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植树》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植树》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06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建立并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2.利用线段图理解“点数=间隔数+1”“总长=间隔数×间距”等间隔数与点数、总长、间距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建立并理解“点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培养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并能熟练掌握这种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出示,设疑激趣
教师:哪位同学知道我们国家设立的植树节是在哪一天?(3月12日)在这一天的植树活动中,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 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 m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教师: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吗?
预设1:20棵。(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每隔5 m栽一棵,共栽100÷5=20(棵)。
预设2:我认为是21棵,因为题目中写着“两端要栽”,所以要再加1棵。
教师:你认为哪一个结果是正确的?(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直接出示例题的情境,通过学生的尝试解答,既是对教学起点的了解,又利用两种不同的结果设置疑问,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热情。
二、经历过程,感受方法
教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进行检验呢?(画线段图)那我们可以在草稿本上试一试。遇到了什么困难?
预设:100 m太长了,不太好画。(追问:那我们可以怎么办?)
学生:可以先用简单的数试一试。(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经历分析思考的整个过程,感受“猜测──验证”的学习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深刻地体会“从简单事例中发现规律,并利用此规律解决较复杂问题”的数学思想。
三、探索实践,建立模型
教师:先看看20 m的距离,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可以栽几棵树,在草稿本上画一画。
实物投影或课件出示:
教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20÷5=4,20 m被平均分成4段,因为两端要栽,所以要栽5棵树。
教师:再画一画,25 m可以栽几棵树?(学生操作)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25÷5=5,就是把25 m平均分成了5段,因为两端都要栽,所以要栽6棵树。
还可以这样画:这里的蓝色线段表示什么?(间隔数)红色线段呢?(植树棵数)
教师:不画图,你能把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在课件上输入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棵数要比间隔数多1。(追问:可以用怎样的一个式子表示?)棵数=间隔数+1。
教师:谁能说说为什么要“+1”?(因为两端都要栽,所以栽树的棵树比间隔数多1。)你能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开头的问题吗?(指名回答,分析讲解)
教师:回顾这个问题的解答过程,说说你的想法。
归纳小结:在解决较复杂或数据较大的问题时,可以先从简单数据出发得出规律,然后将规律运用于复杂问题进行解决。
【设计意图】“画示意图──抽象出线段图──不画图”的教学过程,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设计理念,也正是在这一进程中,通过积极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建立起“一条线段两端都栽”这类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四、利用新知,解决问题
教师:根据刚才学到的知识,还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1.在一条全长2 km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 m安一盏。一共要安装多少盏路灯?
教师:读完这个题目,你觉得有哪些地方需要特别引起注意?
预设1:单位不统一,要先进行转化再计算。
预设2:两旁。(追问:表示什么?)就是两边。你能通过画图的方法表示出“两旁”吗?在计算时该怎样体现?(先算出一边的路灯的数量,再乘以2。)
学生练习,指名回答。
2 km=20xx m(20xx÷50+1)×2=82(盏)
答:一共要安装82盏路灯。
教师:20xx÷50算的是什么?(间隔数)“+1”说明了什么?(两端都要安装)
2.马路一边栽了25棵梧桐树。如果每两棵梧桐树中间栽一棵银杏树,一共要栽多少棵?
教师:仔细读题,认真思考,说说你对这个题目的理解。
引导得出:要求一共栽多少棵银杏树,实际就是求梧桐树的间隔数。由“棵数=间隔数+1”可得“间隔数=棵数—1”。
25—1=24(棵)
答:一共要栽24棵银杏树。
教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可以先用比较简单的例子,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验证)和这题有关的简单的例子,我们只要张开一只手。五个手指相当于题目中的?(梧桐树)每两个手指之间栽一棵(银杏树),可以栽几棵?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设计意图】练习中的实际问题,相比例题有一些变化,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1题用画图的方法直观地表示出“两旁”,解决了算式中为什么要“×2”的问题;第2题先让学生思考,说说自己的理解,验证的`环节既是对方法的回顾,又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
五、逆向思考,拓展新知
园林工人沿一条笔直的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 m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教师:读题并思考,要求“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就是求什么?(路长)跟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预设:例题是知道了路长求栽树的棵数,这题是知道了栽树的棵数,求路线长度。
教师追问:该怎样解答呢?试一试,并说说你的思路。
(36—1)×6=210(m)
答: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是210 m。
教师:“36—1”算的是什么?(间隔数)再根据“间隔数×间隔距离=路长”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练习,加深学生对例题中发现的规律的理解。该题是植树问题数学模型的逆向应用,有了前一题“间隔数=棵数—1”的知识为基础,学生应该能比较容易地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也可引导他们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答。
六、回顾思考,全课总结
教师: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跟大家交流一下。
根据学生回答,强调:
1.解决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棵数=间隔数+1。
2.当遇到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可以先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然后应用找到的规律来解决原来的问题。
《植树》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第四册基础训练说话
教学要求:
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并有重点地观察图中有关的人和景物,按照问题的要求连起来说一段话,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春天大自然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说话课前铺垫。
师:冬爷爷悄悄地走了,春姑娘带着春风、雨水、阳光来到我们当中,小朋友想和老师一起去看看春天吗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呢
1.(出示春景图,配音乐)在美丽的春天里,你看到了什么
2.指名学生各说一个景物,并指导把句子说生动。
例:春雨拿着彩笔排着队跳下来,落在花上,点红花儿,落在草上,点绿小草。
花儿伸伸腰,笑着开了,小草用力从地里钻出来,啊,一个多美的世界啊!
3.(出示图,字)指名填空:桃花()了,柳树()了,田野()一片,小鸟(),春雨(),春天()!
二、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初步了解植树图意和问题。
过渡:多美的春天啊!除了我们看到的景物以外,春天还有些什么呢让我们走出教室,到郊外去看看吧。
(出示P27整幅图)出字提问:图上是什么地方,有什么人,在干什么(指名学生用简单的话说说)
三、分散难点,局部感知。
指导有顺序有重点地进行观察,回答问题。
1.问题: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什么地方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出示图的.上部分)出字:景物、人物。
观察顺序:由近及远。
①景物:(学生练说)
人物:小朋友穿着春装,在植树。
(说明是春天)
②景物:小河、田野、小山。远
(说明是郊外)
学生练习,先按照问题回答,再根据问题的内容说说春天。
郊外的景色:
(小组讨论,指名有层次,有梯度地练说)
2.(出示P27整图)提问:图上有哪些人,在干什么
①用简单的一句话说说。
②仔细看图,练习说话。(出示图,用红圈分成四块)
出示提示语:有的……有的……还有的……
③扩展练习:他们是怎样植树的
(出示四小图,坑,扶树,培土,浇水)提示语:先……再……然后……
④说说他们干得怎样
⑤学生分组练说,把①②③④连贯、完整的说出来,师指名说。
四、整体感知,形成能力。
说一段完整的话,把三个问题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
1.出示整幅图,出声问例话。
2.学生两个小组说,再点将练说,说得好给予肯定。(出示点将盘)
五、说说植树的意义,教育学生爱护花草树木,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做环保小卫士。
六、创造条件,带学生到郊外或校园里参加植树活动,再把怎样植树的过程说一说,或学生自己栽种一棵生日树,写写观察日记。
《植树》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透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透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潜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情感目标:
1、透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间距数+1=棵数,棵数-1=间距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原型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他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他里面还藏着搞笑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他吗?请举起你的右手。(五指伸直、并拢、张开)
师:张开的五指中有几个空隙?(4个)数学中我们把这个“空隙”叫“间隔”。(板书)我们发现5根手指中有4个间隔,那么4根手指呢?3根呢?
2、举例生活中的“间隔”
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两棵树之间、两个同学之间、钟声…)
3、根据生活实景信息回答问题。
(1)公园的一侧一些树,数了数有6个间隔,一共栽了几棵树呢?(7棵)
(2)庄老师家在6楼,从1楼到6楼要爬几层楼?(5层)
(3)河边的护栏有5根铁链,需要几根柱子?(6根)
4、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的'5根手指间有几个间隔;爬楼梯要几层。铁链需要几根柱子等,数学中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
二、构建模型
1、用图象语言描述“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师:(右手)我把5根手指看作5棵树,他有4个间隔。那么,6棵树、7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呢?你能用一个图来展示说明吗?(生作图,展示)
2、构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1)我们一齐来看一下这几位同学画的图,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吗?
