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21 13:36:2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数学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12—13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初步观察物体的能力;

  2、通过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会进行分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初步观察物体的能力。

  2、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不同,并能正确辨认。

  教具准备:茶壶、汽车模型、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演示《盲人摸象》的故事,导入 新课。

  二、观察实物,教授新知。

  1、观察汽车模型,并和小组同学说说你看到什么部位,是什么样的。

  2、课件出示课本主题图。有两位小朋友也在观察汽车,同学们能不能说说他们看到的分别是汽车的什么部位,是第几幅图呢?

  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后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并说出怎样判断他们看到的是第几幅。

  除了从侧面、后面观察物体之外,还可以从什么位置观察呢

  通过刚才的学习,谁能说说我们怎样去观察一个物体呢?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怎么样的呢?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猜一猜:课件演示物体,学生说说是什么物体,从什么位置观察的。

  2、观察小组中带来的玩具,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然后交换位置观察。

  3、小组活动:观察桌面上的.茶壶,从不同位置观察的同学用动作表示出看到的茶壶的形状。

  四、拓展延伸。

  放一热水瓶于教室正中,学生围坐于四周,将自己所看到的热水瓶的形状画出来。

  板书:

  观察物体

  正面 侧面

  上面 下面

数学教学设计2

  一、 内容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关键信息:

  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二、学习者分析:

  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

  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三、 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

  数、实数、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四)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

  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五)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

  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四、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

  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采用“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结论—强化训练”的模式

  展开教学。

  3、教学评价方式:

  (1) 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总结、训练等活动中的主

  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 通过判断和举例,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

  揭示思维过程和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3) 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

  教学效果。

  五、 教学媒体 :多媒体

  六、 教学和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提出问题

  [引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和合并同类项法则,通过运算下列四个小题,你能总结出结果与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吗?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

  〈二〉、分析问题

  1、[学生回答] 分组交流、讨论

  (2m+3n)2= 4m2+12mn+9n2,(-2m-3n)2= 4m2+12mn+9n2,

  (2m-3n)2= 4m2-12mn+9n2, (-2m+3n)2= 4m2-12mn+9n2。

  (1)原式的特点。

  (2)结果的项数特点。

  (3)三项系数的特点(特别是符号的特点)。

  (4)三项与原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

  2、[学生回答] 总结完全平方公式的语言描述: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

  两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

  3、[学生回答] 完全平方公式的数学表达式:

  (a+b)2=a2+2ab+b2;

  (a-b)2=a2-2ab+b2.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口答:(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m+n)2=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__,

  (a+3)2=______________, (-c+5)2=______________,

  (-7-a)2=______________, (0.5-a)2=______________.

  2、判断:

  ( )① (a-2b)2= a2-2ab+b2

  ( )② (2m+n)2= 2m2+4mn+n2

  ( )③ (-n-3m)2= n2-6mn+9m2

  ( )④ (5a+0.2b)2= 25a2+5ab+0.4b2

  ( )⑤ (5a-0.2b)2= 5a2-5ab+0.04b2

  ( )⑥ (-a-2b)2=(a+2b)2

  ( )⑦ (2a-4b)2=(4a-2b)2

  ( )⑧ (-5m+n)2=(-n+5m)2

  3、小试牛刀

  ① (x+y)2 =______________;② (-y-x)2 =_______________;

  ③ (2x+3)2 =_____________;④ (3a-2)2 =_______________;

  ⑤ (2x+3y)2 =____________;⑥ (4x-5y)2 =______________;

  ⑦ (0.5m+n)2 =___________;⑧ (a-0.6b)2 =_____________.

  〈四〉、[学生小结]

  你认为完全平方公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1) 公式右边共有3项。

  (2) 两个平方项符号永远为正。

  (3)中间项的符号由等号左边的两项符号是否相同决定。

  (4)中间项是等号左边两项乘积的2倍。

  〈五〉、冒险岛:

  (1)(-3a+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2m)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5m+2n)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5a-1/2b)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mn+3)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a2b-0.2)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xy2-3x2y)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n3-3m3)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学生自我评价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本节课,我们自己通过计算、分析结果,总结出了完全平方公式。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团结协作共同取得了进步。

  〈七〉[作业] P34 随堂练习 P36 习题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虽然算不上课本中的难点,但在整式一章中是个重点。它是多项式乘法特殊形式下的一种简便运算。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公式两种形式的使用方法,以提高运算速度。授课过程中,应注重让学生总结公式的等号两边的特点,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公式的内容,让学生说明运用公式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特别注意的细节。然后再通过逐层深入的练习,巩固完全平方公式两种形式的应用。为完全平方公式第二节课的实际应用和提高应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数学教学设计3

  活动目标

  启发幼儿学习正逆排序并说出序号。

  体会量与序数的关系。

  活动准备

  每人一套l~5的数字卡片。

  适于幼儿按大小排序的物体。

  教学具图片

  活动过程

  一、排队编号

  请幼儿从矮到高排队编号。

  要求:

  每组幼儿从矮到高排队后,报数编号,每人按编号领取相应的数字卡片。

  幼儿说一说:

  自己这队小朋友是怎么排的队?自己排在第几?其他人排在第几?

  从高到矮排队编号,方法同上。

  提问:

  两次排队有什么不同?你都排在第几个?为什么?

  如:东东从矮到高排,排第1,从高到矮排,排第5。

  讨论:东东两次排队位置不同,这是为什么?

  二、给物品编号

  幼儿操作

  请每个幼儿自由选5件大小不同的物品。

  根据老师的要求,给自己所选物品按大小进行正逆排队编号。

  每次排队后,按编号给每个物品对应一张数字卡片。

  讨论交流

  提问:

  (1)你找的是什么物品?它的编号是几?排在第几个?

  (2)你是怎么给它们排队编号的?

  (3)经过正逆两次排队,同一件物品都排在第几?为什么?

