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本课“灰、迎”等 8 个生字,会写“河、姐”等 6 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能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4.指导学生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不断提高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能力。
5.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学生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借助图画或其他手段识字、读书。
2.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谜语:“大脑袋,圆肚子,细尾巴,黑身子,变变变,长出四条腿,去了细尾巴。吃饱了,呱呱呱,抓害虫顶呱呱。”你知道它是谁吗?
学生猜谜,开展讨论。
2.课件出示小蝌蚪和青蛙。
3.板书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二、创设情境,感知课文
1.同学们知道小蝌蚪去哪儿找妈妈吗?怎么找的?找到了没有?观看动画课件。
2.组织学生自己读课文。
(1)巡视自读情况,发现学生读课文中的困难,及时解决。
(2)组织学生借助小组互助学习,达到初读的目的。
(3)汇报学习结果。
三、合作互助,识记生字
1.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 8 个生字。
2.指导学生识记重点字和难字,教师在巡视时记录各组同学普遍识记有困难的字。
3.课件再次出现本课要认识的“灰、迎、阿、姨、追、顶、披、鼓” 8 个生字,教师检查识字效果。
4.巩固识字,找朋友。
阝 辶 女 丁 扌 皮 夷 可 页
四、讨论交流,整体感知内容
1.学生看着图,自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小蝌蚪的妈妈是什么样的?
2.讨论交流:初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五、学写生字,培养习惯
1.出示要求会写的 6 个生字。
2.组织学生交流笔顺。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写、临写。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图文对照,读讲第二自然段
1.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问:过了几天,小蝌蚪有什么变化?再结合课文,说一说。
2.继续观察:小蝌蚪遇见了谁?它会说些什么?会怎样想?再结合课文阅读,找出有关句子,再回答。
理解这一自然段着重领会“长出了两条后腿”“捕食”“迎上去”以及鲤鱼妈妈讲的青蛙特征“四条腿”“宽嘴巴”。
(1)结合看图,弄清蝌蚪先长出两条腿的位置。
(2)捕食:捉取食物。
(3)迎上去:正面主动上前叫“迎”,在这里表示有礼貌,也表示鲤鱼是迎面而来。
3.指导朗读:要读出孩子问话时那种天真的语气。鲤鱼妈妈要读出亲切、长辈式的语气。
过渡语:小蝌蚪听了鲤鱼妈妈的话以后,有没有找到自己的妈妈?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试着学学第三自然段,先试说图意然后图文对照,读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和哪些句子?最后小组讨论,交流意见。
2.体会:“追上去”表明小蝌蚪和乌龟前进的方向相同,也表现了小蝌蚪知道妈妈的特征和位置后急于找妈妈的心情。
3.解决疑点:为什么小蝌蚪错把乌龟当妈妈?联系第二自然段鲤鱼妈妈介绍的'特征来体会。主要原因是小蝌蚪了解妈妈的特征不全面。
4.引申拓展:我们平时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否则就会闹笑话。
5.听录音,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要读出小蝌蚪找妈妈那种急切的心情,要读出乌龟和蔼可亲的语气。
三、学习理解第四、五自然段
1.小组讨论:通过看图和朗读第四、五自然段,你又学会了什么?小蝌蚪怎样找到妈妈的?它们的妈妈是谁?
2.品析重点词语:比较“游过去”与“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体会小蝌蚪找到妈妈那种高兴的心情。表明青蛙是“蹲”在荷叶上,小蝌蚪不急着追赶,也说明小蝌蚪认准了青蛙是自己的妈妈,已对妈妈的长相有了全面了解,相信自己不会认错了,所以不慌不忙。
3.引导学生思考小蝌蚪是怎样认出妈妈的?回顾鲤鱼和乌龟所介绍的特征与青蛙妈妈的样子相符合,这回小蝌蚪了解全面了,所以找到了妈妈。
4.说说这两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5.学生自由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练习朗读。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1.齐读第六自然段。
2.进行思想教育,引申拓展,通过学习第六自然段,你懂得了什么?(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五、练习,巩固
投影出示练习题:
1.小蝌蚪先长出两条________,过了几天,长出两条________,又过了几天,________变短了,后来尾巴不见了,成了________。
正确答案:后腿、前腿、尾巴、青蛙。
2.青蛙四条腿,________嘴巴,________一对大眼睛,披着________,露着________。
正确答案:宽、鼓着、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
五、布置作业
小青蛙一找到妈妈,就跟妈妈学捉害虫的本领。他们天天捉害虫,一天能捉到多少害虫呢?我们也去探究一下,好吗?
六、板书设计
34 小蝌蚪找妈妈
长出后腿
↓
长出前腿
↓
尾巴变短→不见
四条腿、宽嘴巴
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
绿衣裳、雪白的肚皮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认识“蝌、蚪、迎”等13个生字,指导写“甩”字,初步理解“甩、迎、追、蹲、蹬、跳、蹦”表达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知道青蛙是有益的动物。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试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4.渗透遇事主动探索思想。
教学重点:
1.了解小蝌蚪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1.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2.品悟小蝌蚪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优点。
教具准备:cai课件(小蝌蚪各个时期形态动画,小蝌蚪与鲤鱼、乌龟、青蛙对话的动画)
教学时间:两课时,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一)情境设置:有一天,池塘里来了一群可爱的小黑鱼,它们滑溜溜的身子,圆圆的脑袋,长长的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导出小蝌蚪。
(二)揭示课题:17 小蝌蚪找妈妈
(三)指导读课题。
⒈谁找妈妈?小蝌蚪找妈妈(“小蝌蚪”重读)。
⒉小蝌蚪干什么?小蝌蚪找妈妈(“找”重读)。
⒊小蝌蚪找谁?小蝌蚪找妈妈(“妈妈”重读)。
二、了解小蝌蚪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
(一)质疑,激发读书兴趣。
⒈指出小蝌蚪与妈妈区差别。
⒉小蝌蚪是怎样一步一步变成青蛙的。把描写小蝌蚪每个时期外形的句子划上横线。
⒊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二)了解小蝌蚪各个时期外形特点,指导学生朗读。
⒈课文写了小蝌蚪有哪些样子?
⒉课件展示学生所描述的小蝌蚪动画。
⒊引导说出小蝌蚪有的特点。
⒋指导朗读,注意引导学生要读出小蝌蚪天真活泼、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情态。
⒌按照这种方法,学生分别说出小蝌蚪另外几种形态和特点,引导学生读时一要读出小蝌蚪身体的变化,二要读出小蝌蚪的'快活、乐观。
(学生在找小蝌蚪外形变化的词句时,可能不是按生长过程顺序进行的,不必强求。)
(三)理顺小蝌蚪生长过程,分角色演读各个时期的小蝌蚪。
⒈按小蝌蚪的生长顺序排列小蝌蚪的照片。
⒉学生与老师配合读小蝌蚪四个时期形态的句子。
三、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一)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
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小蝌蚪找妈妈时都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找谁打听妈妈了,怎么打听的?用波浪线作记号。
⒉学生边读边作记号,教师巡视指导。
(二)生汇报自学情况,注意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词句的在文章中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⒈遇到鲤鱼部分
⑴ 小蝌蚪是怎样向鲤鱼阿姨打听妈妈的。
⑵ 分角色朗读,师生配合读小蝌蚪向鲤鱼阿姨打听妈妈的情景。
⑶ 学生表演小蝌蚪向鲤鱼阿姨打听妈妈的情景,注意体会“迎”的意思。
⒉遇到乌龟部分
⑴ 小蝌蚪是怎样向乌龟打听妈妈的。
⑵ 分角色朗读,师生配合读小蝌蚪向乌龟打听妈妈的情景。
⑶ 学生表演小蝌蚪向乌龟打听妈妈的情景,注意体会“追”的意思。
⑷ 学生讨论:怎样理解鲤鱼阿姨和乌龟的话。
⑸ 照样子,说一说。
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
小蝌蚪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
看见 在 。
⒊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⑴ 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用感叹号说一句能表达小蝌蚪心情句子。
⑵ 分角色朗读。
⑶ 分组讨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蝌蚪长大了。
⑷ 理解小青蛙外形特点。
四、课文延展,深化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一)小组讨论:你从小蝌蚪身上学到什么?
