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读会课文。
2、能借助译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和故事的大意。
3、能联系实际感悟语言的寓意。
教学重点:
1、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感悟语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能联系实际感悟语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听说咱们四班的同学特别喜欢听故事,老师今天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历史故事:
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它对其他六国虎视眈眈,随时准备一统天下。有一次,赵国与燕国闹了一点小矛盾,赵王十分生气,调兵遣将准备攻打燕国。燕王听说了,急忙派遣当时著名的说客苏代,去出使赵国。到了赵国,苏代心平气和地给赵王讲了一个小故事,赵王听完,恍然大悟,立刻决定罢兵,并与燕国和好如初。
同学们,一个小小的故事竟然能阻止一场即将要爆发的战争,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在他的著作《战国策》中记录了这个故事,同时它也被编进我们的语文教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寓言二则之鹬蚌相争》。
请大家看看题目,注意“鹬”字的写法。(板书课题)
二、解题。
1、请大家齐读课题,注意读准字音。
2、鹬和蚌分别为何物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请一两名同学介绍自己的资料)
3、在了解了鹬和蚌之后,我们再来读一遍课题吧!(生齐读)
4、古人云:“为学患无疑。”围绕题目中的关键词“争”你又有哪些疑问呢?(生质疑,师评价。)
5、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疑问走进这则寓言故事吧!(出示大屏幕全文)
三、初读,读通:
1请大家先自由地读一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一两名学生是读课文,引导正音。
4、看来我们都会读了,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吧!(生齐读)
四、再读,读懂内容:
1、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再读一读,用自己的办法理解生词,读懂句子。
2、哪个小组先来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收获?
3、文言文的词语的含义很多都是跟现代汉语不一样的,你们还有不理解的字和词吗?
4、在扫清了字词的障碍后,相信我们已经初步读懂了这个故事。那谁来用自己的话试着讲讲这个故事呢?
5、基本情节讲清楚了,已经很难得了!为了帮助我们理解故事内容,编者想得很周到,为我们准备了译文。让我们对照译文再来理解一下文言文吧!同桌之间互相考一考。
6、读懂了吗?那老师来考考大家?我读原文,你们读相应的译文,好吗?
7、看来你们是真的读懂了!相信在译文的帮助下,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讲得更精彩!谁来试一下?
8、故事内容读懂了,那么刚才我们自己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
五、精读感悟寓意:
1、那谁来说说故事的.起因呢?
2、一个用嘴啄,一个用壳夹,为了生存他们就争斗起来,那他们又是怎样争的呢?
3、生回答,相机出示相关句子。
4、鹬和蚌在相互钳制的同时还不忘斗嘴,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心里的暗战。听了它们的争论你有什么感受?出示大屏幕:想一想括号里可以填上那些语气词,然后带着这种语气跟同桌读一读。
5、师:鹬紧紧地咬住蚌肉,而蚌呢也死死地箝住鹬嘴,它们谁也不肯放躲过对方,都一门心思要致对方于死地,这是一场生死之争,鹬曰(引读),蚌亦谓鹬曰(引读);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它们俩都不放开对方,相持着,相持着,此时鹬气急败坏地说(学生接读)蚌亦针锋相对地说(学生接读)。
6、鹬和蚌争得不可开交,谁也不肯放过对方,文中是用哪个词语来描述的?(乘机板书“不肯相舍”)那么鹬蚌相争的结果又如何呢?
7、生回答后说:鹬和蚌争了半天让谁获利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板书渔翁得利)这个渔翁,不费吹灰之力就捡到了一只鹬和一只蚌,如果你是他,你会说些什么呢?
8、渔翁乐了,我们的鹬和蚌却悲剧了——他们可能很快就会成为渔翁一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在被渔翁带回家的路上,他们的心情肯定不会平静,它们又会有一番什么样的对话呢?请同学们拿起笔来试着写一写,最好能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语气来!
