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妈妈的帐单》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小男孩彼得给妈妈开了一份帐单,索取他每天帮妈妈做事的报酬。当小彼得在餐盘旁看到他想要的报酬时,同时也看到了妈妈开给他的一份帐单,这份帐单让小彼得感受到了母爱情深,他惭愧地把索取来的报酬塞进了妈妈的口袋。课文切入角度独特,把母爱的无私、无价表现得极为动人,意蕴深长,是一篇人文意义很强的文章。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力求体现“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的理念,理解感悟课文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已有经验出发。教师组织引导时,参考学习提示,为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服务。主张“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有所悟。
学习目标:
1、学习默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母爱情深,懂得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是应该的。
3、培养独立的默读能力。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妈妈给小彼得的那份账单的含义,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同学们,想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是《血奶》
2、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这个故事非常感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再次感受妈妈伟大的爱。
二、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要说的吗?
过渡:知道什么是“帐单”吗?文中的账单是超市里的发票吗?下面请同学们走进课文,读一读课文就知道了。
三、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读通顺每一句话。
2、检查学生自读效果。
(1)出示词语,请生读。
(2)出示难读的句子指名读。
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默读要求。学生默读思考: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反馈 。自由表达。
五、研读两份帐单。
过渡语:刚才我们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大家都知道了文章重点向我们介绍了两份帐单,一份是儿子的,一份是妈妈的。
(一) 儿子的账单(大屏幕出示)
1、 从这份账单中你可以看出小彼得是个怎样的孩子?(懂事、听话、勤劳)
2、 老师希望咱们班同学也像小彼得一样懂事、听话,经常帮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3、 这份账单里寄托了小彼得一个小小的愿望,他想从妈妈那儿索取60芬尼的报酬。那么他的愿望实现了吗?文中哪个词告诉了我们?(释“如愿以偿”)
过渡语:正当小彼得如愿以偿的时候,他也收到了一份特殊的账单。
4、出示妈妈的账单,指名读。问:看到这份账单,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5、既然妈妈为小彼得做了那么多,为什么她的帐单上写得都是“0芬尼”呢?
6、小彼得读懂了妈妈的账单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释“羞愧万分”)
7、此时的小彼得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8、读着读着,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9、出示最后一段,比较句子,体会小彼得羞愧的心情。
10、有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11、此时此刻,小彼得扑在妈妈的怀里,他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呢?妈妈又会怎么说呢?(出示插图)
七、总结深化,拓展延升
1、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朗诵《妈妈的爱》这首诗,再次感受妈妈对我们的那份关爱吧。
2、拓展延伸:学生自己布置家庭作业.
同学们,你们的妈妈也是用这样绵绵不断的爱陪伴着你们长大的,今天,你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会给自己布置一个怎样的家庭作业呢?
结束语:我们在妈妈的爱里天天长大,妈妈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爱,我们也应该学会表达对妈妈的爱,我想不仅是在节日里为她送上一份小礼物,为她朗诵一首小诗,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帮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儿。(播放《烛光里的妈妈》)
附板书:
20 妈妈的帐单
儿子 按劳取酬 60芬尼
妈妈 不要报酬 0芬尼
(爱无价)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习默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懂得主动帮父母做事。
3、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妈妈给小彼得的那份帐单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引导学生回顾《可贵的沉默》的主要内容,相机提问激趣:
《可贵的沉默》中孩子门懂得了回报父母的`爱,着篇课文中的小彼得又懂得了什么呢?
2、结合连结语的提示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自渎课文理解
1、提出默读要求。
2、学生默读思考。
3、学生汇报。
三、再读课文理解
1、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帮助理解课文。
2、重点问题交流:
⑴你怎样看小彼得的妈妈把60芬尼放在餐盘旁的作法?
⑵如果妈妈的帐单上不写“0芬尼”,你认为该写多少?
四、课堂延伸
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帮助父母做过什么事,当时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你怎样评价当时的做法?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3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收集了有关贝尔的资料,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
先在小组内交流,发现有价值的资料,在班上交流。
2、知道了电话是贝尔发明的,那么,贝尔是怎样发明电话的,大家想不想知道其间的故事?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认会生字,读通课文。
2、检查自读效果。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述的主要内容时什么?是通过哪些段落讲述的?请在文中标记出来。
三、深读课文,理解重点
1、“贝尔是怎样研究和发明电话的?”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第二——七自然段,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象,同时把自己的体会旁记下来。
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读书、体会。
2、同桌交流阅读收获,也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体会。
3、指名学生谈体会,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畅所欲言,重点引领学生体会贝尔刻苦钻研、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严谨认真的实践精神。
4、小结:你佩服贝尔吗?佩服他的什么?从中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5、感情朗读全文,进一步感受文章精髓。
四、拓展延伸,升华理解
1、师深情引述:贝尔研究和发明电话的过程告诉我们搞实验研究、走科学探索之路是艰苦的,但更是伟大的。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尖刻创造、伟大发明,才推动着世界走到了美好的今天,我们生活中的时时处处无一不在享受着他们的发明创造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和幸福。就说电话把,它带给我们怎样的便利,同学们一定深有体会。请大家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也可以联系自己的课外所知,告诉120多年前的贝尔先生,我们有多感激他。
2、学生畅所欲言。
五、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六、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课外阅读其他科学家搞发明创造的故事,写写自己的体会。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6、成语故事三则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
⑴轻读课文,圈出文中生字。
⑵拼读生字,记住字音,字形。
⑶朗读课文,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⑷画出不理解的词。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生字词(幻灯片)。
⑵分析哪些字音易错。
⑶文中哪些词不理解。
⑷指名读课文。
三、精读《滥竽充数》。
1、查字典:滥、竽、充、数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呢?
4、朗读课文。
四、精读《画龙点睛》。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⑴张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⑵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了?