讲礼貌,任何时候都要有信心,遇事要积极想办法解决,多动脑,善于观察……
(二)课外思考:要是自己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与父母走失了,你会怎么办?
(三)课外调查:一只青蛙一年要吃掉多少只害虫,我们小朋友就怎样保护青蛙。
板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画面,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2.体会动物的语言、心理,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人类的朋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4.继续培养学生收集、积累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
2.借助插图,去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难点:
1.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2.理解文中的词语。
教具准备:
电脑、图片、动画片。
教学过程:
一、观看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
提示:注意观察小蝌蚪的身体变化。
二、进入新课:
1、整体感知:
指名分段读,想一想:小蝌蚪找妈妈找了几次?他在路上遇见了谁?在文中画出来。教师进行板书
(三次、鲤鱼、乌龟、青蛙。)
2、电脑出示问题,在下阶段的学习中带着问题去学习:(结合上节课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进行筛选后的。)
3、细读课文:
1)默读课文,想想哪些内容同插图有联系?
2)分别请学生读二、三、四自然段,再请学生根据自然段的内容找到相关的图片把图贴在黑板上。
3)同桌之间试着结合课文内容讲一讲图画的内容:
(第二自然段开始介绍小蝌蚪的变化,几天以后,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他向鲤鱼妈妈打听自己妈妈去了哪里,从鲤鱼妈妈那里他得知:妈妈是“四条腿、宽嘴巴。”第三自然段写过了几天,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他看见乌龟后,错认乌龟为自己的妈妈,从乌龟妈妈那里得知:自己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服,唱起歌来顶呱呱。第四自然段写过了几天,小蝌蚪尾巴变短了,变成了小青蛙。在荷叶上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教师:整个找妈妈的过程,课文是抓住了动物的语言和动作来描写的。自己认真地读读,找出描写动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词语,并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体会为什么这样写。结合学生说的教师板书有关动词:“迎” “追” “游”
(小蝌蚪“迎上去”说明小蝌蚪与鲤鱼游的方向是相对的,他在有礼貌地打听。鲤鱼妈妈的一番话,告诉小蝌蚪他们的妈妈是:四条腿、宽嘴巴。小蝌蚪看见乌龟后,就“追上去”说明小蝌蚪和乌龟前进的方向相同,乌龟在前,小蝌蚪在后,表现出小蝌蚪急于找到自己妈妈的心情。乌龟的话使小蝌蚪进一步了解了妈妈的外形特点:“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服,唱起歌来顶呱呱。”小蝌蚪看见青蛙妈妈后,就“游过去”说明他看见妈妈后,十分高兴。 )
4)根据画面内容,练习有语气地朗读:
自由读
指名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还可以说说读书时有什么困难?
教师进行指导:小蝌蚪想找妈妈,他们询问鲤鱼妈妈时,要有礼貌,读出渴望找到妈妈的心情;鲤鱼妈妈的回答语速放慢,非常可亲可敬,读出关心孩子的语气。小蝌蚪叫乌龟妈妈时,要读出既高兴又着急的语气。乌龟在与小蝌蚪说话时,要读出宽容、耐心、稳重、热情的语气,读书时速度放慢。小蝌蚪看见自己的妈妈后,要读出高兴的语气,青蛙妈妈的话要读得:亲切、自然。
小组练习分角色有语气、还可以加上适当的表演。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展示。
评一评读书情况,为什么?
4、教师提出问题: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他是怎样变成一只小青蛙的呢?
学生自己说说: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说,可以用笔画出生长过程,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明。
在小组内与同学说说,交流交流。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
教师出示电脑画面:
小蝌蚪先长出两条( ),过了几天,长出两条( ),再过几天,( )变短了,渐渐地,( )已经不见了。小蝌蚪长成了( )。
让学生读一读,自己试着进行填写。
请学生把答案板书到黑板上:长出后腿 →长出前腿 →尾巴短了→尾巴不见了。
师生共同读一读。
根据电脑画面画出小蝌蚪生长过程,与电脑博士比一比。
三、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小青蛙可以帮助人类做些什么呢?我们应该怎样做?谈谈自己的看法。(可以借助课外资料谈。)
教师小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青蛙。
四、积累所得信息:
让学生想想通过学习打算积累哪些信息。
在全班范围内说说,相互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有语气的朗读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排演课本剧。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采用连环画形式,通过文学语言与多幅连环画面互相依附、互相补充、密切配合来塑造形象,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过程。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妈妈一起捉害虫,情节生动,富有童趣。再加上采用的是连环画的形式,所以学生应该有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小蝌蚪是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和喜爱的一种小动物。所以教学本课时,有条件的可以事先组织学生观察蝌蚪和青蛙,把朗读课文和观察生活结合起来,效果更好。学生虽然熟悉小蝌蚪,但对小蝌蚪的变化过程却未必了解。而且,有可能对一些问题感到困惑,比如:小蝌蚪的尾巴是怎么不见的?小蝌蚪为什么和她妈妈长得不一样等等。教学中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发现。
【教学目标】
1、认识“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河、姐”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通过朗读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不断提高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借助图画或其他手段自主识字、读书。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建议】
本课分为三大教学板块:
一、识字、写字
1、借助图画猜一猜。自己看图、尝试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猜一猜,实在猜不出来的,做个记号。
2、借助小组学一学。小组里面一起想办法认识生字。互相读,互相听。
3、借助课文记一记。在读课文时随机识记生字。
⑴ 在展示小蝌蚪的图片时,通过观察蝌蚪的颜色记住“灰”;
⑵ 通过创设情境表演,辨别、记住“迎”和“追”。
⑶ 观察青蛙的图片或实物,识记“顶、披、鼓”。
4、结合语言环境写一写。
二、朗读感悟
1、读课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2、读课文,想想:你知道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3、观察青蛙的图片,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通过做动作等形式帮助理解。
4、观察小蝌蚪的图片,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读出喜爱的语气。
5、看图观察:小蝴斟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6、找出相应的段落重点细读。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读一读;采用表演的形式,自编自演,在情境对话中进行朗读的指导:小蝌蚪有礼貌、有些关切、有些着急,鲤鱼亲切、热情,乌龟认真、和气。
三、实践活动
1、实地观察小蝌蚪和青蛙,或在家长的帮助下,抓几只小蝌蚪养一阵子,观察青蛙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2、通过上网、看书、请教等各种形式,查找关于青蛙是益虫、小蝌蚪尾巴消失之谜、蝌蚪的生活习性等资料,课间交流。
3、语言的积累活动。
⑴ 读一读,说一说。
碧绿的衣裳 碧绿的( ) 雪白的肚皮 雪白的( )
长长的尾巴 长长的( ) 大大的脑袋 大大的.( )
⑵ 说出表示颜色的词。
⑶ 读读说说。
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
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 )已经( )。
【本课设计特点】
1、读中感悟。
整堂课,始终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开展个性化阅读。让学生主动地去读,读懂意思;兴致勃勃地去读,读出情感。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质疑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始终是积极的。
2、演中理解。
一年级学生对表演特别感兴趣。通过“小蝌蚪找妈妈”过程的表演,学生不但了解了青蛙的变化过程,而且对语言文字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兴趣盎然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3、实践中积累。
教师和学生一起开发大量的教学资源,解除学生的困惑,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主动探究精神,并在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中几个不同阶段的形体变化,知道它是捉虫能手,懂得应该保护青蛙。
2、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认识矢字旁,理解“蝌蚪、脑袋、快活、鲤鱼、捉食、乌龟、碧绿、肚皮、低头”等词语的意思。
3、 能按问题的提示写句子,把句子写具体;通过选词填空连句,了解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4、 会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它在不同阶段的形体变化,知道它对农作物有好处,是我们捉害虫的好帮手。
难点:懂得应保护青蛙,并能向他人宣传保护青蛙的道理。
教具准备: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蝌蚪的生长变化。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学会“蝌、蚪、池、脑、袋、甩、鲤、龟”等9个生字,理解词意。
3、能正确朗读第一段,说说蝌蚪的形态特点,能按问题的提示扩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 激趣揭题。
[1、出示课件,认识“蝌蚪”,说说怎么记住这两个字。
2、小蝌蚪长大后变成了什么?
