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 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29 08:29:0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蝉》 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蝉》 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蝉》 教学设计

《蝉》 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利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4、理解语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5、从少年言行的巧妙,体会少年的机智、勇敢,以及他为国家利益着想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2、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方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学中,我结合本课特点,准备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朗读、默读、浏览、速读等多种形式,再加上想象、课件、图片的展示等手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读,在读中自读自悟,加深理解文中的寓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0课《螳螂捕蝉》(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相信聪明的同学们通过学习一定会明白的。

  二、了解课文大意

  1、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2、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3、引导学生直到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三、精读课文

  师:一篇600多字的课文,同学们用一句话就把它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这叫把书读薄。这一点,对于我们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接下来,我们还要把书读厚。既然课文主要写的是少年,那我们就仔仔细细的读一读,课文是怎样描写他的,你认为这个少年是个什么样的人,并说说理由。老师建议大家默读,边读边划一划,思考一下。(生默读课文。)

  5、师说明交流方法:先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再说说少年是个什么样的人,然后说说理由。(生交流。)

  6、学生全部交流完后,师:大臣们劝阻不了吴王,而这位少年却劝阻成功了,少年的劝叫什么劝?(生答)少年敢于劝阻,而且是巧劝,妙劝,智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用四个字的词回答。(生答)那么比较而言,大臣们的劝是一种怎样的劝?快速读读前面的内容,说一说。(生答)

  7、指名学生回答应该怎样读这段对话。按照自己的体会自由读一读,然后分角色朗读。(课件出示相应的段落)

  8、指名学生回答这段对话中哪句是最关键的。蝉、螳螂、黄雀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读读课文中对应的句子。(课件出示相应的句子)然后用简短的话概括一下三者的关系,让学生到黑板上把它们的关系表示出来。

  9、引导学生找出螳螂捕蝉时的动作。然后齐读这一部分,体会用词的准确。

  10、让学生看板书,把板书内容替换一下,并说说替换后的关系,然后读读相应的课文内容。

  11、吴王听了少年的一番话有什么反应?(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一下子明白了)吴王一下子明白什么了?

  12、学生谈学习课文的收获。(学生谈完收获后,出示成语的寓意。)

  四、布置作业(课件出示)

  小练笔:帮吴王设计一份早朝稿

  (友情提示:如果你是吴王,他第二天早朝时将如何面对那些力劝他的大臣们?怎样才能既不失一言九鼎的大王身份,又能为自己的“死命令”自圆其说?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尽量用上文言文哦。)

  板书设计:

  蝉 ← 螳螂 ← 黄雀

  楚国← 吴国 ←诸侯国

  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患

  教学背景

  由于本班学生平时对古代历史故事、成语故事、古代诗文等传统文化较为感兴趣,因此教学前我便布置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做好预习作业。学生在预习时遇到不明白或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做个记号,上课时勇敢、大胆地质疑。

  教学课题《螳螂捕蝉》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讲述了一位少年用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即将被身后的黄雀啄食的故事,来劝诫吴王不要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危险。本文重在要求学生不仅要注意故事的情节,而且也要善于思考其中所含的道理。因为课文内容并不复杂,对成语的理解通过预习就能解决。所以,在教学时,我并没有在这个环节上下太多的功夫。而是把主要精力用在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是个怎样的人”这个环节上。对于“少年的聪明”学生很容易体会到,但只是停留在表面文字上,课文的细节描写却体会不到。这就需要教师往深层引导。少年在“谁在劝阻就会有杀头之祸”的情况下仍然劝说,“露水打湿了衣服和鞋子仍毫不在意”,为了等待吴王“连转了三个早晨”,“我在大鸟”……少年的一行一动和不露声色的语言,无不告诉人们这是这位爱国的少年精心策划的计谋,无不体现了少年的足智多谋、智勇双全。学生也感受到了这是智劝、巧劝、妙劝,教师的引导加上学生先前的理解,少年的形象就跃然纸上。

  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果断地将学习的主动权抛给学生。亲切随和的话语,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从题目入手既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同时还将以往“教师问,学生答”转变为“学生问,学生答”。我始终认为,开启学生知智慧的大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告诉他们答案更有效。

  当时觉得这份设计已近乎完美。但一堂课下来,总是留有些许遗憾。开头揭示课题后,是由我给学生解答什么是寓言的,如果这个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寓言会更好,在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是个怎样的人”时,个别环节处理的不够灵活,在出示《螳螂捕蝉》原文时如果让学生读一读,再找出文中揭示这篇寓言故事的寓意的语句,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加深入。看来,一节好课的标准是无止境的,努力永远不能停止。

《蝉》 教学设计2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寓言《蝉和狐狸》

  3、感受故事主人公的形象,感悟寓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面的两个小寓言,它们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请同学来回忆一下。

  2、嗯,同学们说得非常棒,复习工作做得非常细致。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下面一个小故事。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得《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请一位同学来讲讲这个故事。

  3、《狐狸和乌鸦》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呀?(爱听奉承话的人容易上当受骗。)

  4、我们都知道狐狸是十分狡猾的,今天,我们的大忽悠狐狸又使出了它的老办法——说奉承话来欺骗别人,那这次有没有上当呢?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走入第三个小故事——蝉和狐狸。(板书:蝉和狐狸)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主人公是谁?讲课什么故事?(狐狸用骗乌鸦的方法骗蝉,但是蝉没有上当。)

  2、弄清情节:设置骗局——巧妙设计——揭示缘由

  三、精析课文

  1、分析狐狸形象,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用精辟的四字词语形容狐狸A(贪婪狡诈)的狐狸

  (1)设下圈套

  “圈套”指什么?使人上当受骗的计策,阴谋诡计,坏主意,本文指将蝉从大树上骗下来,然后吃掉。

  (2)它怎样骗蝉的?找出狐狸骗术高明的词语,想象一下狐狸赞美蝉时神态是怎样的?

  a“您”——尊重蝉。

  “多么美妙”、“真是天才歌唱家”——能用上的好词都用上了。

  b想象神态(满脸堆笑、虚情假意)

  c试着练一练,男女生比赛读,看谁能读出狐狸的狡猾劲。

  (3)每当炎炎夏日,我们都听过蝉的叫声,同学们,你们觉得蝉的声音如何啊?(难听,叫人觉得烦躁)

  (4)那狐狸真的是在赞叹蝉声吗?哪些词一针见血的说出了“不是”?(故意赞叹)那它的目的何在?(吃蝉)

