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意义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15 11:55:4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比例意义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比例意义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比例意义教学设计

比例意义教学设计1

  赵喜梅老师执教的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第19页——21页的内容。赵老师教学思路清晰,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比较分析,自己归纳,来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常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学生分析,判断、概括、推理能力。突破了难点,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下面,谈一下我对这节

  课的个人看法:

  一、注重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课堂灵活开放。

  老师从生活中的例子“买了一些苹果,已经吃了一部分,你想知道什么?”入手,引出数学的关联的量上,然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相关联的量,让学生明白数学和生活密切相关。从“人的体重与门的高度”还有“我们班的总人数,满意的.人数和不满意的人数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无不体现了数学知识运用与生活的特点,课堂设计灵活开放,锻炼了学生的分散思维。

  二、如花微笑,温暖学生。

  这节课上,赵老师从开始到结束,脸上都洋溢着迷人的微笑。微笑让学生感到温暖,身心放松,创造了和谐的教学课堂。我想在课堂微笑很容易做到,但难的是微笑一节课,不管是引导学生发言,讲授新知识,还是针对练习我想赵老师是达到了教学思想的很高境界。

  三、用问题引领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果已知正方形的边长,你能想到什么?”“你能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吗?”“请同学们挑选其中的一个表格认真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把5个表格进行分类,你该怎么办?”每到关键的部分,老师并不着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用思考性的问题引着学生积极思考,最后由学生自己一点一点总结出来,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点,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比例意义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比例,知道比例的的内项和外项,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经历认识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国旗中隐含的数学规律,丰富关于国旗的知识,培养学生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意义,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每当周一升国旗时,我们心中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热爱国旗就是热爱祖国,国旗对我们这么重要,你们想不想更多地了解一些国旗的知识呢?

  1、出示三幅场景图(见教材第40页主题图)

  2、提问,你们知道每一幅图中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出示课件)

  3谈话:在制作国旗的尺寸的过程中也存在有趣的比。同学们可以算一算这三幅国旗的长和宽之比,并求出比值。

  4、汇报,教师依次出示

  二、引导探究,明确意义

  (一)比例的意义

  (1)观察这三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2)看三组数据,能否从中选出两个比组成等式呢?

  (3)学生汇报,教师任选其中的板书

  (4)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指出,像这样的等式我们还可以继续写下去。这样两个比相等,我们就可以说这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出示)这就是比例的意义也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5)引导学生再次理解意义并强调,两个比相等,并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比例?

  (6)试写比例的分数形式。

  2、根据意义,判断比例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汇报。

  (3)师:20:5和1:4为什么不能组成比例?那么你能想办法给20:5找个朋友组成比例吗?想一想,这样的朋友能找几个?你认为找到朋友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也就是说要符合什么条件?

  小结后强调指出,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关键是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我们知道比中两个数分别叫做比的前项和后项。今天我们学习的比例中的四个数也有自己的名字,你们知道它们分别叫什么吗?(和学生介绍内项和外项)。

  (1)写出一组比例,让学生指出各部分的名称。

  (2)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找出它的内项和外项吗?

  生独立指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

  1、活动探究总结性质

  谈话: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像除法有商不变的性质一样,比例也有它特有的性质,会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怎样研究?

  (1)请你试着写出一些比例:

  (2)问题:观察比例式,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之间有什么关系?想想、写写、算算,看你有什么发现?(可以提示学生分别算出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和,差,积,商,看看有没有一定的规律)

  (3)学生探究,教师巡视,收集资源。

  (4)探究:你发现了什么?怎么发现的?

  (5)验证:有了这样的发现之后,你有什么问题呢?

  (6)可以得出什么?(比例的性质)

  (7)提问: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出现什么形式呢?

  2、运用性质

  (1)提问:判断比例是否成立,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有几个方法?

  (2)出示一些练习,判断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三、归纳总结,交流收获

  1、本节课学习了什么?

比例意义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是比?

  (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

  300:5=60:1

  (2)小明身高1.2米,小张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张身高的比。

  1.2:1.4=12:14=6:7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4.5:2.710:6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境图。(不出现国旗长、宽数据)

  ①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②图中有什么相同之处?

  (2)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①出现各图中国旗的长、宽数据。

  ②测量教室里国旗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

  (3)(指教室里的国旗)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60:40=

  (3)操场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

  ①学生回答长、宽比值。

  2.4:1.6=

  ②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板书:2.4:1.6=60:40

  也可以写成=

  (5)什么是比例?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明确告诉学生比例的意义,并板书: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6)找比例。

  师: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

  过程要求:

  ①学生猜想另外两面国旗长、宽的比值。

  ②求出国旗长、宽的比值,并组成比例。

  ③汇报。

  如:5:=15:10=

  5:=15:105:=2.4:1.6

  ==

  2.做一做。

  完成课文“做一做”。

  第1题。

  (1)什么样的比可以组成比例?

  (2)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4)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检验各自所写的比例。

  第2题。

  (1)学生独立写比例,看谁写得多。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

  3.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比例?

  (2)一个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几个不同的比例式?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1~3题。

  四作业

  课后记:

  教学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学难点: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0.5:0.25和0.2:0.4:和5:2

  :和:0.2:和1:4

  3.用下面两个圆的有关数据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

  如(1)半径与直径的比:=

  (2)半径的比等于直径的比:=

  (3)半径的比等于周长的比:=

  (4)周长与直径的比:=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称。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4:1.6=60:40

  内项

  外项

  (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如::=:

  外内内外

  项项项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2)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3)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4)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如::0.5=1.2:

  两个外项的积是×=0.6

  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如:=

  2.4×40=1.6×60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5)归纳。

比例意义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函数是初中阶段所要学习的三种函数中的一种,是一类比较简单但很重要的函数,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反比例函数的例子。因此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与意义的教学是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之前学习过函数,学生对函数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力,另外在前一章我们学习过分式的知识,因此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的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能够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解决问题: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 情感态度: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难点: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的确立.

  五、教学过程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某次列车的'平均速度v(单位:km/h)随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单位: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y(单

  位:m)随宽x(单位:m)的变化而变化。

  请同学们写出上述函数的表达式

  14631000(2)y= tx

  k可知:形如y= (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中xx(1)v=

  是自变量,y是函数。

  此过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 由于是分式,当x=0时,分式无意义,所以x≠0。

  当y= 中k=0时,y=0,函数y是一个常数,通常我们把这样的函数称为常函数。此时y就不是反比例函数了。

  举例:下列属于反比例函数的是

  (1)y= (2)xy=10 (3)y=k-1x (4)y= -

  此过程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与练习让学生更加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问已知y与x成反比例,y与x-1成反比例,y+1与x成反比例,y+1与x-1成反比例,将如何设其解析式(函数关系式)

  已知y与x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

  k x?1

  k已知y+1与x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1= xkxkxkxkx2x已知y与x-1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

  已知y+1与x-1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1= k x?1此过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为以后在求函数解析式做好铺垫。

  例:已知y与x2反比例,并且当x=3时y=4

  (1)求出y和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求当x=1.5时y的值

  解析:因为y与x2反比例,所以设y?k,只要将k求出即可得到yx2

  和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之后引导学生书写过程。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最后学生练习并布置作业

  通过此环节,加深对本节课所内容的认识,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六、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现有的认识基础上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而本节课的重点在于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应该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多练习巩固。

