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15 16:55:3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1

  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也不断地改革更新,数学教学目标,也正发生着时代性的变化。在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关注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关注学生的发展。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就此,在新课程实验中谈点体会:

  一、设置问题情境化

  新课程实验教材注重了儿童心理学,一年级学生从无知好动的幼儿转变为小学生,对任何事物的兴趣不能具有持久性,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注意力易于分散。新教材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从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个体认识,在发现新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世界。如:第一册教材中所创设的情境具有直观、想象、猜测的特点,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再现,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真实、有趣地展现出来,特别易于诱导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自主地、能动地探索、发现新的方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如:教学“0”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创设全班同学吹泡泡,学生边吹边数、教室里充满了五颜六色的泡泡,一会儿泡泡没有啦,这时我抓住时机,谁能讲一讲你吹了几个泡泡?现在有几个泡泡?全破了、没有了;没有用什么数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知识。从而揭示课题,紧接着再创设“小猫钓鱼”的故事情境;让学生数一数第一只、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小猫各钓几条鱼?当学生讲第四只猫没有钓着时用什么数表示?用“0”表示,充分让学生体会把问题情境故事化;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学习内容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能使学生对数学感到不陌生,化枯燥的学习为生动接受,进而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望。一年级教材,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学习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用“分苹果”,学习得数为“0”的减法用“小猫吃鱼”,学习“5”以内的减法用“摘果子”,认识时间用“小明的一天”等一些有趣的课题表示,使学生学习既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学习方式活动化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以下活动:

  1、重视操作活动。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既能满足动的需求,又能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教学“大家来锻炼”时,带领全班同学参观校园让他们发现身边的数学,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再解决问题。教学得数是“8”和“9”的加减法时,让学生摆一摆、涂一涂,在摆和涂中去发现加法和减法算式。悟出方法,既发展思维,又开发智力。

  2、重视游戏活动。爱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通过游戏能激发学习兴趣,正如孔子说:“如之者,不如好之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如果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学习。实验教材特别重视游戏活动,如:“猜数游戏”,“出手指游戏”,“帮小动物找家游戏”,“下棋游戏”等,让学生从游戏中去体验,去发现方法,从而享有玩中学的乐趣。3、重视模拟活动。好奇也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创设一些模拟活动。如:教学“认识前后”设置模拟赛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模拟父母整理房间,模拟宇航员“游星空”,“数星星”,提出数学问题,在情理交融中达到迅速理解,使课堂唤发出生机与活力。

  4、重视合作交流活动。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教学时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多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空间,充分满足学生的活动欲望。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到知识,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找到方法。

  5、重视评价活动。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评价活动是重要的一环,它是对知识、对问题的反馈。评价的手段,首先用教师的反馈评价影响带动学生的自我反馈和评价。教师的反馈要全面、具体、民主,评价要公正、合理、具有激励性,使学生知道从哪些方面和以什么样的标准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其次要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培养反思能力。如“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怎样?你觉得自己的解法正确吗?你选用的方法最好吗?引导学生从比较中全面评价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最后开展互评,既要会评价自己,还要会评价别人,发挥评价地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四、运用知识实践化

  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让学生在生活的空间中学习,在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中解决问题。如:教学得数是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时,放手让学生去实践,通过自己涂一涂总结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当学生初步学会统计知识后,放手让他们去统计自己的身边的数量,如:春、夏、秋、冬的衣服各几件,春夏秋冬的裤子几条、鞋几双。小书架上的书,家中餐具、一月的水、电、气等。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学生同时在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新课程实验中,老师要带着新的理念,转变教学观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数学教学设计2

  一、案例实施背景

  教材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

  二、案例主题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3节内容——5.3.1平行线的性质,它是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三、案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 .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四、案例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

  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

  五、案例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

  六、案例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⑴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②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③横格纸中的线。

  ⑵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⑶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⑷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板书)。

  2.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⑴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教师提要求,学生实践操作: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a∥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统一采用阿拉伯数字标角)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一:

  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填写结果:

  第一组:同位角( )( ) 角的度数( )( ) 数量关系( )

  第二组:同位角( )( ) 角的度数( )( ) 数量关系( )

  第三组:同位角( )( ) 角的度数( )( ) 数量关系( )

  第四组:同位角( )( ) 角的度数( )( ) 数量关系( )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二:

  将图中的同位角任先一组剪下后叠合。学生活动一:画图—剪图—叠合—猜想学生活动二:画图—剪图—叠合—猜想让学生根据活动得出的数据与操作得出的结果归纳猜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三:

  再画出一条截线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活动:探究、按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

  ⑵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让学生直观感受猜想

  ⑶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四:

  请判断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独立探究——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教师活动: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并引导学生说理

  因为a∥b(已知)所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1=∠3(对顶角相等)∠1+∠4=180°(邻补角的定义)

  所以∠2=∠3(等量代换)∠2+∠4=180°(等量代换)

  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平行线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4.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⑴(抢答)课本P21 练一练

  1、2及习题5.3

  1、3.

