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教学设计优秀

时间:2024-07-24 15:13:2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新闻》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闻》教学设计优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新闻》教学设计优秀

《新闻》教学设计优秀1

  课题:录音新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教学目标:

  1、学习运载火箭参试人员为祖国作贡献的精神。

  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学习录音新闻中口语与书

  面语的结合的写法。

  学习重点:目标2

  学习方法:自读、合作交流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现场,肯定是一个特别振奋人心的场景。我们不能亲眼目睹这壮观景象,但我们通过广播记者文字和广播员的声音,却真切地感受到了整个运载火箭发射的全过程,感受到了发射前、发射中和发射后的紧张、兴奋、激动的气氛。

  二、阅读主场

  (一)请校园广播站播音员向同学介绍录音新闻广播稿的特点。(课前准备)

  介绍要点:

  1、鲜明的倾向性,真实性(包括现场音响),注重对气氛的渲染,注重报道的条理性。

  2、语言通俗明白,有较强的`口语性。

  3、篇幅短小,多使用短句。

  (二)学习小组自行组织阅读,理解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材料安排的顺序(以时间为序报道火箭发射的全过程)。

  第一部分(1-7段),报道火箭发射的情况(交代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引起听众注意/火箭发射的准备/火箭的发射)。

  第二部分(8-15段),报道运载火箭落水的情景(交代这部分的主要内容,过渡/测量船上测量的情况/直升飞机测量情况/现场人们的激动和欢呼)。

  第三部分(14、15段),对发射海区指挥所负责任人的采访。

  (三)以课文为材料,尝试模拟播音。(校园广播站播音员提出播音建议,并进行具体指导)

  (四)播放一段录音新闻,让学生再度感受录音新闻播音稿的写作和广播员的播音,并通过交流,找到学习写作和播音的借鉴。

  (五)学习小组内自由练习。

  三、阅读尾声

  (一)讨论“探究·练习二”。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词句积累(抄写在积累本上)

  扶摇直上欢呼雀跃荧光屏下锚橘红硕大遥测

  一个火球像流星般的穿过一片白云。

  像一朵硕大的莲花,怒放在蔚蓝色的海面。

  (四)布置作业:

  把学到的播音知识运用于实践,节选课文第一或第二部分,向家长模拟播音,并请家长进行评论。从学校即将举行的运动会选择一件事,为校园广播站写一则广播稿。题目自拟。

《新闻》教学设计优秀2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了解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2.培养在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3.学习两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力强的特点。

  三、德育渗透目标

  2.引导学生认识法西斯的暴行,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教学设想

  一、播放有关香港回归的纪录片和反映纳粹暴行的影片,设定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二、通过介绍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讨论纳粹暴行(扩展至南京大屠杀)对于我们人类的戕害,以及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课外查找一些香港历史和纳粹暴行的背景材料,以辅助阅读。

  三、分别找一些香港回归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比较一下写法的不同。

  重点、难点

  重点: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难点:新闻报道如何既报道事实,又抒发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生活在信息社会里,每天都会从报纸、广播、电视中接触大量的新闻报道,那么,如何从新闻报道中及时而准确地筛选信息,成为当今社会人的一项重要能力。而要提高这种能力,就必须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两篇典型的短新闻。(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结构方式;

  2.筛选两篇新闻报道的基本信息。

  二、整体感知

  (一)《别了,“不列颠尼亚”》

  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本文就是以这样一种结构组织材料的。

  第1段是导语部分。它告诉我们,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50年的英国统治的终结。

  下面的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文章共有10段,有8段写的是现实的场景,分别是: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彭定秉离开港督府,英国告别仪式,降旗仪式,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作者突出仪式本身的涵义,这表现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作者并不直接出面发表议论,但是情感和评论都暗含其中。比如:

  港督降旗仪式,作者说“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

  对于在驻港英军总部附近举行的告别仪式,作者也只是提了一句,但作者随后捕捉到了一个典型的镜头:“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发现这一仪式的深厚内涵。