9、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鹬和蚌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一下他们的肺腑之言吧!(请2、3名学生读一读)
10、这场悲剧能避免吗?作为悲剧的目睹者,你又会对鹬和蚌说些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完成板书)
11、对蚌和鹬来说这个故事绝对是个悲剧,但对燕赵两国来说却是个天大的福音。回到我们开头的故事,赵王在听完这个故事之后,恍然大悟,那么他到底听出了什么言外之意呢?(燕赵相争——秦国得利)如果只顾眼前的得失,那可就要吃大亏了!
六、拓展
1、其实,生活中也经常会发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事情。你能说出一两个吗?
2、师介绍:1934年,当国共两党争得不可开交时,日本帝国主义乘机侵占了我国的东三省。这就是“鹬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七、总结升华:
同学们,在领会了这个故事的寓意之后,相信我们能把课文读得更加有味道了!(齐读)
同学们,区区几十个字就避免了一场战争的爆发;短短一则寓言则让我们明白了为人处事的道理。这正是:“字字珠玑化干戈,句句精炼蕴真知。”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也是寓言的魅力,这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请同学们课外阅读《战国策》的其他篇目。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2
【设计思路】
幼儿园的音乐活动应选择一些幼儿感兴趣的题材。有一次我在班上给幼儿播放了一部由中国传统经典寓言故事制作的动画片《鹬蚌相争》时,发现幼儿很感兴趣,我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设计了本次活动。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在理解鹬蚌相争含义的基础上学习用小手感受音乐结构及表演。活动的难点是两人合作表演。
【教学目标】
1、幼儿在理解鹬蚌相争含义的基础上能用小手感受音乐结构。
2、尝试用手指动作跟音乐进行故事表演。
3、感悟“友好相处、互相谦让”的内涵,体验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教学准备】
1、幼儿已看过《鹬蚌相争》动画片;
2、音乐;
3、布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观看表演。
1、师:小朋友已经看过鹬蚌相争的动画片了,动画片都有谁?它们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请3——4位幼儿讲讲,感悟“友好相处、互相谦让”的内涵)。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小朋友明白了一个道理:遇到事情要友好相处、互相谦让。
2、今天老师要用小手来讲这个故事,你们可要认真仔细的看(老师走到布幕后进行表演,让幼儿在观看的同时,初步感受音乐)。
二、欣赏音乐、感受结构。
1、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手指讲故事的本领。我们一起听听音乐,音乐一共有几段?(老师有表情地带领幼儿倾听)
2、蚌在第几段音乐出来的?鹬又在第几段音乐出来的?它们争斗是那一段音乐?老师带手指跟音乐进行表演,让幼儿再次倾听和感受。
三、分段欣赏,创编动作
1、分析第一段音乐,引导幼儿创编小河蚌的动作;(师幼共同讨论并创编小河蚌蚌壳打开、跳舞、合上等动作。两遍音乐)
(1)师:小河蚌是在第几段音乐出现的?把你的小河蚌也请出来。小河蚌跳舞时蚌壳怎么样?(引导幼儿用手指创编蚌壳一张一合的动作)。
(2)师:音乐里小河蚌睡着了,听到小铃铛响它打开蚌壳一张一合的跳起舞,请小河蚌跟着音乐跳一跳。
(3)师:小河蚌跳的时候听到什么声音打开蚌壳跳起舞?(小铃铛响)我们再来跳一遍。
2、分析第二段音乐,创编鹬的动作;(师幼共同讨论并创编鹬跳舞、点头、飞等动作。两遍音乐)
(1)师:第二段是谁?(鹬)把你的鹬请出来,鹬有长长的脖子,它可以怎么跳舞?(引导幼儿用手指创编鹬跳舞、点头动作,幼儿讲一讲练一练),师:鹬有大大的翅膀可以怎么样做动作?(引导幼儿用手指创编鹬扇一扇,幼儿讲一讲、练一练)。
(2)师:音乐里鹬在河岸上也跳起舞来,摇摇脖子、点点头、飞呀飞,让我们的鹬跟着音乐跳一跳。
(3)师:刚才鹬在跳舞时,我发现有的鹬脖子伸得不够长,所以不好看,这一次再跳我们把鹬的脖子伸长很神气的跳
3、分析第三段音乐,创编鹬蚌相争的动作:(师幼共同讨论并创编鹬啄蚌时的鹬和蚌相争的动作。两遍音乐)
(1)师:河蚌爬上岸晒太阳,鹬看见了蚌,鹬要去干什么(引导幼儿用手指创编鹬啄蚌的动作),蚌怎么样(引导幼儿用手指创编蚌合上壳的动作),鹬又去捉蚌,蚌又合上壳,一共几次?教师做孩子创编的动作,请幼儿数一数鹬啄蚌一共几次?(四次),请幼儿做一做。师:接下来蚌用壳夹住了鹬的嘴,它们拉来拉去互不相让,(引导幼儿用手指创编蚌壳夹住鹬嘴的动作)一共几次?(三次)请幼儿做一做。
(2)师:这次我们一只手当蚌,一只手当鹬,跟着音乐来表演这一段。
四、完整表演体现快乐
1、请幼儿跟音乐集体用小手完整表演故事;(完整两遍)
2、请一名幼儿和老师示范两人合作表演;(完整一遍)
3、幼儿结伴合作表演故事;(完整二遍)
4、请一对幼儿在布幕后面表演,其余幼儿观看。(在观看前,老师提要求,看后能说出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5、幼儿结伴在布幕后进行表演;结束时,老师扮演老爷爷,道白:看它们互不相让,我可要得利了,用布幕把幼儿全部兜起来,走出活动室,活动结束。
【设计与教学反思】
