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字词。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3、揣摩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精妙。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放入引导和借助多媒体在读思品悟议中培养学生个性解读文本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重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体现互动的教学原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课文写作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内容上的差异。
品味语言,体会文中描写的精妙。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情景教学法
点拨引导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型讲读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激趣引入
刚才我们领略了云南民歌的美,看到了云南人民能歌善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沈从文先生走进云南,走进《云南的歌会》。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并捕捉课文中的信息。
你从课文中了解到云南歌会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说。
三、探究文本领悟主旨
探究三种形式的侧重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品味语言欣赏美点
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赏析,发现美点。
师点拨总结。
五、延伸拓展
说说山西有哪些民风民俗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自助餐
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学习运用“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等成语。
2.了解沈从文及其创作概况。
3.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情民风。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领会文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3.延伸拓展,横向比较,体味各地民谣民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教室走向社会,增加知识储备。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揣摩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内容和写法上的差异。
2.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朗读法。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教师宜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用心品味,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与作者直接交流。
3.讨论点拨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歌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积累词语,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中三个唱歌场面的内容与特点,感受文中浓郁的民风民情;深入研读,把握主旨;赏玩品味,揣摩语言,探究文中优美的意境,学习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技巧;延伸拓展,沟通课堂内外。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1.导语
设计(一)
沈从文先生是从湘西地区的灵山秀水中走出来的,因而一直自称是“乡下人”的“京派”文人群的首席作家。今天我们学习沈先生优美的散文《云南的歌会》,一齐来领略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
2.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循声低和。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蹲踞(jù):蹲或坐。 酬和(hè):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熹微(xī wēi):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譬喻(pì):比如。
淳朴(chún):诚实朴素。
即物起兴(xìnɡ):开头先咏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悠游自在:悠闲自在,快活的样子。
龙吟凤哕(huì):龙在吟啸,凤在鸣叫。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2.学生练习表情朗读,要求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语调抑扬,读出感情。
3.教师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内容。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展示了云南浓浓的民族风情。
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三)讨论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四)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3.学生齐读课文,放飞想象,感受云南歌会淳朴自然、浑大壮观的特点。
4. 《云南的歌会》课文详解
课文品析
1.文段分析
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
段析:本段是文章第一部分,总起,写云南民歌的传统和影响,领起下文。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拍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段析:描绘一种对歌场面——对调子,专为唱歌而唱,方式灵活,场面轻松热烈,充分展现对歌者的才华和技能。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段析:以上两段是第二部分第一层,描写常见的一种轻松随意的对调子,展现了人们的机智和才华。
对云南妇女整体特点进行总的概括,描绘她们健康俊朗的身姿,豪爽大方、活泼开朗的性格,勤劳聪慧的品格。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本来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段析:本段是第二部分第二层,描绘了另一种乡下山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充盈其间的美丽歌声,体现了云南人民的淳朴、自然和对生活的热爱。
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来会的妇女占多数,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我以一个客人身份挨桌看去,很多人都像面善,可叫不出名字。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外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集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因此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经常每桌轮流走动。主要作用既然是在照规矩传歌,那么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像是一个“歌库”(这种人在我们家乡则叫做歌师傅)。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段析:第二部分第三层,描绘民歌传承中一个重要途径——一种场面极盛大、深受人们喜爱、长盛不衰的“金满斗会”。
文章第二部分,分别介绍了云南民歌在三种场合中的不同演唱方式、内容、目的和作用,表现了云南民歌的丰富多彩、悠久历史,在云南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多姿多彩、富有地域风情特色的民俗风景画卷。
2.语言品味
“诗歌的家乡”“著名全国”写出云南民歌的悠久传统和繁荣景象。“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看到的比听说的更精彩,突出云南民歌的精彩。
“生面别开”——新奇的场面。
对歌不对面,含蓄,重歌不重人,突出歌的重要。
对歌的内容、手法、方式、风格皆浑然天成,不事雕琢,却须有智慧和才能方可自由驾驭。
特殊一例。
“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谦虚中含着掩饰不住的自豪。
动作、神态描写更见其质朴、大方、可爱。
人物外貌描写,并非专指一人,展现的是地域人物总体特征——勤劳、开朗活泼、健康爱美、豪爽大方。
“悠游目在,若无其事”表明人物开朗大方、豪爽好强。
“一年四季”“早晚”,说明歌声在云南的人民大众中是无时不在的。
骑马赶火车充满情趣,既表现地域的偏远和风情的独特,也为下文听歌作铺垫。
画线句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对比烘托的手法描绘了云南美景,衬托了云南女孩极富地域色彩的山歌。
对戴胜鸟、云雀的细致描绘,与前面细致描写山景一样共同展现了云南的美丽风光,也烘托了女孩子美妙的山歌。
女孩子歌声体现了山歌的纯朴、自然、随意。
画线句总领全段。
“最热闹”“金满斗会”,客观评价和正式的名字都说明这是民歌风俗中盛大的集会。
参加人数、序曲、时间,写集会之盛大。
运用比喻、通感写歌声之美。
妇女的打扮之繁琐光鲜、身份之多样,更见集会非常吸引人。
集会的由来、传统、方式、目的、歌曲的内容把对歌集会的盛况推向高潮。
对一个吹鼓手的特写,写出赛会的悠久传统和长盛不衰。
引用老太婆的话再次说明盛会难得。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把握旨趣
1.提问:在“歌会”的大标题下,课文写了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想一想,这三种场合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明确:这三种场合分别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
“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这一场面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以优美环境映衬唱歌的女孩及其优美的歌声。
“山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览。这一场面重在写唱歌的盛况,有全景描绘,有局部刻画,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内容
特点
写作手法
山野对歌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重点写唱歌人
山野漫歌
急性的自由歌唱,发昏性情,自然成趣
重点写唱歌的环境
村寨传歌
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云南民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重点写唱歌的场面
2.提问:云南的歌会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特色?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明确: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融自然、人生、社会于一体,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泥土的芬芳,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那里的灵山秀水赋予他们美的歌喉,美的情趣。
作者借写云南歌会,传达他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而出。
四、赏析品味,揣摩语言
1.请同学们说说,自己读后喜欢文章的哪一段?为什么?
