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19 18:44:2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春》教学设计(集锦15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春》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春》教学设计(集锦15篇)

《春》教学设计1

  【课型定位】

  朗读感悟式。

  【教学对象分析】

  1、虽然这篇散文可以挖掘的方面很多,但其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人所共知,因而教学时从美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体味语言,感悟意境,梳理结构,应是可行的。

  2、初一学生对现代散文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但本文的内容相对较浅,完全可以通过反复朗读感悟其美的所在,进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对作者的情感的把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

  理解作者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喜悦之情;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

  2、知识能力目标:

  从整体感知和理清思路着手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朗读能力。

  3、过程方法目标:

  指导学生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体会作品的语言、思路、主旨等。

  【教学重点】

  1、感悟文章的美。

  2、以朗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

  掌握一定的朗读方法和技巧,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方式】

  声画同步,视听一体,营造优美的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

  【教法】

  指导朗读,引导品位。

  【学法】

  反复朗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寻找生活中美的事物、景物等,并能用短语表现出来。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通过联想唤起学生对美的记忆

  展示:多媒体放映大自然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美丽画面,迅速将学生带入美的氛围。

  提问:生活中你能发现哪些美的东西,能用适当的`短语表达出来吗?

  点拨:坚强的意志、纯洁的心灵、漂亮的面容、潇洒的风度、辽阔的天空、金色的原野……当然还有:优美的文章。

  引导:那优美的大自然景色,想看吗?抒情精彩的文章,想读吗?今天我们要学的抒情散文《春》就是这二者的结合体,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朱自清笔下的春天,去领略、去欣赏。

  二、内容呈现──通过三步朗读法让学生感悟文章之美

  1、认知性朗读──走进美:

  要求:读准字音,扫清障碍。

  ⑴ 抽四名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让学生勾画出生难字词。

  ⑵ 另抽两名学生据其表现和预习成效分别评价朗读,评价标准为:

  A、是否准确

  B、是否流畅

  ⑶ 师生齐读全文。

  点拨:我们初读了课文,踏入了这片美的领地。我们应知道,开始朗读课文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准确流畅,声音明亮。作得好我们就完成了美的第一步。

  2、涵咏性朗读──表达美:

  要求:理解句子含义,感受优美语言,利用一定的朗读技巧表现美。

  训练:

  ⑴ 教师教读前三节。

  ⑵ 学生自由朗读,揣摩体会。

  ⑶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应怎样读,怎样表达感情。

  ⑷ 抽两名同学朗读课文章节,女:春花图,男:春雨图。

  ⑸ 男女声互评对方朗读,评价标准为:

  A、是否读出情感

  B、是否具有美感

  提问:大家对朗读技巧有何体会?

  引导:学生以本文为例畅谈感受,教师点评以鼓励为主。

  点拨:再读课文,大家都在表达文章的美。朗读时有两点很重要:一是注重声音的高低起伏、轻重缓急、停顿连贯,跟随文句的意思和情感自然变化;二是尽量以情带声,感知文句的情感含义,不要拘束。若能做到抑扬顿挫,我们便完成了美的第二步。

  3、表现性朗读──创造美:

  展示:多媒体播放清风流水的音乐,映出花红柳绿的画面,创设优美完整的情景氛围。

  要求:通过音乐画面产生联想,将自己融入情景中,开启心灵去创造自己心中的春天。

  训练:

  ⑴ 声情并茂,齐读全文。

  ⑵ 教师评价朗读:

  A、成功何在

  B、有哪些需要改进

  点拨:所有文学作品的朗读(阅读),都应该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其意蕴、美感,我们既要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技巧去尽情发挥,又要力求突破,跳出限制与要求,达到更加完美的第三步。

  三、整体感知──通过内容呈现,理清行文思路,体会文章设计精巧,构思严密之美

  训练:

  1、抢答:

  ⑴ 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描绘春天美丽动人的景色。

  ⑵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2、分层:把全文分成三部分,迅速标出起止小节并在括号内填上适合的数字及动词加以概括。

  A、( )节至( )节:( )春

  B、( )节至( )节:( )春

  C、( )节至( )节:( )春

  3、概括:绘春部分从哪几个方面描绘春天?

  ( )图 ( )图 ( )图

  ( )图 ( )图

  四、阅读体验──通过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表达能力

  训练:

  1、学了本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2、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个句子?为什么?课后写在积累本上。

  五、欣赏品味──通过欣赏全文情景影片,陶冶情操,重温美的感受

  要求:学生由静听到小声跟读,入情入景,再次感悟品味,深化所得。

  六、作业

  拓展创新──通过课外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要求:联系现实生活,一定会有许多美的东西有待我们去发现,去体会,试写一段美的人物或景物,要认真体会,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七、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总体设想是,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情感价值目标,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教师可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其入情入景。并重点训练朗读技巧以加深理解,又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朗读水平,以此培养其审美的趣味。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起着活动主持人或引路人的作用。

《春》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可贵精神。(难点)

  2.指导学生用品味词语、借景抒情、再造想象的方法来欣赏诗歌。(重点)

  3.深入理解本诗,扩展了解杜甫其他相关诗歌,初步了解杜甫的经历和思想。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批注法 赏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人——杜甫。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唐王朝受到巨大震动。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诗人在都城长安写下了一首不朽的五律——《春望》。这首诗是我们儿时就已经能琅琅背诵的,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它,用更细腻的视角,更深厚的感情来触摸诗歌所表达的精神世界。

  首先,请同学们一齐朗诵本诗。

  二、赏析首联

  1.本诗的题目是“春望”,那么在首联中作者都望到了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你认为在这四个描写对象中作者着力要体现哪一个事物的特点?为什么?(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

  国之破。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

  开篇即是春望所见,先用“国”点明了此城即国都长安,以“破”交代了历史背景,以“春”标明了节令。两句合而观之,便是说望见春天被攻破了的长安城,山河之上草木丛生,榛莽遍地。这一联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出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仍在,但是国已政权陷落。草木春深,但是城已残破不堪。

  3.宋代魏庆之编的《诗人玉屑》中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在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品析词语赏析法落实点,自选式)

  破:着一破字一字统全貌,未言一处破败之象,但是满目疮痍之态已赫然纸上,实是触目惊心。

  在:青山不言,流水永恒,更衬李唐之倾颓惨境。(略)

  春:春回大地,应生机勃勃,草长莺飞。(略)

  深: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4.背景对比:

  昔日长安城: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杜甫《丽人行》)

  今日长安城:破

  4.此联对仗工巧,“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对照强烈,出人意料。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为全诗渲染了悲怆的气氛。

  三、赏析颔联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历来有两种翻译的版本。第一种:人溅泪惊心。第二种:花鸟溅泪惊心。

  2:那么你认为哪一种好呢?

  第一种,花鸟本为娱人之物,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见之而泣,闻之而恐,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第二种,以花鸟拟人,花好似在落泪,鸟仿佛受惊骇。感时恨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倍增其哀乐。两说虽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前者触景生情,后者移情于物,都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沉郁之情。

  3:这一联中的“溅”和“惊”两个字用得甚好,请用简洁的语言批注这两个字的妙处,写在老师发的纸上,写好之后撕去背胶粘到前面的纸上。

  溅:含悲带愤,感情浓烈。惊:敏感惊恐,心灵柔软。

  小结: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到此所望结束了,诗人后两联由悲痛国事转为想望亲人。

  四、赏析颈联和尾联

  1.介绍背景:杜甫是前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州的妻子儿女,因此说“家书抵万金”。

  引诗拓展:杜甫在写《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长安就写有《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眷眷之怀。

  2:“家书抵万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忧虑,焦急。)

  3:对比诗人的《望岳》和本诗的尾联,想象一下两首诗中的诗人形象有何不同?

  《望岳》中的诗人:年富力强,意气风发。

  《春望》中的诗人:垂垂老矣,沉郁悲痛。

  4.诗人写这首诗年仅45岁,却已“白发”,而且稀到“不胜簪”的地步,这可能吗?是什么使诗人如此?

  是“感时”,“恨别”所致。是“国与家”共同的打击所致。是因为“艰难苦恨繁霜鬓”。

  5.相比《望岳》,诗人的气度是不是变小了?例如诗中先忧国,再思亲,最后写到自己的衰老。

  从背景上看: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

  从年龄上看:从裘马轻狂、意气风发的少年到历尽沧桑、日渐衰颓的“老年”;

  从情感上看:由壮志凌云的豪情到对国家命运前途忧虑的悲情,

  从胸怀上看:都是广大的胸怀,《望岳》更凌厉自信,《春望》更深沉蕴藉。

  6.小结:家与国紧密相连,个人和民族血脉相融。以爱家之心爱国,以忧国之心忧家,心系国家,胸怀天下。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爱国方式,这一直是圣哲先贤思考问题的方式。“家国天下”的背后,有高尚的情感,更有精神的智慧。杜甫在诗中把家愁同国忧交织起来,深刻地表现了正直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正是“沉郁顿挫”的精神实质,也是杜甫伟大之所在。

  五、总结

  杜甫就是这样,忧国忧民的思想已经溶入了他的血液!他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总是能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广大黎民的苦痛,他总是坎坷不幸的,但他也总是令人敬仰的!他的生活总在苦难的谷底,但他的思想永在巍峨的巅峰!让我们带着对古往今来所有忧国忧民之士的景仰,来一起朗读。

  六、板书

  春望

  ——沉郁的家国凝望

  己——家——国

  老——离——破

  七、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诗

  2.阅读杜甫其他作品。

《春》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 、领会作者赞美春天,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2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3 、学习选用鲜明、准确的语言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有感情地描绘景物。

  重点难点

  1 、学习抓住特征、用准确的语言描写景物的方法。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领会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景物。

  3 、通过各种感觉,有感情地描写景物。

  4 、文章中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一、准备阶段

  让学生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唱春的歌曲

  二、情境导入

  (播放《春天在哪里》歌曲师生同唱)

  1 、一曲《春天在哪里》即将拉开今天学习的序幕。同学们都经历了十几个春天了吧!能不能简单地说说你对春天的感受?

