教学交流活动,这个活动搭建了教研交流的平台、教师展示的舞台,也搭建了两校友谊的桥梁。下面我就两节公开课谈谈我个人的感受。

  殷老师的课,课如其人,清新灵秀。整个教学快慢适宜、动静结合、张弛有度。老师依据文本特质和学生实际,适当取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流程,适度拓展课外资料,恰当营造教学情境,与学生共同构建了一个真实、朴实、灵动的语文课堂,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下面我从两个方面谈一谈观课的感受。

  一、关于静默

  时下我们的语文课堂缺少的不是热闹,而是静默。语文课早就该还给学生一片静默的时空。语言文字有着丰富的意义和情味,很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可能就是这样一种情境,而这种情境的体会,需要孩子们静思默想。殷老师在教学本课第一自然段时,出示四个方面的自读要求,让孩子们静静地默读。这是让孩子们倾听文本声音、触摸人物心灵的内心体验,是孩子们静心涵咏、潜心会文的过程。从孩子们的读后反馈看,他们与文本产生了情感的碰撞,实现了灵性的启迪。这便是课堂静默产生的静水深流的效果。

  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老师们经常使用默读这种方式,却往往只注重默读的内容,缺乏对默读方法的.指导。比如,指导学生默读时,在重点词句上停留、品味、揣摩,在疑难处多问几个为什么,或者把自己的疑问及时记录下来,在有感触的地方写写批注等。另外还应有默读习惯的培养,比如默读时各自潜心静读,不交头接耳,不窃窃私语等。只有从内容、方法、态度、习惯等多方面进行指导和要求,课堂才能形成一段灵敏的寂静。另外教师要给足静默的时间,要多一些等待。相信耐心的等待过后,能够倾听花开的声音。

  二、语文课究竟要教什么

  我们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要清楚我们的课要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要这么教。我们每一位听课的老师也要想想这节课老师教了什么,是怎么教的,为什么要这么教。语文老师一定要清楚语文课是干什么的,要清楚自己每一节课想要什么。我们的语文老师一定要带领学生品味文本的语言,找准理解、欣赏、积累语言的训练点;要熟悉作者的语言风格,以便恰当地指导朗读;要揣摩文章的写法,找准让学生了解、借鉴的重点;要细读文本,反复品味,清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编者的编排意图。

  在具体的课堂实施环节,要注意几点:一、语文课,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要引导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地读书,读出情感、情境、情趣,读出语言的风格和味道,读出作者表达的个性和精妙。一篇情感性非常强的文章,如何引导学生体味课文情感?答案一定是读书!而不是叠加过多的资料,老师一味地煽情和简单的告诉。二、要精简目标,聚焦重点,多层推进,一课一得。课堂40分钟的时间是个限值,要想教得扎实深入,就必须直奔重点,精准发力,舍弃不必要的枝节。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个取舍的艺术,需要教师精心解读文本,读出“这一篇”与其他篇不同的地方,最值得教的地方,然后朝着一个核心目标,在关键处重锤敲打。有的课目标分散,老师要的太多,为了赶流程,只得这里一下,那里一下,看似教得完整,实则处处走过场,倒不如集中某一个点深挖。“教得完整”不如“学得充分”。

  第二节课,张老师的绘本阅读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多姿多彩、别有情趣的学习之窗。选取的绘本特别富有童真童趣,特别契合儿童的心灵。老师精心挑选适合儿童阅读的绘本,打破教材的局限,把一本好书带到孩子们面前,这本身就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本节课,在优美的意境中,在丰富的想象中,在老师精心的留白里,孩子们在津津有味地读故事,在具体情境中学语言。老师带领孩子们在童话世界里遨游,让孩子的灵性在童话世界里放飞,语言在童话世界里生长,思维在童话世界里提升,情感在童话世界里滋养。我希望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也能在自己的课堂中引入绘本阅读和写作,尝试自主开发课程,努力构建更加丰富、多元的语文课堂。

  今天听取了两位年轻的、富有钻研精神和教研热情的老师的课,我们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启迪,更感觉到了一种力量,那是一种奋发向上积极探寻的力量,那是一种勇往直前坚定行走的力量,这种力量,叫做生长。

评课发言稿5

  5月26日,武平实验小学向大禾中心学校第二次捐赠仪式暨送教下乡观摩活动在大禾中心学校举行。实验小学继去年向我校捐赠学生餐桌椅之后,这次又向我校捐赠了价值3万7千多元的讲台、课桌椅,同时还不辞辛苦,为我们送上了精彩纷呈的6节示范课。其中练瑞英老师在五(1)班上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

  听这么优秀的老师上课,上的又是这么美的一篇课文,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花美、人美、课更美!

