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20 15:17:5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推荐)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推荐)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了解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方法。

  2、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根据数量多少描点、连线。

  3、看懂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中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数量的简单分析。

  4、体会统计在生活里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培养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看懂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中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简单分析。

  课前准备:

  1、让学生收集一至五年级第二学期自己的体重情况,并制成统计表;

  2、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画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3、制作本节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辅垫

  教师叙述:小明是一个气象爱好者,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认真地收集了20xx年每个月的降水量,并把收集来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多媒体出示64页统计表)。

  教师叙述:小明为了比较形象具体地把收集来的数据表示出来,他把收集来的数据制成了这样一幅统计图(多媒体出示根据第64页例题制作的单式条形统计图)

  问:这是一幅什么统计图?

  它用什么表示每个月的降水量的?有什么特点?

  二、初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引入新课

  1、教师叙述:后来,小明把它改成这样一幅统计图(多媒体出示例题单式折线统计图)

  问:这幅统计图与刚才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指导学生看懂图中每个月的降水量是多少,弄清折线上升、下降与数量变化的关系)

  2、揭示课题

  这幅统计图叫做单式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三、制作折线统计图,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1、师生共同制作图

  (1) 师生共同边说教师边用多媒体演示至画好横轴、纵轴、网格后的图。

  (2) 针对一月和二月的降水量,让学生说说如何描点?(学生说,教师用多媒体演示。)

  (3) 问:怎样连线?(突出顺次,教师用多媒体演示连线过程。)

  (4) 制好后检查。

  2、指导学生看图

  问:从这幅单式折线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相邻两个月之间,哪两个月之间的降水量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降水量下降得最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归纳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请你说出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指出: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板书:特点:表示数量的多少;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问:小明为了表示20xx年降水量变化的情况选用哪一幅统计图比较好?

  教师叙述:所以小明把这幅折线统计图寄给了当地的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为当地的防汛抗旱工作提供一点依据。我们也要学习小明,小能人做大事,用自己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实际,这祖国的发展作点贡献。

  四、巩固练习

  1、(1)根据自己收集的一至五年级第二学期的体重制成折线统计图。

  (2)画完后相互交换检查。

  (3)同桌根据自己制成的折线统计图相互说说自己的体重变化情况。

  (4)到实物展示台前展示自己画的折线统计图,并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信息。

  2、教师叙述:小红生病了,在今年6月79日住进了医院。医院每隔4小时给她量一次体温并把制成了折线统计图。(多媒体出示66页第一题图)

  (1) 指导学生看图。

  (2) 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3) 这幅折线统计图与我们前面见到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指出: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制作折线统计图。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深化拓展

  教师叙述:我是育才文具店的老板,你们都是我的员工。我收集了本店二至九月钢笔销售的情况,并制成了折线统计图。(多媒体出示图)进货多了,我怕卖不掉,积压资金;进货少了,我又怕不够卖,赚钱少了。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数学新课程的学生观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本课设计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首先通过对正比例的复习,直接导入新课教学,揭示课题,根据生活中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和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接着运用反比例的知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然后让学生自己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反比例,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反比例,能体会函数思想。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能利用反比例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提高观察、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重难点和关键

  1.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关键:认真分析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及规律。 教学方法

  讲解法、提问法、探究法等 微课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 讲解 设计意图 导入(1)分

  1.正比例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2.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1)相关联的量(2)比值一定

  巩固旧知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过程(6)分

  1.课件出示

  例1

  师:在表1和表2中,有哪几个变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表1和表2中的关系相同吗?

  生:表1的两个变量(长和宽),积相等都是24。表2的两个变量(长和宽),和相等都是12。

  2.课件出示 例2 师:表中有哪几种量?时间是怎样随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每两个相对应数的乘积是多少?发现了什么?

  生:速度和时间这两个量,时间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减少,时间随着速度的减少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速度和时间的积总是一定的,都是120(表示的是路程),路程一定时,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乘积一定。

  师:速度x时间=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这两个量,速度变化,所用的时间也随着变化,而且速度与时间的积(也就是路程)一定,我们就说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通过观察图表和表格,引导学生借助表和图进一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展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小结(1)分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反比例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xy=k(一定)。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

  反比例意义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1.回顾导入:正比例的意义导入反比例

  2.探究新知:用微课学习反比例的意义

  3.巩固练习: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能利用反比例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5.课后思考: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异同?

