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20 11:54:5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通用]《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比的应用》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通用]《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1

  这学期暑假我参加了清丰县教委中心组织的《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课程培训。古语有云“活到老,学到老”,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不能与时俱进,肯定会被淘汰,而这一至真名理,始终需要我们的贯彻实施,同时这也是一个提高自我修养的绝好机会,通过这次培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通过这次电脑课程的培训,我知道了教学资源的检索、收集、下载和加工处理的重要性,提高了我对电脑操作的熟练程度,对于相关的软件也可熟练操作,也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对于以后的课件制作是一大助力,了解了多媒体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特点和方法,也学会了教学资源与教学设计整合的方法,并亲身实践以加深印象。

  二.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的变更变得至关重要,有时候掌握信息就等于掌握了未来,而因特网上的大量信息就很好的帮助了我,它让我随时随地的掌握信息的变化,以更好的掌握时代的发展,能更好的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至于被淘汰,不过因特网上的信息因为太过庞杂,所以无可避免的夹杂一些有害信息,所以做好信息的筛选尤为重要,这一点也是我们最应该教给学生的,以便他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的学习,同时通过这个的学习,也增加了我与学生交流的话题,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变化,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通过培训,我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与小组的几位老师合作的也很愉快,使我充分验证了“众人拾柴火焰高”这句名言,也使我交到了不少良师益友,这些将是我以后学习生活中的榜样和前进的动力。

  总之,通过这次的学习培训,我是受益颇多,不仅加强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学到了很多多媒体应用技巧,也打开了一扇更为广阔空间的大门,相信未来会更光明。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27-28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强对百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并能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分析“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解答这一类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一个数的30%等于210,这个数是多少?

  2.解方程:50%x-33%x=34

  二、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百分数与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百分数问题。

  板题:百分数的应用(三)

  三、探究新知:

  小黑板出示

  下表是笑笑的妈妈记录的家庭消费情况:

  年份1985年1995年20xx年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65%58%50%其他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35%42%50%

  1、从这个统计表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2、比较这个家庭支出情况的有关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比较学生发现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在逐年减少,而其他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在逐年增多,可见我们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3、教师提出问题:

  1985年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你知道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吗?

  4、你准备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你觉得直接列式方便吗?为什么?那怎么办?

  设总支出为x元,用方程解答。

  5.学生试解。

  6.、口述解答过程,教师板书

  解:设这个家庭1985年的总支出是x元。

  65%x-35%x=210

  30%x=210

  x=700

  提问:还有什么方法?

  四、试一试

  教科书试一试第1题

  学生独立解决.指名板演,说解题思路。教师相机指导。

  教师评价

  1、出示教科书p27试一试第2题

  2、九五折是什么意思?

  作业:试一试第2题和练一练第一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应用(三)

  解:设这个家庭1985年的总支出是x元。

  65%x-35%x=210 65%-35%=30%

  30%x=210 210÷30%=700(元)

  x=700

  答:这个家庭总支出是700元。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科书第100页例1及相应的内容。

  学情分析:

  1、在本单元前几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基本上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学生已经学习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本节课是要理解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对单位“1”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应把理解分数的意义,单位“1”,分数单位作为重点,并通过不同类型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掌握所学。在理解分数的意义时要通过学具操作,帮助学生建立单位“1”的概念。重点要放在单位“1”,平均分,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取几份分子就是几,在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准确表达。

  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分一分,涂一涂,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单位“1”由“1个”到“多个”的过程,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2、借助解决具体问题的活动,使学生能用简单的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类比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在学习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难点:从分母和分子的意义这一角度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答题纸,小棒。

  教学过程:

  师:你想到的这个数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平均分、分数线、分子、分母、分数的意义。师选择板书)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受整体由“1个”变“多个”

  (1)、用课件展示教材第100页的例1右侧图,让学生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

  (2)、现在你又想到了哪个数?它表示什么意思?

  (3)、师:涂色部分是四个正方形中的几份?这样的一份还能用分数表示吗?

  (4)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与评价。根据学生的回答讲解: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这样的2份是这4个小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呢?3份呢?

  2.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1)课件出示六个苹果,动态演示平均分的过程。

  学生观察图后集体交流(一共有6个苹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有2个苹果)

  (2)提出问题:如果把这6个苹果看成一个整体,的意思吗?(说清楚分母3表示什么?分子1表示什么?)

  3、回顾建模。

  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回顾总

  结:我们不仅可以把一个完整的物体

  或者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也可以把几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

  三、动手操作,加深认识。

  1、“均匀地分”。

  (1)提出要求:老师给大家准备了12个苹果,

  请你也来平均分一分,想一想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其中的1份或几份。拿出答题纸,分一分。

  (2)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3)、汇报交流。

  (4)对比提升。

  课件出示所有的分法,追问:“都是1份,为什么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 预设: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

  2、“创新地画”。

  (2)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3)、汇报交流,展示学生作品。

  预设:因为都是把整体平均分成了2份,取其中的1份。

  师:哪儿不同?

