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08 20:21:4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主要学习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用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在列表整理信息时,本课例题呈现的信息更复杂,而且在列表时所求的问题也没有表示出来,需要学生先根据要求的问题选择相关信息列表,然后再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在学生掌握了简单实际问题、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学会了从条件出发、从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解决实际问题经验的基础上,教学两积之和等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用列表的策略整理条件和问题,感悟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总结和归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三、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并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带着问题去寻找策略,分析数量关系。

  四、教学方法:

  教学中要知道学生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和反思,不断增强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引导学生在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结果的合理性。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谈话:首先,我们来玩个小比赛。这边两组叫红队,这边两组叫蓝队。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的课程表。比赛规则很简单,请你找到老师所描述的科目,然后圈起来,圈好的同学立刻起立,咱们看看,哪队同学反应最快,注意,老师喊停以后,你就不能再动笔,也不能再站。明白了吗?红蓝两队的队员你们准备好了吗?

  师:你觉得这个比赛公平吗,为什么?

  师小结:小小课程表用不同方法进行整理获得的效果就不一样,所以我们做任何事都要选择好的方法讲究策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

  师:这两种整理的方法,你喜欢哪一种?

  谈话:同学们都认为用列表的策略来整理课程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一目了然,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列表的策略。(板书:列表)其实生活中列表整理的例子非常多,咱们一起来看一看(日历、值日表),咱们身边还有很多数学问题也可以用列表的策略来解决。

  (二)激发内需,形成策略

  1、联系生活,教学新课

  (1)出示例题中的已

  知条件。

  (2)看了这些信息,引导学生思考体会。(信息比较多)

  师:条件这么多,看来需要整理一下,那可以怎么整理呢?

  (3)根据学生反馈将所有的条件整理进一个表格中。

  (4)出示问题: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那你觉得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表格中的所有信息吗?为什么?

  小结:所以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直接根据问题来整理信息。

  (5)直接出示问题和简化的表格。

  下面,请你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怎样?

  (6)那你能说一说这题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吗?你是怎么想到的?

  ①学生反映从问题想起。(板书)

  ②回到表格,引导学生还可以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

  (7)让学生分布列算式解答,指名板演。

  3×7=21(棵)

  4×5=20(棵)

  21+20=41(棵)

  订正时提问:你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

  (7)答案是否正确?先进行检验,再与同学交流。

  提醒学生:以后解题时都要对解决问题的结果进行检验,发现错误要及时订正。

  3、这道题还有一问,请想一想:求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应该怎样解答?

  请同学们先独立列表整理,然后说说怎样分析数量关系。

  4、比较,小结

  刚才我们一起解答了两个问题,你发现在解答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吗?

  学生讨论、交流,总结得出解决问题时一般要经历的另外3个步骤。

  (三)巩固拓展,提升策略

  过渡:其实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地方用到了列表的策略。学校里就有一些数学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1、“练一练”第一题

  独立看书明确题意。(请学生说说在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问:看过图后,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指名学生说一说。图上有这么多的信息,你能用列表的策略把这些信息整理好吗?(学生整理信息)

  班级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每步算式求出的是什么?(先求三、四年级分别有多少人)

  2、“练一练”第2题

  师:学校里的江老师也有问题要同学们解决,我们来看下。

  学生读题,明确题意。

  请同学们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在作业纸上独立列表整理。

  班级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问题?

  3。、“练习九”第1题和第2题

  请学生一起读题。(第2题先解答,再检验)

  (四)全课总结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解决问题的策略,那你有哪些收获?

  讲述:其实,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今天只是初步学习了其中的一种——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的策略。谁能说说我们一般在解决怎样的数学问题时可以用到这个策略?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会形成越来越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例12是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教材分别安排了两道小题进行教学。由于这两道题算出的结果都是小数,而需要准备的瓶子和包装的礼品盒都必须是整数,因此都要取这些计算结果的近似值。在取近似值时,不能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法”,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舍”还是“入”。如第(1)题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能盛0.4千克的瓶子里,求需要多少个瓶子。计算结果是6.25个,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需要6个瓶子,但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剩下的0.1千克还需要1个瓶子,所以需要7个瓶子,这里就要用“进一法”将6.25中的小数点后面的尾数舍去,向个位进1,变成7。而第(2)题求红丝条可以包装几个礼盒,则要用“去尾法”,将16.666…中小数点后面尾数去掉,得近似数16。最后教材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取近似值的不同情况,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应用“进一法”和“去尾法”。

  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取近似值的方法。

  教学关键:取近似值的方法。

  解决问题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PPT

  教学设计:

  一、复习小数四则混合计算。

  0.75÷0.3+3.23.6÷0.4-1.2×5

  4.8÷1.2+0.5×50.4×(3.2-0.8)÷1.2

  二、学习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1、创设情境:小强妈妈前几天买来了一桶香油,重2.5千克(出示实物),因这桶过大,小强妈妈使用起来十分不方便。请你们帮她想一想该怎么办?(分装在小瓶里)

  这个主意好!瞧,(出示小瓶子)我找来了一些小瓶子,每个瓶子最多可盛0.4千克香油,那小强妈妈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呢?

  出示例12(1)

  (1)独立审题,分析条件与问题,然后列式解答。

  (2)引发学生思考:需要准备6.25个瓶子吗?瓶子数可以是小数吗?

  如果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应是多少上瓶子?

  根据实际情况,用6个瓶子能将2.5千克的香油全部装进去吗?

  (3)师:从这一道题中,我们知道,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要采用“进一法”来求近似数,也就是无论这题中的十分位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往整数部分进一。

  2、出示例12(2)。

  (1)独立审题,分析条件与问题,然后列式解答。

  (2)提问:礼盒的数量必须是整数,那这一道题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是多少个呢?25米够吗?

