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与实验,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获得对水的初步认识。
过程与方法:
2、通过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来获取知识与相关信息,并知道如何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3、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样利用水的特征为生活服务。
教学准备:
1、实验用品细纸条、有颜色的水等。2、学生分组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水的观察,发现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初步认识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让我们通过动手来认识它的神奇。今天我们来学习《神奇的水》。
一、会“爬”的水。
师:水会运动吗?水怎样运动?下面请大家看几个小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1)剪一条薄纸巾,把下部插入有颜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
(2)剪开花的花茎,一半插在红色水中,一半插在蓝色水中。你看到了什么?
(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笔把它吸干,你又发现了什么?
讨论: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你在生活在还在哪里看到这些现象?
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二、会“团结”的水。
师: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大家团结友爱,一起学习,一起劳动,生活过得很快乐。那么水和水之间会不会团结呢?
(1)猜一猜:一元的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先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再亲自动手做一做。
学生分小组实验。将一枚一元的硬币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币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币究竟能装几滴水。
滴完后观察:现在的水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水面鼓得像个小馒头一样?
(2)把曲别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预测放多少枚曲别针水会溢出来。再试一试,看看预测得对不对。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为什么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还能再装下几枚曲别针,装入曲别针后,杯面上的水为什么会鼓出来但是又不会流下来?
师小结:水具有使其表面尽量缩小的力,这就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你见过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吗?请你来给同学们说一说。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水的神奇,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知道了水可以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此外水还有表面张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导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神奇的水的两个神奇的地方,就是水会自己向上爬,水还会象人一样团结在一起,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水的神奇。
一、 会喷射的水。
实验:
用钉子在瓶上从上向下把3个一样大小的孔,观察水流有什么不同?
出示图片:清洁工人用巨大的水龙头来冲洗海岸。
通过实验和图片观察,你发现了水的`神奇之处在哪里?
加压后,水可以从孔隙中喷射出来。
二、会“托举”的水。
实验:
拿一个玻璃杯装半杯水,然后不断往里面丢东西,看看水可以托举起哪些东西,而又有什么东西水托不动,沉下去了?
出示图片:万吨巨轮在水面上。为什么轮船和装载的货物那么重,大海里的水也可以托得动它?
小结:水有浮力。物体放入水中所受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则物体就可以浮起来,如果小于自身的重力,则就会沉下去。
你知道水还有其他什么本领吗?
三、水溶解物质的性质探究
动动手:把方糖放入水中,观察方糖的变化。
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块不见了,而水会变甜。像这样的现象就是溶解。水能够溶解许多物质。
试验: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讨论: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里?
四、作业:
把你的研究并总结出的水的特点写在活动记录上。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阐明:
1.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淀粉、蛋白质、脂肪等。
2.指导学生能正确使用酒精灯等实验器材,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技能.
3.用火烤、滴碘酒、按压等方法研究生活中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
4.能按照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对常见的食物进行分类。
5.能用所学的食物营养知识改善自己的营养结构,培养健康科学的饮食健康观念。
教学策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智趣。
教学媒体:《食物的营养》多媒体课件,教学材料(略).
教学片断及点评:
环节一: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都爱吃什么啊?
生:鸡肉、面包、粥、鱼、馒头、米饭、鸡蛋……
师:很丰富,各种各样,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食物中都含有什么营养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食物的营养》。
[在这个环节上我作简化处理了,交流时以开展简短交流会的形式来展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环节二:学生实验探究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
师:今天我们同学还带来了许多食物,在投影仪上出示(面包、米饭、熟鸡蛋、肉、花生、核桃,苹果、青菜)老师这儿还有一些材料,出示:碘酒、白纸、酒精、火柴、镊子。你们能根据这些材料想办法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吗?
师:小组先商量一下(出示课件):
1.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找出食物中的什么营养成分?
2.预测有什么现象?
3.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开始热烈地讨论。
交流,汇报:
生1:用小刀把肉切开,在火上烧,会闻到焦味。
生2:将核桃放在纸上按压
……
师:同学们说的真不错,现在就按你们的方法去找找这些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好吗?
课件出示实验提示:
1.正确使用酒精灯,注意安全.
2.滴碘酒时,只要滴一滴就够了。
3.在用酒精灯烧时,只要能看到实验现象就可以,可不要把它烧没了。
学生按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环节三:归纳实验现象
师:可以交流了吗?你是怎样做的?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得到什么结论?
组1:我们用滴碘酒的方法,面包、米饭、馒头、滴到碘酒的部分变成了蓝色了。
组4:我们小组用压、碾的方法,肥肉、花生、核桃,我们看到这些食物压之后纸上有油的痕迹。
组8:我们用烧的方法,烧鸡蛋、肉,我们闻到了一股烧头发的焦臭味。
组3:我们也是用按压的.方法,青菜在纸上压后有水的痕迹。
……
引导学生归纳:
熟鸡蛋、肉——在火上烧后有烧头发的气味。
面包、米饭——滴碘酒后变成蓝色。
花生、核桃——在纸上按压后有油迹。
苹果、青菜——有水分
[在这两个环节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的科学方法思维的培养,引领学生进行食物营养成分的探究。活动的设计为“提供实验材料,启发学生讨论找营养成分的方法——小组分工,领取材料,活动探究——交流汇报”,这样的安排让学生经历“猜测——提出解决的方法——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这样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旨在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从中培养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行为习惯。从实际的教学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处理后学生自主开展的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环节四:教师介绍食物营养的资料、归纳
熟鸡蛋、肉——在火上烧后有烧头发的气味。(含有蛋白质)
面包、米饭——滴碘酒后变成蓝色。(含有淀粉)
花生、核桃——在纸上按压后有油迹。(含有脂肪)
苹果、青菜——含有大量的水分、维生素等。
[使实验活动得到验证。]
环节五:比较、分类,进一步认识食物中丰富的营养成分。
师:刚才我们想办法找出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那么这些食物中是否只含有我们找到的这一种或二种营养成分呢?
生:不是。
师:那还会含有哪些营养成分?老师这里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份“营养大餐”,让我们看看食物中还含有哪些营养成分?请你们根据抽屉中的友情提示,对这些食物进行比较,并整理分类。好,先请记录员拿出这张友情提示,小组成员看一看,再请材料员上来领取这份营养大餐。
友情提示:
1.看这些食物图片的营养成分表,你们发现了什么?
2.请按要求整理其中的一类含量丰富的食物。
3.在整理中你发现这类营养成分一般都含在哪些食物中吗?
师:请材料员上来领取这份营养大餐。
学生分析比较,获得信息。
师:在比较,观察这些卡片上的信息时,还有什么发现呢?
学生汇报:
汇报时,汇报员上台,一边汇报一边放上卡片,并把这其中含量最丰富的食物图片贴到黑板上。
蛋白质脂肪淀粉维生素矿物质
牛肉猪肉面包A C E钙磷铁
蟹青椒碗豆蟹豆腐干豆腐干
生:我们的发现是蛋白质主要含在鱼、肉、乳、卵等动物性食物中。脂肪主要含在肉类、油类中。淀粉主要含在小麦、稻谷等粮食中。
生:我们所观察的食物中图片中维生素A含量最多的是蟹、含维C最多的是青椒维生素E最多的是碗豆。
……[通过学生比较、分类,整理从而进一步认识到食物营养成分的多样性、差异性。上一个探究活动是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了解到哪些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而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而且在认识的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的比较,分类、整理等科学活动的能力。]
环节六: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些什么收获呢?
