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时间:2024-11-22 16:51:48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计划了。什么样的计划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中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四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学期教学主要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一单元: 与人相处中尊重、体谅他人;相信诚信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对坦荡正直的人心怀敬佩, 愿意成为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对自己的生命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并愿意为之约束自己的言 行,抵制不良的生活习惯;对生活怀有美好的向往与憧憬,棉队困难和挫折不退缩,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能体验到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

  第二单元: 感受、体验家人对自己的关爱,愿意主动与家人沟通,尊重孝敬老人。关心家庭生活, 理解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所付出的心血,有承担家庭义务和责任的意识,初步具有合理的消 费观

  第三单元: 感受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和友谊的珍贵,体验拥有朋友的快乐和团结合作带来的乐趣。 关心集体,乐于参加集体活动,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与美好

  第四单元: 感受信息技术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以及现代通信手段、各种传媒和多媒 体网络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对各种新兴信息技术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充分享用 他所提供的便利时亦能自觉遵守各种共同的规则

  能力目标

  第一单元: 在生活中能分辨是非,正确地面对错误,并能在教师帮助下调整自己的言行,做一个 诚实的人,学会一些与人坦诚交往的方法,对不应该做的事情学会拒绝;学会面对与人交 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冲突,以及一些避免和解决冲突的方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能调整自 己的心态,并能尝试加以解决

  第二单元: 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养成主动关心家人,孝敬父母长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学 会初步统计家庭收支情况,合理消费,勤俭节约。初步学会一些与父母和家人沟通的办法

  第三单元: 宽容地对待他人,能欣赏和发现朋友身上的优点,平等地与伙伴合作交流;自觉地遵 守各项规章制度,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为班级生活出谋 划策。

  第四单元: 学会用电话、书信等现代通信方式与人交流。养成规范书写信件的习惯,注意通信、 通话的文明礼仪,不私自拆阅别人的信件和撕取别人信件上的邮票。遇到土法事情会正确 拨打应急电话。能有节制地、有选择地收看电视节目和上网,不沉溺于看电视和玩网络游 戏,自觉抵制、远离不健康的书报影视以及不健康的网站。能利用交往工具进行交流、沟 通合作,利用传媒、网络获取信息,初步养成看好书、读好报的生活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 知道诚实守信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敢于承认错误的孩子同样是诚实的孩子;了解迷恋 游戏机、沉溺电视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知道理解、体谅他人是解决和避免冲突,与人 愉快相处的有效方法之一;懂得生活和学习中会有困难,失败是成功之母

  第二单元: 知道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了解家庭经济 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中的必要开支;知道家庭生活中也要讲道德,要有家庭责 任感

  第三单元: 知道朋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知道自己是集体的`小主人,应该承担相应的责 任;懂得在一个集体中,只有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才能办好事情;知道集体处处有规则,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按规则办事

  第四单元: 了解邮政、电信、传媒、网络的基本功能,知道集邮是一项健康、高雅的活动。知道 私拆他人信件是违法的行为。明白乱拨应急电话的后果。懂得传媒、网络是两把“双刃剑”, 使用不当会影响甚至妨碍自己的健康成长。知道写信和打电话是一般程序和方法。

  四、教学主要措施

  1、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及时进行二次备课,并做好课后小记。

  2、重视课前准备环节,努力使每次上课老师学生都有充分的准备。

  3、精心策划,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内外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4、专课专用,不占用品社课的教学时间。

  5、多看教学杂志,多听其他老师的课。更新教学理念,掌握教学新动向。

  6、充分利用班队课,谈话课进行教育,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整体提高。

  7、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8、经常与家长联系,让孩子在各种环境下良好的成长。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一、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 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行为与习惯目标:

  (1) 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 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了解家乡环境问题,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学会合作办小报,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

  4、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故事续编、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以"伸出援助的手"、"爱心小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进行实地调查,知道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生感兴趣地实践活动,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二、情况分析(工作重点)

  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教材情况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教学措施(具体做法)

  1、充分挖掘我校特色的教育资源,使校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3、精心准备,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内外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四、课外活动或兴趣小组活动

  1、通过播放录像、课件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健康闲暇的本领和闲暇道德观。并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2、让学生组织课外研究小组,了解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还要比较不同通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与自己的亲友进行一次实际通信联系。培养他们运用现代通信工具的能力。