  2 、感受真深刻!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对春有着怎样的感受呢?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的散文《春》,去享受繁花似锦、如诗如画的春天!(师板书课题:春,齐读课题)

  3 、关于朱自清,谁能知道多少?(每人回答限制7秒)

  4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完成以下学习目标(出示字幕:学习目标)

  美读课文品味语句体会情感

  三、自学指导

  1 、同学们,能不能完成这些目标?

  2 、按照以下学习指导,开始自学吧!(出示字幕:学习指导,时间3分钟)

  ①自由地朗读课文,说说这是一个的春天。

  ②这篇文章按顺序主要写了什么?(盼春、绘春、赞春)

  ③绘春部分描写了春天的哪几幅图画?

  四、展示交流:春天里的风景

  1 、初读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几生说)说说这是一个的春天。

  2 、你觉得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呢?(生说师板书:盼春、绘春、赞春)

  3 、作者写得很有条理,谁来读读盼春这一部分?(一生读、齐读,读后评价)

  4 、绘春部分描写了春天的哪几幅图画?(生说师板书: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5 、你最欣赏什么图画,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提示:从字、词、句、修辞手法、感官等来赏析)

  ★春草图

  1 、咱们先来看看春草图,哪个字词或句子写得不错,谈一谈你的见解。生:“偷偷地”:写出了小草的活力,小草神不知,鬼不觉地钻了出来,更现出小草生命力的顽强。 “钻”,表现了小草生命力的顽强。

  2 、 “偷偷”是贬义词,分明是一种不光彩的行为嘛,怎么能用到小草身上呢?(贬义词作褒义词用了,能突出作者对小草的喜爱。)

  3 、师:不光喜爱,还流露出作者惊喜的心情来。

  4 、师:把这种喜爱之情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就能读出味来了,试试好吗?(一生读)

  5 、师:果然读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来,来,同学们,一起把作者这种喜爱、惊喜的心情读在脸上。(生齐读:)

  6 、 “偷偷”两个字贬义词褒用了,你能不能再举一个贬义词作褒义词用的句子?(如:枫叶红了)

  7 、写完小草以后,作者又写了“坐着,躺着,打两个滚?? ”,一连用了几个动词,这是写什么的?(写人)

  8 、这句其实运用了动静相生的写法,创造了一个春草勃发、儿童嬉闹的动人意境。 9 、作者这样写,突出了人们什么心情?(高兴、兴奋、愉快)

  10 、是啊,快乐的人与美丽的景合为一体,体现了一种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美,来,读出这种感觉来。(生齐读这一节)

  11 、 (师打开课件)、由这幅春草图,你可以联想到什么词语?你会想到什么诗句?(几生:)(野火? 、浅草才能没马蹄、草色遥看?)

  ★春花图(打出春花图来)

  1 、我喜欢“桃树、杏树?赶趟儿”这句话,从“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可以看出花开得很多”

  师:你能读出“多”的感受吗?(学生读)

  2 、我喜欢“赶趟似的?”因为他描写出了春天百花竞相开放。

  师:读一下这个句子,读出他的竞相开放来。(一生读)

  3 、来,咱们继续交流。

  4 、实写:色彩绚丽的桃花、杏花、梨花,虚写了桃儿、杏儿、梨儿,由春花想到了秋实,并且采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手法。

  5 、闹:“花下成百成千的蜜蜂嗡嗡地闹着”的“闹”字用得好,既有热闹的意思,又有闹腾的意思。一个“闹”字很精彩,把这样的情景表现的很形象。

  6 、 “闹”字既写出了视觉的感受,又写出了听觉的感受。既有声音,又有形象,还表现了蜜蜂像孩子一样活泼好动。(师:一字用好,境界全出)

  7 、这个“闹”字,让人想到了一句诗“红杏枝头春意闹” 。

  8 、师:这一节里,作者为什么写了成千成百的蜜蜂和蝴蝶?(花香才会招蜂引蝶)

9 、 “散在草丛里”的“散”用得好,这个词给人的感觉是十分随意,自然,像是天然点缀,不是人工刻意装饰的。(师:也许是天女散花吧,想得真好!)

  10 、师:春是有声音的,只要你用心倾听,就会听到大自然的絮絮低语,(师打开春花的图画:看看这些图画,大家想象一下,桃花、杏花、梨花会说什么悄悄话呢?

  11 、多么匀称、和谐的春景呀!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幅和谐的画卷中!(生齐:桃树、杏树、梨树??)

  12 、读得真好,我好像被深深地陶醉了一回。

  13 、由这幅春花图,你可以联想到什么词语?你会想到什么诗句?(几生:)

  ★春风图(打出春风图来)

  1 、这一节从触觉、味觉、听觉等方面写出了春风温暖、鸟语花香的特点。

  2 、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中的“抚摸”一词用得好,我读这句话时,感到有阵阵柔和的春风吹进我的胸怀,充满了温暖,充满了爱。(说明春风很柔和)

  3 、作者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

  4 、你被母亲的手抚摸过吗?(抚摸过)

  师:有什么感觉?(生说:温暖、亲切、慈爱)

  师:“抚摸”,一词传递着柔和、芳香和喜悦。

  师:回答真精彩!抚摸是一种温暖,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慈爱。春风本无形,作者笔下的春风却是有情有意。请你读一读这一句,传递你被抚摸时的感受好吗?

  4 、我们一同来感受这种幸福的感觉。(生齐读:)

  5 、师:同学们想想看,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以外,我们还可以怎么说?(春风着你。如:像老师的手、像我受伤后奶奶的吹吁声、像爷爷的胡须扎着我的脸蛋儿)

  6 、师:想象力真丰富,我们一起为他们鼓掌!

  7 、还有哪个词用得好?“卖弄”一词用得好(师:换成“展示”行吗?)

  生:用“卖弄”好,因为小鸟像让大家听听它的歌喉。

  生:用“卖弄”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 “卖弄”虽然是贬义词,但在这里当作褒义词来用了

  生:用“卖弄”好,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鸟儿有了自己美丽的家园,通过卖弄喉咙来表现一下高兴的心情。用展示就不会呼朋引伴,因为展示是发挥自己的特长,别人主动来听。而“卖弄”是炫耀的意思,自然要呼朋引伴。

  8 、说得多好啊!你想对小鸟说什么?(师打开小鸟图)

  9 、由这幅春风图,你可以联想到什么词语?你会想到什么诗句?(几生:)

  10 、多么令人愉悦的美景啊!来,让我们一道去感受那亲切柔和、温馨惬意的春风吧!(生齐:吹面不寒杨柳风——)

  ★春雨图(打出春雨图来)

  1 、(师打开春风图)在作者的笔下,春雨最具有诗意,“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排比句用得好。

  2 、 “斜织”着,写得好,使人联想到,春姑娘是一位心灵手巧的织匠。

  3 、写草儿的青哪个词用得好?(逼)说说理由。(因为小草颜色鲜艳有点刺眼。)师:小草勃勃的生命力真叫人无法抵御!

  4 、描写春雨的词怎么说来着?(生说)描写春雨的诗怎么说来着?

  5 、春天,就是具有一股永恒的魅力!因为,朦朦细雨之中——(——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有披着蓑戴着笠工作的农民??)

  ★迎春图(打出迎春图来)

  1 、师:多美的春天啊!于是,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涌出户外,拥抱——春天,放飞——希望。

  2 、师:于是,人们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正如一句名言说得好“一年之计——在于春” 。

  五、升华主题

  1 、(师打开课件)看到这些多姿多彩的图画,于是作者情不自禁地赞叹道——(生齐:“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

  2 、最后这三段很明显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写出了春天的哪三个发展阶段?

  像娃娃—— “新”(万物复苏,新的生命开始)(初春)(生说师板书)

  像小姑娘—— “美”(百花争艳,景色动人)(仲春)

  像青年—— “力”(春天充满活力)(暮春)

  3 、作者认为春天像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壮有力的青年,你认为春天像什么?生:春天像神笔马良,勾勒出五彩缤纷的世界。生:春天像火炉,驱散了严寒,送来了温暖。生:春天像一道方程式,它的解属于奋斗者。

  生:春天像一首曲调优美的歌,唱出了大自然的鸟语花香。

  生:春天像指南针,为孜孜不倦、努力向上的人指明了方向。 ??

