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画》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画》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用作画的方法来记录自己对生活的感受,配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叙述,使之达到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形式丰富的效果,是教材向学生介绍的一种新型的日记方法————日记画。
与一般日记相比,日记画有形象直观、色彩鲜明、内容丰富、概括力强等特点。日记画不仅在培养学生深入细致的观察、表现生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还在培养学生严谨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有着独到的作用。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典型的事例与环境加以表述,帮助他们处理好画面内容与文字叙述的关系,使学生画得生动、写得有趣、学得带劲。
参考教案
课业类别:绘画创作课。
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了解美术学习与语文知识的关系,了解日记画的特点。2.引导学生多侧面地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表现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3.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平衡发展。
教学重点:典型事例的分析与表现方法;色彩、黑白关系的处理与空间层次的体现。
教学难点:画面与文字的相互关系,画面的表现形式。
教具准备:了解学生写作水平和日记的实际情况,收集学生的优秀日记画习作。
学具准备:选择一篇自己认为较好的日记,彩色水笔、钢笔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行为规范,稳定课堂学习秩序。
二、导入新课
1.复习语文知识:日记。(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用学过的'语文知识回答问题。)
2.出示日记画范样、板书课题。(教师配合动作与板书,用语言进行衔接,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讲授新课
1.引导欣赏。
①这幅日记与我们通常所看到的日记有什么不同?(有形象、色彩、文字。)
②画面与文字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主要内容一致、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图文一体。)
③作者选择了生活中的什么事例进行表现?
(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或较为特殊的事例。)
2.赏析课中图例。
请学生把课本翻至第14页。
①图例表现方法分析。
有黑白、白底有色、有底色有色彩三种表现形式。
②图例是如何选择表现内容的?
《钓鱼》,小作者选择了星期日与父亲在湖边钓鱼的活动内容,仅用下饵的瞬间,概括了活动过程。
《帮妈妈做家务》,选择了整理家务中的扫地一事,小帮手手中的道具、屋里陈设反映了扫地的结果。
3.日记画的特点。
以画为主,文字叙述为辅,文画一体,相映成趣。
4.日记画的方法与要求。
方法:①选择利于自己表现的事和物;②合理分配画面与文字叙述的位置;③铅笔起稿;④草拟与画面相符的文字;⑤着色。
要求:①注意文与画的整体关系;②画要形象鲜明、主次分明,能反映出事情发生的特定环境;③文字叙述言简意赅,与画面相呼应。
(教师可结合上述方法和要求,作步骤演示,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日记画的方法与要求。)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根据自己的日记,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特点的形式完成一幅日记画(彩色、黑白均可)。要求事例典型,环境独特,语言冼练,构图饱满,主次分明,对比中有协调。
辅导要点:
①合理分配位置(根据学生日记的特点进行辅导);
②主体形象的刻划(出示学生能够接受的人物画资料,供学生借鉴、参考);
③环境气氛的渲染(强调对比关系的运用);
④草拟文字(注意语句的连贯、通顺及与画面的关系);
⑤黑白对比方法(点、线、面的合理运用);
⑥色彩关系的运用;
⑦文字书写(要求规范,注明时间、作者、年龄)。
五、小结
优秀日记画讲评。
《画》教学设计2
活动目标:
1、 初步认识绘画工具油画棒,尝试用油画棒涂鸦。
2、 学习抓握油画棒的正确方法。
3、 激发对绘画的兴趣。
活动准备:
油画棒若干 白纸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1、 老师随意绘画,幼儿观察,激发兴趣。
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支会跳舞的.笔宝宝,你们看.
师用油画棒随意地画出小鸡、小花、小草等,幼儿观察,激发兴趣。
画完,让幼儿笔宝宝跳呀跳,跳出了什么东西?你们想让笔宝宝学跳舞吗?
2、 交代涂鸦要求,幼儿学习握笔。
笔宝宝说:小朋友,要想让我们跳舞,必须先学会握笔,你看,笔应该这样握。
幼儿练习握笔。
笔宝宝:我只喜欢在白纸上跳舞,不喜欢在桌子上乱跳。如果在桌子上乱跳会把桌子弄脏的,这样,你们的桌子就会变脏。
3、 幼儿涂鸦练习,老师观察指导。
幼儿涂鸦练习,看看你的笔宝宝跳的什么舞?
幼儿作画,老师观察指导,提醒幼儿正确的绘画姿势、方法。
4、 展览幼儿作品,互相欣赏。
组织幼儿欣赏,说说笔宝宝跳的是什么舞?
建议
1、用粉笔画画要提醒幼儿拿粉笔的手不能揉眼睛。
2、平时注意培养不乱画的习惯,在指定的地方画。
3、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绘画环境
4、要有明确的活动意识,就是为了孩子涂鸦,并且在适当的地方涂鸦。
《画》教学设计3
一、教学内容
《校园里的画》是新入选到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折射了前苏联儿童的校园生活。课文写了“我”和卡佳在黑板上比画画斗智的故事,所画的内容本身又自成一个故事。课文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富有情趣。
本课在读与写方面承担两个过渡任务:在以前学习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本课第一次提出默读课文的要求,是为即将进入中段的学习“初
步学会默读”的过渡;“我”和卡佳所画的内容本身又自成一个故事,可以用来进行连环画的看图写话的训练,是从写话向中年级“习作”的过渡。
二、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确定以下五个教学目标:
1、学习12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会认3个新字。
2、借助学生自己制作“我”和卡佳所画的画,凸现小故事,理出故事情节与“我”的内心活动的两条曲线,感受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3、学习默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进行课本剧表演,悟一点道理:学习卡佳正确看待竞争,与同学友好相处的良好品质;知道“我”聪明,能知错就改,也是好孩子。
5、(创新目标)分层分类进行看图写话训练:把“我”和卡佳斗智的五幅连环画写成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其中标2、3是第一课时要完成的目标,标1、4、5是要第二课时要完成的目标。
五个教学目标体现了创新学习的过程(凸现小故事,理出故事情节与“我”的内心活动的两条曲线)、目的(悟一点道理),还重视学法的渗透(凸现,理出,感受,悟,默读、有感情地朗读)体现教为学服务、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其中在老师的示范与引导下理出“我”内心感情变化的曲线是重点,准确评价“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是难点。用数画、勾画、取名等手段凸现小故事,为水道渠成引出两条曲线、准确评价“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是突破本文重、难点的关键。
三、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我以读为主线串起“学、惑、思、行、习”(推陈出新五步法)这五粒珍珠,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儒家把学习过程分为五步,即《中庸》所概括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我受此启发,探索出了“推陈出新五步法”:自读自悟——学;质疑问难——惑;突破重难——思;双基训练——习;创新提高——行。推陈出新五步法的顺序也要根据课文内容来灵活掌握,顺序可以进行调整。
四、教学过程
分为“学、惑、思、行、习”五个环节。虽然五个环节分在两个课时里,但因为它们环环相扣,所以我一并作个介绍。
(一)自读自悟——学
告诉学生默读课文的要求:不出声,不指读。第一遍:眼睛看到那里就读到那里,不懂的打上问号。第二遍:回头再想想题目的意思明白吗;不懂的地方再想想;让自己有所感(感动、感悟、感兴趣等)的地方,想想为什么自己有所感。
设计依据:有实验证明,“当给予参与者关于解决某个特定问题的建议或某种形式的指导时,他们的表现比没有获得任何信息的参与者的表现更糟。”这说明让学生自己去读,读懂多少是多少,就可以留给学生最大限度的学习空间,让他们自由地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造性地学。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从“读”到“悟”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探索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质疑问难——惑