  (5)学到这里,面对这只贪婪狡猾的'狐狸,同学们有没有想到些成语或歇后语呢?(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居心叵测、口蜜腹剑)

  B(愚蠢凶狠)的狐狸

  (1)树叶扔了下去,狐狸以为是蝉,以为蝉上当了,就飞下来了,可以看出它的愚蠢。

  (2)“猛扑”体会出什么了吗?

  a、迫不及待

  b、扑——速度快

  c、像饿极了的疯狗

  d、若真是蝉就真的成了每餐了

  e、愚蠢——它以为是蝉,“猛扑”说明它的愚蠢,机关算尽,说了半天好话,只抓到一片树叶。

  2、分析蝉的形象:用精辟的四字词语形容蝉

  A(聪明机智)的蝉

  (1)察觉——思维缜密

  (2)“扔”——试探,警惕性高

  (3)蝉说的话,以及“掺杂”、“怀有戒心”体会到蝉因为同伴的受害对狐狸早有警惕。

  (4)除了这些,哪些地方也体现了蝉的机智?

  ——还体现在对待狐狸的态度上,面对用心险恶,要吃掉自己的狐狸,在生死一线之间,也不失温文尔雅之态,“朋友”委婉巧妙,彬彬有礼,但外表下包藏着锋芒。

  B想象一下,如果这是一只虚荣心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喜欢听奉承话的蝉,可能会怎样想,怎样做?想:

  ①人家赞美我,我不下去,那多不给人家的面子啊!

  ②很少有人说我歌声美妙,没有人夸我是“天才的歌唱家”,今天难得狐狸夸我。

  ③狐狸说了那么多的好话,给它看看又何妨。做:昂起头,挺起胸,慢慢往下爬。

  C、这只蝉在扔树叶之前,会想些什么?

  ①狐狸很狡猾,很多人被它骗过,老虎大王都被它耍过一次,我要小心。

  ②“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不能被花言巧语所迷惑,成为被人耻笑的“乌鸦接班人”。

  ③万一狐狸改邪归正,不理它不是不礼貌吗?

  ④我不妨“扔叶试路”,看看狐狸是不是真的赞美我的。

  D、蝉看到狐狸迫不及待地凶神恶煞样,又怎样想?

  ①好险啊,幸亏我考虑周到。

  ②果然“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四、感知寓意

  1、分角色朗读课文(男生——狐狸,女生——蝉,老师——旁白)

  2、在你听过的故事或生活中有没有一个人的错误或失败给我们提供教训的呢?(故事:拔苗助长、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守株待兔)(生活实例:闯红灯引发交通事故、迷信手机中奖等)3。你知道哪些相关的名言呢?

  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是教育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英)罗素

  善于吸取教训会使人迅速成长起来。

  五、总结:

  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虽然很小,但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就像机器猫的任意门,让我们了解到许多做人的道理;也有人说寓言像一座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也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寓言这座桥上走来走去,既可以看见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也可以发现生活的意义。课后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伊索寓言》。

  六、作业设计

  1、选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2、搜集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读一读。

  七、板书设计

  蝉和狐狸

  设置骗局

  巧作试探

  扔叶试路

  猛扑中计

《蝉》 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8个字、词,认读三个字。

  能力目标:朗读课文,按要求积累词语。默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蝉的,是怎样来说明的。

  情感目标:体会把事物人格化的好处,选择感兴趣的句子抄写。了解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产生对事物仔细认真观察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蝉的,是怎样来说明的。产生对事物仔细认真观察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体会把事物人格化的好处,选择感兴趣的句子抄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学会8个字、词,认读三个字。朗读课文,按要求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能说出那些带有“蝉”字的诗句或词语?

  1、你在哪见过蝉?

  2、你读过哪些介绍“蝉”的文章或书籍?

  3、你对蝉有哪些了解?介绍给大家。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互读课文,你从法布尔的'文章中对蝉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蝉的?

  熟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来说明这些特点的。

  课后小结:进行课外补充,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对学生理解课文十分有帮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默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蝉的,是怎样来说明的。体会把事物人格化的好处,选择感兴趣的句子抄写。了解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产生对事物仔细认真观察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蝉的,是怎样来说明的。产生对事物仔细认真观察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体会把事物人格化的好处,选择感兴趣的句子抄写。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回忆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蝉的特点的?分别从哪几个自然段中找到的?

  二、细读课文,了解本文的说明方法。

  默读2—7自然段,完成表格。

  要说明的问题;

  怎样说明的;

  自己的感受;

  内容;

  说明方法;

  蝉非常喜欢音乐,为了所热爱的音乐做出了牺牲;

  举出具体事例;

  把蝉的生理特点写成是为了所热爱的音乐所作出的牺牲,给人以震撼。

  兴高采烈的不停演唱,强迫他人去听。

  推想和观察;

  作者认真观察,反映出一名昆虫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把蝉当作朋友来写,展现了作家的人文情怀。

  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了作家对蝉的喜爱之情?画出来。

  读找的句子,思考作家用了什么表现方式来表达对蝉的喜爱的。

  运用上面的方法自学8—14自然段“蝉是没有听觉的”。

  整体回顾全文,感受文章特点,总结自己的学习体会。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三、找出文中的拟人句。

  课后小结:学生对运用拟人的写法写成的文章感到亲切。通过学习能够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蝉的,而且知道作者是怎样把内容些具体的,并且有意识的学习了这种写作的方法。

《蝉》 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这是文言文,选自汉代刘向所撰的(说苑正谏).课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不要顾此失彼,要通盘谋划.

  教学目的:

  能在明确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意思。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构想

  本文由学生自读,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自由读、试读、品读、指名读、引读、男女生分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并当堂背熟全文。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二、读译文,了解故事的内容.

  1、默读译文,了解故事的内容.

  2、两人一组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三、逐字逐名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在每句话前标上序号,全文共七句话.

  2、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逐字逐句对照注解,译文,准备.

  (2)投影出来,学生口头完成练习:

  “其”常作(1)他,他们(2)那,那个,那些.

  这两种解释,下面每个“其”指的是什么.

  告其左右曰( )露沾其衣( )其上有蝉( )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 )面不顾其后之患也( )乃罢其兵( )

  (3)学生试讲每句话的意思.