  课后反思

  本微课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内容,时长8分钟,主要通过生活中的三个情景,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理解和概括反比例的意义,并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这样就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动直观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和掌握知识。不足之处:1.在教学中,我觉得让学生动脑思考的时间还是不够,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索,一直都是老师扶着走,感觉有点放不开。2.在提问方面,过多照顾了学习较好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对学困生知识的拓展训练太少,要多关注全体学生。如果让学生自己来探索,自己去提问,自己去发现,我想,这样的教学,才是我所想要的教学效果,也才是更深一个层次的教学,更专业一些的境界,所以,在现在的教学思路,教学模式上,再来一些变化,更加放手让学生做,我想效果一定会更好。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

  买新书(连除和乘除混合的两步运算)

  学习目标

  1.能用画图的方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出算式。

  2.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目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三年级下册买新书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用画图的方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出算式。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目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掌握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目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竖式算一算

  84÷6= 124×8=

  二、导学新课

  1.学校为同学们买来了一批新书,快去看看吧,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你读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共有图书200本,有两个书架,每个书架4层?

  问题: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你能画图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之间交流,看谁的方法直观易懂,全班交流,展示,说一说你的想法。

  2.列式计算,再和同伴说一说。

  (1):200÷2=100(本)100÷4=25(本)

  先算每个书架放多少本?再求每个书架每层多少本?

  (2)200÷2÷4

  =100÷4

  =25(本)新- 课- 标-第 -一-网

  先算每个书架放多少本?再求每个书架每层多少本?

  (3)200÷(2×4)

  =200÷8

  =25(本)

  先求两个书架共几层?在求每层多少本?

  问:你能说一说连除和乘除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吗?

  (1):没有括号时,运算顺序是从左向右计算。

  (2):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3.先列式算一算,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仔细看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画图,说一说。 独立完成,,交流想法,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3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买新书(连除和乘除混合的两步运算)

  200÷2÷4 200÷(2×4)=200÷8 =100÷4=25(本) =25(本)从左向右

  先算小括号里面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切实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书店买过书呢?老师我最喜欢看去书店买书了,因为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书本任你挑选。现在,比如老师想再去书店买几本书,分别是数学家的故事和童话选,单价各是6.45元和4.29元,根据这两本书的价钱你们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1:数学家的故事和童话选一共需要多少钱?

  生2: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多多少钱?

  师:非常好!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6.45?+4.29

  师:第二个问题,谁来?

  生:6.45?-4.29

  师:很好!那6.45?+4.29和6.45?-4.29到底等于几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加减法.

  师:这两道算式你们会算吗?请同学们拿出草稿纸来列竖式算一算吧!师:同学们,你们算好了吗?来看看黑板上这两位同学做的,(念一下竖式)你们同意吗?

  师:(指着竖式)像这样一位对着一位减,你们觉得陌生吗?那这样列竖式以前我们在哪见过

  生: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用过.

  师:是呀,那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对齐.

  师:是的,瞧,我们来看看小数加减法,你发现了什么?

  生:小数点对齐.

  师:小数点对齐,也就确保了相同数位对齐.太棒了!你们已经找到了小数加减法最关键的地方.

  二、探究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爱动脑筋,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些礼物,瞧

  数学家的`故事:6.45元 神奇的大自然:8.3元 童话故事:4.25

  问: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道数学问题并列式解决吗?能吗?拿出草稿本来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列式解决。

  师:怎么样,同学们都写好了吗?老师收了几位同学做的题,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两位同学都提了水彩笔比跳绳贵多少元?

  8.3-6.45,谁做对了,你们同意第几种?

  8.30 8.3

  -6.45 6.45

  1.85 1.95

  生:第一种。

  师:那为什么是这样做的,你有想法吗?

  生:8.3中有隐形的“0”

  师:想一想,为什么我们可以在百分位上添“0”?

  师:对,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那谁来说一说第二种哪错了?

  生:0-5忘了退位减.

  师:好了,虽然这位同学出错,但给了我们很重要的提示.

  师:刚才这个问题提得真好,让我们有了新的收获,还有同学提出不同的问题,咱们来看看.

  如:6.45+4.25=10.70(元)

  师:仔细看看这道题的得数是10.70,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生:得数上,小数的末尾出现了“0”

  师:那你知道结果可以怎样写?

  生:10.7

  师:为什么?

  生:小数的性质.

  师:以后,当计算小数加减法,如果小数的末尾是0,我们要对结果进行,去掉0,在把化简结果写在横式里,这也是我们数学简洁美的体现.

  师:老师这再列出两个式子。.

  9.6+60.4=70.0(元)

  师:你们对它有什么建议吗?

  生:得数可以写成70.

  师:对,最后的得数能化简的就要化简.

  师:大家再瞧:9.6-7.53=2.07(元)这个得数上也有0,能去掉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它起到占位的作用)

  师:刚才我们做了这么多的小数加减法都从哪一位算起?

  生:从低位算起.

  师:其实这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和什么算法相同?

  生:和整数加减法相同.

  师:那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生:得数要点上小数点.

  师:嗯,说得太好了,这确实是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最大的不同之处。

  师:谁来说一说在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同桌间相互讨论.

  生:...