老师范读。(让学生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同时帮助差生扫清一些字词方面的.障碍,是在默读的基础上的读完之后,提醒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学生质疑时,老师要有意识地按照与重点目标联系紧密的程度把问题分为两类:简单问题与重要问题。师生共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可能会产生以下问题:1、什么是“血盆大口”?(让学生做做动作理解)2、什么是“诚恳”?(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卡佳进行反复地读,渐渐悟到要用“亲切”的语气,让人感到是发自内心的,是诚心诚意的。)3、为什么不说“在军舰上画了一个个炸弹,水兵都掉进了海里。”而说“在军舰上画了一个个炸弹爆炸的火球,水兵都掉进了海里。”?(这个长句子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读起来有些拗口。可以让学生通过读对这两个句子进行比较,知道如果不说“炸弹爆炸的火球”,那么就没有说具体,没有明确地交待炸弹到底引爆没有,危险性就没讲清楚。);重要的问题列出来,可以融入到下一环节去解决。
设计依据:早在宋代,学者张载就曾经说过:“学则须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而教师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三)突破重难——思
这一重点环节分为两个训练板块:凸现小故事;理出两条曲线。其中第一板块又是为第二板块服务的。
1、凸现小故事
(1)数图。
在默读的基础上快速浏览,数出有几幅图。
再与事先准备好的六幅图相互映证。
设计依据:这是一篇新课文,没有现成的教学挂图、幻灯片、电教等辅助手段可供使用,而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出示这几幅图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激发他们的兴趣。
(2)勾画
这几幅图是根据课文中哪些提示画的呢?请大家快速阅读,在书上用“——”勾出画的内容。
设计说明:从教材中来,又回到教材中去,图文对照,有利于学生更快地凸现小故事。
(3)取名
先问学生:有哪几幅图可以组成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呢?(确定后面的五幅图。)
再提出要求:每个小组给这五幅图各取一个名字,比比哪组取的名字精彩。要想取高水平的名字,我有两个建议:一是字数工整,就是说每幅图的名字字数一致,都是两个、三个,或者四个、五个,不要太多了。二是意思连贯,把这五个名字连起来要使大家大致知道是个怎样的故事。三是用水彩笔,尽量写大些,方便展示。
接着是展示小标题,说说自己取的名字好在哪里,评出优胜小组。
最后老师可以说说自己取的小标题:前进落水得救糟了OK
如果学生取的名字取得好,也可以用学生的作板书。
设计依据: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优生带动差生,可以共同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这与课标“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致的。
2、理出两条曲线
两条曲线指的是故事发展曲线和我的感情变化的曲线。
第一条由老师对应小标题示范画曲线:你们看老师画一条曲线,考考你们的观察力,听老师的语气、看曲线的走向,也许你能悟出点什么?(曲线向上表示故事向好的方向发展,向下表示向不好的方向发展。)曲线起伏不平,说明这个故事很曲折。(明确告诉学生“曲折”这个词。)
第二条曲线要引导学生画:先找文中的那个小男孩“我”也因为这个故事的曲折向前发展,感情发生变化,什么变化,在书中去找。比如第一幅图,是不服气,第二幅图没写,你觉得用什么词合适?(“高兴”“解气”都行。)后面的几幅图,你自己去找出来。
然后把有关的词语板书出来:不服气解气有些生气挺得意满脸不高兴
再问学生:你能帮“我”画条感情变化的曲线吗?(用红色粉笔与前一条线区分开来。)
两条曲线出来了,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老师要启发学生:“我”的心里可真复杂呀!明明故事往好的方向发展,却要读出不高兴,明明坏事了吧,偏偏还很高兴,情绪一会儿低落一会儿高涨,起伏不平。谁能读读4-6自然段,自己先试试。然后通过指名个别读、师读、小组读、齐读等方式充分地读,引导学生走进“我”的内心世界。
设计依据:两条曲线横向比,一样的有起有伏,我要让学生感受到“曲折”,因为“曲折”是故事的生命;纵向比,线的走势形成强烈的反差,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有助于帮助学生走进“我”的内心,感受“我”争强好胜已经到了妒忌的地步。
尽管“我”的内心如此复杂,但“我”毕竟是个小孩,学生与“我”在情感方面具有相同的特点,那就是心理学认为的:“小学生的情感表现得比较明显,喜怒哀乐往往表现在脸部上,同时又具有不稳定性,情感容易转换。”所以学生能够走进“我”的内心,去感受“我”的复杂的情感变化。
(四)创新提高——行。
进行课本剧表演。
表演后让学生议议:你觉得卡佳和“我”这两个孩子怎么样呀?(学生通过以上学习和亲自参与表演,能说出这两人都很聪明,卡佳待人宽容友好,“我”争强好胜,但能知错就改,也是好孩子。在善意地笑“我”的同时,悟出妒忌是不好的,应该正确对待竞争,与同学友好相处。
设计依据:考虑到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是无意注意占优势,而且
极不稳定,持续的时间短,所以决定采用趣味性较强、操作简单又能激发情趣的'课本剧表演的方式,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同时依据我校正在开展的《以“三创”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三创”指创造性地教、创造性地学、创造性地评价。)进行设计的。目的在于给他们提供一个创新的机会,展示他们的理解力、想象力、表演才能及协作能力。
(五)双基训练——习
以《有惊无险》为题,把五幅图的内容连成一个小故事。
提出两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作。
1、抄写:把课文中描写这五幅图的内容找出来,适当地增加、修改一些字词,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并全文板书出来。
一艘漂亮的军舰出发了。
突然,敌人投来一个个炸弹,水兵都掉进了海里。
掉进海里的水兵坐在一条条小船上,向岸边划去。
哇!来了一条大鲸。大鲸张开血盆大口向小船扑去,耶!大鲸是来救他们的。所有的水兵都骑在大鲸的背上。大鲸愉快地向岸边游去,还拖着一串小船。
2、创新作业:能干的同学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编一个精彩的故事。
设计依据:体现分层分类教学的原则。“抄写”是为差生设计的,可以让学生知道写连环画,要一幅一幅地写,写完一幅图要空格提行另起一段。“创新作业”是为优生设计的,每幅图都是一个相对静止的瞬间,一个个瞬间与瞬间的联结,就是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学生在动手写的时候再一次感受“曲折”在故事中的重要性。
《画》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了解刮蜡画的特点、掌握刮蜡画的技法。了解刮画作品的特点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欣赏、比较,了解刮画的特点和画面的处理方法,在实践中增强体验,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以发展和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刮蜡画带来的意外效果,享受制作中的新奇感和快乐,提高绘画兴趣,培养学生发现美和感受美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刮画的特点及制作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和掌握刮蜡画的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工具,处理好粗细线条的排列及画面中点、线、面的关系。 学习材料:各种刮画小工具、刮画纸。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
《快乐刮画》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刮画作品的特点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感受色彩变化的美感,增强审美能力。
在课堂上我采用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功的学习到了刮画的方法,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自主学习的基本理念是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的,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在本课的学习全过程中,我始终尝试运用这一理念,体现自主学习。
四、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含过程与方法)
设计目的和说明
讨论导入
出示两张不同的范画(用黑笔直接画的效果和刮出来画的效果)。请同学们进行比较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这些画与我们平时画的画有何不同?
