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时间:2024-01-03 15:51:0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反比例的意义》是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比例》中的内容。是在学过“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比例的理解。

  学生分析:

  在此之前,他们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对“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已经有了认识,这为学习《反比例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设计理念: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分析、发现、探究、创新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在设计《反比例的意义》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克服教材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拓宽探究学习的空间,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2.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流程:

  一、复习铺垫,猜想引入

  师:(1)表格里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2)这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2.猜想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板书:反比例)

  师:从字面上看“反比例”与“正比例”会是怎样的关系?

  生:相反的。

  师:既然是相反的,你能联系正比例关系猜想一下,在反比例关系中,一个量会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变化会有怎样的规律?

  生:(略)

  反思:根据学生认知新事物大多由猜而起的规律,从概念的名称“正、反”两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顾名思义”,对反比例的意义展开合理的猜想,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愿望。

  二、提供材料,组织研究

  1.探究反比例的意义

  师:大家的猜想是否合理,还需要进一步证明。下面我提供给大家几张表格,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表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

  (2)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查看,并做适当指导。)

  3.汇报研究结果

  (在汇报交流时,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分析到表3时,大家开始争论起来。)

  生1:剩下的路程随着已行路程的扩大而缩小,但积不一定。

  生2:已行路程十剩下路程=总路程(一定)。

  生3:我认为第一个同学的说法不准确,应该换成“增加”和“减小”……

  (最后通过对比大家达成共识:只有表2和表3的变化规律有共性。)

  师:表2和表3中两个量的变化规律有哪些共性?(生答略。)

  师: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完成板书。)

  师: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用C表示它们的积,你认为反比例关系可以用哪个关系式表示?[板书]

  反思:教材中两个例题是典型的反比例关系,但问题过“瘦”过“小”,思路过于狭窄,虽然学生易懂,但容易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过增加表3,更利于学生发现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一定)这一关系式,有助于学生探究规律。同时还增加了表1、表4,把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与反比例雷同(“和”一定)的情况混合在一起,给学生提供了甄别问题的机会。

  4.做一做(略)

  5.学习例6

  师:刚才我们是参照表格中的具体数据来研究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系,如果这两个量直接用语言文字来描述,你还会判断它们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吗?(投影出示例题。)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基本练习。(略)

  2.拓展应用。

  师: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先自己举例,写在本子上,再集体交流。)

  交流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列举了许多反比例的例子。课正在顺利进行时,一个同学举的“正方形的边长×边长=面积(一定),边长和边长成反比例”的例子引起了学生们的争论。,教师没有马上做判断,而是问学生:“能说出你的理由吗?”有的学生说:“因为乘积一定,所以边长和边长成反比例关系。”对他的意见有的同学点头称是,而有的同学却摇头……忽然,一名同学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大声叫起来:“不对!边长不随着边长的扩大而缩小!这是一种量!”一句话使大家恍然大悟:对啊!边长是一种量,它们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所以边长和边长不成反比例。后来又有一名同学举例:“边长×4=正方形的周长(一定),边长和4成反比例。”话音刚落,学生们就齐喊起来:“不对!边长和4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

  反思:通过“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这样一个开放性练习题,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使新旧知识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这同时也是对数量关系一次很好的整理复习机会,通过举例进一步明确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3.综合练习

  四、总结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现行的小学数学高年级教材,内容偏窄、偏深,部分知识抽象严密、逻辑性强、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新教材相比明显滞后。如何将新的课改理念与旧教材有机整合,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应该思考探索的课题。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相关联的量。

  2掌握正比例的意义及字母表达式。

  3学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板书:关联):知道关联是什么意思吗?

  生:指事物之间有联系。

  生:也可以指事物之间相互影响。

  师:对,关联就是指事物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

  师:能举一些生活中相互关联的例子吗?

  生:天气热了,我们身上穿的衣服就少一些;天气冷了,穿的衣服就会多一些,气温与我们穿的衣服是相关联的。

  生:我的考试分数多了,爸爸妈妈就很高兴;如果少了,他们的脸上就会阴云密布,所以我的考试分数与家长的脸色也是相关联的。(其他学生大笑)

  生:我想姚明打球时,姚明的动作与防守他的对方队员的动作也是相关联的,即姚明怎么动,对方总有一个相应的对策,不可能永远不变。

  这时,一名学生干脆带着他的同桌走到讲台上,两个人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做起了学生经常玩的推手游戏,即一人推手,另一人立刻向后闪开。然后这位学生说:“我们刚才的动作也是相关联的。”

  生:上星期,我们班举行智力竞赛,每个小组每答对一题就得到10分,答对两题得到20分……答对的题目越多,分数也就越高。因此,我认为答对的题目与最后的成绩也是相关联的。

  二、新授

  师:好一个答对的题目与最后的成绩相关联!我们把它们的情况列成下面的表格,可以吗?

  师:从这个表格中。你还知道什么?

  生:答对一题得10分,答对两题得20分,答对三题得30分……

  师:表中有哪两个量?它们的关系怎样?

  生:答对的题目与最后的成绩,它们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师:你们能够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生:从左向右看,答对的题目越多,分数就越高;从右向左看,答对的题目越少,成绩就越低。

  师:还能发现什么呢?

  生:答对的次数扩大多少倍,得分也随着扩大多少倍;反之,答对的次数缩小多少倍,得分也随着缩小多少倍。

  师(小结):也就是说,成绩随着答对的次数变化而变化,像这样的两个量也叫做相关联的量。

  师:你能在这两种量中,找到一组对应的数吗?谁能说说在成绩和答对的次数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的比吗?比值是多少?

  (随着学生的回答,师板书:10/1=10、20/2=10、30/3=10、40/4=10……)

  师:刚才这位同学在算出比值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不管怎样,它们的比值不变。

  师:这个比值实际上就是什么呀?(板书:每题的分数)

  师:你能用一个关系式表示吗?

