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猴王》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美猴王》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美猴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理清结构层次,围绕课后思考与练习自习课文。
2、合作学习: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提倡小组的合作精神,碰到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通过想象画出心目中的美猴王,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帮助。
3、探究学习:课文较浅显,学生可以自学,因此,可延伸拓展到整部小说,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阅览室查阅有关《西游记》的资料,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小说的内容等。
设计思路
1、美猴王是《西游记》作者热烈歌颂的一个英雄人物,也是我们喜爱的亲密朋友,他美在哪里?小小的猴子如何成王?我们要了解美猴王天地生成,聪明灵巧,本来超群,有胆有识,深孚众望的特点,能有层次地复述课文,做到连贯、流利、清楚。
2、美猴王是一个神、猴、人三一体的形象?要理解神话小说的特点和孙悟空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3、这篇课文是培养学生想像力的好教材,要求学生在充分预习课文、观看录像的基础上每人绘一幅画,进行观赏、评比。
4、课文组织学生阅读原著,开展讲故事比赛,引起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进行片断说话训练,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1、学生方面:布置预习课文,到阅览室阅读《西游记》这部书。
2、教师方面:制作课件,刻录《西游记》第一集与课文有关的部分;为了帮助学生复述课文,美猴王美的几个部分在多媒体上投影出来。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简洁的导入。
教师:孙猴子是我国家喻户晓、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我这样说对不对?
学生:应说孙悟空,不能说孙猴子。
教师:美猴王--孙大圣--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本身有个发展过程。他是神、猴、人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最初是石猴,由于本来高强,又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便成了猴王,而且前面加了重要的字:美。那么美猴王究竟美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本文。
2、检查学生课前了解有关作者吴承恩以及神话小说《西游记》的简介。
3、自由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请一名同学主持听写,二名同学上黑板写,其他同学写在课堂笔记本上,完成后让学生自己点评,师生共同校正错误。
听写词语:
镌
迸裂
麋鹿
瞑目
石碣
天造地设
滔滔不竭
力倦神疲
拖男挈女
瞑目蹲身
喜不自禁
抓耳挠腮
第二教学板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课文虽是节选,但情节清晰,内容完整。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这是情节的开端,写石猴的出世。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这是情节的发展,写石猴的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自然段),写石猴的山间生活。
第二层:(第3自然段),写众猴玩耍,以及发现了瀑布。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迸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好猴到省得受老天之气),写石猴发现水帘洞。
第二层(从众猴听得到完),写石猴带领众猴迸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围绕课文让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经过筛选确定三个主要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1、本文塑造了美猴王的形象,美猴王美在哪里?
2、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二、教师深人巡视,参与讨论,由学生回答得出以下的答案。
1、引导学生从石猴的身世、行为、语言等几个方面探讨,得出美猴王的美表现在:身世美、行为美和言语美这三个方面(利用多媒体投放出对此的概括)作者通过这三方面生动的描写,主要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和带领群猴迸住这两件事的描述,刻画了美猴王这个令人喜爱的形象。
2、学生通过讨论明确:这是个聪明荧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字众望的猴王。
3、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
三、看看议议画画--讲讲--写写,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摄取有益的东西,提高人文素养,学习美猴王的聪明勇敢、有胆有识。
1、观看录像,放映《西游记》第一集与课文有关的部分,边看边思考:美猴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2、讨论美猴王的性格特征。
明确: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探字众望,他是猴,是人,又是神。
猴,表现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他的传奇性。
3、体验感悟
4、选自己喜欢的部分美读。
《美猴王》教学设计2
教学创意
借虚拟情境和现代网络知识来引读名著。
教学目标
营建开放而有活力的综合学习的语文课堂。
教学理念
语文课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要点
1.抓住动作语言描写来分析石猴形象。
2.把现代信息技术与《西游记》的有关内容有机结合,以扩展学生视野。
教学过程
课前两分钟视频展示猴王各种形象,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联想。
(一)温故知新
学生根据第一课时学习及课下准备,以小组合作形式,使用各种文艺形式演绎《美猴王》,如评书、快板、歌唱、讲故事等方式,目的是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同学们,你们改编的《美猴王》完成得怎么样了?