  活动延伸

  让幼儿按量的不同属性给物品排队编号。如找长短不同的.物品,

  也可以找高矮、宽窄、厚薄、粗细等不同的物品,按量的差异进行正逆排序编号。

数学教学设计4

  (一)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生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学习和是2-6的加法,认识加号,会读加法算式。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学生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4、学生在用加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二)学习内容

  1、基础性学习包

  (1)5以内数的加减法

  (2)关于0的加减法

  (3)6至10的加减法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思维导图

  2、开发性学习包

  精彩故事会

  猴 王 出 世

  小猴下山的故事: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它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它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小兔跑进树林子,不见了。

  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认真,要有始有终。

  猴子捞月:

  一群猴子在林子里玩耍,它们有的在树上蹦蹦跳跳,有的在地上打打闹闹,好不快活。它们中的`一只小猴独自跑到林子旁边的一口井旁玩耍,它趴在井沿,往井里边一伸脖子,忽然大叫起来:“不得了啦,不得了啦!月亮掉到井里去了!”原来,小猴看到井里有个月亮。

  一只大猴听到叫声,跑到井边朝井里一看,也吃了一惊,跟着大叫起来:“糟了,糟了,月亮掉到井里去啦!”它们的叫声惊动了猴群,老猴带着一大群猴子都朝井边跑来。当它们看到井里的月亮时,都一起惊叫起来:“哎呀完了,哎呀完了!月亮真的掉到井里去了!”猴子们叽叽喳喳地叫着、闹着。最后,老猴说:“大家别嚷嚷了,我们快想办法把月亮捞起来吧!”众猴都义不容辞地响应老猴的建议,加入捞月的队伍中。

  井旁边有一棵老槐树,老猴率先跳到树上,自己头朝下倒挂在树上,其他的猴子就依次一个一个你抱我的腿,我勾你的头,挂成一长条,头朝下一直深入井中。小猴子体轻,挂在最下边,它的手伸到井水中,都可以抓住月亮了。众猴想,这下我们总可以把月亮捞上来了。它们很是高兴。

  小猴子将手伸到井水中,对着明晃晃的月亮一把抓起,可是除了抓住几滴水珠外,怎么也抓不到月亮。小猴这样不停地抓呀、捞呀,折腾了老半天,依然捞不着月亮。

  倒挂了半天的猴们觉得很累,都有点支持不住了。有的开始埋怨说:“快些捞呀,怎么还没捞起来呢?”有的叫着:“妈呀,我挂不住啦!挂不住啦!”

  老猴子也渐渐腰酸腿疼,它猛一抬头,忽然发现月亮依然在天上,于是它大声说:“不用捞了,不用捞了,月亮还在天上呢!”

  众猴都抬头朝天上看,月亮果真好端端在天上呢。

  由于众猴不了解井中月亮的真相,以假当真,所以空忙一气,又愚蠢又可笑。

  3、拓展性学习包

  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小学是在金坛仁劬小学度过的。因成绩不好,他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只拿到一张修业证书。华罗庚原来也是个很调皮和贪玩的孩子,但他很有数学才能。 有一次,数学老师出了一个中国古代有名的算题——有一样东西,不知是多少。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的数,还余2。问这样东西是多少?题目出完后,同学们议论开了,谁也说不出得数。老师刚要张口,华罗庚举手说:“我算出来了,是23。”他不但正确地说出了得数,而且算法也很特别。这使老师大为惊诧。

  (三)实施途径

  1、学科单元内整合:将本单元5以内数的加减法与6—10的加减法进行整合,在学习10以内加减法中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接着学习10以内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

  2、学科间整合:把语文课本中的《美猴王》在本单元中加入,让学生对花果山和水帘洞简单的了解,满足好奇心,同时通过小猴下山的故事学习关于0的加减法,教育学生做事情不要三心二意。

  3、把传统文化中的名人故事《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在本节课中整合。

  4、课时安排:本单元学习共安排20课时。

  (四)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 信息窗一 5以内的加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学会加法算式的读法,会进行5以内数的加法计算。

  2、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初步学会思考问题,通过与同伴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过动画片《西游记》吗?你最喜欢《西游记》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师:有那么多的同学喜欢孙悟空,谁来讲一个关于孙悟空的故事?(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讲故事)

  师:孙悟空的花果山对小朋友来说一定不陌生,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花果山看看,好吗?

  二、 初步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来到花果山》的情景图,让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他们在干什么?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学习“你说我讲”红点中所示内容。

  (1)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①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②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交流想法。教师巡视指导。

  ③ 全班交流。

  估计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方法一:一只一只地数一数就知道了。

  方法二:我用小棒代替小猴,树上有3只,我就拿出3根小棒,树下有2只,我再拿出2根小棒,然后数一数一共有几根小棒就知道一共有几只小猴了。也就是把3和2合起来

  (2)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

  学生通过交流知道把3和2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3)认识加号。

  (4)理解算法。

  结合图意或利用学具摆一摆,让学生理解“3+2”的算法,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方法进行口算,只要结果正确就可以。

  三、精讲点拨

  结合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教学绿点标示的问题。

  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在“问题口袋”中,到学到相关知识时再解决。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求一共有几只小鸟,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像这样把两部分合起来就用加法计算。

  五、走进生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能遇到用加法解决的问题,你来说一说好吗?

  六、谈收获

  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自己学会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注:

  5以内的加法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加法知识,创设学生熟悉的故事情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加法学习中。

  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在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数学教学设计5

  一、活动目标

  1.了解《超级擂台赛》的故事内容,知道具体比赛环节。

  2.能够对数字大小进行比较,初步掌握简单的统计方法。

  3.乐于帮助别人,认同获胜者机智勇敢、认真负责的品质。

  二、活动重难点

  根据故事内容,初步掌握简单的统计方法。

  三、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大班幼儿已经掌握观察、比较和分析等数学方法。

  2、物质准备:统计表、笔、PPT

  四、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好,今天山羊公公遇到了一个大麻烦,我们来一起看看,他到底遇到了什么麻烦呢?

  (二)基础部分

  1。依次出示PPT前半段,讲述故事内容,请幼儿仔细倾听并观察。

  (1)山羊公公是羊族的族长,他的家族里本来有很多很多的小羊,可是山上的大灰狼越来越多,小羊却越来越少了,小朋友们这是怎么回事呢?(幼儿回答)

  (2)对,许多小羊都被大灰狼吃掉了,这可怎么办啊?我们来帮他想想办法吧。(幼儿回答)

  (3)小朋友们真聪明,想出了很多办法,山羊公公也想了一个好办法,他决定要张贴告示聘请一个守卫,保护自己的孩子们。

  2.介绍来应聘的动物

  (1)许多小动物都来应聘了,我们看一看都有谁呢?(幼儿回答,教师总结)

  (2)这么多动物都来应聘,这可怎么办呢?山羊公公用的是什么办法?超级擂台赛是什么意思?

  (3)小结:哦!超级擂台赛就是让动物们比一比。谁的本领大,谁就能成为守卫。

  3、介绍比赛规则,统计单项比赛结果

  (1)了解擂台赛的项目。(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多媒体画面)

  ——看看说说:共有哪些比赛项目呢?怎样才能在比赛中获胜呢?