  五、教学进度

  教 学 进 度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备注

  1 2、21~2、22 1、在公共汽车上 2月20日上课

  2 2、25~3、1 1、在公共汽车上

  3 3、4~3、8 2、想想他们的难处

  4 3、11~3、15 2、想想他们的难处

  5 3、18~3、22 3、伸出我的手

  6 3、25~3、29 3、伸出我的手

  7 4、1~4、5 4、我们赢了 清明节放假

  8 4、8~4、12 4、我们赢了

  9 4、15~4、19 5、绿色小卫士

  10 4、22~4、26 5、绿色小卫士

  11 4、29~5、3 6、我们的民风民俗 劳动节放假

  12 5、6~5、10 6、我们的民风民俗

  13 5、13~5、17 7、家乡的变化

  14 5、20 ~5、24 8、怎样到达目的地

  15 5、27~5、31 9、媒体连着我和你

  16 6、3~6、7 10、办一张自己的报纸

  17 6、10~6、14 11、怎样和他联系 端午节放假

  18 6、17~6、21 期终复习、期终考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一、学习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行为与习惯目标:

  (1)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了解家乡环境问题,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学会合作办小报,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

  四、教学措施

  1、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3、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4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原则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材的体系结构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在四年级上册编制了“我们在一起”、“成长不烦恼”、“聪明的消费者”三个单元,共12课。每课依内容和容量不同,建议安排的课时不等。一般每课建议安排3~4课时,一册书安排37课时左右,留出一定课时给学校和教师安排相应的地方课程及相关活动使用。

  三、教材的特色

  1、见物见人,以物及人

  儿童是在与他们所遭遇到的各种事物相互作用中成长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他们生活中出现的事物越来越多,如各种工业品、农产品、交通工具等等。教材要引导他们懂得这些事物的“事理”、“物理”,如我们所食用的食品是从哪里来的,不同的交通工具各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以期使儿童获得一定的生活常识,适应他所面对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还应该看到的是:这些事物都是由人创造、制作、运作的,在它们的背后都蕴藏着“人”,蕴藏着人的智慧与劳作、人的需要与情感等。作为一门“品德与社会”的综合课的教材,应努力挖掘出“物后之人”,要让儿童能够在见物的同时见到人,感受到其中的“人心”、“人理”(做人的道理)。如在《衣食的来源》一课中介绍了袁隆平,不仅提到了他所从事的科学研究的经济价值,还将一个有血有肉的、近距离站在少年儿童身边的袁隆平呈现在教材之中。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突显本教材的人文意蕴和它的道德价值,力图在“物”与“人”的内在联系中,达到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以实现儿童完整人格培养的课程任务。

  2、在生活事实中辨析价值

  教材向儿童展示了在他们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事实,如家乡的变化,交通的发展,各种工业用品的出现等。教材在引导儿童了解这些事实的同时,着力于揭示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可能产生的意义和价值。它们是有利于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还是会有其不利的方面?要使儿童通过具体事实的价值分析逐步把握的道理是:并不是已经存在的事实都是全然合理、全然向善的,或是天然合理的、天然向善的。要让他们逐步学会对各种各样的现存事实作出正确的价值辨析和正确的价值选择。如在《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中的“白色垃圾”等。我们认为这种价值辨析、价值选择的意识、思维方式和能力是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也是本课程所要完成的目标之一。这样做,也使我们能把事实的教育与价值教育结合在一起。

  3、当代生活与历史的链接

  努力使儿童所遭遇到的现代生活与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相链接。如在讲到纸张时导入西汉时纸的发明,在讲通信时说到古代的驿站,注意到会对儿童产生较深、感染的各种无形文化,突显出它们的文化意义与内涵。当然,本教材所给予的历史文化知识只能是“点”状的,而不是系统的、全面的。

  四、教学建议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 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 次


