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沁园春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沁园春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2、学生能准确指出词中的修辞手法。3、掌握词中重点字词的注音和意义。
1、学习本词后学生能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广阔的胸怀与宏大的气魄,以及坚定的信心,获得审美愉悦。
2、领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体会作者抒发了对当代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无比信赖和热爱之情。能力方面
1、学生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情,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分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2、领会本词上下阕写景、议论、抒情的关系,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分析】
1、领会作者博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
2、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抒情去正确理解词中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了解作者。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毛泽东的著名词作《沁园春?雪》。2、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比如《沁园春》、《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3、介绍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于是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二、教学新课
(一)整体感知:
1、放录音,学生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学生朗读,指出朗读注意的地方。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②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3、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如:分()外妖娆()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今朝()惟余莽莽风流人物
折腰
风骚
红装素裹
4、学生齐读,进一步体会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求读的时候尽量处理好音量、语速、和语气的变化。(二)学习上阕
1、提问: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明确:词的上阕。“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2、讨论: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赏雪的豪迈情怀。
3、指出写“静景、动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明确:“封”写地面,凝固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而上,静动结合,意境开阔,气魄宏伟。
4、讨论: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明确:“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5、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描写“地域的辽阔。”
6、讨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明确:“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对偶修辞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7、讨论: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8、提问: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现作者“博大宽广”的胸怀,。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三)学习下阕
1、提问: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折腰”本义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2、提问:作者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提问:“引”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4、提问: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明确:“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5、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与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和伟大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6、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7、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大众,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四)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下阕转入抒情、议论,。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三、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完成课后练习
四、板书
《沁园春雪》毛泽东
上阕写北方雪景,赞美祖国河山
(1)概括写北方雪景(前三句总写)(2)具体写北方雪景(中七句实写)(3)想象雪过天晴之景(后三句虚写)
下阕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
(1)承上启下(前二句过渡句)
(2)评论古代帝王(中七句评古)
(3)抒发壮志豪情(后三句点明主旨颂今)
拓展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拼音:沁()分()外妖娆(逊()数()风流人物2、阅读课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A、写出采用比喻、夸张、对偶修辞手法以静写动的语句是:————。B、词中过渡性的句子————。
C、点明这首词的中心的句———。D、词中押韵的字:—————;韵脚是:————。
E、“沁园春·雪”中的“沁园春”词的—;“雪”是词的——————。
F、说说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答。G、简要的说说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答。J、我们还学过一首写“雪”的古代诗歌,这首诗歌是()代的()写的《》,这首诗歌中名句是:————。
沁园春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诵读本首词,掌握其朗读节奏、重音,并能默写,同时了解词的基本常识;把握词的意象,欣赏其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领会其情感内涵和思想意蕴;理解词中情感与景物相生,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品味该词的准确、凝练的语言魅力,进而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联想和想象,在有感情地自由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建筑美,在欣赏品读中把握诗歌的意象美和情感美,在讨论析读中理解诗歌深刻的主题美和凝练的语言美,在辐射、比较阅读中体悟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主题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结合词中的文化背景,充分调动自身情感体验,感受诗人的形象,体味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以及诗人对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从而坚定信心,树立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抱负。
重点、难点
1.懂得诗用形象思维的特点,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情感体验,领会作者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
2.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聆听殷秀梅演唱的《我爱你,塞北的雪》,生谈感受。
2.师导言:这首歌赞美了北方柔美而深情的雪,而我们今天却要感受整个北国大地壮丽而豪迈的雪,去体味它的磅礴气势、雄奇景象。(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1.指名简介作者。(生根据所占有的资料互相补充。)
师提示:可以从生平事迹、诗词书法、语录文集、图片等各个方面来介绍,让学生了解毛泽东早年刻苦读书、广文博、对古典文学的深厚积累,了解毛泽东的伟大志向和襟怀。
2.观看手迹,了解背景。
①投影、欣赏毛泽东《沁圆春·雪》的手迹,老师深情并茂的诵读这首词(配乐),学生整体感受诗歌的美。
②指名谈对毛泽东其人、其字、其诗作的感受。
③学生讲述写作背景。
三、动情朗读本首词,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中的意境美、音韵美、情感美。
1.生听读《沁园春·雪》的朗读录音,感受词的语音美。
2.师生一起探讨如何朗读。
归纳: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语速的变化、停顿等),把握情感和重音。
3.指名示范朗读,生闭眼听读,联想优美画面,初步感受词的形象之美,并自主评价,师点评。
4.析读诗歌中鲜明的意象,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激情。
雪,冰清玉洁,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自古以来,骚人墨客,多以雪为题;诗坛文苑,多有咏雪之作。毛泽东对雪也有特殊兴趣,时有咏雪的佳词丽句。但专章一叹三唱,《沁园春·雪》却首推第一。上半阕写北方的雪景,结合长城、黄河、秦晋高原等意象来写,大气包举,景象雄伟;在雄伟中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长城、大河,远近映衬,动静结合,错综生辉,描绘出一幅天低野阔、一望无际的壮美的雪景图。然而,这只是太阳不出来的时候的景色,待到雪止云开,阳光普照时,景色又推向更高的档次,“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里的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美丽动人,画面开阔,气势磅礴,诗意盎然。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气魄宏伟、格调非凡的意境。下半阕以“江山如此多娇”的警句,既总括了前边雪景的美的境界,又引出了诗人要突出歌颂的理应主宰这美丽江山的“风流人物”。从祖国江山的壮丽写到历史上功业显赫的大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指出他们作为封建主义的政治家、军事家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那么,就自然而然地推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充满无限豪情的结尾。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曰:“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须结得有‘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之妙”。此词结尾三句,正有这样的妙处。第一句三字,先用一顿突转,象轻舟扬桨一拨,直转下二句。“往”字前大书一个“俱”字,如铁帚横扫历史上的“无数英雄”;“矣”字唱叹,富有感情色彩。二、三句在“数”与“看”两个动词之中,流露出对中国无产阶级的自信,充沛而动人,言有尽而意无穷。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全词最警策的地方,也是诗人的神光所聚。有了这一最精炼、最概括的结语,将全词不同凡响的意境和豪气冲天的情感融为一体,咏雪的“题外之远致”也就洋溢纸上了。
沁园春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的】
1、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2、对比诵读,了解词的格律特点,加深对情感内涵的把握和理解。
3、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背诵全词,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
诗词朗读,赏析诗词的语言表现力,感受作者的情怀。
【建议课时】
1.5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板块学习方法介绍(结合人文主题)
1、说说: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自由表达。(引入写作与阅读的结合)
2、读读:初读、对比读,感知诗词的形式特点──音韵、节奏与格律。范读后整体感知本文的思想情感与风格。
3、议议: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和技巧,深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品语言、知诗艺、思想)
4、写写:拓展鉴赏。
二、品读课文
1、说说:
⑴同学们,踏入高中也就踏入青春的门槛,今天老师想问问大家,你的青春理想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你的理想?
