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1—34页,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毫米、分米长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和估测。
亮点预设:
通过研究孙悟空金箍棒的长短变化,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两根小棒、一分硬币、一元硬币、电话卡或银行卡。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交流学生喜爱看的动画片及片中人物。
二、情境导入,复习旧知
同学们喜欢孙悟空吗?瞧,孙悟空也来到了咱们的课堂上,(课件:孙悟空)他有一件非常厉害的兵器。(课件:金箍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隐藏在金箍棒里的数学问题。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 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学生对毫米、厘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教师运用正误辨别、实物比较的方法使学生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直尺一把。
学生准备:
一枚一角硬币
教学过程:
一、故设障碍,导入新课
1、填合适的单位
一棵树高6( ) 老师高1( )60( ) 橡皮长5( ) 一角硬币厚2( )
2、动手测量数学书长多少?
测量很短的物体长度或者要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建立表象
1、认识毫米。
(1)请同学们拿起直尺认真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以外,还有刻度线吗?(还有一些小刻度线,这些小刻度线把1厘米又分成了一些小格。)
教师指出: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看大屏幕上放大的直尺图
提问:从0刻度到刻度1是几厘米?
教师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在刻度0和刻度1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从刻度1到刻度2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1和刻度2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从刻度3到刻度4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3和刻度4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这就是说,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得出:1厘米=10毫米
(3)出示实物银行卡和电话卡,告诉学生它们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教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
(5)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三、强化练习,观念清晰
1、教科书第3页 “做一做”中的题目。
2、算一算
3、辩一辩
4、改一改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的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文具;例1的情景图、制作的量课本长、宽、厚的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
教学过程:
一、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
(2)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姓名长宽厚
估计测量估计测量估计测量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果,在汇报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由于课本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学生在表述时,会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比如,“我量出的宽不到15厘米,还差两小格。”“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教师用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边演示测量课本长、宽和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并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并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从学生尺中,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在学生认真观察学生尺并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如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0到刻度1说明,也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2到刻度3来说明……随后教师将学生总结的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板书在黑板上。
三、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让学生在尺子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在组内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教师分别出示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说明:“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4.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5.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自动笔的笔芯、降雨量等等)。
四、师生共同小结
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五、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过程:
一、 学前准备:
1、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
(3)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书长、宽、厚各是多少?老师板书学生估计的结果。
提出问题: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呢?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们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
二、 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组织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
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
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
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引出毫米: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2、学习1厘米=10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从直尺上选定1厘米的长度,数数在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
通过观察和数格从中得出,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 3、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印象。
(1)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1毫米?然后动手量一量,看说的对不对。(硬币、磁卡、钥匙等)
(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计量的?
(3)说说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然后同桌测量验证。
三、课堂作业:
1、练习一第1、2题。
2、练习一第3题、7题。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橡皮长5( ) 教室长10( )
玻璃厚5( ) 铁皮厚2( )
四、 维训练:
怎样能较准确地知道多少张纸的厚度是半毫米?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硬币、磁卡、钥匙等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知道了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就可以用毫米来表示,还知道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是:1厘米=10毫米。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表象。
2、通过实际测量,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并提高估测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1、课件、尺、软盘;2、学生准备:彩纸条、剪刀、1分硬币、电话卡或银行卡。
教学过程:
一、 故事导入
师:(演示课件)有一次课间,几个小朋友在一起讨论什么兵器最厉害。红红说:“我觉得宝剑最厉害。”明明说:“不,我觉得孙悟空的金箍棒最厉害,你看它能伸缩,可长可短,它可以短的只有1厘米,也可以伸长到1米,甚至几百米、几千米,还可以伸到天上去呢!”
问:在刚才他们的谈话里,你能找出一些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吗?(米、厘米)
师:对!我们已经学过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板书:米 厘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吗?1厘米呢?我们测量教室门的高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好?量一支铅笔的长度该用什么单位呢?
[评析: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量物体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通过复习旧知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又用孩子熟悉的神话人物孙悟空引出新知,让学生觉得有趣,促进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师:(课件演示)然后,红红问了一个问题:“要是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还短,或是比1厘米长但比1米短,我们怎么来知道它的长度呢?”所以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关于长度单位的知识。
二、 探索实践
(一)认识分米
1、量一量
师:请你用直尺量一量你的文具盒的长边和短边大约各是多少厘米?(学生回答)
师:一般来说,文具盒长约是20厘米,宽大约是10厘米。(边说边板书:10厘米)
师:(示10厘米的彩条)像这样10厘米长的线段我们还可以用另一个单位来表示长度——分米(板书课题:分米)10厘米就是1分米(在“10厘米”后板书:是1分米)那么,20厘米就是多少?(2分米)
学生齐读:10厘米是1分米
2、认一认
(1)师:请你拿出直尺,看看1分米到底有多长。1分米可以从哪里到哪里呢?(请学生上实物投影指出)也就是说1分米相当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学生齐读。
问:你的尺上有几个1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2)体验:
① 请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用直尺比划出1分米。我们现在比划的就是一柞的长度,一柞大约是1分米。比划给同桌看。
② 一人比划1分米,另一人用尺量,看看估计得对不对。
③ 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在1分米的地方剪断,一起量一量,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评析:让学生大胆估测,并把估测与实际测量相结合。通过在直尺上比划、空手比划和估计彩纸条上1分米的长度,从借助测量工具到直接估测长度,逐渐加大了测量难度,使学生一步步加深对分米的认识,初步培养估计的能力和意识。虽然学生估计的1分米并不十分准确,但只要是较接近的',都应予以鼓励。]
3、画一画
(1)师:你能用尺画一条1分米的线段吗?你准备怎样画?先和同桌说说,再画在纸上。
(2)交流:你是怎样画的?请学生上实物投影展示汇报。
(3)师:(边说边画)1分米我们可以从刻度0画到10的地方,可不可以从1开始画起呢?这样应该画到哪里了呢?(11)为什么?如果从2开始画呢?从3呢?