  三、练习巩固

  师: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做一下书本72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们,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要注意什么?(小数的加减法,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数位要对齐,小数的得数末尾的0可以省略。)

  五、作业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教材第7

  1、72页的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2、在尝试和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法运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计算的算理,即小数点对齐,计数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才能相加减。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三年级时,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同学们对小数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经常能够用到小数?

  生:商店和超市里商品的价格。

  生:测量身高的时候用到小数。

  师:用的最多的地方是哪里?

  生:超市和商店里。

  师:的确如此,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经常用到小数。哪些同学有过购物的经验?

  师:非常好,大家都有买东西的经验。在购物过程中,我们不但会遇到小数,还会遇到小数的计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板题:小数加减法)

  师:希望大家开动脑筋,大胆猜想,看谁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发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说明其中的道理。

  二、自主探究

  1、小数加法 (1)课件呈现主题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在书店里,小女孩想买2本书,小男孩想买1本词典。

  师:一起来看这两本书的价格,谁来读一读?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买这两本书,一共花了多少钱?

  (2)《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钱?(课件呈现提出的问题)

  师:要解决这两个问题,该怎样列式呢? (1)6.45+4.29 (2)6.45~4.29

  师:这两个算式分别是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如何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探究算法

  先看算式6.45+4.29,先估算一下,这两本书大约一共有多少钱?

  师:这是两位小数的加法,你想用什么方法算出一共花的钱数呢? 生:我想用列竖式的方法。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看来大家都选用列竖式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用竖式该怎样计算呢?根据你的经验,想一想,当我们遇到新知识时,通常会怎么做呢?

  生:想办法将新知识转化成学过的知识。学过整数的加减法。

  师: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你能用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的知识来解决今天的问题吗?请同学们运用转化的方法思考,并在练习本计算,算完后在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你的计算方法。

  (3)交流汇报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讨论结果与大家分享? (我们小组认为)

  师:说得有道理!这是你们组的想法。还有谁想说说你们小组的想法呢?

  师:其他组的同学,你们和他们的想法一样吗?(一样)

  师:要正确的计算小数加法,一定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

  师:是啊,相同数位对齐是正确计算小数加法的关键,那我们把这关键的地方记录下来。

  板书:相同数位对齐。

  师:相同数位对齐,就能保证计数单位相同,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师:同学们计算不仅要算得准,还要算得快,那么计算小数加法时,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而准确地把相同数位对齐呢?

  生:把小数点对齐。

  师:小数点是小数的标志,是不是把小数点对齐了,就能帮助我们快速地把相同数位对齐,提高计算的速度呢?我们通过题目来体验一下!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2.53+4.67=

  16.07+24.89= (小数末尾有0时要化简,根据小数的性质,这是数学的简洁美。)

  师:你们的计算结果一样吗?看来把小数点对齐就能快速地帮我们把相同数位对齐了。不会出现像的情况。 板书:小数点对齐。

  师:通过我们探究这几道小数加法题,你觉得计算小数加法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小结:小数点对齐

  相同数位对齐

  从低位算起

  得数点上小数点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找到了学习新知识的方法,还掌握了方法背后的道理。

  2、小数减法 师:顺利地解决了第1个问题,再来看第2个问题,是用减法计算的,你们会计算吗?

  (1)学生独立思考并在练习本上完成,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找一名做得快的同学到讲台上板演。) 6.45~4.29

  (2)汇报:

  师:你们和他的计算结果相同吗?(相同) 师: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小数点对齐

  相同数位对齐

  从低位算起 得数点上小数点

  (3)完成下面两道题,并且验算。

  7.2~0.8=

  5.64~1.78=

  (4)引导比较,深化算理

  师:回顾我们研究小数加减法的过程,说说我们是怎样解决的。 师:将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整数加减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又有哪些新发现?

  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同的是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一定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再加减。

  三、巩固应用

  1、改错。

  2、解决问题

  3、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在解决这个问题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不能仅仅依靠计算判断,还要结合实际情况。

  四、回顾整理

  真是个生活中有心的孩子。同学们现实生活中蕴含着许多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我们不但要善于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用旧知识帮助学习新知识,还要结合实际,灵活应用,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生活智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

  (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

  (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

  几条边

  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

  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

  看谁折得快折得好。

  (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

  你是怎么办的

  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

  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

  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

  还是一样大呢

  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

  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

  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

  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

  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

  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

  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

  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

  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

  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评: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

  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

  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2课时:认识周长)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能利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3、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显示生活里的数学,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认识周长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物体的边线。

  1、出示一面无边框圆形镜片

  师:这是一面镜子,老师每天早上用它的时候都是这样拿的(演示手势)很小心的,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镜子是玻璃的,没有边框,易划手。)

  那谁能帮老师想个办法,解除这个麻烦呢?

  我也想过给镜子镶一道金属边框,可我怎么知道这个边框倒底要多长? (可以用软尺量一下。)

  师:你能指给大家看看,量哪里吗?

