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06 15:20:4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加法教学设计(集锦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加法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加法教学设计(集锦15篇)

加法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74页例3及相关练习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能解决简单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些学习经验为小括号的学习提供知识基础。本课以生活情境“剪五角星”引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认知冲突,引出小括号,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用小括号,感受学习小括号的必要性,理解小括号的意义。同时小括号的出现可以增加式题的变化,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探索过程,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2.让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引入新符号的必要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带来乐趣。

  教学准备:课件、五角星学具。

  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生活引入

  课前准备:班级将选拔运动员参加学校运动会,在前一晚布置学生回去完成两项体育项目自测:1分钟计时跳绳和20米行进托球。

  教师:昨天两项运动完成情况怎样,谁来说说。

  学生汇报,可能会出现:

  (1)我是先进行一分钟跳绳()下,再进行托球练习。

  (2)我是先进行托球练习,再进行一分钟跳绳的,我跳了()下。

  教师给予肯定,并小结:虽然这两项运动大家完成顺序可能不同,但都很好完成布置的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熟悉事例,在谈话交流中让学生初步感知顺序不同,达成效果是相同的意识,为理解运算顺序积累感性生活经验。】

  二、探索新知

  (一)创设情境,提供研究的素材

  1.读懂情境,了解信息

  教师:为了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运动,老师想请欢欢和乐乐剪一些五角星送给学生。

  (课件呈现教材第74页例3情境图。要求动态演示,先出示10个五角星,再出示主题图,主题图中的两位小朋友分别是欢欢和乐乐,对话内容依次出现。)

  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整表述信息内容:原有10个五角星,先剪掉2个,再剪掉3个。

  教师:你能根据获得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根据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板书(课件出示):还剩下几个五角星?

  教师:请同学完整把条件和问题完整说一说。

  教师: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

  【设计意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去找已知条件和提出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课是学生初次研究运算顺序的知识,生活情境的支撑为学生提供新知研究的素材,课件的动态演示,为理解运算顺序奠定基础。】

  (二)分析问题,初步形成策略

  1.动手操作,直观感悟

  (1)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五角星或学具代替,摆一摆情境中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活动。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学具摆出问题。摆好后,与同桌交流你的方法。

  (2)说一说

  汇报交流。教师请一名同学利用老师提供的五角星在黑板上摆一摆。

  2.分析研究,确定思路

  预设情况: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交流学生的作品,在分析比较中巩固对问题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对五角星的摆一摆,再现问题情境,直观了解剪五角星中两次操作,巩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初步确定了解题思路。为符号表征过程中顺序理解的奠定了基础。】

  (三)认识“小括号”,理解意义

  1.旧知解决,引发认知冲突

  教师:要求“还剩下几个五角星?”你打算怎么解决?试着在稿纸上列式子。

  教师补充:你能用不同的算式来解答吗?

  汇报交流。可能出现解决的方法有:(课件出示)

  (1)先用总数减去2个,再接着减去3个。

  10–2–3(师板书)

  教师追问:这道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减去2个后剩多少,再算又减去3个后还剩多少。

  继续板书计算结果。 10–2–3=5(个)

  (2)我是先算一共减去多少个,再算还剩下几个。

  2+3=5(个)10–5=5(个)(师板书)

  (3)我是用一道算式来解决的。

  10–2+3

  2.分析算式,感受“小括号”的必要性

  教师板书算式“10–2+3”

  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10–2+3这样列式行不行?

  引导学生计算,让学生发现结果与实际剩下的个数不符。

  可能会有学生反馈:,如果这样列式,就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就必须先算10–2=8,再算8+3=11,结果就不对了。

  3.创造“小括号”,理解意义

  教师:这道题,如果要先算加法,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同桌之间商量,能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添加一个记号,说明算式中要先计算“2+3”。

  同桌合作,尝试创造。

  汇报交流,请学生上来板演。预设情况有:

  (1)加一个框框:

  (2)加一条横线:

  (3)加一个圈圈:

  (4)加一个():

  教师肯定学生创造这么多的表达方式,对于这么多的方式,说说自己什么感受?

  学生说感受,可能会说:方法很多,杂又乱。

  教师分析小结,引入小括号。

  4.认识“小括号”,感受符号化思想

  (1)认识小括号。

  教师:同学们的创造都有价值,但我们是否应该选用统一的,简洁的符号,来表示先算的“2+3”呢?刚才有同学的想法与数学家们想法一样。创造出“()”,我们叫它他小括号。表示小括号里面的算式先计算。(课件出示小括号的写法,加重颜色,动态闪烁)

  (2)小括号的写法和读法。

  如:将学生创造的第(4)个算式突出颜色分析,并说明: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的数,再算小括号外面的。(课件出示算式,突出小括号左右各一个相对的弧,规范写法。)

  回顾例题,完善解答方法。

  教师示范读出带小括号的算式,“10减2加3的和”,学生模仿试读。

  教师:我们用一种新方法解决了“先算一共剪了5个,再算还剩下5个”的数学问题。这种带小括号的算式你了解计算的顺序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经历“小括号”的形成过程,理解小括号的含义,按照正确的运算顺序计算,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严谨。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小括号的作用。】

  5.运用“小括号”,掌握运算顺序

  变式练习:(课件出示)

  (1)15+(4-2)18-(3+8)

  请学生说说每题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10+()=15()-30=52

  教师:“10+()=15”的小括号与“5+(2+4)”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分析归纳:“10+()=15”中小括号表示未知数,而“15+(4-2)”中的小括号里的加法算式表示先要计算。

  (3)10–2 +3=5 10–(2 +3)=5

  教师:回忆这两个算式,想一想小括号在算式中有什么作用呢?为什么要添加小括号?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分析比较,得出:没有小括号的算式从左往右计算,有小括号的算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小括号能改变运算的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几个层次的变式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更加清晰掌握小括号在加、减混合运算中的计算顺序。】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课件出示)