比例意义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语文园地”教学是巩固整个单元学习的综合性教学。本单元《语文园地》有“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四个版块的内容。

  【教学策略】

  结合语境理解词语;通过拓展练习,强化理解词语;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独立思考,交流理解,提升能力。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总结默读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认识“眨、瞪”等5个生字,大致理解和“目”有关的词语的意思。

  3.能辨析“陆续、继续、连续”3个副词的用法并选择一个写句子。

  4.能分类整理购物清单,体会分类列清单的好处。

  5.朗读、背诵关于如何待人的名言,大致了解名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在交流、回顾中总结默读的基本方法。

  2.能够准确区分“陆续、继续、连续”3个词语的意思,并能够进行写话练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陆续、继续、连续”教学微课;“不迁怒”教学微视频等。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交流、总结默读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认识“眨、瞪”等5个生字,大致理解和“目”有关的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板块一交流平台

  1.回顾导入。

  (1)本学期最后一个单元的学习快要结束了,同学们在这一单元的学习过程中都有哪些收获呢?我们来分享一下吧!

  预设:我认识了两个人物——聪明机智的司马光和无私奉献的白求恩,我觉得他们很了不起。我知道了每个人都需要掌声,因为掌声里有关爱、鼓励的力量。我知道课文如果很长,我们可以采取默读的方法,这样能够节约时间。

  (2)总结:是的,带着问题默读是这一单元学习的重点目标。默读是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那么,同学们在平时是怎样默读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别人是怎么说的。

  2.教学“交流平台”。

  (1)引导学生自主朗读“交流平台”板块中三个小伙伴的话,看看自己从中读懂了什么。

  (2)课件出示这三句话,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

  ·默读的时候不要发出声音,也尽量不要用手指着读,否则会影响阅读速度。

  ·我默读时,会随时把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读完后再想办法弄清楚它们的意思。

  ·默读时,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能帮助我理解内容。没读懂的地方我会标记出来,联系上下文进一步思考,或者向别人请教。

  第一个小伙伴告诉我们默读时要做到“不要发出声音,不要用手指着读”,这可是默读的基本要求;第二个小伙伴告诉我们默读时遇到字词问题的解决办法;第三个小伙伴则重点告诉我们默读要注意方法,要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标记出来或请教别人。

  师总结:默读时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眼到”就是“认清每一个字”;“心到”就是“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思考词句的意思和句与句的内在联系”;“手到”就是“边读边动笔,画出重点词句,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

  (3)结合本单元的学习,说说你带着什么问题默读了课文,在默读中遇到了哪些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师小结: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能集中思想,提高阅读效率。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先画出来,读完后再查字典或请教别人。有时候,为了不中断阅读过程,不理解的地方也可以暂时跳过去。

  (4)再读“交流平台”中三个小伙伴的话,圈画每段话中的关键词句。课件显示圈画的关键词句。

  (5)阅读文本,延伸内化。

  《帽子的故事》

  ①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帽子的故事》,按照学到的方法进行默读,教师提醒学生

  注意做到两个“不要”,同时记住遇到不懂的字词问题要等读完后再想办法弄清楚。

  问题:老师为什么要让同学们必须都戴一顶新奇的帽子来上学?

  ②学生认真默读、思考,圈出字词,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想办法认识生字、理解词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或请教别人弄清楚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教师适时予以点拨、指导。如“抢眼”的意思就是显眼,引人注目。

  ③学生交流:老师这样做是为了使安娜不会因为只有自己戴着帽子来上课,被同学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而感到尴尬和痛苦。

  【设计意图】教学先采用读读、想想、议议、画画的方式引导学生对默读的要求和方法进行回顾和提炼,再用“学用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将掌握的默读方法运用到学习实践过程中,有效内化认知。

  板块二识字加油站

  1.猜谜识“目”字。

  (1)出示谜语:“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生猜谜底。(眼睛)

  (2)课件出示“目”字的演变过程。

  “目”是象形字,细长的眼眶,细长的眼珠,是不是特别形象?

  小篆的“目”字跟现在的“目”字很相像了。

  2.认读“睁、眨、瞪、瞅、瞧”。

  (1)课件出示“睁、眨、瞪、瞅、瞧”5个目字旁的字,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这些字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2)读准字音:你能借助拼音读准它们的字音吗?强调“瞪”是后鼻音,读第四声。

  (3)理解字义:这5个字都是与眼睛有关的,表示动作的,你能给大家演一演吗?提醒他们注意“瞪”这个字的含义(含有睁大眼睛看的.意思)。

  (4)识记字形:你能用什么办法一下记住这5个字?(提示:目字旁表义,字的另外一半表音。)

  3.认读“眨眼、眼眶、怒目圆睁、目瞪口呆、耳闻目睹”5个词。

  (1)看图读词,圈出含有“目”的汉字。

  (2)用演一演、指一指、拆一拆的方法理解词义。

  演一演:“眨眼”“怒目圆睁”“目瞪口呆”。强调“怒目圆睁”表现了生气时的神态;“目瞪口呆”表现了惊讶时的神态。可结合语境,用两个词语各说一句话。

  指一指:“眼眶”的位置。你还能找出哪些含有“目”的双音节词?(眼睛、眯眼)

  拆一拆:“闻”的字义是听见,“睹”的字义是看见,“耳闻目睹”的意思就是亲耳听见,亲眼看见。

  4.拓展运用。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含有“目”的汉字,同时试着根据对偏旁的理解来理解字义(睛、盯、眉、睡),教师适时予以点拨、指导。

  (2)在语境中填写恰当的四字词语。

  目瞪口呆目不转睛耳闻目睹

  他开始表演魔术了,我(目不转睛)地盯着他手中的茶壶,一下也不敢开小差。那神奇的茶壶里一会儿倒出了红酒,一会儿倒出了奶茶,最后还倒出了豆浆,真让我们(目瞪口呆)。如果不是(耳闻目睹)了这一切,我是绝不会相信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探究交流法,通过呈现“目”字字源知识,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字词的共同特点,了解含有“目”的汉字大多与眼睛的动作有关,借助偏旁知识的认知理解字词的意思,提升自主学习字词的能力。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辨析“陆续、继续、连续”三个词语的用法,并能从中选择一个写句子。

  2.能够分类整理购物清单,体会分类列清单的好处。

  3.朗读、背诵关于如何待人的名言,大致了解名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词句段运用

  l.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教师谈话:目前,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不过很多外国朋友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他们觉得世界上最难学的恐怕就是汉语了。孩子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汉字难读、汉字非常难写……)其实,不仅仅是因为汉字的发音及字形不好掌握,很多时候,看上去差不多的字词或句子,表达的意思却相差很远。

  (2)课件出示三个词语“陆续、继续、连续”,引导学生齐读词语,并根据对它们的理解说说三个词语的意思。

  (3)微课讲授“陆续、继续、连续”。陆续:表示前后相继,时断时续。继续:(活动)连下去;延长下去;不间断。连续:一个连一个。

  2.教学“词句段运用”。

  (1)质疑引入:陆续、继续、连续三个词语能相互替换吗?