  学生试讲,老师做必要的指点,讲解.重点理解和解释”阅读思考,练习中带点的词语.逐字弄懂第五句话,准确地译成白话.

  四、总结课文中心思想.

  1、指名详细讲述故事

  2、画出课文的中心句,理解含义。(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提问:(1)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这句话的含义是比喻目光短浅,一心力谋侵害别人,却不知道有人在背后算计他呢.(2)课文告诉我们处理问题时,应该怎样做?围绕句子含义谈感受.

  板书:欲得其前利不顾其后患

  3、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

  (1)学生发言

  (2)老师补充完整

  五、背诵古文

  1、自己背

  2、指名试背.

  六、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1、老师过渡,导入:

  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新的`复术形式:创造性复述,练习了两种形式(1)扩展内容;在文中啬一些情节或细节。(2)续编故事:在课文的结尾续写一些情节.这篇课文我们采用扩展内容的方法进行创造性复述.

  2、思考:

  (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层.

  (2)吴王开始是怎决定的?

  (3)吴一听了少孺子的话是怎么想的?又做出了怎样的决定?吴王明白了少孺子所讲的故事中的道理,考虑了攻打楚国的利弊,放弃了派攻打楚国的想法。

  3、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1)分组试讲

  (2)指名复述。

  (3)全班评议

  七、总结

  1、为什么少年劝说,吴王没把他置于死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

  2、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扩写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不要只顾眼前顾此失彼

《蝉》 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一、学习作者为了获取第一手材料,认真的工作精神,全面、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

  二、注意文章中的人文主义关怀。

  三、使学生掌握科学小品的基本特点,体会运用文艺性手法写科学小品的用意。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

  二、生字新词,下面的字词要会写并懂得意思。

  窠——鸟兽做的窝。涂墁——这里指幼蝉带着黏液涂抹、平整地穴。纤——细小。蚋——一种小昆虫,体长二三毫米,头小,色黑,胸背隆起,吸人畜的血液,幼虫栖于水中。鳍——鱼类的运动器官。曝——晒。喧嚣——声音杂乱。欢愉——欢乐而愉快。顾忌——行事之前对某些外加的行为规范有所畏惧。寻觅——寻求,探索。不怀好意——意思是没安好心,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心动。

  三、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然后思考问题:本文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主要写什么?

  请3—5名学生讲。

  教师明确:本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作者有个很好的研究蝉的习性的环境,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2至11自然段)写蝉的地穴及蝉从地穴出来脱皮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12至24自然段)写蝉的成虫产卵、卵遭遇的破坏及幼虫落地的情况。

  第四部分:(第25至26自然段)写出未知的.蝉的地下生活以及对蝉的成长过程的感叹。

  四、精读课文。

  本文读起来像小故事,是带文学性的说明文。我们读这篇文章时,一要感受其中的趣味;二要关注作者是如何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客观地记录蝉的习性与成长规律的。

  (一)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

  1、蝉的窠与其他掘地昆虫的窠有什么不同?作者是怎么知道这种不同的?(蝉的窠周围一点儿土都没有,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

  2、“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句中的“大多数”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因为“大多数”是限制性词语,表示多数掘地昆虫的窠外面有土堆,只有少部分的掘地昆虫没有土堆,删去之后就变成掘地昆虫外面都有一堆土,与文意不符,它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句话运用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将“蝉”的地穴与“金蜣”的地穴相比较,说明“蝉”的地穴周围一点土都没有的特点,使读者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4、第11自然段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试品析其好处。

  (这一段是动作描写,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蝉“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用了一连串动词,如“腾跃”“翻转”“倒悬”“伸直”“张开”“钩住”等等,把蝉从壳中脱出的艰难过程具体、生动、准确地写了出来。)

  (二)学习本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1、准确性。如“小孔成为狭窄的小径,一个个斜下去。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

  2、生动性。如“幼虫落地之前,就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

  3、通俗性。如“它必须先知道外面的天气是怎样的,才能决定可以出来晒太阳的日子到了没有”;

  4、多运用拟人化手法。如“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

《蝉》 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散文温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本文的写作手法。

  3、体会生命的意义,无论生命多么短暂,我们也要尊重和爱惜生命。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找关键词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手段:

  学生充分预习,教师PPT课件展示。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导入语:(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亲爱的同学们,生命对于芸芸众生来说都只有一次,虽然我们没有办法增加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增加生命的宽度。我们可以让我们短暂的生命,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累累的硕果,让生命变得有意义。同学们,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思的《蝉》,他会告诉你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在我们学习课文之前,我们首先来猜一个谜语。“一肚子没学问,开口闭口知道,瞧瞧这小家伙,实在真是骄傲。有翅没有毛,飞得没多高;一到大热天,多在树上叫。”说出你猜的依据。(蝉)

  我们接着再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三点。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散文温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本文的写作手法。(重点)

  3、体会蝉生命意义,。

  请同学们带着我们的.学习目标齐读课文,用笔勾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

  1、朗读课文,注意文中的字音、字形。(零落、收敛、颤动、聒聒、宽恕、知知不休)(学生读完课文,教师展示PPT课件,让学生齐读。)

  2、听读课文。(在注意字音字形的基础上。)

  (文章中的蝉的形象是什么样的?请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可以从文章中找,也可以自己提炼总结。)——( )的蝉

  (学生独立思考,抽学生回答。4—5人)

  预设答案:(烦人、知知不休、小小、叫声响亮、聒噪、生命力顽强、执着)的蝉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采用抓关键词和关键句的方法理解课文。)

  1、抓关键句:“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1)“宽恕”一词是什么意思?——宽容饶恕。作者宽恕了谁?——蝉。作者对蝉一直都是以宽恕的态度来对待的吗?不是,那么,作者之前对蝉的态度是怎样的?

  (请同学们先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能够体现作者对蝉的态度的词。用笔勾画出来——和同学讨论一下作者为何对蝉是这样一种态度。)

  预设答案:烦字体现了作者对蝉的态度。原因:因为蝉——知知不休,它的声音听了让人觉得烦。知知不休:形容蝉的鸣叫声无休无止,很是恼人。

  2、作者在第二自然段写到了一只病蝉,这只病蝉是什么样的?作者为何要写病蝉?作者对病蝉的态度是怎样的?

  病蝉:翅收敛了;微微颤动;没有声响;那么小

  原因:写病蝉的微小、病弱,是为了刻意表现蝉的微不足道。

  轻视、厌烦。

  3、作者那么讨厌、那么轻视蝉,是什么促使作者改变了对蝉的态度呢?

