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时间:2024-10-01 23:30:04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1篇

  时光飞逝,时间在慢慢推演,我们的工作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今后更好的工作发展,此时此刻我们需要开始做一个计划。相信大家又在为写计划犯愁了?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1篇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

  坚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力图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课程标准的精神,注重思想品德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好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品德实践中提高道德素质,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从学生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以便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各学科知识的整合,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学习认真、思想纯朴,进取心强。对各文化课学习非常投入,学生的见识面也较广,课外知识也较丰富,上课积极发言,肯动脑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这些条件对完成本册教材的教学都能起到有效的帮助。但是学生年龄小,加上家长对本课程不是非常重视,所以对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参与率不够高。

  三、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册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之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四个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四、全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懂得取长补短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

  2、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关爱,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感受从小爱学习的重要性,能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懂得学习需要耐心和毅力,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培养积极上进的学习生活态度;懂得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要珍惜时间。

  4、懂得社会是个大家庭,不同的职业为社会作出了不同的贡献,各种职业的劳动都是人们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劳动都是光荣的,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工作计划《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能力与方法:

  1、能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欣赏别人的长处,并能自觉主动地学习他人所长,弥补自己所短;学会辨别什么是真正值得学习的;初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能自觉地遵守竞争规则。

  2、借助“家庭树”的形象理清家庭结构;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家人的辛苦操劳,体会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学会关心和体贴家人。

  3、学习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克服自己的惰性,改正不良习惯,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通过采访、调查等活动,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感受各行各业都是生活所需;学会调查、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具有独立购买简单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

  知识目标:

  1、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也都会有自己的不足;懂得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的道理,懂得取长补短能够帮助自己不断进步。

  2、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员,知道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掌握一些待客和做客的基本礼仪。

  3、了解古今中外名人从小勤奋好学的故事;知道“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含义;知道一些勤学、惜时的格言和谚语,使这些含意丰富的箴言,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4、认识生活中的各种职业;掌握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历史,了解“绿色食品”;懂得农业生产、工人生产劳动以及日常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五、全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员,知道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体会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学会关心和体贴家人;掌握一些待客和做客的基本礼仪。

  3、了解一些勤学、惜时的格言和谚语;学习合理安排课余时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难点:

  1、能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欣赏别人的长处,并能自觉主动地学习他人所长,弥补自己所短;

  2、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六、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二 、教学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我们一起成长》·· 6课时

  第二单元 《我的家庭》··· 8课时

  第三单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6课时

  第四单元 《七彩的社会生活》·· 8课时

  机动······ 2课时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一、教材分析

  一、教科书编写的目的及编写指导思想

  1、使学生充分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即以“学会做人”为中心,发展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使自己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帮助教师克服传统教学观念的惯性,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人格发展,从而使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得到有效落实。

  2、使学生成为从社会生活出发实现知识整合的过程。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理、历史、社会、文化等角度)地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以便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3、使学生成为在实践、体验、感悟中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帮助学生掌握体验,感悟建构的学习策略,关注思维过程及其体验,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帮助教师超越,以知识直接传承,思维单一路径为特点的传统教学方式,实现从直接传授转向间接传授,从简单呈现结论转向关注过程体验,从信息单向传输转向多向交流和多元选择的教学策略的转变,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实践体验,感悟中,通过自己的建构实现发展的过程。

  一、教科书的主要特点

  1、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为基本要素整合学习内容。

  2、采用跨学科的编写方式,体现同时学习的原则。

  3、具有充分的活动性,弹性和延展性。

  二、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和体例

  1.教科书的体系结构

  <1>总的框架结构:各大单元下均包若干单元(长单元,短单元结合)。本套教科书所含单元的次序主要以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生活经验为依据,再考虑逻辑次序。因此,每一年级教科书包含从个人到世界的8个单元。

  <3>学习信息的呈现结构:文字、图像、学习活动三个系统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形成生活情景——问题线索——参考信息——行动方案——方法建设(工具使用)的内容呈现结构。

  <2>学习重点:旨在引导学生多问学习的方向和重点。教科书标明“关键词”,明确将要学习的品德与社会的核心概念。

  <4>学习活动:即活动部分,教科书力求形式多样,如角色扮演,辩论,演说,实地参观,调查访问,影片欣赏,展览,竞赛,讨论,小新闻,小评论等,依据教材内容加以设计。

  二、学情分析

  本班有____________个学生,大部分学生思维敏捷,活泼快乐。本人已任教了一学年。对全班每位的个性特点,爱好特长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因而对本册内容的学习不会有困难。再加上我校处于城郊交际处,学生的见识面也较广,课外知识也较丰富,上课积极发言,肯动脑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这些条件对完成本册教材的教学都能起到有效的帮助。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动的取长补短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既不自满也不自卑,善于为别人拥有长处而欣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懂得既要竞争,又要相互合作,才能获得成功。

