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时间:2024-09-12 23:45:18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写一份计划,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准备吧!什么样的计划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1

  一 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二、基本情况分析

  1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 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 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本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三、拟用的教学方法

  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8、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五、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进度表

  周 日期 教学内容 节

  1 3.1——3.5 1课,2课 2

  2 3.8——3.123课,4课 2

  3 3.15——3.19 5课,6课 2

  4 3.22——3.26 7课8课 2

  5 3.29——4.2 月考 2

  6 4.5——4.9 9课,10课 2

  7 4.12——4.16 11课,12课 2

  8 4.19——4.23 复习 2

  9 4.26——4.30 期中考试 2

  10 5.3——5.7 13课,14课 2

  11 5.10——5.14 15课,16课 2

  12 5.17——5.21. 17课,18课2

  13 5.24——5.28 月考 2

  14 5.31——6.4 19课,20课 2

  15 6.7——6.11 21课,22课 2

  16 6.14——6.18 期末复习 2

  17 6.21——6.25 期末复习 2

  18 6.28——7.2 期末考试 2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2

  一、教学目标:

  历史教学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向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尤其是以发展规律教育,教会初入中学的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潜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潜力、识图、读史料的分析潜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隋朝到清朝初期为主要的历史发展线索。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资料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资料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三、学生基本状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本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有必须的学习动力。但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跟不上教学进度的较多。同时由于教材资料比上学期繁多,对于理解、分析潜力较弱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会有必须的难度。

  四、教学方法和措施:

  1 、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目的、步骤,抓住教材的重点。课堂上体现因材施教,力争使每个学生各尽所能、各有所获,尽全力的开启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参与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力求知识趣味化,使学生爱学习,提高45 分钟的利用效率。

  2 、在教学过程中,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传授知识。在讲授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纵横比较,穿针引线,使整个历史发展状况显得脉络清楚,思路清晰。并在课堂上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为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

  3、加强素质教育理念和德育渗透,坚持“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原则,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促进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职责感、使命感,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以及对社会的了解及适应潜力。

  4 、关心、爱护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个性是要进一步提高对学困生的关注。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和作用,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用心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五、教学进度表: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教学进度表

  第 1 周 隋唐时期 第 1—3 课

  第 2 周 第 4 课,第 5 课

  第 3 周 第一单元复习检测、第一单元讲评

  第 4 周 辽宋夏金元时期 第 6—7 课

  第 5 周 第 8 课 第 9 课

  第 6 周 第 10—12 课

  第 7 周 第 13 课 机动

  第 8 周 第二单元复习检测、第三单元讲评

  第 9 周 复习

  第 10 周 期中考试

  第 11 周 明清时期 第 14 课第 15 课

  第 12 周 第 16—18 课

  第 13 周 第 19—21 课

  第 14 周 第 22 课 机动

  第 15 周 第二单元复习检测

  第 16 周 第三单元讲评

  第 17 周 总复习

  第 18 周 期末复习

  第 19 周 期末工作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3

  一、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

  五、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

  集体研究本学期工作计划

  第二周

  备课:1课:祖国境内远古居民;2课:原的始农耕生活

  第三周

  备课:3课:华夏之祖;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第四周

  备课: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五周

  备课:大变革的时代;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第六周

  国庆节放假

  第七周

  备课: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10课:秦王扫六合

  第八周

  备课:11课:“伐无道,诛暴秦”,复习

  第九周

  讨论段考复习方案

  第十周

  组织段考测试工作

  第十一周

  分析研究段考试卷,统一答案,进行试卷分析

  第十二周

  备课:12课大一统的汉朝;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十三周

  备课: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和战;15课:汉通西域

  第十四周

  备课:16、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二)

  第十五周

  备课:组织单元测试,讲解试卷

  第十六周

  备课:18课:三国鼎立;19课:江南地区开发

  第十七周

  备课:20课:北方民融合;21课:承上启下的南北朝文化

  第十八周

  备课:22课:承上启下的南北朝文化;