学生七嘴八舌地表示准备就绪,并跃跃欲试上前表演。其中,一组同学表演评书《美猴王》;一组同学表演快板《美猴王》;一组同学采用“猴哥”曲调改编《美猴王》成歌。虽然改编水平不高,但形式多样、场面热烈、内容丰富。
(二)虚拟情境
教师使用电脑课件,以漫画配旁白的形式虚拟一事件:在某偏僻小镇有一名叫王xx的人,近来自称为美猴王下凡,吹嘘自己神通广大,广招猴子、猴孙,妖言惑众,把当地搞得乌烟瘴气,现紧急动员有识之士分析一下美猴王到底是猴是人还是神?
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教室沸腾了,学生的讨论超过了平时的小组界限,他们显然被这种形式所吸引,这样的形式、内容激起了他们参与的欲望。(给学生三分钟集体讨论时间)
教师:你们讨论结果如何?
学生1:我们小组认为美猴王是神!
学生2:我们小组认为美猴王是猴!
学生3:我们小组认为美猴王是人!
学生4:我们小组认为美猴王是神猴!
学生5:我们小组认为以上观点都不对。
教师:那好吧,你们准备好材料进行辩论。
教师引发学习自由辨论,明确辩论要有理有据。支持观点的依据可以在课文中找,也可以在原著中找。出示电脑大屏幕,按顺序提出以下问题进行提示:
1.石猴是怎样来到世上的,为什么要写它的来历?
2.石猴在山中生活是怎样的?表现了他的什么特性?
3.当众猴发现瀑布飞泉时,石猴是怎样摩拳擦掌,这说明了什么?
4.在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和率众猴进入水帘洞的过程中,重点描写了他的哪些动作和语言,为什么要写这些?
(三)自由辩论
生:“我方认为美猴王是神,理由是美猴王是由一块仙石内育仙胎,一日迸裂,产一石卵,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出世如此奇异,非地球上任何生物所能比。怎么不是神?”
“我补充刚才同学的说法,除了美猴王出世神异之外,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也显示了超人的本领,如把定海神针想变多大就变多大等等。种种表现,都是神的表现。”
“我方认为美猴王不过是一只猴,课文中写了它的生活习性:‘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朝游峰洞。’另外它的一举一动猴性顽劣,与猴并无二异,顶多算有点神气儿的猴。刚才同学说它是神,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
“我方认为美猴王是人的形象,课文中语言描写,如众猴发现水源却不敢控源时,石猴显示出超人的领导才能,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当石猴控源成功时,他说,列位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只有人才有这样的思维,这样的要求。至于说他有神气、有猴性,那是作家吴承恩给这人物披的外衣。所以我们坚持认为他是人的形象。”
又一学生:“我刚才仔细听了你们的发言,我认为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但是,我从你们的辩论中获得了灵感,美猴王既不是猴,也不是人,更不是神,是有猴性、有人性、有神气的那么一个东西,是什么我说不好。”
当学生明确美猴王既不是猴,也不是人又不是神,但又说不清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再播放美猴王的各种银幕形象的课件,适时点拨:这是文学艺术形象,作家常常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段,塑造人物形象。其实美猴王既不是纯粹的猴,也不是纯粹的人,更不是纯粹的神,他是吴承恩先生成功塑造的一个集猴性、人性、神性于一身的文学艺术形象,任何想借文学形象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目的的人,只能证明他的浅薄无知。
(四)回到虚拟情境,引导学生批驳社会现象,总结陈词
学生1:“综合以上同学们所说和老师您讲的,我认为美猴王的确只是一个文学形象,它是虚构的,虚拟情境中那位叫王xx的.人,也许也知道这一事实,他是别有用心,想发财、想出名之徒,我看应该把他绳之以法。”
学生2:“我补充刚才同学的发言,王xx事件的出现,证明王xx所大搞迷信的地区教育落后,人们文化水平低,如果当地人们都受过像我们今天这样的教育,就不会让王xx兴风作浪了。”
师:“他们二位的发言非常深刻,通过辩论我们终于拨开迷雾见青天了!”
