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11-14 11:55:1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合集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合集15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

  一、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

  (一)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阐述如下:

  知识与技能

  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 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

  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解决问题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与技能

  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 内的数、小数、简单的 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 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 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 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数学思考

  能运用生活经验, 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 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解决问题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二、全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事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课时安排

  (一)数一数 1课时

  (二)比一比 2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0课时

  1、1---5的认识 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5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2课时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 3课时

  (五)分类 2课时

  (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20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4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4课时

  整理和复习 2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

  (七)11-20各数的认识 4课时

  (八)认识钟表 2课时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1课时

  1、9加几 3课时

  2、8、7、6加几 4课时

  3、5、4、3、2加几 3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

  (十)总复习 4课时

  六、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结果,而不宜教师首先示范,讲解竖式笔算的法则和算理,限制学生的思维。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都处在浅显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评价学习的过程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参与程度的评价,应从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考察。对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的评价,应从学生是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等方面考察。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和问题情境,随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通过平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合作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如果想获取更多的有关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的资料。请关注我们。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

  2.使学生能熟练地说出5以内数的组成。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初步的自学能力,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做练习的良好学习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学习品质,及合作互助、创新意识和评价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20页的内容。

  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仪、数字卡片、5根小棒、5个小方块。

  2.数字卡片、5根小棒。

  教学设计

  复习旧知

  1.复习数数。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数?谁能数组大家听?

  2.复习比较大小出示数字卡片1-5,谁能给大家提问题?

  进行新课

  1.创设游戏情境,小组学习5的组成。

  a.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今天老师想请大家做一个分小棒的游戏,想不想做?准备5根小棒,看谁动作又轻又快。把5根小棒分成两份,看谁方法多。分完和你的同位交流一下。(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能较好地把握知识起点,采用开放教学方式,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棒充分感知,然后再交流,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b.交流展示。

  指名分法不同的学生到前面来展示。

  ①刚才大家想了那么多办法,可是看起来又有点乱,请大家开动脑筋想个好办法:怎样才能清楚地看出又一个也不落下?同位商量,指名展示。

  ②(教师巡视发现有按顺序分的)老师发现这位同学有一种好办法,下面请他来教教大家。

  [在发散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发现。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比较扎实。]

  c.全班学生再自己边说边按顺序分一分(板书分合式)。

  d.小结。

  通过分小棒我们得到了5的组成。

  e.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你发现了什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那么我们看到5能想到什么呢?(推小棒)

  2.做一做

  a.老师还准备了5个小方块,想请大家一个猜一猜的游戏?

  ①(右手拿3个小方块藏在背后,左手出示2个)右手有几个?

  ②右手藏1个

  ③右手藏2个

  刚才大家猜的都很准。那老师要问一问你们:为什么猜得这样准?有什么办法?

  b.抢答。

  下面我们来比赛,看谁反应快!对口令。

  3.小组自学4、3、和2的组成

  a.刚才我们通过分小棒编出了5的组成。下面请你在小组中试着编出4、3和2的组成。

  板书)

  b.填方框(第19页下面)。

  看图边读边填。指名板演。做完的同位检查。订正。

  [把练习设计成猜一猜的游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了5的组成,突破了难点。4、3、和2的组成就可以完全放给学生,采取小组使用的方式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层次清晰。]

  4.指导看书。

  边说边填。指名板演。订正。

  5.做一做。

  a.动手操作。教师出示数字卡片5,学生摆学具,同桌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用5的组成连线。

  b.对口令。

  巩固练习

  1.男女分读组成。

  2.第8题。

  边说边做,做完同位检查。全对的、书写好的可以各得一个小印章。订正。

  [本节课教师能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及培养目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找规律、做游戏,使学生积极参与了富有趣味的学习过程。教师教法灵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注意指导小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在游戏中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教师注重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等评价方法的使用,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总体来看,既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又注重了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出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设计说明

  5以内数的组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第19~20页的内容,并完成练习二的第8题。其教学目的是借助分小棒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学生在同位交充中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这部分知识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时都接触过,本节课主要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熟练的说出组成。

  本节课我没有使用课本资源,而是对教材资源进行了创造性的改动。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营造出轻松、娱悦的学习情境。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努力体现教学的开放性,这节课教师就为学生创设了分小棒的游戏,让学生在不断的动手操作与合作讨论中自己掌握知识,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思维积极、主动,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学习积极性高,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分层练习,逐步提高要求。

  在练习的设计上,教师也努力体现层次性。先让学生看实物猜组成,再让学生看图填组成,还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摆组成,最后才要求学生根据组成将数字卡片连起来。通过这一系列层次分明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是一次由操作实物过渡到抽象出数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发展了抽象思维能力。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3

  设计说明

  1.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两道例题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通过喂小鸡这一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再用课件动态展示喂完小鸡后的情景,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像动画片一样娓娓道来,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新授环节处理的得心应手,学生很自然地列出连加、连减算式。

  2.放手学习,渗透建模思想。

  连减的教学与连加类似,所以这部分就放手让学生自己看图说图意,提出问题并解答,体会学习连减,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渗透建模思想。同时借助学具交流算法,体会先算第一步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1.情境导入。

  师:上个星期天,明明和爸爸一起去乡下的`奶奶家游玩。一大早,他们就一起乘上“口算号”公共汽车出发了。来,我们都看看有哪些口算题,也来算一算吧!

  课件出示口算题:

  4+1 5+2 7-2 5-2 3+4 7-4

  5+3 8+1 9-1 8-2 6+3 9-6

  2.引出新课。

  师:不一会儿,他们便来到了奶奶家,奶奶正在院子里喂小鸡呢,明明可是个懂事的孩子,连忙跑过去帮奶奶喂小鸡。(课件出示教材65页上面情境图,引出连加)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了明明和爸爸去乡下奶奶家游玩和乘坐“口算号”公共汽车的情境,不仅复习了旧知,而且为下面初步感知两步计算与一步计算的关系埋下了伏笔,还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探究新知,动态生成

  (一)连加。

  1.看图理解连加的含义。

  (1)课件出示5只小鸡吃食图。

  提问:谁能把你观察到的说出来?

  预设生1:地上有5只小鸡在吃食。

  生2:明明正在给5只小鸡喂食。

  教师说明:这是明明在帮奶奶喂小鸡,5只小鸡吃得正香呢!

  (2)课件演示又跑来了2只小鸡。

  师:谁能说说这次发生了什么事?

  预设生:跑来了2只小鸡。

  师:谁能把这件事说完整?

  预设生1:原来有5只小鸡在吃食,又跑来了2只小鸡。

  生2:原来有5只小鸡在吃食,又跑来了2只小鸡。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鸡?

  师:谁能说说如何列式呢?(教师在学生正确回答的基础上板书)

  (3)课件演示又有1只小鸡跑了过来。

  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次又发生了什么事?

  预设生1:又有1只小鸡跑了过来。

  生2:原来有5只小鸡,跑来了2只小鸡,又跑来了1只小鸡。

  师:根据你看到的,可以提出一个怎样的数学问题?

  预设生:一共有几只小鸡?

  2.尝试列式解答。

  师:求一共有几只小鸡,该怎样列算式。

  预设生:5+2=7,7+1=8。

  师:能不能列成一个算式呢?

  生:5+2+1=8。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场景里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所在的左右位置。

  2、能按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位置,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1.用左右手引入,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1)提问:大家说说,我们常用右手做哪些事?我们常用左手做哪些事?

