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数学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的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数学思考目标:
能借助直观图理解题意,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问题解决目标:
(1).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
4.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2)手脑结合、学中激趣,体验合作乐趣,养成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集合思想,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且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学会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操作法、直观演示法、尝试法。
学法指导:
1.借图观察、分析、讨论、交流、操作。
2.大胆尝试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视频、切换笔、可以活动的姓名卡片、直尺、磁铁、双面胶、5朵红花和5个五角星。一张大白纸。
学具准备:常规学具、彩笔、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激情导入,引出例题
师: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希望同学们认真仔细的观看,随后,要回答老师的提问。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奉献爱心、从小做起的微视频)
师:看完这段精彩而又让人感动的画面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或事,你应该怎么做呢?(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那么,我们荔东小学的同学们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非常有爱心。请看大屏幕:这是我校三一班其中一个小组同学向灾区“献爱心”的情况。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观察这幅表格,你从中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渗透奉献爱心、从小做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教育。
三一班某小组同学“献爱心”的情况:
生1:我发现在这次“献爱心”活动中,有捐款的,还有捐物的。
生2:我发现捐款的有5人,捐物的有6人。
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捐款的比捐物的少几人?
生2:捐物的比捐款的多几人?
生3:捐款的和捐物的一共多少人?
2.设问质疑,引发冲突
师:参加捐款捐物的一共有多少人?如何解答?
生:11人、10人、9人。
师: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怎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答案呢?
生:里面的同学重复了。
师:哪里重复了?(李彤和任一,课件闪动。)
看来这张表格不能让我们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多少人?那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在不改变题意的前提下,将表格中的名字作以调整,让人们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多少人?为此,老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个可以随意活动姓名的表格。请看黑板:(揭示黑板上的活动表格)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去调整表格?
二、小组交流,探究新知
1.分组讨论、调整表格。(各组代表汇报、操作、展示)方案一:
师:你觉得你们组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把重复的两个同学摆在前面,能引人注意。
师:谁都赞同他们的摆法?请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个积极探索的小组。你们组的摆法的确不错,可老师还是觉得,有时还会将总人数看成11人,哪一组还有更好的摆法?
(课堂生成: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这个方案,可以启发:当我们读书的时候,眼睛从左往右看。那么,想引起人们的注意,应该把既捐款又捐物的人名移到左边。)方案二:
师:哇!你们的摆法很独特,说说你们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因为有两个李彤和任一,我们取下来一个李彤和任一,将剩下的李彤和任一放在中间,既表示捐款的人,又表示捐物的人,这样,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9人。
师:你们组的摆法真的很有创意,他们组的摆法你满意吗?(生生评价)授予你们小组为“勇于创新小组”。同学们,掌声鼓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积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课堂生成: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这个方案,可以启发:当你和爸爸、妈妈上街的时候,你既想牵爸爸的手,又想牵妈妈的手,你应该走到什么位置?那么,同样的道理,李彤和任一这两个同学既捐了款又捐了物,他们应该放到什么位置?)
2.圈一圈。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调整后的表格,捐款的都有哪些人?捐物的都有哪些人?你能分别把它们圈出来吗?
设计意图:(不同颜色的粉笔圈出来更明显)为韦恩图的形成奠定基础。
3.探究韦恩图
师: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更直观,请看大屏幕:
(1)取消表格。
表示捐款和捐物的人名单我们已经用线圈起来了,底下的表格已经没有用了,可以将它取消。
(2)捐款的移到左边,捐物的移到右边。
(3)线条歪歪曲曲的,将它画好就更美观了。(课件出现韦恩图)
设计意图:感受韦恩图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4)介绍韦恩图。
师:在很久以前,就有人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韦恩图。(出现韦恩图三个字)你们知道为什么把它称作韦恩图吗?因为这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韦恩在19世纪发明的',后来,就把这样的图叫韦恩图,也叫集合图。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有关集合的知识《数学广角》——集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介绍课外知识,拓宽知识视野。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将一幅不能很清楚的看到“捐款和捐物一共有多少人?”的表格,经过旋转演变后,转化成这副既科学合理又形象直观的韦恩图,你们真的很了不起!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大屏幕,回答老师的提问。
4.列式计算。
(1)课件分别出示韦恩图的五个部分,学生分别说出每部分所表示的含义,课件一一呈现数学信息。
师:同学们看懂韦恩图了,也真正领悟到了每部分所表示的含义,并且,从中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现在,你能计算出捐款和捐物的一共有多少人吗?请同学们独立解答。
(2)计算板演。
方法一:5+6-2=9(人)答:捐款和捐物的一共有9人。(贴答数)
讨论:为什么要减2?(因为有2个人既捐款又捐物)
方法二:3+2+4=9(口答) 方法三:5+4=9(口答) 方法四:3+6=9(口答)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思维,体现方法多样化。
三、实践应用,巩固内化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许多知识和本领,其实,利用韦恩图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我们来看看:
1.举一反三(4道抢答题)
2.把下面的动物填在合适的位置。
3.看图填空。
4.思维训练
三年级有10名同学参加竞赛,其中,参加数学竞赛的有5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6人。
(1)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2)只参加数学竞赛的有几人?