学生指出各自喜欢的句段,教师择其精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品味。
(多媒体显示)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最有意思的是云雀……赶马女孩子……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教师点拨学生从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角度反复品味其精妙。
提问:第(1)段文字在人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阅读沈从文《边城》中描写翠翠的有关片断,试着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多媒体显示)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学生细品两段文字,讨论交流。
教师点拨:第一段重写实,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牙齿、衣饰,细致生动,如在目前。
第二段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描写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显得飘忽灵秀,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
两段文字各有千秋,代表两种不同的写法。
提问:作者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与“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默读这段文字,展开想象,沉浸在文章优美的意境中,感受作者创设的氛围。
明确:这一段是“山路漫歌”,写“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这些写景文字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子的歌唱”交相应和,互相辉映,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2.学生齐读这两段文字,背诵,增加语言积累。
五、课堂小结
沈从文先生以明净、潇洒、随意的文字为我们勾勒了云南特有的风景、风物、民情、民风,这些文字展示了云南特有的淳朴自然的风俗人情,以一种抒情诗所特有的含蓄与优美的笔调热情吟唱,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都源于沈从文先生对生活、人生的挚爱。让我们用稚嫩的文字,吟唱家乡的山歌吧。
六、延伸拓展,沟通课堂内外
教师提示:课文中有“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这段文字为我们介绍了云南民歌的内容及几种不同的对歌方式。请同学们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情歌,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提问”,哪些属于“互嘲互赞”。
学生明确活动要求,课余时间或走访当地民间艺人,或查阅地方志,或上网浏览,或图书馆查阅,搜集材料并对其分析整理,上交一份研究性报告。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选读沈从文的其他散文。
2.学唱二三首民歌,并在同学面前表演。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基本能掌握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能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对课文的词语也掌握得比较好。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的浓郁的民情民风。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领会文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揣摩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场景,体会内容和写法上的差异。
2、领略文中的优美意境,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朗读法。
3、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去感受那里的民风民俗。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循声低和。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2、表情朗读、要求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语调抑扬,读出感情。
3、教师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内容。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族演唱,展示了云南浓浓的民族风情。
4、学生齐读课文,放飞想象,感受云南歌会淳朴自然,浑大壮观的特点。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把握旨趣
1、提问:在“歌会”的大标题下,课文写了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族演唱?想一想,这三种场合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提问:云南的歌会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特色?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四、赏析品味,揣摩语言
1、请同学们说说,自己读后喜欢文章的哪一段?为什么?
教师点拨学生从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角度反复品味其精妙。
提问:第(1)段文字在人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阅读沈从文《边城》中描写翠翠的有关片段,试着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教师点拨:第一段重写实,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牙齿、衣饰,细致生动,如在面前。
第二段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描写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显得飘忽灵秀,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
两段文字各有千秋,代表两种不同的写法。
提问:作者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与“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学生齐读这两段文字,背诵,增加语言积累。
五、课堂小结
沈从文先生以明净、潇洒、随意的文字为我们勾勒了云南特有的风景、风物、民情、民风,这些文字展示了云南特有的淳朴自然的风俗人情,以一种抒情诗所特有的含蓄与优美的笔调热情吟唱,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都源于沈从文先生对生活、人生的挚爱。让我们用稚嫩的文字,吟唱家乡的山歌吧。
六、延伸拓展,沟通课堂内外
教师提示;课文中有“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选读沈从文的其他散文。
2、学唱二三首民歌,并在同学面前表演。
板书设计
山歌对唱
云南的歌会山路漫歌
山寨传歌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沈从文;掌握“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等词语。
2、 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结构,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唱歌场面的内容与特点,体会作者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三个唱歌场面的内容和特点
教学难点:
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表现云南民俗的散文,采用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想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需要预习展示反馈三个课时才能完成。由于比赛形式与时间的限制,我对文本作了相应的处理,采用边预习边展示的形式进行教学。
素质教育要求:
语文教育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得到听说读写能力的良好训练,培养学生各种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为了体现新课标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采用阅读写作、赞赏激励的教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法。
课型:
预习展示课
教法:
阅读写作法、赞赏激励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程序设计:
一、课前准备:小组建设,分发学案
(1分钟)二、导入新课
老师唱着歌进入课堂,“月亮出来亮弯弯,亮弯弯……”同学们熟悉这首歌吗?它就是云南民歌。要想对云南民歌有更多的了解,下面我们来学习沈从文的'散文——(板书课题:云南的歌会)
(1分钟)三、明确学习目标、展示要求与课堂评价(小黑板准备)
1、学习目标;三个唱歌场面的内容与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2、展示要求:积极发言,声音洪亮,尽量脱稿。
3、课堂评价(只要你大胆发言,说对说错都没关系。)
二、合作交流,展示提升
(一)整体感知,展现你敏锐的感悟力。
(1分钟)1、感知歌会: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尽量用四字短语回答)
第一种形式:山野 对歌
第二种形式:山路 漫歌
第三种形式:村寨 传歌
(二)探究质疑,提升你的分析理解力。
(5 分钟)(1组)1、说歌会: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歌会形式,对有关文段深入阅读,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有不同意见可以展开辩论)
温馨提示:我喜欢的是第 种歌会形式,是因为
(山野对歌: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自然、淳朴的本色美 村寨传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隆重:人多、时间长、盛妆))
2、品读歌会,体味云南的美和作者的感情。((1)——(4)分组讨论,2分钟准备)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结合文章中所做的标注和提示反复研读课文后,进行回答
(3分钟)(2组)(1)文章第四段对云南优美的自然风光有精彩的描写,请同学们认真研读后作答,这里写出了云南的 景 美。
(4分钟)(3组)(2)文中写了三种类型的人,年轻妇女表现了外貌才情 美;赶马的女孩子表现了 青春活力 美;吹鼓手(歌库)表现了 内在智慧 美。
(4分钟)(4组)(3)从演唱内容与特点方面看,第一种歌会形式美在 以情歌、故事进行对歌,比赛才情智慧具有对抗性 ,第二种歌会形式美在景色迷人的山路上唱山歌,淳朴自然,充满情趣,第三种歌会形式美在场面宏伟,气势壮观,是传歌的盛会集中体现了云南的歌美、民俗美、人情美、艺术美、文化美。
(1分钟)(4)从文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云南 人美、歌美、景美、民俗美、人情美、艺术美、文化美 的 赞美 之情 。
(3分钟)(5)现在云南遭受罕见的干旱,读过课文后,你想对云南人民说点什么?你对云南人民有怎样的希望?(话不在多,能表达真情就行)干旱是暂时的,你们一定能克服困难。我希望你们的歌声依然美,生活依然美,明天会更美。
(三)写作实践
(2分钟)1、学过课文后,你能把云南比喻成什么,最好用排比造句。
云南是诗歌的家乡,云南 是民歌的世界 ,云南 是民歌的海洋
云南 是山鸟的天堂。
(8分钟)2、文章写人很有特色,比如写年轻妇女,描写了云南年轻妇女的性情,脸庞,白白的糯米牙,穿着打扮,特别是抓住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特色来描写她们的衣裤、围裙、鞋等美丽的装饰,赞扬了云南整个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妇女的勤劳、美丽和智慧。
学习课文写人的方法写写你身边最熟悉的一个人,男女老少不限,能抓住其外貌持征用几十个字刻画出来即可。
头戴一顶美羊羊图案的红色狗头帽,穿一件白碎花红棉衣,脚上一双火红色套鞋。听到做操的广播响起,小鸟一般飞向操场的,就是我那未满三岁的大头儿子。
三、小结,宣布课堂评价结果。
板书设计
云 山野对歌 歌 美
南 人 美
的 山路漫歌 景 美
歌 民俗美
会 村寨传歌 文化美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发掘文本,让学生充分感受云南歌舞民族的文化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热情。
2、了解采用的烘托渲染等写作手法。
3、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感受、自主探究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浓郁的歌舞民族文化的氛围中,体验语文的情趣,增长语文的素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从文章对“云南的歌会”的描述中,感受云南歌舞民族文化的魅力,从而树立热爱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
2、了解采用的烘托渲染等写作手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导入课文。
播放《五朵金花》,畅谈对云南的感觉
二、整体感知:
1、的作者是谁?