生:没有任何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成分,我们应该不挑食、不偏食。
课外拓展:
请同学们为自己搭配一份营养餐。
[能把所学的运用在平时的饮食中,做到不偏食,不挑食,合理地搭配自己的饮食。使学生明白,合理膳食,是促进身体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对动物朋友的兴趣和好奇心。可以通过让学生辨别、模仿和表演动物的声音、形象和动作,帮助他们感知艺术基本要素,如声音的音量、时长和音色变化,以及动作的形态等。这样的活动能够增加学生对动物的关注度,并且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艺术的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1、相关动物的图片,小狗脚印图。
2、VCD《森林里真热闹》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引导交流
1、老师:同学们快来看,有个特别的客人到了!(播放课件):这是一个可爱的小仙女送来消息:我是居住在大森林里的小仙女,与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成了好朋友。今天,我的动物朋友们正准备举办一场有趣的森林聚会。他们派我前来邀请大家一起参加..
师:现在小仙女想要展示她的魔法,将你们变成可爱的小动物。这样你们就能参加她们举办的盛大舞会了。请问你们愿意吗?请
师:现在,我们将小动物手套戴到我们的手上,瞬间变身为可爱的小动物们。(大家都戴上了手套)。
师:请大家看看自己,说说你变成了什么?
师:看!这里有一只凶猛的大老虎,一只忠诚的'小狗,还有一群可爱的小鸡呢!可以说我们这个动物世界的小动物们都非常热情呢!
师:小动物们已经开始联欢拉,大家快听!(播放音乐)
师:刚才你都看到有哪些小动物啊?
生:……
师:那这些小动物在做什么呀?
生:……
师:那你能学学他的样子(声音)吗?
生:……
师:是啊!他们玩的可开心了,我们赶快加入吧!
师:好的,那我们就开始吧。不过在出发之前,我们需要老师先组织一下,让小动物们看到我们有多么有条不紊。
师:我们大家拍三下手后,就一起挥动我们的双手高呼:“亲爱的小动物们,我们来拉!”
二、声音展示、体验合作
1、师:师:咦?快看!这是谁来迎接我们啦?(出示老虎的图片)
生:老虎
师:哇~看看,我们真是受宠若惊的贵宾啊!连“森林之王”都亲自迎接我们。
师:这时候,狮子开口了,小朋友们,欢迎来到我们美丽的森林。在这里,你们可以尽情地玩耍和探索。不过,我有个小小的请求,我很想知道人类朋友对我了解多少呢?你们知道我的吼叫声是什么样的吗?
师:你们知道老虎的叫声是怎么样的吗?谁能学学老虎的叫声?(指名一两名学生)
师:你们觉得这位同学的声音怎么样?
生:预设(凶猛)……
师:那你们想听听真正的“森林之王”,它的声音吗?
师:你们觉得这个声音来的怎么样?
师:小朋友们说的真好!那你们想看看老虎的语言是怎么样的吗?
师:老虎的语言,板书:“ao(嗷)—”这就是师:我们一起来学学这只老虎的声音!
师:老师这也有一种节奏和老虎的叫声一样,也是那么长,我们一起来看看。板书:X(da)—
师:大家一起来试试(边读边指节奏)X(da)—??
2、师:然而,这只老虎晚上回到巢穴时,想要与自己的宝贝团聚并一同享用晚餐,却惊讶地发现小宝贝不见了。这一刻,你认为这只老虎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生:很伤心……
师:那你觉得这只老虎会说什么?
生:……
师:那你能用老虎的语言来说吗?
师:现在有两张图片,一张图片上有一个圆圈,这个圆圈被涂得满满的,它代表着声音很强、很凶猛的老虎;另一张图片上也有一个圆圈,但是它是空的,就像这只老虎肚子很饿回到家里又找不到自己的孩子一样,非常伤心,所以它的声音变得很小、很弱。请提供您的中文原创内容。
师:现在大家就一起来学学很凶猛的叫声;很伤心的叫声。
3、拓展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中的森林景象,除了老虎发出的长而凶猛的声音外,还能听到哪种动物也发出相似的声音呢?请将你们的答案回复在评论区。
生:狮子
师:那你能学学这只狮子的叫声吗?
师:那如果这只狮子他伤心了呢?会是怎么叫的呢?
4、师:那你们再找找图画上谁的声音很短,很小的?
生:……
师:那你能发发小动物的声音吗?
师:你们想看看这只小动物的语言吗?
师:板书?
5、师:同学们,你们太厉害了!然而,在刘老师和你们一起玩的时候,我有感觉后面好像有一个小动物一直跟着我们。于是,我回头看了一下,但发现并不知道是谁。不过,我在地上发现了一串脚印!大家快来看看,到底是谁留下了这些脚印呢?(出示小狗脚印的图片)。
生:小狗!
师:小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你们喜欢小狗吗?
师:经过我的观察,我发现这只小狗非常渴望和我们建立友谊,但又不好意思主动示意。然而,当他意识到我们都对他充满喜爱时,他感到非常高兴,并且渴望能和大家交流几句。假如你是那只小狗,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呢?
生:……
师:那你能用小狗的叫声来表达吗?
生:……
师:板书:X(wang)X(wang)。
师:刘老师手里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它们迷失了自己的声音。现在唯一的线索是根据它们声音的长短以及音量来寻找。谁能扮演小侦探,帮助它们找回声音呢?刘老师将为那位成功找回声音的小朋友颁发“小小侦探奖”。
(把小动物的图片贴到相应的节奏上)
三、发挥想象、大胆表演
师:你们真不错!……咦?狐狸大哥怎么来拉?
客串:正在场上的狐狸大哥露面了,不屑地说道:“哈!这还不算什么!他们只是学会了模仿我们的叫声,可我们的外貌风采他们可比不上!”
师:你们能学得会吗?
生:能!
师:你们充满信心地回答了!好的,现在小动物们要为表演最优秀的小朋友颁发一项特殊奖项,它是来自动物森林的"表演之星奖"。请刘老师代表小动物们进行颁奖。接下来,让我们欢迎戴着头饰的小朋友上台,为大家呈现精彩的表演!
生:表演……
师:请问你们对于表演的评判标准是什么?我们决定先颁发第一个表演出色奖!现在要进入高难度环节,一位小朋友将上台表演一种动物的模样,并模仿它的声音。让我们一起来猜猜看他将表演的是哪种动物吧!
师:现在我们来尝试一个更具挑战性的游戏!让我们以无声的方式来表演某个角色的特征,让下面的同学们来猜猜看!
四、总结
师: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
师:看来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那回去之后,小朋友们可以尝试将大森林里热闹的场景画下来,并珍藏到我们美丽的艺术档案夹中,让它永远保存,不让它逃离我们视线,好吗?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能全面细致地观察烧开水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
2、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3、利用统计的.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4、了解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水)的状态发生变化。
5、知道水的沸点。
6、会使用温度计测定水温。
7、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烧瓶、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经过前面实验中那样净化处理的水还不能直接饮用。怎样得到能饮用的水呢?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将水烧开。(板书课题)
2、提出问题:烧开水是常见的事情,你注意观察过烧开水时的现象吗?