(3)只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设计意图:有梯度的练习题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举一反三抢答题强调重点,内化知识;思维训练题求重叠部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质疑,自我提高
1.学生说这节课的收获并质疑
2.互相评价、共同提高(自评 互评 生评师 师评生)
师:同学们,你们课堂上,善于观察、认真思考、踊跃发言、敢于创新。表现得非常出色!通过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学到了很多关于集合的知识,下面,有请获得红花和红星奖励的小朋友上台。红花站左边、红星站右边。
引发冲突:两种都有的学生应该站哪?(中间)请观察这一排同学,回答问题:
1.获得红花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2.获得红星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3.既获得红花奖励又获得红星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4.只获得红花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5.只获得红星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6.获得红花奖励和红星奖励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内化集合知识;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渗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思想教育。
五、作业布置,知识升华
我是小小设计师。(课后作业)
请以讲台前获得红花奖励和红星奖励的学生人数为题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个集合图。大胆尝试吧!只要我们能在知识的海洋里成风破浪、历练出一身好本领,一定会设计并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以讲台前获得红花奖励和红星奖励的学生人数为题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设计出集合图。充分地利用韦恩图,让他们明白韦恩图在平时生活中也是非常有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六、板书设计,凸显重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广角——集合
(1)活动表格(移动过程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捐款
(2)计算板演(体现方法的多样性)
方法一:5+6-2=9(人)
方法二:3+2+4=9(人)
方法三:5+4=9(人)
方法四:3+6=9(人)
答:捐款和捐物的一共有9人。
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月球旅行”这一科幻情境,巩固和综合运用乘法、除法、时间、方向与位置方面的知识来解决模拟的月球旅行中所遇到的问题。
2.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问题意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3.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宇宙的愿望。
教材分析:
教材中通过“月球旅行”这一情境,提出了一些实际问题,旨在让学生综合运用乘法、除法、时间、方向与位置等方面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既然是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想情境中融入的数学问题就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与综合性,而且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教材中的“月球旅行”,实际教学时我想将这一情境加以丰富,通过创设“飞船发射场”“月球村交通地图”“月亮城堡”“游乐园”这几个旅游景点,进行模拟的月球旅行来展开教学活动,其中融入大量符合生活实际又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环节,来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激起探索问题的欲望。而且在“月球旅行”这个虚拟情境的基础上,将时间融入到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一号”的真实资料片中,展示当时事件发生的具体时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谈话:都谁愿意出去旅游?最想去的地方是哪儿?
还有一个更好的地方——月球,想不想去?
2、登上月球是人类的梦想,2007年10月24日我们中国人终于梦想成真,18∶05分,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一起看一看那壮观的场面,好不好?(播放嫦娥一号卫星阿发射的纪录片片段)
3、认识时间:(课件显示)
(1)嫦娥一号卫星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北京时间几时几分呢?
(2)搭载嫦娥一号卫星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一级残骸在10月24日18∶16安全按计划坠落在预定范围。
(3)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11月7日上午8:34成功完成第三次近月制动,卫星正式进入科学探测的工作轨道。北京时间几时几分?
(4)从月球上看到的我们美丽的地球。
(二)模拟“月球旅行”
引导:看到这么美丽的`地球照片,大家想不想上月球呀?今天我们就和淘气、笑笑还有智慧老人,做一次模拟的月球旅行,看看会遇到哪些问题,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准备好了就出发!
景点一:地球上的飞船发射场。
1.多媒体课件出示飞船发射场(教材提供的画面)。
2.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把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板书出示:
(1)一艘飞船能载3人,4艘飞船能载多少人?
(2)现在时间是什么时候,发射时间是什么时候,还有多少分发射?
(3)工作人员是要上月球的人数的几倍?
3.交流各自的算法。
景点二:月球村交通地图。
师:问题解决完了让飞船准时发射。
(多媒体课件显示飞船到达月球村。出示月球村交通地图。)
1.圣诞老人接待,提出问题。
欢迎你到月球村来。这是月球村交通地图,红色接收站就在这儿。要想找到月亮城堡的位置,得先破一段暗语:“从接收站出发,向东走32米,再向南走24米就是月亮城堡。”你能找到吗?
2.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月球村地图,找出月亮城堡的具体位置并涂上颜色。
4.全班交流:请学生小老师到前面指着说,是怎样找到的。
景点三:月亮城堡。
找到了月亮城堡,让我们进去参观一下。可是该走哪个门?(多媒体课件出示:月亮城堡大门口,1号门:票价一律8元;2号门:成人票10元、儿童票6元。有三个家庭:爸爸、妈妈和孩子一家;淘气、笑笑和智慧老人一家;叔叔和女儿一家。)
1、师:在月亮城堡大门口,他们遇到了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呢?
(每个家庭走哪个门更省钱?)
2、同桌分工合作,算一算每个家庭走哪个门更省钱。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成人都走1号门,儿童都走2号门。)
景点四:游乐场。
(多媒体课件出示游乐场:8位游客排队准备坐飞船,;飞船最多乘坐2人;提示牌上显示:票价5元,飞1圈需要3分钟)
1、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的提问,解决问题。
2、排在最后的淘气他心里会想什么呢?(我得等多长时间才能坐上啊!)
(1)小组合作研究解决这个问题,全班汇报。
(2)算一算淘气至少等多长时间才能坐上飞船。
3、小知识:为什么月球上体重会变轻?(机灵狗说出原因)
4、我是小小设计师
智慧老人:请你利用附页3中的图设计一个月球学校,并说说它们各自的位置。
(三)总结
师:今天的月球旅行就到这里,关于这次旅行,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有什么感想和体会想和大家说的?
月球旅行很快乐,就像一首儿歌说的:弯弯的月亮,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教学反思:
“月球旅行”这节课是一节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在设计时我力图将虚拟的月球旅行情境与现实生活中人类对月球的探险相结合,使之成为连贯的情境。在这个连续的情境中,让学生巩固和综合运用乘法、除法、方向与位置和时间等方面的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实际教学中,可能是我引导不够到位,学生没有非常积极地进行思考。另外,我觉得由于我对低段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心理特点缺乏了解,所以课堂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
2、理解移项的概念;
3、学会移项。
教学重点:
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及移项法则;
教学难点:
利用等式性质1来解释方程的变形。
教学准备:
1、投影仪、投影片。
2、天平称、若干个质量相同的物体,与物体质量相同的若干个砝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 上节课的想一想引入新课:等式和方程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方程是等式,但必须含有未知数;
等式不一定含有未知数,它不一定是方程。
2、下面的一些式子是否为方程?这些方程又有何特点?
① 5x+6=9x
②3x+5
③7+5×3=22
④4x+3y=2
由学生小议后回答:①、④是方程。
分析这些方程得:
①等式两边都是一次式或等式一边是一次式,另一边是常数
②这些方程中有的含一个未知数,也有的'含两个未知数。
我们先来研究最简单的(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的一元一次方程。
3、一次方程:我们把等号两边是一次式、或等号一边是一次式另一边是常数的方程叫做一次方程。
注意:一次方程可以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未知数:如上例的④。
4、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5、判断下列方程哪些是一次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口答)
① 2x+3=11②y2=16③x+y=2④3y-1=4y
6、什么叫方程的解?怎样解方程?
