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合集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新生字,掌握汉语拼音字母表,识记大写字母。会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
2、引导学生发现利用反义词识字的方法,开发智力,扩展识字,提高学生想象力、判断力、表达力及识字能力。
3、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能与小伙伴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发现反义词识字方法,识记大写字母,提高想象力、判断力、表达能力及识字能力。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大小写字母卡片,写有谜语的彩纸灯笼,小礼物,写有生字的水果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我的发现
一、激趣导入
1、大屏幕出示图象及生字,引导学生发现反义词帮助识字。
出示:长颈鹿──斑马图像,观察它们相比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高矮,然后点击出高、矮两个字。学生自己试着读一读这两个字。
出示:猪──猴图,引出胖、瘦一对词。
二、探索发现
1、谁能说出高和矮有什么关系,胖和瘦又有什么区别(反义词)
2、你还能说出自己在生活中或学习中知道的反义词吗?师及时表扬、鼓励。
三、激趣识字
1、大屏幕出示:高──矮,胖──瘦,明──暗,美──丑,忙──闲,新──旧。
2、小组合作学习:用自己喜欢的办法记住这些字,互相帮助一下。教师巡视指导帮助稍差点的同学。
3、小组汇报:任选一组反义词说两句话或用动作表演出来,深入理解字义,从而记住生字。
三、游戏巩固
1、大屏幕依次出示汉字,指名读,启发记忆生字的方法。
2、摘果子游戏:在黑板上的大树中摘下你认识字的果子,把他们结成伙伴。摘到的果子奖励给摘对的同学。(多设些果子)
3、看谁找得快:请两名同学上台,师说“高”,比一比谁先找到“矮”。学生主要认六个生字。
4、同桌做考官,互相打擂互相考,一边拍手一边说“我说高”“我对矮”依次类推。
四、读中感悟
1、大屏幕出示礼物盒,打开后是6个小礼包,依次打开:打水,打伞,打电话,打鱼,打球,打个问号。(读一个出示一个。)
2、指导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每个词中都有“打”字)
3、谁能把每个词中“打”字用其他字换一下,但意思不能变。引导学生发现一字多意。
4、读读记记,学生开火车每人一个带“打”字的词语。
5、互相交流:一边读词语,一边给这些词语编动作,帮助理解,一生做动作,一生猜词。
6、扩展积累:引导学生用“打”字说出更多的词语。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
一、设置情境,引导发现
1、大屏幕:一个动态的“a”在玩耍,遇到一个动态的“a”,它们手拉手做成了好朋友。
2、它们为什么能做成好朋友呢?(都是a)
3、我们学过的汉语拼音字母都有一个好朋友。
二、探究识记
屏幕上出示大小写相对应的字母表。
1、找一找,有哪些大小写字母完全一样?
2、仔细看,哪些大小写字母相近?
3、剩下的是哪几对大小写字母?怎样记住?
4、小组内探究识记大小写字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记大写字母,读准音,记准形。
5、汇报自学成果,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读大写字母。
6、由学生推荐小老师,带领大家认读字母。
三、游戏巩固
1、帮助小动物找家,大屏幕出示:a、b、c、e、f、h、m、n是小房子造型,a、b、d、e、f、h、m、n是小动物。
2、找朋友游戏,师把小写字母卡片课前放到每个学生坐位上,指名手持大写字母的卡片去找与它同音的小写字母做朋友,其他同学手持卡片唱《找朋友》儿歌。
3、“击鼓传花”游戏,鼓停花传到谁手中,谁上台指读大写字母。
4、任选一个大写字母,说一说它们象我们生活中的什么事物的形状。
5、猜字游戏,一生用身体或手势做出一个大写字母的形状看谁能最快读出字母。
6、给小动物治病
大屏幕出示大小写字母站错内容,指名说哪个小动物错了,把它改正过来。
四、拓展应用
学唱字母歌,帮助记忆字母顺序,背诵字母表。
同学们真行,记住了大写字母还帮每个字母小动物都找到了自己的家,小动物为了感谢你们特意为你们写了一封“感谢信”呢,我们来看一下好吗?
五、游戏感悟《人有两件宝》
1、出示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2、画一画:将自己的小手画在纸上。
3、我们的小手画画的时候是谁在为他们下达命令(支配他们)?(大脑)
六、读中感悟,悟中读
1、带着你的体会自由读儿歌。
2、请同学自己试着读。
3、师生共同正音,师范读。
4、指名读,小组读。
5、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6、读过儿歌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7、选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背下来。
第三课时: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境
1、布置“谜语王国”会场,播放古典音乐。
2、学生展示自己准备的谜语,把自己搜集到谜语摆到自己的桌面上。
二、猜谜高手过三关
1、比一比,看谁能把收集或自编谜语的过程介绍给大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收集谜语说出谜语出处,但不能说出谜底。注意说话进要说清楚,说完整话,把意思表达明白。说得好的同学师发给小礼物(苹果型小卡片)
2、赛一赛,看谁最先猜对谜语,组织学生积极猜谜。
学生念谜语时猜谜学生会迫不及待去猜结果,场面十分活跃。教师要注意维持秩序。鼓励学生自告奋勇站出,直接说出答案,谁最先说出答案,师发给小礼物。(桃子型小卡片)
3、争一争,看谁能大大方方把猜出谜语的道理说清楚。
谜语王国真热闹,猜谜语高手可真不少! 别着急现在闯第三关可不容易,鼓励学生大胆说:猜对了哪个谜语?是怎么猜出来的?你抓住了哪些特点猜的?大家认真听,评评他说的有没有道理。语言叙述清晰,道理说得明白的同学,师就发给小礼物。(桔子型小卡片)
三、全员互动,口语交际
请同学们在“谜语王国”里自由“游览”,选自己喜欢的“灯谜”,与制作“灯谜”的朋友交流,看猜得对不对,并告诉对方是怎么猜出来的。尽量鼓励没得到礼物的同学多动脑多参与。交流的好的同学由出谜者见证到老师那领取一个小礼物。(桃子型卡片、桔子型卡片)
四、评选猜谜高手
1、出示自己已经获得的小礼物。
2、获得三种形状卡片的学生为“猜谜高手”(人员多多益善)
3、为猜谜高手颁发小红花,并在学习园地中加红旗。
4、所有得到礼物的同学均评为“智多星”称号。
五、课后延伸
1、这次“猜谜高手比赛”活动结束了,散场后,同学们可以把谜中未猜出的带回家与家长探究研讨。
2、谜语里有许多我们不认识的字,启发学生多留心,主动识记。
第四课时:展示台
一、出示实物,激发兴趣
1、出示教学书、音乐书、美术书,这些课本都有什么用?
2、这里面的汉字朋友你又认识多少呢?