  1.练习

  18-(5+6)= 4+(15-6)= 25-(7+3)= 8+(3+15)=

  2.下面各题中,哪题先算8+4。

  16-8+4= 8+4-5= 16-(8+4)=

  3.有两种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说一说各题的运算顺序,进一步理解“小括号”的作用,通过对比发现异同点,提醒学生注意审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师: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小括号,你知道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吗?请举例说说。

加法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2.通过计算、比较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把整数加减法计算经验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迁移规律的意识。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三、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出新知

  导入1: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读课外书吗?老师想问一问你们自己去书店购买过课外书吗?在一个星期天,小丽到新华书店来选购自己喜欢的图书。

  导入2:【老师知道咱班的同学特别爱读课外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小丽和你们一样,也非常喜欢读课外书。在一个星期天,小丽到新华书店来选购自己喜欢的图书。】

  从这张图上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生1:小丽买了两本书,一本是数学家的故事,另一本书童话选;

  生2:一本《数学家的故事》,价格是6.45元;另一本是《童话选》,价格是4.29元。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小丽买了这两本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2)《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元?

  或者说《童话选》比《数学家的故事》便宜多少元?

  师:这两个问题,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答?

  预设:

  生1:求 “小丽一共花了多少钱?”用加法计算,可以列示6.45+4.29=

  求 “贵多少元?”用减法计算,可以列示6.45-4.29=

  师:你能估一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吗?

  估算很重要,同学们平时一定要具有估算的意识。有时候估算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帮助我们检查和验算。估算也是一种很好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估算是重要的运算技能,通过估算可以帮助推算出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而在精确计算中有效避免出现不合理的错误答案。借估算定精算,实现了估算与精算之间的沟通,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那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应该是多少呢?你想通过以前我们学过的哪些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预设:

  生1:元角分的知识

  生2: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生3: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生4: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生5: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当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学会知识的迁移和类推,合理运用转化的思想,把新知转化为旧知,用旧知来解决新知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学习方法。只要同学们善于思考和发现,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小组的合作,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下面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P72,自学例1。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问题,这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生活经验,用旧知引新知,为他们的学习指明方向,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学,完成自主学习单。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3、学生尝试计算,指名板演,呈现不同的算法。

  4、全班交流。你们小组解决了哪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预设: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学生4: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经验,以及在具体情境下对小数的理解,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大胆尝试探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4、重点思考:“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呢?”

  预设:

  学生1:在学习一位小数加法时,就是把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整数部分相同数位对齐,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的数要对齐。所以当两个两位小数相加时,百分位上的数也要对齐。

  学生2:因为不同的数位表示的含义不同,个位表示几个1,十分位表示几个十分之一,百分位表示几个百分之一。当小数点对齐时,相同数位就对齐了。

  学生3:因为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才能直接相加,所以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即“小数点对齐”。

  师:那该怎样计算呢?然后按照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计算时,从最低位算起,这道题也就是先从百分位加起,5加9得到14个百分之一,百分位满十要向十分位进一,在百分位上写4;十分位上4加2加1得到7个十分之一,在十分位上写7;最后个位上6加4满10,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写0,十位上写1。那么6.45+4.29=10.74。

  首先列竖式时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相同的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从最低位算起,这个算式应从百分位减起,5减9不够减,就从十分位退一当十再减,15-9=6,得到6个百分之一,在百分位上写6;十分位上4退1是3,3-2=1,得到1个十分之一,在十分位上写1;最后个位上6-4=2,得到2个一,在个位上写2。那么6.45-4.29=2.16。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找到各方法间的内在联系与不同;同时借助笔算小数加法的经历,通过运用数学语言的交流,逐渐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这一本质,体会到小数点对齐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比较内化

  刚才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吗?我们一起来比较分析。

  预设:

  学生1: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学生2: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都是从最低位算起。

  学生3: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当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学生4:小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一样,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进行验算,也可以用减法验算。

  在小数加减法计算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什么呢?

  1: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

  2:整数加减法是从个位对齐,而小数加减法是小数点要对齐。

  3:小数点要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点要写成实心的小圆点。

  4:计算结果如果末尾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

  【设计意图】通过小数减法与小数加法的对比、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对比,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促进学生在头脑中完善与计算有关的知识网络。

  (三)知识运用

  1.基础练习

  教材第72页,做一做。

  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6 .07+4 .89 5 .64-1 .78

  【设计意图】巩固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

  2.综合练习

  (1)教材第74页第3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预设:

  学生1:可以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

  学生2: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

  学生3: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

  ……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在回顾与反思中,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做到在收获知识的同时积累小数加减法笔算的活动经验,并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例是在学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教学这部分知识,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法则,还要同整数加减法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加减法的实质。

  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思考:

  1、注重与生活的联系。

  本课例选择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以“购买图书情景图”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突出了计算不再是枯燥乏味,不再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习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通过自主探索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在例1的教学中我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方法、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对于6.45+4.29和6.45-4.29的竖式写法,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写,再通过格式对比展示,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在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中,学生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3、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通过计算、比较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把整数加减法计算经验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迁移规律的意识。通过“小数点为什么一定要对齐”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明白“这样就能保证整数部分和整数部分对齐,小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对齐。当小数点对齐时,相同的数位也就对齐了”。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来体会和感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加法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P28-2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过程,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在数学活动中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鼓励猜想

  1、出示图片牛顿与“万有引力”

  2、引入“牛顿因为一只苹果掉下来打到他的头上,大胆猜想,是不是所有物体都往下掉呢?通过进一步的观察、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我们在平时也要学会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并努力从中探索规律。

  二、合作交流,探索猜想

  (一)故事激趣,初次猜想

  1、朝三暮四

  猴妈妈给小猴们分配桃子,“早上给你们每人3个,晚上每人4个桃。”小猴们很不乐意,“太少了,太少了!”吵着要妈妈多分一些。猴妈妈说:“好的,早上给你们每人4个,晚上每人3个。”小猴们拍手欢呼。听了这个故事,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我们能用数学的眼光说点什么吗?