我国是世界寓言三大发源地之一,中国传统经典寓言故事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它以单纯而奇妙的情节给人以隽永的哲理和智慧的.启迪。本次活动以故事情境表演导入,在理解鹬蚌相争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倾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结构,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在师幼共同讨论并创编动作的基础上,尝试跟音乐用手指动作进行故事表演,通过幼儿自身的表演,使其更深刻领会“友好相处、互相谦让”的内涵,体验手指表演的乐趣。用这样的方法来进行活动对幼儿很有诱惑力,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中国传统经典寓言故事。由于本次活动的音乐是民族乐器合成的乐曲,幼儿对这样的旋律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活动中应该用不同形式引导幼儿认真倾听,充分理解音乐的内涵。这样才能让手指表演更符合音乐结构,体现音乐的艺术思想。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3
在听了《鹬蚌相争》这节课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语文课的艺术魅力。我发现一门好课,必须符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要充分关心儿童学习特点。在《鹬蚌相争》这节课中,就有很好地体现。
1.趣为先导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课堂如果能激发儿童的学习
兴趣,学生就会像蝴蝶恋花一样,徜徉其间,乐而不疲。在本节课中,教师采取了恰当教学式,引得学生走进文本投入其中。例如多媒体理解“鹬蚌相争”。预示“夹”字的演变过程,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汉字文化,而对记忆于形,理解字义都有了很大的帮助。
2.教师的“教”重在引导学生的“学”。
教师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得学相互作用的过程,总的来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我们教学上的.一种追求。但是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于发挥,是离不开教师的作用的。在这节课中,教师就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学习方法,例如“毫不示弱”的逐字理解词语法,“琢”和“捉”用部首区别字形,字义的并在语境中加强训练。还有把本课中字词连起来,形成课文主要内容的方式,却十分巧妙地引导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4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书读好了,就能变成自己的语言。怎样让三年级的孩子明白“小故事蕴含的大道理”呢?教师要让语文课程富有创新活力,通过不同方法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2.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前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并学习正确的运用语言。并注重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二﹑教学背景
1.教学内容分析:
《鹬蚌相争》讲的是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 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它们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2.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读懂故事内容,而且对寓言有很大的兴趣,如此浅显易懂的故事从语言和情节的理解上来说,对他们都不是难事。但是,他们的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就能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3.技术准备:多媒体课件
4.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学生事先查找鹬和蚌的相关资料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并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2.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3.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展开想象表演故事。
教学重点: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出示鹬和蚌的图片)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了解鹬和蚌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2.学生就鹬和蚌的外形和生活习性两方面进行介绍。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鹬和蚌的图片,了解两种动物的外形特点,交流课外资料,了解鹬和蚌的生活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给了他们直观感性的体验,读书时就能带着这样的形象走进故事中去,为学习课文做铺垫。]
3.谈话:这节课我们就学习《鹬蚌相争》的故事。
(二)了解故事内容,理解寓意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读一读:鹬蚌相争 毫不示弱 啄 夹
啄、夹各是什么意思?