  4 、同学们对春天的设喻,可以和课文的三个比喻句相比美。看到这么美的春天,我们也会和作者一样由衷地发出这样的赞叹——(生齐:“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

  5、走进姹紫嫣红、鸟语花香的春天,谁都会发自内心的赞叹道(生齐读:“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

  六、展示交流:春天里的人

  1 、春天的风景好美哟!春天里的人呢?他们又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首先请你们诗意地表达(点击课件显示):诗意地说:草地上的人花下的人风中的人雨里的人户外的人(学生思考)

  2 、老师举个例子,例如风中的人,牧童用笛声应和着鸟鸣、轻风、流水的声音,人与自然共同为春谱曲,所以老师给了一个诗意的命名:“同一首歌” 。勇敢地尝试,相信你们会比老师说得更好。

  ★我说花下的人:花前倾诉。花样年华。沐浴花雨。花香中的遐想。

  ★我说雨里的人:雨夜春忙。播种希望。

  ★我说草地上的人:绿中的点缀。相约青草地。

  ★我说户外的人:风中的希望。随风飘荡的希望。放飞梦想。同在一片蓝天下。

  ★我说风中的人:与春天同呼吸。与春天共舞。春之歌。

  3 、同学们,这所有徜徉在春天里的人给你的整体感觉是怎样的?能概括地说说吗(点击课件显示):

  概括地说:春天里的人是的。

  ★春天里的人是忙碌的。

  ★春天里的人是幸福的。

  ★春天里的人是朝气蓬勃的。

  ★春天里的人是充实的。

  ★春天里的人是充满希望的。

  ★春天里的人是精神抖擞的。

  ★春天里的人是满怀信心的。

  ★春天里的人是充满幻想的。

  ★春天里的人是快乐的。

  ★春天里的人是美好的。

  ★春天里的人是浪漫的。

  ★春天里的人是不知疲倦的。

  ★春天里的人是喜气洋洋的。

  ★春天里的人是飞翔的。

  4 、太精彩了,老师真不忍心打断你们!希望我们都能飞翔在大自然的春天,更希望我们能飞翔在人生的春天!其实,当我们在春天卫飞翔的时候,只要你用心倾听,你会发现大自然会对我们轻声地说话,告诉老师,你们听到了什么(点击课件显示):大自然与人的对话春草告诉我春花告诉我春风告诉我春雨告诉我泥土告诉我柳条告诉我提示:可以充满情感地说,也可以富有哲理地说。

  ★春雨告诉我:春天是对人类心灵的净化。春雨荡涤了人类的灵魂。你和我一样朝气蓬勃。(春草鼓励了你)只要有一股钻劲,就一定可以成功。(春草给你的启示)团结就是力量,因为春雨是由许多雨丝组合而成的。(水滴石穿)

  ★泥土告诉我:做什么事都要脚踏实地。(生命是一棵大树,愈是同泥土为伍,愈是有云彩作伴。)这里洒下的汗水,孕育着秋天的收获。(洒下的是汗水,孕育的是希望。)

  ★春花告诉我:只有勇于竞争,才能使人生灿烂。(用爱成就理想,用心托举希望。)贮蓄了整个冬季的热情,才酿成了春天美丽的笑脸。

  ★春风告诉我:将你的理想放飞吧!(与梦想一起飞翔。)

  ★春草告诉我:只要根扎得深,就不怕风雨的残暴。(把信念扎入地下,才可能将生命探向蓝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只有顽强不屈的人才能在黑暗中重见光明。)

  ★春花告诉我:不努力是结不出果子的。(不在春天开花,就不能在秋天结果。)

  ★柳条告诉我:做人要谦虚。因为柳条是下垂的。(谦虚是一种美丽。)倾吐春天,会让自己更美丽;享受生命,会让人更完美。

  5、同学们,你们把春天真正地读在脸上了,读进了心里。真了不起!

  七、用一句话说春天

  你能用一句精典的话来说说春天吗?比如说:(出示字幕:春天是一位飘着芳香的少女。春天是一幅清新明朗的画。春天是从冬眠中醒来的岁月。春天期待一种绽放的心情。春天,鸟巢是树的风景。春天,彩虹是天空的发卡。花朵站在枝头欣赏春天。)

  八、结束语

  同学们,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珍惜青春年华,就一定能够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

《春》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生字,会认5个生字;会写6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的意境,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难点:

  感悟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

  2.挂图、课文朗读带、录音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春雨,导入课文。

  1.启发谈话:同学们,现在正是春天。我们说春天的美景是一首优美的歌曲,那么,春雨就是这歌曲中调皮动听的音符。人们为什么喜欢春雨,春雨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平时都善于观察,大家说说你观察到的春雨吧!

  学生谈春雨。

  2.导入课文,简介诗人。

  一个春天的夜晚,下起了雨,一位大诗人抑制不住对春雨的喜爱,写下一首赞美春雨的诗。这位诗人就是唐代“诗圣”杜甫,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春夜喜雨》。有的同学课前查阅了资料,了解了杜甫的生平和他的诗歌风格,有这方面资料的同学和大家交流。你还读过杜甫的哪些诗?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教师范读古诗,简介这首古诗。

  提问检查学生课外收集资料、预习课文情况:你在课外了解了哪些有关古诗的知识?

  简介《春夜喜雨》的体裁:《春夜喜雨》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自由读《春夜喜雨》,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①正确朗读这首诗。

  ②结合你所知道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③提出不懂的问题。

  3.检查自学情况:

  (1)纠正字音:指名读诗,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读准下列字音:甫fǔ乃nǎi俱jù苔tái扣kòu

  (2)提问: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春天的一个雨夜。诗人住在成都——从书上对“锦官城”的注释可以知道杜甫住在成都。)

  (3)说一说自己读了诗的初步感受,提出不懂的字、词,在班上交流。

  了解下列一些字词的意思:

  乃:就。

  发生:在诗中的意思是雨降落、降临。

  潜:暗暗地,悄悄地。

  径:小路。

  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也指花儿开得繁盛。“重”读zhòng。

  三、朗读感悟,体会意境。

  (一)朗读课文,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和感情读这首诗。

  讨论:题目是“春夜喜雨”,应该用欢喜轻松的语气读,读出对春雨的喜爱。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二)诗人为什么喜爱春雨呢?诗句中并没有一个“喜”字,诗人喜悦的心情表现在哪儿呢?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说说对诗句的理解,体会意境。

  1.感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雨知道时节,在这春天正需要它的时候下起来了。这里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拟人。把雨拟人化,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

  2.着重体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2)教师引导:在这夜晚,春雨随风悄悄地飘洒下来,无声无息地滋润万物。大家想想:春雨有什么好处?

  (春雨使花草树木庄稼得以发芽、生长,春雨为大地创造了生机,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春雨有这么重要的作用,但是她“润物细无声”,她一点也不因为自己的功劳而张扬喧闹、大造声势。你们难道不觉得春雨具有一种可贵的品格吗?

  (春雨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3)那么这时诗人心中充满了什么感情?

  (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

  所以,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好好品读这两句诗吧!(学生有感情地读颔联两句。)

  3.学习“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大家展开想象:诗人可能先是在屋里,听到春雨轻轻洒落的声音,他心情十分愉快。接下来,他怎么做?

  (诗人推开屋门走了出去。从“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可以看出诗人可能走出了屋,看到了野外、江面的景象。)

  说说颈联两句的意思。

  4.想象“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最后两句也是诗人看到的吗?为什么?

  (最后两句是诗人想到的。从“晓看”知道诗人是在想:第二天早晨可以看到……)

  说说对这两句的理解。

  (2)联想:诗人看到了这场及时雨,他不禁想到第二天早晨,一定可以看到城里的花儿都开了。那一朵朵花沾着雨水,显得沉甸甸、红艳艳的。其实呀,诗人想到的可能还不止这些呢,请同学们大胆想象,诗人可能还想到了什么。如果是你,你还会想些什么?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诗人可能想到农民会在雨后播种,麦苗喝饱了雨水又长高了一截,人们开始踏青赏花了……)

  三、总结升华,指导背诵。

  1.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想?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么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诗人能把春雨写得这么美好?