  (2)谈话:左手、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

  的好朋友吗?谁来说说?(要求学生摸着说) [评析:通过自己身体上的实例,使学生获得大

  量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物体间左右位置关系奠定础。]

  (3)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评析: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体验左和右。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结合具体场景,进一步理解左右的位置关系。

  (1)出示挂图:小朋友在教室里上课的场景。谈话:小朋友,人的手、脚、眼睛、耳朵都有左之

  分,那么我们坐的位置有没有左右之分呢?我们一起来看,画面中坐在前面的小明(男)和小红(女)是同桌,你能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

  同桌讨论,尝试说说小明与小红的位置关系。交流反馈,引导学生正确说出小明坐在小红的左边,小红坐在小明的右边。

  提问:有的同学说“小明坐在左边”,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讨论使学生明确:在描述两个人的位置关系时,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

  提问:你还能看图说说哪些物体有左右的位置关系吗?同桌讨论后汇报。

  [评析:紧密结合小朋友上课的情景,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理解和掌

  握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2)联系教室真实场景,强化对左右位置关系的认识。(“想想做做”第1题)

  让每个学生说一说坐在自己左面的小朋友是谁,坐在自己右面的小朋友是谁,再同桌交流,最后指名回答。

  选同桌两个小朋友,让其他小朋友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选横排里的三个小朋友,请学生说说中间小朋友B所处的位置。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一会儿说B在左边,一会儿说B在右边。

  讲述:我们在描述某一物体位置时,一定要说清楚,说完整,它在谁的左边或它在谁的右边,而不能光说它在左边或右边。

  [评析:联系实际,在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某个物体的位置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而说的。]

  让学生就教室里的某一人或物说一说所处的位置。

  [评析:通过说说教室里的某一人或物所处的位置,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巩固深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摆一摆。(“想想做做”第2题)

  (1)同桌合作操作:把数学书摆在课桌的中间,把文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右边,把铅笔摆在文具盒的右

  边,把学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左边,把橡皮摆在学具盒的`左边。

  (2)让学生说一说,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从左数,文具盒是第个,从右数,文具盒是第

  个。数学书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3)请同桌合作,自由摆放学具,再互相说给同桌听,指名几人交流。

  [评析: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把操作、观察

  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自由摆放学具的活动,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

  2.说一说。

  (1)“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丁丁和拉拉跟着妈妈去超市购物,他们来到了玩具柜台。呵!那么多玩具,挑选什么呢?妈妈规定每人只能买一样,并且不能说出它的名字,只能说

  出它上、下、左、右的邻居各是谁。

  提问:小朋友,如果你是丁丁或拉拉,你会怎么说呢?其他小朋友能根据他的说法,猜出他想买的是什么吗?

  (评析:给单调的练习赋予一定的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观察、猜测、推理、交流的积极性,让

  学生在愉快的氛围和情境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想想做做”第4题。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指名全班交流。

  [评析: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综合运用前后、上下、左右的方位词描述物体位置,每个学生都

  有说的机会,人人参与,人人表现,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实践活动,增强应用意识

  1.想一想。

  谈话:老师有一个问题问大家,我跟大家面对面地站着,(举起右手)请问:老师举的是右手吗?(可能有

  的学生说是右手,有的说不是右手,说法不一)

  请小朋友把右手举起来再判断一下,老师举的是不是右手。

  (教师举起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让学生检验自己的看法。)说明:我们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起的右手就刚好相反。

  [评析: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教学难点,运用设疑的方法让学生判断老师举的是不是右手,引起学生

  注意,引发思考;让学生举起右手与老师对照,促使学生去体验感悟;最后教师转身验证让学生明白:面

  对面站着,因为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总之,这段教学活动融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有效地突破了难点。]

  2.动脑筋。

  (挂图显示学生上下楼梯的情况)让学生观察思考:上下楼梯时应该靠哪边走?谁走错了?为什么?

  (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学生表演体验。)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应把自己当成走路的人。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应该靠右边有秩序地走。

  [评析:看图判断左右,学生容易以自己为标准来下结论。为此,组织有效的表演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

  来,去感悟\去体验,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方向的变化过程,明白方向不同左右不同的道理,同时又对学生进

  行了安全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四、总结点拨、拓展应用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玩得愉快吗?在玩的过程当中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课后,到学校和家里再观察观察,找出各种物体间的左右位置关系说一说。

  [评析:教师富有情趣地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知识汇报交流学习过程和掌握的学习策略,在自由的氛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本领去探索周围更广阔领域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这样的课堂总结是必要的,有价值的。]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

  学习内容:

  一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学习目标:

  1.通过交流《课程纲要》,了解本学期数学学习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以及课程评价。

  2.通过了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学习重点:

  让学生了解本学期学习内容和评价方法。

  学习难点:

  通过分享《课程纲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过程:

  一、谈话交流入主题

  同学们新学期开始啦,从今天开始郭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学习数学这门有趣的课程,你们有信心学好吗?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快乐得分享本学期我们要学什么、怎么学以及怎样评价大家的学习表现。

  二、了解目录,建立单元概念

  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目录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通过看目录,让学生初步了解本册书有8个单元,我们将分单元进行学习。

  三、数学之旅,翱翔知识王国

  现在老师带领你们进行一次数学之旅,准备好的孩子对老师微微笑。在去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次旅途中的新朋友。向学生介绍智慧老人、淘气、笑笑、机灵狗。

  (一)数字王国 0—10的认识及正确书写,读数,数数(数字书写比赛)

  (二)符号王国 “>”,“<”, “=”, “+”, “—”数字王国和符号王国是友好之国,经常合作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比较数的`大小,加法,减法及加减混合是我们即将学习的内容。20以内进位加,不退位减法(看图说故事比赛;口算比赛)

  (三)图形王国图形王国中的图形各式各样,种类齐全。这学期我们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你想和它们做朋友吗?只要你们课堂专心听讲,抓住它们的“长相”,就会成为亲密无间的好朋友!

  (四)动物王国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动物王国,看,多热闹,它们在干什么呀?

  出示开运动会情境,引出前后、上下、左右位置关系。

  转了一圈,看到大家依然精神抖擞,老师特别开心,现在什么时刻呀?你会读表吗?没关系在以后学习中你会成为读表小专家。(整时、半时)

  请大家跟随老师再次回到课堂中,你们现在是小学生了,每天要学会自己整理书包,把文具归类摆放,脱离父母的帮助,成为一个独立的好孩子,好吗?

  四、学习表现评价

  刚才我们了解了这一学期我们要学什么,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相信大家都会收获很多新知识、新本领。那怎样评价我们的学习情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可要仔细听,记清楚。老师要从下面这些方面来评价大家的学习表现。

  我们先来看课堂评价,你认为怎样做才能得到优秀,可以得到智慧星?(坐姿、听讲、回答问题、课堂练习、课堂参与度)

  那什么样的作业才是优秀的作业呢?(正确率和书写)

  在单元检测和期末测试中,都会看小朋友的卷面成绩。在刚才的课堂评价和作业评价中,老师会继续给大家兑换“大拇指”和“表扬信”,看,今天的课堂上就有小朋友得到了一颗智慧星,多多努力吧!小朋友们,了解了老师会从哪些方面评价你的学习,可要加油,要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总结,交流分享。

  今天,老师给大家分享了本学期的学习目标、内容和评价方法,请你回家后把这些内容或你的收获分享给家人,好吗?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实践活动:丰收的果园(教材第74-75页)

  课时

  第二十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创设的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进一步巩固数一数、认位置、比一比的知识及加减法的含义。

  2、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验问题提出的过程,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树立数学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活动,巩固前面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

  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

  师:仔细听,你能听到什么?(播放“摸苹果”的歌曲)

  生:秋风姑姑摸苹果。

  生:秋风姑姑摸红了苹果摸黄了梨。

  2、揭示课题

  师:秋姑姑的本领可真大,不仅摸红了苹果,摸黄了梨,还摸熟了大象伯伯的果园,想去看看吗?我们一起去参观大象伯伯“丰收的果园”。板书课题“丰收的'果园”。

  二、参观果园,巩固知识

  1、出示第一层情境图。电脑出示5棵苹果树,4棵梨树。

  师:走进果园你看到了什么?

