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前后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是重点;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下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是难点。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数字卡片,四驱赛车。
教学过程:
一、学前预备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室里(活动一)
同学们,在教室里你能说出你座位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吗?
2、数字卡片(活动二)
请10个同学,每人手里拿着数字卡,按1、2、3……的顺序站好,请你说说你前边的数字是几,你后边的数字又是几?你前边有几个数字,你后边是谁?你后边的数字又是几?你前边有几个数字,你后边有几个数字?
3、排队(活动三)
请出一组同学站好队,请你说说你前边是谁?你前边有几个人?你后边是谁?你后边有几个人?
二、引导操作,探究新知。
1、森林运动会——跑步(多媒体课件)
(1)秋天时节,一年一度的'森林运动会开始了,我们先来看跑步场上都有谁在比赛?(电脑显示)谁来说说它们的名次?
(2)请同学们再来说说谁在小鹿后面?小松鼠的前边是谁?
(3)如果5个小动物继续赛跑,其前后顺序有可能变化,请同学们说说将会怎样变化?在跑步场上,小兔子接受了上次跑步骄傲失败的教训,这次它使了了全身的力气,它会跑第几名?大家(小组讨论)。
(4)我们也来一个跑步比赛。(赛跑活动)。
2、森林运动场的第二赛场——赛车场。
(1)赛车运动员都有哪几位呢?
(2)就目前的比赛情况,谁排在最前边?谁排最后边?2号车是第几名?5号车是第几名?3号车在几号车的前面?在几号车的后面?
3、(1)师:比赛继续进行,糟糕!排在第一的2号车出现了故障,怎么办?
师:赛车场上,小猫的汽车突然出了问题,你们猜猜看,谁会是第一,它的后边又是谁呢?
(2)想一想,你们能提出来什么问题?
4、赛车比赛(准备5辆四驱赛车)
请五名同学进行赛车比赛,5名同学的赛车的名次会不断变化,请同学们及时说出他们的名次,还要说出这个同学的前边是谁,后边是谁?(师生共同活动)。
三、巩固练习,扩展思维。第63页的2、3题。
四、思维创造训练
第63页的“数学故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地编故事)。
请同学们看图编故事,开始小兔和乌龟谁在前谁在后?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它们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各种活动,体会用前、后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前、后来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希望同学们在平时多注意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知识。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通过体验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1.初步体验统计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统计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感受统计的必要
1.昨天我们聊到了一件事,就是六一那天我们去哪举行入队仪式,都可以选择去哪来的?(课件出示)
2.你昨天选择的是哪?还记得吗?
3.可是,我们班只能去一个地方,你想让我选择哪?她让我去海洋馆?你们同意吗?你想让选择哪?听她的,行吗?
4.想去哪的人都有,到底选择去哪呢?(板书内容)
你有什么好办法?
举手,什么意思?(2)投票,什么意思?
5.你们的办法虽然不一样,但是我听明白一件事,就是看看喜欢去哪的人多,(板书内容)就去哪?
6.那要想知道去哪的人多,我们就要先看看每个地方有多少人喜欢去?
二、体验统计过程
(一)整理数据
1.老师昨天把同学们选择的地方都打在了表格里。(出示表格)
你能一眼看出每个地方的有多少人喜欢吗?
2.那怎么办呢?
(1)数一数:怎么数?分类数一数,这个办法我们倒是用过,可以试试!
还有其它办法吗?
(2)分四类:什么意思,说明白点?谁再说说!
我来重复一遍,看看是你说的意思吗?
(3)这个办法,我们还真是很少用,今天我们就来体验一下?
1.请你们拿出1号题卡。我读一个,你们就在相应的位置,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记录一个。
师生共同经历分类整理的过程。
2.汇报数据:
(1)快数一数,每个地方有多少人喜欢去?
(2)谁来汇报?有跟她数据不一样的吗?
监控:A数据正确。
B数据不正确
总数不对,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够快速判断出谁错了?(算总数)
他的总数和咱们班人数没对上,她一定错了。
他的是不是就一定对了呢?咱们班有这么多人呢,借助别人的结果检验自己的,这个办法不错。
总数都对:你有什么办法,能够判断出谁错了?咱们班有这么多人呢,大家互相借鉴一下,借助别人的,反思自己的,会学习。我们看看电脑给我们的正确答案是什么?(电脑出示答案)
1.刚才同学们通过分类记录数据,知道了每个地方有多少人喜欢去?你们这么快就完成了任务,我特想知道你们刚才都是用什么来记录的?
(1)你用什么记录的?为什么选择画对钩?
(2)你为什么选择画正字?
小结:我们在学习百以内数的认识时,学习了5个5个的数,它把这个知识用到了今天的学习中,真有想法。
画正字记录的方法数起来确实比较方便,今后,你们也可以试着用用这种方法。
(二)描述数据
1.刚才我们一起合作,找到了这样一组数据。
(1)其实为了区分地点和数据我们一般可以画上线(课件演示:把边线画出来)可以加上边线。
区分每个地方,还要竖着画出线。
这一列代表什么?这一列呢?这样就是一个统计表了。
(2)看着这个统计表,你都能读懂什么?
(3)从这个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喜欢去哪的人最多吗?(手势)
喜欢去哪的人最多呀?我们应该选择去哪?
好,我们班就选择去游乐场了。
2.但是有个问题我们必须要考虑:如果六一那天游乐场设备检修,我们选择去哪也比较合理?说说你的想法?
喜欢去游乐场的人最多是我们的首先选择去游乐场,万一出现问题,我们还可以选择人数第二多的',去海洋馆。
3.研究统计图
统计里还有一种表达数据的方式,能让我们一眼看出谁最多,谁第二多,想看看吗?
(1)直接出示条形统计图,你能一眼看出谁最多,谁第二多吗?怎么看出来的?