  ①课件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一部分的三个句子,引导学生说说能否将三个词语互换位置(不能),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

  ·我军的伤员陆续从火线上抬下来。

  ·白求恩低下头,继续给伤员做手术。

  ·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旁,连续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

  预设:第一句话中并不是所有伤员一个接一个的,而是有先有后,可能中间间隔时间还会有长有短,所以用“陆续”更合适。

  第二句话中,白求恩在做手术时被卫生部部长打断了,后面又接着做手术了,所以只能用“继续”。

  第三句话中,因为白求恩在手术台上一直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没有休息,所以只能用“连续”,换成别的词语意思就不准确了。

  ②学生自主选择一个词语练写句子,教师巡视指导,提醒他们注意三个词语所表示的意思不完全相同。

  ③指名朗读句子,师生进行评价,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准确运用词语,同时引导学生将句子的意思表述清楚。

  (2)教学分类整理购物清单。

  ①出示词语,指名朗读,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鲫鱼速冻饺子馒头橙子毛毯

  牙刷菜板饼干充电器枕头

  垃圾桶棉拖鞋沐浴液衣架

  ②质疑交流:在超市购物时,怎样才能做到省时高效?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补充出示:分类列出要买的东西,购物时既方便又不会遗漏。

  ③引导学生自主将词语按照不同类别进行分类,教师适时提醒他们按照物品所属类别合理划分、归类。

  ④指名说说这些词语分别都属于哪一类。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食物:鲫鱼速冻饺子馒头橙子饼干

  生活用品:毛毯牙刷菜板充电器枕头垃圾桶棉拖鞋沐浴液衣架

  引导学生再次对自己的归类进行自主整理。

  ⑤展示不同的购物清单,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分类方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自主学习法,让学生不仅能准确感知近义词词义,也能对相关物品名词进行合理分类,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应用能力。

  板块二日积月累

  1.过渡:爱,就是温暖、希望和力量。给予他人爱,自己也同样会收获爱。同学们,让我们来学习几则关于如何待人的名言。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四句名言,引导学生自主朗读,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爱人若爱其身。——《墨子》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孟子》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荀子》

  3.指名朗读句子,教师适时进行范读指导,注意读准朗读停顿,重点指导读好“爱人/若爱其身”“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两句话。学生齐读句子。

  4.再读句子,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教师提醒学生可以联系本册的课文,说说课文中的人物是如何待人的。

  5.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名言的含义。

  (1)不迁怒,不贰过。

  意思是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身上,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

  (2)爱人若爱其身。

  意思是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

  引导:你能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谈一谈对这条名言的感受吗?(《掌声》中同学们给予英子很多的鼓励,不吝惜自己的掌声,他们都做到了“爱人若爱其身”。)

  (3)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意思是仁爱的人爱别人,有礼的人尊敬别人。

  引导:《灰雀》中的列宁,用温暖的方式感化犯了错的小男孩,正是名言中仁者的风范。

  (4)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意思是和人说善意的话,比布帛还要温暖;出言伤人,比长矛利戟的伤害还要大。

  引导: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注意语速稍慢且注意句子的停顿,读出古文的韵味。

  7.引导学生试着进行背诵,指名背诵展示,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学生齐背。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教学主要采取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既让学生通过自主朗读练习,不断培养良好的语感,又在教师的讲解中联系生活实际更好地理解名言的含义,有效进行传统古文化的积累。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默读睁眨瞪瞅瞧

  不发声不指读

  辨析“陆续、继续、连续”

  边读边想

  分类列清单

  没读懂做标记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意在让学生在自主、有趣且相对集中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实践能力。这是本学期最后一个语文园地,我充分利用教材的编排特点,搭建了一个有趣开放的语文实践活动平台,通过设置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微课教学,突破教学难点等方法,让学生在对“默读”要领的感知,“目”字部字词的集中识记,以及近义词的准确区分和整理购物清单,积累关于如何待人的名言等方面,进行深度学习与交流,在趣中学,趣中练,省时高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课后作业设计】

  一、选词填空。

  继续

  陆续

  连续

  1.下课了,同学们(

  )从教室里走出来。

  2.静静(

  )三年都获得三好学生荣誉称号。

  3.白求恩大夫(

  )给伤员做手术。

  二、从每组中找出一个不是同一类的词语,划上横线。

  1.苹果橘子香蕉青菜梨

  2.黄瓜菊花荷花梅花梨花

  3.蝴蝶蜻蜓狮子蜜蜂萤火虫

  4.东海南海上海黄海渤海

  5.时光月光阳光星光灯光

  6.茶壶茶杯茶叶茶盘茶盅

  7.白菜萝卜西瓜黄瓜西红柿

  三、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

  爱人若爱

  。

  2.

  不迁怒。

  3.

  仁者爱人。

  4.

  ,暖于布帛;

  ,深于矛戟。

  参考答案:

  一、1.陆续

  2.连续

  3.继续

  二、1.青菜

  2.黄瓜

  3.狮子

  4.上海

  5.时光

  6.茶叶

  7.西瓜

  三、1.xxxx其身

  2.xxxxxx不贰过

  3.xxxxx有礼者敬人

  4.xxxxx与人善言

  伤人以言

比例意义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会组比例。

  2、能力目标:通过探索国旗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提高认知能力。

  3、情感目标: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新的单元比例,看到这两个字你有没有联想到一些我们学过的知识呢?(比)上学期我们学过比的相关知识,现在大家回想一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比? (表示两个数相除)

  2、你能举例说明比的各部分名称吗?

  比包括前项、后项和比值,比值就指的是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比值是一个数。

  3、请你计算下面各比的比值。

  2:16 2.7:4.5

  (二)谈话导入

  大家对比的知识掌握得很好,接下来我们就进入比例的第一课时比例的意义的学习,首先需要明确本节课同学们的学习目标。请读记一遍: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比例。

  3、探索国旗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增强爱国精神。

  二、比较分析,探究新知

  同学们,每周一早上我们学校会举行升国旗仪式,对于国旗你了解多少呢?

  (一)观察

  观察这三幅情境图,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呢?(都有国旗)分别在什么地方?(xx广场、校园的操场和教室里。)

  这些国旗有大有小,长宽不同(点击PPT出示数据),但通过观察我们学校操场和教室里的国旗发现它们的形状都是相似的,都接近这样的一个长方形国旗(点击PPT出示图片),看上去庄严和谐统一。那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国旗呢?这说明我们的五星红旗的长与宽一定隐含着某种特点,想弄明白吗?

  (二)计算

  1、我们先来看看学校里的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点击出示图片文字)

  (1)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操场与教室的国旗的长与宽之比,再计算出它们的比值。(计算要保证准确)

  32.4:1.6?2.4?1.6?(1.5)(2)指名汇报:操场上的国旗 23(1.5)2描述:操场上的'国旗长宽之比为2.4:1.6,比值为3/2….(2名学生描述)(板书) 教室里的国旗

  60:40?60?40?(3)同意他们的结果吗?通过计算你能发现什么吗?(这两幅国旗的长宽虽然不同,但长宽之比都是3/2,是相等的。)(板书等式)既然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种关系表示出来?(=)(板书不同颜色)

  (三)讲解

  1、其实不光这三面国旗,在国旗法中规定所有国旗都必须按长与宽的比3/2来制作,而且也只有指定企业才能制作,这是对国旗的尊重!