[评析;让学生知道从尺上的任意刻度起,都能画出1分米的线段,培养思维灵活性。]
师:只要画满10大格,就是10厘米,就是1分米。
(4)请你帮同桌量一量,看看画的线段是不是1分米。
4、找一找
4人小组相互说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全班交流。(插座边长、软盘边长、粉笔长……)
5、数一数
师:(示米尺)谁来数一数,1米有多少厘米?你是怎样数的?结果怎样?(板书:1米=10分米)学生齐读。
6、实践操作:“想想做做”第4题
(示课件)和你的同桌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各是多少厘米,再说说接近几分米。
先让学生目测一下几分米,再测量。
[评析:学生目测的数据与结果有差距,但通过目测再让他们去实际测量,学生又一次感知长度,培养了估计能力。]
(二)认识毫米
1、师:我们以前量过数学书的长边和短边,现在老师想请你帮个忙,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
同学们有的说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有的说1厘米不到,老师还想知道得更准确,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接着板书课题:和毫米)
2、小组学习
(1)师:在学习毫米时,老师想请小朋友们自己去发现关于毫米的知识。
示学习步骤:
① 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请你在尺上找出来。
② 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
③ 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请你量一量。
(2)学生4人小组学习。
[评析:学完分米再来学习毫米,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因此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由于二年级学生的自主认知能力还较弱,出示具体的学习步骤,让他们能进行有效的学习与讨论,从而体验毫米的含义。]
(3)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总结:① 直尺上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② 1厘米中数出多少毫米?你是怎么知道的?所以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学生齐读。
③ (示实物并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电话卡或银行卡的厚度、书上数出10张纸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问:还有别的物体吗?
3、师:现在请你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教师演示)
同桌互相比划,用一分硬币插进去量一量对不对。
4、(示课件)你知道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吗?请学生说一说。
师:比如测量降雨量、量小蚂蚁的身长。(教师适当解释)
三、 总结
1、问: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分米和毫米)
师:加上前面学习的米和厘米,我们已经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从大到小分别是:米、分米、厘米、毫米。今天我们还知道了这些单位之间的一些关系。(学生齐读: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评析:在教学中已经通过对直尺的观察,沟通了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十进关系,进一步总结使学生形成概念。]
2、师:那么现在再来看看前面红红提出的问题,要是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短该用什么单位量?(毫米)比1米短但比1厘米长呢?(分米)超过1米的长度也可以用分米做单位。
[评析:联系导入的故事复习,前后呼应。]
四、 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相互说长度,并说说是怎样想的。指名回答。
2、“想想做做”第3题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请1-2组汇报。
3、“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回答,说说怎样想的。
4、“想想做做”第6题
(1)学生判断,集体反馈。
(2)学生用尺量。
5、量自己的拇指宽大约是多少毫米。
[总评:本课从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到进行实际测量,学生均以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方式完成。教学分层次展开,教学分米的认识通过量一量、认一认、画一画、找一找、数一数等几个步骤,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教学毫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努力实践新课程的理念。放手让学生用眼观察、用口交流、用手操作、用脑思考,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为他们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舞台,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的:1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
2 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3 学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4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和毫米以及米、分米、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建立毫米,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方法:直观操作法,启发式谈话法。
学法指导:教给学生操作方法。
教具准备:直尺(1米),课件,纸条(40),一分硬币40枚,棋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找一生与师同站,其他学生发现“师生”之间有何不同,由高度引入。
2 复习厘米,米
〈1〉 生用手表示1厘米,1米的长度。
〈2〉 师: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常用(厘米)作单位。
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常用(米)作单位。
3 出示一分硬币引入
师:以厘米为单位测量一分硬币的厚度,如何?为什么?
一分硬币的厚不够1厘米,而我们又想比较准确地知道它的厚度,怎么办?
二:新授
〈一〉 毫米
1 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一分硬币的厚度,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来测量。(板书课题)
2 认识毫米
师:观察直尺上除了较长的厘米刻度线外,还能发现什么?
师: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小格的长度就是(2)毫米。 你还知道几毫米?
3 1厘米=10毫米
师:数一数,在刻度1和刻度2之间有多少小格?是几毫米?
同样的方法数3—4之间有多少小格?几毫米?
自选1厘米数小格,汇报。讨论发现了什么?(1厘米=10毫米)
师:验证:课件演示数小格。
4 量硬币,感受1毫米
师:量一般物体的方法是什么? 生口答,师小结。
生测一分硬币的.厚度,汇报。
师:指导学生借助1分硬币表示1毫米。
5 练习
〈1〉 测量棋子任一条边长,汇报。
〈2〉 课件出示练习题。
6 小节:今后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要求量的比较精确,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二〉 分米
1 测桌面的宽用毫米作单位,怎么样?