二、分工合作
四人一小组,每组用喜欢的小动物名称命名,合作学习,分好工,分别翻阅数学、音乐、美术等教科书,认一认、记一记书中的字。限时二十分钟。
三、组内评比“识字小英雄”
看谁认识的字最多,并且能读、组词,谁就被评为小组“识字小英雄”。
四、识字擂台
小组“识字小英雄”汇报本组共识了多少字?四人合作将所识字迅速汇报,读出来,口头组词,也可说一句话。哪组识字最多,哪组为优胜小组。
五、颁奖典礼
为优胜小组发红旗,为“识字小英雄”发“奖品”。
六、课后延伸下课后我们在不限时间的情况下去识更多的字,每一本书都是我们识字的宝藏。
语文教学设计2
一、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一个寓言故事,共有四个自然段,主要讲一个种葫芦的人,一心只想得到葫芦,却不管叶子上长的蚜虫,结果蚜虫把叶子吃光了,刚长出来的小葫芦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只顾葫芦不管叶子,最后葫芦也长不成。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班级是二年级的孩子,他们聪明活泼,善于表现自己,好奇,对于新鲜事物刨根问底,抓住这一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当文本中的主人公,体会种葫芦的乐趣,从情境中围绕“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一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本文。
三、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发展的重要场所,是他们自己的课堂。把课堂给学生,课堂是他们自己的课堂。在教学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做文本的主人公,融入文本,体会种葫芦人喜爱葫芦的心情,亲身感受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的原因。把课堂还予学生,教师做好巧导,让语文学习真正成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四、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及整组教材内容和本篇课文,从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地读,让学生知道叶子与果实的关系。
2、图文并茂,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句、词、字层层递减,有规律地巩固识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2、激发孩子的识字兴趣,培养孩子喜欢阅读,主动阅读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读课文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学习难字“挂怪”。
2、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懂得知错
能改的道理。
七、教法学法
就如窦桂梅校长所说的“教学要回归到母语教学,我们教的是母语。”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感受母语,习得母语,结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规律,第一课时采取了随文识字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图文结合、多种形式的读中学字学词,并在游戏中巩固生字词。第二课时以“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一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指导中间两段,感情问题的原因。
学法是读中感悟、自主探究、比较得真知。
八、课时安排:预设用2课时来完成。
九、检测安排:
检测安排在四个时段:
第一课时结束时:以把生字放在“新语境”的小练习巩固。第二课时初:以小游戏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第二课时结束时:“读拼音写汉字”形式检测学习生字情况;提供课外读物(《春雨》古诗,积累美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回家后练习:比较两句重点句子,检测学生对课后两个句子的掌握情况;从课文中抽取第一小段,进行简单的阅读训练。
十、教学准备:
葫芦各个生长阶段的图片、ppt、课文补充图片、资料袋等。
十一、整体设计
第一课时以“图片识字,情境创设导入——句、短语、词、字层层递减,随文识字,读中感悟、语境中识字,游戏巩固生字——多形式读词、读中巩固词”来形成随文识字的严谨结构,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识字认字,真正做到让学生从本质上感悟母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第二课时以“趣味复习巩固——读中议,读中悟,体会心情——拓展延伸”来构成一堂受学生欢迎的讲读指导课,紧抓课后两个反问句与陈述句,结合故事发展情境,指导学生充分朗读体会,真正做到读中议,读中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十二、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挂、哇、治”3个字;
2、学习课文1—3自然段,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一、图片揭题导入
1、指导读音“葫芦”
孩子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出示葫芦),它是——(出示两张葫芦图,后面有生字、音节)
抽生拼音节,你发现了什么?
2、读题
你喜欢葫芦吗?有一个人也非常喜欢葫芦,他天天都去看葫芦,总是说——我要的是葫芦。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该阶段的学生,抽象语言对于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以图片导入,让生对葫芦有了直观的了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激起了同学们往下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过渡:是啊,我要的是“葫芦”,让我们一起来当当那种葫芦的人,一起走进田里,那最后我能得到葫芦吗?
1、请小朋友们轻轻打开课本63页,用双手捧好书,听老师讲一讲这个故事。
2、孩子们,这个故事你想读吗?下面请大家自己来读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拼一拼小树叶上的音节,实在有困难,招呼一下老师,我很愿意成为你的好朋友,开始吧。 (设计意图:初步读文,让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自主识字,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情境创设,让生更能体会种葫芦人的心情。)
三、指导朗读,随文识字
(一)指导朗读第一小节
1、(课件出示: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孩子们,这几个词,你会读吗?
重点教学“藤”:
延伸:除了“细长的葫芦藤”你还看到过细长的什么藤?
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
让学生了解神话、传说故事的神奇。积累优美生动的词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习作:
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一定的条理,编写神话、传说故事。
3、我的发现:
让学生从发现的角度区别形近字,增强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4、日积月累:
了解成语构词方式、歇后语的类型,丰富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5、成语故事:
引导学生借助字词典等工具,学习成语,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
1、第一课时:
教学“口语交际”。
2、第二、三课时:
“习作”教学。
3、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教学“口语交际”
1、教师引入: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西门豹》《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几篇神话、传说故事,体会到神话、传说故事的神奇,优美生动的情节。你还知道或读过哪些神话和传说?今天,我们开展一个故事会,自己选一个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2、分小组互相介绍:
每人介绍一个,讲的故事要有一定的顺序,把故事内容讲清楚,听讲的同学要认真。
3、小组评议:
谁的故事最吸引人,讲得清楚、有条理,情节生动、有趣?
4、评出小组的“故事大王”,帮助同学修改故事,讲得更生动。
5、全班交流:
评出班级的“故事大王”,对积极发言、口语交际有进步的学生加以鼓励。
6、教师总结:
神话、传说故事是我国文化的一部分,它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课后我们可以再选一些故事读一读。
二、教学“习作”
1、教师:
上一节课,同学们互相介绍了自己了解到的神话、传说故事,被神奇的故事所吸引,如果你是神话、传说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你想变成什么?这节课,就给你一次“变”的机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围绕“假如我会变”,变成任何人、任何物,编一个故事。
2、明确习作要求:
⑴指明学生说说想象应从哪些方面去想,想些什么?
⑵教师补充:
想象要大胆,可以异想天开。
想象可以不拘形式,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也可以是未来的,还可以是自己设想的。
例如:你可以变成纳米医生到人体内旅行;可以变成神鸟守卫美丽的大森林,可以变成火星居民离开受污染的地球,并加倍珍惜火星清洁美丽的环境等。
⑶习作方法指导:
以《女娲补天》为例,讲清习作的方法。
叙述故事时要有一定的顺序。
故事中要有人物的真情实感。
叙述故事要具体,特别是个别情节要写清楚。
表达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3、学生自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习作:
选出写得好的习作,说说好在哪里?全班交流。
5、教师选出有特色的习作讲评。
6、学生根据自己的习作修改,同桌互改,提出修改意见。
7、举办“假如我是XX”主题班队会。
三、教学“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读词语。
2、教师指名读词语,注意正音。
3、结合词义,说出带点词的意思。
4、思考:
你发现了什么?带点的字有部分部首与偏旁相同,但字与字读音不同,意思完全不同。
5、学生举例说说自己的理解。如:
“归”与“旧”;“狠”与“狼”。
6、小结:
注意区分形近字,正确书写。
四、教学“日积月累”
1、学生读“读读写写”“读读背背”。
2、交流:
成语有什么特点?
第一横排是数字式成语,第二横排是ABAC式,第三横排是AABB式,第四横排是反义词形式。
3、你在课外还能收集到这几种形式吗?试一试。
4、读一读,记一记。
五、“读读背背”
1、读一读,你发现这些词和我们学过的词形式上有什么区别:
教师讲解:这种形式叫歇后语,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比喻,后一部分是解释,也就是全句意思的所在。
2、学生结合前部分的故事,理解后部分的比喻。
3、读一读歇后语,你还发现本次出现的歇后语前部分的特点吗:
教师:前部分全是历史故事或神话故事。
4、找一找,哪些是历史故事,哪些是神话故事?
5、课外收集歇后语。
六、教学“成语故事”
1、教师引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些成语故事,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
2、学生自由朗读故事。
3、引导学生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自学成语,理解喻义。
4、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说自己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5、作业:
抄写、背诵“日积月累”。
语文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其仁政思想。
2.归纳“数、发、直、兵、胜”等实词的意义和“然、则、其、以”等虚词的用法;
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句式的特点。
3.学习并理解孟子善辩的语言艺术。
教学设想
本文安排在诸子散文单元第二课,重点是学习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掌握特殊文言句式;难点是学习孟子的“仁政”主张,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思想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学法上,不仅要继续抓牢感性材料的积累,更要不断增强理性认识,注重学习方法的探讨研究。具体做好:一、在熟读课文的前提下,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体会孟子雄辩的文风;二、在学习积累的基础上,整理一词多义,把握虚词,归纳句式,总结一定的文言规律;三、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本课拟用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组是:( )
A.移其粟(lì )于河内 弃甲曳(yè )兵 鸡豚(tún ) 狗彘(zhì)
B.衣帛(bó)食肉 然而不王(wàng)者 数(cù)罟 洿(wū)池
C.可以食(sì)肉矣 孝悌(dì)之义 庠(xiáng)序 饿殍(piǎo)
D.数(shù)口之家 不可胜(shèng)食 牲畜(chù) 狗彘之畜(xù)
解析:A粟sù C食shí 悌tì D胜shēng。
答案:B.
