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06 11:51:5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比较熟练地利用6-9的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进一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2.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让不同学生都能学到所需要的数学知识,让思维敏捷的学生能拓展应用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思想。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轻松运用关于6、7、8、9的乘除法综合知识。

  教学难点:

  使学生运用6、7、8、9的乘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谈话:同学们,现在人们过惯了城市生活,周末时大家喜欢去农家乐去玩玩,呼吸农村的新鲜空气,你们去过吗?和谁一块儿去的?

  今天老师带小朋友到了农村里的小院,你看到什么数学信息呢?

  二、问题探究

  1.观察主图,明白图意。

  学生说出图中的一个个数学信息,老师板书。

  2.你能根据数学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墙上挂了多少个玉米?平均每个笼子住几只小兔?

  需要几个盒子?需要装几筐?

  3.让学生同桌互动解答。

  4.反馈

  三、实践应用

  练一练:

  1.第1题 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第2题 提出问题,独立完成,老师指导。

  3.第3、4题:小组同学一起完成。

  四、小结

  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农家小院

  提问:回答

  墙上挂了多少个玉米?

  平均每个笼子住几只小兔?

  需要几个盒子?

  需要装几筐?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看图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习效果好。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全册课时安排:(具体看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在情境中体会“倍”的意义。能动手操作找出“倍”的数量关系。

  2.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使学生掌握“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理解“倍”的含义,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难点

  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准备

  课件、主题图

  教学板块教与学预设

  一、情景创设

  谈话引入,老师想带大家去参加一个快乐的动物聚会,好不好?(板书课题,播放课件)

  二、问题探究

  师:同学们,参加聚会的都有哪些小动物呀?数数看,它们各有多少只?(学生说完,教师点击课件,出示猴子,鸭子,松鼠,小鸡的图像,然后出示只数:3、6、2、8)

  师:如果老师想用磁扣代替小猴和小鸭的只数,(边说边贴动物图像)谁能告诉老师,我应该怎样贴呢?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围棋子,也象老师这样代替小猴和小鸭的只数摆在你的课桌上,能摆好吗?

  师: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根据我们摆的情况,你能发现什么吗?大家说的都很好,小鸭的只数是6,(板书6)小猴的只数是3(板书3),6里面有几个3呀?6里面有2个3,(边说边圈)我们就说6是3的2倍,也就是说小鸭数是小猴的2倍。(边说边板书)

  生:6是3的几倍,我们可以用除法来算,6÷3=2(板“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2后面就不用写“倍”字了。

  师:如果又来了3只小鸭,(加3个磁扣,请小朋友也加3个围棋子),谁知道现在谁是谁的几倍?为什么?

  学生尝试练习,进行讨论,再集体汇报,教师讲解:

  现在小鸭是9只,小猴是3只,(板书9),9里面有几个3呢?9里面有3个3,我们就说9是3的3倍,也就是说小鸭数是小猴的3倍。(把2倍改成3倍)

  师:如果要同学们像这样也列个除法算式来求9是3的几倍,谁会?(把6÷3=2改成9÷3=3)

  三、体验感悟

  1.请同学们用刚刚学到的倍数知识想一想,根据这四种小动物的只数,除了小鸭数是小猴的2倍,还能找到其它的倍数问题吗?

  2.在小组内交流,可以摆一摆,算一算,然后在老师发给你们的答题纸上做好记录。

  3.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填的情况,请小组派代表上台来做小老师。讲解小鸭数是松鼠的3倍,6是2的3倍,6÷2=3小鸡数是松鼠的4倍。8是2的4倍,8÷2=4

  四、实践应用

  1.课件演示:其实今天来参加这个快乐的聚会的小动物还有很多呢,看看还来了谁吧!书上P47练习题。(小猫,小老鼠)

  2.尝试解决问题,把你的算式写在自己的算草本上,行吗?集体订正,在电脑上操作。

  3.还有很多的小动物呢!(出示蝴蝶,蜻蜓)

  4.出示在这个聚会上,还有我们最熟悉的朋友呢?猜猜是谁吧!(出示淘气,机灵狗比身高的图)

  师: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吗?他们碰到难题了,你们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难题吗?

  打开书P47,小组讨论一下,看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把书上的空填好。

  5.找一找生活中有倍数问题吗?

  五、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呀?

  六、布置作业

  口算题卡做两页

  板书设计

  快乐的动物

  倍的意义

  小鸭是小猴的2倍,6÷3=2

  小鸡是松鼠的4倍,8÷2=4

  教后随记

  这一个环节,遵循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物王国欢聚,许多小动物都来到河边玩耍为题,这时学生都乐于玩耍.在探究性学习里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让学生感觉非常有趣,在一种兴奋,积极的心态下学习数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历乘法的意义的产生,建立乘法的数学思想,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乘法数学问题。

  2、认识乘法中的乘号,知道乘号与加号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通过对数学文化的传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建立乘法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数学小资料:

  1、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于1631年(距今三百多年)在其著作《数学之钥》(clavis mathematicae)中首次以“×”表示两数相乘,即现代的乘号。

  2、在五百年前,有一位德国数学家,叫魏德曼.他在横线上加了一个竖,成为“+”,他用这个符号表示增加的意思;他又在加号上去掉一个竖,成为“-”,表示减少.兄弟两个就诞生了.但是“+”和“-”正式被大家所公认,用来作为加、减运算符号,是从1541年荷兰数学家荷伊克开始的,以后逐渐普及,沿用到现在.

