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04 11:50:5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1.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具体安排如下: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梳理有机结合起来。

  本单元在整理混合运算顺序时,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从而系统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2)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情境和空间。

  本单元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教学整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其中的问题是需要两三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教材创设了热闹的滑雪场情境,由此生出一系列的情境串,引出相应的4个例题。每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

  教学建议

  1.将探求解题思路过程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

  本单元是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还要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实际意义,促进学生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本单元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其中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又是重点和难点之一。教学时,要注意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在叙述解题思路时,要引导学生透过数看到量,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如,可引导学生这样描述思路“先算出每天接待多少人,再计算6天接待多少人”。不要停留在“先用987÷3,再乘6”的描述方式上。可能开始时学生不习惯,但要逐步培养这种分析方法。

  3.本单元内容可以用6课时进行教学。

  (三)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2~16页)

  1.主题图。

  编写意图

  主题图“冰雪天地”为学生展示了雪地里活动的场景。从活动区域指示牌上可以看出滑雪区、滑冰区和冰雕区,场景图中还给出了三条信息:滑冰区有72人,滑雪区有26人,冰雕区有180人。给学生提问题提供了数据。

  教学建议

  教学时出示主题图后,可以开展以下两项活动: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2)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么解决?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交流时,学生可能只说出问题,丢掉相关的条件,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述条件和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的整体性。另外,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用一步计算解决的,也可能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计算解决的,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在学生广泛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再引出例1。

  2.例1。

  编写意图

  (1)例1通过应用加减法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来明确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2)教材以主题图“冰雪天地”的“滑冰区”为背景,提供了一天上、下午滑冰人数的变化信息,提出“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的问题。由于学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解决此类问题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教材中呈现了两个学生的解决方法,一个是分步列式解答的,另一个是列综合算式解答的,通过计算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教学建议

  (1)出示例1后,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并能与同伴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组织反馈,并在全班交流,主要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根据是什么?每步算式表示什么意义?然后从思路上对比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使学生明确它们都是用加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并进一步明确加减混合运算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日常生活经验,编出一些类似例1的实际问题,如乘公交车时的“上车下车”,学校图书室的“借书还书”等等,使学生在用加减两步运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例2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1)教材以“冰雪天地”接待游人的信息为素材,通过解决“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引导学生观察所列混合算式,明确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在例1、例2的.基础上,教材总结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2)解决“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教材呈现了学生的两种不同解法,一种是先求出平均每天接待的人数,再求6天一共接待的人数;另一种是先算出6天里有几个3天,再用算出的结果去乘3天接待的人数。这样编排目的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3)“做一做”的第2题是配合例2的练习,其中解决问题所需的一个条件“12瓶”隐含图中的箱子上。

  教学建议

  (1)在学生读题后,让学生尝试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照这样计算”一句话的含义。同桌的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在班上交流,使每个学生明白“照这样计算”的意思是每天接待的人数,按“3天接待987人”计算。

  (2)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表示相应的数量关系。由于学生已有一些画线段图的基础,教学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①3天接待987人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出来?②6天里接待多少人?又怎样用线段图表示?让学生尝试画一画,并组织交流。对画图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指导,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线段图画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评价,特别是评价表示6天接待人数的线段的长短。因为它直观形象地表示出第二种解法的数量关系,在画图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要重视解题过程的反思。当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后,要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和每一步计算结果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如987÷3=329表示平均每天接待的人数,6÷3=2表示6天里含有两个3天即两个987人,等等。

  (4)在比较例1与例2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运算顺序。

  4.例3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1)例3通过解决需用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

  (2)教材以星期天玲玲一家三口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为解决问题的现实背景。

  先通过解决“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来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然后再提出“你还能解决其他数学问题吗?”鼓励学生根据情境中给出的门票信息,提出问题并加以解答。同时根据上面总结出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尝试列综合算式进行解答,以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3)“做一做”第1题有三组题,每组题中上、下两题参与运算的数和排列顺序都相同,只是运算符号不同,有的是同级运算,有的是两级运算,让学生通过判断其运算顺序是否相同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逐步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学建议

  (1)像例3这样一家三口购票一共要用多少钱的问题,数量关系不难理解且学生也已接触过,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答。如有学生对“半价”不理解,教师可加以说明。一般学生分步解答并不困难,但对如何列综合算式解答可能会有一定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想办法把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在合并时,结合解答过程说明运算的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2)学生解答完“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后,可以让学生根据情境呈现的信息,提出其他问题,进行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爸爸付出100元,应找回多少钱?”“买1张成人票,3张儿童票,一共要付多少钱?”等,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解答教材上的问题:“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两点:第一,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几步计算解决的,只要能作出合理解释的,都应给予鼓励;第二,对于两步以上解答的,可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在此过程中巩固上面总结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3)“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第一问,再组织提问题练习,如果学生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教师也应肯定。

  5.关于练习一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是同级运算的练习。通过口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没有括号的乘除混算与加减混算顺序一样,都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练习时,可以直接将结果填在书上,再组织订正。

  第2题,是例1的巩固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弄清“便宜”与“贵”的含义后,独立进行解答。

  第3题,是例2的巩固练习。解决问题的信息比较隐蔽:六边形有6条边隐含在图中,一共有多少根小棒需要先算出,正方形有4条边需要学生明确。教学时,可让学生独立解答,以提高学生寻找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订正时,要注意学生所列的综合算式是否正确。

  第4题,用统计表给出某路口1小时通过的三种汽车数。让学生先估算再笔算这个路口1小时一共通过的汽车辆数,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学生估算的结果可能不同,只要合理都要鼓励。

  第5题,是有两级运算的练习,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再脱式计算,要提醒学生脱式计算时能口算的尽量口算。

  第6、7题,是例3的巩固练习。在审题的基础上,先独立完成,再交流。第6题是两问,后问是求两积之差。第7题是求两商之差,且路程160千米被用了两次,练习后要引导学生比较,感受到它们都是应用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关系解决的实际问题。

  第9题,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养鸭的只数是鸡的一半”这一条件的,然后独立解答。为使一题多用,教师也可以提出:如果条件不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答?还可以加一个条件,提出:“养鹅的只数与鸡同样多”其他条件不变,问题改成“李伯伯家一共养鸡、鸭和鹅多少只?”怎样解答?