2、云南是什么的家乡?
3、云南的'歌会有哪三种形式?
4、不同形式或内容的演唱分别在什么场合进行?
5、写了谁在唱歌呢?
年轻女人、赶马女孩、老人、有多叫不出名字的人。
除人外,还有戴胜鸟、云雀唱歌
6、在哪唱歌?
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山路、村寨
7、读出下列词语的正确读音:(略)
三、深入赏析:感受环境美、人情美、场面美
1、自由朗读,感受环境美、人情美、场面美。谈谈你最喜欢哪个场景?
(1)山野对歌:人情美
地点很特别:“年轻的妇女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
人很淳朴:与年轻妇女对唱的对手,虽然败了,但心服口服
活动有趣:从妇女动作上看,是轻松愉快的
(2)山路漫歌:环境美
天蓝花美——衬托歌美人美
悦耳的鸟鸣
自然环境——烘托歌的纯朴本色
戴胜鸟也是具有灵性
云雀群在蓝空和碧草之间载歌载舞,其乐融融
(3)村寨传歌:场面美
热闹壮观
歌声和谐
老年人活力四射:燃烧的是激情,传递的是智慧和热情。这种智慧和热情不会老去,它永远具有生命的活力
参加“金满斗会”有附近几个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而且一连三天才散场,这么多人这么长时间在一起唱歌,是多么的和谐啊!
忙里偷闲,能在忙碌中抽出时间从物质的世界里暂时解脱出来。这一刻,他们完全属于自己,他们的生命是张弛有度的。正所谓“一张一弛,方显生命本色”。这就是张弛有度的生命。
2、神情并茂读:(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感受、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
语言流畅
节奏鲜明
神情并茂
对比云南歌会与流行演唱会的不同?比较后你最想说什么?
四、合作与探究:
1、朗读一组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的含义:
1、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中不住点头。
2、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拍)
3、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趴)
4、(云雀)向碧蓝天空中钻去。(飞、冲)
5、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落、降)
2、比较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的不同:
五、拓展:
1、欣赏一组云南民歌,看他们分别属于哪一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见景生情、即物起兴
2、互嘲互赞、随事压韵
3、提问题,等对方回答
4、唱其他故事,引经据典
2、齐唱《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3、学唱二三首民歌。
六、小结课文:
感谢沈从文!是他,让我们停下脚步,去体味这些乡野间优美的景色和自在的生命;是他,让我们回望来路,去拣拾那些本就存活于我们生命中自然鲜活的基因。学完这篇文章,推荐阅读沈从文的其它著名作品《边城》《萧萧》。
附板书:
山野对歌人情美。
云南的歌会山路漫歌环境美语言美。
村寨传歌场面美。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6
文本简介:
《云南的歌会》是沈从文先生的描写云南歌会风俗的经典散文。在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这篇极富情趣的散文,通过对“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种不同场面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云南人民的多才多艺以及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读来让人倍受鼓舞。
著名作家汪曾祺笔下的沈从文:
汪先生在《自报家门──汪曾祺自传》中,写到沈从文,读来既觉真实生动,又令人油然心生可亲可敬之情:“不能说我在报考志愿书上填了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是冲着沈从文去的,我当时有点恍恍惚惚,缺乏任何强烈的意志。但是沈从文是对我很有吸引力的,我在填表前是想到过的。沈先生一共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中国小说史,我都选了。沈先生很欣赏我。我不但是他的入室弟子,可以说是得意高徒。”
沈先生实在不大会讲课。讲话声音小,湘西口音很重,很不好懂。他讲课没有讲义,不成系统,只是即兴的漫谈。他教创作,反反复复,经常讲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很多学生都不大理解这是什么意思。我是理解的。照我的理解,他的意思是:在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的都是次要的,派生的。作者的心要和人物贴近,富同情,共哀乐。什么时候作者的笔贴不住人物,就会虚假。写景,是制造人物生活的环境。写景处即是写人,景和人不能游离。常见有的小说写景极美,但只是作者眼中之景,与人物无关。这样有时会使人物疏远。即作者的叙述语言也须和人物相协调,不能用知识分子的语言去写农民。我相信我的理解是对的。这也许不是写小说惟一的原则(有的小说不着重写人,也可以有的小说只是作者在那里发议论),但是是重要的原则。至少在现实主义的小说里,这是重要原则。
教学目的: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散文特点、结构。
2、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
迤()西譬()喻糯()米蹲()踞
忌讳()酬()和铁箍()熹()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人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四、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
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三)讨论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四)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三、讨论问题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四、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五、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训练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过程与方法:
朗读,品味,拓展延伸,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赞赏。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体会内容和写法的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总是聚在一起,即兴歌唱,问答,游戏传情等。那些古老的歌会,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今天,让我们走进《云南的歌会》,来感受一下那里的民风民俗。
二、朗读课文,感知文义。
1、播放朗读带,学生低声随读。
2、练习表情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语速,语调,读出感情。
(多媒体显示字词及释义)
蹲踞(jù):蹲或坐。
酬和(hè):用诗词应答。
譬喻(pì):比如。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龙吟凤哕(huì):龙在吟啸,凤在鸣叫。