  一是结构美。这篇课文的作者季羡林先生是美学大师,连老师的这节课也把季先生的这一作品以很美的结构方式呈现给了大家。整节课思路清晰,线条简洁,从德国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开始,让学生欣赏了德国奇丽的景色,再引领他们认识了德国这个奇特的民族,从而体悟到“人认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并用自己的笔写出自己的感受。最后用一首小诗《给予》作为全课的结束,给人一种余音绕梁之感。由“花美”到“人美”,由“读”到“写”,从整个教学设计的外在形态来看,呈现出一种建筑之美;从其内在的结构来看,则表现出一种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渐入佳境的层次之美。从中体现出练老师在教学设计上的独具匠心。

  二是情境美。课文记叙的是作者两次赴德的见闻和感受,文中洋溢着一种浓浓的异国风情。课堂上,练老师以充沛的感情,生动的语言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把教材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如在课前互动时就让学生交流自己养花的体会,还在课堂上让他们说说自己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是:练老师请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练老师用优美的朗读把学生带到了德国,带进了一个花的世界,不仅让学生看到了鲜花,还让他们闻到了花香,听到了花开的声音!这样就打开了学生的生活宝藏,强化了他们的体验,增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引发了他们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共鸣,真正体会到了“花美,人更美”的美好境界。

  三是语言美。课堂上,练老师无论是对课文内容生动形象的讲述,对文本声情并茂的范读,还是对文章立意深入浅出、丝丝入扣的剖析,都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打动着学生的心灵,也打动着所有听课老师的心灵。而且,练老师不仅自己的教学语言生动、传神,还努力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走进文本,强化语感,从鲜活的语言实例出发,从具体的语境中领会语义。如对“花的脊梁”中“脊梁”一词的理解,老师亲切地摸着一位同学的后背的脊梁骨说:“这是人的“脊梁”,我们只能从他的后面看到。那么,在句子中,花的脊梁又指什么呢?”从而让学生理解因为花朵都朝外开,那么在屋里看到的“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包括花的枝干和叶子)。显然,德国人养花是给别

  人看的。又如,为了让学生体会德国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练老师让他们进入德国人的角色,自己对他们进行采访“请问小姐,你家养花吗?”“你家呢?”??在交流互动当中,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就进入了文本,理解了语义。同时,练老师不仅让学生理解、感悟语言,还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学习表达。不但让他们积累教材中的优美词语、句子和段落,让学生把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当堂做到熟读成诵,还重视课外积累,如在学习了“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后,让学生积累了“色彩斑斓”、“五彩缤纷”等描写花的词语。特别是与课文密切相联系的“我做了一个花的梦??”“我做了一个思乡的梦”的小练笔设计,既练习了表达,又升华了情感,让人感觉眼前一亮。整节课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同时又体现出语言美与哲理美的相互交融。

  当然,除了结构美,情境美,语言美,这节课还有太多的亮点,太多的美。如节奏美、生成美、板书美等等。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我无法进行一一阐述。总之,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明白了——原来语文课是可以上得这么美的!

  感谢实小的练老师为我们带来了这么美的一节语文课,感谢所有的这次送教的老师。你们辛苦了! (蓝兴启)

评课发言稿6

各位同仁:

  今天我市语文研讨会,研讨的主题是:变教“课文”为教“语文”。对这个主题的阐述,后面高主任将做详细的阐述,这里先谈一下我们的理解:

  教“课文”的主要特征之一

  1、多以思想内容的理解为主要目标。

  2、多以对文本的深入解读,繁琐、碎片的分析为基本形态。

  重的是内容的理解,碎片的、磨叽的语句分析。

  教“语文”重点取向之一

  以语文知识获得、语文学习方法掌握和语言技能形成的结构课堂教学为导向。

  重人的认知品质、智能结构的培养。

  要实现变教“课文”为教“语文”,核心是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怎么“用’?对教材的处理,学法的设置尤为关键。我们力主课堂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学习好本课的几个具体目标(几个学习要点),又要引导学生弄清点与点之间的联系,点与场(文本、信息源)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点,提出学习的思考问题;进而教交给学习思考的方法,培养思维结构。

  本着这样的理念,对《老人与海鸥》一课的教学,说说三个处理:

  一、对文本的整体处理(6层次)

  教师设计了6个教学层次:

  1、老人的青铜雕塑

  2、课题:老人与海鸥

  3、两组词语,

  撮嘴呼唤 边走边放 亲昵说话 啧啧称赞

  翻飞盘旋 扇动翅膀 肃立不动 白色旋涡

  4、想象两幅画面

  5、依据画面和课文内容概括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6、提出学习问题。

  了解了文章的脉络,看着这样感人的画面,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学习问题呢?(梳理同学们的问题:1、老人是怎样爱海鸥的?2、海鸥又是怎样回报老人的?)

  这样的处理,就是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整体处理,实现了:

  文本、信息源——重点词语——情节画面

  文本、信息源——抽象概括——主要内容

  文本、信息源——思考辨析——核心问题

  整体处理教材,这是一个过程,一个引导发现的过程,不是空投、指定(教师的)

  一个思考探究的过程,是路径、目标的寻辩(学生的)

  帮助学生把庞杂的文本、信息源,概括出了主要内容、两个画面,抓出了要学习的要点、方向。坚持长久的训练,学生会形成思考的方法和思路。核心素养得到发展培养。

  二、海鸥送老人的画面处理(5层次)

  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这一单元训练重点紧扣这一目标,教师设计了5个教学层次:

  1、读课文14至17自然段,勾“意想不到”句子、想象画面

  2、抓语句悟画面——标出重点词

  画面一:翻飞盘旋:“翻飞盘旋”“大声鸣叫”

  画面二:瞻仰、守灵:“煽动翅膀”“轮流飞到”“瞻仰”

  “纷纷落地”“站成两行”“肃立不动

  画面三:直扑过来:“炸了营似的”“扑过来”“大声鸣叫”

  3、联系生活说画面(可以一个个画面说、可以三个画面一起说、抓词说)

  主题:体悟海鸥的感恩、思念。

  方法: 一组词整体说;联系生活说。

  把握:从海鸥的'什么描写看出海鸥的情感?落实到动作、声音,而不是追问你理解到海鸥的情感?