(学生自由表达)
⑵交流后,教师点评后引导:刚才同学们都畅谈了自己的理想,非常简洁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但老师想问问你们中有谁能诗意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
⑶导入课文: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看看作者青春时代的理想是什么?又是如何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如何诗意地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伟人的伟大,并从中学到一些诗词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2、读读:
⑴我们先来读读读这一首词。读了之后,我想和大家一起来交流同学们读了之后的初步感受。提醒注意:把握情感,注意语气,划分节奏,读出重音。
(交流初读的感受,请学生推荐学生来范读,探讨该词的朗读处理。)
⑵将《沁园春·雪》与课文对比读(投影呈现《沁园春·雪》)。
⑶ 总结: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读来发现同一词牌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
(交流后再明确:词牌,题目,一般分为上片或称上阕和下片或称为下阕相同词牌的词有相同的体例,古人称作词为“填词”。)
⑷ “诗言志”,读了本词,你能略微知道它的思想情感吗?你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吗?
集体朗读。
学生谈对“志”的理解及此志在心中激起的感受。
教师点评,归结到毛诗风格与思想的把握上,并附带欣赏及毛泽东的书法。
(明确:热爱祖国壮丽河山,主宰河山的雄心壮志。基调昂扬向上,词风大气磅礴。所谓文如其人,字如其人。)
学生有气势地再读。
三、赏析上片
1、教师范读前三句。
2、学生讨论这三句的大意,作者在这里交代的情况。
(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点拨到:词的语句多倒装)
建议:让同学用散文的语言形式表达诗句所表现的内容,体会诗歌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3、赏析毛泽东笔下的秋景。
具体步骤:
⑴让学生读出“看”领属的诗句。
⑵学生讨论这里抓住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为什么说这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这里不拟定标准答案,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⑶进行想象力的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为四步:
①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②染上颜色:把黑白屏变成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③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④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⑷让学生讨论,通过想象,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意境,感受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诗人在对大自然万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国家命运的由衷关怀。
(学生的表达要求基本准确)
⑸让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体会毛泽东的不凡的人格:
①比较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②比较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③与古人描写秋的句子与毛泽东的咏秋诗相比较。(可以寻找一些有关“大雁、梧桐、菊花、落叶”等诗句来比较,时间仓促未能找好打上。)
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到作品风格与人格的关系,由衷地赞叹毛泽东的伟大人格,再一次齐读全词。
四、赏析下片
在词的上片,毛泽东同志通过写秋景传达了自己内心激荡的青春激情,也就是借景抒情。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下片作者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的。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几个重点词的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讨论交流几个重点词的用法。
(明确:仅供参考)
⑴ “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⑵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⑶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⑷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⑸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2、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3、这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挑战,敢于挺身而出主宰世界命运的热血青年。血气方刚,壮志凌云,豪情万丈,在穿透80年时空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他们有力的脉搏,炽烈的情怀,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这首词能有这样的穿透力、感染力?请同学们围绕下面三个问题讨论与交流:
⑴ “诗言志”,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来抒写自己的宏伟抱负与远大理想的?
⑵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形象地表现它?
⑶运用“增删调改换”方法进行词语分析,品味其用语之精妙(炼字炼句炼意)。
五、学法与鉴赏点拨
1、赏析写景:写景顺序,景物选择(意象/物的选择),景物特征(意境)。
2、分析叙事:人物做了什么;怎么做。(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的描写)
3、表达技巧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动、名、形容词的分析。
明确即课堂小结:作者借雄奇壮观崇高之美景造阔大之意境,以刚健有力之行为状人物之形美,当然,更是作者心有所动,心有激情,胸怀天下,方能写出如此大气的文字。
六、作业
写写你心中的理想。要求采用诗的语言。(小提示:可以套用歌曲或诗词。)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上阕雄奇壮观之景以写景抒心中之情
下阕刚健有力之行借叙事传人物之神
(说明:因时间比较仓促,杂事繁多,教案有些地方不够详尽,望组内老师谅解。也更相信,接下去的老师做的肯定比我更好。)
沁园春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词人改造世界的宏伟志向和坚定信念,学习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阔大胸怀,领略词人救国救民、砥砺自我的火热激情。
2、知识、能力目标:①学习词的有关知识,掌握词牌“沁园春”的格式,知道韵脚,并尝试用这个词牌填词。做到学以致用,用以强学,体验不同文体的个性、特质,以期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之目的。②学习古典诗词“情景交融”艺术手法,赏析其妙用和艺术效果。
【教学重、难点】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词中所传达出来的“崇高美”“雄奇美”“雄浑美”“阳刚美”。(难点)
2、知识、能力目标:①学习古典诗词“情景交融”艺术手法,赏析其妙用和艺术效果。(重点)②用这个词牌填词,体验长短句独特的节奏、韵律,挑战写作制高点,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难点)
【教学设想】
1、过程、方法目标:①鉴于学生已经在初中学过主席的《沁园春·雪》等诗词,到此稍加点拨,掌握运用“沁园春”词牌之目的即可达成。因此,教学的落脚点就归于“学以致用”。这也是前后勾连、学新联旧、巩固知识的必然过程。②鉴于学生刚由初中升入高中,美感体验和审美能力较弱,因此高中语文第一课适当拉长教学时间,课时设置为3节:第一节总结复习词的知识,指导朗诵诗词,重在整体感知和把握;第二节重点鉴赏词的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突破审美屏障,培养审美能力,初步感知“阳刚美”及其概念,能列举类似风格的诗文;第三节分析“沁园春”词牌格式、韵脚,掌握的该词牌的特点,学以致用,按“沁园春”词牌填写一首词,表达当代内容和思想感情。
2、习惯、素养目标:①教法趋向学法,以“读”为主,读出阳刚、豪壮、雄浑,读出情感起伏和节奏感,做到抑扬顿挫、张弛有致。②在读中进入词的意境,感悟词的“崇高美”“雄奇美”“雄浑美”“阳刚美”。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培养热爱诵读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在初中已经学过了毛泽东诗词若干,特别是《沁园春·雪》,还有《卜算子·咏梅》,都给大家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大家肯定感受到了毛泽东诗词包蕴寰宇的胸怀,突兀磅礴的气势,静中寓动、色彩明丽、场面壮阔的深邃意境,以及毛泽东本人热情乐观、从容淡定、吞吐大荒的阔大胸襟。柳亚子先生曾经撰写诗词,夸赞毛泽东诗词是:“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对喽,这就是毛泽东,这就是毛泽东诗词!有句著名的文学论断“风格即人”嘛!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有毛泽东这样的伟人,就有毛泽东诗词,就有毛泽东诗词艺术。毛泽东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毛泽东和毛泽东诗词已经成了现当代中国的文化符号!China==中国,同样“毛泽东/毛泽东诗词==中国”,大家说对不对?!
