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阳·童年·骆驼队》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冬阳·童年·骆驼队》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欢迎阅读与收藏。
《冬阳·童年·骆驼队》的教学设计一等奖1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嚼”;能正确读写“咀嚼、幼稚、寂寞、重临”等词语,观摩研讨课《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反思、研讨课记录。
2、理解课文内容,结合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情感,并揣摩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情感,并揣摩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1、复习:如果说《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一组画面,那么,请回忆这幅组图包含了哪几幅小画面。
2、导入:作者是怎样将这几件趣事串联在一起的?从这些有意思的往事中,你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林海音呢?
二、品读课文,体会趣事
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作者童年的往事,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拿起笔来,选择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读一读,并做上读书记号,可以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标注自己不懂的地方,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1、再读课文,边读边画,体会感悟。
2、汇报、交流,说说有意思在哪里。
(1)看骆驼学咀嚼。
欣赏重点句子:
①“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圈出表现骆驼动作的词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是如何仔细观察和如何细腻地描述事物的。
②“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思考:是什么让“我”看呆了?再读读这三个“那样”,你能读出些什么来?
导学:此时,英子不仅仅是觉得好玩,更是一下子看“呆”了。你能想象得出小英子看“呆”了的情形吗?(请学生表演。)
思考:课文中有一个字和“呆”的意思很接近,你找到了吗?
③“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导学:对比着读一读,你读出不同了吗?(“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小结:是啊,小时候的作者看骆驼,居然看“呆”了,她看得多细呀,看它们的脸,看它们的牙,看它们咀嚼的动作,看它们的大鼻孔,看它们的胡须。她看得多入神啊,看着看着,自己的牙齿都动起来了;看着看着,就喜欢上了它们。作者虽说觉得骆驼长得丑,却并没有厌恶的意思,这是一个孩子真实的想法。孩子好奇的表情跃然纸上,孩子天真的神态也展露无遗。
④教师范读,想象“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
(2)想象驼铃用处。
欣赏重点句子:
①“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思考:两个“慢慢”说明了什么?作者赞美了骆驼的什么特点?
②“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思考:“我”与爸爸的想法有什么不同?爸爸听了“我”的想法为什么笑了?
你认为谁的话有道理?为什么支持他(她)的观点?
小结:现实的答案是正确的,却不那么美,而美的`答案又不那么现实。
(3)想替骆驼剪毛。
①出示:“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暖和……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齐读)
②细细地读读这段话。
思考:天气“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后面怎么不写“拉骆驼的人”脱“大羊皮”,却先写起了“骆驼”“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这不是写反了吗?
(可以猜测:或许这就是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或许在天真的孩子眼里骆驼比人更具有吸引力……文本细节有时能创造特的教学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别样的美。因此,教学时要留心细节,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4)追问骆驼去处。
①自由朗读这个片段。
②从“总是问,总是问”联系全文内容,想一想,“我”可能还会问些什么?
③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从“追问骆驼去处”这个片段体会到“我”的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
④思考:课文中“我”问妈妈骆驼夏天到哪里去,妈妈也回答不出来。想想看,骆驼夏天可能到哪里去了?
三、总结全文,珍惜童年
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段,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多年以后,成年的林海音又在想些什么呢?听老师读最后两段,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情感呢?勾画出你感悟深的句子。
1、出示重点句子。
①“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②“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2、指名说句子和感悟。
3、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童年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经长大,不再是孩子了,很多童年时能想、能做的傻事长大后再也不会去想去做了;“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难忘的生活。)
4、小结:童年一去不复返,我们仿佛能听见作者轻轻的叹息,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叹。但是童年的那份美好、那份纯真,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长河中。带着这份怀念和留恋再来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和这篇课文一样,《城南旧事》写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共同感受,所以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后来,它被拍成了电影,又深受观众的喜爱。(响起《童年》)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2、把你的童年趣事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下来。
3、阅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冬阳·童年·骆驼队》的教学设计一等奖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朗读、批注、想象等方法理解课文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留恋童年的复杂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初步了解作品的语言特点。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读中体会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思念。
教学难点:
了解描写方法,感受语言特点
教学预设:
一、导读——回顾画面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林海音的作品,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想一想,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场景?(随机板书)
2.这四个场景是作者童年里最深刻的记忆,就像电影里的一组镜头常常浮现在她的脑海里。看了这样一组镜头,你认为作者拥有一个怎样的童年?
二、批注——感悟画面
过渡:读着这样的童年故事,有时候我们会情不自禁地笑出来。那么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一个耐人寻味的童年写出来的呢?需要同学们认真读书,用心品悟词句。请你从这四个场景中选择一个使你印象最深的,抓住关键词语或句子作批注。你可以点点、圈圈,也可以画波浪线,在旁边注明自己的理解、感受、疑问等。
1.学生自主选择语段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2.说一说你给哪个场景作批注?怎么批的?注了些什么?