  (3)师:在这一道题中,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要采用“去尾法”求近似数,也说是无论十分位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去掉。

  3、引导学生比较(1)和(2)两题在取商的近似值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不采用“四舍五入法”。不同点:(1)是向整数部分进一;而(2)只取整数部分,小数部分舍去。)

  4、小结:“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只适用于一般情况,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时,有时要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或“去尾法”来取商的近似值。

  三、深化方法、巩固应用

  1、出示教科书第33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思路,说一说用哪种方法去取近似值,为什么?(买东西时,钱不够,就不能再买一本了,用“去尾法”可以买回5本词典)即100÷18.5≈5(本)

  2、练习六第8题。

  (1)读一读。

  (2)问:从题中你找到了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①每本相册多少钱?

  ②还有多少钱去买钢笔?

  ③相册和钢笔比谁贵?

  ④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几支钢笔?

  (4)按上面的顺应进行讲解,每个算式表示什么?

  (5)如果求孙老师还可以买多少支钢笔,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6)列式解答。

  (7)反问:为什么这里用“去尾法”求近似数?

  3、出示练习六第9题。

  (1)读题。

  (2)分析数量关系。

  小组内讨论:题中可以发现哪些信息?哪些信息是隐藏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要求需要多少方糖,必须知道什么?

  (3)列式解答。

  4、练习六第10题。

  四、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课外请你们各自搜索一些生活中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近似值的例子。

  五、作业设计

  1、幸福小学有378人去秋游,每辆客车限乘40人,需要几辆客车?(进一法)

  2、装订一种笔记本需要用纸60页,现在有同样的纸2800页,可装订多少本这样的笔记本?(去尾法)

  3、练习六第6、7题。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老师听算,学生计算在课堂练习本上。

  3×5+4= 5×7+1= 4×9+8=

  6×8+5= 8×3-6= 9×9-9=

  指名订正答案,生自己改正。

  [设计意图]:通过准备练习,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投影出示教材第8页主题图)

  (1)谈话引人:

  师:前两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游乐园里看木偶戏的人数和孩子们买面包后,面包师傅还剩多少个面包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到跷跷板乐园去看看,好吗?

  引导生观察理解图意和提出问题。

  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有3组小朋友在玩跷跷板,每一组有4人。又来了7人,一共有多少人?

  (2)小组交流讨论

  a、应该怎样计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b、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c、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d、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有一种写一种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算)

  a. 4+4+4+7=19(人)

  4×3=12(人) 12+7=19(人)

  4×3+7=19(人)

  b.2+2+2+2+2+2+7=19(人)

  6×2=12(人) 12+7=19(人)

  6×2+7=19(人)

  c. 4+4+4+4+3=19(人)

  4×4+3=19(人)

  d.4+4+4+7=19(人)

  (3)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

  明确名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只不过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4)小结:用乘加和加法两个分步算式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合写成一个乘加的综合算式,这样算式更加简洁。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体会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

  2、做一做。(投影出示教材第9页图)。

  师先引导生仔细观察主题图,获得已知信息。

  师: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会解答吗?

  (先让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树上原来有10只小鸟,飞走了4只,又飞来了3只,树上现在有多少只小鸟?)

  10-4+3=9(只) 10+3-4=9(只) ……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1题(投影出示主题图)

  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二的第2题(投影出示主题图)

  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同时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

  (四)、课堂作业设计(视情况,投影出示)

  1、小白兔种了7 行胡萝卜,每行8个。准备送给小黑兔10个,小白兔还剩几个胡萝卜?

  2、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看了4天,每天看6页,还剩13页没有看。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3、妈妈买来2盒月饼,每盒有9块。送给奶奶6块,还剩多少块月饼?

  4、小力买了5 个练习本,每本1元,他又买了一把尺子花了3元钱,小力一共花了多少钱?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吗?

  指名答后师小结:在我们生活中,对同一个问题可以从多种角度去观察、思考,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板书:

  用乘法和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a. 4+4+4+7=19(人)

  4×3=12(人) 12+7=19(人)

  4×3+7=19(人)

  b. 2+2+2+2+2+2+7=19(人)

  6×2=12(人) 12+7=19(人)

  6×2+7=19(人)

  c. 4+4+4+4+3=19(人)

  4×4=16 (人) 16+3 =19(人)

  4×4+3=19(人)

  d.4+4+4+7=19(人)

  教学反思:

  乘加的知识对于孩子们来说有所接触,而且计算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出现在实际问题之中时,有的孩子就不一定会想到用乘加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反而有个别的孩子习惯了用连加的方法。当然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今天,孩子用连加的方法计算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学习是一步一步深入的,学生也不可能始终停留在用加法计算。所以,在以后的练习中我重点引导孩子们用简单的乘加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进一步的练习强化,孩子们也体会到了两种方法的异同,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好”、“优”的方法。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4

  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要清晰,整节课教学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分从信息入手和从问题入手两个方法,条理有序,孩子们学的说的都很好,掌握得很扎实。主要是学习,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悟:

  一、第一个环节是阅读与理解环节,平时要多注意培养孩子们如何读题,如何理解题意。可以划一划重点条件,找一找条件之间谁与谁有关系,可以求出什么。也可以用画图的方式,画一画示意图,分析一下题意。

  二、第二个环节是分析与解答环节,解决问题可以选择从信息入手,也可以选择从问题入手,每种方法都先写一写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多培养孩子用语言叙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并且尽量语言简洁较为准确,不要要只要求写出算式就完了。

  再解答的环节,可以先引导孩子从信息入手,找哪两个条件有关系,可以求出什么,再求出什么,板书使用了树形图清晰明了。孩子们都说的很条理清晰,平时孩子们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很扎实。

  然后教学从问题入手,结合板书的树形图,从问题入手正好反过来想,板书利用的很巧妙,好的板书就是整节课知识点的缩影,所有孩子都能多看几眼,便于所有孩子理解和掌握。

  三、第三个环节是回顾与反思,让孩子多说一说回顾与反思什么,怎样回顾。平时多注意培养孩子的检查习惯,孩子们都知道再把题目的信息想一遍,看看自己的思路是不是正确,计算是不是正确。