好!现在先让一位同学带领大家重温一下《沁园春·雪》和《卜算子·咏梅》的大气磅礴与坚定乐观,而后让我们走进“毛泽东诗词艺术的海洋”,领略一下传统诗词这种文学样式带给我们的别样美。
二、回顾总结词的有关知识
1、词史概略
词定型于唐,极盛于宋,故俗称“宋词”。我国文学史往往“唐诗、宋词、元曲(诗体)”(另有“唐诗、宋词、汉文章”之并称)并称,可见词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晚唐词代表作家有温庭筠、韦庄,世称“温韦”,其词收入著名词集《花间集》。在词的发展史上,他们有很高的地位,他们开始大量填词,成为文人词的奠基者,是“花间派”两位最重要的代表作家。
两宋词蔚为大观,恣肆汪洋,代表作家众多,重要的有:范仲淹、欧阳修、柳永、苏轼、王安石、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姜夔等。名家名作灿若星辰,不可尽数。初中、小学学过的古诗词里,宋代词人的作品就很多。(此处提问:谁能列举一些,诗也行?)
【明确如下】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王安石的《梅花》《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苏轼的《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晓景》,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陆游的《示儿》等等。
元代词衰微,但有大家元好问,大家都比较熟悉他的词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摸鱼儿·雁丘词》。明代词依然衰微,最著名的词人是夏完淳,大家也比较熟悉。词至清代,较前繁荣,出现了一些大家,如陈维崧、纳兰性德、朱彝尊等,其中纳兰性德屡上银幕,同学们可能了解一些。
近代词,主要在晚清时期,创作成就不高,但词派林立,词学理论颇有建树,这一点同学应该知道。其中最为切要的是王国维《人间词》,及其词学理论著作《人间词话》,尤其是理论著作《人间词话》,是一部划时代的词学论著,关于人生三境界之论,想必同学们都比较熟悉。(此处提问:谁知道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明确如下】①“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现当代词,受新文化影响,创作一度衰落,但是这一时期,仍然不乏钟爱古典诗词的词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诗词的行家里手,尤其是毛泽东,他老人家成了这一时期最伟大的词人,他的词一出,便震惊世界,使古典诗词在现当代发扬光大。尤其到了今天,新诗的衰微,注定了古典诗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复兴。高考中以古典诗词写出满分作文的学生令人刮目相看!
2、词的一般知识
(1)词牌:词是特殊的诗体,句子长短不一,故有“长短句”之称,另有别名诗余、曲子词、曲子、乐府、乐章等。
(2)词题:词最初可和乐歌唱,后来与音乐渐渐脱离。词有词牌,表示音乐,与音乐脱离后,表示词的格式,规定着句数,字数。所以“写词”一般不不叫“写词”,叫“填词”,按照规定的句数、字数来填写,还得按照平仄要求写。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必然关系,不能以词牌名来理解词的思想感情。一般情况下,词没有题目,随着创作的发展,便慢慢有了题目。如《沁园春·雪》。
(3)词类:词分小令、中调、长调(也叫“慢词”,就是长篇词)。小于58字为小令,介于58字到91字之间的为中调,大于91字的为长调。常见的词为中调,分为上下阙(也叫“片”)。
(4)词风:词作分为两大类,代表着不同的美感类型,就是——豪放派和婉约派;代表作家分别是:豪放派——苏轼、辛弃疾、陆游等;婉约派——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秦观等。毛泽东诗词应该归于——豪放派。
【注意】豪放与婉约就这么绝对么?其实,这是就某个词人词作的主要美感来说的,但并不是说他的词作全都是豪放的或婉约的。大家都熟悉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写项羽的。(此处提问:谁能背诵一下?)