  4、引导悟表达方法:

  海鸥们不会说话,这丰富的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海鸥的动作、声音、细节)

  5、感情朗读,提升主题——回报、感恩

  这样的整体学习方法,实现了:

  整体的方法抓内容:段落——句子——词语

  整体的方法谈理解:一组词整体说,不碎片化。

  整体的手段导学法:想画面、联实际、感情读。

  三个层次的整体把握,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课堂结构的处理(6环节)

  教师设计了6个教学环节:

  1、整体感知提出问题———教材的整体把握、

  学路的整体梳理、

  目标的整体定位。(师导设)

  2、学习海鸥送老人的画面

  3、学习老人爱海鸥的场景

  4、学习老人部分

  5、以读生情,回扣主题

  6、整体收获,收获整体——从整体上收获学习(两层)

  是收获的整体集中(生体验)

  整体——部分——整体的结构 再次智能结构的塑造。

  以上是我们试图体现的教学观点,很不成熟。也因为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体现的还不到位,敬请各位同仁海涵、指正。

评课发言稿7

  今天上午听了顾老师的课后,我觉得有这几点值得我学习:

  一、准备充分。从精美的挂图和头饰中,不难看出顾老师为这节公开课付出了心血和汗水。这些直观教具的运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板书工整。这节课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很多,但并没有因为板书内容多,而字迹潦草。工整的板书与课文的挂图浑然一体、相得益彰,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结构完整。作为一节阅读课,这节课既有上节课字词教学内容上的回顾,又有故事内涵上的挖掘;既有课文的分析理解,又有课本剧的表演;既有学生与文本的接触,又有师生思维的碰撞;既分析了文中两种动物的形象,又教育了学生。

  顾老师以其扎实地教学基本功,敬业的工作态度,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课堂教学,始终是一个令人遗憾的工程。如果想要精益求精,让自己的教学更加完美,我觉得在以下几方面仍要努力改进。

  一、第一次让学生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在学生读完课文后,师生合作把该问题解决了,但确切地说是老师把这个问题的答案告诉了学生。这样做剥夺了学生认真思维、组织语言、进行表达的权利,放弃了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如果是我,我会按“读——思——说——评”的环节,组织教学。

  二、再读课文时,让学生思考:狐狸对乌鸦说了几次话?分别说了什么?我觉得这个问题的设计,没有思考的价值。它是帮助教师把一篇完整的生动的故事分解得支离破碎的罪魁祸首。如果我是教者我会设计这样两个问题统率这节课的教学: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和乌鸦?你想对这只狐狸和乌鸦分别说什么?放手让学生阅读、讨论、交流,这样做至少避免了老师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的错误倾向。

  三、对文本的表演,应建立在熟读理解、内化吸收的基础上。否则,这样的表演,就会显得很仓促、很呆板。不但会让表演者显得很窘迫,而且也很难赢得观众的喝彩和掌声。另外,我觉得语文姓语,不姓演,没有特别的需要,不要把时间和精力花在高耗低效的所谓课本剧的表演上。在课堂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首要的任务,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展开深层次的`对话,让学生的心灵在阅读文本中受到震憾,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心灵体验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四、要有对课文的拓展延伸的意识。要让学生观察文中的插图——乌鸦肉被骗走后的情,要充分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此时的乌鸦会是什么心情?它会吸取什么教训?努力实现“课虽终,但意无穷”的效果,让“读、想象、体验、表达”延伸到课外,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

评课发言稿8

  我参加了学校的听课活动,受到了许多启发,现在联系我自己平时教学管理中的一些问题,说一说我的心得体会。课堂上教师成熟与老练的教姿、教态、教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的思维的活跃,更让我看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第一, 备课的精心和设计的新颖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在听课中时常看到老师们独特的教学设计,精美的课件制作让我心动!使我明白一切的手段都可以用来服务语文的教学。

  第二,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老师仅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让学生自由畅谈, 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分享自己喜欢的'声音。学生各抒己见, 积极性很高!

  第三, 注重反复朗读。好文章是用来读的, 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 老师都把朗读当作理解文章的必要途径, 借助朗读反复欣赏感悟文章的语言美。在朗读、点评、再读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学生从中也深刻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第四,就是老师所特有的魅力,比如说教师的语言。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在上课时,教师语言的魅力深深地令我折服;尤其是课堂教学评价的语言,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时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深入学习和研究语文的信心。老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一员,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的缺点,学生的这一过程是他们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一直苦于课堂语言,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们的多维评价:“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老师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和胆量”,“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贵,老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这个地方你再读上一遍,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

  总之,通过听课学习,让我对自己平时的教学管理有了更深刻的反省和更高的要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多对比,多反思,并真正地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寓教于乐”。

