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石灰吟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石灰吟教学设计1
教材和学情分析
《石灰吟》这首诗选自统编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单元要素为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这是一首古诗,诗中没有关于神态及言行的句子,所以对于人物品质的挖掘只能从诗歌字里行间传递出来的情感进行分析。所以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由一首诗走进一个人,通过一个人感受诗人一生的情怀,进而凸显其品质。
六年级学生已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及搜集的背景资料理解古诗内容,能够了解诗歌表达出诗人的情怀。但是学生对这篇文章的作者于谦比较陌生,对石灰从石灰石到熟石灰的制作过程也不是很了解,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诗歌理解的难度。如何让学生透过文字走近作者,感受诗中深刻的内涵,使其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就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需要老师结合时代背景和相关知识的拓展,以情击情。
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石灰的特点。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重难点:
重点: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难点: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
教学过程
图片
(一)诗导入,引出作者于谦
导入:出示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诗出自谁吗?你是怎么猜到的?——文天祥
讲述文天祥和于谦的故事(于谦家中三代供奉文天祥),引出古诗《石灰吟》。
(二)解诗题,明确所咏之物
“吟”字入手,明确“吟”之意为吟诵、赞颂,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引导学生回忆旧知,(《游子吟》、《暮江吟》等)进而明确作者的所咏之物为石灰。
自由朗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指名学生朗读古诗。
(三)明诗意,品析物之特点
1.再读古诗,想象画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古诗,根据诗句,想象石灰形成的过程,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千锤万凿:体会“千”和“万”的妙用。
烈火焚烧:从字形上感知火势的凶猛。
粉骨碎身:从词意上感知石灰的形成。
播放视频,再次感受:刚才同学们的表达都非常精彩,老师找到了一段小视频,我们一起走进石灰的自述。
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根据诗句想象了画面,又观看了视频再次直观地感受到了石灰的形成,你认为石灰有什么独到之处呢?
总结:是啊,石灰经历了种种磨难,形成得太不容易了。你体会到了怎样的石灰?对这石灰又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指名朗读,读出敬佩之情
过渡:当我们为石灰的遭遇所不忍,为石灰的坚韧所不解时,作者于谦给了我们一个明确、醒目且唯一的答案——要留清白在人间。引导学生找到关键词:清白。教师板书“清白”二字,学生圈画。
图片
(四)悟诗情,走进诗人生平
过渡:此时此刻,这石灰不在是一堆没有生命的粉末,更像是一位不惧烈火的勇士,我们要感谢这位伟大的诗人——于谦。
1.创设情境:此时,时光隧道已经打开,于谦就站在我们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或者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
2.追寻于谦创作渊源:
学生猜测于谦创作本诗的年龄并说明原因。
教师追问:一个十二岁的孩子为何会立下清白之志?
资料拓展:请同学们拿出资料卡片,结合自己课下搜集的内容,想一想,这首《石灰吟》中,有没有作者自己人生的.缩影呢?一个词说说于谦是个怎样的人?做好批注之后,同桌之间交流。
3.教师提问:于谦和石灰又有着怎样的相似之处呢?
4.教师串联于谦生平,激情引读——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那年,天下遭灾,他平反冤狱,救灾赈荒,他心中一定有一盏可昭日月的明灯:——
那年,国家危难,皇帝被俘,众人想南逃苟且,他誓死抗敌,因为那句诗已经深深烙印在他的灵魂深处:——
(五)吟诗魂,品味所言之志
1.教师总结于谦的一生,引导学生理解于谦的清白之志。
2.提出问题:同学们,交流到这里,你认为诗人仅仅是在写石灰吗?其实是在写谁?明确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生全体起立,面对着于谦的塑像,师生齐诵《石灰吟》。
4.教师总结:
古往今来,清白一直是一个绝美的文化符号,一种至美的人格境界。打开历史的画卷,“于谦们”一直生生不息。清白不仅仅是于谦之志,更应该是我们民族之魂,印刻在我们每个华夏子女的心中。
板书设计
图片
作业设计
1.基础性作业:运用今天学习的方法,自学本课其他两首古诗。完成表格。
图片
2.拓展性作业:查找不同时期的托物言志诗,总结异同点,探究原因。
教学反思
图片
《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写的一首广为传诵的诗,作者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面上写石灰,实际拿石灰自喻,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粉骨碎身,也要保持清白高洁的崇高品格。诗人的一生是精忠为国的一生,最后被昏庸的皇帝害死,这首诗成为他的真实生动的写照。
本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图导入,引出作者于谦——解诗题,明确所咏之物——明诗意,品析物之特点——悟诗情,走进诗人生平——吟诗魂,品味所言之志。层层深入,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感受诗人强大的人格魅力。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体会古诗含义,又根据单元主题中“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一要求,补充了诗人于谦的生平资料,使学生对诗文以及诗人的理解更加深入,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课堂中,我充分挖掘诗歌的意蕴,创设情境,通过有层次的诵读,带领学生理解、品味、感悟诗情。这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当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本节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整节课中,教师的主导较多,没有充分让学生发挥主动性,资料部分可以适当让学生课前进行查阅和了解,以及在古诗诵读部分,应在节奏上给予学生明确清晰地指导。
石灰吟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说话……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石头真的会向我们讲述美好的传说吗?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情诗歌《化石吟》。)
2、问什么是化石?