明确:派别不是一刀切,它主要反映词人、词作的主要艺术风格和美感。豪放派可能也有婉约词,婉约派可能也有豪放词。
三、朗读,感知,熏染,审美
1、教师配乐范读(配乐曲目《命运交响曲》)
【注意】朗读过程中,让学生感知词的美,边听边联想关键词语,用以概括自己的感受。
明确关键词:大气磅礴、气吞山河、豪迈雄壮、坚定苍茫、气势开阔、色彩明朗、景物非凡……(学生可能反映的词语:大气、壮阔、豪迈、不可一世、唯我独尊………)
【明确】这些词语都反映的是“阳刚美”“雄奇美”“崇高美”“雄浑美”,以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术语概括言之——刚美也,与柔美相反。刚美者,有力刚劲,往往体现为体积庞大,抒情主人公形象高大、凛然不可侵犯等,表现自我对宇宙、自然、人生的征服与把握。
2、指导学生朗读,先不配乐,要求读出节奏,读出强弱,读出徐疾疾升降,读出快慢变化。
3、最后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让学生自己谈谈朗读感受,最好进行形象描述,再次回到对全首词的美感把握上,重视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
4、比较《沁园春·雪》与《沁园春·长沙》的美感异同:
(1)学生谈自己的认识,估计表述为:前者色彩更明朗,底色为洁白;情感上更自信乐观/而后者则色彩绚烂,底色为火红;情感上除了自信乐观,还蕴藏着沉重与冲击,富于张力。
教师概括:前者“雄奇”,后者“雄壮”;前者“飘逸”,后者“沉重”;两词同属豪放,但美感仍有不同,概不同革命阶段心境不同之故耳。
四、小结本节课(提问巩固知识与能力目标)
1、毛泽东诗词:胸怀→包蕴寰宇,气势→突兀磅礴,意境→深邃苍劲,景色→静中寓动,色彩明丽,场面→恢宏壮阔。
2、China==中国,毛泽东诗词==中国,成了现当代中国的→文化符号。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乐章、乐府、曲子词(曲子),词都有→词牌,不一定有→题目;词牌表示→音乐,后来表示→格式;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少于→58字为小令,多于→58字少于→91字为中调,多于→字为长调;以词风来看,词有→豪放与婉约两大流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陆游等,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秦观等。
4、词定型于→唐,极盛于→宋,衰微于→元、明,中兴于→清,复兴于→现当代。
五、布置作业:背诵这首词,并简析词的内容与结构。
沁园春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理解诗句中的“妖娆”、“风骚”、“红妆素裹”、“一代天骄”等字词的意义;
⑵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表达出来的感情;
⑶注重诗句朗读节奏的把握;
⑷学习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语言的表意丰富的特点;
⑸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⑹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感悟法、品读法、联想想像法、合作探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诗人,领会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学重点:
⑴理解诗句中的“妖娆”、“风骚”、“红妆素裹”、“一代天骄”等字词的意义;
⑵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表达出来的感情;
⑶注重诗句朗读节奏的把握;
⑷学习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语言的表意丰富的特点;
教学难点:
⑴学习诵读、鉴赏诗词的方法和技巧,了解本词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⑵品味词中所蕴含的诗人对大好河山热情赞美之情,体验革命领袖毛泽东的胸怀。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以其博大恢宏、奇恣纵肆的激情,成为当代诗坛一曲品格、个性强烈,画面色彩斑斓的绝唱。吟诵豪放之作,令人热血沸腾、精神昂扬。《沁园春?雪》便是他文情并茂、最有气魄之作。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词作,去感受豪放之风。(板书文题,作者)
二、美读诗词,感悟诗意
(一)教师示范朗读,思考问题:(老师朗读词的时候,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1、听读这首词,你从这首词中感受到什么?
2、思考这首词的上下两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二)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并思考问题。
(三)听读完后,老师提问:
1、听读这首词,你从这首词中感受到什么?
明确: 豪迈,气热磅礴,充满激情,力量……
(这种磅礴的气势,洋溢的激情和力量是毛泽东同志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境中爆发并用文字抒发出来的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2、 介绍写作背景。
本词写于1936年抗战前夜。当时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而国民党反动派奉行不抵抗主义,中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毛泽东曾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强信念,豪情激荡地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3、思考这首词的上下两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明确:上阕——描写北国雪景;下阕——评论历史人物
三、品读上阕,体会画意
1、齐读词的上阕,思考词的上阕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明确:可分为三个层次:北方雪景(概括)
北国风光(具体)
雪后风光(想象)
2、品析诗词的语言。
师引导,点拨,示范:“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句中“千”、“万”写出了雪景的广阔,意境的开阔,气魄的宏大;“封”有冰冻、封闭之意,写出了雪景的凝然安静;“飘”写出了雪轻盈的特点。运用了对偶、夸张和互文(千万里冰封、雪飘)的修辞手法和动静相衬的写作方法。诗句描写的是北方大地的雪景,千万里冰封、雪飘,凝然安静中轻盈的雪花飞舞,诗人眼前是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眼界和胸襟,宏大的气魄和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我觉得可以这样来读(范读),重读“千”、“万”、“封”、“飘”,语速稍慢,饱含深情。
过渡引导:老师是如何来赏析语言的呢?
品读的方法指导:⑴品重点字词在句中的含义;
⑵品句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
⑶理解句子的含义,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⑷带着感情朗读所品析的诗句。
3、请同学们用这种品读方法来品析下面的诗句:(1~3列同学品析对北国风光的具体描写的前四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4~6列同学品析对北国风光的具体描写的后三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6~10列同学品析作者想象的北国风光)
⑴:“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象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这几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诗句描述的是,词人站在白雪覆盖的塬上,长城内外的黄河、山脉、高原尽收眼底,大雪覆盖了一切,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黄河也失去了曾经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和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可以这样来读,重读“望”、“惟余”、“顿失”,语速稍快,读出雄壮的气势,饱含激情和力量。
⑵“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中“舞” 、“驰” 化静为动、动静相衬。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将披雪的群山比作“银蛇”飞舞,将白雪覆盖的丘陵比作巨象奔驰。 “欲与天公试比高”中,“欲”是想要的意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这里借景抒情,表现了词人自己想要与天公一比高下的伟大气概。
诗句描述的是,词人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连绵起伏,与天相接,似乎想要与天公一比高下。表现了毛泽东同志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朗读的时候情绪高昂,充满激情和斗志。
⑶“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勾画出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形容雪后晴日当空,江山娇艳动人的妩媚图画,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词人想要表达的意思是:要等到雪后初晴,便会看到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江山美景如少女的衣装,在晴朗中显得娇艳,多么妩媚的大好河山啊!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可以这样来读……语调中洋溢一种喜爱、惊喜、愉悦之情。
,沁园春雪教案1
小结:诗人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是本词的一大特点,词的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大气磅礴,气象雄浑,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结合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再次齐读上阕)
四、赏读下阕,领悟诗情
1、齐读,思考全词哪两句是由描写雪景过渡到直接地抒情、议论的?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承上),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
前半句饱含深情,总结上阕写景,“娇”表现景美;后半句饱含力量,“竞”字重读,表现了一代代英雄为了祖国的壮丽河山争相倾倒之情。
(过渡:那么在这首词作中,这无数英雄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呢?明确: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2、作者是用哪一个字来评价历代英雄的?
惜
1、“惜”是什么意思?
惋惜、遗憾
作者的这种惋惜、遗憾之中也包含对这些杰出人物的什么情感?
他们是历代英雄的杰出代表,因此,这种惋惜、遗憾中首先有对他们的肯定。
3、那么,他们又有哪些方面让作者感到惋惜、遗憾呢?
