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心得体会

时间:2024-07-28 16:52:12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协同育人心得体会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协同育人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协同育人心得体会

协同育人心得体会1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教师。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提高家长教育理念素养,是增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向同步,实施素质教育、凝聚家校合力的重要环节。为更好地推进家校协同教育,11月13日下午,学校邀请了全体家委会委员,为进一步优化家校育人新思维,构建家校共育新氛围进行了热烈、积极地交流。

  交流会上,朱文学校长首先为新一届高一家委会委员们颁发聘书,代表学校对委员们在家校协同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表示充分肯定,并就一年来学校的整体工作,向家长们做了简要介绍;德育处戴勇主任、教学处马杰主任分别从学生“主题教育”、“行为养成”、“学情分析”等方面做了主题汇报。学校平稳推进,扎实有序的教育教学工作得到了与会家长们的一致认可。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中国圣贤治家的绵远家风是馈赠子孙的无价财富。学校邀请了苏州科技大学教育学院牟艳杰副教授,为家长们带来了“家风—无言的教育”主题讲座。牟教授从传统家风的核心精神、现代价值、原生家庭的不同类型等方面做了精彩的.分享。作为家庭第一施教人的父母,注重家风、家训、家庭教育传承,指引孩子正确做人、踏实做事,起着奠基孩子人生的基础作用。整场讲座内容从实际出发、极具创新理念,家长们收获颇丰。

  家校沟通过程中,各位委员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各抒己见,对学校的发展也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在倾听的交流和诉求中,学校对家校规划更充满信心,让彼此的心意化作行动,落地开花。

  家校协同教育是孩子成长中最为关键的环节。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让我们在六艺缤纷、家校聚力的氛围中,更好地协同家校教育,助推学生成长成材之路越来越宽广。

协同育人心得体会2

  本期的讲座详细描述了幼儿入园不适的各种表现,深入分析了各种入园不适的根源,同时给家长提供了可行性的对策建议。讲座的内容对于寒假余额不足,即将又一次面对孩子入园焦虑的家长们来说,犹如一场及时雨,为我们帮助孩子顺利入园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下面我结合直播内容谈一点体会。

  作为一名家长,要想孩子有好的状态入园,须培养孩子独立,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分享。父母要做的就是要传递给孩子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不要让孩子对幼儿园产生害怕情绪。孩子入园前我们按照学校的要求,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给孩子讲关于幼儿园的绘本,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社交能力,让他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等等。但是真正遇到入园焦虑时,还有显得有点措手不及。

  为什么一定要教育家长,强调家庭教育呢?因为太多家长把教育孩子当作老师的任务,孩子送去学校就万事大吉。有教育专家说过一句很刻薄的话:“我们亲自把孩子生下来,却从来不把孩子当亲生的养。”学校教育毕竟功用有限,一个老师面对几十个孩子,想要做到因材施教本来就难,可是,就算在学校里费力培养出的好习惯,回到家里,遇到完全不懂教育法则的.父母,好习惯马上付诸东流。

  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家长,他们会模仿家长的行为。当孩子有问题时,更要从自身去反省一下。所以说教育孩子同时也是进行咱们家长的自我教育。

  入园后首先是社交能力的提高,见到陌生人不再害羞了。通过一学期的相处,孩子跟班里的许多同学成了好朋友。其次是自理能力的提高,不仅能自己吃饭上厕所,还学会了叠衣服,做一些简单的家务。还有社会认知、规则意识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所有这些成长都离不开老师们的耐心教导和辛勤付出。虽然今后的育儿道路还有很长,但是我充满信心,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新学期即将到来之际,我们会放心地把孩子交给老师,交给学校,相信老师的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积极配合老师做好五项工作,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只有家园有效携手,才能确保孩子更好的成长。

协同育人心得体会3

  季春时节,风光正好。20xx年4月16日,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团队专项研修暨“家校社协同育人”主题论坛如期举行。观看完本次主题论坛,我对“家校协同育人”有进一步的认识。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教育学上有一种理论:5+2=0,从这理论我们可以得知,唯有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更好促进孩子健康全面发展。