  四、第四个环节练习环节。这节课内容不少,如果把两种方法都分析理解透彻的话,确实练习的时间就基本没有了,就练习了两题目,并且也让孩子写一写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比较费时间,我觉得可以选择让孩子说一说,多练几个。

  总之,一节课内容很扎实,所有同学应该都学会了方法。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元旦快到了,你们高兴吗?(高兴)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游园活动。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参加?(想)好!老师就带小朋友们一起去参加游园活动,我们唱着歌出发好吗?(唱新年快乐歌)

  2.情境图

  谈话:我们来到了游园点,你们看小朋友们在做什么?(在看木偶戏)

  提问:你从这幅图上看懂了什么?获得了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走了6人。

  二、主动探索,协作交流,领悟解法。

  1.同学们,你们看得真仔细,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一共有多少人在看戏?

  (2)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还剩多少人?

  对于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提出后很快就解答。

  (3)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4)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又走了6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对说出(3)(4)两题的学生给予表扬。

  2.解决问题

  提问:你们会解决“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1)独立思考

  谈话:在四人小组中说说你的想法,你是怎样算的?

  (2)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充分地交流,说自己的想法,老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了解情况。

  (3)汇报:并说想法

  3.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2)22-6=16(人)

  35-6=29(人)16+13=29(人)

  (3)22+13-6=29(人)(4)22-6+13=29(人)

  让学生明确(1)、(3)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2)、(4)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

  4.比较(1)、(3)和(2)、(4)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5.谈话:小朋友们看木偶戏看得多高兴呀!你们看这边发生了什么事情?(出示练习一的第1题)

  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看懂了什么?

  你能把图意说完整吗?

  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再让几名学生说解

  问题的方法。

  谈话:同学们,你们玩得高兴吗?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我们肚子有点饿了。走,老师带你们到面包房买面包去。

  (出示面包房图)

  提问:你从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还剩多少个?)

  谁能把这个问题说完整?

  (原来面包房里有54个面包,先卖了22个,又卖了8个,现在还剩多少个?)

  提问:谁会列式解答。

  提问:你会把22+8=30和54-30=24写成一个算式吗?

  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

  有办法来解决这个困难吗?

  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选择方法,把想的过程说出来。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谈话:游园活动快要结束了,你们看小朋友在干什么?(出示练习一的第2题)[他们在收集拉罐筒。]他们真是环保小卫士。

  提问:你会把这幅图的图意说完整吗?

  让学生自己解答,再说想法。

  2.谈话:我们走出了游园活动点,看,我们被一张统计表给吸引住了,这个表没有填完,你会填吗?

  做练习一的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再汇报想法。

  3.谈话:请小朋友们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

  同桌交流,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归纳。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谈话:请同学们做一名有心人,用本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99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连乘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数量关系,灵活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复习铺垫。

  1. 谈话导入:大家刚参加完学校的大课间检查,三年1班的同学都表现得很好。

  2. 复习迁移:

  我们班在大课间中分组活动,每组5个同学,分了9组,共有多少个同学参与?怎么算?

  3.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⑴ 创造情景,

  师:操场上同学们正在认真训练,体育老师打算按图这样安排,同学们算算要多少人?提出问题“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⑵ 让学生独立收集数学信息。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信息:a:每行有10人 ,有8行。

  b:每列有8人,有10列。

  C: 3个方阵

  小结:我们都是观察同样一个方阵,可以从这样一行一行来看,知道了每行有10人,有这样的8行。也可以这样一列一列来看,知道了每列有8人,有这样的10列。

  ⑶ 整理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明确先求1个方阵有多少人,再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要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你应该怎样思考?请同位同学互相说一说。

  我们抓住每行有10人,有8行这2个数学信息可以先求出1个方阵有多少人?

  这是一行一行的观察,我们还可以一列一列的看能不能根据这两个信息每列有8人,有10列要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你该怎样想呢?

  不管用哪种方法,我们都是先求1个方阵的人数。还可以写成综合算式。

  2、探寻其他解决问题策略。

  不同的策略:1.先求:3个方阵的一大行一共有多少人,再求8行一共有多少人。

  2.先求:3个方阵的一列一共有多少人,再求10列一共有多少人。

  3.先求:一共有多少行,再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4.先求:一共有多少列,再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例1的小结: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结果却是一样的。今天我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引出课题:解决问题】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P.99做一做

  ⑴ 出示题目。

  ⑵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⑶ 全班反馈: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先求1盒有多少个,再求8盒一共有多少个。

  2、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

  ⑴ 出示题目:P.101⑴

  ⑵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⑶ 分小组交流。每个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重点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

  ⑷ 全班反馈解决该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3、练习二十三的第4题

  ⑴ 出示题目。P.102⑷

  ⑵ 让学生审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⑶ 给出三个算式,由学生选择出正确算式并表述出解决问题 的思路,重点理解“来回”的含义。

  四、全课小结: 强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五、拓展练习:第一步,先请同学了解一节数学课的上课时间,一个星期在校几天?如果一个学期按20周计算,同学们在学校待多少分钟?合多少小时?第二步,根据自己计算出来的结果,你有什么感想?记录下来。第三层次是学生在生活中现实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本题又是一道开放题,所有的信息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找,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性,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六 、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的2、3、5、6题

  教学反思:

  1、 收集和整理信息,形成数学思考。

  新教材的解决问题,其题材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用图画、对话、表格等形式呈现现实的生活场景。这一节课的例1既是一幅情境图,又是一道应用题。例1的图呈现给学生一幅广播操表演的情境图。小精灵明明提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了解情境,从情境中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收集解决问题的必要信息。这一步要求学生仔细地看,充分的讲,观察同一个方阵既可以横着看找到的信息有“每行有10人,有8行”,又可以竖着看找到的信息有“每列有8人,有10列”。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收集和整理信息,让学生形成数学思考。