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组装实验装置,并介绍实验器材的使用。
2、讲述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手要拿在温度计的上端;
(2)眼睛要平视;
(3)液泡不能接触杯壁或杯底。
3、实验操作:(注意观察烧开水时所发生的现象,并在课本33页图中的相应刻度上用点做记号)
4、汇报交流烧开水时所观察到的现象。(如水面逐渐上升,水底渐渐冒泡,加热到一定时候水面冒“白气”,沸腾一会儿,水会变少等等)
5、讲述:水烧开了,我们也可以说水沸腾了,水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水的沸点在通常情况下是100摄氏度。水沸腾后,水温保持不变。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交流:水温的变化过程。
2、除了水温的变化,还观察到了哪些现象?把观察到了的现象和大家交流。
3、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5
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单元第六课,与第五课《一天的生活用水》和第七课《考查家乡的自然水域》一起组成本单元的第二部分“对生活用水的研究”。是在学生了解了人们日常生活对淡水资源巨大需求的情况下,探索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从而感受净水的来之不易。
本课包括三个主要活动:一是“制造污水”,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洗抹布、洗拖把、倒课前收集的污水等活动,感受到清洁的水是很容易变成污水的,污水的产生主要是人类的活动造成的。二是“认识污水的危害”,旨在通过看图片、小组讨论、阅读资料等活动,啥时候学生认识到水污染的危害很大。三是“污水的净化处理”,通过组织学生亲自进行污水处理实验和观看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的录像,让学生了解污水处理的常用方法,意识到污水的处理是复杂的,处理后的水能无害地回归环境,但一般不适合做饮用水。
学生分析:
在前一课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到: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资源很紧缺。在日常生活中,“饮用水安全”、“五水共治”之类的话题也常会通过电视和网络等媒介让学生有所了解,比如:各种各样的污染物通过饮水进入人体会直接威胁身体健康;很多地方的地表水因为污染而不再适合用于农业灌溉;许多地方因污染而导致有河有湖但仍无水可喝的尴尬处境。不过,学生了解到的这些内容大多是零碎的,很多学生认为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大人们的'事情,与自己没什么关系,观察与研究的兴趣也不够浓,因此,本节课中将引领学生在亲自参与的产生污水、处理污水等活动中增强学习动力和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认识到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水污染的危害很大,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胁;水污染是可以治理的;治理水污染的常用方法是沉淀和过滤;污水处理的过程很复杂;处理后的水一般不适合做饮用水的水源。
2.过程与方法:经历产生污水、做污水净化模拟实验、了解本地污水处理情况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污水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
重难点:
重点:充分认识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难点:感受污水处理的不易。
器材准备
1.教师准备
(1)导入环节用:清水1大箱、脏抹布1个、脏拖把2个;
(2)分组活动用:放有少量干净水的水槽1个,500ml烧杯5只、250ml烧杯每组1只、50ml烧杯每组3只、抹布1块、过滤装置每组1套、记录单1张;明矾及使用说明书1份(后续发)
(3)中途呈现用:软磁黑板贴12张、拓展阅读资料每人1份、污水处理厂水样2瓶。
2.学生准备:课前调查表、一瓶生活污水。
课前活动
看动画片《水的故事》,说说看到了什么?
教学过程:
一、产生污水
1.今天的课与水有关。实验桌上和水箱里装的都是。(教师舀一杯出示)观察一下:这杯水是怎样的?板书:清洁的水
2.用水可以做很多事情,这个场景熟悉吧!(课件:学生在学校里搞卫生的照片)这里的哪个活动要用到水?像这样抹布脏了怎么办?(学生演示:洗抹布)你把什么留下水中了?
3.拖把脏了怎么呢?(学生演示:洗拖把)水中又增加了什么杂质?卫生搞好了,再观察一下:我们的这桶水也变得怎样了?
这个过程,对于水来说,是被污染的过程。
4.平时,还有许多行为会造成污水。我们来开个小组交流会把!说说带来的污水是什么行为造成的呢?里面有些什么杂质?(出示课件)
(小组讨论,学生陆续板书小卡片,如:洗衣服、洗碗、淘米、印染、施化肥等))
5.一起来看这些造成污水的行为吧,有什么发现?(引导:水污染主要是由谁造成的?可以分哪几类?)(生:工业、农业、生活)
二、了解水污染的危害
1.有没有关注过:这些污水,后来流向哪里了?
2.如果这些污水都直接排入河流中,河水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河水变化后又会产生什么后果?每组的水槽中有一些干净的水,大家可以把它想象成河流,然后把每人带来的污水都倒入里面,边观察边讨论这个问题。(课件:河水会有怎样的变化?会产生什么后果?)
3.(学生回答后)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黑水河”由生活污水、养猪场、洗煤厂排放污水造成;“血流成河”由印染造成;
“牛奶河”由天然乳胶泄漏造成;“泡沫河”由畜禽粪便多年排放造成。“垃圾河”因菜场和饭店垃圾造成。(课件:被污染的河水)
4.严重的污染会危及水中的生物,连鱼儿也“死不瞑目”;也会危及人类,人们的身体更是深受其害;农作物中的有害残留物质让人难以察觉,长期积累的毒素终究会在某一天爆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人类疾病80%与水有关。水成了“生病之源”!(课件:水污染致病的图片与资料)
5.怎么样?我们造成的污水,能随意排放到河流中吗?(生:不能)
6.那么,我们桌上的污水还是快点来倒入这边的收集箱中吧,千万不能直接排入河流啊!(每组把收集的污水汇集到大的污水箱中)
三、污水处理
1.课堂上的净化处理
师:感谢大家用实际行动减少了更大面积的水污染!不过,所有的污水,都只是这样装箱存放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学生谈想法)
师:的确不行啊!据了解,我们镇上的居民和工厂每天产生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就有3万吨之多,如果装在这样的箱子里的话,大概要200万箱!(课件)
这么多的污水,有什么办法处理吗?(预设学生回答:建造污水处理厂)
师:污水处理厂是集中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的地方。你认为,污水处理厂可能会用什么办法使水变干净?(预设学生回答:过滤、沉淀)
(教师适时指导)什么是过滤?(出示实验器材)做的时候,污水倒哪里?过滤后的水会在哪里?(课件)什么是沉淀?沉淀最主要的是要能静静地等待,观察有无杂质沉降下来。(课件)
这些方法是否有用呢?下面,我们自己来开个“污水处理厂”吧!
活动:
比一比:哪个污水处理厂能净化成功。请负责材料的“工人”来领取一盒材料,用大杯子到污水箱中取污水,倒出一部分到过滤装置中、一部分到做沉淀实验的杯子中,剩下一部分倒在写有“污水”的杯子中留作对比用。这个写有“过滤后的水”杯子是等会儿收集过滤后的水用的,别忘了记录。(课件)
(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师:“工人”们!现在,你们的哪个方法已经成功了?(过滤,擦去问号。)沉淀实验需要很长时间,老师这里有一种能加快沉淀的物质,要不要?(课件:明矾)(给发一小包明矾,同时提供使用说明纸条,继续实验)
(组织学生汇报,先请一个小组展示记录单和净化了的水,让其中的两名学生用大杯去收集净化后的水,评价其他的组)
师:看来,我们的9个污水处理厂都很成功,不过,还存在什么问题吗?(生:速度太慢、时间太长、没有彻底净化)经过我们大家净化处理后的水,回到原来的清洁的水了吗?(生:没有)你认为,我们设计的方法还有什么问题吗?(预设学生回答:净化不彻底、太慢了)
2.工厂里的污水处理
师:看来,开个工厂没这么简单,净化的方法还需要很多改进。想不想看看真正的污水处理厂是怎么处理呢?那就跟着我校科技兴趣班同学一起出发吧!
(播放录像)
思考:他们方法和我们的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
当然,处理的时候还需要很多配套措施,再来看看流程图:厂内操作需要二十多项,厂外还需要铺设输送污水的管道。怎么样?对这些有什么感受吗?
说一说:污水处理厂净化处理后的水,回到了原来的清洁的水了吗?
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四、拓展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课题是《污水和污水处理》,我们先用一两分钟时间把清洁的水把污染了,后来又用十几分钟时间把其中的一小部分处理干净了些,无害地回归到了水环境中。整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与想法吗?
对于我们,应该为保护水环境做点儿什么呢?(引导:我们可以在这里的哪个环节发挥作用?)