(2)看这个图,你还能读懂什么?(频数范围、表示的人数、横向表示的地点)
(3)每个地方有多少人喜欢去,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4)(添加辅助虚线)看来左边的数还真有用,它能一下子让我们看出每个地方有多少人喜欢去。
这么方便的表达数据的方式,叫统计图。
(三)分析数据
1.读懂数据:体会统计图表各自的优越性。
这些数据我们既可以用统计表表示出来,也可以用统计图表示出来,下面我们就看统计图和统计表,来回答几个问题,看谁反应快。
(1)喜欢去哪的人最少?你看的哪?怎么一下子就说出来了?喜欢去哪的人第二少?看的哪?
嗯,统计图挺好的!
(2)喜欢去天安门和喜欢动物园的一共有多少人?这回你看哪算的?怎么又看统计表了?
统计表也挺好的。
(3)他俩到底谁好呢?
小结:看来统计图和统计表各有各的好处,要解决的问题不同,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很重要。
总结:结合选择去哪举行入队仪式这件事,我们收集整理了数据,用统计图和统计表表达了数据,而且通过分析数据决定选择去游乐场,这个过程就是在进行统计。(板书课题:统计)
(四)巩固练习
1.我们班的问题处理完了,咱们看看一班同学的情况。(展示统计表)
为了让一班的张老师也能一眼看出他们班的情况,帮他们把这些数据在统计图里表达出来,会吗?(拿出2号题卡,自己根据这些数据涂色。)
2.反馈学生的统计图,提出意见。
(1)出示正确的。这个同学涂的对吗?
(2)出示错误的:先出示数据不对的:有问题吗?你想提醒我们点什么?
再出示没对齐的:有问题吗?你又想提醒大家点什么?(如果有改正的,直接出示,提醒:虽然他错了,但我仍然想表扬它,因为它非常有反思能力,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出示不太好看的,他也对齐了,数据也对了,你想对她提点建议吗?
(3)怎么画才能又对、又快、又好呢?
小结:对齐、对准数据和地点,做出标记钩边线。再涂色,就能涂得对、快、好。(边说、边展示涂色方法)
3.来,现在我们给一班老师点建议,他们班应该选择去哪?
小结:通过统计,我们班和一班都确定了要去的地方,你们可以把这种方法和其它班交流交流,让他们也尽快确定要去的地方。
三、拓展延伸
1.选择去哪入队,我们用到了统计的方法,想想:我们还可以统计什么,为什么统计这个?
(1)统计班里同学们的视力(2)喜欢吃什么蔬菜(3)每天下午都谁参加课外班
2.不仅是这些,老师也收集到了一些信息:(展示图片)
总结:看来真是这样,统计在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用统计的方法来研究问题,用数据来说话,可以使问题解决得更加合理。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数学学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继续学习有关规律的数学问题。
二、师出示思维提纲,生自主探索。
看书上的图,小朋友们在摆什么。各是怎么摆的?
1、看一看例5(1)(2)小题。
图上有什么图形?是怎么排列的.?
2、这里画着什么?
那些花儿有几中颜色?
是怎么排列的?
学生读列完成,然后交流。
三、巩固提升。
1、完成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交流。
2、小组拿出学具摆出有规律的图案,互相说一说。
3、一找教室里那些摆放是有规律的?我们的生活中,你看到过那些有规律的事物,请说一说。
4、在纸上画一画有规律的东西吗?画好后交流。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6和7的加减法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加减法,进行10以内加减计算。
2、初步感觉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培养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6、7的加减法正确迅速的计算
教学准备:小棒图,小黑板,水果图
一、引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几颗智慧星打算奖给同学,同学们看一看,有几颗星星?
出示5颗星星还有一颗忘了拿出来,看看现在有几颗?
你怎么知道的?根据学生说板书算式:5+1=6
将展示图倒过来还能怎样列式?生说1+5=6
二、新授
1、请同学们两人一组来摆学具,然后看着图写出算式(拿出6个)
谁来说说你们组写出了几个加法算式?
老师这里有7朵小红花,发给同学们,(师板书虚线,虚线表示从中去掉,你能看图写出减法算式吗?)
独立写算式,谁来说说你的算式,还有不同的'算式吗?
2、分组活动
分组摆学具并写算式
3、课后练习45页看图写出算式
4、师出示图看图想一想,你能怎样列式?
三、练习
1、在田字格里写算式
只写半格注意书写整洁
2、46页做一做,49页5、6、7
四、语言练习
说出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数字?
在上6、7的加、减法时我跟同学们讨论一道看图列式,一幅图上左边画着1朵花,右边画着4朵花,问怎么列算式,同学们回答了很多种方法,我还一个劲儿地给予鼓励,临下课时,只简单地说了一句:“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其结果是班上思维迟缓的一些学困生确是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产生了干扰。
下来我仔细的反思了一下,究竟问题出在哪里?这不是我们鼓励的个性化吗?经过跟有经验的老教师讨论,我最终认为不然。数学是讲“优化”的,算法“优化”的含意是要求寻找最简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诚然,在多种算法中,有的并不见得有优劣之分,比如:“左边的花+右边的花”或是“总共的花-左边的花”等等都很难说孰优孰劣,儿童完全可随自己的经验进行选择,学生喜欢用哪个就用哪个。
但是,一般情况下,总有个最基本、最一般或最佳的算法。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去比较、去评价,并使大家掌握那些公认的更好、更一般的算法,以便举一反三、闻一知百,否则就失去了教育的功能。如:第一步,先让学生把想法说出来,说明理由。第二步,由学生评价。第三步,找出比较符合题意的方法。我认为这种教学是正确的,又促进了儿童的发展,才是真正凸现了“算法多样化”的实质。算法多样化绝非是越“多”越好,切忌一些无价值的重复。 总之,一切要从儿童的实际出发。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经历填数游戏活动,初步提高分析推理能力。
在探索、尝试、交流等活动中,体会填数游戏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运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2、难点:正确分析题意,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关于洛书历史的介绍片段,引起探究兴趣
2、乌龟壳上的天书有什么奥秘呢?
师:珍贵的天书被保管在宝箱里,我们要层层解锁,才能破译天书。
出示课题:破译天书
二、探究新知
(一)火眼金睛:理解规则
了解规则
师:今天,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天书”,怎么填数呢?请听第一关的游戏规则。(播放音频)
只能填数字1、2、3中的一个。
每一横行、每一竖行的数字都不能重复。
师:我们应该填什么数字呢?
