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的心得体会

时间:2024-09-09 18:30:59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古代文学的心得体会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文学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文学的心得体会

古代文学的心得体会1

  提到《西游记》大家肯定能将其中的一些片段记得滚瓜烂熟,我也一样,拿着爸爸给我买的《西游记》,没翻开几页,随着吴承恩爷爷的精彩描绘,就被其中的情节给吸引住了。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对抗精神。他有着大英雄的非凡气度,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他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决不放过一个妖魔,如意金箍棒下决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这就是孙悟空,一个光荣夺目的神话英雄。孙悟空那种正义大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他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表现出人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

  猪八戒,他的本领比孙悟空可差远了,猪八戒是一个喜剧形象,他憨厚老实,有力气,也敢与妖魔作斗争,但他又满身毛病,如好吃,好占小廉价,怕困难,常常要打退堂鼓,他有时爱撒个谎,可笨嘴拙腮的又说不圆;他还时不时地挑拨唐僧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吃点苦头;他甚至还藏了点私房钱,塞在耳朵里。他的毛病实在多,他并不是一个被否认的人物,因此人们并不厌恶猪八戒,相反却感到十分真实可爱。

  师傅唐僧,虽说没有孙悟空的本领、猪八戒的活络、沙僧的勤快、白龙马的脚力,但他品行端正,会念真经,不怕“千刀万剐〞,有坚决的信念;沙僧和白龙马虽说没有什么大本领,但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甘心当好后勤,不好出风头。

  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比照,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阔、技艺高超,一路保护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经,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唐僧师徒经历的八十一个磨难让我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着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经常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我不禁惭愧自己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坚持到底呢?也许这就是我所缺少的,以后我一定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我尽力去做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啊!

古代文学的心得体会2

  一个偶然的时机下,看到了这本《肯定小孩》。朱德庸,几年前,一本《涩女郎》红遍了海峡两岸,由此翻拍的电视剧《粉红女郎》更一时成为年轻人追赶的新宠。这次,其一反之前《双响炮》等作品的取材,将视角从婚姻、家庭,转变为身边得意的孩子们,实在是令人眼前一亮,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奇异多彩的儿童世界。

  这个世界不是肯定的,有这些小孩是肯定的。”这是《肯定小孩》的主要中心。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知道,《肯定小孩》是由闻名的漫画家朱德庸先生创作的一部漫画作品,它用生动、天真的漫画把全部小孩在生活中的`七情六欲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全部大人明白“每个小孩都是智者,他们洞穿生活的本质,那就是‘欢乐’。”瞧,六个古灵精怪的“肯定小孩”正向我们走来,他们就是不“正常”的小男孩“披头”、不想乖但总爱装乖的“五毛”、觉得自己并不厌烦的“厌烦”、满脑稀奇奇怪念头的小女生“宝儿”、每天靠竞赛生活的“竞赛小子”和布满贵族品尝的“贵族妞”。

  我们曾经都是孩子,我们的工作环境就充满着形形色色的孩子,对于小孩,我们是绝不生疏的。然而,随着对社会接触的渐渐深入,不经意间,我们渐渐迷失了童心。成人的思维模式静静转变着我们,我们在学着成熟的同时,懂得了世故;在学着动听的同时,领悟了虚伪!最初的抱负化为虚无,最初的幻想变得缥缈……

  美妙的童真好像与现实的社会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于是,我们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将来的方向,也再找不到回到童年的路。看着这些“肯定”的小孩,我总会想到生活中的我们,我觉得我很像故事中“五毛”、“宝儿”、“竞赛小子”、“贵族妞”的综合体:在生活中,我很想好好地疯一次,但又盼望像个小淑女;我喜爱像宝儿一样瞎想,“假如我多一条腿,将会是怎样?”;我虽然没有“竞赛小子”一样逼他玩命竞赛的父母,却还是有蛮大的学习压力;我在家里也喜爱当一回贵族妞,感受一下贵族的生活……有时我也会想,果世界上没有了小孩,那将是一幅多么死气沉沉的景象!