请小朋友猜猜这些画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刮出来的)。(假若同学不知道怎样画出来,老师就自然的地引出:那老师来告诉大家,这画是刮出来的。)
问:你们想不想学呀!
生:想
师: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刮的方法来画一幅画。
师并板书:快乐刮画
利用画面不同效果的对比,为学生埋下学习的伏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新授课
师:首先大家先来欣赏一组图片(打开课件)。
欣赏完这么多的刮画作品,这画是怎样刮出来的呢?我也想试试:
师示范:“刮出来的画”的作画步骤
油画棒在纸上涂自己喜欢的颜色,涂得厚,用力就行(涂上一层底色,再涂上黑色)
用工具刮画:刮画可轻可重,刮的轻重不同,效果也不同。
问:刮画是不是都只能用一种底色的呢?
生:……
师:现在我们就来看看是不是还有不同底色的刮画。(打开课件)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几张刮画的底色都是有几种颜色的,我们把它称为多色刮画,那起先只有一种底色的那就应该是单色刮画。
(在讲解这个多色刮画和单色刮画的时候,老师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和速度,让学生有个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多色刮画的步骤应该怎样,跟单色刮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生讨论,并回答。
此时,师一边打开课件一边讲解刮画步骤
好,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的刮画知识,你们是不是想自己动手试一试了呢?
生:想
师:在你们试试之前,老师想让你们来欣赏一下跟你们一样大的同学们的画。(打开课件观看)
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学生学习简单的操作技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作前欣赏一下同龄人的作品,为实践奠定基础。
学生作画
提出作画要求:接下来,同学们想想自己将要刮一幅以什么为主题的画,可以大胆想象。注意画面内容、色彩丰富,底色和表现内容要相符。
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讲评作业
以小组比赛的形式看哪一组同学完成的情况最好。
让学生本人说说作品的含义,创意与在制作过程中不足的地方,然后大家一起评。
在自评互评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评价能力。
总结延伸
师:面对同学们这些作品,我只想说一个字:好!我认为这些作品的水平是难分高下的(以比赛的形式开始,但并没有以比赛的方式结束),这些对于我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每一位小朋友都体验过了刮画的乐趣。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尝试着使用不同的材料,看一看我们灵巧的手又能刮出一幅怎样奇妙的艺术品,来装饰美化我们的生活。
课后拓展,为学生在生活中找到体验美术的作用的途径。
《画》教学设计5
教学思路:
本节语文课,我认为最好从分自然段、识字等基本环节入手,但在划分段落和识字环节都有不同程度的发挥和创新。确定到底有多少个自然段,最好将权力下放给学生,由他们来商量确定,最后得到一个比较一致的答案。我想学生的探究和学习积极性一定会得到提高,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也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在识字环节,同桌之间进行互动,可以调动了孩子朗读的兴趣,超越了一般教学模式下的效果,用开火车的方式来提高认知难度,以及将刚学会的书面语(如端详),及时运用于老师与学生的对话中(咱们看看玲玲的这幅画,你觉得这幅画怎么样,请你仔细端详端详)。这些施教的小细节,能及时巩固了初学的生字。探究用形状相似的字来记忆的方法,既达到掌握生字的效果,还辨析了易错的字类,可谓一举两得。对趴等动词的强调,直接为理解课文做了充分准备。
除了对动词的探究,对重点词汇的解读外,我认为还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根据情景,模仿玲玲的语气,读出人物的思想活动和感情来。让学生成为其他学生又成为模仿者的评判人,到底是不是读出了课文中人物焦急、疑惑、茅塞顿开和高兴的语气,不由老师说了算,而是认真倾听的其他学生。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之间一定能形成了感情和思想的交流评价,事实上是走向了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
学习目标
1.会认8年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生活中有些事真是有意思!一块弄脏画面的墨渍,眨眼间能变成可爱的.小狗;蜜蜂竟然当向导引领着列宁顺利地找到了养蜂人;拔苗助长,守株待兔,天底下还真有这样的人!丑小鸭经受那么多的磨难,为什么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没有放弃?那些因为它长得丑而欺负、讥笑它的人看到它就成了美丽的白天鹅又会怎么想,怎么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第一个故事玲玲的画
二、识字
1.识字指导。
(1)出示课题,认读玲字,注意是后鼻音。
(2)学生在自由读课文中圈出生字,画出生字所带的词语,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自主想办法认记生字。
(3)同桌互相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如详可以放在端详这一词语中,通过模拟端详(认真仔细看)的动作来感悟。奖、叭、催、脏等,可以运用生活经验,在组词和说话中认记。玲、详、叭、脏、幅等字,可以用熟字加偏旁、换偏旁的方法识记。
(4)检查生字认记情况。可以在给偏旁或生字找朋友的游戏中完成。
三、写字指导。
(1)写正确。玲字右边是令,不是今。糟字右边的曹字学生没写过,是难点,建议作细致的指导,特别是笔顺,应该引导学生认真书空、反复临写。
(2)写美观。借助两个带木字旁的字(楼、梯)的书写指导,可以复习巩固木字旁的书写方法。楼字右半部,女的横画要长。可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同样是米,在糟字中捺变成了点,在楼字中捺却没变。同样是月,在脑字中瘦而长,在筋字中要写得瘦而短,在肯字中又把撇变成了竖。反犬旁的第二笔不容易写好,指导写狗字时要注意示范。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出示小女孩的画像,猜猜她是谁?
2、她是怎么解决掉画上的墨迹呢?
二、自读自悟
1.读爸爸说的一段话: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2.联系课文,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3.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4.小组合作,交流自读成果。
四、朗读感悟
1.读了课文,你感悟到什么?