2.下面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D.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解析:A.颁——斑、B涂——途、莩——殍、D无——毋
答案:C.
3.给下列句子附上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1)或……或……
(2)直……耳,是……也
(3)是何异于……
答案:(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解释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
(1)数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④数罟不入洿池
答案:①数目②几,若干③屡次④密
(2)发
①百发百中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④野芳发而幽香
答案:①发射②派遣③打开④花开
(3)直
①中通外直
②直不百步耳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答案:①不弯曲②只是,不过③通“值”,价值
(4)兵
①非我也,兵也
②穷兵黩武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④草木皆兵
答案:①兵器②战争③军队④兵士
(5)胜
①驴不胜怒,蹄之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
答案:①能承受②尽③胜利④超出⑤优美的
5.翻译下列句子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答案:(1)(征调百姓服役)如果不耽误农业生产季节,粮食就吃不完。(2)赡养生者,安葬死者没有遗憾,(这)是王道的开始。
6.了解作家、作品情况及背景材料:
(1)作家、作品情况: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邹人,名轲,字子舆,孔子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儒家大师。《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孟子在政治上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在哲学上提出“性善论”。与孔子合称“孔孟”。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
(2)背景材料: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7.思考题:(1)文中梁惠王提出一个什么问题?孟子是怎样回答这一问题的?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2)孟子阐述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又运用了怎样的说理方法?(3)你是如何看待本文中孟子的政治理想及其高超的论辩艺术的?
(答案见下一环节)
二、课堂互动
(一)预习交流。
(见预习1—5题)
(二)导入新课。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千百年来这一脍炙人口的名句,鞭策多少明君圣主研习孟子主张的“君道”。今天我们将通过课文《寡人之于国也》的学习,进一步探究他的“王道”主张。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后质疑。
(四)师生课堂讨论(完成预习题第6题)。
(1) 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的两个疑问:救民行惠,却不能强国。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多于邻国也) 孟子设喻指明梁惠王有过失,虽行小惠却不能行王道而养其民,故难强国。
第三部分(后三段)孟子具体说明“仁政”的具体内容。
(2) 文中梁惠王提出怎样一个问题?孟子是怎样回答这一问题的?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答案:梁惠王先申述自己尽心尽力地治理,其“用心”已超过了邻国。可是,其邻国的百姓并没有被他的政治吸引而投奔过来,于是提出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的疑问。
孟子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以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理解、接受。在比喻中,举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情况,依据败逃距离的远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的反问,进一步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再设喻之后,揭示了寓意,回答了问题,意指: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数量上不同而已。
3.孟子阐述的具体措施有哪些?体现了他怎样的政治观点?
答案:孟子认为,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教化百姓、使民心顺服,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此外,孟子还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批评统治者的虐政,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这些具体措施体现的正是孟子重视人民、重视教化、反对武力兼并的“仁政”思想。
4.你是如何看待本文中孟子的政治理想及其高超的论辩艺术的?
答案:“仁政”,是对儒家“仁爱”思想的再发展,是“仁爱”思想政治化其实施在当时是有一定的现实性的。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好多少;在语言上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又使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如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五)学生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孟子说理雄辩的气势。
小结:孟子的文章结构严谨,层次井然;善用比喻,文字从容不迫;说理铺张扬厉,气势磅礴,令人叹服。
三、课堂检测
(一)写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并解释其意思。
1.五十步笑百步
2.饿莩载道
3.弃甲曳兵
答案:⒈ 语出《孟子梁惠王上》。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
⒉语出《孟子梁惠王上》。满路是饿死的人。形容社会状况极其困苦。
⒊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丢弃铠甲,拖着兵器。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二)阅读下列文言语段,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译文:
答案:孟子说:“现在您的厨房里有肥美的肉,马棚里有肥壮的马,可是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人,这等于带领禽兽吃人啊!兽类互相残食,人们尚且厌恶这种行为,作为百姓父母的人管理政事,却不能避免带领禽兽吃人这样的事,那又怎能做百姓的父母呢?孔子曾说:‘第一个做木偶来殉葬的人,该会断子绝孙没有后代吧!’(孔子为什么恨这样的人呢)因为木偶像人而用来殉葬。(用像人的木偶尚且不可),怎么能让百姓饥饿而死呢?”
(三)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是 ( )
A.弃甲曳兵而走
B.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解析:A古义为“兵器”,今义是“士兵”;B古义为“称王”,今义是名词,“君王”;D古义为“穿”,今义是“衣服”。
答案:C.
2.和“王好战,请以战喻”中“请”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B.臣请为王言乐
C.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D.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解析: ABD中“请”均可解释为“请对方允许我做某事”,只有C中“请” 解释为“请对方做某事”。
答案:C.
3.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D.七十者衣帛食肉
解析:ABD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只有C没有活用。
答案:C.
4.选出“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
A.邻国之民不加少
B.填然鼓之
C.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D.是谁之过与
解析:ACD都是结构助词,释为“的”,只有B是凑足音节的助词,无意义。
答案:B.
5.找出下列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皆以美于徐公”中“于”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寡人之于国也
B.移其粟于河内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解析:A对于,B到,D在, C和例句都是介词,意思是“比”。
答案:C.
6.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 )
A.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B.王好战,请以战喻
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解析:ACD与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B是一般句式。
答案:B.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数罟不入洿池 数:屡次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打开
C.非我也,兵也 兵:士兵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胜:能承受
解析:A项“数”义为“细密”,C项“兵”义为“兵器”,D项“胜”义为“尽”。
答案:B.
8.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树之以桑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请以战喻
D.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解析:ABC三项都是介词,D项是连词,相当于“来”。
答案:D.
四、检测评讲
(根据学生完成检测情况灵活处理)
五、课后练习
(一)解释下文中加横线处,答案写在括号内。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处在齐国和楚国的中间 或:夹在齐国和楚国的中间)。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这个谋划)非吾所能及也(不是我的力量所能达到的 或:不是我能够想得出来的)。无已(不得已 或:没有办法),则有一焉:凿斯池(这个护城河)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奉献出生命 或:舍生相报)而民弗去(离开),则是可为也。”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变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雪宫,齐宣王的离宫,相当于今天的别墅之类。)
1.比较下句中四个“非”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人不得,则非①其上矣。不得而非②其上者,非③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④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答案:C.
2. 比较下句中四个“乐”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乐①民之乐②者,民亦乐③其乐④。
A.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B.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C.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D.①③不同,②④不同。
答案:A.
3.“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正确意思”是( )
A.乐在天下,忧在天下
B.以天下之乐为乐,以天下之忧为忧
C.因天下而乐,因天下而忧
D.依照天下的情况来乐,依照天下的情况来忧
答案:B.
4.对选文及课文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是孟子阐明实行王道应施行仁政的道理,这一段是孟子阐述实行王道应与民同乐的道理。
B.“施行仁政”是从治国者的治理措施角度来谈的,“与民同乐” 是从治国者的思想境界的角度来谈的。
C.所谓“与民同乐”,就是国君在自己享受快乐的时候,也要让老百姓一起来享用,否则就不享用。
D.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继承和发展,并且富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自我牺牲精神。
答案:C.