评课发言稿9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感到特别高兴与欣慰,因为小丽老师的课总算顺利地上完了。如果说,课上得还算成功的话,我最想感谢的人就是刘主任和我们年级组的每一位老师,刘主任的工作那么忙,事务那么多,却隔三差五地询问课的情况,帮助我们协调上课的时间、准备上课的桌椅;我们组的老师们更是齐心协力,帮着出谋划策、完善教案。在这里,我代表小丽,向刘主任、向我们组的老师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谁的本领大》这是一篇饶有趣味的童话故事,记叙了风和太阳的两次比赛:第一次比谁能脱下孩子的外衣,第二次比谁能让船行得快些。这两次比赛,风和太阳都是一胜一负,从而揭示:风和太阳各有所长,不能以胜利傲视别人,也不能因失败妄自气馁,应当清醒地认识自己,正确地对待别人的道理。课文情节对比分明,语言富有个性,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小丽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是这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我认为,本课时教学最大的特色就是:真正把阅读课上成了教师指导下的读书课。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不离课文、不离读书,从课文中质疑,又在课文中寻找答案,让学生在读中求懂,在读中学会,在读中获得读的能力。读,贯穿本课教学的始终。

  1、读的方式多,有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还有分角色朗读等。

  2、读的次数多,涉及面广,课堂上书声琅琅,读书声此起彼伏。

  3、读的要求逐渐提高,先读通读懂:风和太阳第一次比什么?怎么比的?结果怎样?准确感知语言所传达的信息,把握课文内容;再读出感情:如“这有什么难的?”“看我的吧!”感受风的狂妄,太阳的得意,读出语言所蕴含的情感;最后读出神,如课文的最后,太阳说:“风先生,你的本领也不小啊!”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寓意以及言外之意。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要正确看待自己,对待别人。更重要的是,在整节课中,学生一直处在乐读的状态下。课标指出:在第一学段,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有乐趣才会喜欢。如何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呢?小丽老师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奖励性的手段,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享受,表现了自我,获得了成功,就一定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就一定会喜欢阅读。

  另外,我认为这节课还有以下几个亮点:

  1、目标意识强。记得学校在落实“减负增效提质”规定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深入探讨,既要着眼于宏观,又要具体到微观;既要有明确性的目标认识,又要有具体的行动策略,从教学源头上确保教学质量。在具体备课过程中要做到“脑中有纲(标准)”、“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手中有法(方法)”。小丽老师根据课文内容以及课后习题的提示,在上课前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本领,要正确认识自己,看待别人。(3)会用“觉得”造句。在上课时,她不忘脑中的标,胸中的本,目中的人,运用手中的法,一步步引导学生达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2、训练意识强。课标指出: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听说读写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会用“觉得”造句。小丽老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我觉得”来做评价性的语言,还不时引导学生用“觉得”说话。正因为有了教学过程中的熏陶和实践,所以小练笔中的作业,学生才能信手拈来,精彩纷呈。老师最后的结束语看似不经意,实是点睛之笔,显示了她较强的训练意识。

  3、注重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篇课文记叙了风和太阳的两次比赛,两次比赛的内容不同,结果不同,但比赛的过程相同,故课文在叙述上也基本大同小异。所以,小丽老师在设计时,重点指导学生学习风和太阳的第一次比赛,然后指导学生按照提供的学习方法,自己学习第二次比赛,为学生的自学搭建平台。这样,先扶后放,扶放结合,久而久之,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定会得到提高。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这节课当然也不例外。我个人觉得,如果在课堂上,辅以更多想的训练、说的训练,教学效果会更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加凸现。如:书中的最后一幅插图,风和太阳拥抱在一起,太阳向风翘起了大拇指。老师可以这样问:小朋友,风先生听了太阳的赞扬,也向太阳竖起了大拇指,它会怎么夸太阳呢?让学生练想练说。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一次口语训练的机会,又放飞了学生的想象,弥补了文本的空白,同时深化了文本的主题。

  我相信,通过这次汇报课,小丽老师肯定是受益匪浅。祝愿她和所有的年青老师在我们外国语这片沃土中茁壮成长。

  最后,感谢大家的耐心聆听,恳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评课发言稿10

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今天能代表听课教师在这里发言,我很荣幸,感谢领导的信任,感谢大家的支持。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些话告诉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做“有心人”,“留心”人,换成现代的文字内涵,就是认真。所以,根据这些年自己的一些教学及听课经验,总结了自己在听评课活动中的一点感悟和心得,现在给大家汇报如下。

  一、认真听

  作为听课教师,做好听课活动的根本就是“听”,但仅是泛泛的听还远远不够,还要认真听。只有认真听了,才能在听课过程中做到对信息接收的最全面和最大化,能听出重点,能悟出真经,这能为听评课活动的下面环节打好扎实的基础。

  二、认真记

  “记”这里指的是,认真做好听课记录,因为认真记是认真听的必要补充。俗语说的好,“好记性不如赖笔头”,翔实做好听课记录,能为我们课后乃至为以后较长一段时间的教研实践和自我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最直接和第一手的教研材料。

  三、认真评

  评课是听评课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十分重要。通过对授课教师的课评,集思广益,既能总结出授课教师的讲课优点,找出亮点,还能看到授课教师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己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借鉴、吸取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又可以使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扬长避短,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与突破。

  四、认真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他认为教师只有经过认真反思,教师的xx教学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教师的教学水准才能上升,并对后继教学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从实际教学也可以感受到,课后反思确实是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一种方式,它有助于教师自身发展。总之,教学反思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也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我的发言完毕,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评课发言稿13