师:青蛙在水中产卵,小蝌蚪从卵里出来,慢慢地变成了青蛙。因为小蝌蚪没有看见过自己的妈妈,不知妈妈在哪里,所以小蝌蚪要去找妈妈。补充课题后齐读。]
1、 小朋友,我们已经观察过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谁能说说它是怎样的?
2、 揭题:小蝌蚪找妈妈。学习“蝌、蚪”,怎么记住它? 3、 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
他们是怎么找妈妈的?他们找到妈妈了吗?
二、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 听录音,思考: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谁?小蝌蚪的`妈妈到底是谁?
2、 听完后汇报。
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鲤鱼妈妈和乌龟妈妈。(观察课文插图)
学习生字“鲤”,怎么记?
学习生字“龟”,共几笔,第七笔是什么?
小蝌蚪的妈妈是大青蛙。(观察课文插图4)
3、 跟录音轻读课文,给每幅图找出相应的课文。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第一幅图,说说图上画着什么?
( 一群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
2、课文是怎么介绍这幅图的呢?指名读第一段并思考: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3、 讨论:⑴、知道了蝌蚪生活在池塘里。你从课文的哪句话看出,指名读一读。
⑵、知道小蝌蚪长着大脑袋,黑身子,甩着长尾巴。
学习生字“脑、袋、甩”。[比较:脑---胸 袋---裳 甩---用]
自由读读写蝌蚪样子的句子,想想“大、黑、长”三个词分别写出了什么?(大小、颜色、长短)
4、 朗读指导。你喜欢这些小蝌蚪吗?读出对小蝌蚪的喜欢和小蝌蚪的活泼可爱。
五、 作业指导。
课后第四题:回答问题。
--------------------------- 小蝌蚪游来游去。
1、 小蝌蚪在哪里游来游去?
2、小蝌蚪在哪里怎样地游来游去?
先自由说,再指名说。
五、巩固练习。
1、 指导书写:重点“脑、袋、甩”。
2、 完成课后作业4。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披、短、蹲、碧、肚、鼓”6个生字,理解词意。
2、 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能按课文内容填空。
3、 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 卡片抽读词语。
2、 齐读课文第一段。
二、 学习第二段。
1、 自由读并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什么?这些句子顺序可以调吗?
2、 讨论,理清句子之间的关系。
a、 小蝌蚪的形态有什么变化?
b、 小蝌蚪看见了谁?[重点理解“迎”指名表演]
c、 小蝌蚪怎么说?
d、 “谁”怎么回答?
3、 指导朗读。
自由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
4、 小结学法。
先找有几句话,再说说每句讲什么,最后有感情地读读。
三、 讨论学习第三段。
1、 按“找找、说说、读读”的学法,分组讨论学习第三段。
2、 引读,进一步理清层次。
3、 指名分角色朗读。
理解为什么用“追”,“连忙追”说明什么?
四、学习四、五段。
1、默读思考: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谁是小蝌蚪的妈妈?把有关青蛙样子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
2出示句子,朗读理解。
“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服,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正在捉小飞虫。”
⑴、 看图理解“蹲着、露着、鼓着”等词。学习蹲、鼓等生字。
⑵、 找一找写青蛙颜色的词。学习“碧、肚”等生字。[说说这段话中哪些词语用得好?]
⑶、 朗读这段话。
⑷、 你能看着图和板书向大家介绍青蛙吗?(自由说,指名说)
3、 这时小蝌蚪外形又有什么变化?
(尾巴变短了,不见了。)学习“短”。[给“短”找个反义词]
4、 从哪个句子看出小蝌蚪已经变成了小青蛙?
出示: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5、 朗读四、五段。
五、 巩固练习。
1、 指导书写。
2、 完成课堂作业第5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最后两段。
2、 知道青蛙是捉虫能手,懂得应保护青蛙。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巩固。
1、 卡片认读生字。
2、 完成课作第2题。
---------------------------
二、 朗读全文。
三、 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 指导背诵4、5段。
1、 读读课文中描写青蛙的句子。
2、 把描写青蛙外形的这段话自己背一背。(蹲着、披着、露着、鼓着)
自由背、指名背
3、 按照“形态上的变化,看见谁在干什么,小蝌蚪怎么说,谁怎么回答”的顺序背第4段。 4、 按“形态上的变化,小青蛙怎么做,青蛙妈妈怎么说”的顺序背第5段。
5、 把4、5段连起来背。
{五、总结课文: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它自己又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还知道了青蛙是捉虫的能手,所以我们应该保护它,并向爸爸妈妈和邻居宣传保护青蛙。(一只青蛙一天要吃40-50只害虫,多达200多只,一年能吃15000多只害虫。)}
六、 完成课作上的其余作业。 板书:
13、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 大大的脑袋,青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 青蛙
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
过了几天,又长出两条前腿
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
不知什么时候,尾巴不见了。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生词。
2、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教学和媒体准备
句子卡,生字卡,投影图片。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
1、猜谜语
①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小蝌蚪)
②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青蛙)
2、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是一家人吗?为什么长相相差这么大呢?难怪小蝌蚪连自己的妈妈都不认识。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小蝌蚪去找妈妈吧!
3、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以读汉字为主。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学生汇报,从哪几个自然段中可以帮助小蝌蚪找到妈妈。
三、学习课文,随文识字。
1、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点
看第一张图片,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的?他们游的怎么样?
默读课文用划出写小蝌蚪样子的句子。
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导读出快活的语气)随机学习生字灰。
过渡:小蝌蚪虽然生活的很快活,但是没有妈妈,总觉得生活中缺少了什么。它们多么希望也能和自己的妈妈生活在一起呀!瞧,它们正商量着一起去找妈妈呢。它们找啊找,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原来就是一只可爱的.大青蛙。
2、了解青蛙的外形特点
看课件,提问:青蛙妈妈是什么样的?出示句子,进行朗读指导,学习生字披、鼓。
引导学生归纳青蛙的外形特点。
师:假如你现在是青蛙妈妈,你想来介绍一下自己吗?(生带头饰上台汇报)
四、写字指导
1、观察有、在、什、么,学生说说要注意的地方。
2、范写,学生描描写写。
3、评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上节课学过的生字卡片。
2、朗读小蝌蚪和青蛙样子的句子。
二、继续学习课文,朗读感悟。
1、了解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①师:小蝌蚪在长成青蛙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几次变化,是怎样变的呢?