(五)过渡板块
播放课件:动画片《西游记》主题歌《猴哥》。目的是打开学生尘封的记忆,拓展无限的联想。
给学生十分钟时间讲《西游记》故事。学生讲了《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火焰山》、《流沙河》、《高老庄》等等。
课件演示:介绍网络知识。什么是网站,什么是是网页及网络内容形式等。
师:现在要让你们班做一个美猴王网站,请同学们合作设计网页。集体讨论研究制作。
大家简单谈谈自己的意图:
“上我们的网,你能看到精美的美猴王影视形象,你能查到孙悟空八十一难的故事。”
“我们做的网页是专门搜集评论美猴王的文章的,如果你想知道别人是怎么看美猴王的,请查阅我们的网页。”
“我们小组决定做一个有关美猴王的民间俗语、谚语、成语的网页。”
“我们小组决定做一个专门是美猴王图片的网页。”
师:同学们,我们把今天未做完的网页作为作业吧,过几天咱们开个展览。
(六)抛砖引玉
师:中国古典文化灿烂辉煌,我们用两课时是不能领会它的博大内涵的。老师只想抛砖引玉,假如通过我们的学习,你对古典文化开始有点兴趣,那赶快读名著吧,知识的宝藏等着你们去挖掘。
教学反思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所以我设计一个具有浓厚现实色彩的虚拟情境,使用自由辩论的方式来分析美猴王形象,达到了我预想的效果。综合性学习提倡跨领域学习,所以我使用网络知识请同学们做网站,设计网页,立意是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又兼容并包,一举多得。虽然存在一定问题,如:有近一半学生对网络一无所知,但这种缺憾会给他们以强烈的震憾,引导他们去探究未知的领域。综合性学习强调合作精神,所以我都采用小组合作式、集体讨论式完成问题探究过程。
《美猴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灵通、迸裂、避暑、楷书、造化、顽劣、明明朗朗、喜不自胜、天造地设、伸头缩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2、学生准备:查找字典、资料自学课文,理解难懂的字词并做出注释,标注出实在不理解的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
2、你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吗?
二、明示目标
同学们,这个嫉恶如仇、英勇无畏、而又极具反抗意识的孙悟空从哪儿来?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美猴王》。
二、初始通读
1、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初步读了课文,你觉得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何不同?(语言上不同,难读,不好懂)
2、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再次学习课文。老师相信这点困难一定难不倒你们,你们一定能做得很好。
出示自学要求: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找出自己读不懂得词语、句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读课文,纠正错误读音,然后组内交流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并由组长把发现的问题整理出来。我们要比一比哪个小组学习得最认真,学习的效果最好。
4、检查:
课件出示生词,认读:
迸裂、麋鹿、瞑目、石碣、镌刻、……
交流词语的理解。
大造化、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5、理清课文的顺序,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寻找方法,帮助自己理顺思路,尽可能详细的复述课文。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总结方法:
全文内容以石猴为中心理思路:出世——生活——探险——称王
6、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呢?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可简单写上自己的批注。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指名读你喜欢的段落,说一说理由。
二、品味精读
(一)美猴王显然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美猴王“美”在何处?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结合文中语句品评。
(1)美在出身神奇——名山仙石,天真地秀,日精月华,化而为猴,却五官具备,四肢俱全。神奇的出身为美猴王神奇的本领做铺垫。
(2)美在行动活泼——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朝游峰洞。自然风光很美,石猴的行动活泼自在。
(3)美在行动勇敢——三次“瞑目蹲身”跳进跳出,动作敏捷,胆量超群。
(4)美在语言形象——“我进去!我进去!”“大造化!大造化!”“没水,没水”,在这重复的语言中,猴性尽显,急躁好胜的神态如在眼前。
《美猴王》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美猴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自《西游记》第一回。讲述了美猴王的来历。
课文虽为节选,但结构清楚,情节完整,语言通俗,内容较为浅显,一课时完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分析小说中的艺术形象;培养学生初步文学欣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欣赏体会美猴王勇敢机智、敢说敢做、深受众望的品质。
教学重点:
把握美猴王的艺术形象,提高文学欣赏水平。
教学难点:
对文学作品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教学突破:
调动多种方法揣摩艺术形象,引导学生抓住美猴王的动作、语言描写进行感悟。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幼稚转向成熟的阶段。他们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他们不喜欢被动的听课,而是想做课堂的主角;他们不喜欢被动的接受教者的指问而是想向对方提问题;他们不喜欢被动的接受现成的答案而是想用自己的观点解释问题。那么,新的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适合学生的要求,给了学生说话的机会,驰骋的空间。
设计思路:
1、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加强个体尝试,培养参与能力。
2、《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而我们的学生已具备搜索信息的条件,但应在能力方面加以培养。
3、中学生应加强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4、《西游记》是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读物,应让学生增加对该书的了解。同时也是让学生接触、阅读文学名著的契机。
5、美猴王是作者热情赞颂的英雄形象,也为中学生所喜爱,甚至佩服得五体投地。今日有幸争做美猴王,不也是快乐的事吗?