  生:苹果树,梨树。

  师: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字娃娃来说说吗?

  生:我看见5棵苹果树,4棵梨树。

  师:能一个一个数给同桌听吗?

  生:同桌互相数数。

  2、出示第二层情境图。

  师: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大象伯伯的果园丰收了,森林里的小动物都来帮忙摘果子,听谁来了?(动画配乐演示小鸟,小猴,小兔跑来了)可爱的小鸟,顽皮的小猴,勤劳的小兔它们在哪儿呢?说给你

  同桌听。

  学生讨论。

  师:谁有勇气说给大家听。

  生:小鸟在树上,小兔在树下。

  师:顽皮的小猴在哪里?

  生:小猴坐在树叉上。

  师:谁能说说三只小动物的位置关系?

  生:小猴的上面是小鸟,小猴的下面是小兔。

  生:小鸟在最上面,小猴在中间,小兔在最下面。

  生:小兔的上面是小猴,小猴的上面是小鸟。

  3、出示第三层情境图。

  师:勤劳的小动物不仅帮大象伯伯摘果子,还组织了小小运输队,帮大象伯伯把果子运到家里去呢!看它们来了。(动画演示小小运输队推着小车走过来)小组讨论你看到了什么?能用我们学过的前后说说它们的位置吗?

  学生说出小动物的前后位置。

  三、合作交流,提出问题

  1、师:丰收的果园里不仅有香甜的果实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呢,你发现吗?(学生六人小组充分讨论。)

  2、师:谁想当小博士上来提问题?(出示博士帽)学生轮流戴着博士帽提问,其他学生解答。

  3、师:小朋友动动小脑袋就解决了这么多数学问题,想不想动动你的小手呢?伸出左手,伸出右手,听音乐摸耳朵。

  学生跟着音乐做课间操。

  4、师:大象伯伯的家在大路的左边,小小运输队应该把水果往哪边运呢?往梨树那边运。应该往苹果树那边运。

  5、师:有的说“往梨树那边运”,有的说“往苹果树那边运”,到底哪种意见对呢?谁有好办法证实自己的观点?小组商量商量。我们小组的办法是和小小运输队的小动物站一个方向(师示意上讲台),瞧!我的左手在这边,所以梨树这边是左边!

  四、联系实际,全课总结

  1、师:在美丽的秋天,大象伯伯有了很大的收获,小朋友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呢?

  2、师:我们的大教室里也有许多数学问题,你发现了吗?(学生交流汇报)

  3、师:只要你爱动脑,会观察,你就会发现身边的数学知识还真不少呢?回家后把你家里的数学知识说给你爸爸妈妈听好吗?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会观察会看钟面的结构,认识电子表和钟表表达的整时,会读、会写整时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操作钟表认识钟面的结构,获得看整时刻的方法,并能用语言比较清晰的说明看时间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时间,感受时间的宝贵,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按时作息。

  二、目标分析

  学生不仅要会看钟面和电子表认整时,还会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有所感觉。知道什么时间该做怎么,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息习惯。本册只认识“整时”,将来会在二年级上册“认识半时”。因此,本单元对学生的后继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在钟面上认识整时、书写整时,并总结出看整时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几时过了一点”和“快到几时”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小钟表、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钟面

  1.课件出示谜语

  我有个好朋友,会跑没有腿,会响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请你猜猜看,我这个好朋友是谁?”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钟表。揭示课题。

  2.自主介绍钟面

  (1)认识钟面

  要求学生观察钟面,把看到的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钟面上有12个数。

  有表针:时针与分针。分针又细又长、时针又短又粗。

  (2)由学生介绍大的钟表(教具)

  学生从大钟表上找出时针、分针。发现钟面上的指针总是在不停地运动。发现表针旋转的方向。并用手势表示转动的方向。

  (3)认识分针、时针

  有学生介绍又细又长的针叫作分针;又粗又短的针叫作时针。分针、时针转得快慢不同,但是转动的方向一样。

  【设计意图】利用动静结合的课件,再次强化认识时针和分针。学生在指一指、转一转的活动中感受动态的时间。为认识半时,理解时针在两个数的.中间,表示过了几时没到几时做好铺垫。

  (二)认识整时

  1.读写整时

  教师逐一出示钟表(课件)。

  师:看钟表请思考,钟面上表示的时间你们认识吗?

  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指导学生读时间和写出时间。

  7:00读作:7时

  10:00读作:10时

  1:00读作:1时

  4:00读作:4时

  师:结合钟面表示的时间,想想你们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认识每一个整时都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渗透生活中处处离不开钟表。

  2.整时时刻和钟面连线

  在学生反馈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问题。

  3.发现钟面表示整时的特点

  师:钟面表示的时间叫作整时。观察钟面,整时的时候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随着学生的观察,教师引导学生依次看四个整时。让学生总结出:分针指向12的时候,时针指向7是7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0是10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是1时。最后让学生说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4.动手拨出时间

  (1)学生自主拨出时间,同学之间交流。

  (2)展示学生拨的作品,同学们进行评价。

  (3)教师出示钟面,要求学生说出时间,并写出时间。

  重点强调12:00钟面出现的特殊现象。

  5.从电子表中再认识整时

  (1)出示电子表12:00(课件)

  师:电子表现实的时间和我们写出的时间是一样。

  出示7:00、10:00、1:00、4:00卡片贴到黑板上,让全体学生读一读。请你们观察整时的电子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总结:

  整时:多少分

  (2)完成教科书第86页第2题。

  (三)巩固练习

  1.判断哪个钟面表示整时,并说出理由

  2.说一说钟面上的时间接近哪个整时

  总结:两个钟面都接近10:00,第一个钟面不到整时,第二个钟面超过整时。

  3.有序排列时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不同的语言描述时间,学生在比较、排序中强化对整时和接近整时的认识,为今后学习几时几分做铺垫。

  4.猜时间

  师:我们一起做猜一猜的游戏。生活中有这样的钟表,钟面上1个数也没有,不好看时间。(课件中出示实物照片)请你们大胆猜一猜钟面上的时刻?

  先让学生猜这个钟表表示的时间

  在出示这个钟表提示学生

  5.做一做(数学书第85页做一做)

  师:小明晚上9时睡觉了,如果是早上9时,小明又会在干什么呢?