关键是把方程进行变形为x=?即求得方程的解。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点出课题)利用等式性质1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讲解新课:
1、 等式性质1:
出示天平称,在天平平衡的两边同时都添上或拿去质量相同的物体,天平仍保持平衡,指出:等式也有类似的情形。
强调关键词:"两边"、"都"、"同"、"等式"。
2、 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
x+2=5
分析:要把原方程变形成x=?只要把方程两边同时减去2即可。
注意: 解题格式。
例1 解方程5x=7+4x
分析:方程两边都有含x的项,要解这个方程就需要把含x的项集中到一边,即可把方程变形成x=?
(解略)
解完后提问:如何检验方程时的计算有没有错误?(由学生回答)
只要把求得的解代替原方程中的未知数,检查方程的左右两边是否相等,(由一学生口头检验)
观察前面两个方程的求解过程:
x+2=5 5x=7+4x
x=5-2 5x-4x=7
思考:⑴把+2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发生了什么变化?
⑵把+4x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符号改变)
3、 移项:
从变形前后的两个方程可以看到,这种变形相当于:把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我们把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注意:
①移项要变号;
②移项的实质:利用等式性质1对方程进行变形。
例2 解方程:3x+4=2x+7
解:移项,得3x-2x=7-4,合并同类项,得x=3。
∴x=3是原方程的解。
归纳:
①格式:解方程时一般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以便合并同类项;
②解方程与计算不同:解方程不能写成连等式;计算可以写成连等式;
③一个方程只写一行,每个方程只有一个等号(理由:利用等式性质1对方程进行变形,前后两个方程之间没有相等关系)。
练习:书本105页 1(口答),2(板演),想一想。
(三)、课堂小结:
①什么是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
②等式性质1(找关键词);
③移项法则;
④应用等式性质1的注意点(例2归纳的三条)。
(四)、布置作业:见作业本。
数学教学设计4
活动目标:
l 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1——10的相邻数,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之间多一少一的关系
l 发展幼儿的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课件(请点击)、相邻数填空卡片,人手一份图纸和1——10的数字头饰。、
活动过程:
l 导入活动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开不开心啊”(开心),因为我们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来到了我们中间和我们一起上课、做游戏。可是啊,还有一些小朋友他们今天也很开心,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他们是谁啊?”“他们是数字小朋友,因为他们今天般了新家,小朋友们想不想去看看啊?”
l 出示课件
(1)教师:“这个房子漂不漂亮啊,小朋友们想不想住这样的房子?”(想)“现在让我们走进这座房子,看看数字们是怎么住的。”
(2)用向小朋友们介绍数字新邻居的方式引出相邻数这个概念。
教师:“数字们见小朋友们来了都非常的高兴,所以都换上了五颜六色的衣服欢迎我们小朋友的到来。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他们的新邻居。”
(3)逐个向小朋友介绍数字们的“邻居”,使幼儿直观的了解“相邻”这个概念
(4)介绍完后提问幼儿,使幼儿初步掌握各数的相邻数
l 发给幼儿表格,让幼儿用根据数字画几何图形的方式让幼儿初步了解相邻数之间多一少一的关系。
(1)教师:“现在有四个数字想请我们小朋友帮一个忙,想请我们小朋友为他们画上和他们数量一样多的三角形、圆形或其他你喜欢的图形。现在我把这几个数字请到了我们小朋友的`桌子上,请小朋友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来帮帮他们吧。”
(2)画完后教室在黑板上挂一张大的挂图亲自进行演示。演示完后请小朋友一起来数一数,引导幼儿自己发现相邻数之间多一少一的关系。
l 出示相邻数填空卡,进行一场小竞赛。
“现在数字们想让我们小朋友们来一场小比赛,看谁能又快又准确地说出他们的邻居,而且说出他比他们的邻居是多一还是少一。”
l 活动中教师适时进行指导,对于表现优异的幼儿进行奖励。竞赛可根据幼儿兴趣决定次数。
l 结束活动。
数学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本节课“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怎样计量物体的体积,以及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是千进位等问题,都不易理解。为此,这部分教材加强了对体积概念的认识。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物体观察中感悟到物体占有空间。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石头占据空间。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的大小,说明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从而引入体积概念。
“体积单位”这部分内容教材是通过知识迁移类推引出来的。引导学生由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学习,想到要比较长方体的体积也需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教材介绍了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在此基础上,教材分别说明各体积单位是棱长多长的正方体,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活动,建立这些体积单位的表象。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面积单位和正方体、长方体认识以及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学生在生活中与物体有广泛的接触,所以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这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保障,但学生对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还处于一种模糊的感性认识阶段,因为它将直接影响今后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的理解和空间观念的正确形成,因此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显得特别重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悟体积的空间观念,建立体积概念。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意义。学会用体积单位来描述物体的大小。能合理估计物体的体积的大小。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交流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和感悟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形成体积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建立空间观念、形成体积概念。
教学策略:
1.运用“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的纵向联系解决知识重、难点。利用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2.在研究过程中重“操作”与“感受”,以达到培养学生“空间感”的目的。
3.演示、观察法、小组合作研究法、有价值的接受式学习等。
教学过程:
一、实验演示,揭示并理解体积概念
1、初步感受、认识空间。
实验一:
师:同学们好!今天的数学课我们来做几个小实验,看这是一个装满水的烧杯,这是一块石子,如果把石子放入到烧杯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水会溢出来。水会冒出来。水会洒出来。石块会下沉。
师:真的是这样么?我们来看看。(教师动手实验)
师:水为什么会溢出来?
生: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把水给挤出去了。
师:这说明石块占了空间。谁再举一个物体占空间的例子?