日 期


教 学 内 容


备注


1~2


9.1~9


1、《我们的合作》



3


9.12.16


2、《真正的友谊》


4~5


9.19~30


3、《为你高兴,与你分担》



6


10.1~10.7



国庆放假


6~7


10.8~14


4、《面对欺负和威胁》



8~9


10.17~25


5、《我要攀登》



9~10


10.26~11.4


6、《抄袭害了谁》


11~12


11.7~15


7、《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12~13


11.16~25


8、《擦亮眼睛》



14~15


11.28~12.6


9、《逛商场》



16


12.7~16


10、《衣食的来源》


17~18


12.19~27


11、《塑料与我们的生活》



18~19


12.28~1.6


12、《从一滴水说起》


20


1.9~16


复习考查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5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四年级共有2个班,学生是非常喜欢《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但由于家长对它不够了解,所以重视不够,这样影响了一些家庭作业的完成,以及一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本课程的学习也会受到影响。教师力争减少一些负影响,努力提高活动质量,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教材共三个单元:“生活中的消费”“生活中的习俗”“安全地生活”。

  三、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消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

  能力目标:

  1、能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探究活动。

  2、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务和现象,尝试合作地、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养成搜集、整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知识目标:

  1、1、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3、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

  4、初步懂得讲文明、守法律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习俗》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

  2、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文化传统和节日习俗。

  3、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能力目标:

  1、能清楚的表达自己对节日及喜庆活动的感受和见解。

  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务与现象。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了解几个主要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来历。

  2、知道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喜庆活动及民间风俗。

  3、知道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第三单元《安全地生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2、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3、培养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4、初步形成法制观念。

  能力目标:

  1、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

  2、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的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现象,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5、学会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2、初步懂得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四、教学措施及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五、教学进度

  时间课题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消费

  第1、2周第1课生活需要消费

  第3、4周第2课不同的购物场所

  第5、7周第3课做聪明的消费者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习俗

  第8、9周第1课多彩的民族节日

  第10、11周第2课家有喜事

  第12、13周第3课异国习俗

  第三单元安全地生活

  第14、15周第1课交通安全每一天

  第16、17周第2课从“119”谈起

  第18、19周第三课面对突发事件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6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5人。学生大部分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少数学生学习习惯欠佳。本学期将从学生学习习惯入手,着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生活和学习中有困难,只有勇敢地迎难而上,才能克服困难,战胜自己。

  2、懂得从挫折和失败中吸取教训,促进自己进步。

  3、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初步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4、理解“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乐观态度,消除畏难情绪。

  5、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明白集体需要每个人去爱护。

  情感目标:

  1、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激励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挫折。

  2、学会把困难看作是自己成长的锻炼机会。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提高适应能力。

  4、通过交流,感受集体的.快乐。

  三、教材分析

  1、《这点困难算什么》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困难总会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出现,但只要我们拿出智慧和勇气,就能克服困难。

  2、《成功一定有方法》通过指导学生从自信做起寻找成功的正确方法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每天都有好心情》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冲突、问题和压力,尽量避免产生不良情绪,学习一些简单的调节方法,提高适应能力。

  4、《成长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同学的优点和长处,克服学生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改变只知自己优点和他人缺点,不知道欣赏他人的不良思维方式,形成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好风气。

  四、教学进度

  第一周——第三周

  教学第一单元

  第四周——第六周

  教学第二单元

  第七周——第十三周

  教学第三单元

  第十四周——第十六周

  教学第四单元

  第十七周——第十八周

  总复习

  五、教学措施

  1、独立阅读,自主学习,理解主题文字的大意。

  2、借助插图,引导学生从各个事例中进行分析、比较,强化主题思想。

  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合作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4、收集、整理资料。

  5、模仿演示。

  6、换位思考。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7

  一、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共五个单元:包括第一单元诚信是金;第二单元伸出我们的手;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第五单元祖国真大,共17课。

  三、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体验、感悟、建构的学习策略,关注思维过程及其体验,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以“学会做人”为核心,发展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使自身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进步。

  3、通过教材,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理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角度)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展示完整的社会生活, 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四、教学进度

  单 元周 次课 题课时

  第一单元 有困难 我不怕第一周1.这点困难算什么

  第二周.成功一定有方法

  第三周3.每天都有好心情

  第二单元 我们的快乐大本营第四周4.成长的故事

  第五周5.“我”和“我们”