“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短于“文治”; “只识弯弓射大雕”——长于“武功”
4、毛泽东同志认为历史上的这些英雄人物的代表都存在不足,那么他自己是怎样的一位革命领袖呢?
此时的毛泽东已经带领长征部队克服千难万险到达陕北,马上就要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挽救民族危亡。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这表现在他的军事生涯里,指挥作战基本上从未失败过,还带领出一大批同样出类拔萃的军事战将,缔造出一个与历史上所有军队都不同的真正的人民军队,并且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那么,他自己在文学上的造诣如何呢?我们曾经学过他在这一时期什么文学作品呢?《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满腹的文韬武略,卓越的文学才华。
3、(由此可知)作者在惋惜历代英雄的同时,还包含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定自信。
4、作者如此评论这些历史人物的目的是什么呢?
论今,引出人们对今朝风流人物的赞颂。
6、由此作者总结全文,点明主旨,道出?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7、谁是真正的风流人物呢?
引导思考:诗人自况;诗人所代表的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都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还有历史真正的主宰——人民群众。他们一定能为社会的建设、历史的发展,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在我们的新中国、新时代,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作出了自己贡献的广大人民群众,都可以称得上风流人物。那么,在座的在学校里勤奋学习,苦练建设祖国本领的同学们,将来同样可以成长为真正的风流人物!
因此,我们在这里读出了词人坚定的自信,也受到了这种伟大气概的激励!
总结下阕:因此下阕通过评论历史人物,抒发豪情壮志,表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抱负。
8、学习完下阕,哪位同学愿意带着感情将下阕朗读一遍?
一位学生朗读下阕,点评后全班同学齐读下阕。
五、拓展延伸,创新诗意
思考:由“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你联想到了21世纪的当代中国创出了哪些举世瞩目的业绩?
预设准备: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领导中国人走上了富国强民的道路。
香港、澳门相继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001年11月10日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
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
神舟五号、六号、七号、嫦娥一号飞船的成功载人遨游太空……
2009年10月1日,国庆阅兵显我国力,扬我国威!
总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同学们,十几年后,你们也会成为新世纪的主宰者,会成为社会的领军人物,让我们满怀这种豪情,齐读《沁园春·雪》。
齐声朗诵全词
六、布置作业:课后习题一、二、三
沁园春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诗歌诵读训练
2、欣赏本诗描写、抒情、议论的完美结合,感受诗词炼字的魅力
3、感受毛泽东豪迈奔放的伟人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诗歌诵读训练:
以读动情,以读识文通过齐读、轮读、领读等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让学生走进诗歌、走进作者
2、感受诗词炼字炼词的魅力
让学生通过词语的咀嚼玩味,体会本诗表达的精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诗歌导入
诗人毛泽东
任先青
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
写诗
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
常于马背构思
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
战地黄花如血残阳
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
抬头望断南飞雁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
雪天更善畅想
神思飞扬起来
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
屈指数算
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轻易不朗诵
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
便站成了世界的诗眼
嘹亮了东方
毛泽东是革命领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同时也是诗人梅花瑞雪,战地黄花,残阳如血,击水新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的诗词作品把典雅高古的旧体诗词同中国革命的历史风云紧密融合,绽成了诗词创作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著名诗篇《沁园春·雪》
二、诵读入情
1、个人自由诵读:
要求读准字音,了解诗歌基本内容,关注重点词语的读法写法,比如:
莽红装素裹妖娆竞折腰风骚
2、个人表演朗读:
要求读出自己的理解,并且交流自己在感情基调、语速、重音、表情、动作等上的处理师生在讨论中要形成共识,比如:
感情基调:豪放激动,充满自豪
语速:上阕的“望”和下阕的“惜”要有较长停顿“须晴日”和“俱往矣”语速要慢“还看今朝”要用拖音来读……
重音:“分外”、“多娇”等要重读,“惜”、“略”、“稍”、“只”需轻读……
表情:微笑、从容、自信,傲视一切
动作:想象自己站在至高点上俯瞰祖国江山,身形要挺拔,气度要雄健
3、双人或者多人设计配合朗读
4、听朗读录音,自由点评录音朗读中的各种处理
5、全班齐读
三、推敲入境
1、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通过刚才的反复诵读,我们基本上能够在字里行间看到诗人的形象了现在请你说一说:诵读《沁园春·雪》,我读到了一个毛泽东
学生可能会概括:
我读到了一个豪放的毛泽东
我读到了一个充满瑰丽想象的毛泽东
我读到了一个画家毛泽东
我读到了一个胸怀天下的政治家毛泽东
我读到了一个骄傲的毛泽东
我读到了一个要主宰历史的毛泽东
……
2、咀嚼诗句,由文见人:
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两个话题(或者自设话题),紧扣诗歌的精妙之点来说:
从毛泽东的写景之妙来看毛泽东
从毛泽东点评之奇来看毛泽东
从毛泽东的情感之炽来看毛泽东
……
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以下特色:
⑴写景变化多端,特色鲜明──诗人新颖独特的视角:
①虚实结合:
上前十句实写雪景,后三句虚写雪后美景
②动静结合:
山、原→舞、驰化静态为动态
③纵横结合:
写景──空间议论──时间
⑵用词准确含蓄,千锤百炼──诗人细腻入微的表达:
①准确传神的动词:
封、飘、舞、驰
②概括性强的总领词:
望、惜
③富有表现力的副词:
惟、顿、略、稍、只
⑶修辞手法的运用极为巧妙──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
①比喻兼对偶: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②互文: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③拟人:
红装素裹,欲与天公试比高
3、回扣背景,诗意升华,情感再燃: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回顾历史,读《沁园春·雪》,我们读出了毛泽东的伟人情怀今天,和平盛世之下,我们重读《沁园春·雪》,心灵同样可以受到震撼,你还读出了什么呢?请以:从“《沁园春·雪》中,我还读出了”的格式畅谈感受
学生可能谈到:
我读出了今人要胜古人的豪情
我读出了要为新中华改天换地的信心
我读出大好河山需要我们去建设的呼唤
……
四、结束
全班集体配合分角色诵读,结束全课的学习
沁园春·雪
女领:沁园春·雪
男领: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
齐:千里冰封──,(拉长)
万里雪飘↗(高昂)
女: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男: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慢)
女:山舞银蛇,
原弛蜡象,
男: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
女: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慢)
齐: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男:惜秦皇汉武,↘(低沉)
略输文采;(慢)
女: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慢)
男: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齐:只识弯弓射大雕↘(低,慢)
领:俱往矣──,(慢,拉长)
齐: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高昂,坚定)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一字一顿)
五、课后作业
1、查找毛泽东诗词资料,自主阅读毛泽东诗词五首以上,并写出读后感
2、收集背诵关于雪的诗句五句
沁园春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2、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3、描写的形象性
4、蕴含的深刻性。
5、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
6、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
7、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作者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正音:分外、妖娆 、逊、数、汗
解词:惟余、竞、折腰、 红装素裹、风骚通过创造意境引入课文1分钟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引导学生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2、引导学生明确下阕结构(下阕可分为几层?)