  一、从细节入手,用“真诚”换“信服”和“支持”。

  家校沟通是有技巧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感情是在日常的相处中产生的。当前家校之间难以实现真正的合作,是因为缺失一些重要的东西。一是缺失信任,二是缺失感情。家长愿和老师沟通的前提是什么?那一定是他们对老师有一定的认可和信服,才可能有后续沟通。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认知和判断能力,所以若想让家长信服,老师就必须真诚,多从细节处入手,让家长们感受到老师工作之用心以及对学生的爱心,例如学生军训时,学生顶着烈日在训练,老师们也没闲着,提水,倒水,照顾身体不舒服的学生,配合教官规范学生的动作,看到老师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孩子们,家长也渐渐宽心,打从心底感谢老师,为家长日后支持老师的工作奠定基础。家校协同育人的真正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班主任在家校协同育人中,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出现问题要沟通解决,进步要沟通表扬,以争取更大的进步,思想要沟通,老师与家长之间尽量达成一致的理念,让家长对老师放心,争取家长的支持。可能在这过程中,老师与家长们会有一些小摩擦,但细节决定成败,作为教师,还是要把工作做到位,努力做到与家长共情、共信、共享、共育,最后实现合作共赢。

  二、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家校联系的温馨港湾

  新技术媒体的迅速发展,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沟通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等。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短信、电话、班级博客、QQ群、微信群、微信企业号、美篇等,能为家校沟通提供更多的渠道和便利,我们完全可以加以利用。至于什么时候选用哪一种技术手段,我个人做法如下:有急事时,电话联系,确保沟通的及时性。发一般通知时,采用发校讯通以及发在微信群的方式,双管齐下,确保每一个家长能收到通知。涉及到学生个人隐私问题又不急于一时去解决的问题,我一般采用发短信或者发微信的形式与家长联系,毕竟家长也有工作要忙,而下班之后,老师也有家庭琐事要忙,发个信息,家长方便时再回复,家校之间,相互理解,实现有效沟通。一些班集体活动的照片和视频、学生的个人荣誉、学生的优秀作品等,我一般采用微信企业号去发布,因为发微信群,家长一发言,信息很容易就被覆盖掉,发班级圈里,待家长有空时去看,感受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家长渴望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班级圈是家长了解孩子成长轨迹的一个很好的平台;放学回家,家长还能与孩子交流,“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孩子了解到家长对自己的关注,意识到老师也不只是会“告状”,有利于拉近孩子与家长、老师的关系,从而更有利于对孩子的引导教育。如无特殊情况,一个班级在一学年内是不会更换班主任的,教育有其连续性,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没办法通过班主任一次两次的教育就能解决,我喜欢在每一次教育之后用美篇把整个过程记录下来,甚至把自己当时的感受和心情写下来,用文字的形式与学生对话,巩固教育效果。

  但要强调的是,在利用这些新技术媒体时,老师要注意哪些事情能公开发布,哪些不行,保护好学生的隐私;进行沟通联系时,老师要说好每一句话,尊重家长,确保家校联系的有效性。

  三、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家校协同育人的活动演变成为校方向家长的“告状”行为,这不仅让家长不喜欢,学生更是不喜欢。就如李家成教授说的,家校共育不能只是关注家长和老师的关系,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基本诉求,要关注学生在家校共育中的核心作用。传统家校协同育人中,学校教师将孩子的在校表现以短信、电话等方式向家长反映,以此取得家长的配合,但反映的`内容大多是一些孩子在校所犯的错误或不良表现,而多数家长在收到“投诉”之后往往只针对这个错误行为做表面的处理,或批评教育,或惩罚约束。因此在孩子的眼中,这更像一次“告状”,他们也很害怕教师和家长的接触。