  (四)欣赏古代计时工具

  师:这些古代计时工具,非常有用。钟表能帮助我们安排一天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希望每一个同学都用好小钟表,学会抓紧时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欣赏古代计时工具的过程中,保持对认识时间的兴趣,体会钟表的作用大。

  (五)全课小结

  师:时间在滴滴答答的声音中悄悄地走了,但是又悄悄来了,我们先记住整时,今后还要认识几时几分呢。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8

  知识目标

  1. 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通过数一数、比一比等活动,能正确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借助情境,初步体会一一对应的思想。

  2.学习读写“>”、“<”、“=”,并能正确运用“>”、“<”、“=”,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能力目标

  在操作过程中感受相等和不等关系。

  情感目标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比较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认识“>”、“<”、“=”的含义。

  难点:能正确区分和运用大于、小于符号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各种动物头像图片

  学具:小棒

  教学方法

  演示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一年一度的动物大聚会就在今天,好多小动物都来到了动物乐园,它们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宴会,可热闹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情境图“动物乐园图”)

  二、发现问题,自主探索

  1. 数一数

  师:动物乐园的动物真多呀,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它们分别有几只?请小朋友们自己在心里数一数,一会儿我们来汇报。

  生:我看见有4只小白兔、我看到小猴是3只、有2个秋千、还有2只小鸟、4个篮子。(生汇报的时候,教师在黑板上贴出1只动物图片,并板书相应的数量。)

  师:你们数的这么快,是怎么数的呢?把你的方法在小组里跟小朋友交流一下。

  预设:

  生1:我是手指着小猴一个一个数的。

  生2:我是用铅笔点着小兔子,一只一只数的。

  生3:我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数的。

  生4:我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数的,树上一只小猴子,洞里一只小猴子,还有一只小猴子在地上跑。

  生5:我是数一个就在旁边做个记号。

  教师小结:大家用不同的方法数出了每种动物的只数,真不错,学习数学就应该掌握方法,学会有序观察。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比获得一个具体结果更重要。教师不仅注意到学生数的结果,更重要注意到了数的方法,学生介绍了自己很多的`方法,有的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也有的学生作一个记号,教师及时给予肯定。

  2. 说一说,摆一摆,比一比

  ①学习“=”

  师:老师要为小动物们发奖了,老师手中有4朵红花(教师拿出4朵红花),要送给一种小动物,要每种小动物都能得到一朵,你认为送给谁最合适?

  预设:

  生1:给小白兔,小白兔最可爱。

  生2:4朵红花4只小兔,,应该给小兔,小兔正好有4只,一人一朵不多也不少。

  生3:还可以给小篮子,篮子也是4个,一个篮子一朵正好。

  师:怎么才能清楚地看出小兔的只数和篮子的个数一样多呢。

  生:一个对照一个来帖,演示。

  师:恩,很不错,这就是一一对应的方法,一只小兔对应一个篮子……

  师:小兔和篮子一样多,一样多还可以怎么说?

  生:也就是同样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同样多”的意思)。

  师:怎样用一个算式表示小兔与篮子一样多呢?

  4和4是一样多的,我们用一个符号来表示:等号。同时板书:4=4。

  讲解:这个式子读作4等于4。(齐读2遍)等号表示一样多,所以这两横很平,而且还一样长。写在田字格的中间,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学生书空)表扬看得认真的孩子:只有看得认真才能写得漂亮。

  请学生观察周围,写出类似的算式,并说说表示什么,学生写出6=6、3=3、……

  ②学习 “>”

  刚才我们比了比小兔和篮子,让我们再来比一比其他吧。

  生:小兔和小鸟比。(让我们请上小兔和小鸟,边说边摆)

  师:它们谁多?谁少?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小白兔有4只,小鸟有2只,一只小白兔对应着一只小鸟,小白兔还剩下一些,小白兔比小鸟多,也就是4比2多。我们用一个数学符号来表示就是:4>2。

  引导学生正确读:“4>2”读作4大于2,表示4比2多。指导学生书写“>”。开口对大数,尖头对小数。领学生齐读。一列读,男生读,女生读。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接触大于号,感觉较难,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创想,把形和义结合起来,学生便于记忆,理解深刻,为学习小于号作下铺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③学习“<”

  师:4只小白兔比2只小鸟多,还可以怎么说?

  生:2只小鸟比4只小白兔少。

  师:2只小鸟比4只小白兔少,又可以怎样来表示呢?

  生:2小于4。

  师:这位小朋友说得真好,小组讨论一下用什么符号来表示“2小于4”。

  生:用“<”

  师:为什么用这个符号表示?

  生:我认为“大于号”和“小于号”一定相反。

  教师及时给于肯定,让这位同学领读一遍,作出板书:2<4,读作2小于4。

  强调小于号的写法,并指导书空。

  ④最多和最少

  师:在这么多的动物里面,哪种动物最多?哪种动物最少?

  (采用师生拍手对话:***我问你,请问哪种动物最多?

  ***我问你,请问哪种动物最少?)

  三、练习与拓展

  1. 打开课本:

  书写“=”“>”“<”

  2. 填一填:

  7○3 4○9 3○3 5○8 10○1

  2>□ 6>□ 6=□ □=8 □<9

  四、游戏

  1. 数字找朋友游戏

  规则:找六个学生每人发一个数字卡片,然后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找朋友,必须男孩的数字大于女孩的数字,在一定的时间内找到朋友。

  2. 数字卡片游戏。

  一个小朋友和老师抽数字卡片,老师出一张,小朋友也出一张,看看两个数的大小,底下的学生用我们刚学的知识说一句话。

  3、排排队游戏

  将数字娃娃按大小排队。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学生可以用数字卡片自己摆摆看)

  4. 摆图游戏:

  规则:教师摆出4个苹果圆片,要求梨比苹果少。

  问:有几种摆法?

  四、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比较的知识?课下说给你的好朋友听。

  板书设计

  动物乐园

  4=4 4?2 2?4

  4等于4 4大于2 2小于4

  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做到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自主性和开放性。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求得新的发展。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老师绝不包办。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设计练习题时,采用游戏的形式,使学生既巩固了新知,又增添了学习兴趣。

  优点之一:设计符合一年级学生特点。

  教学一开始,利用动物图片创设情境,变枯燥的数学问题为具体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优点之二:关注学生的发展。

  让学生自己数一数、说一说、引导孩子动脑、动口、全方位参与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优点之三:灵动的语言富有魅力。

  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大于号、小于号,为孩子们运用解决了困难。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6、5、4、3、2加几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6、5、4、3、2加几。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重视算法多样化,发展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继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得出6、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联系学过的相应的加法算式,直接算出得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学活动材料、6、5、4、3、2加几的口算卡片等。

  学习准备:课前先自学本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 童话引入,尝试铺垫。

  多媒体先出示课题。

  问:今天小兔子请小朋友去它家坐客,你们愿意一起去吗?去小兔子家得翻越好几座小山呢,山上都有题目,我们一起来口算吧。

  1、口算题:(做5题)电脑随机出7、8、9加几的题目。

  并选几题让学生说一下:你是怎么算的?

  2、翻过小山,我们见到小兔子,它还出了几道题来考考我们小朋友呢?

  6+( )=105+( )=10

  二、自主尝试,探索新知。

  1、 自主学例题。

  述:小兔子家门口还种了许多蘑菇,小兔子正提着篮子在采蘑菇呢。

  (1)小兔子的蘑菇是怎么种的呢?小兔子问了大家一个什么问题呢?你是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2)请你把书翻到P90页,带着这三个问题自主尝试学习本课内容。

  (4)学生自学。

  (5)同桌讨论。把你所看到的,想到的,有疑问的,和同桌的小朋友共同探讨一下。

  (6)全班汇报?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问。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8)

  5表示什么?8表示什么?5+8表示什么?怎样算5+8?

  (7)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8的思考过程。

  板书凑十法的过程,可以凑5,也可以凑8,还可以由8+5想到5+8。

  凑5时问,把5凑成十要想到几?

  师:小朋友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些办法都不错,我们大伙再议一议。你最喜欢用什么方法来算?为什么?

  学生回答。

  师:做题时,用自己会做的和喜欢的方法做就行。

  2、 试一试。

  下面就用你最喜欢来的方法来计算一下小兔子蘑菇上的这些题目吧。这些题目就是我们教科书90页中间的试一试。

  4+9= 6+7=2+9=

  请你选一道题说说你是怎么来做的。前两题说一下三种方法,最后一题说一种方法。

  如果把4凑成十要想到几?3呢?2呢?