  预设:总数不同,每份数也不同。

  四、闯关游戏,加深理解。

  第一关:“准确地拿”。

  第二关:“独具慧眼”。

  五、回顾反思,结束全课。

  1、引导学生回顾反思: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师给与评价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浮沉现象,能从受力分析的角度判断物体的浮沉状况。

  2。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能运用它解释浮沉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体会物体漂浮、上浮、下沉、悬浮的原因。

  2。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能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浮力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

  上浮、下沉、漂浮、悬浮的分析与判断。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物体处在上浮、漂浮、悬浮、下沉的不同状态下,浮力、重力、密度的比较。 【教学仪器】:

  烧杯、水、体积相同的蜡块和铁块、两个铁罐子、沙子、潜水艇模型、热气球模型。 【教学流程】:

  (一)新课引入

  [演示]:1.出示铁块和蜡块让学生观察发现它们体积相等。2.将体积相同的铁块和蜡块同时浸没在水中后松手。

  [现象]:铁块沉入杯底而蜡块上浮最终浮在水面。

  [提问]:1.浸没在水中的铁块、蜡块(松手后)各受到什么力?

  (浮力、重力)

  2.铁块和蜡块受到的浮力相等吗? (相等。因为V排相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相等。)

  3.既然铁块和蜡块受到的F浮相同,为什么松手后铁块沉底而蜡块上浮?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什么呢?

  [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分析蜡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蜡块所受到的F浮>G蜡,所以蜡块上浮。当蜡块逐渐露出水面,V排减小,浮力减小,当F浮= G物时,蜡块最终漂浮在水面。即:F浮>G物上浮,最终漂浮。

  分析铁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到的F浮<G铁,铁块下沉。到达容器底部后,铁块受到F浮、G铁和F支,三力平衡,静止在容器底,我们说铁块沉底。即:F浮<G物下沉,最终沉底。

  若一个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F浮=G物,受力平衡,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我们说物体悬浮在液体中。即:F浮=G物,最终悬浮。

  总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浸在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所受F浮与G物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

  1.讨论:

  (1)木材能漂浮在水面,其原因是什么?

  (2)把一根木头挖成空心,做成独木舟后,其重力怎么变化?它可载货物的多少怎么变化?重力变小,可以装载的货物变多。

  [指出]:从浮力的角度看,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增大了可利用的浮力,而且这种古老的“空心”办法,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

  [质疑]:密度比水大的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办法让它上浮或漂浮呢?

  2.实验:

  两个外形相同的铁罐子,一个空心,一个装满沙;同时按入水中,松手后实心的下沉,空心的上浮最终漂浮。

  [质疑]:(1)铁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空心的铁罐子为什么能漂浮呢?可能是 因为什么呢?

  (因为它是空心的,F浮>G物,所以能上浮,最终能漂浮。)

  (2)要想让实心的铁罐子也漂浮,可以怎么办呢? (把沙取出来,变成空心的。)

  (3)大家的想法是如何调节的铁罐子的浮沉的呢?(F浮不变,挖空使G物变小,当F浮>G物,铁罐子自然就浮起来了。)

  [指出]:上述实验告诉我们采用“空心”的办法,不仅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还可以使下沉的物体变得上浮或漂浮。

  3.应用

  ·轮船

  (1)原理:采用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来增大浮力,使浮力等于船和货物的总重来实现漂浮。

  (2)排水量:满载时,船排开的水的`质量。 即:排水量=m船+m货

  [质疑]:1.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它的重力变不变?它受到的浮力变大、变小还是不变?(不变,始终漂浮)

  2.它排开的液体的质量变不变?(不变)

  3.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变不变? (变,ρ海水>ρ水,所以V排海水<V排水)

  4.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V排变小了,所以上浮一些)

  [强调]:同一条船在河里和海里时,所受浮力相同,但它排开的河水和海水的体积不同。因此,它的吃水深度不同。

  ·潜水艇

  [演示]:

  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进行侦查和袭击,是一种很重要的军事舰艇。它是怎么工作的呢?我们用打吊瓶用的小塑料管来模拟潜水艇。请同学们利用和塑料管连接的细管给塑料管吹气或吸气。

  现象:吸气时,水逐渐进入管中,管子下沉;吹气时,管中的水被排出,管子上浮;

  [质疑]:(1)小塑料管浸没在水中所受F浮是否变化?(塑料管形变很小,V排基本不变,所以可以认为F浮不变)。

  (2)那它是怎样上浮或下沉的呢?

  (吹气时,水从管子中排出,重力变小,F浮>G物,所以上浮;吸气时,水进入管子,重力变大,F浮<G物,所以下沉)

  [讲解]:潜水艇两侧有水舱,当水舱中充水时,潜水艇加重,就逐渐潜入水中;当水舱充水使艇重等于同体积水重时,潜水艇就可悬浮在水中;当压缩空气使水舱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时,潜水艇变轻,就可上浮了。

  潜水艇:

  原理: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在水中的浮沉。

  [强调]:潜水艇在浸没在水下不同深度所受浮力相同。

  ·气球和飞艇

  [演示]:“热气球”的实验。

  [质疑]:酒精燃烧后袋内空气密度怎样变化?

  原理:ρ气<ρ空气,(即利用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通过改变气囊里气体的质量来改变自身体积从而改变所受浮力的大小来实现升降的。)使它受到的F浮>G物而升空。

  [讨论]:要使充了氦气、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地面,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要使热气球落回地面,有什么办法?(放气或停止加热)

  其他应用

  密度计、盐水选种等。

  附:板书设计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F浮>G物 上浮 最终漂浮 ρ液>ρ物

  F浮=G物 悬浮 ρ液=ρ物

  F浮<G物 下沉 最终沉底 ρ液<ρ物

  (二)通过调节物体受到的F浮或G物,可以调节物体的浮沉。

  (三)应用

  1.轮船:把物体作为“空心”的办法来增大浮力,使浮力等于船和货物的总重来实现漂浮。

  2.潜水艇:依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在水中的浮沉。

  3.气球和飞艇:ρ气<ρ空气,使它受到的F浮>G物而升空。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3、4。

  五.教学后记: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第23~24页例1、例2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五第1~4题、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掌握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

  2、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利用已学的正比例的意义,通过自己探索,掌握解答正比例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正)

  2)、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底和高(反)

  3)、一个为0的自然数与它的倒数(反)

  4)、Y=3XY与X(正)

  5)、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总面积(正)

  二、引入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路程和时间表:

  路程(千米)70140350……

  时间(小时)125……

  (1)、观察提问:

  1)、表中相关的`量是哪两种量,汽车行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为什么?师从表中圈出140350

  25

  师:将其中一个数当作未知数能编一道就用题吗?