  K·勒温的研究揭示了一种规律,即在整体(团体)的水平上改变个体的态度或行为比单独逐个改变个体更有功效。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青春期阶段,同伴的影响在其成长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中阶段正是同伴力量发展的成形期。利用场论和团体动力理论,借助团体的力量来引导学生的发展,既能让老师省时省力,又行之有效,还可以让老师和学生在育人场中充分感受到班级的温馨和校园生活的幸福。家长通过各种渠道能及时了解孩子取得的进步,与孩子分享快乐,并将这种快乐转化为对孩子的鼓励和对老师工作的支持。另一方面,班主任以及科任老师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在各个方面的一些良好表现加以表扬和宣扬,有利于为班里其他同学树立良好的榜样,渲染良好的合作竞争氛围。通过这样一种“立足先进、注重真实、感召行动”的教育方法,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促进学生的道德生长。

  教育是一项事关学校、家庭、社会的系统工程。老师工作的对象是人,人具有与生俱来的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但人与人之间信任的产生,需要一个过程。老师们想要获得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就必须在家校协同育人方面付诸努力,从相识、相知、互信,到携起手来形成教育合力。家校协同育人的方式并不一定要高大上,合适便是最好的,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即使这个过程会有一些小摩擦,但我们还是得有“回首向来萧瑟处,也与风雨也无晴”的淡然态度,不断地摸索,让孩子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协同育人心得体会4

  今天观看了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团队专项研修暨“家校社协同育人”主题论坛,我收获颇多。

  首先,学习了这个活动,从谭根林校长的八个一活动,培养学生的幸福感,到杨咏梅主编提出的尊重儿童权利,再次引起我对教育的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幸福似乎越来越遥不可及,对学生来说,也是如此,尤其是农村的孩子。也许城市里的学生还能得到家长更多的关爱,在学校里能有更多活动锻炼的机会,健康向阳成长。而在农村,相对比较局限与落后,家长忙于生计,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而学校教育还是以分数为主,相对城市里,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学生学习两极分化严重,学生不是一头扎进书堆中,就是完全放弃学习。扎进书堆中的学生,压力巨大,容易产生很多心理问题;而放弃学习的学生学习没有盼头,生活失去目标,迷茫,也容易产生很多问题。因此教育碰到更大的难题,家校紧密合作刻不容缓。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学校认识到家庭在孩子教育当中的重要性,很多家长都能意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愿意参与到教育当中。但在这问题中,确实存在很多的问题:家校合作只停留于表面,主要表现在学校或家庭的思想认识不到位,缺乏合作的热情,因此没能常态化,未能真正发挥双方的优势;家校合作有心无力,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经验不足,缺乏理论科学的指导。

  通过这次活动,我看到了接下来的.家校合作的新方向。

  首先,龙江一中校长的做法很值得借鉴:

  1、家校合作中,学校是组织者,建设者和行动者,应该发挥核心主体作用。

  2、建立健全家校合作的工作机制,打造更多的合作平台;

  3、增强家校合作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4、实现家长教育成长,学校必须提供更多指导服务。

  另外,上海市教育研究员郁琴芳提出的全员育人,上海倡导的“家庭教育指导”向“家庭教育关怀”转型,其中中小学教师全员导师制更让我眼前一亮,即一个老师按照一定的机制与每一个学生匹配,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师益友的师生关系,与家长建立协同合作的家校关系,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和开展有效家校沟通,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在这个制度里,教师从传统的指导者角色向关怀者角色转变,对家庭表达关怀,给予支持的过程中实现了精准化,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导。通过与孩子的匹配,教师走进孩子的学习与生活,通过日常接触交流沟通,教师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以及身心发展都能有所了解跟踪,能够及时给予指导,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也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相互补充,更能体现出育人本质。

  这些都为家校合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学习探索,结合多方力量,培育合格的新时代接班人。

协同育人心得体会5

  孩子是天真纯洁的,孩子的大脑发育除了受到基本的遗传作用外,还与孩子幼儿时期的生活体验有很大关系。如果家长不让孩子认识到做出贡献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孩子在努力学习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的时候,孩子会认为自己成不了家长说的哪种人物,就会有沮丧和自悲感,严重影响孩子进取求知的信心。因此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下面就从自己的一些家庭教育心得体会中,分享一些树立孩子正确价值观的方法!