  三、 戏实践,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述:小兔子还为大家准备了好多水果。(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图。)

  这些水果都印在了我们的书上的90页,小朋友能根据所看到的水果,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吗?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全班汇报。

  要选择一道题目问:你们是如何来列式的?如:我看到有两堆樱桃,左边一堆有4个,右边一堆有8个,一共有12个樱桃。4+8=12。

  3、 拔萝卜游戏。

  这时,小兔子为什么垂头丧气呢?哦,它想拔萝卜,为什么它拔不到萝卜呢?哦,原来萝卜上面有题目呢,只要我们做出萝卜上的题目,小兔子就能拔到萝卜了。

  我们先来观察一下萝卜上的每一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吗?学生回答。那这些题目的结果会怎么样呢?

  这些题目在我们的书上也有,P90,想想做做第2题,请小朋友把答案写在书上。发现了什么?

  学生解题后汇报。

  讲解,遇到较小的数加较大的数时,除用凑十法外,还可以利用已经学过的相应的加法算式来计算。

  4、 小朋友们真聪明,引得小鸟也要来考考大家了。

  想想做做3,请小朋友把题目写在书上,然后,对一下答案,并说一下是怎么算的。

  四、 深化拓展。

  1、 为了创建江苏省实验小学,我们小朋友们把教室都布置得漂漂亮亮的,小兔子也用鲜花把它的`小家装饰得很漂亮。

  小朋友们知道,上面有几盆花,下面有几盆花,一共有几盆花吗?

  先做,再口答。出题答案。

  2、不但小兔子和小鸟喜欢我们的小朋友,还有好多小动物也喜欢和我们,看小鸭子、小鸡也来了,要和小朋友做游戏呢。请几个小朋友上来做示范,再

  小组自己活动玩钻山洞的游戏。

  一位小朋友拿着 6+或5+或4+或3+的卡片。其他小朋友拿着写有9、8、7、的圈,然后钻过一个圈就回答一道口算题。

  五、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板书6、5、4、3、2加几。

  1、幼儿园的小朋友知道我们今天又学了新的知识,也来请我们去帮助他们,看P90页第6题,请你帮幼儿园的小朋友把表格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交流结果,先说题意,再说式子和结果。

  我们不仅可以利用我们学的知识去帮助小兔子,帮助幼儿园的小朋友,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其他问题。

  2、小朋友们去小兔子家玩,也给小兔子准备一些礼物呢?我们可以送给小兔子什么呢?把水果礼物贴在黑板上,水果只数在3-9只之间。

  看了这些水果,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先自己说说,再全班交流。

  先请小朋友提问,再请其他小朋友回答。(如果有时间就做)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3课。

  教学目的:

  1、经历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加法。

  2、感知算法多样性,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

  教学难点:理解进位的'计算道理。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

  学 法:观察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准备:课前小研究、多媒体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数学小故事。

  《加号和减号》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导入。

  2、如何解决一共有几瓶牛奶的问题?

  3、提出探究任务和探究要求,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4、四人小组汇报计算方法,同学和老师互相质疑、补充。

  汇报用摆小棒计算时师质疑:

  (1)为什么要从5根小棒里拿1根给9根,怎么不拿2根、3根或是其他的根数?

  (2)看来,这1根小棒是有任务的,你知道它的任务吗?

  (3)为什么要从9根小棒里拿5根给5根,怎么不和刚才一样拿1根或是其他的根数?

  (4)看来,这5根小棒也是有任务的,你知道它的任务吗?

  (5)这种方法和刚才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有什么相同之处?你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

  汇报用计数器计算时师质疑:

  (1)为什么可以用十位上的1取代个位上的10?

  汇报用计数器计算时师补充:满十进一的计数法则。

  5、其他小组交流汇报。

  6、师小结:

  刚才我们用数数的方法,摆小棒的方法,凑十法,推算法、计数器计算等方法算出了9+5=14,请大家大声读一读这个算式。

  7、练习:9+6=?怎样移动苹果,让我们很快看出苹果的总数?

  8、你喜欢哪种移动方法,为什么?

  9、计算4+9=? 9+2=?,你是怎样算的?

  10、观察刚才算的这几道加法题,有什么共同特征?

  11、出示课题:9加几,9加几是怎样计算的?

  12、练习:9+3= 9+7= 9+8= 9+9=

  13、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14、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15、小组汇报。

  16、填一填:9+()=1()

  三、游戏巩固9加几的进位加法。

  四、全课总结。

  五、板书设计:

  9加几

  情境图

  9+2=11

  9+3=12

  9+4=13

  凑十法: 9 + 5 = 14 5 + 9 = 14 9+5=14

  9+6=15

  1 4 5 4 9+7=16

  9+8=17

  10 10 9+9=18

  六、教学反思:

  崔小宁: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没有机械地强调让学生进行凑十练习,而是借助小棒的直观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为何要从5里面拿1给9的道理,又为何要从9里面拿5给5的道理,然后利用计数器上珠子动态变化过程,借助学生对“10个一是1个十”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计算道理,真正达到了“授之以渔”。另外,在课堂上,老师不仅肯定了学生把9凑成10,而且还引导学生用凑十法的原理把5凑成10这种不常见的凑十方法,为以后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后简便算法中的凑十、凑整等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生活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其实他们是同根同源的,那时学生就会很容易地运用这种凑十的基本方法来解决了,也就发挥了数学的工具性作用。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知道几个相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可以拼成长方体(正方体)。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重点:

  知道几个相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可以拼成长方体(正方体)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空间关系。

  教具准备:

  投影、实物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复习旧知:

  1、大家喜不喜欢猜谜语呢?邱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几个谜语,大家想不想猜呢?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几位图形朋友,还记得它们是谁吗?(教师出示几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指名说一说。

  2、今天老师又把它们请来了。同学们说出老师手里拿的图形叫什么?(学生说出老师手里的图形的名字)。

  3、把这些图形拼、搭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它们,了解它们。

  板书课题:搭一搭。

  二、用相同的正方体拼新的立体图形:

  1、用两个同样的正方体拼图形。

  (1)师:先请组长从图形盒里面拿出两个正方体,小朋友们想一想用两个同样的正方体可以拼出一个什么图形呢?注意我们要遵守乐园的规定喔!要爱护图形,做到轻拿轻放,摆完后坐端正。

  (2)师:邱老师要看哪一组的小朋友最快摆好,最先坐好呢?

  (3)找一名同学上来展示

  小结:不管是横着拼还是竖着拼,用其所长个同样的正方体我们拼成的都是一个长方体。

  2、用3个同样的正方体拼图形。

  (1)师:再请组长从图形盒里面拿出三个正方体,小朋友们动手拼拼看用同样的三个正方体可以拼出一个什么图形呢?注意我们要遵守乐园的规定喔!要爱护图形,做到轻拿轻放,摆完后坐端正。

  (2)师:谁愿意把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说一说你用两个什么图形有拼成了什么图形?

  师:还可以怎么样拼呢?谁还有不一样的拼法吗?

  师:刚才我们知道,两个或者三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拼在一起有事一个新的图形。下面,你就可以任选几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体,拼一拼,试一试,看看怎么样能拼出一个更大的正方体。

  (3)学生活动:拼完了同桌相互检查,看看拼的是不是正方体。

  (4)学生到前面展示作品。师:这样拼可以吗?你拿的也是这样的图形拼吗?

  (5)小结:看来,几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新的正方体呢?

  三、图形知识大挑战:

  师:不知不觉我们就来到了图形知识大挑战了,你敢挑战吗?每个图形后面都有一道题,你想挑战哪一个?