  第10题,解题思路有:①先求上、下两层相差多少本,再求上、下层各有多少本;②先求上、下两层现在各有多少本,再求原来两层各有多少本。

  练习一后面的思考题,通过选择适当的运算符号或填加小括号使等式成立。使学生进一步看到,由于选择的运算符号和小括号的位置不同,得数就不同,从而加深对运算符号和小括号的作用的理解。每小题的答案不唯一,现介绍一些。

  ①3-(3-3÷3)=13÷3-(3-3)=1

  ②3÷3+3÷3=2(3×3-3)÷3=2

  ③3×3-3-3=33+(3-3)×3=3

  ④3+3+3÷3=73+(3÷3)+3=7

  ⑤3×3-3÷3=8

  ⑥3×3÷(3÷3)=93×3÷3×3=9

  6.例4。

  编写意图

  (1)例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总结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例4是既可以用三步计算解决,也可以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它以冰雕区的活动场景为题材,完全用文字提供了一个实际问题的全貌,含有三条数学信息:上午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每30位游人派一位保洁员。问题是:下午比上午多派几位保洁员?教材在学生分析思考的基础上呈现了两个学生不同的解题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先求上午要派几位保洁员,再求下午要派几位保洁员,最后求下午比上午多派几位保洁员;第二种方法是先求下午游人比上午多多少位?再求下午比上午多派几位保洁员。在分步解决的基础上,再将上面的两种解法分别列成一个算式,并进行计算,最后得出含有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先算括号里的。

  教学建议

  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认真解读题意。解读“每30位游人需要派一位保洁员”时,需要明白两点:一是游人数与保洁员人数之间的关系,游人越多,派出的保洁员越多;二是上午与下午派保洁员的标准一样,都是按每30位游人派一位保洁员。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句话,教师可以问:60位游人要派几位保洁员?90位游人呢?有多少游人要派5位保洁员呢?学生回答后要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根据什么?通过以上的解读活动,为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思路做好铺垫。

  (2)让学生尝试分析数量关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要求下午比上午多派几位保洁员,先要求什么?再要求什么?……的思路去独立思考,并尝试解答,教师要巡视是否出现不同的解法。

  (3)注重交流解题思路。当学生尝试解答后,要组织学生在全班交流不同的思考方法,如果学生想不出第二种方法,教师要给予适当启发:下午游人比上午多多少位?每多派一位保洁员,就得多多少位游人?怎样求出下午比上午多派几位保洁员?逐步引导学生列出算式,计算时,要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先算括号里的,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4)要重视两种不同解决方法的对比。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思路上、方法上和解题步数上进行比较,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有些实际问题用三步计算解决也可以用两步计算来解决。

  (5)例4后的“做一做”是一道图文结合的实际问题。由于贴近生活,学生会用两种方法解决,100-54-6,100-(54+6),要让学生说思路和方法,为什么要使用小括号。

  7.例5。

  编写意图

  (1)例1~例4都是以主题图“冰天雪地”为题材编排的实际问题。学生经历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不仅逐步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而且理解了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掌握了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例5就是在以上基础上安排的。

  (2)例5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材首先让学生独立计算例5中的两小题,探讨为什么参与运算的数、排列顺序及运算符号都相同,而计算结果却不一样,使学生再一次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在此基础上,教材让学生结合具体式题,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建议

  (1)由于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因此教学例5时,可以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活动。例5中的两小题出示后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在书上的算式里标出运算顺序号,如:

  同桌互评后独立计算,把计算过程填写在书上,然后互相核对结果。第二步,分小组讨论,再派代表在全班交流。讨论交流的问题是:例5中的两小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两题的计算结果为什么不一样?第三步,引导学生用术语和、差、积、商来表述运算过程,如例5中的第(1)题可以这样说,首先求差,然后求积,最后求和。

  在学生明确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后,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总结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整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做如下板书:

  (2)例5后面的“做一做”,第1题先让学生用术语和、差、积、商说说运算顺序,然后计算。其中,第(2)小题学生练习后,教师可指出:算式里含有两个小括号的,可以同时脱式。第2题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

  8.例6。

  编写意图

  (1)在第一学段,学生刚开始学习加减法,就认识了0,掌握了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明白了这些加减法的含义,随着知识的不断扩展,在学习乘、除法时,又认识了0在乘除运算中的特性,之后学生又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实际计算,进一步掌握了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体会到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了把分散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这部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教材编排了例6。

  (2)例6首先提出:“想一想,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应该注意些什么?”接着又以一幅小组合作学习的画面,生动地展示了同学们讨论交流的情境,对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作了比较系统精练的总结。这样安排的问题和学习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教材通过“注意”,特别说明0不能作除数及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这部分知识很重要,也很难理解,以后学习分数、比等知识要用到。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教材中联系除法的意义举例作了说明:先举5÷0,说明不可能找到商,再举0÷0,说明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

  教学建议

  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回忆、整理和概括有关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大家在组内畅所欲言,并派一人记录,然后在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有针对性分加、减、乘、除法板书出实例,再引导学生分类概括出结语。学生总结出的话可能没有书上那样精练,但只要意思相似,教师都应鼓励,并让学生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是怎样说的。如果学生以结语的形式表达有关0的运算,可让他再举例说明。总之,教学时教师只能适当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和看法,不要包办代替。

  (2)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是个难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举例来说明,比如让学生举出除数是0的除法的例子,5÷0=□0÷0=□,问: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引导学生分两种情况分析:①5÷0=□表示一个非零的数除以0,从除法的意义上说是什么意思,商是多少,引导学生说出积是5,一个因数是0,求另一个因数,要想0和几相乘得5呢?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所以5÷0不可能得到商。②0÷0,从除法意义上说是什么意思,商是多少,引导学生说出积是0,一个因数是0,求另一个因数,要想0和几相乘得0,然后问:能找到这样的数吗?能,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时指出0÷0得不到一个确定的商,所以不研究,最后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

  (3)例6后面安排了一个数学游戏,明确题意后分小组活动,把和为340的算式记下来,便于交流和评价。

  9.关于练习二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先口算,再竖着比上下三题的异同点,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重要性。

  第2题,是含有小括号的两三步计算的式题,让同桌的同学相互说说运算顺序后独立练习,教师指出算式中有两个小括号的,可以同时脱式。

  第3题,要求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并说出小括号里的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第4题,学生做完后,可以引导学生竖着比较上下三小题的相同处和不同处,学生的回答可能比较“乱”,只要说对的都要鼓励,并在此基础上整理成:上下三题中参加运算的数、运算符号以及排列顺序都相同,但是由于加了小括号,改变了运算的顺序,导致计算结果不同,所以在计算混合式题之前,要审题,根据运算顺序来确定怎样算,然后再计算,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第5题,是以统计表的形式提供了数据信息,先让学生估计平均每组做的个数,再计算精确数,通过估算与笔算结果比较,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第6题,在学生用一个算式解答后,要引导学生将具体情况与除法意义联系起来,说说为什么两步都用除法解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倍”的含义。

  第7题,可以用三步计算也可以用两步解决的实际问题,审题后可让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解答,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题思路,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又为今后学习乘法分配律做些孕伏。

  第8题,是一道填表练习,让学生经历“填表—说思考过程—观察比较表中数据变化”这一过程,加深对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体会两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和变化规律。

  第9题,通过“凑24”游戏,复习四则混合运算。4张牌上的点数代表4个数,要求经过适当的四则运算使这四个数变成24。练习时首先让学生读懂题意,明确要求,然后独立解答。对少数学困生要进行辅导,当多数学生写出三四个不同算式后,组织交流、评价。最后归纳出在凑数过程中主要运用8×3、4×6、12×2等基本算式。下面是几个参考算式:

  6×2+4×3(6+4-2)×36×4÷(3-2)6×3+2+4

  (6-3)×4×2(6÷2+3)×4(6×2-4)×36×4×(3-2)

  第10题,以选择一日游购票方案为题材,给出了多个信息,启发学生利用生活经验理解问题情节,通过计算与比较获得合理的购票方案。练习时应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想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第11题,是运用加减、乘除之间关系进行推理的练习题。练习时,先要明白图形表示的是什么数,再独立思考,作出正误判断,最后组织全班交流思考过程及依据,并归纳出

  第12、13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从中感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第12题,有两问且不互相联系,避免一问结果是解决二问的条件的干扰,教育学生审题的重要性。第13题,是“倍”的含义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着重弄清有关“倍”的不同应用,加深对“倍”的含义的理解。

  第14题,实际上是把三个一步算式合并成一个三步算式。练习时先引导学生明白不同的图形代表不同的数,弄清图形之间的数量关系,再启发学生用代换方法进行思考,这种练习既能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又为今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

  思考题,是一道逆推的问题。密码是个四位数,百位和个位上数字一样,千位和十位数字一样,启发学生用逆推的方法确定○与□各是多少。通过练习,既加深学生对四则运算中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逆向推理能力。

  (四)参考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一中的第5题~7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完整地叙述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具准备:例3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下表:

  这是“冰雪天地”游乐场接待人数的统计表

  提问: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3天一共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一周预计接待多少人?