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二、学生齐朗诵:
1、正音正字:
qí huàn yuán ɡǔ hái ɡǔ ɡuǒ cánɡ cōnɡ lónɡ yōu yǎ tàn fú
奇 幻 远 古 骸 骨 裹 藏 葱 茏 幽 雅 叹 服
zào wù zhǔ hǎi kū shí làn rì zhuǎn xīnɡ yí
造 物 主 海 枯 石 烂 日 转 星 移
三、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整体感知 思考以下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3)本诗可以分为几层,试概括每层的大意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引起读者去想象远古世界和倾听神奇故事的兴趣
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
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四、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赏析诗歌语言。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e、从诗歌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仔细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五、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自由圈点批注,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七、教师小结:
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抒情性的科学诗的形式,饱含感情地赞颂了“会说话”的奇异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遐思之余,我想,如何尽可能地去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去慨叹、遐思,这更多地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了秀水蓝天、花红草绿。
八、作业:
(1)课后学会朗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课训作业。
石灰吟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从诗歌的特点出发,通过梳言、造境、显象和抒情引领学生步步深入诗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并让吟诵之声萦绕始终,使学生不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而且体悟到诗歌的意境美、形象美和情感美。
设计目标
1.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
3.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3.有气势、有节奏地诵读,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设计流程
一、梳言:理解诗歌的意思
1.导入解题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墨梅》,体会到了墨梅的纯洁、高尚。记得画家王冕这样赞颂道(学生接背):“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把迷人的清香与纯洁的品质留给了人间。
这节课,我们还要去认识一位著名的诗人――于谦,他同样吟诵出这样的诗句……(屏幕出示全诗,师范读)
(2)诗的题目读作……(生读诗题)“吟”在这里指的是古代诗的一种体裁,如《暮江吟》、《游子吟》、《女儿吟》等。
2.读通诗句
(1)通过自由读、抽读、齐读,让学生能读准每一个字的音。
(2)师生相机正音,重点提示平舌音和翘舌音。
3.理解诗意
(1)讨论:学生同桌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不明白的画出来。
(2)解疑:请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字词,师生解答。(重点讲解“若等闲”的含义:“若”是“好像”的意思,“等闲”是平常的,整句诗的意思是烈火焚烧好像是很平常的事。)
(3)讲述:让学生完整地说说全诗的意思,不恰切的地方师生补充。(全诗意思:石灰经受了千锤万凿才从深山里出来,烈火焚烧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
(4)吟诵:这就是石灰的一生,平平凡凡,轰轰烈烈,难怪于谦如此敬佩地赞颂道……(诵读全诗)
二、造境:走进石灰的世界
1.信息共享:石灰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了人间。只要我们细心留意周围的墙壁,到处可见洁白的石灰身影。石灰怎么会如此洁白呢?它究竟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呢?(让学生交流有关石灰的知识)
2.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3.体会诵读:听了石灰的自述,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正是因为石灰经过了如此复杂而艰难的演变过程,所以诗人于谦才这么动情地写道……(诵读全诗)
三、显象:再现物我的形象
1.历尽磨难:对比感受石灰和于谦的形象
(1)在诗人的眼里,石灰力尽了千辛万苦,可谓“千锤万凿出深山”;面对磨难与危险,石灰又是那么的从容自若,真是“烈火焚烧若等闲”。读一读第一句诗,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比如:石灰被铁锤击破了头,砸断了腿;被凿子挖开的心,掏出了肚;被熊熊烈火焚烧着,折磨着;然而,顽强的石灰面对这一切磨难,无所畏惧。真是太了不起了!……)
(2)这就是坚忍不拔的石灰,这就是宁死不屈的石灰。难怪诗人如此敬佩地吟诵道……(诵读全诗)
(3)读到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诗人于谦,想起他的伟大一生。(学生交流收集到的于谦资料,老师补充: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人――今杭州。中进士,任地方官十几年。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很高的威望。公元1449年,明英宗贸然率大军出征与北方的瓦剌军作战。土木堡一战明军大败,50万人马全军覆没,明帝英宗被俘。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扶英宗之弟为景帝,并亲自督战五昼夜打败了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英宗也得以归国。可是回朝后,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石灰吟》是于谦十六岁时写下的一首诗,正值热血青年的于谦慷慨激昂地吟诵道……(诵读全诗)真是诗如其人啊!石灰吟就是于谦一生的写照。
2.永留清白:对比体会石灰和于谦的品格
(1)对比讨论:石灰留给了人间什么东西?于谦又把什么留给了后人?(同桌讨论)
(2)交流体会:(学生交流看法,老师引导升华)石灰被用在建筑物上,它留给人间的是洁白的墙;石灰哪怕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怕,它更给了人们精神的启示――要做一个坚强不屈、纯洁高尚的人。而于谦就是像石灰一样的人,他的人生就是石灰的人生,他的精神就是石灰的精神。
(3)拓展联系:你还知道哪些像石灰一样、像于谦一样的英雄人物?(如:岳飞、文天祥等)这就是于谦。在他的诗作中,我们还发现了一首《咏煤炭》,同样表现出了于谦的高尚品格。(引着学生诵读,难读的字加上拼音)
咏煤炭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四、抒情:抒发诗人的情志