  点名指一指边线,如果学生指着边线上的某一点,教师适当加以引导。

  师:同学们刚才所指的,其实就是这个镜面的边线。

  2、(出示数学书)师:你能指出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在哪里吗?引导学生指的方法(从某一个点出发,沿边线绕一圈,回到起点)

  谁再来指一下三角尺的边线?生指,师生指。 同桌互指三角尺的边线。

  3、出示想想做做2

  师:你能描出这些图形的边线吗?请大家任意挑两幅图描出它的边线。

  学生独立描出第二题图形的边线,并相互交流。

  师选取两位同学的作业做对比,指出画时应贴近边线画。

  二、认识周长

  1、(出示例题图)

  师:儿童游泳池池口的边线在哪里?谁来指给大家看。

  指名上台说一说、指一指,动态画面演示出游泳池池口的边线。

  师:游泳池池口的边线的长也叫游泳池口的周长。

  板书课题:周长

  谁再来说说什么是游泳池口的周长?指名说,互相说。

  2、刚才我们所指的`数学书封面的边线的长其实就是什么?(课件出示。)谁再来说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3、你还能指出这是什么的周长吗?谁来边指边说。

  三、测量计算周长

  1、(出示一片树叶)师:你能指出这片树叶的周长吗?(课件演示)树叶的周长到底有多长呢?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想到用工具去测量,再追问:你们想用什么工具,怎样测量?

  指名讲解测量方法。(用线围周长,作记号。再用尺量线的长度,就是周长。)(教师说明:选整厘米数)

  分组操作

  指名上台演示测量。师辅助。(注意:起始点,并要贴近边线量)

  指名讲解测量方法。(用线围周长,作记号。再用尺量线的长度,就是周长。)(教师说明:选整厘米数)

  分组操作

  指名上台演示测量。师辅助。(注意:起始点,并要贴近边线量)

  2、(出示试一试左边一图)师:这个图形的周长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测量工具?为什么?能一下子直接测量出周长吗?那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测量每条边的长度,课件出示每条边的长度。)

  追问:知道了每条边的长度后,该怎么得出周长? 指名回答计算方法。

  然后独立测量计算右边图形的周长。

  小结明确:一个多边形的周长就是围成这个图形的所有线段的长度之和。

  四、拓展提高

  1、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做好后,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义教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6页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编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也就是当若干分中有一份与其他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也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让他们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本课的主题图是十分不错的教学资源。把它稍作修改,做一个动态课件,小熊从4x4个玉米中掰走一个。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想到用乘加的方法来列式,更能让学生容易想到乘减的方法来列式。

  学情分析:

  此时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感受了乘法运算的意义,并初步具有了用乘法来计算的意识。这样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出发,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可观察、思考的素材,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情境自主解决乘加、乘减问题,建构乘加、乘减问题的模型,形成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地计算。

  2、学生能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乘加、乘减”这一问题模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联系生活经验解释连乘的模型,增强探索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乘加、乘减问题的建模过程及模型内化和解释。

  教具准备:

  课件、书签、○片。

  教学策略:

  新课程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它主张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主张在知识内容与对一般策略的需要都很丰富的情境中启动思维的教学。人教版第三册“乘加、乘减”一课安排在乘法学习这一单元的中间部分,是方便学生根据前后口诀间的关系进行乘法的正确计算,如果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会“正确计算”这一层次,可以说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一听就会,变成类似于练习课。但如此一来,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反面得不到丝毫发展。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说、摆、练等多种形式发展学生特长,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乘加和乘减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图画,理解图画的基础上让学生列出算式。要想学生能理解运算顺序,培养学生熟练的计算的能力。并掌握计算的顺序。

  这节课我主要注重从以下做起。

  1、我这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并不是计算教学。

  2、注重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充分的发表各自的意见,互相提问、互相答辩,增强学生的分辨理解能力。

  3、课堂上以鼓励,赏识,你能形的激励语言,给学生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画面录音,加背景音乐)同学们,俗话讲得好,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动画演示)春天,勤劳的小熊整理好了土地,种下了一些玉米。小熊经过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到了秋天,小熊种的玉米丰收了。

  2、师:请大家仔细看图,从图上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生:有4棵玉米树,每棵有3个玉米棒。

  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几个玉米棒子?(贴出)

  3、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3×4=12(说出口诀)或4×3=12或3+3+3+3=12

  4、师:我用图示表示出来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师:有一天,小熊来到了玉米地,看到自己种的玉米成熟了,高兴极了。(出示主题图)

  2、师:现在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根据这幅图的意思,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小熊掰走了一个,还有几个?

  生2:有4可玉米,每棵树上有3个玉米棒,小熊掰走了1个,还剩下几个玉米棒?

  (板书:还剩几个玉米棒子?)