  2)、学生试编

  如学生编题时没有“照这样速度”或“照这样计算”,师提醒:读题的人怎样知道速度一定?

  3)、生汇报所编之题,(选其中一题)师出示例1

  师:你们自编的题目会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吗:

  学生试做;汇报:(师板书)

  生:归一140÷2×5

  倍比140÷(5÷2)

  分数140÷2/5或140×5/2

  方程140÷2=X÷5

  师: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合理的解答方法,真能干,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的意义、解比例的知识,能不能利用比例的这些知识来解答这道题呢?

  今天我们就探讨如何用比例解答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新知

  1、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所学的比例知识来解答应用题。

  2、讨论后,请两组学生上来写写他们的列式。

  解:设两地之间的距离有X千米

  140/2=X/5

  师:请讲讲你们的解题思路

  学生:根据“照这样计算”可以看出速度一定,也就是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既比值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师:140/2表示什么?X/5表示什么?

  3、学生总结一下解比例应用题的步骤:

  1)、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

  2)、找准变量和定量,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3)、设未知数。

  4)、根据比例意义列出等式并解答。

  齐读解题步骤,师:这几步中,最关键的是哪步?

  4、出示刚才学生编的另一题: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2小时行驶140千米,已知公路长35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用比例解答该怎样解答。

  师:这道题的定量变了吗?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生试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请学生讲讲解题思路。

  三,巩固练习:

  1、补充条件,使它成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并用比例解答。

  一台织布机织布,4小时织布80千米,照这样式计算()一共可以织多少千米?

  学生1:补充“3小时”后,全体学生试做。

  学生2:补充“再织3小时”学生试做。

  请不同做法的学生板书,并说说解题思路。

  生1:间接设生2:直接设

  解设3小时织布X米解设一共可织布X米

  80/4=X/4+380/4=X/3

  X=60X=140

  60+80=140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及分数的加减乘除预算及混合运算。

  2、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4、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重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合理性进行判断。

  5、借助计算器进行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数学规律。

  6、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7、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交流和反思中改掉计算毛病、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具准备: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出示小黑板:一部分加减乘除计算题。鼓励学生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说一说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法是怎样算的,交流各种运算的计算方法和四则运算的顺序。这部分是学生进行计算的基础,结合具体的例子鼓励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1、引导学生对自己以往学习中经常出错的题目进行整理和回顾,说说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课前整理,课上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交流各自错误,并整理出错误类型,最后在全班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出错的原因和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2、补充练习:

  31.50+160÷40(58+370)÷(64-45)

  32.120-144÷18+35

  33.347+45×2-4160÷52

  34(58+37)÷(64-9×5)

  35.95÷(64-45)

  36.178-145÷5×6+42420+580-64×21÷28

  3、出示课本第4题:鼓励学生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并回顾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对于可以直接利用运算意义加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本题可以让学生自由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如:可以借助线段图分析,可以用找单位“1”的方法来分析)

  4、出示第6题:鼓励学生回顾有关比例尺的应用题和比的问题。这部分内容包括计算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比的应用。教材只回顾了一部分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适当补充。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完全能够根据比的意义和比例尺的意义解决问题,不需要背诵所谓的解体过程。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计算

  236+641-0.25312÷35.01-1.81.63+2.31.25×8

  38÷43.75÷0.250.72÷0.61/6+3/818×2/316/9÷2/3

  师:由于在计算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把你们认为易错的一道题,在练习本上完成,并相互交流。明确整数、小数、分数的加法意义相同,减法意义相同,除法意义也相同,只有乘法意义在分数和小数中有扩展。

  2、做54页2题本题让生先说运算顺序在计算,集体订正。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1、一批货物,驾车单独运4小时运完,一车单独运5小时运完。两车合运,2小时后,余下的由乙车运,还需多少时间可以运完?

  2、两列火车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驶54千米,比乙车速度慢10%。经过3时,两车行了全程的75%。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有一种衣服现售价是34元,比原来定价便宜15%。现在比原来定价少多少元?

  4、粮店运进一批豆油。第一天卖出240千克,第二天卖出320千克,还剩总数的4/9。这批豆油有多少千克?

  5、某服装厂上半月完成全月计划的40%,下半月生产服装1800套,正好完成全月计划。下半月比上半月多生产多少套?