  只有小孩有免于现实的权利、只有小孩的世界布满想象、由于他们专心看,而大人用眼睛不会专心却感觉。

古代文学的心得体会3

  提到《西游记》大家确定能将其中的一些片段记得滚瓜烂熟,我也一样,拿着爸爸给我买的《西游记》,没翻开几页,随着吴承恩爷爷的精彩描绘,就被其中的情节给吸引住了。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仆人公,是个特别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事,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抵抗精神。他有着大英雄的非凡气度,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他机灵英勇又诙谐好闹。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决不放过一个妖魔,如意金箍棒下决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这就是孙悟空,一个光荣夺目的神话英雄。孙悟空那种正义大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本事超群是妖怪们的克星,他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气,表现出人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

  猪八戒,他的本领比孙悟空可差远了,猪八戒是一个喜剧形象,他忠厚狡猾,有力气,也敢与妖魔作斗争,但他又满身毛病,如好吃,好占小廉价,怕困难,经常要打退堂鼓,他有时爱撒个谎,可笨嘴拙腮的又说不圆;他还时不时地挑拨唐僧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吃点苦头;他甚至还藏了点私房钱,塞在耳朵里。他的毛病实在多,他并不是一个被否认的人物,因此人们并不厌恶猪八戒,相反却感到非常真实得意。

  师傅唐僧,虽说没有孙悟空的本事、猪八戒的活络、沙僧的勤快、白龙马的脚力,但他品德端正,会念真经,不怕“千刀万剐”,有坚决的信念;沙僧和白龙马虽说没有什么大本领,但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甘心当好后勤,不好出风头。

  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一样,恰好形成了鲜亮的比照,其中我最喜爱的便是孙悟空,由于他神通广阔、技艺超群,一路爱护唐僧胜利地取得了真经,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唐僧师徒经受的八十一个磨难让我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着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再想想自己常常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我不禁惭愧自己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坚持究竟呢?或许这就是我所缺少的,以后我肯定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不管我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只要我尽力去做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胜利啊!

古代文学的心得体会4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清风微露,在河彼岸开出一朵奇葩,隔着河,踏着草鞋,去探求另一个世界的风采,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习就像是给了我一把开启中华文学的钥匙,而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对中国古老文化的灿烂和不朽,产生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不敢遣词造句的评述,只是表达以下自己的感受。

  随着原始诗歌的产生发展,又出现一种原始文学——神话。它起源于远古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这些神话故事随时由于人们的幻想所构成的,但是这些幻想绝非全然是荒诞无稽,而是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神话,他们明显反映了原始人在实际生活中的那种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坚强意义,神话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刚刚结束了对神话的了解认识,我又接触了《诗经》它由305首诗组成,也被称为是“诗三百”,《诗经》中的作品按照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并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它反映了我国2500年前漫长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描写了上古时代民族的形成发展,也反映了古老国家的政事兴衰。《诗经》中质朴清新的风格生动活泼的语言,和谐自然的韵律,将永远是激励文学创作的力量源泉。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我又通过老师的教导,认识到伟大教育家的教学理念,通过学习我体会到了孔子的“仁”和“礼”,孟子的“行善”“仁政”“王道”,荀子的“性恶”,老子的“道”庄子的“顺天命不作为” 。

  西汉的'司马迁,对我影响很深刻,他对史学的执着追求,严谨公正的学术态度,渊博的学识,都是值得我去学习的。更让人钦佩的是他在遭遇宫刑之后写下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史记》,《史记》是我国古代的历史丰碑,在史学上开启了我国的纪传体史学,在文学上他使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艺术创作达到一个高峰,不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它就如一颗部不落的星辰,永远闪耀在中国和世界文化的长河上魏晋那杯朝的陶渊明也有很高的成就,他有四分之一的是田园诗,这些诗表现了田园生活,抒发了他复杂的思想感情,读他的诗镇可谓是种享受,他把我们都带到那些美丽的迷人的田园中去体会当中的乐趣。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我懂得了古人作品和古人的为人做事,更多的领会作品中体会做人的道理,我相信,在此后的时间里面我会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不足,让自己成长,让自己进步,同时也感谢老师这一个学期对我的教导。

  我喜欢古代文学,更喜欢您这个老师,喜欢您那种古典的美,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也会不断向您探讨古代文学中的蕴意。

古代文学的心得体会5

  古代文学虽然离我们时代久远,但并不意味着它就应该是枯燥无味、曲高和寡的。很多时候,只要用心挖掘、品味,它就像一座古墓,充满了玄机和珍宝。研究成果就是其中的玄机和珍宝,它不是每个普通大众都能挖掘到的,但研究者能挖掘到。因此,本文所谈的古代文学的大众化,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学者,而是进行学术普及工作,使古代文化在大众文化中占一席之地,雅俗共赏。这并不是要降低标准,一味迎合大众低俗需求,而是通过古代文学的研究、传承、传播使大众文化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提高大众文化品味。