1.一诵――少年抒怀
十六岁的于谦就写下了《石灰吟》这样慷慨激扬的诗。想想当时的少年于谦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学生交流,如:于谦是个很有志气的人,从小就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就想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么高声诵读这首诗?(学生诵读)
2.二诵――为官感悟
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当他回首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时,一定会感慨万千。他会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呢?(学生交流,如:嗨,我于谦一生清清白白,为国为民,总算无愧于自己年少时的誓言。)假如你是为官后的于谦,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再次吟诵这首诗?(学生诵读)
3.三诵――临刑陈词
本该受到重奖的于谦,却惨遭陷害。试想临刑前的于谦一定有无数的话想向世人诉说。他最想说什么?(学生交流)千言万语道不尽于谦的心怀,不如化作声泪俱下的吟诵……(音乐起,诵读全诗)
4.四诵――后世评价
于谦的一生如石灰一样,后人评价他:“有巍巍定难之功,有侃侃立朝之节,有孜孜及民之惠,有徼徼律贪之洁。”今天我们学习他的《石灰吟》,就是学习他的崇高精神。人已远去,精神长存,无限的感动,化作深情的诵读。(学生深情背诵全诗)记住于谦,记住《石灰吟》,用你手中的笔写下于谦的这首诗。(指导难点字“锤”、“凿”、“烧”的书写,后抄写全诗)
石灰吟教学设计4
一、疏言:理解大意
1、导入解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冕写的《墨梅》,体会到了墨梅的纯洁、高尚。在这首诗中,诗人这样赞颂墨梅(学生接背)——“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把迷人的清香与纯洁的品质留给了人间。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一首赞美石灰的古诗《石灰吟》。(屏幕出示全诗,教师范读。)
(2)谁知道石灰?(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石灰是将石灰石放入窑中用烈火煅烧而成,它的外形仍像一块石头,我们叫它生石灰。生石灰加水就变成了粉末状的熟石灰。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用熟石灰粉刷出来的。“吟”在这里指的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如《暮江吟》《游子吟》《女儿吟》等。)
2、读通诗句
(1)通过自读、抽读、齐读,让学生读准每一个字的音。
(2)教师相机正音,重点订正平舌音和翘舌音。
3、理解诗意
(1)讨论:同桌同学互相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不明白的画出来。
(2)解疑:请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字词,师生解答。重点讲解“若等闲”的含义。(“若”是“好像”的意思,“等闲”是平常的,整句诗的意思是烈火焚烧好像是很平常的事。)
(3)讲述:让学生完整地说出全诗的意思,不恰当的地方师生订正、补充。(这首诗大体意思是:制作石灰十分困难,先从深山中千锤万凿取石头,然后用烈火煅烧取来的石头。石灰具有崇高的品格,为了造福人类,它把清白留在人间,即使粉骨碎身也全然不怕。)
(4)吟诵:这就是石灰的品格,既平平凡凡,又轰轰烈烈,难怪诗人于谦如此敬佩地赞颂道——(学生诵读全诗。)
二、显象:感受品格
1、历尽磨难:感受石灰和于谦的形象
(1)石灰的生成历尽了千辛万苦,可谓“千锤万凿出深山”;面对磨难与危险,石灰又是那么的从容自若,真是“烈火焚烧若等闲”。读一读第一、二句诗,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比如:为了烧制石灰,深山里的石灰石被铁锤击破了头,砸断了腿,被凿子凿开了心,掏出了肚;石灰石被运下山,又忍受熊熊烈火焚烧。顽强的石灰面对这一切磨难,无所畏惧。真是太了不起了!)
(2)这就是坚韧不拔的石灰,这就是宁死不屈的.石灰。难怪诗人如此敬佩地吟诵道——(学生诵读全诗。)
(3)读了这首诗,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于谦伟大的一生。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于谦的资料,老师补充: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现在杭州)人。中进士,任地方官十几年。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很高的威望。但是,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石灰吟》是于谦十六岁时写下的一首诗,正值热血青年的于谦慷慨激昂地吟诵道——(学生诵读全诗)真是诗如其人啊!《石灰吟》就是于谦一生的写照。
2、永留清白:体会石灰和于谦的品格
(1)对比讨论:石灰留给了人间什么东西?于谦把什么留给了后人?(同桌同学讨论。)
(2)交流体会:(学生交流看法,老师引导升华:石灰被用在建筑物上,它留给人间的是洁白的墙,哪怕粉身碎骨也全然不顾,坚强不屈、纯洁高尚。于谦的一生就像石灰的一生,他的品格体现了石灰的品格。)
(3)拓展联系:你还知道哪些像于谦一样的英雄人物?(岳飞、文天祥等)在于谦的诗作中,还有一首《咏煤炭》,同样表现了于谦的高尚品格。(学生诵读,难读的字加上拼音。)
三、诵读:内化积累
1、一诵——少年抒怀
于谦十六岁就写下了《石灰吟》这样慷慨激昂的诗。想想少年于谦为什么能写下这首诗?(学生交流。如,于谦是个很有志气的人,从小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立誓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么高声诵读这首诗?(学生诵读全诗。)
2、二诵——为官感悟
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当他回首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时,感慨万千。他会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呢?(学生交流。如,我一生清清白白,为国为民,总算实现了自己年少时立下的誓言。)假如你是为官后的于谦,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再次吟诵这首诗?(学生诵读全诗。)
3、三诵——临刑陈词
本该受到重奖的于谦,却惨遭陷害。临刑前的于谦一定有无数的话想向世人诉说。他最想说什么?(学生交流)千言万语道不尽于谦的心情,不如化作声泪俱下的吟诵——(音乐起,学生诵读全诗。)
4、四诵——后世评价
于谦的一生如石灰一样,为后人所景仰。从《石灰吟》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崇高精神。人已远去,精神长存,无限的感动,化作深情的诵读(全体学生深情地背诵全诗)。记住于谦,记住《石灰吟》,用你手中的笔抄写于谦的这首诗。(重点指导“锤”、“凿”、“烧”的书写,后抄写全诗。)
教学反思:
《石灰吟》和《墨梅》这两首诗都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崇高的志向。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墨梅》通过赞颂梅花的品质,抒发了诗人坚强不屈、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在学习完《石灰吟》后,我借助课文插图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从而引导学生想象意境,体会感情,可学生无从着手。我就提示了一些问题,让学生从两方面去感受和体会:
1、石头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怎样的?
