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07 08:28:1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平面镜》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平面镜》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平面镜》教学设计

  《平面镜》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能力目标: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平镜对光线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球面镜的光学性质。

  教学难点:

  1.虚像的概念。

  2.球面镜的应用。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分析法。

  教学准备:演示用: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透镜、投影片、凹镜、凸镜、激光演示器。

  学生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夹子两个、8K白纸一张、图钉、透明胶条、小平面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二次备课

  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

  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一个感性认识,为学习本节的内容奠定基础。

  二、新课教学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向学生示范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

  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

  (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做法:边示范边讲解。

  ①像下图那样,将一张8开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一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

  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③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④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

  ⑤把测量结果填写下表中。

  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学生分组实验

  以上把教材图2.3

  《平面镜》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设计:

  1。提出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动因,是探究的起点,人们只有发现和提出了问题,才会积极认真地思考,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一环节要尽可能鼓励或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老师进行引导与筛选。由于学生对平面镜很熟悉,老师可先让学生提出一些平面镜成像的有关疑问,老师再引入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形状及位置与物体的大小、形状及位置有什麽关系?平面镜所成像是实像还是虚像?老师此时指出物像的关系可能有很多方面的关系,如像与物的上下左右关系,像相对于物运动的快慢关系、物象大小关系(从距离镜面远近的角度分析、从静止角度分析、从运动角度分析等),目的是为学生留有再思考的余地。此环节由学生提出疑问,老师引导提出问题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自然地引到平面镜成像这个问题上来。

  (注:为使学生在下一步进行猜想与假设时明白所问的问题,老师可事先将本节课涉及到的重要问题写好投影片或用多媒体技术在电脑屏幕上逐一显示出来,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2。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它能使探究者明确探究方向,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探究。此环节让学生去做一是提高了学生对本节的兴趣,二是可以让学生充分想象不受老师特定思路的限制。可以这样进行:实验桌上事先准备一个平面镜,让学生在平面镜中观察圆珠笔,橡皮、铅笔盒等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形状,比较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观察像与物的上下关系、左右关系,观察当圆珠笔前后左右移动时,圆珠笔在镜中的像的移动情况,并观察像的大小与形状有无变化,像移动的方向及速度与物体移动的方向及速度的关系,然后请多组同学阐述自己的猜想与假设。这里要尽量地让多一些同学有发言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兴趣。(注:老师必须把住猜想与假设这一关,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合理的猜想与假设,不能走过场,怕麻烦,只提出与科学结论完全相符的猜想,本节中,学生不仅能提出: “像与物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样的猜想,也能提出诸如“像比物小” , “物体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这样的猜想,这些猜想都是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做出的,都是应被允许的,且更具有科学探究的味道。老师引导的探究活动应该既有证实又有证伪,使学生明白科学探索的过程。)。

  3。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一环。一开始老师不要急于向学生出示实验的原理,器材,实验步骤,而是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讨论,确定实验器材,制定实验计划及实验步骤来验证前面的猜想与假设。这样做可充分调动同学思维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课堂讨论中老师可适当提问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分析找出实验所需的器材,实验方案及实验步骤。此环节由学生做的优点很多:由于是学生自己制定的计划与设计的实验,会使学生思路更加清晰,实验更有兴趣,实验探讨更有主动性与创造性,印象更加深刻,后续影响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趣味性,使学生有了敢于思考,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具体操作如下:

  ①学生进行讨论要确定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应选用哪个物体来作镜面?平面镜还是平板玻璃?,找几组分别说出自己选择的理由。在讨论过程中视学生情况老师可作适当的提示。经讨论学生一般能找出用平板玻璃做实验的理由。

  ②学生讨论用平板玻璃作平面镜时,选择什麽物体来成像效果最好、最清楚?学生可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探讨,并分组得出结论。如果学生程度差老师在讨论过程中可适当给出提示。例如:

  请同学们比较圆珠笔、没有点燃的蜡烛及点燃的蜡烛在

  平板玻璃中的像,哪个成像效果更好?

  学生经讨论得出用点燃的蜡烛做实验效果好。

  ③老师此时给出实验器材供同学们选用:

  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两只,小蜡烛一只、大蜡烛一只,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支架一幅,方格纸一张,同样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对、刻度尺一把。

  《平面镜》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能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养成分析、概括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知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能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实验方案的设计。

  【难点】

  器材的选用和方案的选择。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

  首先我会让学生思考:我们照镜子时,我和镜子里的“我”有什么区别?