教学创意:
读中议 唱中画 演中学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资料。电影《西游记》片断、歌曲《猴哥》。
学生:查阅《西游记》有关资料。
教学流程(五环节自读尝试模式)
一、 定向
(一)导语设计
预测:出示图片、讲故事、谈《西游记》、说说孙悟空、唱歌
(导语由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开课伊始,就能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二)确立目标
预测:扫清文字障碍、把握情节、分析形象、体会语言特点。
(目标由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结合本课特点、综合教者的意见共同归纳认知并明确重点。体现自主与合作的有机结合。)
二、自读
(一)播放故事片《石猴初问世》,增加学生感性认识。
(二)整体感知:标注自然段,圈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扫除文字障碍,进行必要的字词教学。同时理清情节思路。(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直观、形象的特点,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的活动,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三、讨论
小组交流学生自读过程中已经解决或尚未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小组代表发言汇报。以学生自提问题、自解问题为主,教者适时引导。围绕课文情节分析美猴王性格特点,解决重点,师生共同完成板书设计。(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航作用。)
四、点拨
设计问题如下:
1、请说出与孙悟空有关的故事,并简单分析其性格。(至少两个)
2、请说出《西游记》中其他几个典型人物。(至少六个)
3、请说出与猴有关的成语或歇后语等。(至少三个)
4、假如孙悟空来到你身边,答应送你一根毫毛,满足你一个心愿,你的愿望是什么?请说明原因。
(在学生自读、讨论基础上,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对课外知识加以储备的兴趣。)
五、总结
1、在《猴哥》的歌声中作画。
2、编排现代版《西游记》。
3、瞑目遐想,再现课文情节。
4、根据课文内容为《猴哥》歌曲改词。
(学生依据自身兴趣爱好,自选内容进行才艺表演,巩固知识,迁移能力,体验尝试的快乐。时间有限可课后完成。)
《美猴王》教学设计5
知识目标:把握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学习小说中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法;体会本文语言通俗,简洁,生动的特点。
能力目标: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观察等多种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把握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播放《西游记》的片头曲,让学生一边听一边跟着唱,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听完后让学生说说歌中的石猴还有哪些称号。这样的问题学生张口就来,都抢着说。接着老师引导:每一个称号后边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那么“美猴王”这一称号是怎么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猴王》这一课。(幻灯片1、2)
二、作者作品(印发)
1、 关于作者(幻灯片3、4)
吴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人,汉族,明代小说家。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官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的认识,使他运用志怪小说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怒。
2、 关于《西游记》(幻灯片5、6)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吴承恩编写而成。此书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传奇故事。它是我国古代小说史上最杰出的一部长篇神话小说。
全书可以分为三部分:(幻灯片7)
第一部分(1——7回)叙写孙悟空的历史,交代他被众猴拥立为王,得道成仙,大闹天宫,结果被如来佛降服在五行山下。
第二部分(8——12回)写唐僧取经的原因,包括如来佛造经,唐僧出世,魏征斩龙,唐太宗冥游,唐僧应诏出发取经。
第三部分(13—100),写取经的经过,这是全书的主体,主要写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途中战胜八十一难,终于完成任务。
3、 什么是神话小说?(幻灯片8)
它源于以神为中心的古代传说。古人不能分清人和神的概念,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具有同人一样的生命,往往借神话去说明一切,把它作为一个民族的共同信仰。这些神话在民间流传广泛,经过后人不断加工而写成小说,叫做神话小说。
三、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幻灯片9)
遂迸裂麋鹿瞑目径
石窍石碣镌刻
2、解释词语(幻灯片10)
开辟径镌石碣窍瞑目
天造地设力倦神疲滔滔不竭
3、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幻灯片11)
明确:本文写了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的故事。
四、整体感悟
1、播放大型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与课文相符的情境朗诵视频。让学生通过动态的画面和人物精彩的表演来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幻灯片12)
2、学生讨论,整理课文层次,理清故事情节。(幻灯片13)
开端(第1段):石猴出世
发展(第2、3段):山间生活,发现水帘洞
高潮与结局(第4段):自荐探泉,被拥为王
五、课外作业(幻灯片14)
1、妙词锦句积累: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和词语摘抄下来。(句子:4个,词:6个。)
2、预习思考:(1)美猴王“美”在哪些方面?
