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14 18:41:4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集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集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册第二单元课外拓展课。

  教学背景:

  学生已经掌握了“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这三个方面的知识。接下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探索课外知识和扩展知识能力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我们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一堂实践课。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具备初步操作电脑的能力。

  设计理念:

  首先,在这节课中我计划利用电脑室,确保每个学生都有一台电脑可以使用。这样做不仅方便我们的教学,还能让现代教育技术真正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电脑上,我将呈现一个童话世界——"数学王国",这是一个儿童的乐园。接下来,我将向学生展示两条通往"数学王国"的道路,一条宽一条窄,并请学生比较哪条路更宽、更窄。然后,我会引导学生选择宽路进入"数学王国"。一旦他们进入了"数学王国",我将指导他们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游戏,这些活动和游戏将扩展他们的数学知识面。最后,我将鼓励学生思考:除了在"数学王国"和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进行比较?他们需要比较的是什么?

  教学目标:

  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如比较数量、尺寸)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拓展知识面。除了能够比较事物的数量、长度和高度外,也需要学会比较事物的距离、厚度和宽度等等。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让他们深刻体会到知识无穷无尽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教科书上学过的知识。

  ⒈电脑显示:数学王国的两位小精灵“智智”和“明明”突然在电脑屏幕上出现。智智开口说:“大家好,我是‘智智’。”紧接着,明明补充道:“我是‘明明’。欢迎来到我们的‘数学王国’。你们想来我们的王国玩吗?那里有很多有趣的数学活动和游戏。真的超级好玩!”智智继续说道:“但是,要进入数学王国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而这些知识可能不在你们的教科书上。你们有信心应对吗?”

  教师继续向学生发问:“你们对自己有信心吗?如果有的话,请举起你们的手。”(教师需确保指导学生都积极举手,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⒉出示复习题。

  教师指出:同学们聪聪有话要跟我们说。我们一起安静地听听聪聪要说什么,好吗?(电脑放出聪聪的话)聪聪说:“同学们你们要去数学王国必须到玩具房里面取两样东西。一是在最高的那个柜子上有三条钥匙,你们必须取最长的那条钥匙。二是在最多玩具的那个木箱里有一个“多拉A梦”,请你把他带上。你别小看他。有困难的时候他可是你的好帮手噢!只要你把“多拉A梦”按一下,他就会发出声音召集小朋友来帮忙。(老师提示学生把“多拉A梦”放在桌面的右下角的正方形筐里。)

  ⒊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复习题。

  二、进入“数学王国”,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

  ⒈进入“数学王国”。

  电脑发出温暖的.声音:“亲爱的同学们,每个人都非常聪明。现在,我们将一起进入神奇的"数学乐园"吧!请跟着我来。”接着,屏幕上显示出一个巨大的门,上面写着“数学乐园”四个大字。可是,通往"数学乐园"的道路有两条,一条宽敞一条狭窄。这时,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探究两条路的异同,并提出疑问:你们认为应该选择哪条路呢?我们先听听智慧的小明是如何说的吧!电脑播放出小明的声音:“同学们,我建议我们走宽敞的路进入。然后,使用刚才收到的钥匙打开大门。”(老师引导学生完成)。

  ⒉遨游“数学王国”。

  ⑴比大小。

  老师引导学生参加游戏一:钓鱼。电脑显示一个小鱼池。鱼池里有大鱼和小鱼。请学生把钓到的大鱼放在大筐里,把钓到的小鱼放在小筐里。每条大鱼5分,每条小鱼2分。看看谁的分数最高。老师指出,请大家注意,放错了位置不给分。

  ⑵比厚薄。

  老师说:同学们,你们肚子饿了吗?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美味的三明治。(电脑显示两块厚度不同的三明治。)在大家面前有两块三明治。它们有什么不同呢?(老师引导学生说出两块三明治的异同。)其中较厚的已经过期了,不能食用。请大家将厚的三明治放入垃圾桶中。把薄的三明治放在盘子中。

  ⑶比远近、比直曲。

  电脑显示两条河,一直一曲。在两条河上都分别有两条远近不一的船。老师指出河的对岸还有很多有趣的游戏。我们一起乘船过去玩,好吗?但是,直河上较近的船才是通向对岸的,别乘错船噢!(老师引导学生完成此题。)

  ⑷自由活动时间。

  过河以后,老师提醒大家,这里还有很多好玩的活动和游戏等待着大家的参与。你们可以自由选择参加感兴趣的项目。完成得好会得到额外加分,还有精美奖品哦!但是要注意,若做错了会扣分。所以大家务必认真思考并努力完成任务。对于遇到困难的同学,可以向老师求助,就像召唤“多拉A梦”一样。老师会立即前来帮助你们。不仅如此,附近的同学也可以听到求助声,主动离开座位前去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屏幕上展示了一个充满欢乐的游乐园场景,里面有各种小动物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游戏等待着同学们的参与)。

  三、提出问题,并小结。

  自由活动时间过后,老师提出问题:同学们,通过这次活动或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事物是可以用来比较的?它们可以比什么?(老师引导学生交流和讨论。)最后,老师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物是可以用来比较的。它们有的比厚薄、有的比曲直、有的比远近、有的比多少等等。只要我们小心观察,努力探索,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处处有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知道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 掌握百分数的特征,明确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

  3、 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注意孕含百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思想,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4、抓住一些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资料,渗透爱国主义、爱社会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重点、难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师:同学们,前一阶段在韩国釜山举行了什么?(生:第十四届亚运会)师:对,中华体育健儿在赛场上顽强拼博,取得了令对手望尘莫及的金牌数(150枚),为国赢得了荣誉。(注:第十四届亚运会结束20xx年10月14日。)师:亚运会结束后,通常要对各国获得金牌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请同学们看这样一张图。第十四届亚运会金牌分布情况统计图 20xx年10月师:像这样的图,同学们见过吗?图中的数叫做百分数,你们见过百分数吗?在哪里见过? 师: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比较时,经常要用到百分数。4、 导入:为什么经常要用到百分数,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什么叫做百分数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百分数。(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揭示特征

  (一)教学百分数的意义

  1、引导学生自学教科书上第104页的例题。思考:(出示)(1)例题中为了比较什么,通常用百分数进行比较的?(2)用百分数比较有什么好处?(3)什么叫百分数?让学生自学课本后,同座同学议论思考题。