  由于学生自身的经验,学生很快答出:一样。那么我和镜子里的“我”到底有哪些地方相同呢?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决这个问题。

  环节二:建立规律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根据日常生活的感知,介绍与平面镜成像中光的几个术语:

  物:平面镜之外的物体。

  像:平面镜里可以观察到的物体

  【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像时,物和像有什么特点?

  【作出猜想】

  (1)物比像大。

  (2)物与像等大。

  (3)物比像小。

  【设计实验】

  (1)实验器材:两只相同的蜡烛,刻度尺,玻璃板,白纸。

  (2)实验方案:

  在桌面上放白纸,纸上竖着放一块平面镜,在玻璃板前点燃一支蜡烛,可看到镜中的像。

  拿未点燃的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移动,直到蜡烛和像完全相同。

  用刻度尺测量像和物的位置关系。

  改变点燃蜡烛的位置,多测量几次。

  【记录数据】

  环节三:巩固提高

  为什么在实验中只点燃一支蜡烛?

  答:一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二是便于观察。

  环节四:小结作业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平面镜》教学设计 篇4

  一、说教材

  本节是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对光的反射的延伸,是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本节“平面镜成像特点”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在通过实验得出平面镜成像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中的成像问题学生在经历此探究过程中,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通过对平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个认识中由于视觉的问题存在一个误区“物体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在实验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把此问题纠正过来。教学中,要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对平面镜成像成像的规律学生易受到错误生活经验的影响,不能正确的了解镜中像和物体关系,特别是对像和物体大小相等不能正确理解。在探究实验中让学生通过观察镜中像和放在镜子后与物体大小相同的物体重合了,来体验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同时通过强调人眼对远近的物体大小感觉不同来加深对像和物体大小相等的了解。其次学生不能正确的理解平面镜成虚像的现象,通过在像的位置放在一个光屏,在光屏上得不到像来正确认识虚像。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动手与合作能力与习惯。

  三、设计思想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等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学习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去获得答案。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认识生活、解释问题。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重点与难点

  重点:设计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活动,

  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过程。

  六、教学手段

  本课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分析论证等实验探究的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具体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讨论。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法一:

  提问:水中的蜡烛能燃吗?

  演示实验:把一块玻璃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只蜡烛,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和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完全相等。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

  提问:你能解释一下吗?

  同学们想知道这神奇现象的原因吗?

  法二:猜谜语:“表面平平的一块镜,你对它笑来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变鬼脸它就对你变鬼脸”。(镜子)

  (二)、新课教学

  1、平面镜成像特点

  提出猜想: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

  (1)、像与物等大;

  (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左右相反;

  实践:拿起桌面上的镜子照一照。

  提问: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是不是真实的自己?

  教师边演示边介绍镜中的像。

  请学生继续观察镜中的像,并前、后、左、右移动平面镜,观察平面镜中像的变化。

  教师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用玻璃板作平面镜?用镜子做该实验有什么不方便?

  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

  ③我们怎样确定像的位置?像是否真实存在?

  ④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关系?

  ⑤实验过程中,刻度尺有什么作用?

  ⑥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⑦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左右、上下与物体是否一致?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

  [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明确探究方法]

  ——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同学们找桌子上的器材试试看,行不行。[白玻璃暂时不取出]

  ——用两支相同的笔

  ——用两只相同的蜡烛。

  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平面镜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为什么像不见了呢?[学生:思考、讨论]

  ——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有没有真实存在的像,你们见到过吗?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线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仪投射到银幕上的像

  ——电影院放映机投射到银幕的像。

  ——树林里地面上圆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阳的像。

  平面镜成的像是不是有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呢?——不是的,平面镜的背面有一层漆,光线是不能透射过去的。

  [小结] 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们叫它实像,而平面镜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虚像。

  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身物体”?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要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教师在此可作适当解释“光的反射”,具体下面要学习)

  好![激疑] 我们看见物体(棋子)在平面镜内成的虚像是由于物体射出光线(或反射)经过镜面的反射进入人眼的。怎样才能同时看见镜后的替身物呢?—必须使平面镜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 那么现在镜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线为什么没有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被涂在平面镜后面的漆挡住,光线无法透过平面镜。

  那么怎么办?——把涂在镜后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没有其它办法?——换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好!现在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选择器材试一试实验。[学生选择器材实验]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像较弱,看不清。