  第十九周

  测试工作

  第二十周

  讲评试卷、期末考试复习

  第二十一周

  期末考试复习

  第二十二周

  组织期末考试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4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查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二、教材分析

  1、教学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学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三、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第二、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1、目标统一,准确,

  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三、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动脑筋、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四、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五、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六、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进度

  新教材初一历史第一册总共有22课,其中新课讲授占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四个课时。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备注

  第一周

  9月1日—9月6日

  1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2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二周

  9月7日—9月13日

  3华夏之祖单元复习检测

  第三周

  9月14日—9月20日

  4夏、商、西周的兴亡5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四周

  9月21日—9月27日

  6春秋战国的分争7大变革的时代

  第五周

  9月28日—10月4日

  8中华文化的勃兴(1)9中华文化的`勃兴

  第六周

  10月5日—10月11日

  单元复习检测

  第七周

  10月12日—10月18日

  10“秦王扫六合”11“伐无道,诛暴秦”

  第八周

  10月19日—10月25日

  复习第一单元

  复习第二单元

  第九周

  10月26日—11月1日

  综合复习

  第十周

  11月2日—11月8日

  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

  11月9日—11月15日

  12大一统的汉朝13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十二周

  11月16日—11月22日

  14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15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十三周

  11月23日—11月29日

  16昌盛的秦汉文化(1)17昌盛的秦汉文化(2)

  第十四周

  11月30日—12月6日

  18三国鼎立19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十五周

  12月7日—12月13日

  20北方民族的大融合21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第十六周

  12月14日—12月20日

  22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2)第四单元复习

  第十七周

  12月21日—12月27日

  第四单元检测

  第十八周

  12月28日—1月3日

  总结复习第一、二单元

  第十九周

  1月4日—1月10日

  复习第三单元总结复习第四单元

  第二十周

  1月11日—15日

  期末考试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5

  一、基本情况:

  通过七年级上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识图以及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也有一少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知识还没有形成系统,读图、识图的能力欠缺,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我将本着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开展本学期教学工作,在新的学期里希望扬长避短,深入学生,力争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二、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五步四环节”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三、教学目标:

  教完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具备必要的基本技能,对我们所处的世界有一个明晰的了解。使学生知道世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地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四、本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本章主要内容是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学习并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人口等知识。第七章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并掌握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的有关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文、经济等。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本章主要是学习并掌握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澳大利亚等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气候、经济文化等。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并掌握美国和巴西的有关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文、经济等。第十章极地地区,本章主要是学习并掌握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气候等。

  五、教学措施:

  1、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学会读图、填图、绘图,从客观上了解地理单元的知识。充分利用地图册来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进行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数据的强化记忆,对地理知识进行必要的储备。同时,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穿插回忆上学期的世界地理基本知识,让学生对世界地理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也为他们今后地理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4、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心社会,关心时事的自觉性。收看《新闻联播》,

  《世界之窗》等节目,并让时事走进课堂,以增进学生对世界了解。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初中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从帮助落脚,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6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初一历史备课组将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健康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美好未来,一切为了学校健康、和谐发展"的清泉教育理念,构建和谐民主的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全面提升我组的教学水平.教学中我组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除利用教材之外,更多的挖掘课程资源,使历史教学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改变为考而学的传统观念,学会善于用唯物历史观的深邃眼光来审视现实问题,能够不断的从历史这面镜子里,获取对现实问题的深刻认识与启悟.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经历了一个跨越,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培养,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找到适合初中生的.学习方法.现对学生情况分析如下:

  1.初中和小学的课程开设和教学重点上有所区别,学生的学习方法在短时间内很难转变.

  2.学生大多都存在同一问题,就是字词掌握较差,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课外知识面狭窄,没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所以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较差.

  三、工作目标

  1、备课组全体教师认真抓好教学常规工作,落实历史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优化教学方法,教学中做到减负与高效结合,全力打造高效课堂,创设思辩性的历史课堂.让历史变成学生喜爱的科目.