这些是我们家里每天要用到水并产生污水的事情,想一想:怎样做可以减少污水的产生。把你们家的计划写下来,试试能否坚持一周,活动中有什么新的想法或困难就写在上面,请我们的家长来当这项活动的评委。记录表的背面有其他班同学讨论出来的“节水小窍门”,可以参考。为了水环境更加美好,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板书设计】
【作业辅导】
填空:
1.本地的自来水水源取自
2.我家常用的节水措施有
3.连线
沉淀
物理方法
过滤
化学方法
消毒
生物方法
细菌分解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6
教学背景分析:
植物的种类非常之多,许多学生,包括教师对身边的植物难以叫上名来。但人们可以根据植物的一些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本课就是在学生研究了大树和小草的特征,并在研究中学习了一些观察方法之后,利用所学到的观察方法,尝试对身边的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本课教学材料的选择非常重要,教师要根据当地的特点为学生多准备一些易于建立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的植物(或图片)。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植物分类的知识,所以本课并不要求学生的分类非常科学,只要能够体现根据植物某一特点为标准即可。活动中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分类结果进行记录,以便学生进行归纳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通过观察植物发现植物的主要特征。
2.能够以一定的标准对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活动。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分析问题,表述观点的能力。
4.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与他人协作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对自己采集植物的分类,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分类方法和标准。
2.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意识到认识植物的重要,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植物的分类从外形上可从植物的各部分进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意识。
2、能够通过观察植物感受植物种类的丰富多样。
教学重点:依据植物的某种特征建立分类标准对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教学难点:在分类活动中采取标准对植物进行多种分类。
教学准备:
1.常见的植物四至五种(由学生进行采集)。
2.我们周围的植物课件(易于建立不同分类标准)。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身边的植物
1.学生介绍学生自己采集来的植物
学生介绍主要是介绍植物的名称和采集地点。
此活动的主要目的一是让学生认识这些植物,同时教师也了解学生对这些植物的认识程度。此项活动课前教师要对学生采集来的植物进行观察研究,以便了解学生的采集情况。
2.学生相互观察所采集来的植物。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植物的各部分,比较各种植物的不同与相同点。
此项活动的`目的是为下面的分类做准备,所以在学生汇报时教师要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说出植物各部分的不同和相同。
3.给自己采集到的植物进行分类
教师向学生提出请学生根据这些植物的特点进行分类。
如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你能否将这些植物根据不同的特点分组呢?”学生如果不明白教师可对学生进行类比引导如:“我们班的学生可分为男生和女生”,“这些植物可怎样分呢?”。此时最好不要出现分类这个名词,分类这个词汇可放到最后进行板书分析时进行解释。
通过以上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分类方法和标准。如按叶形分、按植株大小分、按是否落叶分等。
二、认识更多的植物
1.教师出示课件:我们周围的植物
课件以照片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本地区的常见植物。学生通过观察和听教师的介绍认识这些植物。
2.学生用以学习的分类方法对这些植物进行分类。
目的一是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分类的方法,同时评价学生对分类方法的掌握情况。
三.分析学生的分类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教师板书在黑板上的学生的分类。
2. 在引导中教师要有目的的使学生意识到对认识植物的重要,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植物的分类从外形上可从植物的各部分进行。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分类的方法。
此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分类方法。
学习评价:
学生能够认识一些常见的植物,并能够以一种标准对那些植物进行分类。
布置作业:
到校园或生活中的其它地方设法在不损坏植物的前提下对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课后小结:略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比较观察的过程,知道蜗牛和蝗虫的区别。
2.经历初步的小动物身体大小的比较和测量过程,能根据动物特点,描述动物的大小。
教学准备:
1.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蝗虫、蜗牛壳、放大镜、尺、三角尺、记录用纸和笔。
2.以下是原创内容:昆虫界中,有一种名为蝗虫的动物。它们通常具有长而薄的身体,以及强大的后腿用于跳跃。与蝗虫外形相似的还有一类动物,它们也有类似的体型和特征。另一方面,我们有一类动物叫做蜗牛,它们具有硬壳保护体内柔软部位,并以缓慢的速度爬行著称。除了蜗牛之外,还有一些长得类似的动物,它们也拥有这样的特征。此外,存在一些既不属于蝗虫家族,也不属于蜗牛家族的动物。这类动物与蝗虫和蜗牛在外形上都有差异,可能拥有独特的身体结构和特征。最后,我们想要展示的是另外几种动物的图片,它们分别是大象、长颈鹿和蜂鸟。这些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外观和生活习性,让人们对动物世界的多样性感到惊叹。以上就是对原文的修改,希望符合您的要求。如有其他需要,请随时告诉我。
教学过程:
一、观察蝗虫。
1.观察蝗虫。蝗虫的头、胸、腹;蝗虫的头部:眼睛(单眼与复眼)、触角、嘴(口器);蝗虫的脚;蝗虫的翅;
2.描述蝗虫的身体的特点。
二、比较蜗牛和蝗虫的身体。
1.比较蜗牛与蝗虫的相同点。都有头部,头部有触角、眼睛、嘴;都有运动器官——足……
2.比较蜗牛与蝗虫的不同点。身体形状、构造不同;眼睛、触角、嘴、足等不同……
三、比较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1.周围环境中,跟蜗牛长得相近的动物:田螺、蛞蝓、蚌、蚬……
2.周围环境中,跟蝗虫长得相近的`动物:蚱蜢、螳螂、蟋蟀、蜜蜂、蚂蚁……
3.周围环境中,长得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猫、青蛙、鱼、鸟、乌龟……
四、观察蝗虫的大小。
1.比较两只蝗虫的大小。
2.观察描述一只较大的蝗虫和一只较小的蝗虫。
3.测量蝗虫的身体长度。
4.测量蝗虫的展翅长度。
五、观察蜗牛的大小。
1.测量蜗牛的身体长度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由于蜗牛的身体通常呈螺旋形,并且形态不固定,所以准确测量其长度十分困难。即使我们成功获取了测量数据,但这些数据也很难应用在实际中。因此,为了能更好地了解蜗牛的尺寸特征,我们需要寻找更加切实可行的测量方法和工具。
2.寻找比较蜗牛大小的方法。
3.比较测量蜗牛壳的大小。用三角尺测量蜗牛壳口朝向桌面时的高度。
六、动物大小的观察和描述。
1.请看这张图,这是一只蜂鸟。这种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吗?知道这只鸟有多大吗?老师伸出食指和拇指表示它大约有1-2厘米的大小,同时告诉大家,这只蜂鸟和蜜蜂差不多一样大小。学生们将会对这只小小的蜂鸟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看出,观察和描述物体的大小在某些情况下是非常重要且有用的。
2.讨论:狮子、长颈鹿、企鹅、豹子、斑马、鳄鱼、蜜蜂,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这些动物身体的大小。
3.说说自己在寻访小动物的调查活动中,是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动物身体的大小的。
七、小结。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观察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学习,我发现了背面人物头部所具有的美感,并进一步研究了描绘写生和线条造型的技巧。这个过程中,我培养了自己的观察能力、线条塑造能力以及画面组织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学习探究,相互交流,培养合作和探究意识。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并培养他们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
重点:掌握捕捉背面人物头部特征,并通过线条勾勒出来的技巧。难点在于如何运用线条准确地表现人物头部的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中性笔,彩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老师请来了一位大明星,大家一步一步猜猜这是谁,才出来先不要讲出来,举手示意。
大部分同学都猜出来了,一起说这是谁呀?
生:孙悟空!
师:你是从第几步,看到了什么猜出来的?
生1:从第三步,看到了他的眼睛和脸猜出来的。
生2:从第二部,看到他的猴毛还有头上的帽子猜出来的。
师:大家看到他那狡黠的眼神,黑色的毛发和华丽的头饰,能否猜出他是谁呢?没错,就是孙悟空!这次我们来提高一下难度,从背面猜猜看我是谁吧!(板书课题:猜猜我是谁)。
二、主题探索
活动一:研究不同发型的特点。
师:同学们先来猜猜这是谁呀?
生:是老师。
师:你为什么能猜出来,从那看出来的?