  3、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小精灵来了。如果你是小精灵,你会怎么提醒大家?

  生1说:“同学们,不要慌,要仔细想一想再做!”你们先自己动脑筋想一

  生2说:“同学们,借助图形摆一摆、画一画吧。”

  师:同学们,先画图形表达图的意思,再列出算式,在小组内互相说说。(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几个同学到黑板上展示。

  4、并说出你的想法并解答其他小组提问:(教师板书)

  3+3+3+2=11 3×3+2=11

  生1:前3棵玉米上,每棵都有3个玉米棒,最后一棵上有2个,所以列式为

  师生:(在3×3下面画一条横线)3×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

  生1:前面3棵玉米,一共有多少个玉米棒。

  3+3+3+3-1=11 4×3-1=11

  生2:小熊没有掰玉米时,4棵玉米都有3个玉米棒,小熊掰走了1个,所以列式为4×3-1=11。

  师生:(在4×3下面画一条横线)4×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

  生2:原来的4棵玉米树上,一共有多少个玉米棒。

  师生:为什么要减1?

  生2:小熊掰走了一个,所以减去1。

  5、师:请同学们认真地观察列出的算式,想想右边一列算式有什么特点,跟左边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左边的一列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只有减法,没有乘法。

  生:右边的算式中,有乘法,也有加法和减法。

  师:我们以前学过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算式,那今天这种有乘有加或有乘有减的算式,就叫乘加乘减。今天我们就学习乘加乘减。(板书课题。)

  6、师:刚才,同学们真棒,自己根据图意列出了乘加乘减的算式,并算出了结果。谁来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师:一个算式里有乘,又有加或减,应该先算什么呢?

  生1:先算加减法。

  生2:先算乘法。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发现得最快,最准确。(学生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

  生1:有乘有加的时候,先算乘,后算加。我们是以3×3+2为例算的:先算3×3=9,再算9+2=11。

  生2:有乘有减的时候,先算乘,后算减。比如:4×3-1,先算4×3=12,再算12-1=11。

  师:讲得真好!那你们心中有结论了吗?遇到乘加乘减这样的算式,应该先算什么?

  生(齐答):先算乘,后算加减。(贴出)

  三、活动体验,应用新知

  (一)帮助小青蛙。

  1、放课件:(动画显示,同时教师说明:小熊扛着1个玉米棒,迈着轻快的步伐,高兴地往回走。咦,前面来了个好朋友小青蛙,小青蛙看到小熊种的玉米结实又好吃,希望小熊能送给自己。小熊想了想,说:“你要是能答对我的问题,我就把玉米棒送给你。”小熊:又摘下了一个玉米棒问:地理还剩下几个玉米棒?同学们,你能帮助小青蛙吗?)

  师:现在还剩几个玉米棒呢?谁能用乘加或乘减的算式帮小青蛙算一算吗?

  生1:小熊共掰走了2个玉米棒,应列式为:3×3+1=10。

  2、师:你是怎么计算的?

  生1:先算乘法:3×3=9,再算加法:9+1=10。

  师:你真棒!送给你一个小礼物。

  生2:我是这样列式的:3×4-2=10,先算3×4=12,再算12-2=10。

  师:能说说为什么减2吗?

  生2:原来是4棵玉米,每棵上面都有3个玉米棒子,小熊掰走了2个,所以要减2。

  师:说得真好!也送你一个小书签。

  (二)丰收庆祝会

  师:小熊为了庆祝丰收,在家开庆祝会,看!它们不光带来了水果,还为大家带来了问题。

  1、书本56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再提问)

  师:你是怎样列式的?

  生1:3×4+2

  师: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生1)吗?(学生纷纷举手)

  生2:你是怎样想的?

  生3:3×4求出的是什么?

  生4:你会用乘减的方法来计算吗?……

  (三)书本58页第4题。

  课件展示(学生先独立完成后汇报。)

  (四)做游戏。

  师:下面我们做游戏。游戏的规则是一生摆图形,提出问题;另一生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摆的图形必须用乘加乘减计算。然后交换。

  看谁最棒?(学生开始做)。

  四、课堂总结,分享收获。

  师:你们喜欢今天这节课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下课后,请你找到自己的好朋友,跟你的好朋友分享一下这节课的收获好吗?下课。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9

  设计说明

  1.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创设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问题情境。

  “实践出真知”,在亲身体验和动手实践中获得的认知才是最真切的。教材首先创设了元旦联欢会抽签表演节目的情境,让学生在抽签活动中初步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然后让学生通过“摸棋子”的试验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这样收到的效果胜过单纯地说教。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放在了与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同等重要的位置,体现了现代教育新的理念。本节教学设计创设了一些有用而且有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享受从事数学活动的喜悦,使每位学生在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能获得成就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1个纸盒、4个红棋子、1个蓝棋子