  教学策略:在比较中认识新知识。

  教学步骤:一、口算。

  12+24= 36+6= 42+14= 32+16= 15+25= 35+10=

  复习加法的知识。+这个符号叫做什么号,它是怎么产生的。加号前面的叫做加数,加号后面的也叫做加数,算出来的结果叫做和,表示两个加数的总数。

  二、引入新课

  1、出示加法算法:2+2 表示什么意思,2个2相加

  2+2+2呢, 3个2相加

  2+2+2+2呢 4个 2相加

  2+2+2+2+2呢 5个 2相加

  这组加法算式与一般的加法的算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加数都是相同的,加数的个数有2个或者2个以上。

  相同的地方呢,都是表示求总数的意思。

  如果这样的2有50个呢,加法算式可以怎么写?2+2+2+2+2+。。。。。。

  全部写下来会很麻烦。所以古代的数学家,想了个聪明的办法,把这样的加法算式改写成新的一种算式,哪个小朋友知道,你来介绍下。

  2、介绍乘法算式的写法。把加号改成乘号“×”,把相同的加数写在乘号的前面,把加数的个数写在乘号的后面。

  2+2 写成乘法算式是 2×2 读成 2乘2

  2+2+2写成乘法算式是 2×3 读成 2乘 3

  2+2+2+2写成乘法算式是 2×4 读成 2乘 4

  2+2+2+2+2写成乘法算式是 2×5 读成 2乘 5

  3、拓展深化。50个 2相加呢?写成乘法算式是 2×50 或者 50×2,因为得数都是 100。所以都可以写。

  4、归纳乘法的意义。把几个几相加,用乘法算式来表示有什么好处?可以把写得很长的加法算式改写成很短的乘法算式。

  那么 2+2 写成 2×2,有简便吗,看不出。短的看不出,长的算式有简便的意思。

  2+3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不能,因为 2+3表示 把 2和 3合起来的意思。不是表示几个几的意思。

  三、下面的加法算式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能的话请说出乘法算式

  3+3 4+4+4 5+5+5+5 6+6+6+6+6 7+7+7+7+7+7+8

  3×2 4×3 5×4 6×5 (不能完全用乘法算式来写出,可能会有写出 7×6+8当然要表扬了。)

  说说这些乘法算式的意思, 2个 3, 3个4,5个4, 6个5,()如果学生说成是3个2,4个3,4个5,5个 6也可。)

  12×2 表示什么意思,

  13×3

  14×4

  15×5

  16×6

  17+18

  四、归纳小结乘法的意义

  加法和乘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求总数的意思

  加法和乘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加法的有的算式比较长,乘法的算式比较短,有比加法简便的地方,

  乘号与加号的样子也差不多,是把加号转一点过来的意思。所以说古代的数学家也很聪明的,把加法与乘法的相差不多的关系通过符号表达出来了。

  五、生活应用

  1、小朋友最喜欢去公园玩了,游乐场里有很多的数学问题,你能结合今天上课的内容,说说这些数学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答吗。

  (1)摩天轮上有几个小朋友?用加法怎么算,用乘法怎么算。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激流勇进有几个小朋友?

  (3)过山车上有几个小朋友?

  (4)把几把小椅子?

  2、通过摆小棒来说说乘法算式。

  摆 3个 五角星用了几根小棒,

  摆 4把小伞呢,

  摆 6个三角形呢。

  3、说说生活中的乘法算式。

  如每个人左手有 5根手指头,2个手共有几根手指头?

  教室的电风扇 每个有 3块转板, 5个电风扇共有几块转板?

  每个盘里有 4个苹果,6个盘里有几个苹果?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乘号,乘法算式。乘法算式与加法算式的联系和区别,知道了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来解决。

  七、布置作业

  练习八、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节内容放在教学乘法口诀的前面,是很重要的一堂课,但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讲理解乘法的意义比较困难,乘法的数学思想也是比较难建立的`。我们高年级的老师在测试小朋友的时候发现有很多的小朋友会把 “算2个3相加的总数是多少,”用“2+3”来算,他们多从字面的意思来理解,有加,有总数,就是做加法,也就是说小朋友是从文字来认识建立算式的。而不是从数学思考的角度来做题目的。说明二年级的小朋友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建立是比较肤浅的。如何帮助二年级的小朋友建立乘法的意义,如果单从文字到文字,从算式到算式恐怕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我在设计时考虑到把数学文化结合进去,通过对加号与乘号的联系和区别,建立乘法的数学思想,因为人类孩童的认知过程也就是人类最初的认知过程,总是从具象到抽象,从实际上升为理论的过程,所以让学生通过对加法符号改写成乘法符号的过程,来促进儿童对数学学习兴趣和热爱。再通过对加法和乘法的比较中来理解乘法的意义,乘法是求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从复杂到简单来体会乘法思想的精髓。最后从生活实际应用来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的模型,从而达到真正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反思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教学例1和例2,完成练习五中的作业。

  2.这节教材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教学时,要让每个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具,从加法引出乘法,向学生说明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的重要性。使学生初步建立乘法的概念,理解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知道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算比较简便。这对于学好表内乘法和解答乘法应用题都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本节教材需要准备的学具有本册学具袋第9页上的实物图,如熊猫、梨、花瓶、萝卜、鱼缸图,还有花、正方形、圆片及小棒等。