2、作者见此情景有何感受,会说些什么?学生开始有点思路。小组合作练说后,我指名一学生来说一说。可没想到学生说的一段话是颠三倒四,再请了两个学生也是如此。细一品味,原来学生对石灰的诞生过程不熟悉,因此对“千锤万击”“粉身碎骨”的顺序都搞不明白,怎么能说得清楚呢?看来这是我的疏忽。于是,我补充讲述了石灰从石灰石被开采到变成石灰的经过,学生的头脑中浮现出比较直观的画面,不同程度地进入诗句所描绘的境界,进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评课
《石灰吟》是一首用以抒发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之情”的诗。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孩子在领悟诗意的同时,学习并感受诗人用以寄托强烈情感的方式。教学中,梁老师始终围绕一个“吟”字做足文章。
从”吟“引出想象教学中,梁老师提醒孩子们”吟“是一种古典诗歌的形式,但同时也表示着一定的具体意义,即为”说“。那么,石灰究竟想说些什么呢?孩子们很快通过自己浅显易懂的语言理解并说出了诗句的意思。甚至有些孩子将其纺组成一篇丰富形象的童话故事。
从“吟”感受诗情作者以石灰自居,并非觉得好玩,而是想通过石灰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那么如何让孩子去理解和感受这层意思呢?课堂上,梁老师问孩子们:”石灰说了这么多勇士般的豪言壮语,他的心里又会怎么对自己说呢?”以期通过这样的教学思考环节来鼓励孩子们向思维的更深处漫溯,走近诗人的内心,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从“吟”开始拓展,“同学们,石灰说完了自己的话,于谦也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刚才有同学们说意犹未尽。用你们来替石灰和于谦继续说吧。好吗?”进行拓展练习。
同时,梁老师的教学思路清晰,在教学一、二句诗时,紧紧抓住“千锤万击”“烈火焚烧”这两个词让学生反复诵读,想象情景。从而深切的感受石灰的高尚品质。
教师对文本研读较深,教学设计匠心独运,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引领学生阅读。能够以诗带诗,补充资料,设计情境诵读,一步步渲染打动学生内心,使人物形象逐步丰满,鲜明起来,扣响了学生心灵之弦,让他们从内心里迸发出“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心声。在一次次的朗读指导中,于谦的高大形象,崇高气节在学生心里扎下深深地根。
石灰吟教学设计5
【设计理念】
悟诗情、明诗志、知写法,是本课主要的设计理念。基于这一想法,教者主要通过情境的创设、微课的介入、合作探究的激励,引领学生们能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古诗的意境美,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结合作者生平及当时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真正地了解于谦其人。
【教学过程】
任务一:解诗题,明题意(3分钟)
1、今天这一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石灰吟》
2、这儿的“吟”知道是什么意思?
3、解释诗题
4、以前我们学过一首诗,诗题中也有一个吟字,记得是哪首吗?(《游子吟》)
5、那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设计意图】从诗歌形式入手,联系学过的《游子吟》导入新课,顺理成章地了解了诗题,学生们在轻松和谐的氛围里开启了诗歌的学习。
任务二:初读诗,读节奏(5分钟)
1、先从读诗开始吧。
打开课文,自由地读两遍,第一遍把诗歌读正确,第二遍读出诗歌的韵味。
2、生自由朗读。
3、指名读。
4、指导读出韵味。
5、学习生字“焚”。
从字形上看就能猜出字的意思,谁知道?(烧)古人烧的一般都是——草木、树木、木柴,所以上面是个“林”,“林”和“火”组合在一起一定要相互谦让哦!伸出手,一起来书写这个字。
【设计意图】诗歌的朗读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都不难,所以我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那就是读出诗歌的韵味,究竟该用怎样的形式去感受韵味,学生们则可以通过自己的`知识积淀去演绎。
任务三:齐合作,品诗意(10分钟)
1、对于咱们六年级的同学来说,这首诗不难,诗中的词句、大意能理解吗?那咱们的合作学习开始了!
出示学习单:
小组合作
(1)理解字词的意思,说说诗歌大意;
(2)准备展示,如能做到人人参与就更棒了。
时间:
4分钟
2、小组内交流诗意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回忆课前预习进行诗意的交流,鼓励学生们人人参与,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让他们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得以提升,可谓一举两得。
3、全班交流,关注“若等闲”。
这个词其实我们不陌生,在《七律长征》中提到过“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把万水千山的艰难险阻都当成了平平常常的小事。石灰也是一样!