(2)比较一下这几种作图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简便,看起来清楚?(是阿,用线段图的方法最简便,因此它也是我们最常用的。)
(3)透过画图,我们发现这条路的两端都栽了树,这就是我们这天研究的植树问题的一种类型。(板书:两端都栽)
(4)在线段图上,我们用点表示栽的树,几个点就是几棵树,透过画图,我们明白6棵树之间有5个间隔,7棵树之间有6个间隔,那么你能想象一下10棵树之间、50棵树之间、100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植树棵数间隔数67
(板书:棵数-1=间隔数间隔数+1=棵数)
师:这天表现真不错,一下子就能找到这其中的规律,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三、利用模型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师:此刻老师要考考你们了,谁敢理解检查?既然大家都想来,那么我们一齐来。
课件出示:同学们要在全长5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谁能大声清楚朗读这个题目?
(2)从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小路长50米,两端都要栽、每隔5米。)
(3)两端都要栽是什么意思?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哪两棵树之间相隔5米?
(3)这题也能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解答,你能试着画线段图吗?
(4)展示学生线段图,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吗?
(5)为了看起来更清楚,老师把这张图移到了电脑上,你能猜猜许老师画图的意思吗?从这张图上你能够了解些什么信息?谁也明白了也想来说给大家听一听的?
(6)线段图里其实就反映着题目的意思,你能看着线段图用算式来解答吗?学生独立列算式。
(7)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①出示学生各种答案,板书在黑板上。
②对于这几种方法,你们有什么看法吗?(生:我认为……)
③擦去错误答案,留下正确答案:100÷5=10(个)10+1=11(棵)
④师追问:大家都认为这种方法是正确的,那么谁能告诉我算式中的“50”表示什么吗?“5”表示什么?“100÷5=10(个)”又表示什么?(板书:间隔)为什么“+1”?(两端要栽,它比间隔多1)“10+1=11(棵)”表示什么?(植树棵树)这其实就是运用了“间隔数+1=棵数”这个规律。
⑤谁能够完整地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思?有谁听明白了,也想来说一说的?既然大家都想来说,那么我们就同桌互相说一说。
2、试一试
师:如果老师把题目改一改,看看谁还会?
课件出示:“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校园决定在全长120米的求索大道一边插上彩旗,每隔8米插一面旗(两端都插),一共需要准备多少面彩旗?
(1)生轻轻读题,说说从这个题目中你了解了些什么信息?
(2)和刚才这题比较,你想说什么?
(3)学生独立列式并汇报。
3、巩固新知
师:恭喜大家,顺利透过检查!你们还想理解新一轮的挑战吗?
课件出示: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1)生独立阅题,说说这个题目中又有哪些数学信息呢?
(2)这个题目和前面做的两题有什么不同呢?(①前面那题告诉路的长度,而这题求路的长度。②前面那题求植树棵树,而这题已经告诉了植树棵树。)
(3)在做前面那题时,我们是先求什么的?(间隔数)那在这个题目中,我们就应先算什么?
(4)学生独立解答并汇报:
(5)板书学生的各种答案,你有什么看法?说说理由。生列式:36-1=35(个)35×6=210(米)
(6)擦去错误答案,师追问:“36”表示什么意思?再“-1”表示什么?(板书:间隔数)这其实就是运用了“棵数-1=间隔数”这个规律。再“×6”又是什么意思?(板书:总距离)
《植树》教学设计4
《植树的牧羊人》,又名《种树的男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1953年写的一篇小说,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把土丘变成了绿洲的故事,分享了《植树的牧羊人》的教学设计给大家参考!
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本课是一篇著名的绘本故事,作者虚构了一个在贫瘠荒原孤独种树的牧羊人形象,通过荒原前后境况的对比,突出人物品质,表达了对老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全文以叙事为主,展示牧羊人改造荒原的努力,最后以议论点题。这种议论与叙述的有机结合,使文章生动感人,值得悉心体会。
学情分析: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过渡到初中,基础较为薄弱,但思维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充满兴趣。教师应循循善诱,步步引导,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品读文本,交流互动。
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牧羊人的情感。
2.通过品读文章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结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创造奇迹的意义。
教学重点:品读重点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创造奇迹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图片,对话导入
二、默读课文,探寻奇迹
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牧羊人生活的这片土地出现了怎样的奇迹。
明确:原先,这里是一个无边无际的荒野。
然后,这里像一块铺在高原上的“地毯”。
后来,这里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沃土。
三、跳读课文,走进奇迹创造者
1.再次默读课文,说说,奇迹创造者是怎样一步步把荒漠变成绿洲的。
例句:(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在仔细盖上泥土。
(2)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棵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
(3)他说,这块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总结:他是有信念、执着坚持、慷慨无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人
2.圈点勾画出“我”对牧羊人评价的句子,体会“我”对他的情感。
四、寻找身边的“奇迹”创造者
根据【链接】说说你的看法,并分享给你的小组。
五、小结:愿我们都能做这样的牧羊人,种植希望、播下幸福,成为“奇迹”的创造者。
六、作业布置:写一写,你知道的“奇迹”创造者 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一个你身边的牧羊人。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小片段。
七、板书:荒地绿洲
(对比)
(执着、乐观 )老人
七、教学反思:本课是一篇小说,虽然小说以人物为中心,可本文语言较为简单,可不必一个一个句子分析。本课以“奇迹”为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整个过程较为连贯。
教学反思:
《植树的牧羊人》是七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较前面的几篇课文,本文的篇幅明显长了许多。好在的内容并不深奥,所以学生理解起来也不晦涩。在教学中,我抓住了以下几个重点。
1、解题。
当我把“植树的`牧羊人”这个题目写在黑板上时,我问学生“你能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在引导中,学生答出了“这是写人的”“这个人的身份是牧羊人”“主要写他‘植树’”……对于七年级的孩子,能在解题时答出这些内容,我是很欣慰的。满意之余我,我追问“对于标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纷纷提问“牧羊人为什么要植树”,我顺势而导,进入了文本的分析。
2、小说文体的介绍。
在讲解文体知识前,我在PPT上打出了本文的背景介绍“《植树的牧羊人》是作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学生读完后,都好像探索大发现似的,说了句“这是虚构的啊”。我点点头,在黑板上写下了“小说”二字。接着“小说三要素”、“我”不等于作者,这些概念就迎刃而解了。
3、对比手法的渗透。
有好几处对比,一是“新旧高原的对比”,二是“植树创造和战争毁灭的对比”。在梳理完“我”和“牧羊人”三次相遇的情节后,我让学生找出关于“主人公情况”和“高原状况”的句子并概况。引导学生展开“变“与”“不变”的讨论。最后得出“人类不仅可以毁灭,还能够创造”的主题。
4、深入文本的探究。
本文虽是小说,但是对学生写作记叙文也有很大的启发。特别需要谈的就是结构的紧密联系。这不仅体现在首尾两段,甚至的每一处都有很好的照应。在教学中,我先梳理情节,然后逐段逐句地带领学生去读。在字里行间的品读中,我不时地问一句“你怎么理解这句话”“这句话是不是闲笔”“你觉得这段中那一句最值得品味”。学生都很聪明,很快就发现了“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去做,就动手种树吧”“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等句子。这些句子一找出,人物的形象和的主题就显而易见了。
有人说,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这样的人,其生命一定是阳光般灿烂炫美。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可以造成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即积极的心态还是消极的心态,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 这位牧羊人,不知道1914年的战争,也不知道1939年的战争。他天天和树打交道.和树相依为命,他用心灵的语言和树谈心,默默地交流。过的是淡泊生活 。他通过亲身经历证实了孤独者“找到了过得美满幸福的好办法--爱让生活多份阳光。
《植树》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几个层次,这节课主要是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教材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植树活动为线索,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建立数学模型,再利用规律回归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五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说明这个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通过观看图片为起点,以学生熟悉的手为素材,让学生感知间隔以及植树与数学的联系。
二、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
四、多角度的应用练习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性: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运用规律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
理解间隔与棵树之间的规律(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全长÷间隔长)并能运用规律解决抽象的植树问题。
教学方法:
1、采用手指引出间隔,让学生理解间隔,引出与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
2、分组探究,发现规律,建立数学模型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4、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
PPT课件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照片引发的思考
师:植树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它不仅能够绿化环境,净化空气,使我们在劳动中得到锻炼,而且,在植树的过程中还蕴含着很多很多的数学问题,怎么样有兴趣探讨吗?