2.小组分角色,按自己的体会读课文。
3.选伙伴表演课文。
三、积累运用
1.读课文,勾出你喜欢的新词。
2.把喜欢的新词抄写在自己的日积月累本上。
3.把课后练习读读抄抄中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四、实践活动
1.根据课后泡泡里的提示,让学生说说自己遇到的类似事情,以强化感受。
2.回到家里,可叫爸爸妈妈讲一个类似的故事,或自己通过阅读书刊再找一个开动脑筋、变坏事为好事的小故事,然后抽时间讲给班上的同学听。
《画》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本学期主要学习在WORD中编辑图文并茂的文档,本课是十九课重点学习文本框的使用方法。
由于插入文本框比较枯燥,故我将语文课中祖国山河的古诗与之整合,设计了古诗配画教学网,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学习让插入文本框成为一种工具方法,学生在信息技术课读古诗、写古诗,充分感受古诗的美,进一步理解古诗,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生分析: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前面的课时里学生已经学会编辑文字、插入图片、设置图片格式的操作,因此,这节课学生插入图片及对图片进行操作都是旧知识,对窗口也非常熟悉,新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探索掌握简单的操作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在WORD中插入文本框,在文本框中输入信息并对文字效果进行修饰的操作方法。
2、通过学习,使学生还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语文学科知识,创作出具有诗情画意的作品。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教学内容:
1、在word中插入文本框。
2、在文本框中输入信息并对文字效果进行修饰。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文本框中插入文字和文字效果的修饰。难点:设置文本框格式。
教学准备:网络教室、古诗配画教学网、教学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吟诗,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首古诗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看图吟诗的游戏好吗?生:好!师出示图片;
生涌跃举手,一生快速背诵《望天门山》古诗。
师:看着这么美的画面,老师再给你配上音乐能不能有感情的为大家朗读一遍?生有感情的为大家吟诵。师:看着这么美的画面,听着动人的古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如果我们能把这美丽的画面与动人的古诗组合在一起,那就更能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了,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古诗配画课好吗?
生:好!
二、作品欣赏,引学新知:
1、欣赏古诗配画作品
师:现在请同学们登陆我们的古诗配画教学网站,进入赏心园,来欣赏一些古诗配画作品。
生欣赏。
师:同学们欣赏完这些作品感觉如何?生1:美!生2:太美了!生3:好!生4:美极了!??
师:那同学们想不想用WORD也做一幅这样艺术型的古诗配画作品呢?生:想!
师:那你知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出这些不同效果的作品吗?生:不知道!
生1:老师我知道望庐山瀑布那幅诗配画是怎么做出来的!师:太好了,能不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先把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输入到WORD中,然后插入一幅这样的图片,再把图片的.版式设成衬于文字下方就可以了。
师: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知道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但是我们在WORD中输入文字时都是一排排横着显示的,这种文字竖排的效果怎么处理呢?
生:不知道。
师:同学们别着急,其实WORD里就藏着一个工具能帮我们做出各种效果的古诗配画来,同学们想不想认识它呢?
生:想!
师:它的名字就叫文本框,不仅能输入文字、添加图片,还可以将其放置于页面上的任意位置,使用起来灵活方便。
2、讲解示范文本框的操作
师:执行“插入”→“文本框”,根据需要选择“横排”或“竖排”;单击“绘图”工具栏上的“文本框”或“竖排文本框”按钮,移至工作区,鼠标指针将变为十字形,可用鼠标左键拖动绘制文本框;在文本框中单击,其周围将出现斜线边框,内部出现插入点,可进行文字的输入和格式设置,这是文本框的编辑状态;将鼠标指针移至文本框边框处,形状变为十字形箭头时单击,其周围出现网状边框,这是文本框的选中状态,此时可删除文本框,也可以设置其格式。执行“格式”→“文本框”,或利用快捷菜单中的“设置文本框格式”命令,也可以直接在其边框上双击,打开“设置文本框格式”对话框。前三个选项卡可分别设置文本框的颜色与线条、大小、版式。在“文本框”选项卡中,可以设置文字距离边界的距离。操作时同学们可自己体验其不同效果。
3、介绍网站结构:
师:现在我们有了文本框的帮助,在古诗配画教学网上还为同学们提供了很多古诗配画的资源,如:古诗园中有很多同学们熟悉的古诗,图片库中存有大量与古诗内容相关的图片供同学们选择,老师相信有了这些同学们一定可以完成任务区中的五项任务,做出优秀的古诗配画作品来,如果在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还可以点击帮助按钮,获取帮助信息。最后还可以进入高手加油站接受新的挑战。好,现在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做出一幅漂亮的古诗配画作品呢?
生:有!
师:好,现在同学们万事俱备,就快点开始自己的创作吧!
三、学生探究,教师辅导:教师强调:
1、选择的画要与诗的意境相辅相称。
2、提示注意字体、字号和字的颜色的选择,要和画面和谐统一,符合诗的意境。
四、交流作品,资源共享:
1、学生自告奋勇展示并介绍自己的作品。
2、学生针对其作品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3、教师对学生作品给予鼓励性评价
《画》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特点,初步认识山水画空间、笔墨特点,掌握山水画的绘画步骤。
2.通过欣赏中国山水画,了解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并能够运用笔墨技巧表现简单的山水画。
3.增强对大自然、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画的特点和表现技巧
难点:水墨浓淡的笔墨变化,中国画点、线的技法以及山水画构图。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多媒体展示08年奥运会开幕式片段,引导学生观赏并思考“这幅画是什么画?”“是谁画的?”(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教师总结:《千里江山图》以“咫尺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山河,那同学们想不想通过中国画的形式画一下自己的家乡呢?
(二)直观感知
1.简单讲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概括。
2.展示《白云深处有人家》,引导学生观赏并思考:作品都描绘了什么?给你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总结:山石、树木、房屋;郁郁葱葱,巍峨雄伟。
(三)形式分析
1.继续引导学生欣赏《白云深处有人家》,并思考问题:作品中山有什么特点?
学:近山、远山
总结中国画的构图特点三远法,并结合作品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的放大图片,提出问题:近山与远山有什么区别?树木又有什么不同?
总结:干湿浓淡的变化、繁简的变化、虚实的变化等
3.多媒体展示古今中国画作品并总结中国山水画意在借景抒情。
(四)示范练习
1.教师示范
树的画法:点、横、个字形、介字形等
山的画法:近景-中景-远景
2.练习要求:构思一幅有近景、中景、远景的风景画,大胆的用中国山水画的画法画一幅山水画。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五)展示评价
1.开展美术展览会,展示学生作品。
2.鼓励学生谈谈从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自评、互评。
(六)小结作业
1.总结中国画的画法。
2.观察家乡的自然景色,并尝试用中国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四、板书设计
《画》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欣赏了解拼贴添画艺术创想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想欲望,学习创想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能够利用旧报纸或其它废弃物,经过奇特的创想和处理,创造一幅独特的艺术拼贴作品。有目的的添画,使拼贴后的添画能反映自己的创想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动手能力,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体验艺术创造带来的乐趣。同时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利用收集的废旧挂历、广告纸、彩纸等进行拼贴添画制作。
教学难点:
巧用纸材的自身特点,与创作的表现内容相结合。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废旧挂历、广告纸、彩纸、铅画纸、胶水、记号笔、剪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遭遇了60年不遇的旱灾,旱灾到底有多严重呢?我一起来看一段视频。(3分钟)课件出示
1:《西南旱灾》宣传片,师生观看视频师:这样的场面让人心酸、心碎,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巨大的灾难?课件出示
2: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今天的灾难?”(生:······)2名同学回答。
2、课件出示3:垃圾图片(1分钟)师:是啊!人们肆意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资源,导致了沙尘暴、泥石流、旱灾诸多的灾难。而我们最常见的污染就是生活中的垃圾,你们看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垃圾,这些垃圾肆意的掩盖住大地上嫩绿的小草。毁灭快乐鸟儿的家。让大海和天空不再蔚蓝。让各种灾难一拨接一拨的威胁我们人类的生命吗?这些垃圾就真的一点用处都没有了吗?(生:·······)2—3名同学回答。
师小结: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废旧的画报、挂历、宣传单制作成精美的美术作品。
(通过观看视频和图片激起学生好奇心理,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为下一步的教学做足
充分的铺垫,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起节能环保好思想。)
二、新授:
(一)小组讨论、整体汇报学习(2分钟)师:这样的作品充满着童趣,更适合小孩子制作,老师这儿就有一些,现在分各小组里,请各小组带着问题来欣赏。注意老师给你们的小提示。
课件出示5:
1、制作材料。
2、制作方法。
3、制作工具。
分发给各小组拼贴添画作品,小组交流讨论。
(二)师生共同分析拼贴添画的制作方法于步骤。(5分钟)
1、分析剪贴的方法、特征。
师提问:那组拿到了这幅画?