生:冰箱占了空间。电视占了空间。
师:看来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板书:物体占空间)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一让学生理解物体都是占有空间的,让学生在分析中学会总结。将空间这一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丰富学生的空间表象。]
实验二:
1、感知物体所占空间有大小
师:我们再来做个小实验。这儿有两个同样的烧杯,里面有同样多的水,这还是刚才那块石块,这是铁块,(边说边拿起用细绳拴着的石块)如果将它们分别放入这2个烧杯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1:水面肯定会上升。生2: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样。生3:水还有可能溢出来。
师:好,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做实验)
师:水面真的上升了,而且上升高度不同,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生:这说明石块和铁块不仅占有空间,而且所占空间还有大小。有的大,有的小。(板书:大小)
2、揭示并理解体积概念
师:看来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占的空间有大有小。在数学中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3、齐读概念
4、举例理解概念
师:刚才大家提到的冰箱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冰箱的体积。谁能像老师这样举个例子?
生1:电视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电视的体积。
生2:手机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手机的`体积。
生3:黑板所点空间的大小就是黑板的体积。
[设计意图:由“空间”到“物体要占空间”,再由“物体要占空间”到“每一样物体所占空间”多少的不一样,引出物体的体积概念,步步相扣,层层推理,较好地处理好了体积概念的抽象。]
二、探索常用的体积单位
1、探究体积相差较多物体体积
师:刚才,我们比较了物体的体积。接下来我们比较长方体的体积(课件:出示体积相差较多的2个长方体)它们的体积谁大谁小呢?
生:用眼睛一看就是第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大。
2、统一体积单位
⑴猜测2个长方体体积大小
师:那么这2个长方体你们认为哪个体积大?(课件:出示体积相等的2个长方体)
生1:左边的长方体
师:为什么你认为是红色的长方体体积大些?
生:因为左边红色长方体比黄色长方体要宽,也比它的高度高一些。
师:有这个可能
生2:右边的那个长方体体积大,因为右边黄色长方体的长较长。
师:有可能
生3:我认为它们2个的体积一样大。因为虽然红色比黄色长方体高一些,宽大一些,但2个长方体的长差得较多,所以我认为它们的体积是一样大的。
师:你注意到了长方体的长、宽、高,真了不起。
(2)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师:到底谁说的对呢?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2个长方体学具,桌面上还有什么学具?
生:
①长方体
②圆柱体
③小正方体
④大米
⑤绿豆
⑥沙子
师:能否借助手中的学具知道谁的体积大吗?
生:能
师:你打算怎样做?
生1:我把盒子中摆满小正方体,谁装的多谁的体积就大。
生2:我有大米装满红色长方体,再将红色长方体中的大米倒入黄色长方体,如果有剩余红色长方体体积大……
师:我们将学具装入长方体盒中,如果盒子的厚度不计,当摆满学具后,这些学具的体积就可以看作是长方体体积。
(3)小组合作研究,进一步体会统一体积单位的重要性
师:好,同学们选择喜欢的学具研究一下到底哪个长方体体积大。
师:谁来说说你们组的结果?你们组用什么学具?结论是什么?(学生到前面具体操作演示汇报)
生1:2个长方体体积相等。我们小组把沙子先装满红长方体中,再倒入黄色长方体盒中,发现正好,所以2个长方体体积相等。
生2:这2个长方体体积一样大。我们用的是小正方体,红色长方体盒子中装满了108个,黄色长方体盒中也装满了108个,所以2个长方体体积相等。
……
师:同学们借助手中学具比较出2个长方体的体积,有的用小正方体,有的用长方体,有的用大米,有的用绿豆等等,以后也用这些学具来测量物体的体积方便吗?
生:太麻烦了,不方便。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大胆猜想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有实效性的教育活动中来,带着自己的猜想去验证使学生兴趣盎然,也能够为下一个教学环节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统一体积单位做好铺垫。]
(4)统一体积单位
师:看来在比较体积时,要用到统一的体积单位。(板书完整课题:和体积单位)
师:常用的体积单位之一有立方厘米,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板书:立方厘米cm3棱长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3)
①师:那1立方厘米究竟多大呢?我们的学具中就有,能找到吗,每个人都把找到的举起来,互相看一看,说一说。
②师:闭上眼睛想一想1立方厘米有多大。
③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生:色子、粉笔头、手指的一节。
④师:老师手中的这块橡皮的体积大约是多少立方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生:有6立方厘米大,橡皮的体积就是6立方厘米。
⑤师:这个长方体体体积有多大?如果我们还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测量它的体积可以吗?
生:不合适,这个单位有点小了,太麻烦了。
师:测量时就需要稍大一些的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用字母这样表示dm3。你用尺子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它的体积就是1立方分米。
(板书:立方分米dm3棱长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3)
⑥师:用双手捧住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然后给同学动手演示一下1立方分米有多大。
⑦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生自由回答。
师:那么刚才这个长方体盒子的体积到底是多少呢?找个同学来摆一个和长方体盒子一样的长方体,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教师亲自拿长方体透明盒子去和学生摆好的比长、宽、高)
生:体积相等,所以这个长方体体积是24平方分米。
⑧师:你有能帮工人叔叔想购买这些木材估计有多少?立方分米能解决么?我们用一个更大的体积单位,你们知道是什么?
生: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教师适时板书:立方米m3棱长1m的正方体,体积是1m3)
⑨师:1立方米的空间究竟有多大呢?同学们用手演示一下好吗?
(找6个同学给老师帮忙)
师:现在我们用12根1米长的木棍,做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大家看一看,你有什么感受?
生:这占的空间比我想象的大多了。
⑩师:下面,我请几名同学用米尺量一下这个正方体的棱长。
(学生活动动手量)
师:通过大家共同努力我们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
[设计意图:学生对一个新的概念的接受和形成需要不断地体验和强化,而操作性的体验强化可以提高学生形成新概念的效果。对于体积单位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这样的规定性知识虽然不需要学生的探究和讨论,但采用学生愿意接受的活动方式去解读知识和理解概念,体验概念是必要的。只有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学生的记忆才是扎实而有效的。]
三、巩固反馈练习
(书中练习)图中的长方体都是用棱长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让学生理解一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师:如何能求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呢,下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研究,下课!