  2、加强备课组教研功能,形成浓厚的教研气氛,让每位老师都收获丰富.加强备课活动,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新的《课程标准》,结合历史教学实践,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3、认真开展教学工作,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时,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兴趣为重点,着眼于教师和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有目的、有计划地继续做好课改工作,努力优化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堂的效率.力争在区统考中取得好成绩.

  4、抓学生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四、具体措施与要求

  (一)备课

  每周集体备课一次,充分发挥备课组力量,加强集体备课.每周周二第二节课为集体备课时间,分析教材、讨论教学中发现的问题,集众人之力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交流教学心得,及时反思.深入分析教材,注重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的解剖,制定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和措施.

  做到四统一,我们备课组按照学校要求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重点、难点,统一练习,统一单元测试,组内教师认真备课、备教材,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二)教学

  1、加强课堂管理力度,坚持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2、抓好双基,落实好读图识图填图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继续抓好学法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4、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尽量做到作业当堂消化.

  5、每课写好教学反思,记录下自己的点滴进步、不足与改进措施,不断完善自身,成为真正的"学习反思型"教师.

  6、做好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三)教研

  1、根据学校的工作要求,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以提高自身的教科研能力,为今后发展做好基础工作.

  2、为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积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以解决平时教育科研理论不足的实际问题.

  3、根据教研组的安排,积极听课评课,提倡相互听课.每个老师都上一节公开课.

  五、备课安排:

  时间

  内容

  主备

  第一学月

  导入课

  陈世文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陈世文

  原始的农耕生活

  陈世文

  华夏之祖

  陈世文

  夏商西周的兴亡

  陈世文

  灿烂的青铜文明

  陈世文

  春秋战国的纷争

  陈世文

  大变革的时代

  陈世文

  第二学月

  中华文化的勃兴1

  潘桂银

  中华文化的勃兴2

  潘桂银

  第一二单元知识回顾

  潘桂银

  单元测试

  潘桂银

  公元纪年法

  潘桂银

  秦王扫六合

  潘桂银

  伐无道诛暴秦

  潘桂银

  大一统的汉朝

  潘桂银

  第三学月

  期中复习

  陈世文

  期中检测试卷分析

  陈世文

  两汉经济的发展

  陈明兰

  匈奴的兴起及与两汉的和战

  陈明兰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陈明兰

  昌盛的秦汉文化

  陈明兰

  三国鼎立

  陈明兰

  第四学月

  江南地区的开发

  陈明兰

  北方民族大融合

  陈明兰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陈明兰

  期终总复习

  陈世文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7

  新学期的工作开始了,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本学期的特点,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使学生的学会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回顾上学期的学习,一部分学生的历史基础打的不好,这些学生平时看书太少,书的内容不熟悉,导致学习成绩不高。所以本学期要很抓学生的基础知识,指导学习方法,特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一、认真贯彻历史课程基本理念:

  初中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教师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努力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形成崇尚科学、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国际意识。

  二、教学主要内容:

  本学期学习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主要讲述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三、四、五阶段,即封建社会的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在中国历史中占重要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本册主要重点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发展。

  难点是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掌握和对各个历史时期的难点的理解,以及对教材的通读。

  四、现状分析:

  七年级有四个班的学生,面对考试的课程,还没适应过来,给学习带来一定困难,但从一个学期的学习来看,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上课能积极回答问题,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还有一部分学生态度消极,不愿学历史,课上不积极,分析理解能力差,加上平时不太看书,考试成绩不理想。

  五、教学措施:

  1、先是要高质量的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要坚持基础性和科学性原则,准确传授基础知识,切实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2、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只有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才能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坚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优化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参与意识,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主动的探索中获得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课堂教学坚持整体性原则,教学过程中始终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的全面整合,使学生全面发展,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和实践。寻求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

  4、教学语言规范,精神振奋,按时上下课,关心学生,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乐意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计算历史年代,阅读历史教课书及有关的历史读物;识别和运用与教学有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搜集和整理与历史学习相关的材料;叙述重要的历史事实;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分析和评论重要的历史问题等。