  6、做55页3、4、5、6、题:要求:(1)读懂题意(2)找到题中的数量关系(3)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式计算(4)对答案进行检验

  7、做56页7—10题,小组讨论方法并交流

  8、做57页11、13、1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出示小黑板。

  9、板书设计:

  计算与应用

  1、展示自己的错误及改正措施

  学生1学生2……

  2、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五、教学反思:

  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教材在引领学生回顾这部分内容时,注重让学生体验计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技能,注重在计算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学生回顾和反思能力的提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7

  一、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目标和要求,参照教材所规定的目标和要求,联系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制订集中、明确、适切的,有针对性、层次性的课堂教学目标。

  “集中”是指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重点呈现一堂课的主要任务,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表述时应尽可能地将三者加以整合。“明确”是指所制订的目标指向清晰,表述具体得当,要陈述可以观察到的学生的具体行为,说明产生这些行为的条件,以及指出评定行为的标准,以便操作和评价,例如字词学习,应具体到能认读识记哪些字,在什么条件下积累哪些词语并达到怎样的程度等;又如了解课文内容,应具体到了解什么内容,在怎样的条件下完成,完成到怎样的程度。

  “适切”是指所制订的教学目标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不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并有一定的针对性:在制订重点精读课文的目标时,要注意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在整合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对要求学生独立阅读的略读课文,则不必各方面逐条罗列,选一、二方面作重点表述即可;在制订写作课目标时,可以从 “观察”、“选材”、“表达”等方面加以具体表述,如提出“观察”的具体内容,从哪方面进行选材等。

  情意目标的制订,应注意结合阅读内容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过程中认识并认同相关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逐步地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自主体验,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在教学目标中使其显性化,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无痕化,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

  每一堂课的目标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是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的。

  教师备课时应从学生的知识积淀、心理期待、文化准备等诸方面做全面地分析,结合单元目标、学期目标和年段目标作整体思考,使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具体目标和一般目标有机结合。

  二、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

  (一) 分析学生情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但是,究竟该怎样以学生为主体?如何了解学生的需求?这些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要找到答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学情调查。

  我们都知道,科学的学情调查是新课程下优化教学的一种手段。可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有意识地作过学情调查和预测,很难真正了解学生的情况。

  另一方面,目前关于学情调查的相关研究很少,可供参考的书目和资料也很欠缺。因此,要想优化教学、渐渐读懂学生,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作好学情调查。

  “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因此,学情调查不仅要调查学生的学习起点,还要调查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速度、自主行为能力、能力倾向、兴趣点、学习动机、情感态度的性格表现、情绪的性格表现、意志的性格表现,等等。

  新时期以来,我们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自主权,但这并不是让教师袖手旁观或是任其自然。相反,这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毋庸置疑,学情是客观的,只要有教学、有学生,就有学情问题。与此同时,学情又是不断变化的。

  在教学活动中,时间过了,内容换了,难度改了,甚至天气变了,都会对学情产生影响。因此,每一个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每一次学习活动,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

  关注了学情,掌握了学情,教师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导”的重点。另一方面,学情的多样和多变,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了解和把握学情。

  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观察、访问,可以察言观色,可以举一反三,可以旁敲侧击,还可以检视他们的学习效果。总之,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去改变学情,使之调整到最为适宜教学活动展开的状态。

  (二) 组织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努力使学生保持持久的、稳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一是要重视设置问题情境,把教材知识内容巧妙地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

  二是要遵循思维规律,抓好感悟、理解、实践三个环节,精心创设突破难点、激活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思维能力的学习情景;

  三是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使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四是鼓励学生对文本质疑,向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高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要指导学生提问的技能,培养学生由提出疏通性的问题到提出深究性、延伸性的问题,再到提出鉴赏性、评价性的问题。

  具体从拼音方面来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识字与学习汉语拼音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学生既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识汉字,也能借助汉字的发音来学习汉语拼音的拼读,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与形之间的联系;加强汉语拼音的拼读训练,在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识字、阅读以及运用音序查字法查阅工具书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独立。

  2.乐高机器人教育课程内容是哪些?

  作为现在越来越流行起来的科技教育项目之一的乐高教育,我对它也非常的'接纳并且我的孩子正在i时代机器人展开自学。

  我也来讲讲我孩子的一些转变吧。

  第一,转变了孩子平日懒散的习惯 因为孩子是个乐高迷,所以从兴趣的角度唤起了他去自学的热衷,每到周末一大早就一起要去玩。

  在课堂中老师也在侧重培育他有始有终的一些行为习惯,这一点给我的感觉最直观了。

  第二、孩子显得大方健谈了 之前孩子是比较内向的,不爱说出也不爱交谈。

  在i时代每次课后老师都让他去台上演说自己的作品,刚开始一句话解决问题,经过同学的希望和掌声现在在课堂中很开朗,每天面临很多陌生的伙伴也爱相互讨论乐高了。

  第三、和我的关系更平易近人了 i时代会打算一些亲子活动,比如生日会、亲子课、户外活动等。 每次活动孩子都会邀我和他一起去。

  每个活动中的游戏环节都会考验我们母子两的因应与合作,孩子是领导,我是管家的,慢慢给他创建热情让他深刻地体会到“母子同心,其利断金” 孩子自学的时间才4个月,更多的还是期望您自己去自学理解,我实在是非常不俗的,忘接纳。

  3.乐高机器人课程学习内容包括哪些?

  乐高机器人是乐高领域的高端课程了,与适合小年龄阶段孩子学习的乐高不同,乐高机器人的学习内容包括机器人的设计、搭建和编程,通过学习乐高机器人,可以掌握各种电机、可编程智能砖、传感器、遥控装置的使用方法。

  泊思地乐高机器人课程是建立在孩子的兴趣基础上的,情景化的教学为孩子们创设现实环境,让孩子们的学习变得更有趣,同时,乐高机器人丰富的构件以及造型百变的特点也能充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孩子们学会主动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乐高机器人的变成采用模块化编程,适合小孩子们学习,通过编程让机器人完成走路、说话等动作,更能让孩子们在编程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同时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4.乐高机器人课程有哪些?

