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物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物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比较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记住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理解生物的特征及它们的生活环境,学会调查的一般方法、设计调查方案。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2、培养同学们的分工合作、组织和语言表达等多项能力。
(3)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二、教学重点:
完成本章节内容的识记和把握,理解、记忆本章节的知识要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三、教学过程:
温故篇
(温馨提示:尽量先凭记忆完成,然后针对情况做到查缺补漏、有的放矢,有困惑的可小组内解决):
1、生物的特征是:生物的生活;生物能;生物能;生物能;生物能;除外,生物都是由构成的。
2、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有明确的,制定合理的,有时因范围较大不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
3、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维持生存。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
无机盐和,通过制造出自身所需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以或为食,从中获得营养物质。
4、绝大多数生物需要进行呼吸,吸入,呼出。
5.、动物和人通过多种方式排出体内废物,例如人的排废途径有、、等。
6、生物体生长到一定程度,就会。例如,大多数植物利用产生的萌发成幼苗;鸟类利用,而猫狗等哺乳动物通过使个体增多。
7、生物归类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果按照分,可以将生物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大类;按照生活环境分,可将生物分为和等;按照分,可将生物分为家禽、家畜、作物等。
8、本章节我们学习了两种科学探究的方法,它们是。
导学篇
重、难点点拨(温馨提示:通过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完成,有困惑的可小组内解决):
1、生物的共同特征。熟记并运用所学知识,区别生物与非生物,作为生物必然具备他们的共同特征;反之,不具备其共同特征的物体就是非生物,这也是判断生物与非生物的标准。其中,有一个特例是“病毒”,病毒是生物但却不具备细胞结构。
例题:下列属于生物的是()A、电脑病毒B、珊瑚C、珊瑚虫D、智能机器人
2、区别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无机盐、二氧化碳等,有机物则是包括葡萄糖、淀粉等在内的含有生物体所需能量的物质。与二者联系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实现“无→有”的转化(所以被称为生产者),而生物的.呼吸则实现了“有→无”的转化。另外因为动物体内不能自己产生有机物,所以为了生命活动的需要,他们只能以现成的有机物(植物或动物)为食,即只能进行“无→有”的转化(所以被称为消费者)。
试回答:任何生物都能进行呼吸吗?呼吸作用的产物你能说出两种吗?、
3、动物体的排泄途径有、、。注意理解植物中落叶也能带走一部分废物,所以可以看做是植物的一种排泄方式。
4、正确理解三种分类方法(实际上生物的分类方法不知这些),它们是互不影响的。比如:狗是第一种分类中的“动物”,它还是第二种分类中的“陆生生物”,也是第三种中的“宠物”。
知新篇
牛刀小试(温馨提示:在充分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完成,不会的提交小组或班内解决):
1、植物和动物共有的特征是()
A、剧烈的运动B、光合作用C、捕食D、呼吸
2、外界生物千姿百态,种类及其繁多,但是除了病毒外,构成生物的基本单位是()
A、细胞B、细菌C、器官D、组织
3、下列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暴雨越下越大B、夏天桔子皮上的霉菌越长越多
C、久旱的田地裂缝越来越宽D、汽车越跑越快
4、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是生物具有()
A、应激性B、细胞结构C、生长现象D、新陈代谢作用
5、下列哪一项不是人体排出废物的途径()
A、出汗B、排尿C、呼气D、排出粪便
6、“植物受阳光照射,制造有机物”、“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些现象说明了()
A、生物的生活需要光B、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C、生物的生活需要食物D、生物的生活需要空间
7、关于生命的基本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能快速运动B、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C、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D、生物都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8、下列哪项不能说明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A、蘑菇由小长大B、植物种子萌发成幼苗
C、鸟产卵、虎产仔D、鲸呼吸时产生水柱
9、“非典”和“禽流感”等传染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关于病毒的说法,正确的是()
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是生物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是生物
C、病毒有细胞结构,不是生物D、病毒有细胞结构,是生物
10、关于观察的叙述,错误的是()
A、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B、除用肉眼外,放大镜、显微镜、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都是观察的用具
C、观察时要有明确的目的
D、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不需要做记录
11、夜晚卧室里摆放过多分植物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这是因为()
A、植物生长需要营养物质B、植物要生长
C、植物释放过多的氧气D、植物呼吸与人争夺氧气
1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这句话表明()
A、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
B、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
C、生物体能够繁殖自己的后代
D、生物体能够适应自己的环境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B、人口普查就是调查
C、调查范围再大,也必须对调查对象挨个调查D、调查结果要进行整理分析
14、在自然界中,孔雀开屏属于什么生命活动()
A、美化环境B、生长C、获取营养物质D、生殖
15、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可以将生物归类为()
A、植物、动物、其他生物
B、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C、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D、有用的、无用的
16、下列生物归类的方法正确的是()
A、青蛙、玉米、海带是陆生生物B、狗、鸡、鸭是家禽
C、松树、蘑菇、小草是植物D、玉米、小麦是作物
1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调查()
A、人口普查B、森林资源调查C、水资源抽样调查D、仔细观察牛,并拍照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调查过程中应尽量记录自己喜欢的动物,不喜欢的不记或少记
B、调查时看见自己满意的东西就应该采集回来
C、为了采到合适的标本,到偏僻的地方冒一下险也是可以的
D、调查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如实记录
19、下面调查活动步骤正确的是()
A、选择调查范围→分组→设计调查路线→调查记录→归类→整理
B、设计调查路线→分组→选择调查范围→调查记录→归类→整理
C、分组→设计调查路线→选择调查范围→调查记录→归类→整理
D、选择调查范围→分组→设计调查路线→整理→归类→调查记录
生物教学设计2
一、案例背景及学情分析
《减数分裂》是苏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的第1节内容。本节课内容与上学期学过的有丝分裂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又是后面学习遗传变异的基础,所以本节课内容在整个高中生物学习中有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本节课内容由于图像多,曲线多,变化抽象等特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教材比较经典的一个内容,也是我们广大教育者值得思考的一节课。为了学生便于理解,这节课采用多媒体动画、绘图和列表等方法来模拟减数分裂各时期的变化以及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在整个减数分裂的学习中采取多种活动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让学生用建好的彩纸到讲台上演示减数分裂染色体的变化。另外,由于我们普通班的学生基础比较差,所以在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中要做到形象化、整体化和直观化,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减数分裂的概念;
精子的形成过程;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的化。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力量,养成团体意识和合作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用辩证的观点认识生命现象。
教学重点
(1)减数分裂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的变化
教学方法
利用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模型模拟教学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法等来学习减数分裂的相关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ppt打出“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的动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进入学习目标做好心理准备。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我们人类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
教师提问:假设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以有丝分裂的方式产生两性生殖细胞,这个假设成立吗?通过学生的假设,从而进入新课《减数分裂》。
(2) 减数分裂的概念
活动一 小组自主学习:减数分裂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同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对象”、“时期”、“特点”、“结果”几个字,让学生从这几方面来更深刻的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