  板书关系式:成绩/答对的题目=每题的分数(一定)

  师:我们再来看一道题目。请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将桌上信封中的信息单分给每一位同学。同学们可以根据上面的四个问题进行分析,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如果你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可以举手,老师非常乐意帮助你们。(投影出示例1)

  1表中有( )和( )两种量。

  2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3任意写出三个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算出它们的比值。

  4比值实际上表示( ),请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

  (学生交流汇报,师板书关系式)

  师(指着刚刚学习的两个表格):这是我们刚才分析过的两个表,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板书:两个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逐一板书,最后由学生通过看书,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由此完成概念教学)

  反思:

  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基础,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情境,课堂气氛活跃。

  以往教学此内容时,学生理解相关联的量仅仅局限于“比值一定”,与后面学习“反比例的意义”教学未能形成有效的联系,因而教学收效不大。此次教学,首先从教学目标上进行修改,增加了第一个教学目标,即“理解什么是相关联的量”。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3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教学内容:

  科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第74~76页

  2、教材分析: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教学内容:

  教材第30.31页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完成第31页练一练和练习六第1~5题。

  教学目标:

  会判断两个比成不成比例,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和概括能力。教具准备:电脑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有着悠久的青铜器铸造史,先秦古籍《考工记》中就有这样记载:(请同学读)。(出示鼎和鉴的图片。)

  除了青铜器铸造史令我们骄傲,我们国家还有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它们是什么?那你们知道火药是怎样制造的吗?(指名读)从刚刚的这些资料中有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吗?

  2、关于比你知道哪些知识呢?(板书意义、名称和基本性质)。

  二、引入新课:

  (一)教学意义

  1、出示3:5:40:7.5:3。你能把这几组比分分类吗?小组讨论,汇报。(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按照形式来分,一种是按照比值来分)板书按照比值来分的情况:3:5和24:40、:和7.5:3。既然它们的比值是相等的,因此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连接呢?(等号)

  2、指出: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那么我们怎么去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呢?

  4、教学例1:

  根据下表,先分别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再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第一次第二次

  买练习本的钱(元)2买的本数3

  5、出示结果。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第33-34页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比例。

  3、理解并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复习比的知识

  教师出示课件,结合画面引入。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们祖国各地的风景图片,我们的祖国幅员非常辽阔,却能在一张小小的地图上清晰可见各地位置;科学家在研究很小很小的生物细胞时,想清楚地看见细胞各部分,就要借助显微镜将细胞按比例放大。这些,都要用到比例的知识,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比例的一些知识。

  教师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师:说到比例,我们很容易想起前面学过??(教师拖长声音)

  生:比(几乎异口同声地)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完成学案的“课前检测”部分,复习一下比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借助现代电教媒体,用形象、直观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情感。]

  二、自主探究,学习比例的意义

  1、探求共性,概括意义

  师:刚才第三题10:6与4.5:2.7的比值有何特点?

  生1:我发现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师:既然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请你想想用什么符号把这种关系表示出来!

  生2:用等号。(师把左右两个中间板书=)

  师:同学们现在用了等号表示出这样一个式子,这是一个新的表达式,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生:比例(有几个学生低声说)

  师:这几位同学很聪明,数学上也起名为“比例”(师板书:比例)

  师:你现在想知道什么叫比例吗?

  生:想(学生声音响亮,愿望强烈)

  师:那就请同学们自学课本32-33页做一做之前的内容,并完成学案上自学引导部分的问题。(5分钟后多数学生停了笔,教师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板书比例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把文字语言转化成数学符号语言,得出比例的'两种表达式:a:b=c:d或= (b、d不能为0)

  2、根据意义,判断比例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新的式子比例,要是让你来判断两个比是不是能组成比例,你会怎么办?

  生:看比值是不是相等

  师出示课件: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1)6∶10和9∶15 (2)20∶5和1∶4

  师:比一比看谁说的又快又好!

  生1:因为6∶10=0.6

  9∶15=0.6

  所以6∶10=9∶15

  生2:因为20∶5=4

  1∶4=0.25

  所以20∶5和1∶4不能组成比例.(学生边说教师边用课件展示解题过程,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规范解题格式。)

  师:请同学们自己独立完成学案上的课堂训练

  (一)第1题。(再次巩固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的方法,并熟练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比入手教学,充分重视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找准了新知识的生长点。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合作探究,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

  1、组织看书,认识名称

  师:a:b里比号前面的a叫——(生齐答:前项)比号后面的b叫——(生齐答:后项)。那么在比例里的各部分有哪些名称呢?请同学自学课本,并汇报。然后完成学案上的课堂训练

  (一)第2题进行巩固。

  2、活动探究,总结性质

  小组活动内容:

  ①观察比例的两个内项与两个外项,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②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是否也有上面发现的规律?

  ③是不是每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都具有这种规律,请你再找几个比例进行验证。

  ④通过以上研究,你发现了什么?(5分钟后,学生基本停止了讨论。)

  师:请汇报你发现的规律。

  生1: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生2:不对,老师,我有个反例:0:1=1:0 0×0=0,1×1=1,所以??

  还没等生2说完,生3迫不及待:不对,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你这个不是比例。

  生2:那我0:1=0:2(很着急的改了)

  生4:那0×2=0,1×0=0,还是两个外项积等于两个内项积。

  师:同学们验证得非常认真,现在我们可以一致公认——(生齐答:任何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和比的基本性质一样,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比例的——(生齐答: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基本性质)

  3、应用性质,自主判断

  师:刚才我们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课件展示刚才的问题: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1)6∶10和9∶15 (2)20∶5和1∶4)

  师: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后,你有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不一会,就有学生举起了小手。

  生1:第(1)题,只要算一下6×15=90,10×9=90,乘积相等,所以能组成比例.