  2、那谁来说一说像这样的一个式子表示了什么?(表示两个相等的比;表示两个比值相等的比)你们都说出来了重点(板书:比相等)。在数学中,像这样(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这就是比例的意义。同学们读记一遍。比可以写成分数形式,那比例的呢?(板书)

  三、合作探究,提升理解

  (一)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探讨一: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关键是什么?(各组的看法是什么?根据比例的概念可知)

  探讨二:你还能从三面国旗中找出哪些比例?(代表发言,xx的国旗长宽之比为5:10/3,比值为3/2,所以还可以找出其他的。) 探讨三:比和比例是一样的吗?如果不是,两者有什么区别? (结合同学的回答,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区分,形式上,意义上。)

  四、巩固应用,提升能力

  对于比例,现在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接下来就让我们学以致用。 首先我们观察做一做的两道题,可以发现一道关于数的比例,一道关于形的比例,那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去理解比例。先独立完成第一题。

  (一)数的比例

  (出示习题和答题规范,提问两组同桌,2分钟完成,订正答案2分钟。出示答案,对板演,对台下答案)

  (二)形的比例

  先观察图形并结合数据,分析边长之间的关系,找出比例。

  一组同桌上台展示,讲解:图中有一大一小两个直角三角形,观察每个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数据可得出,每个三角形各自的直角边之比相等;而且两个三角形短直角边之比等于长直角边之比。因此一共能找出8对比例。

  (三)综合提升

  写出比值是5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提问多名学生汇报)

  五、拓展

  喝过蜂蜜水吗?你会调制吗?下图是调制蜂蜜水时蜂蜜和水的配比情况。怎样调配的呢?(蜂蜜水A用两杯蜂蜜和10杯水调配,蜂蜜水B用3杯蜂蜜和15杯水调配)

  哪种更甜呢?你能用今天所学知识判断出来吗? 同桌或小组讨论,点名:

  学生甲:A和B两种蜂蜜水中蜂蜜比是2:3,水的比是10:15,两个比的比值都是2/3 ,所以我们认为两种蜂蜜水一样甜。

  学生乙:蜂蜜水A的水和蜜的比是10:2,蜂蜜水B的水和蜜的比是15:3,两个比的比值都是5,我们认为两种蜂蜜水一样甜。

  其他同学的想法呢?看来你们很善于动脑筋,这些题都没有难倒你们,但同学们在学习中依然要谦虚努力。

  六、总结

  今天的学习就结束了,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收获。孔子有句话说,“学而不思则殆”。所以课后大家独立主动地梳理今天所学知识,形成思维导图,并与同学交流。

比例意义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62——63

  教学目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设计理念: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成正比例量的规律,概括成正比例量的特征。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的,就让学生亲自去探究。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一、复习铺垫激情促思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时间路程

  (2)单价数量总价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2、师:这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当其中一种量变化时,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学生口答,相互补充

  二、初步感知探究规律1、出示例1的表格(略)

  说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1)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得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板书:相关联的量)

  (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数据,寻找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根据学生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肯定并确认这一规律,特别是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根据发现的规律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3)揭示概括成正比例的量: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教学“试一试”

  学生填表后观察表中数据,依次讨论表下的4个问题。

  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作适当的板书

  3、抽象表达正比例的意义

  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说说它们的共同点。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k(一定)

  揭示板书课题。

  先观察思考,再同桌说说

  大组讨论、交流

  学生可能发现一种量扩大(缩小)到原来的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缩小)到原来的几倍。也可能发现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变。

  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表中路程和时间成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填表

  完整说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学生概括

  三、巩固应用深化规律

  1、练一练

  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练习十三第1题

  先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三第2题

  先独立判断,再有条理地说明判断的理由。

  4、练习十三第3题

  先说出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再画一画。

  分别求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填写表格。

  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

  5、思考:明明三岁时体重12千克,十一岁时体重44千克。于是小张就说:“明明的体重和身高成正比例。”你认为小张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讨论、交流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说明判断的理由

  说一说,画一画

  填一填,议一议

  讨论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比例意义教学设计8

  一、教学内容:

  《反比例的意义》是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下册的内容。是在学过“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比例的理解。

  二、学生分析:

  在此之前,他们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对“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已经有了认识,这为学习《反比例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三、设计理念: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分析、发现、探究、创新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在设计《反比例的意义》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克服教材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拓宽探究学习的空间,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2.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激情。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六、教学流程:

  (一)、复习铺垫,猜想引入

  师:(1)表格里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2)这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2.猜想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板书:反比例)师:从字面上看“反比例”与“正比例”会是怎样的关系?生:相反的。

  师:既然是相反的,你能联系正比例关系猜想一下,在反比例关系中,一个量会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变化会有怎样的规律?

  生:(略)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认知新事物大多由猜而起的规律,从概念的名称“正、反”两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顾名思义”,对反比例的意义展开合理的猜想,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愿望。

  (二)、提供材料,组织研究1.探究反比例的意义

  师:大家的猜想是否合理,还需要进一步证明。下面我提供给大家几张表格,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表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2)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查看,并做适当指导。)3.汇报研究结果

  (在汇报交流时,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分析到表3时,大家开始争论起来。)生1:剩下的路程随着已行路程的.扩大而缩小,但积不一定。

  生2:已行路程十剩下路程=总路程(一定)。生3:我认为第一个同学的说法不准确,应该换成“增加”和“减小”

  (最后通过对比大家达成共识:只有表2和表3的变化规律有共性。)师:表2和表3中两个量的变化规律有哪些共性?(生答略。)师: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完成板书。)师: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用c表示它们的积,你认为反比例关系可以用哪个关系式表示?[板书]设计意图:教材中两个例题是典型的反比例关系,但问题过“瘦”过“小”,思路过于狭窄,虽然学生易懂,但容易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过增加表3,更利于学生发现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一定)这一关系式,有助于学生探究规律。同时还增加了表

  1、表4,把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与反比例雷同(“和”一定)的情况混合在一起,给学生提供了甄别问题的机会。

  4.做一做(略)5.学习例6师:刚才我们是参照表格中的具体数据来研究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系,如果这两个量直接用语言文字来描述,你还会判断它们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吗?(投影出示例题。)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1.基本练习。(略)2.拓展应用。

  师: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先自己举例,写在本子上,再集体交流。)交流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列举了许多反比例的例子。课正在顺利进行时,一个同学举的“正方形的边长×边长=面积(一定),边长和边长成反比例”的例子引起了学生们的争论。,教师没有马上做判断,而是问学生:“能说出你的理由吗?”有的学生说:“因为乘积一定,所以边长和边长成反比例关系。”对他的意见有的同学点头称是,而有的同学却摇头忽然,一名同学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大声叫起来:“不对!边长不随着边长的扩大而缩小!这是一种量!”一句话使大家恍然大悟:对啊!边长是一种量,它们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所以边长和边长不成反比例。后来又有一名同学举例:“边长×4=正方形的周长(一定),边长和4成反比例。”话音刚落,学生们就齐喊起来:“不对!边长和4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

  设计意图:通过“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这样一个开放性练习题,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使新旧知识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这同时也是对数

  量关系一次很好的整理复习机会,通过举例进一步明确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3.综合练习

  (四)、总结

  七、板书设计

  反比例关系判断两个量x×y=k(一定)

  八、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现行的小学数学高年级教材,内容偏窄、偏深,部分知识抽象严密、逻辑性强、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新教材相比明显滞后。如何将新的课改理念与旧教材有机整合,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应该思考探索的课题。

比例意义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P32—34页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六第5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别。

  能力目标: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主动构建新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研究数学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能和在座的同学们一起上课我感到非常高兴,听说同学们都非常聪明、爱动脑筋,课上积极回答问题。今天,我和在座的领导老师们想看一看同学们的表现如何,这节课同学们想不想证明一下自己?