生1:只能填1,2,3,不能填其他。
师:那重复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2:比如不能在一行中填1,1,1,填的数字不能一样,不然就重复了。
理解规则
师:清楚规则了吗?我们开始游戏吧!等一下会有不同的“天书”出现,如果数字都填对了,你就拍拍掌;如果数字有填错的,你就不拍。
出示一行、一列、一行一列(“十”字形)、三行三列的方格图,其中有正确的、错误的填法(比如出现重复的1、1、2)。方格图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呈现,当后面出现三行三列的方格图时,学生的速度显然慢下来了,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应该用什么方法进行判断”。
规范表达、有序检查
师:你认为最后的“天书”填对了吗?
生1:我觉得是对的,都是填1,2,3,没有填其他数字。
生2:我不太确定,刚才“十”字形的时候,我们要横着检查,也要竖着检查,现在要怎么检查呢?
教师拿出宝剑教具,引导学生横着检查或竖着检查,并规范表达。
第一横行,2,3,1,正确;
第二横行,1,3,2,正确;
第三横行,3,1,2,正确;
第一竖行,2,1,3,正确;
第二竖行,3,3,1,出现重复了。所以可以直接判断填写错误。
师:同学们,在检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仅要横着看,也要竖着看。恭喜大家成功解锁第一关!
(二)巧解爱心锁:唯一法
1.填写第一个空格
师:接下来,游戏规则不变,但是天书要开始变形咯!变成一个雪花锁,你有没有信心继续挑战?
师:这么多的空格,你想先填哪个呢?请你拖动蓝色的爱心来表示。
生1:(拖动蓝色爱心到第三横行的第一个空格)因为这一行已经有1,2了,所以这里要填3.
生2:(拖动蓝色爱心到第二竖行的第一个空格)竖着看已经有1和2,所以填3.这样就不会重复了。
师:不能先填其他格子吗?比如第一竖行的第二格。
生3:不能!因为第一竖行只填了1,不确定这里是2还是3。
师:第三横行,第二竖行有什么特点吗?
生4:这两行都已经填了2个数字,只差1个数字,我们只要看少了几,填几进去就可以了。
生5:也就是要从只有一个空格的那一行开始填。(板书:从只有一个空格的那一行开始填。)
自主探究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哪一行的空格少,哪一行就先填。请你独立完成爱心锁,先自己填一填,再和同桌说一说你的方法。
反馈总结
生1:第一竖行有1和3,所以少2;
第一横行有1和3,少了2;
第三竖行有1和2,少3.
生2:也可以说第二横行有1和2,少3。
师:也就是同一个空格,我们既可以横着填,也可以竖着填。
师:从只有一个空格的那一行开始填,这就是唯一法。(板书:唯一法)
(三)巧解雪花锁:二余法
1. 理解规则
师:我们的“天书”变大了,这次变成了一个大大的雪花锁,填写的规则是什么呢?(播放录音)
只能填数字1、2、3、4、5中的一个。
每一横行、每一竖行的数字都不能重复。
师:谁听懂规则了?
生1:填写的数字变多了,刚才只能填1,2,3,现在可以填1,2,3,4,5。
生2:虽然数字多了,但是依然不能重复。
生3:是的,横着看、竖着看都不能重复。
2. 自主探究
(1)独立完成
(2)初步反馈
生1:我先填第五横行,已经有1,2,3,4,所以还少了5。
再填第四横行,已经有1,2,3,4,所以少了5。
还有第三横行,已经有1,2,4,5,所以少了3.
生2:第四横行这个空格也可以根据第二竖行填出来。
(3)深入讨论
师:非常棒!你们有不同的观察角度。还能接着往下填吗?
生1:第一横行、第二横行我不知道怎么填。
生2:第一横行有1,3,5,少了2和4,到底是2、4还是4、2呢?
生3:我们来试一试吧!如果填4、2,那么4就会和第三竖行的4重复了!
所以应该填2、4.
师:也就是你把重复的那种情况排除掉了,只剩下2、4这种填法,是吗?
生3:是的,我们用这种方法再看第二横行,已经有1,3,4,剩下2和5.如果填2、5,就和第四竖行的5重复了!
师:这就是二余法,当出现两个空格时,我们没办法确定两个数的.顺序,我们可以试填一下,排除掉重复的情况,从而找出答案。(板书:出现两个空格时,排除掉出现重复的填法。)
师:恭喜大家!终于拿到“天书”啦!
(四)洛书之谜:加入运算
1. 理解规则
师:“天书”到底藏着什么奥秘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播放视频)
师:洛书的填数规则是什么呢?请你读一读。
(1)只能填数字1至9中的一个。
(2)每一横行、每一竖行、对角线的数字加起来都等于15。
师:这和我们之前的规则有什么不同?
生1:这次要把数字加起来,要让它们的答案一样。
生2:要把9个数字填进9个空格里。
2. 学以致用
师:请你在龟壳的洛书中,试着算一算,填一填。
生1:第三横行,8+6=14,14+1=15,所以填1;
第三竖行,7+6=13,13+2=15,所以填2;
第一横行,4+2=6,6+9=15,所以填9.