  7时45分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也只是一笔带过,但作者把这一事件放在历史今昔的对比上,有一种历史沧桑变化的感觉,使得曾经的坎坷,在人们脑海中“积淀成了神圣而执著的理性”,也使得“今夜的喜悦变得更加凝重”。

  另外还有两段,一个是第4段,交待的是有关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个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历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对照,深化了主题。

  (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据统计报道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了杀害。这篇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这主要得益于他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即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

  文章一上来的议论就有震撼人心的效果。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接下来,作者引入了一些背景材料,介绍了里斯维辛集中营可怕的历史。作者说,那些“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所有的事情都已经是旧闻了,奥斯维辛也不再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了。但是到这里访问,作者却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是记者的良心在催促他,“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这里指出了作者写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

  后面的部分,作者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把读者带进了集中营,从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一直写到绞刑室。作者并没有详细描写这些地方多么的阴森恐怖,他的目光始终盯在参观者身上,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以此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有一些细节很耐人寻味。比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还有,那个照片中的姑娘,临刑前她在想什么?这不仅是作者的疑问,也是绐读者提出的问题。

  除此之外,作者还有一些很精辟的议论值得琢磨。比如作者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做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最后一段,与标题和首段遥相呼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也显得文章首尾相贯,浑然一体。

  三、总结两篇短新闻的结构特点。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学习两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力强的特点;

  2.学习两篇短新闻既报道事实、又抒发感情的特点;

  3.通过学习第一篇文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认识法西斯的暴行,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明确】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2.【提问】《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人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3.【提问】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明确】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4.【提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里有很多否定句,应该怎么理解?

  【明确】本文用了一连串的否定句,像一条线串起了全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同时把奥斯维辛这个被纳粹颠倒了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每个句子都具有深刻的内涵,值得细细体会。比如:

  标题就是一个典型的否定句,类似的句子文章中又出现了两次:一次是介绍完背景材料之后,作者说“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这句话承上启下,一方面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一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第二次是结尾“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除了呼应前文之外,还突出了文章主题。意思是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这些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看到那些真实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样,虽然话语貌似平静,却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

  5.【提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明确】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

  总结、扩展

  《别了,“不列颠尼亚”》选取了英国撤离香巷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使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有了历史的纵深感;《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打破客观报道的传统,直接叙述自己的感受。它们和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要求学生阅读“背景材料”中的新闻报道《奥斯维辛,历史不会忘记》,比较一下和两篇课文的写法的不同。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四”

《新闻》教学设计优秀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解并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

  2、识记课文重点字词

  (二)能力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新闻

  (三)教育目标:

  了解感悟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分析评价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

  二、重点难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三、教学媒体:

  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揭题解题

  (三)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查字典解决)。

  识记重点字词:

  鄂(湖北) 豫(湖南) 绥靖 阻遏 锐不可当 气势磅礴 回肠荡气 聿 闱乡

  【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学习字词,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四)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五)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

  (六)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或对照教材也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的内容。学生指图复述时,教师可随之板书如下,增强学生认识本文内容的条理性。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七)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 (第1句、第2句)

  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3、教师讲知识:

  (1)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板书),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导语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2)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

  (3)新闻还要有“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如有条件,教师可适当增加些知识给学生,如副标题、结语等)。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说明】教师随着讲解,板书:标题、导语、主体。这是传授知识的环节。作为学生新接触的一种体裁,讲些必要的知识是有用的,不能忽视。在学生对本文内容和构成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传授有关知识,显得自然,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太困难。

  (八)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

  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学生答题后教师再讲,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预习提示”介绍“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证明了报道的及时。)

  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报道准确)

  教师板书:真实、及时、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关于简明扼要问题,课后有短文专门讲解,课下阅读。

  (九)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请你找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情色彩的语句,读一读。

  (十)布置作业 :

  课后练习二、三。口头完成;

  课后练习六。书面完成。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巩固重点字词;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新闻六要素及结构要素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新闻

  3、了解我国在解放战争时期采取的土地政策,感悟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回顾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整理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3、请合上书用简短的话将这则消息复述出来。

  结合复述讨论课后练习一,明确交代清楚要素是新闻真实性的需要。

  二、学习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整体感知:

  1、速读新闻,理清新闻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84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得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各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二)思考品味:

  1、完成研讨与练习四

  2、全文共分为五个层次:

  1)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2)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3)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

  4)有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5)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

  三、拓展延伸:

  1、思考题:俗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文中选择论据来证明蒋军的大势已去?