  ⑵(讨论解答)课本P22 习题5.

  32、

  4、5.

  5.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⑴学生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1、

  2、3.⑵教师补充总结:

  ①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如前面将同位角剪下叠合后分析问题)。

  ②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我们前面将同位角测量后分析问题)。③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问题(如平行线的性质

  1、

  2、3的表述)。

  ④用逻辑推理的形式来论证问题。(如我们前面对性质2和3的说理过程)

  6 .作业。学习与评价: P 2 3 6 ( 选择);P24

  7、12(拓展与延伸)。

  七、教学反思

  数学课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单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因为“过程”不仅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更好地感受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体验。这节课的教学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

  1.教的转变

  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导师、伙伴、甚至成为了学生的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导引学生活动外,还要认真聆听学生“教”你他们活动的过程和通过活动所得的知识或方法。

  2.学的转变

  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跟老师学转变为自主去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不是简单地“学”数学,而是深入地“做”数学。

  3.课堂氛围的转变

  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总之,在数学教学的花园里,教师只要为学生布置好和谐的场景和明晰的路标,然后就让他们自由地快活地去跳舞吧!

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表达式y=Asin(ωx+φ),掌握A、φ、ωx+φ的含义;

  (2)熟练掌握由的图象得到函数的图象的方法;

  (3)会由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讨论其性质;

  (4)能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例题和学生练习,使学生能正确作出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并根据图像求解关系性质的问题;讲解例题,总结方法,巩固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分析、探求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缜密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函数y=Asin(ωx+φ)的性质。

  难点:各种性质的应用。

  教学工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函数y=Asin(ωx+φ)的性质问题,是三角函数中的重要问题,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的热点,因为,函数y=Asin(ωx+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模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4、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5、布置作业:习题1—7第4,5,6题。

  课后小结

  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课后习题

  作业:习题1—7第4,5,6题。

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倍的认识》,8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倍”的意义,能用“倍”的意义叙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能作出分析、解释,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思考、融会贯通的能力,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学会描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教学过程:

  比较引入,揭题

  师:会读这个字吗?(板书:比)

  生:比

  师:会比吗?

  生:会

  师:比一比,老师左、右手里的铅笔支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同样多

  师:左手有3支,右手也有3支,我们就说3和3同样多。

  那,再来比一比?

  生:左手比右手少2支

  师: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右手比左手多2支

  师:也就是说5比3多,3比5少

  过渡:我们知道两个数相比,会产生谁多、谁少、同样多的关系,其实,两个数相比,还会产生另一种关系倍(板书: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倍。(板书:倍的认识)

  小棒是我们的好朋友,它常常帮助我们学习新的知识。今天,我们也需要它的帮助。

  二、认识“2倍”等,建立概念

  1、学习“倍”的意义:

  (1)、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

  师:我们先在第一排摆3根小棒

  生摆,老师把同学们摆的画出来;我们把3根小棒圈起来,看作1份,以3根为1份;我们在第二排摆2份,会吗?

  生:会,学生摆

  师:哪位同学上台将它画出来?其余同学画在题单上。

  生:画

  师:小老师,你告诉大家:你在第二排摆了几根小棒?

  生:6根

  师:你们在第二排摆了几根小棒?生齐答:6根

  师:小老师,你为什么在第二排摆6根小棒呢?

  生:第一排摆3根小棒为1份,第二排摆2份,2×3=6根。

  师:我们以3根为1份,摆这样的2份,就是2个3。摆的时候,可以把这2份隔开一点;画的时候,还可一份一份圈起来;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6里面有几个3?

  生说:2个3

  师:板书:6里面有2个3,我们就说6是3的2倍。

  生:齐读

  师:看图会说吗?