(2)美猴王有哪些性格特点?
(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六、板书设计
14、美猴王
吴承恩
开端(第1段):石猴出世
发展(第2、3段):山间生活,发现水帘洞
高潮与结局(第4段):自荐探泉,被拥为王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
复述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石猴来到世上、成为美猴王的故事,做到有表情,适当配以动作。(幻灯片15)
二、阅读理解,合作探究(幻灯片16)
1、美猴王“美”在哪些方面?
2、美猴王有哪些性格特点?
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明确1:身世美、行为美、语言美(幻灯片17)
明确2: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得众望。(幻灯片18、19)
例如: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勇敢灵巧、本领高强)
忽睁眼抬头观看……再看……看罢多时……左右观看。(胆大心细、善于观察)
提议“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聪明过人、见识超群)
“何不拜我为王。(深得众望)
明确3:集“猴”、“神”、“人”的特点于一身(幻灯片20、21)
例如:猴(1)和山间其他孽类友好相处,和它们“为伴”、“为群”、“夜宿”、“朝游”。
(2)猴进洞时和进洞后的种种表现都是紧扣猴子的特性写的,把顽劣的'猴性写得神态毕肖。
神(1)石猴是天地生成。(2)石猴一出生“却会行走跳跃”,寻找食物。
人(1)石猴“跳”出来,应声“高”叫“我进去!我进去!”这说明他胆大超群,不同一般。
(2)称王后,石猴正名为“美猴王”,众猴礼拜,俨然一个独立的“猴类社会”,这些事都带有明显的人类社会属。
三、分析美猴王艺术形象的现实意义(幻灯片22)
小组讨论交流:
1、在猴王的身上,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和理想?
2、我们今天应从猴王身上学习些什么?
明确:《西游记》中最光辉的艺术形象是孙悟空,他是一个集猴、人特点于一身的理想化艺术形象。他在人民心目中是理想的英雄人物的化身。作者在这一艺术形象上寄寓了自己的理想,孙悟空的主要特征是敢于斗争,不怕困难,积极乐观、勇武机智。它敢于蔑视皇权,勇于造反,表现了作者反抗传统、反抗权威、蔑视等级制度等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
四、课外延伸(幻灯片23)
你看过《西游记》吗?你能不能说几个关于孙悟空的故事?