  阅读全文寻找证据,证明我军进行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三第三组,感受新闻语言的生动与形象

  例:比较下面两段话:

  A、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

  B、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分析:上面两段话主要意思一样,但第1段表达较笼统。第2段中将“越过”改为“突破”,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是经过激烈的战斗才取得胜利的。“渡至”比“到达”的意思具体确切,说明人民解放军是从水路进军的。而第2段中的“24小时内”和“即已”则比“共”字更具体、更准确了,突出人民解放军渡江时间短、进军神速。第2段是毛泽东的原文,和第1段作比较,充分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和简明。

  四、教师总结:

  1、《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2、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五、提高巩固

  从近期报纸上找一则你最喜欢的新闻进行分析,分别找出该则新闻的六要素、结构要素以及进行适当的点评,具体的阐述你喜欢它的原因。

  六、作业练习

  1、检查字词

  2、课后练习讨论

  【附:教学后记】

  课后记:新闻文体知识教学,如何能与新闻的内容结合起来,是本文教案设计时思考的一个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先引导启发学生找出能够概括全文内容的语句,而后讲授有关“导语”的知识,因为“导语”在全文之首,作用就是能够概括表述全文内容。学生既练习了辨析关键语句的能力,又对“导语”的位置和作用留下较为清晰的印象,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自然结合在一起。

《新闻》教学设计优秀4

  课标要求

  1.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

  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2.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3.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内容与学情分析内容分析“任务二”新闻采访,在本单元任务群中活动性、综合性最强,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运用并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包括采访的准备和实施两个阶段。

  学习重点指导学生制定采访方案、合理设置采访问题。

  学习难点小组共同拟定采访计划并实地采访。

  学情分析

  学生在“任务一”中已经掌握了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评论四种新闻体裁,在阅读新闻的过程中对新闻素材的采编角度、方法和取舍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拟题、消息的结构,不同新闻体裁写法也有了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已经对于新闻采访充满好奇,对新闻写作跃跃欲试。

  学习目标

  1.锻炼捕捉新闻线索、抓住新闻热点的能力;通过撰写采访提纲,模拟采访等活动,提高策划组织、分工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

  2.养成关注现实、关心时事、自主思考的习惯;形成求真务实、冷静客观的思维方式;学会准确、负责任、言必有据的表达。

  学生课前需要

  做的准备工作分配新闻采访及编写小组,搜集身边的新闻热点,准备采访器材(笔、本、录音笔、照相机等)

  学习策略

  采访策划、实地采访、编写、小组合作

  学习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自主学习、小组活动、课堂展示)

  设计意图

  落实目标

  导入新课:

  一、观视频知采访

  下面先请同学们看一段中国游泳队全红婵在东京奥运会10米跳台夺冠后的采访。

  模拟采访:现在假如你就是身在东京的小记者,目睹了全红婵夺冠的全过程,赛后将对小冠军进行采访,你将怎么做呢?(学生采访效果不好)

  通过收看视频,我们要想成为一个职业新闻工作者,除了之前积累的新闻知识,还需要了解关于新闻采访的一些常识。下面咱们一起回顾下课文《一着惊海天》。

  二、回归课文找采法

  节选一:

  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顶着凛冽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

  节选二:

  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新闻采访就是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过记者和采访对象面对面的交流来实现。

  视频播放,感受新闻气息,体验媒体人的工作。

  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调动自身经验,结合课文探究新闻采访的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回忆新闻采访的方式。

  师生归纳:用嘴巴问,用耳朵听,用笔记录,借助音像设备得来的。

  引领学生关注时事。

  以熟悉的课文为例,进一步明确新闻采访的多种方式:观察、记录、资料搜集等。也可以拓展八上《红星照耀中国》

  活动一

  了解新闻采访

  活动二

  拟写采访提纲

  活动三

  模拟新闻采访

  三、新闻采访“准备时”

  “成在写作,功在采访”新闻人的工作有哪些呢?