  生2:第(2)题,20×4=80,5×1=5,乘积不相等,所以不能组成比例.

  师:很好!同学们发现了一种新的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的方法,现在请大家用你发现的方法完成学案课堂训练

  (二)。

  4、总结方法,辨析概念

  师:我们学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后,你有几种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生:两种,一种是利用比例的意义,通过计算两个比的比值来判断;另一种是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通过计算能够构成内项与外项的两个数的积是否相等来判断。

  师:(惊喜!)这节课我们一直类比着比学习比例,比与比例仅一字只差,它们会有什么区别呢?

  生1:比是两个数相除,是一个算式;比例是两个比相等,是一个等式

  生2:比有两项,比例有四项。

  生3:比与比例各部分的名称不同,比的项分别叫做前项和后项;比例的四项,有两个叫做外项,有两个叫做内项。

  师:同学们的概括能力很强,你们真的很棒!

  师:把你们回答的内容总结一下,边说边展示课件: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设计意图:以上比例基本性质的教学,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去探索,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将学习内容“大板块”交给学生,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小组共同探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灵活运用,大显身手

  师:以上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大家想要知道自己掌握的情况,请认真完成学案灵活运用与拓展天地的部分。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设计了活用知识点与拓展天地两个部分,其中活用知识点侧重于考察基础知识、而拓展天地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展天地的这个问题要想写出全部的八个比例式,需要综合运用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难度比较大,而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是要善于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向纵深,并以此为载体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五、归纳小结,交流收获

  师:同学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反思自己学习过程的意识,有利于学生掌握、巩固新知,并促使学生能深入思考和探索。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0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3—7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

  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

  教学准备:

  两张照片。

  预习作业:

  1、预习课本第40页例3,2、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并比较这两个比的关系,知道什么叫做比例。

  3、在课本上完成第40页练一练。

  教学过程:

  一、预习效果检测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帮助。

  3、什么叫做比例?

  二、合作探究

  1、认识比例

  (1)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3)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或6.4/4=9.6/6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2、学以致用

  (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比例意义的丰富感知。

  (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

  3、交流“练一练”的完成情况。

  三、当堂达标检测

  1、做练习九第3题。

  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由。

  2、做练习九第4题

  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

  3、做练习九第7题

  (1)弄懂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如240米是4分钟走的路程,所以240米与4分钟是相对应的两个量。

  (2)分组完成,同时四人板书,再讲评。

  完成后反馈、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及时修正自己的答案。

  提出疑问,总结全课。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苏教版P40页例3、练一练及练习九的3----7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并能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每周一的早上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那么,你们对国旗都有哪些了解呢?(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说明你们都很热爱我们的国家,希望你们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做一个有用的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加美好!五星红旗是庄严而美丽的,并且它与我们数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比例(板书课题:比例)

  师手指课题:从课题中我们不难看出,比例和比有一定的关系,你们还记得比的意义吗?(学生回答)

  好,那下面我们就先来用比的知识解决几道题。(出示四幅图在一起的)

  2厘米

  3.2厘米

  4.8厘米

  3厘米

  6.4厘米

  4厘米

  9.6厘米

  6厘米

  二、新授

  师:画面上出现了四幅不同大小的国旗,请同学们任选两面国旗来算一算它们各自长与宽的比值是多少?然后观察结果,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板演,观察到比值相等,教师板书:两个比相等)

  师:那我们就可以将这两个比用等号连接。(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两个相等的比)

  教师边指着这组相等的比一边说:好,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把定义补充完整)。这就是比例的意义(把课题板书完整)请同学们齐读。

  请同学们再默读一遍比例的意义,思考:想要组成比例必须要具备哪些条件?(学生回答,等式;有两个相等的比)

  (教师再强调:一定是比值相等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

  师:你还能从四面国旗中找出哪些比例?

  (学生写在练习本上,然后汇报。教师板书)

  师:我们在学习比的时候,可以把比写成分数的形式,比如:60:40=60/40,那比例也能写成分数的形式吗?怎么写?(学生口答)

  ?师:我们刚才一直在强调比和比例的联系,那么比就是比例吗?

  学生从形式上区分:比由两个数组成;比例由四个数组成。

  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三、巩固应用

  (一)数的比例

  课本.40页练一练。(学生汇报比值是否相等,所以成不成比例。教师板书比例式)

  (二)形的比例

  出示两个具有放大关系的三角形

  3厘米

  5厘米

  4.5厘米

  7.5厘米

  师:哪位同学能分析一下这个图形?(学生讲这是两个相似的三角形,几个数字分别是它们的底和高。然后汇报比例)

  (三)生活中的比例

  师:通过刚才的`几组题,我们进一步弄清了比例的意义,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生活中的比例吧!

  1、课本41页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订正交流。)

  2、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花了9元钱,李刚买了5本同样的笔记本花了15元。(你能根据题中的数据写出几组比例式吗?并说出理由。)

  四、总结

  师:这节课,大家都非常的积极和认真,老师相信你们的收获肯定很多,那谁来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说)

  师总结:同学们说的很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比例,并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还会自己根据数据组比例,看来同学们这节课真是掌握了不少的知识。

  五、课堂检测

  1、下面哪些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如果能,在()打对号。

  10:2和35:42()0.6:0.2和:()

  :4和3:():和12:8()

  2、在下面的六个比中,选择两个比组成比例。

  ::4:71.4:2.8:10:15

  3、写出比值是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4、小强3分钟走了180米,小刚1小时走了3.6千米。小强说他们各自所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能组成比例,小刚说不能组成比例。请问:谁说的对?