课件出示6:学生作品《灌木林》师提问:
这幅画使用的是什么材料?(生:彩色纸)这幅画使用是什么工具?(生:剪贴)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生:图形的边缘很整齐)板书:剪师:还有那组作品制作方法和他们组一样?课件出示相关作品。
2、欣赏画面,分析方法。
课件出示7:学生作品《快乐的生活》师提问:
这幅画怎样做出来的?(生:用手撕贴)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生:图形的边缘参差不齐)板书:撕师:还有那组作品制作方法和他们组一样?课件出示相关作品。
3、分析添画的方法。
课件出示8:学生作品《鸟儿》师提问:
1、能看出这幅作品和前两幅不同的地方吗?
(生:画面里除了粘贴的小鸟,天空和背景是画上去的)师:把剪撕下的`美丽图案合理在画面上摆一摆、拼一拼,粘贴牢固,空白的地方添画上背景或者需要的图案。
随机板书:拼贴添画师提问:能看出这幅画是用什么工具画的吗?(生:水彩画)师:还有那组的作品采用的是拼贴加添画?课件出示相关作品。
师:仔细看看使用什么工具进行添画的?(生:我们还可以用水彩笔、油画棒、彩色铅笔来进行添画。)
4、回顾撕纸的正确方法。
师:所有的环节,撕纸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现在请你们拿出一个小纸片,1分钟的时间内撕出一个圆形。
(三)简介拼贴添画的起源(1分钟)
课件出示4:名人毕加索作品《吉他》师介绍:这样的作品是毕加索从1912年开始创作的,当时他在作品里贴一些上从报纸期刊上剪下来的图片、数字和字母。综合的静物画面,保留了原有主题。《吉他》是毕加索1913年拼贴制作的画。
生动手尝试。
请两名学生到讲台展示完成作品。
请撕纸方法正确的学生讲解、示范,师做适当补充。
肯定表扬撕出优秀作品的学生。
师小结:想要一个生动,美丽的图案,在剪撕的前面应该先构一构图。(板书:构图)当然要是能在废旧画报中找到我们所需要的图案就可以直接剪撕了。
师:勾画出美丽的图案,剪撕下来,拼贴在一起,用绘画形式添加画面(标画箭头),就叫做拼贴添画。
构图→剪撕→拼贴→添画回顾板书,出示课题:拼贴添画师:并不是随便什么图案拼贴在一起就是一幅精美的拼贴添画作品,就像这幅画,拼贴上鸟儿后,添画的只能是是鸟儿生活的树木及它们飞翔的天空,我们必须围绕一个主题来展开制作。
板书:主题→(通过赏析作品来拓宽审美视野,得到表现手法上的借鉴,并感受色彩的搭配。)
三、实践创造
(一)师布置作业并提出要求:
师:制作拼贴添画,就能变废为宝,节约资源,减轻环境污染,我们的家乡就不会出现这样可怕的旱灾,(出示旱灾的巨幅大画)这片土地曾经可能是青山、绿水、红花,一片生机勃勃,现在却一片干涸。我们就以:恢复绿色家园创想为主题,小组合作完成一幅拼贴添画,动手前,请你们协商如何合理分工?拿出收集的图片和废旧日历,交流、筛选,试着、拼摆。
小组汇报(生:······)要求:
形式:小组合作主题:恢复绿色家园创想过程:协商(选择或绘制合适的形状)、分工、拼贴、添画结果:展示画面、表达感受
(二)教师巡回辅导
1、注重色彩关系与构图。
2、发现学生活动中的创造性因素,进行过程激励性评价。
3、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以获取进一步认识。
(通过对作业进行再创作,让学生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画面的整体表现。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在美术活动中能创造性的运用美术语言进行质疑和探索,并且通过多种实践活动来培养、提高审美创造能力。注意学生创作潜能的开发;借助具有审美价值的教学内容,创设身临其境的情景,让学生在艺术作品魅力的作用下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产生创作欲望,表达自身感受。)
四、展示交流
1.进行学生作品的交流、欣赏。
2.学生互相进行作业欣赏和学习寻找闪光点。(自评、互评)如:节能减排、节约用水、爱护环境、色彩的美、形状的美、内容的美、构图的美……
(提供展示舞台,提高学生积极性)
五、课堂拓展
师:“剩下的碎纸片,我们还能派什么用处?” “我们将其收集起来进行再创造,它就不是垃圾了。”学生欣赏、感受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环保的意识。
六、板书设计
第13课拼贴添画主题→构思→构图→剪撕→拼贴→添画《拼贴添画》教学设计课题拼贴添画课型造型表现课时1教材分析本课以拼贴画的形式进行创作。在这节课中我会引导学生发现和利用旧画报、旧报纸、广告纸等纸材作为材料,巧妙利用纸的肌理或花纹图案,创新设计一幅拼贴画。通过思考、比较、想象与讨论,学生能够感知绘画与拼贴画的不同效果。本节课设置的目的是在设计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操作中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欣赏比较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在拼贴中了解撕纸方法和粘贴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感受拼贴画的创作乐趣。
学情分析该班级段学生表达力强,有自己的独到的想法,生活习惯上比较讲究自我能力体现,不甘落与他后,学习能动性强,上课纪律上比较活跃。由于在手工方面还缺乏创意与自我体现,所以在本节课中我决定抓美术技能技巧的基本功,多让他们看看优秀作品,多采取鼓励性评语,多发挥他们自我能力的表现,展示每一个的自我特色。
《画》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物脸形、五官、表情等特点,掌握三庭五眼的规律,并运用线描的方式画一幅人物肖像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身边小伙伴的观察、描述和分析,能够准确抓住人物特征及其比例关系,提高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造型能力,体验以线造型的艺术魅力,增强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物脸形的特点以及三庭五眼的比例关系。
难点:能够准确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和神态,运用线条进行表现。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展开“明星猜猜看”的游戏,多媒体课件展示明星头像图片,并提问:
你们有自己喜欢的明星吗?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吗?