  2、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P32页四幅图。

  二、探究新知

  1、比例的意义

  师问:

  ①这四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事物?(齐说)

  ②这四面国旗出现在什么场合或什么地点?(指生回答)

  ③这四面国旗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指生回答)

  ④这四面国旗的大小相同吗?

  说明:虽然国旗的大小不同,但是,这四面国旗都是按一定的比制作的,那么,我国的国旗法是怎样规定国旗的大小的呢?同学们想不想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下面我们就从国旗开始,新知识的学习。

  ⑤请同学们分别写出这四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指生回答师板书)

  ⑥请同学们看我们写出的国旗长与宽的比及求出的比值,谁发现了我国国旗法是怎样规定国旗的大小的?(国旗法规定:国旗的长与宽的比值是3/2也可以说成国旗长与宽的比是3:2)

  师问:

  ①现在我们选取其中的两个比,如:2、4:1、6和60:40。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3/2相等。那么这两个比是什么关系?生:相等。

  那么我们能用什么符号可以把它们连接成等式?生:等号

  谁来用等号把这两个比写成等式?师板书:2、4:1、6=60:40

  ②如果用比的分数形式来表示这个式子也可写成:或2、4/1、6=60/40

  ③根据我们写出的四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及比值,你还能找出这样的两个比并用“=”连接成等式吗?(指生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找到这两个比相等的?)

  师小结:请同学们观察板书的等式,揭示: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师: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说什么样的式子叫比例吗?(找3名同学回答)

  师: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出示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一个新知识。板书:比例的意义

  问题:

  ①从比例的意义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板书重点符号)

  ②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③看大屏幕,刚才我们找出的比都是长与宽的比,现在你能找出这四面国旗宽与长的两个比组成比例吗?(指生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找到这两个比相等的?)

  我们已经了解了比例的意义,下面我来考一考大家:

  课件出示P33页做一做1题要求及逐一出示各题,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

  2、比例各部分名称

  师:同学们都知道比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那么比例各部分名称叫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P34页前两行及例题。同时思考(课件出示)什么是比例的项?什么是比例的外项?什么是比例的内项?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教师课件演示。

  做一做:指出下面比例的内项和外项(课件出示)

  4、5∶2、7=10∶6240/160=144/96

  3、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出示)

  观察:2、4∶1、6=60∶40

  思考: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之间有什么关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可以相互讨论)

  用下面的比例验证你的发现:

  6∶10=9∶158∶2=20∶5

  你能用一句话把发现的规律说出来吗?(找3名同学回答)

  下面我们计算2、4:1、6=60:40的两个內项积与两个外项积,共同验证一下这三位同学发现的规律对不对?集体计算后师问:这三位同学发现的规律对不对?你们发现这个规律了吗?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观察、计算、验证发现了数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同学们真了不起,同学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师出示板书,指生读)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二个新知识。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看大屏幕(课件出示)2、4/1、6=60/40

  问题: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们应该怎样计算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

  指生回答师小结: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师课件

  演示2、4/1、6=60/40→2、4X40=1、6X60

  4、我们已经理解了比例的基本性质,那么你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吗?

  课件出示:你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10:2与2、5:0、5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讲解时可启发:如果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哪两个数是內项,,哪两个数是外项,那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否计算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

  因为10X0、5=52X2、5=5,所以假设成立,10:2与2、5:0、5能组成比例,即10:2=2、5:0、5

  5、你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吗?课件出示P34页做一做题目要求及逐一出示各题,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

  6、师:学习到这里,我们学习了几种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生:两种。一种是根据比例的意义,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另一种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看两个外项和两个內项的积是否相等。

  三、巩固新知(课件出示)

  做一做,相信你能行!

  1、判断

  ①10∶5=2是比例。()

  ②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与两个內项的积的差是O、()

  2、填空

  ①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內项是1/9,则另一个內项是()

  ②2:9=8:()

  3、用你喜欢的方法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P37页5题,逐一出示各题,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

  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有什么收获或学到了那些知识?

  五、课后作业:搜集生活中的比例,看看比例在生活中的作用?

  板书设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4:1、6=3/260:40=3/2

  2、4:1、6=60:40或2、4/1、6=60/40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4:1、6=5:10/32、4;1、6=15:10

  5:10/3=15:105:10/3=60:40

  60:40=15:10

  2、4X40=96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

  1、6X60=96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包括比例的意义和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比例的意义中,我通过出示课本图先了解图意,再写出四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并求比值,根据比值相等进行国旗法教育。然后根据学校里两面国旗的比,得出两个比相等。最后通过四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写出多个等式,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其后通过四面国旗宽与长的比巩固比例的意义。比例的意义其实是一种规定,学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本环节让学生先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新知不知不觉被学生掌握理解。

  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比例各部分名称我是让学生通过自主看书学习。设计意图是通过重视自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部分内容非常容易理解,采用自学的方式,通过两个问题检验,培养学生会看书的习惯。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先观察比例式,在思考讨论两个內项和两个外项之间的关系,然后观察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计算、观察、验证、交流表达的活动过程,不仅获得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习题设计时,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最后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意在巩固新知,开阔视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知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有效的处理,让学生在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中理解了比例的意义,探究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情感。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的实质是如何教会学生思维。而这节概念课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和再现,恰恰是通过教师的“再创造”,为学生展现出了“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于简单的谈话间,简单的提问中,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通过自己分析思考,总结出了“比例”这一数学概念。于不经意的诱导,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通过计算、观察、比较、验证让学生的思维从先前的不知所向到最后的豁然明朗,个个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名小小“数学家”,经历了一个愉快的探究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整节课处处透出浓浓的数学味。

  本节课把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放在一起学习觉得内容较多,完成教学有些困难,同时比例的灵活应用题目没有达到预先的效果有些遗憾,同时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再多一些题目就好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比例意义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容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有关比的知识,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叫比?什么叫比值?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看来,同学们对比的知识掌握的不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比有关的知识,比例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识

  1.初步理解比例的意义。

  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依次出现三面国旗课件。让学生分别说出都是什么地方的国旗?

