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相随的海鸥教学设计

时间:2025-02-12 10:12:0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生死相随的海鸥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死相随的海鸥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生死相随的海鸥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教学设计思想

  1、突出学习的探究性。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科学探究”这一主线展开: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汇报交流—得出结论。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过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良好品质。

  2、突出学生的自主性。从实验步骤设计、讨论比较、表达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加深对实验设计原则的理解,加深对影响酵母菌无氧呼吸因素的理解,自始至终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达到对知识的自我构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知识。

  (2)使学生了解酵母菌无氧呼吸受酸碱度及温度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学会设计实验,运用语言、文字完善实验步骤,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并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2)通过实验、探究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以及初步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三角锥瓶4个,胶塞2个、气球2个、玻璃弯管、夹子、石灰水等

  学生知识准备

  1、复习酵母菌异化作用的特点;

  2、温度和酸碱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3、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五、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教师出示两个对照装置,展示、介绍装置,提出问题:酵母菌无氧呼吸能产生气体吗?怎样鉴定有无CO2产生?(学生回答)

  (教师提出探究课题)(学生分两大组进行探究)

  学生根据已有的实验用具,通过小组讨论,先确定实验的总体思路,再逐步细化,写出根据实验用具和方法步骤在内的实验方案。

 探究活动一:酸碱度对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影响

  设计与实验

  (1)试验用具:烧杯1个、试管4支、20%的酵母液、10%蔗糖溶液、配置好的pH分别为6、7、8、9的缓冲液、注射器4个、橡皮胶塞4个、液体石蜡、滴管若干个。

  (2)实验过程见下表:

  探究活动二:温度对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影响

  (1)试验用具:烧杯3个、注射器3支、试管3支、20%的酵母液、10%蔗糖溶液、配置好的pH为7的缓冲液、液体石蜡、橡皮胶塞3个、滴管若干个。

  (2)实验过程见下表:

  实验过程中提倡“互动式”教学,通过师生互动,提出“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每一组的实验变量是什么?”“怎样控制酵母菌无氧的条件?”“如何比较哪支试管无氧呼吸速度最快?”等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学生可以学到教科书上没有明确阐述的、更深入一层的知识。实验中教师巡视,既可以了解学生实验的速度、实验过程中出现哪些不可预计的问题,针对不同组的情况,提出一些小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也能使自己很好地驾驭课堂教学,又作为学习者参与讨论过程,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然后,学生分组上台展示交流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讨论:

  ①为什么要迅速向液体的表面滴加一薄层液体石蜡?

  ②试管内出现什么现象?拔掉试管的塞子后,会闻到什么气味?试分析其中的原因。

  六、教学反思

  该实验设计中有哪些不完善的地方?应如何改进实验装置或方案,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因为实验步骤中只设计了pH为5~8的实验,如果想得出不同的pH与酵母菌无氧呼吸关系的变化曲线,应该如何设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目的不同,实验设计的步骤和方案可能有所不同,实验设计需要有针对性。

《生死相随的海鸥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生死相随的海鸥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的设计07-17

《穷人》的教学设计 穷人教学设计09-25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11-13

教学教学设计09-16

《提袋的设计》教学设计08-05

教学设计07-11

数学教学教学设计10-11

[精选]《观潮》教学设计12-30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08-14

生死相随的海鸥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死相随的海鸥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生死相随的海鸥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教学设计思想

  1、突出学习的探究性。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科学探究”这一主线展开: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汇报交流—得出结论。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过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良好品质。

  2、突出学生的自主性。从实验步骤设计、讨论比较、表达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加深对实验设计原则的理解,加深对影响酵母菌无氧呼吸因素的理解,自始至终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达到对知识的自我构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知识。

  (2)使学生了解酵母菌无氧呼吸受酸碱度及温度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学会设计实验,运用语言、文字完善实验步骤,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并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2)通过实验、探究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以及初步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三角锥瓶4个,胶塞2个、气球2个、玻璃弯管、夹子、石灰水等

  学生知识准备

  1、复习酵母菌异化作用的特点;

  2、温度和酸碱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3、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五、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教师出示两个对照装置,展示、介绍装置,提出问题:酵母菌无氧呼吸能产生气体吗?怎样鉴定有无CO2产生?(学生回答)

  (教师提出探究课题)(学生分两大组进行探究)

  学生根据已有的实验用具,通过小组讨论,先确定实验的总体思路,再逐步细化,写出根据实验用具和方法步骤在内的实验方案。

 探究活动一:酸碱度对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影响

  设计与实验

  (1)试验用具:烧杯1个、试管4支、20%的酵母液、10%蔗糖溶液、配置好的pH分别为6、7、8、9的缓冲液、注射器4个、橡皮胶塞4个、液体石蜡、滴管若干个。

  (2)实验过程见下表:

  探究活动二:温度对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影响

  (1)试验用具:烧杯3个、注射器3支、试管3支、20%的酵母液、10%蔗糖溶液、配置好的pH为7的缓冲液、液体石蜡、橡皮胶塞3个、滴管若干个。

  (2)实验过程见下表:

  实验过程中提倡“互动式”教学,通过师生互动,提出“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每一组的实验变量是什么?”“怎样控制酵母菌无氧的条件?”“如何比较哪支试管无氧呼吸速度最快?”等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学生可以学到教科书上没有明确阐述的、更深入一层的知识。实验中教师巡视,既可以了解学生实验的速度、实验过程中出现哪些不可预计的问题,针对不同组的情况,提出一些小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也能使自己很好地驾驭课堂教学,又作为学习者参与讨论过程,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然后,学生分组上台展示交流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讨论:

  ①为什么要迅速向液体的表面滴加一薄层液体石蜡?

  ②试管内出现什么现象?拔掉试管的塞子后,会闻到什么气味?试分析其中的原因。

  六、教学反思

  该实验设计中有哪些不完善的地方?应如何改进实验装置或方案,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因为实验步骤中只设计了pH为5~8的实验,如果想得出不同的pH与酵母菌无氧呼吸关系的变化曲线,应该如何设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目的不同,实验设计的步骤和方案可能有所不同,实验设计需要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