  (2)请幼儿尝试做裁判,记录比赛结果。(幼儿操作)

  ★身高比赛——说说这场比赛的获胜要求是什么?100厘米在哪里?几个小动物胜出了?(多媒体横向拉出一条100厘米身高线,让幼儿进行比对,在获胜的动物后面打勾。)

  ★举重比赛——说说哪些动物举重超过了100公斤,

  (多媒体显示统计结果,让幼儿进行比对,做好记录。)

  ★接飞盘比赛——说说那些动物接住了飞盘。

  (多媒体显示将接住飞盘的动物圈出来,让幼儿进行比对,做好记录。)

  4、合计比赛结果

  (1)谁是最后的获胜者呢?

  ——提问:用什么办法知道谁是最后的获胜者?

  (2)把三场比赛的结果合在一起看看,得出结果。(三位获胜者。)

  (3)小结:只有在每一项比赛中都胜出了,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三)揭晓故事结尾(多媒体演示故事结尾)

  1.说说怎样选出最后的获胜者?

  2.看看山羊公公的办法。(请它们三个分别和羊群上山。)

  ——提问:你们知道谁能成为小羊们的守卫了吗?为什么?(机智勇敢,认真负责。)

  3.为小狗的获胜感到高兴。

  五、活动延伸

  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大风吹》游戏活动,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进一步掌握统计方法。

  附故事内容

  为了保护羊群,山羊公公决定要聘请一位强壮、勇敢的守卫来对付大灰狼。可是,来应聘的动物太多了,怎么办呢?他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让动物们来一场“超级擂台赛”。经过激烈的角逐,最后狗、老虎和大猩猩三位挑战者获胜。山羊公公该选谁好呢?于是,他请狗、老虎和大猩猩分别上山看管羊群,最后,狗以其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小羊们的认可,成为了山羊家族的最佳守卫者。

  大班数学:《超级擂台赛》活动反思《超级擂台赛》是一本十分有趣的图画故事绘本。为了保护羊群,山羊公公决定举行“超级擂台赛”,聘请一位强壮、勇敢的守卫来对付大灰狼,保护羊群。他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淘汰了一批又一批的动物,经过一关关的挑战,最后猎狗获得了胜利,成为羊群的`守卫。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到底谁能胜出,通过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比赛,孩子们知道机智勇敢、认真负责的动物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本节活动巧妙地在文学作品中融人数学内容,帮助幼儿运用数学思维的方式增强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使枯燥、抽象的数学因为有了文学作品的精彩情节的支撑而生动有趣了许多。没有机械地照搬故事,而是根据活动的需要和孩子的年龄特点将故事的情节作了适当的调整:例如,动物的数量从原来的14个变成了8个,对各项比赛的获胜标准进行了修改。这些删删改改,都是为了给孩子有一个适度挑战的空间。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为活动增色不少。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元素组合起来,使活动更具有趣味性和情境性,满足了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年龄特点,做到更好地优化教学。在挖掘绘本中的数学教育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大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概念,将故事内容与幼儿园数学活动进行整合。绘本中的多项比赛结果需要孩子通过统计的方法来获知,只有孩子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数学经验才能更好地理解故事。有趣的故事情节,丰富多样的比赛内容,让统计变得不再枯燥,更能激发孩子去操作、去发现。

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80页—81页“跳伞表演”。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十几减7、减6等数的减法。

  2、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用减法计算,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

  探索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铅笔、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复习旧知。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了“谁比谁多几”的内容,今天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看还记不记得是怎么解决的。

  (出示实物:左手拿2枝铅笔,右手拿1枝铅笔,老师提出问题:说说哪只手拿得多?多多少枝铅笔?)(列式的方法:2-1=1)

  2、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回答得真棒!今天,老师带大家观看美丽的大森林举行的.一场精彩的跳伞表演。(板书课题:跳伞表演)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

  师:欣赏了精彩的跳伞表演,哪个小朋友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有7只蜗牛,11只蚂蚁参加跳伞表演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几只动物参加跳伞表演?

  生:跳伞的蚂蚁比蜗牛多几只?

  2、解决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现在机灵狗想考考你们,参加表演的蚂蚁和蜗牛它们的只数谁多?多几只?你们能算出来吗?试试看。(板书:谁多、多几)

  ①尝试解答

  根据同学们提出的数学问题,列出相关算式,写在本子上。

  ②整理

  学生汇报列出的算式,说说算式的含义,并对算式进行整理。(11表示什么?7表示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

  板书:11 – 7 = 4

  3、重点研究11减几的算式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样计算11-7的吗?(板书:退位减法)

  让学生自己通过摆小棒的方法,理解退位减法的各种方法。再让学生汇报退位减法的方法,体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师小结,进一步让学生得到巩固和理解。

  三.理解运用,寓学于嬉

  1、课本P80 试一试

  12一7= 11—5= 11—2=

  13一7= 11—6= 12—3=

  14一7= 11—7= 13—4=

  师: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第一列减数相同,被减数依次增大,结果也依次增大;第二列被减数相同,减数依次增大,结果也依次减小;第三列被减数依次增大,减数也依次增大,介结果相同,都是9。)

  2、课本P81 练一练

  3、课本P81第2题 谁多?多几只?

  4、课本P81 第3、第4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一组题有什么特点、规律,再计算。

  四、收获喜悦,体验成功

  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生:我学会了谁多、多几,用减法计算;

  生:我学会了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

  五、布置作业

数学教学设计7

  西安市第五十中学 王军利

  初中生自制力较差,小组合作学习涉及人多,若组织不当就会使学生精力分散。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前就要明确任务要求,并及时检查、评价。在本节课的自主学习1、2过程中,学生明确了学习的任务要求,在检查反馈时学生掌握很好,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成功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为下一个环节的进行做了良好的准备。

  “讲清概念”就是通过具体实例揭露算术平方根的本质特征.算术平方根的本质特征就是 定义中指出的:“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 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的 “正数x”,即被开方数是正的,由平方的 意义,a也是正数,因此算术平方根也必须是正的.当然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

  不足之处:学生对 的算术平方根是___这类题掌握的不够,也许是教师讲的.太快,有些学生没有完全理解;也有一些学生太马虎。总之,这类题应多强调多练习。

  “加强训练”不但 指要加强求算术平方根的基本训练,使练习题达到一定的质和量,也包括书写格式的训练,如在求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时,不是直接写出算术平方根,而是通过平方运算来求算术平方根 ,非平方数的算术平方根只能用根号来表示.

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上册第二元信息窗2

  【教学目标】

  1、在掌握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经历2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理解2的乘法口诀的意义,掌握最佳记忆方法,能熟练背诵2的乘法口诀。

  2、在观察、操作、归纳等数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数学表达、探索新知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在运用2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形成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经历归纳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2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教学难点】

  熟记2的乘法口诀,并能灵活应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观看了骑单轮车的精彩杂技表演,研究了5的乘法口诀,今天杂技演员们给大家表演的是顶竹竿,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数学问题,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1:有5名演员在顶竹竿,每根竹竿上都有两名演员。预设2:舞台上还挂着灯笼,每串上有2个红灯笼、5个黄灯笼。谈话:我们尝试把它们编成一首小儿歌。一人头顶1根竿,竿上两人转圈圈(教师指图加手势演示);两人头顶2根竿??谁能接着说?