3、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这篇课文写了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展示出云南的民族风情。
三、合作探究,仔细研读,把握主旨。
1、课文写了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在内容上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明确:
1、这三种场合分别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
“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写唱歌的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于情,自然成趣。这一场面主要写唱歌人所在的优美环境。以环境衬托唱个女孩及其优美的歌声。
“山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览。这个场面中再写唱歌的盛况,有全景描绘,也有局部刻画,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2、云南的歌会纯朴自然,气势壮观,融自然,社会,人生于一体。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作者借云南的歌会,传达出他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抒写出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
四、揣摩语言 ,赏析品味。
学生指出自己喜欢的句段,加以赏析。教师点拨学生从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角度去品味。
五、课堂小结。
沈从文先生以潇洒而随意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云南的民风,民俗,风景,风物。展示出云南特有的纯朴自然的风俗人情。如诗一般含蓄优美,令人回味无穷。
六、作业设计。
学唱一首民歌,唱给同学们。搜集沈从文的其他散文去阅读品味。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描写人物的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与讨论,概括比较云南歌会三种形式的特点;分析人物描写的不同特点,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3.了解云南的民风民俗,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培养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了解云南歌会的特色;学习环境描写在本文的作用;学习人物描写的写作手法。
2.学习人物描写的写作手法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一、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我们听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
这首旋律优美葫芦丝曲诞生的土壤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云南,这里的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他们以唱歌来倾诉彼此的爱慕;表达心中美好的祝愿;表达劳动的激情;抒发丰收的喜悦……
1、这节课让我们就随沈从文一起去云南的歌会走走。
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歌者,唱歌也。大家都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那么,本文主要写了哪些人在唱歌呢?
2、除了人之外,还有什么东西也在唱歌呢?从整体上看,本文既写了人在唱歌,也写了云雀在唱歌,真是自然的大合唱。你觉得作者写的这些有(点课件)意思吗?
学生自由回答。
3、探究文意,参与歌会
作者用微妙的笔触描绘了三个不同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如果你到云南旅游,当地人邀请你参加其中的一种歌会,你会参加哪一种?请结合文章内容,用下面的句式谈谈理由。
我最喜欢的场面,因为。
学生自主思考两分钟(要求:理由要从文章中找,并且要分析一下或赏析找出的句子)
预设:1、赏读“山野对歌”预设2、赏读“山路漫歌”预设3、赏读“村寨传歌”
二、研读课文,整体感知歌会特色
1、沈从文何许人也,竟然能捕捉到如此有意思淂歌会?
2、但是,即便是这样一个世界级作家,我们往往只有敬意。但有一位读者给天堂的沈从文先生写了一封信。
3、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4、你能用原话来回答吗?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5、作者在他的一篇文章中非常明确地表达了这个意思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山村风光优美,赶马女孩触目是山花烂漫,侧耳是悠悠鸟鸣,这又是何等生机活泼,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当然会出口自然,充满了淳朴本色美。现在,(请某生读),来感受这的美妙境界。
三、问题探究,分析人物刻画方法
同学们,刚才我们都谈我们所理解的意思,那么沈从文先生他自己觉得这些歌会的意思又在哪里?请看大屏幕。
1、本文节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在选入教材时,编者将本文前面的这段文字人为地删去了,作者当时到云南去是想从马鞍的花纹和马具制作上研究一些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秘密,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他引诱过去,这个更新发现就是课文所写的歌会。所以他说:从这句话中你能读出沈从文觉得歌会的意思在哪里吗?(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
2、“活人”是什么意思?(活着的人),沈从文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活人”这个概念。我想,这个“活”字(点课件)也许是有深意的。那么,“活”除了理解为“活着的”,还可以理解为什么意思呢?(活泼、活跃、活力、鲜活、活生生)。
3、那么请大家再次静静地默读文章,看看从哪些地方地读出这些人具有“活泼、活跃、活力、鲜活、活生生”的特征呢?大家可别忘了用笔在你有感觉的细节处画一画、写一写。相信大家一定会从细节处、从字里行间发现生命的活力。开始吧。
例1:70岁的老人,他仅仅在传歌吗?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这种智慧和热情不会老去,它永远具有生命的活力。
例2:金满斗会,一连三天才散场?他们没有事情做吗?不是(挑水洗衣、打铁箍桶、卖杂货、乡村医生、农民)要劳动赚钱,这些人作小生意的,时间就是金钱,但是“一连三天才散场”,这说明他们获得怎么样?活得有活力,不死板,他们忙中偷闲,抽出时间从物质世界暂时解脱出来,在这一刻,他们完全属于自己。这些人,彰显是一种鲜活、滋润的生命状态。除了这些,年轻的女人有没有活力?
例3:年轻的女人,一连唱败三个对手,底气十足,非常有活力。这个妇女是个怎样的人?文章如何描绘她?
4、我觉得沈从文这句太罗嗦了,我想把它改得简洁些,你看行不行?
【解说】“黑中透红”“白白的”可以看出这是健康的生命,是有活力的。一般来说,从一个女人的穿着打扮可以看出她的精神面貌。这些女人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从颜色、配饰),可见他们个个活得鲜活滋润,生气勃勃,有活力,对生活充满热情。沈从文用近乎罗嗦的语言来细细描绘意在表达作者对这种健康、鲜活的生命形态持怎样的情感?(极赏)。
5、同学们,刚才我们说的'这些只是一种静态地外在的描写。其实,要想真正认识一个人,除了看他的静态,还须要看看他的动态表现。这段有没有写到她们的动作呢?(点课件)这些动作描写能不能看出她们充满活力?