⑶“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诗句,导入新课。
1、出示:鸟宿池边树,僧(seng)敲月下门。
(1)指名读诗名,注意读准“僧”
(2)说说诗句的意思。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吗?
(1)出示:唐(tang)朝贾(jia)岛
(2)指名认读。
3、简介贾岛。
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早在曾因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他作诗的态度非常认真,字字斟酌,被称为“苦吟诗人”。
(1)认读词语:和尚(shang)(“尚”翘舌音,读轻声)斟(zhen)酌(zhuo)理解“斟酌”。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适当。
(2)贾岛为了斟酌诗句中的.“敲”字,至今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哩!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推敲”。(板书:11推敲)
二、听读课文。
边听边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轻声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正确。
2、默读,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里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幽居皎洁吟哦妥帖冲撞
宽恕莽撞仪仗队犹豫不决簇拥
四、检查自读效果。
1、检查字音,了解词义。
(1)认读生字词。
皎洁骑着妥帖避让韩愈
簇拥宽恕门闩莽撞
(2)指导理解词语。
皎洁:形容月光明亮而洁白。
妥帖:恰当,十分合适。
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
宽恕:宽恕饶恕。
莽撞:鲁莽冒失。
幽居:隐蔽的或僻静的住处。
吟哦:有节奏地朗读诗文。
仪仗队:在古代,指帝王、官员等外出时的护卫队。
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的散文家、诗人。
2、检查朗读课文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师生共同评议。
五、指导写字
1、让学生根据字音、字形、字的书写注意点来进行同桌之间的讨论并上台来进行自主教学。
六、作业
1、抄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世间生活的多姿多彩,感受人间爱的暖意。
3.掌握38个生字和49个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人间爱的暖意。
2.体会爱无处不在,爱包含在生活的细节中。
3.培养自读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得到爱是幸福的,献出爱是快乐的。
设计理念
把学生放在一个大的学习情境中学习,把这个单元的语文学习变为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每一课的学习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教学中要加强整体意识,注意发挥整体优势,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设计说明
单元学习活动名称:“献出我们的爱”
学习活动贯穿整个学习单元,分四个模块:
1.《掌声》(2课时)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并感受到爱,就是鼓励和信任;爱,就在我们的掌声里。
2.《一次成功的实验》、《给予树》(5课时)使孩子们感受到得到爱是幸福的,献出爱是快乐的。其中《一次成功的实验》在原有爱理解的基础上,让孩子们明白谦让是爱,服从指挥也是爱;《给予树》意在使学生从课文内容的理解中体会献出爱有时也需要我们牺牲一些东西。
3.《好汉查理》(1课时)让孩子们明白生活中还有另一种爱——当你献出爱给别人时,你也得到很多很多:成长、快乐、幸福------。
4.“口语交际”(1课时)这次活动围绕夸夸我的.同学这一主题进行。活动目的不仅是练习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把生活中和同学一起的日子里的得到的各种爱一一进行盘点,明白生活在爱中是多么幸福。
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永远是语文教学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新教材的阅读教学因为其所选文章文质兼美、内涵丰富、汉语表达纯正、文体多样,而使她分外美丽。在教学中切入重点,贯通全文;精当提问,开放大气;引导质疑,深入探究;感悟体验,注重朗读。
一、情感融会凸显主题
献出我们的爱
二、切入重点贯穿全文
课文中这样三句话是课文的重点“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女孩不假思索的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应该在教学中重点加以朗读、品读、悟读。
三、巧用练笔文道结合
1、课文间的整合。第31课《给予树》一文后面有一个小练笔:圣诞节快来临了,圣诞老人有很多小礼物要送给小朋友,有英子、英子的同学、做实验的小女孩、金吉娅、得到洋娃娃的小女孩、查理、杰西,你觉得圣诞老人第一个礼物会送给谁?他会在圣诞贺卡上写上什么呢?请小朋友写一写,相互交流。
2、与口语交际的整合。“圣诞老人还会把圣诞贺卡送给我们班的哪些小朋友呢?请学生站起来说说理由。”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6
一、学习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二、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理解词语。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四、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实物演示法、启发谈话法等
五、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一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天都峰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三)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四)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五)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3、4自然段。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学生读书圈划。
b.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三)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a.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b.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c.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四),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课外延伸,交流课余生活
1、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2、指名交流,师生评议。
八、总结课文: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九、板书设计:
奋力
一会儿…….一会儿勇气
3、爬天都峰手脚并用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
(高陡)爬呀爬
终于爬上顶峰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只要仔细观察生活,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教育学生保护花草树木,爱护大自然。
2.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3.学习本课的11个生字。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只要仔细观察生活,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教育学生保护花草树木,爱护大自然。
2.学习本课的11个生字。
三、教学难点:
蒲公英开花与合拢,造成草地颜色不同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实物演示法、启发谈话法等。
五、教学准备
课件、蒲公英的实物、图片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利用图画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蒲公英
同学们,见过这种植物吗?对,它就是蒲公英。
板书:蒲公英
2、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白色乳汁,叶莲座状平铺,匙形或狭长倒卵形,羽状浅裂或齿裂。开黄色舌状花。果实成熟时形似白色绒球。
3、板书课题:金黄的草地
(1)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疏疑:草地是绿色的,为什么说是金色的?
(2)联系对蒲公英的介绍,请你把蒲公英和金色的草地连起来,说一句话。
(二)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生字字音,在课文中圈划出生字,再读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词义。
2、检查,重点指导。
读准字音:呵欠傍晚一本正经
记住字形:弟:中间的长竖不出头。
返:“反”字的最后一笔注意变化。
3、在生字本上书写本课生字,老师巡回指导。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标画自然段,思考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2、给课文分段。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可分两部分。
第一段(第1、2自然段):每当蒲公英开放时,草地变成金黄色。我们常揪掉蒲公英来寻开心。
第二段(第3至5自然段):蒲公英白天开,晚上合,草地也因他们的开合改变着颜色。我们发现后便喜爱上了这种小花。
板书设计:
蒲公英
(早晨)(中午)(傍晚)
绿金色的草地绿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课件或观察挂图:在草地上盛开着一片蒲公英,他们金黄金黄的,太美了!