请孩子们自由地小声朗读课文2~5自然段。读完后,找出小蝌蚪身体发生变化的句子,用~~~~勾划出来,并标上序号。
②小组交流
③集体汇报,师相机贴出图片
④演一演:请生扮演小蝌蚪,讲讲自己是怎么样长大的(带头饰上台汇报)
2、学习课文2~5段
过渡:小蝌蚪历尽艰辛找到了妈妈,其中多亏了谁的帮助?(鲤鱼和乌龟)师贴图
①学习第2段
引读:小蝌蚪游哇游,正好看见这时,他们会有什么想法?
于是,就迎上去,问
为什么要迎上去?看图理解,再说一说。请生上台表演。
指导朗读,读出小蝌蚪主动热情、有礼貌的语气。(同桌互问互答,师生读等)
小蝌蚪从鲤鱼妈妈那打听到自己的妈妈长得有什么特点?
过渡:于是,小蝌蚪告别了鲤鱼妈妈和小鲤鱼,继续寻找自己的妈妈。
②学习第3段
引读:它们游哇游,看见了一只连忙叫
为什么小蝌蚪会把乌龟误认成他们的妈妈?表现出怎样的心情?(急切)
你从哪些词看出很急切?(连忙、追上去)
为什么不用迎上去而用追上去了?生自由说。
看图理解,再说一说。请生上台表演。
指导朗读,读出急切的语气。(分组轮读,师生接读等)
这一次,小蝌蚪可认错了。不过他们不灰心,因为他们又从乌龟那知道了妈妈样子的更多特点,除了四条腿,宽嘴巴,还有
过渡:于是,他们充满了信心,继续找妈妈,他们相信这一次一定能找着自己的妈妈。
③学习第4段
引读:小蝌蚪游啊游,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
嘿,这一次可要仔细看看,是不是像鲤鱼妈妈和乌龟说的那样,可别再认错了。
他们仔细一看,那只大青蛙披着
一定是自己的妈妈,于是就不慌不忙地游过去,十分肯定地叫道
这时,小蝌蚪的心情怎样?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这一次,不用迎上去、追上去,而用游过去呢?生自由说。
请生上台表演这三种情况。
师小结:可见,作者用词准确,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向他学习,这样才能把句子写得准确形象又生动。我们也要向小蝌蚪学习,只有不断去发现,不断去探究,坚持到底,终会有成功的一天。
引读:青蛙妈妈见到了自己的小宝宝也非常高兴,笑着说
小青蛙听到妈妈的召唤是怎样做的?齐读第4段最后一句话(指导读好蹬、跳、蹦,突出青蛙动作的敏捷),做动作读一读。
④小青蛙都在干什么呢?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师:它们可真是人类的好朋友,是庄稼的保护神,让我们带着赞赏的语气再去读一读吧。
3、为了让我们的青蛙朋友生活地更舒适安全,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四、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分角色朗读全文。
五、演一演这个故事
六、指导写变、条。
查找、一只青蛙一年可以吃掉多少害虫?
青蛙为什么成为捉害虫的能手?
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长出两条前腿长出两条后腿尾巴变短青蛙
迎鲤鱼图追乌龟图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认读“袋、腿、、摆、连、忙、睛、追、披”,认识部首“目”字旁。在教师的指导下描写“连、忙、睛、追”。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最后两小节。能说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3、看图画照样子说一二句完整的话。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袋、腿、、摆、连、忙、睛、追、披”,认识部首“目”字旁。在教师的指导下描写“连、忙、睛、追”。
2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生长过程。
教学媒体生字卡片 媒体课件
课前学生准备
1、听录音读通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2、理解蝌蚪的生活习性及生长特点
教学流程
一.猜谜语,揭课题
1.猜谜语
“大脑袋,黑身子,甩着长尾巴,住在池塘里。”这是什么?
2.板书:小蝌蚪
完成板书:找妈妈 (学生齐读课题)
二.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听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根据提示记住课文有关内容。
学生交流,师板书:小蝌蚪长着( ),( ),甩着( )。
2.自学生字
(1)师提出自学要求: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标上小节号。
(3)小组合作,读读课后的'生字、词语。选择交流自己的识字好办法。
披、摆:为什么都用提手旁。
追:书空。
睛:可用换部首的方法来识记。
3.游戏巩固生字词语。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叫号游戏认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指导读句
1.轻声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按标点停顿。
想想,小蝌蚪找了几次妈妈?分别遇见了谁?
交流板书: 鲤鱼 乌龟 妈妈
2.分节学习课文。
(1)交流并出示第二小节。
A、鲤鱼妈妈在干什么?小蝌蚪看见了会怎么想?指导朗读,小蝌蚪的话,指导读出急切的语气。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B、鲤鱼妈妈告诉小蝌蚪什么?
板书:四条腿 宽嘴巴
指导朗读,鲤鱼妈妈的话用亲切的语气读。
(2)交流并出示第三小节。
A、小蝌蚪为什么会把乌龟当妈妈?
B、指导朗读第三小节,抓重点词语:“连忙、追、叫”等,读出小蝌蚪即高兴又着急的语气。
(3)最后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学习最后一节课文。指导读出青蛙妈妈高兴的语气。
3.再读课文,指导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生长过程图)。
4.分角色朗读全文。
5.指导背诵最后两节。
四.复习生字,积累词语
1.猜字谜。
2.给部首妈妈找孩子。
3.给词语找朋友。
4.指导书写。
连、忙、睛、追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小蝌蚪和青蛙的形态;懂得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朗读方法;提高朗读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的好品质;培养学生讲文明、礼貌的习惯;增强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懂得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
教学难点:体会朗读方法;提高朗读技能。
教具准备:课件、图片、头饰。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1.音乐响起,出示“求助信”,教师深情朗读。
2.读完“求助信”,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教师小结:多么有爱心的`孩子啊!(贴爱心图)现在,我们就一起去帮小蝌蚪找妈妈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探索生长过程
1.认识小蝌蚪,学习第一自然段。
既然大家要帮助小蝌蚪,就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些朋友吧!
⑴课件展示小蝌蚪。
⑵找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自然段,一起读一读。
⑶找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句子,动手勾一勾,指名说一说。
⑷展示小蝌蚪外形图①。
2.认识青蛙,学习第四自然段。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大家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青蛙)
⑴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⑷自然段,展示青蛙外行图⑤。
3.学习第二—六自然段,探索生长过程。
⑴引导观察小蝌蚪和妈妈长得一点儿也不像。提问:这是怎么回事呢?引导得出:小蝌蚪长大后就会像青蛙妈妈。
⑵提问:小蝌蚪是怎样一天天长大变成青蛙的?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描写小蝌蚪变化的句子。
⑶学生汇报变化过程,教师进行简单的文字板书。
⑷根据文字板书,找三名学生完成小蝌蚪生长过程的图片②③④的排序。在师生共同参与下,完成板书设计。
⑸根据板书,集体复述生长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边说边用动作表演,既培养了学生的表演才能,又加深了对小蝌蚪生长过程的印象。
三、观看动画,进行朗读训练
1.在大家的帮助下,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他们可高兴啦!可是,他们是怎样找到妈妈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先遇到了谁?