【解说】①三丈来长(想一想,就像我们的礼堂)②就(才),还③充满活力,怎么能说是充满活力呢?简直是活力四射啊!这些生命痛快淋漓,没有拖泥带水的僵态,表现了作者对自由洒脱的生命形态的尊重和赞美。
四、课堂小结
许多写平民的散文,玩味的是平民生活的卑微,它们意识不到这个汪洋大海般的世界对生活的意义,感觉不到它的尊严。沈从文是个例外。他始终以“乡下人”的视角,从乡村的民风民情中发掘人性中优美、自然、鲜活的生命形态,以唤醒那些在尘世风烟中渐次迷失的灵魂。
【总结】
同学们,在《云南的歌会》这篇文章中,无论是云雀的快乐吟唱,还是人们的洒脱热情,都表现出一种蓬勃的生命活力,鲜活的生命状态,令我们这些在现实社会里疲于奔命的人无比的羡慕和向往。
让我们记住云南,记住云南的歌会,记住沈从文。让清风明月走进我们的心灵,我期待着大家每天都有灿烂的笑容,让我们的生命鲜活滋润地笔立于天地之间!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沈从文先生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笔下汩汩流淌而出,作者用他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云南民歌演唱会。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学习本文,学会观察民俗、民风,体验生活,感悟平民生活中人性的光辉。
[学情分析]
初中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散文阅读能力,通过阅读文本再现作者描绘的歌会场面应该是可以达成的。通过合作探究把握三个场合的不同内容和写作手法,也不是太困难,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学生完全可以感知的到。难点是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探究,让学生真正有所感悟。
[设计思路]
本篇课文用一课时完成。按照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赏析品味——拓展延伸四步教学,以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组织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文章围绕云南的歌会写了哪几个场合的歌唱情景,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云南歌会的什么特点。还要把握不同场合的歌唱又怎样的特色。在写作方法上,不同的内容是怎样表现的。画出文章中自己所欣赏的语段,通过反复研读,及比较阅读体会文章写法和语言上的特色。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课外收集有关民歌的资料,在拓展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学习运用“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等成语。
2、了解沈从文及其创作概况。
3、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情民风。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领会文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3、延伸拓展,横向比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教室走向社会,增加知识储备。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揣摩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内容和写法上的差异。
2、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朗读法。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教师宜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用心品味,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与作者直接交流。
3、讨论点拨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听民歌《蝴蝶泉边》后,老师导入:同学们,这是一首云南民歌,云南是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省份,每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总是聚在一起,即兴歌唱,用歌声表达自己对节日的祝福。云南的歌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今天,让我们走进《云南的歌会》,来感受一下那里的民风民俗。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循声低和。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蹲踞(jù):蹲或坐。
酬和(hè):用诗词应答。
熹微(xī wēi):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
譬喻(pì):比如。
淳朴(chún):诚实朴素。
即物起兴(xìnɡ):开头先咏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悠游自在:悠闲自在。
龙吟凤哕(huì):龙在吟啸,凤在鸣叫。
2、作者写了云南歌会的三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话给三种形式的歌会拟一个小标题。
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3、以“我最喜欢 场面,这里 ”的对话方式,把握三个歌会场景,进行语言品味。这部分着重体验作者描写的侧重点。
三、合作探究
1、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课文写了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想一想,这三种场合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完成下面表格。
场 面 内 容 写 法
山野对歌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重点写唱歌人
工笔刻画
山路漫歌 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重点写唱歌的环境
以景衬人
山寨传歌 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云南民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重点写唱歌的场面
点面结合
2、提问:云南的歌会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特色?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明确: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融自然、人生、社会于一体,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泥土的芬芳,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那里的灵山秀水赋予他们美的歌喉,美的情趣。
作者借写云南歌会,传达他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而出。
3、第四段用很多笔墨写进城一路的景色,想一想路上的景色、小鸟的歌唱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呢,你觉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图?
明确:这一段是“山路漫歌”,写“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这些写景文字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子的歌唱”交相应和,互相辉映,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四、赏析品味
1、请同学们说说,自己读后喜欢文章的哪一段?为什么?
学生指出各自喜欢的句段,教师择其精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品味。
教师点拨学生从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角度反复品味其精妙。
2、提问:第(1)段文字在人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阅读沈从文《边城》中描写翠翠的有关片断,试着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多媒体显示)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学生细品两段文字,讨论交流。
教师点拨:第一段重写实,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牙齿、衣饰,细致生动,如在目前。
第二段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描写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显得飘忽灵秀,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
两段文字各有千秋,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物写法。
五、课堂小结
沈从文先生以明净、潇洒、随意的文字为我们勾勒了云南特有的风景、风物、民情、民风,这些文字展示了云南特有的淳朴自然的风俗人情,以一种抒情诗所特有的含蓄与优美的笔调热情吟唱,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都源于沈从文先生对生活、人生的挚爱。让我们用稚嫩的文字,吟唱家乡的山歌吧。
六、拓展延伸
1、同学们,我们身边也有着美丽浓郁的风俗文化,你能用上今天的描写方法说给大家听吗?
2、课外收集民歌民谣在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解答”,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
附录:
教学流程
过程:创设情境——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赏析品味——拓展延伸
方法: 听一听 —— 读一读 —— 想一想 —— 品一品 —— 讲一讲
板书设计
山野对歌:才智 外貌 神态 人物美 ↘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山路漫歌: 花 鸟 人 环境美 →赞赏,歌颂了生活的美好、人生
村寨传歌:场面 特点 目的 风俗美 ↗的美好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二、预习检测:(5分钟)
1、本文作者: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
迤( )西 譬( )喻 糯( )米 蹲( )踞
忌讳( ) 酬( )和 铁箍( ) 熹( )微
(学生书写1分钟,教师订正2分钟)
3、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回答2分钟)
三、默读课文,思考问题:(15分钟)
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的唱歌情景,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并划出来你印象最深的句子。
1、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划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句子并填写(10分钟)
这三个场景可以概括为:
(1)
(2)
(3)
2、学生回答(3分钟)
3、教师总结(2分钟)
四、研读课文,品析语言(15分钟)
1、学生朗读第四段中自己划出的重点句子(5分钟)
2、按照示例,赏析句子。(5分钟)
示例: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的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运用了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
3、学生展示(5分钟)
五、教师总结(4分钟)
六、作业:
从文中摘录你喜欢的句子并点评在阅读记录本上。
参考:没有这样的环境,就不会有这样的歌声。沈从文从来就没有怀疑过自己在文章中使用大量环境描写是错误的。因为在他心中,有一种哲学的观念支撑着他,那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这种哲学观念具有多重含义,它至少应该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赶马女孩触目是山花烂漫,侧耳是鸟鸣悠悠,在这样的环境里长期耳濡目染,当然会出口自然,充满了淳朴本色美。所以,沈从文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上,从不吝啬自己的笔墨,他就是要对原生环境自然还原。
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
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以景衬人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1
知识与能力: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教学重点、难点:
1、 散文特点、结构。
2、 探讨本文的描写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室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i2)西 譬(pi4)喻 糯(nuo4)米 蹲(dun1)踞
忌讳(hui4) 酬(chou2)和 铁箍(gu1) 熹(xi1)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人 ’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四、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1日课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 淳朴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三)讨论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四)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三、讨论问题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
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四、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五、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训练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附: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山野对歌---才情智力大比拼
山路漫歌---发自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基本能掌握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能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对课文的词语也掌握得比较好。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三种不同的场面的民歌演唱会的方法。
2、利用学习本文的机会学会观察民俗、民风,体验生活,开展综合性学习。
3、引导朗读,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来,在读中品味。
4、学习本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一、预习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1、回味家乡的风俗。
2、讨论民歌是一种怎么样的艺术形式?