  学生列式解答。并说说计算顺序。

  导入新课:

  师: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

  课件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看图。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 学生分组讨论,在组内交流获取的信息,小组汇报。

  师:谁能用语言完整地叙述问题?

  师引导,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出示: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成人票每张24元,儿童票半价。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提问:成人票每张多少元?半价是什么意思?儿童票每张多少元?要买几张成人票?几张儿童票?要解决什么问题?

  提问:要求购门票一共需要花多少钱,必须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2) 列式解答。

  生1:24+24+24÷2

  生2:24×2+24÷2

  师板书,提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4×2表示什么意思?24÷2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独立解答。

  (3)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复习题的算式与例3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提问: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什么?

  生回答,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2.提问: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小组讨论并交流。

  学生可能提出:买1张成人票,3张儿童票,一共要付多少钱?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

  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解答,并说出计算顺序。

  3.比较:这些算式与例题算式有什么异同?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小结,深化运算顺序。

  4.反馈练习:第7页“做一做”第1题。

  三、练习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203-134÷228+120×8

  97-12×6+4326×4-125÷5

  2.同学们植树,四年级140人,每人植树2棵;五年级120人,每人植树3棵。这两个年级一共植树多少棵?

  3.果园里有苹果树48棵,桃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2倍,梨树的棵数比苹果树和桃树的总数多12棵。果园里有梨树多少棵?

  4.三、四年级学生进行体操比赛,其中三年级有240人,四年级有300人。每12人站成一排,四年级比三年级多站几排?

  四、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6、7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掌握亿以上数的读法,并能正确读亿以上的数

  教学重点:

  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含“0”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亿以内数的读法

  同学们,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亿以内的数,大家还记得吗?现在我们来一起复习一下。(利用教具出示一个整万的数:如70000000)谁来读看看 大家一起读下这个数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读的呢?

  先告诉老师你读数的步骤(分级,万级的数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那你是怎么分级的呢?(从右往左,每4位分为一级)

  师:为什么这里这么多零你都没读出来?(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师:现在老师把这个数变一下 70000060 现在这个数怎么读呢?生1.......

  大家同意他的读法吗?大家一起把这个数读一遍

  怎么只是把其中的一个0变成 6,读的时候就出现了零呢?刚刚这几个零都没有读啊?(每级末尾的.零不读,其他数位上的零,不管连续出现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所以那几个0读了?那几个0没读呢?

  2、学生总结出亿以内数的读法。

  现在数能说说亿以内的数要怎么读?读的步骤是什么呢?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看来大家对亿以内的数学习的很扎实

  3、现在,老师在这个数后面再加上2个0,大家看看这个数现在读作什么? 7000000000

  二、新课教学

  看来有的同学已经会读了,有些同学还有些犹豫,没关系,学完今天的课,老师相信每个同学都会读这个数。大家看看,这个数跟刚才老师给大家的70000000相比,在数位上有什么变化吗?那他还是亿以内的数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这样的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板书) 出示ppt,这个数还是我们20xx年全球的人口总数,看我们的地球都快背不动。 大家觉得我们地球上的人多不多啊?如果不控制人口增长,将要威胁到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

  刚给有同学已经吧这个数读出来了,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对照顺序表看看

  1、让学生利用数位顺序表读出7000000000

  那我们先一起回顾一下数位顺序表(板书:个位、十位......亿位)这是我们学习亿以内的数的数位顺序表,现在我们要学亿以上的数,够吗?这张表不够了,那怎么办呢?10个一亿该是多少呢?(十亿)10个十亿该是多少呢?(百亿)那往后呢?(亿,十亿,百亿,千亿)接着相应的数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

  当然,肯定有同学在想,有没有比千亿更大的计数单位啊?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可以自己去查下资料

  现在用数位顺序表大家在读看看是多少呢?大家一起吧这个数读一下 有没有同学愿意来说说你读这个数的步骤是什么样的(读亿级的数要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

  2、让学生利用数位顺序表读出100 4000 20xx,4003 0500 0000两个数

  那这两个数有分别读作什么呢?自己读一读,再跟同桌交流一下,说一说,你是怎么读的?先从哪一级开始读?有0时,该怎么读?

  分别请两位学生来读这两个数,在全班一起读。400305000000

  3、学生总结亿以上数的读法,教师引导补充。

  请一位同学完整的把亿以上数的读法总结一下......(ppt)

  4、读法练习:学生读出四条信息。

  既然我们已经掌握了读数的方法,那我们就来用一用。下面有四个数,老师要看看谁是学习小能手

  (1)做一做

  请2位同学进行板演(1.读法不能写阿拉伯数字2.零的读法)

  好,现在大家一起吧这4个数读一遍,1.2组读左边这列,3.4组读右边这列,看看那边读的又准确又响亮

  (2)今天我当小老师

  让学生自己来出数,其他同学快速的读出数

  三、课堂小结

  请你们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用了什么学习方法。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努力,学会了读亿以上的数,还了解了不少知识,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更好的发挥。

  板书设计:

  亿以上数的读写法

  数位顺序表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能在量角器上找到相应度数的角,进一步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加深对角的意义的理解。

  2.在独立探索和与同伴交流的活动中,理解和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画角的方法,能正确地量角和画角,体会度量的本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在画角和量角的过程中,培养认真操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内外圈刻度正确测量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量角器、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迁移,引出问题

  1.回顾测量线段长度的方法。

  结论:准备好测量工具直尺,用直尺的零刻度线和线段的一个端点重合,另一个端点在直尺上的刻度就是这条线段的长度。

  2.引出问题。

  如何测量角的大小呢?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问题:如何测量角的大小呢?

  1.认识量角器

  (1)请学生仔细观察量角器,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后汇报。

  ①量角器上有两排刻度,分别叫做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

  ②量角器上有一个中心点,中心点两边各有一条零刻度线,分别是内圈零刻度线和外圈零刻度线。

  ③量角器是一个半圆形,这个半圆形平均分成了180个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叫做一度角,记作“1°”。度是角的计量单位,记作“°”。

  2.找角

  (1)自主探究:你能在量角器上出50°和140°的角吗?

  (2)组织学生交流:如何找到50°和140°的角?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区分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

  3.量角

  课件出示教材26页∠1和∠2,这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呢?

  (1)估一估,说说你是怎样估的?

  (2)量一量,说说你是怎样度量的?