3.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明确:1、上阕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2、下阕可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深入了解诗词结构15分钟
四、朗诵训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1.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声齐读)培养朗读能力,陶冶情操5分钟
2.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沁园春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诗词中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难点)
2、学习诗人将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重点)
3、背诵诗词、积累相关写雪景的诗词名句。(重点)
【教学准备】 挂图、课文朗读及朗诵录音。
【教学过程】
一、亲诗人,导新课
1、谈话:
(在《东方红》的乐曲声中)出示毛泽东巨幅挂像,地球人都知道。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大气十足的诗人。著名的诗人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诗言志,毛泽东的诗词正是表现了他一生的雄才大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千古绝唱词《沁园春·雪》。
2、板书课题并解题。
3、明确目标:
读──思──悟──诵
二、忆历史,知背景
(同学们想知道毛主席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词的吗?)1936年2月,遵义会议后,抗日战争爆发前,此时否定了原来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他找到了救国救民的路。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皑皑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三、读
导语:三分文章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学生试读。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两遍。要求:
⑴ 用笔画出文中自己不认识的字。
⑵ 将自己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
⑶ 思考: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2、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标出节奏。(用“/”标出停顿,用“·”标出重音。)
3、学生揣摩读,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采用分组读或男女生比赛读的方式)。
4、全班练习配乐朗读。
四、思
导语:孔子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设置问题:
1、词中联结上、下阕的过渡句是哪一句?其作用是什么?
2、“江山如此多娇”,在这里用到一个“娇”字,是褒还是贬?
(是褒义)那祖国有哪些可赞之景?
(引导分析写法。)
3、你如何理解“封”和“飘”字?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
4、下面一个“望”字领起下文,词人望到了哪些景观?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引导理解比喻和拟人修辞,明确以动写静的方法。
过渡导语:以上景物确实很美,有没有更美的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样的雪后初晴的景观。)
问:现在晴了吗?(没有)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联想,即是虚写。)
5、“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有哪些英雄为之折腰?写这些英雄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秦始皇(赢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成吉思汗(铁木真)。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这些这帝王形象,选取其中一位来说。
6、作者是怎样评价这些英雄的?(学生读出评论句。)你怎样理解?
词中作者评论,仅用了一个字是(等待学生回答“惜”),你怎样理解这个词的意思?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小组内进行讨论,师生共同交流明确)
明确:“惜”蕴含了作者的惋惜之情,即是美中不足,这些封建帝王胸中虽然都有雄才大略,但是都始终缺乏“人治”。此处的议论为下文的抒情打下了基础,使下文的抒情显得水到渠成。
7、你怎样理解最后一句?(引导学者谈谈个人理解。)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当今风流人物吗?
(学生自己发言,各抒己见。)
小结:全词上阕写景,诗人先写眼前实景,再写想象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下阕议论和抒情,对历史英雄人物缺乏“人治”表示惋惜,抒发了对无产阶级领导者和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赞颂之情。
五、悟
导语:有一位智者说道:领悟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读者与作者同呼吸。
设置问题:
1、词中描写了北国壮丽的雪景,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
(顺势回顾有关写雪景的诗词名句。)
2、全词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回顾所学的毛泽东诗词。《长征》《菩萨蛮·大柏地》《卜算子·咏梅》。
4、引导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出理由。(见时机而视)
六、诵
1、学生练习背诵诗词。
(男、女生比赛背,小组比赛背。)
2、配乐朗诵比赛。
(以小组为单位。)
七、友情作业
1、课外延伸:阅读毛泽东的更多诗词。
2、美术作业:根据本诗词内容,画一幅北国雪景图。
【结束语】
(在《走进新时代》的音乐声中)同学们,让我们不忘伟人的大志,迈着新时代的步伐,一起开拓未来,走向新的时代,走向新的世纪。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描雪景 描写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评古人 议论
赞今朝 抒情
沁园春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歌的特点.
2. 学习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 领悟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立志超越前人。
4. 教育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教学过程:
㈠导入:由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
教师补充:诗歌特点:
⑴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⑵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
⑶富有想象。
⑷语言精练。
⑸押大致相同的韵。
㈡初读全词:
⒈检查预习、正字正音、完成练习P1第一题。
⒉听录音(或范读课文),听准每个字音。
⒊齐读全词: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色,初步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怀。
㈢精读上阕:回答下列问题。
⒈上阕可分为几层,每一层的层次意思是什么?
⒉找出上阕中的概括描写,具体描写和想象之景的句子。
⒊“望长城内外”中的“望”是什么意思?“望”中所见,那些是静景,那些是动景?
⒋把静景写成动景的句子是?