  2、 分析数量关系,构思解决问题的思路。

  应用题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找到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在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会思考,体会问题里的数量关系,要突出数量关系的分析,帮助学生形成解题思路。我们用不同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如:抓住“每行有10人,有8行”这两个信息就可以先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再求3个方阵的人数。还能抓住“每列有8人,有10列”这两个信息也可以先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再求3个方阵的人数。分析数量之间的不同组合的关系,就形成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如:抓住“每行有10人,3个方阵”这两个信息可以先求出3个方阵一大行一共有多少人,再求8行一共有多少人。这里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有所不同了。

  3、 正确选择算法,独立解决问题。

  根据解题思路仔细准确地选择相关的条件,正确的选择算法。

  这节课我觉得我可能是急进了点,应该先让学生先从“行”去观察进行列式计算,让后进生理解后再进行“列”的观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可能这样会更好些。而且因为这样导致学生的练习还不够充分。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下面各题中各有哪三种量?那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列出等式吗?

  (1)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每本30页,可装订200本,每本50页,可装订120本。

  (2)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5吨水,水费是10元。照这样计算,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水费是20元。

  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正比例,反比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运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揭示目标:

  1、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2、学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三、探究新知。

  例5: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照这样计算,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水费是多少元?

  自学指导一:

  1、理解题意,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2、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并说出理由。

  3、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钱。你能列出等式吗?

  4、解比例,检验,作答。

  小结: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8χ= 12.8×10

  χ=128÷8

  χ= 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检验1:小明买了4枝圆珠笔用了6元。小刚想买3枝同样的圆珠笔,要用多少钱?

  例6: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自学指导二:

  1、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并说出理由。

  2、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设要捆x包。你能列出等式吗?

  3解比例,检验,作答。

  检验2:学校小商店有两种圆珠笔。小明带的钱刚好可以买4枝单价是1.5元的,如果他想都买单价是2元的,可以买多少枝?

  交流总结:解答用正、反比例解的应用题的步骤:

  1、判断题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设未知数X,注上单位名称。

  3、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

  4、解比例。

  5、检验、作答。

  四.巩固延伸:

  1、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钱?

  2、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3、500千克的海水中含盐25千克,120吨的海水含盐几吨?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课堂作业。

  教科书P62练习九第3、7题。

  板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1、判断题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设未知数X,注上单位名称。

  3、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

  4、解比例。

  5、检验、作答。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能穿几串”中理解几十里面有几个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家玩过串珠游戏吗?

  出示例7。

  这里有些珠子,你会穿吗?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7

  出示题目的要求:有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能穿几串?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个别汇报。

  要想知道能穿几串,该怎样解答?

  A、画图。圈一圈。

  B、数的组成。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

  验证。1串是10个,5串就是50个,剩下的8个,正好是58个。

  2、想一想:如果是5个珠子穿一串,能穿几串?

  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完成第46页的做一做。

  2、完成第47页第1~4题。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春季,教学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53、54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中的内容。本单元学生将系统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主要是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用相关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好本单元的相关知识,将是学生在第二学段学习两步以上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教学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问题,其掌握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材用烤面包的情境提供了现实素材。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结合已知条件分析问题,为列式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由于信息的复杂性,学生在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进行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在理解题意和分析解答环节将采用直观演示的教学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会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将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改进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导入新课

  1、根据下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明有20元钱,买钢笔用去10元。

  2、要解决下面的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每个面包多少钱?

  3、师:同学们的数学感觉真好!能从日常生活中准确地发现问题和提出数学问题。下面老师要带大家去逛一逛面包店,又有什么样的数学问题等着我们去发现和解决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铺垫孕伏的过程就是唤醒旧知的过程,为探究新知做好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情境图,理解题意

  师: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师:今天的信息有点复杂,为了帮助大家更清楚的理解题意,请出我们的小助手“色条图”来帮忙吧!

  师:怎样在“色条图”上表示出这些信息和问题呢?

  学生独立思考:在“色条图”上表示出信息和问题。

  展示交流:为什么这样表示?

  (设计意图:借助“色条图”这一直观图形帮助学生理解比较复杂的信息,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在表示和交流的过程中也就理解了数量之间的关系,为解决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解决问题

  师:想一想,要解决“剩下的还要烤几次”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哪个信息已知,哪个信息未知?怎么办呢?

  师:想一想,该怎么解答呢?

  学生尝试解答。

  展示交流:为什么要先求出剩下的面包个数?读了哪些信息,你就想到可以求出剩下的面包个数?

  如果学生只列出分步算式,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我们是用分步来做的,你们能用综合算式表示出解答的过程吗?

  对比不同的综合算式,引导学生辨析:你同意那个算式?为什么?如果不加小括号,会出现什么情况?

  师: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呢?

  (设计意图: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仅引导学生解决出问题,还渗透了分析法和综合法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对比与小结

  师:比较一下我们以前解决过的问题和今天解决的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师: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解决出了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这类问题的结构,学会找出中间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题。

  2、完成教科书第54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力图体现练习的层次性,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解决的?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及时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学习过程,初步建立数学模型。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和体会。)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知道了什么?

  怎样解答?

  (1) 剩下的面包有多少个?(90-36)÷9

  90-36=54(个) =54÷9

  (2) 还要烤几次? =6(次)

  54÷9=6(次)

  解答正确吗?

  答:剩下的还要烤6次。

  教学反思:

  1、重视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进行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引导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描述和分析问题。

  3、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评价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59—60页 例5、例6。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掌握用正、反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

  2、使学生体验由算术解法向比例解法的思维转化过程。

  3、形成解题多样化技能。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正反比例方法解决问题。

  难点:在具体情境中区别用何种比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师: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正、反比例的知识。下面,请看复习题。

  (出示题目)

  1、a×b=c(a、b、c均不等于0)

  当a一定时,b和c成什么比例?