5.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解析:C是宾语前置句。
答案:C.
6.下面与例句中“然”字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填然鼓之
A.河东凶亦然
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C.屋舍俨然
D.太后曰:“然。”
解析:义为“……的样子”。A义为“这样”,B义为“然而”,D义为“对”。
答案:C.
7.下面句中“则”字的用法、意义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C.则移其民于河东
D.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解析:义为“却”,表转接;其他三项义为“就、那么”,表顺接。
答案:B.
⒏下面句中“其”字的用法、意义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则移其民于河东
B.君知其难也
C.勿夺其时
D.吾其还也
解析:D是语气副词,“还是”;其他三项都是代词。
答案:D.
相关资料:
附一:板书设计
(一)提出问题(1):“民不加多,何也?”
(二)分析原因(2-4)“五十步笑百步”
不违农时(谷)
初始措施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
(三)解决措施(5-7) (发展生产)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
树之以桑(衣帛)
根本措施 畜鸡豚狗彘(食肉)
勿夺农时(无饥)
谨庠序之教(孝悌)
附二:类文荐读《孟子梁惠王》(上)的第一、二、四章
一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魇。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参考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尊敬的老先生,您不怕千里旅途的劳顿而来见我,可有对我的国家很有利的良策吗?”
孟子答道:“惠王啊,您为什么一开口就必定涉及利益呢?只讲仁和义不就行了吗?国君口口声声说‘用什么来使我的国家获得利益’,大夫贵族口口声声说‘用什么来使我的领地更殷实富庶’,一般老百姓也口口声声说‘怎样才对我本人有好处’,这样一来,上上下下相互追逐、攫取私利,国家可就危机四起了。在拥有一万辆兵车规模的国家,犯上杀死国君的,必定是那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规模的国家,犯上杀死国君的,必定是那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以千取万,以百取千,不能说不多。如果把利益放在首位,不夺取就永远不会满足。从来没有崇尚‘仁’的人会做出遗弃父母的事,也从来没有奉信‘义’的人会做出不忠诚君主的事。惠王您只提倡‘仁’和‘义’就行了,为什么张口闭口都谈利益呢?”
二章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糜、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参考译文:孟子去拜见梁惠王,惠王站在池塘边,看着那些奔跑飞翔的鸟兽,惬意地问道:“德高望重的人也喜欢享受这种快乐吗?”
孟子回答道:“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具有享受这样一种快乐的素质,没有道德的人,即使有这种愉快也是无法享受的呵!譬如,《诗经大雅灵台》里说:‘刚开始构筑灵台的时候,小心翼翼地劳作,大家同心协力,努力奋斗,没费多少时日便大功告成。王说不要心急,老百姓却更卖力地干活。王到鹿苑里去,看到了母鹿安详地憩息着,鲜肥光洁,白色的鸟儿羽毛秀丽。王在灵沼边上,看见满池子的鱼跳跃游弋。’这说明周文王虽然利用广大群众的力量来建构高台深池,而老百姓却非常高兴,将建筑的高台称为灵台,将挖掘的深池称为灵池,并且还很为文王拥有许多野兽而高兴。这是因为周文王愿意与百姓一道快乐,所以他就能获得真正的快乐。与之相反,《尚书汤誓》中记载了老百姓憎恨夏桀的怨歌;‘太阳(夏桀以太阳自譬,曾说太阳什么时候消亡,我才什么时候死去——译注)呵,你什么时候毁灭呢?我们情愿跟你一道去死!’ 夏桀作为一国之王,竟然使广大人民怨恨到不想再活下去的地步。那他即使拥有高台深池,奇禽异兽,又怎么可能独自享受而不受影响呢?”
四章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参考译文:梁惠王对孟子说道:“我这个平庸的人非常高兴得到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木棒和锋利的刀杀人,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吗?”
“没有什么不同。”梁惠王说。
“用刀杀人和施行暴政而置民于死地,这两者比较起来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吗?”孟子又反问道。“没有什么不同。”梁惠王说。
孟子于是指出:“现在您厨房里搁满鲜肥的肉,马圈中有许多骠悍健壮的马,但老百姓却面带饥色,许多人因饥饿而暴尸野外:这实质上是在上位的人任由禽兽去吃人啊!兽类自相残杀,人类尚且觉得可憎,而主持政治做老百姓父母官的,却不能避免任由禽兽去吃人,那又怎么能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第一个制造土偶木偶用来殉葬的人,真该断子绝孙呵!’就是因为‘俑’很象人形却用来殉葬,(以至于后来发展成殉葬活人的坏风尚。用人形的‘俑’殉葬都使孔子如此愤慨,)又怎么可以使那些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提示:这三章可作为《寡人之于国也》的助读材料。第一章孟子初次谒见梁惠王,便直陈言利之害,仁义乃治国安邦的万全良策。本着国家利益这一前提,谈“仁政”之策,使得看起来迂阔不实的安政之策有了现实这一土壤的安托便显得切实之行了。第二章孟子引经据典,通过文王与百姓同乐和夏桀远民独乐的对比,极言仁政之利,讽劝梁惠王施行仁政,与民同乐。第四章梁惠王虚心接受指教。在前三章不断的交流沟通中,梁惠王颇为孟子所言动心,表示愿意进一步了解仁政之策。孟子直陈当前弊政,言辞锋利,与《寡人之于国也》末段相承。注意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和对“始作俑者”这一成语的理解。
语文教学设计5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荷花》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力图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
【设计特色】
以读为经,以练为纬,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创设语境。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问: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教师引入: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看的时候,同桌之间可以交头接耳、指指点点。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教师作随机点评,并相机教学部分生字新词。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在读中揣摩思路。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入:同学们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这一点的。学生读完全文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例如:作者迫不及待地看荷花、作者津津有味地看荷花)(斯茅语:从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切入,极妙!)
在读中整体感知。当学生体会到作者是这样看荷花时,教师要趁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然后组织学生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情味;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以优生的朗读为样板,鼓励学生向优生学习朗读。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进行整体感知。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入:作者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2段课文。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学生自读课文,潜心品读美的语言。随后组织汇报交流。对学生的交流,教师做两个层次上的把握:一是面上的层次。对多数的语句,只要学生有所感悟且言之有理,均予肯定,但不作充分展开,把主要精力花在读好、读美这些语句上面;二是点上的层次。对极少数重点语句,教师要视学生的感悟情况,作出相应的点拨和必要的调控。
四、多元解读,积淀语感
在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做出多元解读。
教师: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指名读说)
学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
教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说得清楚却是不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冒字特别美,就已经非常了不起。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
教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要求学生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来读读悟悟。)
教师: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课件播放荷花)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组织学生想象写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写后组织全班交流。例如: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进行时装表演。
教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正像同学们所讲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让我们一起,像白荷花一样地冒出来!快冒!快冒!
学生起立,摆出自己最喜欢的姿式。教师诵读第3段。
五、抒情表达,丰富语感
学生坐下后,教师引入:让咱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观赏。看后鼓励学生自由起立发言。可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荷花!__________例如:
荷花!你美丽动人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荷花!你的清香是那样迷人,你的形状是那样美丽,你的姿势是那样动人。
荷花!你的魅力令我终身难忘。
荷花!我真想把你带回家里,好让我天天与你做伴。
(斯茅语:王老师的设计让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解读课文,真正达到了以读为经,以练为纬的目的。)
【评点】
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养成语感。本案在不同的诵读阶段,落实相应的语感训练任务,对语感培养的客观规律作了有益的探索。教者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精读细赏之后使课文烂熟于心,并因此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背景,进入潜意识之中。以后一旦有相似的情境诱发,就会自然地渗透其间,成为天成的直觉,直觉的天成。此种状态貌似雪泥鸿爪,无迹可寻,实乃日积月累所达成的语感境界。
语文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区别前、后鼻韵母,准确拼读音节词语。
2、系统复习所学拼音字母,并记住字母表。
重点难点
准确拼读音节,熟记字母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语,
师:同学们好!我们已经学完了汉语拼音。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学会了哪些拼音知识?