4、想要更好地了解石灰是如何煅烧的,我们不妨来看这段文字。(出示有关石灰石煅烧的文字介绍)
5、交流评价。(划句子、说感受、吟古诗)
个性化朗读。
6、石灰不怕千锤万击,不惧烈火焚烧,不畏粉骨碎身,是为了什么?浓缩成诗中的一句话就是?(板书:留清白)
7、现在你明白诗歌赞美石灰的什么了吗?(答案预设:坚强不屈、洁身自好)
8、让我们一起赞美石灰,吟诵《石灰吟》。
【设计意图】要想真正品味诗歌的含义,必须了解石灰煅烧的整个过程,而这对于学生来说,缺少这方面的生活经验,于是,我选择了石灰煅烧的一段文字介绍
石灰吟教学设计6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一起读诗题——《石灰吟》。
2、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朝诗人于谦。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二、初读诗句
1、石灰,是一种非常平凡的事物,于谦是怎么吟石灰的呢?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
3、指名读,指导读准字音。“锤”是翘舌音,“焚”是前鼻音。
4、师范读,指导学生在停顿处划上分隔符,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
5、现在请你再读读这首古诗,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指名读。
6、师生合作读。师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生读后三个字我来。前后顺序调换,再次师生合作读。
7、 读古诗,就是要这样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来。
三、 了解石灰
1、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使于谦为他写下这首诗呢?请同学们听一段有关石灰的介绍。
2、同学们听明白了吗?那老师要考考大家。
1)从深山开采出来的石灰石质地坚硬,烧窑工人要先把它怎么样?(敲打成小石块)敲打撞击一次就够了吗?两次?不够,它要经受无数次的敲打撞击,这正好对应了诗中哪个词? (千锤万击)“千、万”是虚指,形容敲打撞击的次数极多。
2)接下来,石灰石还需要经过多少度的焚烧才能变成质地松脆的生石灰呢?(1300 —1500度)如此高温焚烧,对应的又是诗中的哪个词呢?(烈火焚烧)
3)石灰由石变灰的过程,诗人将它称之为——(粉骨碎身)
4)但它全然不怕,目的只有一个——(要留清白在人间)
3、过渡:看来同学们都明白了石灰是如何制成的。这首诗字字明白如话,同学们都能说出它的大概意思吗?可以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指名说。师引读诗句:
采自深山的石灰,一次次被重重地锤击,在熊熊烈火中焚烧,它却看作好像很平常的事。女同学读前两句。即使身体粉碎也毫不畏惧,因为它要把清白留存在人间。男同学读后两句
4、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诗中有几处,却让人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具有了人的'情感和品质。请你再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从哪些描写石灰的词中让你联想到了人的品质。圈画出来,写上批注。
5、指名回答。相机板书:洁身自好坚强不屈
6、诗歌表面写石灰,但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赋予了高尚品质的石灰,我们仿佛在诗句的背后,看到了诗人于谦的影子。
四、 走进于谦
1、我们要深入地读诗,就要从读诗句到读诗人。于谦是一位怎样的人呢?(师出示朗诵于谦的生平资料。)你能结合这些小资料给大家讲讲于谦是个怎样的人吗?指名答。
2、石灰如人,人如石灰,《石灰吟》这首诗正是于谦立志清白做人的最好印证。这种通过一个事物来抒发个人志向的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3、令人痛心的是,后来于谦受朝中奸臣所害,含冤入狱,临行前,家人问他想说些什么?他什么也没说,写下了自己12岁就写成的这首《石灰吟》。
1)指名读。
2)此刻,于谦很坦然,他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死亦何9惧?但他分明听到,身后的百姓们,也在轻轻地吟诵着———起读
3)几百年来,那声音一直在每个人心中回响。这一刻,让我们把诗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铭记在自己的心中。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轻轻地背诵这首古诗。抽背、齐背。
五、 拓展提升
1、《石灰吟》这首诗表达了于谦清白做人的志向。在我国文学史上,还有许多咏物诗,正如《石灰吟》那样,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感慨与志向。
2、梅兰竹菊被称为花中四君子,往往代表着人们高洁的品格。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
四首诗,体会这类诗歌托物言志的特点。
六、 作业设计
1、课后再找一些类似的,深入体会其托物言志的特点。
2、默写《石灰吟》。
石灰吟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石灰的特点。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
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的资料;PPT。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读题导入,直指所吟事物。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读题。吟,是古诗的一种形式。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朝的于谦)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二、初读诗句,读出诗歌韵味。
(一)读出诗的节奏
1.自由读诗
石灰,是一种非常平凡的事物,于谦是怎么吟石灰的呢?让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古诗,读四遍。前两遍,读准字音。后两遍,要读出诗歌的节奏,最好读出点诗的韵味来。
2.多种形式读:
指名读。
自由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师生对读。
(二)了解“石灰”其物
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使于谦为它写下这首诗呢?请同学们听一段介绍。
师引读诗句。
采自深山的石灰,一次次被重重地锤击,在熊熊烈火中焚烧,它却看作好像很平常的事。女同学读前两句——
就算要粉骨碎身,它也完全不害怕,因为它要把清白留存在人间。男同学读后两句——
(三)初识“托物言志”
过渡:这首诗字字明白如话,同学们大概都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吧?