  朋友的话。

  文中的哪些话体现出作者对蝉有了新的认识?请同学们勾画出来,分享一下。

  “它等了十七年,才等到一个夏天。”

  十七年说明了什么?等待的时间长。十七年就为等一个夏天说明了蝉的什么精神。顽强和执着的精神。而“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体现出作者对蝉的什么情感?怜爱和崇敬。

  4、听了朋友的话,作者引发了对生命的思考,最终他明白了,蝉等待十七年只为一个夏天是因为“那就是蝉的生命意义。”同学们,蝉的生命意义是什么?

  “那”指示代词(远指)“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九十年,九十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着。”

  不管生命多么短暂,都应该积极面对,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好好地生活。

  5、文章仅仅是在写蝉吗?蝉即使生命如此短暂,他都能好好的活,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作者是通过写蝉对生命的执着来写人。揭示主题:告诉我们,不管生命是短暂还是长久,都要积极地面对,热情地投入,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努力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加精彩。)

  (五) 写作手法——欲扬先抑

  作者之前对蝉的态度是烦,后来是宽恕了蝉。从作者态度的转变,我们可以看出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他是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写蝉的?

  先扬后抑(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是指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按下,从相反的贬义处落笔。

  这种手法的好处是,能够很好的表达出作者充沛的感情,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六) 小结

  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这样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篇短文,我们懂得了。

  不管生命如何短暂,都应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活。

  (七)作业布置

  1、完成《状元导练》相关练习。

  2、积累三句有关“生命”的句子。

《蝉》 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 理解课文,了解关于蝉的知识。

  3、 知道作者通过哪些方法知道蝉的知识?

  4、 默读课文,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 理解课文,了解关于蝉的知识。

  2、 知道作者通过哪些方法知道蝉的知识。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具准备

  1、 搜集蝉的资料和图片。

  2、 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蝉

  1、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目。

  2、 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图片和资料,并说明从哪里通过什么方式得到的。

  3、 导入新课:你们找到的资料可真多。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知道蝉的知识的。

  二、提纲导入,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下面的要求,先在小组内学习课文。

  1、 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 说说你从课文中知道了哪些关于蝉的知识。

  三、检查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检查生字新词。

  (1)教师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指名读一读,教师强调。

  (2)教师再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语,学生读一读,读中巩固生字的认读和书写。

  2、 大家一起朗读课文,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3、 指名分段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4、 说说哪几个自然段合起来介绍关于蝉的哪些知识。

  第一段(第1至3自然段)写作者小时候通过捉蝉,了解蝉的叫声响亮的原因。

  第二段(第4至6自然段)写作者通过捉蝉的游戏知道蝉的幼虫是什么样子。

  第三段(第7至9自然段)写作者通过读书,知道更多蝉的知识,了解蝉的一生。

  第四段(第10段)写作者对蝉的描绘和称赞。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 学生默读课文第1至3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蝉叫声响亮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么知道的?

  2、 指名反馈。

  (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的叫声使树林更加宁静,鸟叫声使山谷更加幽静。作者引用王籍的诗句来写蝉。说明蝉的叫声在夏天都能听到,而且叫得最响。

  (2)蝉叫声响亮的原因是:蝉并不是用嘴来叫的,而是拿腹部两侧鼓状的发音器来鸣叫的。它的发音器长得很巧妙,旁边还有一个空腔,可以通过共鸣把声音放大。作者捉蝉,把蝉拿在手里看,认真地观察才知道)

  3、 学生自由读第一部分,然后说说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4、 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读出作者喜爱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蝉的叫声非常响,即使在四百米开外,人们也能听到它的叫声。我们还知道蝉还为什么叫声响亮。叫的声音这么大,却又不用嘴巴,使我们对蝉产生了许多好奇。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蝉的其他知识。

  六、布置作业

  1、 把生字新词抄写两遍。

  2、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继续学习课文,了解蝉的其他知识。

  2、 结合搜集到的图片,依照课文说说蝉的一生。

  3、 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 教师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大家一起读一读。

  2、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蝉的什么知识?

  3、 教师导:这节课,蝉的叫声这么大,却又不用嘴巴,使我们对蝉产生了许多好奇,让作者想进一步揭开蝉的秘密。

  二、继续学文,学习蝉的其他知识

  1、 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回顾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2)默读课文第二段。

  (3)指名反馈。

  (4)找出文中捉蝉的句子,体会捉蝉的乐趣。

  “于是我们相约,在天刚擦黑的时候带上手电筒,来到小树林里。……蝉的我们快乐童年的伙伴,几乎每个孩子都捉过蝉。”

  (5)教师小结:捉蝉的游戏真有趣,而且还能在游戏中学到知识。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2、 学习课文第三段。

  (1)学生默读,想想作者从课文中还知道哪些蝉的知识。

  (2)指名反馈,体会写法。

  原来蝉有一个漫长的“童年”,而且是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度过的!难怪它一旦走出“地狱”,就要向太阳放声高歌。

  3、 学习课文第四段。

  (1)大家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自读,思考:“心灵手巧,乐于与受苦者分享利益的工匠”是什么意思?

  (3)教师展示资料,帮助理解。

  《昆虫记·蝉》节选

  七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它坐在树的枝头,不停的唱歌,只要钻通柔滑的树皮,里面有的是汁液,吸管插进桶孔,他就可饮个饱了。

  如果稍许等一下,我们也许就可以看到他遭受的意外烦扰。因为邻近很多口渴的昆虫,立刻发现了蝉的井里流出的浆汁,跑去舔食。这些昆虫大都是黄蜂、苍蝇、玫瑰虫等,而最多的却是蚂蚁。身材小的想要到达这个井边,就偷偷从蝉的.身边爬过,而主人却很大方的爬起身子,让它们过去。大的昆虫,抢到一口,就赶紧跑开,走到邻近的枝头,当它再转回头来时,胆子比从前变大来了,它忽然就成了强盗,想把蝉从井边赶走。

  最坏的罪犯,要算蚂蚁了。我曾见过它们咬紧蝉的腿尖,拖住它的翅膀,爬上它的后背,甚至有一次一个凶悍的强徒,竟当着我的面,抓住蝉的吸管,想把它拉掉。

  最后,麻烦越来越多,无可奈何,这位歌唱家不得已抛开自己所做的井,悄然逃走了。……

  4、 师:你们喜欢蝉吗?为什么?