  1、创造逆境,磨砺孩子的毅力不要对孩子娇生惯养,可以制造一些挫折,考验孩子的毅力

  2、让孩子从克服小困难开始对孩子的要求要严,让孩子克服困难,逐渐加大,而且必须坚持到底,直到有效为止。

  3、发挥榜样的作用,启发自我锻炼根据孩子的特点,父母可以通过讲故事,看电影,参加烈士纪念馆,阅读书籍等,让孩子学习典型人物,启发自我教育,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

  4、爱和严结合正确的爱孩子是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基础。父母要恰当的爱孩子,必须将爱和严格统一起来。父母在行为品质方面严格要求孩子,孩子当然会苦一些,但从长远来看,这有助于他们培养良好性格。怕孩子吃苦,过于迁就孩子,可能造成日、他们的任性、依赖性强的性格特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吃不了苦。事实上,孩子将来幸福与否,更受其性格的影响。

  5、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理想是人格的核心。理想是通过父母、老师、社会的启发引导,在孩子的内心逐渐形成的一种自觉追求,父母不能代替孩子规定目标,确定理想,并强加给他们。孩子单纯而幼稚,他们常常会因为读了一篇令其感动不己的文章而想长大了当作家,因参观了自然博物馆而想当科学家,也可能因为遇到一个可亲可爱的老师,便立志自己长大以后也要当老师。对孩子这些想法不要轻易否定,要鼓励他们积极向上的雄心壮志,随着年龄的增长,根据不同孩子不同优势的显现,再把他们逐步引向适当的方向。

  6、注意从日常小事培养滴水见太阳。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光讲大道理事不够的,重要的是从日常生活中做起。

协同育人心得体会6

  如何开展家庭教育,如何高效的实现家、校共同教育?带着迷茫与疑问,认真观看了《第五届新家庭教育文化节云上大会》,感触很深,也找到了答案。

  曾经以为是孩子的问题才造成了家长的焦虑,听完陈默老师《“双减”之下父母如何应对》的演讲,认识到是家长自己的焦虑、虚荣、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才导致孩子们缺乏学习、探索的.兴趣和糟糕的亲子关系,让父母无法为孩子们充满乐趣的主动学习和良好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陈默老师的演讲告诉我们要放下焦虑,回归到父母该有的样子,从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开始,多关注孩子的日常起居,不要三句话不离成绩考试,静心的多陪伴孩子成长,陪孩子运动阅读,以身作则做好道德榜样,带领孩子们在生活劳动中积累智力和社会经验,让孩子拥有治愈一生的童年。

  这是一场优质的教育思想碰撞,给予我们的启迪是深刻的,当然关键还是在思考后的落实和执行,我们应该庆幸遇上“双减”政策,也要借着“双减”的东风,引导出一场持续的良好教育和美好成长!

协同育人心得体会7

  为了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学会如何与身边的人沟通,12月6日下午,南头镇中心小学三年6班开展了以“团结友爱,我爱我班”为主题的班会课,孩子们也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廖叔叔来给他们分享一个讲座,他是我们班家委会的会长。

  这节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由班主任主持的“团结友爱,我爱我班”的主题班会,老师先带着孩子们回忆了开学以来班集体的活动,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班级的'感受,接着让学生谈谈身边乐于助人的同学,最后进行了“踩报纸”的游戏。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团结互助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是由家委会会长廖叔叔主持的讲座分享,廖叔叔围绕着“孝”、“人”、“学”这三方面来告诉学生平时应该如何与父母、同学和老师相处和怎样端正态度去学习。在朗朗读书声中,廖叔叔带着同学们再次理解《弟子规》,学生们也从中懂得了很多道理,比如从“首孝悌”中明白了平时要做到孝顺父母,从“过能改,归于无”也明白到做人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去包容他人。

  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们深刻地明白了团结友爱,体谅包容他人的重要性!学生的成长需要我们耐心的引导,让家长走进课堂,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这是一场非常有意义的家校合作活动!