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连加,理解连加的意义,初步渗透部分与整体的相对性。
2、通过教学中的游戏,让学生掌握连加计算的方法,并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3、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连加的意义,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明确整体与部分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抢答游戏复习10以内的加法(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问题)
1+2=
3+2=
5+2= 3+1=
5+1=
7+1=
二、情景导入,揭示连加含义
初步理解连加的含义
教师: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明明,明明是个爱劳动的孩子,瞧,明明在干什么呢?(呈现65页第一幅情境图)
三、探究连加的计算方法
教师(出示5+2+1):这个算式读作“5加2加1”学生齐读算式:5加2加1教师:5+2+1怎么算呢?先想一想,再和前后桌说一说教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学生:先算5+2=7,再算7+1=8教师重复,边说边在算式上标出运算顺序,完成如下板书
教师:
5、2、1各表示什么?谁来说一说
学生:5表示先来的5只小鸡,2表示后来的2只小鸡,1表示最后来的1只小鸡
教师:8表示什么?
学生:8表示一共来的小鸡。
教师:你们看明白了吗?
四、巩固练习,动手操作
摆一摆,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拿出4根,再拿出2根,最后拿出3根。共拿出了几根?列算式说得数。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五、拓展练习
小猫钓鱼
送花花回家
六、总结
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67页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综合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里的数学问题。
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运用”的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3.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知识的热情。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活动,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研究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的组合数
教学难点:研究普通自行车的前、后齿轮数与它们的转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探究自行车里的数学。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提出问题
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
分析问题
方法一:直接测量(误差大)
方法二:计算法
解决问题
自行车行进原理
探究车轮转动的.圈数与什么有关?
探究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
合作探究
前齿轮转动一个齿,后齿轮转动几个齿?前齿轮走过2个齿呢?5个齿呢?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汇报交流
前后齿轮转动的什么数是相等的?
结论:前齿轮齿数×前齿轮转数=后齿轮齿数×后齿轮转数
后齿轮转数=前齿轮齿数/后齿轮齿数
建立数学模型
自行车蹬一圈走的距离=前齿轮齿数/后齿轮齿数×车轮周长
运用知识
自行车车轮直径是0.8米,前轮是48个齿,后轮是16个齿,蹬一圈自行车跑多少米?(
三、研究变速自行车能变出多少种速度
观察变速自行车
变速自行车一般有多个前齿轮多个后齿轮,例如这款变速自行车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
合作探究
出示书上表格,小组合作交流,并完成表格填写
思考:蹬同样的圈数,前、后齿数比是( )的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为
什么?
汇报交流
自行车蹬一圈走的距离= 齿数比 ×车轮的周长,当车轮周长一定时,前齿轮数齿数:后齿轮数齿数的比值最大时,自行车走的最远。
四、课堂小结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实践活动,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呢?
数学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实验来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学生们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能对线段的长度进行基本的测量与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的过程,通过猜想—实验—结论的方式,感受数学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想像、猜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判定两条线段的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时能不能组成三角形。
预设过程
一、引入:
1、把一根吸管任意剪成三段,再用电线穿在一起,(这电线穿在一起做什么用知道吗?)头尾相连,会得到什么图形?
2、首尾相连一定是三形吗?(举手表决)。刚才有的同学认为可能围成,有的认为可能围不成,那到底能不能呢?同桌合作,剪一剪,围一围。
二、展开:
1、学生操作:把一根吸管任意剪成三段,再用电线绕一绕。
2、反馈:
把具代表性的三种不同情况的贴在黑板上。为了便于研究,给标上序号。
(围成的贴三个、围不成的各一个,)
3、同桌讨论思考:假如我们把吸管看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也就是三条线段。同样的一根线段,任意剪成三段,为什么1、2、3号能围成三角形,而4、5号却围不成呢?课件演示.
4、交流并作第一次。板书: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5、尝试:出示4厘米、10厘米、5厘米的三条线段。
符合两边和大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吗?
6、第二次:板书:任意(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7、自学:书上是怎样说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自学书本第82页。
三、巩固:
1、书上86页习题,在能围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钩。集体交流,能不能用刚才的算式来说明?有没有用简单的方法来判断或你认为哪个办法能快速判断?
2、对习题进行变式练习
①3厘米4厘米5厘米:观察边有什么特点?是不是所有的三个连续自然数都能围成三角形呢?举例:1、2、3或0、1、2或7、8、9。
想象一下,这三条线段围成的三角形是怎样的?(初中会学到勾三、股四、弦五)
②3厘米3厘米3厘米:三边有什么特点?围成的图形是怎样的?(正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是不是所有的三条相等的线段都围成正三角形?
③2厘米2厘米6厘米:怎么变才能围成?怎样判断呢?
④3厘米3厘米5厘米:用手势表示一下围成的样子,知道是什么三角形吗?如果换掉其中5厘米的这条边,可以怎么换?讨论一下。
交流:为了研究方便,我们都以取厘米的数。
331:搭起来的三角形会是怎样的?用一个词来说:细细的、尖尖的......
332、333(这是什么三角形)、334、335。发现图形有什么变化?(扁了、胖了、矮了)
如果要换调3厘米的边,可以怎么换?
四、拓展
1、哪条路最近?请用今天所学知识来解释。
2、抽象出三角形:用字母表示三角形三边关系
3、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剪三段围成三角形中的奥秘解析
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用所学的圆的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初步养成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的习惯,体会学习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二、自学课本,提出疑难
自学课本16页前两部分的内容,并尝试完成这两道题,将不明白的地方标出来?
三、组内交流,质疑问难
请小组内所有学生将自己不明白或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在组内互帮互学,并能够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说出来,互相交流。组长在汇报时要说出本组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或者说我们通过学习交流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四、汇报展示,梳理引导
1.组织各小组进行汇报展示组内交流情况。
学生需讨论的问题是:
(1)第一个情境中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根据题意求能浇灌多大面积的农田,就是求半径是3厘米的圆的面积。
(2)第二个情境中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所以知道要求圆的面积是多少?必须先求出圆的半径;另一方面从圆的周长公式可知,已知周长可以求出圆的半径。
五、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1.闹钟的分针长10cm。
(1)从2时到3时分针扫过的`面积是多少?
(2)从2时到3时分针针尖走过了多少厘米?
(3)如果时针的长度是8cm,那么从2时到3时时针扫过的面积是多少?