  当b一定时,a和c成什么比例?

  当c一定时,a和b成什么比例?

  2、速度×()=路程

  工作总量÷( )=工作时间

  ( )×数量=总价

  总本数÷( )=每包本数

  每袋重量×( )=总重量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用解决问题。

  二、 新授

  1、出示例5

  ① 学生第一反映怎么解。小结,这是用的我们以前学的归一的办法。

  ② 教师引导由加油站汽车加油付款比较,找出单价不变,建立关系式。

  水费:吨数=单价

  ③ 学生述说,教师板演用正比例解法的书写过程。

  ④ 出示书上第二问,学生回答列式。

  巩固练习:

  (1)、小明买了4枝圆珠笔用6元。小刚想买3枝同样的圆珠笔,要用多少钱?

  (2)、我国发射的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在空中绕地球运行6周需要10.6小时,运行14周需要用多少小时?

  (3)、师徒合作加工600个零件,8天加工了1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剩下的零件还需要多少天才能加工完?

  小结:首先找相关联的量,判断成什么比例;接着列方程;最后解方程并检验。

  2、出示例6(学生自己解答)

  ① 抓住不变的东西----总的本数判断成反比例关系

  ② 建立关系式:每包本数×包数=总数

  ③ 学生述说,教师板演用反比例解法的书写过程。

  ④ 出示书上第二问,学生回答列式。

  巩固练习:

  (1)学校小商店有两种圆珠笔。小明带的钱刚好可以买4枝单价是1.5元的。如果他想都买单价是2元的,可以买多少枝?

  (2)车队向灾区运送一批救灾物资,去时每小时行60km,6.5小时到达灾区。回来时每小时行78km,多长时间能够返回出发地点?

  (3)生产一批水泥,原计划每天生产150吨,可按时完成任务。实际每天增产30吨,结果只用25天就完成了任务。原计划完成生产任务需要多少天?

  3、深化练习: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计划每小时行60km,9小时到达。但实际上2.5小时只行了125km,照这样的速度,汽车要几小时才能到达乙地?

  三、全课小结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课时,教材第68页—69页例2和练一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有序、有效地思考、分析数量关系,初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2、能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初步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和推理等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能有序、有效地思考、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和推理等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单、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出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列式解答。

  把720毫升果汁倒人9个同样的小杯子里,正好倒满。平均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数量关系:()个小杯的容量=720毫升

  口头列式解答

  2、出示例1: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已知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提问:和第1题相比,这道题难在哪里?(第1题是把720毫升果汁倒入一种杯子里,可以直接用除法计,这一道题是把720毫升果汁倒入两种杯子里,题中有两个未知数量。)

  3、揭示课题:这道题可以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说明:创设倒果汁的问题情境,呈现对比强烈的可以直接平均分和不能直接平均分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新的问题的结构特点,形成认知冲突,进而产生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的心理需求,激发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欲望】

  二、探索策略

  1、教学例1。

  (1)理解题意。

  谈话:请同学们先观察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想一想,根据题意,你

  能找到怎样的数量关系,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些数量关系的。

  揭示:6个小杯的容量+1个大杯的容证=720毫升

  大杯的容量x =小杯的容量小杯的容量x3=大杯的容量

  (2)确定思路。

  谈话:我们知道,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要想办法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你有办法把这个问题变得简单吗?请先联系刚才理解数量关系式想一想,再和同学说说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反馈:请把你的解题思路分享给大家。

  学生想到的思路可能有以下几种,结合学生的交流,分别作如下引导:

  思路一: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

  问:把720毫升果计全部倒入小杯,1个大杯要换成几个小杯?把大杯换成小杯后,正好倒满多少个小杯?先画线段图分析。

  思路二: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6个小杯换成几个大杯?把小杯换成大杯后,正好倒满多少个大杯?先画线段图分析。

  思路三:列方程解。

  提问:设小杯的容量是x毫升,1个大杯的容量可以怎样表示?可以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小结: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同学们想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上面的几种思路都是抓住哪一个数量关系展开思考的?像这样通过假设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方法,也是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假设)。

  (3)列式解答并检验。

  谈话:选择一种方法完成解答,并检验解题的过程和结果。

  完成解答后,让学生说说列式、检验的方法和结果。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通过对题中条件和问题的梳理,找到数量关系,并画图对数量关系进行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题意,感知题中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打开寻求解题方法的思路。针对解决问题的困难,启发学生思考使复杂问题变得简单的方法,既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解决问题经验,又使学生的探索活动有了明确方向,进而产生假设的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并交流学生中出现的不同的解决问题思路并通过师生对话帮助学生理解,有利于学生体会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感受假设的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在列式解答的同时,提出检验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题中数量大系的理解,进一步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

  (4)回顾反思。

  问题:解答例1时,我们遇到了怎样的因难?是怎样解决这一困难的解决问题时运用了什么策略?说说你对假设这一策略的认识和体验。【设计说明:及时反思提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为什么假设”“怎样假设”等问题,以强化对“假设”策略的体验。】

  (5)教学第二种思路。

  谈话:刚才我们假设把720毫开果计全部倒入小怀,顺利解决了问题。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假设?假设把720毫开果计全部倒入大杯,可以倒满几个大杯?你能根据这样的假设算出结果吗?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教师巡视。

  指名交流解题时的思考过程,以及列式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6)比较和回顾。

  比较:请同学们比较假设全部倒入大杯和全部倒入小杯这两种假设方法,想想,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提回:通过解答上面的问题,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谈话: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运用假设的`策略,可以把复杂的问题变成简单的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设计说明:假设“把720毫升果计全部例入大杯”的思路,由学生自己提出,并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再次经历和体验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对假设策略更深刻的感悟。比较两种假设思路的联系。并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目的是帮助学生梳理运用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进一步提升对策略的认识和感悟;回顾曾经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从策略的高度重新审视过去的学习中解决一些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以促进策略的内化,形成策略意识】