  引导:像诗人一样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感觉生活中的美。

  2.朗读背诵。注意诗的节奏: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四、拓展阅读,欣赏古诗。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五、作业。

  搜集古今中外写春天、春雨的诗,自主积累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春夜喜雨》。

  2.谈话:春天是诗人笔下永恒的题材。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春夜喜雨》,今天再来学习宋代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板书课题)。

  3.设疑:诗中的“园”是我们常说的公园吗?“不值”是什么意思?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赶快来读这首诗吧!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板书(或以投影大屏幕显示)全诗,教师范读。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3.指名读,纠正读音。注意读准下列字音,同时教师指导理解字义:

  应:在诗中读yīng,原意“应该”,这里是“大概”“可能”的意思。

  屐:读jī。屐齿:木底鞋下的齿。

  苔:读tái。苍苔:指深绿色的苔藓。

  扉:读fēi。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4.说说自己读了这首诗的初步印象,知道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学生可能难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这一句,教师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允许学生存疑。)

  三、再读古诗,读中感悟。

  课件出示有关这首古诗内容的图画。学生读诗,结合观察图,思考诗句的意思,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1.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意思。

  (1)“怜”在这句诗中是“爱惜”的意思。谁爱惜什么?你怎么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讨论。教师引导:先看第二句诗“小扣柴扉久不开”,这句诗很容易理解,说说这句诗的意思。(诗人轻轻地敲柴门,过了好久也没人开门。)

  诗人敲门,好久没有人来开门,诗人想大概是园子的主人……请你根据第一句诗来把诗人的猜测补充完整。

  (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印子吧。我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了也没有人来开。)

  (2)小结:原来“怜”的对象是“苍苔”而不是“屐齿”,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这句诗的意思了。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懂得了解释古诗有时不能按字面意思简单地连词成句,而是要联系上下诗句的意思合理地进行解释。

  (3)体会诗人的感情。

  “小扣柴扉久不开”时诗人想些什么?心情怎样?

  体会这时诗人的感情——失望、扫兴、遗憾。

  2.感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导入:正在扫兴遗憾时,诗人突然眼前一亮——他看到了什么?(引读“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这两句诗人用了两处对比的手法,你能找出来并体会这样写的妙处吗?

  (满园——一枝,关——出。作者之所以感叹“春色满园关不住”,是因为他看到了“一枝红杏出墙来”。)

  (2)这满园春色是怎样的?想象一下:我们仿佛也和诗人一起站在园外,看到那伸出墙的一枝红杏,不禁想到了园内的春景……你能描述一下那园内会是怎样的美景吗?

  (3)看到一枝红杏,想起满园春色,这时诗人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惊喜、快慰)诗人可能还会想到什么,还会说什么?

  引导:红杏为什么能“出”墙?高墙大门关不住出墙的红杏,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3.点题解疑,升华情感。

  现在,我们知道了题目“游园不值”的意思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目的意思是: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没有能进到园里去。“值”是“遇到”的意思。这首诗赞美了春天里一切蓬勃向上的事物,表达了诗人赞美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四、指导写字。

  1.出示字卡:径、俱、晓、苍、苔、扣。

  2.指导写字。

  (1)观察记忆字形。

  这几个字都较易写,可以自学,用拆分部件的方法记忆字形。

  (2)写字。

  左右结构的字左边的偏旁写得窄一些,右边写得稍舒展。写时,教师巡视,看学生是否写正确,及时纠错。“俱”注意右边的笔画。“晓”字,有的学生可能会把“晓”的右边多加一点,要及时纠正过来。提醒学生写字的姿势,继续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五、拓展阅读,欣赏古诗。

  1.互相交流收集到的写春天的古诗,读这些古诗,自主积累。

  2.读一读:

  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城东早春(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板书: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看)一枝红杏——(想)满园春色

《春》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的写法。

  3.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象,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尤以古代诗歌为精华,李白、杜甫等大诗人,为我们留下了众多名篇名句。今天就让我们去诵读诗仙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同诗人一起去感受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二、揭示课题,了解诗人

  1.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生:告诉了时间,地点,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生: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知道“洛城”在哪儿吗?(生:今河南洛阳)不错,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2.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李白的资料并用多媒体展示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史称“诗仙”,生于中亚细亚碎叶城,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安徽当涂。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多以雄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浪漫的手法,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这首诗是他在开元二十三年(735)游洛阳时所作。那么,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一问,提出下一节学习要求]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抽查学生朗读,纠正字音:

  3.老师示范:(打节奏,并放笛声录音),学生模仿练读。

  4.老师再次指导学生读(大家打节奏并放配乐)

  师:读古诗啊,除了注意节奏,更重要的是理解诗人的情感,注意音读的轻重和速度的快慢,表达出诗的情感,这就得学会抓重点词!(如:暗,暗暗地意思。要读得低沉、缓慢;满,要读得饱满、延长音;故园情,要字字延长,一咏三叹)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好吗?

  5.师范读,生练读。[从诗的节奏到情感,由易到难,教学显出节奏]

  6.师生合作读,在吟诵中理解诗人情感,感受节奏和内涵。

  7.诗,咱们反复读了几遍,你感受到诗人闻笛后的心情吗?(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是什么笛子曲引起了他的思乡情呢?让我们接下来学习诗句,寻找答案吧!(二问。用问题转入下一节教学,带动学生注意力的转移)。

  四、再读古诗,感悟想象

  1、教师范读《春夜洛城闻笛》

  2、学生朗读这首诗,并结合注释初步把握诗的内容。

  3、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怎样来理解“暗”?

  照应题目中的“夜”;写出了“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笛声,想寻找它的来源,却又不知道何人所吹,从何而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经意间打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2)第二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满洛城”是夸张写法,由己及人的推想,推想很合理,笛声本来是悠扬的,又当夜深人静,加上春风吹拂,说它飞遍洛城并不过分,客居的有心人,应该是听到的。

  (3)谁来解释一下“折柳”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

  李白在夜晚听到幽幽的笛声,而且正好吹的是《折杨柳》这首歌,唐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所以由送别的伤感马上想到家乡和亲人。因此,本诗根据“折柳”的意象来表达“故园情”的。

  (4)启发提问:《春夜洛城闻笛》中用了那些词来表达作者心中的思乡之情呢?学生大概会找到“玉笛”、“折柳”,教师板书。

  (5)提问,激发创造力:

  为什么唐人折柳代表送别呢?同学们猜一猜。这里让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地说,教师最后总结两点:(1)、“留”与“柳”谐音,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能留下来。

  (2)、柔顺袅娜、随风摆动的柳枝,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分别时恋恋不舍的心。

  五、熟读。

  1、全体读,要求读出诗中表达的离愁别绪。2、指名读,同桌之间互相听读。3、小组比赛朗读,教师指导点评。4、全体一起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六、“故园情”系列诗词赏读: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春》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形式是聊天,内容是春天与夏天。教材具体内容有两部分:一段文字和两幅图片。一段文字说明了聊天的内容是说说自己喜欢春天或夏天的原因。两幅图片配有画外音提示部分内容,文文和龙龙的对话为举例,意思是可以这样聊天。

  教材设计理念:

  本课的设计遵循“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双向”“互动”“情境”原则,强化口语的功能,使学生有话可说。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使学生了解春天与夏天的季节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学会与人聊天,与人沟通,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春天与夏天的.季节特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具准备:图片 (春季与夏季的自然风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入题。

  谈话,一年级二班的红红和龙龙在一起为了春天好还是夏天好争得不可开交,龙龙说: “ 春天好,春天不太热可以放风筝,多有意思! ” 红红说: “ 还是夏天好,夏天可以穿背心、短裤、裙子,又凉快,又漂亮! ” 同学们,你们喜欢夏天还是春天呢?今天咱们就来说说这个有趣的话题:《春与夏》(板书,读题)

  (2)明确要求,指导交流。

  ① 将学生按不同的喜好,分为 “ 春天 ” 和 “ 夏天 ” 两个阵营,随机调整座位。(人数相对少的阵营,可以分布到讲台前就坐,制造对垒的气氛)

  ② 提建议:用 “ 我认为——好,因为——。 ” 或者 “ 我喜欢——,因为——。 ” (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用其他的表达方式)的句式,清楚地说明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③ 讲规则:既然是比赛就应该有规则,请同学们自己来想想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和赞赏?(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相机引导板书:声音响亮;意思清楚)

  ④ 两个阵营的同学 ,自由结伴按提示交流准备,教师巡视相机激励。(要给予充分的时间)

  ⑤ 教师引导两个阵营的同学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评析,以评代讲。

  a.教师结合现场交流情况,扼要地提示学生从气候,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等方面来谈自己的感受。

  b.引导学生不仅可以用语言证明春(夏)天的好处,还可以采用背诵关于春天的诗,唱关于春天的歌曲,画夏天的瓜果,演游泳的乐趣等等让学生学会用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3)延展性练习

  我喜欢秋天,我喜欢冬天。

《春》教学设计7

  近日读语文界的泰斗于漪老师教朱自清的散文《春》的教案,感触颇深。我不但被于漪老师精湛的教学设计所折服,更为她在三次教学后记中体现的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她不愧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楷模。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著名的散文,也是中学教学的传统篇目。如何能教出散文的特色,完成教学目标,并每次教都教出新意,这是许多教师都在不断探索的问题。于老师的课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教学过程设计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

  这一部分很能体现于漪老师的`教学特色,那就是创设情境。于老师一开始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的图画,引导学生想象春的意境。然后复习回忆古代诗人描写春的佳句,有诗人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有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第二部分,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这一部分于老师让学生比较两点,一是诗对春的描写与散文对春的描写的不同,二是学生观察的春与作者描写的春有什么不同?我想这时的学生已经开始开动脑筋思考了。