可以用厘米,也可以用毫米作单位。(板书:1分米)
2 认识,感受1分米
师:在尺子上从0刻度起,1厘米1厘米的数出10厘米,指出:10厘米也叫1分米。
师;1分米和10厘米同样长,说明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从刻度2到刻度几是1分米?
师:用手势表示1分米大约有多长。
3 分米条制作及应用
师:2人一张纸条,一人测出1分米,并在最后画一条竖线,同桌用尺子测量检查。如果不正确,另测;正确,沿线折叠。 师巡视指导。
师:用分米条测量桌子宽大约是几分米?多的部分用什么单位表示?
4 教学1米=10分米
同桌之间提问用手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师贴分米条)
师:共几个分米条?10个分米条是几分米? 和学过的多长很相似?为什么?
指名提问,师小结。
验证:用1米长尺子测量得出 1米=10分米
三:练习
课件出示。(巩固新知)
四:1 小节: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 作业:以毫米,分米为单位,测量家中物体长度,做一个记录。
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6
课题: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3.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难点: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
教学资源
米尺、直尺、硬币、橡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故事引入:森林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有狮子、狗熊、小猴、小狗等。一天,狮子大王宣布要选出最聪明的一个小动物来当它的助手。
小学教学设计☆
小动物们可激动了,个个都想当狮子大王的助手。这不,选拔考试开始了,想不想去看看呀?
狮子大王是这样选拔的:请你说出这些测量的结果?
一棵大树高8(),一片树叶长8(),一个铅笔盒长2()
前两道题小动物们都顺利过关了,可轮到第3题,意见大了。小兔说:“这个铅笔盒长2厘米。”小狗说:“这个铅笔盒长2米。”小猴说:“这个铅笔盒长2分米。”到底哪一个小动物的答案是正确的呢?小朋友你们能给它们当个裁判吗?学生讨论。
二、引导探索
(一)认识分米
1.先让学生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看到或听到过“分米”这个词?
2.教师强调1分米就是10厘米那么长。并且请大家在直尺上指出1分米的长度,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
3.体会1分米的长度。
教师:请同学们在发的硬纸条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把它剪下来。告诉学生,这是自制的分米卡。先看一看,再闭上眼睛想一想,然后用手势比划一下,最后再用分米卡验证一下。
教师:现在小朋友对1分米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了,你们能互相说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小学教学设计☆
4.教学1米=10分米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在米尺上找1米里面有多少个1分米?然后每组的组长汇报结果。
5.多层训练,加深对分米的认识。
(1)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分米。
教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哪儿是数学课本的长边,就去把长边摸一摸,再量一量。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3)教师:请小朋友们估计以下自己的.课桌和凳子的高大约是几分米,然后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度分别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几分米?
(二)认识毫米
1.让学生尝试量书本的厚度,各自交流测量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到:当测量结果不满1厘米时,我们需要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2.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对1毫米的认识理解。然后组织学生观察直尺: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并实际量一量,进一步感知1毫米。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的长度。
3.体验毫米的用处:你知道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呢?组织学生讨论。
4.想一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5.引导学生把四个长度单位排排队,体会大小关系。
小学教学设计☆
6.多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几毫米?并且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
(2)选择自己带来的任意一样物体,量量它的厚度或长度是几毫米。
7.小结:今后,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三、综合练习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过四个长度单位了,你能灵活运用它们吗?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了哪两个长度单位?你有收获吗?你觉得自己学得怎样?
总结提炼:是啊,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毫末这四个长度单位。用毫米作单位可以量更小的物体和更短的长度,并且能量得更准确,为了度量的方便,在量稍长的物体的长度时,可用分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用米作单位。小朋友们要根据不同物体的长度采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并加以运用。
小学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认识分米和毫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7
课题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一单元第2页《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作者及工作单位
洛南县石坡镇桑坪小学李萍
教材分析
《 测量——分米、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中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内容,通过一系列与数学有关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体验实践、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与交流合作,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学习知识,发展学生应用意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思维的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学情分析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直观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会测量一些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并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分米和和毫米以及米、分米、毫米之间的.进率。
2.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问:你们都学过那些长度单位?
学生:米和厘米
2、关于米和厘米你们都了解那些知识呢?
3、你能用手比划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
二、探究新知:除了这些长度单位,你们还知道其它长度单位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新的长度单位。
(一)分米的认识:
1、初步感受1分米的长度:
(1)教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长度为1分米的吸管。请大家估计一下这根塑料管有多长?
(2)那么大家估计的到底对不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齐动手来验证一下。
2、体验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1)通过我们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我们测量的是同样长的塑料管,它既可以表示为10厘米,也可以表示为1分米,那么就请大家想一想: 10厘米和1分米有什么关系呢?
板书:板书:1分米=10厘米
(2)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了“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那么谁能推算出“米与分米”之间的关系呢?
板书:1米=10分米
(3)体验分米在生活中的作用:
( 二)毫米的认识:
(1)体验毫米的作用: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板书:毫米)
师:经过大家的总结才知道,我们可以使用这么的方法对长度单位进行研究。现在我们就利用自己刚才学到的学习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合作一起来研究关于毫米的知识好不好。
(2)用硬币体验一毫米的长度:
(3)总结归纳:1厘米=10毫米
(4)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都是用毫米作单位?