在学习之前先学习一下和植树问题相关的知识 出示图片(让学了解间隔和间距)
师:课件:在100米长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 (指名大声朗读)
师:(生读完)说说吧学校植树都有哪些要求(指名回答)
师:每隔5米种一课
师:每隔五米指的是什么(点名回答)
生:间隔
师:这个词不错(板书间隔)。间隔指的是什么?
生:两棵树之间的距离
师:学校要求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生:5米
师:还有哪些要求吗?
生:两端都要栽。
师:这个要求也很重要(板书两端都要栽)
说说是什么意思?
生:两头都要栽
师:你能用手比划比划吗?
生:能
师:还有什么要求吗?
生:在100米的小路的一边
师:强调一边就是一行
让学生试着独自完成提前的题卡(老师巡视找到不一样的结果20、21、22让他们写在黑板上)
师:做完了吗
生:做完了
师:做完了,看黑板,同样的要求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答案,同意20的举手21的举手22的举手!那学校到底该买多少树苗呢?
三、合作探究、寻找规律
1、小组探究,给予充分的时间。
那咱们就4个人一个小组探究一下这个问题,听要求,画一画,摆一摆或者模仿实际种一种!开始吧(这时教师下去指导巡视)
师:大家往前看,大家探究出来结果了吗?
学校到底需要买多少棵树?谁来说?(点名回答)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21棵。
师:同学们对于这个小组讨论的结果21棵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大家都是正确的
你们小组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得出结论的呢?
生:画线段
师:愿意展示给大家看吗?
大家注意听,看看这位同学的方法和你们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总结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00米,100除以5是20个间隔
师:是20个间隔吗?你带着同学数一数。20个间隔没错,那一定是21棵树吗?
生:最后一棵没加上
师:你把什么当成小树啦?
生:线段上的小端点
师:数一数是21个吗?
生:是
师:听明白了吗?有什么想问问他的吗?
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生:摆铅笔,2根1个间隔3根2个间隔4根3个间隔5根4个间隔
师:为什么加一呀
生:最一开始的一根或者最后一根没算
师:也就是学校要求两端都要栽
师:当做两端都要栽的问题时 间隔数+1=棵数
师: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种思想很可贵,发现规律,其他的组也是这么考虑的吧!
看看这一规律的发现过程出示ppt
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全长÷间隔长
师:请同学们很自豪的把自己总结的规律读一遍。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操作、思考、教师巡视)
师:有答案了吗?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劳动成果,你是怎样想的?你能在黑板上来“改一改”吗?
师:6棵树几个间隔7棵呢99棵呢200棵呢
8间隔几棵树呢50个间隔呢1000个间隔呢
师:植树问题不仅能解决植树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说安路灯
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m安一盏。一共要安装多少盏路灯?(找同学朗读)能解决吗?巡视过程中找41,82两个答案
师:同学们算完了吗?看大屏幕(展示两个答案)你们同意那个?强调两旁 乘2
这个同学的错误正好提醒了我们做这类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两旁 两旁需乘2同意吗同学们?
师:今年雾霾挺严重的刚刚还因为雾霾放了假所以呀
北辰区政府为了减少尾气排放,减少污染,方便市民出行,为北辰人民新开设一条公交线路604路,从新河桥到东站后广场共有18站,相邻两站的距离大约是700米,这条线路大约是多少千米?
能解决吗?写在题卡上 做完了同桌互相检查(老师下去辅导)
师:谁说说你是怎么样算的?
生:18-1求出间隔数
700×17=11900(米)
11900米=11.9千米
师:都对了吗?
生:做对了
师:你们家里都有钟表吗?听过钟声吗?你听当当这是几时?
生:2时
师:当当当,这是几时?几个间隔?在钟声里面也有数学问题一起看看谁能大声朗读?(出示ppt)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 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敲完?
师:能试着解决吗》做在题卡上,有困难了放在我们小组内解决,看看能不能解决。(巡视)同学们有结果了吗?哪个小组愿意汇报?
生:5-1=4 (个) 8÷4=2 (秒)12-1=11(个)11×2=22(秒)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
总结:这节课大家都有什么收获?
两端都要植: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棵数-1
板书设计:
植 树 问 题
两端都栽 棵树 间隔数
《植树》教学设计6
仔细观察图画《植树》,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特别要注意近处两个人的动作。先说一说,然后写成一段话,注意把句子写通顺、写连贯。
【指导】
仔细观察,是写好看图作文的关键。怎样才能做到有顺序,有重点的观察呢?同学们首先应该审清题意。从题目要求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观察图画《植树》,第一要看清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第二图上画的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第三特别注意近处两个人的动作。明确了观察重点,我们就可以按照学过的一些观察方法,如由近及远,由远及近,从整体到局部等,去进行细致地观察。
植树,就是种树,栽树。同学们一定都不会感到陌生。从图上近处的两个人来看,他们一定是在种树。小女孩儿两手稳稳地扶着小树苗,小男孩儿弯着腰,两手握着铁锹,正铲起土往树坑里填,小女孩儿脚边的水桶显然是用来浇水的。在他们身后土坡上,已经有了十几棵新栽下的小树苗,一群和他们年龄相仿的小学生,有的在用锄头刨坑,有的在给小树苗浇水,有的扛着铁锹正准备再栽下一棵,有的背着小树苗正朝坡上走来。从远处林立的高楼和离他们不远的一条河来看,他们可能是在护城河的岸边,可能是在郊外的山坡、荒地上。有了细致的观察做基础,同学们才能写出内容具体的看图作文。
观察不但要有顺序,还要有主次之分。抓住主要人物进行观察,在描写中注重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刻画,同时,要注意运用联想和想象,比如开头怎么样,结果会怎么样,从动作中想象人物会说什么,会想什么,尤其是近处两个人的动作。描写要注意点面结合,除主要人物具体描述外,环境描写应做为主体内容的衬托,做为背景的人、物、景等也不必一一罗列,做简单的交代就可以了。选取记叙材料的时候,应该注意侧重于表现中心的内容。
在记叙的过程中,可以选取不同的结构顺序。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叙,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依次叙述。也可以由对主要人物的描述扩展到整个劳动场面的描写。无论怎样叙述,都不能丢开“植树”这个主题,过程要分几步写具体。
【习作评改】
原文:
植树
一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植树。路上,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天气很好,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春天真美啊。老师给我们分了工,我们大家就分头干了起来。
同学们先挖树坑,挖完后把小树苗放进去,再填上土,最后再给小树苗浇点水,一棵小树就种好了。大家干得兴高采烈。小刚和小红干得特别认真。小红扶着小树苗,小刚给小树苗填土,小树苗种好了,他们都高兴地笑了。经过一个上午紧张愉快的劳动,同学们在小土坡上种了几十棵小树苗。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同学们心里高兴极了,在老师的带领下,满意地回去了。
评改意见: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小作者没有认真审题,弄清题意。题目要求在观察中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特别强调要注意近处两个人的动作,因此文章的重点应写图画上近处两个学生植树时的动作,分几步写清楚植树的过程,这些在文章中并没有具体地介绍,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只是“小红扶着小树苗,小刚给小树苗填土。”怎样扶,怎样填,以及他们是怎样挖坑,怎样互相配合,小作者都没有写清楚。观察的不细致,反映在文章中,就让人感到语言简单,内容空洞。因而在人物的语言,神态等方面,小作者缺乏想象。描写主要人物的神态,只有一句“他们都高兴地笑了”,没有一句对话,使图画的内容并没有在读者的眼前像放电影一样活起来,显得死板。
文章内容松散,有时与主题脱节。开头部分老师带同学们去植树,具体的时间,地点,原因都没有写。“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一句更显得突兀,对天气的描写与赞美,本来可以与植树联系起来,但又被作者忽视了。
对劳动过程的描写,作者用“先怎样,再怎样,最后怎样”一笔带过。没有劳动的场面,没有具体的人物活动。图中的学生们从他们手里的工具以及动作可以看出,他们有的在挖坑,有的在浇水,有的扛来小树苗,有的自己干,有的两三个人一起干。文章中没有描述。主要人物的描写中,也让我们不能了解植树的步骤,过程是怎样的。