2.观看小蝌蚪遇到鲤鱼阿姨的动画片段。引导理解“迎上去”。重点对第二自然段进行朗读指导。
⑴看动画理解“迎上去”,并用一只手代表小蝌蚪,另一只手代表鲤鱼阿姨,一起做“迎上去”的动作。
⑵指导读准“迎”字。
⑶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请学生注意听,听完请学生分角色表演读。
⑷请大家当小评委,评一评他们的朗读和表演。教师适当进行点拨,通过评比过程,体会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⑸对比以下两种说法:
a: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b:鲤鱼,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让学生从中体会到问话应该有礼貌。
⑹男女同学分别扮演小蝌蚪和鲤鱼妈妈,集体表演读。
3.观看三、五自然段的动画,理解“追上去”和“游过去”。
4.两人一组,先自由练习读,后表演读。
5.同学们读得不错,现在老师奖励大家观看全文动画。播放带录音的全文动画,学生边看边跟读,进一步感悟全文。
四、感情升华,懂得保护青蛙
1.小蝌蚪长大后变成青蛙,他们干什么去?(去捉害虫)
2.大家可知道……(课件展示相关资料)
3.青蛙是“庄稼的保护神”可是……(课件展示捕杀青蛙的图片)
4.亲爱的小朋友,面对这些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5.教师小结:是啊,青蛙是庄稼的保护神,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青蛙,不要捕杀青蛙!
结束语,使课堂无限延伸。
同学们,今天这堂课就上到这里,让我们带着一颗爱护青蛙的美好心灵,走出课堂,去劝告身边的朋友,让大家一起行动起来,用我们的爱心去保护青蛙吧!
板书设计:
34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8个二类字,指导美观书写“变”“披”两个一类字;
知道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正确分辩“迎上去 追上去 游过去“三个词的意思;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培养学生大胆表演、想像、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青蛙是益虫,懂得保护青蛙。
重点难点:
重点是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难点是分角色朗读和表演。
教具准备:
头饰、课中操音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亲爱的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大家猜一个谜语:
1、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呀游。板书:小蝌蚪
2、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板书:青蛙
3、小蝌蚪和青蛙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板书:妈妈
4、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板书:找
齐读课题:第34课 小蝌蚪找妈妈
二、观看动画,理清思路:
1、先请大家看这篇文章的动画片,边看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回答:
(1)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小蝌蚪去找她的妈妈,先碰到了鲤鱼,又碰到了乌龟,最后才找到了他们的妈妈青蛙。
(2)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小蝌蚪怎样变成青蛙的过程。
随机板书:找 鲤鱼 乌龟 变
(3)在田字格里指导学生写“变”字(强调撇点的方向要往外)。
三、配乐朗读,初步感知:
1、师配乐范读,学生回答: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在书上标出,给不认识的字注音。
2、学生配乐按自然段接读课文。
3、出示课件:认读二类字。(先认读,再组词读)
灰 迎 阿 姨 顶 披 鼓
4、指导写“披”字(强调右边的皮,横勾别丢掉)
5、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看课件演示青蛙的生长过程)
板书:长后退 长前腿 尾巴变短
四、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那蝌蚪长什么样呢?(出示课件)学习第一段
帯动作表演读,突出快活的语气。
2、长成后的青蛙又是什么样呢?学习第四段:
采用换角色自述的方式,让孩子们进一步加深对青蛙外形的认识。如——
例:我是一只大青蛙,我头上鼓着一对大眼睛,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四条腿,宽嘴巴。
3、跳课中操《小青蛙找家》 过渡句:哦,小青蛙多可爱啊,我们也来当当可爱的小青蛙,跳起来吧!
4、通过对比我们知道,青蛙小时候和长大后,样子有这么大的变化啊!课文中讲,小蝌蚪在变成青蛙的过程中,遇到了鲤鱼和乌龟,最后才见到了青蛙妈妈,它们都说了些什么,让我们读一读,演一演吧!(用情景模拟和看课件演练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三个词的意思;并板书:迎 追 游)
(1)学习第二段:(鲤鱼)(突出礼貌教育):
读出小蝌蚪的焦急语气和鲤鱼妈妈的温和语气
学习小蝌蚪的礼貌 板书——迎
(2)学习第三段:(乌龟)(培养想像和写作能力)
读出乌龟慢吞吞的语气 板书——追
培养想像能力:小蝌蚪们看到乌龟,会怎样说?——咦?前边那只动物就是四条腿、宽嘴巴,它可能就是我们的妈妈吧!快,追上它!
培养写作能力:为什么小蝌蚪把乌龟当成它们的妈妈呢?(因为乌龟也有个大嘴巴)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之所以小蝌蚪认错,是因为鲤鱼妈妈没有把青蛙的全部特征描写清楚,才造成这样的误会。以后我们在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一定要描写全面和具体,把特征说全。另外,小蝌蚪也不对,不能根据身体的部分的特征就去判断,也就是说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了解。
(3)学习第五段:(青蛙)(培养表演能力)
读出青蛙的慈祥和疼爱的语气 小蝌蚪欣喜的语气 板书——游 师生共演这一段
五、板书总结,回顾全文:
1、这篇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找,讲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鲤鱼阿姨就迎上去问,看到乌龟像它们的妈妈就追上去喊,最后看到大青蛙才游过去叫妈妈。同时在找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先长出两条后退,再长出两条前腿,最后尾巴变短不见了,变成了青蛙。
2、师生分角色朗读全文。
(师:作者 一组:小蝌蚪 二组:鲤鱼 三组:乌龟 四组:青蛙)
3、课堂练习:
小蝌蚪先长出( ),过了几天,又长出( ),再过几天,( )变短了,渐渐的,( )已经不见了,变成了( )。
六、资料汇报,知识拓展。
1、你喜欢青蛙吗?为什么?(资料汇报)
2、你打算怎样保护青蛙?