  2、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关爱,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

  3、感受从小爱学习的重要性,能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懂得学习需要耐心和毅力,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培养积极上进的学习生活态度;懂得时间非常宝贵,要珍惜时间。

  4、懂得社会是个大家庭,不同的职业为社会做出了不同的贡献,各种职业的劳动是光荣的,要珍惜劳动成果,要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二、能力目标

  1、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缺点,欣赏别人的长处,并能自觉地主动地学习他人的成长,初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能自觉的遵守竞争意识。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临近期末,我希望对一学期以来的教学内容进行一次梳理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同学指导与评价,特制定本学科期末复习计划:

  首先,需要明确本学期究竟学习了哪些内容,才干给同学进行有效的整理与复习,争取用两节课的时间对本学期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协助同学整理,以便有计划的复习。

  品德与社会课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传授知识,它重在情感体验、道德认识和正确的合乎社会规范的言行。所以,思想品德教育胜利与否关键看同学的'言行。在复习阶段,我将采用联系实际的方法,切忌空谈大道理,将学校生活中一个个鲜活的事例通过讲述以和同学的再现等形式出现于复习课上,组织他们展开讨论与评价,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学会道德判断。这学期,我们还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期末复习阶段,将通过回顾这些有意义的活动,加深同学的认识。在回顾这些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同学谈自身的切身体会,从而生发成各单元的道德要求,以激发情感、指导言行。

  临近期末,必需做到专时专用,努力上好每一节复习课,力争使我的思品课成为小朋友们乐于上并且有益于他们健康生长的课。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4

  一、目标要求

  1、通过“说说我自己”的学习,引导学生对自己能够有一个比较初步的正确的认识。正确对待自己的兴趣爱好,建立自己的信心,做事情能够持之以恒。

  2、通过“我与家庭”,的学习,主要让学生认识自己生活的家庭成员,引导他们尊重家长,与家庭成员搞好关系。要经常与家长沟通,要和邻里和睦相处,搞好关系,要注意保护自己。做一个聪明让人喜爱的孩子。

  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3、通过“我们的学校生活”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了解有关学校的学习常识与规则,使他们具有一定的集体观念,礼让精神,互助精神,引导学生尊敬师长,关心集体,爱护同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1、调动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生活,适应社会,为他们逐步具备参与现代生活的能力,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2、通过学习、实践体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念,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进行创造的潜能。

  3、将品德、行为规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主题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社会性获得良好发展。

  三、教学难点

  注意教材内容和多种教学活动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说说我自己

  1.认识我自己2课时

  2.我的兴趣特长2课时

  3.爱护自己的名誉2课时

  4我在进步1课时

  第二单元我与家庭

  1.家庭的亲情2课时

  2.我是家庭的一员2课时

  3.与家人说说心里话2课时

  4.我和邻居2课时

  5.居家的安全与保护2课时

  6.“护蛋”行动1课时

  第三单元我们的学校生活

  1.我和同学2课时

  2.我们敬爱的老师2课时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课时

  4.我们的班集体2课时

  期末复习、考试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5

  一、 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内容。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每个单元所涵盖的课文内容表现为一组完整的经验和一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单元中的每一课又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三年级下册共安排了四个单元主题,即:“我会保护自己”“我尝试自主学习”“我和我的朋友”“我们生活在一起”。这四个主题将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这些主题与内容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教学总目标:

  1.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家庭、学校、社区的初步认识,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3.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4.培养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三、教学重点: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近感。教学中应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 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的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五、 教学措施

  1.利用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各种有趣的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体现“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6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全体学生都活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学校生活充满激情,对各科文化课学习非常投入。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知识面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开展积极有益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2、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本人从事小学教学已20多年,并且不断学习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本学期,我将深入研究我们教学实施细则,加强对学生预习方法和限时作业的研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教材情况分析

  1、本册教材内容、结构及特点

  1.教材特点:

  (一)联系生活,“主题”呈现,“引导”先行。

  本教材内容以主题的形式呈现,主题的确定充分尊重学生的社会生活需要和已有生活经验。主题是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内容,每一主题都内在地体现不同的设计维度,达到内容维度的整合。