  2、集体反馈,揭示意义。(出示表格) (1)例题中为了比较什么,要用百分数进行比较?(三好学生所占比率的大小)(2)在这里,比率这两个字怎样理解?(三好学生人数占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3)六年级三好学生人数所占的比率是多少呢?是怎么得到的?五年级呢?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成下表:年级三好学生人数学生人数 六年级17100 五年级30200 =(4)用百分数表示三好学生所占比率的大小,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后板书:分母相同,便于比较。)哪个年级三好学生所占的比率大?(5)用百分数进行比较,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后,能约分的要不要约分?(揭示:百分数是分母是100的分数。)(6)表格中,两个百分数的上面一格应填写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三好学生人数占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7)什么叫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例题中应把什么人数看成一个数,什么人数看成另一个数?谁能说一说表格中的和表示的意义?(8)百分数的概念中提到了几个数?(两个数)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什么关系?(倍数关系)

  3、举例辨析,揭示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出示:⑴中国十五预期将保持的经济增速。⑵七月我国工业生产加快同比增 。⑶根据人事部提供的数字,中国回国留学人员目前以年均的速度增长。 ⑷一根光缆长千米。师生讨论:(1)这四句话中哪些是百分数?为什么?(2)千米为什么不是百分数? (3)师:这四个数都是分数,而前三个才是百分数。谁能说出百分数和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回答后出示下表: 分数百分数 意义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可以表示某个具体数量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得出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它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百分数后面通常不带单位名称。百分数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二)教学百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1.为了区别于分数和便于书写,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采用百分号%来表示。教师示范百分号的写法后,让学生进行书写练习。

  2.教师示范书写百分数,引导学生写黑板上和上例中的百分数。

  3.教学读法。指出百分数只读作百分之几,而不读成一百分之几,齐读百分数。

  (三)揭示百分数的特征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它特殊在哪里呢?引导学生说出百分数的特征:

  1、分母相同,便于比较;

  2、只表示倍数关系;

  3、采用百分号%表示。

  三、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教师投影出示下图,(用百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教师先用红色画上8格,让学生用百分数表示出来,并说出8%的含义。然后用蓝色画出32格,让学生用百分数表示后提问:你还能看出一个百分数吗?(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40%;图中空白部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60%)

  2、选择练习。出示一组百分数。6%3.9%120%98%100%(1)提问;这一组百分数中,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哪两个最接近?(2)选择合适的百分数填空。(1)课上,由于学生们认真听讲,学会同学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100%)(2)大同小学学生每月的零花钱占学校买图书钱数的50%。开展节约活动后,只占()。(3.9%或6%)(3)小汽车的速度是卡车速度的()。(120%)(4)由于全班同学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个单元考试的及格率一定能达到()。(100%)

  3、读出下面的`句子,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1)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5%。(2)我国的人口约占世界的20%。(3)一本书已看了40%。(4)摩托车厂上半年完成生产计划的60%。

  提问:

  (1)第一、二句话中的百分数表示谁与谁比?把这两句话联系起来看,我国用只占世界5%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0%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如果我国人口有所控制,如我国的人口只占世界的15%,甚至更少,那么,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会怎样?(提高)我国的经济建设的速度将会怎样?(更快)(2)一本书已看了40%,说明还剩百分之几没有看?(60%)已看了40%,是不是一定看了40页?如果是看了40页,这本书有多少页?如果这本书有200页,已看了多少页?如果有300页呢?如果有1000页呢?(3)摩托车厂上半年完成生产计划的60%,如果下半年也完成计划的60%,这样,全年的计划完成了吗?是正好完成,还是超额完成?超额了百分之几?(20%)你是怎么算出来的?(60%+60%-100%=20%)

  5、再出示第十四届亚运会金牌分布情况统计图,让学生读出图中的百分数,并说出表示的意义。

  四、课堂总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五、游戏

  请这节课学会的同学举手,(全班54人都举起了手)谁能用百分数说一句话,说明现在同学们举手的情况。(这节课学会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100%)假设四个组的人数同样多,其中一组同学举手,举手的人数可用什么百分数表示?(25%)它表示的意义是什么?两组同学举手呢?三组呢?教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大大的百分数:25%,说:25%表示第一组要放下手的同学,多少人可放下手?让第一组的同学放下手。接着,又板书一个25%,提问:这个25%表示第二组要放下手的同学,多少人又可以放下手?又让第一组的同学放下手。还剩下两组同学,提问:老师再写一个什么百分数,大家都可以放下手?(50%)这个50%表示谁是谁的50%?学生回答后,宣布下课。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周长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建立周长的概念,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测量计算以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主的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并拓展研究不规则平面图形的周长的测量计算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建立周长的概念,能指出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并会测量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是教学重点;正确、深刻地理解周长的含义是教学难点。注意设计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小组讨论等学习形式来强化对周长的理解,让难点在不经意中获得突破。

  三、教学意图和教学思路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体现做数学、玩数学的活动性和趣味性,感知先行,凸现探究过程。具体做到两个拓宽:拓宽周长概念的外延,拓宽周长的测量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中尽力把绣球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争、去辩,在悟中得法。教学思路:从生活情境中引出周长概念+通过指和描理解周长概念十通过测量计算三角形和一般四边形的周长巩固周长概念并铺垫测量计算周长的`一般方法+探究测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一般方法+探究测量计算不规则平面图形周长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师生沿着操场的边线绕操场跑步一圈。

  1.体验中引出周长。沿着操场的边线绕操场跑步一圈(板书一圈、边线)、让学生比划路线,描述多少是一圈、什么是边线、贴平面图,让学生用粉笔画跑步的路线,强调起点、终点、操场一圈边线的总长度、操场的周长。(板书周长)

  [评析: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赋予《周长这一知识点以现实意义。这样学生的学习得到了感性材料的支撑,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也很容易进入角色。此外,本节课把《周长》描述为一圈边线的总长度,简明易懂,充分体现了周长这一数学问题的现实性。》

  2.操作中理解周长。

  (1)指导学生找出身边物体的周长、指出课本封面的周长。(电脑显示给予确认)

  (2)让学生指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多媒体随后显示)

  〔评析:采用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或感兴趣的材料作为研究素材,增强学习的亲切感。通过指、描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操作中理解周长,而多媒体的效果使周长是什么更加清晰明朗。〕

  3.测量计算中深化对周长的认识。

  (1)(多媒体显示老鼠和兔子分别绕三角形、四边形的草坪跑步一圈)

  提问:谁跑得多?比什么?怎么能知道它们各自的周长呢?(板书:测量计算)

  [评析:多媒体的动态显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上的数学问题很快变成学生自觉探索的问题。]

  (2)在作业纸上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的周长,再组织小组汇报。(强调:所有边长的总和)