五、概括中心(幻灯片24)
本文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的故事,交代了美猴王的来历,刻画了机智灵巧、本领高强、深得众望的美猴王形象,歌颂了它不畏艰险敢说敢做的精神。
六、课外作业(幻灯片25)
1、请以“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为题,充分发挥想象写片段作文。
2、课外继续阅读《西游记》,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七、板书设计
美猴王
吴承恩
石猴的艺术形象:
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得众望
(集“猴”、“神”、“人”的特点于一身)
《美猴王》教学设计6
设计理念: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1、自主学习:
课前预习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理清结构层次,围绕课后思考与练习自习课文。
2、合作学习:
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提倡小组的合作精神,碰到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通过想象画出心目中的美猴王,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帮助。
3、探究学习:
课文较浅显,学生可以自学,因此,可延伸拓展到整部小说,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阅览室查阅有关《西游记》的资料,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小说的内容等。
设计思路:
1、美猴王是《西游记》作者热烈歌颂的一个英雄人物,也是我们喜爱的亲密朋友,他“美”在哪里?小小的猴子如何成王?我们要了解美猴王天地生成,聪明灵巧,本来超群,有胆有识,深孚众望的特点,能有层次地复述课文,做到连贯、流利、清楚。
2、美猴王是一个神、猴、人三一体的形象?要理解神话小说的特点和孙悟空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3、这篇课文是培养学生想像力的好教材,要求学生在充分预习课文、观看录像的基础上每人绘一幅画,进行观赏、评比。
4、课文组织学生阅读原著,开展讲故事比赛,引起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进行片断说话训练,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1、学生方面:布置预习课文,到阅览室阅读《西游记》这部书。
2、教师方面:制作课件,刻录《西游记》第一集与课文有关的部分;为了帮助学生复述课文,美猴王“美”的几个部分在多媒体上投影出来。
教学过程:
分为四个板块。
第一教学板块:预备动作
1、简洁的导入。
教师:孙猴子是我国家喻户晓、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我这样说对不对?
学生:应说“孙悟空”,不能说“孙猴子”。
教师:美猴王——孙大圣——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本身有个发展过程。他是神、猴、人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最初是石猴,由于本来高强,又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便成了猴王,而且前面加了重要的字:美。那么美猴王究竟“美”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本文。
2、检查学生课前了解有关作者吴承恩以及神话小说《西游记》的简介。
3、自由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请一名同学主持听写,二名同学上黑板写,其他同学写在课堂笔记本上,完成后让学生自己点评,师生共同校正错误。
听写词语:
镌迸裂麋鹿瞑目石碣天造地设滔滔不竭力倦神疲拖男挈女瞑目蹲身喜不自禁抓耳挠腮
第二教学板块: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课文虽是节选,但情节清晰,内容完整。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这是情节的开端,写石猴的出世。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这是情节的发展,写石猴的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
(第2自然段),写石猴的山间生活。
第二层:
(第3自然段),写众猴玩耍,以及发现了瀑布。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迸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
(从“好猴”到“省得受老天之气”),写石猴发现水帘洞。
第二层:
(从“众猴听得”到完),写石猴带领众猴迸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第三教学板块:
大胆放手,弓1导参与;小组讨论,自主学习。
围绕课文让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经过筛选确定三个主要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1、本文塑造了美猴王的形象,美猴王“美”在哪里?
2、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教师深人巡视,参与讨论,由学生回答得出以下的答案。
1、引导学生从石猴的身世、行为、语言等几个方面探讨,得出美猴王的“美”表现在:身世美、行为美和言语美这三个方面(利用多媒体投放出对此的概括)作者通过这三方面生动的描写,主要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和带领群猴迸住这两件事的描述,刻画了美猴王这个令人喜爱的形象。
2、学生通过讨论明确:这是个聪明荧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字众望的猴王。
3、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
第四教学板块:看看议议画画——讲讲——写写,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摄取有益的东西,提高人文素养,学习美猴王的聪明勇敢、有胆有识。
1、观看录像,放映《西游记》第一集与课文有关的部分,边看边思考:美猴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2、讨论美猴王的性格特征。
明确:
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探字众望,他是猴,是人,又是神。
猴,表现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他的传奇性。
3、体验感悟
(1)评选创作画,通过小组评选出画得最好的,拿到投影仪上展示,并自己讲解。由学生点评。
(2)讲《西游记》的故事
课前布置学生到阅览室阅读《西游记》,选中其中一回做好准备。
要求:用普通话讲,不念稿,不背稿;吐字清晰,语言流畅、有感情。
听故事耍抓住故事的主要内容,评故事要从多方面加以评论。
(3)说话训练。请选择一个精彩片断或最喜爱的片断(课内课外都可以),自我评点孙悟空(扣紧课文的性格特点。)
(4)我们看了《西游记》时,都会对识妖降妖的孙悟空赞叹不已,也常常会发出做孙悟空的奇想。假如你得了孙悟空的神通,你将如何?请你以“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为题,充分发挥悠象,在小组中讨论,即兴上台讲讲。
4、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美猴王》,不仅了解了神话的特点,认识了“美猴王”美在哪里,对这一形象也有了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大家发挥了想象力,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象美猴王那样积极主动,增强自我表现欲,把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到新的水平。
附板书设汁:
xx
《美猴王》教学设计7
知识目标:
学习小说中塑造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法,体会本文语言通俗,简洁,生动的特点。
能力目标: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模仿、表演等多种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动作、语言描写成功塑造一个集“猴”、“神”、“人”特点于一身的艺术形象的:能找出课文中描写石猴动作、语言的语句,能具体分析哪些语句表现了猴的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人的特点。
难点:
美猴王到底“美”在什么地方?