  请仔细观察这三面国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这三面国旗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师:不同场合的国旗大小是不一样的',但是他们是按一定的比制作的,在制作过程中,每面国旗长与宽存在有趣的比,你想知道吗?那就让我们算一算吧。

  请大家根据国旗下面的数据,分别算出每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值。

  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提问: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每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值相等。)

  根据这三个比,从中任意选两个比能不能组成一个等式。

  让学生分别说出三个等式:0202

  5:10/3=3/25:10/3=2.4:1.6

  2.4:1.6=3/2=5:10/3=60:40 60:40=3/22.4:1.6=60:40

  提问:这些等式有什么相同点?(都有两个比,并且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像这样的等式,叫做比例?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比例?<学生

  引导学生看课本40页教材上是怎样定义的?学生齐读。

  教师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在这句话中有哪些字或词最关键:两个比相等。

  师:根据比例的意义让学生举一些比例的例子。

  生:a:b=c:d或a/b=c/d

  2.深化了解比例的意义

  刚才我们通过计算发现,国旗长与宽的比值相等。

  所以每两面国旗的长与宽可以组成比例。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分别写出来,根据国旗下面长与宽的数据小组合作交流:

  师:根据学生汇报,将组成的比例板书。

  宽:长=宽:长长:长=宽:宽

  10/3:5=40:605:2.4=10/3:1.6

  10/3:5=1.6:2.45:60=10/3:40 1.6:2.4=40:602.4:60=1.6:40

  老师这里有两个比它们是否相等?强调:只有对应的量之间的比比值才相等。才可以组成比例。板书:第一面的长:第一面的宽和第二面的宽:第二面的长。学生发现不相等,师:为什么不相等。师结合板书归纳(出示课件)师根据学生们找的结果,我们看到这三面国旗的长与宽的比值都相等,所以每面国旗的长与宽的比都可以组成比例。同样,宽与长的比值也都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宽与长的比可以组成比例。

  每两面国旗长与长的比可以和宽与宽的比组成比例。

  (三)练习巩固

  做一做。

  (1)6:10和9:15

  (2)20:5和1:4

  (3)0.6:0.2和3/4:1/4

  (4)4:3和2:1.5

  两名同学板书,其他同学写在练习卡上,让学生讲解并纠错。

  (四)请同学们看一看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出示表格。

  意义:两个数相除叫做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项数:两项四项

  联系:比例是由两个比组成的。

  (五)当堂训练: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你有什么收获?

比例意义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能力目标: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设计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课前复习,做好铺垫

  引导学生根据游戏写出比,复习比的相关知识。

  二、情趣导入,激发兴趣

  照片激趣

  师:小小的游戏中蕴藏着很多的数学知识,只要你善于发现、多思考,就会有所收获。

  1、教师出示本人原照与放大后的三幅照片,提问:

  “老师想把这张照片放大,出现了下面的几种情况,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观察图片,说出自己的看法。

  2、揭题:——比例。

  师:这张照片之所以没有变形,因为它是由原照片“按比例”放大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比例。

  三、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比例的意义。

  (1)教师课件出示原照与—张放大照,提问:

  “现在老师给出这两张照片的数据,分别算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值,然后看一看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计算两张照片的长和宽的比值后,思考,交流,谈发现

  (2)师解释比例的意义并板书。

  师:原来不变形、按比例缩放指的是可以找到两个比值相等的比。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写成这样的一个等式,板书:

  :75=14:10或

  2、深入理解比例的意义。

  (1)教师出示课件,提问:

  生活中还有很多“按比例”缩放的现象,请看一一五星红旗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当它冉冉升起的时候,自豪感都会油然而生!大家—起来看一看操场上的国旗和教室里的国旗的尺寸,它们的长与宽的比是不是也能组成这样一—组等式呢?

  学生独立思考,记录,尝试写出等式。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2)教师课件出示天安门国旗,提问:

  师: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尺寸又不同了。图上三面国旗的尺寸中,还能组成哪。些比值相等的等式?

  学生自主观察、计算,发现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3)教师小结,介绍国旗法。

  师:是的,这三面国旗长和宽的比都是一样的,其实所有国旗长和宽的比都是3:2。这在国旗法中是有明文规定的。

  (4)揭示意义。

  师:像大家刚才写的这些等式都是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5)深入挖掘。

  师:刚才同学们就是发现长和宽的比值相等,可以组成比例。还有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

  启发学生写出其它相对应的.量组成的比。

  师:这三面国旗宽和长的比值也都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宽和长的比也都可以组成比例;每两面国旗长和长的比值、宽与宽的比值也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长的比与宽的比也可以组成比例。

  3、抽象比例的概念。

  师: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吗?

  学生概括。

  师: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

  学生抓关键,悟方法。

  4、比较“比”和“比例”。

  师:大家觉得“比”和“比例”是一回事儿吗?

  四、练习巩固,综合运用

  师:咱们现在已经认识了比例的意义,下面我要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情况了,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基本练习:判定哪组比能组成比例。

  2、明辨是非题

  学生独立练习后集体交流。

  3、开放练习:教师给出— —个比,提问:

  师:现在,提高难度。老师给出—一个比10:5,看看谁能在—分钟内写出的比例最多。

  师:还可以写更多吗?有什么诀窍?(我们在最简比的基础上将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就可以写出无数个比例。)

  五、总结提升,拓展视野

  1、总结回顾

  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比例的哪些知识?你还想研究比例的什么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回顾知识要点。

  2、视野拓展(介绍5个人体中有趣的比)

  师:比例的知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请看生活小百科一一人体中有趣的比例。希望你们课后能找到更多的“比例”,到那时,相信你们能够更深刻的感受到数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的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比例意义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相关联的量。

  2 掌握正比例的意义及字母表达式。

  3 学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板书:关联):知道关联是什么意思吗?

  生:指事物之间有联系。

  生:也可以指事物之间相互影响。

  师:对,关联就是指事物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

  师:能举一些生活中相互关联的例子吗?

  生:天气热了,我们身上穿的衣服就少一些;天气冷了,穿的衣服就会多一些,气温与我们穿的衣服是相关联的。

  生:我的考试分数多了,爸爸妈妈就很高兴;如果少了,他们的脸上就会阴云密布,所以我的考试分数与家长的脸色也是相关联的。(其他学生大笑)

  生:我想姚明打球时,姚明的动作与防守他的对方队员的动作也是相关联的,即姚明怎么动,对方总有一个相应的对策,不可能永远不变。

  这时,一名学生干脆带着他的同桌走到讲台上,两个人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做起了学生经常玩的推手游戏,即一人推手,另一人立刻向后闪开。然后这位学生说:“我们刚才的动作也是相关联的。”

  生:上星期,我们班举行智力竞赛,每个小组每答对一题就得到10分,答对两题得到20分……答对的题目越多,分数也就越高。因此,我认为答对的题目与最后的成绩也是相关联的。

  二、新授

  师:好一个答对的题目与最后的成绩相关联!我们把它们的'情况列成下面的表格,可以吗?

  师:从这个表格中。你还知道什么?

  生:答对一题得10分,答对两题得20分,答对三题得30分……

  师:表中有哪两个量?它们的关系怎样?

  生:答对的题目与最后的成绩,它们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师:你们能够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生:从左向右看,答对的题目越多,分数就越高;从右向左看,答对的题目越少,成绩就越低。

  师:还能发现什么呢?

  生:答对的次数扩大多少倍,得分也随着扩大多少倍;反之,答对的次数缩小多少倍,得分也随着缩小多少倍。

  师(小结):也就是说,成绩随着答对的次数变化而变化,像这样的两个量也叫做相关联的量。

  师:你能在这两种量中,找到一组对应的数吗?谁能说说在成绩和答对的次数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的比吗?比值是多少?

  (随着学生的回答,师板书:10/1=10、20/2=10、30/3=10、40/4=10……)

  师:刚才这位同学在算出比值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不管怎样,它们的比值不变。

  师:这个比值实际上就是什么呀?(板书:每题的分数)

  师:你能用一个关系式表示吗?