  2、完成“练一练”。

  (1)出示题目,提问:要求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可以怎样进行假设?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完成解答,教师巡视。

  (2)让不同思路的学生展示自己解题的过程。

  【设计说明:先让学生说一说可以怎样假设,再独立完成解答,并交流不同的假设思路,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有利于强化学生对假设策略的体验】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一第1—3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疑问?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2

  一、课题提出

  1、学生发展的需要

  从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来看,许多国家都将使学生理解数学的应用,发展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因此,我国小学数学应当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作为重要作务,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应当重视解决问题的作用与价值。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解决问题教学有利于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

  2、课程改革的需要

  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是新课程教材内容转变最大的部分,无论是学习目标、内容体系、编排与呈现、教学模式还是评价方式,给教师带来的冲击是非常强烈的。由于教师没有准确把握应用题在新课程中的功能性转变,在解决问题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暴露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不断总结与反思,重新认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价值,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

  3、现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

  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双基目标的达成,忽视了思维训练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方法上以模仿套用代替创新与生成,忽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是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用数学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后果是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不过硬,不能在数学问题的解答上游刃有余。因此,我们有必要抓住要点进行突破,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为抓手,探索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机制,并进而形成解决问题教学的新模式,对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进行反思、总结,在研究中使得师生共同提高。

  二、课题的界定

  “问题解决”即是在教师适当的指导下,使学生面对问题时,能把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经过思维加工、综合运用和转化,达到未知目标的过程,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策略:是指为完成某一任务所采取的行动方式。可理解为方法,却又不完全等同于方法,其指向顺利地完成任务,并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思维与行动的最为有效、最简洁的方式方法。

  解决问题学XX为教学实际服务,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主张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与再创造。解决问题学习的研究,不再只是对比发现学习与传统教学孰是孰非,孰优孰劣,而是对发现学习本身的过程、机制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探讨如何发挥发现学习的优势,促进解决问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层次。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我们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旨在“让学生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布鲁纳语),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推进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⒈努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数学学习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才能,使学生养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

  ⒉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竭力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数学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数学活动中进行探索、猜测、修正,从而主动地进行自我构建。

  ⒊学生能主动地对已有的解题策略和解题模式等进行分析、综合、转化、调整,从而形成对新问题的领悟,促进新问题的解决。

  ⒋不仅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更要帮助他们认识数学的价值,掌握提出问题的艺术,并不断探索下去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研究内容

  问题解决的过程,会受到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水平、年龄特征、问题的内容、问题的难度、解决问题的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的研究以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为载体,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解题策略。

  1、问题的感知与理解

  理解问题是解题思维活动的开始,“理解”的一个重要指标就看能否用平常的语言把问题陈述出来,并通过对问题的陈述产生关于问题的内部表征,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向。

  2、解题策略的寻求和确定

  经过了对问题的感知和理解,接下来的重要步骤就是寻求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即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问题不同,解题的策略也有所不同,同一问题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也可采用不同的策略。我们想通过教师的引导、扶持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解题策略。

  3、解决问题策略的实施与调整

  学生在确定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后,就要按照方案开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就需要及时进行调整。教师要根据具体问题,及时桌间巡视,根据学生个体的困难给予相应的指导。

  4、交流、评价与反思

  学生个体的数学问题解决后,再引导他们借助动作、图画、符号、文字等形式把解决问题的结果呈现出来,引导学生间的交流与评价,并及时进行反思。

  以上还只是我们的初步设想,我们准备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思考、实践、调整、再实践,以求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良好意识与能力。

  五、操作措施

  1、研究“课标教材”中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编排特点和学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特点。(1)各年级教师在把握《标准》理念的基础上,深入钻研“课标教材”,理清教材在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编排体系、特点,把握各年级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目标要求,做到:①体系清: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包括哪些基本内容、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的?②特点明:解决实际问题的题材、呈现方式是怎样的?③目标准:不同阶段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到底要达到怎样的要求?

  (2)观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动作、表情、写字、言语等表现,询问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维过程,来把握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特点。

  2.设计符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规律的课堂教学预案,在实施过程中善于把握生成的教学资源,探索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教学模式。

  (1)引导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的发现、提出过程。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情境应具有挑战性、启发性、目标性、趣味性、开放性、现实性等特点。

  (2)引导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作为每个学习个体,一般经历以下过程:整理问题的信息,思考各个信息间的联系,确定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对解决问题的结果作出预测,正确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进行反思、验证。作为一个学习群体中的一员,要做到: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自主探索和教师引导相结合。

  3、对学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作出合理评价,探索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评价的方式。

  (1)确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观点,确立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的观点。(2)明确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①第一学段,要注意考查学生能否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否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②第二学段,重点考察学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是否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六、研究原则

  1、前瞻性原则

  本课题研究应努力反映新世纪科技和社会发展对公民的科学知识的需求,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具有新时代的特征,从而促进师生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科学性原则

  必须考虑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特别是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个性特点,把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结合起来,并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为工作的指导。

  3、创新性原则

  要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规律,结合学科特点和当前“探究性、体验性、交往性、做中学”等教学改革的总趋向,创造性地设计出系列性的能够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新颖的教学策略。

  七、研究方法

  由于本课题的研究是一种基础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范例,是一种理论性、实证性、探索性研究。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经验研究等研究方法,同时辅以文献的调查、实验等研究方法。

  八、研究的步骤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4月——20xx年12月)

  1、制定方案,分层次落实课题

  课题选定后,实验领导组和研究组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实验教师提出研究的目标和任务,设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写成课题设计方案。

  2、加强管理,精心组织实施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研究”课题是一项从理论上、实践上都具有探索性的研究工作,要加强领导和计划管理,尽量少走或不走弯路,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争取早出、多出成果。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3月——20xx年12月)

  1、加强学习,建立健全学习研究制度

  学习是提高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的理论指导水平的重要措施,实施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才有正确的实践活动,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实验就陷入盲目的实践活动,研究就将遇到挫折。