先独立思考,然后两人交流一下再独立完成,如果还有困难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2.一块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草地,在正方形右下角的顶点上有一棵树,在树上拴着一头牛,绳长是10米,牛能吃到的草场面积是多少?(拴牛的长度忽略不计)
你能画图表示题意吗?
小组同学合作完成
认真思考,完成下题
1.闹钟的分针长10cm。
(1)从2时到3时分针扫过的面积是多少?
(2)从2时到3时分针针尖走过了多少厘米?
(3)如果时针的长度是8cm,那么从1时到6时时针扫过的面积是多少?
2.一块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草地,在正方形右下角的顶点上有一棵树,在树上拴着一头牛,绳长是10米,牛能吃到的草场面积是多少?(拴牛的长度忽略不计)
你能画图表示题意吗?
数学教学设计10
第三单元乘法
第课时:
[教学内容]卫星运行时间(第33-35页)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出示教学挂图,引出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的时间,接着提出人造卫星绕地球2圈、5圈21圈的时间计算问题。
在学生列出算式后,组织学生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学生可以把114看作100来估算,也可把21看作20来估算。估算时让学生说说估算的方法,并组织全班进行交流。
二、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先独立尝试竖式计算,然后讨论交流,并总结方法。
做试一试中的四道题,请4人板演。
做练一练中的第2题,森林医生,让学生找出错误,并改正。
三、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做练一练第4题:本题是一道综合性的问题。在学生解答时可分几步呈现: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情境中的信息,然后请学生自己提出一些问题。
2、出示商店从工厂批发的数量,讨论按批发的数量,原来可以买多少钱,现在降价后只能买多少钱。
3、出示问题(1),讨论提出的问题。
4、出示问题(2),讨论提出的问题。
做练一练第5题:本题是一道提高估算能力的`教学游戏题。本题的策略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根据积的位数来考虑是否符合条件。2、在积是五位数的算式中,看两乘数的最高位相乘的得数约是几。3、对接近3万或5万的算式再具体地算一算。
学生在思考时,教师应指导他们有规律地思考,即从右往左或从上往下,以免出现遗漏。
[板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挂图11421=竖式
第课时:
[教学内容]体育场(第36-38页)
[教学目标]
1、能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2、能与同学交流估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能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2、能与同学交流估计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估计体育场看台的座位数
出示体育场的挂图,让学生先估一估这个体育场有多少个看台,并说说估计的依据。接着讨论如何估计一个看台的座位。在讨论时,提倡学生用多种方法去估计,如可以分成几部分或每排取一个整数值等。
最后出示一个看台的具体数据,让学生对具体的数据进行估计。
二、估计一张报纸的一个版面的字数
学生可以将报纸折一折,在知道一部分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个版面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的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估计方法,然后进行交流。
三、旅游中的估计
1、出示图一,让学生说说图上从北京到广州经过哪些城市;也可以提问如果从北京到广州需要30时,那么从北京到郑州需要几时?
2、第二、三幅图也以估计为重点。所以应多鼓励学生说一说估算的方法,对于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说的合理,都应给以肯定。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倾听他人的方法,反思自己的方法。
[板书设计]
体育场
教学挂图223228=教学挂图
[教学内容]练习三(第39-40页)
[教学目标]
1、练习乘法竖式、乘法估算。
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乘法竖式、乘法估算。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乘法口算、竖式练习
做第1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口算的方法。
做第2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乘法估算练习
1、第3题:不用计算判断乘法计算的对错。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估算的方法。
2、第4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图上的信息,特别是两只挂钟上的时间。
学生观察后,可以让他们回答笑笑与淘气的问题。鼓励学生交流估计的方法。
3、第6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会观察图上的信息。
首先让学生说说图中的信息,其次再让他们估计结果。
三、数学游戏:
这个游戏的策略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先占领棋盘上的哪个格子;二是,怎样估计格子上的积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结果。
让学生通过自己玩的过程中,逐步体会游戏的策略。
第课时:
[教学内容]神奇的计算器(第41-42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认识计算器:
1、小组交流计算器的使用
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计算器的功能键的作用
2、全班交流计算器的功能键的作用
3、老师适当补充
二、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
1、出示题目:
1+2+3+4+5++100=
9999=99999=999999=
12456+4568-3216=4841219=
46766(4728-4661)=
2、小组活动:用计算器计算以上各题
3、全班交流结果及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三、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
1、试一试第一题:
用题目中的数字组成不同的乘法算式,同桌相互出题计算,全班交流时让学生把自己组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全班讨论黑板上积最大的算式的特点,并请学生再举例。经讨论让学生体会如何组合才能获得积最大的规律。同样积最小的规律也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玩的过程中体会。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规律。
1、试一试第二题:
本题是一道逆向思维的估计体,先复习估计两个因数的积的练习,再做这道练习题。
[板书设计]
神奇的计算器
计算器图四则运算题
第课时:
[教学内容]探索与发现(一)(第43-4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在探索的过程中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体会探索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第一关:奇妙的宝塔
1、出示题目:11=1111=111111=11111111=
2、观察与发现:
让学生观察前三个算式的因数与他们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3、运用规律快速说出答案:
让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迅速说出第四个算式的答案。请学生自己出类似的算式并说出答案。
二、第二关:奇怪的142857
1、出示题目:142857分别乘1、2、3、4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4、运用发现的规律写出乘5、6的得数。
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4页
教学目标:
1、在计算、比较、观察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数的例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发现倒数的特征,理解倒数的意义
难点: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比赛引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分数的乘法,今天老师给出一些乘法算式,比一比谁能最先发现这组算式的秘密。
(拿出课堂作业本帮助你)
2/3×3/2 2×1/2
8/11×11/8 1/10×10
7/9×9/7 7×1/7
(师巡视学生的情况,并对分数的格式加以指导)
学生思考后,汇报结果:
生1:两个乘数的分子、分母位置颠倒
生2:每个算式乘积是1
师:现在老师有点疑问,2不是分数,它的分子和分母是什么呢?
生:2可以写成2/1,分子分母颠倒后,2/1×1/2=1
二、 理解倒数的意义
师:观察的真仔细,我们能不能给这样的数取个名字呀?