  生:会,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说一说

  师:这个2倍是谁和谁比产生的呢?

  生:6和3比产生的

  师:6和3比,6里面有2个3,6就是3的2倍。

  过渡:同学们学得真不错,我们再来比一比。我们在第一排摆2根为1份,第二排摆4份,你会吗?

  生:会

  师:同学们先摆一摆,并把你的摆法在题单上画出来;

  谁来把你的摆法画在黑板上?

  生:摆,画

  师:你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生:我们以第一排摆2根小棒为1份,第二排摆4份,2×4=8根。

  师:你们的摆法一样吗?一样的请举手

  生:回答

  师:请同学们将小棒收起来,看谁收得又快又好。

  2根为1份,第二排摆4份,摆了几个2

  生:4个2

  师:4个2就是8根,你能仿照上面的说一说吗?

  生说:8里面有4个2,8是2的4倍。

  师抽学生说,板书,学生写在题单上。

  师:这个4倍是谁和谁比产生的呢?

  生:8和2比产生的

  师:为什么8是2的4倍呢?

  生:因为8里面有4个2

  师:同学们知道2倍、4倍是怎样产生的,那么,倍是怎样产生的呢?

  生:一个数和另一个数比产生的。

  师小结:两个数相比,不仅会产生谁多、谁少、同样多的关系,还会产生另一种关系倍。

  师:接下来,我们继续了解倍的有关知识。

  三、强化“一份数”,强化概念。

  1、理解

  师:出示图,提问:三角形个数是圆的x倍,请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生:圈一圈、填一填。

  师:你为什么要3个3个地圈?

  生:因为圆有3个,看作1份,所以要3个3个地圈。

  师:圆有3个看作1份,三角形有2份,所以三角形个数是圆的(2)倍。这个2倍是谁和谁比产生的呢?

  生:三角形的6个和圆的3个相比产生的。

  师:为什么三角形个数是圆的2倍呢?

  生1:三角形有6个,圆有3个,6是3的2倍。

  生2:圆3个为1份,三角形有2份,所以三角形个数是圆的2倍。

  师:板书:6和3比,6里面有2个3,6是3的2倍。

  生:齐读

  2、初步运用

  师:出示图,三角形个数是圆的x倍

  生:三角形个数是圆的2倍

  师:你是怎样圈,知道三角形个数是圆的2倍?

  生:4个圆为1份,三角形圈2次,三角形个数是圆的2倍

  师:出示图及要求,你能画出三角形和圆的3倍关系图吗?

  生:画9个三角形,三角形个数是圆的3倍.

  师:画对了,它是以谁为1份的呢?

  生:圆的个数

  师:还可以以谁为1份呢?

  生:三角形

  师:圆的个数是几份?画几个三角形呢?

  生:圆的个数是3份,画1三角形表示1份

  师:这样,谁的个数是谁的几倍

  生:圆的个数是三角形的3倍

  师:真不错,接下来我们进行判断

  出示图,三角形个数是圆的3倍吗?

  生:判断,说出方法

  师:我们应该看个数,不能被表面现象迷惑了。接下来看一看,还能迷惑到你吗?

  出示图,的个数是的x倍。

  生:三角形个数是圆的4倍.因为圆有3个,三角形有12个,12是3的4倍。

  师小结:我们把小的量看作1份,大的量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它的几倍。

  三、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数学教学设计5

  第一单元 负数

  第一课时 负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点: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负数的意义。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生活情境中负数有关资料,如气温、收支,股票涨跌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银行有存钱和取钱……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课件2、3、4、5、6)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7)

  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课件8)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课件9)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 -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说一说。(课件10)

  生活中还有能用正负数表示的例子吗?

  4.进一步认识“0。” (课件11)

  以温度计为例,观察“0”的作用?