3.再读课文,思考: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4.请学生按提示说一说:
河蚌刚张开壳晒太阳,鹬( ),蚌( ),双方( ),结果( )。
(课件逐步呈现每一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整体感知。接着请学生说一说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提高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二)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1.默读课文,思考:(1)鹬和蚌为什么会争斗起来呢?
(2)它们是怎么争斗的呢?
(指答读文)
2.展示课件:鹬蚌相争时的对话内容的文字片
3.指导学生朗读
(1)问:鹬被蚌紧紧夹住了,如果你就是这只鹬,你会怎么想?
追问:你要是这只鹬,你会怎么生气地说?
感悟,有语气朗读
(2)问:鹬这样生气,蚌害怕吗?它表现得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
(毫不示弱)
(3)帮助学生理解“毫不示弱”
提问:“毫不示弱”你怎么理解?
(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师小结:“毫不示弱”表示一点儿不比对方弱。)
[设计意图:实现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的目标,为造句做准备。]
(4)指导造句
“毫不示弱”用到什么地方比较合适呢?
试着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5)指导:你要是这只蚌,你会怎么毫不示弱地说?
(6)分角色朗读,同桌互读。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读出鹬“生气”和蚌“毫不示弱”的不同语气,使他们初步体会双方“互不相让”的态度。]
4.鹬和蚌谁也不肯放开谁,谁也不肯让着谁,双方互不相让,结果怎样呢?(被渔夫捉去了。)
5.请学生戴上鹬和蚌的头饰进行表演。
[设计意图:再现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课本剧表演,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让学生亲身体会到鹬和蚌此时的心情,为揭示寓意做铺垫。]
三)回归整体,揭示寓意。
1..展示课件:鹬蚌相争的完整动画片。
[设计意图: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观看动画的过程中,对故事有个完整的了解。]
2.指名分角色朗读全文,请学生思考:鹬和蚌为什么会一起被渔夫捉去了?你认为鹬和蚌怎样做就可以不被渔夫捉去?
3.讨论: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利用动画把教学活动推向高潮,朗读全文,使学生的认识与课堂教学具有完整性。最后揭示出寓意,懂得互相谦让的重要性。]
(三)练习
同桌互相演一演“鹬蚌相争”的故事。
(四)小结:学完课文,谈谈体会。
(五)作业
1.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鹬——啄 (生气)
互不相让——>被捉
蚌——夹 (毫不示弱)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我理解了( )等词语的意思。[评价要点:啄 夹 毫不示弱 互不相让等词意的理解]
2.我会用“毫不示弱”说一句意思完整的话。
3.我能讲述故事的内容,知道了鹬和蚌一起被渔夫捉去是因为( )。
4.通过学习我知道“鹬蚌相争”的故事告诉了我们( )的道理。
[注:每项评价内容都分为“优秀﹑良好﹑达标”三个等级。]
(二)教师教学效果评价
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利用表演课本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指导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逐步理解寓意,懂得道理;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的境界。
六﹑本节课设计亮点:
《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个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的道理。故事虽小,道理深刻。我认为自己在此次教学设计中以下两方面做得不错:
1.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把教学内容声情并茂地呈现于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情,全身心地参与学习过程,使他们乐在其中,学得自主、有效。
2. 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研读,调动学生的认知、想象和情感,细细揣摩、体味,不断深化对文本主题的认识,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5
教材分析:
《鹬蚌相争》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课文篇幅不长,语言通俗易懂,题目直接点出了寓言的内容,同时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读会课文。
2、能借助译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和故事的大意。
3、能联系实际感悟寓言的寓意。
教学重点:
1、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感悟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