  (二)地方特色,整体视野,渗透文化熏陶

  本教材兼顾城市和农村社会背景,让不同生活背景下的小学生对整个社会生活有比较广泛的了解。

  (三)突出主体,注重活动

  强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实践,注重综合学习和活动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展。

  2.本册教材内容结构及特点:

  1教材特征描述

  具体地讲,本册教材材力显现这样一些特征:

  (1)教材以学生遭遇或可能遭遇的生活事件为基本内容,为学生感知生活亲近社会提供的情境和空间。

  (2)教材通过展现典范事件的过程,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的背景事件、经历和问题中自主探究,自主构建。

  (3)教材顺应学生不断开放和逐步发展的视野,力求课程固有的学科规律,情感态度以及人之的变化规律在螺旋上升中达到契合。

  2教材的功能建构

  (1)综合性

  以学生的社会生活、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础,进行教材开发。教材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如时间、空间、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社会活动。

  (2)经验性

  人的经验是在充满暗示的'社会生活中,在面对事件并作出自主选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经验需在特定的关系中构成学生丰富而变化的生活。

  (4)开放性

  教学内容、教学时空的全面开放,把握学生社会生活的背景或生活领域,展示家庭、学校、社区和家乡、祖国、世界的联系,学校不局限于课堂,开放性将品德学科充满生机与活力。

  2、本册教材各单元特点

  第一单元幸福的摇篮

  《幸福的摇篮》是三年级的第一单元,前接“品德与生活”,后续四个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起点。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也是人的良好道德和社会性品质发展的起点。家庭的亲情,父母的疼爱,学生虽然或多或少地知道了一些。但是,他们并不一定能感受到父母因为自己所付出的心血。培养学生心中有父母,体谅父母的辛苦,把关心、孝敬父母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看成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对落实“我在成长”中的过程目标十分关键。

  第二单元我爱我的学校

  《我爱我的学校》从绘制上学路线图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学校的组织机构,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品味同学间醇美的情谊,感受老师们怎样辛勤地工作,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学校这个社会群体。从学校的变化为切入点,继续学习一些调查的方法。通过师生共同发现学校真实的变化、促进学校发展与变化、畅想学校未来等,增强学生对学校的亲切感,

  第三单元成长的足迹

  《成长的足迹》是“我在成长”这一内容标准下的单元主体。第八课《给自己颁奖》是第三单元是“成长的足迹”中的第一课,“给自己颁奖”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树立自信心。

  第四单元做个文明小公民

  《做个文明小公民》从学生身边的公共设施、公共秩序和公共场合中的安全问题等方面入手,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探究、体验、调查、设计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公共设施为人们提供的便利,从而激发学生爱护公共设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的意识。

  3、本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把握学生与自然、学生与他人和社会、学生与自我、学生与文化的关系,是联系学生生活并把学生关系中的人必须把握基本关系。

  2、把握学生社会生活的背景或生活领域,并注重在不同年级侧重不同的生活领域,由低到高逐步深化。

  难点:

  1、牢牢把握学生社会生活不同领域中的基本要素,体现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具体发展目标。

  2、通过设计认识、理解、体验、感悟、探究、反思、实践及渗透信息技术教育等学习活动方式,拓展空间

  3、学习本册教材基础及要达到的要求

  本教材把握品德与行为规范和社会性发展两个基本点,注重品行养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整合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不同维度的目标,促进学生品行与社会品质的发展,增强学生现代社会生活能力。

  强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实践,多种学习活动方式,注重综合学习和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

  三、教学目标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

  (2)、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心家庭生活,分担家务,有一定的责任感,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地开支,勤俭节约。

  (3)、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增强对学校的亲切感,尊敬老师,尊重学校工作人员的劳动,感受与同学间的友爱之情,学会与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助。

  (4)、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学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宽容待人。

  (5)、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爱惜自己的名誉,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6)、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学会尊敬他人。

  (7)、观察本地交通秩序现状、交通常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交通安全。

  (8)、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9)、体验公共设施给人们带来的方便,爱护公共设施,做到人人有责。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7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全体学生都活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学校生活充满激情,对各科文化课学习非常投入。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知识面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开展积极有益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二、教材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本册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之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四个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

  三、总目标要求:

  1、发展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形成自我认同、自我悦纳的态度,积极进行自我概念与人格的建构。

