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12-14 12:20:4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

  设计说明

  简单的时间计算问题是学生解决稍复杂的时间问题的基础。因此在本节课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

  结合教材习题,对学过的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进行回顾;对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集中的、系统地复习,加深学生的记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对所学的计量单位有具体的感性认识,并结合实例让学生回顾问题的解决过程,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从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回顾本学期学习的知识。

  (1)引导学生回顾本学期学习的知识。

  (2)学生讨论后汇报:本学期学习了时、分、秒;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质量单位的认识;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和集合问题。

  2.揭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复习时、分、秒和质量单位的相关知识吧!

  3.结合习题,复习时、分、秒和质量单位的相关知识。

  (1)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120分=(  )时5分=(  )秒

  4时=(  )分5千克=(  )克

  180秒=(  )分360分=(  )时

  6吨=(  )千克9000千克=(  )吨

  (2)复习学过的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及进率。(学过的时间单位有时、分、秒:1时=60分,1分=60秒。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克、千克、吨: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

  (3)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4)总结单位换算的方法。(高级单位低级单位)

  4.复习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的应用。

  课件出示练习题。

  (1)在(  )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妈妈每天工作8(  )。

  小明跑50米用了10(  )。

  小红写作业用了30(  )。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3)让学生说说选择合适时间单位的理由和方法。

  5.课件出示教材111页3题。

  (1)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组内交流。

  (2)汇报结果,集体订正。

  (3)回顾计算经过的时间的方法。

  方法一可以看钟面,数格后计算。

  方法二经过的时间=结束的时间-开始的时间

  (4)小结:计算经过的时间,有以上两种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6.课件出示练习题,复习质量单位的换算。

  1吨-600千克=(  )千克

  2800千克-800千克=(  )吨

  设计意图:对各个知识点进行有序的回顾,并结合有针对性的练习,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系统地掌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应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铺地砖的实际问题,能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地选择所需的地砖,能根据不同要求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作用与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应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铺地砖的实际问题,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地选择所需的地砖,根据不同要求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1、学生每组准备一个圈尺。

  2、调查市面上的几种地砖的规格,计下它们的尺寸。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让学生说说装修住房客厅里一般铺什么,怎样知道要用多少块地砖。接着按教材提出任务。

  2.说明课题,并板书:铺地砖。

  二、小组活动

  1.提问:在客厅里铺地砖,首先要做哪些工作让学生相互讨论后在班内交流。说明需要知道客厅的长、宽和地砖的规格。

  2.学生汇报所调查的地砖的规格。

  3.出示客厅的长、宽和三种地砖的规格。

  4.小组讨论。

  (1)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计算,然后汇报不同规格地砖块数的 计算方法和结果,老师可以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按实际情况想到各是怎样拼接的,了解拼接太多就不美观。

  (2)提出美观要求,让学生讨论好的办法,每组计算后填表,然后在班内交流,得出比较好的办法。

  (3)提出四周铺15厘米的大理石条,让学生讨论要怎样计算。

  (4)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使得地板更美观?学生讨论后发言。

  三、测量、计算

  1.提出要在教室里铺地砖,必须做哪些工作,怎样计算的问题。

  2.分小组进行测量、讨论和计划、计算。

  3.各小组汇报每组的计划,在班内交流、比较。

  四、活动小结

  五、课外延伸

  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为你的房间设计一个合理的铺地砖方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

  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的是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学生将首次在竖式计算时遇到进位的情况,因此,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感受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是本节课应重视的问题。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案设计做到了以下几点:

  1.引而不替,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教师始终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用迁移和类推的`方法理解并掌握新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关注练习题的设计,为巩固新知服务。

  生动有趣的练习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巩固新知的“催化剂”。让学生板演、说笔算方法、指出笔算中的错误、把竖式补充完整等环节的设计,不但让学生把刚学过的知识在脑海中打下了烙印,而且提升了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推理等方面的能力。

  课前准备

  PPT课件学情检测卡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1.口算。

  10×4+2 20×3+8 30×2+7 40×2+6

  7×8+68×9+55×6+93×6+7

  2.列竖式计算。

  32×2=321×3=431×2=

  设计意图:复习口算和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为进位乘法的学习作铺垫。新旧知识的衔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有效地指导新课的教学。

  ⊙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课件出示教材54页例题情境图)

  师:星期日,几个小朋友去游乐园游玩。看,他们已经来到了游乐园的售票处,请同学们独立观察情境图,从情境图中你们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口头表述从情境图中了解到的数学信息)

  2.探究算法。

  师:对于情境图中的数学问题,我们先看看淘气是怎么算的,一起来判断一下他做得对不对。

  (学生逐个判断)

  生1:第一个做对了。

  生2:第二个也做对了。

  生3:第三个做错了。

  师:共同交流找出“5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元?”的计算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口算方法:10×5=50 2×5=10 50+10=60

  表格呈现法:

  50+10=60

  竖式计算:

  (重点指导学生说清竖式计算每一步的实际意义,师板演)

  3.指导标准竖式形式的书写方法。

  (1)12×5的竖式该怎么写?先乘哪一位?(相同数位对齐,先乘个位)

  (2)个位上相乘的积满十怎么办?(个位上相乘的积满十应向十位进1,0写在积的个位上,1写在十位和个位中间的横线上,写小一点)

  (3)再乘哪一位?(十位)

  (4)在竖式计算中,对于进到十位上的数该怎么处理?(在计算十位上的数时,应该把进到十位上的数加上)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在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针的特征,初步在学生的头脑里建立1秒的概念,知道1分=60秒。

  能力目标: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并适时进行爱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层面来感受秒。

  教学难点:建立1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理解1分=60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吗?今天老师有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 (世上有件宝,黄金买不到。一去不复返,愿你珍惜好。)

  师:关于时间的知识你们回家复习了吗?那让我们一起检测一下你复习的怎么样好吗?(让学生认读时刻)把你们画的表拿出来,相互看一下,比一比谁画的好?师巡视把画得好的贴在黑班上展示给大家看。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喜欢过节吗?有一个咱们中国最传统的、最重要的节日,猜猜是什么节日?每到这个节日,你们都会得到压岁钱,这是什么节日?(春节)

  打开教科书第59页,观察主题图,这是在哪儿?图上的人们在做什么?(春节联欢晚会现场,新年的钟声马上就要敲响,人们在倒计时……)

  师:过年真好!谁知道,刚才咱们倒数的5、4、3、2、1是用的什么时间单位?

  生:秒。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有……(时、分)要计量很短的时间,就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

  师:对于秒这个新朋友,你了解多少?(生:1秒很短。生:特别短。生:滴答一下就是1秒。)

  三、观察探究,建立时间概念。

  1. 观察表针(出示一个钟面)

  师:老师带来一个表,请你们看一下钟面上都有什么?(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和60个小格。)你能不能给同学们指指看?(能)快,走到前面来。(每两个数字间有5个小格。12个大格一共就有60个小格。)他说的好不好?钟面上还有什么?(还有三个指针)

  2. 认识时分秒针走动

  师:钟面上三个指针的长短粗细一样吗?我们看钟面上这个最短的针叫什么?(时针)时针转动一大格就是1时,时针表示时。(师把“时”字贴在黑板上)黑色的`长针叫分针,分针转动一小格就是一分钟,分针转动一大格谁知道是几分钟?转动两个大格呢?转动一圈是多少分钟 分针表示分。(师把“分”字贴在黑板上)

  师:除了这两个针外,还有一个针在转动,这个针最长最细,它叫秒针。

  师:请观察,秒针动一下就是走一个小格,走一小格就是一秒。

  师:一秒钟就是这么滴答一下,你能在1秒钟里做点什么呢?

  生1:一秒钟可以打开电视机的开关。

  生2:看电视时可以调一个台。

  生3:可以呼吸一次。

  生4:可以站起来。

  生5:一秒钟脉搏跳2下。

  (2)1秒钟你能做一个什么样的动作

  (拍手、数数、眨眼睛、点头等)

  师:同桌的孩子互相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动作。

  师:经过刚才的活动,你对1秒有什么感受?想说点什么?

  生1:一秒很短。

  生2:是太短了。

  3. 1秒的价值。

  师:短短的1秒钟,滴答一下就过去了,其实,在1秒钟里也能干许多事呢。老师这里搜集了一些资料,一起来看看。(出示图片)

  师:了解了这些,你现在又想说点什么呢?

  生1:想不到一秒钟还能做很多事。

  生2:一秒钟也很有用,时间很宝贵,我们要珍惜时间。

  师:短短的一秒钟却是那么有价值,因此,时间很宝贵,连1秒钟都不能浪费,对吗?说到这儿,让我想起了咱们中国有一个闻名世界的飞人,知道是谁吗?(出示图片)刘翔在2004年奥运会上获得男子110米栏世界冠军的成绩是12秒91。短短的12秒91,还不足13秒钟时间里,就产生了一个世界冠军,刘翔简直太了不起了。如果他慢上一丁点儿,获得金牌的人还会是他吗?因此,1秒,对他来说对于我们来说,都是至关重要,我们要分秒必争、争分夺秒。

  师:孩子们,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和秒有关的东西或事情吗?

  生1:发射火箭的时候也要倒数10、9、8……

  生2:我们开运动会的时候也是1秒1秒地算。

  生3:过马路的红绿灯倒计时也是一秒一秒的。

  生4:电子表上有秒。

  师:是啊,咱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4. 认识几秒。

  师:现在请想一下秒针走一大格是多少秒?你是怎么知道的?(生1:数出来秒针走了5下。生2:不用数也可以知道,因为秒针走了1大格,每一大格有5小格,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5小格就是5秒)走六个大格呢?