下一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开始减数分裂模拟探究活动。
(3) 精子的形成过程
在让学生模拟减数分裂之前,先让学生了解“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四分体”这三个概念,并在ppt上投出:1对同源染色体=1个四分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活动二 合作探究:精子的形成过程
每组分发一套染色体模具(用硬纸剪成染色体形态,2种颜色纸表示同源染色体,用小磁铁表示着丝点),其中让一组去黑板上模拟精子的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规律。
学生通过模拟减数分裂的'过程,基本掌握了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通过小组的构建学生产生了不同的模式图,关于各个时期的特点学生也发生了一些分歧,也存在一些疑惑。全班形成了三种主要模型构建: 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 ②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没有分裂 ③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知道染色体如何分配
看完学生的展示后,老师对每个组的模式进行纠正,重点讲解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特点,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特点和有丝分裂基本相同。在给学生进行指导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知识点:①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形成四分体的时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时期 ②着丝点分裂的时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时期 ③染色体减半和DNA减半的时期
老师强调: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了4个精细胞,精细胞经过变形成为精子。
老师ppt展示精子形成过程,看完展示让学生黑板展示精子形成的大概步骤:
师生共同总结:一个精原细胞经过两次分裂形成了四个精细胞,每个精子细胞中含有数目减半的染色体。
(4)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
活动三 合作探究: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
通过前面的合作模拟探究、阅读教材、动画展示,让学生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构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模型(坐标图以及表格),并要求学生能用表格进行归纳总结,安排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以生物体内的染色体为2N为例)。
按照表格上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数量变化画出减数分裂过程的变化曲线。
(5) 归纳总结
①染色体复制发生在: 间期
②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发生在: 减Ⅰ前期
③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 减Ⅰ后期
④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发生在:减Ⅱ后期
⑤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 减Ⅰ分裂完成时
⑥DNA数目减半发生在: 减ⅠⅡ分裂完成时
(6) 作业布置:完成导学案相关练习
(7)板书设计
2.1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概念
对象:
时期:
特点:
结果:
二、精子形成过程
1. 部位:
2. 过程
三、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
教学反思:减数分裂的学习是在以学生过去的知识-有丝分裂为基础的,教学中通过“温故而知新”的方式复习有丝分裂的知识,进而导入新课。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减数分裂是微观,动态,连续的变化给正确认知带来困难。为了突破教学难点,一方面制作多媒体动画演示减数分裂过程,精心设计将微观变为宏观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利用学生自制的模型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让学生对减数分裂的过程掌握得更为透彻。同时,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一步步渗透着学生主动参与的新课程理念。
生物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在实验前介绍了消化系统的组成,学生对消化系统已经有了感性认识,紧接着设计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在亲历探究实验的过程中,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来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材的设计遵循了从结构到功能、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本实验是一个典型的探究案例,它隐含着生物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有利的一面:
学生通过生活体验对牙齿与舌的功能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唾液腺分泌唾液。
通过以前的学习,部分学生已领悟了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生命的奥秘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不利的一面:
1、实验操作技能欠缺。
2、探究能力欠缺,体现在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还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消化、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的含义。
(2)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针对实际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验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通过学生如实记录、分析实验结论,培养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及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引导整个探究过程,并抓住时机训练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观念。
四、教法学法
教法
1、通过学生咀嚼馒头的情境引入,从而提出探究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作出假设。
2、从分别设计牙、舌以及唾液对馒头的消化的单一变量对照到合并探究多个变量的对照。
3、采用自我反思,交互式评价方式分析实验失败原因,使学生深刻领悟探究方法的内涵。
学法
1、学生根据体验馒头味道的变化,自主提问,作出假设。自主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现象观察得出相应结论。
2、自我反思,交互式评价方式分析实验失败原因,深刻领悟探究方法的内涵。
从而使启发诱导式的教法与探究式的学法和谐共振。
五、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鉴于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能力弱。挑选部分学生实验前简短培训,了解实验原理,操作要领。在实验中让这部分学生去带动其余学生,让实验落到实处。
情境引入
品尝馒头,要求进行较长时间咀嚼,感受馒头味道的变化,从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探究实验
⑴提出问题:
馒头是怎样变甜的呢?
⑵作出假设:
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唾液的作用有关。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在感性经验基础上引导分析在口腔中使馒头变甜的相关因素,然后做出合理的假设,不仅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活跃气氛,更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科学做出假设的方法———即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中做出合理假设。
⑶制定计划:
a、提示:
①设计一组实验,有的只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的只探究唾液的作用。
每个组选择一个因素进行探究。
设计意图:把难点进行分解。本探究涉及到两个探究因素,让学生同时对两个探究因素设计对照试验,有一定难度,让每个组选择一个因素探究,降低了难度,学生跳一跳是能摘到桃子的。
②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是没有甜味的,淀粉分解后形成的麦芽糖是有甜味的。
③淀粉遇碘变蓝,但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
④口腔的温度大概是37℃。
b、思考:
①怎样模拟舌的搅拌、牙的咀嚼,唾液的参与以及口腔的温度?
②你选择的是什么因素对淀粉的消化?实验的变量是什么?怎样确保只有变量不同,其它条件都相同?
③怎样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学生说出方法后,教师建议:滴加4滴稀碘液后置于温水中水浴加热,观察颜色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这3个思考题是突破难点的关键,弄清了问题①③,不需要教师做任何强调,学生就能明白该实验有的组要把馒头切碎,要搅拌,以及整个实验要保持在37℃下进行,滴加碘液等具体操作的原因;问题②是引导学生控制变量,顺利设计对照实验的核心问题,学生只要清楚了这个问题,设计出合理的`方案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c、分组讨论设计(要求图示说明,图示板演)
一大组:牙齿和舌头作用实验方案;
另一大组:唾液的作用实验方案;
d、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整合
为了让学生突破难点顺利掌握从探究一个因素上升到同时探究两个因素的方法,我采用先易后难,先分解后整合的策略。具体过程为:教师根据学生板演图,把两组对照实验中相同实验组合为一体,适时点拨: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可以把两个因素放到一起同时进行探究,只要先把实验组设计出来,各对照组只要变量与其不同,其它条件相同即可。由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e、完善实验设计
⑷实施计划
⑸得出结论
⑹表达交流
小组汇报实验完成情况,反思实验失败的原因,交互式评价。为进一步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影响做下铺垫。
进一步探究:
为什么强调在37℃条件下进行实验?你能设计实验来说明温度对淀粉消化的影响吗?