  今天有幸参加了“海门市幼儿兴趣课堂名师工作室”活动,作为一名乡镇幼儿园的工作者,每次参加观摩研讨活动都是以学习者的身份,所以每次都有很大的收获,这次也不例外,而且收获颇丰。

  在上午的活动中,有个环节就是上课教师的说课,很欣赏东洲幼儿园黄瑾主任的说课方式,不用稿子拿起话筒脱口开讲:讲大班孩子绘本阅读的目标,目前孩子的已有阅读水平;讲读到绘本《月亮先生》时触发的教学知识点;讲如何捕捉绘本的重点;讲怎样化解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透过黄主任看似信手拈来的话题,真切感受到黄主任对于本次活动的.前期准备有多充足,包括对孩子、对绘本、对大班年龄段科学领域目标的把握等等,一切的一切都了然于心。所以,虽然活动中有关月相图这个知识点有点难度,但活动整体效果还是相当不错。

  当然这次活动的亮点还有很多:比如丁娟老师的科学绘本《动物绝对不应该穿衣服》中,四个人合作一张记录单。在孩子记录的过程中,有个孩子说,该我记啦,我听到旁边的听课老师说,对啊,应该每个孩子一张记录单就不会出现这个情况了。结合后面的活动环节我们发现:这才是丁老师设计的巧妙,正是让四个孩子合作记录一张记录单,才有积极讨论、并愿意发表自己的想法的机会,如果每个人一张记录表,自己思考自己记录,这个目标就达不到了。

  再比如通过王祖霞园长的大班美术欣赏活动《藤蔓之美》,可以看出通源幼儿园的特色,王园长的美术功底和教学艺术很值得我们学习,本次活动学习到了有关装饰画的许多知识,收获了操作性极强的美术教学方面的技能。有个小疑惑:活动的课题是藤蔓之美,在后面的环节中,特别是后来的请大家用十分钟的时间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加工装饰,如果特别地强调用藤蔓状的线条,不知是否更贴合课题?

  感谢“海门市幼儿兴趣课堂名师工作室”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评课发言稿11

  在前面听了朱兰玲老师的《9加几》,陈移玲主任的《9的乘法口诀》以及钟海英主任的《合理搭配》三节课,我要感谢这三位老师,给大家带来这么精彩的公开教学课,让所有的数学老师特别是新教师有这么好的学习机会,使得我们数学组在课堂教学上有了更高的提升。这3位数学教师,应该说是各自己的教学特长和特色,听了这3节课,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针对这次3节课,我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9的乘法口诀》一课中,教师先复习8的乘法口诀,从而引导学生编出9的乘法口诀,在熟记9的乘法口诀时,并不是以一贯的死记硬背的方式要求学生背诵,先是要学生去发现隐藏规律,寻找记忆口诀的途径。在创新性地使用手指记忆法教学生熟记口诀。使学生在探索实践活动中水到渠成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关注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在《9加几》及《9的乘法口诀》中,教师都从学生感兴趣的 西游记作为入题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合理搭配》一课中,教师以创设老师过生日这一情境,请学生帮老师搭配衣服开课,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数学问题处处存在。这三节课的`情境创设都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接下来的数学教学进行了情感铺垫。

  三、经历探索过程,培养创新过程

  在《9加几》这一课中,教师让学生摆小棒;在《合理搭配》一课中,教师让学生摆学具,并提示学生怎样搭配才不会重复,不会遗漏。在孩子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思考、动手、实践及创新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拓宽他们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教师的训练到位,练习有针对性。

  这三节课都紧紧地扣住教学重点设计练习题,练习形式多样,通过练习最大化的巩固所学知识。

  五 、常规教学稳抓不放。

  这三节课是低中年级的课堂,从课堂中来看常规教学这项工作都做的非常的扎实,都能以较强的亲和力,丰富的语言和表情,来营造出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得低年级的课堂都能做到活而不乱。

  总之,这3节课,都上的非常成功,让公开教学活动目的真正发挥了实效。

  项不少的。听录音诵读并且指出读错字音,培养了学生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指向三个方面:即自然美、意象美和情感美,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把诗歌的目标定位在美的体验,符合课标要求。因为《蜀道难》这首诗从主题来说,在学术界一直是个非常麻烦的争论对象,到目前为止,至少四种说法。即便如王老师在课堂上所说,是送友人入蜀,也还是个谜。此说依据为原文:“问君西游何时还”,“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但是,仅凭这两句就肯定是一首送别诗,未免武断。关于此诗,明代学者胡震亨在《唐音癸签》卷二十一说:“《蜀道难》自是古曲,梁陈作者,止言其险,而不及其他。

评课发言稿12

同事们:

  大家好!

  由于有课没有参加教研活动很是遗憾,刚才看到了吴凤云老师总结的教研点评,有了点想法,所以也想出来瞎说两句:

  1、瞎说理由:除物理学科外,化学也算上能听懂吧!