民歌,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不知道作者第二姓名。
3、云南民歌简介: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之间互相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一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快乐。
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
4、沈从文简介。
5、读课文: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蹲踞 凹处 譬喻 应和 下坠 淳朴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别开生面 哑口无言 若无其事 引经据典 扶摇直上
6、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本文描写了三个场面
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欣赏课文
教学过程
1、学生朗读课文:
其他学生以“我最喜欢 场面,这里 ”为句式写话。
学生展示自己写的话语,教师总结
分析文章三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侧重写什么?
“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是写唱歌的人。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于情,自然成趣,侧重写唱歌人所处的自然环境。
“山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览,这个场面在写唱歌的盛况。
研讨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怎样的情感?
洋溢着作者对民歌的热爱。
对民歌喜爱
对云南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热爱。
对美好自然的.热爱。
总结:也就是洋溢者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品味和赞赏。
2、品味语言:
⑴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的形式。
“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是指什么?
⑵ 课文第四段,用了许多笔墨描写了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花的小山坡”“各种鸟呼朋引伴”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3、比较赏析:
课后练习第二题
仿写训练
1、以另一种动物开头,写一句话: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面前不远的草丛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唱着歌向碧蓝的天空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2、学习文中对赛歌妇女的描写,写一个你熟悉的或你自己曾经仔细观察过的人。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揣摩品味文章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朗读,品味,赏析,感受文章浓厚的乡土气息
3、情感目标: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内容
揣摩品味文章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朗读品味赏析
揣摩品味文章的描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通读全文,预习文章的生字词
2、了解云南的地方风情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xx年,中国大地上出现了第一个“世界黄金月”,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纷纷涌入中国,有些人是因为奥运来到中国,借此了解了中国;有些人是因为好奇中国,藉着奥运这一契机更深地了解中国。他们不仅仅通过北京了解中国,也可能通过其他的地方了解中国,比如从西藏,从杭州,从中国的其他角落了解中国,今天呢,沈从文先生要带领大家走进一个少数民族繁多的地方——云南,这里的山青,绿水,歌声更是美丽,他们把歌唱当作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歌唱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一种民俗文化,走进《云南的歌会》,把这种民俗文化介绍给国人,让我们记住这样美丽的文化。
二、作者简介
沈从文,中篇小说《边城》于1934年问世,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成熟。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八骏图》、《月下小景》。他是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今天成为了我们的导游先生,我们要好好地领略一番中国的民俗文化。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圈画批注文章的生字词,疏解生字词,标示段序
2、同桌互动,思考交流:
沈先生介绍给我们认识了云南的歌会哪几种形式?
教师点拨:带到了山野,带过了山路,走进了山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歌会形式。
明确:
①山野对歌(2—3)
②山路漫歌(4)
③村寨传歌(5)
四、研读品味“山野对歌”
1、指名朗读课文第2—3段
2、学生练习表情朗读,要求读音正确,语调抑扬,读出感情
3、小组交流讨论,思考:第2—3段沈先生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学生自由作答)
教师点拨明确:对歌的地点和内容
描写对歌中的年轻女子(动作、神态、外貌)
对歌的性质:对抗赛性质,才智大比拼
五、质疑探究
文中外貌描写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1、请同学来说一说外貌描写方法分为哪几种?
明确:外貌描写四法
①白描式描写。就是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的词藻,而以简练单纯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来。
②漫画式描写。在人物描写中需要强调人物外貌的某一特征,可以采用夸张的手法。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的外貌就是漫画式描写。
③工笔式描写。工笔描写指对人物多用笔墨作细致入微的刻画。犹如电影中的人物定格特写或绘画中的工笔肖像画,人物的外貌特征、服饰、穿戴以及细微的表情,都能让读者看得清清楚楚,留下深刻印象。
④间接式描写。就是作者不直接写出人物的外貌特征,而是通过写周围人物的反应来表现特定人物的外貌。此法含蓄隽永,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2、描写年轻女子采用了什么手法进行描写及作用?
教师点拨:根据外貌描写四法,套用便可发现其描写手法
明确:工笔式描写,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眼前。
3、自由作答,作者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描绘人物神韵气度。
六、拓展延伸
你们觉得“山野对歌”跟我们所看到的“玉米演唱会”,“五月天演唱会”、“同一首歌”等等这些大型的演唱会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根据你们所了解的,说说其中的差别在哪里?