协同育人心得体会8

  经过家校共育平台里的专家讲座,我深有感触。我意识到,很多家长包括我自己在内,通常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生活习惯的培养。有些家长甚至认为,只要学习好了,其他方面的事情就无所谓了。然而,专家的讲座让我明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不注重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的人,很难在学习上保持高效和认真;一个生活懒散的人,也不太可能在学习上有出色的表现。因此,我们家长需要意识到,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关注他们的学业,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全面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现如今,孩子们的劳动意识确实让人感到担忧。他们生活在舒适的环境中,家长包揽了大部分家务活,连最基本的打扫卫生、收拾桌面、分担家务等都不自觉去做,有时候甚至需要家长用各种方法来激励他们做一些象征性的劳动。久而久之,孩子们养成了娇气、懒惰的坏习惯。家长往往觉得孩子还小,认为随着年龄增长,他们会懂得自觉帮忙家务,但最终才发现孩子长大后反而变得更加不懂事,无法体会父母的辛劳。

  教育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习惯。一位著名教育家曾经指出:“教育不但应当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而家务劳动是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有效途径,通过参与家务劳动,孩子能够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培养起勤劳、自立的品质,从而树立起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让孩子在劳动中体验成就感,明白自己的'劳动可以为家庭带来改变,培养出自信和责任感。劳动是一种美德,通过家务劳动的参与,孩子们能够在实践中感悟到劳动的意义,为将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他们可以学会尊重家庭、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家务劳动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独立能力,还可以让他们体会到付出劳动的辛苦和收获的快乐。所以,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参与适当的家务劳动,让他们明白只有先从小事做起,才能做好更大的事情。

  那么,家长怎么培养孩子爱劳动呢?

  1、要培养孩子对劳动的兴趣,可以根据他们好动、好模仿的特点来培养劳动观念。孩子们通常喜欢模仿爸爸妈妈做的小事,并且得到表扬后会感到非常开心,家长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孩子觉得自己做得很好,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坚持下去。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的无意识模仿行为会逐渐转变为有意识的自觉行为。

  2、在教育孩子时,经常给予肯定和鼓励是非常重要的。当孩子取得劳动成果时,家长和老师都应该及时表扬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教会他们如何吃饭、刷牙等基本动作。这样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变得更加独立和自信。

  3、教育孩子学会一些简单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在孩子开始学习劳动的过程中,家长需要亲自示范,手把手地教导,言传身教。在教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安全和卫生问题,确保孩子在学习劳动的过程中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看了讲座以后,从现在开始,一定要让孩子学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让孩子从劳动中认识到劳动的价值,让他们在劳动中体验生活,锻炼自己,培养他们自食其力、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品质,让孩子们乐在其中、学在其中、亲身感受到幸福生活背后的心酸和不易,要让孩子认识到劳动是父母、社会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种生活,是社会、父母对他们成长的一种磨砺,更是一种深深的爱。

协同育人心得体会9

  感谢学校和洪老师推荐的陈默老师的教育课堂。听完课,对自己的想法也笃定了些,同时受到很多很多的启发,作为父母,就应该做好父母该做的角色:

  1、关注孩子身体健康,助力孩子拥有健康的体魄。健康的身体是一切基础。

  2、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及时帮助孩子调理一些可能存在的负面情绪,使孩子能踏实,能心神安定。这样课堂才能全神贯注的听课,保证效率。

  3、陪伴。要高质量的陪伴,对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很有益处。只懂得回家休闲享受的父母,陪不出勤奋刻苦的.孩子。