  乐高机器人是一项培养孩子动手、操作、设计和创造的能力的创新型教学。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进行细致观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再现、改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元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设计能力。

  提升预测、判断和决策能力:在主题活动中,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想出多种方法后,通过预测可能存在的问题,选定一个合适的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判断决策能力。

  充分挖掘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不习以为常、不满足现状、克服僵化思维,善于发现问题,进而对缺点和问题加以改进和发明,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升学习能力、积极抗挫的能力学习表达自我、倾听他人意见,并从别人的想法中得到新的构思,进行深入探索,过程中不轻言放弃,学习调整心态,提高克服困难、抵御挫折的能力。

  发展数理逻辑和领导协调能力:学生在机器人搭建的过程中,从平面到立体、从简单到复杂,在考虑材料大小、数量、方向、结构之余,还需要建立流程、系统等战略性思维,有助于开发数理逻辑和领导协调能力。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8

  过程与方法:

  1、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

  2、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

  3、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

  4、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

  科学知识:

  1、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

  2、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

  3、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善始善终地从事一项活动。

  2、有精益求精的行为倾向。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科学原理及其应用的资料,气球、轮胎、卡纸、剪刀、胶带、吸管、泡沫板、木块、橡皮泥、叶轮、皮筋等。

  教学步骤:

  1、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懂得和解释是一种本领,能将所学的科学原理应用在物品的制作上是更大的本领。

  2、你知道在科学的发展史上有哪些将科学原理应用在制作上的例子吗?

  3、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科学原理应用在制作上的例子。

  4、阅读书上73页的资料。

  5、出示做小车的'材料和要求(以空气为动力,比一比谁的小车跑的又快又远)

  6、要想在比赛中获胜,你觉得做小车时应当注意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的依据是什么?

  7、回忆一下,做空气动力的小车运用到了我们以经学过的哪些知识?

  8、学生动手制作。

  9、小车进行比赛。

  10、交流有关小船的资料。

  11、设计自己想做的小船的草图和所需的简单材料。(应当配有文字说明)

  12、你认为制作的小船应当涉及哪些科学原理呢?

  13、讨论交流。

  14、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图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制作一个小船。

  15、你造的小船涉及哪些科学原理呢?

  16、今天,我们将自己所学的科学原理应用到了物品的制作上,这也是一种拓展。

  17、其实,科学发展的目的本意就是用来改善人类的生活,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18、你在平时做过哪些小制作,你知道它们是根据哪些科学原理吗?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9

  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找准单位“1”,找出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分析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复习辅垫

  1.找出单位“1”,写出数量关系式

  (1)杨树的棵数是柳树的1/3.

  (2)红花朵数的1/2相当于黄花的朵数。

  (3)白兔只数的5/6是黑兔的只数。

  (4)一批化肥运走3/8。

  2.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什么吗?(水)对,水是我们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它对我们人体是至关重要的,是构成我们人体组织的主要成分。那么你们了解体内水分占体重的几分之几吗?

  师:老师查到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师:你能算出自己体内的水分吗?(学生回答)师:一儿童的体重是35千克,你们能帮他算出他体内水分的质量吗?生回答后出示:儿童的`体重×4/5=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

  35×4/5=28(千克)

  师:谁还能根据另一个信息写出等量关系式?成人的体重×2/3=成人体内的水分的重量

  3.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以前的知识学得可真好,如果老师告诉你们小朋友们体内有28千克水分,你们能算出他的体重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研究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例题。

  2.合作探究

  师:同桌互相商量一下,要解决这个问题,数量关系是怎样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并解答出来。

  3.学生汇报

  生1:根据数量关系式:儿童的体重×4/5=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再根据关系式列出方程进行解答。(师随着学生的发言随机出示课件)生2:直接用算术方法解决的,知道体重的4/5是28千克,就可以直接用除法来做。

  28÷4/5=35(千克)

  4.比较算术做法与方程做法的优缺点。

  5.对比小结

  和前面复习题进行比较一下,看看这道题和复习题有什么异同?

  (1)看作单位“1”的数量相同,数量关系式相同。

  (2)复习题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例1单位“1”的量未知,可以用方程解答。(或用除法计算)

  (3)因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相同,所以这两种题目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都是先找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根据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再确定是用乘法解还是方程解。

  6.试一试:一条裤子的价格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2/3。一件上衣多少元?

  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谁和谁在比?哪个量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的?

  根据学生回答画线段图。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学生列出等量关系式。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找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师:这道题你还能用其它方法解答吗?

  (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只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为用除法计算。)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1.练一练:

  (1).小明体重24千克,是爸爸体重的3/8,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2).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2/5,正好是160米,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

  2.对比练习

  (1)一条路50千米,修了2/5,修了多少千米?

  (2)一条路修了50千米,修了2/5,这条路全长是多少千米?