  (3)组织交流。

  (4)师生小结角的`度量方法:

  量角时要做到两个重合,角的顶点与量角器的中心点重合,角的一条边与量角器的零刻度线重合。读度数时,如果用的是内圈的零刻度线,就读内圈刻度的度数;如果用的是外圈的零刻度线,就读外圈刻度的度数。

  4.画角

  (1)学生尝试利用量角器画一个60度的角。

  (2)学生交流画角的方法,提出画角时遇到的问题。

  (3)师生小结。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升

  1.先估一估下图中角的度数,然后量一量,你估得准吗?

  2.画一个115°的角。

  四、总结全课,分享收获。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一定的了解。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关键:能够自学了解算盘与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算盘、计算器。

  教学过程:

  课前参与: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准备一下,把你所认识的计算工具用最清楚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一、计算工具的历史

  (一)课前参与反馈(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前面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课前同学们进行了有关资料的查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计算工具?

  学生发言。

  (二)老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补充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

  计算工具的源头可以上溯至20xx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算筹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更为方便的算盘,并一直沿用至今。许多人认为算盘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而珠算口诀则是最早的体系化的算法。

  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从冈特开始,人们发明了多种类型的计算尺。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从17世纪到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式计算机的研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帕斯卡、莱布尼茨和巴贝奇。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

  最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

  我国春秋时期出现的算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工具。计算的时候摆成纵式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它的代数计算。负数出现后,算筹分红黑两种,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这种运算工具和运算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人发明算盘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在求解一些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时,算筹显得越来越不方便了。于是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算盘,它结合了十进制计数法和一整套计算口诀并一直沿用至今,被许多人看作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

  一般的算盘大都是木制的,算珠也是木制的。后来发展到用铜等金属制作算盘。高档的算盘用玉制作。算珠除了圆柱形的算珠,也有截面为菱形的算珠。的算盘有几米长,最小的只有几厘米。

  算盘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各种运算。时至今日,用算盘计算加减法的速度毫不逊色于计算器。

  算盘上粒粒算珠的上下左右移动,可以使计算者直观的看到加减乘除的运算过程。算珠互相碰撞及算珠与横档的碰撞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形成一首美妙的“计算进行曲”。计算者从声音中体会到计算的愉快。这些愉快的感觉反映到俗语中,“三下五去二”、“管它三七二十一”,“劈里拍拉的算账”。

  利用算盘进行计算时,不仅要用手指不断的`拨动算珠,还要用眼睛看数,同时要不停的动脑筋。这是非常典型的手脑并用,对提高智力,开发右脑是一种好方法。有学者指出,学珠算练手指是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

  由于用算盘计算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这个在中国已使用了二千多年的计算工具,现在在世界各地仍得到广泛应用。在受中国文化影响比较深的日本、韩国、东南亚,珠算技术的传授及普及教育一直受到重视。日本的小学生把读书、写字、打算盘列为三大基本功,日本的珠算教育在世界上处于地位。日本全国的算盘学校高达35,000所。韩国的珠算教育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即使远在南美洲的巴西,也成立了珠算联盟,每年进行4次珠算考核和二次珠算大赛。北美洲的墨西哥有全国珠算支部,美国有珠算教育中心,有1,000多所学校接受珠算教育,算盘正成为美国的一种数学教学工具。

  计算机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目前,速度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十万亿次。计算机的大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大约有一间房间那么大,现在有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还有掌上电脑。

  计算机发展史:

  ■1946年发生了人类历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类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

  ■以使用电子管为特点的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在20世纪40年末和50年代初获得重大发展。

  ■第二代电计算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间问世以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并增加浮点运算。

  ■19XX年IBM360系统问世它成为使用集成电路的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代表。

  ■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四代计算机。

  ■第五代电子计算机被称为智能计算机。

  ■模仿人类大脑功能的神经计算机已经开发成功它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进入第六代。

  二、算盘和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

  1.算盘。

  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的计算工具,其中算盘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现在在许多地方还能见到。你认识算盘吗?对算盘有哪些了解?

  (1)算盘各部分名称

  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镶上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

  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横梁下,每颗代表一。计算时按规定的方法拨动算盘子儿而得出计算结果。

  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规定从右往左数第三档为个位)

  拨出一个数,说一说这表示多少?

  (2)两种不同的算盘:

  出示两种不同的算盘(书23页图):

  观察有什么不同。

  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

  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

  原因是:原来是中国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

  (3)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

  2.计算器。

  (1)计算器的使用非常的广泛,你认识计算器吗?

  出示一个计算器,你能说说每个键的功能吗?

  显示屏、时间键、日期键、清除键、开关及清除屏键、存储运算键、括号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等。

  (2)让学生看课本自学,边看自己的计算器边看书,然后小组交流。

  (3)计算器的使用与算盘相比有什么优势?

  (4)全班看计算器,师生对口令。

  三、总结

  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通过使用计算器,你觉得计算器如果具备哪些功能就更好了?不妨我们去找一找是否有具备这种功能的计算器,该如何使用,更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出更好的计算工具。

  四、作业:

  1.继续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如果能根据计算工具的发展史将其罗列就更好了。)

  2.了解计算器的其他功能。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他们,会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自学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学习的方式探索、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自学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数量关系,请同学们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以下题目:(用字母表示课件出示)

  二、新授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这个寒假我们学校的图书馆又运来了一些新书,现在这些新书已经上架了并被老师们贴上了精美的标签想不想一起去看看?生:想。

  2.自主探索

  师出示情境图提问: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和咱们数学有关系的信息?生1:科技书有475本。生2:故事书有282。生3:文艺书有225本。

  师:同学们的眼睛真亮,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那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问题1:科技书和故事书一共有多少本?

  问题2:故事书和文艺书一共有多少本?

  问题3:科技术和文艺书一共有多少本?

  问题4:科技书比故事书多几本?

  方法一:(475+225)+282

  方法二: 475+(282+225)

  师生共同分析两种方法在计算方法、结果、解题思路上的相同点不同点。

  指生回答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我发现在加法算式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计算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

  师:这个规律在其他算式里是不是也适用呢?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试着写几个这样的例子验证一下。

  师:刚才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你能用自己喜欢的字母把它表示出来吗?在练习本上写一写。(板书:加法结合律) (a+b)+c=a+(b+c)师:学习了加法的结合律,第七个问题解决了。咱们来看第一个问题:科技书和故事书一共有多少本?找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做,其他同学做到自己的练习本上。生:它们的加数交换了一下位置,和没变。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第二个规律------加法的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和不变。

  三、总结

  谈谈这节课收获了什么?