生:头发是(卷)的……
师:我们通过五官特征、发型、穿着和风格来辨识这个人的身份。我们班里的同学们有着各种不同的发型,他们展示出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生:男生是平头,女生有长发,也有短发……
师:发型是人们在头发的造型和设计上展现自己个性和风格的一种方式。不同的发型可以展示出不同的特点和线条。短发通常简洁利落,线条明确,适合展现干练、俏皮的形象。短发的线条短而精细,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长发则能展现柔美、优雅的特点。长发线条流畅、柔和,给人一种温婉的感觉。长发的线条可以搭配不同的发型,如盘发、披肩发等,进一步凸显个人魅力。卷发则给人一种动感、活泼的感觉。卷发线条曲线多变,有时呈现出充满动力的弧线,有时又呈现出柔和的波浪线,让人感到生气勃勃。而丸子头的发型线条则简约而圆润,给人一种可爱、甜美的感觉。丸子头的线条圆润、饱满,能够让人看起来更加年轻活泼。对于选定的同学,可以通过观察他/她的发型线条来了解其特点。例如,如果同学选择了短发,那么可以看到他/她的线条会显得利落、清爽;如果同学选择了长发,那么可以看到他/她的线条会呈现出柔和、流畅的特点。这样的线条能够向我们展示同学们的个性和风格。
生:(每组选一位同学,分析他的发型,观察线条的组织和线条的变化。)
师生:交流,总结几种发型的特点,演示演示线的组织。
活动二:欣赏画家的作品。
师:同学们除了有不同的发型,还有各种个性化的发饰,请大家欣赏明朝著名画家唐寅的《孟蜀宫伎图》,看看画中人物所佩戴的发饰是怎样的。
生:发饰很漂亮,画得很精美。
师:他在画中精心绘制了人物头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妇女头部的装饰。不同的发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观察画家如何通过人物背影来表达他们的内心情感。
请来看王晓明的《未来世界》,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看画。
师:马马虎虎的看,粗略的看吗?
生:认真地看,聚精会神的看。
师:线描作品可以透露一个人的态度、性格等信息,其中背影和发型尤为重要。通过观察背影,我们可以窥探一个人的姿态和动作,从而判断其态度和性格。而如何用线描来描绘一个人的背影和发型呢?以下是几个不同发型的线描作品,让我们一起感受线条的变化。(作品欣赏)
活动三:学生作品欣赏
师:大家看一下这些同学们的作品,你们喜欢哪一张?为什么?它有什么优点?生:这一幅作品的线条非常流畅,它展现了线条的长短、粗细和疏密的变化。
这幅一幅画的很精细
师:对大家有什么启示吗?
三、创作实践
作业要求:请通过仔细观察一位同学的头部外形,注意他们的发型特征和头发的走向,并用精细的线条画出来。接下来,我们来猜猜你所描绘的是哪位同学。教师辅导要点:1、头部与肩部的比例应保持适当。
2、各种发型特征描绘及线条的组织。
四、作品展评
1、猜猜这是谁。
2、互评:作品有什么优点、缺点,改进意见。
3、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拓展
课后,我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了一个情景,并将自己的作品贴在墙上。同时,我们还尝试着画了一张人物背影的线描图,让大家猜猜这是谁。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地形地貌也是不断变化的。
教学重点
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形地貌。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橡皮泥等。
教师演示:地球仪,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在讲台前摆放一只地球仪)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各种各样的。反映在这地球仪上,我们通常说蓝色代表(海洋),黄色代表(高原),绿色代表(平原)。像这些高高隆起的地方往往就是一座一座的(高山)。那么,地球表面的地形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大海永远是大海,陆地永远是陆地呢?
(的确如此地球并不是一个平静的世界,内部外部都在不停的运动着,变化着。)揭题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火山改变地形
地球内部的运动我们见过吗?
师,是的.,我们谁都没有看见过。那我们又如何知道地球的内部是运动着的呢?请看大屏幕:1963年一艘渔船漂泊在漫无边际的大西洋中,忽然间有渔民看到远处海水汹涌翻滚,转眼间升腾起数十丈烟柱,弥漫了整个上空。结果一昼夜之间在海面升起了一座苏尔特塞岛。为冰岛共和国增加了一块新的土地。
谁来说说大西洋海域里发生了什么?(火山)(板书:火山)从哪里看出来?(海水汹涌,有浓烟产生)火山爆发的结果是什么?(产生了小岛)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次火山,你决定用哪个词?(猛烈)(板书:猛烈)为什么?
小结:如此可见,火山带给地球表面的地形变化是多么猛烈啊!我们再通过一段视频,让同学们感受一下震撼的火山爆发。
2、地震改变地形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组卫星拍摄的照片。这是同一个区域不同时期拍摄的两张照片。可能不是很清楚,老师做一些大概的描述:这是蜿蜒曲折的河流,两边是高山,在高山的峡谷间是城镇与村庄。现在请同学们比较两张照片上地形地貌有什么不同。
(河流堵塞;山体滑坡;村庄掩埋了,公路塌陷了。)小结:一句话,这里的地形地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是哪儿呢?(屏幕出示:四川省青川县)同学们应该明白是什么原因造成地形变化如此猛烈吧?(板书:地震)(课件:细节)
这次地震不但伤亡惨重,而且使当地的地形地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又如:(课件出示)2007年4月2日所罗门群岛发生里氏8级地震,在引发海啸造成人员伤亡的同时,将一座名为拉农加的岛屿突然“拔高”了3米,岛屿周围的珊瑚礁受到影响露出水面。
这次地震又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老师再来介绍一次地震:1920年,在宁夏的一个地方也发生了剧烈地震,地面出现了许多长达几米到几十米的裂缝(课件出示:裂缝),从山上崩塌下来的泥土、石块把长约2500米的河流堵塞,很快就形成了一个湖泊(课件出示:湖泊),这就是由于地震形成的堰塞湖。
3、小结。
由此可见,每次强震过后,都会改变地球的地形地貌。你们还知道哪些因为火山爆发或地震而形成的地形地貌吗?(补充课件:富士山、唐家山堰塞湖、火山锥、断层)
三、地球内部运动与地形变化关系
每年全球有震感的地震不少于上百次、火山不少于50次。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火山和地震的呢?
教师解释:科学家们对地震和火山都进行了跟踪调查。慢慢的他们发现这与地球内部运动有关。地球内部分地壳、地幔、地核三层(课件出示)。地壳是有岩石组成。它包括岩层上面所有的陆地和海洋。我们人类及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生活在地壳上。往下是地幔。地幔主要有流动的物质岩浆组成,我们看到的火山爆发时的岩浆就是从地幔喷射而来。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高,压力也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促使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课件出示:有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及我们国家所在的亚欧板块。)这些板块就如同漂浮在湖泊上的树叶也在运动着,唯一不同的是运动很慢,我们不易察觉。这一学说称之为大陆漂移说。开始很多人质疑不相信。可慢慢的找到了很多很多的证据证明这一学说。(板书:大陆漂移说)
1、探究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现在我们来仰望一座高山。它是(喜马拉雅山)世界最高的山。瞧,科学家们在这作座高山上发现了什么?(出示:喜马拉雅上上发现的各种海洋生物化石。)
的确,许多证据表明喜马拉雅山曾经是海洋,你们推测推测:喜马拉雅山是如何产生的?
科学家们认为它是怎样产生的呢?请让我们关注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从图上我们能清楚的看到他处在哪儿?(出示:地形图)
它正处在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师:注意这交界处。我们刚才知这两个板块是运动着,它们之间会发生(碰撞)碰撞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我们来做一个模拟实验。(用挤压两本书做实验,发现两本书中间隆起了。)联系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两个板块碰撞,交界处就会抬升,隆起。(板书:碰撞高山)其实这个抬升过程是很缓慢的。是经历了几百万年的地壳运动才造就了今天如此伟岸的高山。同学们相对于地震、火山改变地形的猛烈,这样的板块碰撞改变地形要来得(缓慢)。(在碰撞前加上缓慢一词)
根据科学家测定伟岸的喜马拉雅山现在每年还在以0.33——1.27厘米上升的速度上升。这说明什么?(印度洋板块还在撞击亚欧板块。)
2、预测非洲大陆的未来
了解了高山的崛起。我们一起到非洲大陆随同科学家预测这块神奇大陆的未来。
科学家们在卫星传来的非洲大陆照片惊讶的发现了一条大裂缝。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生:(读图及相关文字)在非洲大陆的卫星照片上,科学家惊讶的发现有一条大裂缝。纵穿非洲东部。裂谷宽约几十至200公里,深达1000至2000米,谷壁如刀削斧劈一般。总长超过8000公里。张裂的平均速度为每年2厘米~4厘米。
科学家们把它称为地球的大伤疤。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裂谷呢?(原来大陆板块除了相互的碰撞,自身也会在岩石圈脆弱的地方产生分离。东非大裂谷就是一个典型。)也让我们来做一个模拟实验吧。(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学生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那么预测一下,几百万年之后,非洲大陆会出怎样的情境?