七、布置作业
1、预习5—6段
2、复习今天的内容以及识记描写四法中的白描和工笔式描写
附: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6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中的美点及精彩的语言;
2、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3、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难点: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思路:
本文按照“整体感受初欣赏――发现美点欣赏美――训练思维创造美”三步教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第一课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理解作者的感情;第二课时,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训练学生思维,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从而达到创造美的目的。
教学用时:2课时
教学类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谈话: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共有多少个民族呢?(五十六个民族)我们国家不仅幅员辽阔,物产丰富,更主要的是每个民族都能歌善舞。下面请同学们就所播放的音像片段猜猜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
2、趣味竟猜:(云南:蝴蝶泉边《五朵金花》)多媒体播放《五朵金花》的音像片段。根据欣赏到的音像片段谈感受:你觉得这民歌怎么样?(淳朴、亲切、自然、动听)
3、了解云南民歌:
多媒体播放云南民歌的背景资料。(背景资料: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广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的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也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而一个高明的老歌手也就常常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的特别尊重。)
4、板书课题,简介作者:(师过渡: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现代作家沈从文一起来欣赏蕴含着浓郁民族气息的云南民歌。)
多媒体显示作者简介: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
二、发现美点、欣赏美:
1、感知歌会:与朗读带一起读课文。思考:作者在什么地方写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并说说理由。(用四字短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屏幕显示小结归纳: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师提问过渡:云南歌会带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请用一个字概括。(美)
2、说说歌会: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歌会读一读,并结合具体段落、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四人小组讨论,选择欣赏一个美点)
A、引导分析、欣赏美点:
按照提示填空,欣赏歌会的美:(多媒体显示)
1)山野对歌美,美在人物。因为这些人物在歌会上的才情对抗,智力比拼令我赞美。
因为他们想到什么就唱什么,这需要才能。
因为这些人的勤劳开朗活泼健康豪爽大方令我赞美。
a、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2、3自然段中的描写的人物。
b、引导学生模仿《刘三姐》即兴对歌(多媒体播放《刘三姐》对歌的片段:)
哎,什么水面打筋斗?什么水面起高楼?什么水面撑阳伞?什么水面共白头?
哎,鸭子水面打筋斗,大船水面起高楼,荷叶水面撑阳伞,鸳鸯水面共白头。
2)山路漫歌充满一种和谐美,因为这里写出了唱歌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的美景,以此衬托了人们的欢乐。比如描写了。
a、学生找出环境描写的语句后,师生一起齐读美句:
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
b、学生分析这个句子的作用:以环境来衬托人们的欢乐。
c、师小结:这句话相信也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我们生在美丽的绿林,长在美丽的绿林。自然的美景令我们陶醉。当我们在自然中高声放歌的时候,同样也会引来百鸟来和鸣。而这个句子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任务优美的歌!
d、拓展想象:那么同学们猜想一下,赶马的女孩会唱什么?
学情分析:也许一派学生说她唱家乡。因为这时蓝天白云,葱翠的树林,山花烂漫的小山坡是那样迷人;花茸茸的戴胜鸟和扶摇盘旋的云雀的歌声是那样悦耳,这么美的景让她想唱就唱,唱出对家乡的热爱。不是有首歌叫《谁不说俺家乡好》吗?她肯定明白这个理。
也许一派学生不同意。他们说这女孩多不过十四五岁,正是情窦初开的年龄,她向往山外的世界,书中有“由呈贡赶火车进城”为证,她没有赶上火车,心里肯定在想城里的缤纷,这时色彩斑斓的山坡和嬉戏鸣叫的鸟儿更加勾起了她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情到深处便唱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也许还有反驳这两种的,他们认为:赶马女孩想到什么就唱什么,并不囿于前面的内容,因为作者写到“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这不是普通有情的歌声,这歌声浓缩着云南人民的热情奔放,率真纯朴,这赶马女孩只是作者所见的一景……
师小结:其实老师让大家探讨这个问题并非是要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这个问题也不可能有一个唯一的答案。但是通过这唱什么的讨论,我们感受到了云南绮丽的风光养育了云南人民美妙的歌声,这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沈从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告诉我们有这方美的水土才有这方美的人。的确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沈从文赞赏这种“发乎性情,自然成趣”的民俗美。
3)村寨传歌,美在它唱的人之多,时间之长让我们惊叹,比如场面宏大,气势壮观,特写了一个老吹鼓手。
美在它金满斗会。
美在它热爱生活的人多!因为他们都是一身收拾得清洁爽利...
美在它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
4)小结歌会:(多媒体显示)
观看了这场歌会,我想为鼓掌!因为它美!。
(歌美、景美、人美、情美、文化美)
B、师小结,屏幕板书:
山野对歌——见景生情——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即物起兴
山路漫歌——自由歌唱——自然、淳朴的本色美
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金满斗会——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老幼咸集
3、归纳作者的情感:
文章虽是为云南的歌会而写,却用大量的笔墨写了云南的人、云南的景、云南的情,这样写,你能从文中又感受到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对自然、人、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三、总结:
文章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种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向我们展示一幅幅风光旖旎的民俗图画。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凸现在读者面前。文章的字里行间也洋溢着作者对自然、人生、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云南的歌会》,理清了文章脉络,欣赏了充满浓郁民族风情的云南歌会,也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二、研习美点、创造美。
1、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场面。
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学生读后,教师评价朗读并过渡:虽然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
2、问题探究,分析人物刻画方法
1)、在三种不同形式的歌会中,作者都进行了细腻的人物刻画,请跳读课文,划出三处人物描写的句子。看看作者分别写了哪三种人?
讨论后明确:山野对歌重点写的是年轻妇女;山路漫歌重点描写的是赶马的女孩子;村寨传歌重点刻画的是一个年过七十的吹鼓手。
2)、在三个歌会中,作者重点刻画这三种人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来进行分析。分析时必须先感情朗读相关描写的句子,然后结合具体语句和关键词语分析作用。
山野对歌重点写的是年轻妇女。她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作者描写她胜利时轻松愉快的神态,拍拍灰土的动作,既表现了山野对歌时活泼欢快的场面,更赞扬了朴素的劳动妇女的聪明机智。
山路漫歌重点描写的是赶马的女孩子。作者着力描写她们稚嫩的略带沙哑的嗓音,是为了突出山路漫歌时的淳朴本色美。
村寨传歌重点刻画的是一个年过七十的吹鼓手。只见他牙齿早脱光了,但却能十分热情地整本整套地唱歌。唱的内容不仅有爱情故事,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像个“歌库”。作者对吹鼓手的描写衬托了村民们参加盛会的热情,同时也写出云南歌会代代传歌这一特色。
3)、作者在对这三个人物进行描写时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明确:相同点,都对人物进行了细致的外貌描写。
不同点是,描写刻画人物时方法各不相同。
请学生结合语句作具体分析。例如:山野对歌作者采用由点到面的方法来描写人物。点是对一个年轻妇女的描写,但紧接着在第三段作者说“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继而由点及面泛泛描写众多云南年轻妇女的性情,脸庞,白白的糯米牙,穿着打扮,特别是抓住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特色来描写了她们的衣裤、围裙、鞋等美丽的装饰。由此可见在这里作者的目的不是赞扬一个妇女的美丽和聪明机智,而是云南整个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妇女的勤劳、美丽和智慧。
再如,山路漫歌,作者在刻画赶马的女孩子时,并没有对她们的外貌进行更多的正面描写,而是通过对云南美丽风光的描写来侧面烘托赶马女孩的美丽,歌唱的优美动听。
村寨传歌中对吹鼓手的描写着重年龄和会唱的歌之多,以此表现云南歌会参加人员广泛,风俗久远,为群众盛会的特色。
(提示:我们可以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来赏析好词好句)
例: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4)、通过对三种歌会中人物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人物描写时的哪些启示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1)人物刻画为主题服务,不能脱离文章主题独立描写人物;⑵人物刻画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正面描写,可以侧面烘托,特别是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来衬托人物是一个好办法;可以由点到面,由具体到概括地描写一类人。
5)拓展比较,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A、屏幕显示课后练习:在云南歌会中,作者抓住人物外貌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三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么?同样是描写外貌,却能有不同的写法呦。请比较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①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②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发表见解。
学生分组讨论后,请小组代表发言。要求:先朗读人物描写片断;结合人物描写中具体语言作分析。
学生讨论后明确:第一段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眼前。
第二段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人物描写方法,在刻画人物方面你又得到哪些启示呢?