(五)当代数独:趣味拓展,衔接古今
师:洛书后来逐渐演变,变成了当代的数独。数独的规则是填写数字1-9,而且每一横行、每一竖行都不能重复。
除了基础数独,还有变形数独。
感兴趣的时候课后可以继续玩一玩哦!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6
一、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
1、海底世界——数数
2、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
(1)1—10各数的认识
(2)0的认识
3、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减法
(1)10以内数的加法
(2)10以内数的减法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4)探索规律
4、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
(1)11—20各数的认识
(2)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5、小小运动会——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1)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2)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
(二)空间与图形
1、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长方体、正方体、柱和球的认识
2、有趣的游戏——图形与位置
(1)左右、前后、上下方位的认识
(2)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的形状
(三)统计与概率
1、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
(1)按指定标准和自选标准分类
(2)比较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2、我又换牙了——统计
(1)简单的'数据整理
(2)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的初步认识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
1、实践活动找找周围的数
2、教学广场找规律
3、数学广场简单组合问题
4、实践活动大蒜有几瓣
5、雪山乐园——总复习
二、教学目标:
1、数与代数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认识“〈”、“=”、“〉”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能认识个位和十位,识别十位和个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的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
2、空间与图形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2)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统计与概率
(1)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
(2)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
4、实践与综合应用
(1)加深对20以内的数有关知识的理解
(2)加深对分类与比较及统计方面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0以内数的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难点:统计
四、具体教学措施:
1、在教学中,注意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构成“情境串”,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形成“问题串”,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2、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4、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启发学生从兴趣习惯、合作交流、知识技能、问题意识、发挥潜能等多方面的自我评价与反馈中,逐步培养学生建立自信、认识自我的能力。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比大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情感与价值观: 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比较大小的方法。
2、建立数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比较。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演示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情境图、板书用小图片。
教 学 过 程
一、辅助环节(1分钟左右)
1.板书课题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比大小”。请认真看老师板书,下面请大家跟老师齐读两遍。
1.揭示目标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1、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2、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孩子们,有信心吗?(有)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
现在,请大家跟着老师的指导认真看书,自学时,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谁看书最认真。
1.出示自学指导
(教师边口述,学生边自学)
把书翻到第17页。手指第17页的图,思考并指名学生回答:
1.数一数:猴子有几只?梨有几个?桃有几个?香蕉有几个?
2.猴子的只数和桃的个数有什么关系?3和3中间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读?这样一个对着一个摆有什么好处?
3. 猴子的只数和香蕉的个数有什么关系?3和2中间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读?
4. 猴子的只数和梨的个数有什么关系?3和4中间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读?
5.你能分清“﹥”、“﹤”吗?他们的形状有什么不一样?
二、“先学”环节(14分钟左右)
1、学生看书自学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看书自学。
(2)汇报交流。(板书:17页情境图)
2、检测自学效果。
过渡:同学们自学得都很认真,下面老师来考考你们,比一比谁能做对思考题。
(1)出示思考题,学生独立完成。
①照着书上的日字格描一描“>”“<”“=”。
②教材第17页“做一做”。
(2)学生展示。
三、“后教”环节(10分钟左右)
1、更正(生生合作)
谁有不同答案请上来更正。提示:用红笔改,哪个地方错了先圈起来,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生生合作、师生合作)
(1)议一议。
①2=2,认为对的请举手,为什么对?你是怎样想的?
②2﹤3,认为对的请举手,为什么对?你是怎样想的?中间是“﹤”前面那个数是大数还是小数?后面那个数呢?
③5﹥4,认为对的请举手,为什么对?你是怎样想的?中间是“﹥”前面那个数是大数还是小数?后面那个数呢?
④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记住“﹥”、“﹤”的写法?(尖尖对小数)
(2)小组内对改、统计正确率、小结。
板书设计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8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照片,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
2。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合作意识,学会评价;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具:有关水果店、鞋店、电脑市场、服装店的情景照片;课件(能控制图片,音乐,及其他题目的展示);货柜台及物品(水果类、学具类、蔬菜类、生活用品等多种物品)
学具: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学具;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
出示一张水果店照片。
师:这张图片漂亮吗?你逛过商场吗?这张图片是老师上周星期天逛商场用相机拍下来的,还有几张,想不想看?
师:那好,待会同学可要仔细观察每张照片,看谁看完之后,能告诉大家,你都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二。情景中探索、生活经验的升化。
(一)从生活经验中悟出新知。
1。课件一张一张显示商店里拍的照片。(学生小声说)
2。抽学生说。
生n:我看到了……
3。几张照片放在一起。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说了这么多。你发现这些东西是怎么摆放的?
师:你们的发现都不错。你们的意思就是说把一样的.(或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数学上把一样的或同样的称为同一类。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类的方法。
板书
(二)实践体会,分组动手摆,生活经验的升化。
1。师:刚才商店里的阿姨摆柜台,分类摆得不错,你们想不想摆呀?好,下面请大家来当小售货员,动手分类摆一摆。
要求:首先,同组的小朋友一起到柜台前,看看你们的柜台前的篮子里有些什么东西。
然后,商量、讨论怎样把这些东西分类摆放好。
再动手合作把物品分类摆放好。
2。小朋友动手合作摆放。 (放音乐,让小朋友在欢快的音乐中活动)
3。小组参观、交流、汇报。
师:哪个组先请大家来参观?
接着一组一组汇报,同学相互评价。(组织学生交流、评价,培养交流、评价意识)
4。列举生活中的分类。
师:我(老师)觉得四个小组摆得挺不错,经过我们小售货员分类摆放,这些东西就不乱了,看起来就清楚了不,找起来就方便了。
比如,我要买西瓜,到哪儿买?兴趣班的同学要买足球,到哪儿买?冬天来了,妈妈要给你买毛衣,到哪儿买?李老师要买电脑,到哪儿买?(列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
同学互相说一说,你曾经到什么店里去买过什么?
5。德育教育
师:分类带来这么多方便,你们说分类好不好?
平时,我们同学们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都要分类摆放好,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分类知识的抽象运用。
师:刚才,同学们动手合作分类摆放物品,做得非常好,那么,画出来的,你能分吗?
1。出示课本第40页第1题。
2。出示课本第40页第2题。
师:用你喜欢的颜色把车涂上颜色,看谁涂得又对又好。
小组互相欣赏。
各组推选1名全班展览。
4。分类的多样化。
师:其实呀,分类还有一定的技巧,想不想试一试?