3、他们这样做对吗?看课件明辨是非
4、出示宰杀青蛙和做成菜的图片,让学生谈感受。
5、师总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庄稼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青蛙。出示课件:保护青蛙 保护动物 保护环境 (学生大声齐读)
七、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养几只小蝌蚪,观察它们的发育过程,然后放归到大自然中去。
34、小蝌蚪找妈妈
长后腿 长前腿 尾巴变短
变
小蝌蚪————————————————————————青蛙
找
鲤鱼(迎) 乌龟(追) 妈妈(游)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上周五,教育中心督导团来我校检查教科研工作,听了我的一节原生态的.《小蝌蚪找妈妈》。因“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气氛活跃、优质高效的课堂实效”,获得了领导们的一致好评。总体来说,这节课上得比较成功。
但我知道,人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获得成长,任何一堂课,都不会十全十美。我的这节课成功之处在哪里?不足之处又在哪里呢?我静下心来好好地进行了反思——
成功之处:
一、抓住两条主线教学,思路清晰
这篇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找”,讲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鲤鱼阿姨就迎上去问,看到乌龟像它们的妈妈就追上去喊,最后看到大青蛙才游过去叫妈妈。同时在找的过程中,它的身体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是第二条暗线“变”,先长出两条后退,再长出两条前腿,最后尾巴变短不见了,变成了青蛙。
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我的教学设计就围绕着这两条主线展开了。因我的思路清楚,因此就能很好地驾控课堂,使之不偏离主方向。孩子们在学的时候也轻松明白,兴趣昂然。
二、从培养孩子兴趣出发,设计流程
这是一节低年级的课,所以更应该还课堂以童真、童趣。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课堂上一般要多采用一些直观形象的形式去代替理性的分析和讲解。在本课的设计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学生,尽量采用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去调动他们的兴趣。
1、导入激趣:一般孩子们都喜欢猜谜语,因此上课之前我先让他们猜了两个关于“蝌蚪”和“青蛙”的谜语,引出本课的课题;
2、动画激趣:他们爱看动画片,我就在一开始放这篇课文的动画片,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之对全文有一个总体的感性认识;
3、表演读激趣:“表演”这种形式很适合我们低年级的课堂教学,语文课堂上的表演是一种深读课文,推敲课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并将其“形诸于外”的排演过程,是一种特殊的阅读理解手段,表演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创造的过程。这不仅包括对角色的创造上,还表现在对课文内容的再创造上。《小蝌蚪找妈妈》这篇看图学文中有“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三个表示不同动作的词,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更清楚地理解三个词所表达的含义,就让他们去演一演、试一试,尽量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学习,形成一种其乐融融的课堂氛围,还课堂以童真和童趣;
4、课中操激趣: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持久性不够,当课程进行到中间的时候,应适当的让孩子们轻松一下,这时,跳一段轻松欢快的课中操,无疑像注入了新的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本课的教学中,我安排了《小青蛙找家》的律动这一环节,在课中带着孩子们一起跳起来,孩子们马上兴趣高涨,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孩子们的思维也更加活跃。
5、拓展激趣: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让孩子们看“捕捉、宰杀、吃青蛙”的画面,能激发他们的同情心,从而做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青蛙,达到德育渗透的作用;其次,作业是“养小蝌蚪观察生活习性和其变化最后放生”,也十分符合孩子的喜好,使书本知识与生活结合,观察与习作巧妙的结合。
三、识字、写字、学文,内容全面
本堂课不是孤立地单纯讲读课文,而是做到了把“识字、写字、学文”三方面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使得课堂结构丰满,学生全方位吸收知识的营养。尤其是写字教学,选择了两个学生易错的“变”和“披”进行指导,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注重写作知识的渗透,潜移默化
单从文本表面看,内容十分浅显,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但我们能否借助文本,给孩子更多的东西呢?这一直是我课堂研究的方向。在这节课上,我在几个地方巧妙地渗透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1、在讲“青蛙”一段时,让孩子们变成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其实也是一种写作方面的训练;
2、在讲小蝌蚪和乌龟的那一段对话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小蝌蚪把乌龟当成它们的妈妈呢?(因为乌龟也有个大嘴巴)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之所以小蝌蚪认错,是因为鲤鱼妈妈没有把青蛙的全部特征描写清楚,才造成这样的误会。以后我们在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一定要描写全面和具体,把特征说全。另外,小蝌蚪也不对,不能根据身体的部分的特征就去判断,也就是说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了解。
这问题就是引导学生明白以后在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一定要描写完整和具体。
五、注重多种能力的培养,机智到位
1、朗读能力:本节课我十分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朗读能力,我配乐范读,孩子们配乐接力读,表演读,师生分角色共读……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孩子们的朗读能力一步步提高;
2、想象能力:在讲“乌龟”一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蝌蚪们看到乌龟,会怎样想、怎样说?学生回答:(前边那只动物就是四条腿、宽嘴巴,它可能就是我们的妈妈吧!快,追上它!)课堂上,学生们精彩的发言,都是自身思维的超越,更是对课文的超越,体现了其独特的阅读感受过程。这是我有意地在培养孩子的想像能力,为今后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坚信:只要我每一节课都有意地在这方面进行训练,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将会快速提高。
3、表演能力:在讲遇到“鲤鱼”、“乌龟”和找到“青蛙”的三个部分中,我让孩子们和我一起表演,孩子们一个个兴趣盎然,表演得惟妙惟肖,在表演中,胆量和表演能力都在得到锻炼。
六、简洁明了的板书,独具匠心
34、小蝌蚪找妈妈
长后腿 长前腿 尾巴变短
变
小蝌蚪————————————————————————青蛙
找
鲤鱼(迎) 乌龟(追) 妈妈(游)
板书的设计是对文章内容的涵盖和提炼,两条主线清晰明了,重点词也突出醒目,符合低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我觉得这个板书简洁明了,中心突出,可以说独具匠心。
不足之处:
1、看动画之前忘了提出问题:学生在完成每一个环节,都要有一定的目标性。在刚开始让学生看动画的时候,目的是想让孩子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去欣赏,而不是漫无目的地看热闹。原来设计好的这个问题,由于操作“动画播放”这一课件出了点问题,结果就忘记问学生了,是个小小的漏洞。
2、不鼓励挑毛病:在学生分角色朗读完之后,有个孩子读小蝌蚪的话,读得不紧不慢,没有读出着急的语气。我就问同学们:“这三个同学中间,有一个读得不到位,是谁呢?”结果孩子们都纷纷评价开了,挑起了这个同学的毛病。我觉得这一问问错了,这样会培养孩子光挑别人缺点的毛病,不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他人。其实我应该直接问这个孩子:“小蝌蚪找不到妈妈了,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那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请你再读一遍。”这样的引导,不但节省了时间,也没有给学生挑毛病的机会,还保护了读得不太好的这个孩子的自尊心,何乐而不为呢?以后得注意了。
3、师生分角色共读课文未完成:原来在全文学完之后设计的这一个环节,目的是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一教学现象,起到回顾全文的作用,但由于时间关系,省略了这一步,稍有遗憾。可以考虑前边的“老师配乐读”和“学生配乐分段接力读”合二为一,就能节省出一定的时间,最后进行这一环节了。
4、资料汇报没有进行:课前让孩子们查找了有关青蛙的一些资料,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青蛙是益虫,我们应该保护它。我看孩子们都准备得很充分,可是还是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让孩子一一汇报。但能在课前进行资料的查找,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课堂展示只是一个分享的过程,这个放在下一节课进行也可以……
总之,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课堂永远都有遗憾,但有遗憾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进步,我会在不断的反思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向着更高的标准迈进。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10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
2、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小蝌蚪怎样变成青蛙的。
教学准备
1、挂图
2、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揭示课题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它们想找自己的妈妈,但又不知道妈妈是谁?它在哪?我们跟他们一起去找好吗?
(板书:小蝌蚪找妈妈)
二、从图入手指导总观全图
问:小蝌蚪长什么样?我们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三、读全文,理解一、二自然段
(1)读准字音。
(2)标出自然段。
①问:哪一自然段写小蝌蚪的样子?
②学生再读第一自然段。
问:小蝌蚪什么样?(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尾巴。)
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问: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三句话)说说每句话什么意思?重点指导三个问题,要求先谈问题a。过了几天,小蝌蚪有什么变化?看图观察小蝌蚪长后腿的位置?b。它见到了什么,问了什么话?(见到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c。它是怎样得到回答的?(板书:四条腿宽嘴巴)
师小结:学习这段我们分三步①读全文看有几句话?②想每句话什么意思?③读问题看图回答问题。
四、再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
布置作业: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第二节
一、读第二自然段,想想第二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二、三个学生分别读三、四、五自然段
(1)问:三、四、五自然段哪两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叙述方法基本相同?(三、四自然段)
(2)师扶着学习第三自然段。指导学生分步骤学习。
①读全文,看有几句话?②想想每句话是什么意思?③读问题,看图回答问题。④再读全段。
(3)放手让学生自学第四自然段。把第二个问题改为②它们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③小蝌蚪和青蛙妈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4)问:小蝌蚪在看见鲤鱼、乌龟、青蛙妈妈时怎么做的?(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它们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迎上去:有礼貌,也为了让鲤鱼发现自己。这与我们问路一样。追上去:小蝌蚪和乌龟前进方向相同,表现它们找妈妈的心情。这也是急中出错的原因。游过去:真实地表达出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因为这次肯定不会错了,于是就高高兴兴地游过去。
三、讲读第五自然段
问:第五自然段有几句话?