  师:想一想,秒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秒针走一圈是60秒)秒针表示秒。师把“秒”贴在黑板上。

  5. 探究秒与分的关系。

  师:时分秒是时间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请看钟面上有形影不离的三兄弟,有一天,这三兄弟在钟面上交谈,时针和分针要进行跑步比赛,请同学们观察,时针和分针同时从一个地点出发,在相同的时间内,看他俩谁跑得快?(师演示)时针跑了多远?(时针跑了一个大格)时针跑一大格是多长时间?(时针跑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跑了多远?(分针跑了一圈)分针跑一圈是多长时间?(分针跑一圈是 60分)想一想60分和1小时之间有什么关系?(相等)所以我们就找出了时和分的关系:把1时=60分贴在黑板上)1时=60分,2时=( )分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1时=60分,两个60加起来就等于120,所以2时=120分)分针和时针比赛完后以后,秒针也来参加比赛,秒针要求和分针一起赛跑。现在请同学们一起观察,当秒针到12时比赛开始,(好,开始。 比赛时间到)分针跑了多远?(分针跑了一个小格)分针跑一小格是多长时间?(分针跑一小格是1分钟)秒针跑了多远?(秒针跑了一圈)秒针跑一圈是多长时间?(秒针跑一圈是 60秒) 1分和60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指名回答)(师贴1分=60秒)1分=60秒,3分等于( )秒?谁知道?说说你是怎样想的?(1分=60秒,3分就是3个60秒相加等于180秒,所以3分等于180秒)他说的好不好?(非常棒)

  四. 活动体验

  1. 感受1分钟

  师:60秒也就是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咱们来个一分钟的体验活动,好不好?

  (1)老师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一项活动,有的是写字,有的是口算,有的是写数字。现在从抽屉里拿出题单看一看自己要做什么,尽快作好准备。问学生:写字的同学是哪些?做口算的呢?写数字的呢?

  生活动后汇报,师给予评价:孩子们这一分钟做的事情可真是不少。

  (2)刚才我们是静静地体会一分钟,现在咱们来点可以动的,好不好?每个大组选一个孩子表演拍球、跳绳,其余学生数数。(生活动后汇报,师分类给予评价,突出相同的一分钟,做得多的速度快。)

  师:这一分钟里,我们可以拍几十个球,跳几十下绳,一分钟的价值挺大的。那么,我们这一节课有多少个1分钟呢?(40个)。在这40分钟里我们将会收获更多的知识。

  (画苹果 写字 写数字 做蹲起 背古诗 背诵乘法口诀 做口算题 要求:听我计时。)

  五. 巩固新知

  师:学了知识,还要会用它解决问题,我们来比一比谁掌握得最好。

  1. 书63页第1题,请你仔细读题,认真思考,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2. 排名次说明理由(学生独立讨论完成)

  六. 总结全课,谈谈收获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时间很珍贵,连1秒钟都不能小看,因此,我们要珍惜每一秒钟!

  师:孩子们,时间是由一秒、一分、一时、一天、一年积累起来的,每倾听一次新年的钟声,我们就长大了一岁。相信你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会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好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5

  设计说明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特点,在教学设计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学生了解的日常生活事物入手,通过出示栏杆和大卡车的高度,给学生创设“能通过吗”这一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理解这两个小数的实际意义开始,进一步认识小数。

  2.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为了加深对小数的认识,选取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小数,让学生在教材出示的价格、短跑成绩、体温、身高等小数外,介绍自己了解的其他小数,丰富学生生活经验的同时,感受小数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3.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借助元与角之间、米与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初步渗透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让学生在“摆一摆,说一说”的过程中理解1角=0.1元,1分米=0.1米,从而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受集体合作的力量,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米尺、10枚1角的硬币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交流,丰富生活经验。

  师:谁能说一说,你们都收集到了哪些生活中常用的小数?

  (学生自由交流)

  2.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教材88页“看一看,读一读”的四张图片)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四张图片,上面写有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小数,同学们想看一看,读一读吗?(想)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小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常见的.小数,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小数有了较深的感性认识,同时为下面理性知识的建构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丰富对小数的认识。

  (1)课件出示教材88页“看一看,读一读”的四张图片。

  师:谁能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

  生1:我知道了一盘瘦肉馅的价格是7.9元。

  生2:我知道了小男孩50米跑的成绩是7.98秒。

  生3:我知道了小男孩的身高是1.41米。

  生4:我从图中看出小女孩的体温是38.2℃,这个小女孩发烧了!

  生5:看来小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啊!

  (2)提出问题,引出情境图。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老师这里还有一张图片,你们能够集体合作,帮助老师把图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吗?

  2.借助常用单位之间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

  (1)课件出示教材88页第一幅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说一说图中的数学信息。

  生:图中的大卡车车身高3.25米,道路中的栏杆高3.50米。

  课件出示问题:这辆大卡车能通过栏杆吗?

  师:你能根据元、角、分与小数的关系类推出3.25米是几米几分米几厘米吗?3.50米又是几米几分米几厘米呢?你认为大卡车能通过栏杆吗?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师指名汇报并引导学生说清楚自己的思考过程)

  学生个别汇报。

  预设

  生1:3.25元是3元2角5分,所以3.25米就应该是3米2分米5厘米。

  生2:3.50米也就是3.5米,3.5米就应该是3米5分米。3米5分米比3米2分米5厘米高,所以大卡车能通过栏杆。

  3.借助元与角之间、米与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初步渗透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通过“1分有多长”的实践活动,体验1分钟有多长。

  2、知道1分=60秒,能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换算。

  3、发展运用画图等多种策略或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比分小的单位——秒。

  教学难点:

  体会1秒有多长,知道分与秒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运动会上小明跑的真快,跑100米只用了16秒,得第1名,小华用了17秒,得第二名。

  2、你知道你自己跑100米用多少时间吗?

  3、我们这里用的`时间单位是什么?你们觉得秒比分大还是小?

  4、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时间的最小单位:秒(板书)

  二、认识秒针

  1、出示钟表:哪根是秒针?

  2、观察分针与秒针的比赛,你能发现什么?

  3、学生交流:1分=()秒

  4、在什么地方还见过秒?

  三、体会1秒

  1、看秒针走动拍手,每秒拍一下。

  2、数数:数到60看走了几秒。就是几分?

  3、同桌合作:

  (1)做一次深呼吸用()秒

  (2)跳绳20下用()秒

  (3)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秒

  四、实际应用

  1、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夏天午睡大约1()

  (2)小芳吃饭大约要25()

  (3)脉搏跳10次用了8()

  (4)一节课的时间是40()

  2、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说一说这时同学们在干什么?

  出示各钟表同桌先互相说,然后交流。

  3、趣味题:一人唱一首歌要用3分钟,5人合唱这首歌要几分钟?让学生先猜测,然后试一试验证。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分=60秒

  75秒=1分15秒

  1时30秒=90秒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 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学过程

  (一 )基础训练

  【口算】

  1.23= 0.3610= 2.48=

  0.40.8= 0.250.5= 32.3=

  4.72-0.72= 1.54 = 8.560=

  20.2 = 1.2+3.5 = 5.65.6=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

  下面是某班数学兴趣小组中女同学测量身高的统计表。

  姓名王兰刘方张欣陈平周玲平均

  身高(厘米)143140142144151

  独立之后思考回答问题:如何求出这组女同学的平均身高?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一)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教材第122 页的例1 。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众数》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众数》教学设计( l )算出平均数是1 . 475 ,认为身高接近1 . 475m 的比较合适。

  ( 2 )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 . 485 ,身高接近1 . 485m 比较合适。

  ( 3 )身高是1 . 52m 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 . 52m 左右比较合适。

  2 .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 . 52 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 .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小结】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第124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 、2 、3 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拓展练习】小军对居民楼中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住户1 号2 号3 号4 号5 号6 号7 号8 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8

  一、情境导入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做游戏,好吗?我们还设立了得星榜,要比一比3个小组中,哪个小组得星最多,合作得最默契。先来玩第一个游戏,猜猜礼袋里装着什么?

  学生有的猜。。,有的猜。。。。。

  提问:一定是吗?(不一定)

  小结:也就是说,现在你们只能是猜测,可能会是。。。,也可能会是。。。。,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可能性(板书:可能性)

  二、摸球游戏

  1.用一定来描述摸球的结果,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

  谈话:那么袋子里究竟是什么呢?

  指名学生上台并指导摸球:先搅几下,摸一个,拿出来。放进去。搅一搅,再摸一个,拿出来

  引导:怎么他每次摸到的都是红球呢?(生猜测:里面都是红球)同意他的猜测吗?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吧!(请XXX把里袋拎出来)

  小结:对了,你们真聪明,一下就猜到了。袋子里装的都是红球,那我任意摸一个球,结果会是?(红)一定吗?(板书:一定)

  2。 谈话:你们也想来玩摸球游戏吗?好,请组长拿出袋子。不过,在摸球之前先讲清楚摸球规则:由组长先摸,摸前手在口袋里搅几下,然后任意摸出一个,并告诉你们小组的同学摸到的是什么球,再把球放入袋中并做好记录,依次传给其他组员摸,明白了吗?就让我们比一比哪组合作得最好?开始吧!