  第三部分,学生朗读全文,要求:

  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这部分内容是机械读课文,是整体感知课文,概括课文的要点。

  第四部分,讲读体会。

  这是教学的重点。于老师重点讲析本文在描写景物时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及抓住特征进行描写的特点,边讲析边背诵,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背诵。正如于老师自己说的那样,讲析得有些过细,但对语言的品析,不如此做,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很难理解语言的妙处。在对语言的品析的同时也是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学生的写文是很有帮助的。于老师也说“学生在习作上明显地进了一步,写景不是大而化之,笼笼统统,而是平时注意细致地观察,下笔具体得多,生动得多。”

  第五部分,作业

  1.读全文,仔细体会本文用词造句的妙处。

  2.写一篇《春天的歌》,也可自己命题。

  由作业可以看出于老师教散文一是重视品析语言,一是学写。将学的知识转化成学生自已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是教学的方向。

  从于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注意到于老师每一步的设计都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的,在本课中于老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品析散文语言的能力,比较的能力。这些都是我们应认真学习的。

  在感受大师精彩的讲课后,我又读了她的三则教学后记。我的感受有两点。第一点:于老师每次教学后都对自己的教学认真总结,即使我们看来已经很完美的教案她也能给自己找出问题,这种善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回想自己走过的路,没有坚持写课后记,写了也不够认真。不能及时总结自己,是提高不快的重要原因。第二点,于老师每次教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改进,而不是沿用旧教案,吃老本。这种不断追求进步,力争教出新意来的作法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学习永无止境,大师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春》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熟读背诵。

  2.领略古诗词的意境美。

  3.感受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学习方法】诵读

  【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一、介绍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二、读出诗韵

  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三、读懂诗意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四、感悟诗情

  1、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五、表现手法

  A.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

  B.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六、作业

  板书设计:

  春望

  忧国---------------思亲

  马进林

《春》教学设计9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掌握通讯的写法。

  2、学习本课选材和标题的特点。

  3、训练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问题探讨、教师点拨,学习本课选材和标题的特点,掌握新闻的写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邓小平第二次南巡讲话的基本精神及重要意义。

  2、理解作者贯穿全文的对邓小平同志的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

  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课选材和标题的特点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研读课文,总体把握,梳理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引入课文

  二、背景介绍

  1992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头,由于受姓“资”姓“社”问题的束缚,每出台一个新举措都显得步履维艰。先行尝试进行经济运作的深圳在这方面遇到的阻力就更大了。不少人对开放的前途深表担忧。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同志再次亲临深圳再巡视察,并以他一贯坚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有的放矢地发表了一系列讲话,理清了人们思想上姓“资”还是姓“社”的模糊的观念,指明了改革开放的方向,坚定了改革的信心。

  三、知识梳理

  新闻是书面或口头传播的最近发生或发现的引发公众兴趣的事件。

  新闻的分类:广义的新闻是指新闻机构采用一定的传播方式向社会公众发布的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新闻体裁的总称。狭义的新闻是指消息。

  1、通讯: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2、通讯的特点:

  ①生动性: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消息在表达上主要是平面的.叙述,语言追求简洁、明快、准确。通讯则多借用文学手段,可以描写、抒情、对话,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因此,通讯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它在报道真实的人或事件的过程中,善于再现情景,平添许多生动的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通讯一般采用第三人称,但在“见闻”和“采访记”一类的通讯中,也采用第一人称。

  ②完整性:通讯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经过。消息侧重于写事,叙述简明扼要,一般不展开情节。通讯可写人也可写事件,其材料比消息更丰富、全面,其容量比消息厚实、充足。它要求详尽、具体地报告事情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情节,甚至描写细节和场面。这些既是生动的表现,同时也是内容完整性、具体化的要求。

  ③评论性:通讯须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做出直接的评论。消息是以事实说话,述评消息外,一般不允许作者直接发表议论。通讯则要求在报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时,表露记者的感情与倾向。依据事实作适时的、恰到好处的评价。因此,通讯是通过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手段进行议论的。

  3、通讯的类别

  人物通讯: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

  事件通讯:以具有典型意义为报道对象的通讯。它的时效性较强,要围绕中心事件选材,虽不着力刻画人物,但往往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一群人或一个集体。它较为详尽地展示事件的完整过程,揭示出事件的本质,进而反映社会风尚,弘扬时代精神。

  四、课文研讨

  (一)学生自主朗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总体把握。

  学生分小组探讨下列问题后,派代表回答:

  1、文章的标题有何特点?

  点拨:给一篇通讯起一个好的标题是非常重要的。这篇通讯的标题就非常好。

  这是摘自唐代诗人李贺诗中的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无限春光的热烈欢呼之情,借用过来,很贴切。因为小平同志的到来,使深圳再一次涌起改革开放的高潮,形象生动,有寓意。题目一语双关:

  ①表达了诗人对无限春光的热烈欢呼之情

  ②表现了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给深圳乃至全国带来了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春风,春光无限,大大促进了深圳及中国改革开发的新发展;表达了人们对邓小平同志到来的喜悦之情。

  一篇涉及重大题材的通讯以这句古诗作为题目,是不落俗套而意味深长的,它暗示了读者:这是一篇富有激情和诗情画意的通讯。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春天是中国古代诗人吟咏不衰的经典意象,春天也象征着成长、生长与激情。这篇通讯仅仅“春”一个字就传达出了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精神奥秘所在。本篇富有激情和诗意的语言产生的影响之一便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春天的故事》

  2、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

  导语: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第一部分:写小平同志来到深圳观看市容,并介绍有关新闻背景。

  第二部分:写第二天小平同志在国贸大厦的活动及讲话。

  第三部分:写第三天小平同志游览民俗村和锦绣中华。

  第四部分:写第四天小平同志同省、市负责人的重要谈话。

  第五部分:写第五天小平同志离开蛇口港,途中与省、市负责人亲切交谈。

  小结:点明小平同志二次深圳之行的伟大意义。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本课选材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重点研读,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以什么为顺序、以什么为线索记叙邓小平同志的深圳之行?

  教师提示:写作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学生回答,明确: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邓小平同志的行踪为线索,五部分依次写了邓小平同志1月19日至23日在深圳考察时的情景及重要谈话。

  谈话主要内容有:①肯定了深圳的成绩。②肯定了党的基本路线。③要坚持两手抓。④中国要保持稳定等。⑤多干实事,少说空话。

  2、在第四部分邓小平着重谈了哪些问题?

  教师提示:筛选信息,整合要点,应抓住文章的关键性词句,比如文章的主旨句、段落的中心句、过渡句、引用的名言警句等等。对这些重点词句进行整理合并。

  明确:①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点。②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③不搞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允许看。

  3、邓小平同志的深圳之行,可写的内容很多,作者在这篇通讯报道中是如何选择与安排材料的?

  教师提示:这里涉及文章的选材和立意之间的关系,即不论写什么样的文章都要围绕中心选材,材料的选择表达中心服务。在通讯中立意与材料之间同样有着紧密的关系。

  明确:选材上:从政治思想角度选材,着重邓小平同志的言论。因为这关系到当时中国的命运。作者只选取和报道他与深圳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关的场景和谈话来写,写场景是为了表现改革开放的成就,表现人们对他的爱戴;写谈话是为了表现他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气魄,以及他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所描画的宏伟蓝图。

  安排上:①按时间顺序,分小节,眉目清楚。②头尾呼应。

  4、本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试从课文中举例说明,并体会它们在文中的不同作用。

  教师提示:表达方式可分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细读课文语段找出相对应的表达方式。

  点拨:记叙的表达方式主要用于介绍邓小平同志的行程;说明主要表现在用数据介绍深圳的发展速度与成就。描写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用于描绘邓小平同志的神情面貌,描绘出了邓小平同志可亲可敬的光辉形象,其中暗含了作者的崇敬之情;二是用于描绘深圳的自然环境与建设面貌,烘托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议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邓小平深圳之行的重要意义的看法。抒情主要是开头和结尾部分,表达作者对于邓小平同志深圳之行的无限期待和崇敬之情。

  由此可以看出,记叙和说明主要用于记录邓小平视察深圳这一事件本身,强调了事件的真实性,不容许虚构,这体现了新闻客观性的一面;同时,描写、议论、抒情主要用来烘托气氛,表达作者对邓小平同志及其深圳之行无限崇敬之情和高度评价,其中暗含了作者的某种立场和态度,这又体现了通讯具有倾向性的一面。

  5、这篇通讯用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形式,报道了小平同志在深圳考察时的许多重要谈话,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说说这些谈话体现了小平同志哪些性格?