  结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

  5、联系生活中的气温;进一步感受正负数的应用。

  (1)介绍温度计相关知识。(课件12、13)

  (2)一次读出4个城市的温度。(课件14、15、16、17、18)

  三、练习应用

  (1)辩一辩:

  “16℃”和“-16℃”的意义相同吗?(课件19、20、21、22)

  (2)做一做:指出下面数中的正负数。(课件23)

  (3)填一填: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海拔高度。(课件24)

  四、课堂小结:(课件25)

  五、课外拓展:

  负数的历史。(课件26、27、28、29、30)

  六、板书:

  负数的初步认识

  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读作:负六。“-”,叫“负号”。

  像“+6”这样的数叫正数,读作:正六。“+”,叫“正号”。也可省略不写。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43-85.6 +0.9 -+ 0-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摄氏度。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实践题记录小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以平均身高体重为标准记为0m或(0kg)。超过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课后反思:

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综合应用小数运算,观察物体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并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知识解决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数学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灵活解决问题和位置的猜测。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自主探究能力,而且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也都相比低年级上了一个新台阶,再加上天性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喜欢去探索知识,喜欢边做、边想、边用的模式来参与学习活动。有兴趣就会有学习的动力,丰富的课堂内容才能吸引他们的目光。

  教材分析:

  在近三届奥运会比赛中,我国体育代表团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数学好玩单元安排“奥运中的数学”这一内容,不仅能使学生综合运用小数运算、估算、观察物体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前资料的收集,也能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主动交流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通过个体行动、小组讨论、综合知识运用,真正去体会数学的“好玩”处!

  教学环节:

  一、欣赏奥运

  比一比:欣赏奥运会精彩项目片段,并把自己知道的项目报出来,看谁报的多。

  导入课题:奥运中的数学

  二、金榜导入,引入学习

  1、课件出示近三届奥运金牌榜,引导学生感受国家的体育事业的优秀成绩。

  抛出问题:“奥运会中有没有学过的数学知识呢?”

  2、介绍田径明星:刘翔,他是2004年110米栏奥运会冠军,欣赏当时夺冠时刻,感受精彩,捕捉数学问题。

  问题一 结全前三名的比赛成绩,计算出他们分别相差多少秒?(先回顾知识,后独立完成)“计算进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给学生一个知识方向的搜索,回忆并明确所用到的知识。(学生板演,发现问题,对照知识,纠正错误)最后明确:小数的加减,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相同的数位要对齐。

  问题二 根据上个问题的计算结果,判断以下两副图哪副符合当时的比赛情境(学生先思考,再小组内交流,并总结出判断的方法)。明确:“相差的时间越小,相差的距离也就越小”。

  问题三 通过口算算出刘翔的成绩和奥运会记录相差多少秒?巩固学生的小数加减,强化记忆。

  3、介绍跳水冠军何冲,欣赏何冲的高难度的跳水动作,感受成绩的来之不易,并公布前五跳的成绩,制造问题。

  问题一 最后一跳前,何冲领先秦凯多少分?(通过对信息中落后和领先的理解,让学生体会转化问题的方法,感受数学不同的条件,所用的运算也会有所不同,强化认真审题的习惯)

  问题二 结合最后一跳的成绩,用自己的方法去判断三人的名次顺序。(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说明自己的判断方法,对比发现方法的优劣,感受数学的策略多元化)通过相差分数的累积和领先分数与落后分数的对比,可以快速判断出三人的顺序。

  4、认识女奥运冠军郭文珺,通过视频了解比赛规则,感受运动员的强大心理素质和自我控制能力。通过成绩的变化,发现新的数学问题。

  问题一 前七枪落后0.2环,请根据八九枪的成绩判断郭落后还是领先?(学生先独立完成,后交流并对比各自方法,发现最优的方法)有的同学选择加总分再相减来判断;有的先观察成绩,找出相同成绩和不同成绩,发现只需计算不同成绩的即可,从而更快更准确的确定结果。

  问题二 给出郭最后一枪成绩,判断格贝维拉最后一枪至少打多少环才能夺冠?(先请同学们理解两个问题:一个是怎样才能夺冠?二是至少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先小组交流自己的理解再统一认识,对比同学们的见解,确定正确的思路和计算方法)夺冠可以是并列的,所以这个至少就是指格贝维拉要打一个能刚好和郭文珺总成绩一样的环数即可,即最低限度是多少环才能满足并列冠军。结合之前领先0.5环的优势,所以格贝维拉只需打出10.3环即可并冠军。

  问题三 格贝维拉最后一枪只打了8.8环,如何确定两人最终相差的环数?(结合跳水问题的经验,学生思考交流完成作答)通过最后一枪的成绩差,再对比之前的相差环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及准确列式。

  问题四 感受赛场,判断位置。(学生发挥想象力,利用所学判断结果)

  三、体验感悟,升华认识

  分享感悟,引导学生重新定位对数学课的认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发现数学的魅力之处。

数学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二、教学重难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四、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2.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3.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五)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数学教学设计8