学生回答自己喜欢的明星,教师总结:在对明星外貌进行区分的过程中,我们会抓住某一个外貌特征来进行比对,那么在表现人物肖像时我们该抓住哪些特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神奇的天地《肖像画》。
活动二:描述分析
1.脸形特征
(1)引导学生同桌间互相观察:
你知道你同桌的脸形有什么特点吗?(有的是方方正正;有的是头部上方较下方更圆润)
(2)用多媒体展示八种不同的脸形和相对应的汉字,引导学生进行连线游戏,根据自己的发现将对应的脸形和汉字相连接。
结合汉字,不同的脸形有什么不同的特征?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为了帮助人们把握人的脸形特征,古代艺术家把脸形归纳为“田、由、国、用、目、甲、风、申”八个字型的脸形。面扁方为田、方者为国、倒挂形长为目、上削下方为由、上方下削为甲、上削下尖为申、腮阔为风、上方下大为用。即为“八格”,脸形特征有规律可循:“像之大概,不外八格”。但是脸形特征因人而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人脸形比较明显,有的人具备多种脸形特点。
2.五官比例
教师多媒体展示五官的比例图,请学生仔细观察:
(1)动手量一量,找一找头部的五官各部分的比例有怎样的特殊之处?(头长均等的分为三部分,面部宽度有五只眼睛的长度)
(2)继续观察、测量,图中眼睛的位置在什么地方?(头部长度的二分之一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从发际到眉弓,等于眉弓到鼻底,又等于鼻底到下巴,即为三庭,上庭是从发际到眉弓、中庭是眉到鼻底、下庭是鼻底到下巴。脸的正面,眼睛处于头部长度的二分之一位置,脸宽为五个眼睛长,两眼之间为一个眼长,叫做“五眼”。这就是人物面部比例:三庭五眼。
3.肖像画作品
展示费欣的速写作品《东方少女》,仔细观察:
(1)作品中呈现出了什么样的形象?(一位侧头少女的`形象)
(2)画家是以什么形式画出这位东方少女的?(线描)
(3)根据作品简单分析画家是怎么运用线条作画?(粗细、长短、曲直、疏密)
学生分享发现,教师总结:不同形式的线条出现在不同的部位,呈现出了不同的画面特点。
活动三:示范讲解
教师以自身为例示范肖像画作画步骤:
1.确定脸形特征;
2.确定五官的位置;
3.细致刻画五官。提醒学生注意人物表情的变化,为了凸显人物特征,可适当添画人物衣褶。
活动四:实践展评
1.认真观察组内的同学,选择最能表现人物特征的角度进行描绘,完成一幅有趣的线描人物画作品。2.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注意人物表情、面部比例。
3.完成作品后,举办“写生照相馆”,请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作品。
4.其他同学从脸形、表情、面部比例等方面,互相评价作品。
(如《我的好同桌》:脸形——田字脸;表情——开怀大笑;面部比例——符合三庭五眼。)
活动五:小结作业
1.请学生主动汇报本堂课都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并进行情感升华:本节课我们与同桌进行了很多小互动,在此基础上我们学习了丰富的肖像画知识。希望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和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同学的情感。
2.课后请学生将本节课画的作品送给作画的同学。
《画》教学设计10
一、教材简析
《画》是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诗歌,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低年级阅读教学是母语教育起步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她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本人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用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力争让课堂充满情趣,让学生成为学习、发展的主人。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汉字。认识两个偏旁春字头和竖心旁。
2、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练习朗读,认字。
难点:了解诗句和画的关系。
五、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六、教学过程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猜一猜》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意图: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出示课文。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
(想不想像老师这么读?不过,这首诗带了些生字朋友,我们得先认识他们才行啊!)
2、方法多样,学习生字。首先,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用同桌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交流记字方法。玩读字卡。
a 解决生字读音
远和无 整体认读音节
听、声和惊 是后鼻韵母
声、春、人是翘舌音
b 交流记字方法
远、近和还都有走之儿,远和近它们是意思相反的词(上和下 黑对白 左对右)
惊是竖心旁加上北京的京
c 游戏巩固
玩读字卡
3、练习朗读课文。要求把诗句读正确、通顺。
意图:通过多种方式练读,交流识记办法,提高认字能力与质量。把诗句读准确、流利。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画》教学设计及理念 相关内容:18 四个太阳(第一课时)《影子》教学设计610.《松鼠和松果》练习题快乐的'节日教学实录ie üe er《春雨的色彩》教学案例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教案识字5比尾巴查看更多>>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1、学习质疑。(我们能把诗读正确了。诗中有什么地方你还不懂的吗?)
如:为什么近着听,却听不到水的声音?为什么人来了,鸟不惊?为什么春天去了,花没有谢掉?等
2、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近听 水无声(?)等。
3、带着问题,读读课文,可以边看插图边读课文。看谁读懂的问题多。
4、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导读如下:
a“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想读这句诗呢?谁还想读读?谁想向她这么读?用你的声音读出远山的美来。引读“远看——”
b“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为什么你要这么读?谁也想来读?
c“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相机教学“春”,组词,认识部首,春字头。人在画外看,却如画中游。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d“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相机教学“惊”,并认识部首竖心旁。谁会读这行诗?
3、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
a 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
b 看书中插图。这是一幅画。画中有山、有水、有花、有鸟。你能按照老师指的内容,读出相应的诗句吗?师指“山”,学生读“远看山有色”等。在课文中画出“山、水、花、鸟”四种景物。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意图::《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主要引导学生整体感受,不需要繁琐解析。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定教,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学生兴趣盎然、方法多样、扎实有效。
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卡片让学生拿在手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卡片上的字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人、义、火、文” 。范写——生写——评价。重点指导撇和捺,多发现写得好的地方,激发学生写字的热情与兴趣。
3、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课间玩谜语竟猜游戏。
4、诗歌是人们最喜欢朗读的文章。以后,我们还会学到很多这样的诗。老师这儿有几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背一背。配乐,师生共读。
意图:识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把识字任务贯穿于课堂教学中,避免枯燥单调的学习。本环节重点是写字教学。积累语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画》教学设计11
课业类别:
绘画创作课。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了解美术学习与语文知识的关系,了解日记画的特点。2.引导学生多侧面地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表现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3.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平衡发展。
教学重点:
典型事例的分析与表现方法;色彩、黑白关系的处理与空间层次的体现。
教学难点:
画面与文字的相互关系,画面的表现形式。
教具准备:
了解学生写作水平和日记的实际情况,收集学生的优秀日记画习作。
学具准备:
选择一篇自己认为较好的日记,彩色水笔、钢笔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行为规范,稳定课堂学习秩序。
二、导入新课
1.复习语文知识:
日记。(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用学过的语文知识回答问题。)
2.出示日记画范样、板书课题。(教师配合动作与板书,用语言进行衔接,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讲授新课
1.引导欣赏。
①这幅日记与我们通常所看到的日记有什么不同?(有形象、色彩、文字。)
②画面与文字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主要内容一致、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图文一体。)
③作者选择了生活中的什么事例进行表现?