(裂谷会更大。非洲大陆分成两块。)
师;老师告诉你们,你们很很能干,你们的预测和科学家预测几乎相同。一起来看看科学家的预测。(屏幕出示)
小结:大陆板块分离产生裂谷。那么在海洋深处板块分离会产生?(海沟)
(板书:分离裂谷、海沟)。这样的地形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是很(缓慢)的。
四、总结延伸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们是怎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0
一、导入
1.牛顿的那棵苹果树上的苹果都掉下来,种子发芽后能否成长得好?
2.在种植凤仙花的过程中,你发现凤仙花果实成熟后,种子怎样传播出去的?
3.板书课题: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讨论。
回忆。
以熟悉的故事引发思考。
二、观察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
小结:
油菜种子的结构特点:质量轻。油菜果荚的结构特点:干裂。
分组观察
1.观察成熟的油菜果荚。外壳有什么特点?
2.轻捏油菜果荚,你发现了什么?与凤仙花比较,推测一下:你觉得油菜的种子是怎样散播到远处的?
三、你还知道哪些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
1.指导观察随风飞行的蒲公英种子
a.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蒲公英的种子:你有什么发现?
b.推测一下蒲公英是怎么散播种子的?
c.设计实验验证你的推测。
d.分组设计记录表,测量蒲公英的飞行距离。
e.汇报测量结果,得出结论。
f.还有哪些植物果实和种子的散播方式和蒲公英相似?
2.演示:在水中漂浮的`椰果。
1.鬼针草种子的传播。图片(回忆):上山时裤脚经常会粘上什么?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观察番茄种子的传播。
a.发放番茄观察。
b.推测传播方法。
c.讨论交流。
d.类似的植物。
3.阅读教材
四、总结。
布置课外活动作业收集有关植物散播种子的资料。
五、板书设计: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水流传播
弹射传播
风力传播
动物传播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1
探究目标:
1、能设想出多种使物体运动起来的方案。
2、能够用实验证实自己的设想。
3、能够正确描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知识目标:
1、能说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可以由静止转为运动。
2、能辨别出物体的运动主要是由哪种力(如风力、水力、重力、弹力等)作用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动脑筋想出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多种方法。
2、能够与其他小组交流假设和实验方法,并找出最好的办法。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能联系生活实际,举出更多的力使物体运动发生改变的例子。
教学重点难点:能设想出多种使物体运动起来的方案,能够用实验证实自己的设想。
教具准备:橡胶球、大头针等;其它:观察记录表、拓展练习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从学生们喜欢玩乒乓球、篮球,引入新课中小球的玩法:想出各种办法让小球由静止运动起来,并且想想是什么力使它动起来。
二、活动:让小球动起来
建议:3人一小组,先猜想与设计,然后自己验证,再请同位同学学验证。
1.教师提出问题:你能用几种方法让小球动起来?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妙。
2、想与设计:将自己的想法记在观察记录表中
3、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与设计。
设计让小球动起来方案 实验验证 什么力
同学评价
4.交流汇报:
小结:有多种方法可以使小球运动起来
5.交流与评价:谁想的方法多而奇特
6.思考:
⑴ 实验中是什么力使小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的?并将结论写在教材的横线上(P38)。
⑵ 结合课本P38中图片请学生说出图中的物体是在什么力的作用下开始运动的'?
⑶ 让学生结合生活举出更多人们如何利用力使物体运动发生改变的例子。
物体运动方式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科学在线:
1、物体运动起来方式是不是一样的?
2、结合P39图请学生自己说说这些运动分别属于哪种运动方式:平动、转动、振动的特点:并分辨出每种形式的特点。
3、学生举例说说物体运动的方式。
三 、拓展延伸(每个学生一份)
1、填空:
⑴ 我知道 力,可使小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⑵ 我知道帆船、箭、碾子分别在 力的作用下开始运动的。
⑶ 下列物体的运动方式属于转动的是 ;属于平动的是 ;属于振动的是 。
A、转椅的运动 B、钟摆的运动 C、滑滑梯 D、敲击音叉后产生的运动 E、拉抽屉 F、自行车轮的运动
2、帆车比赛(课外小组自己组织完成)
A、比赛规则:
⑴、只能用嘴吹一口气。⑵、吹车的什么部位都行。⑶、车的行程远者为赢。⑷、各大组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学生课外比赛,将结果汇报给老师。
B、比赛帆车说明:
学生课外自己参考下面材料和右上图制作一个帆车:塑料瓶盖、彩纸、吸管、厚纸板、剪刀、胶带、大头针、乳胶。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和浮》的第三课。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深入研究造成马铃薯在水中沉浮的条件和变量,从改变液体成分达到改变物体沉浮的目的。在本课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
学生分析
学生对一些浮力现象已有所认知,知道木头、塑料、船等能浮在水上;铁、石头等会沉入水中;知道物体的体积、大小、重量决定了它的沉浮关系。但对于马铃薯能否在水中浮起,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可能会发生争论,当然学生可能会在课外知道鸡蛋能在盐水里浮起来,物体在海水里受到的浮力要比一般的水大。因此,在此基础上设计一定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目标是可行的。
设计理念
科学课从走进教室就深受学生的喜爱,究其原因,因为在科学课中可以动手做自己想做的有趣的实验,自己设计实验的方法去寻求问题的解决,科学课中的活动性、探究性、主动性深深诱发着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在这堂课中教师有意设计一些似是而非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由学生商讨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并在交流中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计划。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可能猜测出是盐水溶液使马铃薯浮起来,应该说本课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并不会成为学生的学习障碍,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着重考虑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落实到探究过程中去,从而,使学生对浮力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知,使我们的科学课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认识物体的沉浮与液体的成分有关。
2、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意识”。
教学准备
1、教师:两个200毫升的烧杯,定为1号和2号(分别盛有100、150毫升的纯净水,其中一杯150毫升的为饱和盐溶液);两个大小不一的马铃薯;一幅天平(备用)。
2、四人小组:一只盛有150毫升纯净水的烧杯,一个马铃薯,一根筷子;实验袋(一支蜡烛,两个不锈钢调羹,一包火柴,一把药匙);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观察质疑、提出假设
1、教师提问:你知道有哪些物体能浮在水上,哪些不能?
(学生罗列出许多能浮在水上的和不能浮在水上的物体。)
2、师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马铃薯,叫学生判断是沉还是浮。
生:大的沉,小的浮。
生:都会沉。
生:都会浮。
师:(疑惑)这两个马铃薯的沉浮究竟会怎样,我们怎么来验证你们的观点?
生:实验。
师:好办法。我们只要将马铃薯放进水里就能看出来?
生:不对。如果放水的东西不一样大就不能比了。
生:对呀,应该用一样大的东西盛。(其他的学生此时也议论纷纷)
师:你们的意思是说实验的时候还应该有一些条件,这些条件应该公平,对吗?还应该有哪些公平的条件呢,各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体现实验的公平性
⑴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一一板书:
实验名称
马铃薯在水里的沉浮
公平条件
(注意点)
一样大的杯
一样多的水
操作方法
把两个马铃薯轻轻放进水里
⑵修订计划,体现公平条件
(出示两只烧杯1号和2号)
生:两杯水要一样多。(教师请一名学生上前监督教师加水的过程)
师:把大的放在1号还是2号?