  活动内容

  旅游中出发、租房、游览、吃饭的数学。

  活动目标

  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

  几张火车票,实物投影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在节假日,家长都带你外出旅游吗?你去过哪些旅游景点,看什么好玩的,给同学介绍一下,让我们一同分享快乐。

  引入课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你们在旅游中遇到数学问题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旅游中的数学(板书)。

  二、组织活动

  1、打开课文,看一看课文中列举了哪些旅游中的数学问题。

  学生回答,出发的时间计算,租房的人员安排,租车的方案,还有吃饭的费用计算等等。

  2、解决问题。

  (1)审题,明确课文情境中的问题。

  (2)独立思考,探索策略,独立解决问题。

  (3)小组交流,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结果,让他们经历解决问题的全程。

  (4)全班交流。

  明确几个问题:

  1)从21:30到第二天7:00经过了几时?

  策略:先计算21:30到第二天6:30经过了几时?(经过了9时)再加上半个小时(6:30-7:00)。

  一共需要9时30分。注意:千万不要写成经过了9:30。

  2)“怎么租房最合算?”

  如果所租的房子都住满人,没有空位,就是最合算的方案。

  4人间数

  3人间数

  可住人数

  钱数/元

  方案一

  4

  16

  80×4=320

  方案二

  3

  1

  15

  80×3+66=306

  方案三

  2

  2

  14

  80×2+66×2=292

  方案四

  1

  3

  13

  80+66×3=278

  方案五

  5

  15

  66×5=330

  3)“怎样租车最省钱?”

  租车的问题与“租房”问题类似。即最省钱的方案是:如果所租的车座位不可能刚好坐满,空位子也必须越少越好。

  18坐车数

  16坐车数

  可坐人数

  空位数

  钱数/元

  方案一

  4

  72

  14

  16×4=640

  方案二

  3

  1

  66

  8

  160×3+120=600

  方案三

  2

  2

  60

  2

  160×2+120×2=560

  方案四

  1

  4

  66

  8

  160+120×4=640

  方案五

  5

  60

  2

  120×5=600

  3、小结。

  (1)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教师补充强调:1)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数学。

  2)旅游中除了学会计算,节省费用,还要注意安全、卫生、健康、文明等等。

  三、设计旅游计划

  课文第40页的“实践活动:设计旅游计划。”

  1、认真审视课文要求。

  2、讨论确定旅游景点。

  3、学生设计旅游计划。

  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每一位学生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各尽其职。

  要留下充足的实践让学生去完成,不要急于进行全班性的评价,对课内还不能完成的可以延缓评价,鼓励他们课后去社会调查,(查资料、找书籍、上网等),获取一手资料,然后设计出最佳方案。老师安排机会进行“旅游计划”展示、比赛。

数学教学设计9

  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图形(或实物)、数排列的观察、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怎样发现规律。

  2.学习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美化教室、排队及认识数等。

  3.在找规律中初步感悟规律存在的普遍性,为发现与掌握更多的数学规律打好基础。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导语:同学们,“六一”儿童节是我们小朋友自己的节日,这天××学校的同学举行了庆“六一”联欢会。他们找来彩旗、灯笼、小花,把教室布置得特别漂亮。现在他们正在漂亮的教室里唱歌跳舞呢!

  2.多媒体播放动画:彩旗、灯笼、小花布置的教室,小朋友们边唱歌边跳舞,伴着歌声《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灯光由暗变明,最后静止于主题图。

  3.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室的布置并思考:都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4.引出课题“找规律”。

  [设计思路:本节课为“找规律”第一课时。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活用教材,结合本地实际,对教材“主题图”进行灵活、恰当的处理。鉴于此,本课以“六一联欢会”为主题展开教学,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身边蕴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寓数学知识教学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

  二、认真观察,发现规律

  1.教学例1。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找一找小旗、灯笼、花和小朋友的排列规律,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排列是否有规律,有怎样的规律。根据小旗、灯笼、花、小朋友的排列规律,说一说最后一个应是什么?小旗、灯笼的排列规律比较简单,不难发现,教师应着重让学生说小朋友的排列规律。先看男女生围成一个圈,再以某个具体的男生(或女生)为观察的起点,看一看排列有什么特点,然后再说出规律。

  2.想一想。看,谁来啦?(多媒体出示老师来参加“六一”活动,并带来西瓜、桃、香蕉三种水果。)根据前面我们学到的“找规律”的方法,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说一说三种水果的排列是否有规律,有怎样的规律。