  预设:竿上4人转圈圈。

  追问:接着往下编,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预设:3根竿上有几人?4根、5根呢?

  谈话:下面我们就来解决“3根竿上有几人?4根、5根呢?”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

  本环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杂技表演顶竹竿为背景,与生活联系密切。指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将信息以学生喜欢的儿歌对话的语言表达形式呈现,能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有趣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在接着编儿歌的过程中会意识到,要想接着编,首先须知道3根、4根、5根竿上分别有几人,从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发现、提取数学信息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解决问题,探究方法

  1、借助学具,创编儿歌

  谈话:谁来说一说你认为3根竿、4根竿、5根竿上分别有几人?预设:3根杆上有6人,4根竿上有8人,5根竿上有10人。

  谈话:大家都认为3根杆上有6人,4根竿上有8人,5根竿上有10人,是怎样得到的呢?先自己动手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再把你的想法和小组成员交流一下。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汇报交流:

  (1)探究3根竿上有几人

  提问:“3根竿上有几个人?”哪个小组展示一下你们的方法?(板书:3根竿上个人)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预设1:摆小棒的方法。预设2:列加法算式2+2+2=6。预设3:列乘法算式3×2=6或2×3=6。

  小结: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验证了刚才的猜想,3根竿上6个人(板书:6),表示3个2相加(板书:3个2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为3×2=6(板书:3×2=6)。

  (2)探究4根竿上有几人

  提问:4根竿上有几人呢?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方法?(板书:4根竿上个人)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预设1:用小棒摆一摆。

  预设2:列加法算式表示2+2+2+2=8。

  预设3:列乘法算式2×4=8或4×2=8,表示4个2相加。

  小结:我们运用不同的方法,都得出4根竿上有8人(板书:8),表示4个2相加(板书:4个2相加),用乘法表示为4×2=8(板书:4×2=8)。

  (3)探究5根竿上有几人

  谈话:3根竿、4根竿上有几人的问题都解决了,哪个小组想来说一说5根竿上有几人,你们是用的什么方法?(板书:5根竿上个人)

  预设1:我们是用画圆的方法表示。预设2:列加法算式表示2+2+2+2+2=10。预设3:列乘法算式2×5=10或5×2=10,表示5个2相加。

  小结:我们通过摆一摆、算一算得出5根竿上有10人(板书:10),表示5个2相加(板书:5个2相加),用乘法表示为5×2=10(板书:5×2=10)。

  (4)探究2根、1根竿上各有几人

  提问:2根竿上几个人?2根竿就是几个2?能用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表示吗?(板书:2根竿上个人)

  预设:是2个2,加法算式是2+2=4。乘法算式2×2=4所以2根竿有4个人。追问:这里的两个2表示的意思相同吗?那分别表示什么?2×2表示什么?

  预设:第一个2表示每根竿上有2人,另一个2表示有2根竿子,2×2表示2个2相加。提问:1根竿上有几人?也就是几个2?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预设:1根竿上有2个人,也就是1个2,乘法算式是1×2。

  小结:2根竿上有4人(板书:4),表示2个2相加(板书:2个2相加),用乘法表示为2×2=4(板书:2×2=4)。1根竿上有2人(板书:2),表示1个2(板书:1个2),用乘法表示为1×2=2(板书:1×2=2)。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在摆一摆的过程中、通过借助直观教具,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几乘2的直观表象。全班交流不同方法时,在说一说的过程中,既对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进行了一次锻炼,同时又在表达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几乘2乘法意义的理解。整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操作、归纳、倾听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借助儿歌,创编2的乘法口诀

  谈话: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了:1根竿上2个人,2根竿上??不但解决了问题,还编出了一首小儿歌,你们能接着编下去吗?

  预设:2根竿上4个人,3根竿上6个人,4根竿上8个人,5根竿上10个人。谈话:除了用小儿歌帮助记忆,你还能想到更简便的方法吗?学生可能回答:可以把儿歌编成乘法口诀。

  谈话:1根竿上2个人,表示1个2,用乘法表示为1×2=2,谁能来编第一句?预设:一二得二(板书:一二得二)

  提问:2根竿上4个人,表示2个2相加,乘法算式:2×2=4,谁来接着编?预设:二二得四(板书:二二得四)

  谈话:剩下的你会编吗?先自己编一编,再把你的想法在组内交流一下。学生独立创编,教师巡视指导。汇报交流:

  (1)创编3×2的口诀

  谈话:3根竿上6个人,表示什么?用乘法怎样表示?预设:表示3个2相加,列式3×2=6。追问:谁来编口诀?预设1:三二得六。预设2:二三得六。

  小结:我们在编口诀时通常都是将较小的数放到前面,这样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二三得六就是3×2的乘法口诀。(板书:二三得六)

  (2)创编4×2的口诀

  谈话:4根竿上8个人,表示4个2相加,乘法算式怎样列呢?它的口诀又是什么呢?预设1:4×2=8,口诀是四二得八。预设2:我编的口诀是二四得八。

  预设3:选择二四得八。应该将小数放到前面。

  小结:二四得八是4×2的乘法口诀(板书:二四得八)。(3)创编5×2的口诀

  谈话:5根竿上10个人,表示几个几相加?用乘法怎样列呢?可以怎样编口诀?预设1:5个2相加,乘法算式5×2=10,口诀是二五得十。预设2:我们的口诀是二五一十。

  谈话:为了方便我们在解决5个2相加或2个5相加时都用同一句口诀。我们一起把刚才创编的成果读一读。

  谈话: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新知识——2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2的乘法口诀)。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充分利用迁移规律以5的乘法口诀作为基础,在对几乘2的乘法意义理解的基础上,以简短精炼、朗朗上口的儿歌作为载体,将儿歌进行简化,从而抽象出2的乘法口诀。教学中教师先带领学生共同编制“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两句乘法口诀,然后放手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通过交流捕捉对方的想法,完善自己的认识,在自主对比、选择中,使编制简洁的乘法口诀成为学生的学习需求。

  3、背诵口诀,理解意义

  谈话:同学们来观察一下这5句口诀,你有什么发现?预设1:每句口诀里都有二。预设2:从下往上看每一句都比上一句多了2,从上往下看每一句都比上一句少了2。预设3:每一句都是表示几个2相加。

  谈话:同学们不仅发现了每句口诀间的关系,还发现了口诀表示的意义。那二二得四这句口诀你们知道它表示什么意思吗?二五一十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预设:二二得四表示2个2相加得4。二五一十表示5个2相加也可以表示2个5相加。追问:有个马虎的小朋友忘记了二四得几你们能帮帮他吗?