  5、 教师小结:真是一个乐于与受苦者分享利益的工匠。可是,作为歌唱家尽情欢乐只有五六个星期。

  三、总结全文

  1、 结合搜集到的图片,依照课文说说蝉的一生。

  2、 指名说蝉的一生。

  3、 教师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蝉》,深入地认识蝉。

  板书设计

  24、 黄昏的蝉

  叫声为什么响亮 心灵手巧的工匠

  黄昏的蝉 幼虫是什么样子 心情欢乐的歌唱家

  一生怎样度过 (喜爱之情)

《蝉》 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蝉和狐狸》,紧扣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感悟人物形象,并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从中获得启示和教益。

  2.通过阅读《我读书,我快乐》学习读整本书的方法,读《伊索寓言集》,了解并总结伊索寓言的特点。

  3.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积累寓言故事并能摘抄重点内容的习惯,从中获得更多的智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紧扣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感悟人物形象,并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从中获得启示和教益。

  2.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积累寓言故事的习惯,从中获得更多的智慧。

  难点:指导学生运用学习方法,读《伊索寓言集》。

  三、前置学习活动

  学生:

  1.运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自主预习《蝉和狐狸》,搜集有关伊索和《伊索寓言集》的资料。

  2.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把自己的感受在课文上作批注。教师: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

  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知识回顾,引出学法。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狐狸和葡萄》和《牧童和狼》两篇伊索寓言故事,通过感悟人物形象,也明白了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谁来说一说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2.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学习《蝉和狐狸》。(齐读课题)

  环节

  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二)品读语言,感悟形象,理解寓意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指名)是啊,狐狸是一种非常会说谎的动物,这不,它又使出了同样的手法来骗人了。这回,他成功了吗?为什么没有成功呢?出示自学指导1请同学们找出描写狐狸和蝉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看看这篇文章中的狐狸和蝉有什么特点?蝉到底为什么没有受骗呢?并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1)学生自读感悟。

  (2)小组交流自学成果,形成共识。

  (3)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抓关键词、句谈体会,并相机指导朗读。

  集体交流蝉的机警和狐狸的狡猾。学生谈到哪句,教师就指导学生把感受读出来。

  2.学会对比思考,通过具体语言材料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讨论交流:这样的花言巧语,狐狸也曾对乌鸦说过,为什么《狐狸和乌鸦》里的乌鸦会受骗,而《蝉和狐狸》里的蝉却没有受骗?

  (教师预设:“乌鸦”爱听奉承话,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抵不住诱惑,失去戒心。而“蝉”善于观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存有戒心,识破了狐狸花言巧语的险恶用心。) 3.联系实际,理解寓意。

  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呢?以后遇到这样的人或事,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师相机板书:善于观察、保持清醒、存有戒心、警惕试探)

  4.训练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假如乌鸦遇到了蝉,他们会说些什么呢?(预设:乌鸦老弟,你怎么会上狐狸的当呢?难怪人们都说菜鸟呢!哎哟,蝉老弟,我的肉都被狐狸骗走了,以后你遇到它可要注意呀)

  5.有感情朗读。

  (1)同学们能够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感悟人物形象,能不能通过读来表现出他的语言、神态、动作呢?练读后,指名读。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这篇寓言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次感受蝉的聪明吧。(齐读最后一句)

  (3)你是一个聪明的人吗?你觉得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吸取哪些教训?

  生活实例:闯红灯引发交通事故,考试不检查丢分,迷信手机中奖,电视上猜字谜等。成语故事:拔苗助长、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6.你知道相关的名言吗?交流。

  PPT出示名言共勉。

  (1)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是教育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英)罗素

  (2)善于吸取教训会使人一个人迅速成长起来。

  环节

  三、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三)总结深化学习方法

  1.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感悟人物形象,这是读一篇寓言故事的方法。那我们如何读整本《伊索寓言集》呢?

  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7页《我读书,我快乐》的内容总结方法。

  3.教师总结:

  (1)查看《伊索寓言集》目录。

  (2)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会人物形象,联系实际理解寓意。

  (3)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如果是自己的.书,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也可以在书上随手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4)借来的书: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作记录,也可自抽读书卡片,抄写点明故事寓言的语句。

  (四)课后作业:阅读《伊索寓言集》

  1.伊索寓言版本较多,选择合适自己的一本进行阅读,要持之以恒,读完整本书。

  伊索寓言中反映的生活经验非常丰富多彩。运用所学的阅读《伊索寓言集》的方法认真阅读《伊索寓言集》,并思考:(1)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寓言故事?

  2.这篇寓言展示了什么道理?(3)文中的人物有什么特点?是通过哪些语言、动作或神态体现人物特点的?

  六、板书设计

  《狐狸和蝉》

  语言、动作、神态

  (聪明机智)的蝉(贪婪狡诈)的狐狸

《蝉》 教学设计9

  时间:战国时代

  地点:王宫内

  人物 吴王:吴国大王

  朝廷大臣

  少年:侍奉吴王

  第一幕

  [幕启。早朝时,吴王想去攻打楚国,大臣们立马反对。

  吴王:(略带怒气)本王一定要去攻打楚国,难道这也错吗?

  大臣1:大王,您去攻打楚国,可要三思而后行啊!

  大臣2:对啊!大王,虽然您去攻打楚国的胜算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吴王:总之,本王一定要去攻打楚国,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退朝!

  [退朝后。

  大臣1,2:我们都是一片赤诚,一心为国着想,可是吴王怎么领会不到呢?

  看来真实天亡国啊!

  (这些话都被侍奉吴王的少年听到了,他决心帮助那些大臣们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经把命令下死了,怎么办呢?

  [幕落。

  第二幕

  [幕起。第二天,他拿着一只弹弓在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服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第三个早晨他终于被吴王发现了。

  吴王:(奇怪)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你的`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

  少年:回禀大王,我在打鸟。

  吴王:那你打着鸟了吗?

  少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来了兴趣)什么是呀?

  少年:大王,您看,这棵树上有一只高高在上的蝉,自由自在的喝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拱着身子,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却又不知道,有只黄雀就在它身后。

  吴王:(夸奖)你看的真仔细!那黄雀要啄是螳螂吗?

  少年:是的,那黄雀要啄是螳螂,却又不知道我正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大王,其实,其实这里面隐藏着一个道理呢!