  [设计思路:对教材的领悟与处理,是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本环节找主题图中四组图的规律难度并不大,学生易于掌握,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找规律,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适当地改编教材。如例1的四组图都是两种事物交替出现的,比较简单,学生容易产生思维定式,所以此环节可以设计一组找三个事物交替出现的排列规律,拓宽学生的思路。]

  3.教学例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与例1)发现找规律时既可以从形状又可以从颜色入手,说出各自遵循什么规律。

  [设计思路:从找具体事物小旗、灯笼、花、小朋友、水果的排列规律过渡到几何图形正方体、圆柱、三角形、圆、正方形的排列规律。使学生亲历从具体事物到数学图形再到抽象数学符号的找规律过程,为下节课学习理解更复杂事物的规律打好坚实基础。]

  三、巩固新知,运用规律

  1.涂一涂。学生完成涂色卡(根据第89页例3、“做一做”改编)后,引导学生对每一组图形的排列规律进行再认识,多角度思考。展示部分学生的涂色卡。

  [设计思路:这一设计的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规律的体验和感知,为下一步学习做更好的铺垫。]

  2.利用学具,小组合作按一定规律摆放图形。

  3.请部分小组展示摆出的有规律的图形,其余学生观察并说出规律,相互对摆出的图进行点评。(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可以从颜色或形状入手找规律;可以从前往后观察,也可以从后往前观察找规律。)

  [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设计“涂”、“摆”、“设计有规律的图案”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盎然,思维明晰活跃,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与人合作的精神等。]

  四、联系生活,拓展新知

  1.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地方运用事物的排列规律美化环境。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江边的石柱、斑马线、马路护栏、少数民族服饰图案、有规律的花柱、花钟……)

  2.同桌交流、分组汇报。(对说得好的重点引导分析,使认识得以深化。)

  3.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规律,让我们鼓掌表扬自己。(连续响起三次掌声。)

  师:你们发现掌声有什么特点?(我们的掌声有“慢慢快快快”的规律。)

  师:掌声有规律,有的乐声也是有规律的!你听。

  (教师播放有规律的音乐,学生根据音乐的节拍,有规律地做动作或表演。)

  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照张相。照相要站队,请你想想我们可以怎么有规律地排队?和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

  (我们可以按高矮来站,可以按男女相间来站,可以按照衣服的颜色站;还可以一个人朝前,一个人朝后来站……)

  师:同学们想的方法真不少啊,我们就按同学们说的办法挑几种试试。

  (整队出教室,按学生说的方法试着站队。)

  设计思路:

  设计“拓展延伸”,让学生找“生活中有规律的设计”、“发现有规律的声音”、“设计有规律的动作”、“进行有规律的站队”。这些练习的设计,既使学生有兴趣,又能体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体验1分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动手能力。

  2、采用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初步理解分米、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量的活动,发展估测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体验1分米的长度。

  2、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让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师:看样子,米和厘米用在这里都不合适,怎么办呢?这时就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来帮忙。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小棒)这根小棒有多长呢?你能试着估一估它大约有多长吗?(学生汇报)

  2、量一量。

  (1)看来同学们的估测结果各不相同,那么这根小棒究竟有多长呢,你能想出有什么好的办法知道它的长度吗?(用尺子量)

  (2)动手实践。在你的桌子上就有一根和老师一样长的小棒,赶快行动量一量吧。

  3、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4、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5、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6、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7、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8、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教具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9、用分米量。

  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量完后学生汇报交流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习一的第3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 ”,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3)小明高14分米(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3、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2米=( )厘米

  四、课堂作业:

  1、口算:

  18÷3= 3400-300= 120+400= 21÷7=6×7= 45÷5=

  2、填空:

  3厘米=( )毫米( )厘米=5分米6分米=( )厘米

  100毫米=( )厘米( )分米=4米60毫米=( )厘米

  3厘米5毫米=( )毫米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数学教学设计11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相反数的概念。

  2给一个数,能求出它的相反数。

  3根据a的相反数是-a,能把多重符号化成单一符号。

  二、教学过程

  师:请同学们画一条数轴,在数轴上找出表示+6和-6的点,看一看表示这两个数的点有什么特点,这两个数本身有什么特点。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生:人人动用手画数轴,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师:深入了解各小组的交流情况,讨论结束后,提问1、2人,帮助全班同学理清思考问题的思路。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知道什么叫相反数,给出一个数能求出它的相反数。