  5、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里特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启发学生对历史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减轻学生的负担。

  6、合理利用有效的远程教育资源和多媒体教室的优势,多上一些学生有趣的课。布置有效的作业,是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教师发现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做到及时批改和反馈。查缺补漏。

  六、辅导:

  辅导以学习上的优生和暂时的学困生为主,即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重视知识的查缺补漏和学法上的指导,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及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意志、习惯和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辅导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那些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帮助他们发展特点,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培养其创新能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多方面关心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研课题及方案:

  本学期以新课改为中心,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成绩为目的。继续用上学期的教研课题是:灵活处理教材,实现实用性与学习的兴趣性有机统一。

  为更好完成教学任务,把课堂作这教学的中心,总结经验,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优化课堂教学,以提高效率,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成绩。改变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尖子生轻差生的错误倾向,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并能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健康个性的发展。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8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前五名。

  三、基本情况分析

  1 、学生情况分析

  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 、教材分析

  本书分为三个单元,叙述我国隋唐至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其中标有星号的内容,供各地的学校选用。前两个单元后各设一节活动课,第三单元后设两节活动课。

  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第三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八年级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四、教学模式:

  预习+展示+反馈

  五、拟用的教学方法

  2、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习小组为单位)

  3、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注重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和启发性。精讲多练。

  3、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注重反馈,以单元为单位认真组织检测,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5、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七、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八、教学设想

  1、做好导学过程。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放大学生的优点,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尝试开展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9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教材分析: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以及“畅想天地”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

  本学年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1、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教师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作为课堂训练,从而改进评估教学;3、组织学习某一历史人物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问题的能力;4、教导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点。切忌死记硬背;5、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

  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周 次

  具 体 计 划

  第1周(2.14-2.19)

  期末试卷讲评.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第2周(2.2-2.26)

  第2课“贞观之治”;第3课“开元盛世”

  第3周(2.27-3.5)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第5课“各同为一家”

  第4周(3.6-3.12)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第5周(3.13-3.19)

  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第一单元测验

  第6周(3.2-3.26)

  第一单元讲评;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第7周(3.27-4.2)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第8周(4.3-4.9)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期中复习1-4课

  第9周(4.1-4.16)

  复习5-8课

  第10周(4.17-4.23)

  复习9-12课

  第11周(4.24-4.3)

  期中考试

  第12周(5.1-5.7)

  期中试卷讲评;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第13周(5.8-5.14)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第二单元测验

  第14周(5.15-5.21)

  试卷讲评;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5周(5.22-5.28)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第16周(5.29-6.4)

  第18课抗击沙俄;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第17周(6.5-6.11)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第18周(6.12-6.18)

  第21、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第19周(6.19-6.25)

  期末复习

  第20周(6.26-7.2)

  期末复习,期末考试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10

  根据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结合学校工作要求及学期、学生具体情况制定本计划:

  一、学生情况

  从上期平时学习和期末考试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好,学习习惯也还过得去,主要表现在上课基本都能专心听讲,课后及时完成作业。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做作业马虎,并且做完作业后不喜欢检查,甚至丧失学习兴趣,特别是不愿及时复习记忆掌握基础知识等。

  二、教材分析

  这一学期七年级历史下册选用的是人教版20xx年部编最新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三个单元,叙述从隋朝到清朝(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共21课。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5课);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13课);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第14-第21课)。另外,增加了一节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共需34课时(其中新课讲授占20个课时,活动课占1课时,单元复习占3个课时,期中复习占2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4个课时,其余为考试检测试卷分析)。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有很大的提高。

  四、重难点及措施

  重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措施: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2、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

  3、督促学生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4、落实好培优补差工作。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起止页数

  1

  第1课时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5

  2

  第2课时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3课时 第3 课 盛唐气象

  6-18

  3

  第4 课时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5课时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8-26

  4

  第6课时 隋唐时期单元复习

  第7课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27-32

  5

  第8课时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9课时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33-40

  6

  第10课时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11课时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41-50

  7

  第12课时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第13课时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51-58

  8

  第14课时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第15课时 宋元时期单元复习

  59-64

  9

  第16课时 期中复习

  第17课时 期中复习

  10

  第18课时 期中考试

  第19课时 试卷讲评、分析

  11

  第20课时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第21课时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65-75

  12

  第22课时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23课时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76-87

  13

  第24课时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25课时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88-98

  14

  第26课时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27课时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99-110

  15

  第28课时 明清时期单元复习?