  吴王:你接着讲。

  少年: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着眼前的利益,却没想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呢!想必,人的一生也如此吧!

  [听了少年的话,吴王恍然大悟,越想越觉得他讲的有道理,最终,打消了攻打楚过的念头。

《蝉》 教学设计10

  一、导入新课

  板书

  同学们好,当蝉这个字蹦着跳着来到我的面前的时候,我想到的不是图片中蝉的模样而是知了鬼儿。小时候一放学,就拿上手电筒,揣个小瓶子,到苹果园里去摸知了鬼,在树下钻来钻去,扫上扫下,不但不知疲惫,反而心里美滋滋:嘿!摸到了这么多,又可以大饱口福了!大家喜欢吃吗?(喜欢)这时候小思肯定会说:还是快来读一读我的文章吧!出示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作者情感,感悟生命。2。理解文章写作手法。

  3、品读课文,揣摩词句,体会作者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那我们快去读吧,请大声朗读,找出字词障碍。学生自由提问

  教师检测(出示幻灯片读写)(提前画上格子)用田字格纸板书一生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朗读感知

  老师也来和你比一比听老师读课文,大家想一想本文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烦到恕)板书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引导学生照找中心句→(能用自己的话说一下吗)

  因为悟出了一个道理。蝉的生命意义

  教师总结:作者通过写蝉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为了更好的表达这种感悟。作者运用了一种写作手法叫先抑后扬,抑就是压制,扬是赞扬指出先抑后扬的作用

  三、品读课文

  细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写出喜欢的理由

  边品边读

  如果学生不能很好的品味出来,老师就及时补充。老师最有感触的是那句

  四.拓展延伸

  一篇好的散文总是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能让人的'心灵得以洗礼。现在我心情沉甸甸的,如果时光能倒流,我再不会拿个手电筒,揣个小瓶去摸知了鬼了。我很想对蝉说声对不起。对不起,蝉,你在黑暗中苦苦等了十七年,努力了十七年,希望可以早点来到这光明的世界,可是刚刚一出头还未曾见到一抹阳光没有吸到一滴雨露便被我无知的。学完了本文你想对蝉说些什么?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当我们去看他关注他的时候就会发现许多他不为人知的优点悟出人生的哲理比如冰心

  五、结束

  同学们我们来到世上是大自然中的一个生命可能我们渺小哦,来到这个世界不容易。如果大家累了痛了请想一想那么小那么弱那么微不足道的蝉我们要向它一样唱着生命的赞歌勇往直前。

《蝉》 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恍然大悟”的意思。

  3、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谁)利用(谁)的故事,劝阻吴王的事。

  二、精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试用自己的话叙述“螳螂捕蝉”的故事。(看谁能讲得既生动又具体。)

  2、同桌练说。

  3、指名说故事,要求讲得具体、生动。

  4、讨论:少年仅仅是为吴王讲一个故事吗?(不是)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5、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①指名读、分组读。

  ② 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出示表格,学生小组交流:

  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

  蝉

  螳螂

  黄雀

  ③指名交流。

  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完全没有顾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他们可真大意啊!人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那么作为旁观者的你们,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

  6、吴王听懂了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的?

  7、齐读最后一节,体会并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

  8、同学们,吴王的眼前利益是什么?身后隐伏的祸患是什么?

  现在大家都知道吴王听了少年的话,为什么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吧?

  9、其实,在这之前,大臣们已经苦口婆心地劝过吴王了,为什么吴王没能听从大臣的.劝阻,而接受了少年的劝说呢?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1)指名朗读、齐读。

  (2)小组讨论交流

  (因为少年是智劝、巧劝;而大臣们是直劝、强劝)

  (3)品读课文体会从课文的哪些细节描写让你感受到少年的计谋巧妙。

  10、学完课文,少年和吴王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少年:聪明、爱国;吴王:知错就改)

  11、分组分角色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12、指名分角色朗读全文。

  三、复述课文

  四、总结课文

  1、今天通过我们共同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还认识了一位有勇有谋,智劝吴王的少年,我想此时此刻同学们心里一定都有很多想说的话,老师就给你一个一吐为快的机会吧!

  (多媒体出示练习)

  我从吴王身上体会到了

  我从少年身上体会到了

  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

  少年智劝吴王这件事让我想到了

  2、我们学过的或者生活中还有哪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事例。

  五、布置作业

  1、把螳螂捕蝉的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一听。

  2、课后,请同学们去读一读学习手册上的《剖腹藏珠》这个成语故事,相信同学们从中也会受益匪浅。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蝉 螳螂 黄雀 少年

  楚国 吴国 诸侯国

《蝉》 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指代的不同内容。

  2.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讲的故事并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课文中少孺子讲的那段话。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讲述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

  教学难点:

  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几篇文言文,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文言文较难理解,因此,对于一些字词的理解学生有一定的困难,要引导学生通过注释、字典,同学们互相启发来自学古文。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时间,放手让他们自读、自悟、自讲,教师做必要的讲解。文言文的朗读与白话文不同,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基调,注意语速和适时适度的抑扬顿挫,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情感。

  教学方法:

  自学、启发、引导、讲授

  教学理念:

  本节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理念。借用学生原有知识深化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地进行学习。

  教学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二、自己练习,读通全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比较难读、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有关词语的读音。

  谏(jiàn)孺子(rú)曲附(qū)颈(jǐng)

  2.指名朗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3.通过课外查阅资料,关于这篇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你有哪些了解?

  (1)学生介绍有关资料。

  (2)老师补充:

  刘向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的后代,属于汉室宗亲,所以他特别关心汉王朝的兴衰,他著名的两本书《新序》和《说苑》都是专供帝王阅读的书籍。主要目的用于劝谏。如果同学们想了解的更多,可以到图书馆去借阅《新序?说苑选译》。《说苑》一书共20卷,《螳螂捕蝉》是其中第九卷“正谏”中的一个小故事。作者刘向写这个小故事能给人以怎样的启迪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3.指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听,然后评读。

  4.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停顿。

  5.同学齐读课文。

  四、了解课文内容

  1.自己结合注释,说说每句话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同学之间讨论一下。

  2.以下是注释中没有的、必须通过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才能理解的重点字词的意思。子(你)是(这,此)务(追求)悲(动听)

  3.指名逐句说意思。

  4.把整篇课文用白话文说出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

  二、学文明理

  (一)理清课文脉络

  1.自己读课文,回顾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课文,找一找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课文分为三层。

  (二)理解课文内容

  1.读了课文,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老师把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预设:

  (1)吴王想攻打楚国,而且决心非常大,最后为什么又放弃了攻打计划呢?