  4、增加阅读。双减可能会少了书面的家庭作业,阅读是父母帮助孩子成长、自己不断成长最廉价、最便捷、最有效的路径。

  5、注重生活教育。教育孩子帮助别人,善待别人;孩子活的踏实,安心,体现自我的价值。

协同育人心得体会10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教育形式下,对教育艺术、教育方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育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口头传授和书面教导,而是需要采取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模式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联系变得至关重要。家校联系不仅可以更真实、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行为和思想动向,还能够帮助双方更好地协作,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重视家校联系工作,意味着掌握教育的主动权。因此,建立家校联系平台符合当前教育的需求,也是当前教育体系所重视的方向。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阵地,但教育不能仅仅只靠学校,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家长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因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相连,密不可分。

  一、家校合力,才能有效的培养好孩子。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网络时代,成长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家庭中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往往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学校的表现。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每个孩子的习惯、心理状态和性格特点,学校老师需要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只有通过老师和家长之间充分的沟通和合作,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并达成共识,才能全方位地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二、培养良好的习惯,受益终身。

  习惯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对于人的思维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正如一句谚语所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可以助力成功,而不良习惯则会导致失败。因此,养成良好习惯显得尤为重要。要养成一个习惯,通常需要持续21天的`坚持。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学校老师的督促外,家长的监督和引导也至关重要。只有学校和家庭共同合作,督促孩子坚持养成好习惯,才能够真正让孩子受益终生。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我们可以从孩子的书写、做作业以及生活方面入手。通过引导孩子在日常的小事情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规范的书写姿势、按时完成作业、保持整洁等,潜移默化地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只有在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下,才能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他们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沟通消除偏差,正确看待孩子。

  家长常常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无可挑剔的,对任何批评都不能接受。但其实,老师批评孩子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希望孩子进步的好意,并非针对个别孩子。保持家校一致对孩子的教育有益处,有助于孩子改正缺点。同时,我们也要及时发现并肯定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重视孩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而非只看重分数,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帮助。

  家校共育就像是搭建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学生是生命的种子,家庭是孕育成长的土壤,教师是引领与呵护的园丁,社会是包容的环境;只有种子茁壮成长,土壤肥沃滋养,园丁精心呵护,环境和谐包容,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协同育人心得体会11

  今天,我们在20xx年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团队专项研修暨“家校社协同育人”主题论坛中,目睹了名校长主持人的实践教育家风采,了解学习了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办学实践创新成果。这次学习,我对“家校协同”又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杨咏梅老师的关于“尊重儿童权利”的阐述。

  儿童权利的实现是家庭教育的起点和归宿。记得教育家陈鹤琴曾经指出,中国父母有三种错误的儿童观,一是把孩子当作一个小人,是成人的雏形,二是当作父母的财产,三是认为孩子总是错的,父母总是对的。显然,当今家庭教育问题的症结是家长漠视孩子的权利。

  主观随意爱包办、价值判断易功利、面对差异难包容……很多家长都是按照成年人认定的理想模式和目标来左右孩子,忽视了孩子自身的生存、发展规律和需求。孩子对大人的言行表示不满或反抗,是在表达自己的意愿,争取决定自己事情的权利。在家庭教育中,与其说是当今的`孩子不好管、跟父母“对着干”,倒不如说是父母把自己放在了与孩子对立的位置上,管孩子的方式并不适合孩子的特点和他们真正的需求。

  无论是“双减”前,还是“双减”后,家庭教育中唯一不能减的是家长在孩子教育中的责任。在“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更要回归本源,那就要想办法解决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儿童权利冲突的问题,从尊重儿童权利开始,如家长要增加对儿童权利的了解;增强对家庭教育的理解;改变观念、充分认识和重视儿童参与权;增加对孩子的有效陪伴等,促使家庭教育良性发展。

协同育人心得体会12

  今日听了讲座,从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学习适应四个方面展开关于科学做好幼小衔接,顿开茅塞。在此感谢卡蒂幼儿园,感谢卡蒂老师,让家长心中有数,家园共育,更有效的协助孩子从幼儿到小学的过渡。

  从整体的内容上有几点心得体会:

  1,如老师所讲要从长远视角看待幼小衔接,不是临近抱佛脚做学前准备功课。在内容上注重智力、情感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促进幼儿可持续性,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环境设置的衔接这个环节在幼儿身心上是及其重要且有必要的,幼儿园和小学联合组织开展各项交流活动,为幼儿和小学生提供交流机会,引导他们逐渐熟悉新学校环境,使幼儿面临两个阶段改变时环境冲击降到最低。