  同学们,笔的像比较弱,看不清楚,你有办法让物体所成的像明亮起来?——增强光的亮度(照度)。用点燃的蜡烛做。

  [学生选择器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一)实验时间长,点燃的蜡烛烧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二)蜡烛不容易放置,有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点燃的蜡烛时间长烧短了,像比物短。

  ——蜡烛不容易放竖直。

  ——蜡烛容易倒下。

  想什么办法改进实验呢?看看里面桌还有什么器材。[两把手电筒]

  ——用手电筒作为物体,代替蜡烛。

  你们再试一试看。

  [有的学生没开亮做,像较弱,看不清;有的学生开亮手电筒,但灯光竖直向上射出同样效果不好]

  同学们,手电筒的像为什么比点燃的蜡烛的像弱;看不清楚,动一动脑筋,有没有办法使手电筒成的像明亮起来?——把当作物体的手电筒开亮,并把手电筒的头旋下来做。

  对,这样可以增强光的亮度。再来试试看。

  [启发]作为替身物的手电筒(没开亮的)应移到什么位置上。——直到看上去它与开亮的手电筒的像完全重合。

  [学生的主动积极探索实验,几经挫折,实验成功后能很好地体会到科学探究成功后的成就感。]

  平面镜成的虚像与物体的大小?——等大。

  实验验证: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把上面实验放在白纸上做,只要记录两手电筒和玻璃的位置。改变开亮手电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实验两次。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实验中两手电筒的位置。

  分析实验记录:

  量出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到玻璃板的距离。

  连接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得出实验结论]交流与评价:

  (1)、同学们各自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

  (2)关于平面镜成想的特点还有那些猜想?准备怎样去验证它?

  学生课后自己探究:

  改变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像的大小是否改变?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的吗?

  2、平面镜成像原理

  让学生回忆“猴子捞月亮”的故事。

  提问:猴子最终有没有捞到月亮?为什么?

  人眼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是因为由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射入眼中,引起了视神经的感觉,并不是光从眼睛发射向物体的。

  如图所示,人眼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来判断物体位置的。人能看到像是因为有光线入人眼。点燃的蜡烛上p点射出的任意两条光线pa、pb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e1a、e2b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p′点,人就会感到p′点是一个“发光点”,而p′点就是p点的虚像。同理,蜡烛上的其他点也都能在平面镜内产生对应的虚像点,它们共同组成了蜡烛的虚像。因此,平面镜中的虚像是由射入人眼中的发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所形成的。(这是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八、课堂小结: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虚像;

  (2)像与物等大;

  (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左右相反。

  2、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以下要素(视学生的具体情况,可明确):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5)分析与认证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九、布置作业 :

  让学生在理解科学探究的情况下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包括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

  自读教材“球面镜”部分。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基本的思路是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对教师来说,实验探究课是一节非常难以驾驭的课,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引导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到进行实验探究,都有相当的难度。尽管探究的目的非常明确,无非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但学生初次学习物理对物理中的科学探究过程还不是非常熟习,特别对制定实验计划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认真考虑并进行积极突破的问题,必要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克服难点。学生根据实验的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猜想,在此教师只要引导好学生打开他们的思路,使学生能大胆的进行猜想。对于学生的想法教师不要评价对与错,只是引导他们,使其想法尽量合理。但在探究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好,即不能失控,也不能出现包办的现象。

  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如何?学生的感受就能说明一切。课后,一名学生深有感触的.说,上这样的课,就知道怎样去学了,也会学了。还有的学生说,假如能经常地这样去训练,那我们对科学实验探究的兴趣,必超过对足球、对电子游戏的迷恋。因为他们急于去探究科学的奥妙。所以,这节课没把重点放在知识结论上,而是放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上,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探究活动,体验正确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这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认为比较成功的一面。虽然有些问题还不能用现有的知识来解决,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本身就是探索。这种以实验探究为手段,让学生自己解开科学之谜的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平面镜》教学设计 篇5

  【课程标准要求】

  1.知道平面镜的作用及成像特点,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2.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就是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体会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和交流评估。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主要以学生分组实验、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分析讨论,逐步形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由于学生在小组实验中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系列过程,遇到困难时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解决困难,使学生体验到实验成功带来的乐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任务及学情分析】

  平面镜学生很熟悉。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进而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本节课所提出的问题,并不需要学生立即回答,只是为了引起研究兴趣,为进一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必要的铺垫。目的在于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自己总结出规律,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印象,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牢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平面镜的作用,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理解平面镜成虚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3. 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 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