  2、初步感知,大胆猜想

  出示:3+4=4+3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加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得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适时板书)

  (二)广泛举例,验证猜想。

  师:这里是3和4的位置交换了,和没变。仅凭一个例子就得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结论,似乎草率了一点。我们不妨把这个结论当作一个猜想(教师随即将生1的结论加上“?”)

  师:既然是猜想,想不想知道猜的对不对?

  生:想。

  师:我们还得举例验证。

  1、举例要求:

  (1)任意两个数,求出他们的和;

  (2)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求出两个数的和:

  (3)比较两次的结果,判断式子是否相等。

  2、学生汇报,师板书。

  3、小结:根据自己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猜想是对的。(同时将“?”改成“。”)

  4、揭题:大家发现的这个规律叫什么呢?

  学生交流后,师板书。

  5、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1)观察自己仿写的式子,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然后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示。

  (学生可能使用文字,图形,符号等方式)

  (2)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

  6、追问:加法交换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7、原来,猴妈妈就是巧妙地运用了加法交换律中的“变”与“不变”,轻松的解决了分桃的问题,其实同学们在以往的学习中也不知不觉的运用过?(加法计算“验算”的时候)

  (3)出示教材56页的例题情境图。

  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

  28+17=45(人)17+28=45(人)

  (三)规律延伸,猜想拓展。

  1、根据反思,拓展规律。

  师:同学们真棒,从个别例子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获得了加法交换律。但有时,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的变换、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那么“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那么,其它三种运算中呢?

  生可能会说出以下几个想法?

  “猜想二:减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差不变?”“猜想三:乘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积不变?“"猜想四:除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商不变?”

  “猜想五:几个加数时,变换加数的位置和也不变?“

  2、举例探究,验证猜想。

  师:现在同学们又有了不少新的猜想。这些是与众不同的、全新的猜想!如果猜想成立,它将加大我们对“加法交换律”的认识。那这猜想对吗?又该如何去验证呢?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用合适的方法试着进行验证。

  3、汇报交流,验证猜想。

  师:哪些同学选择了“猜想二”又是怎样验证的?请生汇报,观察、总结

  小结:a、验证的结果是减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差会变,猜想不成立:b、只要能举一个反倒,就能验证猜想肯定不成立。

  (2)验证猜想三。

  师:哪些同学选择了“猜想三”,又是怎样验证的?学牛汇报,观察、小结:乘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积不变?验证结果是积不变,猜想成立。这就是我们将来要学习的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这样的规律。简洁交换律:axb=bXa。

  (3)验证猜想四

  师:哪些同掌选择了“猜想四”,又是怎样做的?

  学生汇报,观察、小结:验证结果是“除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商会变。”猜想不成立。

加法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用数结合的思想方法得出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并能运用有理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3.对学生加强数感的培养,感受数的意义,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既会独立思考,又能勇于创新。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加法进行运算。

  难点:有理数加法中的异号两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问题情境

  小明在一条东西的跑道上先走了5m,又走了3m,如果以向东为正,他两次运动后的总结果是什么?

  5+3=8

  如果小明先向西运动5m,再向东运动3m,两次运动的结果是什么?

  (-5)+(-3)=-8

  如果小明先向东运动5m,再向西运动3m,两次运动的结果是什么?

  5+(-3)=2

  足球循球赛中,通常把进球数记为正,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

  图中,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那么红队和蓝队的净胜球数如何表示?

  二、知识点拔: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与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三、例题指导

  例1 计算

  (1) (-3)+(-9)

  (2) (-4.7)+3.9

  解:(1)(-3)+(-9)=-(3+9)

  =-12

  (2)(-4.7)+3.9=-(4.7-3.9)

  =-0.8

  四、练习巩固:P22 1、2。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六、作业:

  习题1.3 1、8、12题

加法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课本P11---P12例1教学目标:

  1、联系已有的知识,让学生经历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与他人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正确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认识到相同数位相加。

  教学方法:

  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谈话法等。

  教具:口算卡片,小黑板,捆扎好的练习本,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算。

  5+20= 30+6= 60+3= 5+40= 50+20=

  30+60= 60+30= 50+40= 3+50= 40+10=

  (二)、谈话导入

  1、老师:假如我们班一起去参观博物馆。问:我们班学生多少人?答:67人

  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一共多少人?答:2人合作探究:

  2、根据这些信息大家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你会列式吗?小组讨论一下。

  3、如果不会算,可以摆小棒,拨珠,想一想,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看谁的方法好。

  (三)、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

  2、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3、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4、完成P12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5、总结算法:计算时要注意,个位上的数要加在个位上,整十要加在十位上,先从个位算起!

  (四)、练习,实践应用

  1、堂上练习

  2、黑板做题

  3、评讲巩固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六)、随堂练习

加法教学设计6

  第3章有理数的运算

  3.1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

  2.理解加法运算律在加法运算中的作用,适当进行计算以及训练.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经历对有理数的运算,领悟解决问题应选择适当的方法,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知识重点

  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原则

  复习知识

  引入课题

  通过展示四道题目,让学生分析是运用哪条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而进一步总结复习有理数加法法则。

  师提问:有理数加法运算能不能更简便呢?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一下。.

  (出示课题)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

  让学生感受到有理数的运算在实际中是很简单的,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

  1.让学生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自主运算.

  注意:符号的确定是由几种情况决定的①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②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

  2.观察四组算式中的加数和他们的和,提问:有什么发现?从加数的位置,和的角度探讨.

  3.通过练习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

  交换律--两个有理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用代数式表示:a+b=b+a.

  运算律式子中的字母a、b表示任意的一个有理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或者零.在同一个式子中,同一个字母表示同一个数.