三、总结
1、提问: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分米和毫米)
提问:连同前面学习的米和厘米,我们已经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你能把这些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
2、再次用手比划4个长度单位的长度。
四、巩固练习:
1、同座之间互量从手腕到中指的指尖有多长?
2、课本第四页“做一做”的习题。
3、完成游戏:请四名学生戴好师提前做好的头饰,分别扮演米、分米、厘米、毫米。先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再说各自的用途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明晰测量的步骤与方法。
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估测、测量等活动,让学生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较强,要注重让学生进行估计、测量、交流等活动,通过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教学中,可以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为学具(如粉笔、铅笔、硬币等),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同时要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培养估测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形成直观表象。
四、教学准备
课件,1分硬币,磁卡等。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你知道自己的身高吗?你能估测一下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吗?
2.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怎样用手势表示1米和1厘米大概的长度?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估测老师身高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已有长度单位知识的回顾和对经验的总结,架起了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二)探究新知,认识毫米
1.毫米产生的意义。
(1)估一估。
①小组活动:估计数学书的长、宽、厚。
②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③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量一量。
①小组活动: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并将测量时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②汇报交流。
③教师课件演示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的方法,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
小结: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或者要求量得比较准确时,可以用毫米(mm)表示。
④教师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让学生在测量中理解和体会长度单位“毫米”产生的必要性,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小组合作的意识。
2.合作探究,认识毫米。
(1)初步认识1毫米。
①小组讨论:关于毫米,你知道什么?
②观察自己的直尺,你能找到1毫米的小格吗?
③你能用手指一指吗?那用什么工具指比较合适呢?
④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呢?用笔尖指着数一数。
课件演示1格1格地数,得出结论: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
⑤组织学生找不同的1厘米,数一数里面有几个1毫米,从而验证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2)进一步认识1毫米,建立表象。
①你能用手比划1毫米的长度吗?
②借助1分硬币、磁卡等实物,感受1毫米。
(3)找一找生活中的1毫米,并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时一般是用“毫米”作单位的?
(4)用毫米作单位,再次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
【设计意图】本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毫米”的观念。三个探究知识点的设立着眼于这一重点,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借助生活实物,帮助学生亲身感受,进而抽象出1毫米的长度观念。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完成教材第22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
练习第2题时应引导学生正确摆放直尺及正确读数。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五第1题和第2题。
练习第1题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在练习时让学生先估一估,再精确测量,给学生尝试、修正的机会,使学生的估测能力在这节课得到一定的发展。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用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解决身边的哪些问题?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9
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分米和毫米》一课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课教材编排的内容很充实,由于有较多的学生操作活动,又是一节低年级数学概念课,所以把这一课上扎实上好不容易。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趣味性。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直观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会测量一些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并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尺,软盘。
2.学生准备:彩纸条,剪刀,1分硬币,电话卡或银行卡。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谈话:(演示课件)有一次课间,几个小
朋友在一起讨论什么兵器最厉害。红红说:“我觉得宝剑最厉害。”明明说:“不,我觉得孙悟空的金箍棒最厉害。它能伸缩,可长可短,它可以短到只有1厘米;也可以伸长到1米,甚至几百米、几千米,还可以伸到天上去呢!”
提问:在刚才他们的谈话里,你能找出一些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吗?(米、厘米)
引导:对!我们已经学过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板书:米、厘米)你能用手比画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吗?1厘米呢?我们测量教室门的高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好?量一枝铅笔的长度该用什么单位呢?[说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一些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在前面的学习中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通过复习旧知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孩子们熟悉的神话人物孙悟空又能让学生觉得有趣,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设疑:(课件演示)红红又问了一个问题:“要是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还短,或者比1厘米长但比1米短,又该怎样表示它的长度呢?”
指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长度单位的知识。
二、认识毫米。
(1)引导:我们以前量过数学书的长边和短边,现在老师想请你帮个忙,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
有的同学说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有的说1厘米不到,老师还想知道得更准确,该怎么办呢?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完成课题板书:分米和毫米)
(2)小组学习。
①出示学习步骤。
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请你在尺上找出来。
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是多少毫米。
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请你找一找、量一量。
②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
[说明: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因此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又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还较弱,所以出示了具体的学习步骤。这样,能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与讨论,从而理解毫米的含义。]
③汇报:通过小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追问:1厘米中数出了多少毫米?想想看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3)提问:你能用手比画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吗?