  教学过程

  1、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乌鸦喝水”的三幅图,请学生用“一定”“可能”和“不可能”分别说一说这三幅图上的故事。

  师: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不能确定它发生的结果,有些事件能确定它发生的结果,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乌鸦喝水”是小学语文一年级课本中的.一篇文章,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借助这个故事,让孩子们用“一定”“可能”和“不可能”进行描述,可以充分了解他们对“一定”“可能”和“不可能”这三个词语的理解以及孩子们对可能性知识的已有认知水平。

  2、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主题图。

  (1)课件出示主题图,师简单介绍图意:联欢会上,通过抽卡片决定每人表演一个什么样的节目,有分别写着唱歌、跳舞、朗诵的三张卡片,如果让你抽一次,可能有什么结果?

  (2)小组讨论后,派代表汇报。

  小结:每名同学表演什么节目是不确定的,因为有些事件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

  3、模拟演示,教学例1。

  (1)观察图(1),请学生说说图意。

  师:三张卡片分别写着唱歌、跳舞、朗诵,小明可能会抽到什么节目?

  预设生1:可能是唱歌。

  生2:也可能是朗诵。

  生3: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师:小明抽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这说明了什么?

  (事件的不确定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1、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3、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4、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5、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6、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

  1、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3、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4、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5、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6、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

  8、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数学书第90页例1、91页例2。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男生3人,女生4人,每人10秒拍球,那一组拍的总数多哪组就获胜。女生队拍的'多。老师宣布女生队获胜。男生感到不公平,该怎么比公平?那么平均数是

  一个什么样的数,怎么求平均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 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 学习例1

  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图。(出示课件)

  自探提示:

  (1)从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小红比小兰多1个,小明比小亮多2个)

  (2)从图中你能看出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吗?是怎样看出来的?(移多补少)

  (3)你会列式计算出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吗?必须先求出什么?请试着解答。(总个数)

  (5)你觉得怎样求平均数?(列式计算)

  思考:在例1中,我们求出平均每个人收集13个瓶子,是表示他们4人中某一个人实际收集13个瓶子吗?每个人实际收集的瓶子数和平均数13有什么关系?

  2、 练习:

  小明身高135厘米,河中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3、 学习例2:观看两队的身高记录

  (1)先看欢乐队的身高记录

  列式计算,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

  (2)观看开心队的身高记录

  列式计算,求开心队的平均身高;

  (3)比较两队的平均身高;

  (4)总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 练习:(选择)

  (1)三(1)班学生植树,第一组种18棵,第二组种20棵,第三组种25棵。平均每组种几棵?

  A、20棵 B、21棵 C、19棵

  (2)玩具店卖玩具车,第一天卖54辆,第二天上午卖23辆,下午卖25辆。平均每天卖多少辆?正确列式是:

  A、(54+23+25)÷3 B、(54+23+25)÷2

  三、实践应用

  下图是一个平均水深是100厘米的水池,小明的身高120厘米,小明在里面游泳有危险吗? 天气越来越热了,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到池塘里去游泳。

  四、小结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完成数学书练习十一的内容。

  板 书:

  平 均 数

  小红 小兰 小亮 小明——移多补少

  ( 14 + 12 + 11 + 15 )÷4 = 13(个)

  ↓ ↓ ↓

  总 数 总人数 平均数

  好处: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认识钟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91―92页的内容及练习十六的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认识钟面,了解时针、分针;

  (2)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认识整时,使学生学会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生活中时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惜时间、遵守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教学重、难点:

  认识钟面,能区别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会认整时。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钟面模型。

  学具: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猜谜语。

  师:小朋友,你喜欢猜谜语吗?(生:喜欢)今天,彭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原创谜语:我有一个可爱的小伙伴,时刻嘀嗒着,时不时提醒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助手!猜猜看这个小伙伴是什么?。

  生1:闹钟。

  生2:钟表。

  2、展示多姿多彩的钟表。

  师:对呀!钟表的种类真是多不胜数!看!(展示各种钟表)这些钟表形态各异,真是蕴含了很多学问呢!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钟表吧。(展示课题:了解钟表)

  二、借助经验,认识钟面

  1、感知钟面。

  师:请小朋友拿出你的'钟面模型。

  看看钟面上有什么?把你观察到的说给同桌听。请开始吧!

  2、学生动手操作并在小组内交流。

  3、汇报评价。

  师:刚才,你们在玩钟面的时候,发现什么了?

  生1:我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

  生2:有两根针。

  师:比较这两根针,你有什么发现?