2、看完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板书:金色的草地
把你看到的感受印在脑海里,与同学们读课题。
(二)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习第一、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找出与你感受相同的句子,然后再读一读。
(2)指名读,评读。
(3)看到这片金色的草地,“我们”的'心情如何?
(4)你想感受一下吹蒲公英的感觉吗?
出示实物,让学生参与进来感受。
(5)练习读第一、二自然段,体会童趣。
2、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过度:蒲公英一直是金色的吗?“我”有了一个什么新发现呢?
(1)自由读第三至五自然段,思考:“我”有什么新发现?
(2)总结:蒲公英的花瓣是可以合拢的,它随着时间变化而一张一合,张开就是金色的;合拢就是绿色的。
(3)这个发现令“我”非常惊讶,大家再来读读第四自然段。
(4)有了新发现后,“我们”有什么变化?
(5)为什么“我们”不再揪它了?
(6)从“我”的变化看,你有什么感受?
八、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感受?相互交流。
2、只要仔细观察生活,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
九、板书设计:
早晨中午傍晚
绿色金色绿色
合张合
蒲公英会合拢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8
一、教材简析:
第一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是精读课文。课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有的讲述了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快乐的成长以及它们是如何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的;有的通过记述儿童攀登黄山天都峰,反映了儿童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有的赞美了乡村儿童纯朴、勤俭、热爱劳动的好品质。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童真、童趣。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感受大自然的生活乐趣。
3.掌握36个生字和46个词语。
三、教学重点:
1.了解我国各族儿童间的友爱团结以及它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3.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4.培养自读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四、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国各族儿童在友爱与团结。
五、课时安排:
《我们的民族小学》(2课时)《金色的草地》(2课时)
《爬天都峰》(2课时)《槐乡的孩子》(1课时)
《语文园地一》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1课时基础训练1课时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生动的语言,感悟小刺猬的聪明机灵。
2.抓住作者评价刺猬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3.能够有顺序地复述小刺猬偷枣的过程,适度运用课文中生动的词语。
4.走进作者心里,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感受作者把刺猬当做朋友,这是大自然赐给的珍贵礼物。
教学重点:
在体会课文生动语言的同时,感受小刺猬的高明。
教学难点:
学生在品读中走进作者心里,体会文本情感。
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基于学情 整体把握 品味描写“枣”语言的优美
1.导言:同学们,大自然是美妙的,也是无私的,它赐给我们许多珍贵的礼物,有个叫宗介华的作家,就发现大自然赐给他一个带刺的朋友,让他非常开心跟老师一起板书,(板书:带刺的朋友)注意“刺”这个字的字形。(教师指导。)
2.师:在家读课文了吗?读了几遍?那大家一定知道这个带刺的朋友是谁?一起告诉我。(出示图:刺猬)
3.现在我请大家再自由读一遍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小刺猬的什么事?(小刺猬偷枣的事。)
4.师:这枣什么样?竟引来小刺猬偷呢?
(教师配着音乐,出示图片,朗读第一段:描写枣的语句。)
这枣什么样?(好红的枣,还很多,还很香)能读出来吗?
第二板块:理清顺序 读中揣摩 品悟“偷枣”语言的生动
1.过渡语:看了这样的枣,你会有什么想法?(很馋,很想吃到。)
是啊,这样的枣不但你馋,小刺猬也馋呀!所以小刺猬就来——偷枣。
看来:作者描写枣很有必要,正是这又红、又香、又红的枣,才引来了小刺猬。
2.请同学们默读2至11自然段,边读边想,小刺猬是怎样偷枣的?
预设:小刺猬先爬上树,然后用力摇晃树,把枣要下来,再把枣扎在背上,跑了。
3.师:通过我们读及同学们的汇报,我感觉小刺猬偷枣就是一个动画片,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画面?
(1.小刺猬爬上树。2.小刺猬用力摇树,把枣要下来。3.小刺猬打滚把枣都扎在背上,跑了。)
教师随机概括(爬树 摇枣 收枣)并板书。
4.师:小刺猬偷枣的这三个画面,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写了出来,请同学们读读描写小刺猬(爬树 摇枣 收枣)的语句,边读边思考你读出一个怎样的小刺猬?把你的感受写在字里行间。
5.走进“爬树”的画面。
让我们先走进“爬树”的画面。
指名读描写小刺猬爬树的句子:
我刚走到后院的枣树旁边,忽然,看见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正缓慢地往树上爬。
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条……
a师:读出怎样的刺猬?(动作缓慢的刺猬)如果你是小刺猬为什么爬的这么慢呀?怎么还诡秘地爬向老树枝?(我是来偷枣的,怕被别人发现,所以要小心点。)这是个怎样的小刺猬?(聪明、机灵、有心眼)能通过你的朗读,读出小刺猬的聪明机灵吗?(指名读)
b教师造境:让我们进入那个场景:一个晚上,新月斜挂,朦胧的月光透过树枝,斑斑驳驳地洒在地上。小刺猬来偷枣了:(播放动画片中动物爬树的响声)指名读。
c如果你是作者看到这么一个小刺猬,你赶跑它吗?(不)为什么?此刻作者就想看看这东西还要干什么?
6.走进“摇枣”的画面。
师:这个小刺猬刚才还小心翼翼、缓慢诡秘,可是到了树上却变样了:
指名读:后来,那个东西停住脚,兴许是在用力摇晃吧,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
师:小刺猬,怎么敢这么用力摇呀?你刚才不是怕被发现吗?一个一个地摘,还没有声音多好啊!