二、练习第四题:系统复习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1、复习声母。
⑴指名按顺序读。
⑵打乱顺序,再出示卡片,指名认读。
⑶指名按顺序背诵。区别形近字母:对比读一读。(出示卡片)
b——dp——qf——tm——n
⑷区别音近字母:对比读。(出示卡片)
n——lz——zhc——chs——sh
2、复习韵母。
了解韵母的分类,帮助记忆。师:数一数,韵母共有多少个?(24)
师:韵母分为单韵母、复韵母和鼻韵母。单韵母是哪几个?复韵母呢?
师:鼻韵母又分为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前鼻韵母是哪几个?后鼻韵母呢?
⑴出示小黑板,对比读一读。复习整体认读音节。
⑵知道整体认读音节共有16个。
⑶自由读读这些整体认读音节。
⑷对比读。
⑸出示卡片,抽读。
二、练习第一题:比一比,读一读。
1、教师把带有韵母的大象图片,贴在黑板上。
2、学生找韵母,读韵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练习第二题:读一读,再涂色。
1、读一读。
2、涂一涂。
给音节上的图画涂色,教师巡回指导。
3、说一说。
师:太阳红彤彤的,照样说说其他三个词。
想一想,说一说。
师:还有什么东西红彤彤、黄澄澄、绿油油的?
二、练习第三题:看看我们的教室里都有什么?
a)看图独立拼读音节。
课桌讲台粉笔椅子电灯黑板
b)同桌比赛读。
c)教师检查拼读成绩。
d)让学生再找找,教室里还有什么,教师给出相应的音节,引导学生拼读。
师:大家看看,我们的教室里还有什么?说给大家听听。
语文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复习9个韵母,学习拼读音节,通过拼音巩固学过的字。
2、学习10个生字,通过拼音识字,体会到拼音识字的乐趣,乐意拼读。
3、初步掌握通过比较认识事物、概括事物特点的方法,培养仔细观察发现事物特点的习惯。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看拼音认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创设情境。
1、出示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老师伴随着音乐讲故事。
2、学生做放松操。
二、诵读儿歌
1、复习9个复韵母。
2、诵读儿歌。
(1)师生齐读。
(2)全班齐读。
(3)分角色读。
(4)配乐表演读。
(5)找好朋友读。
三、识字
1、分小组自学。
2、小老师带读。
3、“盖房子”游戏。
四、作业
爸爸妈妈评评我
1、爸爸妈妈夸我又学会了()个生字。
2、爸爸妈妈帮我纠正了这几个字的读音。
3、爸爸妈妈认为我的表演:
○好 ○一般 ○还要努力
学生__________ 家长____________
9、小学语文二年级第四册第六单元《《语文百花园六:庆祝六一联欢会》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准备、表演、评价、练写四个环节,达到课内外的沟通及学科间的融合,使学生能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用运到课外的实践活动中。
2.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精神及合作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师生商量活动内容。
1.孩子们,你们知道再过几天是什么日子吗?(“六一”儿童节)
2.“六一”儿童节是我们的节日,我们举办一个联欢会好吗?
3.请你们自己准备节目,可以自由组合。都想准备哪些节目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指点)
二、课外学生自由组合准备节目。
三、庆祝“六一”联欢会。
1.表演节目:
(1)合唱《快乐的节日》(学生伴奏、伴舞)。
(2)讲故事《一个字》。
(3)讲笑话《写万字》。
(4)配乐古诗联诵。
朗读《早发白帝城》、《华山》;齐唱《春晓》、《风》;
朗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山行》;齐唱《出塞》。
(5)配乐诗朗读《雨后》(并展示配画)。
(6)课本剧《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
2.重点评价。
参加了今天的联欢会,我觉得同学们真是多才多艺呀!那我们来评一评,那些同学的节目演得好?你最喜欢哪个节目啊?(自由发言)
一会儿回到教室,我们把联欢会上你印象最深的事写一写。
四、指导写话。
刚才同学们的节目表演得很精彩,大家看得也都非常高兴。现在我们就把联欢会上你印象最深的事写一写。
课件出示要求:什么时间?我们在什么地方开了庆祝“六一”联欢会?
在联欢会上,你都看到了什么节目?
其中你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
学生写完以后,指名2—3名学生朗读自己的写话,大家点评。
五、展示交流。
将学生的写话展示在“学习园地”中,大家观看、交流。
语文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一、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登高》教学设计。
二、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三、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
鉴赏关键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图景。设计画面,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
一、美读法。通过美读以品味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音韵美。
二、对比阅读法。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赏析。培养学生判断、归纳推理的能力。
三、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显示写杜甫的对联: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殴野老心。
1、提问:同学们知道这幅对联是写谁的吗?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他的那些作品?能背诵一首我们共同欣赏吗?(学生背诵)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歌《登高》(板书)
(解说:运用对联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再让学生背诵学过的诗歌,能将以前所学诗歌与现在所学的联系起来,便于衔接、比较。)
2、提问:请大家思考,你以前是怎样学习诗歌的?
(解说: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3、放古琴弹奏的《平沙落雁》音乐,老师在深沉的音乐中满怀深情的朗读《登高》全诗。
二、鉴赏诗歌、体会意境。
1、学生读首联,思考:首联写了哪些景物,各用什么词来描写的?(多媒体显示:"急风"、"高天"、"鸣猿"、"清渚"、"白沙"、"飞鸟")这六种景物各给你什么感觉,能结合杜甫实际谈谈吗?
2、颔联写了哪些景物?(多媒体显示:"落木"、"长江")由"落木""长江"会引起诗人怎样的思考?
(解说:以上问题重在培养学生抓住关键字词鉴赏诗歌的能力,抓住景物特征,结合时代背景,体会通过写景来表达作者的复杂感情,突破重点。)
3、男生齐读前两联,激发学生想象。教师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在"大脑的荧屏上"播放画面。教师描述:首先在脑海中浮现出:急风、高天、猿鸣、飞鸟、落木、长江这些画面,然后让这些画面动起来,诗人登上高处,感到猎猎秋风,聆听空谷猿鸣,再移动画面,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仰望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落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教案《《登高》教学设计》。
(解说:将前两联诗句转换成描述性语言,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在头脑中再造想象,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4、学生思考:诗歌的前两联写的什么?(多媒体显示:写景)写景的目的是什么?(多媒体显示:抒情)抒发了什么情,能否用诗中的词语来概括?(多媒体显示:悲秋)师生共同朗读后面两联,体会悲秋之情,然后提问:诗人为什么会悲秋呢?
(解说:秋不一定可悲,但杜甫为什么会"悲秋"呢,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总结:正因为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以及战争带来的困难家愁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才使诗人产生了深深的悲秋情结。(多媒体显示:"作客"、"多病"、"艰难"、"潦倒")
三、构思画面,配解说词
学生齐背全诗,然后给每一联设计一幅图画,再给设计的画面配上解说词。
(解说: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但实现了由读到写的迁移,而且更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此问难度较大,教师先提供用多媒体展示的范例,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教师对学生设计中的创新点应给予表扬,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四、深化鉴赏,学会运用
学生思考:你最喜欢《登高》一诗的哪一联,为什么?现在我们该怎样运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重在提示学生注意颔联,这一联现在用来比喻自然和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旧事物要必然衰败、没落和死亡,新生力量一定会成长、壮大和胜利。
(解说:学习诗歌的目的最终还在于学以致用,推陈出新,让学生明确古诗文中的很多名句,由于时代的演变,现在都赋予了它新意,提醒学生在作文中应自觉加以运用。)
五、比较阅读,对比赏析
学生齐背初中学过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多媒体显示全诗)后叫学生与《登高》诗比较两首诗歌在选景、抒情方面的异同?