(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或较为特殊的事例。)
2.赏析课中图例。
请学生把课本翻至第14页。
①图例表现方法分析。
有黑白、白底有色、有底色有色彩三种表现形式。
②图例是如何选择表现内容的?
《钓鱼》,小作者选择了星期日与父亲在湖边钓鱼的活动内容,仅用下饵的瞬间,概括了活动过程。
《帮妈妈做家务》,选择了整理家务中的扫地一事,小帮手手中的道具、屋里陈设反映了扫地的结果。
3.日记画的`特点。
以画为主,文字叙述为辅,文画一体,相映成趣。
4.日记画的方法与要求。
方法:
①选择利于自己表现的事和物;②合理分配画面与文字叙述的位置;③铅笔起稿;④草拟与画面相符的文字;⑤着色。
要求:
①注意文与画的整体关系;②画要形象鲜明、主次分明,能反映出事情发生的特定环境;③文字叙述言简意赅,与画面相呼应。
(教师可结合上述方法和要求,作步骤演示,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日记画的方法与要求。)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
根据自己的日记,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特点的形式完成一幅日记画(彩色、黑白均可)。要求事例典型,环境独特,语言冼练,构图饱满,主次分明,对比中有协调。
辅导要点:
①合理分配位置(根据学生日记的特点进行辅导);
②主体形象的刻划(出示学生能够接受的人物画资料,供学生借鉴、参考);
③环境气氛的渲染(强调对比关系的运用);
④草拟文字(注意语句的连贯、通顺及与画面的关系);
⑤黑白对比方法(点、线、面的合理运用);
⑥色彩关系的运用;
⑦文字书写(要求规范,注明时间、作者、年龄)。
五、小结
优秀日记画讲评。
《画》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把名人名作用水墨画的方式加上自己的想像画出来。
操作目标:学生通过欣赏学习和自己的想像力,参照艺术家的原作,用水墨画进行表现。
情感目标:借助于名画的形式画出对生活用品的回忆和感受。
学生状态解读:
四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是具有着好奇心并且乐于去体验的。水墨变体画是一种新颖的绘画方式,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应该比较有乐趣。
教材文本解读(含教学重难点):
变体画就是把艺术家原有的作品,加进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画出面目一新的作品。本课我们利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工具,把中外优秀的作品,加入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感受,运用水墨画的技法,合理构图,有层次地表现水墨画的质感,画出新奇的水墨变体画。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用水墨工具临摹改编名画。
教学难点:运用毛笔的中锋、侧锋以及水墨的浓淡表现画面。
教学准备:
水墨画工具;名画投影片;补充的名画;范画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中外著名画家和他们的作品。
2、欣赏:
方案一:教师在多媒体上播放中外名画,引导学生欣赏。
提问:在欣赏时思考画面的主题内容和构图。
方案二:欣赏 课本上高更的画《高更你早》。思考画面上的主题内容。
3、讨论:
师:什么是变体画学生自学,相互讨论,全班交流。
4、作品评析:
欣赏书上的学生作品,与高更原作进行分析比较(主体物,构图的表现方式)。
讨论:怎样才能完成变体画。
5、尝试练习:
教师提出具体要求。请学生代表上黑板试画,其他学生在草稿纸上试画。
6、创作水墨变体画:教师示范水墨变体画。
水墨画的技法要求:
a、用毛笔的中锋勾画主要的形状。
b、用毛笔的侧锋做大面积的渲染。
c、墨色的运用:焦、重、浓、淡、清。
7、学生作业练习:
a、选择《高更你早》或《故乡的梦》进行改编。
b、可选择横或竖的构图方式进行创作。
c、勾线后染墨。
8、作业展评: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讲评。
9、课后拓展:选择自己喜欢的水墨名画改画成水彩画或油画。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将上一课时的作业展评。讨论作业的创作表现效果。
2、欣赏;欣赏中国汉代画像石和木版年画。
3、讨论交流:
讨论;汉代画像石、木版年画上画面内容。让学生联系我们的平常生活情景一谈
4、创作构思:
a、欣赏书上的儿童画作品。
b、在草稿纸上用铅笔参照书上提供的三幅画进行变体画的创作。
c、教师点评:构图和内容提要丰富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d、老师用线描的方法创作《老鼠娶亲》,画出结婚时的热闹场景。
5、创作练习:
师:在宣纸上模仿汉代画像石或年画的形式共青团一幅水墨变体画。
6、作业要求:
水墨要求:注意水墨的浓淡,用中锋勾线,粗细匀称,线条流畅。用侧锋渲染时注意墨色的焦、重、浓、淡、清的运用。
构图要求:合理安排画面,主次清楚,层次分明。
7、评价:让学生针对作业成绩的内容题材、画面构图的表现力进行自评和互评。
8、拓展:将传说中的八仙和门神创作成水墨变体画。
《画》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会认“远、色”等11个生字,会写“人、火”等4个生字。认识偏旁“辶、忄”。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远”与“近”、“有”和“无”、“来”与“去”是意思相反的词,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写有反义词的头饰;一幅山水画(题写“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生字卡。
教学重点:
练习朗读、认字。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和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画,收入诗句
1、呈现一幅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并题写课文《画》的20个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师:小朋友,大家看到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评价并板书“山、水、花、鸟”)
师:会认这四个字吗?(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再抽读)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发现画上有题字或诗句)
师:仔细看,画上题了哪些字?(如生发现题字是课文的四句诗,就直接板书课文的四句诗。如不能发现,则直接引导学生与书上的《画》比较)
2、学生读诗
师:四句诗中,你会认哪些字呢?读一读。
师:哪些字不会认,请用铅笔标出来。
二、初读正音,突出重点
1、学生自读诗句,用铅笔标出的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
2、学生充分自读,同桌互读互考。发现不对的,同桌教读。
3、全班齐读,轮读。
4、教师用生字卡片个别抽读要求会认的`“近、色”等11个生字。注意倾听下列生字的发音:“色”是平舌音,“声、春”是翘舌音;“近、春、人”是前鼻韵母,“声、惊”是后鼻韵母。有错及时纠正。
5、学生自由读,重点抽读,抽读重点。用生字卡抽读,主要抽读“声、春、近、人、惊”等5个易错的重点字;再抽读学生中平舌翘舌、前鼻韵母发音不准的重点学生。全班齐读。
提示新的偏旁:“辶”叫“走之旁”;“忄”叫“竖心旁。
三、背诵诗句,领会其义
1、看谁背诵得最快。(学生自由背诵)
2、背得不错!你在朗读背诵的时候有什么疑问吗?(跟我们平时看到的现象正好想反)
师:是呀!真有点怪!怎么“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呢?怎么“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
师: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象是怎样的?(教师归纳板书或课件呈现“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
3、读一读,看看两道诗有什么不同。
远看山有色,远看山无色,
近听水无声。近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春去花不在,
人来鸟不惊。人来鸟儿惊。
(待学生发现交流后)师总结性引导:我们游览时,看到的自然景色大多数是“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而课文所说的景色却刚好相反。大家想一想,在哪种情况下才会有“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如果学生说出是“画”,则肯定学生的答案并在黑板上板书课题“画”;若学生说“照片”,也肯定学生的答案“照片”也是图画的一种方式”。)
4、戴头饰,演一演;说一说,读一读。
(1)来??去什么是来,什么地去?演一演,表现出相反意思。
(2)高??矮哪种是高,哪种是矮?演一演,表现出相反意思。
(3)远??近哪种情况算远,哪种情况算近?演一演,表现出相反意思。
(4)白??黑什么东西白,什么东西黑呢?说说相反的例子。
(5)晚??早什么晚,什么是早?说说相反的例子。
(6)读一读5组反义词。
四、写字指导,练习书写
1、呈现“人、火、文、六”4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4个字形的笔顺、笔画特点。注意“火”先写“点”,再写短“撇,第三画是长“撇”,最后是“捺”。
2、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位置。“人”的第二笔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偏左一点起笔。“火”的第四笔“捺”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3、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4、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板书设计:
画
远看山有色,远看山无色,
近听水无声。近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春去花不在,
人来鸟不惊。人来鸟儿惊。
《画》教学设计14
活动目标:
1、掌握正确画曲线的方法。
2、在绘画的过程中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活动材料:
图片、室内环境、彩笔、图画纸、小鱼,磁带、涂鸦墙
活动过程:
1、 幼儿听音乐走曲线进教室。引导:“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走过弯曲的小路去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准备好了吗?我们出发了!