  4.教学教科书第17页例1时,可以先让学生用小花图竖着摆2朵,摆3次。再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列出加法算式,并引导学生看着算式回答:这个算式中的加数有什么特点?加数都是几?有几个相同的加数?然后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用正方形摆4个3或3个4,用小圆形摆5个4或4个5,并列出连加算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出新的运算──乘法,说明:求3个2相加是多少,可以用2×3或3×2来计算;求2个3相加是多少,也可以用2×3或3×2来计算。然后再启发学生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接着,引导学生分别比较例题中相同数相加算式和乘法算式,看哪种算式简便,然后看书上的结语,使学生认识到乘法是求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算法。

  然后,再介绍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其读法。关于乘法算式的读法,要求学生照算式的顺序来读,如5×4应读作“五乘四”。教材最后指出:“5和4相乘可以写成5×4,也可以写成4×5。”

  5.第18页例2是教学求同数连加的和可以用两道乘法算式来计算。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说出图中有几捆气球,每捆有几个,表示几个几,用加法计算应该怎样列式。然后引导学生列出两道乘法算式。

  为了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乘法的含义,要配合例题进行必要的练习。除了用教材中安排的题目进行练习以外,还可以进行一些综合练习,如用纸写成卡片。练习时,先出示5+5+5=15,让学生读算式说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然后让学生看着加法算式说出乘法算式后,再分别出示5×3=15和3×5=15,读出乘法算式,说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6.教科书第18页上的“做一做”,做第1题时,要提醒学生先看一看图中画的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图中表示几个几,再让学生联系乘法的含义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做第2题时,学生读出乘法算式以后,可以再让学生说出乘法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

  7.关于练习五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第2题,要求直接把同数连加的每一个算式改写成两个乘法算式。

  第3题,这里教材没有再给出填写两种乘法算式的空。因此,学生只要填出3×4和4×3这两个算式中的一种就可以了。

  第4题,先让学生把图看清楚,每堆有几只熊猫?一共有几个几只?再按照书上的要求填数。学生只要填出2×3和3×2这两个算式中的其中一种就可以了。

  第5题,可以联系乘法的意义,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判断必须是几个相同数连加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另外,也可能有少数学生把3+3+3+2改写成3×3+2,这个式子是对的,遇到这种情况,可给以鼓励,但这是乘加两步运算的式子,开始学乘法不要求学生能写出这样的式子。

  做第6题时,可以复习前面学过的图形知识,先让学生说一说书上画的是什么图形,再按照书上的要求做。

  第9题,如果学生看图直接写乘法算式有困难,可以先写出连加算式,得数可以暂不写单位名称。

  第7题中的第(1)小题和第10题是100以内加、减法的练习题。在学习乘法的过程中,要注意带着练习100以内的加、减法,以防遗忘。

  第11题,让学生根据乘法的含义,用相加的方法算出每个算式的得数。教学时,教师可先说明题意,让学生独立思考。算出结果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此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练习使用,不作共同要求。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5的乘法口诀”是人教版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第2节“2~6的乘法口诀”中的第一课时内容,编排在“乘法的初步认识”之后,在学习2、3、4、6的乘法口诀之前。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是本单元的重点。2~6的乘法口诀分三段编排,即5的乘法口诀,2、3、4的乘法口诀,6的乘法口诀。虽然5的乘法口诀作为乘法口诀中的中间句,但5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一个很有价值,用途广泛的数,并且依次相加的和也很有特点,学生也有五个五个数数的基础和经验,很容易得出2个5,3个5,4个5,5个5的和。先出现5的乘法口诀,易凸现归纳乘法口诀的教学,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5的乘法口诀,就为学习2、3、4、6的乘法口诀打下了良好基础,5的乘法口诀是学生学习表内乘法的开始,此课内容在本单元的地位不言而喻。

  教材为了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每一句乘法口诀,避免死记硬背,所以都是从相同数的连加引入,使学生清楚地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含义。另外,教材没有给出全部乘法口诀让学生记忆,而是在多处采用“留白”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将乘法口诀补充完整,学生经历了乘法口诀的“创造”过程,自然会更深刻地体会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也有利于乘法口诀的记忆。

  【学情分析】

  儿童学习数学有两个基础——知识与经验,尽管学生中已有相当一部分通过各种渠道知道了5的乘法口诀,但还是有很多学生并不知道乘法口诀是怎么来的。另一方面,学生虽然会算出几个5的和是多少,但抽象概括能力较差,并不会轻易从乘法算式的结构入手编出口诀,教师必须先引导编口诀,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编。因为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意义,掌握口诀比较容易,但要促使学生记熟乘法口诀、运用乘法口诀还是要花一定时间。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P52—53页

  教学目标:1、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编制5的乘法口诀。2、经历观察、比较等活动,发现5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并能用合适的方法记忆口诀。

  3、会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初步感受乘法口诀的特点和优势,体验中国文化。

  教学重点:理解、编制、记忆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掌握方法,记忆5的乘法口诀。

  教具: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同学们,今天数学课老师带来了几个小娃娃,大家认识吗?”

  (课件出示一盒福娃图片。)

  “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大家可能不太熟悉,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播放视频)

  “这一盒就是一整套,刚好5个。”

  二、新知探究:

  1、提出问题,联系旧知初步感知几个5的和是多少:

  (1)“1盒福娃有5个,2盒福娃有几个你知道吗?”