  预设1:记住二三得六,再加上一个2就可以。或者记住二五一十,减去一个2也可以。 小结:知道了二五一十,减去一个2,非常好。看来同学们发现了口诀里的小秘密,同时也掌握了记忆乘法口诀的小窍门。现在快速记忆口诀,看谁将2的口诀记得又快又准。

  (学生自由记忆、背诵,同桌两人对答,师生对答)

  谈话:真了不起,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能将2的乘法口诀记住。

  【设计意图】

  本环节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记忆2的乘法口诀,通过找规律,学生进一步发现每句口诀间的联系,更深刻地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教师利用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口令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记得准确而深刻,为以后学习其他乘法口诀打下基础。

  4、解决绿点问题“一共有多少个灯笼?”

  谈话:仔细观察舞台布置,你们能找到哪儿藏着可以用2的乘法口诀解决的问题吗?预设:台上一共有多少个红灯笼?

  谈话:台上一共有多少个红灯笼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预设1:就是求4个2相加,列加法算式2+2+2+2=8。预设2:求4个2是多少,列乘法算式4×2=8或2×4=8。预设3:我用乘法口诀二四得八。

  谈话:用口诀我们很快就可以算出4×2=

  8、2×4=8。想一想1×1=多少?表示什么?可以怎样编口诀?(板书:1×1=)

  预设:1×1=1,表示1个1相加,口诀是“一一得一”。(板书:1)小结:我们就用这句口诀“一一得一”。(板书:一一得一)

  【设计意图】

  本环节利用2的乘法口诀解决绿点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加深学生对2的乘法口诀的深层理解、又强化了对于2的乘法口诀的记忆,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

  三、巩固练习,应用方法

  1、看图列式。

  2、照样子填一填

  3、看口诀,写算式

  3、运用口诀解决问题

  4、找一找生活中用到的2的口诀

  谈话:你们能找到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也可以用2的乘法口诀接解决吗?预设1:一名小朋友有2只眼睛,3名小朋友有几只眼睛?二三得六。预设2:教室里一盏灯有两根灯管,4盏灯有几根灯管?二四得八。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课堂练习具有层次性,先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示列出加法、乘法算式,建立加法与乘法的联系,然后再次经历编写口诀的过程加强对乘法意义的理解,通过看口诀说算式的练习形式,使学生初步体会交换两个因数,结果不变的规律,第四道解决问题的题目,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提高了学生运用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2的乘法口诀来解决这个问题,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此题,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四、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谈话:同学们,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预设1:我学会了2的乘法口诀。预设2:我会自己编口诀了。预设4:我会用口诀解决问题。预设3:这节课我很快乐。

  谈话: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情境中的问题编出了2的乘法口诀,希望同学们能用学到的口诀解决生活中更多的问题!

  【设计意图】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适时评价,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帮助学生全面回顾梳理,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建构。

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通过操作、想象、和一系列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

  通过迁移比较,促进学生掌握易混淆知识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

  火柴盒、直尺、数学书(师:大鞋盒、包装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已经拿到了一个。

  生:小火柴盒

  1、师:观察火柴盒,从数学的角度,你认识它吗?

  这是个长方体,既然是长方体它应该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面、棱的特征、生指出它的长、宽、高)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道具引入,激发学生对以往经验的回忆。】

  2、知道了长、宽、高,你能联想到哪些数学知识或者立刻想到可以求什么问题吗?(棱长和、表面积、体积公式、体积容积进率。)

  3、生根据测量的、长、宽、高求出盒子的棱长和、表面积(可简算。到了高年级,碰到了长长的式子,不要傻算,先分析分析式子,如果可以用简算的话,要采取采取策略!)、体积。由于火柴盒比较小,选择毫米作单位。(板书棱长和、表面积、体积算式))

  【设计意图:创设现实情境,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又把生活问题数学化,培养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师抽出内壳,(生继续观察)认识外壳、求出外壳的表面积(减去左右两个面)。

  5、师:如果壳纸是2毫米,一盒火柴盒的容积是多少?(生试算,只列式)

  强调:长减2个2毫米,宽减2个2毫米,高减1个2毫米

  【设计意图: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尽情发挥想象、观察,引导学生对实物进行细致的.观察,以加深理解,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能力。】

  6、师:好了,就这么一个小小的火柴盒,我们发现了这么多问题值得研究,如果不结合实际考虑,只求出它的表面积、体积就太简单了。实际生活中,不只是我们在课堂上学的那个数学的基本公式。所以我们要灵活运用。我还有个问题,如果用四个火柴盒拼成一个大长方体,请每个同学先想一想,想好后再动手摆一摆,看看自己的想法可行吗?有几种拼法?(生四人小组试拼)

  从节省包装纸的角度,你会选择哪一种?(学生讨论7种拼法对使用材料多少的影响,一般是让它消失最大的面)

  【设计意图:学生综合应用表面积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的问题,它不仅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更替想了数学的优化思想。】

  8、(师展示包装好的鞋盒)如果你们把四本数学书也像老师这样包装,接头处留20厘米,需要多少带子?小组合作算一算。注意:这是求棱长和,2条长、2条宽、4条高)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包装中的数学)板书

  二、作业:每个同学用一张长方形纸,不许裁但可以粘贴使它变成一个长方体盒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直观的去理解长方体展开图的感念】

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北师大小学数学第九册56页、57页

  教学目标:

  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使学生从“起点、方向、时间、结果”四个方面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学会运用线段图表示相遇问题的相等关系,能正确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经历从具体问题抽象到数学问题以及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体会数学模型的应用,获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应用的意识,及数感和空间感。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特点及相等关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相遇问题相等关系的抽象,对同时的理解,算术解法的理解

  教学具准备:

  电脑和电视机

  教学法设计:探究、合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行程问题关系:

  1、教师利用课件出示“笑笑和淘气”的卡通形象,问:同学们认识他们是谁吗?

  教师谈话:昨天在笑笑和淘气之间发生了一件可笑的事情,你们想知道吗?

  昨天,淘气放学回家,打开书包正准备做作业。发现由于自己马虎大意将同桌笑笑的作业本带回了家。同学们如果你是淘气你会怎么办?

  学生发表意见

  A、淘气给笑笑送去,或淘气打电话告诉笑笑让她来拿。

  B、两人约定地点,给笑笑。

  C、俩个人同时出发,相遇为止。

  2、教师谈话:我们提出了这样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采用A方案:

  ①教师利用课件给出条件:“如果笑笑步行50米/分钟,笑笑到淘气家需要12分钟”教师提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答呢?为什么?