  四、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建立模型、探究发现方法练习巩固、解决问题回顾总结。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6

  一、说教材、学情

  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性质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是学生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它也是小数的化简、改写和四则运算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2)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意识以及简单的推理能力。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问题。

  (3)问题解决:通过直观推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推理的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经历小数的性质探究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针对上述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位如下:

  1、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2、教学难点:探究小数性质的知识形成过程。

  四、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

  本节课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法等教法。让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发现小数的性质。

  2、学法

  预设的学习方法是: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练习法等。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主动提高,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具、学具上我准备了米尺,正方形方格纸,多媒体课件等。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了切实落实教学目标,有效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分别是:创设情境、激趣引思;体验操作、探究新知;巩固深化、学以致用;课堂总结、回顾反思和作业布置。

  (一)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引思

  1、多媒体出示超市情境图,将学生带入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老师昨天想去买一只中性笔,可是两家超市的标价不一样,我要去哪家买更便宜一些呢?(出示中性笔价格图片:一家是2.5元,一家是2.50元)

  2、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去哪家买都一样。

  教师在这时追问为什么,并引导学生说出:因为2.5元表示2元5角,2.50元表示2元50分,5角=50分,所以2.5元=2.50元(教师板书)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小数的区别,学生会发现:小数的&39;末尾多了一个0,大小还没变。

  4、教师提出质疑:

  那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有这样的特点呢?这节课让我们共同来探究一下吧,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开始新知识的探究。

  设计理念:

  通过超市价格标签的具体生活情境引出小数性质的教学,利用学生熟悉的人民币直观感知相等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对知识的`好奇心走进知识的殿堂。

  (二)体验操作,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下3个教学层次:

  1、小组合作,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0.1m,0.10m,0.100m这三个长度,让学生进行大小比较。

  (1)我为每个学习小组都准备了米尺,让学生在尺上先找一找0.1m,0.10m,0.100m这三个长度,并与小组成员说说你是怎么找的,然后在纸上画出来,比较他们的大小。(教师进行随堂指导)

  (2)小组探究完成后进行展示交流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别展示他们找到的0.1m,0.10m,0.100m的长度,并说说是怎么找的,也就是小数的意义。

  学生们得出探究结果:因为这三个长度都相等,所以这3个小数的大小是一样的。

  (3)教师让学生观察0.1m,0.10m,0.100m这3个小数,引导学生发现三个小数的区别:三个小数末尾的0不一样多,但是大小一样。

  看来像这样大小相等但末尾0不一样多的小数的确存在。

  设计理念:

  借助长度单位初步体会小数的性质,让学生动手在米尺上找出0.1m/0.10m/0.100m的长度,使学生直观感受到0.1m,0.10m,0.100m的长度相等,所以大小相等,初步感知小数的性质。

  2、大胆猜想,独立验证

  教师板书0.3和0.30这两个小数,让学生猜一猜这两个小数有什么关系?学生根据刚才的探究会说“相等”。

  (1)这时我为学生准备了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10份,另一张正方形平均分成了100份,让学生独立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进行随堂指导)

  (2)学生独立验证后进行汇报展示

  找学生投影展示涂方格的方法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说出小数的意义,因为涂的面积相同,所以两个小数相等)

  设计意图:

  利用直观图比较0.3和0.30的大小,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借助小数的意义发现0.3和0.30的异同点,进而脱离具体的量,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性质。

  3、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3组算式:我们先从左往右看,小数的末尾有什么变化?从右往左看呢?他们的大小呢?你有什么发现?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板书)

  (教师强调并解释:末尾指的是小数点后面最后一个非0的数。帮助学生区分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教师强调课题:我们把这个小数所共有的特点叫做小数的性质(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探究验证之后,尝试自己总结规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概括能力。

  (三)巩固深化、学以致用

  1、对口令游戏:教师说一个小数,学生对出相等的小数。

  2、哪些数可以去掉末尾的0(重点区分小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整数与小数的区别,强化小数的性质)

  3、连线

  设计理念:

  注重练习设计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体现新课标中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要求。

  (四)课堂总结,回顾反思

  俗话说“千金难买回头看”。课的结尾,通过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获得新知的?你还有什么疑惑?来回顾所学知识,梳理知识。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方法进行总结和反思。

  (五)作业布置

  小游戏:你能只动三笔,使5,50,500,5000四个数相等吗?既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带有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在课下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素有“微型教案”之称,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艺术性和指导性的特征。本节课的板书是随着教学进度依次呈现的,它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对学生整堂课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小数的性质

  2.5元=2.50元

  0.1m=0.10m=0.100m

  0.3=0.30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沿着“实例——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轨迹去探索、去发现,使学生体验探索、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策略和方法。我相信学生能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此节课的教学内容,基本达到教学目标。我的说课完毕,请评委老师们指正,谢谢!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情景。

  2.理解“这里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桂花。”一句话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语:童年是美好,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回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文章。(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教师:读了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

  (学生自由提出疑问)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书交流。

  (1)请学生选读感兴趣段落。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懂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①从文中找出“我”喜欢桂花句子读一读,说说“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2.重点理解摇花时乐趣。

  (1)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2)画出“我”摇桂花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雨”?

  (3)指导感情朗读。

  3.理解“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摇花乐’,还有那摇落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四、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1、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

  2、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方法指导:

  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具体内容

  一、激趣导入

  (约3分钟)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老师想请大家帮一个忙,我有一个朋友开了一家小公司,有4名员工,她想给公司的员工每人买一套工作服,她去商店看中了几件衣服和几条裤子,想选一套衣服做工作服。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搭配?

  2、学生思考:(1)有几种搭配方案

  (2)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案,并算出总价。

  (学生自己选择方案并在练习本上完成。师强调:是买4套衣服)

  二、自主学习

  (约7分钟)

  (一)组内研讨,确定方案

  1、组内研讨

  (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案?

  (2)介绍自己的方案,并说一说,你推荐的理由。

  (3)说说你推荐的方案,需要花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

  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2、汇报交流

  师:哪一个同学想先来给老师推荐他的方案?

  师:要想求4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元?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分别列式解答

  师:因为总价相等,这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学生回答后,师在两个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

  师:这个等式怎么读呢?

  生尝试读等式。

  (预设学生读法:A.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乘225乘4加75乘4

  B.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225和75分别与4相乘的积再相加。)

  3、研究其它方案

  由学生依次汇报出其余3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并引导说出是怎么想的。计算后分别加上等号。

  教师板书

  一套×4=4件上衣+4条裤子

  (225+75)×4=225×4+75×4

  (225+125)×4=225×4+125×4

  (175+75)×4=175×4+75×4

  (175+125)×4=175×4+125×4

  精讲点拨

  (约8分钟)

  (二)观察比较、猜测验证

  1、观察比较

  2、提出猜想。

  师:观察上面的等式,左右两边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你们有什么发现?

  3、举例验证。

  让学生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进行验证,看看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汇报板书。

  (三)总结规律,概括模型

  1、总结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数学中的一个规律,很了不起。大家知道这是什么规律吗?(生猜测)

  师:这个规律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分配律。(齐读)你能说一说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吗?

  2、用字母表示

  师:用字母如何表示乘法分配律?

  三、测评总结(约12分钟)

  巩固应用,训练提升

  1、请你根据乘法分配律填空

  (12+40)×3=()×3+()×3

  15×(40+8)=15×()+15×()

  78×20+22×20=(+)×20

  66×28+66×32+66×40=(++)×40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介绍前两道为乘法分配律的正向应用,后三道属于乘法分配律的反向应用。

  2、火眼金睛辨对错

  56×(19+28)=56×19+56×28

  (18+15)×26=18×15+26×15

  (11×25)×4=11×4+25×4

  (45-5)×14=45×14-5×14

  强调: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也可以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减。

  3、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

  (40+4)×25、39×8+39×6-4×39

  4、拓展提高

  你能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这道题吗?