  2、总体感受:从今天的教研记录中,我似乎闻到了点火药味,为之而欣喜。教研就是研讨,各抒己见,阐述不同的观点,没有点火药味怎会有研的味道呢。(我想学校正在偷着乐呢)

  3、综合评价:这节化学课,算是中规中矩,没有什么亮点,也不够精彩,但却较实用。上午也听了这节课,由于过分改变,丢了自己的特点。下午的课才找回自己,显示出你沉稳、细致、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的掌控能力。精彩的课堂不一定是高效的,而实用的课堂更贴近于高效。

  4、个人建议:

  第一、当课堂中出现预设外的问题时,教师不要躲避,要简明扼要的.进行讲解。(比如:铝与硝酸银反应,出现气泡(铝与强酸弱碱盐反应,伴随氢气的产生,高中要学到;再比如,锌与铁与盐酸反应,现象铁反应速度较快,是由于锌是粒状而铁是片状的,与反应物接触充分程度不同造成的)

  第二、本节课的难点在于第三个环节(置换反应)总结出金属的活动顺序。我们作为做课教师,应该把难点通过教学手段进行简化,通过实验置换反应是无法直接得出金属活动顺序的,而是通过置换反应以及上两个环节总结出金属活动顺序,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

  说好了是瞎说,望老师们谅解。

评课发言稿13

  今天,按教研组要求观看了**温州市优质课评比其中一节课堂时录,让我感受破深,给我一些课堂口语教学的启示。

  一、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做到因材施教。方睿老师以往承担低段教学所运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受到老师们一致地认可和欣赏。她热情大方的教态,悦耳动听的韵律歌,活泼有趣的游戏以及美观新颖的教具都成为她英语课堂牢牢抓住学生注意力和培养学习兴趣的法宝。而这次听方睿老师的课,同样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堂课里,我感觉方睿老师随着她的学生年龄的增长,变换了教学模式和方法,增添了些许成熟优雅,师生情感和谐发展。比如,课前的歌曲由儿歌变成了同学们喜欢的流行歌video欣赏; 教学设计中少了机械操作的游戏,更多地引导学生连贯流利地用英语表达他们的思想。

  二、简单的形式,丰富的内容。该老师的这堂课给我以清晰实在的印象。这堂课教学步骤并不多:歌曲之后老师引导学生谈论, What can you see? 接着引出学生不能说的.新授单词,再着说说what do you like? Why?然后再引入课文。但是,老师却给学生创造了大量的口语表达的机会。在她的课堂上,更多地听到的是学生的声音,而不是老师的声音;更多地听到的是运用英语表达思想的声音,而不是机械齐读的声音。在同学们的口语表达中,也感受到了她的学生有着丰富的词汇量。这与方睿老师具有新的教学理念以及她平时扎实的教学是分不开的。

  三、夯实基础知是保持学习兴趣的基础。色彩鲜艳,新颖美观的教具是方睿老师吸引学生的法宝之一;而这堂课,方睿老师一个课件一张嘴,同样也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着学生大量地进行口语表达。我想,此中不仅体现了她有着较高的教学艺术,也反映了她的学生有着扎实的基础知识。试想一个听课如天书的学生,是很难在一个没有游戏,没有五颜六色的图片的课堂上保持注意力的。我随手翻看了两、三个学生的课本,每课都记着老师补充的同类词汇,每课都有学生回家朗读背诵的家长签字。因为有着每天一步一个阶梯的艰辛,才能享受明天登上峰顶欣赏美景的喜悦。

评课发言稿14

  一、直觉、建议、赠言

  作为教学生来说,并不是公开课上得好的老师才能带得出好学生,适合上随堂课、并注重辅导的老师也能教出好学生;作为上公开课来说,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上一堂公开课的,由于一堂公开课需要来自老师自身很多的先决条件,所以有的老师对公开课来说只能评、不能上,就跟作文学评论的人不一定是文学家一样。听了你的《聪明的使者》直觉告诉我,你是一块适合上公开课的好料,你的胆量、体态、课堂语言以及你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为你胜任公开课准备了条件。对此,你得相信我的直觉,并坚定你的信心。

  当然,听了你的《聪明的使者》知道你也还得不断提高,这也是你所希望的。为此,我提议:1、继续向教务处申请执教公开课5至10堂;2、公开课后虚心听取艾志勇校长、盛洁芳校长、庹小红主任、游小玲老师、刘会菊老师的听课意见,他们对公开课都有独到的见解;3、公开课后认真写好反思、心得,可以借助网络相同课例与自己的公开课进行对比;4、主动申请执教的公开课完后,可申请教科室为你集体备一堂公开课,争取产生一堂优质课。

  我认为对于任何一堂课都可以用“成功、不成功、完美、不完美”这些关键词来进行概括性评价。作为一堂公开课,追求“成功”是必须的,在“成功”的基础上追求“完美”应该是公开课的最高境界。是不是“成功”主要是看教学结果,看学生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其能力是不是真正得到提高,强调的是“实效性”;是不是“完美”主要是看课堂效果,看学生是不是已经把你的教学当成了生活,是不是产生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当成了“知识美餐”,强调的是“生动性”,这会要求你在教学语言、过度处理、课堂艺术等方面从细节上下功夫。因此,“抓实效让课堂教学成功,重细节使课堂教学完美”这算是我的赠言。

  二、说说公开课《聪明的使者》

  1、把“理解内容、培养观察”作为教学目标是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分为“背景介绍、讲读课文、拓展学习”并交叉进行也是可行的;教学流程的设计及安排上也应该算是合理的。这说明你在公开课前的准备工作是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备教材这方面做得到位。