(预设:1.我想让枣快点下来;2.我想让枣多下来些;3.这时我没发现有人,所以用劲摇争取时间,为的是速战速决,才不被发现。)这是多么有心眼的小刺猬呀!
如果说小刺猬那样缓慢诡秘的爬,是小心翼翼且聪明机灵,那么这用力摇晃说明这是一个——(预设:1.聪明机灵的小刺猬;2一个很有办法的小刺猬;是一个高明的小刺猬……)它高明在——(预设:1.能抓紧时间弄更多的枣;2.方法巧妙;3.速战速决)
看来这“用力摇晃”里谁能把这个句子再读一读,读出小刺猬的高明。实时指导。
如果你是作者:看到这个画面,你赶走小刺猬吗?(不)为什么?师:不能你赶走,看:(课件出示文字: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就噗地一声掉了下来,听得出,摔得还很重呢!)
指名读:噗的一声说明什么?掉下来的速度快。不小心吗?(不是)你怎么知道?(联系下文说。)小刺猬为什么这样做?(它在抓紧时间,这会正没人,要快)小家伙多有心眼,高明。
2.还有更高明的呢?
出示:
很快,它又慢慢地活动起来了,看样子,劲头比上树的时候足多了。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也许是怕被人发现吧,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读读这句话那些地方体现了小刺猬高明?
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
它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归拢到一起,然后打了一个滚儿。
对比读:体会“匆匆地”体会抓近时间,“归拢到一起”、“就地打滚”方法巧秒。
这句中还那些地方体现刺猬高明: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路线好:隐蔽自己)急火火地跑了。(争取时间)
谁来读读“收枣”一段,读出小刺猬的聪明机灵和高明。
很快,它又慢慢地活动起来了,看样子,劲头比上树的时候足多了。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也许是怕被人发现吧,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这时配上音乐,有点紧张点的)这一拢、一滚、一扎、一驼可以看出刺猬的是太高明了。
所以作者说:(齐读)
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第三板块:品读称呼 体会揣摩 感悟作者情感的变化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在三个场面中,作者称呼小刺猬的语言是不一样的:
出示:
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就噗的一声掉了下来。
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当小刺猬在树上爬时:作者称呼说——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不喜欢小刺猬)
当小刺猬从树上掉下来时:作者称呼说——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就噗的一声掉了下来。(作者感到有些经验,不知这家伙搞什么鬼。)
当小刺猬其巧妙地收枣逃跑时:作者称呼说——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作者有中的钦佩)。
第四板块:复述偷枣 内化语言 品读
1.课文读完了,谁能用“小刺猬本事高明”为开头,所说小刺猬是怎样偷枣的?
最好用上书中的一些描写小刺猬的一些动词。
(1)自己练着说一说。(2)在小组中和小伙伴中说说。(3)教学生到前边说。(达到:完整、有顺序、生动)
2.推荐读《带刺的朋友》关于小刺猬的其他故事,和伙伴交流刺猬给你留下的新印象,感悟生动的语言。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劳动的欢愉。掌握生字词。
2、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3、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4、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劳动的欢愉。掌握生字词。
三、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
四、教学方法:
读----思---发表见解---体会---再读
五、教学准备:
槐树、槐花图片。
六、教学时间: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暑假中让你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
2、顺势切入。
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槐乡看看哪里的孩子有什么快乐的事情?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⑴默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或请教同学。
⑵划出哪些不懂的地方。
⑶槐乡的孩子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2、小组合作学习:①试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
②交流在预习中不懂的地方。
(三)研读课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你们读懂了什么?
随学生回答,相机点拨。
2、又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
3、你觉得槐乡的孩子怎么样?有哪些可爱之处?
4、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八、总结课文
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要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极的劳动,你会体会到劳动给人带来的快乐。
九、板书设计: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1
1.中国石拱桥
2.桥之美
3.苏州园林
4.故宫博物院
5.说“屏”
兴趣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都有过旅游的经历吧,能不能说说在旅游的过程中都看了一些什么?
生1:我去过苏州,那里的园林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比如说拙政园、留园等。
生2:有一年暑假,我爸带我去卢沟桥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生3:去年夏天,我们一家去了首都北京,在那里我们游览了故宫、人民大会堂、颐和园等,真是美不胜收。
师:是呀,旅游能增长知识。你们所说的拙政园、颐和园等这些建筑园林、名胜古迹,它们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实物记录,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智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正好,我们下面要学习的一个单元所选课文基本上都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而且在这一单元我们会接触到一种新的文体。
生:什么文体,老师,讲给我们听听好吗?
师:别着急,你请同学们看看下面的两段文字,比较一下这两段文字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文段一:久居北京的老城墙附近,孩提时曾跟小伙伴们一次次踏过那颤巍巍的、透过桥板缝就可窥见浊流的护城河桥,到离城墙不远的乱坟冈子或农家柴草堆去捉蛐蛐儿。也曾遇到难得的机会坐上昆明湖的小船,穿过那汉白玉砌成的玉带桥。头一次见到著名的卢沟桥的时候,我简直惊呆了,在宽阔的长长的桥面上欢叫着来回奔跑,一时顾不上去数那桥栏上据说永远数不清的石狮。
文段二: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生:我看出来了,文段一在表达上侧重于记叙,而文段二在表达上侧重于说明。
师:说得对,前者主要是用来记叙的,要求生动传神,而后者则是主要用来说明的,要求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如果我们把前者称为记叙文的话,那么后者我们就称之为说明文。它没有贯穿首尾的故事,不以浓郁的感情打动人,不注重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等。它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我们要向别人介绍某种事物或阐明某种事理,都要用到说明这种表达方式。
难点互动探索
难点问题1抓住特征揭示本质
生:老师,由于我们首次接触说明文,从哪入手呢?