  板书关系式:成绩/答对的题目=每题的分数(一定)

  师:我们再来看一道题目。请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将桌上信封中的信息单分给每一位同学。同学们可以根据上面的四个问题进行分析,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如果你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可以举手,老师非常乐意帮助你们。(投影出示例1)

  1表中有( )和( )两种量。

  2 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3 任意写出三个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算出它们的比值。

  4 比值实际上表示( ),请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

  (学生交流汇报,师板书关系式)

  师(指着刚刚学习的两个表格):这是我们刚才分析过的两个表,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板书:两个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逐一板书,最后由学生通过看书,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由此完成概念教学)

  反思:

  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课 ,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基础,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情境,课堂气氛活跃。

  以往教学此内容时,学生理解相关联的量仅仅局限于“比值一定”,与后面学习“反比例的意义”教学未能形成有效的联系,因而教学收效不大。此次教学,首先从教学目标上进行修改,增加了第一个教学目标,即“理解什么是相关联的量”。教学设计大胆开放,真正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教材的重点并不一定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给抽象的数学知识赋予了浓厚的现实背景,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传统教学强调接受、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最后,由学生独立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看似在新授之前浪费了不少时间,实则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学生有了更多自主、个性探究的机会,值得借鉴与提倡。

比例意义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制五年级下册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能利用观察—猜想—验证的方法得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有关比的知识,谁能说说学过比的哪些知识?

  生1:比的意义。

  生2: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生3: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就是比值。

  ……

  (评析:简短的几句谈话,引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让学生“温故”而“启新”。)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比例的意义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比的知识。昨天大家预习了,谁来说说今天学习什么?

  生:比例?(书:课题比例)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1、什么叫比例?2、比例各部分名称?3、比例的基本性质?4、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生:什么叫比例呢?

  生:(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师: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可以举例说明。(如果学生举不出例子,我就从比例的意义上去引导,表示两个比相等,你能写出两个比吗?怎样知道这两个比是否相等呢?指着学生举的例子说,像这样的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是比例)

  师:你也能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对吗?请你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再给同桌说说为什么能组成比例?

  (老师巡视时可以提示学生有的孩子写出了小数、分数形式的比例很好。生汇报)师板书。

  师:通过以上练习,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些词最重要?为什么?

  生1:两个比,不是一个比

  生2:相等,这个比必须相等

  生3:式子,不是两个等式是式子。

  师:(投影出示)请你利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1)0、8:0、3和40:15

  (2)2/5:1/5和0、8:0、4

  (3)8:2和15/2:15

  (4)3/18和4/24

  (学生独立判断,师巡视指导,然后汇报)

  师:先说能否组成比例,再说明理由,

  生:0、8:0、3和40:15能组成比例,因为0、8:0、3和40:15的比值都是8/3,所以0、8:0、3和40:15能组成比例。

  同理教学:(2)2/5:1/5和0、8:0、4

  (3)8:2和15/2:15不能组成比例,因为8:2和15/2:15的'比值不相等,所以8:2和15/2:15不能组成比例。

  师:怎样改能使它组成比例呢?

  生:4:8=15/2:15或8:2=15:15/4

  同理教学(4)3/18和4/24

  师:像3/18和4/24是比例吗?

  师:分数形式的比例怎么读?你能把这个(学生写的整数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吗?请读一读?

  2、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师:我们在学比的时候知道了比有前项和后项,而组成比例的这些数也有自己的名字。谁能来说一说?

  生: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师板书)

  师:请你指出在这个比例中(16:2=32:4),哪是它的内项?哪是它的外项?

  生:2和32是它的内项,16和4是它的外项。

  师:请同学们快速抢答老师指的数是比例的外向还是内项。

  生:(激烈抢答):外项、、、、、、

  师:同学们反应真快,分数的形式中哪些是比例的项呢?

  生:2和32是内项,16和4是外项。

  师:老师指分数比例学生抢答。

  3、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敢不敢和老师来个比赛?

  生:(兴趣高涨):敢!

  师:好,请两位同学们各说一个比,我们共同来判断能否组成比例,看谁判断的快?

  师:谁来。

  生1:4:5,生2:8:9不能组成比例。

  生:对。

  师:服气吗?不服气咱们再来一次,

  生1:1、2:1、8,生2:3:5

  师:不能。对吗?

  生:对。

  师:老师又赢了,这回服气了吧。(学生点头)

  师:其实你们表现的很不错,只不过老师是用了另一种方法,才能做得又对又快,想知道是什么方法吗?

  生:想。

  师:其实秘密就藏在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之中,就请你以16:2和32:4为例,研究一下,试试能不能发现这个秘密!老师给你们两个温馨提示:(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可以通过观察、算一算的方法进行研究。

  2、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师:现在请将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看看大家是否同意。

  (学生讨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将你们的发现与大家分享?

  生1:我们组发现16和32是倍数关系,2和4也是倍数关系,所以我们想,在比例里,一个外项和一个内项之间都存在倍数关系。

  师:有道理,不错,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2:我们组发现16×4=6432×2=64,也就是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你能把这个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吗?(学生板书:16×4=64)

  师:这是两个外项的积,(师板书:两个外项的积)

  (学生板书:16×4=64)

  师:这是两个内项的积,(师板书:两个内项的积)

  师:你的意思是: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师板书:=)是吗?

  师:其他组的同学同意他们这个结论吗?

  生:同意。

  (以上环节,灵活掌握,如果有的学生能直接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就直接问:你怎么算得那么快?生:我用两个外项的积=两个内项的积,判断它们能组成比例。是不是所有的比例两个外项的积=两个内项的积呢?怎么验证?)

  师:真的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吗?怎么验证?

  生:可以多举几个例子看看。

  师:这是个好建议,那快点行动吧。(学生独立验证)

  生:我同意,因为我用的是2:16=4:32来验证,我发现32×2=64,16×4=64、

  生:我也同意,我用的是10:5=2:1,来验证,我发现10×1=10,2×5=10、

  师:有没有同学举得例子不符合这个结论呢?那也就是说,所有的比例都是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其实这也正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同学们太厉害了。能通过举例来验证自己的发现。

  4、比和比例的区别

  师:我们以前学习的比,和今天学习的比例有什么不同呢?请六人小组说一说。(师巡视)

  师:哪一组的代表来说一说。

  生:比和比例的意义不同?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生:比和比例形式不同。比是一个比,比例是两个比。

  生:性质不同。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比值不变。在比例里,两外项的积等于两内项的积。

  5、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学生看着板书说,请同学们默记两遍。

  三、巩固练习

  1、下面每组比能组成比例吗?

  (1)6:3和8:5(2)20:5和1:4

  (3)3/4:1/8和18:3(4)18:12和30:20

  生1:第(1)个不能组成比例,因为6×5=30,3×8=24,不相等。

  生2:第(2)个不能组成比例,因为20×4=100,5×1=5,不相等。

  师:怎样改一下使它们能组成比例?

  生3:把20:5改成5:20,这样5×4=20,20×1=20,能组成比例。

  生4:还可以把1:4改成4:1,也能组成比例。

  生5:第(3)个可以组成比例,因为3/4×3=1/8×18。

  生6:第(4)个可以组成比例,因为18×20=360,12×30=360。

  师:看来要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除了可以根据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外,还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进行判断。

  2、填一填。

  2:1=4:()1、4:2=():3

  3/5:1/2=6:()5:()=():6

  师:最后一题还有没有别的填法?