学生讲最近共读的一本书《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看到大家的学习兴趣这么高,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历史故事: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同学们,一个小小的故事竟然能阻止一场即将要爆发的战争,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在他的著作《战国策》中记录了这个故事,同时它也被编进我们的语文教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鹬蚌相争。
请大家看看题目,注意“鹬”字的写法。(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互不相让、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三、交流分享
(一)1、交流分享。
出示鹬的图片。
(1)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2)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鹬的嘴巴又尖又长)
2、出示蚌的图片。
指导观察,说说蚌有什么特点。(蚌有坚硬的外壳儿)
四、出示课件:朗读三部曲
(一)、初读课文
1、请大家先自由地读一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一两名学生是读课文,引导正音,其他学生评价。
(二)、课文再读,读懂内容:
1、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在一起再读一读。
2、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和你的同桌一起解决,明白课文大意。
3、找同桌站起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评价。
(三)、小组内分角色读
1、在小组内,有感情、分角色地朗读课文。
2、找小组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3、读懂了吗?那老师来考考大家?我读原文,你们读相应的译文,好吗?
4、看来你们是真的读懂了!相信在译文的帮助下,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讲得更精彩!谁来试一下?
五、文本交流:说一说文中你喜欢的或印象最深刻的词语或句子,谈谈你的体会。
生:我来交流:我来讲讲故事的起因,请大家看课文的一句话。蚌在晒太阳,鹬想吃蚌,就去啄它的肉。谁接着与我交流。
生:我与你交流:它们一个用嘴啄,一个用壳夹,为了生存他们就争斗起来,那他们又是怎样争的呢?请大家把目光投向课文的第二、三句话。
鹬紧紧地咬住蚌肉,而蚌呢也死死地箝住鹬嘴,它们谁也不肯放躲过对方,都一门心思要致对方于死地,这是一场生死之争,鹬曰(请男生读),蚌亦谓鹬曰(请女生读);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它们俩都不放开对方,相持着,相持着,此时鹬气急败坏地说(男生接读)蚌亦针锋相对地说(女生接读)。谁与我交流。
生:我与你交流:故事的结局是:鹬和蚌争得不可开交,谁也不肯放过对方,鹬和蚌争了半天让谁获利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渔翁,不费吹灰之力就捡到了一只鹬和一只蚌,谁与我交流。
生:我与你交流: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师:是啊,对蚌和鹬来说这个故事绝对是个悲剧,但对燕赵两国来说却是个天大的福音。回到我们开头的故事,赵王在听完这个故事之后,恍然大悟,那么他到底听出了什么言外之意呢?(燕赵相争——秦国得利)如果只顾眼前的得失,那可就要吃大亏了!
六、思想大碰撞:请结合相关的故事、名言警句、古诗等交流你的思想感悟。
小组交流汇报。
七、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当年的悲剧还会重演吗?有请小演员上场。
师:同样的地方,同样的情景,但是鹬和蚌的孩子这时候同时退让了一步,两人安全脱险,渔翁空手而归,渔翁有什么感想,让我们采访一下渔翁吧!
八、用手写生活: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矛盾,与长辈、同学或是邻居,怎样对待矛盾?怎样化解冲突?请你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九、总结升华:
同学们,区区几十个字就避免了一场战争的爆发;短短一则寓言则让我们明白了为人处事的道理。这正是:“字字珠玑化干戈,句句精炼蕴真知。”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也是寓言的魅力,这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请同学们课外阅读《战国策》的其他篇目。
板书设计:
不肯相舍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权衡得失
懂得谦让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06-18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01-02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13篇02-11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08-05
优秀教学设计12-31
马优秀教学设计优秀03-11
《掌声》优秀教学设计11-26
《掌声》教学设计优秀05-22
天窗优秀教学设计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