师:大家想想,我们所接触到的事物之所以不同,原因何在?
生:那是因为每个事物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特征。
师:对呀,说明文是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文章,我们当然要从认识事物的特征开始呀。因为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点。这是说明文的灵魂,只有特点抓住了,明确了,才能把事物说明白。
生:老师,谢谢您的点拨。
相关知识链接
说明事物,不能只说明事物的外部形态,最根本的还在于能够揭示其本质的属性或特征,如它的性质、规律、原理、关系、成因等。如果说对事物外部形态的表面认识还是一种感性的认识,那么揭示其本质的属性或特征则是一种理性的认识。这就必须对具体的感性的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范例1 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是什么?
分析:
我们在阅读说明文时,要认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介绍和解说的。《中国石拱桥》一文紧紧抓住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这些特征加以介绍和说明。
先谈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再概括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情况,接着以赵州桥、卢沟桥为具体实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曾取得的辉煌成就。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大小不一,形式多样多而广。
第二部分(第3-9段):介绍我国石拱桥的特点(结构坚固,形式优美)、取得的光辉成就及其原因。
第三部分(第10段):介绍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解答:
文章在介绍赵州桥、卢沟桥时,处处强调石拱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点,使读者产生鲜明的印象。
解题方法链接
阅读说明文,要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这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因此,说明文必须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介绍清楚这一事物,才能使读者留下鲜而而准确的印象。
把握了全文的条理和思路,就容易把握全文说明了事物什么样的特征或什么样的事理。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如果说明事物时东拉西扯,不围绕事物的特征进行,那么被说明的事物就会显得面目不清,说明的目的也就没有达到。
范例2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分析: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这在《苏州园林》一文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文章首先指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此后就主要从四个方面对苏州园林的这个共同点作具体解说。
(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亭台轩榭在布局上“绝不讲究对称”。作者将苏州园林的布局与中国传统建筑作比较,以图案美与美术画打比方,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充满自然之趣的布局美。
(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是因为活水才有生趣。“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往安排桥梁”,讲的是因地制宜,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讲的其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细处也不放过,如石岸“总是高低曲折任其自然”,还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上花草。这些安排,使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出自人工,却能宛若天成,这也正是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三)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花草树木的映衬同样“着眼在画意”。作者先介绍花草树木栽种的良苦用心:既讲究树木的错落有致,又照顾到季节的变化。再介绍花草树木的修剪技巧:取法自然。以“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的道旁树”作比较,以“古老的藤萝”作例子,说明花草树木的栽种与修剪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
(四)讲究近景与远景的层次。巧妙运用花墙与廊子,使苏州园林显得层次多,景致深,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游览者的面前,而是逐次展露,游览者可以领略到移步换景的乐趣,获得的审美享受也更为深长。
解答:
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文章首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的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解题方法链接
阅读说明文,找出事物特征要建立在通览全文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带着这样的思想去阅读分析说明文,才能正确把握其说明顺序。
范例3 《故宫博物院》在众多的宫殿中,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太和殿和养心殿作为重点来介绍?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分析:
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即处处反映出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特点。所以建殿于中轴线上;因皇帝自诩为真龙天子,因而处处饰以龙形。写太和殿:
第5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特点。如:湛蓝、金黄色、青蓝点金、红色、金锁窗、朱漆门。
第6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
第7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如: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皇帝宝座在这条线的中心点上。
第8段:写殿的作用,抓住大典威严气氛的特点。如:跪满百官、排列仪仗、皇帝端坐、鸣钟击罄、烟雾缭绕。这部分采用了从外向内的说明顺序,从殿外写到殿内;写殿内设置又按照方位顺序写: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等。请注意方位词语用其在表意上的准确性。
解答:
从全文看,重点说明前朝和内廷;就局部而言,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因为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主体,最能体现故宫建筑设计的特色──处处体现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皇权至上的思想。重点介绍此殿,就能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貌。养心殿是封建帝王的活动中心,文章较详细地介绍封建帝王的罪恶历史,说明它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自然能体现出“故宫”的特征,所以文章也作重点说明。
解题方法链接
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重点与详略的安排,却要根据建筑物的特征而定。
难点问题2理清顺序条理清楚
生:老师,我们在学习《中国石拱桥》的时候,文章为什么要从旅人桥说到赵州桥、卢沟桥,最后又说到现代的桥?
师:问得好,你的提问涉及到说明文如何安排说明顺序的问题。
生:老师,你能告诉我们什么是说明顺序吗?
师:好,说明文在安排写作材料的时候,要合理地组织材料,这就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说明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为了把事物说清楚,说明文特别讲究说明的顺序。关于这一点希望同学们一定要记好。
生:老师,我明白了。
相关知识链接
常见的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一般用来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说明文运用时间顺序往往突出时间的阶段性,每一阶段一般都有它的特征。它与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
2.空间顺序:一般用于说明实体事物的文章。说明实物的形状和构造时,或由近及远,或从上到下,或由表及里……
3.逻辑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理(非实物)的文章。常见的有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构造到功用、由认识到实践等。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2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二、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内容,积累优美词句。
三、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图片展示法、启发谈话法等。
五、教学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具有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特色的音乐磁带或CD碟片。
3.词语卡片。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举行“民族风情”展示会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不同的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下面我们举行一个“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二.视学生介绍情况,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三.评选最佳学生,颁发小奖品。
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就有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选择具有云贵民族风情的乐曲,如《小河淌水》、《蝴蝶泉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等配乐。
四、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
第一自然段:坪坝(bà)绒球花傣(dǎi)族景颇(pō)族
阿昌(chāng)族德昂(áng)族绚丽多彩
第三自然段:蝴蝶孔雀舞摔跤(jiāo)山狸
第四自然段:凤尾竹摇晃(huàng)
五、分组朗读,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并且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戴”,半包围结构,右上包左下,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结合紧凑。
“蝴”左中右结构,相互要靠近些。
“雀”字“小”字下边的撇(丿)要长些。
“舞”字中间四竖要写短小、靠拢些,第三横要长些,整个字第十三画是撇折。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急需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发现民族小学的美和课文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
d.配乐朗读这一段。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仿佛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
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印象?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四、作业
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八、小结
民族小学的学生们快乐、幸福。大家在学习的同时,要珍惜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努力上进。
九、板书设计:穿戴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需要改进的问题;
2、能根据自己的发现积极表达想法,用礼貌的语言提出正面合理的解决方法,提高公民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自己的发现积极表达想法并用礼貌的语言提出正面合理的解决方法;
难点:能将发现和想法写清楚。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七单元习作的学习。上节课我们聊了身边的“小事”,有温暖的小事,也有不文明的行为,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关注生活,特别是生活中需要改进的问题,来写一写自己的想法,汇集我们的智慧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观看视频,想一想:你在哪里也碰到过这样的事情呢?你怎么看待这些事情?