  (图片出示2盒福娃)

  “怎么算出来的?”

  (学生会说有10个,用5+5=10;2个5是10;2×5=10……)

  师:2盒就是2个5相加。板书:5+5=10

  (2)3盒有几个?学生说,师板书:5+5+5=15

  (3)4盒有几个?学生说,师板书:5+5+5+5=20

  (4)5盒有几个?学生说,师板书:5+5+5+5+5=25

  小结:我们用加法解决了几个5相加是多少的问题,不过5的个数越多,加起来越麻烦,加法算式写起来更麻烦。同学们,表示几个5相加除了写加法算式,还可以写什么算式?(乘法算式)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都知道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算式表示很简便。

  2、联系乘法的意义,进一步感知用乘法求几个5的和是多少:

  (1)2个5是多少,怎样列乘法算式呢?(2×5或5×2)

  “表示什么意思?”

  “乘积是多少?”“怎么知道的.?”

  (2)3个5是多少,怎样列乘法算式呢?

  (3)4个5呢?5个5呢?会写吗?自己试着写一些。

  学生独立在草稿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教师板书。

  “5个5相加为什么只有一个乘法算式呢?”

  (4)“1个5是多少会列乘法算式吗?”

  3、尝试编制5的乘法口诀:

  (1)体会编制口诀的必要性:

  “要求几盒福娃有多少个也就是求几个5的和是多少,同学们觉得是列加法算式简便还是乘法算式简便?”“为什么?”

  “刚才计算乘法算式的得数时是怎么知道的?”(看加法算式知道的)

  “是不是每次算乘积时都要看加法算式的得数呢?”

  “看来要想个好办法,帮我们记住这些乘法算式的结果。”

  (2)介绍口诀历史,揭示课题:

  “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古人就编了一些口诀来记住乘法算式的结果。”

  (PPT简介口诀历史)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编乘法口诀。”(板书课题:乘法口诀)

  (3)引导学生编口诀:

  ①“请大家观察1×5=5,5×1=5,在这两个乘法算式里,1和5叫什么?(乘数),5叫什么?(积),这两个乘法算式的乘数都是1和5,我们就可以把乘数写在口诀的前半句(板书“一五”)积也都是5,可以把得数写在口诀的后半句(板书:得五)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五得五’这句口诀来记。”

  “你们知道‘一五得五’这句口诀中每个字的意思吗?”

  “对!前半句表示两个乘数,后半句表示乘积。”

  ②“2×5=10,5×2=10,这两个乘法算式可以用什么口诀来记呢?”

  “‘二五一十’这句口诀是什么意思呢?”

  ③“下面的乘法算式大家会编口诀吗?试一试,在草稿本上写出来。”

  学生尝试编后面的三句口诀,然后展示汇报,并说说自己编的口诀每句的含义。

  教师引导加以整理,全班齐读。

  小结: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编的口诀?

  (3)“观察我们编的口诀,大家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会说,第一个字从按“一、二、三、四、五”的顺序排列,第二个字都是“五”,得数依次增加五。最后一个字是“五”、“十”、“五”、“十”依次排列……)

  师小结:“第一个字依次是‘一、二、三、四、五’,第二个都字是‘五’,表示1、2、3、4、5分别和5相乘,后半句就是每次乘得的结果。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5的乘法口诀’”(在课题上添加板书:5的)

  (4)尝试记口诀:

  “我们知道了每句口诀怎么来的,还知道每个字的意思,能把这些口诀都记下来吗?”

  学生先自己独立记口诀,然后同桌交流,全班展示。

  三、巩固练习:

  1、对口诀。

  “老师说前半句,你们说后半句。”

  2、看谁算的又对又快。P53第5题

  说说用的是哪句口诀,为什么用这句口诀。

  3、“做一做”第2题、P53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游戏:

  “在这张表格里,藏着很多我们今天学过的口诀,看谁有火眼金睛,能把它们都找出来。”

  六、板书设计:

  5的乘法口诀

  5

  1×5=5

  5×1=5

  一五得五

  5+5=10

  2×5=10

  5×2=10

  二五一十

  5+5+5=15

  3×5=15

  5×3=15

  三五十五

  5+5+5+5=20

  4×5=20

  5×4=20

  四五二十

  5+5+5+5+5+5=25

  5×5=25

  五五二十五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6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为了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本教学设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4人为一小组在自主探究、交流中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同时给学生留出充分观察、思考和发现新知的'时间,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

  2、注重用学生熟悉和喜爱的事物及事例设计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用学生熟悉和喜爱的事物及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有趣的资源。本教学设计着力挖掘学生生活中的素材来设计有关的数学内容,借助豆荚这一生活实物,编制6的乘法口诀。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小棒若干根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说出下列算式的得数和所用的口诀。(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回答)

  课件出示:5×2=3×1=3×3=4×2=4×3=

  2、说出下面每句口诀的前一句口诀和下一句口诀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口诀,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三五十五二四得八四五二十

  3、揭示课题:以上是我们前几节课学习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6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学过的乘法口诀及应用口诀进行计算。既巩固了旧知,又为新知奠定了知识基础。

  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60页例6。

  (1)看图填表。

  (课件出示教材60页例6主题图及相应表格)

  ①提问:图中一共有几个豆荚?每个豆荚里各有几颗豆子?