生:放进1号。
4、观察实验,进行科学假设
教师将两个马铃薯轻轻放进杯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生:大的沉了,小的浮了,为什么?
生:把它们调换一下。
教师将马铃薯调换放入。
(生看到大的马铃薯浮,小的沉,兴致高了。)
生:水有问题。
师:有什么问题?
生:2号杯的水密度大。
师:你怎么知道的?什么是密度?
生:我在书里读到过,密度大的液体产生的浮力大。
师:你很会思考,可是你怎么来证明2号杯里的水密度大?
生:可以用天平称一下两杯水。
在教师帮助下,学生用天平称出2号杯里的水比1号杯里的水重。
师:2号杯为什么重?
生:水里可能有别的东西。
生:水里有盐。我以前见到过鸡蛋在盐水里会浮起来,有一个死海里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沉下去。
师:难道就不会是别的吗?糖、味精?
生:一定是盐,我们可以尝一下。
生:不行,那样很不卫生。
生:用火烧一下,水干了就能见到盐。
生:我现在真想知道水里到底有什么!
师:你们觉得这个方法好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师:需要怎样的工具?
生:锅。
生:锅应该小一点,水要少一点。
师:(教师予以表扬、鼓励)这些东西太笨重了,可以用别的工具替代吗?(生答略)出示工具袋,要学生说说注意什么。
生:用火要小心。不要烫着。
师:眼睛离调羹远些。认真做实验,仔细观察。
二、实验论证,知道使马铃薯浮起来的原因是水里加了盐,水的成分变化了。
实验员领取材料,各组开始实验。
生:是盐。
生:这白颜色的是盐。我刚才尝了一下是咸的。
师:(严肃的)白颜色的就一定是盐吗?没弄清之前去尝可很不安全。有没有更科学的方法来证明这就是盐?
生:可以在清水里加盐,再烧一次。
生:可以先在水里放进马铃薯,再加盐,看它会不会浮起来。
生:可以把他们的方法和起来。
师:这个建议不错,我们可以试试,你们觉得呢?
(生答略)
师: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我们得——
生:制订实验计划。
师:如果老师给你们一杯150毫升的纯净水,一个药匙和一个马铃薯,你们认为在这个实验中可以研究哪些项目?
(各小组制订计划并展开讨论应有哪些实验项目,如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然后选择较有代表性的实验计划进行交流,博采众长;重点讲讲自己的计划中哪部分实验成功的关键。)
生:我们认为要弄清要几勺盐。
生:每次应该是一平勺。
生:要等前一勺盐没有了才能在放第二勺,要不就不准了。
生:还要记录马铃薯浮还是沉。
……
(投影出示一份计划)
实验名称
马铃薯在盐水中浮
要几勺盐
操作方法
一平勺一平勺放,还要搅拌
实验现象
比较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了水里含有盐,是它使马铃薯浮起来的)
师:是什么使马铃薯浮??
生:盐。
师:150毫升纯净水在加盐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多了盐。
生:纯净水更浓了,密度增加了。
生:还有别的方法能让这个马铃薯浮起来吗?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新发现、新问题?
生:水里加进糖行不行?
生:马铃薯放在其它液体里能浮吗?
生:还有那些东西放在盐水里也能浮?
三、课外延伸
师:同学们刚才提出了很多新问题,老师觉得值得研究研究,我们不妨到课后自己去做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想法,也希望你们有更多的新发现,好吗?
(分小组讨论大家最感兴趣的问题,制订计划,教师适当指导)
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设计上合理地安排了教学内容和活动,较好地估计了学生,在教学安排上尽量突出了教师的适当指导和学生的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制订计划、探究论证等,注重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指导学生用科学的视角和方法去论证自己的假设、推论。教师及时制止了其他学生效仿他人尝食盐的不科学举动,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进行了初步的科学“意识”的启蒙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能“抽丝拨茧”式地层层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运用常识判断的方法解决问题,问题选择较集中,注意了课内外的结合。同时,教学中教师很好地引导学生设计了“变量”和“定量”的关系,强调在比较观察探究过程中的“公平性”问题。
但是,同样应该看到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还是较多,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机遇。如果教学设计中一开始教师出示一只盛水的烧杯,放进马铃薯,马铃薯沉。此时引导学生有没有办法不改变马铃薯使它浮起来,在水中加入什么东西可以使它浮,那样的教学活动效果又会怎样呢?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重视学生考虑问题、回答问题的全面性,重视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能力。设计一些培养学生“注重事实、善始善终、提出不同见解”的教学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设计点评
设计者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设计此教学案例,在实施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想法,进行适度引导,特别是在引导学生设计“变量”,体现实验的公平性方面下了一些工夫。本课紧扣教学目标,结课时再次点题,使学生对马铃薯在水中浮起来的原因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改变液体的成分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并能由此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在溶解食盐的环节中,教学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为四上年级的《溶解》单元教学作好了铺垫。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3
简介
本活动的主题是学生观察我们的身体。让学生通过看、听、摸、测量等手段重点对自己的身体外型结构进行研究,激发它们观察和认识自己身体的兴趣。
二、学习者分析
1、 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三年级的学生以直接兴趣为主。 在生活中,他们已经观察过自己的身体,但这种观察往往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需要教师引导向更深层次研究。
2、 学习者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知道身体表面各部分的名称,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3、学习者在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通过前两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能力,知道在观察前应先制定计划。
会使用简单工具进行测量,用比较的方法了解事物。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相对应的课程标准
1、 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人的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几部分组成,左右对称。
能联想人的身体如果左右不对称,生活中将会怎样,提高想象能力。
知道人体外形的特点和人许多功能有关。
2、 过程与方法
有顺序、有目的、有计划、仔细地观察人的身体。
运用看、听、摸、测量、比较、体验等多种方法感知人身体的特点。
用文字、图画、表格等自己擅长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人体基本组成的观察中,发现人体构造的精巧和谐之美。
体验身体残障所带来的不方便,爱护自己的身体,关心和善待身体有残障的人。
乐于与同学交流分享,相互评价观察结果,并能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
引起对自己身体的兴趣,激发进一步探究和发现人身体特点的欲望。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注重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求知需要有机地整合单元的教学目标,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使他们自觉地建构关于人身体特点的知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者和发现者,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有所发展。
五、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的选用
1、 录像
教学活动的引入利用录像的直观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与学生进行谈话,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本课的学习目标上来。
2、实物投影仪
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每个小组的观察记录,便于学生分组汇报。由于每个小组的观察内容、观察方法、记录方式有所不同,利用投影展示促进小组间的相互交流与评价。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 演示材料:人体外形结构图、录像。
2、 观察工具:放大镜、皮尺、记录用纸、带褶皱的饮料管。
(二) 教学活动过程
“观察我们的身体”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学生探究有关人体知识系列活动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个完整的活动,本次活动计划2课时。
采用小组合作式的探究方式,每个小组应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便于交流,动手操作等能力上的互补。
第一课时
1、 教学导入
录像演示(或投影):各种肤色不同的人
教师提问:通过观看录像,你发现这些人有什么明显不同?