文章结尾没有起到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在老师的带领下,满意地回家了。”满意什么,为什么满意?劳动的结果只是种了几十棵树,植树的意义何在?读后并没有使人受到教育,明白植树对保护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这是文章的一大不足。
【优秀习作】
1 植树
我们光明小学三(5)中队的少先队员,为了给首都的绿化建设做贡献,在植树节的下午到护城河边植树劳动。
到达植树地点后,同学们自觉分成几个小组,按照分工起劲地干起来。我和小明是一组,他很快挖了一个两尺多的坑,我把坑里的石头子儿清理干净,就拿起一棵小树苗,直直地竖在坑里,两手牢牢地扶住树干,对小明说:“来吧,可以填土啦。”小明笑呵呵地“哎”了一声,挥动铁锹,把刚才挖出的土一锹一锹地填到坑里。小明干得可仔细啦,生怕铁锹碰伤了小树苗。我等小明填到一半,轻轻地把小树苗往上拔了拔,这样可以让小树苗的根更舒展,小树长得更快更好。填好了土,我又跑到河边打来一桶水,浇在树坑里。小树种好了,我和小明的额头上都渗出了汗珠,可是看着亭亭玉立的小树苗,我们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哪还在乎劳累。再看看四周,嗬,同学们也都种下了十多棵小树苗。他们正在挖新坑。继续种树,干得正欢呢。当然,我们俩不能落后又领了新任务,继续进行植树战斗。
【评析】
观察仔细,想象合理,能够抓住图画的重点,在观察中点面结合,既有主要人物的具体表现,又有整个劳动场面的描绘。
叙述条理清楚,主题明确,语句通顺,连贯。场面描写简洁明了。主要人物的动作,心理语言,神态写得很具体。扶、挥、铲、拔等描写得细致入微。内容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文章的另一特点是开门见山,既交待了事情的起因,又点出了中心思想,对劳动过程的描写,由画面产生的联想都紧紧围绕着中心:为了给首都北京的`绿化建设做贡献。符合本次看图作文的训练要求。
2 植树
一个春光明媚的星期天,班主任李老师带领我们全班同学到西郊公园参加植树劳动。到了公园河边的上坡上,李老师给我们分了工:一组挖坑,二组抬水,三组栽树浇水。说干就干,不一会儿,土坡上到处是忙碌的身影。我和小丽负责栽树浇水,小丽两只手握住小树苗的树干,把它竖在坑里。我煞有介事地往手心里“呸”了一口,两臂一直一弯,双手握紧铁锹,铲起坑边的土,填进坑里。铲着铲着,小丽忽然,喊到:“等一下!”我一愣:“怎么了?”小丽看着树坑对我说:“看,一块石头,把它捡出来吧,不然会影响小树生长的。”我仔细一看,真是一块圆溜溜的石头,我弯腰捡起石头,放在一边,再铲土的时候,我更细心了,看到有小石头就捡出来。填好了树坑,我和小丽把桶里的水缓缓地倒进坑里,我又用锹在树苗周围的松土上拍了拍,一棵小树苗就稳稳地挺立在柔和的春风中了。那轻轻摇动的嫩枝条点着头,好像在说:“谢谢!谢谢!”劳动结束了,同学们望着满坡新栽下的小树苗,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片茂密挺拔的树林。
【评析】
这篇看图作文的小作者联想力强,运用语言准确,生动。种树的时候,“我”煞有介事地往手心里“呸”了一口,两臂一直一弯,双手握紧铁锹,铲起坑边的土。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一个认真、可爱、勤劳的小学生形象。从对文中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善于观察,并且能够进行合理的想象。
植树的过程一步一步写得具体,清楚。挖坑、栽树、填土、浇水,条理清楚,叙述详略得当。
能够运用拟人的写作方法,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中心明确。
3 植树
在一片宽阔的河岸边,一群小学生在春风中植树。看,他们三三两两结成小组,你挖坑,我抬水,干得有条不紊,热火朝天。不大一会儿,原来空旷的河岸上已经挺立起十几棵小树苗。近前的一男一女两个小学生干得多认真啊:女学生稳稳地握住小树干,笔直地把它竖在坑里,盯着小树苗的眼神里,流露出无比的喜爱。男学生干得更细致,他弯腰曲腿,挥动铁锹,铲起坑边的土,轻轻地填进坑里,好像用力猛了,就会碰伤小树苗那娇嫩的根。树坑填好了,男学生顾不得擦一擦脸上的汗,让自己有点酸痛的臂膀歇一歇,就拎起水桶,将水慢慢地注进坑里。女学生用两手把坑边的土扫进树坑,又用力按了按。做完了这一切,两人望着挺拔的小树苗,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又继续干了起来。太阳渐渐升高了,河岸上已经变了样,再不是光秃秃的,几十株小树苗在轻柔的春风中轻摇着细嫩的枝条,让人看了感觉心情舒畅。映衬着远处一座座高楼,小树苗给城市带来了勃勃生机。
【评析】
文章的描述与图画内容相符,又对图画内容进行了加工,润色,文章显得完整,生动。
植树的过程,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顺序,运用流畅、简洁的语言进行了具体的描写。点面结合:“面”,“他们三三两两结成小组,你挖坑,我抬水,干得有条不紊,热火朝天。不大一会儿,原来空旷的河岸上已经挺立起十几棵小树苗。”“点”,“近前的一男一女两个小学生干得多认真啊……”过渡自然,内容紧凑。观察仔细,想象丰富,如对男女学生神态的描写。小作者头脑清楚,知道自己在写什么,为什么写,因此读者也很容易体会出本文中心。
4 植树
阳春三月,是植树的好季节。植树造林不但可以美化环境,还能为人类提供所必须的氧气,净化空气。
星期天一大早,我们就来到了一座小山坡上。同学们有的挖坑,有的搬运小树苗。大家不怕苦,不怕累,干得很起劲儿,不时传来阵阵的笑声。这时,小刚和小红来到一个挖好的树坑前。小刚扛着铁铲,小红小心翼翼地拿着小树苗,轻轻地放在坑里,然后用一双小手扶着树苗。小刚用铲子一铲一铲地培土,边铲边说:“小树苗可以在这里牢牢地扎根啦!”小红也高兴地说:“小树苗有家了!这回它们可以在这里生长了。等到20xx年,小树苗就长成一棵棵高大挺拔的大树,那时,咱们国家就更富强了!”培好了土,两人顾不上喘口气儿,又赶紧抬来一桶水,小红把水慢慢倒进坑里,松松的土遇到水,有点往下蹋,小刚又铲了几铲土填进坑里,还用铲子的背面拍了拍,两人一起用剩下的土给小树砌了一个圆形的土围子。做完了这一切,小红用手将小树拔了拔,又摇一摇,满意地对小刚说:“我们的小树苗一定会在这里长成参天大树的。”他们俩都笑了,笑容像春天的阳光一样灿烂。
【评析】
文章开头一段既是事情的起因,又是中心思想,为什么植树,作者讲得很明确,树木可以美化环境,提供氧气,净化空气。
文中人物的语言,也反映出文z章要表现的中心“小树苗可以在这里牢牢地扎根啦!”“等到20xx年,小树苗就长成一棵棵高大挺拔的大树,那时,咱们国家就更富强了。”树与人的关系更进一层。联想也是为内容服务的,联想得好,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含;联想得不好,会使文章变得结构松散。
真实、细致的动作描写,来自小作者准确的观察与发现。
5 植树
植树节就要到了,中队委员会决定组织同学们在植树节那天参加植树劳动,并进行“绿化首都小能手”的比赛。植树节那天一大早,同学们就来到了离学校不远的一片荒坡上,分配任务之后,辅导员一声令下,大家争先恐后地干了起来。因为是劳动比赛,大家干得既带劲又仔细。挖坑的,挖出的坑又圆又好,土里的石头捡得干干净净。抬水的,一趟又一趟,及时地送到栽树的同学身边。李明和闫文是一组,俩人早就商量好了要争当小能手。李明老练地握着铁铲,铲起坑边的土,准确地填进坑里,累出了汗,索性解开外衣的扣子。闫文两手小心地扶着小树苗,目不转睛地看着小树苗,生怕有一点歪斜。培好了土,又绕着树坑给小树浇了一桶水,两人把树坑堆圆,踩实,树坑周围打扫干净。看着自己的杰作,两人满意地笑了,彼此交换了一个充满自信的眼神。两人心里都在想:我们要争当小能手,要为家乡的绿化建设做贡献,让家乡变得更美丽。
【评析】
把植树过程想象成一次争当“绿化首都小能手”的劳动比赛,小作者匠心独具,既然是比赛,自然全力以赴,那种不甘示弱,那种一丝不苟,使文章内容紧凑,可读性强。
观察与想象自然结合。图中小男孩儿的外衣没有系扣,作者想象为是由于小男孩儿干得带劲儿,累出了汗,所以解开了上衣扣子,这样想象符合劳动实际,又暗示着人物在植树过程中不怕苦,不怕累。
结尾人物的想法,争当小能手,为家乡做贡献,提高了比赛的意义,也深化了全文的思想内容。
文章结构合理,叙述具体。
《植树》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 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 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 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通过平时的观察,我发现四年级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但这种能力不是那么强,在学习中很难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但学生的合作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在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学习,完成学习任务。适当的鼓励是激励学生学习,克服困难的最好方法。在生活经验方面,学生们看到过“道路两旁每隔一定距离会种有树”,但是,在这样的现象中包含哪些数学概念他们是不清楚的,需要教师针对此予以明确;在数学知识方面,他们知道“依此类推”和“除法的意义”,像“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他们可以通过计算和画图的方法解决,只是对这些量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猜谜导入揭题
师:“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
师:对,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请你们伸出右手,五指张开,用数学的眼光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间隔数为4。(师伸出4根手指、3根手指、2根手指)现在有几个间隔?