  一次完整的新闻采访包括:

  访前准备——现场问答——后期整理

  请同学们先整体阅读课文已有材料(任务二第15页),圈点勾画,小组交流分工,结合小组意见,老师进行指导。老师根据学生交流展示,进行适时提升指导。

  为了更好地采访,我们将成立采编小组,确定采编小组成员分工。小组分工如下:

  记者1:负责报道的选题、搜集相关资料;思维灵活的学生。

  记者2:负责采访的提纲;文字能力强又细心的学生。

  记者3:掌握采访的技巧及如何提问,细心的学生。

  记者4:进行现场釆访,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

  摄影,负责图片编辑,电脑能力强的学生。

  文字编辑:采访的后期整理,语文能力强的学生。

  主编:整体把控,组织能力强的学生。

  (一)前期准备:

  1.选定主题:意义重大,贴近生活。

  通过研究分析,找准热点、关键点,确定采访主题。一个好的采访主题,应该尽量做到有价值、有深度、有新意。

  2.采访对象:慎重选择,积极联系。

  确定采访主题后,应从专业背景、个人经历、身份性格等方面慎重选择采访对象。确定采访对象后,应积极与之联络,向对方说明采访的主题、目标等,发出采访请求。如对方接受请求,应与之约定采访的时间、地点等。

  3草拟提纲:全面清晰,保证效果。

  采访者要搜集与采访主题、采访对象相关的资料,认真分析研究。采访者还需要拟出采访提纲,以保证采访的效果。所谓采访提纲,指采访者预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应围绕主题,尽量全面,逻辑清晰。

  我们这次的采访话题是“手机进校园”,请阅读相关资料拟写采访提纲。

  【资料1】山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18年11月1日起施行。

  《条例》规定,中小学校应当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电子产品使用管理,指导学生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

  【资料2】在日本较为主流的教育方针是,由学校统一向学生发放手机,以此来“教会学生手机的正确使用方法”。著名教育学家尾木透露,这种手机月租3500日元(约合220元人民币),不能上网但自带GPS功能,此外,这种手机还可以“防狼”,如果遇到危险,孩子可以一键打开报警装置。

  【资料3】中小学生使用手机,方便了家长与之联系,但也存在一些青少年对手机形成了依赖,患上了“手机综合征”。而且频发短信对视力有一定伤害,手机辐射也影响身体健康;沉迷于玩手机也必定影响他们的学习;手机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的健康发展都有不利影响,学校和家长必须要管,但怎么管是关键。单用一纸禁令完全把手机清除出校园,这种“一刀切”的管理方法伤害了学生的自尊,无法从根本上让学生正确认识手机的用途,学校应当采用科学和与时俱进的管理方式,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手机。

  【课件】示例

  学生课堂讨论。

  小组内合作:

  填写访谈提纲(答案不唯一),完成提纲后进行小组讨论,发现问题后进行修改。

  小组间合作:(展示采访方案)

  两个小组,各派一到两名同学为代表,解说方案,其余同学认真听说,对不合理的地方给予指正。

  (二)现场问答

  1.守时赴约,注意仪表。

  赴约采访时,精神饱满,衣着得体。

  2.彬彬有礼,机智倾听。

  采访者的举止要有礼貌。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如非必要,不宜打断对方。如必须打断对方的话,应先向对方致歉。采访结束,向对方致谢。在倾听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把握稍纵即逝的新闻线索和对方谈话的弦外之音,以便将采访引向深处。