教学设想:
1、教法设计
①设置情境、采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教学模式
②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指导
⑴、课前准备
①阅读《西游记》节选,搜寻与课文相关的资料;通过预习扫清字词障碍,了解《美猴王》的故事梗概,准备概括复述。
⑵结合上课内容,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准备讲故事、速背、模仿配音、表情朗读。
3、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激趣导入:
1、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片头曲《猴哥》(出示幻灯2),让学生一边听一边跟着唱,再让学生说说歌中的“猴哥”还有哪些称号,以此引出课题。
择要板书:美猴王(猴)齐天大圣(神)孙悟空(人)
2、师生合作简介《西游记》的相关内容和作者吴承恩的相关情况。
(出示幻灯4、5)。
导语设计:
美猴王孙悟空是《西游记》中作者热烈歌颂的一位英雄,也是很多孩子的亲密朋友。那么,小小的猴子如何成王?他有怎样“美”的英雄气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美猴王》。(板书:美猴王)这篇文章是从《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中节选出来的,为方便同学们阅读,编者对原文文字作了不少删减和改动。
学习本文,我们要达到以下三方面的目标(出示幻灯6)。为了活跃课堂,提高学习效果,我们全班同学们按现在的座次分成四大组,一、二、三、四组分别用《西游记》中保护唐僧取经的四个英雄形象来命名,分别是悟空队、八戒队、沙僧队、白龙马队,今天你们要重闯西游路,各组队员要拿出法宝大显神通,来闯关(黑板上先写好队名画好闯关图表),哪组最先闯关到达终点—灵山,全组队员每人将取得真经(特殊礼物)一份。预祝大家都能顺利闯关!
二、新课教学
(一)第一关:扫除字词障碍
①正确读出以下词语:(幻灯6)
镌径遂迸裂麋鹿瞑目石碣石窍开辟天造地设力疲神竭瞑目蹲身
天真地秀日精月华喜不自胜滔滔不竭
(二)第二关:整体把握故事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遍,根据提示概述课文(出示幻灯5:留空待填)。看谁说得简洁又准确。学生讲完后教师适当点评,并出示幻灯示例。(出示完整内容)
2、让学生用一句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内容,再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章每段内容。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后,分组讨论怎样按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划分层次。
教师稍加点拨,鼓励不同意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出示幻灯作为学生参考)
(三)第三关:分析人物性格
1、过渡: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六小龄童的精湛表演,为我们再现了美猴王的形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这个“中国人都知道”的艺术形象。
2、分析人物形象:
①“石猴出世”采用第一种方式:讲故事,选故事大王(出示幻灯6)。让学生分成四组合作与讨论后,结合课文第一自然段,讲一讲“猴王出世”这一情节,选出这节课的“故事大王”。(找两组派代表对决)
教师问:请大家找出与石猴出生有关的词语,再想一想通过这些词语可以看出石猴出生时有什么特别之处?
师生一起找出“东胜神州”、“仙石”、“仙胎”、“石卵”、“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等词语,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石猴是天地生成。
师问:这一情节中表现了石猴具有什么特点?
师生讨论后,明确:从石猴出生这一情节中表现了美猴王“神”的特点。
②“山间生活”采用第二种方式:速背。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记住这一段内容,然后分组派代表进行速背比赛,看那一组背得好、背得快(找两组派代表对决,出示幻灯7)。
师问:石猴一出生就会做什么?
师生共同找出“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这些词句。
师问:这些词句描写表现了石猴什么特点?