  1、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导名说一说。

  2、辨一辨:用3个正方体可以搭成下面哪些形状

  3、数一数:独立完成,交流反馈

  4、试一试:刚才我们选择的都是正方体来拼图形,下面请组长从盒子中找出两个一样的长方体我们拼拼看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活动后指名介绍。)

  师:这样可以拼吗?你也来试一试。

  小结: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也能拼成一个长方体横着或者竖着拼都可以。

  师:拼正方体也好,拼长方体也好,为什么你们都不选圆柱?(指名几个学生发表见解。)

  四、玩积木,看谁搭得又稳又高:

  师:小朋友我们终于来图形乐园超过好玩的积木天地了,图形朋友邀请我们搭积木了,我们桌子上的盒子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积木,先请大家都不要动身体坐直,看清楚游戏规则再开始好吗?今天我们进行搭积木游戏,名字叫《看谁搭得又稳又高》。身体坐直告诉老师你准备好了没有?

  (1)明确任务:出示游戏规则:所有的`积木都要用上。

  师:大家都知道游戏规则了吗?同桌互相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学生说一说,教师及时评价。)

  (2)讨论方法。

  师:在搭之前,小组里的同学先商量一下,怎么样搭可以又高又稳?教师参与学生讨论,适时指导。

  师:如果你们商量好了,就动手搭一搭,小组的的同学互相提建议。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及时指导:搭得既要又高又稳,球放哎哪里能放稳?

  引导发现:长方体竖起来可以搭得高,球放在最上面可以放得稳。

  (3)比较评价。

  师:小组里比一比谁搭得高?各小组都选出一名搭得高的,再比一比这几个同学搭得谁最高?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不在一个组里不好比。

  师:那你们能不能想到一个比较大方法呢?

  预设学生:

  1、在同一个桌子上重新搭一次。

  2、用绳子来量一量。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追问:都是用这些积木,为什么他的搭的就高一些呢?让学生再次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搭得又高又稳的最佳方法。

  (4)播放图形电影世界。

  师:刚才我们参观了图形电影,看到了很多立方体拼搭的美丽的图形,我们自己想不想也来用我们的积木来试一试呢?看谁搭得最有创意?

  五、全课总结:

  今天大家玩得开心吗?你们这次去图形乐园学到了些什么呢?

  教学反思:

  一、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我的开头便是创设了一个圣诞老人送礼物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在课堂的练习部分也加上了一个情境的延续部分,把学生反复练习摸以及到纸上找图形的活动变得丰富生动了,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的组织了课堂纪律。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的发现,不断的获得知识。在低年级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我便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分类,按照规则,想怎么分就怎么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就应当给予肯定与鼓励。再有,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再说一说,捏一捏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发现这些物体的特点,并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认识了这四种物体后,教师让学生举例子,让学生在生活找这些物体的影子,然后呢,拿出你喜欢的物体随意的玩,也是和他们(最熟悉的玩具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而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加入了让学生看精美建筑的图片,孩子们情绪高涨,他们不仅从建筑中感受到了所学物体的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总之,在本课教学实践中,既产生了我所意想不到的惊喜,也留下了值得我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在以后的教学中发现孩子都对球的特点掌握很好,但是对正方体和长方体不容易区分。例如:其中有一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孩子很容易认为是正方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我想,首先学具的准备太单调,没有一些特殊性的物体来启发学生,以次加深学生对物体特征的理解,来开阔学生的思维。如在操作环节上,老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物品,鼓励看谁带的样子多,加深学生对物体特点的认识,另外老师可以多准备一些比较特殊的物品,和学生共同探讨,引发学生一些思想的碰撞。

  2、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调。所以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会积极加强自己的评价性语言,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如从学习态度上评价,从积极性上评价,还有的比如说从速度上,从动脑上,从今后的发展上,从思维的灵活性,对学生进行评价,再结合一些小奖品的利用,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压力,而且使学生更乐于去学习,获得了学习知识的成功感。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在比一比的活动中,能够正确比较两个或三个物体间的高矮、长短等。

  2、知道在比较高矮或长短时,需要在同一起点上进行,并初步学习寻找参照物进行比较的方法。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比一比的过程,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的过程,实现合作性互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学生刚入学还不到一个月,前面学习了比较物体大小、多少,是通过直观的判断进行比较。不会寻找参照物进行比较,没有抽象的思维训练。没有学习过比较的方法。本节课是在比较大小、多少之后的第二次比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经历比较高矮、长短的过程,抽象概括出比较的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

  一、“师生魔术表演活动”导入

  师: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老师想为同学们表演一个魔术,你们想看吗?

  师:请XXX同学到前面来,其他人转过身去,闭上眼睛。(此时教师站在讲台下,学生站在讲台上老师的背后。)

  师:请转过身来,睁大眼睛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学生汇报后,教师及时评价)通过变魔术的表演,你能总结一下比较高矮的方法吗?

  师:你总结的真好,可以当小老师啦。下面小组开火车学一学老师的话吧。火车头在哪里?

  生:开火车强化记忆比较的方法。

  (这一情景活动的设计,想通过学生观察熟悉的教师身高的真实变化,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了学习比较方法的需要,再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并总结出:站在同一起点,并把腿伸直才能比较高矮的办法。将生活中的比高矮的问题转化成数学的问题。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四能中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活动2【活动】两个人比高矮活动

  二、新课

  (一)、看“教材情境图”初步比较高矮活动(白板出示图)

  师: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和笑笑今天也来到课堂,他俩请大家帮助比高矮,你们肯帮吗?请看屏幕,说一说。(学生可能说出两种意见。)

  师:哦,一个认为头部对齐就可以比脚下,另一个认为让脚下的起点对齐比。看屏幕,现在两个人站在同一起点上了,结果怎样?

  师: (出示对比课件进行启发)也就是说,比较高矮,不论是看起点,还是看终点,只要怎样就能比较?

  师:方才的总结,你认真倾听了吗?

  男生,女生:起立一起回答

  师:板书之后,颁发笑脸,及时评价和奖励。

  (之前的魔术表演得出的结论并不全面。为了使学生的认识再次从感性到上升理性。我借助电子白板这一信息技术,直观地展示情境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层次得到提升。)

  活动3【活动】三个人比高矮的体验活动

  (二)、体验高矮是相对的活动

  1、3个人比高矮的推理体验活动

  师:你们想像淘气和笑笑一样到讲台前面比较高矮吗?

  生:被叫到后,自己找一位。

  师;再为其找另外一位。保证这三人的个子是高、中、低。

  中间的生:汇报

  师启发思考:他一会说自己高,一会说自己矮,这是为什么?

  (学生立刻会发现,由于比较的人变了,所以高矮也变了。)

  师概括:这说明高矮是相对的。相对于xxx,中间人高,相对于xxx,中间人矮。

  师引导推理:大家看,左边的比中间的人高,中间的人又比右边的人高,那么左边的和右边的人相比,谁高呢?

  师:学生推理后,教师适时地渗透思想教育。(你们现在正处在长身体的年龄,只要好好吃饭,不偏食,多锻炼都会长大个的。或许今天最矮的人变成了最高的人呢?)

  活动4【活动】小组比高矮体验活动

  2、小组每人比高矮的体验活动

  师:下面请以小组为单位,六个人互相比高矮,请按照这样的句式进行汇报。看屏幕:()和()比,()高,说好后,组内的`学生可到前面来汇报。

  小组: 到讲台前汇报

  师:评价小组的汇报,及时地总结。

  (为了让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体会比较高矮的相对性,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推理的能力,我设计了3个人比高矮,4个人比高矮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倾听、思考、汇报,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思维活动得以显示,实现思维的可视化。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活动5【活动】比长短

  (三)、比较长短

  师:手里拿着跳绳,启发学生观察:这两根跳绳,我们还有必要比较他们的高矮吗?比什么?