  (让学生分组摸球,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摸球情况:每组派代表说一说,你们一组摸到了什么球呢?(黄球和绿球)

  猜一猜,袋子里是什么颜色的球?(黄球和绿球)

  组长倒球验证,(师作出摸球的动作)轮到我摸了,我从这个袋里任意摸一个,结果会是?(黄,绿)一定吗?(不一定)那要怎么说?(可能是黄,也可能是绿)(板书:可能)

  提问:那能在这个袋子里摸到红球吗?为什么?(板书:不可能)

  3。小结:通过摸球游戏,我们发现如果袋子里都是红球,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红球。

  如果袋子里有黄球和绿球,任意摸一个,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绿球。但不可能是红球。

  三、实践拓展

  1.练一练。

  (1)(出示装有2个红球和3个黄球的袋子)瞧,在这个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一定黄球吗?那会怎样呢?

  (2)(出示有2个绿球和3个红球的袋子)那从这个袋子里一定能摸出黄球吗?为什么?

  (3)(出示装有5个黄球的袋子)这个袋子呢?为什么?

  小结:让我们来看看现在各小组的得星情况,问:猜一猜哪组有可能夺得今天的最佳合作奖?那这一组一定会是今天的冠军吗?对!在比赛还没有结束前,我们每个小组都有可能获胜,大家可要继续努力啊 ! 2.装球游戏。

  谈话:前面我们玩了摸球游戏,接下来我们要来装球,根据老师出示的要求,请先在小组内讨论,应该放什么球,不应该放什么球。讨论好了请组长把小篮里的球装在透明袋里,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又好又快!

  安排3次装球活动,依次出示要求:

  (1)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绿球。该怎么放呢?(学生讨论,放球,师巡视)

  说说你是怎么放的'?放3个5个都可以吗?

  师表扬,说的好,只要全部是绿球,那摸到的一定是绿球。

  (2)任意摸一个球,不可能是绿球。该怎么放呢?(学生讨论,放球,师巡视)

  谁愿意来说一说?这么多放法都对吗?只要怎样?(不放绿球)

  交流: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绿球,应该怎样装?装球时是怎样想的?

  小结: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红球。有很多种装法,可以装一种、两种、三种甚至更多种颜色的球,但是不能装绿色的球。

  (3)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绿球。

  (每次装球后,请组长把透明袋举起,展示本组装球情况,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装球,老师相机引导、鼓励)

  3。转盘摇奖活动

  1、猜测:(师出示红黄蓝三色转盘)观察转盘,有几种颜色?想一想,转盘停止转动后,指针会指在哪里?能肯定吗?那应该怎么说?(转盘停止转动后,指针可能会指着红色,可能会指着黄色,还可能会指着蓝色。)

  2、体验:是不是真的会出现这些情况呢?刚才装球最快的那一小组的小朋友上来,请你们轮流拔动转盘试试看,

  4.联系生活。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我们通过玩一玩、猜一猜、说一说,学会了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表述游戏中的各种情况,那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有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有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也有些事情可能会发生。下面请小朋友们举例说说!

  小结:我们来看看今天的冠军是哪一组?那下次他们也一定是冠军吗?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四、总结谈话

  1、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可能性的问题,你学得开心吗?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2、回家后把学到的新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再调查一下,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能发生,哪些事情不可能发生或一定会发生,一星期后举行一个交流会,比比谁讲得多讲得好!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课本应用题例2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进一步促进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一般复合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只列式不计算

  ⑴某毛纺厂有男职工25人,女职工的人数是男职工的4倍。

  A.女职工有多少 人?

  B.男女职工共有多少人?

  C.女职工比男职工多几人?

  (B、C两问要让学生思考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说说分析的思路)

  ⑵养鸡场有公鸡120只,母鸡的只数比公鸡的5倍多32只,

  A.有母鸡多少只?

  B.公鸡、母鸡共有多少只?

  (让学生试试用线段图来表示题意)

  二、创设问题情景

  每年的“六一”节前怡园小学生都要向山区同学捐书,今年大队部对三、四、五年级捐书情况统计如下:

  三年级说:“我班捐书36本。”

  四年级想了想说:“我班捐书的本数是三年级的2倍。”

  五年级大声说:“我班比三、四年级捐书的总数少8本。”

  你们知道五年级捐书多少本吗?

  三、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

  2、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看是否正确。

  3、汇报、板演。

  36*2=72(本) 综合算式:36+36*2-8

  36+72=108(本)

  108-8=100(本)

  学生说理后再问:你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如:36*(1+3)-8

  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把三年级捐书的本数看作一份数。

  四、应用及变式

  1、说说解题思路,再列式。

  ⑴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比红金鱼的2 倍多4条。两种金鱼共有多少条?

  ⑵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比红金鱼的2 倍少4条。两种金鱼共有多少条?

  ⑶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是红金鱼的2 倍。花金鱼的条数比红、黄金鱼总数少4条。花金鱼有多少条?

  ⑷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比红金鱼少3 条,花金鱼的条数比黄金鱼的2 倍少4条。花金鱼有多少条?

  让学生每两题一比较。

  2、列式计算

  课本练一练的第二题

  五、课堂作业

  课本练一练的第3-5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曲”与“直”的转化,向学生渗透极限的思想。

  3、通过小组会议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圆与转化后的图形的联系。

  教具、学具:剪刀、图片,圆片4等份……64等份的拼图对比挂图。

  教学过程: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回忆一下平面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小黑板出示推导图形及公式)

  4、小结:我们总是把新的图形经过剪、拼“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面积公式的。(板书:转化)

  5、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面积相等吗?(板书:等积)

  6、(出示图形):这是什么图形?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板书:曲)

  7、那些圆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该怎样推导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加法减法,1.6.15 整理和复习|人教课标。

  2.通过复习,使学生更进一步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8页和第79页

  教具、学具准备

  小鹿头饰、信卡、补充算式的减法表、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设计

  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请小朋友想一想:我们本单元学过了哪些数学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把学过的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学得好。

  [开课直奔主题,节省时间。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1.猜一猜。

  出示第78页第1题主题图。

  师:小朋友们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生:有三个小朋友坐电梯。

  师:他们分别说些什么?你能不能根据他们的谈话内容,猜一猜小男孩住在几层?小女孩呢?

  生:小男孩住6层,小女孩住8层。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时时用数学,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能力。]

  2.联系生活,说一说你的家住在哪道街?几号楼?几单元?几层?学生踊跃发言,介绍自己的住址。

  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师:我们已经学过10以内数的组成,你都知道哪些数的组成?

  同桌两人共同表演,用拍手或对口令的形式告诉给大家,好不好?

  学生活动,上台展示。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出10以内各数的组成。

  [同桌合作,用身体语言表演,复习旧知,学生兴趣很高,学习气氛浓厚。]

  自行探究,找出规律

  师:咱们来做“小小邮递员”的游戏,好吗?

  生:好!

  请一生扮演邮递员小鹿(头戴头饰,肩背邮包)。今天,小鹿送的信可真多呀!这些信的信封上写着10以内的加法算式,如果你能算出得数是几,就送到黑板上的几号信箱。

  [利用学生熟悉而且感兴趣的游戏形式让同学们帮助小鹿送信,激发了全体同学的兴趣,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通过送信,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

  学生拿到信卡,认真计算后纷纷到黑板上送信。

  师:小朋友们看,黑板上的信都是10以内的加法算式,这些算式排列在一起,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没有顺序,有些乱。

  师:怎么排列比较好?

  生:按一定的顺序。

  (根据学生的汇报,重新排列。)

  师:这是小朋友们自己整理出的10以内数的加法表,仔细观察,说一说,竖看、横看、斜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根据算式的特点和规律,你想想用什么办法能很快记住它?

  [扩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找出规律,小学数学教案《1.6.15 整理和复习|人教课标》。]

  小组合作,实践操作

  在屏幕上出示如下减法表。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操作,探索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广泛参与,为各层次学生创设充分展示、表述自己见解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

  师:表中写出一些减法算式,还有一些减法算式没有写出来。大家仔细观察这个表,看它是怎样排列的,然后按表中确定的排列顺序把其余的减法算式写出来。学生分组边讨论边完成填表的任务。

  师:请大家根据刚才填写算式的过程,看看表里的减法算式是怎样排列的。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发现了哪些排列规律。顺着表上某一行算式的顺序,让学生很快说出这些算式的得数。

  [巩固所学方法并提高口算准确率和速度。]

  教师任意指定一些算式让学生很快说出得数。

  学生分组活动:一个学生任意说出一个加法算式的得数,另外的学生很快说出相应的两个减法算式和得数。

  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师:智慧爷爷也来参加我们的做题比赛了,它给我们带来了两道题。(课件演示:出示第79页第5题)谁能解答出这两道题,谁就能得到智慧爷爷的礼物。你想得到这些礼物吗?

  生:想!