  (6个豆荚,每个豆荚里都有6颗豆子)

  ②思考:1个豆荚里有6颗豆子,2个豆荚里有几颗豆子呢?3个、4个……6个呢?请把你想到的结果填在表格中。

  预设:

  生1:2个豆荚里有12颗豆子。

  生2:3个豆荚里有18颗豆子。

  生3:4个豆荚里有24颗豆子。

  ……

  (2)整理乘法算式。

  师:请同学们根据所填的结果按照顺序列出几个不同的乘法算式。

  预设

  生1:1×6=6 2×6=12 3×6=18 4×6=24

  5×6=30 6×6=36

  生2:前五个算式还可以这样列:6×1=6 6×2=12 6×3=18 6×4=24 6×5=30

  解决方案,学生生活,小学数学,能动性,组织者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7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具体内容分为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主要是认识时间单位“分”,学会从钟面上读出“多少分”,并认识时和分的关系;第二个层次是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重在掌握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的方法;第三个层次是让学生借助推理解决有关时间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新课例题和练习广泛选取与学生生活作息时间相关的内容作为素材,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形成珍惜时间的观念。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认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同时学会合理地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时间。它可以为学生以后学习时、分、秒的知识以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备内容

  认识分(1课时)→认识分;分与时的关系

  认识时间

  认识几时几分(1课时)→时间的读、写方法

  解决问题(1课时)→时间的应用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60分。

  2.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初步认识几时几分(5分5分地数)。会读、写几时几分与几时半。

  3.会运用时间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结合直观演示和操作,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并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2.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建模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

  2.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备重难点

  重点

  1.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60分。

  2.能正确读出几时几分。

  难点

  1.感知时和分之间的关系。

  2.认识几时几分,会简单的时间计算。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8

  设计说明

  1.注重运用直观的画面学习知识。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要想让小学生把数学学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探究和交流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让学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进而认识钟面;让学生观察时针、分针的走动情况,进而发现1时=60分。

  2.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发展思维。

  数学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的教学采用同桌学习,小组交流的'形式,注意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思维得到了发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钟面模型

  学生准备: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揭示课题

  师:昨天我们的预习作业是小组合作画一个钟面,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你们在钟面上都画了些什么?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介绍自己小组画的钟面。

  师:同学们的钟面都画得很漂亮。虽然大家画的钟面的形状各不相同,但有几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钟面上都有1~12这12个数,都有时针、分针和很多刻度线。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钟表的知识:认识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预习引入,通过小组合作画钟面,以及欣赏其他组的钟面,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互补、互学,了解钟面的本质,同时加强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学习意识和学习的欲望。

  ⊙预习反馈,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1)认识大格。

  师: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在钟面上怎样算是一个大格吗?(学生回答)

  师:每两个数之间就是1个大格,从12到1是1个大格,1到2也是1个大格。

  师:你还能说说从哪到哪也是1个大格吗?钟面上一共有几个大格呢?你是怎么知道的?是不是有12个大格呢?我们来数一数。(钟面上有12个大格)

  (2)认识小格。

  师: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

  在小组内数一数,交流后汇报。(出示放大的钟面,一起数一数)

  师:其他大格里也有5个小格吗?再找几个大格数一数。(每个大格里都有5个小格)

  师:那么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预习,对钟面上的大格和小格已有初步的认识。通过汇报和交流,加强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对钟面的认识更加完整、深刻。

  2.建立时、分的概念。

  (1)认识“时”。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大格和小格,那么你知道钟面上的指针是怎样走的吗?(钟面上的指针走的方向是顺时针方向)

  演示时针从12走到1的过程。

  师:时针从12走到了几?走了多少?时针走1个大格是多少小时?(时针走1个大格是1小时)1小时也称1时。

  师:时针走2个大格是多少小时?走3个大格呢?

  师:时针从12走到4,走了多少小时?你是怎么知道的?从12走到6呢?如果从7走到11呢?

  小结:时针的走动一般是以大格为单位的,要知道时针走了多少小时,只要看时针走了多少个大格即可。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9

  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

  1。 在活动中发现人的身体上特有的规律。

  2。 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

  3。 感受用身体的某部分测量物体的普遍性,养成估测意识。

  重点:在活动中发现人的身体上特有的规律。

  难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估测技能。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身体上蕴藏着很多的数学“秘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寻找我们身体上的数学“秘密”,你们有兴趣吗?

  【设计意图:借助谈话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师:淘气有什么发现呢?我们先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教材第88页第一幅图。

  生:淘气的妈妈告诉他拳头的一周和脚长差不多。

  师:这是真的吗?太有趣了,让我们同桌两人为一组,合作测量进行验证吧。

  学生合作测量,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师:原来真的是这样的。我们的身体上还有哪些“秘密”是我们以前不知道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测量一下吧。把测量的结果填写在教材第88页表格内。

  学生同桌两人为一组,合作测量,完成表格。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师:通过测量你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秘密”?