(视频内容:女子下楼玩手机,不慎踩空摔倒;骑车玩手机酿车祸;开车玩手机出车祸;男子玩手机掉入水池;家长玩手机,孩子丢失浑然不知;)
二、事例引导,指导写法
(一)同学们都观察到了身边的“低头族”现象,当我们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时,可以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正如这位小朋友,当他观察到“低头族”现象时,他经过一番思考,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了。
请大家翻开书98页,请同学来读一读。
r我发现爱玩手机的人特别多。上个月我们去给爷爷祝寿,聚会的时候大家都在各自看手机,很少一起聊天。我爸爸下班回家之后,也一直玩手机,我叫他他都不理我。
过于沉迷手机会影响与别人的交往,我们不应该总是玩手机,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关心身边的人。
同学们,这个事例写了什么内容呢?你可以这样表达:小作者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我们要是想写某个想法,也可以像这样开门见山,直接先写观察到的某种现象或问题,然后再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
(二)出示书上另一个片段:
r最近我一直在想,我们班能不能开辟一个植物角呢?我们可以在植物角养花种草,或是种花生、种豆子,还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更换不同的植物。我们可以轮流照看它们,给它们浇水、施肥。这样既可以使班里的同学了解不同植物的特点,还可以使大家亲近自然,为教室增添大自然的气息。
例文片段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想法?是怎么写的呢?请你开动脑筋思考哦!
预设1、例文片段提出了开辟植物角的想法,还给出了植物角运作的'建议,并且点出了开辟植物角的好处,把想法写得很清楚。
预设2、我还发现第一句是用问句的形式提出想法的,体现了商量的语气,显得委婉,让人更容易接受。
(三)引导学生比较两个事例的不同,归纳并小结方法。
这两则例文片段讲的事例,都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第一则讲的是不良现象,是已经发生的事情;第二则是想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建议,是还未发生的事情。总结两个例文片段的写法——(出示课件)
(1)开门见山,直接写发现的现象,或是提出自己的想法。
(2)要用事例来描述现象。关于自己的想法,要写出一些理由。
(3)如果有改进的建议或解决办法,也可以写下来。
(4)把现象和自己的想法写清楚,用词准确,叙述有条理。
三、畅谈想法,初列提纲
(一)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或问题也引起了你的关注呢?你对这些现象有什么想法呢?
情境图片:垃圾随地乱扔,不分类投放;横穿马路,不走斑马线;公交站台的橱窗上贴满了小广告;公共场合有人在“禁止吸烟”的指示牌下抽烟……
(二)明确习作要求:
(三)动笔列提纲:
1、我们可以通过列提纲的方式帮助我们理清写作的思路,出示课件:
①开头:可以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写现象或想法。
②中间:详细介绍自己发现的现象或同学列举的问题,可以介绍清楚是什么现象或问题,你有什么评价或建议,为什么会这样评价或建议,还可以再谈谈自己的实际行动等。
③结尾: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2、小组分享提纲初稿;
3、展示学生提纲,学生点评。
4、出示提纲范例。
作业布置
根据提纲完成习作,并在小组内交流,根据建议修改习作。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4
一、教材简说
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
作者是以回忆的语气来写这段小学的经历。根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掌声前的英子和掌声后的英子两部分,因为课文提到,有了掌声鼓励后的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文章的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课文通过外在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由外向内”感受这些情感。
二、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姿势、轮流、情况、慢吞吞、注视、热烈、持久、平息、情绪、讲述、普通话、动听、鼓励”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4.抄写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三、教学要求: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⒉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上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⒊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要主动的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小英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掌声感受的内在含义。
五、教学难点:
小英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掌声的作用,学习对比的表达方法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阅读法,启发式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采用边读边想边说的学习方法。
八、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问疑:
⒈小朋友们,有人给你鼓过掌吗?因为什么给你鼓掌?得到别人掌声你心情怎样?你为别人鼓过掌吗?为什么为别人鼓掌呢?