  (3)一条路50千米,修了2/5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教师强调: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因此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要注意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解答后要注意检验。)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10

  因式分解是初中代数的重要内容,因其分解方法较多,题型变化较大,教学有一定难度。转化思想是数学的重要解题思想,对于灵活较大的.。题型进行因式分解,应用转化思想,有章可循,易于理解掌握,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是:提取公因式法、应用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对于结构比较简单的题型可直接应用它们来进行因式分解,学生能够容易掌握与应用。但对于分组分解法、折项、添项法就有些把握不住,应用转化就思想就能起到关键的作用。

  分组分解法实质是一种手段,通过分组,每组采用三种基本方法进行因式分解,从而达到分组的目的,这就利用了转换思想。看下面几例:

  例1、4a2+2ab+2ac+bc

  解:原式 =(4a2+2ab)+(2ac+bc)

  =2a(2a+b)+c(2a+b)

  =(2a+b)(2a+c)

  分组后,每组提出公因式后,产生新的公因式能够继续分解因式,从而达到分解目的。

  例2、4a2-4a-b2-2b

  解:原式=(4a2-b2)-(4a+2b)

  =(2a+b)(2a-b)-2(2a+b)

  =(2a+b)(2a-b-2)

  按“二、二”分组,每组应用提公因式法,或用平方差公式,从而继续分解因式。

  例3、x2-y2+z2-2xz

  解:原式=(x2-2xz+z2)-y2

  =(x-z2)-y2

  =(x+y-z)(x-y-z)

  四项式按“三一”分组,使三项一组应用完全平方式,再应用平方差进行因式分解。

  对于五项式一般可采用“三二”分组。三项这一组可采用提公因式法、完全平方式或十字相乘法,二项这一组可采用提公因式法或平方差公式分解,因此变化性较大。

  例4、x2-4xy+4y2-x+2y

  解:原式=(x2-4xy+4y2)-(x-2y)

  =(x-2y)2-(x-2y)

  =(x-2y)(x-2y-1)

  例5、a2-b2+4a+2b+3

  解:原式=(a2+4a+4)-(b2-2b+1)

  =(a+2)2-(b-1)2

  =(a+2+b-1)(a+2-b+1)

  =(a+b+1)(a-b+3)

  对于六项式可进行“二、二、二”分组,“三、三”分组,或“三、二、一”分组。

  例6、ax2-axy+bx2-bxy-cx2+cxy

  ①解:原式=(ax2-axy)+(bx2-bxy)-(cx2-cxy)

  =ax(x-y)+bx(x-y)-cx(x-y)

  =(x-y)(ax+bx-cx)

  =x(x-y)(a+b-c)

  ②解:原式=(ax2+bx2-cx2)-(axy+bxy-cxy)

  =x2(a+b-c)-xy(a+b-c)

  =x(x-y)(a+b-c)

  例7、x2-2xy+y2+2x-2y+1

  解:原式=(x2-2xy+y2)+(2x-2y)+1

  =(x-y)2+2(x-y)+1

  =(x-y+1)2

  对于折项、添项法也可转化成这三种基本的方法来进行因式分解。

  例8、x4+4y4

  解:原式=(x4+4x2y2+4y4)-4x2y2

  =(x2+2y2)2-4x2y2

  =(x2+2xy+2y2)(x2-2xy+2y2)

  例9、x4-23x2+1

  解:原式=x4+2x2+1-25x2

  =(x2+1)2-25x2

  =(x2-5x+1)(x2+5x+1)

  又如x3-7x-6可用折项、添项多种方法分解因式:

  ⑴x3-7x-6=(x3-x)-(6x+6)

  ⑵x3-7x-6=(x3-4x)-(3x+6)

  ⑶x3-7x-6=(x3+2x2+x)-(2x2+8x+6)

  ⑷x3-7x-6=(x3-6x2-7x)+(6x2-6)

  只有掌握好三种基本的因式分解方法,才能应用转化思想处理灵活性较大、技巧性较强的题型。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例4和“练一练”,练习十二第5—7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学会列含有未知数z的等式解答相差关系中逆叙的一步计算应用题的方法,进一步掌握列含有未知数芦的等式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思路,能正确列出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相差关系的逆叙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解题能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列含有未知数i的等式解答应用题。

  (1)养鸡场养鸡500只,卖出一些后还剩300只,卖出了多少

  (2)张师傅和李师傅一共加工零件135个。其中李师傅加工了75个,张师傅加工了多少个?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完成一道,各人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列含有未知数工的等式解应用题时,要几步?第(1)题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是怎样想的?第(2)题呢?

  指出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应用题时,要根据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式,对照着数量关系式来列出等式。

  2.应用题。

  粮站运来面粉96袋,运来的大米比面粉多24袋,运来大米多少袋?

  读题后让学生想一想,这样的题用什么方法解答。学生口答算式和得数,老师板书。

  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算?题里的数量关系式是怎样的?

  (板书:面粉的袋数+24=大米的袋数)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4,读题。

  提问:例4与上面一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这两道题虽然有不同的地方,但相同的都是大米比面粉多24袋。想一想,例4的数量关系与上一题一样吗?

  2.谁再来说一说,例4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

  (评析:通过重复提问,可以突出例4的数量关系,便于学生列出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提问“为什么”,有利于学生认识根据题里怎样的条件找相差关系逆叙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

  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式,你能列出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例4吗?

  第一步先做什么?(板书设未知数x,并说明注意写“解”字。)

  第二步要做什么?列出怎样的等式?(板书:x+24=120)

  第三步求未知数x的值要怎样算?(学生口答,老师板书,说明求出x的值不带单位名称)你是怎样想的?

  写出答句。

  3.你能根据题意,检验这样解答是否正确吗?谁来告诉大家,的面粉有24袋。120一x=24)

  追问:为什么可以列这样的等式?

  怎样求未知数工?(学生口答,老师板书,并写出答句)

  5.提问:今天学习的也是用什么方法来解答应用题?(板书课题)例4可以列几种等式来解答?这两个等式都是根据什么列出来的.?