  第六周6.我们要做最棒的

  第三单元 做聪明的消费者 第七周7.各种各样的商店

  第八周8.购物有学问

  第九周9.我是理财小能手

  第四单元 公共生活讲道德第十周10.无声的朋友

  第十一周11.大家生活在一起

  第十二周1.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第十三周13.我们是邻居

  第十四周14.文明从我做起

  第五单元 大自然发怒的时候第十五周15.天有不测风云

  第十六周16. 在这危急时刻

  第十七周17. 灾害无情人有情

  五、教学措施

  教学内容及方法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3、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4、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5、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6、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取得家长的支持,使学生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培优补差措施

  1.认真备好每一次培优辅潜教案,做好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

  .加强交流,了解潜能生(吴威、漆希、吴江等)、优异生(谢佳霖、田鑫、李一凡等)的家庭、学习的具体情况,尽量排除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3.坚持辅潜工作,两周一次。

  4.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

  5.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

  6.采用激励机制,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8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的 四年级三个班的孩子正处于向青少年过渡的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迅速发展和完善的关键期,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情感能力快速发展,是培养学习能力和情感能力的重要时期。四年级孩子的学习动机从直接动机向间接动机开始转化,即使没有直接的奖励,为了得到老师、同学、家长和其他人的肯定性评价,他们也会努力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课程目标任务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使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三、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

  教材向学生展示了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生活常识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这本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珍爱生命》,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为什么说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以爷爷奶奶的故事作为引线,感受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一双手,是关心。说话做事多向邻里着想,是理解。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很好地得到了体现。

  四、完成教学实施的办法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充实教学内容。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5.拓展教学空间。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

  五、教改专题

  怎样让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9

  一、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

  四年级上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生活常识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年级上册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珍爱生命》,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植物和动物的朋友?我们的生命是谁给予的?为什么说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以爷爷奶奶的故事作为引线,感受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手,是关心。说话做事多替邻里乡亲着想,是理解。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上册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掌握安全常识,懂得花钱的学问,伸出友爱的手,大家的事情大家做。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

  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上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上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人文,情感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上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

  三、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20xx年9月

  20xx年9月1日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0

  一、学生现状分析:

  我校四年级共有两个班,他们正是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四年级的学生仍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缺乏合作和奉献助人的精神。同时,他们也处于自我中心向他人发展的阶段,他们开始喜欢交友,但在人际交往中,有的表现为比较封闭、退缩,有的表现为比较放任、攻击,往往因为不会与人沟通而与他人发生冲突,其社会化发展的能力有一定的障碍。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事情的是非有一定的判断能力,现代家庭结构导致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自主性和自立能力都不是很强。在学习和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些不良倾向不仅使学生们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会影响其性格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另外,四年级的学生开始有兴趣也有能力,关注反省自己的一些学习能力,从身边的一些变化中探究其变化的原因。

  二、指导思想:

  本教材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的道德观、价值观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初步形成正确的友谊观;学会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分享快乐,分担忧愁。

  2、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意志与能力;培养毅力和耐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了解家乡的基础上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获取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

  4、感受家乡及家乡人各方面的发展进步,了解家乡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树立家乡小主人意识,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5、关心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6、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四、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在集体生活中》、第二单元为《学习更上一层楼》、第三单元为《我的家乡》、第四单元为《家乡的变化》。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为理念。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重视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形式,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4、充实教学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的需要。

  6、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合作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1

  新的学期开始了,为了更好的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现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1人。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

  四年级上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生活常识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年级上册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珍爱生命》,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植物和动物的朋友?我们的生命是谁给予的.?为什么说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以爷爷奶奶的故事作为引线,感受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手,是关心。说话做事多替邻里乡亲着想,是理解。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上册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掌握安全常识,懂得花钱的学问,伸出友爱的手,大家的事情大家做。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上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上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人文,情感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上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

  四、教学基本思路和方法及主要措施

  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际操作法、演示法、练习法、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4、改革教学方式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五、优生的培养及学困生转化措施

  1、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学生透过老师的行为来判断老师的人格,一旦他认可了老师的人格,他就会接纳之,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只要我们用一种合理的、民主的鼓励和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用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用满腔热情和期望去塑造学生的性格,相信耕耘就会有收获!