  (2)少孺子为什么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

  (3)吴王为什么不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

  2.学生小组合作,展开讨论,解决这几个问题。(可结合课外资料谈)

  3.少孺子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谁能讲给大家听?

  4.听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重点理解:“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1)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此三者”指的是谁?

  “皆务”什么意思?

  怎样理解“欲得其前利”?(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说。)

  “而不顾其后之患也。”:“其”字指的是谁?

  (2)连起来把这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3)注意停顿,有语气地读一读。(指名读——师范读——指名读)

  (4)谁能把这句话背下来?

  5.引导学生找出“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这二者最根本的相同点是什么。(找出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老师可给予进一步补充:如果吴王为了夺取地盘而攻打楚国,其他国家就会趁机而入,就可能使吴国遭到巨大损失,甚至丢掉整个江山。可见少孺子对当时的形势看得非常清楚。

  6.少孺子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劝阻吴王不要攻打楚国,要考虑周到,通盘谋划。)

  7.既然目的是这个,直接向吴王讲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用讲故事的方式呢?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想象少孺子听了吴王“敢有谏者死!”这个命令后的心理活动,认识到直谏不行,不见又不忍心眼看着自己的国家白白地葬送。所以他才故意地“怀丸操弹,游于后园,”故意地“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就是要引起吴王的注意,趁机讲这个故事。一切的一切都是他精心安排设计的,足见他用心良苦。)

  9.多么有深意的故事?自己多读两遍,把它记下来。——指名背

  10.吴王为什么没有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呢?

  (1)少孺子的目的达到了吗?读读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意思。(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2)吴王说:“好啊!”他在夸赞什么?

  (3)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吴王在夸赞少孺子的同时还在为自己没有攻打楚国而庆幸,为国家有少孺子这样的栋梁之材而自豪。所以他由衷地说了一句“善哉!”。应当重重奖赏的忠臣,能杀吗?

  (三)理解“其”字的意思。

  1.画出课文中带有“其”字的语句。

  2.结合上下文讲讲“其”字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

  学完这篇文言文,你有怎样的收获?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吴王攻楚

  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

《蝉》 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这篇寓言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劝诫吴王不要只顾眼前利益,忽略身后隐患危险的做法,从而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本文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联系课文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恍然大悟”、“固执”等词语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教学准备】

  1. 学生课前预习,借助字词典学习生字词,熟读小故事。

  2. 教师制作PPT教学课件。

  【课前游戏】

  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老师的姓和动物有关,那么,我来考考大家:你们都知道哪些含有动物的成语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和动物有关系(板书:螳螂捕蝉),请同学们读课题。

  螳螂捕蝉也是一个成语,我们在使用的时候通常还会在后面加上几个字——

  (生:黄雀在后)

  2.完整地说。

  (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二、初读感知,把握大意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课件出示默读问题)

  2.好,哪位同学结合投影上的提示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件出示提示)

  随机抽取学生回答。

  3. 谁讲的故事?讲给谁听?目的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少年、吴王)

  三、角色体验,读文明理

  (一)自由读文,小组讨论

  1. 哪位同学能快速地把课文中少年给吴王讲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找出来,读给我们听一听。

  2. 这就是少年给吴王讲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看看有没有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或是你从中发现了什么,然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出示课件)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

  (二)角色体验,加深理解

  1. 根据同学们的发言,我们发现:其实它们三位把头往回一调,完全可以看到身后的危险,这灾难就是可以避免的,但它们为什么不调头呢?我来找三位同学替它们回答。

  (1)蝉啊,蝉!你为什么没把头往后调一下,看看身后的'危险呀?

  (我看你是只想露水不要命呐!)

  (2)螳螂,你为什么没调头看看身后的危险呀?

  (好吃吗?还没吃到就……惨喽!)

  (3)黄雀,你为什么没把头转一转哪?

  (吃到螳螂了吗?现在后悔了吗?来不及了!)

  2. 从这三位的回答我们明白了,蝉一心贪恋露水却不知道(身后的螳螂),螳螂一心想捕蝉却不知道(身后的黄雀),黄雀一心想啄食螳螂却不知道(少年正拿着弹弓瞄准它呢)。(依次板书)

  3. 谁能同时面对它们三位用一句话告别一下。看看文中哪句话最合适?谁来读这句话,真的让它们听到,你是在告诫它们。先自己练习一下。

  (三)领悟寓意,创新复述

  1. 少年对吴王所讲的这番话,吴王听懂了吗? 从哪儿看出来?请齐读。(出示课件)

  2. 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呀?还有哪些词语也含有突然明白的意思呢?

  学生自由回答。

  3. 老师这里也准备了几个,同学们读一读,积累积累。它们都是表示一下子明白过来的词语。

  4. 吴王恍然大悟,他到底悟出了什么呀?他做了一个什么决定?

  奇怪了!少年这番话并没有提到攻打楚国的事呀,为什么吴王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呢?这两件事儿有什么联系呢?

  原来吴王攻楚就像螳螂捕蝉一样: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吴王攻楚,诸侯在后。(板书:攻楚,诸侯)

  5. 少年说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现在看来它不但有意思,而且还特别的有……

  谁能把少年所讲的这个既有意思又有(意义、哲理、道理、寓意)的故事绘声绘声地讲好它呢?我刚才说的是什么好?讲好!自己练习一下,同桌之间互相讲一讲。

  6. 哪位同学当一下少年,给我们这些好奇的吴王讲讲这个故事呢?(课件出示插图)

  四、推敲字词,体味妙劝

  (一)联系生活,理解词义

  1. 吴王所悟出来的结论和当初大臣们所劝阻吴王的理由一样吗?(课件切换)

  2. 大臣们是怎么认为的?读来听听。吴王悟出来的和当初大臣们所劝说的理由是一致的,可是当初大臣们劝说得到的结果是?

  3. 固执是什么意思?你身边有没有固执的人?给我们讲讲他是怎么固执的?能举个例子吗?