兴趣小组展示课前做好的处于60℃条件下的实验现象,从而使学生知道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存在影响。
课堂小结
1、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单一变量原则
3、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舌搅拌与牙齿咀嚼对淀粉的消化有促进作用。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
课后反思
1、未雨绸缪,有的放矢。实验的准备工作很重要,教师实际操作对实验能达到的效果了然于心。
2、鉴于淀粉的分解过程无法直观感受。将原实验设计中后滴加稀碘液改成先滴,通过颜色由蓝变浅蓝、再变成黄色来感受淀粉分解的过程。
3、由考虑单一变量提升到同时考虑多个变量的探究。
4、增加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拓展学生的思维。
但是,由于学生知识储备的原因,在实验操作上有些方面不规范。
生物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准确描述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理解并掌握mRNA结构特点及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分析转录的Flash动画及动态组图,发展观察识图能力,提高分析归纳和推理判断的能力,体验用生物学观点认识和分析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核糖核苷酸、mRNA、tRNA等物质的结构及功能特点,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科学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mRNA的结构特点,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
(二)难点
理解转录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ppt展示一对双胞胎的照片并引发学生思考:这两个孩子如此相像,他们这些相似的性状是什么物质体现的?
学生思考回答:蛋白质。
教师设问:他们性状相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基因相同。
教师设问:那么基因是如何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探究这一问题——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二)探求新知
1.RNA的结构特点
教师设问:遗传物质DNA一般都存在于细胞核中,而蛋白质的合成则是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进行的,那么细胞核中的DNA是如何控制细胞质中蛋白质的合成过程的呢?
学生回答:应该还有一种中间物质,在DNA和蛋白质之间充当信使。
教师对学生的设想给予充分的肯定,随后用ppt展示这一信使——mRNA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由核糖核苷酸A、G、C、U组成,与DNA配对,mRNA上的碱基可以携带DNA上的'遗传信息。RNA分子较小,可以从核孔中出来进入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62,自学tRNA和rRNA的内容并完成与DNA对比的表格,总结DNA与RNA在组成的基本单位、五碳糖、碱基、类型、分布、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区别。
教师将学生汇总的表格展示在ppt上,并强调每种RNA的结构与功能的特点,让学生初步体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念。
2.DNA到RNA的转录
教师设问:DNA的遗传信息是怎样传给mRNA的呢?
学生带着这一疑问观看一遍完整的转录过程的Flash动画。
教师再次播放转录过程动画,学生参考导学案上的问题串,即转录的场所、原料、产物、模板、配对的原则分别是什么?再次认真观察每个过程的变化点。并完成表格。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转录的过程,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纠正指导,引导学生总结出完成详细的转录过程:
①DNA双螺旋揭开,DNA双链的碱基得以暴露,其中一条链提供准确模板;
②游离的核苷酸随机地与DNA链的碱基碰撞,当核苷酸的碱基与DNA的碱基互补时,两者以氢键结合;
③新结合的核苷酸连接到正在合成的mRNA分子上;
④合成的mRNA从DNA链上释放,而后,DNA双链恢复。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转录的概念: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三)总结提升
教师结合板书带领学生进行本节课知识的归纳,引导学生自主绘制知识概念图。
(四)巩固提高
学生思考讨论:转录成功的mRNA的碱基序列与DNA单链模板的碱基序列和模板互补的碱基序列有什么异同?
保证遗传信息传递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五)课外拓展
列表比较DNA复制和转录的异同点。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生物教学设计5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学过程主要在于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这是完成科学探究课的首要环节。教师只是适当的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的决定。最后的拓展活动可以灵活进行,既可以从反面衬托出昼夜节律的意义,也能让学生切实体会昼夜交替带给我们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对植物或动物在昼夜间的变化感兴趣。
2.能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有哪些影响。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自己制定研究计划,探究一种动物或植物的昼夜变化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对植物或动物的行为进行长期观察。
2.认识到合理作息对于青少年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
通过一个选定的实例,发现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
怎样选择一种动植物,确定如何来观察研究其行为与昼夜变化的关系。
五、教学用具投影仪、花钟图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太阳东升西落。白天,我们会到学校里上学;晚上,我们肯定要睡觉。爸爸妈妈白天也要上班,晚上就会在家里陪着我们。可见,我们的活动在随着昼夜的交替而发生着变化。是不是只有人才会随着昼夜的交替而发生变化呢?
学生:不是。(学生的回答最初只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小动物,但是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他们可以将自己的思路拓展到所有见过或听说过的生物上。)
讲授新课
活动一:完成没有画完的画
师:你能将自己见过的小动物或植物的行为随着昼夜变化而发生的不同现象说一说吗?(教师可以把学生说的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写出来。)
生:昙花只有在晚上才开放,猫在晚上活动的多。
师:其实不但生物的行为会随着白天和黑夜的'变化而改变,即使只是在白天或是黑夜里的不同时刻,生物的行为也会发生变化。(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花钟图,观察不同时刻分别有什么花儿开放。并要求学生在观察的时候,记录下自己的观点。)
(教师设计一些小问题,例如:“牵牛花开放大约在什么时候(几点钟)?”之类,让学生利用花钟判断时间。)
生:(观察并记录。)
师:为什么我们可以根据花钟来判断时间呢?你觉得花钟好不好?(这个讨论主要是引起学生对昼夜和时间对动植物影响的话题。)你还知道哪些生物的行为会受到昼夜变化的影响?请把下面的图画完成。
生:小组合作完成教材中没有完成的图画。(展示交流:将自己的画面进行展示,并说说其中的一些小故事,让大家增长见识、丰富知识。)
师小结:大家知道的可真多。有那么多的动物、植物的行为都会随着昼夜的变化而变化,就让我们选择一种生物,对它是怎样随着昼夜的交替而变化行为的现象进行观察研究吧。
活动二:对()昼夜行为变化的研究
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完成对不同生物的昼夜行为变化的研究,并对研究结果进行汇报。
师:请同学们讨论:生物为什么会发生昼夜的行为变化?我们人类的昼夜行为变化有什么作用?