  [评析:通过练习获得测量计算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为探索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奠定基础。]

  (3)测量更多边形的周长,总结强调周长即一周边线的总长度。

  4.引导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1)出示方格纸上的正方形、长方形,要求测量计算并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

  (2)巩固练习。正方形的边长为2分米,计算一个正方形的周长和由这两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强调:计算的应是有关图形一周的总长度。

  [评析:通过这一变式练习,使周长即一周的总长度得以巩固,进一步强化了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3)测量并计算周长。(出示下面的图形)

  5.合作解决问题。测量计算出硬币和树叶的周长。

  [评析:对周长的理解不局限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等规则平面图形中,避免了学生生搬硬套,产生思维定势。把周长拓展到不规则平面图形中,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更加深刻,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p29 例3,p30练习六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理解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会写单位名称。

  2、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使学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4、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并理解应用两种平均分类型的除法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题意和数量关系,并能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课间喜欢玩一些什么游戏?同时说说是怎么分组的?

  (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在课间喜欢玩的一些游戏,当学生涉及到有关“平均分”时,老师要注意强调,引起学生注意,同时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师:昨天老师在操场上也看到了一些同学在做游戏,(出示图片:3组跳圆圈舞的同学,每组有5人。)我们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游戏?看,他们玩得多快活呀!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师:看着小朋友们玩游戏的情景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学生仔细观察,互相交流信息,汇报结果。

  (教师板书:共有15人在做游戏。)

  师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成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1)把15人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

  (2)一共有15人,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

  2.比较沟通。

  (1)师: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与你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我们发现这两道题说的'是同一件事,只不过条件、问题调换了一下位置,所以用的方法也就不一样。

  3.解决问题

  师:你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两个数学问题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15÷3=5(人) 15÷5=3(组)

  师: 15÷3这个算式是在求哪个问题?你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吗?(学生讲述理由)

  师你能说出15÷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

  (学生如没写出单位名称,教师要引导写出)

  用同样的方法处理解决问题(2)。

  3.补充条件,解决问题

  师:如果又来了3个小朋友,(板书:又来了3个小朋友。)每组应有几人?

  学生汇报。

  [教师要鼓励学生放开思维,大胆探究,同时使学生熟悉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

  三、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问题都难不住我们!

  四、质疑问难:

  师:今天学习的知识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学生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教师也可补充提问:15人做游戏,可以平均分成4组吗?为什么?如果又来了2人,怎么办?让学生思考。]

  五、课堂练习:

  第29页“做一做”

  1.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2.从图中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时获得一些初步的提出用除法计算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1)题:出示做风车图,请学生说一说图意。个风车,5个同学,平均每人做几个?

  列式计算:30÷5=6(个)

  (2)题:有18棵白菜,每筐装6棵,可以装几筐?

  请学生说图意,列式计算

  (3)题:出示画片图

  请学生说一说图意,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再解答。

  小结: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

  2.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

  15÷3=5(人) 15÷5=3(组) 18÷3=6(人) 18÷6=3(组)。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发现,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掌握观察、思考、归纳的数学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对称美,陶冶热爱数学的情感和形成乐于探索的态度,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能补全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1、复习旧知

  出示课件:(二年级课本图片)

  同学们还记得这些图形吗?它们都是什么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这就是我们二年级学过的轴对称图形,关于轴对称图形,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汇报,并找出图形的对称轴。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用数学的眼光,深入研究轴对称图形。

  探究与解决

  探究一: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出示例1图片

  它是轴对称图形码?你能画出它的对称轴吗?

  请同学们想像一下,如果沿着对称轴对折,对称轴两边的图形会……(重合)

  图形上的线段会……(重合),线段上的点呢?……(也会重合)。如果这里有一个点A,会与哪个点重合?(生上台指)像这样,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点,叫做对称点。点A和点A’互为对称点。

  问题1:仔细观察点A、点A’和对称轴,你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

  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组对称点,在对称轴相对的两边,并且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那么,你还能找到点B的对称点吗?

  你还能找出更多组的对称点吗?(拿出学习单,试一下)

  谁还找到了不同的对称点?

  小结:这无数组对称点中的每一组对称点,都在对称轴相对的两边,并且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连接你找到的.每组对称点。

  问题2:仔细观察,每组对称点之间的连线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

  同学们,你们找到的每组对称点的连线,都与对称轴垂直吗?

  垂直表示的是两条直线的关系,可以说它们是互相垂直。看来,每组对称点之间的连线,都与对称轴互相垂直。

  小结: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每组对称点都在对称轴相对的两边。

  每组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相等。

  每组对称点之间的连线与对称轴互相垂直。

  探究二: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出示例2

  这是一个不完整的轴对称图形,你能补全吗?补全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轴对称图形?这是同学们的猜想?如何验证我们的猜想?

  请拿出学习单,打开第二页。

  1、请补全下面这个轴对称图形。

  2、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完成这个轴对称图形的?

  生汇报

  同学们,都用了这两种方法完成的吗?

  这两种方法都能很好的完成这幅图形,哪种方法才是最快的呢?

  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的想法和数学家的想法一样。他们也是这样想的。

  看来,要想画的又好又快,需要这几个步骤:

  先找到这几个点

  (课件出示1、找:端点)

  找到端点之后,我们要……

  生:找对称点(课件出示2、标:对称点)

  然后呢?

  生:连线(课件出示:3、连:顺次连接)

  小结: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我们通过动手动脑、自主探索,(课件出示)不仅发现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而且还找到了补全轴对称图形又好又快的方法……想不想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训练与应用

  1、你能补全这个图形码?

  (拿出作业纸的第三页,看谁画的又好又快)生汇报。怎样完成的?

  2、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连一连。

  你是怎样想的?

  像下面这样把一张纸连续对折3次,剪出的是什么图形?对折四次呢?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试一下。

  四、小结与提升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哪些收获?