师:生活中“间隔”随处可见,比如,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是一个间隔,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与间隔有关的问题——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手为素材,初步感受手指数与间隔数有的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激发探求植树问题的欲望。
二、经历探究,发现规律
1、激趣引入,启发探究积极性
(课件出示)出示江口小学为绿化环境的招聘启事及设计要求
招聘启示
学校将进行校园环境美化,特诚聘环境设计师一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江口小学
20xx.6
设计要求:
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等距离植树,两端要栽。
【设计意图】通过招聘启示让学生设计植树方案的出发点是让所有参与者都能平等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在参与中学习和构建新的知识、形成能力。
《植树》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
教学目标: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4、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具准备:课件、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问答,认识“间隔”
1.同学们,我们先做个游戏请你们伸出一只手张开手指,仔细观察。
2、 把你的手放好,我们进行快速问答:五个手指几个空?4个手指几个空?2个手指几个空?3个手指几个空?一个手指几个空?
3、 这4个“空”也可以说成4个“间隔”,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 (全班一起找)通过刚才我们找手指数和间隔数,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少1。)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活中跟间隔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
二、创设问题情境:
1、最近我们的学校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新修建的操场旁有一条小路需要同学们发挥聪明才智来绿化、美化我们,现在请你来当设计师,你对自己有些信心吗?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2、多媒体出示题目:学校操场边有一段长20米的小路,学校打算在小路一边植树(两端都栽)、并且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相等。请按照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
3、从屏幕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认为在设计时需要特别注意什么?你能解释什么是两端吗?
(总长20米两端都栽间距相等)
4、在分组探讨前,请先商量好准备每隔几米栽一棵,然后动动手、动动脑,看用什么方法能够又快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同桌合作)
5、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三、探讨新知:
1、谁能展示一下你的设计才能,注意说明白你是每隔几米栽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你是怎样获得这个结果的?
2、学生交流汇报(画线段图法、计算法)
3、 教师介绍讲解概念:总长、间距、段数、棵数(并随机板书)
4、用多媒体演示线段图的推理过程。
在设计方案、交流方法的过程中,老师发现有的同学没有画线段图,而是直接列出了算式,他们一定找到了规律,我们现在也一起来找一找这个规律是什么。
总长20米,间距10米,有几段几棵。
总长20米,间距5米, 有几段几棵。
总长20米,间距4米, 有几段几棵。
总长20米,间距2米, 有几段几棵。
5、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并板书:
棵数总比段数多1,段数总比棵树少1。
总长÷间距=段数段数+1=棵数
6、当总长是20米时,我们可以用线段图来解决,当路段变长是1000米、20xx米时,就不能这样做了,就需要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7、 多媒体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苗?
(1)了解题目内容。
(2)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8、刚才我们所提到的手指数和间隔数分别相当于植树问题中的哪个数量呢?生活中不止是植树问题包含着间隔现象,在其他方面也广泛存在,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锯木头、路灯、表面上的间隔和数字……)
9、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独立思考解决,全班交流)
①同学们做早操,某行从第一人到最后一人的距离是24米,每两人之间相距2米,这一行有多少人? (独立思考解决,全班交流)
②李老师从一楼去某班教室,每走一层楼有24个台阶,共走了48个台阶。你知道李老师去几楼吗? (独立思考解决,全班交流)
③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应该设置几个车站?(独立思考解决,全班交流)
④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听老师读题你自己再读一读,你发现这道题与我们刚才所解决的问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词语?(2千米 两旁)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方法。
四、拓展例题,训练思维:
1、多媒体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栽21棵树苗、
(1)了解题意,解决问题。(21-1=20段20×5=100米)
(2)学生质疑:为什么用21-1=20 算出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减1?
(3)我们所解决的这个问题跟刚才我们解决的例1有什么不同?
(不论是要算出棵数还是总长都要先知道段数,然后根据问题列出算式)
2、思维训练:
①第一个同学到第二个同学之间的距离差不多是1米,那么,第一个同学到第五个同学的距离是多少米?
②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3、出示刘翔的图片,展示刘翔竞赛的过程引出问题:中间共有10个栏,栏间距离为12、2米,请你们算出从第一栏架到最后一个栏架有多少米吗?
五、课堂总结:今天我们一起探讨学习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情况,谈一谈你的收获有哪些。其实植树问题里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如植树时有时需要一头栽一头不栽,在圆形的球场一周栽树以及围棋盘上摆棋子的问题等 ,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植树》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07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建立并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2.通过画线段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尝试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并理解“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情况,谁能说一说是用怎样的数学模型解决这类问题的?(棵数=间隔数+1)能快速地完成下一题吗?(课件出示题目)
准备题:绿化队要在相距60 m的小路一边植树(两端都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 m。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指名回答:60÷3+1=21(棵)答:一共要栽21棵树。
再来看看这一题(课件出示例2)认真思考,这两个题目有什么不同?
大象馆和猴山相距60 m。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两端不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 m。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设计意图】例2是在例1的基础上教学的,对已学知识的复习是为了找准知识迁移的“原点”,为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比较分析,迁移新知
教师: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你的发现吗?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指名汇报)
预设1:准备题是一边,例2是小路两旁。(追问:在图上该如何表示?)就是有两条线段。(怎么计算?)只要先算出一边的树木数量,再“×2”就可以了。
预设2:准备题是两端都栽,例2是两端不栽。(追问:你能通过示意图说说为什么吗?)因为小路的两端都是场馆。
教师:这个题目该如何解决呢?你想到了什么方法?(可以先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请你在草稿本上试一试。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题意,引导“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来”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该环节的设计还重点突出了对“先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再将规律应用于问题的解决”这一数学方法的迁移。
三、理解归纳,得出模型
指名回答,过程预设:
1.先画一个简单的线段图看看,以20 m长的线段为例,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间隔数+1”,需要栽5棵树。
2.同样长的线段,在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下只需要栽3棵树,也就是说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教师追问:可以用怎样的数学模型表示?)棵数=间隔数-1。
教师: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试一试,对这一数学模型进行验证吗?(学生操作,交流发现。)运用这一模型,例2可以怎样解答?