生:(阅读教材上的资料,了解昼夜节律的含义,以及生物节律的意义。)
师小结:生物节律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并对我们的生活发挥着巨大的影响。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快速生张发育时期,更要注意合理安排作息,保证身体劳逸结合。
拓展活动:
学生讨论:假如没有了昼夜变化,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
全班交流。
生物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 举出例子并初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教学过程:
导入:先比较仙人掌和普通植物的不同,分析为什么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刺,得出结论是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同时学生分析刺猬、变色龙、竹节虫,得出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分析书本P19的资料,回答问题: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观察兔子和猫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从而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生物为了适应不同环境其形态结构都有所改变。
生物除了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
过渡问题:那是否生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呢?生物本身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学生举出例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植物对环境的影响,动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鼠妇疏松土壤,柳、杉树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帮助净化空气,人类大量得排除废气、废水使环境受到污染……)
讲解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 1.提出问题: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 2.作出假设:裸地,草地,茂密的灌丛的空气湿度不一样.
? 3.制定计划:学校内测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裸地指什么?灌丛指什么?)
? 4.填写P7空气湿度记录表.并画出曲线图.
? 5.注意:如果裸地或草地上有小水洼,测量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水洼边吗?测量灌丛的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地上吗?
举例:曲线图的画法:
总结:前面一节课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有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解答下面问题。
6、练习:
1)如果将生活在淡水中的'鲫鱼放入海水中,不久就会死亡,这一现象说明( )
A.每种生物都是有寿命的
B.每种生物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
C.动、植物改变生活环境就会死亡
D.生物的生存环境很容易破坏
2)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叶片一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 )
A.充分利用光能 B.减少阳光照射
C.适应低温 D.适应潮湿的环境
3)许多种鸟具有保护色,但也难免常被嗅觉发达的兽类所捕食,对此最好的解释为( )
A这些鸟不适应环境
B.被食的鸟是警惕性不高的
C.适应是绝对的
D.适应具有一定限度和相对性
生物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教师准备:实物(珊瑚)、挂图(美丽的大自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出示挂图:美丽的大自然,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请举出挂图中的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教室里有哪些生物,哪些非生物?
3、你是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的?
要想准确区分这两种不同的物体,我们必须首先学会观察,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见P2。指导学生观察生物,从实际生活中认识生物与非生物。
学生观察有山、水、虫、鸟、树、石头画面,看到的画面中哪些物体是生物,哪些物体是非生物。观察常见的物体,如盆栽花卉、西红柿、黄瓜、蝴蝶、课桌、讲台等,来认识生物与非生物。
三、讲授新课
(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有目的、有计划、有耐心、及时记录;积极思考并与他人交流看法。
(二)什么是生物?自然界中,凡是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三)生物的特征
观察书中插图,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以自身为例讨论人是否也具有书中描述的生物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植物根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为自养;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细菌、真菌分解动物、植物遗体和粪便获取营养,营养方式为异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含羞草对刺激作出的反应是小叶片下垂,这是长期自然选择中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有利于它的生存;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生物还有其他特征:除病毒外,生物都是有细胞构成的。生物能进行新陈代谢;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四、小结:举例说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有哪些特征?
五、课堂巩固:P6
1.指出下列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落叶、芭比娃娃、珊瑚虫、珊瑚、珊瑚礁、珊瑚岛...
2.当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此事例说明了(B)
A.生物能生长繁殖B.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D.生物能进行呼吸
3.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C)
A.蘑菇B.病毒C.鱼化石D.苹果树
4.动物、植物死亡后的遗体属于生物吗?
不属于,一个生物体死亡后,它的生命活动也将终结,也就不再具有生物的特征。因此只能被称为动物植物的遗体。
5.下列属于生命现象的是(C)
A.火山爆发B.开水沸腾C.雨后春笋D.潮起潮落
6.下列哪项不符合科学观察的要求(D)
A.要有明确的目的B.要有观察记录C.要有计划D.随便看一下就行了
六、教学反思:通过讨论、讲解等方法,让学生弄明白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教学效果较好。
生物教学设计8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教学授课的对象是七年级新生,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持久性不强。具一定的感性认识能力,但理性
认识不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还要加强。学生具有一定的小学自然基础,但缺乏正确的生物科学的学习方法。
结合学生和课本内容的特点,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探究法”,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在整堂课中主要以学生讨论、探究、合作学习为主,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东西拿来做教具,引导
学生去认识生物,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生物的特征,从而真正理解“生物”的意义所在;穿插一些小游戏,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通过教师提供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与探究,积极思考问题,深入了解相关内容。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根本转变与学生方式的变革,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提高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的形成以及学生讨论的组织。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学媒体
身边常见事物的图片(山、石、树、昆虫等等),课前准备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1.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上新课前先做一个游戏:教师展示生物和非生物的实物(如盆栽植物、小动物)和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山、水、虫、鸟、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是根据初一新生好奇的特点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质疑启思,讨论问题:
讨论的问题是:①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②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讨论分小组进行,讨论后全班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不仅能解决问题,还能使全班不同层面的学生的能力都得到相应的发展,真正体现了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的宗旨。学生回答的“生物的特征”答案不完整,学生甚至出现幼稚、可笑甚至错误的看法,这时我都回适时进行鼓励,以增进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有时学生积累的课外知识或突发奇想也会启发教师,使教学更趋完美。
3.讨论与游戏,突破重难点:
通过以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
(1) 讨论:植物和动物等都需要什么才能存活?
我认为通过讨论学生找出植物和动物需要营养的方式的不同,为《生态系统》等内容的教学有一个好的铺垫。
学生讨论后回答相关问题,对学生的回答我及时给予肯定或纠正。总结出: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游戏:全班进行憋气比赛,看哪位同学憋气时间长。讨论问题是:我们为什么只能短时间的憋气?能否列举一
些动物如何进行呼吸?植物也要进行呼吸吗?
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发现和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也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总结出: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因学生知识有限只要求学生知道呼吸是什么,而不能深入对呼吸进行探究。
(3)提出问题:
“为什么要给养鱼缸的鱼经常换水”。
让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我们每个人自己排出废物的方式有哪几种?植物也会产生废物,那么植物如何排出废物?
总结出: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猜物品游戏:
课前准备好几个纸箱子,其内放几种动物(如青蛙、蚯蚓等),让学生上台用手摸后猜里面是什么动物。要求
全班学生注意观察猜物品的学生碰到动物时产生的缩手反应。学生观察做此游戏的学生反应后,简单归纳出此现象的原理,即人对外界刺激会做出反应。
讨论题:植物等其他生物对刺激是否会做出反应?如果植物也能对刺激做出反应你如何证明之?对于这样问题学生
可以大胆质疑,大胆猜想,大胆设计,学生有更多的思维空间。我对于学生的各种设计将给予鼓励,学生对“生物都能对刺激做出反应”这个特征不仅仅是存留在识记的层次上,而是通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真正把学生
生物教学设计9
教学过程
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物在生物圈内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改变或不能满足时,生物是不可能很好地生存的。同学们认同这一观点吗?请举例说明。
一、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生:
同学1:鱼儿离开水就会死亡。
同学2:南方的植物移到北方就容易死亡。
同学3:需要光的植物如果放到阴暗处长势就不好。
师:很好,那同学们能分析出你们举的例子是受环境中的哪一因素的影响吗?