  轴对称现象不止在我们数学上有,生活中也有很多的轴对称现象。

  欣赏图片

  美不美?(美)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会发现看似枯燥的数学王国也充满了乐趣,充满了美……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方向与路线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包括辨认方向与认识路线两个小节。《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途径的地方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的基本含义后进行学习的,学生要进一步通过对方向位置关系的探索,发展空间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认识简单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借助认识路线的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通过帮助他人感受到人文关怀的温馨;在协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竞争中激发蓬勃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路线图的三要素:1、起点。2、行走的方向和距离。3、终点。

  教学难点:认识简单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认识钟面以及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会读写时刻。

  2.在实际情境中,初步体会时、分的实际意义。

  3.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通过申奥成功的情景,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条件与城市小学的条件相差很远,但在农村还是一个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学校有投影仪,微机,教学基本不受条件限制,这所学校的学生都来自农村,父母大都是初中或高中毕业,学生在家大都是独生子女,经济状况也较好,对孩子的学习也比较关心,但有一小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时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使用的学具是每生准备一块钟表,学生是能准备好的。

  教学重点:学会认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学具准备:投影仪、挂图、每生备钟表一个。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

  师:(出示审奥成功情景图)举世瞩目的第28届奥运会在雅典刚刚闭幕,我国在金牌榜上排名第二,奖牌榜上排名第三。同学们知道第29届奥运会在什么地方举行吗?(中国北京)北京申奥成功是什么时间(通过情景图学生知道是2001年7月13日晚10时8分)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这证明我们祖国是强大的,是有实力的,你能在钟面上播出这时刻吗?

  生活动,师巡视。

  师:同学们做得很认真,但大多数同学拨的不对,同学们想学会吗?(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面上的时、分。 板书课题:我们赢了。

  二、复习铺垫、夯实基础。

  师:关于钟面你知道什么?(学生能答出)

  生1:在钟面上,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

  生2:我认识整点,分针指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点。

  生3:我认识半点,分针指在6上,时针走过几就是几点半。

  生4:我会读时刻写时刻。

  三.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师:同学们已认识了整时和半时,那么几点几分怎么认呢?

  同学们根据下面几个问题,认真观察钟面,你从上面发现了什么?

  (1) 钟面上有____个大格,有____个小格。

  (2) 时针走1大格是——时。

  (3) 分针走1小格是——分,走1大格是——分。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圈。

  1时=——分

  1、认一认:(学生拿出备好的钟表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然后汇报)

  学生讨论汇报:

  生1: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5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生2: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

  师: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引导学生得出:

  1时=60分(板书)

  2、读一读:

  师:学生自学课本64页,把读出的时刻填到课本上。汇报:

  生1:第三个钟表上的时刻应是9:30,分针指在6上时针走过9。

  生2:第四个钟表上的时刻应是9:45,时针刚走过9,分针从12走过9个大格。

  生3:第五个钟表上的时刻是10:00,分针指着12时针指10。

  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分针从12走过几个小个格就是几分(板书)

  3、拨一拨

  师用投影仪出示一张学生熟悉的电视节目时刻表

  节目预告

  5:30动画城

  6:05新闻

  6:10大风车

  7:00新闻联播

  7:40焦点访谈

  师:你能读懂这张表吗?

  生:动画城从5:30开始——

  师:你能在钟表上拨出这张表上的时刻吗?想拨哪个就拨哪个。

  先自己拨然后讨论交流最后汇报,并说说是怎么拨地。

  生1:我喜欢动画城,我拨出了动画时间5:30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5和6之间。

  生2:我拨出了新闻时间6:05,分针从12走过一大格,时针刚过6。

  ``````

  师:拨错的同学利用刚才同学们介绍的方法重新修正自己的拨法。

  师:请同学门拨出申奥成功的时刻。师巡视。大部分同学都能拨对。

  四、感知时间

  师:体验1分钟有多长。

  生:自己的脉搏1分跳79下;写13个口算题大约需要1分钟;