  3,尊重幼儿个体间的差异,承认和保持幼儿个体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区别对待,尊重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

  4,身心健康,健康心态远胜于bpmf,要有良好的运动习惯和饮食习惯。如果非要培养我更愿意他有一个良好的思维模式,坚毅的性格,失败之后的勇气。好成绩锦上添花,更愿意他有一个好品质,这也是社会所看重且能走得更远的。

  5,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这点上我认为是言传身教,说教没用他不会听你的,想要这样的孩子就做成这样的家长胜于一堆大道理。

  6,家长心态的调整:孩子从幼儿进入小学是人生的重要转折,让孩子由游戏、能力为主的学习方式改换到有标准、有目标任务、正规课业教学为主的学习方式及作息时间是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过度。作为孩子最初的人生导师应该到位不缺位。而且幼年时期的经历和体验会对未来的人生产生深远影响,且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心灵纯洁也脆弱。这个期间家长应精心、用心地陪伴,倾听、共情鼓励并赏识自己的孩子。帮助孩子适应教育的感知及自我约束力、专注力、自律性等方面的培养。

  以上是我听过讲座之后的一些心得和自己的一点粗略想法,我们会和老师共同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幼小衔接,完成适应小学生活。

协同育人心得体会13

  首先,感谢学校为我们家长争取的学习机会。听了郑老师的正面管教的课,受益匪浅。现将我的学习和大家分享。

  郑老师对家育正面管教的关心和热情分享触动我很深。我学习到了很多。

  第一:早期父母对孩子的品格、性情、心理等培养要比孩子成长的中、后期重要的多。比如我们家长尽最大努力在孩子早期成长中创建好的家庭环境(不一定是物质财富),比如陪伴、关心和参与到孩子的户外活动中。对培养性情、审美能力、社交沟通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非常重要。

  郑老师提出的'具体方法也是现在很多家长正在做的。比如以4-5人以小组,家长轮流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博物馆、美术馆,都能更好地学习并陶冶情操、拓展视野。

  如果早期成长过程中父母欠缺关爱孩子,缺乏极积沟通交流,中后期孩子出现的问题则更需要第三方介入,比如心理医生等。

  第二:温暖的家庭,一个有爱的家是孩子最需要的。而不是更大的房子和更豪华的车。实际操作是,争取不在孩子面前吵架。

  第三:父母的成长速度要大于孩子的成长速度。家长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更好的和孩子交流,理解他,尊重他。如果仔细聆听孩子,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是孩子教育着我们。

  第四:为了更好的做好孩子的引导者,我们家长要学会改变。改变可以是这样的,在和孩子有不同意见时,或看不惯他的拖拉,他的成绩暂时落后时,我们要改变父母以权威去和孩子争论准是赢家的习惯,勇敢做出改变:可以多尝试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用信任代替焦虑。

  改变还可以是这样的,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不抱怨是非等。

  第五:要教育孩子的价值观,维护真理,辩别是非,担当正义。

  要培养孩子做到:有底气的不惧,有骨气的不惧,有志气的不惧。

  作为父母的我们可以每天通过向上教育,多发现孩子的进步和优点,并及时鼓励孩子进步。做孩子可靠的肩膀,孩子会得到更多的自信。这自信来自父母、老师的认可;这自信来自自身知识的累积;这自信来自同伴的一个微笑。

  请让我们继续做温暖的父母,不必做到一百分。但有了心与心的交流,有了和孩子一起学习的行动,我们陪着孩子一起心上善良,通过自己的“知性意行”主动地改变自己,和孩子一起幸福成长。

协同育人心得体会14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学校的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家庭和社会都需要与学校紧密合作,共同构建起育人网络。家长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而社会则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紧密合作至关重要,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和引导。