  生1:我发现双臂平伸的长度和身高差不多。

  生2:我发现一般头长的5倍就等于身高。

  生3:我发现腰围是脖子一周长度的2倍。

  ……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测量、观察思考,发现“秘密”。

  师:大家发现的“秘密”还真多啊!现在就读一读教材第89页《我的身体是一把尺子》,读完跟同学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主交流。

  师:请借助刚才测量的步长,用步测的方法测量我们教室的长和宽,然后用卷尺测量进行比较。

  学生分组合作测量教室的.长和宽。教师巡视,了解不同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比较的结果。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经历发现身体上秘密的过程,感受估测的价值。】

  师:我们身体上有许多“尺子”。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先用我们身上的“尺子”估一估,再选择适当的工具进行测量。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发现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A类

  列式计算。

  (考查知识点:乘法;能力要求:会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

  B类

  (考查知识点:除法;能力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法计算。)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7×4=28(厘米)

  B类:81÷9=9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10

  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重点: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难点:把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拍手游戏

  师:课前,我们一起来玩拍手游戏。老师拍完后,请你模仿老师的动作,再拍一次。

  师:老师拍的节奏是每组几下?一共拍了几组?

  也就是几个几?

  2、三组拍手动作总结:像这样每个算式里所有的加数都相同,我们叫做相同加数。

  二、新授。

  1、出示主题图。

  师:今天文老师带你们一起去游乐园逛逛,说说游乐园里都有什么项目?哪些项目跟我们刚才做的游戏是相同的情况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

  2、小飞机项目。

  师:一共有几架小飞机,每架小飞机里坐几个人呢?你能圈一圈吗?是几个几?一共有几个人玩旋转飞机呢?你能列一个加法算式吗?

  3、火车和过山车项目。

  师:你能像这样接着回答小火车和过山车的问题吗?请完成学习单中的1—3题。

  学生汇报。

  4、乘法的认识教学

  (1)揭示课题。

  师:过山车的加法算式好写吗?(不好写,太长了)那想不想用简便一些的算式表示呢?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今天我们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师:刚刚的这个加法算式就可以写成2乘7等于14或7乘2等于14

  (2)认识乘号及各部分名称。

  中间的.这个符号叫做乘号。

  师介绍乘号的由来。

  乘号两边的数叫做乘数,计算出的结果叫做积。

  师:在刚刚的加法算式中并没有7啊,乘法算式中的7表示什么呢?那2呢?

  师:你能用乘法表示出上面两道题吗?

  师:请你观察这三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5、小练习。

  完成数学书第48页第1、2题。

  三、巩固练习。

  师:刚刚我们参观了游乐园,你们想不想一起进去玩啊?管理员叔叔说了,你们每玩一个项目都得先通过考验才行!我们开始行动吧!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11

  学习目标:

  1、结合淘气做三轮车的具体情境,经历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交流活动,建立口诀之间的内在联系。

  3、会用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运算,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乘法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3的乘法口诀。

  难点:

  会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法口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乘法问题。

  课型:

  新授课(计算教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你们喜欢做手工吗?瞧,淘气在做什么? 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主题图。

  师:淘气制作的.三轮车,一辆车需要几个轮子?两辆车呢? (二)自主探究

  1.用圆片摆一摆,填一填。

  师:现在请同桌两人分工合作,用圆片代替三轮车的轮子摆一摆,完成下面的表格。也可以用小棒摆成三角形,一个三角形中的三根小棒就是一辆三轮车需要的轮子,然后完成表格。

  学生同桌合作动手摆、填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2.编口诀。

  师:现在结合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以及表格中的数据,你能列出乘法算式,编出3的乘法口诀吗?咱们来试一试。1辆三轮车需要几个轮子?

  生1X3=3,口诀应该是一三得三。

  师:很好!就这样,那么2辆三轮车需要几个轮子?3辆呢?……9辆呢?大家依次这样写出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在小组里交流讨论。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编口诀,教师巡视,知道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完成3的乘法口诀。

  3.记口诀。

  师:想一想,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 学生可能会说:后一句口诀中的结果比前一句的结果多3。 俗话说“不管三七二十一”。知道了三七二十一,我就知道三六十八了。 我是想之前咱们学过“三五十五”,那么就有“三四十二”“三六十八”。

  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

  (三)总结提升

  师:今天你有什么感受呢?有哪些收获?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需要几个轮子

  3 的乘法口诀

  1x3=3 一三得三 2x3=6 二三得六

  3x3=9 三三得九 3x4=12 三四十二 3x5=15 三五十五 3x6=18 三六十八 3x7=21 三七二十一 3x8=24 三八二十四 3x9=27 三九二十七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平移、旋转现象。

  2. 能够自己动手解决有趣的图形或物体运动问题。

  3.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感受平移、旋转的特征,帮助学生积累平移和旋转的经验。

  教学难点:运用平移、旋转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前准备

  资源利用华容道游戏板、正方形、圆、三角形硬纸板、火柴棒、竹蜻蜓

  教师:设计教案,制作课件 ,华容道游戏板

  学生:华容道游戏板、正方形、圆、三角形硬纸板、火柴棒、竹蜻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小朋友们喜欢玩各种各样的游戏棋,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棋类商店看看,知道这是什么棋吗?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活动一:玩一玩,华容道(认识平移)

  1.教师介绍华容道游戏的由来。

  师:华容道是个非常有趣的游戏,发明的人受到三国故事华容道的启发,制作了这个游戏棋。了解故事。

  华容道的玩法介绍。游戏规则:4个人物只能横向或纵向移动。

  谁来演示?(板书:左右、上下)

  (1)分组活动。

  (2)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

  2.练一练:超级小司机

  谁知道是什么意思?(前进、后退)

  3.列举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升国旗、缆车

  你还知道哪些?