  4.两个运算律分别是交换律和结合律,在得出交换律的基础上,运用同样的推导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1)(小组合作)自主做题,将步骤和答案写出,并将答案在小组里订正.

  (2)交流汇报.从运算顺序,和的角度进行探讨.(各学习小组的汇报结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

  (3)说一说运用的加法法则是什么?(①运算顺序,②和)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4)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结合律.

  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用代数式表示:a+(b+c)=(a+b)+c

  (用投影仪展示)

  有理数加法交换律:

  1.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有理数运算使用的两个运算律,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教师需对学生进行相应,点拨、指导,引导学生对有理数相加运算时进行相应的步骤,体现教师的引领作用.

  ①交换律是两个加数相加,结合律是三个加数相加,那四个数相加或者更多的数相加也可以运用交换律和结合律.

  ②教师巡堂随时进行相关的指导,关注每一们学生及各个学习小组的活动情况,及时做好引导.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板书或用投影仪进行展示)

  例1计算:

  下列运用加法交换律的变形中,错误的是()

  A.30+20=20+30

  B.(-5)+(-13)=(-13)+(-5)

  C.(-37)+16=16+(-37)

  D.10+(-20)=20+(-10)

  教师板演,让学生说出加法交换律的应用方法.

  例2计算:

  (+23)+(?12)+(+7)

  例3计算:

  (?1/3)+(?5/2)+(?2/3)+(+1/2)

  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确做有理数的加法应怎样运用两条运算律:(1)加法交换律;(2)加法结合律.

  学生活动:请学生总结做题过程中运用哪些方法可以简化运算。

  注意点:(1)学会运用运算律解题.(2)教师板演的例题要完整体现过程,并要求学生在刚开始学的时候要把中间的过程写完整.(3)体现化归思想.(4)这里增加了两道题目,要是让学生能较为熟练地运用运算律进行计算.

  拓宽学生视野,让学

  生体会到数学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课堂练习

  导学案上的练习题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让学生口答)

  本课作业

  必做题:阅读教科书第47页,教科书第49页练习题1、2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原则,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教后反思:本节课的难点是运用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加法运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总结出来,但是同时运用两个规律解题就不知道怎么来运算。要引导学生从做题过程中总结几种方法,课下多加练习进行巩固。

加法教学设计7

  一、设计思路

  老师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帮助、激励和引导。本节课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实际,根据新课程解决问题和计算相结合的特点设计的,力争做到“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有机统一。

  (根据以上的设计思路,对教材、学生作以下分析)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近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以前较熟悉的整数加减法和三下学习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内容是学生日常生活及起家一步学习的需要,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也是小学生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通过学生自主尝试探索研究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2.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注意验算检验,提高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学数学、想数学、用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小数加减法的算法(相同数位对齐)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为位数不够时的小数加减法。

  四、设计意图

  1、抓住算理本质,重组教材,促进新知的内化建构。

  本本节课,利用整数的加减法导入,让学生回忆和复习整数的加减法的方法,重点是整数与整数的末尾(个位)对齐,这样个数位也就相应的对齐了。接着,我把书上的例题进行了重组,让学生首先解决:“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这一问题,算式:4.75+2.65,这样使学生自然而然的由整数加减法,过度到小数加减发的表象中来,在伺机教授如何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这样学生对小数加法有课一定感性的认识,这时在出示第二个问题:“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算式为:4.75-3.4,教师巡视,指名一学生板演,及时反馈,找出不一样的做法,提示学生应该注意什么?这样学生变有了一定理性的认识。小数加减法教学的切入点是“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全课因此始终围绕这一算理为主线。讲清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特别是相同数位对齐这个核心算理,为探究新知做知识铺垫。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去判断、分析、理解、建构小数加法正确的计算方法,内化计算小数加法时要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的要求。

  2、关注学生学习,强化有效互动。整节课我能我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没有提前的渗透,没有矫情的暗示”,全力以赴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注意面向全体,给他们改正错误,成功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剖析错误,从而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让所有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3、精心练习设计,联系生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为了问题的呈现我也是我也是精心安排的。第一个练习是安排了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竖式,直接让学生在竖式在填写结果,因为这个时候,学生对小数的加减法计算只是一个感性的认知,还没有内化成方法和算理,老师应该适当的扶一扶。接着第二个问题,让学生改错,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第三题是进一步巩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要求学生掌握验算的方法,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最后是一道实际问题,出示两个条件,让学生自己提问并解决。使学生顺利进行建构生成,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到达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的目的。

加法教学设计8

  一、对教材的分析:

  1、本单元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本质上就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种情况的组合。重视对口算思路的分析,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

  2、例题呈现贴近学生生活,设计了坐船出游鸟岛的情境,提出了“两个班合乘一条船能坐下吗?”和“还能上几人?”等问题,需要学生自己从中寻找条件,列出算式,让学生在生动、丰富的背景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计算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由学生在开放的情景图中寻找条件,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思路,在交流中学习计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的构建方法,即呈现了口算方法,还出现了在脑中想竖式的方法。

  3、新教材练习形式多样,活泼有趣。

  二、对学生的分析:

  学生的基础: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前几册100以内口算的延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和笔算基础上教学的。一年级上册学习了二十以内的加减法,一年级下册学习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二年级上册学习了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学生具备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和思路。

  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

  口算一道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题,实际上是多道口算题的组合,最初学生计算速度会比较慢,而且要把第一步的得数记在头脑中,再与后面的数相加减,学生容易出错。因此,最初的练习要注意正确,适当的让学生说一说口算步骤,不强求速度,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熟练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让学生感受计算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数学问题,看看大家是否能解决呢?