  师:好,开动脑筋,加油。

  生:动作表示。

  学生先讲图意,再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生:7+3=10

  生:7-2=5

  [潜心设计“智慧爷爷带来的问题”等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游戏,学生兴趣盎然。通过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使学生手、眼、口、脑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全课总结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帮智慧爷爷解决了难题,我相信,你们不仅能学好数学,还能用好数学,解决好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设计说明

  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既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形式。这节课安排的内容,是学生入学以来第一次系统整理和复习数学知识。为了使学生在头脑里对已学过的相关内容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我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切实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

  在对10以内数的认识的整理和复习时,结合教材第78页的第1、2题,引导学生全面复习10以内数的认识,并让学生结合实际说一说自己家住在几号楼几单元几号,使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切实感受数学与自己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整理“10以内的加法表”时,我注意创设情境,让同学们帮助小鹿送信,激发了全体同学的兴趣,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积极思维,认真计算,通过送信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接着,再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排列顺序,让学生自己说出应该怎样排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掌握整理算式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整理复习的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在整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找出规律,想想怎样才能记住它。学生的思维再次被调动起来,并在此处得以升华。

  整理减法表时,先向学生出示不完整的减法表,只在表中填出一些具有提示性作用的算式,其余的放手由学生自己去整理、填写,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减法算式排列的过程中去,并说出自己的排列规律。这样学生对所发现的规律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总之,在教学中,我潜心设计了“小小邮递员”、“击手掌”、“对口令”、“智慧爷爷带来的问题”等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游戏,学生兴趣盎然,情不自禁地互相交流,争先发言,展示自己的计算结果。让学生动手、动脑,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到了整理复习的目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感受应用数学的乐趣。

  整理和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建立网络化、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教师把枯燥的教学内容融入游戏之中,“猜一猜”、“拍拍手”、“扮演小小邮递员”等,使数学知识变为鲜活的富有生命的小精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进一步认识数学知识。

  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减法表的复习中让学生先观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把表补充完整。这节课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提出问题。小组合作寻找问题答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本节课重视掌握基础知识,落实教学目标。在课改中,既体现了改革的思想和新教法,又继承了我们过去在教学实践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种练习形式,使不同层面的学生达到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目标。老师注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引导学生通过“横看、竖看、斜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的方式找出规律,使学生脑子里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为以后的整理和复习打下基础。

  执 教:河南省开封市开封县街小学 程永春

  指导教师:河南省开封市教育局教研室 刘玉珠 王瑞玲

  评 析:河南省开封市开封县街小学 王瑞玲

  1.6.15 整理和复习|人教课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2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分数加、减法的简单计算,教材借助图形,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让学生经历独立尝试、交流共享的过程,同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加深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

  1.关注对算理的理解,为以后的正确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分数加、减法的计算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有着较大的区别,而学生往往会因为对算理的理解不透彻造成计算错误,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本节课在教学计算方法的环节安排了先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然后结合图形反观自己的计算方法,最后进行课件演示,让学生逐步理解算理并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2.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每一门课程当中,学生说的过程是对新知识消化理解的过程。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多个让学生说算理的环节,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计算方法,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圆片学具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一个西瓜被平均分成了8块,哥哥吃了2块,弟弟吃了1块,兄弟两人一共吃了()块,吃了这个西瓜的。

  (1)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说一说兄弟两人一共吃了几块,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用加法计算,求一共吃了几块,就要把两个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分数的意义及几分之几里面有几个几分之一,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同时利用第2小题,为学生学习分数加法搭建一个过渡的台阶,也为下面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探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认真读题,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尝试计算。

  (3)展示计算结果,交流算法。

  算法一+=

  算法二+=

  (4)小组讨论哪种算法是正确的,并说一说为什么。

  (算法二是正确的,因为西瓜被平均分成了8块,哥哥和弟弟一共吃了3块,用分数表示是)

  (5)课件演示+的计算过程,让学生想一想并填空:表示1个(),表示2个(),把它们合起来就是()个(),即()。

  (6)结合上面给出的已知条件,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

  (哥哥比弟弟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7)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并交流算法。

  (列式:-=,因为表示2个,表示1个,减就是从2个里面去掉1个,还剩1个,即)

  (8)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独立解答例2。

  (9)引导学生观察分数加、减法的算式,发现分子和分母的变化规律,并交流。

  (10)引导学生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空间,通过讨论交流和课件的直观演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相加减的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没有变化,也就是分母没有变化,只是把分子相加减。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几何直观。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建立初步倍的概念。

  教学准备:课件,萝卜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同学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看看大家能否经得起我的考验,请看大屏幕。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题目要求。(谁能很快地说出每幅图有几个几?)

  师:如果2只鸟看成一份,有2份,我们可以说是()个()呢?

  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1、初步认识倍的概念。

  数一数

  小兔子们数萝卜,怎么数也数不清,请你们来帮帮忙!

  师:你是怎么数的?哦!原来这里有不同种类的萝卜。你们认识它们吗?(胡萝卜、红萝卜、白萝卜)

  胡萝卜2根,红萝卜6根,白萝卜10根(根据学生描述老师在黑板上粘贴萝卜)

  如果把2根胡萝卜看成一份,(边说边圈)你能把红萝卜的'根数用“几个几”来表述吗?谁来圈一圈。

  一起数一数:1个2,2个2,3个2。

  找准关系:用“倍”进行语言表征。

  红萝卜的根数有3个胡萝卜那么多,也是3个2根。呈现更简单的表述方法: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板书: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指名说,再集体说)

  师:还可以说成几是几的3倍。(6是2的3倍。)

  自主说一说、圈一圈白萝卜与胡萝卜的倍数关系。

  胡萝卜2根1份,白萝卜有这样的5个2根,所以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小结:倍的认识,是两个量通过比较得来的,我们要分清谁是谁的几倍,就要看谁和谁在比,比的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不一样。

  2、进一步理解“倍”。

  要求:独立圈一圈、画一画,在小组交流。

  3、教师出示课件:把2根胡萝卜看成一份,白萝卜有6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6倍。把2根胡萝卜看成一份,白萝卜有7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7倍。以此来提问,如果把2根胡萝卜看成一份,白萝卜有8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几倍……

  你发现了什么?白萝卜有几个2根,它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几倍。

  4、兔妈妈又找来了一根胡萝卜,此时,胡萝卜有几根,现在红萝卜是白萝卜的几倍?(2倍)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可以用摆一摆,圈一圈的方法哦!

  请生演示。

  师:同样都是胡萝卜,都在和红萝卜来比较,红萝卜的根数没有变化,为什么倍数不一样呢?同学们想一想。

  生……

  师小结:因为胡萝卜的根数发生了变化,也就是我们比的标准发生变化,刚才是2根胡萝卜一份,现在是3根一份,标准变了,倍数也就发生了变化。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4

  设计说明

  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是前面所学内容的综合,探究如何用方程来解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在设计时有以下教学理念:

  1.注重知识的迁移,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材引导学生借助图示来解决,降低学生理解问题的难度,学生更直观地列出方程,再利用百分数化成分数的办法计算,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把原有解决问题的策略迁移到新问题中是很好的办法。

  2.注重统计知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阅读统计表,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找到等量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另外,学生在课前调查了家庭月支出的情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用自己的方式对家庭月支出情况展开实际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从中明确统计家庭月支出的意义,了解家庭月支出的情况。这样就使“试一试”中的计算更具有现实意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统计自己家里一个月的支出情况

  教学过程

  ⊙旧知铺垫,引入新课

  1.先写出下面各题中的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答。

  (1)星光小学有女生450人,占全校总人数的,全校共有学生多少人?

  (2)一段铁丝剪去后,刚好是3米,这段铁丝有多长?

  (3)一桶油倒出20千克,刚好占全桶油的,这桶油有多少千克?

  2.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自己家一个月的支出情况吗?请简单介绍一下。

  (2)如果这个月让你当家,你会如何支配家里的支出?

  (3)“当家”中的学问可多了,你们想弄清“当家”中的数学问题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设计意图:找等量关系和统计月支出的复习为探究百分数应用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做了良好的铺垫。通过调查使学生了解了家庭月支出的情况,明确了统计家庭月支出的意义。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通过情境图了解数学信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1)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乐乐家,看看乐乐是怎样当家的,她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呢?

  (2)课件出示教材46页例题。

  师:你从例题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设计意图:读题、审题是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收集信息、理解题意,为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有力支持。

  2.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

  (1)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师:该怎样求出乐乐家这个月总支出是多少元呢?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再动笔算一算。

  生:500÷40%=1250(元)

  师:可以用乘法吗?

  生讨论。

  (2)探究用方程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①找出等量关系,画线段图分析题意。

  或 

  得出等量关系式:总支出×40%=买食品的钱数。

  ②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解:设乐乐家这个月总支出是x元。

  40%x=500

  x=500÷40%

  x=1250

  答:乐乐家这个月总支出是1250元。

  ③展示自己列出的方程,集体订正。

  3.(1)小结:用方程解决求总数的问题要先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顺着题意列出方程,也可以进行逆向思考,用除法解决。

  (2)与引入复习的内容作比较,体会百分数问题与分数问题的联系。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百分数问题与分数问题的解题思路完全相同,这节课所要解决的.“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可仿照分数问题的解法,用方程法或算术法来解决。

  4.把统计表补充完整。

  师: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乐乐家这个月的总支出是1250元。利用这个数据,我们再来帮乐乐解决一下其他的问题。

  (1)出示乐乐家这个月的支出统计表。

  (2)引导学生了解统计表中提供的信息。

  (3)让学生独立计算,把统计表填写完整。

  (4)全班交流反馈。

  食品

  服装

  水电气

  书报

  其他

  合计

  钱数/元

  500

  100

  125

  25

  500

  1250

  占总支出的百分比

  40%

  8%

  10%

  2%

  40%

  100%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不同的算法,明确分析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确百分数应用问题可以看成分数应用问题,用解决分数应用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来解决。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认识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掌握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2、能看图列出加、减混合算式。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做题,计算正确、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5、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掌握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记住第一次的运算结果。

  教、学具准备

  例题图,口算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指定3道让学生说计算过程)

  10-3-4=8-2-3=9-0-6=

  9-2-5=10-1-6=5-3-1=

  2+4+3=3+2+2=1+5+4=

  二、教学加减混合计算。

  1、教学天鹅例题1。

  教师在黑板上贴4只天鹅。

  问:原先有几只条天鹅?

  演示:飞来3只天鹅。

  问:一共有几只天鹅?怎样列式?(4十3)

  演示:又飞走2只天鹅。

  问:飞走几只天鹅?怎样列式来表示飞走的2只?