1第一句话什么意思?出示幻灯,显示小蝌蚪整个的变化过程。
2第二句什么意思?从青蛙天天捉害虫你想到了什么?
四、小结:同学们看图,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随着不断了解妈妈的特征,自己的身体也在变化,最后终于找到了妈妈,它多高兴呀!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2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在生字表中标出字的偏旁部首
二、出示生字
1、易写错的字:群(第二笔要出头)宽(注意不要加点)甩(第五笔是)裳(下部是衣,不要少写亠)鼓(右边是支,不是攵)龟(下边不出头)
2、正音:捕(bu)裳(shang)
3、组词
脑(大脑)甩(甩开)捕(捕鱼)龟(乌龟)
恼(恼怒)用(使用)扑(扑来)鱼(金鱼)
4、笔画笔顺提示:脑:第八笔是。迎:第二笔是
三、结合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
池塘:蓄水的坑,一般不太大,比较浅。
甩:挥动,课文中是“摆动”的意思。
碧绿:青绿色。
捕食:捉取食物。
鼓:本课是凸起的意思。
四、布置作业:1、写生字2、写词3、课后练习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青蛙变化过程,倡导学生养成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
2、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本课本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全过程。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头饰。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语,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大脑袋 圆肚子 细尾巴 黑身了 变变变……长出四条腿,丢了细尾巴。吃饱了,呱呱呱,抓害虫,顶呱呱。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自由读课文,标画文中的生字。
2、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
3、的故事录音,边听边画自然段序号。
4、自由读文,你读懂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了解蝌蚪变为青蛙的过程
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⑴ 思考:小蝌蚪是什么样子呢?
⑵ “快乐地游来游去”是什么样子呢?请你想像一下,做这个动作。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 自读这一段,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这句话写了什么?
⑵ 分组进行讨论。
⑶ 画出小蝌蚪和鲤鱼的对话,想像他们谈话时的语气,读一读,再分角色表演。
⑷ 学生练读,表演。
⑸ 汇报,评价 。
板书:四条腿 宽嘴巴
3、仿照以上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至第五自然段。
4、学生自学成,汇的`。
5、学生汇报情况。
6、观看青蛙的变化过程。
7、用自己的话说说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8、分角色朗读课文。
9、戴头饰表演。
10、老师小结:小蝌蚪为了找妈妈,不断探索,靠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去探究,才能取得成功。
四、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2、查找小青蛙吃害虫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
2、练习朗读本文。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重难点】 练习朗读,学本课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内容
1、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出感情。
2、分小组表演这个节目。
二、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抽字卡,指名读。
2、读词语卡片。
3、小组汇报。
灰 迎 阿姨 追 顶 被 鼓
三、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
2、书空。
3、学生访写、师纠正。
4、认真书写 。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生字、新词。
2、预习“语文园地八”。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12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
2.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认识青蛙吗?(生:认识!)那大家也都知道我们的朋友如按好坏来分可分为好朋友和坏朋友。蚜虫是庄稼的坏朋友,那青蛙就是庄稼的好朋友。你们喜欢青蛙吗?那又有谁知道青蛙小时候是长什么样儿的?它又是怎样长大的呢?(幻灯片出示小蝌蚪插图,然后指出这就是青蛙小时候的样子,它名字叫——小蝌蚪)那么,小蝌蚪又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呢?学了今天这一篇课文大家就知道了。
(板书课题)
二、初识图意。
1、提出看图要求:图上画了些什么?它们都在干些什么?(幻灯出示第一幅插图)(生答)
2、逐图出示另三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在身体上有什么变化?再连续播放四幅图,让学生说说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分别遇到了谁,揭示这也就是——小青蛙成长的'过程。
3、提问:大家看到最后两幅图了吗?小蝌蚪最后变成了什么?它们找到妈妈了吗?它们的妈妈是谁?(生述)
4、小结: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四幅图,想想小蝌蚪每次去找妈妈时身体都出现了哪些变化?开头怎样?过了几天怎样?后来又怎么样?最后变成什么了?(生述)
三、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自轻声朗读课文。
思考:小蝌蚪找妈妈找了几次才找到?它都遇到了谁?
2、纠正读音(群、捕、迎、裳等)
3、回答思考问题,师生初步分角色朗读课文。(师:叙述部分;小蝌蚪、鲤鱼、乌龟及青蛙妈妈由四组学生分别扮演。)
四、讲读课文。
1、讲读第一自然段,看第一幅图。
提问:课文中是怎样写小蝌蚪的样子的?找出相关词句,说一说,并用笔划出来。
提问:我们池塘里的小蝌蚪有几只?(生:有一群。)师讲解“一群”的意思,然后再指导生给“群”组词。
指导学生看图,体会小蝌蚪心情如何?问:从图上小蝌蚪的什么动作可以看出?自然段中哪一些词语描写了小蝌蚪很“快活”呢?(师指导生联系小蝌蚪甩尾巴的情景回答。)
2、指导学生看图,师复述小蝌蚪外表。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小蝌蚪有趣、快活的神情。
五、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第二题(1)小题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会写“甩、前”等八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初步了解小蝌蚪长成小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4、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懂得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教学准备:挂图、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蝌、蚪、阿、姨”等13个生字,会写“甩、阿、肚、向”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揭示课题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它们想找自己的妈妈,但又不知道妈妈是谁?它在哪?我们跟他们一起去找好吗?
板书:小蝌蚪找妈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
2、同桌互读生字词。(要求:读给同桌听,同桌给及时纠正读错的音。)
3、认读生字卡片上的生字。(请一位学生读,读对了,大家一起跟读,读错了,请及时举手给予纠正。)
4、巩固生字词。
(1)游戏:帮字宝宝找家。
(2)游戏:给词语宝宝找家。
5、齐读课文中画出的.词语。
6、读全文,标出自然段。
7、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互评。
听录音范读课文。请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识记生字:“甩、阿、肚、向”,并指导书写。
1、教师出示会写得生字,同桌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2、说说自己认为难记的生字,请同学老师帮忙。
3、指导书写。
4、练习写字。
5、评价书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小蝌蚪长成小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
3、做到不懂就问,增强爱动物、爱科学的意识。
一、复习引入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小蝌蚪是什么样的?画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句子读一读。
二、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1)看图观察:找出小蝌蚪的变化。
(2)从课文中找到有关小蝌蚪变化过程的段落,认真朗读。
(3)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妈妈、乌龟的对话。
小蝌蚪:第一次很有礼貌。 第二次热情,但有点着急。
鲤鱼:亲切。 乌龟:和蔼。
3、指导朗读第四、五自然段。
(1)小蝌蚪的尾巴发生了什么变化?
(2)青蛙妈妈的话应该怎样读?(亲切、慈爱)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学生戴头饰表演课文内容。
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插图,画一画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2、青蛙是益虫还是害虫?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青蛙?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大脑袋、长尾巴、灰黑色
长出两条后腿
长出两条长瑞
青蛙——四条腿、宽嘴巴、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学习了解小蝌蚪在长成青蛙的过程中,身体发生的变化。
3、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从小就要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小蝌蚪在长成青蛙的过程中,身体发生的变化。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区别“迎上去”、“追上去”和“游过去”的不同,体会语言文字的生动形象和准确性,培养语感。
教学准备: 课件、小蝌蚪、鲤鱼、青蛙的头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小蝌蚪在长成青蛙的过程中,身体发生的变化,培养 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3、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从小就要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教学过程:
老师讲清倾听的要求:
(1)认真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要仔细地从头到尾听完整。
(2)倾听时,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话或插嘴。
(3)边听还要边思考。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老师这里有一张“寻人启示”,你们想看看吗?