  生2:一根针长些,一根针短些。

  生:一根胖些,一根瘦些。

  师:在数学里,这根又长又短的针叫分针,又短又粗的那根针叫时针。

  师:你能在钟面模型上找到分针是哪根吗?时针是哪根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4、师生小结。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钟表。(课件出示钟表,再次感知钟表的几个特点)

  三、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认识整时(小明的一天)

  (1)老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在学校里玩得开心吗?(生:开心)今天我要带大家一起看看小明是如何度过他充满快乐的一天的。

  (2)师:请大家看一下课件上的图片,小明正在做什么呢?(生:刷牙)你知道这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吗?你是如何得知这个信息的呢?(多让生说)

  生1:因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所以就是7时。

  生2: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点。

  师:7点的书面语叫做7时。

  (3)师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板书:7时)

  想一想,7点在电子表上显示为07:00。

  2、小明起床后,先去刷牙洗脸,并享用了一顿美味的早餐。完成这些后,他犹豫着不知道接下来要干什么。你来猜猜,他看到课件上第二幅图后会决定做什么?

  师:你知道小明做什么呢?

  生:在看书。

  生:在读书。

  生:在上课。

  师:小朋友说得太棒了,你知道现在是几点钟吗?(老师写下“生:8时师板书”)第二种数字表达法应该如何写呢?(学生回答:“8:00”老师再写下来)。

  师:你看他上课多么认真啊!希望大家也能象他一样。

  3、小明做操可认真啦,瞧。(出示第三幅图)

  (1)师: 你知道这是几时?(生:10时师板书)10时在电子表上怎么表示呢?(生:10:00师板书)

  (2)出示第四幅图)他在干嘛?(生:吃午饭)

  师:猜猜这是几时呢?(生猜、说:12时)(出示钟面)订正猜测结果。

  (3)课件出示第三、四幅图,让学生直接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并写在本子上。

  集体订正。

  师:猜猜这两个时间小明分别应该在做什么?(生自由发言)

  (4)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合理吗?

  小明每天都严格遵守时间作息,他过着充实而快乐的生活。我们应该向他学习,成为守时的好孩子。

  刚才我们看到了好几个整点的钟面,现在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它们,看看有什么共同之处吗?(分针指着12)还有什么不同之处吗?(时针指着几点)。

  师板书: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4、学生动手操作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么多时间,你想不想自己在钟面上拨一拨时间呢?

  生:想

  师:老师说几时,请小朋友在钟面上拨出这个时间。

  师:3时、5时、9时、6时、12时

  请大家快速调整你们钟面上最喜欢的整点时刻。调好后,请与旁边的同桌交流一下,你调到了几点?在那个时刻你正在做什么?

  学生拨钟并交流。

  四、快速抢答游戏

  师:认识钟面上的时间的小朋友,就请站起来抢答。

  五、巩固练习

  1、连线(书94页第一题)

  2、请依次给钟面补上时针或者分针

  3、想一想

  (课件出示两幅图)说说这是几时呢?(10时)为什么都是10时而小朋友做的事情却不一样呢?

  生:一个是上午10时。

  生:一个是晚上10时。

  七、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认识了整时。

  生2:我知道了钟面上有12个数,还有时针和分针。

  结束语:时间悄悄溜走,一节课顷刻间就过去了40分钟。就像一匹飞驰的小马车,时间快速前行。因此,我们必须珍惜时间,成为时间的掌控者。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要点是乘法结合律。它是在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既要使学生懂得算理、知识迁移的道理,又能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同时,还能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各类简便计算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开拓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

  学情分析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是一个新的教学内容,虽然交换和结合在生活中接触很多,但它比较抽象,要建立此概念对学生可能有点难度。所以教学中,应该多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体验学习方法。让学生自我感知,自主构建知识网络。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学习简便运算打下基础。

  54名学生中,有百分之三十的学生整体看来很不错;百分之四十学生踏实、认真但接受新知的能力较慢;百分之十五的学生属于聪明却不好学的类型;还有百分之十五的学生是学困生。我相信,通过本节课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引导教学,小组讨论交流等的方式,班级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能在轻松,快乐氛围中掌握新知。而百分之十的学生经过“一帮一”的学习也没有问题,难的是百分之五的学生(基础差,不好学,加上智商不同常人)。虽然班级两极分化严重,但若通过努力,能达到预期效果,我也很满意。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通过换位置观察等活动,经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体验到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游戏:猜一猜

  《盲人摸象》的动画片,边看边想,有什么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师小结:对,我们在观察物体的时候,千万不能象盲人一样,只看到一部分就作出判断,得出结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观察照片,激活经验。

  1.观察教室照片。

  (1)谈话引入,观察照片。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老师这儿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拍的哪儿吗?(在屏幕上依次打出两张分别从教室的前后拍的照片,让学生进行辨认。

  (2)拍的是同一个教室(板书:相同的物体)

  为什么拍出来的样子会不一样呢?(板书:不同的样子)

  (启发学生想象拍摄者的位置。)

  (3)下面的两张照片哪张是在教室前面拍摄的,另一张是在哪里拍摄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4)得出结论:同一个教室,站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拍,得到的照片是不一样的。

  2.“想想做做”第1题。

  下面的两张照片,哪一张是在学校外面拍摄的,哪一张是在学校里面拍摄的?