  学生回答后老师在“4十3”的后面写“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2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07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8-19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10-30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22

【热】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5-31

(集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14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热]10-26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集合]11-21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08-2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

  设计说明

  简单的时间计算问题是学生解决稍复杂的时间问题的基础。因此在本节课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

  结合教材习题,对学过的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进行回顾;对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集中的、系统地复习,加深学生的记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对所学的计量单位有具体的感性认识,并结合实例让学生回顾问题的解决过程,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从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回顾本学期学习的知识。

  (1)引导学生回顾本学期学习的知识。

  (2)学生讨论后汇报:本学期学习了时、分、秒;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质量单位的认识;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和集合问题。

  2.揭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复习时、分、秒和质量单位的相关知识吧!

  3.结合习题,复习时、分、秒和质量单位的相关知识。

  (1)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120分=(  )时5分=(  )秒

  4时=(  )分5千克=(  )克

  180秒=(  )分360分=(  )时

  6吨=(  )千克9000千克=(  )吨

  (2)复习学过的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及进率。(学过的时间单位有时、分、秒:1时=60分,1分=60秒。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克、千克、吨: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

  (3)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4)总结单位换算的方法。(高级单位低级单位)

  4.复习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的应用。

  课件出示练习题。

  (1)在(  )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妈妈每天工作8(  )。

  小明跑50米用了10(  )。

  小红写作业用了30(  )。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3)让学生说说选择合适时间单位的理由和方法。

  5.课件出示教材111页3题。

  (1)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组内交流。

  (2)汇报结果,集体订正。

  (3)回顾计算经过的时间的方法。

  方法一可以看钟面,数格后计算。

  方法二经过的时间=结束的时间-开始的时间

  (4)小结:计算经过的时间,有以上两种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6.课件出示练习题,复习质量单位的换算。

  1吨-600千克=(  )千克

  2800千克-800千克=(  )吨

  设计意图:对各个知识点进行有序的回顾,并结合有针对性的练习,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系统地掌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应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铺地砖的实际问题,能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地选择所需的地砖,能根据不同要求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作用与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应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铺地砖的实际问题,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地选择所需的地砖,根据不同要求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1、学生每组准备一个圈尺。

  2、调查市面上的几种地砖的规格,计下它们的尺寸。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让学生说说装修住房客厅里一般铺什么,怎样知道要用多少块地砖。接着按教材提出任务。

  2.说明课题,并板书:铺地砖。

  二、小组活动

  1.提问:在客厅里铺地砖,首先要做哪些工作让学生相互讨论后在班内交流。说明需要知道客厅的长、宽和地砖的规格。

  2.学生汇报所调查的地砖的规格。

  3.出示客厅的长、宽和三种地砖的规格。

  4.小组讨论。

  (1)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计算,然后汇报不同规格地砖块数的 计算方法和结果,老师可以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按实际情况想到各是怎样拼接的,了解拼接太多就不美观。

  (2)提出美观要求,让学生讨论好的办法,每组计算后填表,然后在班内交流,得出比较好的办法。

  (3)提出四周铺15厘米的大理石条,让学生讨论要怎样计算。

  (4)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使得地板更美观?学生讨论后发言。

  三、测量、计算

  1.提出要在教室里铺地砖,必须做哪些工作,怎样计算的问题。

  2.分小组进行测量、讨论和计划、计算。

  3.各小组汇报每组的计划,在班内交流、比较。

  四、活动小结

  五、课外延伸

  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为你的房间设计一个合理的铺地砖方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

  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的是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学生将首次在竖式计算时遇到进位的情况,因此,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感受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是本节课应重视的问题。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案设计做到了以下几点:

  1.引而不替,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教师始终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用迁移和类推的`方法理解并掌握新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关注练习题的设计,为巩固新知服务。

  生动有趣的练习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巩固新知的“催化剂”。让学生板演、说笔算方法、指出笔算中的错误、把竖式补充完整等环节的设计,不但让学生把刚学过的知识在脑海中打下了烙印,而且提升了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推理等方面的能力。

  课前准备

  PPT课件学情检测卡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1.口算。

  10×4+2 20×3+8 30×2+7 40×2+6

  7×8+68×9+55×6+93×6+7

  2.列竖式计算。

  32×2=321×3=431×2=

  设计意图:复习口算和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为进位乘法的学习作铺垫。新旧知识的衔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有效地指导新课的教学。

  ⊙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课件出示教材54页例题情境图)

  师:星期日,几个小朋友去游乐园游玩。看,他们已经来到了游乐园的售票处,请同学们独立观察情境图,从情境图中你们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口头表述从情境图中了解到的数学信息)

  2.探究算法。

  师:对于情境图中的数学问题,我们先看看淘气是怎么算的,一起来判断一下他做得对不对。

  (学生逐个判断)

  生1:第一个做对了。

  生2:第二个也做对了。

  生3:第三个做错了。

  师:共同交流找出“5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元?”的计算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口算方法:10×5=50 2×5=10 50+10=60

  表格呈现法:

  50+10=60

  竖式计算:

  (重点指导学生说清竖式计算每一步的实际意义,师板演)

  3.指导标准竖式形式的书写方法。

  (1)12×5的竖式该怎么写?先乘哪一位?(相同数位对齐,先乘个位)

  (2)个位上相乘的积满十怎么办?(个位上相乘的积满十应向十位进1,0写在积的个位上,1写在十位和个位中间的横线上,写小一点)

  (3)再乘哪一位?(十位)

  (4)在竖式计算中,对于进到十位上的数该怎么处理?(在计算十位上的数时,应该把进到十位上的数加上)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在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针的特征,初步在学生的头脑里建立1秒的概念,知道1分=60秒。

  能力目标: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并适时进行爱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层面来感受秒。

  教学难点:建立1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理解1分=60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吗?今天老师有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 (世上有件宝,黄金买不到。一去不复返,愿你珍惜好。)

  师:关于时间的知识你们回家复习了吗?那让我们一起检测一下你复习的怎么样好吗?(让学生认读时刻)把你们画的表拿出来,相互看一下,比一比谁画的好?师巡视把画得好的贴在黑班上展示给大家看。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喜欢过节吗?有一个咱们中国最传统的、最重要的节日,猜猜是什么节日?每到这个节日,你们都会得到压岁钱,这是什么节日?(春节)

  打开教科书第59页,观察主题图,这是在哪儿?图上的人们在做什么?(春节联欢晚会现场,新年的钟声马上就要敲响,人们在倒计时……)

  师:过年真好!谁知道,刚才咱们倒数的5、4、3、2、1是用的什么时间单位?

  生:秒。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有……(时、分)要计量很短的时间,就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

  师:对于秒这个新朋友,你了解多少?(生:1秒很短。生:特别短。生:滴答一下就是1秒。)

  三、观察探究,建立时间概念。

  1. 观察表针(出示一个钟面)

  师:老师带来一个表,请你们看一下钟面上都有什么?(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和60个小格。)你能不能给同学们指指看?(能)快,走到前面来。(每两个数字间有5个小格。12个大格一共就有60个小格。)他说的好不好?钟面上还有什么?(还有三个指针)

  2. 认识时分秒针走动

  师:钟面上三个指针的长短粗细一样吗?我们看钟面上这个最短的针叫什么?(时针)时针转动一大格就是1时,时针表示时。(师把“时”字贴在黑板上)黑色的`长针叫分针,分针转动一小格就是一分钟,分针转动一大格谁知道是几分钟?转动两个大格呢?转动一圈是多少分钟 分针表示分。(师把“分”字贴在黑板上)

  师:除了这两个针外,还有一个针在转动,这个针最长最细,它叫秒针。

  师:请观察,秒针动一下就是走一个小格,走一小格就是一秒。

  师:一秒钟就是这么滴答一下,你能在1秒钟里做点什么呢?

  生1:一秒钟可以打开电视机的开关。

  生2:看电视时可以调一个台。

  生3:可以呼吸一次。

  生4:可以站起来。

  生5:一秒钟脉搏跳2下。

  (2)1秒钟你能做一个什么样的动作

  (拍手、数数、眨眼睛、点头等)

  师:同桌的孩子互相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动作。

  师:经过刚才的活动,你对1秒有什么感受?想说点什么?

  生1:一秒很短。

  生2:是太短了。

  3. 1秒的价值。

  师:短短的1秒钟,滴答一下就过去了,其实,在1秒钟里也能干许多事呢。老师这里搜集了一些资料,一起来看看。(出示图片)

  师:了解了这些,你现在又想说点什么呢?

  生1:想不到一秒钟还能做很多事。

  生2:一秒钟也很有用,时间很宝贵,我们要珍惜时间。

  师:短短的一秒钟却是那么有价值,因此,时间很宝贵,连1秒钟都不能浪费,对吗?说到这儿,让我想起了咱们中国有一个闻名世界的飞人,知道是谁吗?(出示图片)刘翔在2004年奥运会上获得男子110米栏世界冠军的成绩是12秒91。短短的12秒91,还不足13秒钟时间里,就产生了一个世界冠军,刘翔简直太了不起了。如果他慢上一丁点儿,获得金牌的人还会是他吗?因此,1秒,对他来说对于我们来说,都是至关重要,我们要分秒必争、争分夺秒。

  师:孩子们,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和秒有关的东西或事情吗?

  生1:发射火箭的时候也要倒数10、9、8……

  生2:我们开运动会的时候也是1秒1秒地算。

  生3:过马路的红绿灯倒计时也是一秒一秒的。

  生4:电子表上有秒。

  师:是啊,咱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4. 认识几秒。

  师:现在请想一下秒针走一大格是多少秒?你是怎么知道的?(生1:数出来秒针走了5下。生2:不用数也可以知道,因为秒针走了1大格,每一大格有5小格,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5小格就是5秒)走六个大格呢?