  ``````

  师:1时有多长。

  生:一节课是40分钟,再加上两个课间休息就是1小时;40分钟再加1个课间操的时间就是1小时;

  ``````

  五、拓展应用、强化新知。

  1、拨出上午上第一节课的.时刻,上午做课间操的时刻,上午放学的时刻,下午放学的时刻,并把这些时刻写下来。

  2、连一连

  投影仪出示题目

  通过钟面和两种表示时刻的方法来连线,使学生学会判断两种表示时刻的方法,明确生活中多采用应用简单的数字表示法。

  3、游戏

  我说你拨,你说我拨。

  一名学生在钟面上拨出时间,一名学生说出时间;一名学生说出时间,一名学生在钟面上拨出时间。

  六、总结延伸、自我评价。

  1、 同桌互相说一说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 大家都知道时间是宝贵的,而且时间流失后再也找不回来,希望你们做一个遵守时间的好孩子。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较成功的地方有两点:一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先复习整时、半时,为后面学习非整时刻做了一个铺垫这一个环节比较重要。虽然在一年级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整时、半时”,但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对有些知识已经淡化,通过复习,同学们明确了“整时”,是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数几就是几时。半时是分针指着6,时针刚走过几就是几点半。二是学生的动手操作按排的较好,学生通过“认一认”活动学生了解了“时”、“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读一读、拨一拨”加深了学生对“时”、“分”关系的理解,不足之处是前边学生复习“时间”的写法时,只是有学生回答了,没注意及时强调致使有一小部分同学不会写,再上这节课时要注意这个地方。

  教案点评

  这节课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学生通过“认一认、读一读、拨一拨”这几个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认识钟面,知道了“时、分”的关系并学会了1时=60分。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利用学具“钟表”重点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学习“时、分”,在合作学习中,感受到钟表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需用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排列与组合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初步感知它们间的不同,且能初步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通过相关的操作活动,能够找出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4、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及比较(类比和对比)等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排列规律的过程,能用不同的方法有顺序地来计算组合、排列数,初步了解简单事物组合和排列的不同。

  三、教具、学具的准备:

  课件、衣服卡片、学生练习纸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和贝贝一起进入有趣的教学广角,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事先板书: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创设情境

  1、衣服搭配中的组合问题

  星期天,爸爸、妈妈要带贝贝去游乐园玩,既然是去游玩,就要穿得漂亮一些,贝贝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穿什么衣服(点击出示图片例1图(两件上衣和三件下装,电脑音问:这些衣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①生猜

  师:谁猜的对呢?(你们是不是猜对呢?)我们不妨一起来验证以下,同桌合作动手摆一摆,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摆完后,用你喜欢的方法在练习纸表示出来。

  展示成果并交流:

  师:为了便于同学们表述,我们给这些衣服编上号。

  反馈:让学生先反馈摆法,再反馈记录法。

  评议。

  师:他们的搭配方法中,有重复的吗,有遗漏的吗?他们再摆的时候,是怎样做到不遗漏也不重复的呢?

  师:简单的说,他们是先确定一件上装,然后和不同的下装进行搭配,再确定一件上装,和不同的下装进行搭配,很快就摆出了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这样的思考方法,非常的——生:有顺序。

  师:是啊,只要做到有序的思考,就能做到不遗漏也不重复。

  师:然后他们按照摆法的顺序,用连线法进行了表示。你们也是用连线法表示的吗?有没有不是的?其实,我们还可以编号组合来表示,如①A……你们为什么都选择用连线法呢?

  师:理解了摆法,学会了连线法,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3+3=6可以改写为2×3=6)算式中的2和3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2表示有2件上装,3表示每件下装有3种搭配方法。)

  师:刚才我们讨论的是先确定一件上装的情况,有没有,思考的角度和他们不一样的同学?

  (有,就让学生上来用连线法边说,边记录。)

  (没有)谁能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呢?

  师:谁能一边说,一边用连线法表示出来?

  师:看懂了,举手,好,他是先确定,……虽然思考角度不同,但因为思考有序,也完整地得出了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2、早餐中的组合问题

  等贝贝穿好衣服,妈妈也为她准备好了丰富的早餐,(看练习纸),有哪几种饮料?哪几种点心?如果饮料和点心各选一种,一共有多少种选法呢?你能刚学会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

  (1)生尝试独立完成

  (2)反馈谁想上来说给同学们听?

  (3)评议

  师:他按照这样的.方法选一选,连一连,你们赞同吗?大家都赞同的方法,肯定都是好方法,这种方法好在哪里呢?

  (他是先确定一杯饮料,与3种不同的饮料进行搭配,再确定一杯饮料,与不同的点心进行,这样,以此类推)

  师小结:因为思考有序,所以做到了不遗漏,不重复,而且速度很快。

  (4)会列式计算吗?每个数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5)他是从饮料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有思考角度和他不同的吗?(能换个角度思考吗?)

  (4)取一张饮料图放在练习纸上

  师:如果再添1杯饮料,那有几种选法呢?

  师:这么快,你们是怎样想的?

  (师引导学生说清楚每种饮料都有3种搭配方法,所以4种饮料就有4×3=12种配方法。)

  师:啊,原来,用饮料的数量和点心的数量——生:相乘,就可以得到总的搭配数量。同学们学出点门道来了,那我来考考你们,再增加1种点心呢?如果有5种饮料,6种点心呢?

  3、3个数的排列问题

  吃好了早餐,就让我们和贝贝一起出发吧?他们先来到游乐园做个数字游戏,(课件出示)

  用手势告诉我,你认为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3位数?

  谁想的是正确的呢?(都认为是6个,有哪6个呢?)仍旧以同桌为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摆一摆,然后把你摆的数记下来。

  (1)同桌合作完成(2)交流(3)评议

  师:有重复的吗,有遗漏的吗?有顺序吗?他是按怎样的顺序摆出来的呢?

  师小结:他是先确定百位上的数,然后剩下的2个数摆在十位和个位,然后交换十位和个位两个数的位置,就又得到了一个新的数,以此类推,得到了6个不同的三位数。

  师:当他在确定百位上的数的时候,他又是按怎样的顺序来确定的?还可以按怎样的顺序来确定呢?

  师:他是先确定百位上的数,换个角度思考,也可以——生(略)师:看着这6个数,你能列一个算式吗?说说想法。

  师小结:每个数摆在百位,都可以有两个不同的3位数,3个数,就有3×2=6个不同的三位数。

  4、拍照中的排列问题

  做了这么长时间的数字游戏,可真有点累了,到开心屋去开心一下吧,这不,贝贝一家三口经过装扮,变成了这三兄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开心时刻,当然要拍照留念,他们有多少种不同的站法呢?为了方便记录,你们可以先给他们编编号。

  (1)生尝试独立完成(2)反馈

  5、比较例1和例2的异同,感受区别

  学到这里,我们已经和贝贝一起解决了生活当中的4个问题,这第1个问题和第3个问题在解决过程中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衣服的搭配问题和顺序无关,数字的排列和顺序有关。)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开心吗?为什么开心?

  (四)完成课堂作业

  五、课后反思:

  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已经可以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本套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所以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继续学习排列与组合的内容。因为本课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所以我将本课的重点放在向学生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上。

  本次教学内容安排的都是学生身边的事例和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如在例1中安排的是有关衣服的搭配问题,让学生找出不同的穿法,在“做一做”中安排了用活动数字卡片找出不同的两位数的活动;在例2中安排了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三位数的情景,在“做一做”中安排了照相时的不同站位的活动。

  由于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所以我采取了让学生动手实践、同桌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从而让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采用罗列、连线等方式,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并能感受到有的与顺序有关,有的与顺序无关。

  如教学例1时,让学生利用学具自己动手摆一摆(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制作好衣服的小卡片),看看一共有几种穿法。接着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把各种穿法记录下来,学生都用了连线的方法,所以我又简单地介绍了罗列法。之后把练习二十五中的早餐搭配问题做为了巩固练习,并且做了修改,增添了1种饮料,将横向摆放改为纵向摆放,以此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在学生顺利完成后,又了进行了加深,将饮料逐渐增加至5种,饮料逐渐增加至6种,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渐抽象为抽象思维,从连线法抽象为计算法。又如教学例2时,也是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看看用三个数字卡片一共能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并把它们记录下来,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接下来让每个小组进行汇报交流:你一共摆了几个三位数?你是怎样摆的?用什么方法记录既清楚明了又不重不漏?最后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小结:不管是怎样的摆放、排列,只要做到有顺序的记录,就可以保证不重不漏。

  课程结束后,杨老师予以了细心的指点,在她的指点下,原本自己觉得混沌不开的地方,就豁然清晰了。

  1、课堂中没有完成课堂作业本,显然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存在问题,经杨老师点拨后顿悟:教学内容主次不分名,如新授要引导到位,但练习在放手让孩子完成后,略微指导就过,而我花了几乎与新授等同的时间,细究原因,还是老师的本位思想在作怪,没能充分相信学生的接受能力。