  指出: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想数量关系式。这样才能对照数量关系式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想一想,例4是根据题里什么条件来想数量关系式,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的?

  三、巩固练习

  1、根据下面的条件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1)鸡比鸭多30只。

  (2)杨树比柳树少15棵。

  (3)美术班比舞蹈班少16人。

  (4)今年收的小麦比去年多1500千克。

  2、做“练一练”。

  (1)完成第(1)题。

  读题。提问数量关系式。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提问:这里的等式是根据什么来列的?

  (2)完成第(2)题。

  读题。让学生先说数量关系式。

  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提问:列等式时你是怎样想的?

  强调:像上面这样的几道题,都要先根据题里“谁比谁多或少多少”想数量关系式,再对照数量关系式列出等式来解答。

  3、练习十二第5题。

  说明要求,让学生在课本上练习。

  提问:第(1)题是根据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列等式的?第(2)题呢?

  四、课堂小结

  列含有未知数工的等式解答应用题,要分几步做?要根据什么来列含有未知数工的等式?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第6—7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2、经历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三、教学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例题:

  某村今年植树20xx棵,_________,去年植树多少棵?

  (设去年植树x棵)

  2、连线:

  1。去年植树是今年的`3/5 (1—1/4)ⅹ=20xx或20xx÷(1—1/4)

  2。今年植树是去年的3/52000×(1+1/4)

  3。今年比去年少1/42000×3/5

  4。去年比今年少1/43/5ⅹ=20xx或20xx÷3/5

  5。去年比今年多1/4(1+1/4)ⅹ=20xx或20xx÷(1+1/4)

  6。今年比去年多1/42000×(1—1/4)

  (二)、解法分类,归纳总结。

  1、小组交流:

  A:解决分数应用题的步骤。

  B:把这六题进行分类,并说说分类的依据。

  2、小组汇报:

  A:解决分数应用题的步骤。

  a:画出分率句,找出单位“1”。

  b:写出数量关系式。

  c:列出方程再解方程。

  B:把这六题进行分类,并说说分类的依据。

  a:当单位“1”是已知的的量时如果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b:如果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

  c:当单位“1”是未知的量时用除法或用方程计算。

  (三)、练习

  1、说出单位“1”的量,写出数量关系。

  (1)行驶了全程的3/4。

  (2)一本书,看了2/5。

  (3)今年比去年增产1/4。

  (4)本月用水量比上月节约3/11。

  (5)铁丝比铜丝短1/3。

  (6)科技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4/5。

  2、根据问题写算式,根据算式提问题,不计算。

  一批水果900吨,第一周运了它的2/9,第二周运了它的1/4。 ⑴第一周运了多少吨?(算式)

  ⑵两周共运多少吨?(算式)

  ⑶900×(1-2/9-1/4)(问题:)

  ⑷900×(2/9-1/4)(问题:)

  ⑸再运多少吨就正好运了这批水果的一半?(算式:)

  (四)、全课小结。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复习成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量的意义。

  2.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能正确地解答成正、 反比例关系的应用题。

  3.进一步培养同学们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确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今天我们上一节复习课。(板书课题:正反比例应用题)出示目标学生齐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意义及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一、复习概念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3、正反比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复习数量关系

  1.判断下面每题里相关联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

  什么比例?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

  2.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铺地面积。( )

  3.挖一条水渠,参加的人数和所需要的时间。( )

  4.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和所行走的速度。( )

  5.时间一定,速度和距离。( )

  2.选择题:

  1.如果a = c÷b ,那么当 c 一定时,a和b 两种量( )。 ① 成正比例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2.步测一段距离,每步的平均长度和步数( )。

  ① 成正比例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3.比的后项一定,比的前项和比值()。

  ① 成正比例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4.C= πd 中,如果c一定,π和 d( )。

  ①成正比例 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5.化肥厂有一批煤,每天用15吨,可用40天,如果这批煤要用60天,每 天只能用几吨?下面等式( )对。

  ?40:15= 60: ② 40=15×60 ③ 60=15×40

  三、复习简单应用题

  例1 一台抽水机5小时抽水40立方米,照 这样计算,9小时可抽水多少立方米?

  A、题中涉及哪三种量?其中哪两种是相关联的量?

  B、哪一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C、题中“照这样计算”就是说 ( )一定,那么( )和( )成( )比例关系。学生独立解答。

  2、总结 正 、反比例解比例应用题要抓的四个环节

  3、判断下列各题中已知条件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把已知条件用等式表示出来。

  ①、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②、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③、一辆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5小时可行300千米。

  ④、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⑤、小敏买3枝铅笔花了1.5元,小聪买同样的铅笔5枝,要付给营业员多少钱?

  ⑥、甲种铅笔每支0.25元,乙种铅笔每支0.20元,买甲种铅笔32支的钱,可以买乙种铅笔多少支?

  四、 巩固练习

  1、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如果每本30页可装订500本,如果每本比原来多10页,可装订多少本?

  解:设可装订本。

  (30+10)=500×30

  4 0=15000

  =15000

  =375

  答:可装订375本。

  2、比一比,想一想,每一组题中有什么不同, 你会列式吗?

  (1)修路队要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60米,8天可以修完。实际前25天就修了200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实际需要多少天?

  (2)修路队计划30天修路3750米,实际5天就修了750米,照这样几天就能完成?

  五、拓展延伸

  用正反两种比例解答:

  1、一辆汽车原计划每小时行8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要4.5小时。实际0.4小时行驶了36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行完全程实际需要几小时?