  2. 体验实验探究中所用到的科学方法——等效替代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通过学生的交流活动,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精神,初步形成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以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难点:设计实验找到“虚像”,以及对“虚像”的理解。

  【实验器材】

  1. 教师用具:蜡烛、光屏、镀膜玻璃、支架、平面镜、直尺、量角器、多媒体课件等

  2. 学生用具:蜡烛、镀膜玻璃、支架、刻度尺、平面镜、坐标纸等

  【教学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及讲授解析

  【评价设计】

  1. 注重过程评价: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中各种能力和方法的考查和评价;

  2. 设计当堂检测题,检查学生所学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教学过程】

  1.课前热身——复习导入

  小孔成像的成像特点及原理

  (1) 已知入射光线,根据反射定律做出反射光线

  (设计意图:复习小孔成像及光的反射定律,为本节课学习平面镜成像原理、特点及虚像的判断方法做好铺垫。)

  2.新课教学

  模块一:通过观察活动,建立“像”的概念,明确平面镜的作用

  教师引导:利用课前热身2,巩固平面镜的第一个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学生活动:通过平面镜观察自己或其它同学。

  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镜子中的“你”叫什么?

  交流发现:看到了一模一样的自己(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像)。

  教师归纳:在物理学中,镜子中的“你”,叫做“像”;它不同于“影”。引导学生得出平面镜的第二个作用——成“像”,从而建立“像”的概念。

  (模块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的生活体验,使学生了解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建立“像”的概念,为后续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学习打下基础。)

  模块二: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环节一: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分组讨论:观察平面镜中的像,你认为像与物体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提出最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问题,便于学生理解问题和展开讨论。)

  环节二:提出猜想,交流发现

  学生活动:围绕着学案上的问题,边观察平面镜中的自己,边进行猜想。

  学生交流:通过观察发现像与物之间左右相反、上下一致、大小相等/不等、像近大远小……(提示学生说明猜想依据)

  教师活动:整理学生的猜想,并进行归类:同学们的猜想主要围绕着像与物之间的大小关系和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日常感受展开讨论,用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科学猜想。)

  环节三: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引导:选用怎样的器材才能找到像的位置?怎样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如何确定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比较,选择合适的器材解决问题。

  突破难点:利用镀膜玻璃不仅可以看到像,而且可以找到像,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利用另一支同样的蜡烛代替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便于比较大小关系。(请学生到讲台来,演示交流小组讨论得出的实验方案。)

  形成目标:通过上述过程使学生明确实验步骤,形成正确的实验方案,知道器材的选择和实验的操作步骤,以及在实验中观察、收集、记录相关的实验信息(或数据)的方法。

  (设计意图:由于本实验的最大难度在于怎样找到“像”,因此,通过教师预设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构思,从而设计出正确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充分理解利用镀膜玻璃代替平面镜、利用同样的蜡烛代替像的原因——等效替代,体现科学方法教育。)

  环节四: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温馨提示: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具有普遍性、科学性,应改变物体与替代物的位置多做几次。

  学生活动:根据最终确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分组实验

  教师活动:巡视各组实验情况,并在多媒体上展示实验的基本过程,为在设计实验方面仍存在疑问的同学提供帮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另外,将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用多媒体呈现,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解决。)

  环节五:分析归纳

  学生活动:展示实验成果,并尝试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

  教师引导:如果将对应的像与物的位置相连,会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培养学生对数据处理、归纳总结的能力;对于学生不易发现的“连线垂直”问题,教师可以进行适时的点拨,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特点。)

  环节六: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学生活动:根据实验记录得出结论

  教师归纳: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设计意图:交流提升实验结果,得出明确的实验结论,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结果。)

  环节七:评估(按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像与物的大小相等,那么,为什么在生活中我们会有像“近大远小”的感觉呢?

  课件展示:人眼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视角会随着物体到人眼的距离发生变化,当视角变小时,就会感觉好像物体变小了。

  (设计意图:此环节提出的问题是根据学生的课前猜想所随机制定的,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像“近大远小”的特性,教师则没有必要人为的增加学生的认知难度来讲解此部分的内容。)

  (模块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模块三: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建立“虚像”的概念

  环节一:知道平面镜成“虚”像

  教师引导:如果有木板把点燃的蜡烛遮住了,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看到烛焰吗?