生:倒数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倒数(板书)
师:再看这几个算式,2×1/2=1,我们说:2是1/2的倒数,1/2是2的倒数
师:看这几个算式,倒数是对几个数来说的?
生:两个数(师板书)
师:这两个数的乘积有什么特点?
生:乘积是1(师板书)
师:再举一个例子:2/3×3/2=1,我们说:2/3是3/2的倒数,3/2是2/3的倒数,2/3和3/2互为倒数(师板书:互为倒数)
师:怎么理解“互为”呢?
生:相互的意思
生:就是对两个数而言的
师:“互为”是对两个数而说的,不能孤立地说谁是倒数,应该说谁是谁的倒数。
师:你能说说黑板上其他例子谁和谁互为倒数吗?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除了这几个例子,能写出其他乘积是1的算式吗?
师:大家表现真好,老师也来说一个,3/5是倒数,对吗?
生:不对
师:你帮老师改正吧
生1:应该说3/5是5/3的倒数
三、 研究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倒数,现在我们就帮这些数找一下他们的倒数朋友吧! (师读生写)
3/2 7/9 15 1 0
把他们的倒数朋友写在作业本上。(师巡视,找两名学生板演)
师:这么快,你们是怎样找到这些数的倒数的?
生:分子分母交换位置(师板书找倒数的方法)
师:15是整数,怎么办?
生:15=15/1,分子分母交换位置,就是1/15
师:1呢?
生:1=1/1,所以1的倒数还是1(师板书)
师:0有倒数吗?(出现2种答案,小组讨论,师巡视)
师:讨论完了,那0到底有没有倒数呢?
生:没有
师:理由呢?
生:0不能做分母,0乘任何数都得0(师板书)
师:找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的方法,就是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板书)
四、 总结收获、巩固练习
师:大家会找倒数,现在请你做主考官,你说一个数,找一个同学说它的倒数
师:大家掌握这么好,总结一下学的知识吧。
师:想不想再挑战一下
生:没问题
师:好,那就带着这份自信认真完成,做完小学数学作业本第11页
五、 拓展、提高(由于练习时间长,这个环节课后做了补充)
师:老师这有2个疑问,能不能帮助老师呀?帮老师求他们的倒数,老师出示小数和带分数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倒数》,对倒数的认识,学生印象深的是“分子与分母颠倒了位置”而不是倒数的本质内涵“两数乘积为1”。所以在课堂学习时,我从分数的倒数引入,学生体会到分数的倒数外在表现形式确实是将分子与分母交换了位置,然后提问乘积有什么特点?让学生理解若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是1。
对“互为”一词的`理解,我没有花很多的时间,因为学生在学习“倍数”概念时,已经接触“互为并不是指一个数,而是两数之间的关系”这种情况,当时花了很多的时间练习谁和谁互为倒数,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进而理解。
然后提问:整数没有分子和分母,那么整数是否有倒数呢?如果有的话,你能举例说明吗?在学生掌握总结出求整数的倒数的方法后,再提出两个特殊的整数的倒数的研究,通过集体讨论,加深了学生对“1”和“0”倒数的认识。同时也将倒数的认识引向本质内涵:两数乘积为1。
在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让学生讨论过多,求倒数的方法,我只是口述,应该板书,效果会更好;还有就是时间没有掌握好,本打算练习后讲小数、带分数的倒数的求法,但由于时间没有分配好,最后没有提及,课后才进行补充。
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2、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图形的相似。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做了一张贺卡,准备母亲节的时候送给妈妈们,这张贺卡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笑笑、淘气、小斌分别在方格纸上画了贺卡的示意图,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谁画的像。
1、出示图。
2、观察图,同桌互相交流。
3、汇报。
4、小组讨论:为什么同样大小的贺卡,却画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而且有的像有的不像呢?他们是怎么画的?
5、小组汇报
笑笑:我画的图,宽1厘米相当于实际的4厘米,长1、5厘米相当于实际的6厘米。
淘气:卡片的长和宽的比是6:4、也就是3:2,所以,我画的图长和宽的比也是3:2。
小斌:只要长比宽长一些就行。
6、画的图的长和宽与原来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得出:只要长和宽都按相同的'比(可以有两个意思,一是图中的长与实际的长的比和图中的宽与实际的宽的比相等,二是图中的长和宽的比与实际的长和宽的比相等)来画,画的图才像。长方形画成较小的长方形,首先可以量出原来的长和宽,再将它们的长和宽缩小相同的倍数,才能画的像。
活动二、画一画
把下面的图放大,比一比谁画得像。
1、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小组内交流。
4、汇报,全班交流。
活动三、探究活动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汇报。
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让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学具卡、绘图工具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小朋友,你们喜欢魔术表演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一个。(老师表演的魔术可以渗透本课教学二图合一的教学内容。)
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统计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有关统计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1、观察统计表,获取信息。
课件出示统计表:
师:这是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表,从表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指名回答)
师:在这个统计表中,不仅能看到城镇的人口数量,还有乡村的人口数量。我们除了用统计表记录这些数据,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呢?(生答:统计图)
师:我们以前学过什么统计图?(生答:条形统计图)
2、根据信息,绘制单式条形统计图。
实物出示学具卡一:
师:仔细看,这张统计图和以前的有什么不同?(生答:没有方格。)
该怎样来画呢?谁想来试一试?(一生前台试画)
师说明:先对准竖轴上的数,再看清年份。
师:条形画好后,可以怎样涂呢?(画斜线或涂满)请同学们对照统计表,完成学具卡一。(座位右边的同学画“乡村人口统计图”,左边的'同学画“城镇人口统计图”,比一比,谁完成的又快又好!注意绘图时要用绘图工具。(师巡视)
师:谁来展示你的统计图。(评其好差)
师:看着自己的统计图,回答老师的提问:1985年,城镇和乡村的人口数量,谁的多些?(城镇)你是怎么知道的?(同桌互看统计图)你觉得这样观察起来方便吗?(不方便)
师:动动脑筋,能不能创造出一种让人观察比较起来方便的统计图?同桌可以交流一下。
3、绘制复式统计图师:谁来说一说你的方法?(生答:可以把两个统计图合成一个统计图)
师:你的办法真不错!我们该如何把它们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呢?同桌小组商量一下,你打算怎样做?(师小组指导)
师: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想法?(各小组学生汇报)
课件出示学具卡二:
师:这有一张统计图,谁来试一试?(一生演示画法)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并提出你的修改意见。
师:两个条形画完就可以了吗?(涂两种颜色)
为什么要用两种颜色?(能区分开)
4、引出图例师:为了让看图的人比较容易辨认、区分,绘图时要有图例(课件出示学具卡二上的图例)
师:请你拿出学具卡二,先标上图例,再完成这张统计图吧!(学生绘图,师巡视。)
师:谁来展示你的统计图?(其余生进行评价)
5、比较单、复式条形统计图课件出示:单、复式两种条形统计图师:对照学具卡一中统计图,说一说今天认识的统计图和它有什么不同?(生说)
师补充说明:学具卡一中统计了一方面的内容,称为“单式条形统计图”,而学具卡二中统计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像这样的统计图,称为“复式条形统计图”。