学咀嚼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注:细致、特点鲜明、看得入神)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注:看傻了,傻得可爱)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注:小作者为什么这样?)
(1) 说一说你针对哪些词句作了批注?
预想:样子——丑、长、安静;动作——磨来磨去、冒、沾;呆
(2) 由这些词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孩子?读出天真幼稚的小傻孩。
不同读法:轻声读,读出安静、缓慢,表现呆住;重读,读出骆驼神情、动作,表现作者好奇。
(3) 小作者看得入神,写得更生动,这么好的语言,大家试着背一背。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 ),那样( ),那样(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 ),大鼻孔里( ),白沫子( )。我( ),( )。
谈驼铃
(1)议一议:对于驼铃的作用,我和爸爸的看法完全不同,你喜荒种看法?
(2)文中多处写到驼铃的声音,找出来,读一读。(出示)
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①这三句话都是写到驼铃声,请同学们都来读一读,一边读一边听一听,这三处驼铃声有什么不同?
预想:第二处“更清脆”与第一处的“铛、铛、铛”比较;第三处是作者记忆中的驼铃,由模糊到渐渐清晰,所以是“缓缓”的。
②这驼铃仅仅是给行路的人增加一些情趣吗?
点评:这驼铃声在作者的记忆中是那么清脆,那么悠长,成了作者童年里最美妙的声音。
问去处
(1)“谁?”问得莫名其妙,一门心思想着骆驼。
(2)“总是问,总是问”夏天,我还可能问哪些关于骆驼的事?
想剪骆毛
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注:在小作者眼中骆驼就是人,甚至是她的好伙伴)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注:多着急呀!)因为太不整齐了。(注:幼稚,在作者心中骆驼象人一样需要理发)
点评:作者的想法多么天真可笑,你的童年里也一定有类似的奇思妙想吧?谁愿意说说?这些事与作者想给骆驼剪毛、理发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悟情——留恋画面
过渡:刚才,同学们在批注中走进林海音的童年,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贴近林海音的心灵,这四幅画已不再只属于作者,而属于我们每个人。不知同学们是否发现:这四幅画有什么共同之处?(都有骆驼)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冬阳下的骆驼队?她想通过骆驼队表达一份怎样的情感?请你充分地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两段,画出相关语句,说说自己的看法。
预想:代表作者的童年;代表作者的故乡;表达对童年对故乡的思念。引导学习表达眷恋童年,思念故乡的语句。
1.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冬天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1)读一读,比较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预想:三个相同结构的句式节奏感强,突出时间过得快;童年留不住,一去不还,表达对童年的眷恋之情,透着淡淡的伤感。
(2)朗读抒情
童年是多么美好啊,我真想把它永远留住,真希望它能象季节一样可以轮回,真希望它能象骆驼队一样可以再回来,可是它却一去不还啊!我怎能不为之伤感!(引读)
唉!童年一去不还了!就在这叹息声中我似乎又听到那熟悉的驼铃声,时光虽然逝去,可适乡依旧在,那是一份绵长的思念啊!(引读)
2.作者思念的仅仅是那支骆驼队吗?
不是,骆驼队只是作者童年生活的一个缩影。她思念着老北京古色古香的城墙,思念着温馨的四合院,这里曾回荡着她儿时爽朗的笑声,她思念着热闹的街市,这里能买到好吃的北京糖葫芦,她思念着在北京城南生活的点点滴滴(出示图片配音乐)
点评:就这样,作者把对童年思念和和留恋之情倾注于笔端,写了一本《城南旧事》。(出示书图片)
3.品悟最后一段
(1)齐读——教师范读
(2)你想怀着怎样的情感读这段?(指名读2人)
预想:怀念、回味、感伤与幸福交织在一起
(3)齐读
总结:正像作者说的那样“让实际的童年过去,让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会有更多的同学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一些趣事,我们也可以象林海音那样记录童年故事,让实际的童年悄然过去,让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写一件自已童年里发生的事。
3.选读《城南旧事》中的故事。如:《我们看海去》《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
《冬阳·童年·骆驼队》的教学设计一等奖3
教学目标:
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关注,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
品读课文,能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句子。
激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之情,学会珍惜生活。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准备:
ppt课件,歌曲《送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了解作者,引出《城南旧事》。
教师导语:在台湾,有一位著名的女作家林海音女士,(出示图片)她的童年、少年、青年时光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回到台湾,她非常怀念自己的童年生活,就把童年在北京城南生活的往事写成了一本书,叫《城南旧事》。这本书非常感人,后来被拍成电影----《城南旧事》。播放歌曲《送别》,我们现在听到的这首歌就是这部电影的插曲。
通过课前查找资料,你们对作者和这本书,还有哪些了解?