  第29课时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111-114

  16

  第30课时 期末复习

  第31课时 期末复习

  17

  第32课时 期末复习

  第33课时 期末复习

  18

  第34课时 期末考试

  以上计划如遇学校工作变化可再做调整。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11

  一、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

  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了“历史小故事”,梳理基本线索。书中还设计了一些探究习题以及“自由阅读卡”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增长历史知识。

  五、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

  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六、教学进度安排:

  初一《历史》课程设置为2课时/周,全学期约40课时,现将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12

  活动目的:

  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通过不同形式,从不同角度来表现佛教和道教,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锻炼合作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兴趣。欣赏秦始皇陵兵马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让学生在玩中学,从中去感受、体验劳动创造的艰辛和喜悦。

  活动准备:

  1.教师从网上下载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用PowerPoint制成教学课件。

  2.上网查阅资料,编写宗教与邪教的区别、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等资料。

  3.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组,要求每组同学根据对佛教和道教的不同理解,确定表现形式。并收集有关宗教、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读物、图集、仿制品等。

  4.教师向学生说明活动内容,学生按要求制作道具,并准备所需的材料等。

  5.教师查阅的主要参考书及网站: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文化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活动步骤:

  1.学生分成小组积极准备。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讨论确定本组表现方式。

  2.在课堂展示中,每组同学用不同形式表现佛教和道教,争取组内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由于时间关系,选择2—3组同学当堂展示,其余组的活动可留到每节课前3—5分钟完成。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从各组不同的表现方式中,更全面地掌握课本知识,并且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欣赏秦始皇陵兵马涌的图片、仿制品等。

  5.学生自由表达看后自己最大的震撼。

  6.动手做一做小陶俑。

  活动过程:

  同学们确定的表现形式各具风格,有的从雕塑、壁画的艺术成就上来展示,有的通过介绍佛教道教名山,有的从佛教和道教不同的建筑风格来体现,还有……

  首先登台展示的这组同学阵容庞大,全组成员一起上台。首先是一位同学把他们绘制的佛教传入中国路线图贴到黑板上,另一位同学介绍佛教诞生于古印度,阿育王时期向周围国家传播,西汉时从西域等地沿着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来到我国中原地区。接着两位女同学把经过精心挑选,用毛笔写的两首古诗贴到黑板上,如下:

  《枫桥夜泊》 《江南春绝句》

  张继 杜牧

  月落乌啼霜满天, 千里莺啼绿映红,

  江枫渔火对愁眠, 水村山郭酒旗风。

  姑苏城外寒山寺,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多少楼台烟雨中。

  全班同学齐读后,台上的一位同学问“从这两首诗中,你能谈谈学到哪些与佛教有关的知识吗?”有的说能看出南朝的寺院很多,说明当时统治阶级重视佛教。有的说知道了南京最著名的寒山寺,由此可见寺院是佛教的建筑特点等。然后是一位手拿一幅自绘“老子”画像的同学走上前,旁边一个同学为大家介绍道教起源于中国,“老子”是道教的教主,人称“太上老君”。最后是一个同学模仿道士炼丹,一边炼丹一边把炼好的丹丸放到嘴里,同学们被他的滑稽样逗得开怀大笑,另一个同学在热烈的'气氛中讲述了道教方士在炼制丹药过程中发明火药的小故事。在表演中,同学们积极展现自己所知道的,在欣赏时,同学们轻松了解自己不知道的。