  2、教参要求,让学生初步理解例1与例2的区别,即有的与顺序有关,有的与顺序无关,但由于教学时间安排的不合理,以致于没能让学生经过讨论而匆匆指名说说就收场了,所以很多学生其实是不理解的。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根据图画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4、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和小组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图画,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电脑、实物投影仪、数字卡片。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课件,描述景色:在田野上有一条小河,小河里有许多鹅在嬉戏,河滩上有一些片茂密的树林,有一片草地,草地上羊在吃草,鹅儿在休息,草地上还盛开着一些美丽的野花。在一棵大树上停着许多小鸟,天空中飞来了一些小鸟,春天的田野真美丽!

  创设活泼而又鲜明的活动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学习兴趣。

  2、仔细观察,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自主合作,解决问题

  1、小组竞赛: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提出数学问题。(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比一比哪一小组所提的问题最多(每一小组请一代表将小组所提的数学问题写在纸板上)。

  2、每一小组出示自己的成果,全班讨论交流各组所提的'数学问题。根据每一小组的不同成果进行适当的表扬。

  3、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

  4、交流。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1)出示图片(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同桌讨论)

  (3)完成书上的填空题。

  2、指导第2题。

  (1)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指导第3题。

  (1)观察图,理解题意。

  (2)小组讨论:换一个数,说一说。

  (3)交流,(利用数字卡片)师出数字卡片,学生说一说。(合理就应鼓励)

  四、总结:你学会了什么?怎样学会的?

  五、研究:8+7=15,你能根据这一道算式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从生活情境中走进数学。

  以竞赛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以小组合作讨论来完成任务。(如:对各种动物之和这一类问题学生难以提出,老师就应该进行引导。)

  挖掘学生的个性化内容,及时进行表扬。

  学生不仅会提数学问题,还应能尝试去解决问题。

  采用独立思考与回答的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提数学问题的能力。

  此题较为简单,学生能独立完成是的。

  先理解题意,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进行数的延伸,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提出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回头看一看,对自已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

  目的在于加以巩固。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探索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被减数减小数需要补0的计算方法,应用小数的性质可将计算结果简化(去0)。

  教具准备:

  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出示情景图)

  (1)提出加法问题。复习整数加法的要求: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数位上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2)提出减法问题。复习整数减法的要求: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数位上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1”作“10”。 2.揭示新内容: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新内容讲授

  1.认识小数(正确的读小数)。

  2.认识小数各数位名称和计数单位。

  3.课堂探索

  (1)教学例1,出示情景图。

  a.读已知条件,它提了什么问题?

  b.写出算式,想想怎样列竖式计算?(先学生说,再课件展示):相同数位要对齐,小数点也就对齐了。从最低位算起,数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十分位前一位是个位)c.带单位写答语。

  (2)教学例2,出示情景图。

  a.读已知条件,它提了什么问题?

  b.写出算式,想想怎样列竖式计算?(先学生说,再课件展示):相同数位要对齐,小数点也就对齐了。从最低位算起,数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1”作“10”。数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进行计算。 c.带单位写答语。

  (3)师生小结: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和整数的加减法计算非常的相似:

  a.小数点要对齐,也是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

  b.数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后再进行计算。

  c.从最低位算起,数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或数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1”作“10”。

  (4)试一试

  a.做试一试两道题:

  b.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c.展示学生做的,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讲怎么做的'。

  d.老师订正,课件展示。

  (5)议一议:计算小数加法和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和整数的加减法计算非常的相似:

  小数点要对齐,也是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数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后再进行计算。从最低位算起,数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或数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1”作“10”。

  4.课堂练习(找同学在黑板上计算,其他同学在本子上算)

  (1)学生独自计算。

  (2)师生共同订正。

  5.完成数学医院判断题

  6.游戏:准备:同桌两个人,每人在自己本子上写一个比10小的一位小数或者两位小数。

  规则:(1)写大数的同学算两数的差,写小数的人算两数的和。并各自把得数记在练习本上。

  (2)玩2次后,再将自己的2次得数相加,总数大的一方获胜。

  三、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数加减请注意:小数点.要对齐,加减符号要注意,计算要从低位起,满10进1别大意,借1作10别忘记,小数末尾可添0,得数末尾0舍弃。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大数。

  2、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4、培养学生的良好书写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四.教学准备

  在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收集一组有关面积、西部情况、海洋资源的大数的信息。

  五.教学过程:

  (一)体会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教师出示从媒体收集来的一组数据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让学生体会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二)探索改写方法

  1.出示中国地图,了解一些省、市、自治区的土地面积。

  让学生读出这些面积,问: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改写的方法。

  3.完成试一试第1、2题:进一步巩固改写的方法。

  (三)巩固与应用

  练一练第1题: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各地区具体的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情况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

  (四)作业

  收集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板书设计]

  大数的改写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9600000 = 960万

  10000000000 = 100亿

  教学反思:

  这部分的知识虽是新知识,就知识本身而言,学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收集的资料,放手让学生学习,通过观察比较,在读写数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改写大数的必要性。通过作业的反馈,学生知识掌握的比较好,怎样让学生体会到大数的改写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渗透给学生的,怎样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本案例中做的还不够,需要大家进行一些有意义的尝试。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比较分母相同的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初步对比、总结的能力。

  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比较分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分母相同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

  1、投影仪及相应的投影片

  2、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若干张,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在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几的分数,同学们能够通过折纸的方法表示出一些你喜欢的分数吗?

  (1)学生用纸折分数

  (2)小组交流自己是怎么做的,表示出了那些分数。

  (3)全班交流汇报展示的过程,有针对性的张贴并板书四组分数:(3/4,1/4)、

  (1/4,1/2)、(3/8,1/8)、(1/8,1/6)。

  2、观察分数,组织分类。

  刚才老师把同学们展示的分数张贴了四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四组分数,你能给它分一下类吗?

  (1)学生独立观察每组分数的特点

  (2)小组讨论交流如何分类

  (3)全班交流:小组选代表陈述分类的思维过程。

  (4)教师小结:我们把分数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分母相同,分子不同,像3/4和1/4、3/8和1/8,一类是分子都是1,而分母不同,像1/4和1/2、1/8和1/6

  3、引导质疑,引入课题

  对于刚才我们分出的这两类分数,大家想研究它们哪方面的问题?

  (1)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1:我想知道两个分数哪一个大,哪一个小?

  生2:我想知道两个分数的和是多少

  生3:…

  (2)有选择的解决问题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多,下面我们就来解决比较一下两个分数,哪个大哪个小这一问题,好吗?(板书课题:比大小)

  (二)探究新知:

  1、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1)质疑:

  “3/4和1/4谁大?你是怎么想的,四人一组拿出手中另一张正方形纸分一分,涂一涂,发挥集体的力量,看能不能得到答案”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交流汇报。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右上图)。