学生拿出装有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学具。
师:请你把这些学具分类摆放成几堆,看你有几种摆法。
学生动手摆。
学生汇报。
老师小结:可按形状、可按颜色,标准不一样,分的结果就不一样。(课件展示分的结果)
收学具。师:请把红色的收起来,再把黄色的收起来,再把蓝色的收起来,把剩下的收起来。
三。课堂回顾。
师: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
师:今天大家学会了分类,还掌握了分类的一些技巧。
四。把分类运用于生活。
1。说生活中的事例。
让学生说说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分类。
2。课外运用。(针对寄宿制学校)
(1)今天中午在食堂就餐的时候,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在食堂,哪些地方用到了今天我们学习的分类。
(2)学们今晚分类摆放自己生活柜里的物品,晚上老师要来参观。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小括号,了解小括号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初步尝试用符号进行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小括号的重要性,具有初步的符号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二、难点:
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学情分析《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74页例3。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基础上学习的,并且学生具有一定计算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小括号的出现也可以改变式题的运算顺序,提高学生的做题兴趣,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教学方法情境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4+3+3=
3+4+9=
9-3-4=
10+5-2=
师: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找这四道题的运算规律。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导入
采用直观操作的形式,在白板上先出示10个五角星,先拿走2个,再拿走3个,让学生观察,积累经验。
(二)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师:你能根据刚才的情境提出一道题吗?
生:有10个五角星,先剪掉了2个,又剪掉了3个。还剩几个五角星?
【设计意图:用富有童趣的剪纸导入,从连续剪五角星的情景引入,为学习新知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理解运算顺序积累感性经验。】
(三)动手操作,确定解题思路
师:10个五角星先剪掉2个,又减掉3个?还剩几个呢?你能用手中的小棒代替五角星摆一摆吗?
交流学生的作品,巩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师:要求“还剩多少个五角星”,你打算怎样解决呢?谁能说一说自己的思路?
思路1:先算出减去2个后还剩多少,再算从还剩的里面减去3个后还剩多少。
思路2:也可以先算两次一共剪掉几个,再算最后还剩几个。
【设计意图:从主题图出发,提出问题,让学生列式计算。学生呈现出两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一种是学生熟悉的连减的方法,列出算式并标出计算过程,算出得数;另一种是先加后减的思路,想要先算加法,就需要改变运算顺序,这时候就为自然的引出小括号做足了准备。】
(四)感受小括号的必要性
师:你能用算式表示自己的解题思路吗?
教师巡视,寻找两种思路的学生。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再说说计算顺序。
思路1:师随学生的发言板书:10-2-3=5,然后讲解。
思路2:教师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怎么可以先算2+3,然后再进一步计算。
1.“创造”小括号,理解意义
师:你能在算式“10-2+3”中添加适当的符号,用这个符号表示先算加法吗?
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引入小括号
教师引入小括号,认识小括号,感受数学符号的统一性与简洁性。
3.使用小括号,明确运算顺序
含有小括号的的算式,要先计算小括号里面的。
4.小结一个算式中含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设计意图:为了表达自己的的想法,让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虽然小括号的写法是一种规定,但是让学生创造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渗透小括号的作用的过程,在不断的重复先算“2+3”的时候,也就是需要一个符号的产生,让这个符号保证优先计算“2+3”。从而小括号的.产生就有必要,含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就呼之欲出了。】
三、巩固练习
(一)说一说下面各题应先算什么,再计算
13-4+5=7+7-6=
13-(4+5)=7+(7-6)=
师:仔细观察上、下两个算式,找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计算加减两步式题,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二)连一连
师:小动物应该在哪节车厢上,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七1.2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教学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整堂课下来我发现有不足之处:
1.我在提问时,提问的针对性不强。一些学生并不明白我提的问题的意思。我应该在设计的时候更多得去考虑怎样的语言才是适合学生的,怎样的问法学生能够马上就理解的。
2.在讲课整个过程中,白板与PPT切换不自如,比较浪费时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多加练习对白板的使用,以及白板和PPT两者之间的切换应用。
3.在整堂课中,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我在白板上练习的比较少,导致孩子们的印象不深,未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校提供优秀的教学条件,我们应该多加应用,不能白白浪费资源。
4.我上课的亲和力还不够,肢体语言也不够亲和。以后应当多加注意。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连加及加减混混合运算的知识,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培养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掌握连加及加减混混合运算的知识,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前面已经参观了各种展览和馆区,妈妈决定带领小红去买几种纪念品带回家,他们出现了一点小问题,我们一起来帮帮她们好吗?
二、讲授新课
1、观察信息
(出示信息窗口5)我们先一起看看都有那几种标本?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说出每种标本的价钱。
2、提出问题
小组合作。回答下面问题;
妈妈想买什么标本?
拿多少钱去买?
大约还剩多少元钱呢?估计一下,
还剩多少元应该怎样计算的.?
3、全班交流
师:哪个组员一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解答的?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怎样进行解决
学生可能出现:
50-13=37(元)
37-17=20(元)
13+17=30(元)
50-30=20(元)
引导学生说一说每一步求得是什么?为什么要先算?能否将你们的两个算式组成一个算式,
小组再次合作
全班交流
先板书算式
师:这些算式你觉得熟悉吗?
有连减,加减混合算式
师:这些算式中先算什么?怎样列竖式?
引导学生比较一下两种不同的算式,哪一种更好,为什么?对于第二种方法,则重点引导学生是用50元减去13和17的和,因此要先算13和17的和,先算需要怎么办?怎样列竖式解答?
4、如果给你50元钱,你想要买哪些物品?还剩多少元钱?
学生提问,集体解答,解答时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举例连加算式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先请学生说一说每个月各有多少天,
然后解答自主练习第一题
2、比一比,谁最棒!
解答自主练习第二题
3、看看谁有一双孙悟空一样的火眼金睛。
解答自主练习第二题
四、小结
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91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推理能力。
2、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和探索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教学重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难点:
能说出用“凑十法”计算的算理,并体现算法多样化。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复习旧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0以内进位加法中的《9加几》,你还记得我们重点讲了什么方法吗?(凑十法)。那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有关《9加几》的知识,看看大家是否真正掌握了。
(一)大家一起来
多媒体有关9加几的口算体,学生进行抢答。
算完后,挑2—3道题,让学生用“凑十法”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又快又准的。
如:9+8=17,见9想1,把8分成1和7,9+1=10,10+7=17
(二)小火车开起来
出示下列的连加法,学生开火车进行口算,为呈现新课做铺垫。
7+3+2=8+2+5=6+4+1=
7+3+4=8+2+6=6+4+5=
7+3+9=8+2+7=6+4+8=
二、探索新知
(一)播放动画,引出问题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9加几》,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20以内进位加法中的8、7、6加几。(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师: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个小动画,看看动画里讲了什么。播放教材主题图运动会跑步动态情境(8个小朋友跑在前面,后面又有5个小朋友跑过来的情境)
问:动画中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让我们求什么?