生:水、温度和光
师:不错,同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但注意将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分开写,这样便于学生在后面归纳。(多数班级的学生举的都是非生物因素的例子,教师也可参与举生物因素的例子)例如,蜻蜓吃蚊子,蚊子的'生存受到影响,那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举例分析。
生:
同学1:它们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对!也就是捕食关系。
同学2:农田里的小麦都在争夺阳光和地下水,是竞争关系。同学3:蜜蜂采蜜,是合作关系。
师:教师利用板书和同学们共同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二、探究的一般过程
师:上课前我看到各小组同学都收集了很多的鼠妇,你们是在哪里找到这么多鼠妇的?
生:
同学1:在校园外的花盆下面。
同学2:在校园的下水道口处。
同学3:在班级的拖布下面。
同学4:在学校围墙处的石头下面。
师:你们怎么知道这些地方有鼠妇呢?
生:甲:因为开学时班级扫除,我在拖布下面发现了鼠妇。
乙:那天我在班级花盆下也看到鼠妇了。
丙:……
师:不错,由于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生活,了解到鼠妇适于生活的环境,所以同学们很快找到了鼠妇,是吗?(这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及时将这8个字写在黑板上)那你们能说说当时发现鼠妇的情景吗?
生:当我拿起拖布时,鼠妇四处乱窜,马上就跑掉了。
师:同学们知道鼠妇为什么会这样吗?
生:甲:因为它们受了惊吓。
乙:因为它们怕光……
师:对,我认为你们说的都有可能,这就叫假设。那我们如何来证明哪种假设是正确的呢?
生:通过实验来证明呀!
师:对呀!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问题,作出假设,但有些有心人就会把这些事放在心上,并通过各种方式来证明他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这样的人后来也就成了发明家或科学家。这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通过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也就成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教师要把这些内容及时写在黑板上)今天,就让我们当一回科学工作者,来验证一下:光对鼠妇的生活是否有影响?我们如何来验证呀?各小组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
三、制定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生:
A组:我们用一个矿泉水瓶,把一半用深色纸包上,一半透明,然后把鼠妇从口放入,过一会看哪面的鼠妇多,从而可以证明鼠妇是否喜欢光。
B组:我们用一个纸盒,把底弄湿些,然后把一半用不透明的本夹遮住,另一半不遮,让其透明,然后把鼠妇放入,过一会看哪面的鼠妇多,就可以证明。
师:非常好!同学们在无意识中都确定了变量——就是“光”,同时也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即:一部分见光,一部分不见光,而其他条件都相同。同学们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生:可以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明确地比较出光对鼠妇生活究竟有没有影响。
师:说得对,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大家一定要牢记。那大家认为哪个方案比较好呢?
生:(说哪个好的都有。)
师:其实都很好,也都有不足,请同学们打开书15~16页,看一下书上是如何设计的,你们又会有哪些发现呢?
生:阅读,讨论。提出补充意见。
甲:如果在装置中放些潮湿的土则会更好。
乙: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数据,最好画一个表格。
丙:鼠妇最好从中间放入……
师:这样一来同学们的计划可能会更好。但是作为科学探究,来不了半点虚假,所以必须进行周密计划,通过反复实践,可能会有失败,但一定要及时总结经验,最后才能成功。最后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哪个计划比较科学呢?
生:书上的计划不但具体而且科学。
师:好!由于是第一次探究实验,我们各小组就按书上的计划来进行,但各小组同学不要盲目从事,一定要在实验中仔细观察,实事求是,注意发现问题,通过合作,探讨问题,得出结论。下面就开始你们的科学实验吧!
四、实验探究与结果交流
生:情绪高涨。各组开始分工,并拿出自带物品,整理装置,进行实验。
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注意帮助实验能力较弱的小组。教师留下15分钟左右给各小组学生进行实验。
生: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报告交流,其他同学自由参与。选一名同学记录各组数据,算出平均值。
师: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了解到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除光以外,还有温度、水等,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鼠妇生活的呢?课后各小组可以再设计其他的实验方案来证明。(但一定要想好这个实验的变量是什么?最后老师有个问题想问:我们上完课的鼠妇该怎么处理呀!
生:
甲说:弄死,扔掉。
乙说:放回大自然。
师:你们赞同哪个同学的说法呀?
生:乙说得对。
师:对!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爱护我们身边的小生物,因为它们也是我们生物圈中的一份子呀!
生:将鼠妇放回大自然。
五、布置课下内容
师:课后,有兴趣的小组同学可以在课下继续探究影响鼠妇生存的其他因素。
生物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10个一类生字,理解课文内容,感悟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已有知识储备,鼓励多种方法查阅资料,感悟文章内容;多种方法识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动、植物的“生物钟”,充分感悟大自然的奥妙,激发学生热爱,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0个一类正字。
2、了解动植物的生物钟。
教学难点:
1、“熟”“勤”“拜”“貌”“窝”的字型的掌握。
2、理解文章的`内容。
教具准备:课本以外动植物生物钟的简介课件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问:同学们,你们每天几点睡觉,起床?通过询问学生类似的生活中的小问题,引出“生物钟”这一话题,并知道其含义。(生物生命活动的周期性规律。)我们也将其称为“自然界的时钟”——读课题
思考:在课文中找出“生物钟”的定义。读一读。为下一步的了解文章内容做铺垫。
二、师范读全文,注意字音
本文一些字音难于掌握,教师要领学生多读。
1、小组合作读文。
思考: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学习一类生字
注意指导几个特殊字:熟貌窝勤拜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一自然段
1、知道“公鸡报晓”是生物钟的一种表现。
2、理解“自然界是一座奇妙的活时钟”的含义。
二、读二自然段
思考:
1、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主要介绍了几种花开放和凋谢的时间?
3、认识分号,并了解其用法。
4、你还知道哪些花开放及凋谢的时间,仿照书中的写法为大家介绍一下。
5、有感情读文。
思考:1、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主要介绍了几种小动物的活动休息时间?