  六、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九4题、7题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求比值和比的应用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比例的意义,对学生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和正、反比例的意义和应用,乃至在初中继续学习有关正、反比例知识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1、本班现有学生92人,男生49人,女生43人。

  2、本班班额大,学生基础较差,所以我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一学时的内容分成了两课时,本节课主要学习比例的意义。

  3、本节课我准备从生活情境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协作能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以各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比例的意义的过程,并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组比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愉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比例的意义。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3、能根据一个比例写几个不同的比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一、复习

  1、什么叫比?怎样表示比?一辆汽车1小时行60千米,2小时行120千米,3小时行180千米,分别说出所行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这些比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2、怎样求比值?求下面各比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20∶252.7∶4.56∶10生回答。

  学生回答后,独立求出各比值,并交流汇报。复习旧知,为新知探究奠定基础。

  揭示

  课题这节课我们在比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新知识。

  揭示课题——比例的意义。学生打开数学课本48页。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探究

  比例的意义

  1、课件出示

  例1:两组同学同时在操场探讨竹竿长与影子长之间的规律。

  列表如下:

  竹竿长(m)23......影子长(m)69......

  2、你能写出多少个有意义的比?并求出它们的比值。

  3、观察这些比,把能用等号连接的比用等号连接起来。

  4、教师板书

  3∶2=9∶6

  2∶6=3∶9

  强调:这些都是比例。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比例。比例就表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的式子。

  5、2∶9和3∶6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6、指导学生说出“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他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1、学生讨论,然后写出比,完成后汇报,并随意找出几个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

  2、学生试写:

  2:3=6:9

  2:6=3:9

  3、学生合作探究:什么是比例?

  4、学生小组讨论:2∶9和3∶6能组成比例吗?并说出理由。

  1、生活情境导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2、让学生分享在主动参与、探究中获取知识的愉悦心情。

  3、学生在合作探究和小组讨论时,增强合作意识,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比例的各个项

  1、课件出示:在一个比例中两端的两项叫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内项。

  要求学生依据定义,分别找出3∶2=9∶6和2:6=3:9的内项和外项。

  介绍分数形式的比例写法。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找出3∶2=9∶6和2:6=3:9

  的内项和外项。加深认识,学以致用。

  五、巩固练习

  1、请同学们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一下,0.4∶25能否和1.2∶75组成比例?为什么?

  2、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3、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和,内项是和。

  4、用下面的四个数组成比例:2,3,4和6(能组几个就组几个)。你能否写出几个不同的比例?

  5、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若不能,改变其中的任何一个数,使其能组成比例。2、3、4、5试试看,相信你一定能完成?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答题情况。

  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六、比与比例的区别

  1、a÷b=a:b比就表示两个数相除,它们的商叫比值,应用比的意义可以求比值。

  2、比例a:b=c:d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应用比例的意义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学生自己说出几个不同的比和比例,对比理解。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巩固新知识。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8

  第一课时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教材第4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

  2、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2、能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

  2、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引出新的知识。

  教具准备:

  情景图、多媒体课件、习题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题:比例

  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生1,生2等回答)

  我们已经了解了比的这些知识,请做下面练习。

  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8:453:52.7:4.5

  求完比值你觉得哪些比有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比单关的有关知识。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准备。】

  “例”在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符合某种条件。今天这两个比的比值一样,能不能用等号连接呢?

  师:相机板书:3:5=2.7=4.5?

  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比例的意义,看到课题你想了解什么知识呢?

  板书完整课题:比例的意义

  二、揭题示标。

  预设:生:1、比例的意义是什么?

  生:2、比例的意义有什么作用?

  (师趁机板书在黑板右上角)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课题,提问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本节课我们就来完成这两个目标:

  三、自主探索

  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神圣不可侵犯,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国旗?

  【设计意图:对学生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教育】

  生各抒己见。

  你知道下面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它们有大有小,都符合要求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自学指导:

  1、请每位同学任选两面国旗,分别计算出它们长与宽的比值和宽与长的比值。

  2、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3、把你的发现尝试用算式写下来。

  (5分钟后,期待你精彩的分享)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主题图设计教学情景,设置悬念,国旗为什么形状相似却大小不一,这其中的奥秘何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通过形象的感受大小不同的`国旗的变化。从而直观地感受比例的本质内涵。】

  (二)自学

  学生认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思考。

  (三)汇报分享

  谁愿意把你的结果和大家分享?师相机板书

  (1)15:2.4=10:1.6(2)60:15=40:10(3)…(4)…

  原来在国旗中有这么多的相等关系。国旗的缩放是按比例进行的。

  我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这样的式子就是比例。请同学读数学课本,40页,用笔勾画出重点词句,并读一读。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计算出每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从中发现它们的比值相等,可以用等号连起来,自然而然地引出比例,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本,初步感受比例的意义】

  师:你还能写出两个比组成的比例吗?先自己选,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

  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吗?先同桌互说,再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再指名汇报。

  出示“比例的意义”概念

  擦去开始板书中的“?”并把比例可用分数形式表示板书出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思考等活动,充分感知比例的意义,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对比例意义的理解】

  师:你能说一说组成比例要具备哪些条件吗?

  生:…

  师:根据你的理解,请看主题图,你还能找出哪些比组成比例?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探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找到了设计国旗的奥秘了吗?