  2、你上的是《聪明的使者》的第二课时,用得最多的方法是“提问法”,这是一个常用也是实用的方法,但也许是由于公开课的原因,你把握得还不是很好。从产生问题到解决问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是老师启发、学生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要能够看得到学生的心在动。然而,课堂的好多处呈现,你的问题刚刚提出,你就带而为之把答案说了出来,就像自言自语,又好像不是在“一般疑问”而是在不停地“设问”。更有一处,当你提出一个问题时,由于学生提前预习过,“浮力辨根梢”的答案立即就从学生口中产生了,而你就很快地板书在黑板上,你忽略了不该忽略的讲解和能力培养的环节,同时产生了作为公开课最忌讳的“失真”。其实一堂课的问题并不需要很多的,抓住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不停地追究,让学生的思维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阶梯性地前进这是应该的。

  3、说说你的板书。你的板书设计整体上是精致的,做到了简洁、大方,具有概括性,适合学生根据板书进行知识巩固。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课题没有板书出来;板书的`出现错时,觉得正确的出现时间是在学生把问题解决之后,而你的板书有几处都是在解决问题之前。板书出现在解决问题之前,对学生来说是你有意的暗示,这对学生思维训练没有好处。

  4、课堂语言简单、朴实、通俗易懂是把公开课上成功的必然条件;特别是语文学科,要让公开课上得完美,课堂语言优美、讲究艺术这也是必须的。你在课堂语言的使用方面意识很强,但在执教《聪明的使者》中也出现了瑕疵,那就是你的课堂中出现了“异曲同工”这个课堂语言,看看当时的学生,我知道好多学生并不是很理解这个词语的。因此,在你使用这个词语的同时,花几秒钟时间解释一下应该是必要的。语言学习本身就是个无处不在的事情,作为大语文观来说,让学生在《聪明的使者》的学习过程中多积累一个“异曲同工”也不是坏事。

  5、说说你的重难点处理。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想首先应该是理解课文,教学难点根据当时学生的表现我想应该是“培养观察能力”那部分。对于教学重点来说强调的是“突出”两个字,而你的课堂表现出主次失衡,你在背景介绍上花功夫太多,挤兑了“理解课文”部分,其实根据学生精力和注意力规律,你完全可以在开课的前20分钟就把本堂课的重点,从“聪明”两字出发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首先就完成。另外,作为“教学难点”,本人认为并不是教参规定的,是学生规定的,哪里是学生不懂的,哪里就是“教学难点”。对于“教学难点”,强调的是“突破”两个字,你应该做的是通过“循循善诱”使学生“豁然开朗”,而不是通过你在学生短暂的思考后就匆匆出示答案使学生“恍然大悟”。一堂课下来,在“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方面,总让我感觉到你是在“轻描淡写”上语文,这与别人追求明确、朴实、自然而简简单单上语文是完全不一样的。

评课发言稿15

  (一)

  侯春平老师讲的是八年级上杜甫的名诗《石壕吏》,对于这样一篇老课文能讲出新意难度是很大的,但侯老师确上出了自己的风格。我从教学过程、课件制作、我的一点小建议三个方面加以评价。

  1、侯老师备课精心、设计尽心、辅导也不嫌费心。整节课思路清晰,两条线索贯穿课堂——读、演、写学生学习一条线,导、点、讲、评教师授课一条线。用对联导课,“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点出了杜甫的影响之深远,“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告诉后人杜甫的诗作内容,既把学生带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又巧妙的与课文内容联系在一起。串词连贯流畅、过渡自然,问题设计能突出重点,扣住主要内容。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文本进行,反复训练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读这一环节反复进行了5遍,演本身就是解读文本的展示,合作探究中问题设计依然是紧扣文本,如有一个问题是思考文章围绕哪两个字来写,学生在探究中再次对文本进行解读,直到最后对文章主题的概括,始终没有脱离教材。时间分配合理。学生活动充分。

  2、课件匠心独运、制作精美。开篇图片是月下民宅,院外一队官兵提着长矛向大门冲去,院内,老太太已走到门口迂身弓背、侧耳啼听,老翁则费力的趴在后墙上,半个身子露了出来,一条腿努力的压着墙顶,满脸愁容,很显然,他在拼命的往外逃。我想学生看到这副图片时,心中一定充满了对凶残的官吏的仇恨,对苦难百姓的同情。在理解文意的过程中时,插入一段长2分52秒的视频,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3、两点建议。朗读课文,感知文意要求:1.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3.读出语气4.读出感情,侯老师按着要求让学生读了四遍,第一遍要求读准字音第二遍要求读出节奏第三遍要求读出语气第四遍要求读出感情,理论设计上是层曾递进的,但实际操作中这四点是杂糅在一起的。建议不必按层进式来训练阅读。

  本节课的拓展延伸处有个小练笔,学了本诗以后,你一定对战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请就“战争与和平”写一句话。老师强调让学生写一句格言,我觉的要求太高,况且当时下课铃已经响起。建议要求学生扣着主题写个精练的句子,或课下练习写格言。

  瑕不掩瑜,侯老师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一个老语文教师端正的教学态度、扎实的基本功和深厚的学科底蕴,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二)