3、抓住好词佳句为大家讲一讲这样用的妙处。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课后一题中的词语。
二、学习制作问题树
讲几点要求:
1、敢于针对文章提出问题。
2、把问题归类。
3、将问题写在问题树上。
4、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板书设计:自然界的时钟
植物各种花(十种)
动物百鸟鸡老鼠猫头鹰>奇妙的活时钟(生物钟)
昆虫蜜蜂夜蛾
词语积累:观察赴约拜访机构辛勤美貌皎洁拜访熟知争奇斗艳绽放笑脸争奇斗艳含笑点头东方欲晓日落西山蠢蠢欲动公鸡报晓
生物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能举例说出生物圈能为生物的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2.通过本节的教学,提高学生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和研究活动,继续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4.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建立起: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是本节教学的另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课前准备:①教师:地球仪②学生:收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出示地球仪,在无数颗星球中,地球作为一颗”蓝色水球“悬挂在浩瀚的宇宙中,孕育着无数的生命。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欣赏这美丽的地球吧!
生:观看发言
师:是不是地球上的所有地方都有生命(生物)存在呢?
生:(讨论回答)
师:地球上生物生存的空间是有一定的范围的。现在,我们就给地球上生物能够生存的这个范围起个名字,你们认为应该起什么名字好呢?引出课题--生物圈
二、师生互动
(一)生物圈的概念
师引导阅读课文,归纳生物圈的概念: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并且相互间发生着复杂的关系。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足球大小,那么,生物圈就比一张纸还要薄呢!同学们,刚才你们都观看了美丽的地球风景,你们认为生物应该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呢?
(二)生物圈的范围
A、生对照提纲阅读课文理解:
1.生物应该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
2.生物圈的厚度?
3.生物圈划分为几个圈层?
4.各圈层生活哪些生物?这三个圈层中都有哪些生物生活呢?
5、水圈的哪个部分的生物较多?
6、生物圈中的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是截然分开的吗?7、人类的“立足点”。
B、全班分为三大组,每组代表一个生物圈层进行讨论C、分角色扮演
(三)、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师:我们都知道,现在地球的人口已经超过了60亿,人口过多给地球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于是,科学家想了一个办法:把地球上的人移居到月球或其他星球上,大家觉得这种方法可行吗?引入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条件。观察书中的六幅图片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向日葵生长需要什么条件?长颈鹿生活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观察书中12页)向日葵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土壤和肥料;长颈鹿的生活需要食物、水、空气、阳光和温度。
师:现在,请充分发挥你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假如你是其他星球上的一棵草或一只小白兔,你会有什么样的遭遇呢?
生:(分组扮演角色)
三、小结: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生物之间发生着复杂的关系。我们人类也是生物圈的成员之一,但是人类掌握着高度的科学技术,人类的活动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人类凭借自己掌握的科学技术对各个圈层起到破坏作用。这已经引起了全人类的关注。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教学反思——巧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
生物教学中可多处运用角色扮演的教
学方法。如在(七.上)《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节生物圈》教学中,可两次应用角色扮演。一次是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生物的居住环境: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再次是让学生扮演两种生物:不幸落在金星上的含羞草和落在火星上的小白兔,以反证地球生物圈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从环境和生物两方面进行前后呼应,紧扣主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运用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有以下几个优点:
1.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2.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他们喜欢模仿,愿意表演,在集体中展露自己的才华。
3.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认知过程的规律、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生的个性特长的了解。
4.由于现代科学教育,越来越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为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5.教育作为实现人的社会化过程,学生对社会或自然事物的扮演过程,有利于对社会、自然的关心,在扮演的过程中,既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还会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有极大的帮助。
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巧用这种教学方法,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生物教学设计12
一、教材分析:
生物分类的内容抽象难懂,老师讲起来费力、学生也不易懂。但本节的课标是:“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既是尝试,就意味着不需要完全掌握。因此,教材中并未全面而系统地介绍生物分类的方法,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生物的分类是根据不同生物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让学生认识生物分类的方法,从而轻松列举出植物的主要类群。
本节知识的基础位置: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核心是保护物种的多样性,而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首先必须了解各种生物,认识生物的主要类群;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是认识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因此,本节知识是学好本单元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尝试根据植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2、列举植物的主要类群。
(二)、情感目标:
1、通过分类活动来学习分类方法;
2、初步体会分类在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3、利用分组探究活动,在组内互相帮助、体验与人合作学习;
4、锻炼总结归纳、得出结论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说出植物分类的基本方法;
2、列举植物的主要类群。
四、教学难点:
尝试根据植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策略: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通过探究分类活动来学习分类的方法。对七年级上册书中涉及到的部分内容,相信部分学生已经出现了一定的遗忘,这样会导致学生学习难度加大。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讨论进行分类活动,我在cai课件中把讨论探究过程中涉及到的几个知识点(如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的区别,网状叶脉与平行叶脉特点)介绍给学生,然后启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进行组内合作学习、分析、讨论、交流。
(二)、课前准备:预习、调查生活中分类应用的例子,以及利用互联网查阅认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制作cai课件。
(三)、教学步骤:
课前游戏活动引入:找缺失扑克牌了解身边的分类现象旧知识回顾: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分组讨论探究:尝试对植物进行分类交流评价引导分析完成讨论题巩固活动小结:分类依据练习总结拓展:关注身边分类的应用。
教学步骤内容学生活动
一、导入1.游戏:查找缺失的扑克牌;
2.举例说明身边的分类现象;
3.也来当一回分类学家,分类植物。通过游戏活动了解分类的好处以及身边的分类现象。
二、分类活动1.知识准备:七年级上册学过的植物类群以及种子结构和叶脉的有关知识。(课件展示)
2.认真观察,尝试对植物进行分类。
3.交流评价探究结果(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4.引导分析,完成讨论问题1-5:
①六种植物分别属于哪类植物?
②各类植物是否属于同一分类等级?
③有种子植物可分哪些类群?
④无种子植物可分哪些类群?