60÷3-1=19(棵)19×2=38(棵)
答:一共要栽38棵树。
教师追问:为什么要“×2”?(因为小路两旁都要栽树)
教师小结: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题目的解决过程。通过与例1中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相比较,采用同样的方法得出了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即棵数=间隔数-1。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促使学生自主探索,经历了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对数学思想的渗透也在知识的迁移和转化过程中得到了体现。在教学实际中,可结合“你能用不同的方法对这一数学模型进行验证吗?”这一问题,进行开放式的教学实践,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探索出规律。
四、课堂练习,应用新知
教师:利用这一数学模型,还能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
1.一条走廊长32 m,每隔4 m摆放一盆植物(两端不放)。一共要放多少盆植物?
学生练习,指名回答:
32÷4-1=7(盆)
答:一共要放7盆植物。
教师:如果改为两端都放,该怎么算?
32÷4+1=9(盆)
教师:这两种不同的摆法相差几盆?(2盆)为什么?(两端都放时,盆数=间隔数+1;两端都不放时,盆数=间隔数-1。)
2.一根木头长10 m,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教师:这个问题和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有关联吗?属于植树问题中的哪一种情况?可以先用画图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练习,分析讲评:
10÷5-1=4(次)8×4=32(分钟)
答:锯完一共要花32分钟。
【设计意图】第1题在完成后进行了比较练习,加深了学生对两种不同数学模型之间关系的认识;第2题虽然不是植树的情境,但规律是相同的,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即可抓住题目的本质,同时扩展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视野。
五、利用变式,强化认知
小明家门前有一条35 m的小路,绿化队要在路旁栽一排树。每隔5 m栽一棵树(一端栽一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
教师:这题与已经学过的植树问题有什么不同?(一端栽一端不栽)先猜一猜,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预设1: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间隔数+1;两端不栽的情况下,棵数=间隔数-1。这种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情况,应该是棵数=间隔数。
预设2:是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得出的,一共要栽7棵。
预设3:直接用35÷5=7(棵)。(教师追问:35÷5算的是什么?)间隔数。(用这样的方法计算其实是以什么作为依据的?)在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情况下,棵数=间隔数。
教师:比较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说说你自己的理解。
【设计意图】以已学知识为基础,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鼓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这种情况的规律,在最后的比较环节也强调说出自己的理解。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取的知识、思维活动的经验才能更加鲜活和深刻,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应该先判断出属于哪一种情况,再根据题意列式解答。
课外作业:先判断以下各题属于哪种情况,再列式解答。
(1)在一条长2千米的公路的一边栽白杨树,每隔8米栽1棵,最多可以栽多少棵?最少可以栽多少棵?
(2)搬运工从一楼到二楼,走了16级台阶,王丽家住6楼,每相邻两层台阶相同,从一楼到六楼一共走多少级台阶?
(3)一个古老的摆钟,于六时整敲响六下,需时五秒钟;那么,在正午敲响十二下时,需时多少秒?
《植树》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使学生发现并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栽)的解题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1.让学生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整个探究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2.通过探索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初步体会化复杂为简单和一一对应的数学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感悟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间隔与棵数之间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用尺子、表格等。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今天啊,老师带来一个谜语想和大家一起猜一猜,请看。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打一人体的组成部分。它是什么呢?你说说看?
生:他是手。
师:哦,他就是我们的手。我们的手作用可真大,又会写又会画还会算,而且我们的手上还有许多的数学奥秘,仔细看老师的手,你看到了数字几呢?
生:5.
师:哦,你们都看到了数字五,那你还能看到数字几呢?
生:我看到了数字4、3、2、1。
师:哦,你说的数字4、3、2、1表示的是什么啊?能告诉我们吗?
生:手指的个数。
师:哦,手指的个数。那我们说的五也是手指的个数,对吧。诶,除了手指的个数外你还能看到什么呢?
生:还能看到手指之间的间隔。
师:哦,手指之间还有一个个的`间隔。同学们,在老师的手上五个手指之间到底有几个间隔呢?
生:4个。
师:数一数。1、2、3、4,恩,还真有4个间隔。那四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三个手指之间呢?两个手指之间呢?
生依次回答。
师:恩,一个间隔。同学们,你们发现了手指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了吗?手指数比间隔数怎么样啊?
生:手指数比间隔数多一。
师:说得真完整。谁还说?
生2:手指数比间隔数多一。
师:哦,那间隔数比手指数呢?
生3:间隔数比手指数少一。
师:哦,谁还说?
生4:间隔数比手指数少一。
师:同学们,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手指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吗?手指数等于什么呢?
生1:手指数等于间隔数加一。
师:哦,谁还说?
生2:手指数等于间隔数加一。
师:恩,还谁会说?好,你也来试试。
生3:手指数等于间隔数加一。
师:很好,那么间隔数等于什么呢?
生1:间隔数等于手指数减一。
师:恩。
生2:间隔数等于手指说减一。
师:恩,真聪明。好了,同学们,我们每个人啊,都有两件宝贝,一个呢是我们的双手,一个是我们的大脑。我们利用我们的大脑发现了这么多手上的奥秘,看来我们的数学真是无处不在啊。
二、探究规律实现目标
1、多媒体出示学校操场
师:这里是哪里?
生:操场!
师:看来同学们对我们的学校真是非常熟悉,一下就认出了这就是我们的操场。为了美化我们的学校,校长打算在100米的操场小路上植树,可不是随便种的哦,校长可是有要求的。今天我们就要利用我们的双手和大脑一起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出示例题1: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师:读一读,在题中你读到哪些信息?谁来说一说?
生:……………………
师:一边表示什么?全长100米表示什么?每隔5米栽一棵表示什么意思?
师:什么是两端都要栽?
生:……………………..
(1)师小结:用图演示说明:一边是小路的一侧,指左边或者右边,全长100米是指小路的总长。每隔五米栽一棵是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简称间距。两端要栽指起点与终点处都要栽。
(2)算一算,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3)反馈答案:
方法1:100÷25=20(棵)
方法2:100÷25=20xx+2=22(棵)
方法3:100÷25=20xx+1=21(棵)
(4)师提出疑问:现在出现了三种答案,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用什么方法来验证?
三、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师用课件出示下表说:同学们想的办法真多,我们可以选择画线段图来验证。但是100米这个数字有点大,不好验证,怎么办呢?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先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研究、验证。如本题中假设路长只有5米、10米、15米、20米…每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可栽几棵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画线段图来分析、研究一下。(板书:复杂——简单)
总长
(米)
间距
(米)
线段图例
(图上厘米代表实际米的距离)
间隔数
(段)
棵数
(棵)
5
5
10
5
15
5
20
5
..
..
..
..
2.先明确表意,再让学生探索完成上表中的内容。
1.全班交流汇报表中内容。
2.小组讨论:总长、间距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间隔数和棵数之间呢?
3.把上表一分为二,让学生交流展示讨论结果。
(1)出示下表交流汇报总长、间距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借助数据,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关系的意思。(板书:总长÷间距=间隔数)
总长
(米)
间距
(米)
间隔数
(段)
5
5
10
5
15
5
20
5
..
..
..
(2)出示下表交流汇报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并借助表中数据,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关系的意思,但关键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棵数比间隔数多1,渗透对应思想。(板书:间隔数+1=棵数)
线段图例
(图上厘米代表实际米的距离)
间隔数
(段)
棵数
(棵)
1
2
2
3
3
4
4
5
..
..
..
4.教师小结
(1)同学们非常能干,通过猜测、验证、讨论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那就是如果再一条路上植树,两端都要栽的话,栽树的棵数比平均分的份数也就是间隔数多1,而总长除以间距等于间隔数。对这个规律有没有不同意见?有没有不同说法?