预设:前面跑步的有8人,后面跑步的有5人,求一共有多少人跑步?
如何列算式?(8+5=13)
(二)合作探究,多种方法学习8加几
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这么快?先找人说一说,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讨论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师可以提示学9加几时,用了什么哪些方法,巡视同桌讨论情况,适时指导。
汇报方法:指名说一说用了什么方法计算的。(预设:点数,接数,画图,摆一摆等等)
教师相机板书,并鼓励孩子们想出的各种计算方法。
(三)方法总结,反馈补充
教师对学生所说的方法进行补充并总结,计算8+5=?时,可以用点数,接数,画图,摆一摆,凑十法。
(四)重点突破,解决问题
重点讲解用“凑十法”计算8加几。回忆学习9加几,我们是如何计算的。
1、利用凑十儿歌,帮助回顾旧知
师生拍手一起唱儿歌:1凑9,2凑8,3凑7来,4凑6,俩5相凑就满十。
2、理解“凑十法”思维过程,熟练说出算理
师:要想凑成十,见9想1,见8想几呢?(想2)(见7想3,见6想4,见5想5)
师指导学生利用凑十法说计算8加几的算理(板书指导说明):见8想2,把5分成2和3,8+2=10,10+3=13(指名反复练习算理,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3、练习巩固
用凑十法计算下列各题:8+3=8+6=8+7=
三、创设情境,自主探究6、7加几
(一)创设情境,复习8加几
师:刚才我们用凑十法学会了8加几的计算,为了奖励你们,老师腰带你们去羊村跟那里的'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你们想去吗?
(课件出示公交车,车上有关于8加几的计算题)师:去羊村必须要坐公交车,司机叔叔给我们出了几道难题,大家能答对吗?那我们开火车进行口算,口算后就可以出发啦!
(二)自主学习,用“凑十法”探究6、7加几
师:恭喜你们,这些题都答对了,司机叔叔送我们来到了羊村口,许多小羊们都在村口热情的欢迎我们,但是这时候灰太狼却冒了出来,他说:“哈哈,要想进羊村先过我这关!”灰太狼给我们出了什么难题呢?
计算:7+6=6+5=
自学提示:
1、用“凑十法”完成上面两题。
2、跟同桌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生自主学习讨论,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用凑十法说说算理。
四、综合训练,强化记忆
师:有关8、7、6加几的计算我们都学完了,你们太棒了!为了奖励大家,羊羊们邀请我们去羊村游戏广场去玩,你们想去吗?
(出示懒洋洋、喜羊羊、小灰灰、灰太狼等人物图片)问:你想跟谁去玩呢?想跟谁玩就点开哪个人物,每个人物后面有关于8、7、6加几的练习题。
五、全课总结,谈谈收获
师:向慢羊羊村长总结汇报,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生自由谈论)
这节课你们学的开心吗?羊村的孩子们也非常开心,他们祝大家学习快乐!我们下次再见吧!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科书第85页例1以及课后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基本技能: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2.数学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并合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解决问题:合作中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水彩笔 、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感知规律
师:这节课,老师想带领小朋友们做几节律动,看谁的眼睛亮最先学会,好不好?
(教师示范:拍手两下拍肩两下。师重复两次后边做边说:学会的可以跟着老师做。师生一同接着活动,重复四、五遍后教师喊停)
师:真不错,那再换一组头部运动:左右左右左右。(学生随着老师的示范不由得跟着做下去。)
师:做得真好!刚才小朋友们为什么学得这么快?
生:因为动作太简单。
生:就是几个相同的动作重复做下去。
师:那你们能不能也创造一组这样的动作让大家跟着做一做?
(学生思考,自己比划。)
师:好,谁先上来把你创造的动作教给大家,看谁最勇敢。
生:一边说边做。
师:真棒!创造了这样特殊的动作让我们大家做,其他小朋友还有没有自己的动作。
师:像这样的一组动作重复做下去就叫做规律。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课始我安排了“做律动”的游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感知了规律的存在。】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观察场景,探究规律
师:同学们开了联欢会,特意把场地装扮了一下。看,漂亮吗?用什么打扮的?(出示课件)
生:有花、彩旗、灯笼。
师:都是什么颜色的?
生:有红旗和黄旗,有红灯笼、蓝灯笼,还有红花和紫花。
师:它们是乱摆乱放的`吗?
生:它们排列的也有规律。
师:那好,我们就来研究都有怎样的规律。(出示彩旗的课件)彩旗是按怎样的规律排列的?把你看到的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同桌之间合作)
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黄红黄红黄红。
师:能完整的说一说吗?
生:我发现彩旗在排列时是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一面红旗这样重复地排列下去的。
师:很棒,那是以什么为一组排列的呢?请你试着在书上圈出来。
生:是按黄红为一组重复地排列的。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找规律已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但要想完整的表达却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把规律说完整、说清楚,既加深“规律”在学生脑中的印象,又体现了对学生学会完整表达自己思考方法习惯的培养。】
师:是啊!彩旗是按这样的规律排列的,再看看灯笼呢?(课件出示灯笼的排列,留给思考的时间)
生:灯笼是按一个红两个蓝为一组这样排列的。
师:是这样吗?(是)看小朋友又有怎样的规律?看谁找的最快。
生:小朋友是一男一女为一组排列的。
师:是的,彩旗是按黄红一组重复排列的,灯笼是红蓝蓝为一组重复排列的,小朋友是一男一女为一组有规律的排列的。从这里找到了这么多的规律,棒极了!
师:看,谁能猜一猜这个后面是什么?