教师先演示一下,再要求同桌学生互相比画,并用一分硬币进行检验。
(4)你知道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吗?互相说一说。
三、总结
1.提问: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分米和毫米)
提问:连同前面学习的米和厘米,我们已经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你能把这些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
[说明:在教学中已经通过对直尺的观察,初步沟通了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总结能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2.提问:那么现在再来看看前面红红提出的问题,要是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短该用什么单位量?(毫米)比1米短但比1厘米长呢?(分米或厘米)
四、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看图想一想,再指名回答。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确定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
2.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先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再组织交流,启发学生说清楚选择的理由。必要时,可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
3.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自由判断,再启发学生通过实际测量验证猜想。
反思:分米和毫米一课重点是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都能比划出1分米、1毫米大约有多长,并能很快地说出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大部分学生也能正确利用知识解决一些问题,但仍有一小部分学生不会灵活运用,还有个别学生不认真审题。如黄瓜长2( ),在认识厘米和米时,也曾有类似题:黄瓜长25( ),却不假思索地填上了“厘米”。
学生在头脑中对四个长度单位都有所感知,也建立起了分米、毫米及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但多数学生仅仅停留在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遇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物体的长度中就缺乏了解决的策略。
课后,我突然想到了一则关于长度单位运用错误的笑话: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于是我拿出来让学生来读一读这段文字,刚读了两句,班中便发出了“啊”的惊讶声,读到最后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我故意疑惑地问:“笑什么呢?”学生马上按捺不住了,“2分米长的床只有两个这么长,怎么睡人呀!”“1厘米的牙刷这么长,那只能小人国的人用了!”……纷纷边说边用手比划着。“对呀,你们在选择单位时,可要注意了,可以用我们身边的“尺”,比如“一庹”、“一拃”、“一步”等来比划一下,看看自己填得是否合理。”
这样,学生在比划和说理想结合的过程中,拉动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更深刻地明白自己就像随身带了一把尺,可以随时进行估测。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8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8。
2、知道8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8以内数的大小,掌握8的组成。
教学准备:苹果数字卡片,挂图,计数器。
学具准备:圆片或小棒:
教学重点:会读、写8,会比较8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会读、写8,掌握8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
1、问:6可以分成几和4?7可以分成2和几?5可以分成3和几?3和4组成几?
2、按顺序填数
3
5
7
6
4
2
填完后从大到小读数。
三、新课
1、教学8的认识
出示主题,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并提出问题。
﹙2﹚小朋友,图上画的是什么?天空有几只鸟,图上有几个苹果?﹙8只大雁,8个苹果﹚
﹙2﹚拿出拨好的'7颗珠子,请学生数,问:添上1颗一共是多少颗?引导回答。
﹙3﹚小朋友们,我们通过观察和数数,知道天空有8只鸟,图上有8个苹果,计数器上的8颗珠子,都可以用8来表示它们的数量,我们还知道了7添上1就是8,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的数字宝宝8。
板书:8﹙领读数字8﹚,指名读8。
﹙4﹚分析字形,大家想一想,看数字8的形状像什么?引导回答:8的形状像小葫芦,写的时候也是一笔写成,拐弯的地方要圆滑。与学生一起找到起笔的地方,让学生伸出手指顺着黑板上的8写一遍。﹙学生用手指在桌上写﹚
指名板读
﹙5﹚请学生拿出8个圆片或8根小棒。
﹙6﹚教师在计数器上先拨7颗珠子,让大家数一数再拨,问一共是几颗?用几表示?想一想,7添上几是8?8在几的后面?8的前面是几?
通过回答,数数:从0到8数一遍,再从8到0数一遍。
1、比较大小﹙7和8的大小﹚
出示点子图,让学生独立数数,比较大小,并填写符号。
指名回答谁大谁小。
齐读:7小于8,8大于7,2、小朋友们,我们认识了数字宝宝8,现在我们来把苹果分在两边盘子里,看有几种分法全班一起来分一种,其余的请学生分,教师集体订正。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比比看谁的分发多。
教师示范分,引导学生得:8可以分成7和1。
教师:“我们大家分了一种,小朋友们拿出圆片来代替苹果分一下,还有几种分法”。
分组讨论,指名回答,教师用苹果数字卡片板书8的组成。﹙卡片贴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得出交换位置的结果。
读8的组成。
4、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数字8,知道它可以表示数量是8的物体;学会了读写8,掌握了8的组成,知道了8的组成,知道8比7大,也比1到6几个数都大。
活动延伸:
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是8的物体,并把它分一分。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11
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分米和毫米》一课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教材编排的内容很充实,由于有较多的学生操作活动,又是一节低年级数学概念课,所以把这一课上扎实上好不容易。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趣味性。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直观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会测量一些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并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尺,软盘。
2.学生准备:彩纸条,剪刀,1分硬币,电话卡或银行卡。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谈话:(演示课件)有一次课间,几个小
朋友在一起讨论什么兵器最厉害。红红说:“我觉得宝剑最厉害。”明明说:“不,我觉得孙悟空的金箍棒最厉害。它能伸缩,可长可短,它可以短到只有1厘米;也可以伸长到1米,甚至几百米、几千米,还可以伸到天上去呢!”
提问:在刚才他们的谈话里,你能找出一些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吗?(米、厘米)
引导:对!我们已经学过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板书:米、厘米)你能用手比画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吗?1厘米呢?我们测量教室门的高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好?量一枝铅笔的长度该用什么单位呢?
[说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一些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在前面的学习中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通过复习旧知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孩子们熟悉的神话人物孙悟空又能让学生觉得有趣,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设疑:(课件演示)红红又问了一个问题:“要是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还短,或者比1厘米长但比1米短,又该怎样表示它的长度呢?”
指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长度单位的知识。
二、认识毫米。
(1)引导:我们以前量过数学书的长边和短边,现在老师想请你帮个忙,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
有的同学说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有的说1厘米不到,老师还想知道得更准确,该怎么办呢?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完成课题板书:分米和毫米)
(2)小组学习。
①出示学习步骤。
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请你在尺上找出来。
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是多少毫米。
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请你找一找、量一量。
②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
[说明: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因此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又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还较弱,所以出示了具体的学习步骤。这样,能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与讨论,从而理解毫米的含义。]
③汇报:通过小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追问:1厘米中数出了多少毫米?想想看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
(3)提问:你能用手比画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吗?