  1、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38+30= 26+40= 52-10= 37-20= 2、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26+3=

  8+56=

  37-8=

  44-6=

  (二)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今年春游你们想去那里玩?我们一起看看光明小学的同学们准备去哪里?出示主题图认真观察画面,图中提供了那些数学信息?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学生可能会问:什么叫“限乘68人”?(不能超过68人)】

  2、有4个班,可以怎样坐船?(学生提出建议,可以两班合乘)如果两个班的同学坐一条船,怎样安排?(小组讨论,列出算式)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23+31 39+32 39+31 39+23 32+31 32+23 【进入第二个环节,在例1的教学中要突出2个要点,一个是利用所学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口算思路。第二是在交流、比较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想法,学习计算方法。】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这么多种方案都合适吗?学生会提出总数不能超过68人,怎样才能知道这些方案是否合适呢?(计算出结果)

  2、独立思考:请你试着口算23+31和32+39的结果,(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小组交流: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全班汇报:

  23+31:

  (1)一个加数先加另一个加数的十位,再加上个位【★】

  ① 23+30=53

  ② 31+20=51

  53+1=54

  51+3=54

  (2)一个加数先加另一个加数的个位,再加上十位

  ①23+1=24

  ② 31+3=34 24+30=54

  34+20=54

  (3)相同数位相加

  ① 3+1=4

  ②20+30=50

  20+30=50

  3+1=4

  50+4=54

  50+4=54 32+39:(口算过程和前面相似,可能会出现下面的算法,教师也要给予肯定。)

  32+40=72 72-1=71【★】

  【算法学生能说出几种就是几种,不追求多与全。】

  3、比较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相同点:都是加法等。

  不同点:后一道题,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4、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其他几种方案,看看还有哪些方案不合适。(学生根据“限乘68人”以及计算出的得数加以判断。)说说你喜欢那种计算方法或者你觉得最简便的计算方法。 【渗透择优思想,有★的算法要充分肯定】

  (二)两位数减两位数

  1、通过算式验证,我们的最佳乘船方案通过。可是光明小学的同学们并没有听咱们的。他们让二(1)(2)班同乘一条船,板书:23+31=54,指名直接说得数。

  2、出示例2主题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限乘68人,二(1)(2)班只坐了54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可能提出:

  (1)二(3)班还能上多少人?

  (2)二3班还剩多少人?

  3、解决第(1)个问题。

  (1)组织学生列式,板书:68-54=

  (2)同桌互说算法。

  (3)汇报交流,强调对位。

  4、解决第(2)个问题。

  (1)你会列式吗?板书:32-14

  (2)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算法?学生独算,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师板书口算结果32–14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1)竖式

  (2)拆分法,即把减数拆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如:32-10=22 22-4=18

  (3)拆分凑整。如:32-12=20 20-2=18 。

  5、小结:

  (1)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2)说明:在以后的'计算中,可以用你喜欢的算法进行口算。

  6、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口算方法

  (1)今天学的什么?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

  (2)你有什么收获?

  (四)练习巩固,形式多样

  1、游戏:和小动物交朋友。猜猜小动物后面是几?(猜猜得数的十位上是几?)

  23+35= 8 25+38= 3 33+52= 5 67+18= 5 54-15= 9 54-38= 6 52-24= 8 39-26= 3 2、找错误

  34+23=66(看错数位)

  45+33=75(忘加另一个加数的个位)

  26+57=83(正确)

  68+14=72(个位满十,没有进一)

  3、57+36=93 57-36=21

  从图中你能知道这个游戏怎么玩吗?说一说(培养学生看图理解的能力)

  4、小小商店,分小组,分角色进行实践,让学生体会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数学的价值。

  (五)归纳总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加法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借助学具的直观操作,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明白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的道理。掌握计算方法,并会笔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能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目标解析:

  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亲身经历个位上不够减时应该从十位退“1”当“10”来减,同时在交流、计算中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笔算的算法。

  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并会笔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明白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一)口算。

  15-7= 20-8= 17-9= 13-7=

  指定某名学生说说口算时是怎样想的,提示:利用小棒来说明理由。

  (二)课件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三名金牌榜”情境图。

  代表团

  金牌数

  中国

  51

  美国

  36

  俄罗斯

  23

  1.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有关减法的什么数学问题吗?

  3.学生汇报有关减法的数学问题,收集如下:

  (1)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美国比中国少多少枚金牌?)

  (2)中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俄罗斯比中国少多少枚金牌?)

  (3)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俄罗斯比美国少多少枚金牌?)

  4.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3),指定某名学生板演,全班交流,笔算时应该注意到什么?

  (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5.学生根据问题一、问题二列出算式:51-36=,51-23=

  【设计意图:复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计算能力的平台,这个展示过程,激活了学生已有的两位数减一位数、100以内不退位减法的知识经验,也是帮助学生理解10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做好铺垫,完成知识的迁移、提升,为后续的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尝试练习,制造冲突。

  1.学生试着口算51-36= 。

  2.尝试列竖式计算,同桌交流遇到的困难。

  3.指定某名学生汇报,引发冲突:个位上的数不够减。

  (二)动手操作,建立表象。

  1.小组内借助小棒进行探究,教师巡视。

  2.汇报交流,理解算理。

  预设:①11-6=5,40-30=10,5+10=15

  ②10-6=4,4+1=5,40-30=10,5+10=15

  问:为什么都要拆开一捆啊?

  3.课件演示摆小棒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三)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1.根据摆小棒的过程,学生列竖式计算,同时指定某名学生板演。

  2.全班交流,掌握算法。

  (1)个位:当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该怎么办呢?当被减数的十位上退1后被减数的个位上就是多少?个位上减得的差是多少?它表示什么意思?(提示:几个几)

  (2)十位:现在被减数的十位上是多少?十位上减得的差是多少?这时减得的差表什么意思?(提示:几个几)

  (3)结合摆小棒的过程,列竖式计算。

  (4)学生交流:个位和十位分别怎样算?并形成如下板书:

  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退位点记住点。

  3.练习巩固。

  列竖式计算问题(2):51-23,指定某名学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

  (四)运用知识,拓展提高。

  1.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小明到书店买了一本24元的书,付给售货员50元,应找给小明多少元?