(揭示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比较一下,还有别的不同之处吗?(生答)
6、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师:像这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好处?(从一个图中同时看到了城镇和乡村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便于观察、比较,让人一目了然。)
7、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分析信息。
课件出示:复式条形统计图及相关问题。
师:看着这个统计图,你会解决下面这几个问题吗?⑴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⑵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⑶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⑷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师质疑:为什么城镇人口逐年增加,而乡村人口在逐年下降?(学生思考并回答)
三、巩固训练师:下面就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吧!(课件出示:四年级课外小组人数统计表)
师:请你拿出学具卡三,完成统计图,回答下面相应的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知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促进计算能力的提高。
2、在观察操作中经历学习过程,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能力,重视算法多样化。
3、能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实现数学的价值,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十几减6、5、4、3、2的计算方法,同时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引导:在美丽的森林里,住着聪明机灵的小老鼠和可爱的小兔子,他们是一对好朋友。有一天,太阳真好,小老鼠跑去
和小兔玩,看见小兔子正在采蘑菇呢!
提问:仔细看图,你从图上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答:
1.共采了11个蘑菇。
2.灰蘑菇有6个。
3.蓝蘑菇有5个。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1)一共有多少个蘑菇?6+5=11
(2)一共有11个蘑菇,其中灰蘑菇有6个,蓝蘑菇有几个?11-6=5
(3)一共有11个蘑菇,其中蓝蘑菇有5个,灰蘑菇有几个?11-5=6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合作探究
(1)11-5,你是用什么方法算的?小组讨论交流。
方法一:5+6=1111-5=6
方法二:10-5=55+1=6
方法三:11-1=1010-4=6
从11开始往前数。
(2)你认为哪种算法最容易?
2、尝试运用。
计算11-612-313-4
(1)提问:你是怎么算的.?能用最容易的那种算法来算吗?
(2)交流算法。
三、练习巩固
1、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交流时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2、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观察每组题目,比一比相同与不同的地方,再算一算。
3、想想做做第3题。算算比比
4、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看题,说说题目的意思,然后独立完成在书上。
5、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集体交流时说说用什么方法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怎样计算十几减6、5、4、3、2吗?
板书设计:
十几减6、5、4、3、2
数学教学设计15
一、教学内容:
2、3的乘法口诀,例
1、例2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三第1—3题。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看PPT的过程中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含义,了解乘法口诀的结构;
2、初步熟记
2、3的乘法口诀,并能应用口诀计算有关的乘法;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熟记
2、3的乘法口诀,应用乘法口诀计算有关的乘法算式。
四、教学难点:
乘法口诀的结构,相邻口诀之间的联系。
五、教具:
PPT、三角形图片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
4个2相加()5个4相加()2个7相加()3个4相加()
2、填空。(让学生读题目填空)。
9×3表示()个()相加,加法算式是:9+9+9,“9”表示()“3”表示()
(二)探索新知
1、导语;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是通过加法求出和得到的,也可以用乘法口诀就能很快地算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3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学习2的乘法口诀。
(1)直观演示,师生摆苹果,教师在PPT摆一盘二个苹果,学生也照样子在桌上摆,边摆边讨论边板书。
(2)问:摆了几个苹果?根据回答板书“2”。摆了几个2个?板书“1个2”。根据乘法的意义,1个2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板书:“2×1=2”。那“2×1=2”表示1个2得数是2,我们可以用一句乘法口诀表示“一二得二”,板书“一二得二”。
(3)接着再摆二个苹果,让学习列加法算式“2+2=4”,再引导学生写乘法算式“2×2”。想“2×2”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思考“2×2”表示2个2相加,“2×2”得多少呢?根据乘法算式的积就是相同加数的和,所以“2×2=4”,可以用一句口诀表示,引导学生总结出口诀“二二得四”并板书。
(4)引导学生明白口诀“二二得四”表示2个2得4。
3、学习3的乘法口诀。
(1)师生操作:用一束气球摆一摆。讨论一束气球有几个?“3个”。是几个3?(1个3),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3×1”,等于几呢?“3×1=3”,能用一句口诀表示吗?板书“一三得三”。
(2)再采用同样的方法得出: 2个3 3+3=6 3×2=6二三得六3个3 3+3+3=9 3×3=9三三得九
(3)引导学生总结:学习
2、3的乘法口诀的方法。
4、学习1的乘法口诀。
引导学生由1个2是2,1个3是3,得出1个1是1,口诀“一一得一”。
(三)巩固练习
1、第11页“做一做”1、2题。
2、我会背。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2、3的乘法口诀),要想乘法算得又对又快,必须熟记乘法口诀。
(五)作业:
练习三第2、3题。
七、板书设计:
2、3的乘法口诀
1个1 1 1 ×1=1一一得一1个2 2 2×1=2一二得二2个2 2+2=4 2×2=4二二得四1个3 3 3×1=3一三得三2个3 3+3=6 3×2=6二三得六3个3 3+3+3=9 3×3=9三三得九
【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4-15
数学教学设计06-14
数学教学设计07-2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14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11-09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2-18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3-25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06-15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08-0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