教师先演示一下,再要求同桌学生互相比画,并用一分硬币进行检验。
(4)你知道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吗?互相说一说。
三、总结
1.提问: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分米和毫米)
提问:连同前面学习的米和厘米,我们已经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你能把这些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
[说明:在教学中已经通过对直尺的观察,初步沟通了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总结能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2.提问:那么现在再来看看前面红红提出的问题,要是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短该用什么单位量?(毫米)比1米短但比1厘米长呢?(分米或厘米)
四、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看图想一想,再指名回答。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确定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
2.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先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再组织交流,启发学生说清楚选择的理由。必要时,可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
3.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自由判断,再启发学生通过实际测量验证猜想。
反思:
分米和毫米一课重点是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都能比划出1分米、1毫米大约有多长,并能很快地说出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大部分学生也能正确利用知识解决一些问题,但仍有一小部分学生不会灵活运用,还有个别学生不认真审题。如黄瓜长2( ),在认识厘米和米时,也曾有类似题:黄瓜长25( ),却不假思索地填上了“厘米”。
学生在头脑中对四个长度单位都有所感知,也建立起了分米、毫米及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但多数学生仅仅停留在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遇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物体的长度中就缺乏了解决的策略。
课后,我突然想到了一则关于长度单位运用错误的笑话: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于是我拿出来让学生来读一读这段文字,刚读了两句,班中便发出了“啊”的惊讶声,读到最后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我故意疑惑地问:“笑什么呢?”学生马上按捺不住了,“2分米长的床只有两个这么长,怎么睡人呀!”“1厘米的牙刷这么长,那只能小人国的人用了!”……纷纷边说边用手比划着。“对呀,你们在选择单位时,可要注意了,可以用我们身边的“尺”,比如“一庹”、“一拃”、“一步”等来比划一下,看看自己填得是否合理。”
这样,学生在比划和说理想结合的过程中,拉动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更深刻地明白自己就像随身带了一把尺,可以随时进行估测。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12
《毫米的认识》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科书第2~3页的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
1、
2、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计算。
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法】:谈话引入法、矛盾冲突法、演示操作法
【学法】动手操作、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每小组的一把只有厘米刻度的硬纸尺、尺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引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同学们非常喜欢的.人物,看看是谁来了?(出示孙悟空)
他带来了什么?(金箍棒)想看孙悟空表演几招吗?
看清楚了,变、变、变!
师:哎,你看到了什么?
师:是啊,金箍棒越变越短,最后放进耳朵里了。同学们想不想看看真的金箍棒。
(1)出示木棒一根,来估一估它有多长?(生:一米长)
师:来现在让金箍棒变短。(变成后让学生猜有多长?20厘米)
小结:刚才同学们在估计的时候用到了米和厘米,(板书:米和厘米)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
(2)在你的印象中1米有多长,1厘米又有多长呢?比划一下。
看来我们同学心中这把尺子还是很准的。现在是越变越短,越变越短,最后变到孙悟空的耳朵里了,那大家猜一猜孙悟空耳朵里的金箍棒有多长啊?
生:不到1厘米。
2、动手测量
师:这是你的猜测。到底有多长啊,咱们用直尺量一量。在量之前回顾测量方法。(出示判断题)
(2)会了方法后同学们开始量一量吧!
你们测量的结果是……(生:7小格,不到1厘米……..)
3、导入新课
这根金箍棒的长度太小了都不到1厘米,看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厘米已经不能精确的表示出它的长度了。要想精确的表示出小金箍棒的长度,我们需要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师:那么1毫米有多长呢?
生:1个小格。(学生台前指指看)
师:从哪到哪?看清楚了吗?
生:尺子上任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师:请你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1毫米吧。
师:你能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吗?。
师:同学们,1毫米给你的感觉怎么样啊!
生:太小了
师:接下来,请把目光移到我们的学具盒,从中拿出一枚1分硬币,量一量它的厚度是多少?
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也是1毫米呢?想一想。
2、探究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师:请你画一条5毫米的线段。
生:动手画(同桌互相看一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师:请你再画一条10毫米的线段。一边画一边思考,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组内交流,班内汇报。板书“1厘米=10毫米
3、体验毫米的应用
考考你:从0刻度---2刻度长度是多少?
从0----3呢,从
1-----3呢
现在你能表示出孙悟空耳朵里的小金箍棒有多长吗?