  3.有效提问,讲究技巧。

  紧扣主题,多角度、多层面设问,设问有逻辑性,由浅入深,由主到次。把问题分门别类,提问语言:简洁清晰、准确精炼。问题要主旨清晰,范围适中、要求明确,形式多样。采用技巧,采访前稍作铺垫,缓解对方的紧张情绪。采访者要随机应变,遇到不作正面回答的情况时,改变方式提问,提示回答的思路角度。对不同的采访对象提出同样的.问题,以求兼听则明。

  4.过程流畅,轻松自由。

  5.做好记录,重视笔录。

  (三)采访后的后期整理

  1.整理材料,去粗存精;

  2.成果确认,保持联系。

  如非特殊情况,在相关的新闻作品正式发表之前,采访者应将作品交采访对象确认,这样不仅能避免误解,曲解对方的言论,也能给其补充、调整自己言论的机会。

  四、模拟新闻采访“进行时”

  (一)“举一”:新闻采访一例

  采访校篮球队队员曹子博。

  提示:同学询问三到五个问题,比较和合适,问题之间要注意逻辑关系。

  拟定采访内容如下:

  采访对象:初一二班学生曹子博

  (校篮球队队员,校篮球比赛初一年组冠军队——初一二班篮球队队长)

  采访结果

  采访问题

  1先跟大家说说你夺冠后的心情。

  2你什么时候开始练习篮球的?平时每天大概训练多长时间?

  3你觉得训练中最难的是什么?如何兼顾训练与学业?

  4你最崇拜的篮球运动员是谁?你认为他对你的影响是什么?

  5你认为体育训练对你的成长有什么价值?

  补充背景资料:

  1.学校首届校园篮球争霸赛历时一个月(20xx.3.20-4.20),三个年组按照抽签单循环淘汰制比赛,分别评选初一初二初三三支冠军队。除学生比赛外,本届更大的亮点是两场师生表演赛。

  教师示例:

  (二)“反三”:结合本小组主要采访内容,选择角度准备写新闻。明确活动目标,准备合作探究学习。

  学生阅读材料,圈点勾画,思考商量采访流程,老师提问,两组成员陈述分工情况及分工理由。

  归纳整理新闻采访的过程及注意事项,积极思考,做好记录。

  了解访谈话题,拟写采访提纲,筹备访谈计划。

  小组合作

  自评互评

  修改完善

  交流展示

  学生熟悉采访的流程及程式化。

  组内合作:组长组织内部六个人,根据自己的特点,明确分工:(同上)

  组与组之间的合作:先拟好提纲的小组,找到另一个拟好提纲的小组,共同探讨两个小组所设置的采访问题的合理性,取长补短。明确途径,掌握方法。

  了解访谈提纲的基本结构,为自拟提纲做好准备。

  让学生在实际采访前有具体的经验准备。

  体验式学习,巩固学习成果。

  达标检测必做任务:采访初一二班学生曹子博,写新闻稿。

  拓展作业:关注社会上的新闻热点,自选角度进行采访和报道。

  推荐选题一:完成手机禁止带入校园的采访(根据采访提纲,完成这次访谈活动的设计,并用1-2天时间完成访谈,梳理访谈结果。)

  推荐选题二:关注中学生的体质健康(关注学校篮球赛,根据采访提纲,完成访谈,梳理访谈结果。)

  板书

  设计选题文明筛选

  定案真诚整理

  分工切题

  拟纲连贯

《新闻》教学设计优秀5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走进社会,了解和收集天下大小事,训练搜集材料能力。

  二,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通过组织发布新闻和评议新闻的活动,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激励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和身边小事,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大方自然发言,认真细致倾听,文明礼貌交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交际内容、情境,培养学生的认识、评价能力和交际应变能力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搜集国际、国内新闻,或用调查、访问等形式了解周围最近发生的事情。从搜集、了解到的新闻事件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练说几遍,再想一想自己对这则新闻有什么看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交际内容,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1、自读课文78页口语交际内容第一段。

  3、说说这节课的任务:召开新闻发布会。

  4、再读第二段,为交际做准备。

  二、小组交流。

  1、以2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新闻发布尝试练习。

  2、发言可以按照“新闻──收集途径──看法”的思路,也可以自己确定思路。通过讲、听、评完善各自发言内容。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引导点拨。