2.(出示寻人启示)师读:我们是小蝌蚪,当我们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们多羡慕呀!可我们不知道我们的.妈妈是谁?它在哪?听说一(4)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们找找妈妈吧!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板书:小蝌蚪找妈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读流利。读后要说一说:小蝌蚪在妈妈时都遇到了谁?
2、指名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三、深入研究,读中悟情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1)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鲤鱼、乌龟是怎样帮助小蝌蚪的呢?
(2)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小蝌蚪的样子有什么变化呢?用曲线画出小蝌蚪样子的变化。
2、汇报交流。
师: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鲤鱼、乌龟是怎样帮助小蝌蚪的呢?在找妈妈的过程中,他们的样子有什么变化呢?下面我们就来汇报交流。师提出要求:认真听别人的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写板书。
(1)出示第二自然段的课件:同桌互读后指名读这一段。其他学生要认真倾听。教师引导其他同学作出点评,如谁把小蝌蚪找妈妈的急切心情表达得更形象,谁把鲤鱼阿姨的关切表现出来了?
(2)听录音读。
(3)师生分角色朗读。
(4)看课件,指名说一说小蝌蚪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同学们读得都不错,下面谁能到前面,把小蝌蚪遇到鲤鱼阿姨的情景表演给大家看?
(选出角色演员,配戴好头饰,提醒演员“迎上去”的蝌蚪和鲤鱼阿姨各自该站在什么位置,该向什么方向游)
情景表演结束,教师点评。
师:小蝌蚪的身体在渐渐长大,它又去找妈妈,我们来看一看,乌龟是怎样说的?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过程同上,情景表演时提示演员“追上去”的蝌蚪和乌龟该站在什么位置,各自向什么方向游。)
师:在鲤鱼阿姨和乌龟的帮助下,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下面来看第四自然段,听老师读课文。
(教师范读)
师:小蝌蚪这次遇到了谁?(青蛙妈妈)
师:(出示青蛙图片)谁能说一说,青蛙有什么特征?
师:小蝌蚪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妈妈,该多高兴啊!如果你是小蝌蚪,你会对妈妈说些什么?把它找到妈妈后高兴的心情表达出来。
指名说一说。
老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小蝌蚪和妈妈的对话。
3、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第五自然段,老师有一个问题,谁知道一只青蛙每天大约能捕捉多少只害虫呢?生议论。
师:一只青蛙大约每天能捕捉700只害虫,多不多呀?青蛙可是田里捕捉害虫的能手,那以后我们要怎样对待它呢?(保护青蛙、不伤害它们)
四、拓展延伸,深入引导
1、思考小蝌蚪是怎样变成大青蛙的?
师:我们刚才学习了课文,同学们表现的都非常好,为了奖励大家,老师给你们看一些图片。观察小蝌蚪的身体有了什么变化?
(课件逐一出示小蝌蚪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不见了的图片。)
生完成练习。出示课件: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又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没过多久,(尾巴)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只能捉害虫的(青蛙)。”
2、激发学生情感,学习故事中人物的精神
师:我们在故事中认识了很多朋友,谁能说一说,你最喜欢故事里的谁,为什么?
生个别发言,陈述喜欢的理由
师相机点评指导
(蝌蚪:不畏艰险,面对挫折不气馁,终于克服了各种困难找到了妈妈;青蛙:捕捉害虫,是田里的卫士;乌龟、鲤鱼:关心别人,助人为乐。)
3、齐读课文。
5、师做总结。
师:青蛙可真是人类的好朋友,是庄稼的保护神,为了让我们的青蛙朋友生活得更舒适安全,我们应该去保护它们。
板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 → 变 → 青蛙
大脑袋 → 长了两 → 长了两 → 尾巴 →不见
黑灰的身子 条后腿 条前腿 变短 尾巴
长尾巴 ↓ ↓ ↓
找妈妈 → 鲤鱼 → 乌龟 → 大青蛙→捉害虫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15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图文结合,适宜儿童阅读。课文中生字不注音,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他们用多种方法学会生字。
学生分析:
经过一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生字都有自己的方法,教师应当相信他们的识字能力。做为农村的孩子,他们对蝌蚪与青蛙都很熟悉,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教学本课,以朗读为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更能受他们的欢迎。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予以适时的点拨和引导。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的重要手段。调动学生朗读积极性,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朗读。
教学目标:
1、认识“灰、迎”等8个字,会写“有、在”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老师这儿有一条谜语,想猜吗?
“河边有个歌唱家,一天到晚呱呱呱。身上披着绿大衣,伸出舌头把虫抓。”(青蛙)
你知道青蛙的孩子叫什么吗?(蝌蚪)
谁见过蝌蚪?愿意给大家讲讲它长得什么样吗?(贴出青蛙与蝌蚪图片,板书课题)
[兴趣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和生活,越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自主识字,感知课文。
1、这是一篇不注音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你想怎么办?
(学生各自交流自己的方法。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生字。有的可以猜测读,有的可以问同学、老师,有的可以做记号,等老师读时认真听。)
2、学生试读,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范读。
4、再次读文,自查朗读情况。
5、出示词语卡片,检查识字情况。
a 你会读哪个词语就大声的读出来。
b 谁愿意当小老师你认识的字词教给同学们?
6、识记生字
学生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教师可适时引导用实物或动作来识记。
灰:出示灰色的帽子或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见到的灰色的'东西。
追(或迎):谁愿意把追(迎)的动作表演给大家看?
披:我这有件衣服,谁能把它披在身上?
阿姨:你把什么样的人叫阿姨?
7、指导写字(略)
[ 学生朗读不注音课文遇到生字可能无从下手,所以在读文之前老师就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自主探索、认识生字,这也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联系实物或动作来识记生字效果要远远好于部件记忆法。]
三、读感悟,体会小蝌蚪的变化。
1、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说一说你喜欢哪一幅图?并把与图相对应的课文内容,读一读(张手让学生自己选择)。
2、全班汇报。(学生喜欢哪一自然段就汇报哪一自然段,不必接顺序来。)
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加上动作朗读。
学生的表演欲望很强烈,给他们创造表演的机会,他们会很快进入情境,体验到朗读的乐趣。
第四自然段,也可采用此种方法进行朗读。
第二、三、五、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小蝌蚪的关心、爱护、组织
学生会角色的朗读中来,然后选代表分、角色朗读。
3、戴上头饰表演读。
4、填空练习,体会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他们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又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 ),没过多久,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只能捉害虫的。
四、总结全文: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上完了这一课之后,我对新课改精神又有了新的体会,选择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1、情境的创设在教学中至关重要。
本课的朗读教学,我采用动作表演和分角色朗读两种形式,尤其是动作表演,看着学生那天真、一丝不苟的动作和可爱的表情,仿佛他们就是小蝌蚪、小青蛙了,教师不用任何言语,学生就已体会到其中的情趣了。
2、让学生自由选择识字方法。
“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本课中的生字学生,想怎么学习就怎么学,创设他们喜闻乐见的识字途径,认字活动。同时采用与实物联系、动作表演等方法,使他们轻松的记住字形、乐于识字。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06-10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09-06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10-04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推荐】10-20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通用)11-15
小蝌蚪找妈妈优秀教学设计09-20
(精华)《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10-19
【精选】《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15篇12-12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经典15篇]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