  生:…

  【设计意图:学生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后,没有就此终止,而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提升。通过收集学生写出的比例,不难发现,任意两面国旗的长与宽之比,宽与长之比,长于长之比,宽与宽之比都可以组成比例,国旗的尺寸中就隐含着这个秘密】

  四、当堂检测(牛刀小试)

  下面各比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样判断的?请写出计算过程。

  (1)3:7和9:21

  (2)15∶3和60∶12

  五、当堂训练:

  1、把下面的式子进行归类:

  (5)72:8=3X3(6)3.6:6=0.6

  比:()

  比例:()

  思考:你快速做出判断的原因是什么?明白了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判断:

  (1)、有两个比组成的式子叫做比例。()

  (2)、如果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那么这两个比

  的比值一定相等。()

  (3)、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4)、0.1∶0.3与2∶6能组成比例。()

  (5)、组成比例的两个比一定是最简的整数比.()

  六、拓展提升(思绪飞扬)

  1、写出比值是7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2、12的因数有(),从12的因数中挑选4个数组成比例是()。

  3、有两种蜂蜜水:第一种,用2杯蜂蜜和10杯水调配制而成;第二种,用3杯蜂蜜和15杯水调配制而成。那种更甜呢?你能用今天所学知识判断出来吗?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掌握组成比例的思路和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都得到发展,从而加深对比例的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七、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八、课堂作业

  第43页第2、3题。

  九、抽查清。(每组4号同学完成)

  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30:5和48:812:0.4和3:5

  十、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十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属于概念教学,分五个环节设计教学,利用十五个问题贯穿整节课,以问导学,以问导疑,以问导思,以问导获,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全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课的开始从引导学生复习比的知识入手,通过求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用“=”连起来,自然而然的引出比例,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应用与生活,本节课从从学生熟悉的国旗引入比例,在求大小不同的国旗的长与宽的比值中学习比例的意义,通过观察、探讨大大小小的国旗的长与宽、宽与长、长与长、宽与宽的比值关系中,加深学生对比和比例的关系,比例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最后通过照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

  3.课堂采用以问导学的策略,用十五个问题贯穿了整节课,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考,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用问题控制学生的注意力,用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用提问强化学生的认知,用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等,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对新课的教学,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答案强加于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思考、阅读等方式初步感知新知,再进一步提问“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吗,”、“你能说一说组成比例要具备哪些条件吗,”、“你还能找出那些比组成比例,”等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产生思维碰撞,这样,学生的体验和感受都很深刻。

  5.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升华了学生的思维。练习是巩固新知、发展思维的有效手段。思维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完成,本节课设计了六种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对比例意义的巩固,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自主学习,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难点: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复习导入:

  (1)什么叫做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什么叫做比值?

  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商,叫做比值。

  (3)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4、5:2、7= 10:6=

  谈话: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也和比有着密切的关系。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青岛都有哪些产品非常有名?(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青岛啤酒享誉世界各地,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探索啤酒生产中的数学

  出示课件:这是一辆货车正在运输啤酒的主要生产原料大麦芽。

  这是它两天的运输情况:

  一辆货车运输大麦芽情况

  第一天第二天

  运输次数2 4

  运输量(吨)16 32

  根据这个表格,让学生提出有关比的数学问题。同桌俩人,一个提问题,一个将问题的答案写在本上,看哪对同桌合作得最好,提出的问题最多。

  谈话:谁来交流?跟大家说一下你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问题:

  货车第一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16 : 2)

  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32:4)

  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第一天运输量的比是多少?(32:16)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一一贴或写于黑板)

  2:16;4:32;16:2;32:4;

  16:32;2:4;32:16;4:2。

  1、认识比例及各部分名称。

  谈话:学习数学,我们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观察。现在就请你观察这两个比(16:2;32:4)看能发现什么?(学生会发现比值相等)

  思考:这个比值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每次的运输量)

  既然它们的比值相等,那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两个比连接起来?

  学生用等号连接,并请学生把这个式子读一下。

  试一试:剩下的这些比中,哪两个也能用等于号连接?在你的练习本上写写看。(学生独立完成)

  介绍: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数学上就把它叫做比例。我们知道,比有前项、后项,比例的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字。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像16、4位于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2、32位于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比例,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学生先把2:16=4:32这个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再同桌俩交流它的内项外项分别是谁。

  自学提示:同学们表现得都特别棒,现在请你看课本自主练习第1题,能否根据刚才所学知识解决。(学生独立完成)

  2、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比

  4︰6

  比例

  2︰3=4︰6

  3.判断下面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6∶9和9∶12

  总结方法: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4.谈话引入:刚才,你们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比值再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我不是这样想的,可能很快就判断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其实秘密就藏在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之中,它们两者之间可是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关系,你想揭穿这个秘密吗?

  那就请你以16:2=32:4为例,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算一算等方法,试试能不能发现这个关系!

  5、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出示研究方案:

  ①观察比例的两个内项与两个外项,用算一算的方法,找同学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②是不是每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都具有这种规律,请你再举出这样的例子来。

  ③通过以上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6、全班交流。

  (1)哪个小组愿意将你们的发现与大家分享?

  (2)还有其他发现吗?

  (3)你们组所发现的是不是个偶然现象呢?咱们最好是怎么办?

  7、验证发现,共享成功。

  师:对,举例验证,这可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方法。那现在,咱们可以利用黑板上的比例,也可以自己组一个新的比例,验证看看,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学生独立验证)

  8、利用一个比例通过课件形象的展示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9、小结:不错,看来同学们很会观察,很会思考,很会验证,自己发现了比例的一条规律。也就是,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数学上我们把这条规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也是我们在小学阶段,在继分数、比的基本性质之后学习的第三个基本性质。运用它,我们可以解决许多数学问题。

  10、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6∶3和8∶5

  方法:a、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b、说出写出的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几,再分别算出外项和内项的积。

  c、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组成的比例是否正确。

  (二)自主练习,拓展提升

  1、判断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3∶ 1/4和12∶9 16∶2和32∶4 7∶4和5∶3 80∶2和200∶5

  让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教师结合回答板书:

  1/3∶1/4=12∶9 16∶2=32∶4 7∶4≠5∶3 80∶2=200∶5

  2、连线:自主练习第3题。

  3、填空:自主练习第6题。

  4、自主练习第10题:

  2:1=4:1.4:2=( ):3 1/2:1/3=3( ) 12:( )=( ):5

  5、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写几个写几个)。

  2、3、4和6

  因为2 × 6 = 3 × 4所以这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

  2:3=4:6 6:4=3:2 4:2=6:3 3:6=2:4

  2:4=3:6 6:3=4:2 4:6=2:3 3:2=6:4

  练习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沟通。

  (三)回顾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比例,知道比例的的内项和外项,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经历认识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国旗中隐含的数学规律,丰富关于国旗的知识,培养学生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意义,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每当周一升国旗时,我们心中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热爱国旗就是热爱祖国,国旗对我们这么重要,你们想不想更多地了解一些国旗的知识呢?