  生1:5:(1)=(30):6

  生2:5:(30)=(1):6

  生3:5:(2)=(15):6

  生4:5:(15)=(2):6

  师:怎么会有这么多种不同的填法?

  生:两个外项的积是30,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只要两个内项的积也是30就可以了。

  3、用2、8、5、20四个数组成比例。

  师:你能用这四个数组成比例吗?

  师:最多可以写出几种?怎样写能够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生:2和20做外项,8和5做内项时有4种:

  2:8=5:202:5=8:20

  20:8=5:220:5=8:2

  8和5做外项,2和20做内项时也有4种:

  8:2=20:58:20=2:5

  5:2=20:85:20=2:8

  四、课堂总结

  师: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1:知道了比例的意义。

  生2: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生3:我知道了要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根据意义判断,也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

  师:这节课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比例意义教学设计14

  教学目的

  1、探讨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2、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协作交流能力;

  3、写作模仿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

  如何在小说中运用讽刺艺术(通过对比、夸张的手法达到讽刺效果)。

  电教手段

  计算机网络教学,学生和教师在网络机房进行学习(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探讨)。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集体责任感、交流创新能力。

  课件制作

  素材搜集来自互联网和教学参考资料,DreamweavermX制作网络课件。

  使用软件工具还包括:woRD、AsP、fLAsH5.0、fireworkmX、cUTEfTP。

  教学环境

  计算机网络机房(校园网宽带接入国际互联网)。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封建科举制度简介,作者吴敬梓简介。

  二、明确任务

  1、探求小说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

  2、根据学习过程的提问,讨论问题并做出结论。

  3、模仿讽刺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写一段讽刺小作品。

  三、协作学习

  1、思考问题,形成小组观点,并用BBs交流。

  2、形成各自结论作品。

  为了完成任务,同学们需要经历哪些过程?请仔细看下面的步骤,并按要求一步步进行。

  ⑴分好三人小组(课前已经完成)。

  ⑵小组成员阅读《范进中举》文章中,5~9自然段。思考: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是什么?(讨论,把小组的结论写下来。)

  示例:我们小组认为,……

  ⑶故事欣赏(《范进中举》的图片故事)。

  ⑷范进中举前后有什么变化?胡屠户又有怎样的变化?作者用什么写作手法来体现这种变化的?(阅读课文,并作出总结,写下来。)

  ⑸在“自由阅读”资料中任意选择一篇讽刺小说阅读,思考:小说中运用了什么方法来体现讽刺效果?(学习建议:选择一篇小说,仔细阅读,分析其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达到了讽刺的效果,小组成员讨论,并写下你们的结论。)

比例意义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在探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自主学习,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师:课前我们先进行一组口算练习,下面请##同学上台主持。

  一、求比值

  3 : 8= 2 : 6= 4 : 4= 9 : 3= 8 : 24=

  5 : 20= 8.8 : 1.1= 16 : 96=

  二、化简比

  4 : 5= 2 : 20=

  32 : 4= 4 : 44=

  15 : 25= 10 : 80=

  师:看来同学们口算的都比较准确,昨天我们共同交流了学习目标,大家进行了自主学习,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对学自主学习中的知识链接部分

  (小组活动)

  师:知识链接的内容是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有关“比”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也和“比”有密切的联系,看大屏幕,在山东半岛的东南端有一座啤酒飘香的城市青岛,而青岛啤酒更是闻名中外,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啤酒生产中的数学,这是一辆货车,正在运输啤酒的主要生产原料——大麦芽,这是它2天的运输情况,根据这个表格,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师:这位同学发现的数学信息真全面,那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有关“比”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问题!

  学习数学,我们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观察,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主学习的内容,组长分好工,准备汇报展示。

  (小组活动)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汇报自主学习的内容?

  生汇报:我来汇报……其他小组有什么评价或补充吗?

  师评价

  师:看来同学们学的不错,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根据比例的定义我们知道比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就可以组成比例:两个比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例如16 :2 = 32 :4,师:2:1与谁能组成比例?

  (生答)

  师:我真为你们感到骄傲,想到了这么多不同的答案!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说出老师指的这个数是比例的外项还是比例的内项?

  (师指生齐说)

  师:同学们反应特别快!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那这个比我们可以写成

  师:请你观察,在这个分数形式的比例里,比例的外、比例的内项是谁?

  师:同学们表现特别棒,那老师来考考你!看能不能通过刚才所学的知识解决我会应用。

  师:看来同学们学的真不错,其实,在比例的2个外项和2个内项之中隐藏着1个秘密,下面,请同学们以16 :2 = 32 :4为例,研究一下,试试能不能发现这个秘密,为了研究方便,老师给你提供3个温馨提示

  (指1生读温馨提示)

  (生合作探究)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上台来把你们的发现跟同学们分享。

  (生汇报展示)

  师:同学们能通过举例,验证自己的发现,太厉害了!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观察这个分数形式的比例,可发现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师:下面我们就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拓展应用

  生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答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谈收获)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师:下面我们进行达标检测

  (生完成后)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汇报自主学习的内容,其他同学拿出红笔,同桌互换。

  (小组汇报)

  师:全对的同学请举手,组员全对的奖励一颗小印章。

  师: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真棒,继续努力,好,下课!

  教后反思: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第35—36页的内容,本节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重点)。2、通过在探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合情推理能力(难点)。3、通过自主学习,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本节概念性的东西较多,学生需要理解:比例的定义、项、内项、外项、内项的积、外项的`积等等。因此对此类知识,我大胆放手,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本,让学生讲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 备课前我查阅了有关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很多资料,并观看了视频,在研读了课标及教学用书后设计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属于概念的教学,在课的设计上我紧扣“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设计。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反思自己的教学:

  一、找准知识衔接点,为新知做好铺垫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后进行的,而“比’是上个学期学习的知识。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大多数学生会把学过的不相关的知识忘到脑后,因此,通过课前口算练习和知识链接环节,不仅让他们复习了比的定义,还对化简比、求比值的概念在脑中闪动一下,为学习比例的意义打好铺垫。因此学生在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学生掌握的很好。

  二、相信学生利用导学案自学的能力,大胆放手。

  课改鼓励学生预习,大多数学生能认真预习,但也会有个别学困生,只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仅在书上画一画,留留痕迹而已。

  三、从情境图入手,丰富资源

  从境景图入手,主要是让学生能通过现实情景体会比例的应用,运输量和运输次数的比的比值是相等的,由此引入比例的意义的教学。

  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在教学这节课时,我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自主得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然后举例验证,最后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积极性也很高。

  五、练习由易到难

  每个知识点都紧跟相应的习题,这样可以及时巩固新知,同时能发现学生掌握的情况。在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把12 : ( ) = ( ) : 5这个比例补充完整,告知学生有无数个比例,这样能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根据一个乘法等式,写出比例,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意在考察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新知。学生的表现也挺让我惊喜的,学生的思维很灵动。

  每一次的课,总会有一些优点,但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

  一、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二、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如何准确地处理和把握教材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只有在不断反思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才能开辟出一片新的绿地。以上是自己对本节课的一些反思,希望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

【比例意义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01-03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04-12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汇总15篇]05-29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01-08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09-10

比与比例教学设计12-17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04-09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15篇03-12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12-13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