⑤能把六种植物所属类群按顺序排列?回顾旧知识,为植物分类活动作准备。
分组讨论完成分类探究活动。
小组代表展示、交流讨论结果。
积极思考、分析、讨论,个别回答问题。
三、巩固活动(课件)展示多种植物,让学生分组竞赛分类。看哪组分得又快又准。(有条件可以课前布置学生先利用互联网查找自己不太熟悉的`植物的有关资料。)分组观察、分析、讨论,对十种植物进行分类。
四、小结根据二次分类活动和“讨论”中的第6题得出植物分类的依据。(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子叶和叶脉)通过分类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归纳。
五、练习根据要求完成填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六、总结1、植物主要类群;
2、分类的基本方法;
3、生物分类的意义。在教师引导下归纳总结。
七、拓展1、关注身边分类的应用:注意观察动物园、植物园、图书馆、中药房、超市中的分类方法,你认为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2、运用你掌握的分类方法,整理自己的衣柜、书架、旅行袋、书包等。回家之后,利用今天学到的分类技能,把家里整理干净,以及在学习上的利用等。
八、补充练习
(备用)选择、填空
(根据课堂教学进程进行调整)大家一起回答问题。
生物教学设计13
《生态系统》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成分。
2.掌握食物链的概念及其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关系的分析,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成分,食物链的概念特点。
难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作用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咱们先来看一幅图片,这是一幅什么图片?(喜洋洋与灰太狼)看来大家都看过这个动画片。那现在老师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同学们都知道他们生活的家乡在哪儿吗?(青青草原)。通过咱们之前留的预习作业,哪位同学能告诉我青青草原是一个生态系统吗?(是),那一片森林是生态系统吗?(是)一群鱼又是生态系统吗?到底什么是生态系统,它们有什么特征?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一下。
(二)新课教学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组织学生继续观察课前的图片,并引导学生以青青草原为例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有什么,学生通过观察能够说出有草、羊、狼、树、花、草、蝴蝶等。教师进行相应的`板书,并总结其中草羊狼统称动物,树花草都是植物,他们统一称为生物。并追问有没有我们人眼看不到的生物呢?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回答出有细菌真菌。教师继续追问,生物要生存还需要什么?(空气、水、营养)教师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区域,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的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教师提问:草羊狼的关系,学生回答羊吃草、狼吃羊。
教师设置情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去超市消费购买我们维持能量所需要的食物,我们对于超市来说是消费者,而为我们生产食物的厂家是生产者,在生态系统的动物世界同样存在这种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讲桌上的生产者、消费者的标签,根据自己的认识贴在板书草羊狼相应的位置。
教师总结学生答案:草直接为羊提供食物,而狼吃羊,所以草也间接为狼提供了食物,所以生产者的标签应该贴在草上边,而羊吃草、狼吃羊都是作为消费者,所以两者都是消费者。并引导学生观察生产者的特点即大多都是绿色植物,消费者大多都是动物
教师设置情境并提问:动植物的残骸长时间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被分解)追问:在生态系统中什么扮演者分解者的角色?(细菌、真菌)
教师提问:出了所说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成分外,还包括空气、水、无机盐等非生物成分。
3、食物链
引导学生说出草羊狼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追问:它们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用一个符号表示,是什么符号?(箭头)教师选取学生代表板演箭头的指向,并对其正确的进行表扬,错误进行讲解。讲解食物链的概念,并出示例题进行巩固。
(三)反馈练习,拓展延伸
多媒体出示与本节课相关的例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通过预习,自己画出一个食物网,要求食物网中至少有三条食物链
生物教学设计14
授课时数:3学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蛋白质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种类、基本结构及主要特点;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熟悉:当代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各种氨基酸的结构;蛋白质的分类。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蛋白质元素组成及其特点。氨基酸的种类、基本结构及理化性质。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高级结构,肽键、肽单元、肽平面的概念。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组学概念,蛋白质的主要理化性质及其应用。蛋白质分离纯化的方法及其基本原理
难点: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氨基酸序列分析及空间结构测定。
授课内容
绪论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生物化学就是生命的化学。它是研究活细胞和有机体中存在的各种化学分子及其所参与的化学反应的科学。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及其基因结构、表达与调控机制的科学。
一、生物化学发展简史
二、生物化学研究内容
1.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2.物质代谢及其调节
3.遗传信息的传递及其调控
三、生物化学与医学
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生物化学的理论与技术已渗透到医学科学的各个领域
3.生物化学的发展促进了疾病病因、诊断和治疗的研究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一、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形成的高分子含氮化合物。
蛋白质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功能最多的生物大分子物质,几乎在所有的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作为生物催化剂,2)代谢调节作用,3)免疫保护作用,4)物质的转运和存储,5)运动与支持作用,6)参与细胞间信息传递。
二、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1.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主要有C、H、O、N和S,各种蛋白质的含N量很接近,平均16%。
通过样品含氮量计算蛋白质含量的公式:蛋白质含量(g%)=含氮量(g%)×6.25
2.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L-a-氨基酸:种类、三字英文缩写符号、基本结构。
分类(非极性脂肪族氨基酸、极性中性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酸性氨基酸、碱性氨基酸)。
理化性质(两性解离及等电点、紫外吸收、茚三酮反应)。
3.肽键是由一个氨基酸的a-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a-氨基脱水缩合而形成的化学键。
肽、多肽链;肽链的主链及侧链;肽链的方向(N-末端与C-末端),氨基酸残基;生物活性肽:谷胱甘肽及其重要生理功能,多肽类激素及神经肽。
三、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1.蛋白质一级结构
概念: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主要化学键——肽键。二硫键的位置属于一级结构研究范畴。
2.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概念: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即该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
主要化学键:氢键
肽单元是指参与组成肽键的6个原子位于同一平面,又叫酰胺平面或肽键平面。它是蛋白质构象的基本结构单位。
四种主要结构形式(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卷曲)及影响因素。
蛋白质分子中,二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空间构象,被称为模体(motif)。
3.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概念: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即肽链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
主要次级键——疏水作用、离子键(盐键)、氢键、范德华力等。
结构域(domain):大分子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一个或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折迭得较为紧密,各行其功能,称为结构域。
分子伴侣:通过提供一个保护环境从而加速蛋白质折迭成天然构象或形成四级结构的一类蛋白质。
4.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每条具有完整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称为亚基(subunit)。