  86×101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套×4=4件上衣+4条裤子

  (225+75)×4=225×4+75×4

  (225+125)×4=225×4+125×4

  (175+75)×4=175×4+75×4

  (175+125)×4=175×4+125×4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90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课前谈话:

  师:孩子们,我姓王,大家可以叫我----王老师,真有礼貌!你们愿意和老师交个朋友吗?(愿意)你叫什么名字?你现在有多高?(学生个别汇报)

  师:看来,同学们的身高有高有矮,谁能说说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是这么高吗?还是这么高?

  (学生疑惑时,老师故意找出班上较矮和较高的学生,欲以他们的身高作标准,由此展开争议)

  师:那你们认为我们班同学的身高大概与哪位同学差不多?猜测一下这位×同学身高大约是多少?这是我们班每个同学的身高吗?(不是)那是什么呢?

  师:孩子们,现在对平均身高有感觉了吗?带着这种感觉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感受平均身高,了解平均身高的意义,让生在脑海中对“平均数”有一个表象。】

  一、情境导入,讲解例1

  1.联系生活,情景激趣

  为争创全国卫生城市,我校四年级同学自发组成环保小组,利用周末去收集饮料瓶。请看,这是其中一组收集的瓶子数量,老师把它绘制成了象形统计图。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2.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1)小组合作,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预设学生会想到“移多补少”和“数据的总和÷份数”的方法。学生可以在教师提供的练习纸上画一画、移一移,直观地看出平均数,也可以动笔计算求出平均数。

  (2)汇报交流,理解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

  教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学生:13个。

  教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答案吗?13是怎么来的?

  ①“移多补少”的方法。

  结合学生口述,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教师:这种方法对吗?你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你们是怎样想到这个方法的?

  教师:同学们想到了用多的补给少的这个方法,使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可以叫“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个“13”是他们真实收集到的矿泉水瓶吗?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到的瓶数,而是4个人的整体水平。

  ②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教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结合学生口述,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过程。

  教师:怎样列式计算呢?

  学生:(14+12+11+15)÷4=13(个)

  教师:谁看懂这个方法了?能再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每一部分是什么意思吗?

  教师:像这样先把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合起来,再除以4,也能算出这个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教师:谁再来说一说这种方法。

  (4)引入概念,揭示“平均数”这一课题。

  教师:13就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这也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平均数)

  师:那么,13是这四个同学实际收集的瓶子数量吗?

  师:看来,平均数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它是一个虚拟的数。

  师:那平均数13和他们实际收集到的数量相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仔细观察这组数据:实际收集的数量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它们与平均数13相比,你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师:如果小亮只收集了7个,平均数会发生变化吗?变多还是变少?

  如果小亮收集了19个呢?

  小结:这样看来,平均数很敏感,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其中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数,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论是直观形象的操作演示,还是运用平均分来计算,都为学生理解平均数这一概念提供了感性支撑,使学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掌握了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2.教学例2,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1)承上启下,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在今天上课之前,你们在生活用平均数的机会多吗?实话实说,不多。那我们今天来用一用好嘛。请看大屏幕:今天老师想邀请你们来当回裁判,那么裁判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公平公正)

  四(2)班的男女同学比赛踢毽子,男生队派出4人,女生派出4人,如果你是裁判,你认为哪个队赢了?哪个队的成绩好呢?仔细看数据。

  引导学生体会,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求总数的方法比较输赢。

  教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也可以比较两组队员踢毽个数的平均数。

  教师:哪个队求平均数比较简单,你是用什么方法求的?

  引导学生用平均数的意义来说明道理,求几个数据的平均数,就相当于把这些数据的总和平均分成这么多份,每份都同样多,平均数可以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4)巧设矛盾,比较人数不同的两个队成绩。

  教师:看来,女生队暂时领先。如果男生队再加一个人,谁会是最后的赢家呢?请各位裁判员独立思考后给出最终的`裁定?并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学生会进行争论,有的认为看总数,第一组应该领先,有的认为在人数不同的时候,用总量来比不公平,只能用平均数来比较。

  教师:为什么不公平?谁再来说一说?

  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公平的深入思考,体会平均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

  引导学生拿着学习单,说计算的方法。

  师: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是谁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是的,求平均数。通过统计图更能清晰地说明你们的观点。看(停顿)通过移多补少,一眼就能发现哪队的整体水平高呀?(女生)所以,平均数能反应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全班交流-互相质疑-争辩,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练习一:三个铅笔筒,装了铅笔,分别6支、7支、5支,平均每个笔筒装了多少支?

  师:看看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

  提问:用了什么方法?

  移多补少

  呈现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说说怎么移多补少?

  指出:移多补少。

  2.练习二:小丽有这样的三条丝带,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平均数是18cm

  追问:用什么方法?

  指出:测量后获得数据,用求和平分法。

  在获得数据的基础上,移多不少。

  3.练习三:冬冬来到一个池塘边,看到平均水深110cm,冬冬心想我身高是140cm,下水游泳不会有危险,对吗?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答: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池塘里每一处水深都是110厘米。可能有的地方比较浅,只有几十厘米,而有的地方比较深,超过他的身高。所以,冬冬下水游泳可能会有危险。

  师:平均数反应的是整体水平,它会掩盖掉很多的信息,万一这条小河是这样的话,你觉得东东有危险吗?

  师:所以呀,孩子们,天气越来越热,孩子们一定不能随便下水游泳,要有防溺水的安全意识,时刻注意安全。

  4.练习四:中国男性平均寿命74岁,女性平均寿命77岁。

  问题一:一位73岁的老伯伯看了这份资料后,不但不高兴,反而还有点难过。这又是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答:平均寿命74岁反映的只是中国男性寿命的整体水平,这些人中,一定会有人超过平均寿命的。

  问题2:如果有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妻,是不是意味着,老奶奶的寿命一定会比老爷爷长?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答:不一定!虽然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但并不是说每个女性的寿命都会比男性长。万一这老爷爷特别长寿,那么,他完全有可能比老奶奶活得更长些。

  师:要想长寿,就要注意健康。健康让我们更有幸福感和安全感,要想有健康的身体,就要养成体育锻炼好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二、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又学到了哪些方法?

  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统计量平均数,什么是平均数呀?平均数就是将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的数,这个同样多的数就是平均数。通过两种方法研究平均数,分别是求和平分、移多补少方法。我们在探究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特性: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一个数据的波动会影响到平均数,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数学源于生活,我们还认识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说得真好!走出课堂,愿大家能带上今天所学的内容,更好地认识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各种问题。下课!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小数点搬家”这一童话故事,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灵活运用探索出的规律。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具:数字卡片。

  一、导入课题:

  教案导语: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一个最重要的符号是什么?(板书:.)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小数点可真是个调皮的小家伙,它告诉同学们,今天,小数点要搬家了,这是怎么回事了,同学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播放童话故事)

  二、童话激趣,发现变化。

  1、动画:

  2、(flash动画)小数点来到森林里玩,看见山羊开了一家快餐店,山羊愁眉苦脸地坐在窗前。小数点看见快餐店门前的价格牌(¥288),上面有它的好朋友数字,就跳了上去(¥288.)过了一会儿,小数点觉得很奇怪“没有顾客?为什么会这样呢?”小数点想了想,说:“我要搬家了!”于是小数点搬到了8和8的中间(¥28.8)。这时就有一些动物来快餐店了。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价格便宜了。)

  3、(flash动画)小数点笑着地说:“看来我搬家很值得,那我再搬一次吧!”(¥2.88)。不多久,山羊的快餐店生意好极了。小数点开心极了,想着“我真是个天才!”