  2、通过这个年龄段同学之间经常发生的各种活生生的事例,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展理解,体谅他人的社会认知能力和情感倾向。

  3、肯定自己和班上每个同学都有学得好的经验,体验和共享学习成功的喜悦;知道成功的学习与个人多种良好素质的关系;获得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做学习小主人的经验与体会;体验时间的宝贵,逐步养成控制自己,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懂得学习不仅仅是学校中的学习,学会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做事进行学习,学习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初步养成多问、多想的思维习惯。

  5、感知各类社会性活动中存在规则,初步体会规则的双重作用,经验规则的制定与修改过程,初步树立公民意识与民主观念。

  6、知道常见的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的意义,懂得不遵守交通法规会给自己、家人、他人和公众带来伤害,树立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注意安全,平安回家。

  7、学习日常生活中安全使用水、电、火、煤气等的意识,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远离危险,珍爱生命,健康安全地成长。

  8、提高分辨能力,不上当受骗,遇事多动脑筋,学会自护自救。不迷恋游戏厅、网吧,不进入对儿童有危险、有伤害的场所,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9、懂得“我”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结构),初步理解什么是家庭,懂得尊敬父母长辈的一些礼节。

  10、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学会关心和了解父母,以恰当的方式孝敬父母长辈。

  11、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长辈)的养育。

  12、了解家庭的发展变化,知道家庭重要的日记和事件,感受家庭的传统与价值,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进度安排表

  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计十三课。课时安排为每周两课时,每课时40分钟。教学进度为每课时一课,并在每单元布置进行调查、活动等,在一单元学习内容完成后,安排一课时进行调查、活动等的小结,完成教材上的练习。

  第一单元:家庭学校和社区

  1、我爱我的家(2课时)

  2、我们的学校(2课时)

  3、我生活的社区(2课时)

  第二单元:我在学习中长大

  1、我学会了(2课时)

  2、向“谁”(2课时)

  3、做学习的主人(2课时)

  4、大家都在学(2课时)

  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

  1、则在哪里(2课时)

  2、规则有什么用(2课时

  3、我们给自己定规则(2课时)

  第四单元:我的角色与责任

  1、我是谁(2课时)

  2、我的责任(2课时)

  3、我能做好(2课时)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8

  一、新课程标准要求

  1、《品德与社会》的内容标准由6个主题构成,即: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走近世界。这种主题式框架是各国设计综合课时常采用的,也被称为“同心圆扩大”的框架。

  2、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多样的教学活动,既将学生的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同时也将形成新的经验作为学习的目标。

  3、按照综合主题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为体现课程的综合性,有机整合各门课程内容的构建思路,内容标准的各部分和各条均不是按照学科体系和知识点呈现的。每一条标准中,都尽可能地体现出知识学习,情感态度和行为能力养成融为一体的课程理念。

  4、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的意义。只有根据具体的学生背景、区域、学校特点和条件,将多种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5、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思想。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内容标准基本上采用了主体表述的方式,并以行为化的表述呈现。

  二、教材设计思路

  1、以儿童与自我、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展开,每一个人都在与自我、自然和社会的互动中谋求成长和发展,自我、自然和社会在每一个人身上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三对关系。其核心是儿童,侧重与儿童发展的课程设计则关注儿童的身心特征,设计出的课程符合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充分贯彻了儿童设计课程的理念。

  2、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设计的健康安全地生活,积极愉快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品德与社会是集思品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和科学教育于一身的课程,这四种教育需要在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中有明确而具体的反映。健康安全地生活侧重反映了生活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侧重反映了社会教育和品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侧重地反映了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三、教学理念及建议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四)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五)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教学活动设计

  我在成长:

  1、开展“把各种有趣的一分钟记录下来,说说自己的感想”等活动。设计自己的学习时间表。

  2、结合实例,举行把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收入自己的锦囊的活动。

  3、试着每天把自己的新发现记下来。

  4、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

  我与家庭:

  1、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选择一些自己可以承担的家务劳动,坚持去做。

  2、学会认识安全标志,保护自己。

  3、模拟情境,和同学、老师一起演习生活中遇到过危险时应该怎样自护自救。看谁反应快,办法多。

  4、建立自己的安全卡。

  我与同学:

  1、为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和最喜欢的朋友设计小卡片,向他表达你的情谊。

  2、可以讲述同学们互相关心的事例和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针对同学中常出现的磨擦和冲突,设置情景,讨论解决的办法。