  3、综合学生发言,指导学生明确新闻的两个基本特点:新、真。

  三、全班互动。

  1、选出主持人到台前主持。

  2、第一个栏目:“国际时讯”。搜集国际新闻的同学发言,其他同学可以听后谈谈对每则新闻的看法,也可以对发言情况作出简单评价(指导学生从语言、态度、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价)

  3、第二个栏目:“国内要闻”。搜集国内新闻的学生发布新闻,并谈自己的看法。其他学生自由评论。

  4、第三个栏目:身边的'事情。搜集周围新闻的同学分栏目发言,其他学生发表看法。

  5、教师小结:

  以上新闻发布会开的特别精彩,我非常感动。同学们不仅搜集了许多新闻,而且还用自己的表达才能很好地发布了新闻,说明大家会搜集,会思考,会表达。大家发布的新闻内容非常全面,说明大家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关心国家大事,这是21世纪少年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

  四、总结

  1、评选“最佳新闻发布者”和“最佳新闻评论员”

  2、小结本次活动,提出新的目标。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更使我明白了:

  1,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是“说”的能力,还必须历练人格修养,拓宽知识视野。举行“新闻发布会”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面对林林总总的报刊和新闻媒体,学生懂得了筛选,学会了比较。

  2,在一个口语交际话题结束的时候,我们的着力点不应主要在于学生是否学会了做某件事,不应主要在于学生在交际内容方面有怎样的收获,而更为重要、更为核心的是,学生在口语交际能力方面学锻炼了交际技巧和交际策略。

  3,在口语交际课上,老师的指导要适时、适度,尽量不要当“第三者”,不要插足,要放手让孩子自己主讲,自己主持。让每一个孩子敢于当众发言、善于当众发言,是小学口语交际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目标。

《新闻》教学设计优秀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了解新闻的特点、结构、语言。

  2、初步学会分析新闻。

  3、激发学生阅读新闻的兴趣。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组织学生自己设问答问。

  教学手段:

  多媒体投影。

  教学过程:

  一、[投影]新闻(动画)

  二、[教师引导]

  你平时在哪里能够看到新闻?

  [学生交流]:报纸、电视、广播、网上

  三、[教师引导]

  你想了解新闻的哪些知识?

  [学生交流]待定

  四、[投影]教师建议

  1、阅读预习提示1、2两小段。

  2、阅读106页《写消息》。

  3、结合书下注释阅读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划出你要掌握的有关新闻的内容。

  五、[投影]教师指导

  在纸上写上你所不懂的问题,请教别人。

  设计一个好题目考考你的小组长或课代表。

  [学生交流]

  六、[投影]强调要点

  特点:真实性(真)

  简明性(简)

  时效性(新)

  结构:标语导语主体

  背景结语

  语言:简明、准确。

  以记叙、描写为主

  七、[能力训练]投影网上新闻

  美发现可能属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碎片

  新华网北京2月24日专电据法新社23日报道,美国官员称,搜索人员日前在内华达州又发现一块可能属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碎片。

  目前,这块碎片的数字照片已被送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进行确认。有关部门此前认为,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起落装置的'一部分就坠落在内华达州的沙漠地带。

  本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降落过程中突然爆炸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美国有关部门随即展开大规模的搜索行动,希望找到更多的

  航天飞机残骸,以便彻底查明事故原因。(完)

  要求学生分析新闻结构,谈谈通过阅读新闻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八、[结束语]课后希望学生多读新闻增长最新知识,作出理智判断。

  九、[作业]网上阅读新闻,进行交流。

【《新闻》教学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05-04

优秀教学设计12-31

马优秀教学设计优秀03-11

画风教学设计优秀08-16

《掌声》优秀教学设计11-26

《春》的优秀教学设计04-25

教学设计模板优秀04-27

《争吵》教学设计优秀12-23

《吆喝》的教学设计优秀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