  江小妞的爸爸妈妈希望她性格开朗活泼,善于与同学们相处。在校园里,她是个热爱运动的孩子,尤其喜欢在操场上奔跑玩耍。她总是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索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虽然是个小女生,但她总是调皮捣蛋,比如在排队的时候,会跳来跳去地引起同学们的注意。上课时,她坐久了就会找个舒服的地方躺下,有时甚至躺在地板上。虽然有些同学不理解她的行为,但她的爸爸妈妈希望她可以保持自己的个性,快乐成长。

  然而,江小妞在学校里也展现出了另一面。有一次,她不小心将玩具扔到了隔壁班的一名同学头上。得知消息后,她的.妈妈赶紧赶到学校,带着同学去医院检查,一边忙着安排一切,一边不停地向同学的家长道歉。小妞看着这一幕,悔恨之情油然而生,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她一会儿拉着妈妈的手,一会儿帮同学擦拭泪水,既懊悔又手足无措。另外一次,班上举办展示活动,小妞积极参与,一会儿帮忙女同学梳头,一会儿协助体育代表维持队伍秩序。

  通过家访,江小妞的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工作繁忙,平时由姥姥照顾。为了弥补父母的缺席,他们经常带着小妞外出旅行、参观展览或参加各种活动,只希望全家人都能开心快乐。因此,小妞性格开朗活泼,善良有爱心,但对生活细节不太在意,也缺乏与他人相处的经验。

  在帮助父母调整家庭教育方式方面,我们可以收集一些关于育儿注意事项、小学生成长规律等知识,并通过家校联系平台、校讯通等渠道分享给家长。同时,我们每周与家长进行一次电话沟通,共同商讨如何引导孩子的教育方式。在帮助学生调整对江小妞的看法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家长会、节日活动等机会及时向全班同学和家长展示江小妞的另一面,让大家能够全面了解她。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让江小妞代表全班参加体育比赛、担任老师小助手、维护活动秩序等方式,培养她的自我教育意识,增强她的自信心。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江小妞将不再是那个不受欢迎的小野马。

  父母的关爱、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留守子女来说,由于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他们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关爱和指导。缺乏家庭的温暖和支持,留守子女可能会产生无助感、孤独感和被遗弃感,影响其心理健康。他们可能变得内向、自卑、不善于交流,甚至表现出脆弱、易怒的性格特点。因此,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家长应该重视家庭教育,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总之,在教育问题学生时,与家校联系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家校紧密合作,共同配合,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我承认自己在教育问题学生方面的经验还不够丰富,工作中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是我坚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学习进步,与时俱进,积极尝试各种方法,勇于实践,努力做好家校工作,与家长们携手为祖国未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协同育人心得体会15

  一、与孩子一起适应小学新变化

  我们既不能套用父母教育我们的老套路,更不能用一成不变的要求和方法。要针对孩子的个体差异,不断学习和调整自己的眼光和要求,重视对自己教育方法的总结和改进,配合学校做好子女的教育。

  二、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

  孩子的健康成长,最离不开祥和安宁的家庭环境。再次,要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学习和游戏。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游戏对孩子来说必不可少,父母要让孩子在学习和游玩中得到成功的喜悦,使孩子在学习和游戏中充分找到乐趣。让孩子觉得生活在家庭中的幸福感,给孩子一个宽松和谐的`成长空间。

  三、积极培养孩子的兴趣,保持健康平和的心态

  记得在开学初,宸宸回来神采飞扬,说了老师表扬他,全家都为他感到高兴。做父母的要克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现象,努力保持一颗平常心,既要关注孩子的成绩,又不能以偏盖全,要关心孩子的内心,“蹲下身子”,和孩子做朋友,遇到不如意的事,家长的冷静、耐心、毅力等品质往往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孩子。

【协同育人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以育人初心心得体会02-21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08-16

小学育人工作总结05-23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材料08-18

教师育人事迹材料06-11

班主任工作育人的事迹材料11-30

教师育人事迹材料(实用)06-15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材料15篇02-15

三育人先进个人事迹材料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