4、继续观察直尺,数一数,想一想,还会发现有关毫米的哪些知识?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组内交流,班内汇报。
引导得出:1厘米=10毫米。
5、感受毫米
a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学生用手势表示1毫米
学生用手势分别表示1毫米、1厘米的长度
b.举例
在我们的身边或周围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找一找说一说。
6、通过刚才的研究,你想对1毫米说些什么?有什么样的感觉?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出示各种物体的长度,学生认一认。
2、先估一估盒子的长、宽、高,再量一量。
3、测量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13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二年级下学期《分米和毫米》。本节课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借助测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但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因此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很难建立。
二、教学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尺上的刻度,动手量一量,用手势比一比,说一说生活中的实例等多种活动,感知、体验、建立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进行估测、实际测量比较、验证的过程中强化表象,从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能在具体的情境中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三、教学过程
(一)迁移引入
1.谁能说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
板书:米(m)厘米(cm)
2.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吗?比划这样的一庹长。1厘米呢?对,这么一小段。
3.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米=100厘米,并板书。
4.下面我们来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
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一幢楼房高50( );一棵大树高9( );一支铅笔长15( );文具盒宽大约1( );文具盒长大约2( )。
是米还是厘米呢?指名回答。米和厘米之间存在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知道是什么吗?板书:分米(dm)。
(二)研讨探究
1.认识分米
(1)量一量:1分米、2分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量一量自己的文具盒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10厘米就是1分米,20厘米就是2分米。然后完成练习。
(2)数一数:在直尺上看一看1分米有多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直尺,除了0~10厘米之间一段是1分米之外,你还能找出1分米吗?演示刻度:0—10 刻度1—11 刻度2—12
小结:不管从哪个刻度开始,只要满10厘米那就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并板书。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2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 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调整为:建立1米的正确认知)
教师准备:1支7cm长铅笔、12把米尺、学生尺、1根长绳、1根1米长绳子、双面胶、剪刀。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所得数据要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师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二、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 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
教后思考:通过对厘米和厘米尺的复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认知,另一方面可以为新课学习做铺垫,达到“教结构用结构”的作用。这两节课的教学结构基本上都是:情境导入——认识工具(米尺或厘米尺)——认识米(或厘米)——通过测量充分感知1米(或1厘米)有多长,进而建立1米(或1厘米)的实际观念。
三、引入新课
1.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小动画:量黑板的长度。(先是用厘米尺量,后改用米尺量)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认识米。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原打算让一个学生来讲台上实际操作,但在上课之前又觉得有点费事儿,于是改成了观看动画。相比之下觉得改变后虽然节约了2分钟左右时间,但给孩子们留下的印象不足够深刻。根据研讨中小组其他成员的建议,若改成师生比赛或是两个学生比赛,应该可以更高效一些。
2.点明课题
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米 用米量”。(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四、探究新知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并贴上标签)。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耗时很长,而且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应该是以下几点:一是铺垫不足,要求不够明确,以至于一开始孩子们根本不知道我的意图何在;二是老师的身高对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1米65厘米看似是一个估测的依据,但实际上孩子们并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这个数据,于是就干脆不用;三是这一环节中孩子们更多的是关注于贴在老师身上的彩色纸条,而忽视了问题多本质——一米有多高。这一环节如果能够从孩子们自己的身高入手,这样的话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那怎么才知道谁估的最接近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哪把尺子呢?是大家手中的厘米尺吗?
(生:不是,应该用米尺。)
师:好,那接下来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米尺”。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中的1米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教后思考:整个环节孩子们确实挺活跃的,但是由于操作不当(演示时大部分学生看不到;活动组织不严谨导致有的孩子趁机开小差),导致部分孩子无法完全参与进来,进而转移注意力。结合小组研讨中各成员的建议以及自己的思考,这个环节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设计:
设计一:先让孩子们报自己的身高,再根据自己的身高估测1米的高度,然后引入测量工具——米尺,之后再利用米尺准确测量,明确1米的高度,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大致思路基本上和我原有设计相同,是先估测,再认识米尺,最后准确测量,再联系生活寻找1米,只是主体由“我的身高”换成了孩子们自己的身高,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该效果会好些。
设计二:在认识米尺之后,直接用米尺准确量出自己身高中1米的位置,建构1米的认知表象,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的确有助于较好的建立1米的认知表象,而且会更高效,但是缺少了估测的环节,原本孩子们就缺乏“估测意识”,估测能力的培养应通过不断地渗透,一点点培养起来。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每个小组的桌上有1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厘米尺,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都是从0开始,从小到大排列;刻度线相同,两根长刻度线之间相距1厘米,两根长刻度线之间有9跟短刻度线,其中正中间一根稍微长一点。不同之处就是厘米尺较短,数字较少,而米尺较长,数字也较多。)
(2)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个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教后思考:通过对 米尺和厘米尺的对比观察,孩子们对米尺和厘米尺基本上都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3、用米尺量。
(1)提问:到底老师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直。(课件演示)
(2)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自己身上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先看一下老师身上的1米的标签,自己估一估,然后再同桌合作用米尺量一量。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高?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3)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同桌合作量一量。
(4)交流。现在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再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之后,全班交流。
(6)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约长几米?