  一、表面的热火朝天与深层曲高和寡的落差

  当前国学热持续升温,古代文学呈现出了繁荣的一面: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设国学启蒙课程,很多大学设立了国学班或国学研究院,北大、清华、复旦、人大等高校也曾纷纷开办国学班,全国几乎所有高等学校都开设了“大学语文”的必修课或选修课,众多“大学语文”课本中古代文学内容几乎都占绝对优势;古代文学教研和科研文章日增、研究角度、方法日益翻新,几乎到了“四海无良田的境地”②;一些研究者开始关注古代文学研究的当下问题,如俞香顺在《中国荷花审美文化研究》中提到“从文学与文化角度研究中国花卉也体现了古典文学研究的开放意识和当代意识”,“其研究的原动力或者说是归宿点都是为了提升当前博兴的‘花卉热’内涵,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品位,从习焉不察的花卉中去了解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从而增强爱国信念和民族自信心”③。一些古代文学及文化研究者也由象牙塔默默无闻的教授走向公众成为学术明星,引起了学界和普通大众对于学术大众化、学者偶像化的纷争。电视、广播、报刊等大众传媒大量开设古代文学与文化讲座或讨论版块,受到大众的广泛欢迎和积极参与,如百家讲坛。各种形式的解读经典、改写经典成为时尚,解读、改写经典的图书也尤为畅销,如《人生若只如初见》自上市伊始,便进入卓越网图书排行榜前十名,《于丹〈论语〉心得》签售会后一个月内销量突破一百万册。很多优秀古代文学作品被拍摄成影视剧(如电影《孔子》《赵氏孤儿》等)且收视率一路攀升。以上使我们欣喜地看到社会大众对了解古代文学的热情十分高涨,古代文化经典也在逐渐走向人民大众。

  但审视一下当前大众的阅读现状,中国古代文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据调查,“读过四大名著的大学生仅为5%,即便在中文专业的大学生里,这个比例也少得可怜”④,更别说在普通大众中的比例了。研究文章的读者更少,主要局限在学术圈内。书店里多数古代文学类书籍问津者甚少。如果大众了解古代文学多数靠讲座、影视剧、课堂讲授,缺少主动的原汁原味的文本阅读、品读,大众无疑只会徘徊在古代文学和文化的边缘,难以抵达精髓。目前媒体对古代文学的传播、包装、炒作明显存在偏差,受众也经常是一笑而过,并没有对精神起多大影响。大学语文课程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尴尬局面⑤,古代文学课程也好不了多少。文本阅读不足容易使其走向低俗化和物质化,是影响古代文学传播质量的关键,成为国学热的硬伤。这注定目前的国学热只能是表面上的、隔靴搔痒式的。这些与当前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和人民大众物质化、功利化的生活态度,以及科技的发展,文化信息传播渠道的日益增多,书籍、报刊、电视、广播、电子网络等传媒手段令人应接不暇,文化消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有关。与古代文学自身先天阅读障碍(社会文化背景、字音、词义等)有关。与学术界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存在、学术抄袭剽窃和模仿翻新等问题比较严重,学术文章的论述空洞、乏味,真正创新性、价值高、实用性强的研究成果少有关。可见,当前古代文学的大众化主要停留在表层,普通大众与真实的古代文学还有很厚的隔膜,大众对很多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知之甚少,或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者存在一定的误差、偏差,难以抵达精髓。

  二、里应外合,推进古代文学走向大众、大众走进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的大众化道路涉及面广且漫长。王长华、杜志勇提出:古代文学研究成果由研究者到普通受众一般要经历一个较长过程。从产生成果——同行专家学者认同——众多学者结合自身体会广播于众——渗透到大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化形式。⑥在此过程中以下方面值得注意:

  1.整个传播过程都要注重实用性、通俗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不断提升自身吸引力

  首先,要注重挖掘古代文学的当下意义。所谓当下意义是指现代意义、实用意义。“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同样要考虑当下实际意义。古代文学的意义和内涵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流派依据主观意志所规定的,而是结合具体的时代精神,不断注入新解。”⑦詹福瑞同时强调古代文学研究必须关注现实人生,“现实人生永远是文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古代文学研究也不例外”⑧。那么古代文学中有没有对今天依然特别有价值的东西呢?赵逵夫的《继承优秀文学遗产弘扬伟大民族精神》、李文英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现代意义阐释》等文章中有详细阐述。具体归纳如下:一是能为现代社会所倡导的社会准则、道德风尚、文化热点等追宗溯源,丰富发展其内涵;二是中国文学重人伦、重礼仪、讲“家国同构”“天人合一”以及其突出的抒情特色可以增进父子、夫妻、兄弟、师徒、朋友等关系,是现代社会医治人情冷漠的'一剂温补的汤药,如《论语》对于今人处理人际关系、人生价值观架构就有重要启发;三是大量描写自然,体现作者对生活环境深切关注,对大自然热爱的诗歌与散文不管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特征,是对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破坏严重矛盾的一种呼救;四是大量表现作者闲情逸致、坦荡胸襟的作品,可以涤荡现代人浮躁不安的心灵,成为现代人舒缓压力、心灵安宁的一副安神剂。五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是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可以使人端视自我心智,是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品位,提高人生修养的一种途径。作为学者或教师能够深刻认识、挖掘古代文学的当代现实意义,推进古代文学与现代社会生活结合,这样古代文学作品在每代人心中是常新的,在每个研究者笔下也是常新的,对每个读者也都是有吸引力、有实际意义的。

  其次,无论是教研还是科研都需要注入人文关怀和审美体验,从而在提高人生境界、丰富情感上发挥难以替代的作用。古代文学本不应该是枯燥、难懂,甚至曲高和寡的,因为文学本身就是需要心灵沟通、情感体验与人生感悟。古代文学有时候就是一座古墓或曾经无比繁荣的古城,教学和研究的过程就是在探索、解密,研究者和教师需要在如何抓住观众好奇心理、如何倾注情感上下功夫。很多当代学者会有这样的共鸣,以前的很多研究者(如叶嘉莹、顾随等),都是带着浓厚的学术情感、文化情感开展教学和研究的,而今天还有多少学者带着浓烈的情感进行教学和研究并体现这种情感和担当的呢?有了情感,古代文学就有了血和肉,就是活生生的了,就是通俗而不低俗的了。通俗的背后往往需要有研究者艰辛而高深的学术支持。所以,在古代文学的传播过程中如何通俗的同时又不低俗值得我们深思。

  第三,可以多编着一些通俗的古代文学知识读物,多写一些普及性文章,新编选一些适合当下的总集、别集,使古文底子、社会文化背景隔阂不再成为读者阅读的障碍。文学研究者应该担负起将深奥难懂的经典通俗化、生动化的重任。20世纪80年代,古代文学各领域里着名学者撰写了一套普及古代文学知识的读物——《中国古代文学基本知识丛书》。叶嘉莹先生也曾萌生过普及古代诗词的愿望并身体力行,20xx年中华书局和北京出版社推出了根据她上课或演讲而整理的录音稿,主要是面向社会大众的普及读本,包括《唐宋词十七讲》等。20xx年首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上中华书局出版了《诗词写作常识》《诗词格律》《怎样赏诗》等“诗词中国”普及读物。这些书籍对于普及古代文学知识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总体量少,宣传力度不够,受众范围有限。我们至今背诵的经典唐诗依然沿用清人孙洙辑选的《唐诗三百首》,两百多年过去了,它是否还适合当下的审美需要值得质疑。结合当下编选新的《唐诗三百首》及其他总集、别集也是极有必要的。学术普及意识在整个社会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部分学者也不屑为此事。所以,学者们躬下身来,有意识的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喜欢的语言多编写一些古代文学通俗读物、结合时代发展多编选一些集子是非常有意义的。

古代文学的心得体会6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高校古代文学课程都是相关专业的基础性科目,同时也是高校汉语言文学系学生的主干课程,这个学科承担着弘扬我国文学遗产与文化精髓的重要使命,可是因为时代的演变,现在这门学科的教学工作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其目前境遇并不乐观,造成当前不利境遇的原因,笔者觉得原因有二,其一是课程内容不尽合理、其二是学生心态尚需改正。

  一、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普遍困境

  (一)课时量减少,影响到内容优化。

  高校教育改革给专业课程设置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很多学校出于就业方面的考虑,在教学中加入了更多的专业性与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因为总课时数量的固定化,就势必带来其他课时数量的压缩。一般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古代文学科目原来重点集中于一年级和二年级,可是近几年汉语言文学系学生的就业状况不尽如人意,学校便试图用提升学生全面知识的办法增加就业率。很多课程被开设出来,像文秘课、口才课、演讲课、经济课等的比例都呈逐步增加趋势,这直接使得古代文学的课时数量被压至极小。而众所周知,古代文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是一项长期积累的活动,教师要有足够的时间扩展知识面,学生要有足够的时间阅读书籍开拓视野,教学活动因为其他课程数量的加大,而影响到了教师与学生教学能力水平的发挥。