  参加课题研究后,应健全学习研究制度,制定好每学期研究工作计划;建立研究活动日(每周半天),认真开展学习研究活动。

  2、认真做好搜集、积累和整理资料工作

  资料的搜集和积累是实验必备工作,它也是研究的基础工作,是实验研究结论的基石;也是实验总结、实验报告、论文写作的起点和基础。

  3、切实上好每一节实验研究课

  课堂教学是教学体系中最基本、最有效的教学形式,是实验研究的最实在、最丰富的实践活动,每一位实验教师都应重视和上好每节有后劲儿的实验课。

  实验课要体现教学新思想、新观念、新措施和新方法。实验教学要有创新精神,做别人没有做过的试验,体验前人没有体验过的感受,发现前人没有发现过的东西,总结前人没有总结过的经验,探索前人没有探索的规律。

  4、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活跃科研气氛,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开展多种教科研活动,是提高对科研工作的认识、活跃研究气氛、推动科研工作深入进行的重要措施,各地应积极地扎实地开展。各种活动应分学期做出工作计划:订出内容,提出要求,安排好研究活动时间等。

  5、建立相应的质量评估体系

  根据我们构建的实验教学目标和研究理念,实验教学的评估应改变过去单一的“学习成绩”测试评价,做到评价目标的导向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

  搞好总结、定期组织鉴定验收,开好总结、结题会。

  在课题鉴定验收时,要以实验目标所倡导的教学观念为依据,根据实验资料,对实验结果,做出定性和定量分析,写出实验报告,以便进行成果鉴定。

  九、研究的子课题

  在总的课题下,实验教师在不同年级不同教育阶段,可选择采用更为具体的子课题进行实验研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定题目,选题时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题目要“小”、要“近”(贴近本地本校本人实际),内容要实(研究的内容要符合实际),视角要“新”(研究的视点要新,要比原有教学超前。

  十、预期成果

  1、结题报告。

  2、解决问题策略汇编。

  3、教师经验总结、论文。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小棒、学生每人准备20根小棒、20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师生做拍手游戏。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摆一摆:

  (1)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第二行是多少?

  (2)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第二行是多少?

  3、小结:我们刚才一起复习了有关“倍”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以有的知识出发为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二:合作探究新知

  1、要求学生用4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再在第二行摆2个正方形,说一说第二行摆2个正方形用的根数里有几个一个正方形的根数。

  2、(1)摆飞机,数一数用几个小棒摆出一架飞机?

  (2)指导学生摆飞机。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针对学生回报摆的结果),谁能根据你摆的飞机,提出一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引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也就是他们摆的根数是老师摆的几倍。

  (4)如果再摆一架飞机,这时飞机根数是老师摆的几倍?

  (5)回报结果,让学生在探究中找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像刚才摆飞机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15里面有3个5,也就是15是5的3倍。说明“倍”是一种关系,不是单位总称,所以3后面什么也不用写。

  3、看一看,比一比(出示课件)

  (1)萝卜3个,茄子6个,茄子的个数是萝卜个数的几倍(6里面有几个3)。

  (2)萝卜2个,茄子6个,茄子的个数是萝卜的个数的几倍(6里面有几个2)。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生活中的食物联系到倍数关系,因为数学本来就来源于生活。

  (3)摆圆片(动手操作)

  a、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8个○。

  b、第一行摆3个○,第二行摆9个○。

  4、考考你

  8里面有()个48是4的()倍

  12里面有()个312是3的()倍

  24里面有()个624是6的()倍

  42里面有()个742是7的()倍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教学例3

  (1)仔细看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怎样解决“唱歌人数是跳舞人数的几倍。

  (3)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5)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思路解决)

  2、引导学生做一做

  [设计意图]: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

  3、归纳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只是说法不同,用除法计算。

  四、巩固深化

  1、练习十二(第1题)要求学生认真看图(1)图中有些什么动物?(2)分别是多少只?(3)独立分析解决,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4)为什么这样列式?(5)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2、独立完成第2题

  3、观看课件拓展

  (1)观察各种书籍的本数。

  (2)完成题中的问题。

  (3)还能提出问题吗?

  五: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时,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体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采取摆一摆、比一比、考考你等学习形式。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探究中学习掌握了本课时的知识,达到预计的目的。不足之处,是教师的巡视不够,导致学困生没有落到实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学习、探索先进的教学经验、制作学生喜欢的课件。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经历转化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小棒若干根

  学具:每人小棒若干根,同桌两人一张练习纸、一支水彩笔。

  设计理念: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提供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思考交流,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自主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设想:

  (一)初步感知

  1、引入:小朋友们平时喜欢用小棒摆东西吗?会用小棒摆什么呢?然后教师展示自己摆的小花伞,得出摆一把小花伞用4根小棒。

  2、动手:学生动手摆小花伞,指名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摆。

  3、交流:(1)说说你摆了几把小花伞,用了几根小棒?你是怎么知道的?

  (2)观察黑板上:×××用的小棒根数和老师用的小棒根数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说出的关系可能有求和、比多少、还有倍数关系。如果没有倍数关系,可以引导学生:除了小朋友们说的求和、比多少,如果换一种说法,说说我们用的小棒根数的倍数关系,你会吗?得出:×××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3倍。

  (3)你又是怎么知道×××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3倍的呢?有些学生可能是直接通过观察,有些学生还可能会将求12是4的几倍转化为12里面有几个4,并用除法计算。

  (4)12÷4=3表示什么意思?单位怎么写?得出:12是4的3倍,说明倍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关系,不是单位名称,所以3后面什么也不用写。

  (5)让学生说说自己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

  4、引出课题:用倍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二)进一步感知

  1、引入:森林里正在举行动物运动会,一起去看看。

  2、出示:跳远比

  松鼠:

  袋鼠:

  猜一猜:袋鼠跳的长度是松鼠的()倍。

  3、出示数据,电脑验证

  (三)自主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并自主提出问题

  出示:爬行比赛

  蜗牛24只毛毛虫6只;乌龟4只。

  学生提的问题能口答的直接口答。(如求和的或者比多少的)

  从学生的回答中摘录:“蜗牛的只数是毛毛虫的几倍?”或“蜗牛的只数是乌龟的几倍?”