(2)填一填,反馈规律。
()×间隔数=总长棵数–1=()
总长÷()=间距()-()=1
四、活用规律,解决问题
(一)回归疑问,初用规律
以表格的形式摘要出例题1的重要信息后,师说:现在我们用刚得到的规律验证一下课前同学们做例题1的三种解法,哪种正确呢?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总长
(米)
间距
(米)
间隔数
(段)
棵数
(棵)
100
5
(二)基础练习,再用规律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通过简单的例子,发现了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复杂的问题。以后遇到“两端要种,求棵数”的植树问题,知道该怎么做了吗?请试一试:
1、把下表补充完整
总长
(米)
间距
(米)
间隔数
(段)
棵数
(棵)
100
5
20
21
200
5
200
10
1000
8
(三)深化练习,拓展规律
师:同学们真能干!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存在着许多类似植树问题的现象。
1、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情况类似植树问题呢?
2、课件依次演示:
不容易看见却能“想象”的树
看不见却能“听得见”的树
师说明: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也归为“植树问题”。
3、巧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类似问题
(1)请你选一选:
这排礼炮共有29个间隔,合()门礼炮。
①28门②29门③30门
(2)下面哪个算式是正确的?
一列共有25张凳子,有()个间隔?
①25+1=26个②25个③25-1=24个
(3)公交车从东站到西站全长18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2千米。一共有多少个站点?
(4)一盒9响鞭炮,当听到第一个爆炸声开始计时,到第二声响起时,经过2秒钟。当听到最后一声响起时共经过几秒钟?
五、拓展
教师总结延伸:同学们这节课中运用化复杂为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发现了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的规律,并能利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其实,植树问题还有一端栽一端不栽、两端都不栽、封闭图形,如正方形、圆形花坛等情况,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继续努力吧!
六、全课总结,理顺知识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植树》教学设计11
活动目标
1、知道3月12日是植树节。
2、了解种树的基本步骤和照顾小树的方法。
3、萌发参加植树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植树》相关图片、歌曲音频、歌曲原速和慢速伴奏音频
活动过程:
结合图片,了解植树节。
——日历上是几月几号?知道这一天是什么特别的日子吗?
——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小结:3月12日这天是植树节,许多人都参与了植树活动。植树节提醒人们要
爱护树木,保护环境。
结合图片,了解植树步骤。
——提问:应该怎样种植树木呢?会用到哪些工具?
——教师结合图片向幼儿介绍植树方法,引导幼儿了解植树的`步骤(挖坑→放树苗→培土→浇水)。
小结:要先用铲子挖一个坑,然后把小树苗的根部放进坑里,再用铲子把土盖住树苗根部,确认小树苗站稳了,最后给小树苗浇水。
制作植树牌,导幼儿讨论管理小树的方法。
——小树这么多,我们怎么样才能更好地照顾它们呢?
小结:我们来做植树牌,可以几个小朋友为一组写上名字并且画上喜欢的图案,以后挂在小树上,这样就知道这棵小树是谁来照顾了。要固定时间给它浇水、除草、抓害虫,保护小树不被他人破坏。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
1.美工区中鼓励幼儿用绘画等形式分组制作植树牌。
2.表演区中播放《我和小树来比赛》歌曲,教师引导幼儿欣赏、演唱并进行自由表演。日常活动
鼓励和引导幼儿为幼儿园里的小树浇水、除草,观察树木的生长。
《植树》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使孩子透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2.初步培养孩子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潜力。
3.让孩子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孩子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教学重点:
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孩子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力求发挥孩子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植树吗?你植过树吗?(生答)植树能绿化环境,造福人类。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在路的一边、间隔必须的距离植树,这就需要计算准备多少棵树苗。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比如在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媒体出示)
透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1.能根据相关条件,求出需要多少棵树苗或计算两树间的距离。
2.能利用植树问题,灵活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
三、探究新知:
1.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生读题)
师:你会计算吗?(让孩子回答)你算的对吗?请同学们自己动脑来验证一下。
学习提示:(媒体出示)
①假如路长只有10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0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
②透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和同桌或小组内说说。
③此刻你能算出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吗?
④你还有别的想法吗,在小组内说说。
2.孩子自学探讨。(师巡视)
3.班内交流。孩子回答后,师媒体演示间隔数和间隔点数的关系。
总结规律: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完成例题。
四、变化巩固:
1.做一做:118页孩子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怎样想的,重点让孩子明确先求出间隔数,即36棵树有35个间隔。
2.122页第2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可一生板演。
五、检测反馈:(独立完成)
1.在一条长400米的马路的一边,从头到尾每隔8米种一棵树。一共能够种多少棵树?
2.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3.从王村到李村一共设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孩子完成后师批阅订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六、总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植树问题,并能利用植树问题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解答时要重点分清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后面还有一些不同的状况,期望大家开动脑筋,灵活处理。
《植树》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16个生字,规范地书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发散思维,展开述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到题目后你想到了什么?你又想从学习中了解些什么呢?简介植树节。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读音。
2.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生字并检查。
3.合作交流识字中遇到的困难和识记生字的好方法,点拨多音字“场”和“澄”的读音。
4.同学认读含生字的词句,检测认字效果。
5.教师范读课文,继续协助同学识字学文。
6.同桌互相读课文,达到读通、读准。
三、质疑问难,理解课文
1.评价同学刚才读书的情况,引导同学再自读课文,说说通过读自身知道了什么?
同学可能回答:
①通过读知道了春天是植树的季节。
②通过读知道了人们在山上、路旁、花园里栽下了小树苗。
③通过读知道了植树有很多好处。
④通过读知道了人们很喜欢植树。
2.根据同学回答,教师可视情况相机追问同学从什么地方知道的?
3.默读课文,想想自身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同学可能会问:
①什么是“湿漉漉”?
②为什么是春天是植树的季节?
③为什么说我们现在植树,是为了正在,也是为了将来?
4.针对同学提出的问题,先让同学自主考虑,后在四人小组内相互讨论解决。
5.全班交流,各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
6.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体会春天的植树的.快乐。
7.练习接读4、5、6自然段
师:我们喜欢植树,因为我们知道,生:_______________,师:我们知道,生:________________。
师:我们喜欢植树,因为我们懂得,生:_______________,师:我们懂得,生:_________________。
师:所以,生:________________,师:所以,生:_________________。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听邓爷爷植树的故事。想想:邓小平爷爷为什么要这样做?
2.在植树的季节,你想对小树说些什么?用新学过的词语表达对树木的感激之情和自身殷殷的期盼。
五、熟读练习,指导写字
1.同桌对对碰游戏,认识16个生字。
2.互相交流自身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3.指导写字:
①“植”字右边中间是三横。
“葱”字中间的“匆”不能丢一点。
“翠”字下面的卒“,一竖不能伸上去。
②同学练习写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和时解决。
③展示自身的效果,相互评价。
《植树》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两种不同情况植树问题的规律。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谈话引入,明确课题
母亲节刚过,我们马上又要迎来一个快乐的节日──“六·一儿童节”,这也是全世界少年儿童共同的节日。其实,一年中有意义的日子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能说几个吗?(生说)
大家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植树节)你参加过植树活动吗?植树不仅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而且植树中还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①课件出示图片。
介绍:这是我县新修的一条公路。公路中间有一条绿化带,现在要在绿化带中种一行树,怎么种呢?
出示题目:这条公路全长1000米,每隔5米种一棵树(两端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②理解题意。
a.指名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b.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
说明:如果把这根小棒看作是这条绿化带,在绿化带的两端要种就是在绿化带的两头要种。
③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④反馈答案。
方法一:1000÷5=200(棵)
方法二:1000÷5=200(棵)200 +2=202(棵)
方法三:1000÷5=200(棵)200 +1=201(棵)
师:现在出现了三种答案,而且每种答案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咱们可不可以画图模拟实际种一种?如果从图上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数一数,是不是就能知道到底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了呢?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①画图实际种一种。
课件演示:我们用这条线段表示这条绿化带。“两端要种”,我们从绿化带的这头开始,先在头儿上种上一棵,然后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的种下去……
师:大家看,已经种了多少米?(45米)这么长时间才种了45米,一共要种多少米?(1000米)要一棵一棵一棵一直种到1000米呀?!同学们,你有什么想法?(太累了,太麻烦了,太浪费时间了)
师:老师也有同感,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确实太麻烦了。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大家想知道吗?这种方法可不是一般的方法。大家听好喽,这种方法就是: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比如:1000米的路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一种,看一看。大家想不想用这种方法试一试?