  生:阅读课本第59页,并完成练习一第(1)~(4)题。

  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强调“0的相反数是0”也是相反数定义的一部分。

  师:请同学们先想一想,a可以表示一个什么数,a与-a有什么关系。然后阅读课本第60页,并完成剩余的练习题,由小组长负责检查练习情况。

  师:认真了解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对简化符号的题和学习困难的学生,要重点对待。

  生:认真思考,阅读课本,完成练习。小组长、教师对学习困难生及时进行辅导。

  师:请同学们先小结一下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看一看习题2.3中,哪些题你能不动笔说出结果,请在四人小组里互相说一说。(除A组第2题外都可以直接说出结果)

  生:小结。完成习题1.3 中的有关练习。

  练习

  1在下列各式中分别填上适当的符号,使等号左右两端的数相等;

  -(+19)=____________19;

  ____________10.2=+(+10.2);

  ____________(+12)=-12;

  ____________(-25)=+25。

  2把下面的多重符号化成单一符号:

  -[-(-0.3)]= 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

  -[+(-50)]= ____________。

  3根据a+(-a)=0,那么(-8)+x=0可得x=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y+(+3.75)=0,可得y=____________。

  4下面的说法对不对?请举列说明。

  (1)一个有理数的相反数的相反数就是这个有理数本身。

  (2)一个有理数的相反数一定比原来的有理数小。

  (3)-a是一个负数。

  作业

  在数轴上记出2,-4.5,0各数与它们的相反数,并指出表示这些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多少。

数学教学设计12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

  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

  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数学教学设计13

  一、设计思想

  新课程将致力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困难。本课要让学生经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在与同伴的合作中解决问题。

  二、教材分析:

  "用数学"在前面已经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了多方面的教学,知识没有用标题的形式明确给出。在这里出现"用数学"的标题,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自觉性。第七题是用"停车场"的画面展开的,描述了停车场上已经停放了9辆汽车,同时还有6辆车正在开进停车场,要解决的是"现有几辆车"的问题。这类问题,学生首次接触,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的复习重点是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各种信息解决问题的意识。复习难点是文字信息的处理,依靠关联词语理清解题思路。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情境图给出的资源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但对于捕捉文字信息尚有困难。因此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教师须指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挖掘出形象图外的信息资源,学会解答用比较抽象的文字表示条件和问题的题目。

  四、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3、创设情境,在游戏中感知数学,在数学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各种信息解决问题的意识。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复习"用数学"第117页第7题时教师出示没有文字的情境图,让学生自己观察,并说出发现了什么。也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接着出示图中两为小朋友的对话,理解"又开来了6辆"这话的含义,告诉学生,图上开来的汽车没有画出来,应该根据图上小朋友告诉我们的条件来解决问题。

  七、课前准备

  课件:停车场情境图,堆雪人图和妈妈儿子对话图。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口算

  10-7 5-4 6-2 7-3 8-0 18-10

  17-7 18-5 2+13 4+10 6+9 27-20

  8+5 0+0 15+4 5-5 5+7 20+9

  2、填未知数

  (1)6+( )=11 14-( )=10

  讨论:,括号里该填几?怎么想?指名回答。

  (2)练习

  9+( )=13 8+( )=15 12-( )=2

  5-( )=4 7-( )=1 ( )+7=14

  学生做完后,问是怎样想的。

  (二)创设情景

  1、出示书上第117页的第7题。

  (1) 学生观察,分组讨论,说说发现了什么?

  (2) 引导学生思考: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 问:为什么开来的汽车有一辆没有画完整?看着这幅图,你能准确地说出又开来几辆汽车吗?

  (4) 引导学生看书中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5) 问:现在有几辆车?你会列式吗?学生说教师板书:9+6=15(辆)

  (6) 问:如果把"又开来了6辆"这句话去掉,让你们说又开来了几辆,你们会解答吗?四人小组说一说,然后派代表说。

  (三)巩固练习新题

  出示"堆雪人图",书上第121页第11题。

  问:你们喜欢堆雪人吗?

  分组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要求口头编出一道应用题。)

  你知道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堆雪人吗?

  列出算式,一人板演,其余在书上完成,并说一说为什么?