  徐清华老师作课题目是《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这是九年级上的一节综合性活动课,是一种新型课题,第八次语文课改中才出现。它问世三年来,一直是语文教师胸口的痛,许多老师不知怎么才能上好这种课(包括我),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什么现成的可借鉴的内容和可套用的模式。而且这种课必须两周之前就让学生搜集材料,然后依不同的形式让学生沟通交流,如果学生搜集材料的基础没有打好,课的质量将无法得到保障。搜集材料的过程不好组织,但徐清华老师组织的相当成功,现在,教学楼下还在展出三一班同学办以“谈孔说孟”为主题办的手抄报,相当精彩。它又是新的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容忽视,所以许多语文老师痛并探索着,徐清华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虽然它不容忽视,但它可以回避,可是,徐清华老师不仅没有回避,反而把它拿到公开课上展示,这充分体现了这位年轻教师敬业和乐业的精神。这是徐清华老师本节课中所体现出来的第一大特点。

  第二.课堂引进竞争机制。男女pk贯穿始终,始终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老师亲和力强,没有高高在上的摆架子,气氛民主、随和,体现出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第三,三维目标尽得体现。从课的内容上来说,我以为本节课由五个知识板块构成:一为孔孟简历和思想核心、二为后人对孔孟的纪念,三为学生积累的相关格言,四为孔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五为儒家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的冷遇和亵渎。做为一节课,容量很大,相对于孔孟文化肯定很肤浅。我一直仰视孔孟。我觉的,如果把孔孟比做一片浩淼大海,那么这节课来到了海边,拣了几枚五彩贝壳;如果把孔孟比做一座巍峨殿堂,那么这节课打开了一条门缝,看见了满室精华。但是这节课在学生中飘溢起中国传统文化的古香,引发了他们研读孔孟的兴趣。更难能可贵的是徐清华老师把眼光放在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拯救上,列举了关于孔子的4件大事:1、雕塑家金峰在博客上恶搞的`网络互动作品《孔子哭了!》;2、“孔子不如章子怡”的实惠论言论;3、“大学女生‘亵渎’孔庙”的网络报道;()4、韩国人已经在准备拿祭孔大典去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下一步就是把孔子彻彻底底的变成韩国人”的网络消息,又喊出捍卫民族文化,义不容辞的口号,直搞的学生义愤填膺,对亵渎传统文化深恶痛绝,激发了他们捍卫民族文化爱国热情。我想这节课的现实意义也就得到很好的落实。

  第四,我的两点建议。

  一、五大知识板块调整顺序,二调到4之后:一为孔孟简历和思想核心、二为学生积累的相关格言,三为孔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四为后人对孔孟的纪念,五为儒家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的冷遇和亵渎。因为这样可以把三者有机结合,既可节省时间,又可避免环节太多给人造成眼花缭乱条理不清的感觉。

  第二,讲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实践者,提到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我以为当学生回答陆游时不宜否定学生,不应该只是回答杜甫为对。

  (三)

  综合性活动课本身就是一种挑战,魏丽丽老师的学生入学才三个月,七年级的小娃娃上这种课更需要勇气。魏丽丽老师本节课精心设计了4个大环节:1、必答、2、抢答、3、赛讲月亮故事、4、赛说月亮文化。“赛说月亮文化”又包括了月亮雅称知多少、月亮词语知多少、月亮诗词知多少、赛诵读月亮小诗、赛唱月亮歌曲5个环节,各环节衔接紧密,容量又大,展现了一个年轻语文老师的渊博学识和厚重的积淀。

  放手交给学生是一种很好的尝试,而两个主持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不管是执行既定方案,还是临场发挥,都显得从容镇定,在这种场合下能比较流畅的主持下来,是难能可贵的。至于他们因紧张而语速加快,以至使整节课都给人一种八路军打仗急着往前冲的感觉,乃至于最后还节省出七分钟的时间,我觉着完全可以理解和谅解。本次活动课使许多学生得到了锻炼,更重要的是打开了学生学习的一个崭新局面,还是很有意义的。可以看得出学生整体上还是训练有素的,也可以感觉到魏老师幕后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

  两点建议。第一,合并环节为两大块:一为探索月球的自然现象,一为交流相关的月亮文化。简化环节会使这节课上的更轻松一些。第二,教师在延伸环节向学生推荐了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学生活动结束后,还有七分钟时间,教师可在此时引导学生多读几遍或简要赏析一下此诗。

  虽说文史不分家,但俗话说的好“隔行如隔山”,语文老师评价历史课毕竟不是那么得心应手,我就以一个外行的眼光来说一下我的感受。

  许卫老师讲的是七年级历史11课《秦的暴政》,本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泱泱大国在15年内走向灭亡的原因。本节课由两大知识板块构成:一是秦的暴政,一是秦末农民起义。各板块又分成了两部分,第一块是秦始皇暴政和秦二世暴政,第二块是大泽乡起义和项羽、刘邦起义,许卫老师以小短剧的形式分两次诠释了本课的重点。授课形式灵活多样,学生活动充分。在参与中轻松快乐的掌握了知识点。

【评课发言稿】相关文章:

公开课评课评语06-09

语文评课心得体会10-19

听评课心得体会03-28

语文评课的心得体会09-28

评课发言稿05-19

英语听评课心得体会07-08

听课评课工作自查报告05-27

小学评课发言稿07-28

语文听课评课心得体会范文12-23

语文评课的心得体会18篇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