②画一画,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a.先种15米,还是每隔5米种一棵,画图种一种,看种了多少棵?比一比,看谁画得快种的好。(板书:3段4棵)
b.跟上面一样,再种25米看一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板书:5段6棵)
c.任意选择一段距离再种一种,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2段3棵;7段8棵;10段11棵。)
d.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植树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律,那就是:
(板书:两端要种:棵树=段数+1)
③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a.课件出示:前面例题
问:应用这个规律,前面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了?那个答案是正确的?
1000÷5=200这里的200指什么?
200 +1=201为什么还要+1?
师:这个“秘方”好不好?
通过简单的例子,发现了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复杂的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要种”求棵树,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b.解决实际问题
运动会上,在笔直的跑道的一侧插彩旗,每隔10米插一面(两端要插)。这条跑道长100米,一共要插多少面彩旗?(学生独立完成。)
问:这道题是不是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的?
师:看来,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小结:刚才,我们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两端要种”求棵树用段数+1;如果“两端不种”棵树和段数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三、合作探究,“两端不种”的规律
1.猜测“两端不种”的规律。
猜测结果是: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
师:到底同学们的猜测是不是正确呢?我们还是用前面学习的方法,举简单的例子画一画,种一种。
要求:每人先独立画一段路种种看;然后4人一组进行交流。你们组发现了什么规律?
2.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3.展示小组研究成果,发现规律,验证前面的猜测。
小结:同学们太了不起了,通过举简单的例子,自己又发现了“两端不种”的规律:棵树=段数-1。如果“两端不种”求棵树,你会做了吗?
4.做一做。
①在一条长20xx米的路的一侧种树,每隔10米种一棵(两端不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独立完成)
②师:同学们注意看,这道题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件闪烁:将“一侧”改为“两侧”
问:“两侧种树”是什么意思?实际要种几行树?会做吗?赶紧做一做。
小结:今天我们研究了植树问题的两种情况。发现了两端要种:棵树=段数+1;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以后同学们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清是“两端要种”还是“两端不种”。
四、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1.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学生独立完成。)
8÷2=4(段)
4—1=3(次)
问:为什么要—1?这相当于今天学习的植树问题中的那种情况?
2.我们身边类似的数学问题。
①看,这一列共有几个同学?(4个)如果每相邻两个同学的距离是1米,从第1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是多少米?如果这一列共有10个同学呢?100个同学呢?
②这一列还是4个同学,如果每相邻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是2米,从第一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是多少米呢?
3.在一条路的一侧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41棵树。从第1棵树到最后一棵树的距离是多少米?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的规律,而且还学习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复杂问题先想简单的。植树中的学问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继续研究。
“植树问题”说课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大家都知道,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为此,本课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两种不同情况植树问题的规律。
2.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教学分四大环节:
一、谈话导入,明确课题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创设在公路中间绿化带中植树的现实问题情境,提出“共需多少棵树苗的问题”。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答案,到底哪种答案对呢?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实际种一种去检验。通过模拟种学生体验到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太麻烦了,于是老师介绍研究复杂问题的方法:遇到复杂问题想简单的,从简单问题入手去研究。(说明:为了使学生对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体验得更深刻,教材原题是在100米的小路的一侧植树我们将100米改为了1000米。)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在举简单例子画一画这个环节,安排了两个小层次:
①按老师要求画。
②学生任意画。
通过按老师要求画,学生对棵树和段数的关系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再任意画一画,种一种,更丰富了学生的感性材料,为学生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打下了基础。
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①应用规律,验证前面例题哪个答案是正确的。
②应用规律,解决插多少面小旗的问题。
这样一方面巩固刚发现的规律,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两端不种”的规律
1.猜测“两端不种”的规律。
猜测是一种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好方法。学生已经发现了“两端要种”的规律,这时候老师提出如果两端不种,棵数和段数又会有怎样的规律呢?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表达的欲望也很强烈。所以这时候让学生进行猜测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验证证明绝大多数同学的猜测是正确的,这样学生的研究成果被认可使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也更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独立操作,探究规律。
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放手让学生先独立探究再合作交流,通过简单的例子验证前面的猜测,发现两端不种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数学思想又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四、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设计了三道题:锯木头、算第一个同学和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以及对算距离问题的进一步巩固。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植树》教学设计15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到哪个季节最适合植树吗?(生:春天)导出课题,(春天是)植树的季节。
二、新课教学
(一)学习第二段,指导朗读
1、自读课文,找出课文哪一段写春天适合植树的原因,并汇报;
2、理解“一场一场”,“湿漉漉”
3、“暖暖”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憋气小游戏,把握“呼吸”的感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或齐读第二段
(二)了解植树的过程
1、范读课文第三段。多么美好的季节啊!我和少先队员们一起到郊外植树。
2、想和老师一起植树吗?拿出铅笔,自读该段,一边读,一边勾画表示植树动作的词
3、汇报,了解植树的过程
4、理解比喻句“风吹着我们的红领巾,像小小的树开放了一朵朵红花。”
5、结合图,把握植树的心情,有感情地齐读第三段
6、看课件:做填空题
(三)分析、理解植树的原因
1、少先队员们为什么那么喜欢植树,课文那些段落告诉我们原因(生:找到4、5自然段)
2、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一边听一边思考,为什么“我们”喜欢植树
3、理解“再过十年、二十年,小树就能撑起高大的伞”,引读该段第二句
4、感受生活的美好,凸显父辈种树,后人受益的道理,激起孩子的感激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6、小组合作学习
假如爷爷、爸爸没有种树,或者从现在起我们就不植树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讨论结果,充分体会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7、怎样才能避免这些灾难呢?你有哪些好办法?(生汇报交流)
8、小结:看来,孩子们都深知树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朋友,而我们现在植树,不仅是“为了现在,也是为了将来”
9、引读第5自然段。“所以,一定到春雨的声音……春天总是我们植树的季节。”
(四)感情升华,培养植树造林的意识
1、孩子们,明年春天,明年植树节,你们想干什么?
2、你想对自己亲手种好的小树说什么?
(五)看课件动手制作护树牌或做张宣传画
(六)总结
树是我们的朋友。因为有了它,我们才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因为有了它,我们才能拥有美好的生存环境。让我们动起手来,去关爱每一棵成长的树木,趁着春天大好的时光,去亲手种下一棵树,用心的让它长成苍天大树。
板书设计:植树的季节
春天
现在“小树苗”---------植树的季节----------→“参天大树”将来
教学反思: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本,将各种形式的读贯穿于学生理解、感悟的过程中,在读中产生问题,又带着问题去读,在反复的读与感悟中,把握课文的感情,达到美读的效果。
但是,本课教学中反映出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对学生的预设还不够。主要表现在难点的突破上。第四自然段写植树的重要性,内容比较抽象。原本设计是想通过音影效果来刺激学生的感观,调动和蓄积孩子强烈的情感体验的,但是由于技术上的`一些问题,并未能很好实施。但是,对于这个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来达到较好的效果情感体验也在他们自己的表述中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简单认为也许图片展示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和发挥,而没有考虑到要是孩子没有这方面足够的知识,势必会导致最后在难点的突破,感情的升华上达不到预设的效果。由于我对设计没有做到全面的考虑和预设,导致在正式上课时,情感没有蓄积到一定的高度,最后认识的高度也就显得比较牵强。在把握句子时就没法准确理解,而没有预料到的我在处理上就显得有些措手不及。由此看来,课前的各种预设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课前将各种情况都认真思量过了,面对课堂的各种状况才能做到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植树》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植树的季节》教学设计07-28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03-05
《走,我们去植树》教学设计06-26
五年级教学设计《植树问题》07-01
《植树》教学反思10-30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05-16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05-20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4
教学教学设计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