⒌小结: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风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⒍齐读上阕,体会词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㈣精读下阕:
⒈按照学习上阕方法,自己先分层理解,简单分析。
⒉师生研讨:
⑴分几层、层意。
⑵“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⑶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3.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表达作者的抱负的诗句。
⑴毛泽东:
⑵顾炎武:
⑶陆游:
⑷范仲淹:
⒋含“雪”字的成语。
⒌写雪的古诗。
㈤齐读全词,体会感情及语言特点。
㈥总结:
附:板书设计:
总写之景 意境壮阔 热爱
上阕:写景
具体实景 动静结合 江山多娇 祖国
想象之景 艳丽多姿 山河
过渡: 承上启下 歌颂
下阕:论史 评古: 短语文治 英雄折腰 风流
论今: 风流人物 人物
沁园春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品读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引导学生品味用词的精当,巧妙和形象。说明:对于生活在今天的中国青年学子,要真切感受到一个屹立于天地之间对革命理想执著追求的伟岸青年主席形象是有一定困难的,如果立足于文本辅以一定的背景介绍,在反复诵读中,在对关键语句的反复咀嚼中,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来体验分析,应该是可行的本文语言精当,巧妙和形象的特点很明显,老师可以有意识的范读,点拨,然后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势必逐渐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对文章语言特点的感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从词中对湘江秋景的描写和少年同学的描写,感悟本词中阔大的意境。
2,以分析结尾的两大问题为抓手,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说明:词的上阕侧重于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正是壮观的景象,阔大的意境激起了诗人的满怀豪情,于是历史,现实,未来情不自禁的变成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
词的下阕运用联想,引发了对往事的回忆,其中主要是对于少年同学的描写,这些人青春年少,热情奔放,干劲十足,豪迈自信,心胸阔大。也艺术的回答了上阕提出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分析,本词的解读基本是流畅,清晰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新课教师引入: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学生自由选择熟悉的毛主席诗词进行交流。从已知出发来带动未知的求索,为新课学习做好情感体验方面的铺垫。研读文本整体把握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2,教师范读。
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词教学反复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是关键一环。当然老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思路,以便促进背诵。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写壮景,抒豪情。重点分析湘江秋景图。
2,找出文中的对比运用并进行分析。
3,分析本词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联系上,下阕,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写作特点。自读文章,教师适时抛出问题或适时引导,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同伴互助,师生互动中来解决上述重点,难点。在具体语言的品读过程中完成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习惯。结束新课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学生以各种形式参与背诵。检查学习效果,构建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思路点拨本文是整套教材的第一课,教师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安排教学。如果生源条件较好,可以设计为比较阅读。与初中已学的《沁园春雪》来作比较。可以设计为异同的比较。其中有一个问题可以考虑作为中心提问,"
《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么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练习举隅
1,读了文章,谈谈你对个人的理想与梦想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2,课外品读主席的更多诗词。
沁园春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多样朗读加深理解词所描写的意境;
2、通过朗读更好的传递词的磅礴大气;
3、比较中理解词的知识并试着填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句话同学们熟悉吗?
学生:不熟悉!
解说:这是一首歌的歌词,老师只是知道,但我的父辈们却是非常熟悉,而且人人会唱,不信就请某老师唱一段。
问:歌词中有一句——“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这是对毛泽东的赞美,何以对毛泽东给以这么高的评价?你能介绍一些毛泽东的革命事迹吗?(学生介绍毛泽东的光辉业绩)
小结:毛泽东不光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毛泽东还是一个文人,而且绝对是一个大气十足的文人。不信,就让我们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亲自感受一下他的词风。(板书课题)
老师介绍写作背景
二、自由朗读全文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词所描写的内容。(思考:词的上下阕各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读文,并能结合文章谈自己的理解。
画面一:绘北国壮丽雪景。
画面二:评历史人物,赞当代英雄。
师:刚才同学们能够结合文章,介绍画面,谈得都很好,但是却未能通过你的朗读展示词的魅力,将这首词的磅礴大气传递出来。
三、观察画面,揣摩意境,再次朗读文章
要想把握词的精髓,朗读很重要。朗读要收到成效,标准的普通话必不可少,但把握感情,做到适当的停顿、重读则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请同学们静心看下面的片断,酝酿感情,再次朗读全文。
1、放片断
2、学生自由朗读并对需处理的字、词做好标记
3、个别示范朗读,自评(你是如何处理重读、停顿的);同学点评,穿插老师点拨。(把握关键处:如“冰封”和“雪飘”动静结合;望领起七句写景;山舞的“舞”、原驰的“驰”;竞折腰的“竞”;“惜”等)
四、个性创作(大组诵读)
看!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和词人溶为一体,也变的气宇轩昂,意气风发。老师是灵机一动,又有了一个新的提议,看看我们同学能否给词配上必要的神态、动作等,更好地展示这首词的魅力。(以大组为单位,进行个性创作,并加以展示)。
五、活学活用
我们很清楚:《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一篇咏雪言志的文章,抒发了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伟大的抱负。老师手边还有几篇沁园春的词,你能发现这几篇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介绍词的知识:沁园春是词牌名,分上下两阕,共114字。雪、长沙等是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写词又叫填词。
现在就让我们来做小词人,以《沁园春*勤中》为题,填一首词。
当堂交流,课后润色。
附1:学生作品
沁园春*勤中
七(1)班邵凯
金秋十月,
勤中初建,
震慑四方。
赏红砖绿瓦,
金碧辉煌;
弧形楼宇,
环抱学子。
残阳西沉,
红楼斜影,
欲与名校比高低。
须寒冬,
看银装素裹,
格外清幽。
勤中如此多娇,
引常州学子尽折腰。
观艺术教育,
首屈一指;
创新理念,
独一无二;
驰名老校,
东南西北。
只可仰叹拜下风。
喜人矣,
寻明日之星,
就在勤中。
附2:几首《沁园春*》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沁园春
咏北大百年
杨河
戊戌流年,
沙滩路断,
红楼初建。
望紫禁深宫,
残阳西沉;
白塔斜影,
折线孤雁。
八旗烟云,
燕山空晚,
清风无力百草怨。
途茫茫,
惜荷塘寒月,
圆明断垣。
五四钟声风雨,
引主义文章乾坤换,淘博雅清泉,
未名春满;
仰观星宇,
俯究人间。
砥砺德业,
道说长短,
争鸣自由问必然。
路漫漫,
览天下长卷,
理论河山。
沁园春萨斯
佚名
首都北京,
千里病风,
万里菌飘。
望长城内外,
人心慌慌,
京城上下,
顿失吵闹。
吃板蓝根,
服维生素,
欲与SARS试比高。
无宁日,
看口罩手套,
分外妖娆。
病毒如此多焦,
引无辜良民竞折腰。
惜胸透B超,
略输文采,
西医中药,
稍逊风骚,
一代庸医,
齐聚华夏,
丧心病狂乱开药。
具枉矣,
究病源何如,
待看明朝。
沁园春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写作和发表背景;
2、理解词的字面意思、深刻含义和艺术特色;
3、了解精炼的语言;
4、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5、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诗人的伟大抱负。
【教学重点】
1、了解精炼的语言;
2、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诗人的伟大抱负。
【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诗人的伟大抱负;
2、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和发表背景;
2、理解上阕的字面意思、深刻含义和艺术特色;
3、理解写景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可从人民大会堂巨幅国画或咏雪名句谈起。
二、释题
沁园春,词牌名;雪,词题目。
三、回忆词的有关知识
概念、分类、派别。
四、字词,学生板演
沁(qìn) 惟(wéī) 分(fèn)外 成吉思汗(hán)
逊(xùn) 妖娆( ráo) 磅礴(páng)(bó) 数风流人物(shǔ)
胤(yìn) 谛听(dì) 单于(chán)(yú)
五、教师范读,然后学生朗读全词
力争在短时间内读熟。
六、结合预习提示一,介绍1936年写作背景和1954年发表背景
强调都处在历史转折时期,以显示词的写作和发表的重大意义。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也是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从此红军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1月下旬,红军准备渡黄河东征,词写于此。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柳亚子向毛泽东“索句”,后于1945年11月14日发表于《新民报晚刊》。这首词的写作和发表俱在新的革命时期即将开始之际,有着重要意义。
七、学生齐读课文,指导学生看注释,理解上阕字面意思,并解释上阕
八、根据意思划分上阕层次
结合课文分析层次(三层):上阕哪些地方是概括描写,哪些地方是具体描写,哪些地方是相象之景,借以明确层次。
九、概括描写,即开头三句的分析和领会
1、“千里”与“万里”互文,写出“北国”的辽阔和壮观;
2、“冰封”与“雪飘”的基本色泽及静态与动态的不同景象;
3、诗人登高望远与借助想象拓展视觉形象,显示宏大气魄。
十、具体描写,即中间七句的分析和领会
1、“望”字领起哪几句?