  ②小组选代表说出比的思维过程

  (3)教师小结:

  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3份,也就是三个1/4,而另一张纸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一个1/4,3个1/4比一个1/4大,所以3/4>1/4。

  (4)用同样的方法比较3/8和1/8的大小。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中间左边图)。

  ②学生争当“小老师”自行讲解比的过程。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1)质疑:

  “1/4和1/2谁大呢?大家是怎么想的,用刚才比较的方法,四人一组想一想”。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交流汇报。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右上图)。

  ②小组选代表说出自己小组比较的思维过程。(师适当引导并小评)

  (4)教师小结:

  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一张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1/4;而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也就是1/2。4份中的一份,比2份中的一分少,也就是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少,所以1/4<1/2。

  (5)用同样的方法比较1/8和1/6的'大小。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中间右图)。

  ②学生自告奋勇讲解比较的过程。(师适当引导并鼓励)

  ③根据分类总结比较大小的策略。

  (1 )学生独立思考比较大小的方法。

  (2 )小组交流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比较大小的方法。

  (3 )全班交流,归纳总结: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小的分数小;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4 )拓展延伸

  为什么?说明:分母相同,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相同,那么每一份的大小就相同,分子大的表示取得份数,分数就大;分子小的表示取得份数少,分数就小。

  分子是1的分数表示都取其中的一份,分母小的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少,其中的1份反而大;而分母大的表示平均分得的份数多,其中的一份反而小。

  (三)巩固、实践、应用。

  1、给分数先涂上颜色再比较大小(见课本61页下图)。

  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2、按份数涂颜色,并比较分数的大小。(投影出示)

  (1)、学生独立看一看、涂一涂、比一比。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3、电脑出示题意:怎样才能平均分呢?

  (1)学生独立审题。

  (2)小组交流,把自己分的思维过程讲给同伴听。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评:

  同学们表现的很出色,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独立解决一些问题,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更新的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学会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知道了比较分数的大小分两种情况,也就是分母相同还有分子是1的时候。分母相同时,看分子,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当分子是1时,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92页例1~例4,联系而是一的第1~6题。

  教学目的:

  是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把莫位有0的小数化简,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加深对小数的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小数。

  教学难点:

  指导运用小数的性质进行正确的判断。

  教学准备:

  商品标价画面、米尺、例2正方形图片两张(可重叠且大小相同)、学生尺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导入

  教师边讲边出示商品手套和毛巾的标价: 手套 单价2.50元 毛巾 单价3.00元

  提问:有谁知道这里的2.50元和3.00元各表示多少钱吗?为什么2元5角可以写成2.50元,3元可以写成3.00元?(引出课题:小数的性质)

  二、探索小数的性质。

  1、教学例1。

  事先在黑板上画出米尺图。请学生看手中的学生尺,在对照黑板上的z米尺,说说标出的这一段的长度是多少?(学生可能回答是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教师:同学们的回答都是对的。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都是指这一段的长度(板书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只是所选用的长度单位不同而已。如果要求将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这三个数都写成用米做单位的数,分别该怎样写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分米=0.1米=1个1/10米

  10厘米=0.10米=10个1/100米

  100毫米=0.100米=100个1/1000米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有什么发现?

  汇报自己的发现:通过观察我发现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表示的是同一长度,也就是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而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又分别可以写成0.1米、0.10米、0.100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2、教学例2。

  30个1/100 0.30

  仔细观察、想一想、说一说:0.30和0.3在正方形里所占的面积大小,你有什么发现?这说明了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出:0.30是30个1/100,10个1/100是1/10,30个1/100也就是3个1/10 ;0.3也是3个1/10 ,所以0.30和0.3这两个小数的大小是相等的,即0.30=0.3。

  3、引导学生概括出小数的性质。

  引导学生从左往右观察例1、例2的板书,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⑴ 例1中三个小数的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的大小怎样?

  ⑵ 例2种两个小数的末尾又有什么变化?小数的大小怎样?

  ⑶ 从这两个例题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自己的话把你发现的规律告诉大家吗?

  让学生充分说了以后,在指导学生看看教科书第101页方框中的`结语,并指出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4、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

  三、学生分组学习例3、例4

  师:在实际生活中,根据需要,我们有是要把某些小数化简,有时则要把某些小数改写成含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怎样才能满足这些需要?满足这些需要的根据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学教材第92页例3、例4,可以几人互相讨论,然后派代表把自学情况向大家汇报。

  学生汇报后,教师强调:只有小数末尾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才能不变;整数改写成小数时,一定要先在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

  练一练:集体判断,对的打√,做错的用×表示。

  ⑴ 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

  ⑵ 在小数点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

  ⑶ 在小数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

  独立完成教科书第92页做一做的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回答:为什么2元5角可以写成2.50元,3元可以写成3.00元呢?鼓励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应用小数的性质及生活常识进行说明。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一的第3~6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分析:

  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图形很多。教材通过飞机、蝴蝶和_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共同的特征,再做剪纸实验,然后揭示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教材中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内容,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图形的特征,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基本图形特征。学生学习这些知识,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一些已学过的图形特征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一些事物,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研究一些问题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用折叠重合这样的词语准确地描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能识别轴对称图形,并能确定它的对称轴。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欣赏想象、操作发现等数学活动过程,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其空间观念和审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主动参与画图形的活动,感受图形的对称美。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剪好的树叶、大树、葫芦、爱心和小衣服等。学生:彩纸3张、剪刀1把,直尺1把,学习材料1份。

  教学重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简单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判断对称图形,做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老师在眼镜店看到这样一副眼镜,请你检验一下它是否合格,为什么?(出示课件:不对称的眼镜)

  生回答。师揭示”对称”,并板书。

  2、请看这幅眼镜合格吗,为什么?(出示课件:对称的眼镜)

  生回答。

  3、这是一只美丽的蜻蜓,你看它对称吗?如果是哪里对称?

  生回答。

  4、在生活中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对称现象?

  生回答。

  5、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生活的对称现象,请你欣赏一下。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并配有音乐。)

  6、它们美不美?这只蝴蝶美不美,美在哪里?

  生回答。

  7、蝴蝶的家人和朋友带来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请你仔细观察:

  (出示课件:对折之后两边完全重合)

  8、你有什么发现?

  生回答。师揭示“完全重合”,并板书。