  2.学生列式,并列竖式计算,指定某名学生板演,然后全班反馈,强调:从十位上退“1”后,个位上要算10减3。

  3.比较51-36和50-24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五)观察比较,全面认识。

  今天学的列竖式计算和前面学的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背景,体会减法的意义;借助学具帮助学生理解100以内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有效地沟通了算理与算法之间的联系。同时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一)教材第19页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同时指定某名学生板演,强调:退位点要点。

  (二)教材第20页的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然后全班交流,着重强调:十位上应该怎样算。

  (三)教材第21页的第6题。

  课件逐题出示,学生抢答,说明错误的理由,然后强调计算时注意的问题。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着重让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活跃了课堂气氛,能轻轻松松做数学。】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动手操作中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觉得自己学得如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评价,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五、课后小练笔

  教材第20页第4题。

加法教学设计10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有理数的加法(一)”,“有理数的加法”说课教案、课堂设计及教后反思。本节课选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这一节课是本册书第二章第六节第一课时的内容。下面我就从以下四个方面一一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分析数学大纲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有理数的加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初一阶段完成。有理数的加法作为有理数的运算的一种,它是有理数运算的重要基础之一,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

  2、就第二章而言,有理数的加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有理数这一章分为两大部分----有理数的意义和有理数的运算,有理数的意义是有理数运算的基础,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是这一章的难点,但混合运算是以各种基本运算为基础的。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合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从以上两点不难看出它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很重要的。

  接下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结合微机显示)

  教学大纲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依据。教学大钢规定,在有理数的加法的第一节要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运算。因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是:“(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2)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3)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准确运算;(4)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2、能力目标是:(1)培养学生准确运算的能力;(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3、德育目标是:(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与小学学习的在正有理数和零的范围内进行的加法运算的意义相同,让学生理解即可,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由于本阶段的学生很难把握住事物主要特征:如异号两数、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和互为相反数之间的关系,这就对法则的理解造成困难。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是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

  二、教材处理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很牢固地掌握了正数、负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因此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生动形象的事例,让学生充当指挥官的角色,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从而获取知识。在法则的得出过程中,我引进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微机,让学生在微机演示的一种动态变化中自己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这不但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直接地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法则的应用这一环节我又选配了一些变式练习,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这些我将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具体体现。而且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使课堂在学生的参与下积极有序的进行。

  三、教学方法和数学孚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1、引入:再课堂的引入上,开始我本打算选择教材上的例子,但是它过于简单。并且不宜于引起学生的注意,所以我选择了学生们感兴趣的军事问题,让学生在充当指挥官的同时,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且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探索规律:法则的得出重要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我通过了一个小人在坐标轴上来回的移动,使学生在小人的移动过程中体会两个数相加的变化规律。由于采用了形式活泼的教学手段,学生能够全副身心的投入到思考问题中去,让学生亲身参加了探索发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最后由学生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补充,从而得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3、巩固练习:再习题的配备上,我注意了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习题的配备由难而易,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发展。并且采用男生出题,女生回答;女生出题,男生回答,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解决各种问题。

  4、归纳总结:归纳总结由学生完成,并且做适当的补充。最后教师对本节的课进行说明。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达到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目的。

  课堂设计及课后反思

  我9月19号在阿城市第五中学上了一堂数学公开课,由于得到通知的时间比较仓促,所以准备的不算充分。在各个方面一定存在着疏漏和缺陷,在这里请大家多多指教。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问题的引入:在问题的引入上。新课标规定应从实际情景入手,并且使学生能够对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我采用了敌军对我军进行小规模军事侦察的问题,使学生处在一个指挥官的角色。对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并且在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情况,作出实际的操作,使学生明白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我感觉在问题的引入上问题过于简单,使学生思考的范围过于局限。没有出现比较热烈的学习气氛。所以问题的引入应加大深度,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问题的探索:在问题的探索上,我采用了一个小人在坐标轴上来回行走,产生一种动态效果,使学生在充满好奇心的状态下,在老师提供的情景下,在具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主动的获取知识和技能。但在整个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法则的得出上学生的总结出现了一些问题,我再处理时由于怕时间不够充裕所以学生出现的问题我给作出了解答,其实这里应由学生自己来解决,这样对学生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三、习题的配备:整个习题的配备大致是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的,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多种形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并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学生对加法法则的理解进一步的加强。在讲解完例题后,让学生互相提问,以促使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创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在最后的习题配备上,让学生对两个加数及和之间的关系作出判断,并且对各种情况作出讨论,达到本节课的一个高潮。促使学生的思路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但我总体感觉习题的量不够充足,学生的练习机会较少。

  四、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加法教学设计11

  加法的简便运算(1)

  教学内容:P20:例3“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你能说出是哪两个吗?你能举出例子说说吗?

  2、导入新课(师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课件出:题目中有哪些已知条件?求的问题是什么?

  2、你能列出算式吗?

  3、你能很快算出此题的答案吗?你是怎样计算的?与同桌交流。

  4、在此题中,你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115+132+118+85

  =115+85 + 132+85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

  5、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425+14+186 75+168+25

  6在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6+( )=75+( ) ( )+38=( )+59 24+19=( )+( )

  a+57=( )+( )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 a+400=400+a

  3、P20做一做1、2

  五、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加法的简便运算

  115+132+118+85

  =115+85 + 132+85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

  第4时 加法的简便运算(2)

  教学内容:P21:例4“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减法的特殊规律并选择运用进行简算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的道理。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生疑

  1、竞赛

  出示两组题,分组计算,比赛看哪组同学即对又快?(幻灯)

  第一组 第二组

  72-6-4 72-(6+4)

  85-8-2 85-(8+2)

  126-70-30 126-(70+30)

  根据比赛的结果提问:男同学输了,服不服气呀?你们就不想知道女同学为什么能算得又对又快吗?