  2、出示"对话图",书上第121页第12题。

  (1) 分组讨论,说一说图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2) 引导学生看图,结合文字理解内容。

  (3) 根据问题列式计算,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4) 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知识方面的问题?

  (四)教师总结

  1、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数学",大家能够根据图上的意思解答问题了。现在老师出一道题目,你还会做吗?(出示下题)

  2、从你们身边的事物中找一找,根据"9+7"的算式,提出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想一想,怎么编?可以与同伴交流,也可以与老师、爸爸妈妈讨论,看谁编得好。

  九、板书设计

  十、作业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奥运会知识,体验学习乐趣,总结学习方法,学生从而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境界。

  教学重点:运用知识解决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数学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灵活解决问题和位置的猜测。

  教学方法:观察、发现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搜集有关奥运的数学信息,并与同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

  2、应用所学的知识,试着解决奥运会上的“射击项目”的数学问题。小组合作完成。

  二、情景导入 呈现目标

  同学们,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我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当五星红旗在奥运的赛场上徐徐升起,当嘹亮的国歌声在你耳边响起,作为一名中国人你们激动吗……”出示主题图,引入新课,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1、做课本第79页的“田径项目”中的数学问题,并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想一想刘翔用的时间少了多少秒?

  3、小组汇报交流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有什么收获? 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

  完成80页“跳水”“射击”中的数学问题。

  独立做,最后小组内订正。个别题全班解决。

  六、知识拓展

  下面是校达标运动会上50米短跑男生成绩记录表。 姓名 李明 胡军 郑浩 王乐乐 陆兵

  成绩(秒) 9.23 8.98 9.019.11 9.05

  (1)、根据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

  (2)、和你好朋友比赛一下,并记录下来。

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汁图的特点和作用,能从扇形统汁图读出必要的信息,为决策服务。

  2、结合教学渗透理想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使学生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通过对数据的科学分析,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扇形统汁图,能从扇形统汁图读出必要的信息。

  教学难点:

  结合统汁图正确进行数据分析,为决策服务。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校运会中我们班好多学生都报名参加了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有的同学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大家都来说一说自己最喜欢什么体育项目呢?班长来统计一下

  生1:我喜欢跳绳。

  生2:我喜欢足球。

  生3:我喜欢打乒乓球。

  生4:我喜欢短跑。

  ……

  师:刚才班长已经把你们喜欢的体育项目都记下来了,那我们可以对这些原始数据做何处理呢?

  生1:制成统计表

  生2:制成条形统计图

  ……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扇形统汁图,大家想从中学会些什么呢?

  2、提出学习目标

  (1)认识扇形统汁图的特点和作用。

  (2)从扇形统汁图能读出什么样的信息。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个人展示

  学生独立自学教科书第106~107页上的内容和做一做(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特别是引导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完成后在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小组内互相交流、帮助、质疑问难

  2.全班展示(以小组为单位)

  (1)汇报扇形统汁图的特点和作用。

  (2)从扇形统汁图能读出什么样的信息?

  (生自由说)

  (3)牛奶中的数学问题。

  看图,并计算出,每天喝一袋250克的牛奶,能补充营养成分各多少克?

  (4)错例展示。

  (每一小组在展示过程中,其它小组均能进行质疑。)

  三、激发知识冲突

  边展示边引发知识的冲突,让学生更深层次的进行思考:

  1.针对同学的展示,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2.教师引导学困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在学习中碰到困难了吗?能把你遇到的困难说给大家听吗?那你对同学的展示有什么想法与建议吗?

  四、拓展知识外延

  1、生活中的数学。

  (1)、 练习二十五第1题:自主看图,说一说李明同学一天的作息安排是否合理,从中你能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引导学生说说怎样安排时间才合理,才能做到劳逸结合)

  (2)、 练习二十五第2题:自主看图,说一说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在小组内交流。(使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对自己的爱,激发学生对父母、对家庭的爱)

  2、小小统计员

  (1)统计自己家中每月的生活费支出情况,根据所学知识试着制作成扇形统汁图。

  (2)进行数据分析,为家庭开支的使用提出合理化建议。

【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认位置数学教学设计04-02

初二上册数学教学设计03-31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03-30

《提袋的设计》教学设计04-03

压强教学设计04-06

《匆匆》教学设计04-04

《鲸》教学设计04-04

《氓》教学设计04-04

《阳光》教学设计04-02

《家》教学设计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