  9、你能用双手表示“完全重合”吗?你能用一张卡纸表示“完全重合”吗?生做,师评价。

  二、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1、就是这张简单的纸,老师可以把它变成很多漂亮的对称图形,你信吗?请

  看老师手中的作品。(展示已经准备好的大树、葫芦、小衣服等简单的对称图形。)

  2、你们想做吗?小手背后向前看,竖起耳朵仔细听,我们一起做一个爱心。(课件演示,教师用纸演示过程)

  第一步:将纸对折,做到完全重合。

  第二步:在合适的位置画出爱心的一半。

  第三步:沿着刚才的画痕剪下来。

  第四步:打开便是爱心。

  3、请同学们准备好你的学具剪一个爱心。

  生操作,师巡视。

  4、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贴黑板上。

  5、你们真是了不起的艺术家,能剪出这么漂亮的作品。我们把这样的两边一

  样的对称叫做对称图形。

  6、你还能剪出其他的对称图形吗?

  生操作,师巡视。

  7、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贴在黑板上。

  8、打开你手中的对称图形,请你仔细观察,你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生:一条折痕。

  师:揭示“对称轴”,并出示课件解释对称轴:它通常是一条直直的虚线,并能向两端延长。请画出你手中的对称轴。

  9、仔细观察老师黑板的对称轴和你画出的对称轴,有什么区别吗?

  生回答,师指导:当对称轴在真实物体上时是画不出延长部分的,只能再作品的'本身画。而老师的作品是在纸上,所以能画出延长的部分。

  10、像这样沿着对称轴对折,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并板书。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下面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课件出示)

  生回答。

  2、判断:下面的图形是对称的吗?如果是请画出对称轴。(课件出示)生拿出练习纸做题。

  3、连线。

  生回答。

  四、回顾新知,总结提升

  1、这节课的学习之旅即将结束,请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首先观察了什么?生回答。

  2、通过剪一剪的活动我们发现轴对称图形有个显著特点:对折后两边都能完全重合,并且能留下一条很明显的对称轴。

  3、同学们感受到了生活中对称的美,在课堂上也剪出了美丽的轴对称图形,此时你们的心情美不美?让我们带着这份美丽的心情来欣赏美丽的图片。(课件出示,并配有音乐。)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

  对折→完全重合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我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首先通过不对称的眼镜和对称的眼镜对比,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的现象,再引入蜻蜓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共同的特点,引出“对称”的概念。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接下来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的活动发现对称轴,由此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一、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能思考和探究。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悬念,进而达到以疑激学的目的。本节课一开始,用生活中的眼镜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既熟悉又不熟悉的现象使孩子初步感知对称的美和价值。

  二、搭建体验探索的平台,开展有序、有效的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本节课我在课堂上展开了观察对称图形——发现特点——动手剪对称图形——欣赏与应用等一系列有序的学习活动。例如:活动一:观察对称现象,感知对称图形。活动二:动手剪对称图形,在活动中加深体验。“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并尝试着剪一剪。这一活动的开展,激起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乐趣。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验数学的价值。因此根据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一种美感。我抓住对称图形的特点,精心设计:大红的中国剪纸、美丽的蝴蝶、蜻蜓、中国的京剧脸谱、各种建筑等图片,师生一起欣赏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对称图片,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接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对称图形,讲述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判断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是否是对称图形,从而感受身边的对称图形。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浙江省编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分数乘法》第二小节《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第二教时(教材第45---46页)。

  学习目标:

  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并能正确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素养;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

  学习难点:使学生能够在教学情境之中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设想:

  《折扣》是《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第二教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把折扣、成数改写成百分数,以及“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1、巧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联系生活,加强应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3、自主创新,改编教材,谋求师生的共同发展。

  教学过程预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雅典奥运会吉祥物“雅典娜”和“费沃斯”,说说它们的名称,并猜测价格。(课件展示)

  二、导入新课,感悟新知。

  1、出示两家商店中这种吉祥物的不同价格,说说你会上哪一家店购买。

  甲商店:120元乙商店:110元

  2、出示两家商店不同的促销方式:

  甲商店:底价抢购,八折起乙商店:六一特价,一律九折

  4、这种吉祥物在这两家店的.价格究竟各是多少,我们该怎样计算?

  [指导学生列式计算:甲商店120×80%=96(元)

  乙商店110×90%=99(元)]

  5、小结:刚才这道题的的实质,就是求商品原价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6、试一试:

  (1)某家具商店将一种原价320元的床垫八五折出售,这种床垫的现价是多少元?

  电视机的促销价是多少元?

  三、简单应用,加深体验。

  情境展示:某儿童用品商店在儿童节期间对部分商品进行特价酬宾:

  玩具机器人:原价220元,打四折;水杯:原价20元,打九五折;

  故事书:原价120元,打八折;篮球:原价78元,六五折。

  四、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种饮料,大瓶装每瓶1200毫升,10元一瓶;听装每听200毫升,2元一听。

  现有三家商店出售这种饮料,并推出了不同的促销方式:

  甲商店:买一大瓶,送一听;

  乙商店:一律九折;

  丙商店:满30元八折优惠。

  问:

  1、你喜欢上哪一家商店购买?说说你的想法。

  购买方案。

  (思考:购买方案的制订应视班级的具体情况而定。这道题具有比较开阔的思维空间,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挑战。要尽可能使学生感悟以下两点:1,可以在两家或两家以上商店组合购买;2,用同样多的钱买到更多的饮料。这样这道题就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意义)

  五、总结收获,课后延伸。

  1、说说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结合学生回答小结本课内容)

  2、出示课后延伸题:

  础上增值二成。该袜厂2004年比2003年增值多少万元?

  说说这两题涉及到了什么内容,回家后先独立完成,再请家长进行检查。

  板书设计:

  折扣应用题

  甲商店:120元乙商店:110元

  底价抢购,八折起中秋特价,一律九折

  (表示现价是原价的80%)(表示现价是原价的90%)

  120×80%=96(元)110×90%=99(元)

  反思:

  一、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关注他们的处境和感受。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中我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他们熟悉的“购物情境”导入学习,把简单、枯燥的学习理性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也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注意到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用性”是这节课的一个显著特点,无论是“折扣”还是“成数”,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也正因为此我们才有学习和探讨的必要。因此,我结合班级和上课时的实际情况组织教材,尽可能使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并通过课后延伸等方式,启发学生将所学内容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充分的体验和感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深广的学习空间。

  三、大胆改编教材,使课堂教学更具艺术性。在原教材中,这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包括“折扣”和“成数”两部分,我在教学中则选择了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折扣”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至于“成数”相对而言离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但却是学生家长所熟悉的,因此我把这一内容作为这堂课的课后延伸,让学生在回家以后通过自学以及与家长的交流和探讨自主掌握。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他们完全能够做到这一点。

  当然,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对一些同学而言,这节课的难度较大,尤其是“合作探究”部分。虽然有小组成员间的互助互学,还是有部分同学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用新课程的理念教学旧教材,对于那些习惯了传统教学的学生而言也是一种挑战,这是值得教师重新思考的。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3-2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14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01-0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07

【热】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5-31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24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05-16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8篇06-1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