  3、把你和朋友之间难忘的事情记录下来,把你们的纪念物收藏起来,让友情的芳香留在你们的记忆里。

  我的家乡:

  1、想办法解开这些谜,找到这些“看不见的手”,了解他们是怎样工作的。

  2、帮助铅笔和米粒找到“妈妈”,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说说找妈妈的感想。

  3、家乡的打工者带着技术、资金回来了,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打算,试着说说你的想法。给在外地打工的亲人写一封信。

  4、采访身边的打工者,写下自己的采访记录。

  5、寻找身边的做出了一定成绩的人物,了解他们的事迹,自己制作一张“状元榜”。

  我与社会: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了解各民族的饮食习惯和特色食品。

  2、选择你喜欢的可行的方式收集资料,了解各民族的服饰特点。

  3、了解一些民族的传统节日、特别的庆祝方式和来历,把收集的资料与大家一起交流。

  五、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一)评价方式: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二)本课程倡导的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2、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3、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4、学生互评。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5、作品评价。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

  6、个案分析。教师针对某一学生学习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它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

  六、课时安排

  1我学习,我快乐10课时

  2家庭因我更美丽()课时

  3共享友爱阳光()课时

  4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课时

  5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课时

  共计:()课时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9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会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共设计了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来自社会的'爱)。

  这四个单元教育主题是:第一单元主要是在爱的阳光下;第二单元主要是我们共欢乐;第三单元主要是生活不能没有他们;第四单元主要是寻路和行路。

  三、教材重点难点

  “寻路和行路”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安全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校外探路出发,激发学生对出行有很大的学问认识,最后落实到保护自己的安全教育。

  四、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家人爱的关怀下,懂得爸爸、妈妈的艰辛,以达到关爱社会。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理解感谢他人。

  4、初步了解个人外出要注意些什么,初步学看平面图,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懂得爱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六、教学进度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0

  一、教学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学科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主要内容:

  1、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加深对共产党的热爱。

  2、了解交通发展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

  3、要学生明白,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以及它所带来的生活的变化,这些虽然学生并不注意,但是确确实实能感受得到的。

  4、了解我国的经济开放的政策、历程,以及现在世界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些国际组织。

  三、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有着非常强的社会性。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逐步扩大学生的生活领域,结合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组织教学内容。它的综合性非常强。涉及的教学内容的要素是综合的,涉及的社会领域是复杂的,交叉的。同样的内容后续年段重复出现,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1)学会为别人着想,与邻居和睦相处。

  (2)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3)从小养成合理、文明消费的习惯。

  四、学生情况分析

  中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三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五、教学措施:

  (一)、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朗及其合作者认为: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背景”大部分是指实际生活或者模拟的实际生活。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好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二)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品社课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把社会生活化,把社会知识实际化,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社会与生活紧密联系,还使学生应用社会中学到得知识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1

  一、教学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学科总目标是促进同学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同学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主要内容:

  1、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绩,加深对共产党的热爱。

  2、了解交通发展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

  3、要同学明白,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以和它所带来的生活的变化,这些虽然同学并不注意,但是确确实实能感受得到的。

  4、了解我国的`经济开放的政策、历程,以和现在世界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些国际组织。

  三、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有着非常强的社会性。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逐步扩大同学的生活领域,结合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组织教学内容。它的综合性非常强。涉和的教学内容的要素是综合的,涉和的社会领域是复杂的,交叉的。同样的内容后续年段重复出现,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同学情况分析

  高年级是小同学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五年级同学,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时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局部同学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四、措施:

  (一)、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朗和其合作者认为: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同学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背景”大局部是指实际生活或者模拟的实际生活。小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溢好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用同学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同学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身手。

  (二)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品社课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同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把社会生活化,把社会知识实际化,不只使同学体会到社会与生活紧密联系,还使同学应用社会中学到得知识去观察、分析实际社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五、教学进度:

  周次 课文 课时 备注

  1 从四大发明说起 2

  2、 圆明园在哭泣 2

  3、 悲愤的吼声 2

  4、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

  5、 春天的故事 2

  6、 期中检查,检查反馈 2

  7、 走进新时代 2

  8 高峡出平湖 2

  9 西部大开发 2

  10 日新月异的交通 2

  11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

  12 国际组织 2

  13 期末复习 2

  14 期末检查 2

  15 检查反馈 2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0-16

小学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9-14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4-04

小学品德与社会评语06-17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0篇01-08

小学品德教学计划03-14

《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01-26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3-10

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