  2、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3、比较两个问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四)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引入:闯关比赛

  1、第一关:估一估

  估一估,左边公鸡的只数是右边的几倍?

  图片出示:左边20只公鸡右边5只

  2、第二关:“阳光伙伴”体育运动

  出示图(略)

  要求列式表示参加各项活动的人数之间有倍数关系。

  3、第三关:开启智慧大门

  出示智慧大门图

  1、提示学生:智慧大门上方有12盏灯,小朋友必须开启一些灯,而且开启的盏数与关着的有倍数关系。如开启——10盏,关着——2盏。10是2的5倍。

  要求同桌合作用彩色笔涂色,探究不同的涂色方法。

  (五)、课堂总结深化主题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5

  授课内容: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第八册解决关于面积计算问题的策略P89~90

  授课类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整理有关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的信息,会解决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微复杂的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感受到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整理信息的必要性,增强运用策略意识,提高运用策略水平。难点: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运用策略富有个性地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上新课前,老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有一天,一位哑巴走进商店想买一把锤子,他用手语比划了好几遍,店主硬是不明白他想买什么,哑巴灵机一动,做了一个敲钉子的手势,店主就立刻明白了哑巴想买把锤子。此时来了一位盲人,他也想买一把锤子,你们猜

  他会怎么做呢?为了买锤子,哑巴和盲人,采用的方法不一样,这些方法我们称“策略”,可见,策略的选择是因人、因时、因事而各不相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新课展开。

  1、情景创设,呈现问题。

  香港迪斯尼乐园,去过吗,想去吗。这是迪斯尼乐园的喷水池,喷水池周围有四个长方形的花坛分别种有郁金香、月季花、兰花和蝴蝶花。建筑师们在修建工程中,遇到了些数学问题,看看,我们能帮他们解决吗?首先让我们走进郁金香花坛。

  ⑴1号长方形花坛里种的是郁金香,花坛长8米,在修建时,花坛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坛的面积就增加18平方米,原来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从这题中你们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想想看,我们能用什么策略把这些信息整理得更清楚些呢?谁来说说看(生:整理文字、列表、画图等)

  用你喜欢的方法在草稿本把这道题的信息整理一下。(教师巡视,收集资料)

  ⑵组织交流。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策略(1、整理文字或列表的方法,2、画图的方法等)

  整理文字:用的是什么策略?介绍一下。

  列表:用的是什么策略?介绍一下。

  画示意图:

  请你跟大家介绍一下,你用的是什么策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有没有要完善的地方(要求不要太高,学生只要能清楚表达出条件和问题就行)

  ⑶比较:比较这几种策略,哪一种整理的方法让人看得更清楚一些(列表、画示意图)列表整理信息是上学期学过的策略,今天我们将研究画示意图整理信息的策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画一下。 ⑷教师示范画图。

  要先画长方形表示花坛原来的面积,长是8米,修建时长增加3米,这个花坛的面积增加18平方米,增加的18平方米在什么地方?谁来指一指,怎样表示呢?

  8米3米

  ⑸你们能用这种画示意图的策略来整理题中的信息吗?拿出练习纸,画画看。

  ⑹要求花坛原来的面积,它是个什么图形?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长知道吗?宽呢?(板书:宽)怎样求?18÷3为什么?求出了宽,下面的问题会解决了吗?在练习纸上做一做。

  ⑺交流反馈解题的情况。

  宽:18÷3=6(米)

  面积:8×6=48(平方米)

  ⑻刚才我们采用了什么策略解决这道题的,通过画示意图可以把题中的信息表示的更清楚,分析数量关系更直观,下面我们就用这样的策略继续解决问题。

  2、循序渐进,深入问题。

  出示题目2号长方形花坛种的是月季花,原来宽20米,后来因扩建道路,花坛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花坛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的花坛是多少平方米?(在下图中画出减少的部分,再解答)⑴还有哪些信息示意图中没有表示出来呢?

  ⑵你们能把它画出来吗?跟老师的一比,看看你们画的对吗?为什么用虚线表示?

  ⑶根据画出的示意图,你认为要求出现在花坛的面积,先要求出什么?学生结合算式说说解题的思路。

  ⑷同样是用画示意图的策略分析问题,这题与第一题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3、深入交流,展开问题。

  3号长方形花坛种的是兰花,如果这个花坛的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你知道原来这个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先在图上画一画,再解答)

  ⑴“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这里的或者是什么意思,你们能用今天学习的策略分析并解答吗,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 ⑵四人为一小组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⑶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展示自己所画的示意图,结合示意图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4、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下面还有一道题,要考考大家了。

  4号长方形花坛种的是蝴蝶花,长50米,宽40米。修建时,花坛的长增加了10米,宽增加了8米。花坛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先在图上画出增加的部分或在纸上列表,再解答)

  ⑴学生独立完成。

  ⑵交流:让学生先用列表的策略方式来解答。

  ⑶有不同的策略吗?

  先让学生从自己所画的示意图中指出增加的部分,再根据示意图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⑷通过这道题的解答,你又有什么想法呢?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今天我们学习的策略现在看来是最简便的。但是,随着你们知识的增长,将来一定会发现更多、更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相应练习

  板书设计:

  解决面积问题的策略

  策略:画示意图

  寻找长方形的长和宽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学设计07-01

教学教学设计06-15

《提袋的设计》教学设计04-03

《统计》教学设计07-06

《论语》教学设计07-05

《荷花》教学设计07-04

母鸡教学设计07-03

《鸟语》教学设计07-03

假如教学设计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