  师:引导思考:“谁来说一说,比较绳子的长短要注意什么吗?”

  师:指导操作活动。由于跳绳太长,我们就用短绳来代替跳绳,请组内两人合作。

  1、动手操作活动

  教师课前将粉色和蓝色的彩绳发给各小组,学生两两地操作后,再请两名学生到前面叙述比较的方法和结果,最后教师总结。

  (由于前面已总结了比较高矮的方法。因此在这一活动中,重点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6【活动】比谁走的路长

  2、比较“谁走的路长”,总结比较方法。

  师:不论是比高矮还是比长短,都只需要伸直,将一端对齐就能比。那么,现在打开教材20页,观看“谁走的路最长的情境图”,他们两个走路的起点相同吗?到达的终点相同吗?仔细看看,中间走的路是否相同呢?

  师: (学生可能有两种观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他们走的路不能像绳子一样拉直,你是用什么方法比较的呢?

  师:出示课件,演示数格子。

  师:引导总结“现在,你学会了比较长短的方法了吗?”

  师:一端对齐,伸直比较高矮方法同样适合比较长短,但如果起点和终点都对齐的时候,我们需要看中间部分的曲直,采用数格子的方法进行比较。(板书)

  (为了丰富学生对比较活动的体验,为了引导学生发现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长短。教师借助电子白板的投影,直观地将数格子的方法展示给学生,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学生的思维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活动7【测试】闯关游戏

  三、应用知识,开展探索(闯关活动)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进行物体的比较,都是在两组物体的比较中得出结论。

  下面请同学们比较下面的两组物体,进行闯关游戏:(PPT),时间6分钟。

  生:做题后汇报。

  第一关:21页的第1、2题。

  (学生汇报时,教师用教具演示2题展开的结果:圈数越少绕的线越短,圈数越多绕的线越长。线越短绕的圈数越少,越长绕的圈数越多。)

  第二关:21页的第3题。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让小汽车从桥下通过呢?

  第三关:21页的第4题。

  (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了三关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学生在课堂的时间内,能闯几关就闯几关。为了理解绳子的长短与绕圈数的关系,教师利用食物教具演示缠绕铁丝;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启发学生看着课件图片思考。)

  活动8【作业】课后实践活动

  四、课后实践活动

  师:回到家里,比较家里人个子的高矮,比较腿和裤子的长短。

  活动9【活动】拓展延伸

  五、 课外延伸(借教材的下课情境图)

  师: (投影下指着书)下课后,同学们可以在操场上做玩“情境图上的这些正当游戏。”如比个子、跳绳、踢毽子等。不过在玩之前先比跳绳的长短,踢毽子之后比谁踢得高?在玩中学数学,在游戏中学数学。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下课了。——板书“下课啦”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这部分的知识是学生掌握11-20以数的认识、10加几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的知识和技能是以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加减法的基础,将对今后的计算产生直接影响。

  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认识了20以内的数,并掌握了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既能联系巩固旧知识,又能更好地为学习“8加几”、“7加几”等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

  2、通过圈一圈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初步理解“凑十法”,会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教学重点:

  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

  教学评价:

  1、针对目标一,主要采取观察、比较、交流计算9加几,通过观察、比较知道用凑十法进行计算。

  2、针对目标二,注意采用交流性评价和样题评价。通过观察、比较、练习等方法,能准确计算9加几的结果。

  学习过程:

  教学环节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评价要求环节一,回忆旧知,情景引入1、复习旧知:

  (1)对口令。

  复习2、4、5、8等数的组成。

  (2)10加几的加法。

  10+110+210+310+410+5 10+610+7lO+8

  1、对口令。

  复习2、4、5、8等数的组成。

  2、10加几的加法;

  3、闯关成功的我们可以去运动会场了。能快速说出2-9的分成和组成,能正确计算10加几的得数。环节二,提出问题,探索方法1、图片上有什么数字信息?2

  2、箱子里有几盒牛奶?箱子外面有几盒牛奶?

  3、提出数学问题。

  4、列算式。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1、带着问题,观察主题图,说说你发现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2、教师指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时给适当地指导。能找出图片上的数学信息;能提出数学问题;会列算式。环节三,汇报交流,梳理方法课本练习第89页例题。

  1、说说你是怎么算的?2、

  2、画一画,圈一圈,掌握算法;

  3、说说圈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法;

  4、做一做1题。1、指导学生说算法;

  2、指导学生圈一圈;为什么要这样圈?

  3、指导学生说算法。学生会画,会圈,会算。环节四,对比分析,感悟优法课本第89页做一做第2,3题。说说你的发现。教师指导学生做练习,总结发现:结果都是十几;得数十几中的几都比第二个加数少1.。掌握此规律会计算得又快又对。会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题目。总结算法: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算得数。环节五,体会应用课本练习二十第2题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规律。会用凑十法较准确计算。环节六,全课小结,拓展方法学生尝试总结,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或者你知道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凑十法的方法是什么?能说出凑十法即可。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4

  内容:

  本单元主要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这一单元要使学生知道加减法的含义非常重要,这里包括掌握加减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知道加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有助于学生能正确看图,理解题意.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联系.

  2.在具体情景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3.能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运算的过程.

  4.20以内数的认识,并能熟练计算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及其应用.

  5.在运算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6.培养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

  难点: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课时参考: 17课时

  第一、二课时一共有多少

  教学内容:课本第24-26页

  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

  2.认识“+”,学会+的读法和用法.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摆图操作,体会和掌握加法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

  1.初步体会加法的含义.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正确熟练地进行5以内的加法计算。

  教学准备:电子白板铅笔

  教学方法:讲解与操作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笑笑给我们带来了一位“数学王国”的朋友,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

  这位朋友有一个习惯,它喜欢和上课认真的同学做朋友.那你们一定要认真听讲才能和它交朋友.

  二.新课探究

  1.出示彩色铅笔

  问:我们来看看笑笑的铅笔和我们的一样吗?(一样)

  谁来说说,这两幅图画的是什么?

  2.有几只熊猫?

  引导学生说出图意

  淘气用了画圆圈的方法知道熊猫的只数。

  3.认一认

  指出像这样的问题,可列加法算式:

  2 + 3 = 5

  ↓读作:2加3等于5

  加号

  (学生先小声读,再全班读)

  告诉学生象这样要算合起来有多少的问题用加法计算中间用数学王国中这位朋友“+”连接.

  4.摆一摆.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加法含义.

  用圆片代表个数,按图先摆一摆,再列出算式.

  (1)左边有1个桃子,右边有3个,一共是几个? 1+3=4

  (2)左边有2朵花,右边有2朵花,一共是几朵? 2+2=4

  (3)左边有4只鸭子,右边有1只,一共是几只? 4+1=5

  5.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思考每幅的图意,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1)原来有3辆汽车,又来了一辆汽车,图上一共有几辆汽车? 3+1=4

  (2)树上原有2只小鸟,又飞1只小鸟,图上一共有几只小鸟?

  2+1=3

  5.结合图片说一说在哪里用加法.

  “加号”这位朋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哪位细心的同学发现了,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看来大家都和我们的加号交上了朋友了,现在老师就来考考大家.

  1.第二题

  让学生先说出图意再来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一说,他列的算式的意思是什么?

  2.第一题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手来帮助自己做题.然后集体订正.

  3.第三题

  结合情境图写出加法算式,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写出算式的意思。

  4.说一说

  结合2+3=5这个算式,说一说生活中的加法原型,先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那些问题可以用这个算式表示,再结合情境图说其中的意思。

  5.26页第5题

  先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图讲一讲数学故事并提出数学问题,集体交流讨论。

  6.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可以问第一盘到第二盘增加了几个?......从中渗透1+2=3 3+2=5 5+2=7)

  7.第四题

  这是一道开放性题,根据图中的意思列出一些加法算式.