  师:想一想,秒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秒针走一圈是60秒)秒针表示秒。师把“秒”贴在黑板上。

  5. 探究秒与分的关系。

  师:时分秒是时间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请看钟面上有形影不离的三兄弟,有一天,这三兄弟在钟面上交谈,时针和分针要进行跑步比赛,请同学们观察,时针和分针同时从一个地点出发,在相同的时间内,看他俩谁跑得快?(师演示)时针跑了多远?(时针跑了一个大格)时针跑一大格是多长时间?(时针跑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跑了多远?(分针跑了一圈)分针跑一圈是多长时间?(分针跑一圈是 60分)想一想60分和1小时之间有什么关系?(相等)所以我们就找出了时和分的关系:把1时=60分贴在黑板上)1时=60分,2时=( )分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1时=60分,两个60加起来就等于120,所以2时=120分)分针和时针比赛完后以后,秒针也来参加比赛,秒针要求和分针一起赛跑。现在请同学们一起观察,当秒针到12时比赛开始,(好,开始。 比赛时间到)分针跑了多远?(分针跑了一个小格)分针跑一小格是多长时间?(分针跑一小格是1分钟)秒针跑了多远?(秒针跑了一圈)秒针跑一圈是多长时间?(秒针跑一圈是 60秒) 1分和60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指名回答)(师贴1分=60秒)1分=60秒,3分等于( )秒?谁知道?说说你是怎样想的?(1分=60秒,3分就是3个60秒相加等于180秒,所以3分等于180秒)他说的好不好?(非常棒)

  四. 活动体验

  1. 感受1分钟

  师:60秒也就是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咱们来个一分钟的体验活动,好不好?

  (1)老师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一项活动,有的是写字,有的是口算,有的是写数字。现在从抽屉里拿出题单看一看自己要做什么,尽快作好准备。问学生:写字的同学是哪些?做口算的呢?写数字的呢?

  生活动后汇报,师给予评价:孩子们这一分钟做的事情可真是不少。

  (2)刚才我们是静静地体会一分钟,现在咱们来点可以动的,好不好?每个大组选一个孩子表演拍球、跳绳,其余学生数数。(生活动后汇报,师分类给予评价,突出相同的一分钟,做得多的速度快。)

  师:这一分钟里,我们可以拍几十个球,跳几十下绳,一分钟的价值挺大的。那么,我们这一节课有多少个1分钟呢?(40个)。在这40分钟里我们将会收获更多的知识。

  (画苹果 写字 写数字 做蹲起 背古诗 背诵乘法口诀 做口算题 要求:听我计时。)

  五. 巩固新知

  师:学了知识,还要会用它解决问题,我们来比一比谁掌握得最好。

  1. 书63页第1题,请你仔细读题,认真思考,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2. 排名次说明理由(学生独立讨论完成)

  六. 总结全课,谈谈收获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时间很珍贵,连1秒钟都不能小看,因此,我们要珍惜每一秒钟!

  师:孩子们,时间是由一秒、一分、一时、一天、一年积累起来的,每倾听一次新年的钟声,我们就长大了一岁。相信你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会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好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5

  设计说明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特点,在教学设计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学生了解的日常生活事物入手,通过出示栏杆和大卡车的高度,给学生创设“能通过吗”这一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理解这两个小数的实际意义开始,进一步认识小数。

  2.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为了加深对小数的认识,选取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小数,让学生在教材出示的价格、短跑成绩、体温、身高等小数外,介绍自己了解的其他小数,丰富学生生活经验的同时,感受小数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3.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借助元与角之间、米与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初步渗透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让学生在“摆一摆,说一说”的过程中理解1角=0.1元,1分米=0.1米,从而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受集体合作的力量,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米尺、10枚1角的硬币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交流,丰富生活经验。

  师:谁能说一说,你们都收集到了哪些生活中常用的小数?

  (学生自由交流)

  2.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教材88页“看一看,读一读”的四张图片)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四张图片,上面写有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小数,同学们想看一看,读一读吗?(想)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小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常见的.小数,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小数有了较深的感性认识,同时为下面理性知识的建构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丰富对小数的认识。

  (1)课件出示教材88页“看一看,读一读”的四张图片。

  师:谁能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

  生1:我知道了一盘瘦肉馅的价格是7.9元。

  生2:我知道了小男孩50米跑的成绩是7.98秒。

  生3:我知道了小男孩的身高是1.41米。

  生4:我从图中看出小女孩的体温是38.2℃,这个小女孩发烧了!

  生5:看来小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啊!

  (2)提出问题,引出情境图。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老师这里还有一张图片,你们能够集体合作,帮助老师把图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吗?

  2.借助常用单位之间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

  (1)课件出示教材88页第一幅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说一说图中的数学信息。

  生:图中的大卡车车身高3.25米,道路中的栏杆高3.50米。

  课件出示问题:这辆大卡车能通过栏杆吗?

  师:你能根据元、角、分与小数的关系类推出3.25米是几米几分米几厘米吗?3.50米又是几米几分米几厘米呢?你认为大卡车能通过栏杆吗?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师指名汇报并引导学生说清楚自己的思考过程)

  学生个别汇报。

  预设

  生1:3.25元是3元2角5分,所以3.25米就应该是3米2分米5厘米。

  生2:3.50米也就是3.5米,3.5米就应该是3米5分米。3米5分米比3米2分米5厘米高,所以大卡车能通过栏杆。

  3.借助元与角之间、米与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初步渗透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通过“1分有多长”的实践活动,体验1分钟有多长。

  2、知道1分=60秒,能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换算。

  3、发展运用画图等多种策略或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比分小的单位——秒。

  教学难点:

  体会1秒有多长,知道分与秒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运动会上小明跑的真快,跑100米只用了16秒,得第1名,小华用了17秒,得第二名。

  2、你知道你自己跑100米用多少时间吗?

  3、我们这里用的`时间单位是什么?你们觉得秒比分大还是小?

  4、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时间的最小单位:秒(板书)

  二、认识秒针

  1、出示钟表:哪根是秒针?

  2、观察分针与秒针的比赛,你能发现什么?

  3、学生交流:1分=()秒

  4、在什么地方还见过秒?

  三、体会1秒

  1、看秒针走动拍手,每秒拍一下。

  2、数数:数到60看走了几秒。就是几分?

  3、同桌合作:

  (1)做一次深呼吸用()秒

  (2)跳绳20下用()秒

  (3)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秒

  四、实际应用

  1、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夏天午睡大约1()

  (2)小芳吃饭大约要25()

  (3)脉搏跳10次用了8()

  (4)一节课的时间是40()

  2、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说一说这时同学们在干什么?

  出示各钟表同桌先互相说,然后交流。

  3、趣味题:一人唱一首歌要用3分钟,5人合唱这首歌要几分钟?让学生先猜测,然后试一试验证。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分=60秒

  75秒=1分15秒

  1时30秒=90秒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 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学过程

  (一 )基础训练

  【口算】

  1.23= 0.3610= 2.48=

  0.40.8= 0.250.5= 32.3=

  4.72-0.72= 1.54 = 8.560=

  20.2 = 1.2+3.5 = 5.65.6=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

  下面是某班数学兴趣小组中女同学测量身高的统计表。

  姓名王兰刘方张欣陈平周玲平均

  身高(厘米)143140142144151

  独立之后思考回答问题:如何求出这组女同学的平均身高?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一)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教材第122 页的例1 。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众数》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众数》教学设计( l )算出平均数是1 . 475 ,认为身高接近1 . 475m 的比较合适。

  ( 2 )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 . 485 ,身高接近1 . 485m 比较合适。

  ( 3 )身高是1 . 52m 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 . 52m 左右比较合适。

  2 .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 . 52 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 .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小结】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第124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 、2 、3 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拓展练习】小军对居民楼中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住户1 号2 号3 号4 号5 号6 号7 号8 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8

  一、情境导入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做游戏,好吗?我们还设立了得星榜,要比一比3个小组中,哪个小组得星最多,合作得最默契。先来玩第一个游戏,猜猜礼袋里装着什么?

  学生有的猜。。,有的猜。。。。。

  提问:一定是吗?(不一定)

  小结:也就是说,现在你们只能是猜测,可能会是。。。,也可能会是。。。。,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可能性(板书:可能性)

  二、摸球游戏

  1.用一定来描述摸球的结果,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

  谈话:那么袋子里究竟是什么呢?

  指名学生上台并指导摸球:先搅几下,摸一个,拿出来。放进去。搅一搅,再摸一个,拿出来

  引导:怎么他每次摸到的都是红球呢?(生猜测:里面都是红球)同意他的猜测吗?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吧!(请XXX把里袋拎出来)

  小结:对了,你们真聪明,一下就猜到了。袋子里装的都是红球,那我任意摸一个球,结果会是?(红)一定吗?(板书:一定)

  2。 谈话:你们也想来玩摸球游戏吗?好,请组长拿出袋子。不过,在摸球之前先讲清楚摸球规则:由组长先摸,摸前手在口袋里搅几下,然后任意摸出一个,并告诉你们小组的同学摸到的是什么球,再把球放入袋中并做好记录,依次传给其他组员摸,明白了吗?就让我们比一比哪组合作得最好?开始吧!