(7)小结: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较长的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教后思考:整个设计应该和“估计1米是多少”部分融合起来,可以采用前面提到的“设计一”或“设计二”。
五、活动巩固
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带来了一卷绸带,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当学生喊停后剪下,贴到黑板上。指着黑板上的丝带问: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
方法一:直接量黑板上的丝带,长或者短了,再追问:那1米到底有多长?再剪一根1米长的丝带贴上去,对比。
方法二:再剪一根刚好1米的丝带贴上去,直接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剪丝带的游戏进一步感知1米有多长,进一步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六、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再实际排一排)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教后思考:“剪丝带”和“1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活动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后思考:由于前面少了“剪丝带”、“1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环节,孩子们脑子中的1米还停留在“比自己的身高矮一些”和“比一庹短一些”这样的“身体”的层面,无法降落到地面,所以最初在站的时候并不是很顺利。另外这个活动只能少数十几个学生参与,学生参与面不是很高。如果这样修改一下:每3个小组为一大组,请一位同学先站好,听口令其他同学站到距他1米的位置。这样每个孩子都可以参与进去,学生积极性会更高,而且每个同学都能建立1米在地面上的.长度这一认知。
七、梳理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八、课堂检测
A卷: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 )做单位。(2) 量篮球场的长,用( )做单位。
(3) 从直尺的0—1是( )厘米;从直尺的0—5是( )厘米。
3.在( )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9(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长50( )
B卷:
1、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 厘米
铅笔长18( ) 一棵大树高10( ) 一张床长2( ) 教室长10( )
桌子高90( ) 操场长200( ) 一个杯子高10( ) 桌子长100( )或是1( )
2、判断:
(1)小红身高是145米。( )
(2)操场上的跑道长300米。( )
(3)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 )
(4)因为 1米=100厘米,所以长度单位厘米大于米。( )
(5)一根跳绳长3厘米。( )
(6)一枝铅笔长13米。( )
(7)有三条带子,第一根长6米,第二根长6厘米,第三根长60厘米,哪根最短?( )
教后思考:课堂检测部分分了两个层次,这是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一样,有针对性的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这份练习题课堂上没来得及做,留作了看下作业。
九、布置作业。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3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己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二、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
接受式的学习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让趣味练习,促知识巩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14
第一课时 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
2、知道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学会简单的测量。教学重点:让学生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教学难点:让学生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教学准备:尺子、硬币、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1米大概有多长?
2、出示米尺,问:我们可以用这根米尺干什么?
3、你能用它来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的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米以外的其它长度单位。揭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厘米
先介绍1厘米,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2厘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举例说明什么物体大约1厘米。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试一试
2、认识分米
10厘米就是1分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1分米等于10厘米,2分米等于几厘米?3分米呢?1米是铄多少分米?1米又是多少厘米?
3、认识毫米
1厘米中间有几个这样的小格?每小格的长就是1毫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1厘米等于几毫米?2厘米呢?量很短或很薄的物体就要用毫米做单位。量一量硬币的厚度。
三、巩固练习
1、量一量 练一练1、2、32、4、5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分米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
2、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并练习用毫米、分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课前准备:
课件、一分硬币、学生用直尺、10厘米长的吸管、米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西游记》片段:孙悟空转着金箍棒,边转边说:我是齐天大圣孙悟空,我的金箍棒可缩短至1厘米,也快伸长至1米,甚至几百米。
问题导入:
从孙悟空的这段话中,你能找到哪些长度单位?
你知道1米等于多少厘米吗?
除了米和厘米,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毫米:
1、你知道1毫米有多长吗?你能从你的尺子上找出1毫米吗?
2、你能再找出2毫米吗?5毫米呢?在尺子上5毫米是怎样表示的?(引导学生找出在尺子上是半个大格的长度就是5毫米)。
3、你能接着找出10毫米吗?让多个学生指给同学看一看自己找到的10毫米。从这些同学找到的10毫米的长度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找出:尺子上的一个大格就是10毫米);即1厘米=10毫米。
4、拓展练习:
2厘米=()毫米4厘米=()毫米
60毫米=()厘米80毫米=()厘米
5、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感知1毫米的长度。
学生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用手捏一捏这1分硬币的厚,你能用手势表示一下1毫米有多长吗?
6、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吗?引导学生多找几个,再次感知1毫米的长度,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7、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1)测量一下数学书的厚度。(2)测量练习本的厚度。
8、小结: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知道毫米是一个非常小的长度单位,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假如我们用毫米做单位来测量课桌的长,你觉得合适吗?因此,我们有必要来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认识分米:
1、测量吸管的长度,感知1分米。
(1)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给你的那根吸管,用尺子测量一下它有多长。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2)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吸管的两端,感知一下1分米有多长。
(3)从手腕的横纹起用尺子测量一下我们的小手看看1分米大约到手指的什么位置。
(4)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2、拓展练习:
1分米=()厘米3分米=()厘米
50厘米=()分米70厘米=()分米
3、用分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1)估一估,我们的课桌面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分米,再用尺子来测量验证一下自己估计的准确与否。
(2)用分米做单位测量课桌的高度。
(3)通过测量,我们知道课桌面的长大约是6分米,宽大约是4分米,桌子高大约是7分米,如果把它们换算成厘米做单位,你知道分别是多少吗?
4、寻找米尺中的1分米,体会米和分米的关系。
(1)你能从1米长的尺子中找出多少个1分米?
1米=()分米=()厘米。
5、给长度单位排队:
(1)你能根据它们的长短给这些长度单位排排队吗?
(2)用手势表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三、拓展练习:
1、填一填:
1米=()分米=()厘米1厘米=()毫米
60毫米=()厘米5分米=()厘米
2米=()分米?80厘米=()分米
2、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铅笔长14()水壶高2()
长颈鹿身高5()玻璃厚4()
青蛙一次能跳6()兔子的尾巴长7()。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认识毫米分米教学设计02-28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02-01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04-16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04-16
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09-27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09-20
(热门)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01-13
《认识比》教学设计08-28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