  在课堂展示中,赢得掌声最多的是其中一组同学表演的短剧《猜一猜》。最先上场的是两位脖子上挂着自制佛珠的男同学,其中一位双手合掌,口中念念有词,另一位双腿一盘,竟然坐在地上,手中敲着泥塑的木鱼,口中模仿敲击木鱼的声音,在笑声和掌声中,摇头晃脑地走下来。接着两位挽着发鬓的女同学,手拿拂尘飘然而过,后面是两位在胸前画着十字,口中念着“上帝保佑”的小基督教徒从两边徐徐走到同学们中间,最后上来两位裹着教室窗帘的白衣天使,头戴一顶纸糊的白色小帽,双手掌心向上,行了一个跪拜大礼。同学们掌声不断,爆发出阵阵开心的笑声。在欢笑声中小组长请同学们猜一猜刚才表演的四幕分别代表哪一支宗教。

  然后同学们一起欣赏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仿制品,拿出自己准备的材料:泥土、橡皮泥、白萝卜、土豆、刻刀等,大胆去尝试,捏一个或雕一个小陶俑。同学们兴趣高昂,各展其能。有的把一块黄泥反复揉捏,然后分成两部分,先用一点做陶俑的头,另一块做身体。有的把萝卜去皮后,先雕出陶俑的大致模样,再精心去雕塑面容和姿态。短短十分钟,一块块普通的黄泥,一个个萝卜、土豆,在他们的小手中变成一个个小陶俑。

  学生天地:

  1.每组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适当的分工,准备简单道具:用打盼籽或红豆等材料申在一起制成佛珠,用白纸糊成小帽,用白色窗帘制成长袍,用一条条细细的白纸和木棍制成拂尘。

  2.学生绘制佛教传入路线图和八卦图,还有与佛教和道教有关的画等。收集与佛教、道教有关的诗和用语等。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13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根据课改精神,以全面推进尝试新教育教学方法为指导,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

  本学期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史,了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的线索;能够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会社会调查的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历史问题。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历史,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四、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本学期初中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21课。单元复习占4课时,期中复习占2课时,期末总复习占4课时。

  3、教材重点、难点: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五、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14

  一、学期简析

  1、教学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学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查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与课标要

  求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四、主要工作目标和措施

  第一、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第二、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1、目标统一,准确

  2、以的要求为依。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三、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动脑筋、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四、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五、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六、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进度安排

  略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15

  一、学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历史教学,有的同学学习历史的兴趣很浓,有的同学根本没什么兴趣。所以上学期历史的平均成绩在整体成绩还不理想,原因都是不爱学习的学生很多,因此,成绩取得高分的学生平均被拉了下来。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二、教材分析

  依据七年级历史课程标准,整合人民版、人教版历史教材,在改革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渐建构带有自己特色的历史教学模式,争取各个班的.每个同学的历史成绩都有所提高。

  二、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四、具体措施

  (1)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争取每期都要开设历史活动课,要求自己必须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五、进度安排

  本学期总课时为38课时,每周2课时。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0课时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8课时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10课时

  第四单元:科学技术文化。——6课时

  六、辅导:

  辅导以学习上的优生和暂时的学困生为主,即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重视知识的查缺补漏和学法上的指导,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及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意志、习惯和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辅导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那些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帮助他们发展特点,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培养其创新能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多方面关心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研课题及方案:

  本学期以新课改为中心,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成绩为目的。继续用上学期的教研课题是:灵活处理教材,实现实用性与学习的兴趣性有机统一。

  为更好完成教学任务,把课堂作这教学的中心,总结经验,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优化课堂教学,以提高效率,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成绩。改变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尖子生轻差生的错误倾向,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并能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健康个性的发展。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热门】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07-18

七年级上历史教学计划08-22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10-05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11篇09-03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15篇07-17

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10-24

七年级第一学期历史教学计划07-18

高二历史教学计划09-10

高一历史教学计划07-24

高二历史教学计划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