  (让学生分组摸球,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摸球情况:每组派代表说一说,你们一组摸到了什么球呢?(黄球和绿球)

  猜一猜,袋子里是什么颜色的球?(黄球和绿球)

  组长倒球验证,(师作出摸球的动作)轮到我摸了,我从这个袋里任意摸一个,结果会是?(黄,绿)一定吗?(不一定)那要怎么说?(可能是黄,也可能是绿)(板书:可能)

  提问:那能在这个袋子里摸到红球吗?为什么?(板书:不可能)

  3。小结:通过摸球游戏,我们发现如果袋子里都是红球,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红球。

  如果袋子里有黄球和绿球,任意摸一个,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绿球。但不可能是红球。

  三、实践拓展

  1.练一练。

  (1)(出示装有2个红球和3个黄球的袋子)瞧,在这个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一定黄球吗?那会怎样呢?

  (2)(出示有2个绿球和3个红球的袋子)那从这个袋子里一定能摸出黄球吗?为什么?

  (3)(出示装有5个黄球的袋子)这个袋子呢?为什么?

  小结:让我们来看看现在各小组的得星情况,问:猜一猜哪组有可能夺得今天的最佳合作奖?那这一组一定会是今天的冠军吗?对!在比赛还没有结束前,我们每个小组都有可能获胜,大家可要继续努力啊 ! 2.装球游戏。

  谈话:前面我们玩了摸球游戏,接下来我们要来装球,根据老师出示的要求,请先在小组内讨论,应该放什么球,不应该放什么球。讨论好了请组长把小篮里的球装在透明袋里,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又好又快!

  安排3次装球活动,依次出示要求:

  (1)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绿球。该怎么放呢?(学生讨论,放球,师巡视)

  说说你是怎么放的'?放3个5个都可以吗?

  师表扬,说的好,只要全部是绿球,那摸到的一定是绿球。

  (2)任意摸一个球,不可能是绿球。该怎么放呢?(学生讨论,放球,师巡视)

  谁愿意来说一说?这么多放法都对吗?只要怎样?(不放绿球)

  交流: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绿球,应该怎样装?装球时是怎样想的?

  小结: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红球。有很多种装法,可以装一种、两种、三种甚至更多种颜色的球,但是不能装绿色的球。

  (3)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绿球。

  (每次装球后,请组长把透明袋举起,展示本组装球情况,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装球,老师相机引导、鼓励)

  3。转盘摇奖活动

  1、猜测:(师出示红黄蓝三色转盘)观察转盘,有几种颜色?想一想,转盘停止转动后,指针会指在哪里?能肯定吗?那应该怎么说?(转盘停止转动后,指针可能会指着红色,可能会指着黄色,还可能会指着蓝色。)

  2、体验:是不是真的会出现这些情况呢?刚才装球最快的那一小组的小朋友上来,请你们轮流拔动转盘试试看,

  4.联系生活。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我们通过玩一玩、猜一猜、说一说,学会了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表述游戏中的各种情况,那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有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有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也有些事情可能会发生。下面请小朋友们举例说说!

  小结:我们来看看今天的冠军是哪一组?那下次他们也一定是冠军吗?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四、总结谈话

  1、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可能性的问题,你学得开心吗?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2、回家后把学到的新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再调查一下,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能发生,哪些事情不可能发生或一定会发生,一星期后举行一个交流会,比比谁讲得多讲得好!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课本应用题例2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进一步促进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一般复合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只列式不计算

  ⑴某毛纺厂有男职工25人,女职工的人数是男职工的4倍。

  A.女职工有多少 人?

  B.男女职工共有多少人?

  C.女职工比男职工多几人?

  (B、C两问要让学生思考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说说分析的思路)

  ⑵养鸡场有公鸡120只,母鸡的只数比公鸡的5倍多32只,

  A.有母鸡多少只?

  B.公鸡、母鸡共有多少只?

  (让学生试试用线段图来表示题意)

  二、创设问题情景

  每年的“六一”节前怡园小学生都要向山区同学捐书,今年大队部对三、四、五年级捐书情况统计如下:

  三年级说:“我班捐书36本。”

  四年级想了想说:“我班捐书的本数是三年级的2倍。”

  五年级大声说:“我班比三、四年级捐书的总数少8本。”

  你们知道五年级捐书多少本吗?

  三、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

  2、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看是否正确。

  3、汇报、板演。

  36*2=72(本) 综合算式:36+36*2-8

  36+72=108(本)

  108-8=100(本)

  学生说理后再问:你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如:36*(1+3)-8

  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把三年级捐书的本数看作一份数。

  四、应用及变式

  1、说说解题思路,再列式。

  ⑴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比红金鱼的2 倍多4条。两种金鱼共有多少条?

  ⑵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比红金鱼的2 倍少4条。两种金鱼共有多少条?

  ⑶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是红金鱼的2 倍。花金鱼的条数比红、黄金鱼总数少4条。花金鱼有多少条?

  ⑷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比红金鱼少3 条,花金鱼的条数比黄金鱼的2 倍少4条。花金鱼有多少条?

  让学生每两题一比较。

  2、列式计算

  课本练一练的第二题

  五、课堂作业

  课本练一练的第3-5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曲”与“直”的转化,向学生渗透极限的思想。

  3、通过小组会议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圆与转化后的图形的联系。

  教具、学具:剪刀、图片,圆片4等份……64等份的拼图对比挂图。

  教学过程: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回忆一下平面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小黑板出示推导图形及公式)

  4、小结:我们总是把新的图形经过剪、拼“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面积公式的。(板书:转化)

  5、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面积相等吗?(板书:等积)

  6、(出示图形):这是什么图形?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板书:曲)

  7、那些圆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该怎样推导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加法减法,1.6.15 整理和复习|人教课标。

  2.通过复习,使学生更进一步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8页和第79页

  教具、学具准备

  小鹿头饰、信卡、补充算式的减法表、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设计

  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请小朋友想一想:我们本单元学过了哪些数学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把学过的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学得好。

  [开课直奔主题,节省时间。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1.猜一猜。

  出示第78页第1题主题图。

  师:小朋友们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生:有三个小朋友坐电梯。

  师:他们分别说些什么?你能不能根据他们的谈话内容,猜一猜小男孩住在几层?小女孩呢?

  生:小男孩住6层,小女孩住8层。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时时用数学,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能力。]

  2.联系生活,说一说你的家住在哪道街?几号楼?几单元?几层?学生踊跃发言,介绍自己的住址。

  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师:我们已经学过10以内数的组成,你都知道哪些数的组成?

  同桌两人共同表演,用拍手或对口令的形式告诉给大家,好不好?

  学生活动,上台展示。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出10以内各数的组成。

  [同桌合作,用身体语言表演,复习旧知,学生兴趣很高,学习气氛浓厚。]

  自行探究,找出规律

  师:咱们来做“小小邮递员”的游戏,好吗?

  生:好!

  请一生扮演邮递员小鹿(头戴头饰,肩背邮包)。今天,小鹿送的信可真多呀!这些信的信封上写着10以内的加法算式,如果你能算出得数是几,就送到黑板上的几号信箱。

  [利用学生熟悉而且感兴趣的游戏形式让同学们帮助小鹿送信,激发了全体同学的兴趣,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通过送信,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

  学生拿到信卡,认真计算后纷纷到黑板上送信。

  师:小朋友们看,黑板上的信都是10以内的加法算式,这些算式排列在一起,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没有顺序,有些乱。

  师:怎么排列比较好?

  生:按一定的顺序。

  (根据学生的汇报,重新排列。)

  师:这是小朋友们自己整理出的10以内数的加法表,仔细观察,说一说,竖看、横看、斜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根据算式的特点和规律,你想想用什么办法能很快记住它?

  [扩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找出规律,小学数学教案《1.6.15 整理和复习|人教课标》。]

  小组合作,实践操作

  在屏幕上出示如下减法表。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操作,探索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广泛参与,为各层次学生创设充分展示、表述自己见解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

  师:表中写出一些减法算式,还有一些减法算式没有写出来。大家仔细观察这个表,看它是怎样排列的,然后按表中确定的排列顺序把其余的减法算式写出来。学生分组边讨论边完成填表的任务。

  师:请大家根据刚才填写算式的过程,看看表里的减法算式是怎样排列的。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发现了哪些排列规律。顺着表上某一行算式的顺序,让学生很快说出这些算式的得数。

  [巩固所学方法并提高口算准确率和速度。]

  教师任意指定一些算式让学生很快说出得数。

  学生分组活动:一个学生任意说出一个加法算式的得数,另外的学生很快说出相应的两个减法算式和得数。

  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师:智慧爷爷也来参加我们的做题比赛了,它给我们带来了两道题。(课件演示:出示第79页第5题)谁能解答出这两道题,谁就能得到智慧爷爷的礼物。你想得到这些礼物吗?

  生:想!