  4.小结:玩一玩,发现了物体可以上下、左右、前进、后退,真有数学的眼光。

  活动二:做一做,制作陀螺(认识旋转)

  1.任选一个喜欢的图形,制作陀螺

  2.自己选择图形,制作。

  3.反馈。转一转,发现了什么?

  4.列举生活中物体旋转的样子。

  5.对比小结。这些运动和棋子运动一样吗?用手势做一做。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活动:做一做,竹蜻蜓

  1.介绍竹蜻蜓。演示玩法。

  2.放飞竹蜻蜓。观察竹蜻蜓翅膀是怎样飞的。

  3.介绍书上的竹蜻蜓,做竹蜻蜓。

  (四)课堂小结评价反思

  这节课,我们在玩中学习,完整感受了物体的运动,希望你们带着一双数学的眼睛去发现玩中的'数学,玩中的乐趣,玩中的美。

  板书设计

  玩一玩,做一做

  平移(左右 上下)

  旋转(转动)

  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中,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力、有自己的的动手操作,也有小组间的合作、生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的立体交叉互动。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本课真正使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实现了新课标准要求“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的目的。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三册数学《8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意义,能记住8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3、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口诀,培养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5、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熟记8的乘法口诀,并熟练运用

  教学难点:掌握8的乘法口诀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1—7的乘法口诀

  2、火车火车往哪开。(1—7的表内乘法的口算卡片)

  (二)探索学习

  过渡:听说我们要学习8的乘法口诀,有一只快乐的小狗一蹦一跳地来到了我们的课堂。课件出示:

  1、它是怎样跳的呀?咱们一起观察一下。提出要求:请你观察小狗第一次从0跳到了几?接下来它要顺着数轴继续跳,每次跳的长度与第一次相同,第二次跳到( ),第三次呢?为什么?(课件演示一只小狗在数轴上跳动的情况。)2、学生独立观察图意,思考教材的要求,四人小组讨论尝试完成书上自己能够完成的内容。3、抽二位学生上台板书。

  4、对于他们编的口诀,你有什么意见吗?有没有问题要问他们?(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5、观察8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回答)

  每一句的第一个数比下一个少一。

  每一句的第二个字都是八。

  积一个比一个多8。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口诀记住,时间2分钟。

  7、检查口诀记忆情况:对口令,同桌接背,正着背,倒着背。

  过渡:同学们可真棒!不但自己编出了8的乘法口诀,还能用这么快的速度把口诀记住,老师真佩服你们!老师非常想奖励大家,不过今天带来的不是红花,而是一首儿歌。

  看谁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是螃蟹,它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8条腿)

  电脑出示:

  1只螃蟹一张嘴,(2)只眼睛,( 8)条腿。

  2只螃蟹二张嘴,( )只眼睛,( )条腿。

  3只螃蟹三张嘴,( )只眼睛,( )条腿。

  4只螃蟹四张嘴,( )只眼睛,( )条腿。

  5只螃蟹五张嘴,( )只眼睛,( )条腿。

  6只螃蟹六张嘴,( )只眼睛,( )条腿。

  7只螃蟹七张嘴,( )只眼睛,( )条腿。

  8只螃蟹八张嘴,( )只眼睛,( )条腿。

  (三)、巩固拓展

  基本训练

  1、根据口诀写二个乘法算式。(多媒体示)

  2、(拿出做好的口算模型)请小朋友拿8和小圆外面的一个数相乘,很快说出得数,并说出你所用的口诀。(指名几个学生操作并口算)

  3、完成书上P81 2、3题的练习。

  学生先在书上练习,然后抽生回答。说出运用的口诀。

  发展性练习:

  1、老师拿出5元钱和2元钱,让学生算算2张、4张、5张、8张有多少钱?

  2、完成多媒体上的计算:

  (1)、二(1)班同学分成6组,每组8人,二(1)班有多少人?

  (2)、小明有邮票8枚,小刚的邮票是小明的3倍,小刚有多少枚?

  (3)、校门两边各放8盆花,一共放了多少盆花?

  3、过渡:刚才的题没难到小朋友,下列的填空你会填吗?

  ( )×4=32 8×( )=56 3×( )=24

  8×( )=16 5×( )=40 ( )×8=48

  4、学生完成书上第4题

  拓展学习:

  5、今天来上课的一共有多少个同学?请你根据同学们今天的座次情况列出算式,然后小组讨论,看哪个小组的办法多!(小组汇报)

  师:小朋友们可真聪明!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只要大家用心思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是怎样学到的?学得高兴吗?

  2、齐背1—8的乘法口诀。

  (五)、作业

  背诵8的乘法口诀5次。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钟面,能正确读写几时几分(整5分的),知道1时=60分。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和实践应用能力。

  3.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

  正确读出钟面上接近整时的时间。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闹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展示钟面)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整时,谁能说出钟面上的时间?(投影逐个出示9时,11时,6时三个时间)(生回答时,提问:你是怎么看的?)投影出示第三个时间,校正答案。

  2.再同时出示一个时间(2时5分)

  师:老师这儿还有个时间,谁会看?(不认识也可让学生猜猜看,大概是多少)让学生充分猜测、争论。(多叫几名学生说)

  师引:怎样才能正确读出这样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认识时间。(出示课题:认识时间)

  二、探究新知

  1.投影展示钟面。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钟面,钟面上有些什么呢?学生观察后汇报。(生:时针、分针、秒针、点、数字等)

  2.认识时针的运行。

  师引:钟面上12个数,我们把相邻的两个数之间叫一大格,请数一数,钟面上一共有几大格?(生:12大格)师:时针走一大格,就是过了()小时?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结合“儿童乐园”这一现实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掌握它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3、结合具体情境,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教材与学情分析:

  “儿童乐园(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是在上一节“有多少块糖”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不仅让学生经历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计算相同加数连加的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并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乘法是一节概念课,尽管很多学生对乘法不陌生,但对其意义、产生及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并不清楚。因此,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结合熟悉素材,从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理解乘法与加法的联系,从而抽象出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乘法算式的写法和理解乘法的意义。

  难点: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数一数的活动,从而理解相同加数连加与乘法的内在联系,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儿童乐园吗?今天,儿童乐园里可热闹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板书:儿童乐园)请看大屏幕,(电脑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些什么?谁来说一说?