  学生口述,教师演示课件(问题、算式、结果)板书数量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②教师在给出“淘气步行70米/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估计学生会提出:

  ①淘气每分钟比笑笑多行多少米?70-50

  ②淘气和笑笑每分钟一共行多少米?70+50

  ③淘气到笑笑家要用多长时间?600÷70

  ④淘气所用时间比笑笑少多少分钟?12-600÷7

  教师谈话:我们同学真的很棒,提出这样多的数学问题。请问:为什么用600÷70,你估计淘气会用多长时间?70+50表示的是什么?

  二、观察演示,感知相遇问题特征:

  1、教师谈话:如果采用B方案,请同学们观察线路图,想一想他们应该选择哪里比较好?为什么?(出示线路图)

  学生观察线路图思考,与同位交换意见,指明回答。

  2、教师谈话:如果采用C方案——“两人同时从家出发”,我们请两个同学们来演示一下C方案是怎样运动,请其他的同学想一想他们出发的地点、运动的时间、运动的方向和运动的结果四个方面有什么样的特点。(横线处板书)

  指明演示,口述运动特点,教师板书:两地、同时、相向、相遇

  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说他们运动的时间是相同的(一样、同时、相等),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思考口述,教师板书:时间相等

  教师总结:具备这样四个特点的运动(两地、同时、相向、相遇)我们叫做相遇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相遇”问题,(教师板书)重点是:认识相遇问题的特点、学会解决相遇问题。

  三、辅助分析,再现相遇运动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从新理解题目条件

  笑笑步行50米/分,淘气步行70米/分,两人同时从家出发,如果两家之间的路程是600米,

  提问:你能试着提一个有关相遇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思考,口述,教师电脑出示,估计学生会提出以下的.问题:

  ⑴他们在哪里相遇?⑵他们什么时候相遇?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⑴实际上是在问:相遇点与笑笑或淘气家的路程。⑵实际是在问,他们出发后几分钟相遇?而要解决⑴,必须先求出⑵

  教师出示问题

  ⑴他们出发后几分钟相遇?

  ⑵相遇点与笑笑家路程是多少?相遇点与淘气家路程是多少?

  教师设问:怎样解决第一个问题呢?

  教师谈话: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两人的运动情况,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运动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边操作课件,边提问:

  ①两人分别从哪里出发?(课件抽象出两个点)此时两人相距多少米?②运动的方向是怎样的,运动的时间呢?观察第1分钟的运动情况?(教师操作课件)教师提问:说一说你观察到什么?(每人各走多少米,两人共走多少米。两人之间的距离减少了多少米。两人现在还相距多少米。③观察第2分钟运动情况,④观察第3分钟的运动情况,⑤观察运动的结果。(每个人的运动路程,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每个人运动的时间,)

  四、探究尝试,体验解决问题过程

  教师谈话:刚才我们有再一次从运动的过程和运动的结果两个角度进行观察,现在就请我们同学任选一个角度思考,我们怎样能求出“相遇的时间”呢?(课件出示)

  教师提出探究活动的要求: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再小组里进行研究。提供两个辅助材料:

  辅助材料一:观察运动结果

  整条线段表示笑笑家与淘气家之间的路程,请把图填写完整

  (线段图与教材上例题的线段图相似)

  我能用等式表示线段图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解法是:

  辅助材料二:回忆运动的过程

  计算,完成下表

  时间

  淘气走

  的路程

  笑笑走

  的路程

  一共走

  的路程

  两人相距

  的路程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分钟

  ()分钟

  ()分钟

  ()分钟

  通过表格我知道他们是在出发后________分钟相遇的

  我的解法是:

  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视

  五、汇报交流,归纳解决问题策略

  1、集体研究,学会汇报研究的成果,教师帮助学生完成线段图和表格,板书算式。每说一种方法,学生进行评价。

  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如下:

  方法一、通过填表知道用5分钟相遇,但是没有算式

  方法二、600-(70+50)-(70+50)-(70+50)-(70+50)-(70+50)=0

  方法三、600-(70+50)×5=0

  方法四、600=(70+50)+(70+50)+(70+50)+(70+50)+(70+50)

  方法五、(70+50)×5=600

  方法六、设出发后x分钟相遇。(70+50)x=600

  方法七、600÷(70+50)

  方法八、设出发后x分钟相遇。70x+50x=600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①70+50表示的含义;②各方法之间的关系;③方法择优并说明理由。

  3、教师谈话:这样多的方法实际上都反映了一种怎样的关系?

  学生思考口述,教师板书:

  ①淘气所行的路程+笑笑所行路程=相遇路程

  ②速度和×相遇的时间=相遇路程

  ③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的时间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理解三个关系式的联系;

  并总结:①②是列方程的依据;③是算术解得依据

  学生选择方程作解,指名板演,解决第二个问题

  4、学生独立解答(其他方法略)

  解:设出发后x分钟相遇。

  50x+70x=600

  120X=600

  x=5

  答:经过5分钟两人相遇。

  相遇时距离笑笑家多少米?50×5=250(米)

  相遇时距离淘气家多少米?70×5=350(米)

  六、实践应用:拓展策略应用范围

  1.填空。(教材例题及线段图)

  相等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列方程:

  算术式:

  2、教材试一试

  六、归纳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今天的学习有什么评价。

  ⑴相遇问题的特点⑵等量关系⑶还有什么地方不理解?

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负数的意义和数轴的意义及画法。

  【教学指导】

  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教学时,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性,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把握好教学要求。

  对负数的教学要把握好要求,作为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这里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关于数轴的认识,这里还没有出现严格的数学定义,

  而是描述性的`定

  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创设了开放性的思维空间,在解决问题时应着眼于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思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对于学生有道理的阐述,教师要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3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2课时 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1)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

  (1)(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难点】

  体会负数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有条件的可播放天气预报视频)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3℃和3℃各代表什么意思?)

  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1)

  【新课讲授】

  教学教材第2页例1。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2)教师讲解0℃的意思。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3℃表示零下3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3℃表示零上3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3℃,读作三摄氏度。

  (3

  )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

  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

  (4)刚刚同学回答得很对,读法也很正确。

  (5)了解了北京的气温,下面我想请同学告诉我哈尔滨的气温,它与上海气温比较又怎样呢?用手势告诉大家好吗?

  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6)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

  (7)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8)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1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答案:-18℃温度低。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1)

  0℃

  -3℃

  3℃(+3℃)

  通过温度的概念,初步学习负数,理解气温高低与温度的关系,是负数学习的第一步。

  第2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2)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

  (2)(教材第3页例2)。

  【教学目标】

  通过呈现存折上的明确数据,让学生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

  【重点难点】

  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

  【情景导入】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一起学习了气温的表示,谁能说一说温度都是怎样读写的?