生:后面是一个红色三角。
师:可以怎样想呢?可以先观察形状再观察颜色。
生:因为前面的图形是按一红一黄有规律的排列的,所以后面是一红一黄。
师:小朋友们同意吗?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说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本环节设计了“想一想”的场景,让学生在自己喜欢活动中,探究发现规律、体验规律,使学生在动眼、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加深规律的概念】
2.图形的规律
师:按你找到的规律,把后面空白的图形涂上颜色。(学生拿出图涂色)
教师巡视,发现有涂完的同学,可以让互相介绍自己的想法。
师:谁来介绍你的方法?
生:我是这样涂的。前面是按绿黄一组重复排列的,到了这里正好是涂绿色和黄色。而三角形是按黑红紫这样的顺序重复的,后面就要是红色和紫色。(学生到展示台前介绍)
师:你们同意他的想法吗?
生:同意!
师:检查一下,有没有涂错的同学?
生:没有。
师:把纸和彩笔放在桌子的最前面,看谁收拾的最快!
师:看到小朋友们都能找到图形的规律,顽皮的智慧星想来考考大家,故意把一些图形藏了起来.
(课件演示:顽皮的智慧星笑着挡住了每一组其中的一个图形)
师:看!智慧星先把谁藏起来了?生:红色的圆形。
师:同意吗?生:同意。(课件演示:智慧星消失。)
师:智慧星又把谁藏起来了?生:黄色的倒立的三角形。
师:对吗?生:对。
师:这个智慧星的后面是谁?生:绿色的三角形。
【几组图形的规律难度不大,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出来。当课件演示掌声想起时,学生的热情很高,会忍不住也鼓起掌来,充分体验着成功的快乐,并且争先恐后的抢着回答问题。】
3.猜规律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都猜对了。下面,老师也想摆一摆有规律的图形,请看老师做的。(出示 PPT)。
师:谁来猜一猜,老师下面接着会怎样摆?
生1:会是一个红色正方形和一个蓝色圆形.
生2:可能是一个黄色的三角形。(教师接着操作)
师:谁猜一猜,下面会是什么图形?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一个红色的三角形,两个蓝色的圆形。)
师:为什么第一次答案多种多样,这一次都认为是一个红色的正方形和两个蓝色的圆形呢?
生:因为前面就两个图形,还没有找到规律,后面找到了规律了。
师:是呀,只有图形重复出示了两三次之后才能找到规律。也就是说图形的规律不仅要看形状、颜色,还要看数量。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本环节让学生在猜测图形的活动中,更加明确规律的概念,加深对规律的认识,培养了推理能力。】
三、实践运用,体会规律
1.85页做一做。
2.欣赏规律美
师:生活中规律也是无处不在的,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规律的图片,请欣赏。(课件演示)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规律,欣赏规律,让学生发现原来数学离我们并不远,原来我们的学的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
3.创造规律
师:这么多的规律,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其实,你们的双手就可以创造出很多的规律美。现在请小朋友们当一个小小设计师,发挥你们聪明才智,创造出规律行不行?要求:用彩笔创作规律,分组合作,想想该怎样设计才有规律,然后动手画一画。看哪组作品最多。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活动结束后,教师有目的的让学生展示)
【在本环节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充分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摆学具的活动中创造规律。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散,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规律,找了规律,并且创造了这么多的规律,希望你们长大后当一个真正的大设计师,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丽、富强!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3
一、故事导入: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故事:数学乐园里来了许多数宝宝。9对1说:“你瘦瘦的,只表示一个。”又对0说:“你更小,没头没脑,什么也没有。”1和0脸红了,他们躲在一边,商量了一个好办法,你们猜是什么好办法?
生:1和0合起来变成了10,就比9大了。
师: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板书课题)
二、新授
1、10的数数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0——9,我们一起来数数。9再数一个就是——10。现在让我们到生活中找到10。看主题图。你在图上发现了什么?
生:有10只鸽子,10个人。(此处强调9个同学加上1个老师是10个人)
师:鸽子、老师和同学的数量都可以用10来表示。那么生活中也有10的身影,大家快找找!
生:10个手指、10个脚趾等等
师:同学们都是爱观察的孩子。请你用身边的学具表示出10好吗?比一比谁能摆的让大家一眼看出来是10个。
生:到前面摆一摆。一行5个,摆两行。
师:收学具,倒着数一数。现在桌面还有学具吗?用几来表示?
生:用0来表示。
2、教学10以内数的顺序
师:老师这有一些数,请学号1——9的同学到前面来拿着自己相应的卡片。那我们学过的数都到齐了吗?
生:还差0和10。
师:再来两名学生(学号是10的和最后一名学生)。请你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排队,加油!
生:学生拿着数卡站队。
师:我们一起来数数,他们站得对不对。
师:看着这些数,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呢?(可以老师先提问一个)
生1:9的后面是谁?
生1:7和9中间是谁?
师:那么9在10的前面,10在9的后面,你能用大于或者小于号比比9和10的大小吗?
生:9小于10,10大于9。(板书)
3、教学10的组成
师:同学们这节课认真思考,积极发言,摘得了数学王国的智慧果子。大家来数数,一共有几个?(可以出示小黑板)
生:一共10个。
师:如果把他们放到两个篮子里,该怎样分呢?同学们拿出10个小圆片代替苹果,不过这回同桌合作,一个人分,一个人写下来,比比哪桌合作的最好。
生: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师:要想分的公平,应该选哪个方案呢?
生:5和5
师:对歌游戏。我说3
生:我说3,3、7组成10。(此处可以同桌练习,学生自己选伙伴练习)
三、课后总结。
师: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数藏在我们周围,只要你用心观察,就会发现他们。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关系符号=并理解其含义,知道读法、写法,能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找一找,数一数,比一比的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化思想方法,以及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符号的简洁、明了的应用功能,感知符号在数学中的功能及其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以及创新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区分和记忆三种符号。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三种符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回顾已经学习了哪些数字?(1~5)
2.小猴欢欢今天过生日,它邀请了2位好朋友一起参加生日派对,欢欢的爸爸、妈妈帮它们准备了很多好水果,来看看都有些什么?(出示图片)(2根香蕉、3个桃子、4个梨)
师: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谁多谁少?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一一对应的把所有物品排列起来。发现猴子数量和桃子的数量一样多,梨的数量比猴子的数量多,香蕉的数量比猴子的数量少。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创设小猴过生日的故事情节有效地激发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旧知和新知搭建了桥梁。
(二)激发兴趣,类比迁移
1.认识关系符号
(1)教学
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说一说谁和谁同样多?