  1、出示三幅场景图(见教材第40页主题图)

  2、提问,你们知道每一幅图中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出示课件)

  3谈话:在制作国旗的尺寸的过程中也存在有趣的比。同学们可以算一算这三幅国旗的长和宽之比,并求出比值。

  4、汇报,教师依次出示

  二、引导探究,明确意义

  (一)比例的意义

  (1)观察这三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2)看三组数据,能否从中选出两个比组成等式呢?

  (3)学生汇报,教师任选其中的板书

  (4)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指出,像这样的等式我们还可以继续写下去。这样两个比相等,我们就可以说这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出示)这就是比例的意义也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5)引导学生再次理解意义并强调,两个比相等,并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比例?

  (6)试写比例的`分数形式。

  2、根据意义,判断比例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汇报。

  (3)师:20:5和1:4为什么不能组成比例?那么你能想办法给20:5找个朋友组成比例吗?想一想,这样的朋友能找几个?你认为找到朋友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也就是说要符合什么条件?

  小结后强调指出,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关键是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我们知道比中两个数分别叫做比的前项和后项。今天我们学习的比例中的四个数也有自己的名字,你们知道它们分别叫什么吗?(和学生介绍内项和外项)。

  (1)写出一组比例,让学生指出各部分的名称。

  (2)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找出它的内项和外项吗?

  生独立指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

  1、活动探究总结性质

  谈话: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像除法有商不变的性质一样,比例也有它特有的性质,会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怎样研究?

  (1)请你试着写出一些比例:

  (2)问题:观察比例式,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之间有什么关系?想想、写写、算算,看你有什么发现?(可以提示学生分别算出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和,差,积,商,看看有没有一定的规律)

  (3)学生探究,教师巡视,收集资源。

  (4)探究:你发现了什么?怎么发现的?

  (5)验证:有了这样的发现之后,你有什么问题呢?

  (6)可以得出什么?(比例的性质)

  (7)提问: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出现什么形式呢?

  2、运用性质

  (1)提问:判断比例是否成立,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有几个方法?

  (2)出示一些练习,判断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三、归纳总结,交流收获

  1、本节课学习了什么?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11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二)能力训练点

  1.使学生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一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出示复习题,回忆有关比的知识。

  1.什么叫做比?

  2.什么叫做比值?

  3.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4.上面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学生回答后,师说:4.5∶2.7和10∶6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说这两个比是相等的,因此它们可以用等号连接。(板书:4.5∶2.7=10∶6)

  二、探究新知

  1.比例的意义。

  出示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__;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__。

  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

  (1)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的问题一一解答。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这两个比相等。因此就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

  (2)由教师告诉学生:象4.5∶2.7=10∶6、80∶2=200∶5这样的等式,都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师问:什么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生答: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

  引导学生议论、交流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在“两个比相等”下边划“”。)

  (3)做一做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①6∶10和9∶15

  ②20∶5和1∶4

  第①题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思路如下:

  所以:6∶10=9∶15

  其余各题分组讨论后由学生独立完成。

  (4)填空

  ①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比例。

  ②一个比例,等号左边的比和等号右边的比一定是()的。

  2.比例的基本性质。

  (1)师以80∶2=200∶5为例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边叙述边板书如下)

  (2)让学生看下面这些比例,说出它的外项和内项是多少?

  4.5∶2.7=10∶6

  6∶10=9∶15

  (3)让学生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

  以80∶2=200∶5为例,指名来说明。(师边板书如下)

  外项积是:80×5=400

  内项积是:2×200=400

  80×5=2×200

  (4)由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从两个乘积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在每个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都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5)由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

  (板书课题:加上“和基本性质”,使课题完整。)

  (6)想一想: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指名回答后,师板书:

  (7)做一做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0.2∶2.5和4∶50

  3.阅读课本第9、10页的内容并填空。

  三、巩固发展

  1.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讨论后指名说明: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关系,有四个项。

  2.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和(),内项是()和()。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

  3.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9和9∶12

  (2)1.4∶2和7∶10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3、4和6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组比例。

  五、布置作业练习一第3题。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是比?

  (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

  300:5=60:1

  (2)小明身高1.2米,小张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张身高的比。

  1.2:1.4=12:14=6:7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4.5:2.710:6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境图。(不出现国旗长、宽数据)

  ①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②图中有什么相同之处?

  (2)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①出现各图中国旗的长、宽数据。

  ②测量教室里国旗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

  (3)(指教室里的国旗)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60:40=

  (3)操场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

  ①学生回答长、宽比值。

  2.4:1.6=

  ②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板书:2.4:1.6=60:40

  也可以写成=

  (5)什么是比例?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明确告诉学生比例的意义,并板书: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6)找比例。

  师: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

  过程要求:

  ①学生猜想另外两面国旗长、宽的比值。

  ②求出国旗长、宽的比值,并组成比例。

  ③汇报。

  如:5:=15:10=

  5:=15:105:=2.4:1.6

  2.做一做。

  完成课文“做一做”。

  第1题。

  (1)什么样的比可以组成比例?

  (2)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4)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检验各自所写的比例。

  第2题。

  (1)学生独立写比例,看谁写得多。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

  3.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比例?