  师:山羊的快餐店,原来是一个客人都没有,可是现在生意兴隆。这又是为什么呢?你能再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吗?(生说)

  那么从原来的288到28.8再到现在的2.88又是怎样变化的呢?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生说)

  假如小数点再往左搬一次家成为0.288,与原来的288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说)

  这些变化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在组内探讨。

  4、小组汇报:

  汇报交流,在得出大致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老师总结一下。

  5、是不是对所有的数都适用呢,我们能想法验证吗?小组交流

  来了这么多客人,山羊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根据刚才的故事,你能猜出小数点右移的变化规律吗?你来验证想法严整自己的猜测。

  小结:现在我们又知道了小数点右移,原来的数就会扩大。(板书:右移扩大)

  小数点这样跳来跳去,严重的影响了山羊的生意,我们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结合生活实际,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通过刚才小数点搬家,大家探索出了小数点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小数点真是个神奇的'小家伙,这个规律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神奇的小数点”或“小数点的自述”说一说。(通过学生构思数学作文,整理变化规律)

  三、初步应用。

  你想试试吗?(游戏)

  拿出你的数字卡片,摆一个的三位小数(9.879)扩大10倍,100倍1000倍。1000倍(引导学生在缺的数位上补0)

  摆一个最小的两位小数(0.12)缩小10倍。20倍(学具袋里的0不够用,引导学生几人合作,共同完成)

  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我做小法官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原数就缩小了1000倍()

  (2)3.69扩大2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3)把23.0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5位后,再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变成了230.5

  (4)去掉1.04的小数点,这个数就扩大100倍()

  2、下面的数与0.285比,扩大或缩小了多少倍。

  3、小花猫要去水果店买水果,可不会做题,过不了河,你能帮助它吗?

  4、小花猫说谢谢,可到了水果店一看,水果店的标价有点奇怪?你都知道这是多少钱吗?你能找出最贵的两种水果吗?

  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自然数,知道自然数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了解自然数的规律以及奇数和偶数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数一数,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经历发现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体验成功的感受。

  教学准备:

  七彩泡泡一瓶,幻灯片(图片、练习题),小试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礼物,大家看是什么?教师出示七彩泡泡。

  请一名学生来吹泡泡。其他同学注意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生开始吹泡泡。

  吹了一会儿,师喊停。

  问: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有的学生说一共12个泡泡,有的说10个,还有的说13个……

  师:这样吧,让这位同学重新吹一下,我们大家一起大声的数出来。

  一生吹泡泡,其他人数:1、2、3、4、5、6、7、8、9、10、11、12、13、14、……师板书。

  师写到20多的时候停了下来。

  说:我太累了,什么时候能数完?

  生:数到10000。

  师:数到一万还能接着数吗?

  生:能。10001,10002…

  生:永远也数不完。

  师:永远也数不完我应该用什么号结束?

  生:省略号,代表还有无数个数。

  师拿起七彩泡泡说:我也会吹。结果一个也没吹出来。这应该用几表示?

  生:师板书。

  二、探索建模

  探索自然数的规律。

  师揭示:像0、1、2、3、4、5、6、7、8、9、10、11、12、13……这样数出来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自然数。

  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自然数。自然数除了可以这样一个一个写出来,还可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

  师在黑板上画数轴表示。

  接下来我们一起研究研究自然数有哪些特点?

  学生讨论。全班汇报。

  师在学生汇报时注意帮学生完善语言,适时引导。

  引导学生明确(幻灯片出示):

  ⑴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的自然数。

  ⑵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⑶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相差1.

  3、再次体验。

  ⑴小游戏数一数。老师说一个数,学生接着数。

  ⑵幻灯片出示数轴,学生填空。

  ⑶(幻灯片出示)选一选哪些是自然数,哪些不是。

  4、找一找生活中的自然数。

  学生自由发言。如日历,电话号,车牌号书页…

  5、探索奇数和偶数的规律。

  师:自然数在生活中处处可见,请看老师找到的图片。(幻灯片出示电__的座位号)

  同学们读一读,师板书。

  1、3、5、7、9、11、13、15、17、1921、23、25、27、29……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单数。

  师:对,我们把生活中的单数叫做奇数。奇数有哪些特点?学生讨论,汇报。

  最后(幻灯片出示)师总结这都是刚才大家自己总结的:

  ⑴最小的奇数是1,没有的.奇数。

  ⑵奇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⑶相邻的两个奇数相差2.

  ⑷奇数的个位分别是1、3、5、7、9.同样的方法认识偶数。

  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偶数的规律。

  6、小游戏。

  抢答:快速判断老师说的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100045、2000140、3000019…

  说一说怎样快速判断。

  生:就是看个位。个位是1、3、5、7、9的数是奇数。个位是0、2、4、6、8的数偶数。

  三、应用实践

  小试卷

  1、选择自然数,奇数,偶数,填到合适的圈内。

  2、填数轴。

  3、填数列。全班订正同桌互判。

  全课小结。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认识直线、线段、射线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生学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理解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

  理解角的概念、用尺子画角.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演示动画角的认识.2.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角.(揭示并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二、引导探究

  1.(1)演示动画直线、射线、线段

  (2)启发提问:手电筒、太阳光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看作射线呢?

  (3)小组讨论:直线、线段、射线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联系: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区别:端点数不同,线段的测量长度直线、射线是无限长的,无法测量)

  2.初步认识角

  (1)演示课件角的认识.(从一点引出4条射线)

  提问:①你能从中找出多少个角?(最多6个)

  ②如果只想得到一个角?该怎么办?

  (2)板书: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3)继续演示课件角的认识,演示角各部分名称.(4)引导学生利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小钉子摆角.教师引导学生边操作边思考:

  ①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角?

  ②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大的角?

  ③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小的角?

  3.联系实际,深入感知.

  (1)提问:联系实际想一想,生活中哪有角?

  (2)启发学生用不规则的纸折出或剪出一个角.全班进行比赛,看谁的角最标准.摸一摸自己得到的角的顶点和边、感受角,教师选择有代表的角巾在黑板上展示.(3)观察黑板上的角,按照角的大小请同学们排出顺序.(4)当学生在叙述顺序语言表达困难时,适时出示角的表示方法.(强调和的不同)

  4.讨论尝试,比较大小.

  (1)演示动画角的大小比较.通过故事,引出问题.

  (2)同学讨论、尝试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3)继续演示动画角的大小比较.

  (4)由学生小结比较角大小的方法.(先把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然后看另一条边的位置,哪个角的另一条边在外面哪个角就大.如果另一条边也重合,说明两个角相等.)

  5.体验画角.

  (1)由学生尝试用尺子画角,教师巡视.

  (2)小结角的画法.(先画顶点,再从顶点起画两条射线)

  三、巩固练习

  完成第126页第1题.下面的图形,哪些是直线?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线段?

  2.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哪些是角?哪些不是?