  (二)学生对所学习内容的心态发生变化。

  当代高校学生的情感心态、价值取向及审美观等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变化,实际上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神圣的古代文学认知就已经产生了异变,学生对于经典的作品不再追逐,快餐文学更多地走到大家的眼界中,这种阅读审美的偏差甚至让古代文学成为了揶揄调侃的对象,如学生对明代世情文学代表作《金瓶梅》普遍流露的是对其中性内容的调侃心态,再有很多学生对于古典诗词、文学名著大胆解构,形成了并不一定符合原文旨趣的分析理解。再者,学生的文学素养程度高低不同,有些学生文学功底偏低,最终使得大家对于先秦至汉魏晋一段的文学兴趣不高。学生的审美观念与兴趣点的变化实际上表明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叛逃”心理,及时调整这种叛逃心理,强化高校学生对于传统文学的积极性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工作。

  二、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普遍困境之解决对策

  (一)重新定位古代文学教学内容。

  原来的古代文学教学重赏、重析的观念必须重新定位,要想方设法让课程更有用,更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课程教学的目标一方面固然要培养研究型人才,而另一方面更多的则是培养实用类人才,毕竟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关注实用与就业的,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关注心理应当充分理解并支持。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里,本来就包括了非常实际的教育观念,孔子所提出的六艺(礼、射、乐、御、数、书)就非常重视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古代文学滥觞的诗经,从孔子的观点来看,同样是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更是强调了文学本身的实用特质。至于大学里面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体现出了我国传统知识阶层的理想人格与经世致用精神。那么,对于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高校古代文学教学内容,不管从当代观念还是从古代观念而言,都应当注意其实用性内容,而并非只将其禁锢于象牙塔内不关窗外事的。

  (二)引导学生领会正确的古代文学学习观念。

  高校古代文学内容与授课方式更应当关注作品里面所包含经世致用思维,在人生意义的高度上使学生明确个人价值同群体价值的协调统一,让人生境界得到升华,将狭隘的实用观念转变成“大用”的超我观念。可以说,积极而崇高的理想能够给古代汉语学习带来更大的动力,也能够积极扭转学生的心理偏见,充分意识到古代文学所包蕴的思想精华对于民生问题与政治问题的`重要价值。比如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歌,再比如韩愈、王安石等人的散文,都可以称之为古代文学里面经世致用的典型。当然,这种正确领会古代文学学习观念的引导,不独对于古代文学学习有益,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是有帮助的。

  (三)让具体的教学内容架构更合理。

  从目标确定的角度上来说,教学目标应当更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定位,比如对于师范类学生而言,要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整体感知,而对于其他专业学生,则要使其加强文学理论与经典文本的研讨。在对课程进行安排时,要普遍突出先讲三分理论再用七分实践的做法,这样的课时安排能够使学生在经典文本里面得到更丰富的思想内涵及审美感受,并加强知识的内化与迁移水平。

  从教学技术的角度来说,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样是高校古代文学教学里面绝对不能忽视的部分。所以要特别加强学生的古代文学素养熏陶,并刻意增加写作训练的教学内容,应当使学生更多地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特别是那些名家与大家的作品。我们都知道,读书是创作的基础,只有书读得多了,写作才会更轻松,更有味道。而具体落实到写作教学部分,可以给学生多安排一些格律诗、词、文言文、对联的练习,或者是使学生观看一些热播的历史影视剧,再对影视剧里面出现的典故进行文献考证与批评,比如《赤壁》之于《三国志》,比如《画皮》之于《聊斋》,比如《步步惊心》之于《红楼梦》等,从学生所写的优秀文献考证与批评文章里面,择优推荐给报刊进行发表。此外,通过网络进行古典文学知识的学习与讨论也是极其有效的办法。

【古代文学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美育心得体会,美育心得体会09-03

科研培训心得体会,科研培训心得体会08-22

工作的心得体会09-27

教学的心得体会11-06

兼职的心得体会01-13

德育心得体会01-26

团建心得体会09-28

教育心得体会05-01

幼师心得体会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