师:一只猴子吃一个桃子,桃子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要求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加以说明。3只小猴的数量和3个桃子的数量同样多,可以写成3和3一样多。
师:数量一样多的情况用符号怎样表示?
可以让学生先表达想法,之后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将3和3一样多写成3=3,并认识等号。
总结:当小猴和桃子的数量同样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来表示,读作3等于3。由于等号表示的是两边的数量相等,所以写的时候要把两条线画得均匀而且一样长。(板书3=3,等号,读作:3等于3)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上写一写这个新认识的符号朋友。
(2)教学
师:一只猴子吃一根香蕉,香蕉够分吗?大家想办法说明。
预设1: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出猴子多,香蕉少。
预设2:刚刚猴子的数量和桃子的`数量同样多可以用=来表示。这回猴子的数量比香蕉的数量多,也就是3比2大,可以用来表示,写作32。
总结:猴子的数量3多于香蕉的数量2,我们就用(大于号)来表示,把3写在前面,然后写,最后写2。读作3大于2。
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上写一写这第二个符号朋友。
(3)教学
师:分完了桃子和香蕉,现在咱们来分一分梨。一只猴子吃一个梨,梨够分吗?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1:用一一对应摆图的方法比较猴子少,梨多。
预设2:刚刚猴子的数量和香蕉的数量多可以用来表示。这回猴子的数量比梨的数量少,也就是3比4小,可以用来表示,写作34。
总结:也就是说把3写在前面然后写上这个符号,最后再写4。这个是小于号,表示3比4少,读作3小于4。
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上写一写这第三个符号朋友。要求学生用学具摆出图,找到两个数大小关系,并用所学的符号进行连接。将摆图的结果写出来,再与他人说一说。
师:刚刚咱们认识了3个很棒的符号朋友,通过读一读和写一写,你发现它们身上的优点了吗?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4)辨析:
大于号和小于号是一对好兄弟,长得很像,该怎么区分它俩呢?(张着大大的嘴的一边就是大数,尖尖的小尾巴的一边就是小数,大数在前面就是大于号,小数在前面就是小于号。)
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并教顺口溜:大数在前用大于号,小数在前用小于号。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2.小游戏:
(1)介绍游戏规则,出示两张数字卡片,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用或=连接。教师演示游戏玩法。教师出示5和3,学生选择摆在两个数中间。
(2)同学之间进行游戏,一人出题,其余人摆符号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基本技能: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2.数学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并合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解决问题:合作中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两种颜色的圆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感知规律
1.有星期和电话号码让学生感知规律重要
板书:重复出现
什么在重复出现?
我们把这几个数,叫一组,也就是一组一组地。板书:一组一组地
2.教学生读, 让人感应什么在重复的方法。
3. 板书:找规律
小结:你们为什么不能记住我的手机号,是因为我的手机号没有规律,看来规律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就来发现规律、研究规律、运用规律、并去找生活中的规律。
二、引导探究,寻找规律
出示熊大熊二为了阻止光头强破坏森林而建造的围墙图。
(一)寻找围墙的排列规律
1.找一找:让学生自己观察,去找一找围墙的排列规律。
2.说一说:
(1)让学生说出围墙的排列规律,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述:围墙的颜色是有规律的。
(2)教师提问:什么在重复?
红黄一组在不断的重复。
3.圈一圈:让学生圈出围墙重复的部分。
4.修一修:你能按照围墙的排列规律再继续把围墙修好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比较详细、具体,先让学生自己去找围墙的.排列规律,学会用语言表述规律,同时利用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一组”的规律性排列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对圈出、画出重复部分的操作活动,突出规律的“核心”,加深学生对于规律的理解,也为学生下一环节的学习做了充分的铺垫。】
(二)感知方向的排列规律
从游戏中感知左右的重复排列,从而引出方向也有规律。
(三)过桥问题
1、生找规律。
2、读规律。
3、使生认识到此处的规律由两个一组变成了三个一组,当两个一组找不到时,可以试着三个一组找一找
【设计意图: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规律”,帮助学生通过对比性的分析,更全面、深刻地认识规律。】
(四)饼干问题
【小结:这里不再是颜色,而变成了形状上的规律,不再是两个一组,也不是三个一组,而变成了四个一组。】
(五)地板和窗帘问题
1、找规律。有颜色、形状、大小、方向四方面的规律。
2、拍手读规律。
【小结:在熊二家我们发现了那么多的图形,它们都有规律,今天,我们就用学到的规律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三、闯关游戏,运用规律
第一关:说一说。
第二关:猜一猜。
第三关、摆一摆。让学生创造规律。
第四关、从形状和颜色两方面寻找规律。增加了题的难度。
【设计意图:通过闯关的形式,由易到难,有梯度题型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同时,通过说一说、猜一猜等活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此环节重在体现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以“听会忘,看能记住,做才能学会”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四、回归生活、寻找规律
1、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规律。
2欣赏有规律的图片。并配有押韵的语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规律、欣赏规律、创造规律在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并感受到有规律的事物能带来美感。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体现“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符合新课标和新理念。】
五、课堂总结
这一环节我总结全课,为本节课画上了一个句号,同时鼓励学生创造出更多美得规律来点缀我们的生活。
六、作业
让学生设计一串手链送给自己喜欢的人。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规律美,让学生切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自己设计作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创造美,并且通过课外延伸,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再次走进生活,培养学生发现与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与能力。】
板书设计 :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4-15
数学教学设计07-21
数学教学设计06-14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04-19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1-24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05-20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06-15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8-19
数学面积的教学设计08-18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