  点拨:领袖风范,高瞻远瞩,深思熟虑,勇敢果断,平易近人。

  6、《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是这样开始的:“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唱的就是邓小平在深圳考察的故事。请找出小平同志这次深圳谈话的核心观点和相关的重要信息,再次播放《春天的故事》这首歌,联系歌词畅谈小平同志这次谈话的重要意义。

  提示:小平同志的谈话紧紧围绕着坚持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中心而展开,谈话涉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性质、方向、道路等问题,讲得深刻,精辟。如温暖的“东风”吹散了笼罩在人们心头的迷雾,坚定了人们深化改革的信心,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

  二、布置作业:

  找出文中描写突出小平同志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形象的语句和表现小平同志性格的语句。

《春》教学设计10

  一、学生朗读全文,要求:

  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注意正音:

  巢chá 应和hè 酝酿ùn niàng 晕ùn

  第1节:迎接春天。(第一段)

  第2至7节:描绘春天。(第二段)

  第8至10节:歌颂春天。(第三段)

  二、讲读体会:

  1、第一段:迎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第二段:绘春。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先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绘,然后再分别作细致的描绘。

  (1)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切”说明什么?没有一个例外。

  “然”,是词尾,表示状态,样子的意思。

  (2)第2节。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

  山、水、太阳的脸。

  朗润:明朗,润泽。水涨zhǎng

  “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背诵第2节。

  (3)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用得特别好?

  钻,写生命力。嫩,写质地。

  绿,写颜色。……满是的,写范围。

  软绵绵,写姿态。

  “钻”,用得非常好,写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盼望着春天,草从泥土里钻出来,盼望春天。草好,人欢乐。

  朗读、背诵。

  (4)第4节写什么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一派怎样的景象?

  树,花,蜜蜂,蝴蝶,野花。

  眨zhǎ

  赶趟儿:争先奔赴目的地的意思。

  写花的`争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结的果实。

  花下是怎样的情景呢?有一个词用得特

  别好,哪个词?“闹” “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细笔描绘了一幅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色彩鲜艳,层次分明。

  朗读、背诵。

  (5)第5节写风,写鸟,写牧童的短笛。怎么写的呢?

  背诵僧人志南的诗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写风的“抚摸”,风的芬芳醒郁,鸟的呼朋引伴,短笛的嘹亮。

  鸟的清脆的声音,轻风流水的声音,牧童短笛嘹亮的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

  (5)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

  “细”和“密”。二个比喻形象生动。

  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的呢?

  朗读第6节,开展想象。

  “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 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

  (7)第2到6节着重写景,第7节着重写人。寥寥几笔。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计”,计划。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计划,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

  工夫:时间。

  第7节,体会:寥寥几笔,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8)小结:

  这一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动绘静,语言非常生动。比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钻”;写热烈的气氛,用“闹”:写小草的青,用“逼”。细致的描绘于什么?细致的观察。观察以后还要怎样呢?表达出来。要仔细读书,积累词语,描绘起来就会形象生动了。

  3、第三段:颂春。

  (1)朗读8、9、10节。

  (2)在绘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

  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春》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通过乐曲聆听使学生了解以小提琴为主的弦乐器的音色;感受音乐的情景,模唱《春》的主题旋律。

  2、通过聆听、表演、互动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乐曲中的情境。

  3、在音乐中体验春天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时光。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视、电子琴、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啊?那谁能用一句话描绘一下春天吗?

  生:

  师:春天是个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季节,在这美好的春天里,让我们活动一下筋骨,全体起立!

  生:律动。(结束时手势让同学们坐下)

  二、欣赏教学:

  师:歌声中的小朋友都在哪里找到春天的?

  生: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描绘春天的乐曲,请你们闭上眼睛,静静的听一听,在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乐曲又是由什么乐器来演奏的哪?(初听)

  师:你仿佛看到春天怎样的景色?

  生:(你说的可真美;说的真棒;你可真有想象力)

  师:刚刚我们听到的这首乐曲的名字就叫《春》,是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创作的《四季》当中的一首作品。那你听到了吗,乐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生:

  师:同学们的小耳朵可真灵!这首作品就是由提琴家族所演奏的,同学们看提琴家族的这四个成员?(边指边说)他们长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

  师:对,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看看这两样乐器,就是小提琴和中提琴,他们的演奏姿势是怎样的(教师带领学生模仿)形状相同,那他们的音色会一样吗?我们来听一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把小提琴,同学们听一下小提琴的音色是怎样的.?再来听听一听中提琴,它的音色。他们的音色一样吗?小提琴的音色怎样。(纤细、明亮)中提琴的哪。(圆润)

  生:

  师:再来看下其他两个成员,由于体积大,所以演奏姿势也于小提和中提琴不同,他们在琴身下面都有个支架,把琴支撑在地上演奏。那么他们的音色又会怎样哪?我们来听一听!

  生:

  师:低音提琴声音非常的低沉、大提琴声音更加的柔和饱满了!提琴家族的音色是各不相同的,但是他们配合在一起,却给我们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音乐。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师:听乐曲的第一部分,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看到了什么画面?用你的动作告诉我!把你听到的用动作表现出来!

  师:刚刚看到有的同学做出了这样的动作(教师模仿)你是想表达出什么画面哪?(请同学解释)还有谁感受到了不同的画面?

  生:(说的真好,感受的很准确)

  师: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春天万物复苏,鸟儿欢乐唱歌的情景,同学们用你们的动作来再次感受这一段。(单1)

  师:鸟儿们为春天唱起了欢乐的歌,谁又为春天奏响了美妙的音乐哪?我们在这段中寻找答案。(单2)

  师:是谁哪?

  生:(说的很美,感受的很到位)

  师:微风轻拂,冰雪融化,泉水叮咚流淌当你听到流水的声音的时候,就用你的动作表现出来吧!(单2)

  师:听了刚刚的两段音乐,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哪?

  生:(欢快的,高兴的,活泼的。)

  师:那么下面这段又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心情哪?你仿佛又看到怎样的画面?(单3)

  生:(紧张的)

  师:乐曲的旋律突然紧张了,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在这一部分,提琴家族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发挥了他们的作用,为我们渲染出了,雷雨交加的情景。那么整个这一部分是都是这么紧张吗?后半部分旋律又舒缓了,为我们渲染出了雨过天晴的景象!

  师:我们来听最后的一部分,仔细听和我们听过的哪段音乐相似?(单4)

  生:

  师:这一段就是第一段的再现,那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再次再现第一部分呢?作者想表达什么心情呢?

  生:

  师:同学们说的不错,作曲家再现第一部分,是想让听者再一次徜徉在春的美好之中,体会春天带给人们的生机盎然、蓬勃向上。

  师:听了这么美妙的音乐,老师也禁不住想演奏一段,你们听!这段旋律你们熟悉吗?(教师范奏主旋律)

  师:你们的小耳朵可真灵,同学们看这段旋律就是这首乐曲的主题旋律。感受了这么美妙的音乐,老师想邀请同学们也开一个属于我们的春天的音乐会,在这场音乐会中,我们都是小演员,看谁表演的最棒!我们一起先来唱一唱这条旋律,老师来弹琴,同学们看着乐谱,在心里默唱音符。

  师:谁能来试着唱一唱这段旋律?

  师: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生:(教师边弹琴边指着乐谱)

  师:老师为这段旋律创编了一句歌词,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生:(老师弹琴)

  师:为了今天这个音乐会,老师还带来了几样打击乐器,谁想来担当我们音乐会的小伴奏家啊?

  师:好,你们来看这边的节奏,自己试着练习一下,我们其他的小演员哪,你们都是音乐会的歌唱家,看我们的旋律,还剩下两句歌词,这两句就交给你们了,同学们分小组来讨论一下吧!(自由练习)

  师:好了,小歌唱家们那组创编好了?给大家读一读,他们的词创编的好不好,你们组一起来唱一唱吧!(老师伴奏)小伴奏家们,我们来为他们伴奏吧!

  师:我们的音乐会马上就要开始了,小演员们都准备好了,老师来用小提琴来为你们伴奏,我们开始我们的音乐会吧!

  三:总结

  师:同学们表演的真棒!这节课,我们沐浴在春天的怀抱里,感受到了春日暖阳,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走进春天的怀抱吧!

《春》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

  2、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3、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达成目标策略】

  突出文章“细”和“美”的特点。初进中学的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时常比较粗疏,课文中的细笔细绘可作为范例,给学生以启发。适当地点拨、引导,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形象美、语言美、结构美、情味美。教师重点讲读一两段作为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描写的对象、描写的顺序、描写的方法、描写的语言,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独立分析,锻炼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三、范读、疏通字词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

  2、学生齐读。

  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薄(bó)烟 应和(hè) 酝酿(yùn niàng) 黄晕(yùn) 蓑(suō)衣 巢(cháo)

  四、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结合课后练习一,让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2、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

  3、找出本文的比喻句、拟人句。

  五、布置作业

  要求课后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程度。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二、讲读示范

  1、讲读第一部分:盼春

  ⑴ 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拟人)

  ⑵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反复)

  ⑶ 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讲读第二部分(第2、3、4、5节):绘春

  (齐读第2、3、4、5节,分析讨论按顺序说明描写的对象;说说描写的角度与方法;哪些词用得很有表现力?)