  学生讨论:利用平面镜观察。

  教师引导:(用平面镜改变角度,使学生可以通过平面镜再次看到烛焰。)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同学们看到的是蜡烛的“像”,这个像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活动:尝试用光屏承接平面镜所成的像。

  交流结论:通过类比小孔成像,初步得出“虚像”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类比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感知“虚像”的特点。)

  环节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寻找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交流学习成果。

  教师活动:总结提高,利用多媒体展示“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形成目标:理解虚像的概念,知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原理作图法,并能够结合平面镜成像特点规范作图。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学习,在学生已经对平面镜成像特点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进一步的总结、提升,对于突破难点、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的知识有很大帮助。)

  模块四:了解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关于平面镜成像的应用,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学生活动:在教师举例的基础上,学生交流自己在生活中感受的关于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物理现象,尝试解释现象揭示本质,从物理走向社会。)

  3.课堂小结

  小组讨论,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在知识方面有什么收获?在实验技能方面有哪些提升?还存在什么问题和疑惑?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交流成果进行归纳提升,形成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归纳总结的情况进一步提升,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

  4.当堂检测

  1.利用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和光的反射定律,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图略)

  2.身高为1.6米的一位同学,站在平面镜前1米的地方,

  他在镜中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_______;当他向镜面

  移近0.5米时,他与镜中的像的距离为______;像的高

  度是_______。

  (设计意图: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单的反馈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作为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经历的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本节课在学习过程和方法上存在着很多等待突破的难点。例如在学生设计实验时:怎样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器材找到像的具体位置?怎样让学生自己发现可以用“等效替代”的方法比较像的大小关系?以及在实验结束后用什么方式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建立“虚像”的概念等等,都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加以合理的考虑和安排。

  教师只有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做好铺垫,利用适时的提醒,使学生自己找到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设计了实验的过程,他们在主动的解决问题、主动的探究,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执行实验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实验的独特魅力。

  《平面镜》教学设计 篇6

  一、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平面镜生活中比较常见。平面镜在本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光的直线传播延伸,又是光的反射的铺垫。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正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引起的。可以说,平面镜在光现象这一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甚至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2、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理解平面镜中像的主要特点,知道实象与虚象之间的区别,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学习通过观察提出假想,制定探究计划,动手操作,搜集证据和分析概括等多方面的研究能力;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分享探究成果,并初步养成甄别假设、调整探究计划的意识。

  (3)德育和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物、像和镜面三者之间的关系,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增进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的好奇和欲望。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对虚象概念的理解;探究活动中的难点是如何确定平面镜中像的位置

  4、教材处理

  采用“统放结合”的半开放处理思路(学生对“虚象”和“虚象的位置”的理解普遍感到困难,所以要“统”;对于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特点采取“半放”的方法;对于平面镜成像的次要特点采取“全放”的方法)

  5、设计思想

  (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成相等的物体(替身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

  (1)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2)引导发现法(学生实验时,教师在教室内走动,引导学生完成实验);

  (3)演示法(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在讲台上再完成一遍);

  (4)实验法。

  2、教学手段——板书、学生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

  三、学法

  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两人一组,相互配合)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新课教学

  1、提出猜想: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这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1)成虚像;

  (2)像与物等大;

  (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左右相反;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明确探究目的]

  [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明确探究方法]——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同学们找桌子上的器材试试看,行不行。[白玻璃放在抽屉里]

  ——用两支相同的笔。

  ——用两只相同的棋子。

  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平面镜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为什么像不见了呢?[学生:思考、讨论]

  ——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有没有真实存在的像,你们见到过吗?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线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仪投射到银幕上的像。

  ——电影院放映机投射到银幕的像。

  ——树林里地面上圆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阳的像。(通过翔实的例子来证实有真实存在的像)

  平面镜成的像是不是有实际光会聚而成的呢?(设疑,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不是的,平面镜的背面有一层漆,光线是不能透射过去的。

  [小结]好!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们叫它实像,而平面镜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虚像。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身物体”?

  《平面镜》教学设计 篇7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平面镜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概念,为“凸透镜成像”作了铺垫。所以,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

  (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的概念。

  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而八年级的学生物理探究能力比较弱,所以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虚像的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经具有前提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平面镜成像现象,但不知其物理原理,物理探究兴趣比较高。

  三、教法学法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意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本课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分析论证——交流评估——应用拓展等程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具体的方法: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

【《平面镜》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教学设计06-15

《提袋的设计》教学设计04-03

《统计》教学设计07-06

《论语》教学设计07-05

《荷花》教学设计07-04

母鸡教学设计07-03

《鸟语》教学设计07-03

假如教学设计07-03

《通分》教学设计06-30

沁园春教学设计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