1.《石灰吟》,吟的应该是石灰。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让人分明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具有了人的情感。请你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哪些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觉?
2.生自由谈。
师小结:是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虽然他没有直接写出自己的志向,但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赋予了像作者一样具有高尚品格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在诗句的背后,站着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引明志诗,创境读懂诗意。
过渡:我们深入地读诗,就要从读诗句到读诗人。现在,我要讲于谦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一)联系生平,读懂诗意
1. 讲述背景:
于谦像你们一样大的时候,在书斋中挂了一幅画像,他每天都出神地凝视着画像中的人。他的先生便问他这是何故。于谦应声答道:“将来,我要做像他那样的人。”画像上的人是谁?这个人在南宋灭亡时,面对元世祖给他的高官厚禄,他却宁死不屈。一首《过零丁洋》,便是他临终前以诗明志的绝笔,这个人就是英雄文天祥。【出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于谦一次次吟诵着文天祥的诗句,读——
他一次次在心中许下承诺,读——
2.于谦从小就决心做文天祥这样的人。正因如此,他在少年时代就写下了《石灰吟》,抒发自己的志向,读——
成年后,他有怎样的人生际遇呢?请同学们拿出资料。
(二)结合资料,深悟诗情
1.学生看资料。边看边想,你对诗中的哪些地方有了更深的理解?
2.学生。
生对哪一句有新的感悟,就带着这种理解再读诗句,师指导读。
3.如果你是于谦,你会在什么情况下吟起自己年少时所写的这首诗?指名读。
(三)入境诵读
【播放音乐,出示简介,生自己看】
【继续播放音乐,师讲述】
这一天,北京乌云压城,闷雷滚动。城中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来为于谦送行。(指名读书最好的一生读)你就是于谦,刑场上,你轻轻吟道——
此刻,于谦很坦然。他已经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死亦何惧?但他分别听到,身后的百姓们,也在轻轻地吟诵着——(指名一个大组读)
那声音一开始是轻轻的,也许是对当权者还有丝丝恐惧,渐渐地,应和的人越来越多——(指名两个大组读)
于谦的鲜血染红了大地,他走了,他再也听不到了,但那男女老少感天动地的吟诵声在天地间久久回荡着——(齐读)
那声音越来越轻,越来越轻,似乎是天地的悠悠回音——(齐读“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要留清白在人间”)
那声音似乎消失了,但它又没有消失,几百年来,那声音一直在每个人心中响起着。这一刻,让我们默默地把诗中的一字一句都铭记在自己的心中。
四、读咏物诗,激荡“清白”之音。
(一)介绍其它咏物诗
在文学史上,还有一些咏物诗,正如《石灰吟》那样,表达了诗人的志向。我们再来读两首,体会这类诗歌“托物言志”的特点。
【出示】《墨梅》《竹石》
用我们刚才学过的朗读古诗的方法,揣摩一下怎么读这两首诗,读好了,就说明你基本读懂了。指名读,师指导读。
小结:梅兰竹菊被称花中“四君子”,往往代表着人们高洁的品格。课后我们还可以找找这样的咏物诗来读一读。
(二)吟咏“清白”民族魂
1.串读三首诗
【出示】《墨梅》《石灰吟》《竹石》
愿意再读读这三首诗吗?
这三首诗中还有许多奥秘。自由读一读,从诗句中,你有什么发现?
2.生汇报
(师可以提示:从表达的志向的角度,从诗人的朝代,从文字的角度,从选择“物”的角度等)
3. 揭示“民族魂”
读着读着,我们把三首诗读成了三句诗。我想请在这节课上认为自己的朗读有进步的同学来读一读。
【出示】只流清气满乾坤 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
读着读着,我们把这三首诗读成了三个词。指名读。谁能把这三个词的涵义读出来。
【出示】清气 清白 坚劲
如果这节课,《石灰吟》这首诗,于谦这个人,让你深深读懂了两个字,让你永远难忘两个字,那么,这两个字是——(指名读两次)这两个字是——(齐读)
是的,清白是于谦之志,清白是立身之本,清白是民族之魂!让我们把这首《石灰吟》,读进自己心里,读进每个人的心里去吧!(全体起立背)
板书设计:
石灰吟
清白
石灰吟教学设计8
一、梳言:读通诗句
1.导入解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石灰吟》。(板书)
(2)吟,吟诵之意,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还记得吗?
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3)这首《石灰吟》,其作者是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谦。(板书)相传有一天,于谦信步来到一个石灰窑前,此时师父们正在烧制石灰,只见一堆堆青灰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后成了白色的石灰,于谦感慨万千,稍加思索后便吟诵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齐读诗题。
2.读通诗句(出示课件)
(1)请同学们翻开书P100,自由读这首诗,做到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师生相机正音。学习生字:焚。读音:前鼻音。是一个会意字。火烧丛木。古人田猎,为了把野兽从树林里赶出来,就采用焚林的办法。
注意“粉骨碎身”和平时读的“粉身碎骨”不一样。
(3)还要读出七言诗的韵味,师生进行平仄韵律的接读。
(4)学生自由再读后齐读。
过渡:这石灰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让于谦感动不已从而来吟诵赞美呢?