  你是根据什么做出判断的?

  3.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学会从两个相对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

  三、观察实物,亲身体验。

  师:请把小熊放在桌子中间,熊的脸对着1号座位的同学。

  (学生分前、后、左、右四个方位坐好)

  师:你坐在这个位置,请问看到的`小熊是什么样子的?

  生1:我看到了熊的正面

  生2:我看到了熊的膀子和身子

  生3:我看到了熊的后面

  师:咱们换个位置观察一下好吗?请1号座位的同学到2号座位,2号座位的同学到3号座位,依次换位。

  你现在看到的小熊又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纷纷发言)。

  师:我们继续换位置观察,2号座位的同学到3号座位,3号座位的同学到4号座位,??你在这个位置上看到的小熊又是什么样子的?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小组内交流完毕后,学生再次换位置观察并交流。最后让学生回到原位。)

  师:刚才我们在不同的位置对小熊进行了观察,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几号座位的同学看到的小熊是这个样子的?请站起来。

  教师边说边出示:

  师:××同学,你为什么站起来?

  生:因为我在我这个位置上看到了熊的膀子和身子,而图片上画的也是这个样子。

  师:答得真好。大家刚才都换位置观察了,请想一想,是不是这样?

  生:(齐答)是。出示:

  (做法同上)

  继续出示:

  师:几号座位的同学看到的小熊是这个样子的?(2号座位和4号座位的同学都站了起来。)

  师:他们都站对了吗?(立即有几个学生坐下)

  师:你们几位同学为什么又坐下了?

  生1:我看到的小熊膀子在左边,而图片上是在左边。

  生2:我看到的小熊膀子在右边,而图片上是在左边。

  生3重复生2的说法。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此时判错了的学生相继坐下)出示:

  (让学生辨认,做法同上。)

  师:通过从不同位置对小熊的观察,你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

  (师生共同肯定: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小熊的样子是不同的。)

  四、应用拓展

  (一)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右边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连一连。

  学生在书上完成,指名反馈,集体校对。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懂得了什么?(板书:不同的角度)

  教师小结: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我们今后在观察物体时要注意从不同位置去观察,在思考问题时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样得出的结论才会更加全面、更加准确。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

  设计说明

  本课时主要复习“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统计与概率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判断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能力,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以参与求体验。

  复习过程中,通过谈话、小组合作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梳理,建立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学会构建知识网络的同时,能够整体地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以练习促掌握。

  复习过程中,先通过基础习题的练习,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再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习题难度,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练习中,查缺补漏,弄清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感受、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增强概率意识。

  3.以创新谋发展。

  复习过程中,通过讨论、练习等手段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在有效的碰撞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研究意识和数学交流能力得到提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1、构建知识网络

  1.在这一部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学生独立思考、回顾整理,然后小组展示交流。

  3.汇报交流,师引导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知识网络图)

  可能性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课件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使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2、分类复习

  1.结合教材,复习“不确定性”的知识。

  关于“不确定性”,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吗?

  (如小明会成为科学家)

  2.结合课件,复习“可能性大小”的知识。

  要想使获得最高分(或者一等奖)的可能性增大,如何修改下面两个游戏的`游戏规则?

  (1)在飞镖游戏中,把得5分的靶心面积增大,得最高分的可能性就大了。

  (2)在转盘游戏中,要想使获一等奖的可能性最大,应使一等奖的图案数量最多。

  设计意图:有效利用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在理解可能性有大有小的基础上,经历修改游戏规则的过程,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随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课堂练习

  1.根据给出的条件把盒子中的三角形涂色。

  2.根据转盘填空。

  3.想一想,填一填。(下面每个盒子里都只有一个红球)

  (1)任意摸一个球,从(  )号盒子里摸,最有可能摸到红球。

  (2)从(  )号盒子里任意摸10次球,最有可能一次红球都摸不到。

  4.根据要求填一填。

  在布袋中放入6个彩球,如果要分别达到下面的要求,该怎样放?把方法写在横线上。

  (1)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30次,摸到蓝球的次数比红球多。

  (2)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30次,摸到蓝球的次数比红球少。

  (3)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30次,摸到蓝球和红球的次数差不多。

  (4)任意摸一个球,不可能摸到红球。

  (5)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蓝球或黄球。

  设计意图:结合摸三角形、摸球和转盘游戏,使学生理解可能性的大小不仅与事物本身的数量有关,也与总数量有关,同时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等可能性。

  3、课堂总结

  通过对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4、布置作业

  教材105页1、2、3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3-2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14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01-0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07

【热】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5-31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24

(集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14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05-16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8篇06-1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精选】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