  (2)一个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几个不同的比例式?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1~3题。

  四作业

  课后记:

  教学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学难点: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0.5:0.25和0.2:0.4:和5:2

  :和:0.2:和1:4

  3.用下面两个圆的`有关数据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

  如(1)半径与直径的比:=

  (2)半径的比等于直径的比:=

  (3)半径的比等于周长的比:=

  (4)周长与直径的比:=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称。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4:1.6=60:40

  内项

  外项

  (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如:=:

  外内内外

  项项项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2)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3)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4)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如::0.5=1.2:

  两个外项的积是×=0.6

  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如:

  2.4×40=1.6×60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5)归纳。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13

  【学习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2—33页的内容。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能说出比例的意义。

  2、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构成比例。

  3、通过观察、比较、小组讨论说出比和比例的区别。

  【学习重点】:

  比例的意义,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构成比例。

  【学习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大家想一想,什么是比?比有几项?比有什么性质?并给我们举出实例。

  二、比较分析,探究新知

  1、出示情景图,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第一幅:xx前的升国旗仪式

  第二幅:学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

  第三幅:教室前面的红旗

  第四幅:谈判桌上的红旗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问题:

  1:你能说一说这四幅图中国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2:你们想知道这些长和宽是多少吗?

  出示国旗的长宽数据。

  3:请同学们观察、计算一下,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3板书:2.4:1.6=2360:40=2

  4、探求共性,概括意义

  师:比较一下,你什么发现?

  师:那既然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请你想想用什么符号把这种关系表示出来!

  生:用等号(师把左右两个中间板书=)

  师:同学们现在用了等号表示出这样一个式子,(板书:式子)谁来说一说这个式子就表示了什么?

  生:表示相等的两个比。

  生:表示两个比值相等的比

  (师板书:比相等)

  师: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

  同桌互相说说

  这个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比例的意义(板书:比例的意义)

  三、合作探究,进一步理解比例。

  1、探索组成比例的条件

  师:请同学们再默读一遍比例的意义,思考:想要组成比例必须要具备哪些条件?

  (教师再强调:一定是比值相等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

  2、寻找比例

  师:你还能从四面国旗中找出哪些比例?(学生写在练习本上,然后汇报。教师板书2.4∶1.6=15∶10 60∶40=5∶)

  3、介绍比例的`第二种表示方法

  师:我们在学习比的时候,可以把比写成分数的形式,那比例也能写成分数的形式吗?怎么写?(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4、区分比和比例

  师:我们刚才一直在强调比和比例的联系,那么比就是比例吗?(小组交流)

  从形式上区分:比由两个数组成;比例由四个数组成。

  从意义上区分: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四、根据意义,判断比例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新的式子比例,那要是让你来判断两个比是不是能组成比例,你会怎么办?

  生:看比值是不是相等

  1、完成“做一做”。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见书上做一做)

  2、试一试,5:8与1:5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你能想出一个办法给5:8找个朋友组成比例吗?

  3、反馈:(1)你给5:8找的朋友是,组成的比例是,向大家介绍你用了什么方法找到的。

  4、想一想,能与5:8组成比例的朋友能找几个?你认为这无数个朋友有什么共同特点?

  5、处理做一做第二题。

  6、处理练习六第一题。

  四、目标检测

  1、判断:

  (1)、有两个比组成的式子叫做比例

  (2)、如果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那么这两个比的比值一定相等。

  (3)、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4)、0.1:0.3与2:6能组成比例

  (5)、组成比例的两个比一定是最简的整数比

  2、写出比值是5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3、练习六第二题。

  4、拓展练习:某罪犯作案后逃离现场,只留下一只长25厘米的脚印。已知脚的长度与人体身高之比是1:7,你能推测罪犯身高大约是多少吗?

  五、总结

  师:这节课,大家都非常积极和认真,老师相信你们的收获肯定很多,那谁来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说)

  六、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操场上的国旗:2.4∶1.6=1.5

  教室里的国旗:60∶40=1.5

  2.4∶1.6=60∶40也可以写成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14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況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效果预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介绍。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39正比例的意义。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正比例的教学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打下基础。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是理解正比例的意义,难点是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关键是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

  4、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具体内容,新课标有关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三个方面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关系,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通过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情感态度: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二、学况分析

  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数学能力。在学习正比例之前已经学习过比和比例,以及常见的数量关系。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比值一定的变化规律。学生容易掌握的是:判断有具体数据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比较难掌握的是:离开具体数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三、教法

  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通过游戏引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归纳正比例的特征。

  四、学法

  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具体表现在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乐于说,善于说。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用游戏的方法将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为后面教学做好了铺垫,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环节:引导观察,启发思考

  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计算游戏得分,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得出:得分随着赢的次数的变化而变化,他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

  第三环节:创设情景,观察实验

  用多媒体呈现数据的获取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水的体积和高度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以及二者之间的变化规律。

  第四环节:探究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在反复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自己建立概念,深刻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新知的乐趣。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第六环节:全课小结

  六、效果预测

  在教学的始终,我一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正比例的意义,加上课件的辅助教学和课堂练习,学生在理解掌握并且运用新知上,一定会轻松自如。所以,我预测本节课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上都能全面促进,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具体环节的安排上,可能还存在不足的地方,恳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45练习十的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设计理念:在本课时的设计中,引导学生根据按比例放大图形,把相关数据组成比例,用未知数X来表示比例中的未知项,列出比例式。

  在解比例的教学设计上,重点利用旧知的迁移,通过学生主动探索新知与旧知的联系,在比较分析中,把握规律,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练习引入

  1、小练笔: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4=():12

  4:()=():6

  2、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怎样填空的?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学生练习

  学生回顾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探索新知

  出示例5,前面我们学习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李明把照片按比例放大,放大后长是13.5厘米,你能求他的宽吗?