讨论明确相同点:两首诗都借叶落、风急、枯藤、老树等深秋的衰象,抒发诗人的愁苦悲凉之情,抒发的感情是与羁旅行役或游子思乡有关;另外还有对时光流逝,人生无所作为的哀怨和无可奈何之感。不同点是《登高》除表达羁旅之愁外还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感情;《登高》选景上动静结合,尤善描写景物的动态美。《天净沙·秋思》写景上没有《登高》诗气势恢宏、雄浑。
(解说: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事物的一切的。"利用比较法设计课堂教学,易形成课堂教学的兴奋点,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六、总结全诗: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杜甫的《登高》,杜甫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祖先,我们学习这首诗,深深地震撼于他的忧国忧民和自身的坎坷遭遇。为此,我写了一首诗来歌颂他,我相信同学们会比老师写得更好!
(多媒体显示诗歌,在《二泉映月》的乐曲声中,师生共同朗诵)
诗人杜甫
在《月夜》的清辉中/嗒嗒的拄拐声/伴着你孤独的深吟//
天地一沙鸥/是你《登高》《春望》时/表诉的游子的衷肠/朱门肉臭/路有冻骨/是你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哀叹/国破山河在/是你忧愤家国的慷慨悲歌/
你用满鬓繁霜/阅尽世间风絮/你用佝偻的脊背/柱起了民族的诗魂/歌吟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这一切只因你是那样/爱得深沉//
七、布置作业
同学们,假如杜甫生活在当代,面对这欣欣向荣的秋景他还会悲秋吗,这首诗是不是应该改为颂秋了呢?请同学们下去改一改,我们看谁改得最好?
语文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了解“合一合”的识字方法,会用这种方法自学生字。
2、能够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能把短文读正确,了解意思。
3、能根据情境想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4、在口语交际活动中,能清楚讲解自己的设计,评议出谁的设计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的发现〗
1、自读韵文,发现规律。
2、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如:“千”与“口”合在一起就是“舌”;
“土”与“里”合在一起就是“埋”;
3、生识记生字:甘、埋、闯、掰、跌。
4、师检查识字情况。
5、鼓励学生用这种方法识记汉字。
如:(明)日月齐照,大放光明。
(泪)眼睛流水,泪水汪汪。
〖日积月累〗
1、找找每组字的异同点。(音、形、意)
2、选字填空,填完后读一读。
3、拓展练习。
声 生 身 远 圆 园 做 坐 座
笑( ) ( )方 ( )好 ( )位 ( )体
学( ) 花( ) 请( ) 团( )
〖我会读〗
1、自读短文,不懂的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
2、把短文读给同学听,说说自己的感受。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未来的桥〗
一、创设情境,导入话题
小熊过生日,请小猴去他家做客。可是小熊家住在一条大河对面,河面上没有船,也没有其他的方法能帮助小猴过河。请大家帮助小猴设计一座桥。
现在,把你们设计的大桥图拿出来,向小猴子推荐自己设计的桥。
想想,怎样向小猴子介绍自己的'设计,才能让他采用自己的设计方案。
二、分小组交流
介绍自己设计的桥。
小猴子选出自己满意的桥,并说出选中的理由。
三、拓展创新
1、引导设计具有特殊用途的桥。
2、鼓励学生讲出其设计理由和使用特点。
3、评选出最好的桥。
第三课时
〖展示台〗
1、认真看图,了解第三幅图缺的是什么。(缺了把球捞上来的方法)
2、自己想出最好的打捞方法。
启发:可以从图上提供的大树、石子、树枝……设想捞球的方法。
3、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方法。
4、比一比谁的方法最好。
5、试着把第三幅图画出来。
6、把故事完整地讲一讲。
语文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杜甫与王昭君的生平经历并明确其共性
2、掌握咏史诗的基本特征与鉴赏方法
3、通过对诗歌的整体感知与品读感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预习、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探讨诗歌内涵
2、掌握咏史诗的一般特征与鉴赏方法,最后以课堂实战巩固所学知识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味诗人蕴涵于诗歌中的深沉情感
2、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美感鉴赏
二、教学策略设计
本教学设计以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旨在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对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等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设计从新知识的预习、知识的问题化以及合作探究的设计等处着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注重课堂的连贯性,使得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并且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掌握咏史诗特征,运用咏史诗知识赏析具体诗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图片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讨论王昭君的生平经历。
2、多媒体展示王昭君与杜甫的图片
3、学生表达自己对四大美女个人或整体的看法,着重明确王昭君的生平经历。
4、思考杜甫诗中以王昭君为人物的用意
运用多媒体展示让内容形象直观,激趣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探究的主动性
(二)知人论世
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元在预习的基础上分享王昭君、杜甫的基本情况,其他小组适当补充
2、教师强调重点知识的积累1、以小组为单元在预习的基础上分享王昭君、杜甫的基本情况,其余小组适当补充
3、知识的归纳整合。学生积累知识,为诗歌分析奠定基础
(三)《咏怀古迹》诗题分析
1、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解题
2、教师补充完善,并要求学生积累相关知识
3、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分享积累知识,明确组诗体例
4、学生了解《咏怀古迹》其余四首诗歌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古典诗词组诗体例,并培养学生积累知识,分享知识的习惯
(四)文本把握
1、引导学生诵读诗歌,纠正诵读断句、读音等
2、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把握情感基调
3、与学生一起串讲诗歌,达到文白互换的效果
4、预留时间,要求背诵
(1)学生诵读诗歌,个别诵读、集体诵读,把握断句以及个别字音
(2)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把握情感基调。
(3)与教师一起串讲诗歌,能够用优美的语言对诗歌进行文白互换。
(4)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全诗。
师生通力合作,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之上把握诗歌情感基调,了解诗歌内容,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最终达到背诵诗歌的目的
(五)品读感悟(多媒体呈现问题)
1、找出点明昭君情感的词语。
2、文本赏析(采取知识问题化的模式,以问题形式+小组探究的方式进行鉴赏)
3、这首律诗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①、首联写景用意何在?
②、颔联主要写了昭君的那些事?突出昭君怎样的命运?抓住重点词语进行鉴赏。
③、赏析颈联中的“空”字,并思考昭君的悲剧到底是谁造成的?