师:我们了解到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它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林海英童年的件件往事,每每回想起那段童年生活,她心里都涌动出几丝伤感,也充满了无限的怀念,让我们来听听她的心声吧。学一学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吧。-----板书
读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这三个词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伴着优美而略带感伤的音乐《送别》,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自由读课文,要求:
把课文读通顺,读准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的哪几个片段,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汇报交流
识字,注意“嚼”的读音及写法。强调“傻”“卸”字的写法。
说说课文写了作者回忆童年时的哪几个片段?
看骆驼咀嚼。
看骆驼脱皮毛。
关于铃铛的遐想。
怀念骆驼队。
再读课文,觉得最好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指名读,谈谈感受,并带感受读。
三、深入阅读,品味童年
师: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拿起笔来,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用笔画一画,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再读课文,边读边画,体会感悟。
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你体会到什么?(作者观察仔细、描绘生动)
“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你想象一样,作者当时什么样子?体会到什么?
(想象这时候“我“不自觉”地咀嚼的样子,怪怪的,傻傻的,谈体会)。
生交流,我体会到:
“我”观察很仔细:“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那样长的牙,骆驼是怎样咀嚼的?自由读句子。怎样磨来磨去呢?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说明的?(师做动作理解“交错”)读句。
“我”看的时候很投入:“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我”很喜欢骆驼:尽管骆驼很丑,但是态度很安静;而且“我”愿意长时间的看着它。
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师小结:如果让你用两个字来概括这段童年趣事,你会用哪两个字?
生:汇报。
师板书-----天真
想象作者面对骆驼,呆呆地注视的情景,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
四、课堂小结
作者用细致的观察,美妙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骆驼咀嚼的有趣场景。突出了作者童年的天真,可爱。
五、巩固练习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熟读、背诵。
2.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冬阳·童年·骆驼队》的教学设计一等奖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毡帽、卸煤、咀嚼、交错、幼稚、沙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语
2。通过情境教学法,提高发散思维想象的能力。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追忆童年的感情。
2。难点: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品读赏析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接触过的关于思念家乡的文学作品;
教师引导:中国现代作家多有恋乡情结的作品。恋乡源于生命中曾经的苦痛与恢、苦难与幸福。尤其是回忆童年故乡题材的创作,更是饱蘸着作者的情与爱,是唱给童年故乡的生命咏叹曲。我们今天一起走近林海音看看她眼中的老北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复习生字词,给诗歌断句,标出重读字词,并且明确诗歌总体结构。诗人从我怎样相信未来到为什么相信未来,最后呼吁人们相信未来。这是整体感知的第一步,通过自己的诵读体验。
2。教师播放示肥读音频文件,注意朗读者节奏、语气、语调的变化,从而体会诗人当时的特殊情感。
3。全班分为四个小组,讨论作者笔下一共写了几幅童年的画面。
明确:第一幅画面:“骆驼队停留在我家门口”,当爸爸和拉骆驼的人在讲价钱时,“我”在看骆驼吃东西。第二幅画面:“我”和爸爸关于骆驼“为什么脖子上带铜铃”的对话。第三幅画面:“我”在追问妈妈,“夏天骆驼到哪里去了”。第四幅画面:作者在回忆中重温了童年的生活画面,最后点明创作《城南旧事》的心灵体验。
回顾四个画面,尤其前三个画面,作者勾勒了老北京城一个普通平民家庭的生活场面:冬天购买烧煤,这在许多北方人家是多么平常普通的场景,然后作者却抓住了这一生活画面,给我们带来了细腻温馨又带有寂寞感伤的情感体验,这样在开篇就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三)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1。这四幅画面你最喜荒一幅?结合原文说明你的理由。
①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感觉自己已经看到了驼队、看到冒着的白烟,置身其中一样。
教师补充:当时的北京流行有一句话:家有半碗粥,不去门头沟。说的就是当年门头沟采煤人、拉煤人的痛苦生活。因此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的“南山高末”和“乌金墨玉”的字样便不是那么高雅、诗意了。
②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明确:走了三天三夜的`骆驼一定饿坏了,小小的童心充满对这卑微生命的同情,于是“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动物就是生灵,从动物的生命表现中会体味到人的生命感受。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说:“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走在冬阳下的骆驼队,在别人看来,也许是普通的,却给童年的作者带来了无尽的乐趣。我读过作者的《城南旧事》,她所想念的人物里面,有一个和她年龄相仿的女孩,名叫妞儿。妞儿的童年就没有作者那样美好,她没有自己的父母,养父母也不疼爱她。和作者的一段交往,也许是妞儿童年最美好的日子了,可惜她只有悲惨的童年,没机会长大。想读读关于妞儿的故事吗?
五、板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的教学设计一等奖】相关文章: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06-24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05-24
《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04-03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02-20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一等奖11-20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一等奖12-11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一等奖10-17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一等奖09-20
惊弓之鸟名师教学设计一等奖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