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掌声
⒊读了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
⒈请小朋友带到刚才的问题认真的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看课后生字表。
⒉请同学读课后生字,注意看清字音、读准字音。反馈检查。重点读好下列字音。
⒊请小朋友继续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的拼音写在生字上面。读完。写完后请同学们记组它。反馈检查。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轮读。
⒋看一看下面词语你会不会读。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⒌下面请同学们在读课文,努力做到正确、流利。反馈检查,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
⒍读过课文,请小朋友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不懂的.词语。
⒎理解词语。
⒏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读准生字、词语的读音,课文也读的正确、流利了。大家还要通过认真读书,读懂了一些词语。大家学的很好。课后还要练习读出感情来。
三、描红生字
⒈读准课后要描红的生字。
⒉播放轻音乐,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要主动的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3.学习对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小英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掌声感受的内在含义。
教学难点:
小英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掌声的作用,学习对比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首关于掌声的歌曲动听悦耳,就让我们踏着音乐的节拍继续走进关于掌声的故事,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感想。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掌声它代表着欢迎,饱含着鼓励,还曾经改变了小英的生活。这不,事隔多年后,小英写来了一封信。(媒体出示来信)指名读。
二、前后对照,感受小英变化
1。.学习第1自然段。
过渡:小英感谢掌声,因为掌声改变了小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英的生活,看看以前的小英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回答并板书:忧郁、自卑(媒体出示画面)
(2)同学们体会得真好,你们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这一点的呢?指名说。
(3)你能把小英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评价。
把小英的忧郁、自卑,通过朗读表现在你的脸上,溶进你的声音里。齐读。
2、学习第5自然段。
过渡:因为身体的残疾,以前的小英孤独自卑、忧郁沉默,对生活失去了希望,我们再来看看现在的小英发生了什么变化?(媒体出示画面)小组读第5自然段。
(1)指名回答并板书:活泼、自信
(2)你从哪里体会到的?指名说。
(3)这个省略号里会写些什么?指名回答。
3、真替小英的变化感到高兴呀!你们能把她的活泼开朗读出来吗?齐读。
4、(媒体展示画面)以前的小英忧郁自卑,现在的小英活泼自信,能从你们的朗读中把这种变化表现出来吗?(女生读第1自然段、男生读第5自然段。)
5、小英的变化真大呀!是什么改变了她?所以,她最想说的是——(媒体展示来信)小组读。
三、感悟重点,领会掌声内涵
过渡:真是没有想到,掌声拥有这么神奇的力量,会改变一个人,让我们回到那次难忘的演讲中去。
(一)掌声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3、4自然段,用——画出掌声响起前描写小英的动作、神态的句子。细细地体会小英的内心。
2、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师巡视指导。
3、交流。
4、研读三句话。(媒体相机点击句)
5指名读第一段话。思考:小英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在这一刹那,小英首先想到的是什么?男生齐读
6指名读第二段话,注意体会带点的词语。
“犹豫”是什么意思?小英犹豫什么?小英想上去吗?为什么?小英能不上去吗?为什么?因此,从“慢吞吞”、“眼圈儿红了”你们体会到小英的内心是多么的——(生答:痛苦、无奈)。女生齐读。
7.师:在万般无奈下,在无比痛苦下,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小英终于——(引读)。
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小英,小英一边慢慢地走着,一边想:。
8.齐读大屏幕上的三段话,好好体会小英内心的那种自卑、痛苦和无奈。
(二)、掌声时。
1、就在小英万般无奈之时,小英听到了什么?(生答:掌声)请快速默读第四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掌声的句子。、掌声一共响了几次?
2、指名读第一次掌声。
(1)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骤然间”你能换个词吗?
好的,你们现在就是小英的同学,请鼓起热烈、持久的掌声!
这真是热烈、持久的掌声呀!你们想通过掌声告诉小英什么呢?指名说。(鼓励、肯定)
请女生读读这句话,把同学们的鼓励、小英的感动都读出来吧!齐读。
3、指名读第二次掌声。(媒体相机点击句子)
(2)当她结束演讲的时候,班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什么叫“经久不息”?“经久不息”的掌声响起来!
这一次你想通过掌声对小英说什么呢?指名说:肯定、夸奖、赞扬。
如果你就是小英,听到这样的掌声,你想说什么?指名说
但是她什么也没说,她只是——(引读: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
此时真是无声胜有声啊!你的内心和小英的内心一样吗?请把你的感受表现在你的脸上,溶进你的声音里。谁愿意再读这句话?(指名读、评价、齐读)
4.多么可爱的同学,多么美妙的掌声,就是这充满鼓励、满含夸奖的掌声(板书:鼓励、夸奖)使小英从一个忧郁孤独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阳光女孩,她被深深地感动了,有多少话要说,千言万语,万语千言全都融进了她的信中——(媒体出示来信)范读来信。
大家都被感动了,来,让我们也满怀激情一起读一读小英的心声吧!齐读。
四、总结升华,品味文章主题。
过渡:多么美好的掌声,作者也为之动容,写下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话。
1、媒体出示: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2、让我们把它深深印在脑海里。再次朗读课文。
3、读到这里,同学们,你们觉得掌声仅仅是鼓掌的声音吗?它还是什么?指名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掌声无处不在,你得到过别人的掌声吗?当时有什么感受?你曾把掌声送给谁?为什么?指名说。
4、其实这掌声就是一种爱!(板画:心形)在生活中爱的方式还有很多种: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爱是一句友善的讲话;爱是雨中的一把小花伞,爱是夏日一缕清凉的风。让我们大家都奉献爱,珍惜爱吧!(媒体出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拿起书本,在音乐伴奏下,有感情地读最后一自然段,把你的感受表现在你的脸上。
同学们今天上课表现很出色,把掌声送给自己送给同学!也把这感谢的掌声送给后面的听课老师吧!让我们把掌声献给别人,献给自己,献给多彩的生活吧!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这篇文章中心突出,结构鲜明,语言优美。作者按四季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地描绘了小兴安岭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7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抽出、欣赏、浓雾、献出、酸甜可口、又香又脆、密密层层、严严实实、人参、又肥又厚、松鼠、飞舞、宝库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准确理解课文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词句,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
2.学习作者抓景物特点,具体描述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自学指导法,讨论交流法
四、教学媒体
网络课件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预习课文,学会自学;
2、初步理解,总体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秀丽。我们曾爬过黄山的天都峰,欣赏过它的秀丽与险峻;我们曾游览过河北的赵州桥,惊叹过它的坚固和美观。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东北的小兴安岭,领略一下它的美丽与富饶吧!