  3.一张长方形纸、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四、质疑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射线、线段、什么叫角,角的各部分

  名称、比较两角大小的方法和角的画法)

  课后总结.教师出示顺口溜: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后画边.五、布置作业

  从一条射线的端点开始,截取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13

  平行与橡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教材按这样的线索来组织教学内容:先教学平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境,在识别直线相交和不相交的基础上认识平行线,学会画平行线;再教学垂直,从生活中选取两条直线子昂叫成直角的特殊位置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垂线,学会画垂线,并结合相互垂直的关系,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机器应用。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中,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教材在编排上也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1、在情境中感知直线的位置关系,在抽象中形成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教材从生活中选取大量的平行或垂直的现象作为认知的现实背景和有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经历概念抽象的过程,以此来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例如,第39页的例题分三步呈现,首先呈现一组照片,在这些照片中用不同的颜色线条勾画出两条边,这些勾画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根据3张照片中的彩色线条分别画出3组直线,从现实情境和具体物体上提取需要研究的`对象。最后,让学生讨论这3组直线哪些相交、哪些不相交,展开数学思考。第42页例题的呈现也作了相似的安排。另外,教材在建立数学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现象,在现实的素材中寻找平行线和垂线。在这样的实物和图形的反复转换中,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发展了空间观念。

  2、强化操作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验。

  让学生画平行线和垂线不单是操作方法的教学和操作技能的培养,还是数学概念的具体应用,在应用中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例如,第40页例题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第43页例题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这两道例题都是学生初步认识平行线或垂线之后安排的,都不是叫曹指导他们怎样做,而是让学生想办法画,在画的活动中继续体会胡下岗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的内涵。

  3、注重知识的应用与解释,体会认识的价值。

  教材选取了大量生活的例子,让学生运用知识对相关现象作出简单的解释。如穿过马路的最短路线、怎样从大街边上把自来水引到小明家等问题,让学生带着初步形成的数学概念去观察生活,进行解释与应用,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实际来组织教学活动,以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点、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有关特征,这些都是本单元的知识基础。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经感受了平行与垂线等现象的存在,只是这种感受是肤浅的、零散的和模糊的,是能意会而不可言谈的。因此,我们应该将充分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和垂线作为教学重点。此外,本单元安排了大量较为复杂的操作活动(需借助多个工具才能完成),如作图活动有画平行线和垂线等,测量活动有量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等,而在此之前,学生的作图和测量机会不多,经验很少,所以,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和垂线,能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应该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和训练。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14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33页-35页内容,《乘法运算定律》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⑴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总结过程,感知“猜想----验证”这一总结规律的方法。

  ⑵学生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不同方式表示运算定律,以及利用运算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⑶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对数学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重点

  学生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不同方式表示运算定律,以及利用运算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四、教学难点

  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总结过程,感知“猜想----验证”这一总结规律的方法。

  五、教法和学法

  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问题性和可探究性,所以,我采用了以组织探究学习活动为主的教学策略。力求在通过“猜想----验证”的方式总结运算定律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呈现问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

  说一说植树有什么好处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解决与植树有关的`问题去发现、总结乘法中的运算定律。

  (二)猜想验证,总结规律;

  1、引导为主探索乘法交换律

  ⑴提出猜想

  (出示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一步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师板书)

  “你们还有不一样的算式吗?”(板书两个算式。)

  “同样的问题我们列出了两个不同的算式,但结果是一样的。那我们可以说25×4=4×25。”(板书算式)

  观察这个算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这样一个式子,我们发现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那么,我们只是提出了一个猜想,这个规律能否试用于所有的乘法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⑵验证猜想

  说一说,你们打算怎样验证这个规律呢?

  ⑶得出结论

  汇报。

  小结:通过刚才的猜想、验证,可以证实我们发现的规律不是偶然的,它可以应用于所有的乘法。

  (板书:乘法交换律)

  “你们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吗?”

  ⑷小结:我们已经探索出了乘法交换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按怎样的过程总结出乘法交换律的呢?

  引导学生回答:先解决实际问题——发现规律——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

  2、自主探索乘法结合律

  按《友情提示单》自主探究学习。

  (1) 提出活动要求。

  (2) 学生活动。

  (3) 汇报总结并板书。

  (4) 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并板书。

  三、巩固应用,拓展总结

  (一)基本练习

  1、书后做一做第1题

  2、你根据乘法运算定律,猜一猜小猫背后的数。37页2题(猜数、说说用了哪条运算定律。)

  (二) 综合练习

  课件出示小精灵的问题,说说你们的发现。(交流、汇报)

  小结:交换律是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两个数相乘交换位置的规律。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或三个数相乘,改变运算顺序的规律。

  (三)拓展练习

  完成做一做第2题。

  1.提出一个用两步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并独立解决?

  2.汇报

  小结:计算三个数相乘时,乘积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先相乘,这样计算简便。

  四、课堂小结

  回忆一下这节课内容,说说你有什么收获?(重点说你学会了什么?怎么得到的和怎么发现的。)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有关定向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多种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主题图

  六、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

  1、出示情境图。

  如果你是赛手,你将从大本营向什么方向行进?你是怎样确定方向的?

  2、小组讨论: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到大致方向。

  ①训练加方向标的意识:加个方向标有什么好处?

  ②突出以大本营为观测点:为什么把方向标画在大本营?

  (二)、探究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质疑:

  1、知道吐鲁番在大本营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了吗?

  2、如果这时就出发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小组讨论:沿什么方向走就能保证赛手更准确、更快的找到目标:地。

  研究时,可以用上你手头的工具。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

  练一练:你说我摆,为小动物安家。

  (课前剪好小图片,课上动手操作。)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偏,的方向上。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西偏北30°的'方向上,熊猫摆在哪?

  讨论:为什么猴子的家在西偏南30°,而小兔家在南偏西30°的方向?解决问题,寻找得出距离的方法。如果你的赛车每小时行进200千米,你要走几小时能到达考察地?

  图上没有直接标距离,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它呢?

  仔细观察地图,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试一试解决。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

  (三)、教学例1

  1出示例1.

  教师:东偏北是什么意思?东偏北30°表示什么?起点到终点的这一条线段表示什么?

  如果我这样叙述:1号检查站在北偏东60°,距离起点大约1千米的地方。那1号检查站改画在什么位置上?

  (让学生发现这两种说法所表达的意思是否一样。)

  请你在这一副图中标出一个2号检查站:东偏南30°,大约走2千米。

  2号检查站能不能换一个说法呢?(南偏东60°,大约走2千米)

  小结: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2完成第20页“做一做”。

  (四)、练习:

  1、以雷达站为观测点,填一填。

  护卫舰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巡洋舰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鱼雷艇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2、以电视塔为观测点,按要求填空。

  文化广场在电视塔西偏南45度的方向;体育场在电视塔东偏南30度的方向;博物馆在电视塔东偏南60度的方向;动物园在电视塔北偏西40度的方向。

  (五)、课后延伸

  游乐场要新建两个游乐项目:一个在观览车西偏北40o方向上,约200米处新添一个“登月舱”,另一个“天外来客”在观览车南偏东20o方向上,约150米处。请你在平面图上标出这个新项目标:位置。

  (六)全课总结

  (七)作业布置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3-2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01-0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14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13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24

【热】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5-3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07-24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11-07

小学数学田忌赛马教学设计01-13

小学数学倍的认识教学设计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