  生1:有乘飞机的、有划船的、还有坐火车的……

  生2:我发现了每架飞机上的人数同样多,每节车厢的人数同样多……

  师:你能根据这幅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吗?小组合作,每个同学轮流在小组里提一个彼此不重复的数学问题,并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学生汇报,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板书:

  1、有多少人坐小飞机?

  2、划船的有几人?

  3、有多少人坐小火车?

  4、坐在椅子上休息的有几人?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儿童乐园”这一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设置疑点,探究新知

  1、(活动一:说一说)针对“有多少人坐小飞机”,进行乘法教学。

  师:有多少人坐小飞机?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2+2+2+2=8(人)

  师:你们发现这个式子有什么典型特点?

  生1:我发现上式的加数都是2。

  师:你的眼睛真厉害,发现了这道加法算式的加数是相同的。

  出示图片,再思考:如果图上有15架这样的小飞机一共有多少人?怎么列式表示呢?你能算一算吗?

  生1写法:2+2+2+2+2+2+2+2+2+2+2+2+2+2+2

  生2写法:2+2+2+2+……+2,共15个2

  生3写法:15个2相加

  师总结:通过上式写法我们可以看出,当相同加数的个数较多时,用加法算式表示会比较烦琐,那么有没有更简单的表示方法呢?

  2.

  (活动二:认一认)由加法引出乘法

  师:结合图片说说上面这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中,式子中的2表示什么?为什么写成4个2

  生:2表示每架飞机上坐2人,4表示像这样的小飞机有4架,,所以4个2连加。

  师:非常好,那么在连加算式中,2表示什么?4从哪里来的?

  生:2是加数,4表示有4个2.

  师:像这样,4个2连加的式子,也可以用乘法表示。今天我们要学习与加法有联系的乘法的知识。(板书:乘法的初步认识)

  (边说边板书)2×4=8(人)或4×2=8(人),并结合所写的乘法算式介绍它各部分的名称与读法。

  2×4=8(人)

  4×2=8(人)

  乘数

  乘号

  乘数

  积

  2×4读作2乘4

  4×2读作4乘2

  指名学生读算式,并说说乘数、积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用连加算式解决问题的经验,进一步抽象、建立乘法算式,从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与读法。)

  3、(活动三:列一列)有多少人坐小火车?

  师:有多少人坐小火车,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

  学生列出加法算式:4+4+4+4+4+4=24(人)

  师:请你把这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6×4=24(人)或4×6=24(人)

  师追问:4+4+4+4+4+4改写成6×4=24或4×6=24时,4表示什么,6是从哪儿来的?(4表示每节车厢有4人,6表示有6节车厢。)

  学生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4”表示什么、“6”是从哪儿来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计算相同加数的.连加问题,列乘法算式比较简便。)

  4、(活动四:试一试)利用乘法知识试一试。

  划船的有几人?坐在椅子上休息的有几人?

  ①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数学问题独立列式;

  ②相互检查;

  ③全班汇报、反馈。

  (设计意图:通过试一试,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通过相互检查,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强调连加改写为乘法的前提:加数相同。)

  5、(活动五:课堂律动)快乐利用乘法—《数青蛙》

  三、巩固练习,拓展训练

  “练一练”第1题

  学生看图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交流时说说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与乘法之间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四、回顾反思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反思,把零散的规律、经验及时进行提炼、总结、升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板书设计:

  儿童乐园

  1、有多少人坐小飞机?

  加法:

  2+2+2+2=8(人)

  乘法:

  2×4=8(人)

  4×2=8(人)

  乘数

  乘号

  乘数

  积

  教学反思

  “儿童乐园(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乘法。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

  1、创设情境,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把握新课程理念,遵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利用主题图“儿童乐园”这一具体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

  2、把解决问题与学习乘法运算意义的过程结合起来

  利用学生已有的用连加算式解决问题的经验,进一步抽象、建立乘法算式,从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列乘法算式时,“4个2”中的4和“6个4”中的6是教学的关键,而对此学生往往容易疏忽。教师请学生说说自己列式过程中的想法,特别是“4”表示什么、“6”是从哪儿来的,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3、针对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的特点,适当的安排一些游戏活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总之,本节课教学时,我自始至终给学生创造出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大量的生活情境中去体会、感悟和发现,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愿望。

  存在的不足之处:

  1、在针对2+2+2+2=8这个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2×4=8后,对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进行讲解时所花费的时间过多,应让更多的学生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较容易分散,可通过激励的语言或方法,维持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4-15

数学教学设计07-21

数学教学设计06-14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06-2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2-24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05-20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14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01-08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