  (1)读题审题,理解题意

  老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

  (2)引导分析,写出比例

  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师介绍:“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3)找到依据,变形解答

  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

  思考:“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

  教师板书:6x=13.5×4。“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

  (4)、板书过程,总结思路

  师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指名板书。

  师问:第一步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师生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再怎么做?”(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5)、练习提高,再说思路

  做“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解题思路。

  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学生小组交流,大组汇报

  学生交流总结思路:在解比例的过程中第一步是关键,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下面和以前学习的解方程的方法一样。

  学生独立练习,小组说明思路。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十第6、7题。

  3、做练习十第8题

  学生先说说按比例“缩小或放大“的含义。再列出相应的比例式并求解。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题。讲评时重点指导学生解决第(2)问。

  四、比较提高。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把你掌握的解比例的方法在小组里介绍一下,并在大组交流。

  五、作业练习九第5、6题。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16

  赵喜梅老师执教的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第19页——21页的内容。赵老师教学思路清晰,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比较分析,自己归纳,来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常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学生分析,判断、概括、推理能力。突破了难点,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下面,谈一下我对这节

  课的个人看法:

  一、注重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课堂灵活开放。

  老师从生活中的例子“买了一些苹果,已经吃了一部分,你想知道什么?”入手,引出数学的关联的量上,然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相关联的量,让学生明白数学和生活密切相关。从“人的体重与门的高度”还有“我们班的总人数,满意的'人数和不满意的人数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无不体现了数学知识运用与生活的特点,课堂设计灵活开放,锻炼了学生的分散思维。

  二、如花微笑,温暖学生。

  这节课上,赵老师从开始到结束,脸上都洋溢着迷人的微笑。微笑让学生感到温暖,身心放松,创造了和谐的教学课堂。我想在课堂微笑很容易做到,但难的是微笑一节课,不管是引导学生发言,讲授新知识,还是针对练习我想赵老师是达到了教学思想的很高境界。

  三、用问题引领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果已知正方形的边长,你能想到什么?”“你能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吗?”“请同学们挑选其中的一个表格认真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把5个表格进行分类,你该怎么办?”每到关键的部分,老师并不着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用思考性的问题引着学生积极思考,最后由学生自己一点一点总结出来,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点,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17

  教学内容:教材第32~34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什么是比?比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2、求出下面每个比的比值。﹕16 3/4﹕1/8/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看课文情境图

  2)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与宽各是多少吗?3)测量教室国旗长与宽各是多少吗?4)教室这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值是多少?

  5)操场上国旗长与宽的比值是多少?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

  2、动手计算、探究比例的意义。通过计算引出什么是比例?

  3、组织看书,认识名称。

  4、利用新知,学以致用。还能找出哪些比来组成比例?归纳总结:

  三、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探究新知,充分验证,确定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内项与外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小组交流汇报

  师总结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

  四、反馈巩固

  1)课本做一做

  2)练习6的1.4题

  五、总结归纳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2)你能比较“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吗?

  六、布置作业

  教材36页练习6的2.3题。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18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比例的形成过程,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并能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通过自主探索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例的性质进行判断。

  3、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4、通过探索国旗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渗透情感,导入新课

  1、媒体出示国旗画面,学生观察,激发爱国情操。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

  校园升旗仪式

  教室场景

  签约仪式

  师:四幅不同的场景,都有共同的标志——五星红旗,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这些国旗有大有小,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2、媒体出示国旗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长5米,宽10/3米。

  校园升旗仪式:长2、4米,宽1.6米。

  教室场景:长60厘米,宽40厘米。

  签约仪式:长15厘米,宽10厘米。

  师:这些国旗的大小不一,是不是国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是不是这中间隐含着什么共同点呢?

  师生交流,得出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但是它们的长和宽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3、学生探索,发现问题。

  师: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样,但是它的长和宽中却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学生自主观察、计算,发现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二、认识比例,发现特征

  1、引出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

  媒体出示操场上的国旗和教室里国旗长和宽。学生计算出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

  并板书:2、4∶1、6=3/2

  60∶40=3/2

  师指出这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并指出像这样的式子叫比例。

  并板书:2、4∶1、6=60∶40

  2、认识比例,知道比例各项的'名称。

  ⑴学生照样子利用主题图仿写一个比例,并说出自己是怎样写出来的。

  ⑵学生尝试说说什么叫比例。

  ⑶教学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自学课本第34页的第一段话,初步认识比例各项的名称。

  出示其中一个比例,指出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说说自己写的比例的各项的名称。

  ⑷教学比例的另一种写法,学生尝试将自己写的比例换一种写法。

  ⑸判断下列几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媒体出示,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⑴6∶10和9∶15⑵20∶5和1∶4

  ⑶1/2∶1/3和6∶4⑷0、6∶0、2和3/4∶1/4

  ⑹思考: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自主思考,集体交流,了解比例和比的联系和区别。

  3、自主练习,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⑴媒体出示

  8∶4=∶15:10=∶412∶=∶5

  媒体依次出示三道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思考:为什么这样填?你有其它的发现吗?

  ⑵师提出问题:在一个比例中,它们项有什么特点?

  ⑶学生观察以上式子,自主思考,尝试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⑷集体交流,发现性质。

  学生自主交流,发现: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⑸观察自己写的其它几个比例,验证发现。

  ⑹小结性质

  学生尝试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媒体出示学生的发现,教师指出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提高认识

  1、基本练习

  判断,媒体出示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⑴6∶3和8∶5⑵0、2∶2、5和4∶50

  ⑶1/3∶1/6和1/2∶1/4⑷1、2∶3/4和4/5∶5

  2、拓展练习。

  比一比,谁写得多。

  在1、2、3、4、5、6、7、8、9这九个数中,任选四个数组成比例,并说说是怎样写出来的。

  四、总结全课,升华认识

  学生回顾全课,说说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4∶1、6=3/2

  60∶40=3/2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04-12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01-08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09-10

比与比例教学设计12-17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12-13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12-15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15篇03-12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06-27

《正比例》教学设计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