  组织学生讨论回忆上一课内容。

  师:很好,大家都很棒。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负数知识。

  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2)

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48页例一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0.5+0.30.8+0.61.5-0.50.9-0.6

  二、教学例1

  1、创设情境:超市购物

  出示几件物品的标价

  钢笔、笔记本、讲义夹、记号笔、书包、

  2、根据自己的需要挑其中两件商品然后想想自己要付多少元。讲义夹和笔记本

  先列出算式。

  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先把竖式写下来,列举部分同学的竖式

  你们觉得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把学生的想法板演出来)

  让学生试着计算一下。

  还是刚才的几位同学上去板演。

  逐个点评,纠正计算中的一些问题。

  3、小结加法的计算法则。

  三、教学例1减法部分和试一试。

  1、同桌的两人比较一下,谁用的钱多些?

  多多少用什么方法去求?先列式并列出竖式。

  你会计算吗?要注意些什么?

  试着计算出来,并投影一些同学的`计算。

  逐个点评,表扬做得较好的同学。

  2、小结减法的计算法则。

  四、归纳小结

  比较整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比整数加减法更需注意的地方:

  (都要数位对齐,都要从低位算起);

  (计算小数加减法需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最后在得数里还要点上并对齐小数点。)

  1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让学生先说计算方法,需要注意些什么?

  几位学生上去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先找出错在哪里,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你能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吗?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2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独立完成。

  集体纠正。

  五、全课小结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有哪些收获?

  请参加培训的老师认真阅读以上的教学设计及教学课件,围绕“有效课堂”这一主题,从校本实际出发,结合“研学案”的设计模式,以胡老师的这节课为中心,谈谈“如何把研学案的设计贯穿于课堂教学中”。畅所欲言,充分发表个人的意见。

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三章“线和角”35页和36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在看图讲故事、看图回答问题和测量活动中,感受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2、知道两点间的距离,会测量两点间的距离。

  3、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活动,感受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教具准备:

  学生:直尺教师:情景图两幅

  教学过程:

一、友情链接

  师;真高兴,这节数学课由我来和大家一起上。你们高兴吗、

  生:

  师:相信我们的合作一定很愉快!让我们一起为自己喊“加油”!

  生:

二、复习引入

  师:新课之前老师要考考大家,看谁最聪明。

  谁知道,我们数学课本第三章的内容是什么、

  师:哦,大家都知道啊,那大家都很聪明,一起说吧!

  生:线和角

  师: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们认识了线段、直线、和射线,知道它们的特征…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和线打交道。学习第三节:两点间的距离

三、探究新知

  (一)看图讲故事

  师:初次见面,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

  出示“看图讲故事”情景图。

  师;怎么样,漂亮吧、这是我画的!下面我要考考你的眼力呦。仔细观察,图上画了什么、

  生:太阳、树、凉亭、主人和小狗…

  师进一步引导:边看边想,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有谁、

  生自由说。

  师:再看看,小狗和主人走的路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说说看,怎么不一样、它们之间发生什么事了呢、谁能根据图中的情景和自己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编一个故事、

  师鼓励:早听说咱们xx班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强,今天老师可要见识见识,看谁是咱们班的“故事大王”、

  生试着讲述。

  师鼓励:真棒!告诉老师你的名字,我可要记住你呦。

  师:通过看图讲故事,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小狗走的路是直线,比较近。主人走的路是弯曲的,比较远。

  多指生交流结果。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很有数学眼光啊。老师就把这幅画就送给你们了!

  (二)看图回答问题

  师:看,老师这儿还有一幅图。(出示另一幅情景图)是我变出来的!没想到吧,我还会变魔术呢!

  师:仔细看,这幅图为我们提供了那哪些信息、

  学生自由回答。

  如:图上有小明家和学校;小明家到学校中间有一个湖:湖上有一座桥…

  可能说出,从小明家到学校有三条路。

  师:咱们来一起数一数是不是三条路。

  师生一起数。

  师:这三条路有什么特点、

  生:中间的路是直的,两边的是弯曲的。

  师:你估计小明去学校走哪条路、为什么。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回答,有道理就肯定。

  达成共识:走中间的直路比较近。

  师:刚才,我们一起发现、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同学们表现真不错!这幅图也送给你们,好不好、

  (三)测量

  师:给自己加油,我们继续探究。打开书,看36页上面的插图。观察:连接AB两点的线有几条、

  生:三条。

  师:这三条线有什么特点、

  生:第一条和第三条是弯的,是折线。第二条是直的,是线段。

  师:估计一下三条线的长度,再估计一下,从A到B的三条连线中,哪条最短、

  生:第二条最短。

  师: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通过实际测量来验证一下。

  师:自己动手用尺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在书上。量完之后比较一下,哪条路最短、

  生动手测量。

  师:汇报一下你测量的结果吧。

  生汇报:第二条路最短。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师生总结: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师板书。生齐读。

  师: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板书。

  生齐读。

  什么叫两点间的距离、对照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从A点到B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A点到B点的距离

  师:我们靠自己的努力总结出这么重要的数学结论,而且理解得非常正确。

  你们成功了,高兴吗、为自己的精彩表现鼓鼓掌吧。

四、巩固练习

  做“练一练”1、2、3题。

  第1题

  指名读题。

  师:题中向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

  生:题中讲的是乘坐三种交通工具从北京到广州的路程。

  师:为什么乘坐三种交通工具所行的路程不同、

  师生探讨。

  第2题

  师:图中哪条是铁路线,哪条是水运线,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从图例看出的。

  生:大连到上海的铁路线弯度大,水运线比较直。所以铁路线长,水运线短。

  第3题

  师:你能在A、B两点间画出三条线吗、试着画一画,并测量一下你画的线。

  让学生自己画,测量出长度后,再交流。(全班交流过程中,再一次体会两点间线段的长度最短。)

 五、课堂小结

  师: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生畅谈。

  师:是啊,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直路最近。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要开动脑筋,寻找捷径,少走弯路,就会提高效率,事半功倍。

  六、板书设计:

  两点间的距离

  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个数连续乘两个一位数,改成乘这两个一位数的积;或者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

  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教学重点

  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简便算法方法的选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板演

  商店有5盒手电筒,每盒12个,每个电筒卖6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用两种方法解答。)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答:一共可以卖360元。 答:一共可以卖360元。

  引导学生比较,由于这两种解法结果相同,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

  教师明确:三个数相乘,除了从左到右依次相乘外,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结果不变。

  教师提问:在这道题里哪种算法简便,为什么?