  师:好,开动脑筋,加油。

  生:动作表示。

  学生先讲图意,再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生:7+3=10

  生:7-2=5

  [潜心设计“智慧爷爷带来的问题”等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游戏,学生兴趣盎然。通过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使学生手、眼、口、脑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全课总结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帮智慧爷爷解决了难题,我相信,你们不仅能学好数学,还能用好数学,解决好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设计说明

  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既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形式。这节课安排的内容,是学生入学以来第一次系统整理和复习数学知识。为了使学生在头脑里对已学过的相关内容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我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切实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

  在对10以内数的认识的整理和复习时,结合教材第78页的第1、2题,引导学生全面复习10以内数的认识,并让学生结合实际说一说自己家住在几号楼几单元几号,使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切实感受数学与自己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整理“10以内的加法表”时,我注意创设情境,让同学们帮助小鹿送信,激发了全体同学的兴趣,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积极思维,认真计算,通过送信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接着,再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排列顺序,让学生自己说出应该怎样排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掌握整理算式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整理复习的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在整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找出规律,想想怎样才能记住它。学生的思维再次被调动起来,并在此处得以升华。

  整理减法表时,先向学生出示不完整的减法表,只在表中填出一些具有提示性作用的算式,其余的放手由学生自己去整理、填写,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减法算式排列的过程中去,并说出自己的排列规律。这样学生对所发现的规律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总之,在教学中,我潜心设计了“小小邮递员”、“击手掌”、“对口令”、“智慧爷爷带来的问题”等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游戏,学生兴趣盎然,情不自禁地互相交流,争先发言,展示自己的计算结果。让学生动手、动脑,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到了整理复习的目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感受应用数学的乐趣。

  整理和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建立网络化、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教师把枯燥的教学内容融入游戏之中,“猜一猜”、“拍拍手”、“扮演小小邮递员”等,使数学知识变为鲜活的富有生命的小精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进一步认识数学知识。

  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减法表的复习中让学生先观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把表补充完整。这节课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提出问题。小组合作寻找问题答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本节课重视掌握基础知识,落实教学目标。在课改中,既体现了改革的思想和新教法,又继承了我们过去在教学实践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种练习形式,使不同层面的学生达到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目标。老师注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引导学生通过“横看、竖看、斜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的方式找出规律,使学生脑子里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为以后的整理和复习打下基础。

  执 教:河南省开封市开封县街小学 程永春

  指导教师:河南省开封市教育局教研室 刘玉珠 王瑞玲

  评 析:河南省开封市开封县街小学 王瑞玲

  1.6.15 整理和复习|人教课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2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分数加、减法的简单计算,教材借助图形,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让学生经历独立尝试、交流共享的过程,同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加深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

  1.关注对算理的理解,为以后的正确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分数加、减法的计算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有着较大的区别,而学生往往会因为对算理的理解不透彻造成计算错误,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本节课在教学计算方法的环节安排了先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然后结合图形反观自己的计算方法,最后进行课件演示,让学生逐步理解算理并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2.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每一门课程当中,学生说的过程是对新知识消化理解的过程。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多个让学生说算理的环节,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计算方法,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圆片学具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一个西瓜被平均分成了8块,哥哥吃了2块,弟弟吃了1块,兄弟两人一共吃了()块,吃了这个西瓜的。

  (1)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说一说兄弟两人一共吃了几块,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用加法计算,求一共吃了几块,就要把两个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分数的意义及几分之几里面有几个几分之一,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同时利用第2小题,为学生学习分数加法搭建一个过渡的台阶,也为下面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探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认真读题,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尝试计算。

  (3)展示计算结果,交流算法。

  算法一+=

  算法二+=

  (4)小组讨论哪种算法是正确的,并说一说为什么。

  (算法二是正确的,因为西瓜被平均分成了8块,哥哥和弟弟一共吃了3块,用分数表示是)

  (5)课件演示+的计算过程,让学生想一想并填空:表示1个(),表示2个(),把它们合起来就是()个(),即()。

  (6)结合上面给出的已知条件,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

  (哥哥比弟弟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7)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并交流算法。

  (列式:-=,因为表示2个,表示1个,减就是从2个里面去掉1个,还剩1个,即)

  (8)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独立解答例2。

  (9)引导学生观察分数加、减法的算式,发现分子和分母的变化规律,并交流。

  (10)引导学生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空间,通过讨论交流和课件的直观演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相加减的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没有变化,也就是分母没有变化,只是把分子相加减。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几何直观。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建立初步倍的概念。

  教学准备:课件,萝卜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同学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看看大家能否经得起我的考验,请看大屏幕。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题目要求。(谁能很快地说出每幅图有几个几?)

  师:如果2只鸟看成一份,有2份,我们可以说是()个()呢?

  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1、初步认识倍的概念。

  数一数

  小兔子们数萝卜,怎么数也数不清,请你们来帮帮忙!

  师:你是怎么数的?哦!原来这里有不同种类的萝卜。你们认识它们吗?(胡萝卜、红萝卜、白萝卜)

  胡萝卜2根,红萝卜6根,白萝卜10根(根据学生描述老师在黑板上粘贴萝卜)

  如果把2根胡萝卜看成一份,(边说边圈)你能把红萝卜的'根数用“几个几”来表述吗?谁来圈一圈。

  一起数一数:1个2,2个2,3个2。

  找准关系:用“倍”进行语言表征。

  红萝卜的根数有3个胡萝卜那么多,也是3个2根。呈现更简单的表述方法: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板书: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指名说,再集体说)

  师:还可以说成几是几的3倍。(6是2的3倍。)

  自主说一说、圈一圈白萝卜与胡萝卜的倍数关系。

  胡萝卜2根1份,白萝卜有这样的5个2根,所以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小结:倍的认识,是两个量通过比较得来的,我们要分清谁是谁的几倍,就要看谁和谁在比,比的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不一样。

  2、进一步理解“倍”。

  要求:独立圈一圈、画一画,在小组交流。

  3、教师出示课件:把2根胡萝卜看成一份,白萝卜有6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6倍。把2根胡萝卜看成一份,白萝卜有7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7倍。以此来提问,如果把2根胡萝卜看成一份,白萝卜有8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几倍……

  你发现了什么?白萝卜有几个2根,它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几倍。

  4、兔妈妈又找来了一根胡萝卜,此时,胡萝卜有几根,现在红萝卜是白萝卜的几倍?(2倍)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可以用摆一摆,圈一圈的方法哦!

  请生演示。

  师:同样都是胡萝卜,都在和红萝卜来比较,红萝卜的根数没有变化,为什么倍数不一样呢?同学们想一想。

  生……

  师小结:因为胡萝卜的根数发生了变化,也就是我们比的标准发生变化,刚才是2根胡萝卜一份,现在是3根一份,标准变了,倍数也就发生了变化。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4

  设计说明

  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是前面所学内容的综合,探究如何用方程来解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在设计时有以下教学理念:

  1.注重知识的迁移,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材引导学生借助图示来解决,降低学生理解问题的难度,学生更直观地列出方程,再利用百分数化成分数的办法计算,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把原有解决问题的策略迁移到新问题中是很好的办法。

  2.注重统计知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阅读统计表,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找到等量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另外,学生在课前调查了家庭月支出的情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用自己的方式对家庭月支出情况展开实际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从中明确统计家庭月支出的意义,了解家庭月支出的情况。这样就使“试一试”中的计算更具有现实意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统计自己家里一个月的支出情况

  教学过程

  ⊙旧知铺垫,引入新课

  1.先写出下面各题中的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答。

  (1)星光小学有女生450人,占全校总人数的,全校共有学生多少人?

  (2)一段铁丝剪去后,刚好是3米,这段铁丝有多长?

  (3)一桶油倒出20千克,刚好占全桶油的,这桶油有多少千克?

  2.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自己家一个月的支出情况吗?请简单介绍一下。

  (2)如果这个月让你当家,你会如何支配家里的支出?

  (3)“当家”中的学问可多了,你们想弄清“当家”中的数学问题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设计意图:找等量关系和统计月支出的复习为探究百分数应用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做了良好的铺垫。通过调查使学生了解了家庭月支出的情况,明确了统计家庭月支出的意义。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通过情境图了解数学信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1)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乐乐家,看看乐乐是怎样当家的,她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呢?

  (2)课件出示教材46页例题。

  师:你从例题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设计意图:读题、审题是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收集信息、理解题意,为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有力支持。

  2.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

  (1)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师:该怎样求出乐乐家这个月总支出是多少元呢?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再动笔算一算。

  生:500÷40%=1250(元)

  师:可以用乘法吗?

  生讨论。

  (2)探究用方程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①找出等量关系,画线段图分析题意。

  或 

  得出等量关系式:总支出×40%=买食品的钱数。

  ②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解:设乐乐家这个月总支出是x元。

  40%x=500

  x=500÷40%

  x=1250

  答:乐乐家这个月总支出是1250元。

  ③展示自己列出的方程,集体订正。

  3.(1)小结:用方程解决求总数的问题要先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顺着题意列出方程,也可以进行逆向思考,用除法解决。

  (2)与引入复习的内容作比较,体会百分数问题与分数问题的联系。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百分数问题与分数问题的解题思路完全相同,这节课所要解决的.“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可仿照分数问题的解法,用方程法或算术法来解决。

  4.把统计表补充完整。

  师: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乐乐家这个月的总支出是1250元。利用这个数据,我们再来帮乐乐解决一下其他的问题。

  (1)出示乐乐家这个月的支出统计表。

  (2)引导学生了解统计表中提供的信息。

  (3)让学生独立计算,把统计表填写完整。

  (4)全班交流反馈。

  食品

  服装

  水电气

  书报

  其他

  合计

  钱数/元

  500

  100

  125

  25

  500

  1250

  占总支出的百分比

  40%

  8%

  10%

  2%

  40%

  100%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不同的算法,明确分析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确百分数应用问题可以看成分数应用问题,用解决分数应用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来解决。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认识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掌握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2、能看图列出加、减混合算式。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做题,计算正确、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5、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掌握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记住第一次的运算结果。

  教、学具准备

  例题图,口算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指定3道让学生说计算过程)

  10-3-4=8-2-3=9-0-6=

  9-2-5=10-1-6=5-3-1=

  2+4+3=3+2+2=1+5+4=

  二、教学加减混合计算。

  1、教学天鹅例题1。

  教师在黑板上贴4只天鹅。

  问:原先有几只条天鹅?

  演示:飞来3只天鹅。

  问:一共有几只天鹅?怎样列式?(4十3)

  演示:又飞走2只天鹅。

  问:飞走几只天鹅?怎样列式来表示飞走的2只?

  学生回答后老师在“4十3”的后面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