  ⑴ 总括轮廓: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⑵ 春草图:

  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色。这里有草的动态:“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旺盛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从不同的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⑶ 春花图:

  春花图,着力描写春花竞放。作者选择开花时节相仿而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先用拟人写出它们的争相盛开,再通过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接着,作者由群花的争芳吐艳展开联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称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最后,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树上的花写到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它们虽然不像桃花、杏花、梨花那样如火如霞如雪,却也明艳照人,别有一番情趣。

  ⑷ 春风图:

  春风图,着力描写春风的和暖与清新。“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通过触觉写它的和煦、轻柔;微微润湿的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和“各种花的香”,通过嗅觉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特有的清新;呼朋引伴的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牛背上牧童吹着嘹亮的短笛,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副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在这幅图中,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课时

  一、齐读课文

  齐读课文,回顾上节课所讲内容:

  二、独立分析,教师点拨:

  1、讲读第二部分(第6、7节):绘春

  ⑴ 春雨图:

  春雨图,着力描写春雨的细密轻柔、润泽万物。春雨的特征是,一多二细。先说雨多、雨细,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仅展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然后顺着春雨写雨中的树叶儿和小草,“绿的发亮”的树叶,“青得逼你的眼”的小草,无一不带着雨中植物的主要特征。接着又把视线转移到人间,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用“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气氛;接着写行人,写农民,都不忘是在春雨之中,或“撑起伞慢慢走着”,安宁、悠闲,或“披着蓑戴着笠”,带有浓烈的江南地方色彩;最后再写“在雨里静默着”的房屋,与傍晚的宁静气氛互相照应。这一段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写出了春雨之中特有的景象,那一片细雨绵绵的春光,那一派清亮温馨的景色,那一种和平安静的氛围,都描绘得出神入化。

  ⑵ 迎春图:

  迎春图,着力写春早人勤。文章由“天上的风筝”引出地上迎春的孩子,进而带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欢腾的景象,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然后作者巧妙地点出寓意:“‘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前四幅画面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颂扬了像春那样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2、讲读第三部分:赞春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一遍。)

  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她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她非常“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她有“无穷活力”。这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又形象地点明春天成长进程。最后说“领着我们向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而且用“去”字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开头是在盼春中到来,最后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一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三、齐读课文

  (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越自然、质朴越好、切忌拿腔拿调。)

  四、归纳写作特点

  1、观察细致,描述生动真切;

  2、诗情画意相融合;

  3、文章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当堂做完,当堂讨论);

  2、完成课后练习四;

  3、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一、盼春盼、来、近(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一切……欣欣然张开了眼

  总括轮廓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钻、嫩、绿、满──草

  春草图(草报春)

  坐、躺、滚、踢、跑、捉──人

  态:赶趟儿

  春花图(花争春)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果实)

  二、绘春(遍地野花,像眼睛,像星星)

  触:抚摸

  春风图(风唱春)

  味:泥土气息草味花香

  声:鸟声清脆宛转 笛声嘹亮

  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春雨图(雨润春)

  状:斜织、薄烟

  景:树叶儿绿、小草儿青、灯、人、房屋

  迎春图(人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抖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赞春

  三个比喻句:“新”“美”“力”

《春》教学设计13

  星期一早自修前,我班34名学生应班委会“每人为教室献盆花”的倡议,带来了34盆鲜花。顿时,教室里春意盎然,美如花圃。同学们坐在位子上,环顾四周,高兴得如鸟儿般“叽叽喳喳”说个不休。忽然,刘梅芬说:“啊!我们把春天搬进教室了。”

  我听了,脑海里如电光一闪,觉得这是个训练学生作文的良机。我说:“同学们,刘梅芬同学说得多好。‘我们把春天搬进教室了’这句话多有诗意。她简直是一位才女,大家说是不是”

  周培娣同学说:“梅芬这话确实好,好像用了拟人手法。”

  我说:“差不多,这叫拟物。”

  章梦丹说:“那可不可说‘把春天请进教室了’用‘请’字客气一点。”

  我说:“有道理。其实,还有许许多多话都可以表达这个意思。”

  沈雅琳说:“‘春天和我们一同学习’,好不好”

  “好呀!”我说。

  于是同学们纷纷议论:

  “春姑娘飞到我们身边。”

  “春满教室。”

  我随即将这些话写在黑板上,然后说:“你们的话都很美,都富有诗意,每一句话都是一首诗,都可以做一篇好文章。老师现在很想写一篇文章,把这美丽的景色描绘出来,把心头的喜悦表达出来。你们想不想写啊”

  “我们也想写。”

  “好!那么就用我们手中的笔,一起来赞美这春满教室的秀丽景色,抒发胸中的欢愉之情。大家自由地写,等会儿一起来朗读,一起来欣赏,好吗”

  同学们情绪激昂,个个欣然命笔。

  二十分钟后,同学们都写好了。我让他们把自己写的朗读出来。大家写道:

  “我们买来了鲜花,把春天也买来了……”

  “春姐姐来到了我们的教室,她是花妹妹邀来的……”

  “……风姑娘来了又去,去了又来,把花香送到田野,引来了几只小蜜蜂。小蜜蜂在花枝上跳起了舞,唱起了歌……”

  “……鲜花是春天的儿女,儿女走进了我们的教室,春妈妈也跟了进来,她们是来照管自己的孩子的……”

  不少文句比较美丽,有的还有一些深意。我挑好的按一定顺序笔录在黑板上,又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你们写得太好了,有不少新鲜的句子,联想也非常丰富。这说明大家都富有才华,但东一句,西一句总令人不大满意,如果我们把集体的智慧集中起来,组成一篇条理清楚的文章,那么这必定是一篇佳作。大家愿意试试吗

  同学们欢呼雀跃。

  星期二早自修时,同学们把写好的文章交给了我。其中周云同学的《春满教室》这样写道:

  “今天早晨,我们班34个同学拿来了34盆鲜花,放在窗台上和教室四周的墙脚下。顿时,教室里变成了花的海洋,花的世界。那花的名儿我都叫不出来,只觉得它们各色各样,有红的、蓝的、紫的、黄的……有的`含苞欲放,有的盛开怒放,有的还是花骨朵……美丽极了。

  看,那几盆紫白相间的鲜花,摇着脑袋,摆着手臂,在翩翩起舞。

  瞧,那几盆玫瑰红的花儿,咧开甜甜的小嘴,轻轻地笑着,吐着淡淡的清香。风姐姐跑过来,又跑过去,把花香送到田野,领来了几只小蜜蜂。小蜜蜂在花枝上轻歌曼舞,和花儿一同跳起了芭蕾舞。

  花儿是春天的儿女,儿女来到我们的教室,春天妈妈也跟了进来,她们是来照管自己的孩子的。

  忽然,我觉得教室里的鲜花不止34盆,而是68盆了。此时此刻,我已分不清我是鲜花呢还是我自己。我只觉得,我也是春天的女儿。”

  作文的良机就是学生情绪最激动的时候,这种良机的出现,一般都是偶然的。教师如能及时将它捉住,指导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春》教学设计14

  教学目的

  1.掌握课文写景特点:①抓住江南春天"新"、"美"、"充满活力"的特点来描写景物;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2.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3.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体会语言中蕴涵的感情,能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3.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4.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

  以上教学重点中,第一点与第二点也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要解决好这两个教学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包括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讲析)。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方法之一:"读-讲-读-赏-读"。读书分三个层次:让学生熟悉课文,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深刻领悟作者表达的感情和文章遣词用语的妙处。夹在读书之中的"讲"与"赏"分别是指:"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理清文章的结构,"赏",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实例赏析,体会作者选用词语和句子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感情。运用此法,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精要的指点下,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自己体悟,加深理解。

  方法之二: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其次是师生相互质疑。

  让学生评述课文,这无疑是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只有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形成多维态势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媒体设计

  本文是篇美文,可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可借用音响媒体,欣赏配乐朗诵的录音。如果有条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提供冬春比较的画面。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唐代的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这样导入课文有如下作用:①帮助学生回忆获得春天时的美好感受,为课文教学做情感的铺垫;②轻松自然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绘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作者是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

  朱自清,字佩弦,生于1898年,逝世于1948年,"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记录着朱自清先生的一生:在大学读书后期,开始创作新诗;1920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学教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这期间从事散文创作,做学问;1946年7月著名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遭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使他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8月在北平逝世。

  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A.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酝酿(yùnniàng) 应和(hè) 笼(lǒng)着一层薄(bó)烟

  黄晕(yùn) 蓑(suō)衣巢(cháo)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

  朗润:明朗润泽卖弄:炫耀

  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

  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舒活:舒展,活动。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烘托:本是画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者周围涂抹淡墨或浅的颜色,使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更突出。

  B.整体感知:熟读课文,分析结构。

  结合课后练习一,让学生读课文,分别画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设计说明:1.扩大识字量,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铺平道路;2.让学生熟读课文,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其目的在于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从整体上去感知课文)

  2.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设计说明:1.培养默读习惯;2.让学生"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解决教学重点(难点)一。该设计要求老师必须具有教学机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充分的准备;学生的问题应尽量让同学自己解决,学生需要时,老师给予点拨)

  学生不懂词句举例:

  ①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体现急盼心情)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如果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只能理解为小草本来就是这样,课文的说法能突出春天的作用,让小草充满生机,显得极为可爱)

  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蜂闹蝶舞,是侧面写春花繁茂、鲜艳和甜香,同时用蜂蝶的"闹、飞"衬花的香甜艳丽,使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味)

  ④"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这是春雨迷蒙时特有的景状,作者观察细致,整个空间弥漫着牛毛、花针、细丝一般的春雨,远望去,屋顶上像有一层薄烟,而且是"笼"着,一个"笼"字,非常传神地显示出细雨朦胧的美感)

  ⑤"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这里的"工夫"是指时间,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做好许多事情,告诉人们应当把握时机,奋发向上)

  ⑥文章的结尾为什么选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这些比喻非常形象、贴切,春天给人以新生命,给人以美丽多姿,给人以力量、信心的美感。在这里,我们知道,用作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之间有相似点)

  (注意:学生还可能提出许多问题,如是词句方面的问题,应力求满足学生;如涉及比喻、拟人方面的问题,也应该在这里解决;如属其他方面的问题,应告诉学生以后解决)

  3.齐声朗读课文。

  要求:①加深对文中形象而生动的句子的理解;②用明快的节奏,读出热爱赞美的感情。

  (设计说明:①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②让学生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有助于对课文的整体理解,进而体会作者的感情)

  4.课堂小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在朗读声中,我听得出大家既爱春天,也爱这篇如诗如画如歌的散文。

  (设计说明:①让学生加深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印象;②肯定成绩,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

  四、布置作业

  ①你最欣赏文中哪些段落?(请说出理由,下一节课交流)

  ②熟读课文,背诵1-5段,鼓励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背诵1-5段;

  3.让能背诵全文的同学表演。

  (设计说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规定与鼓励并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研习课文

  1.齐声诵读课文

  2.讨论:你最欣赏文中哪些段落?(试说出理由)

  第2段: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用拟人手法勾画大自然"刚睡醒的样子",为下文具体的春景描绘提供了美好的背景;再说,山、水、太阳最能向人显示春天气息,作者选用"朗润"、"涨"和"红"分别描绘山、水、太阳睡过一冬而醒来的情态,非常传神。

  第3段:春草图。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手法,第二句由近而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春草的生机勃勃的特点;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力。

  第4段:春花图。首先,这一段写得很有层次:树上-花下-遍地;其次,这一段文字注意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由与前后照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由花味甜联想到果实实与虚相结合,蜂闹蝶舞与繁茂鲜艳的花们相映衬;第三,巧用拟人、排比、比喻,写春花竞相开放。总之,画面五彩缤纷,富有立体感。(这一节应当让学生充分讨论,言之成理,都应予以肯定、鼓励)

  第5段:春风图。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触觉:引用诗句,又打一个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风是无形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第6段:春雨图。引出春雨后,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下面就引导读者品味江南春雨的妙处:细密、闪烁、绵长;亲吻着"树叶儿"、"小草儿";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夜";滋润着乡间的行人与农民,这一切充满了诗情画意。

  第7段:迎春图。"风筝"是春天的信使,写风筝渐渐多了,实质是写屋外的人多了,因为春天来了。全段都用短句,读来富有节奏感,让人感到精神抖擞,充满希望,充满力量。

  (设计说明:让学生由整体感知课文转到局部感知课文;让学生相互启发,在讨论中迸发思维的火花。答案不要求一致,只要自圆其说就行。这一环节,主要落实教学目标1和教学重点2、3、4)

  3.课堂小结:

  ①抓住特点写景。

  春草图:鲜嫩、勃发春花图:繁茂、艳丽

  春风图:和煦、轻盈

  春雨图:细密、平和

  ②分层次写出春景图。

  春草图:正面-侧面

  春花图:树上-花下-遍地

  春风图:触觉-嗅觉-听觉

  春雨图:植物-人间

  三、欣赏品味

  要求:大声朗读,体会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感情。

  (设计说明:让学生再从局部理解回到整体感知上来)

  四、布置作业

  1.课堂练习:课文练习二、三。

  2.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通报作业情况;

  2.检查背诵。

  二、比较阅读

  1.投影林斤澜的《春风》(或发讲义)。

  2.比较《春》《春风》的异同。

  3.通过比较,让学生概括两文的主题、写作特色。

  (设计说明:①扩大学生的阅读面;②比较异同的目的在于加深对《春》这篇课文的理解)

  三、景物描写训练

  1.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课文练习四)。

  2.口头交流景物描写的片段。

  (设计说明:①以读引写,读写结合;②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四、自我总结学习本文所得

  引导学生从形式(词语的积累,句段篇形式上的特点)到内容(句段篇的意思,文中的情感)进行归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春》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人民音乐出版社第14册第六单元,学唱歌曲《渴望春天》

  教学目标:

  1、够用甜美的声音、正确的换气齐唱《渴望春天》。

  2、尝试用声音、速度、力度的变化表现赞美春天、渴望春天的心情。

  教学重点:用甜美的声音表现《渴望春天》

  教学难点:用声音、速度、力度的变化表现赞美春天、渴望春天的心情。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欣赏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幻灯片、柳枝、迎春花、风小草、映山红等。

  教学理念:课前对教室进行了以“春”为主题的情景布置,迎春花、柳枝、映山红、小草、风筝等遍布整个教室,学生一走进教室就被春的气息紧紧包围,切实感受到春的存在。然后以“感受春天(创设情景)――体验春天――表现春天”为主线展开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唱歌曲《渴望春天》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从整体感受、体验音乐的优美、流畅,演唱活泼、跳跃的特点,体验并将自己融入春天的怀抱中。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与学的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感受春天

  播放歌曲《报春》。学生进教室,分围坐。

  课前播放“春”的歌曲,对教室进行了以“春”为主题的布置,创设良好的氛围。

  体验春天

  1、引入:

  师:同学们看一下今天的教室有什么变化?

  生:有迎春花、柳枝、风筝……

  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春的气息;

  春天来了;

  春暖花开;

  ……

  师:那么春天在你的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呢?

  生:春天是春光明媚的;

  鸟语花香的;

  燕子飞回来了;

  百花争艳的;

  ……

  师:同学们都描述的.非常好,接下来我们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一下春天怎么样?(学生分成三小组,可以以诗歌、绘画、制作、舞蹈、器乐等形式来表现春天)并播放背景音乐《嬉春》。

  2、学生分小组逐一展示,老师鼓励小结,给予肯定。

  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燕子报喜,青蛙鸣春,一切都欣欣然像刚睡醒的样子,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我们是多么渴望春天啊!下面我们就用音乐感受一下对春天的渴望,播放歌曲《渴望春天》。

  创设情景,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置身在春的怀抱中。通过绘画、舞蹈、赞美春天的歌曲的演唱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各种音乐活动中表现春天,结合着情景音乐的播放,让学生用心去感受春的气息,在充满春的气息的氛围中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表演,即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学习、表现音乐。

  通过老师的总体描述,能更好的激起学生渴望春天来临的急切心情和渴望学习歌曲的急切心情。

  表现春天

  学唱歌曲《渴望春天》

  1、完整地聆听歌曲(光盘播放),自己边听边用手划拍子,并注意音乐的分句,感受音乐情绪特点。

  2、听了这首歌曲,谈谈你的感受。学生谈感受,老师简单小结并分析歌曲,介绍曲作者。(幻灯显示)

  3、复听歌曲并跟录音哼唱旋律,再次感受音乐。

  4、跟琴视唱曲谱,难点范唱突破。分析歌曲四个乐句中,哪几句开始部分完全相同,哪一句完全不同?在音乐的表现上有何意义?(学生个别回答,老师鼓励小结)

  5、完整的唱歌词,注意分析哪些地方表现了对春天的赞美?哪些地方表现了渴望春天来临的急切心情?有感情的去表达一种渴望春天的青春气息。(边唱边划拍子)

  6、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再次播放《渴望春天》

  7、发表见解,老师小结进行德育渗透,再次感受歌曲,跟伴奏唱歌曲。

  通过聆听,让学生从整体感受、体验音乐的优美、流畅,演唱活泼、跳跃的特点。让学生边听边划拍子,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体验音乐,感受八六拍的强弱规律。

  通过视唱曲谱,让学生对旋律有一个整体印象,为唱好歌词打基础。唱谱就要唱“音乐”,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

  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处理,以孩子纯真稚气的甜美口吻,生动、明朗的音乐语言,表现出少年儿童渴望春天到来、鲜花开放、小鸟歌唱的心情,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充分利用学生的自主学习,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体会。

  回味春天

  播放《踏春》,学生按秩序走出教室。

  在“春”的欢歌笑语中结束本课。

【《春》教学设计(集锦15篇)】相关文章:

春教学设计09-22

《春》教学设计(15篇)09-22

《春》教学设计15篇08-29

春教学反思11-29

武陵春教学反思11-27

加法教学设计(集锦15篇)12-06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08-06

春教学反思15篇01-14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集锦15篇01-18

教师教学设计集锦15篇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