2、 创设环境引导幼儿:刚才小朋友们走过的小路是什么样子的?(曲线)幼儿看看来到了什么地方?(墙上的画面),说一说都有什么?河水、水草是什么样子的?用手感知一下曲线的绘画方法。
3、 出示图片请幼儿看一看这些图上的什么东西是曲线?(妈妈的头发、面条)
4、 幼儿听音乐用手感知并画曲线,创设情境给小鱼画河水、给妈妈画头发。
5、 幼儿学画曲线,根据幼儿不同绘画能力水平提供不同的绘画材料,大胆的练习学画曲线,(贴有小鱼的画纸、碗形状的.画纸,妈妈的头像)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学画,教师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给予相应的指导。
6、 幼儿大胆的介绍自己的作品。
延伸活动:
创设涂鸦墙:贴有小鱼的背景图、妈妈的头像,幼儿可以根据需要在区域中自由的选择进行绘画。
《画》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十一个生字,会写四个字。认识“辶、忄”两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分小组读等不同的朗读形式,能够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2、利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识记本课生字。
3、找、读、了解反义词的意思,能够记住古诗中的反义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插图和学习课文,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十一个生字,会写四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想象法、自主识字法等教学方法。通过想象画面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有滋有味地循图读文,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由地学文识字。
1、通过朗读、看图完成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
2、自主识字,交流识记方法,重点字教师给予适时的点拨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充分联系生活实际,以此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四、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教师请学生猜字谜:空山之中一亩田。(谜底是“画”字)
2、教师再请学生猜谜语: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谜底还是“画”)
3、导语:刚才我们猜的谜语,就是一位古代诗人以画作为谜底写的一首诗。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这首诗。
【设计意图】以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自学字词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课文中圈出本课的会认字。
(2)请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拼音,给会认字表中的会认字标好拼音。
(3)课件出示会认字,指名领读,开火车读。
(4)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导认字,交流方法。
(1)课件出示:“远、近、还”,请学生说一说这三个字的共同点,认识“辶”。
(2)课件出示:“惊”,认识“忄”。
(3)请学生任意挑选会认字,试着组词语。
3、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课件出示:“人、火、文、六”的笔顺,请学生按照笔顺记忆字形。
(2)全班学生跟教师书空“人、火、文、六”四个字。
(3)学生分别用“人、火、文、六”组词语。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认字、学词,引导学生主动识字。
(三)看图读文
1、看课文插图读古诗,想一想,每一行诗句主要说画了什么?
2、全班交流,师总结:山、水、花、鸟。
3、请学生在古诗中找到这四个字并圈起来。
4、指导学生读古诗,注意把“山、水、花、鸟”这四个字读清楚。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读文,指导学生抓住每行诗句中的重点词,了解古诗大意。
(四)了解诗意
1、想象画面,了解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
(1)一边看图想象画面,一边读第一、二行诗句。读后说一说山怎么样,水又怎么样?
(2)学生交流“山”和“水”的样子。
(3)导语:远远望去,一座座青山连绵起伏,一股清泉从山间流过。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两行诗句。
(4)请同学们把耳朵贴近书上的插图听一听,是否能听到流水的声音,感受画中的水像真的一样。
2、联系生活,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第三行诗句,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春天的花是什么样的,课文里是怎么说的。感受画上的花不论春秋冬夏,始终盛开。
(2)指名读第四行诗句,说一说生活中的小鸟在树枝上休息,要是有人来到它的面前,小鸟会怎样。感受画中的小鸟不怕人。
3、朗读并且背诵古诗。
(1)根据提示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2)按照“山、水、花、鸟”的顺序背诵古诗。
4、找出诗中的反义词。
(1)学生在古诗中找出三组反义词。(远、近;有、无;去、来)
(2)课件出示“我会说”,学生练习说反义词。
(3)男女生分成两组,开展“反义词擂台赛”,比比哪组说得多。
【设计意图】1、通过想象画面和联系生活实际,把枯燥地讲解古诗意思形象化、生动化。2、借助划线法和重点词提示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五)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人、火、文、六”,学生观察这四个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学生观察交流。
(1)四个字中都有“撇”:“人”字中的“撇”是“斜撇”;“火”和“文”字中的“撇”是“竖撇”;“六”字中的“撇”是“短撇”。
(2)三个字中都有“点”:“火”、“文”和“六”的第一笔“点”都是“短点”;“六”的第四笔“点”是“长点”。
(3)三个字中都有“捺”:“人”、“火”和“文”字中都有“捺”。
3、教师范写“人、火、文、六”。
4、学生描红、练习写“人、火、文、六”。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汉字,比较相同笔画的不同之处,找准重点笔画,正确、规范地在田字格中书写好汉字。
(六)课外延伸
朗读、背诵谜语诗。
《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叫明月送将来。
《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设计意图】增加课外阅读篇目,实现课内外结合,拓宽学生积累渠道。
【《画》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画杨桃》教学设计07-10
画杨桃教学设计10-15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04-06
画杨桃教学设计06-11
《画杨桃》教学设计最新04-28
色彩静物画教学设计03-06
画杨桃教学设计15篇11-08
《画杨桃》教学设计15篇08-13
一年级语文《画》教学设计10-15
画角的教学反思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