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各亚基之间的结合力——疏水作用、氢键、离子键。
5.蛋白质的分类:根据组成分为单纯蛋白质和结合蛋白质,根据形状分为球状蛋白质和纤维状蛋白质。
6.蛋白质组学
基本概念:一种细胞或一种生物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即“一种基因组所表达的全套蛋白质”。
研究技术平台
研究的科学意义。
四、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一级结构是高级结构和功能的基础;
一级结构相似其高级结构与功能也相似;
氨基酸序列提供重要的生物进化信息;
氨基酸序列改变可能引起疾病。
2.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蛋白质的功能依赖特定空间结构;
肌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血红蛋白结构、运输O2功能,氧饱和曲线。
协同效应:一个寡聚体蛋白质的一个亚基与其配体结合后,能影响此寡聚体中另一个亚基与配体结合能力的现象,称为协同效应。
变构效应:凡蛋白质(或亚基)因与某小分子物质相互作用而发生构象变化,导致蛋白质(或亚基)功能的变化,称为蛋白质的变构效应。
蛋白质构象改变可引起疾病如疯牛病等。
五、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1.两性解离
等电点: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2.胶体性质
3.变性、复性、沉淀及凝固
蛋白质的变性(denaturation):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蛋白质分子的特定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
变性的本质:破坏非共价键和二硫键,不改变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造成变性的因素:如加热、乙醇等有机溶剂、强酸、强碱、重金属离子及生物碱试剂等。
蛋白质变性后的性质改变:溶解度降低、粘度增加、结晶能力消失、生物活性丧失及易受蛋白酶水解。
若蛋白质变性程度较轻,去除变性因素后,蛋白质仍可恢复或部分恢复其原有的构象和功能,称为复性。
蛋白质沉淀:在一定条件下,蛋白疏水侧链暴露在外,肽链融会相互缠绕继而聚集,因而从溶液中析出。
变性的蛋白质易于沉淀,有时蛋白质发生沉淀,但并不变性。
蛋白质的凝固作用(proteincoagulation):蛋白质变性后的絮状物加热可变成比较坚固的凝块,此凝块不易再溶于强酸和强碱中。
生物教学设计15
一、教学设想
笔者以为,学习自然科学小记文,重在积累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理念和精神。托马斯。刘易斯《作为生物的社会》是普通高中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必修⑤的第14课《作为生物的社会》选自美国生物学家、医学家的科学散文着作《细胞生命的礼赞》无论从生物学角度,还是文学角度看,本文都是一篇佳作,它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阅读此文,既可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又可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学习此文的目的即在于通过把握生物与人类社会的联系,了解人类唯有尊重生物,借鉴生物社会群体性生活的智慧才能最大程度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生平及《细胞生命礼赞》的内容,掌握人类社会和生物社会的区别和联系,从中归纳出主旨。(依据单元提示的知识要求及科学知识)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依据自然科学论文的文体特点,学习其说明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生物,热爱生物的情感。(依据单元目标陶冶美感的要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筛选主要信息,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作品主题。
难点:训练和培养学生筛选有效信息解读科技文章的能力。(在单元目标中,教材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笔者即据此设计重难点)。
四、教学方法:
自读法、小组合作讨论法。(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
五、课前准备(预习要求)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了解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生平及代表作,基本解决生字读音,熟悉全文的主要内容,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2、结合所学生物知识,搜集一些群体生活的动物的资料,说说它们的社会行为有哪些特征。
六、教学思路:
(一)导入:
请问同学们,你们的生命是谁给予的?(父母。)你们和父母以及其他亲人组成的一个基本的社会单位叫什么?(家。)是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家,每个家庭成员有分工,有合作:父亲工作、母亲做家务,孩子读书……共同组建起一个家庭,这是我们人类社会进行小家庭生活时的一个惯有模式,我们人类都有家,那么生物社会有没有自己的家庭呢?(有)它们之间又有哪些社会行为,进行了哪些分工协作呢?现在就让我们来通过《作为生物的社会》的学习,走进生物社会,了解一些小动物家庭的分工和社会行为。
(引导学生走进人类社会之外的自然界中的另外一个世界——————生物社会,激发学生思索人与生物的联系,唤起学生对生物的同情和理解。)
(二)融入作品,换位思考
1、提问: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哪些生物?在作者眼里,生物的社会是怎样的?
明确:主要有蚂蚁、蜜蜂、鲱鱼和粘菌细胞等,在作者眼里,它们好比是一个小型的人类社会组织,有组织,有纪律,能做到事半功倍。
2、分组合作探究
假设你们是一群蚂蚁、一群蜜蜂、一群鲱鱼或粘菌细胞,为了维持生计,你们在大家庭中需要做哪些事情?自读课文,试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复述你们的生活。(将学生分为四组:蚂蚁组、蜜蜂组、鲱鱼组和粘菌细胞组,各组分别思考自己应当进行的社会行为,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后,从文中归纳出答案)
各小组选出几位代表回答,教师总结答案:
①蚂蚁组:我们蚂蚁家族人丁兴旺,是个大家庭。我们培植真菌,喂养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我们的同类织巢蚁属还会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我们利用智慧觅食,结合集体的力量搬动食物。在建造蚁穴时,我们会集体搜集树枝,作好统筹规划,通力合作,先砌墙,再盖顶,遇到障碍时随机应变,用智慧解决问题,我们的生活忙碌而充实。
②蜜蜂组:我们家的主要劳动力工蜂会外出寻找花蜜,通过形态各异的优美舞姿向同伴传递信息。工蜂在筑巢时会共同协作,进行有条不紊的工作,当我们的家庭成员壮大到一定程度后,我们会处动分化成两支数量相等的团队,一支追随老蜂王,一支跟随新蜂王,组建成两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③细胞组:别看我们是微生物,我们的力量可不小!在我们的幼年时期,我们是一个个独立的阿米巴状细胞,我们吞吃细菌,彼此疏远,不相往来。可是当我们的长官————一些特殊细胞放出聚集素后,我们会闻令赶来,聚成一个星状细胞,彼此融合,构成一个动作迟缓而又结实的小虫子,生出一个富丽堂皇的梗节,顶端带一个实体,由它负责繁衍后代,此后,我们的子孙继续重复我们的生活方式。
④鲱鱼组:我们和其他鱼群一样,集体行动,共同抵御处敌入侵。当我们聚在一处时,我们的功能胜似一个多头组成的巨大生物。
(三)拓展延伸,以课内带动课外。
请学生补充一些其它营群体生活的生物的社会活动及其特征。如:狒群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出等级秩序,首领具有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的权利,可以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同时负起指挥和保卫狒群的义务。
大雁在集体出动进会排成“一”字或“人”字形,并通过不同的鸣叫声发出信号;
看守羊群时只需看好威猛的羊头,羊队会自动追随首领而不会丢失;
鸡的首领是一只漂亮的大公鸡……
(四)探究主旨
提问:这些生动的事例说明作者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明确:举例子。
提问:结合这些事例,联想我们人类,你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这些事例都说明,许多动物和人类一样,有等级有秩序,有很多社会行为,它们进行群体生活,能思考有智慧,共同经营起一个大家庭,它们同人类一样,经常是相互依存,同步活动的。它们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团结就是力量,我们人类应当学习它们的团队精神。
提问:既然人类社会和生物社会有如此巨大的相似性,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对待生物社会呢?
明确:二者是互相比照,并非水火不相容,作者对生物行为的反思,其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其它生物比人类更高明,而是为了检讨人类盲目乐观自大的情结,在漫长的生物发展史上,人类是姗姗来迟的一个物种,人类虽然最终聪颖而出,主宰了这个世界,使人类的行为方式具有和其他社会性生物相类似的特点,还是需要联合,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智慧,克服自身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推动社会进步。
【生物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生物教学设计(15篇)09-22
生物教学设计集合15篇06-29
生物教学设计(合集15篇)09-06
生物教学设计(集合15篇)09-04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09-05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11-25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优秀06-26
高三生物教学设计07-19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通用(15篇)08-15
生物教学反思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