  2、发现: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猜想:观察三个等式,激励学生大胆猜测: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发表自己的说法)

  4、师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5、师提问:是不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都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呢?

  6、举例验证

  7、师小结:大家善于观察,善于动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刚才大家通过观察发现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板书:简便)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创设情景引出例题)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如果让你自己去旅行,你能行吗?不要着急,李叔叔给大家介绍了一个旅行法宝——《自助旅行》指南。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旅行时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1.出示情境图

  师:李叔叔在外出旅行前,他就仔细的查阅了这本书的资料。从图上,你能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

  (数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 尝试各种算法 师:“还剩多少页?”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自己先列式算算看,计算好后把你的思路跟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看谁的算法最多。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都是怎么计算的?把你的思路跟大家分享一下。 指名上黑板板演算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 234—34—66

  =168—34 =234—100 =200—66

  =134 =134 =134

  思路1: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就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即234-66-34

  思路2: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66+34)

  思路3:总页数里减去今天的页数,再减去昨天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34-66

  师:同学们想出这么多种方法,讲得都很有道理,你更喜欢哪一种?把你的理由讲给同桌听一听。

  4、引导学生理解:至于哪一种方法更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5、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发现了要想使计算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才选择具体的算法来计算,我想下面的这道题你们也一样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解决。如:将例4的总页数改为266页,让学生自己选择算法,使计算更简便。

  5、⑴独立列式计算;⑵指名板演

  6、那“145-34-86”这道算式可以简便计算吗?看来,在今后计算时,我们要观察算式数据有什么特点,然后运用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三、巩固练习:P21做一做1、2

  小结 :今天利用我们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什么数学规律?这些规律可以使计算怎样?但在计算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加法的简便运算(2)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 234—34—66

  =168—34 =234—100 =200—66

  =134 =134 =134

加法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进一步理解小数加、减计算的算理,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结合现实情境,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的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

  学生完成练习八的第7题

  学生直接把结果写在书本上。

  学生完成后,指名交流得数,

  同桌互批, 全对的打一颗星。

  (二)自主练习,巩固算法

  学生独立完成, 练习八第8题

  0.45+2.85= 17.6+3.9=

  6.1-5.78= 143.9=

  集体校对,分别订正。

  说说计算时的注意点。

  提醒: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一定把小数点对齐后加减。

  (三)分层练习

  练习单

  1.练习八第9题。

  学生独立练习

  说说如何思考的过程。

  如何求王晓芳比李明跳的低的高度,数量关系式怎样?

  2.练习八第10题。

  (1)读取题中表格中的信息。

  (2)完成书中的三个问题。

  提醒:正确找到他的最高体温和最低体温,开始时的体温和一天结束时的体温。

  3.练习八第11题。

  (1)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

  (2)同桌互相再提一些问题进行解答。

  点拨:妈妈付出40元,求找回多少元,可以用付出的钱减去物品的价钱。

  提醒学生提出问题时不要随意增加条件,符合用加减法计算的意思。

  4.练习八第12题。

  学生独立练习

  全班交流,说说如何思考的。

  点拨:要求这一天一共耕地多少公顷,要知道上午耕地数和下午耕地数,根据书本上的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下午的耕地数。

  5.创编题

  ① 修一条公路,已经修好了136米,比剩下的少86.4米,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

  点拨:先求出剩下的米数,再求出公路的全长。

  ②一桶油连桶重10.5千克,用了一半后,连桶还重6千克,原来的油和桶各重多少千克?

  点拨:先求出半桶油的重量,然后乘2求出一桶油的重量,最后求出桶的重量.关注学生不同的方法。

  6.智力迷宫(练习八中思考题)

  (1)学生自己独立审题,小组交流想法。

  (2)请学生自己解答,再次说说想法。

  教师提示:引导学生先写出5.1一( )=2.76,利用已有经验算出减数,然后再用5.1加上算出的这个数。

  (四)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38页的第1、3、5题。

  《补充习题》第39页6、7.

  提高题:

  小马虎在计算3.42加一个一位小数时,由于错误地把数的末尾对齐,结果得到了4.25。正确的结果应当是多少?

  (五)家庭作业

  《课课练》44页。

加法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结合律。

  2、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3、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应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实际意义,感受到加法结合律的价值,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一定得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根据加法交换律在( )里填上恰当的数。

  20+34=( )+( )

  a +100= ( ) + ( )

  二、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三、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四、出示自学指导。

  1、认真看课本29页的例2。想想(88+104)+96先算什么?后算什么?88+(104+96)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104+96”要加小括号?

  2、(88+104)+96与88+(104+96)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观察后比较(88+104)+96

  与88+(104+96)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五、检测。

  1、根据自学指导检测。

  2、习题。

  (1)根据加法结合律填空。

  (136+157)+143=136+( + )

  (288+495)+105=288+( + )

  (○+□)+△= ○ + ( + △ )

  (a+ )+ = +(b+c)

  (2)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填数。

  53 + 36 + 6 4 = ( ) + ( + )

  4 8 + 2 7 + 6 2 = ( )+ ( + )

  8 9 + 1 2 5 + 1 1 =( + ) +( )

  3 5 0 + 3 7 4 + 6 5 0 = ( + ) +( )

  (3)不用计算,把左右两边得数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a: 76 +1 8 + 2 2 1、( 2 7 + 7 3 )+ 4 6

  b: 4 2 + 2 4 + 5 8 2、 7 6 +( 1 8 + 2 2 )

  c: 3 1 + 1 9 + 6 7 3、 2 4 +( 4 2 + 5 8 )

  d: 2 7 + 4 6 + 7 3 4、( 3 1 + 1 9 )+ 6 7

  (4)哪个算式计算最简便,就把表示哪个算式编号的字母填在□内。

  78 +157 + 22 □

  A 78 + (157 + 22)

  B 157 + (78 + 22)

  C (78 + 157)+22

加法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教学加法交换律。

  1、一年一度的学校运动会又即将举行了,学校的同学们都在做充分的准备。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请学生回答。

  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③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④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其中的这两个问题:

  在黑板上张贴: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们能马上口头列式并口算出结果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追问: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解决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完成板书:1728=45(人)

  为什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一样?