④、尾联的“怨恨”点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这到底是谁的“怨恨”?请说明理由。
4、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对品读感悟进行小结
(1)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认真审读题干,深入思考问题,逐步完成教师多媒体呈现的问题
(2)学生采取小组讨论的模式,逐个发言,互相学习,打开思路,以达到合作探究的目的
(3)讨论结束以后,小组代表代表小组发言
(4)针对小组发言,全班进行讨论整合,形成合理恰当的认知
(5)学生对品读感悟环节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教师将知识进行问题化的设置,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对诗歌进行有效解读。
注:
1、本环节基本无预设答案,由学生个人、小组探讨交流归纳整理,适当时教师可予以引导点拨。
2、知识问题化以教师设置的问题为引导,倡导学生自提问题,在课堂设置中给学生预留提问时间,要求。
(六)合作探究(由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总结)
问题:题为咏怀,可诗歌通篇只写昭君,似乎并无作者个人情怀,是不是诗歌本身与标题不符?小组探究,把握诗歌寓意设置问题,由表及里,了解诗歌通过咏史怀古以抒发自己身世之感的主旨
(七)咏史怀古诗的介绍
教师以合作探究为契机,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适时提出咏史诗这一诗歌类型,并对其基本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明确诗歌类型,掌握咏史诗的涵义以及鉴赏步骤。使得学生从具体的咏史诗出发,掌握咏史诗的一般知识,并能以此指导咏史诗的鉴赏
(八)课堂实战
教师设置同类咏史怀古诗《蜀相》,多媒体展现诗歌以及设置的问题
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诗歌鉴赏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且对知识进行巩固
五、板书设计
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被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辨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旨在极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前一节课结束后布置相应的与课程相关的预习内容,如王昭君、杜甫的人生经历,自己对两者的情感体悟,重在使得学生动脑动手,同时引发学生的兴趣,这主要体现在课程导入中。在导入之后,对情感基调的把握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小,基本能得出答案。对于文本的把握以问题方式引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又可以采取小组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探究能力。本教学设计合作探究中将讨论核心由王昭君转入杜甫,从而归纳梳理出咏史怀古这一诗歌类型,最后以课堂实战对于所学进行巩固。本教学设计环环相扣,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但是在时间的分配与把握上存在问题,实战内容只进行了一半,因此细分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是必要的。同时由于学生预习的有限性使得课程进度缓慢,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当对于学生预习内容进行有效指导。
语文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矛盾、喉咙”等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反复揣摩描写将军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语句,感悟将军的情感。
(4)体会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环境描写在文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联系上下文等理解将军向小岛敬礼的深意,体会将军的情感。
3、情感与价值
体会守岛部队在艰苦的条件下驻守海岛,保卫祖国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学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纳的方法把课文分成若干部分。
【教学难点】
体会战士们对祖国海岛的热爱,理解“小岛”的真正含义。
【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异地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驻扎在海岛上的守岛部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对海岛的爱。今天,我们随一位将军登上小岛,一起感受守岛部队的爱国情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生字生词。
2、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部分?
3、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4、这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归纳总结:
①全文有3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②课文讲述了一位将军登上小岛后发生的事情。
③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三、生字生词认读学习
会认字:瞒、域、艇、矛、盾、哼、喉、咙、勺、搅、舀
辨字:瞒——满、矛——予、勺——匀
多音字:哼
四、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1部分。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主要介绍小岛的地理环境和特点。)
2、思考:
这个自然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什么?
“树少,草少,土也很少”,三个连续的“少”,表现了小岛的荒凉。
(表现了海军士兵们生活环境的艰苦。)
(二)学习第2部分。
第二部分是第2~19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讲述了将军发现和了解战士们在岛上种菜的情况。)
①“将军不由一愣。”将军为什么会有此神情?
(这里土少,而且温度高,不适合植物的生长,就连运送来的食物都不能完好地保存。然而战士们却让这岛上出现了一片绿油油的菜地。)
②队长建“菜地”是从哪里得到的启示?
(“队长说,他是北方人,从大棚种菜得到启示,就搞了这个油布棚,北方大棚是为防冻,这个棚却是防晒和防盐。”)
③战士们为什么不用海岛上的土?
(“菜地里的土,大部分是战士们从老家一口袋一口袋背来的。”
“战士们愿意从家乡背,连菜种也是从老家带来的。”
体现出战士们的思乡之情,吃起菜来有家乡的味道。)
④“晚饭后,我们就可以把油布都掀开,让您看看菜地的全貌。”队长自豪而又神秘地一笑。
问题一:为什么要在晚饭后才能掀开油布?
问题二:这句有什么作用?
⑤将军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规矩?为什么?同行的秘书为何着急?
“在这一海域,为了减轻岛上的负担,吃住必须返回军舰。”
将军的身体不大好,又上了年纪,秘书担心岛上的晚餐会影响将军的病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生词
教师听写词语,学生写在习字本上。
二、学习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是第20~35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讲述了战士们为将军送上一盘珍贵的小白菜,而将军也对战士们有了更深的了解,把蔬菜倒入汤中与战士们一同分享。)
这部分主要描写了将军的神情变化:
脸色马上变了——重重地放下筷子——一愣——凝视——鼻子有些发酸——喉咙哽了一下——眼睛一亮。
①将军看到端上来的小白菜脸色马上变了的原因是什么?
(将军深知蔬菜的珍贵,不想因为自己让战士们受苦。)
②将军看了看他们桌子上的罐头,喉咙哽了一下,说:“同志们……”停了一下,又说:“孩子们,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
为什么把“同志们”称为“孩子们”?
三、学习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是第36、37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他向着太阳,向着那片绿色,也向着小岛,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这两个自然段表现出将军对战士们的无限感激和深深的敬意。总结全文,将情感升华推向高潮。
四、课后作业
思考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也请你用这种手法写一篇日记。
语文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课文。
2、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模仿课文编儿歌。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模仿课文编儿歌。
【教具】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交代任务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课《四季》。板书课题。我们都知道四季包括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板书“春夏秋冬”四个字。
2、把代表四个季节的图画分别贴在字的下面。
3、交代任务这节课我们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试着背诵。另外我们还要学习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模仿课文编儿歌。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请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任选课文四小节中的一个小节练习读。
2、汇报:
了解四季的特点,巩固“春夏秋冬”四个字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春草芽尖尖(用手做手势)
夏荷叶圆圆
秋谷穗弯弯,鞠着躬(看课件)
冬雪人大肚子一挺,顽皮(做动作)
3、练习读全文:
⑴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⑵指名读,自己评价读的情况。
⑶全班齐读,认为自己读得好的同学可以给自己画一面小红旗。
4、试背课文:
⑴每位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小节练习背诵。
⑵指名戴头饰背诵,其余同学愿意背诵可以站起来和他一起背诵。
⑶看图试背全文。
三、扩展课文内容
1、通过朗读课文,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四幅图,请学生模仿课文练习编儿歌。
3、找出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并把它们画出来。集体进行交流。
4、朗读课外的儿歌,积累词句。
四、作业超市,请学生任选
1、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把它画下来。
2、把课外的儿歌或课上编的小儿歌写在画的旁边。
语文教学设计13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自己的心愿。
2、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心愿或有情趣的事情写成小诗。
3、大胆交流自己的兴趣和读书心得。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进行口语交际。
2、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心愿或有情趣的事情写成小诗。
课时划分: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讲故事引入
从前,有两个乞丐。有一天,他们在墙角下一边晒太阳,一边聊天。甲乞丐说:“假如我发财了,我要一下子买五大碗豆浆,大喝一顿。”乙乞丐说:“假如我发财了,我要买两碗豆浆,吃一碗,倒一碗。”
1、同学们,乞丐的心愿虽然可笑,但也说明一点——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不管是不是“高尚”或“低俗”。
2、这节课,让我们畅所欲言,谈谈各自的心愿。
二、揭题
板书:谈心愿。
三、自由读题目要求
1、自由读要求。
2、说说有什么要求。
四、回忆前四篇课文中主体人物的心愿
1、自由汇报。
2、小结。
五、小组互动交流
1、心愿有没有“高尚”、“低俗”之分?有没有合理与不合理的区分?