二、造境:走进石灰的世界
1.请看一段石灰的介绍
(1)指名读
(2)听明白了吗?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说一说吗?石灰岩被千锤万击运出深山,然后在烈火中焚烧,成为白色的生石灰,再放入水中爆裂解体,变成粉末状的熟石灰。
(3)说说你的感受。(千难万险,不易)
2.理解诗意
(1)师:石灰在烧制的过程中要经历一系列的考验,那么在这首诗中,哪些词语向我们介绍了锻造石灰所要经受的考验?学生交流: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带着你的感受,读好这三个词语;想想刚才的文字,读好这三个词语)
(2)师:石灰面对这样的考验是什么态度?学生交流:若等闲 全不怕
师:谁来说说这两个词的意思?(若:好像。等闲:平常事。相机点拨:与《长征》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直等闲”。等闲之辈:平平常常的普通人)
师:为什么石灰面对如此一系列的考验会若等闲、全不怕呢?
生交流:因为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这首诗的意思浅显易懂,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呢?
学生:自由练说后再指名说一说。
师过渡:这就是石灰的一生,平平凡凡却又轰轰烈烈。
难怪诗人如此敬佩地吟诵道——
学生:齐诵《石灰吟》
三、显象:再现物我的形象
1.白居易曾经说过:“歌咏言,诗言志。”其实12岁的于谦写下这首诗不仅是对石灰的真实写照,而是想借石灰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志向,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托物言志”。老师再请大家读一读,你能来诗中的语句来说一说于谦心中的志向是什么呢?
学生交流:要留清白在人间。
2.《石灰吟》是于谦年少时的誓言,《石灰吟》更是于谦一生的写照。联系着于谦一生的经历,相信你们一定会更好地理解这“清白”二字。请大家拿出老师事先发给大家的资料。这上面涵盖这于谦的一生。认真地读一读,你能分别感受到于谦留在人间留给世人的清白究竟是什么?(提醒:读人物生平,要学会按人物的成长轨迹去看)
(一)学生交流资料1:少年立志
教师点评:于谦的座右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教师点拨:很多人都会有远大的志向,那么于谦的志向是什么?苦读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光宗耀祖吗?
学生深入思考后交流:读书是为了报效祖国为了天下的黎民百姓 为了天下苍生,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忧国忧民……
师提升内涵:因此于谦在他的而另一首诗《咏煤炭》中如此写道:“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字字句句饱含着地是于谦的拳拳爱国心哪!
指名学生读:来!你就是12岁就立下远大志向的于谦,你在高声吟诵着:……
你就是12岁便满怀报国之志的于谦,正在抒发着心中的志向:……
(二)你从资料2中看到的清白又是什么?
学生交流:为官清廉
教师补充:王振专权的'时候,贪污成风,地方官进京办事,总要先送白银贿赂上司,只有于谦从来不送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甩动他的两只袖子,笑着说:“只有清风。” “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于谦在《入京》这首诗中这么写道: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lǘ阎yán话短长。
师:当于谦回顾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再一次高声吟诵这首诗的时候,他心里面会想些什么?
学生交流:兑现了我少年时的诺言、无愧我的座右铭,我于谦一生清清白白,为国为民,总算无愧于自己年少时的誓言。以天下为己任,为了社稷苍生不惜粉身碎骨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师:虽然我的这辈子会过得很辛苦,但我无愧自己的誓言,指名学生读:相信他会更加坦然地吟诵这首诗:……
相信他会更为坚定地吟诵这首诗:……
(三)看第三部分,于谦此生最大的功绩——京师保卫战,我们又能从中看出于谦给我们留下的清白是什么?精忠报国
学生交流:和那些贪生怕死的官员来讲,于谦精忠报国。无所畏惧、力挽狂澜……
(《明史》中“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评价于谦。)
师:从一盘散沙到众志成城,从兵临城下到退敌千里,这场战斗创造了力挽狂澜的奇迹,而这个奇迹的缔造者正是于谦。
师点拨:于谦是一个文官,当他脱下官服,穿上只有武将才披的铠甲,第一次走上战场,指名学生读:他一定会无数次用这首诗鞭策激励着自己……
此去也许就是一条不归路啊,但是……
(四)大家又从资料4中看出了什么?清白留世
学生交流:光明磊落、无愧国家无愧人民 坦然自若
师:浩然正气,自由天地日月为证 无愧于自己座右铭……于谦被杀后,官员们去他家抄家,发现: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而已
师:在这座他拼死保卫的城池区,于谦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可是临行前的于谦必定是从容的,指名学生回答:因为……
师:临行前的于谦心中是否会有牵挂?他又会牵挂什么呢?
学生想想练说:还会有强国入侵吗?人民能否安居乐业吗?像王铮那么样的小人还会猖獗吗?
师:还会有想我于谦这样的人来保家卫国吗?千言万语道不尽于谦的心怀。刑台上的于谦最后一次轻轻地、坚定地、从容地吟诵起这首诗……
师总结:于谦用他的一生完美诠释了石灰吟的全部内涵,他的一生如同这首诗一样坦坦荡荡,堪舆日月同辉……
学生齐读《石灰吟》
师:后人如此评价于谦(出示课件:有巍巍定难之功,有侃侃立朝之节,有孜孜及民之惠,有徼徼律贪之洁)
师总结:五百多年过去了,可于谦似乎从未曾离开过我们,他一直鲜活在人们的心中。相信再过五百年于谦和他的《石灰吟》依然会被世代传颂,让我们再一次吟诵《石灰吟》——明-于谦。学生背诵《石灰吟》
师:在杭州的于谦祠中有着于谦的墓碑,在这块墓碑上我想没有比《石灰吟》更能诠释于谦的一生了,拿出纸笔,请你用心认真地写下这首《石灰吟》吧!