  (有的学生不只列出一个,但只要说的有道理符合图意都给予肯定)

  窗台上的花4+1=5

  屋里的人数1+2=3

  茶杯的个数1+1=2

  四.作业

  五、课后小结

  第三、四课时还剩下多少

  教学内容:课本27-29页

  知识与技能:

  1.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认识减法的意义。

  2.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

  3.能根据提供的具体情境,提出并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有关减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操作,观察情境图。学习减法的含义,并根据图意提出数学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继续提高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认真倾听与理解别人思路的.能力,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1.认识“_”,并学会“_”的读法和用法.

  2.初步体会减法的含义.

  3.通过具体情境的操作,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减法计算.

  教学难点:掌握5以内数的减法含义

  教学方法:讲解和引导思考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笑笑来到了果园,她可高兴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她在果园里干什么?

  二.新知识

  1.通过情境图感受减法.

  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第一幅图.树上有5个果子,笑笑提着篮子正要摘果子.

  第二幅图,掉下2个果子,树上还有3个果子.

  引导学生描述过程:树上共有5个果子,掉下2个,还剩几个果子?

  (让学生把图中表示的过程用学具摆一摆,边摆边说)

  2.说一说,数一数。

  问:图中画了什么?你能把这个讲出来吗?(引导学生把数学信息说完整,语言简练)

  用学具表示情境图意思,学生边说边摆,如:有5块奶酪,小老鼠运走了2块,还剩3块。

  问:你怎么知道还剩3块?说说你怎么想的。

  3.认一认

  在我们数学王国中可以用减法来表示减少的意思.

  列式5-2=3

  (其中5表示树上原来有5个果子,2表示掉下了2个果子,3表示树上还剩3个果子)

  5 - 2 =3读作5减2等于3

  |

  减号

  全班读一读,同桌相互说一说5-2=3各数表示什么?

  结合“还剩多少个奶酪”列出减法算式,并说出每个数字表示的意义。

  4.画一画,算一算。

  先引导学生读懂第一幅图的图意,5个圈中划掉4个圈,图中画斜线的4个圈就是去掉了4个,所以用算式“5-4=1”表示。

  另外两个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

  用教具摆一摆,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的意思.

  (1)5-4=□

  贴5个圆片,拿走4个,还剩1个

  (2)4 -□=□

  4个圆片,拿走几个,还剩几个?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答案.

  (3)3 -□=□

  同样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每副图的意思.再进行列式计算,全班交流.

  第一幅图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题,只要意思表达符合实际就都给予肯定.

  4 -3=1

  第二副图.桌子上有3本书,老师拿走了2本,还剩几本?

  或:桌子上有3本书,老师拿走几本后,桌上还剩1本,问老师拿走了几本?

  3-2=1 3-1=2

  2.说一说

  问:生活中哪些数学问题可以用“4-1=3”来表示?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图并说说图意。

  3.练一练第1题

  学生说出题意,表达出意思,进一步理解减法的含义.

  4.第2题画一画,算一算。

  先引导学生看懂第一幅图的意思,再独立完成。

  5.第3题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先理解题意,再列出减法算式。

  第一幅4-1=3第二幅3-1=2

  6.说一说

  说出生活中用“5-1=4”表示的问题。

  7.第5题

  观察情境图,可以引导学生先讲故事,再列出减法算式。

  8.第6题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再发现其中的规律.

  让学生理解5-1=4 4-1=3 3-1=2

  5.数学游戏第7题

  活动时,以班为单位,出示加减法卡片,看谁算的快.

  四.作业

  五.课后小结

  第五课时可爱的小猫

  教学内容:课本30-31页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计算和0有关的5以内的加与减,初步体验加与减得互逆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图,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进一步巩固对减法的认识。

  2.在引导和演示下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2.通过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能理解和掌握得数是0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观察、引导和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在上课之前进行一次讲故事大赛,即<<小猫吃鱼>>,根据这四幅图讲一个完整的小故事,比一比看谁讲的最精彩.

  引导学生观察每幅图中的数学信息,然后再讲.

  讲完后,及时给学生评价,并鼓励学生从中找出数学信息,列式计算.

  图2: 3-1=2图3: 2-1=1图4: 1-1=0

  二.试一试

  1.拨一拨,填一填。

  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边数边拨5颗珠子,然后拨去1颗问:还剩几个?引导学生说出减法算式和得数。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中的计数器,写出对应的加减法算式。

  2.想一想,填一填

  套圈游戏,让学生想象小男孩可能套中几个圈,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小男孩套圈,3个没套上,1个套上了,一共套了几个圈?

  3+1=4

  问:他套上了几个? 4-3=1

  他有几个没套上? 4-1=3

  再让学生想一想,如果小男孩重新套圈,他能套上几个?让学生用“可能,也许”等不确定性词语初步学会表达不确定事.

  三.练一练.

  1.引导学生说出这4张图的意思,独立完成下图填空.

  第一幅图,小明一共吹了5个泡泡

  第二幅图,这时忽然破了一个,还剩几个?5-1=4

  第三幅图,有4个泡泡,又破了2个,还剩几个? 4-2=2

  第四幅图,有2个泡泡,全破了.还剩几个?2-2=01.第一题

  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2.第二题

  根据图中提示的信息,写出加减法算式。

  3.独立完成第3题计算。

  4.第4题

  引导学生观看情境图,让学生编一个故事.

  笑笑,淘气,小冬,小丽来到小明家,小明找到4只杯子,每人1只杯子,还差几只?

  5-4=1

  还差一只杯子

  第2个情景图

  有4个小朋友要喝水,可是只有1只杯子,还差几只杯子?

  4-1=3

  还差3只杯子

  (也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摆一摆,用〇代表人,用△代表杯子看看〇少还是△少)

  〇〇〇〇

  △

  四.作业

  五.课后小结: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课堂常规,学会在教师组织下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认识上下、前后、左右。

  教学难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出示谜题: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能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谜底:手。)

  二、知识新授

  教学左、右

  1、区分左手、右手

  提问:你还用右手做什么事情?你用左手做什么事?

  生回答后总结区分左右的方法。

  2、找一找、说一说身体上还有哪些部位有左右之分。

  3、由身体中的左右引出课题:认位置(板书课题:认位置)

  4、出示书上主题图,请生观察。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5、学生用左、右来描述数学书和练习册、四位小朋友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并说出区分方法。

  教学前、后、上、下、

  1、学生体会上、下、前、后四个方向,并且用上下、前后来描述图中物体的'位置关系。

  2、说一说班级里物体的位置关系。

  三、巩固新知

  1、小游戏:小小机器人

  2、想想做做

  四、课堂小结

  请学生来说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并在回家以后找出家里各种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说给家长听。

  亮点:

  1、刘老师的课前热身方法挺好,通过一首小儿歌,让学生明白规矩。

  2、刘老师的语言亲切,教态自然大方。课堂习惯的养成,训练到位。如:小小手,叠叠放;小嘴巴,闭上它;小眼睛,看老师等,老师的口令一出,孩子们反应积极迅速。

  3、体会位置的相对性是本节课的难点。刘老师在解决难点时,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如:“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让孩子们区分位置,借助身体的器官进一步感知位置的相对性。

  4、整节课的学与玩相结合,在玩中既放松了,又巩固了本节课的重点。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05-20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08-08

一年级上册数学认识钟表教学设计08-10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02-01

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4-15

一年级上册语文项链教学设计10-18

数学教学设计06-14

数学教学设计07-21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