2、小组讨论。
3、交流汇报。
4、汇报自己的心愿。
六、完成“金钥匙”
1、出示“金钥匙”的提示要求。
2、自由读。
3、每个同学就自己所带的书进行汇报发言。(推荐书、交流心得)
4、探讨自己的阅读方向、合理与否。
5、同学间交换自己喜爱的作品。
七、课堂总结
略
八、布置作业
1、写一写自己的心愿。
2、阅读一本好书,写写心得体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回忆上节课同学们所谈的心愿。
2、指名读读上节课布置的小练笔——心愿。
二、揭题
如果把大家的心愿写成诗,那一定很美,很有趣。
三、投影书上的小诗
1、投影。
2、指名读诗。
3、评议。
(1)读诗的情况。
(2)诗的内容。(①趣事;②心愿)
4、齐读六首小诗。
四、写作前谈话
1、写诗并不难,关键是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乐趣。
2、把刚才大家汇报的小练笔《心愿》进行改写成诗。
3、引导学生通过将练笔与小诗对比,了解写诗的窍门。
如:(1)可分节写。
(2)每一行的字数不一定相同,句子要活泼简练。
(3)如果可能,末字可押韵,但不作要求。
(4)要表达真情实感。
4、本次习作基本要求。
(1)尽量写诗。
(2)内容为:心愿;趣事。
5、如果实在有困难,可以换其他内容,也可以不写诗。
五、活动过程
1、生习作,师巡视指导。
2、投影片段或小诗共同欣赏、评议。
3、修改。
六、布置作业
继续习作,并修改习作。
第三课时
一、投影佳作,指导欣赏
1、齐读佳作。
2、评议。
3、请作者谈谈创作心得。
二、投影病文,指导修改
1、自由读。
2、小组讨论修改方案。
3、汇报,共同修改。
4、读一读修改后的作品,前后比较。
5、谈谈修改的体会。
三、活动过程
1、分小组修改作文。
2、指导、鼓励学生将佳作投稿。
3、对自己在本单元中的学习作个合理的评价。
四、课堂总结
略
五、布置作业
修改作文并抄正作文。
语文教学设计14
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把握词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测背诵
二、出示目标
1、背诵下阕
2、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
三、自学自测
(一)朗读下阕
(二) 自测
1、提问: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提问: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3、提问:“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4、提问: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明确:“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5、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6、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7、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四、讨论答疑
五、小结
六、当堂达标
1、背诵全词
2、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语文教学设计15
课题名称
18、称赞
年 级
二年级
学 科
语文
章 节
第六组
学 时
第二课时
教学环境
硬件环境
讲台、电脑、图片等
软件环境
Windows、PowerPoint 等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认读清、板等10个生字,特别要读好后鼻音音节。
2、 能规范书写傍等8个生字,并会正确组词。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4、 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并能用几句话夸夸学生。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感悟课文,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熏陶。 &nb
sp;2、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搜集发生在身边的关于友好相处、团结合作的事,反思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品格。
学习者分析
二年级学生有意识地抵制学习的心理机制并不成熟,同样,完全自觉地投入学习的心理机制也不完善,需要老师认真引导。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媒体、教学资源、教学工具(含教学平台)的使用及分析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复习检测旧知
播放幻灯片第2页、第3页和第4页,检查学生生字、词和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并适时称赞学生。
1、 观看幻灯片第2页,齐读生字,指名学生读隐去拼音后的生字。
2、 观看幻灯片第3页,开火车读词语。
3、 指名学生读幻灯片第4页。
通过齐读、去拼音读生字、词语、多音字,检查了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为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打下基础。
1、PPT显示生字:清、 板、凳、刺、猬、傍、椅、但、消 瞧、留、糙
2、PPT显示词语:刺猬、板凳等
3、PPT显示带多音字的句子:
清晨,刺猬妈妈背着小刺猬去森林里采果子。
傍晚,小獾回到家,从背上取下粗糙的小板凳,打算把它改成椅子。
此环节应用PPT能快速地检查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
呈现新知
教师提出问题:仔细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来小刺猬和小獾是怎么互相称赞的呢?
1、提出问题:小刺猬是怎么称赞小獾的呢?指导学生读好称赞的句子。
2、呈现词组一_比一___
引导、鼓励学生说。
3、提出问题:小獾是怎么称赞小刺猬的呢?指导学生读好香极了。
4、提出问题:小獾和小刺猬互相称赞后,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呢?
5、提出问题:简短的几句称赞的话,为什么会起到这么神奇的作用?适时播放幻灯片。
1、学生读书、讨论找出问题小刺猬称赞小獾的的句子,并读一读。
2、学生填一_比一___。
3、学生合作找出小獾称赞小刺猬的话语,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地读。
4、学生思考老师的问题,并进行小组交流。
5、学生讨论、交流,再观看幻灯片,理解称赞的神奇的作用。
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理解称赞的作用中也有鼓励。
1、PPT显示问题:仔细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来小刺猬和小獾是怎么互相称赞的呢?
2、PPT显示问题:小刺猬是怎么称赞小獾的呢?以及相关句子。
3、PPT显示句子: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
4、PPT显示三个板凳照片
5、PPT显示词组练习
6、PPT显示句子:小獾是怎么称赞小刺猬的呢
7、PPT显示句子:
你的苹果香极了,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
8、PPT显示问题:
小獾和小刺猬互相称赞后,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呢?
9、PPT显示问题:
简短的几句称赞的话,为什么会起到这么神奇的作用?
10、PPT显示句子:
小獾拉着小刺猬的手,说: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瞧,我已经会做椅子了。这是我的一点儿心意,收下吧。
11、PPT显示句子:
小獾接过苹果闻了闻,说: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
小刺猬也高兴极了,说:谢谢你,你的称赞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劳!
回忆课文
在幻灯片上出示句子练习:
清晨,_____称赞_____,称赞他_____。
傍晚,_____ 称赞_____,称赞他_____。
学生看幻灯片,齐读填空。
此环节引导学生对课文重新进行了梳理。
PPT显示填空练习:
清晨,_____称赞_____,称赞他_____。
傍晚,_____ 称赞_____,称赞他_____。
讨论、
探究等
播放幻灯片,引导学生思考:
在生活中,
别人做得好,我们需要_____;
别人做得并不理想,有困难时,我们更应该______。
学生看幻灯片,交流回答问题。
此环节培养学生鼓励他人的情感。
PPT显示探究问题:
在生活中,
别人做得好,我们需要_____;
别人做得并不理想,有困难时,我们更应该______。
感悟
播放幻灯片,带领学生读:称赞的魔力
称赞带给我们勇气和自信,
称赞带给我们进步,
称赞带给我们成功和喜悦.
学生看幻灯片,在老师的带领下,齐读。
此环节可以加深学生对称赞的再一次认识。
PPT显示句子:
称赞的魔力
称赞带给我们勇气和自信,
称赞带给我们进步,
称赞带给我们成功和喜悦.
知识、技能
运用展示
播放幻灯片,引导学生填句子:当我_______时候,____称赞了我,
我___________。
学生看幻灯片,写出自己心中的答案,再交流。
此环节结合学生过去的生活,可以促进学生的友谊。
此处应用音频可以激发学生感激之情。
1、PPT显示文字:
当我_______时候,____称赞了我,
我___________。
2、应用了音频文件:清新晨曦.mp3可以激发学生感激之情。
总 结
1、 老师总结:
称赞给予我们那么多神奇的力量,带给我们那么多的欢乐,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去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给予周围人更多的称赞。
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以及体会。
此环节再一次明确本课的中心。
板书设计
18、称赞
小 充满自信 小
刺猬 (图) 消除疲劳 獾(图)
这样的设计中心明确,看图就能体会到称赞的相互作用。
课外拓展
1、把今天学的故事讲给邻居小朋友听。
2、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发现他们的优点,用几句话夸夸他们。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中我充分体现了新教材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架起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使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了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我在最后设计了一个拓展环节,让学生称赞称赞周围的人。如:同学、老师、父母等。来体会他们给我们带来的帮助。学会感恩,在这一民主、平等、和谐、温馨的氛围中,激励了学生敢想、敢说、乐说的学习精神,促进了情感的交流,人性的体验。
【语文教学设计合集15篇】相关文章:
语文教学设计11-11
小学语文优质教学设计11-24
语文田忌赛马教学设计11-14
《荷花》语文教学设计08-01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07-30
小学语文《白杨》教学设计07-23
《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07-21
《语文天地一》教学设计07-21
小学语文习作课教学设计12-21
语文教学设计(15篇)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