1、看地图,介绍小兴安岭;
2、读题,抓重点词“美丽”。
二、指导预习
1、出示“一读二画三想四讨论”,指导自学。
2、思考:(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
(2)课文哪些自然段总写?哪些自然段是分写?
3、预习反馈:
(1)分段抽读课文,说说这段主要说什么?
(2)认读识记生字词。重点分析“膝”、“临”等。
(3)问题反馈,质疑问难。
三、学习1、6自然段
1、抽读首段;“你觉得小兴安岭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词句看出?”
(1)“数不清”、“几百里”、“绿色的海洋”(树多、树绿)
(2)导读。(夸张、惊喜)
2、抽读、默读第6自然段:
(1)“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小兴安岭的美丽、富饶?”(“景色优美”、“大花园”、“巨大宝库”等)
(2)导读。(赞美、热爱)自读,抽读,赛读。
四、课堂作业
1、完成生字词语的书写:
“献”字的左边的“南”字里边是两个短横,不要少一笔。
比较记忆:“刮”——“乱” “挡” ——“档”
2、熟练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通过假想旅行,我们曾到过美丽的日月潭,到过富饶的西沙群岛,我们感受到祖国南方的风光美如画。那祖国的北方又是怎么样呢?在祖国的东北有许多高大的群山,其中有一座山,名字叫“小兴安岭”,那里可美了,像个大花园。课本上称它是:“美丽的小兴安岭”。(点击打开课件主页)。
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乘坐飞机,到东北去,继续我的假想旅行。好吗?
要想坐上飞往小兴安岭的飞机,同学们必须先会读这些词语才能获得飞机票,你们有信心吗?
二、整体感知课文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乘坐我们这飞往小兴安岭的航班。你们到小兴安岭去旅行,心情一定很愉快吧!那你们是在明媚的春天去,还是枝叶繁茂的夏天去?是在在金黄的秋天去,还是在白雪皑皑的冬天去呢?看!小兴安岭已经张开她美丽的怀抱,迎接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播放小兴安岭的风景图片。)
1、欣赏了小兴安岭美丽的四季,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①小兴安岭非常美丽,动人;②小兴安岭像绿色的海洋;③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优美;④小兴安岭像一座美丽的大花园;⑤小兴安岭像一座巨大的宝库……)
2、小兴安岭确实景色优美、特产丰富,那么在课文中作者是怎样描述的呢?作者是通过抓住什么景物的描写来展现小兴安岭的美丽富饶的呢?让我们赶快到课文中看看吧!
三、抓住重点句段,品读体会。
(一)、学习“春天”一段。
1、指名读。
2、谁来说说作者春天来到小兴安岭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3、作者又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描写的呢?你觉得哪一句写得最好?
过渡:刚才,我们抓住重点词语读懂了这一自然段的每一句话。谁来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小兴安岭春天的美丽景色。)
4.小结读书方法:一读二画三想四讨论
5、怎样通过朗读来体现这种生机勃勃的美呢?(边读边想象画面)大家在朗读时就要注意突出描写景物特点的词语。
(1)、自己体会语气来读一读。
(2)、指名试读。
小结过渡:听着大家的朗读,可以看出,大家好像还沉浸在小兴安岭生机勃勃的春天里。小兴安岭的其它季节也同样的美丽迷人!请同学们按照刚才“一读二画三想四讨论”的方法分组学习“夏、秋、冬”三个自然段
(二)按上述方法,学生分组自学“夏、秋、冬”三自然段。随时进入讨论区把自己的学习收获与大家交流。
1、学生按上述学习方法,阅读理解课文“夏天”一段。
2、检查自学
(1)、这一段有几句话?
(2)、这四句话都像我们介绍了那些景物?
(3)、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3、概括本段段意。(谁来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
4、朗读训练:这么美的景物,我们来读读好吗?喜欢哪一句的就来读哪一句。
5、用同样的方法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指名发表的见解。
过渡:春天的芬芳、夏天的葱绿、秋天的金黄、冬天的洁白,构成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多么美丽的一幅图画啊!
难怪作者欣赏完这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大声感慨——
全班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过渡:刚才一组有声有色的镜头,已经在我们的头脑的“银幕”上放映出来,那么,怎样通过朗读来体现小兴安岭的美呢?
朗读提示:春天,语调要轻而缓,读出“春天”给小兴安岭带来的勃勃生机,读出作者对小兴安岭美丽春天的赞美之情。夏天,描写树木部分要读得热烈;描写晨雾部分要读得深沉有力;后两句要读出美的快感。秋天是收获季节,对小兴安岭的“献出”更应该读出赞赏的激情。冬天应该注意作者句中拟人化的描写,因此应读得生动,富有情趣。
6、学生有选择地朗读课文。
7、指名朗读。
四、说话训练
小兴安岭真美啊!同学们,如果我们有机会去小兴安岭,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去,为什么?
五、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这篇文章中心突出,结构鲜明,语言优美。作者按“总—分—总”的写作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第1自然段先概括写小兴安岭像“绿色的海洋”的特点,然后第2至5自然段分别具体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最后总写小兴安岭像“大花园”、“宝库”,浓笔重彩地描绘了小兴安岭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课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贴切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充满感染力。
六、小练笔:写一写家乡的一处景物
板书设计:
总“绿色的海洋”
春:树木、积雪、小溪、小鹿
夏:树木、雾、太阳、草地、野花
秋:白桦、栎树、松柏、落叶、山葡榛子
冬:雪花、树木、西北风、紫貂、黑熊、松鼠富饶
总“大花园”、“宝库”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学设计01-08
语文《白鹅》教学设计06-28
语文《挑山工》教学设计05-31
关于语文的教学设计01-29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01-26
《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06-11
【精品】语文教学设计07-05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03-03
有关语文教学设计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