  4、你们能用一个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吗?教师继续板书:2817=1728

  这是一个等式,仔细地观察一下这个等式,你们有什么发现?在等号的两边,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同桌交流并汇报)

  5、你们能够自己模仿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算式,并追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

  6、我们再仔细的观察这几个算式,从中你们发现什么规律?(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符号或文字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

  教师巡视,并作相应的辅导,板书学生回答的一些符号表示的算式。并追问:你这样表示,每个符号分别表示什么?

  7、同学们都自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你们的发现,那你们想不想把这些算式都统一呢?国际上一般用字母来表示这些规律,假如我们用a来表示第一个加数,用b来表示第二个加数,那这些算式能够怎样来表示呢?板书:ab=ba。

  8、教师小结知识点: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板书:运算律。教师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学生齐读一遍。

  9、其实加法交换律我们早就会用了,想想看,什么时候我们用过?(在验算加法时用的就是加法交换律)

  二、学习加法结合律。

  1、刚才通过解决第一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第二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看看我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2、你们会自己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回答,教师有意识的板书:

  (2817)23=68(人)

  28(1723)

  (2823)17

  28(2317)

  (2317)28

  23(1728)

  交流不同的算法。

  下面,我们就来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2817)23 28(1723)

  (为了看得清楚,我们给2817添上括号)

  4、观察或计算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参与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结果一样;运算顺序不同)你们能用什么符号连接?教师板书:

  (2817)23=28(1723)

  5、出示:下面的Ο里能填上等号吗?口算或计算一下。

  (4525)13Ο45(2513)

  (3618)22Ο36(1822)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6、看着黑板上的板书,你们从中有了什么新的发现?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学生小组交流后大堂再交流。

  7、这样的描述太长又难记,你们从第一个运算律中能得到启发,用简便的方法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自己尝试写一下。

  板书:(ab)c=a(bc)

  a、b、c各代表什么?(ab)c表示什么?a(bc)表示什么?

  教师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女生代表交换律,男生代表结合律。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出示小黑板)说说是怎么想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第1行。

  4、插入“朝三暮四”的故事,来听个“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只桃子。几年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只桃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只桃子,不知道你们同意不同意?”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象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这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只,晚上再给你们三只,这样该可以了吧?”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桃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的在地上翻滚起来。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哪些想法?

  让学生通过故事得出:猴子很愚蠢,因为总量不变,只是老人采用了加法交换律。

  5、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男生做第一行,女生做第二行。表扬女生快,知道为什么吗?

  使学生初步感受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6、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师:你能很快地找出哪两片树叶上的数的和是100吗?

  学生在书上连线,同桌相互校对。

  师:看来,在计算过程中,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看到数字就能很快地判断出能不能凑成整百数。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教学反思:这节课主要教学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从创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

  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

  的问题意思。同时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理念。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几组算式,从中总结出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学生能较快的体会出这两种加法的运算律,但在总结、交流加法的结合律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教师应适当的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要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记忆加法的运算律,提高学生掌握能力。学生的记忆方法过于单调,教师应在开发学生思维上多下功夫。几个层次的练习,内容丰富,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从验算中明白了其理论依据,从故事中分析出了其中蕴涵的运算律,既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在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第4小题时,注意让学生说清应用的运算律,这样才能为以后教学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作好铺垫。很可惜,我引导得不是最合适,学生自己发现的不多。整节课,由于新授部分花时较多,显得稍有拖沓,导致了有些练习来不及处理。

加法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水小数同样适用,并会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加法运算定律?生: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师:你能用字母把它们表示出来吗?(学生说,教师板书)生: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师:我们学这些运算定律的目的是什么?

  生:学这些运算定律是为了帮助我们进行简便计算。

  师:下面的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计算后,你发现了什么?

  3.2+0.5○0.5+3.2(4.7+2.6)+7.4○4.7+(2.6+.4)生:相等,两个小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三个小数相加,先把前两个小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结果不变。

  师: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的运算定律页同样适用。应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计算简便些、我们今天就学习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板书)

  二、自主探究

  出示例4.计算0.6+7.91+3.4+0.09

  师:上面的算式属于什么算式?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呢?

  生:上面是连加算式。按照运算顺序,从左往右计算,计算出的小数如果末尾有0要去掉。

  师:自己试着计算一下。(学生独立完成,板演)0.6+7.91+3.4+0.09=8.51+3.4+0.09=11.91+0.09=12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想到其他的计算方法吗?生:整体观察算式发现,如果交换7.91和3.4的位置,这样0.6与3.4、7.91与0.09都可以凑整计算,也就是说在运用加法交换律后,再继续使用加法结合律就可以使计算更简便些。

  师:你会解答吗?

  (学生独立完成,板演展示)0.6+7.91+3.4+0.09

  =(0.6+3.4)+7.91+0.09)=4+8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把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你有哪些收获?

  生1: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小数加法中同样适用,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得计算简便些。

  生2:计算小数加、减法,可以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也可以根据算式的特征,灵活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本课时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整数加、减法中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在计算时,我们要先观察算式中的数据,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简便算法。

【加法教学设计(集锦15篇)】相关文章:

加法教学设计11-24

加法教学设计15篇11-28

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反思11-17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08-06

教学教学设计06-15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4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集锦15篇)06-21

幼儿园教学设计集锦15篇11-17

观潮教学设计12-04

《颐和园》教学设计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