学生默写《石灰吟》
四、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托物言志类的文章有很多,读这类文章,我们不仅仅是通过阅读了解一个物,更是在品读一个人,在领会一种精神。下节语文课我们将学习王冕的《墨梅》,这也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佳作,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反思:
石灰是一个平常的事物,可在诗人于谦的笔下却赋予了他不平常的内涵。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有效地实现由物到人的递进。
首先,短短的28个字的古诗中,我引导学生在石灰产生的过程中提炼出“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三个词语进行教学。古诗的语言本身就已经相当凝练,挖掘出的三个词语分别从锤击的数量之多、煎熬的程度之大、付出的代价之重有力的展现了石灰在生产过程中的艰辛历程。据本想象的训练点落到实处。这三个词语地和盘托出,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十分得力的语言训练点。“千锤万击”引导学生石灰出山之不易;“烈火焚烧”点拨学生感受石灰修成正果的惨痛经历;“粉骨碎身”引领孩子体验石灰的在所不惜。课堂上,学生在教师充满语文韵味的语言渲染下,在多媒体画面的映衬中,思绪飞扬,妙语连珠,真正体会了形成过程的艰辛与坎坷,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石灰吟》是一首用以抒发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之情”的诗。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孩子在领悟诗意的同时,学习并感受诗人用以寄托强烈情感的方式。教学中,我始终围绕一个“吟”字做足文章。
一、从”吟“引出想象。教学中,我提醒孩子们“吟”是一种古典诗歌的形式,但同时也表示着一定的具体意义,即为”说“。那么,石灰究竟想说些什么呢?孩子们很快通过自己浅显易懂的语言理解并说出了诗句的意思。甚至有些孩子将其组成一篇丰富形象的故事。
二、从“吟”感受诗情。作者以石灰自居,并非觉得好玩,而是想通过石灰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那么如何让孩子去理解和感受这层意思呢?课堂上,我将于谦的生平划分为四个阶段与学生阅读交流,以期通过这样的教学思考环节来鼓励孩子们向思维的更深处漫溯,走近诗人的内心,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三、从“吟”开始拓展。初步让学生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拓展介绍其他托物言志的文章。
评课:
咏物诗如果仅仅停留在物的层面,那只能人为地将咏物诗矮化为寄情微物抒发性情的情趣小文,就会失却了咏物诗对于人生感化、生命独悟的厚重一面。所以,倪老师的教学能够从物之一面,再进一步,由石灰之物的呈现中继续追寻作者于谦的影子,这点值得学习。
关于生平资料的拓展老师择取得很精心,用了足足一页的资料介绍于谦的生平,我认为不是画蛇添足的累赘,而是实现由人及物必要的知识补充。人物真实生平是对文本内容的有力佐证。资料拓展的过程,就是学生将石灰之物与于谦之人进行物人互证的过程,也是将物与人进行有效连接的过程,更是由物向人认知推进的过程。遗憾的是,老师在资料呈现出之后,直接转入了对于人的开掘中去了,没有能够让学生琢磨于谦的生平与石灰究竟有着哪些类似之处,这一步骤的缺失直接导致的恶果是物人链接时是教师直接道出了存在的一一对应关系。当然,对于于谦生平的资料老师页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经过精心择取的,其导向便在于是否能与石灰经历的形成类似。这样有目的的取舍资料的意识的确令人敬佩,可这样精心选择的良苦用心在课堂上没有让学生历经一番思维的碰撞,而造成了教师的越俎代庖,实在将原先的一番心意消弭殆尽,不免遗憾!
当然,相信在这样的方法引领下,孩子们还是有收获的,相信他们的阅读一定能够透过文本的表层看出更具意义的内涵来!
石灰吟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学会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并简介作者。
1.指名读题,问:以前还学过哪些古诗?你们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2.释题: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作者于谦,明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为官清廉,不畏强 暴,深受人民爱戴。他曾率领京城军民击退外族入侵,后却因此受屈被杀。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
(二)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汉语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指导学生按古诗的音韵节奏读好诗句。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2)正音:焚fen,是前鼻音,不是后鼻音。
锤chui,是卷舌音,不是平舌音。
(三)精读课文《石灰吟》
1.指导学生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字词。重点理解“千锤万击”、“焚烧”、“若等闲”等词语的意思。
2.用“增、删、调、补”的方法读懂诗句。
(1)逐字逐句理解,难以理解的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锤:敲打。击:撞击。若:好像。等闲:平常事。人间:人世间。
(2)把省略的`词语补充进去,调整词语顺序,逐句说说句子意思。
(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
师启发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什么样的?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样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朗读。(用高亢、赞美的语调来表明诗人的坚贞、高洁的志向。)
5.学生练读,指名试读,齐读。
6.小结并尝试背诵。
【石灰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石灰教学反思01-29
《暮江吟》教学反思04-10
游子吟的教学反思01-12
《暮江吟》教学反思07-02
教学设计的设计07-17
《穷人》的教学设计 穷人教学设计09-25
教学设计07-11
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4-15
阳光教学设计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