学生议论、交流。
教师谈话:这些人肤色、眼睛的颜色……不同,从外型看,人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今天我们就来具体研究研究,怎么研究呢,就来观察观察我们自己吧。(板书课题)
2、观察身体外形的特点
① 观察身体的基本组成。
教师提问:我们先来从人体的外部研究人的共同特点,人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学生相互观察、汇报观察结果。
对于人体外形结构的组成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看法,如有的分为头、颈、躯干、四肢。
有的分为头、颈、躯干、上肢和下肢。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理由,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不必强求一致。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在黑板上张贴人身体各部分分解图片,组成一个完整的人体图形,并标出各部分名称。
② 观察身体各部分外形的共同特点。
制定观察计划。
谈话:下面我们再来具体地观察观察人体每一部分外形的共同特点,每组选择身体的一个部分进行观察。观察前先商量商量你们小组打算观察哪些方面,怎样进行观察。
学生分组讨论。
汇报、交流。(为了避免课上探究时学生只是简单的重复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所提高,教师要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及时引导,启发学生从形状、位置、构造、比例、和身体怎样连接的、能够怎样运动等方面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
谈话:小组观察时既要观察自己,又要相互观察,找找人共同的外形特点。有了发现就要及时做好记录,记录可采用你们自己擅长的`文字、图画、表格等方式,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记录最清楚。
学生分组观察。
给学生提供观察所需的工具,如:放大镜、软尺等。
在学生自行探究的过程中注意观察他们是怎样研究的,了解研究情况,把握研究时间,及时调整进程,不时以自己的神态、动作、语言给学生以进一步发现的动力。
汇报观察结果。
谈话:每个组推选一个同学先来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其他组如果有不同的发现或者研究方法不一样也可以进行补充。
大组汇报、交流。
归纳研讨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具体观察了人的每一部分的特点。我们再来从整体分析一下人体各部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议论、汇报。
教师在人体外形结构图上画一条中线,把身体分成左右两个部分,便于学生归纳总结人体左右对称的特点。
3、巩固、拓展
教师小结:今天的观察活动,同学们非常认真,每个小组都有很多新的收获,还发现人的身体是左右对称的,许多部位非常灵活。
课下思考“人有许多的本领,这些本领和人体的特点有哪些密切的关系。”
第二课时
1、了解人体外形特点与功能的关系
① 初步了褶皱的作用。
提出探究问题
教师提问:上节课同学们观察得非常认真,观察上肢的同学还发现手上有许多褶皱,你们有没有考虑过,人为什么要长这些褶皱呀,它有什么作用呀?
学生分组观察、交流、做出猜测。
教师启发学生注意观察手活动时褶皱的变化。
教师提问:你有什么发现,你认为褶皱有什么作用?
学生议论、教师引导学生预测出褶皱可能和手的运动有关。
引导学生确定研究方案。
教师提问:是不是像同学们说的那样,如果没有这些褶皱,手就不容易活动了呢?分组研究研究。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给每组发放胶带和带褶。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索过程。
2、学生在“假设—验证”的实验活动中,体验大自然的力量,激发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乐趣。
3、能根据实验现象,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重点:通过“假设—验证”的实验,了解岩石在变化。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验现象初步描述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野外搜集岩石。
2、以小组为单位准备石灰岩、记录表、铁罐头、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水、湿毛巾等。
3、课件。
教学过程:
一、体验过程
1、教师出示一块岩石,问:课前大家都去搜集了岩石,那么你了解它多少呢?
2、出示另一岩石,它和刚才的岩石一样吗?
3、自然界中的岩石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
看过之后又有什么新发现?
二、假设过程
4、岩石以前就是这个样子吗?你觉得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出示课题。
5、你能体验到是什么力量使岩石的模样发生了变化了呢?
6、交流汇报,综合整理并板书。
7、根据大家的猜测,你能设计几个实验来验证吗?
三、设计选择过程
1、选择一个假设,讨论讨论如何验证,需要什么材料。
2、汇报实验设计过程。一起确定本堂课可以进行实验的假设。
3、自主选择其中一个实验,请材料员来拿需要的材料,并作好实验记录表。
4、教师记下每组实验的方向。
5、在实验中,我们始终要关注的是:岩石到底有没有变化呢?
6、实验前,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老师的建议是:使用酒精灯,镊子拿和放都要小心点,眼睛和酒精灯保持点距离。
四、自主探究过程
1、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2、交流汇报。
A、交流冷热对岩石的影响。
你们是如何做的.?
实验中发现了什么?
比较以后岩石有没有变化?
如何变化?
如果时间长一点,再长一点,达到一千年,一万年,你估计它会变得怎么样?
B、交流水对岩石的影响。
C、交流碰撞对岩石的影响。
3、小结:从各小组的实验情况来看,冷热、水、风沙(碰撞)会使岩石改变模样吗?我们的实验真的验证了我们的猜测,我们高兴吗?
4、教师课件出示科学概念: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风化。
五、拓展过程
1、你认为还有什么力量使岩石的模样发生变化呢?
2、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自然的力量吧!(植物对岩石的侵蚀图片或录像)
3、其实岩石风化的原因还有很多,大自然还有很多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5
课题分析:
我的大树一课是为了让三年级学生在科学观察的基础上,描述他们所观察到的结果,并向大家展示他们的观察成果。这是他们第一次对科学研究进行描述,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不应过高。教师需要组织引导学生使用“我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我观察到了什么”来进行描述。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标题:我爱树—探索大自然的奇妙之旅主要活动内容:1.组内讨论:我们以各种简便方法来描述一棵树的样子,比如形状、颜色、大小等。2.组际观察记录:我们利用实物标本、拓印和资料进行讨论,以便更好地了解树木的特点。3.汇报观察实验报告:每个人将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撰写并汇报一个关于树木的`实验报告。4.快乐游戏:我们通过互相描述树木的特征,让其他人试图根据描述找到那棵树,增加乐趣。活动安排:1.第一天:组内讨论形状、颜色、大小等描述树木的方法,并收集实物标本和拓印资料。2.第二天:组际观察记录环节,小组成员交流资料并讨论树木的特点。3.第三天:撰写并汇报观察实验报告,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发现。4.第四天:快乐游戏环节,通过描述树木特征让其他人找到对应的树木。这样,我们能够以一种有趣的方式去认识树木,探索大自然的奇妙之旅,并且更加了解和欣赏树木的美丽和重要性。
教学准备:
学生:关于大树的有关记录;捡几片该树的树叶;
教师:用于学生拓印树皮图案的白纸若干。
教学活动过程?:
一、交流上节课观察到的内容。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观察了一棵大树,并作了记录,今天来开个观察成果交流大会吧!
·你们觉得我们用怎样的方式交流比较好?
·取得共识:我们在小组内讨论了我们观察到的内容,并分派了一位代表将小组的观察成果向大家进行交流。(当我们观察大树时,我们也是按照这样的小组进行观察)。
·全班交流汇报。
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尽量不重复同学说过的话。
过程评价:
通过动作告诉别人所观察到的树冠;
用手比划观察的那棵树的树干有多粗;
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观察的大树有多高;
观察树皮的颜色,粗糙程度;
展示该树的树叶及果实。
……
·小结:观察和描述大树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包括绘画、比喻以及收集实物标本。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大树的特点和美感。如果我们再去观察一棵大树,我们可能会发现更多关于它的细节和特色。我们可以观察到它的高度、树皮的纹理、枝叶的形状和颜色等等。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触摸它的树干和叶子来感受到它的质地和触感。通过这样的观察,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大树的生命力和自然之美。
二、学生拓印树皮画(教室外)。
刚刚有一位同学提到自己观察了一棵大树,他注意到树干非常粗糙。我想知道你们认为教师是否也觉得那棵树的树皮粗糙呢?接下来,我将展示一幅由教师制作的树皮拓印画作为参考。
·学生观看教师已拓印好的树干画,主要让学生看树干的纹理。
·你们想把自己观察的那棵大树的树皮拓印下来吗?
·教师教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学生到所观察的那棵大树下拓印。
·选择校园一角,交流所拓印的树皮画,请拓印清晰的同学介绍方法。
三、细致地进行观察(教室外)。
·现在同学们手中都有自己观察过的小动物的足迹和毛发拓印画,同学们相互交换,比比谁能最先找到与足迹、毛发拓印画相符合的小动物?
·学生活动,让能快速找到大树的同学说说自己的好方法。
今天,我们已经学到了许多用于描述大树的方法,现在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方法来修改我们小组的观察记录。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03-29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05-23
科学教学设计02-05
科学探究:教学设计05-10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01-29
中班科学教学设计 11-18
科学课堂教学设计04-21
小学教学设计07-15
小学教学设计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