2、“望”中所见,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静?
3、静景:写“长城”,写“大河”,这两个形象有什么特定意义?“内外”“上下”展示了怎样广阔的地区?“惟余莽莽”“顿失滔滔”是什么景象?
4、动景:“山”“原”都是静物,为什么在“舞”在“弛”,变静态为动态?动态描写展示了什么样的美?“欲与天公试比高”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势的活力?
十一、想象之景,即最后三句的分析和领会
1、什么词表现了以下所写是想象之景?
2、“晴日”景象是怎样别有境界,有什么含义?
十二、总结本节课内容,上阕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写景手法的运用。
描写北方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十三、学生朗读课文并背诵上阕
十四、作业
1、复习本节课内容。
2、熟背上阕。
3、预习下阕。
【板书】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 冰:封(静态)千里 静态
(总写) 雪:飘(动态)万里
长城:惟余莽莽
登高远望 大河:顿失滔滔 实景
上阕 (具体写) 群山:银蛇舞 动态
高原:蜡象弛
红装素裹:交相辉映 想象
晴日景象 之景
分外妖娆:艳丽多姿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下阕的字面意识和深刻含义;
2、把握全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3、理解抒情、议论手法相结合的写法;
4、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伟大抱负。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字词:注音、解释。
2、齐读、抽背课文。
二、复习课文内容导入下阕的学习
三、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下阕的字面意思,并解释下阕
四、划分下阕层次(分为三层)
结合以下三个问题以明确层次:
1、下阕怎样由上阕描写景物转入评论历史人物?
2、选择了历史上哪些英雄人物?又是怎样评价的?
3、怎样歌颂今天的英雄人物?
五、过渡句的分析和领会
1、“江山如此多娇”,“娇”字照应了上阕的哪些描写?
2、“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竞”字有什么含义,“折腰”概括了什么内容?
六、评价古代英雄人物句的分析和领会
1、“惜”字领起拿几句,“惜”字含有哪些意味?
2、词里选择了哪些古代英雄人物加以评价?你知道他们的历史事迹吗?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
汉武帝:对内巩固中央集权,对外抵御匈奴,加强同西域的文化交流。
唐太宗:恢复社会生产,选贤任能,抗击突厥入侵,出现了大唐盛世。
宋太祖:统一五代十国,加强中央集权。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蒙古族军功卓著的领袖。他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后,尊其为元太祖。
他们都是封建统治阶级英雄人物,对祖国的发展和繁荣有一定贡献。
3、“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的含义,“略”“稍”的准确性,“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含义,“只识”与“略”“稍”的比较。
七、赞颂无产阶级英雄句子的分析和领会
1、“今朝”指什么朝代?
2、“风流人物指什么人?
3、回顾上一层,想一想为什么选择历代帝王这个系列加以评论,而不评说古代农民起义领袖。
4、“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深刻含义。
八、教师归纳、总结下阕
下阕议论兼抒情,评论历史上英雄人物,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九、学生齐读课文力争背诵
十、总结全文
1、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词的上阕是写景:有概括写、有具体写(有静态写、有动态写)。
词的下阕议论兼抒情,评古是为了论今,批评古代帝王的不足,是为了下文更好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2、用词准确、精练而鲜明:
动词极富形象,形容词不但极富形象而且色彩鲜艳,副词十分确切增强表现力。
3、多种修辞说法的运用:
比喻、借代、对偶。
十一、作业
1、复习本节课内容。
2、背诵全词、能够默写。
3、完成课后习题。
4、预习下一课。
【板书】
沁园春·雪
毛泽东
江山多娇
过渡
英雄折腰
秦始皇
略输文采
下 汉武帝
评古 唐太宗 封建帝王
阕 稍逊风骚
宋太祖
成吉思汗 只识射雕
风流人物 无产阶级
颂今 (点睛之笔)
还看今朝 革命英雄
沁园春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把握词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测背诵
二、出示目标
1、背诵下阕
2、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
三、自学自测
(一)朗读下阕
(二) 自测
1、提问: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提问: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3、提问:“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4、提问: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明确:“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5、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6、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7、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四、讨论答疑
五、小结
六、当堂达标
1、背诵全词
2、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沁园春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教学设计06-15
《提袋的设计》教学设计04-03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06-23
《泉水》教学设计06-22
《晨读》教学设计06-22
春蚕教学设计06-18
《爱莲说》教学设计06-16
运算教学设计06-16
生物教学设计06-10
山雨的教学设计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