  六、全课总结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条件和问题不管多么复杂,我们要紧扣正反比例的意义,从题中的定量入手,对应用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正确的判断。定量等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除,则成正比例;定量等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乘,则成反比例。

  七、板书设计

  正反比例应用题

  =K(一定) X×Y=K(一定)

  X和Y成正比例关系。 X和Y成反比例关系。

  正y 、反比例解比例应用题要抓的四个环节

  第一、分析:可分四步。

  第一步:确定什么量是一定的。

  第二步:相依变化的量成什么比例。

  第三步:找准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数。

  第四步:解方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二、设未知数为X,注意写明计量单位。

  第三、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第四、检验并答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初步理解一步应用题的结构。

  2、会联系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有图有文字的一步计算应用题。

  3、培养初步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有图有文字应用题的解答。

  教学难点

  解答有图有文字的减法应用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教科书第88页例5的两幅图的图画,独立作业的投影片。

  学生准备教科书第88页数学游戏的口算卡片和得数卡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6+2=9+4=9+9=

  9+3=3+5=4+6=

  9+7=9+6=9+5=

  2+7=9+2=9+8=

  统计2分钟以内做完的人数及正确率。指名说一说计算9+3和9+7应该怎样想。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1)教师出示例5的左图(小鸟图),3只小鸟落在树枝上,再出示一幅图,上面画有6只小鸟。

  师:图中先告诉我们什么?又告诉我们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图中先告诉我们树上有3只鸟,又告诉我们又飞来6只。

  师:求一共是多少只该怎样算呢?

  引导学生回答:求一共是多少只,就是把树上的3只鸟和又飞来的6只合起来,把3和6合起来是9,列式为:3+6=9。

  教师取下后贴上的第二幅图,在第一幅图的下面贴上用文字写出的条件和问题,成为例5左边的题。

  (2)揭示课题。

  像这样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应当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板书课题:应用题。

  2、教学例5左边的加法应用题。

  (1)学生讨论:题里告诉了什么?还告诉了什么?让我们求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题里告诉了树上有3只小鸟,还告诉了又飞来6只,让我们求一共是多少只?

  教师说明,已经告诉我们的树上有3只小鸟和又飞来6只都叫已知条件,让我们求的一共是几只叫做问题。在这道题中,第一个已知条件是用图画表示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是用文字表示的,问题也是用文字表示的。我们学过的应用题一般都有2个已知条件和1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小声说一说题中的两个已知条件和1个问题,指名让学生到前边指一指。

  (2)求一共是多少只怎样计算呢?

  引导学生说出,求一共是多少只,就是把树上的3只小鸟和又飞来的'6只合起来,把3和6合起来是9,列式为3+6=9

  (3)让学生把教科书第88页例5左题的算式补充完整。

  (4)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左边的加法题(小兔图)。

  先让学生说一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怎样计算,然后让学生填书上的空。

  3、教学例5右边的减法应用题。

  (1)出示例5右边的图(梨图),盘子里有10个梨,再用纸盖住其中的4个,并在原来位置用虚线画出4个形状。看图,你知道了什么?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盘子里有10个梨,吃了4个,求还剩几个?也就是从10个梨中去掉4个,从10中去掉4剩下6,列式为10-4=6

  (2)拿走盖着4个梨的纸,出示例5右题的用文字叙述的第二个条件和问题,成为例5右边的减法应用题。

  让学生自由读一读题,找出题中的两个已知条件和1个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个已知条件是,盘子里有10个梨,是用图画表示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是,吃了4个梨,是用文字叙述的。问题是:还剩几个?也是用文字叙述的。

  师:求还剩几个应该怎样想,怎样列式呢?

  引导学生说出,求还剩几个,就是从盘中的10个梨里面去掉吃了的4个,也就是从10里面去掉4还剩6,列式为10-4=6

  (3)让学生把教科书第88页例5右边的减法应用题的算式补充完整。

  (4)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右边的题(汽车图)。

  先让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说一说怎样解答,再让学生填书上的空。订正时提问:为什么用减法算?

  4、集体讨论:我们今天学习的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和以前学习的图画应用题比较,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引导学生汇报:

  相同点,都有2个已知条件和1个问题,都是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列式计算的。即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算。从一个数里去掉另一个数,求还剩多少,用减法算。

  不同点,图画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都是用图画表示的,比较简单。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是画表格,表格中有图有文字来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比图画应用题难一些。

  5、看书,质疑。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应用题,有一个已知条件是用图画表示的,另一个已知条件是用文字表示的,做题时,先看清已知条件和问题,再想用什么方法计算,然后再列式计算。

  四、随堂练习。

  1、练习十九第1题(图片:练习3)。

  先让学生自己把算式写到练习本上,然后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2、比比看哪组先夺得红旗(图片:练习4)。

  把全班同学分成男女两组,分别做红旗两边的两组题,全组同学全部完成,速度快,正确率高的获得红旗。

  3、游戏“你争我抢”【详见探究活动】。

  布置作业

  (投影片出示)

  让学生写到作业本上,独立完成作业后,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思考题。

  板书设计

  应用题

  教案点评:

  教学开始抓住图画应用题与表格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新知的学习。整个教学过程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师生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通过体验形成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6-17

比应用教学设计06-08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04-09

《乘法应用题》教学设计04-03

连减应用题教学设计06-05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04-20

《比的应用》教学心得12-26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07-06

教学设计的设计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