  (第二种算法后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数,因此,第二种算法简便。)

  教师明确:我们可以利用这一规律,把一个数连续乘两个一位数,改写成乘这两个一位数的乘积,比较简便。(板书课题:乘法的简便算法)

  二、学习新课

  (一)教学例1:

  1。组织学生讨论:

  (1)这道连乘题依次计算你觉得怎样?

  (2)怎样算比较简便,你是怎样想的?

  这道连乘题如果依次计算,不容易口算得出结果。如果把后两个因数相乘,正好是10,再和第一个因数相乘,就可以很快地用口算算出得数。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教师质疑:

  这道题怎样计算简便?为什么不改成 ?

  3。练一练

  (二)出示例2:

  1。教师谈话:有时我们可以把刚才总结的规律反过来用,也就是一个数乘两位数,改写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计算比较简便。

  2。组织学生讨论:

  口算不容易算出结果,我们可以把16改写成哪两个一位数相乘?

  全班交流,学生可能回答: 。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提问:第二种方法把它改写成 或 哪种简便?(显然前者简便,因此我们采用前一种。)

  3。练一练

  订正时提问:

  (1)计算 时,为什么不改写成 ?

  (2)计算 时,为什么不改写成 ?

  教师明确:我们要有目的地把两位数改写成两个一位数相乘,使第一个一位数与被乘数相乘时得整十。

  三、巩固反馈

  1。用简便算法计算下面各题。

  注意检查: 这题是否按原题直接依次计算,比较简便。

  2。同学们乘汽车去参观博物馆。每辆汽车坐45人,用3辆汽车送了2次才把所有的同学送走。去参观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用两种方法解答)

  3。商店运回1500千克水果糖,每10千克装一袋,每10袋装一箱,可以装多少箱?(用两种方法解答)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你还知道哪些简算方法吗?

  五、课后作业

  1。用简便算法计算下面各题。

  12×2×5 22×6×5 15×2×3

  25×5×2 13×5×8 35×4×5

  11×5×4 26×4×5 25×4×6

  2。用简便算法计算下面各题。

  15×16 35×14 22×25 24×15

  25×12 18×15 45×14 55×12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讨论会

  活动目的

  1。使学生了解多种乘法简便运算的方法。

  2。通过挑选较好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3。通过口述简算过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讨论题目

  计算16×25有多少种简便算法?哪种方法更好?

  讨论过程

  1。教师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2。每组选派代表说出本组的讨论结果,并口述简算过程。教师同时记录。

  3。教师与全体学生共同评价,选出比较简单的一(几)种方法。

  参考方法

  方法1:16×25

  =(10+6)×25

  =10×25+6×25

  =250+150

  =400

  方法2:16×25

  =(4×4)×25

  =4×(4×25)

  =4×400

  =400

  方法3:16×25

  =(16÷4)×(25×4)

  =4×100

  =400

  方法4:16×25

  =(4×4)×(5×5)

  =(4×5)×(4×5)

  =20×20

  =400

  方法5:16×25

  =(20-4)×25

  =20×25-4×25

  =500-100

  =400

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第124—125页,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及练习三十三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储蓄存款的一些常识,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日常的存款利息。

  2、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积极参加储蓄,支援国家建设并依法纳税的思想品德教育。

  设计说明:

  “利息“这一节课的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多。从导入新课就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课外调查入手,顺势导入,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学生自己填写存款凭条,自己动手计算利息,小小储蓄员活动,课外调查验证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新课程理念。

  通过学生调查,教师讲解,可使学生受到勤俭节约,积极参加储蓄,并依法纳税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顺势导入

  昨天,同学们都回家调查了自己家上半年的总收入与总支出,请大家计算一下,自己家上半年结余了多少钱?

  生1:我家今年上半年共结余了2550元。

  生2:我家结余的多一些,是5200元。

  生3:我家上半年新买了四轮拖拉机,没结余钱。

  生4:我家上半年结余的少(不好意思地停了一下)只结余了500元

  ……

  师:那你们家结余的钱都干师妹去了?

  生1:我家结余的钱借给二叔家盖房子了。

  生2:我家结余的钱存农村信用社了。

  生3:我家结余的前也存农村信用社了。

  生4:我家结余的钱存入农业银行了。

  ……

  师:把结余的.钱存入银行或农村信用社的同学有多少呢?(有一大半的学生举起了手)

  师: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或农村信用社,储蓄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因此,储蓄是件利国利家的事,我们应当积极参加。参加储蓄就要知道利息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个知识。

  板书课题:利息

  二、通过实里例:介绍储蓄知识。

  1、教师介绍

  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

  2、举例说明师妹是本金,利息和利率。

  幻灯出示:(例如)

  师:同学们,同桌可以互相帮忙,从上面的例子里站找到本金、利息、以及本息合计是多少。(学生汇报)

  生1:我知道,小丽存入银行的100元钱是本金。

  生2:小丽一年之后从银行得到多付给的1。8元就是利息。

  生3:一年之后,小丽从银行共取回来本金和利息101。8元。

  师:关于利息,谁还知道哪些?

  生1:我还知道,存款的利息要按20%的税率纳税。

  生2:我也知道,银行多付给小丽的1。8元就是缴纳利息税之后的利息

  生3:我爸今年买的国债就不纳利息税。

  三、试算利息,依法纳税。

  师:计算利息,就要知道利率,利率是什么呢?

  生: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让学生自学利率的内容。

  师:计算利息用什么公式呢?

  生回答,师板书: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师:对照利率,请大家帮小丽计算一下;她的100元钱整存整取三年,到期的税后利息是多少?(学生计算后,汇报)

  生:我是这样计算的:

  三年到期的利息是:

  100×2.70%×3=8.1(元)

  应该纳利息税:8.10×20%=1.62(元)

  实际上得到税后利息:8.10—1.62=6.48(元)

  三年到期之后,小丽共得到本金和税后利息一共是106.48元。

  师:大家赞同她的计算方法吗?

  大部分赞同,有三个学生举起了手。

  师:你们三个计算的不一样吗?

  生1.2.3:我忘记计算利息税了。

  师(笑说):那么三个平时都遵纪守法的,储蓄时可别忘了依法纳税哟!

  四、小小储蓄员,计算利息准。

  1、出示第125页的做一做

  2、把全班学生同桌两人为一组:同桌左边的同学充当张华,按第124页的存款凭条填写存款凭条;同桌右边的同学充当储蓄员,计算利息,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快,计算最准确。

  3、书面练习:练习第三十三页第1、2题。

  五、课外作业:

  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请同学们可后调查一下,现在的利率是多少?与我们书上介绍的一样吗?

【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4-15

数学教学设计06-14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14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11-09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2-18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3-25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06-15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08-0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