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研究透镜》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1
《研究透镜》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光与色彩》中的第三课。本课是在学生已了解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认识透镜对光的折射。它的核心概念是光的折射,而透镜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典型代表,所以教材设计意图是通过研究透镜来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本课在认识两种透镜的基本特点及作用的基础上,通过研究透镜的聚焦和成像特点及制作望远镜等活动,让学生领略神奇的光的折射现象。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引人入胜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接触奇景般迷人的光学世界,感受光的奥秘,对光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探索自然世界的兴趣,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我把教学活动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观察水中铅笔的弯折现象,初步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从而为下面的探究埋好伏笔。
第二部分:研究透镜的形状特点及种类。通过观察、触摸透镜,了解它们构造的不同,由此区别认识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第三部分:研究透镜对光的偏折现象。
包括三个活动:
1、用透镜观察物体。比较凸透镜和凹透镜下物体的放大和缩小情况。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凸透镜有放大作用,而凹透镜则有缩小作用。
2、让阳光穿过透镜。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到:凸透镜可以聚光,而凹透镜则不能。
3、观察透镜成像特点。凸透镜可以使物体在屏上成倒立的像,而凹透镜则不能。
第四部分:拓展应用,自制望远镜。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利用凸透镜做放大、成像、聚光等实验。
2、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特点。
3、尝试制作望远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
2、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3、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
4、了解透镜的应用。
5、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2、制作简易望远镜。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铅笔、凸透镜、凹透镜、纸板
学生准备:老花镜、近视镜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光是怎样行进的?光在行进的过程中,遇到物体会怎么样呢?可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生活中有些物体是透明的,比如水,玻璃。光在行进的过程中遇到的物体是透明的,又会怎样呢?
2、教师演示:把一支铅笔(筷子也行),放入装了大半杯水的烧杯中,观察铅笔的变化,铅笔在什么地方弯曲了你能试着解释原因吗?推测一下。
3、学生尝试解释其中的原因,了解学生关于折射知识的已有水平。
4、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的,但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物体时(这里就是空气和水),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即这里的水面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就叫光的折射。在这里,光的行进路线改变了,也就是发生光的折射现象,所以水中铅笔看着象变弯了。
5、透镜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典型代表,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透镜。
(板书:研究透镜)
【评析】由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入手,通过观察和提问,让学生回忆光的行进和光的反射,自然地提出当光遇到透明的物体时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初步认识光的折射现象,为下面的探究埋下伏笔。学生的`猜测,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
1、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
2、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两块不同的透镜,再加上你们自己准备的放大镜、老花镜和近视镜,现在请同学们通过目测和手摸,仔细观察比较它们的镜片在外形上有什么特点?你能给它们分一分类吗?并试着画出它们的侧面图。
3、学生分组实验、交流、记录。
4、学生汇报,小结:透镜分为两大类,一种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叫凸透镜;一种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镜。
5、教师总结:一般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镜片叫凹透镜。根据生活的需要,透镜会做成不同的样子,只要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都是凸透镜,只要中间薄、边缘厚的都是凹透镜。
(师板书:凸透镜,凹透镜)
【评析】通过学生观察、触摸透镜,了解其构造,认识其区别,准确区分不同透镜类别,为学生进一步研究透镜做好铺垫。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进行学习,使学生明白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三、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1、提问:你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各有什么作用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
4、出示表格:研究现象、凸透镜、凹透镜、镜片形状、是否放大、能否聚光、成像特点
实验1:用透镜观察物体。
实验2:尝试用透镜聚光。
实验3: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
提醒学生:千万不要用凸透镜对着太阳看,以防灼伤眼睛。
5、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6、提问:现在,你知道透镜有哪些作用?大家想一想,为什么透镜会产生这些奇妙的现象呢?
7、师生共同总结:是由于光线经过透镜时发生了偏折的缘故。
8、师:通过以上实验,你能解释老师为什么不让你们用放大镜看太阳吗?戴老花镜呢?
【评析】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做法,是科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蕴含科学道理,要学以致用。
四、拓展活动:制作望远镜
1、谈话:大家见过望远镜吗?它为什么能够看到远处的物体? (引发学生思考)现在把凹透镜和凸透镜放在一起看远处的物体会有什么效果?由此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操作实验,交流。
3、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如何制作望远镜。
4、学生制作望远镜。
5、学生作品交流。
【评析】望远镜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如果学生能够亲自制作一个望远镜,对它的工作原理可能会有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应用,使他们切身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给我们自己所带来的好处。另外,老师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使用望远镜时切忌朝着太阳看,以免灼伤眼睛!
板书设计:
研究透镜
特点、作用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放大、聚光、成像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缩小、散光、不成像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水中吸管的弯折现象,初步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通过观察、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的弯折现象,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
3、使学生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对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2、探究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滴管
学生:每组实验桌上准备凸透镜、凹透镜、近视眼镜、老花眼镜、烧杯(盛水)、塑料片、蜡烛、火柴、纸屏、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喜欢玩水吗?今天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玩玩水,好吗?
2、引导学生做活动:
活动(一):把吸管放入水杯中,观察现象。
活动(二):(教师用滴管在每组塑料片上滴一滴水)把塑料片放在书本上透过水滴看字。
活动(三):把书放在盛水的烧杯后透过烧杯看字。
3、汇报现象、交流。
4、小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5、谈话:你知道什么工具会像刚才的水滴一样把物体放大吗?(引导出放大镜)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像放大镜一样透明的镜子。(板书课题:研究透镜)
二、研究透镜
1、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
?、谈话:同学们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的'作用,那么,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观察桌面上的几种镜片。
?、学生通过看、摸等方法进行感知交流。
?、小结:像放大镜那样,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
像老花镜那样,中间薄,边缘厚的镜片叫凹透镜。
2、探究透镜的作用:
⑴、提问:大家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各有什么作用吗?
⑵、学生猜想、讨论、汇报。
⑶、分组实验验证,填写实验报告单。
实验(一):用透镜观察物体。
实验(二):尝试用透镜聚光。(安全提醒:千万不要用凸透镜对着太阳看,以防灼伤眼睛)
实验(三):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
⑷、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⑸、小结并板书:
有放大作用
凸透镜可以聚光
使物体在纸屏上成倒立的像
有缩小作用
凹透镜 使光发散
不能成像
3、介绍望远镜
三、巩固总结
提问: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研究透镜教学反思10-14
《透镜及其应用》教学反思11-03
拓展课《照明工具的研究》教学设计10-06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11-13
教学设计的设计07-17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11-13
《穷人》的教学设计 穷人教学设计09-25
教学教学设计09-16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09-01
摆的研究的教学反思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