  4. 你们劝他了吗?有用吗?他明知自己错了还要坚持自己的意见,不管你怎么劝说他还是要坚持到底。

  (二)推敲字义,品味巧劝

  1. 可是见过像吴王这么固执的吗?他是怎么说的?生读。

  这分明就是下了一道——死命令。

  2. 这两句话里面的“死”意思一样吗?说说看,你会哪一个就说哪一个?(课件出示两个“死”句)

  3. 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对字词的理解一定要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结合上下文去理解。

  4. 从这两个死你领悟到了什么?(吴王攻打楚国的决心很坚定,吴王很固执)

  5. 下面我们就分角色来读读这两句,第一句男同学,第二句女同学。男生注意了,你们现在是固执的吴王啊。

  6. 大臣们苦苦相劝,那就是个死呀!可是,少年却用一番话就打消了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不但没死,反而得到了吴王的夸奖。这是什么世道嘛?谁来评评理?究竟是为什么?

  (巧劝、智劝、拐弯抹角地劝、旁敲侧击地劝)

  五、拓展延伸

  1. 从中我们能看出少年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出示课件)

  2.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像少年这样善于巧(智)劝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搜集一下,下次课我们再来分享。

《蝉》 教学设计14

  知识与能力: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6个字。注意多音字“壳、哗、调”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蝉脱壳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弄清课文是如何将内容表达具体的,学会表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蝉》中天才乐师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的演奏场景。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句子,学习怎样把课文写具体。

  教学难点:

  学习语言,品味语言。让学生自己读书,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教具安排:

  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6个字。注意多音字“壳、哗、调”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一肚子没学问,

  开口闭口知道,

  瞧瞧这小家伙,

  实在真是骄傲。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小动物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蝉的一篇课文。

  二、初读

  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些什么,并边读边圈生字,读完课文后把所圈生字反复多读几遍直到熟练。

  检查生字。

  把生字送回课文再读课文,想想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可提出来。

  三、精读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2、生交流:(这一部分主要写了蝉是我的邻居,一到夏天,我家屋外就成了蝉的天下。)

  3、那么蝉还有些怎样的特点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

  1、本课有三个多音字,壳,哗,调。注意字音。“蝉、弱、震”是翘舌音,操是平舌音,腾是后鼻音。

  教学时,重点指导学生读准这些字音。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可采取归类学习。

  3、全班交流。

  4、重点指导生字书写:叠腾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具体学习蝉的特点,知道蝉是如何脱壳的,了解雄蝉喜欢唱歌的特点。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蝉脱壳的过程。理解重点句子,学习怎样把课文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抽读生字卡片。

  2、上节课同学们了解了我家屋外成了蝉的天下,那么蝉又是如何脱壳,雄蝉喜爱演奏、蝉的视觉,听觉分别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精读课文2-4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2-4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蝉是怎样脱壳的?勾画重点词句,特别是动作的词语。

  2、同桌讨论交流蝉脱壳的方式。

  3、全班交流。

  (1)蝉是怎样脱壳的?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如:描写蝉脱壳的动作的词语“腾起、翻、倒挂、打开、伸直、翻、勾住、蜕”。

  (2)理解课文是如何将“蝉脱壳的`时候,可以说是一种奇怪的体操。”写具体的。

  (3)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评点,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三、精读课文5-10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5-10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哪些地方描写出了雄蝉喜爱演奏的特点?勾画重点词句。

  2、同桌讨论交流雄蝉喜爱演奏的特点。

  3、全班交流。

  (1)蝉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

  (2)抓住蝉喜爱演奏,视觉灵敏,听觉特殊这几个特点,让学生自己读书,抓住关键词语理解。

  (3)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评点,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四、联系实际

  1、感受《蝉》中天才乐师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的演奏场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板书:

  10 蝉

  脱壳 奇怪的体操

  唱歌 天才的乐师

  视觉 非常灵敏

  听觉 十分特殊

《蝉》 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学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细小的东西要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

  2.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

  2.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认真地对待生命的态度。

  3.感悟人生,理解有关生命哲理。

  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事物引出抽象深刻哲理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趣入题

  对于人生,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悟,宗璞面对紫藤萝花的由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存的永恒。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小思和席慕蓉对人生有哪些感悟呢?她们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学习短文两篇。一篇是小思的《蝉》,一篇是席慕蓉的《贝壳》。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小思和席慕蓉。

  (作者简介见“课前导学”中的“作家作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诵读,积累生字词。

  (1)字音

  蝉(chán )收敛( liǎn )颤(chàn )动

  聒(guō)宽恕(shù)卑(bēi)微

  (2)词义

  卑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苟,敷衍了事,马马虎虎。

  2、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解决字词。

  在朗读中,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3、概括两篇散文的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并归纳。

  三、跳读课文,体验情感

  1《蝉》一文中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九十年,九十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了这句话,才显得有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精神振奋的感觉。

  2、蝉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3、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都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四、布置作业

  从这篇小短文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检查作业:学生展示,师生点评

  二、创设情境,,研读课文

  1、《贝壳》一文中,作者为什么说贝壳“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宝贝”?

  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我一圈的复杂图样。(板书:外形:坚硬、精致)

  2、作者看到这美丽的贝壳,作者联想到什么呢?

  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用心地制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是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些,空间要多一些,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板书:生命:短暂细小、脆弱卑微;感悟:做事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

  3、《贝壳》中“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课后练习二)

  此句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一颗感恩的心表达珍惜、回馈生命的感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4、《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课后练习二)

  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像那枚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的态度来塑造执著而又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固执”和“简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

  三、拓展延伸,创意表达

  1、对比阅读两篇短文,说说它们的异同点。

  同:两篇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从身边的小事物,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异:(1)两篇文章主题不同。《蝉》启示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贝壳》启示我们应该好好地面对生命,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2)写作手法不同。《蝉》运用了欲扬先抑、首尾照应的手法。《贝壳》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把人的生命与贝壳的生命进行比较,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出光彩。

  (3)描写手法不同。《蝉》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朋友的话,揭示了蝉的生活历程和生活意义。《贝壳》则直接对贝壳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2、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愿每位同学都珍惜生命,珍惜时间,让生命更有意义。

  四、布置作业

  观察身边细小的事物,你是否有所感悟呢?说一说你的想法,并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

【《蝉》 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蝉》教学设计优秀06-19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02-26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02-14

苏教版螳螂捕蝉教学设计08-08

蝉教学反思15篇11-03

三年级歌曲《蝉虫歌》教学设计08-11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05-30

语文螳螂捕蝉教学反思范文07-25

教学设计的设计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