师生共同讨论后明确:表现了他“神”的特点;
让学生找出石猴和山间的其他动物友好相处的词语:“为伴”、“为群”、“夜宿”、“朝游”。
师问:这些动作描写都表现了石猴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些动作描写都表现了美猴王作为“猴”这种动物的特点。
③“自荐探泉”用第三种方式:模仿配音。教师和学生一起模仿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石猴自荐探泉这一情节中李扬给孙悟空的配音,看谁是这节课的模仿高手(找两组派代表对决,出示幻灯8)。
教师引导学生从石猴的“跳”的动作和“我进去!我进去!”的语言中,讨论总结石猴“人”的特点:胆大超群,不同一般。
④“发现水帘洞被拥为王”用第四种方式:每组选一个读得最好的同学参与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体会群猴的顽劣、石猴的`自信和果敢。(幻灯9)
师:请大家和我一起找出描写石猴动作和语言的词语,然后分析总结石猴的特点。
师生互动分析如下:
在发现水帘洞时,作者通过对石猴“瞑”“蹲”“纵”“跳”四个动作的描写以及跳出水外后“大造化!大造化!”“没水!没水!”“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石猴的勇敢灵巧、本领高强、胆大心细、善于观察、聪明过人,集“猴”、“神”、“人”的特点于一身(再点课题下的副板书)。
进了水帘洞后,作者紧扣猴子的特性,把顽劣的猴性写得形神毕肖。而石猴竟能引经据典(出自《论语为政》。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意思是: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这又写出了他既具有人又具有神的特点。
到了被拥立为王后,正名为“美猴王”,受众猴礼拜,这多像一个独立的“猴类王国”啊,这又带有明显的人类社会属性,同时也表现了石猴的聪明能干,很有组织能力,显示了“人”特点。
最后,引导学生把以上几个部分中石猴的个性特点以及所运用的表达方法总结出来。
生讨论总结,师明确:石猴的个性特点是: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出来的。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了解到要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就应该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特点,突出人物个性。
3、问题探究:美猴王到底“美”在什么地方?
师问:美猴王到底“美”在什么地方?请大家从身世、动作、言语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幻灯10)
让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明确。(幻灯11)。
三、结语:
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是写美猴王少儿时期的生活,如果大家还想知道石猴称王以后的故事,像大闹天宫、西天取经等,请课后继续阅读《西游记》,而且孙悟空形象的国内外影视版本也很多(幻灯13),大家有兴趣可以在课外搜集整理,看谁了解得最多。(小结各队竞赛表现,宣布闯关获胜的队名以及奖品内容。)
四、作业布置:(幻灯14)
1、请以“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为题,大胆发挥想象写一篇想象作文。
2、课外继续阅读《西游记》全书或节选,探究其它人物如猪八戒、沙僧等艺术形象,并将你从中得到的启示记下来,与同学们共享。
3、妙词锦句积累: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和词语积累下来。(句子:3个以上,词:5个以上。)
附:板书设计(把美猴王的“美”板书成一个“美”字形。)
《美猴王》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地学习。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智慧、灵巧、本领高强、深孚众望的美猴王形象。培养学生不畏艰险,敢说敢干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 把握美猴王的艺术形象是教学的重点。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
①反复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难词,圈点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②预习课后练习。
教师:准备相关教具,以更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
1、放歌曲《猴哥》导入课文。简介作者与作品。
2、讨论分析课文结构。
3、学生复述《美猴王》的故事。(应包括下列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石猴是怎样来到这个世上?
②、石猴是怎样成为美猴王?
4、找出课文中描写美猴王动作、语言的词语或句子。
5、由学生讨论、分析美猴王的形象。(智慧、灵巧、本领高强等)
6、讨论课文的主题。
7、课文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六、作业:
①课外阅读《西游记》。
②抄写词语。
【《美猴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的设计07-17
《穷人》的教学设计 穷人教学设计09-25
教学设计07-11
数学教学教学设计10-11
《琥珀》教学设计06-20
《罗盛教》教学设计06-09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6-17
《咕咚》教学设计06-20
《夏天》教学设计06-21
《赵州桥》教学设计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