学生总结:(1)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可以写实,更可以写虚。对人物外貌的描写过去我们更多进行的是简单的衣着、面容、神态等的描写,以写实为主,但今天比较过后明白了:人物外貌描写同样可以刻画出人物的精神风貌,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2)在描写外貌时,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
B、训练落实描写人物的方法:
请班上唱歌唱得好的学生即兴唱上一段歌曲,让学生采用一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来描写这个“歌手”。
三、总结升华:
赏读《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在作者引领下,我们对自然、对人、对艺术进行了一番品味,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同时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读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学们,生活就像歌声一样美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也热爱那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吧!本文对云南歌会的介绍,让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同时让我们知道生活中有歌就有欢乐。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赛龙舟、扭秧歌、打腰鼓、舞龙狮、踩高跷)这些都是我们京山人民的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附:板书:
山野对歌——见景生情——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即物起兴
山路漫歌——自由歌唱——自然、淳朴的本色美
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金满斗会——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老幼咸集
(对自然、人、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品读、赏析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等精彩描写。
3、过程与方法: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和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美好的生活和少数民族同胞的特有风情。
2、难点:引导学生品析文中的描写语言。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与赏析相结合。
教学用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唱歌吗?你们平时是怎样唱的?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唱歌?(出示 《刘三姐》对歌的课件。)
这是电影《刘三姐》中的一个片段,展现的是壮族人们对山歌的情形。其实不止在壮族地区在云南这种情形也随处可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云南的歌会》。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2.品读、赏析、学习文中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其精彩的语言。
3.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激发我们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喜爱之情。
三、检查预习
给下列有下划线的字注音。
yí pì nuò dūn huì chóu huì xī gū
迤 西 譬 喻 糯 米 蹲 踞 忌 讳 酬 和 凤 哕 熹 微 铁 箍
四、整体感知课文
1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三个场面。(快速浏览课文并思考,勾画关键语句。)
2.这些场景各自有什么特色?
3 对于三个唱歌的场面,作者描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明确并板书:
山野对歌 才情比拼 人
山路漫歌 自然成趣 环境
村寨传歌 场面宏伟 场面
4用概括性的语言填空。
你最喜欢 场面,因为这是一场的歌会
(可以从歌唱的人、地点、内容、歌唱的方式、环境气氛等方面来说)
五.品读课文
(一)揣摩山野对歌的人物美
1 山野对歌侧重写人,有没有具体的人物描写?(学生勾画,齐读)
2 这里对年轻女人外貌的描写太过哆嗦,建议这样改(出示课件),你同意吗?
生长得一张枣子脸,满口的糯米牙,穿了身毛布衣裤,腰间围个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鞋,辫发盘在头上。
师引导分析:改后的文字少了那些内容?(色彩和配饰)
色彩和配饰对一个女人来说意味着什么?(美丽,活力)
如果去掉会显得怎么样?(太过单调)
明确:一般来说,从一个女人的穿着打扮可以看出她的精神面貌。这些女人把自己打扮得光鲜靓丽,可见他们个个活得鲜活滋润,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可谓活力四射,故万万不可去掉。
3出示《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时的一段人物描写。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 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红楼梦》王熙凤
教师简单点评
小结: 这一段和我们文中很相似,都是通过细细的描绘人物的配饰和色彩来展现一个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物更加生动,更具有活力。所以,我们在描写人物时也不妨运用上这些美丽的色彩语言,细细的描绘人物的装扮,使我们的文章读起来更加生动,更具有活力。
(二)领略山路漫歌的环境美
1 勾画 齐读描写优美环境的句子
2 讨论:本段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
明确:这些内容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一种烘托映衬,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起了一个渲染氛围,烘托主题的作用。
3 出示环境描写的作用
(1). 渲染营造某种氛围或气氛。
(2). 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 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4). 象征和暗示。
(5). 衬托人物心情。
(6). 交代人物活动环境。
(7). 深化文章主题。
六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很多传奇:一个只读了几年私塾、自学成才的大学教授,一个写了《边城》《湘行散记》等伟大作品的文学大师,一个生命前40年做作家、后40年成为考古学家的奇人,一个永远自称为“乡下人”的透明自然的赤子……
七 拓展
1.了解云南的其他民俗文化(出示课件)
2.学生说下我们身边有哪些民俗?(教师补充)
总结:中国是个文化大国,有着古老悠久的文明积累,拥有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遍布深州的文物遗产,还有那56个民族的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是中华文明积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中国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将这些宝贵的民俗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并加以保护和发展.
v 作业:
1. 为了中国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请你拟一条宣传标语;或是提几点建议。
2. 搜集我们身边的民俗文化,并加以整理
附: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山野 对歌 才智比拼 人
山路 漫歌 自然成趣 环境
村寨 传歌 场面宏伟 场面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4
教学教学设计06-15
《提袋的设计》教学设计04-03
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4-15
压强教学设计04-06
小鸟的教学设计04-09
数学教学设计04-15
《阳光》教学设计04-02
《氓》教学设计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