  (1)、课堂内外尊重个体。

  尊重学生,还表现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又具个性特征的人。

  (2)、点燃自信、磨砺性格。

  自信是成功的保证,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战胜自我很重要,要让他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的位置,老师永远都在关注他们,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让他们在黑暗中看到希望。在困境中重拾信念。

  (3)、欣赏、鼓励、张扬优点。

  激励永远是教育的态度。给学生一些鼓励,可以唤起后进生的上进心,张扬他们的优点,从而感受到成功感。针对学生发展倾向方面的特点,积极鼓励引导,奖励学生发展中的优势倾向,发展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个性特长,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长处,都能保持强烈的自信心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2、优生的培养:

  (1)重点培养,课上除完成课堂作业外,给他们安排一些有难度的题目练习。

  (2)隔周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比赛活动,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2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原则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材的体系结构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在四年级上册编制了“我们在一起”、“成长不烦恼”、“聪明的消费者”三个单元,共12课。每课依内容和容量不同,建议安排的课时不等。一般每课建议安排3~4课时,一册书安排37课时左右,留出一定课时给学校和教师安排相应的地方课程及相关活动使用。

  三、教材的特色

  1、见物见人,以物及人

  儿童是在与他们所遭遇到的各种事物相互作用中成长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他们生活中出现的事物越来越多,如各种工业品、农产品、交通工具等等。教材要引导他们懂得这些事物的“事理”、“物理”,如我们所食用的食品是从哪里来的,不同的交通工具各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以期使儿童获得一定的生活常识,适应他所面对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还应该看到的是:这些事物都是由人创造、制作、运作的,在它们的背后都蕴藏着“人”,蕴藏着人的智慧与劳作、人的需要与情感等。作为一门“品德与社会”的综合课的教材,应努力挖掘出“物后之人”,要让儿童能够在见物的同时见到人,感受到其中的“人心”、“人理”(做人的道理)。如在《衣食的来源》一课中介绍了袁隆平,不仅提到了他所从事的科学研究的经济价值,还将一个有血有肉的、近距离站在少年儿童身边的袁隆平呈现在教材之中。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突显本教材的人文意蕴和它的道德价值,力图在“物”与“人”的内在联系中,达到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以实现儿童完整人格培养的课程任务。

  2、在生活事实中辨析价值

  教材向儿童展示了在他们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事实,如家乡的变化,交通的发展,各种工业用品的出现等。教材在引导儿童了解这些事实的同时,着力于揭示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可能产生的意义和价值。它们是有利于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还是会有其不利的方面?要使儿童通过具体事实的价值分析逐步把握的道理是:并不是已经存在的事实都是全然合理、全然向善的,或是天然合理的、天然向善的。要让他们逐步学会对各种各样的现存事实作出正确的价值辨析和正确的价值选择。如在《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中的“白色垃圾”等。我们认为这种价值辨析、价值选择的意识、思维方式和能力是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也是本课程所要完成的目标之一。这样做,也使我们能把事实的教育与价值教育结合在一起。

  3、当代生活与历史的链接

  努力使儿童所遭遇到的现代生活与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相链接。如在讲到纸张时导入西汉时纸的发明,在讲通信时说到古代的驿站,注意到会对儿童产生较深、感染的各种无形文化,突显出它们的文化意义与内涵。当然,本教材所给予的历史文化知识只能是“点”状的,而不是系统的、全面的。

  四、教学建议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 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 次

  日期

  教学内容备注

  2

  9.4~9.8

  1、《我们的合作》

  2、《真正的友谊》

  3

  9.11~9.15

  4

  9.18~9.22

  5

  9.25~9.30

  3、《为你高兴,与你分担》

  6

  10.1~10.7

  国庆放假

  7

  10.8~10.13

  3、《为你高兴,与你分担》

  4、《面对欺负和威胁》

  8

  10.16~10.20

  9

  10.23~10.27

  5、《我要攀登》

  6、《抄袭害了谁》

  10

  10.30~11.3

  11

  11.6~11.10

  12

  11.13~11.17

  7、《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8、《擦亮眼睛》

  13

  11.20~11.24

  14

  11.27~12.1

  15

  12.4~12.8

  9、《逛商场》

  10、《衣食的来源》

  16

  12.11~12.15

  17

  12.18~12.22

  18

  12.25~12.29

  11、《塑料与我们的生活》

  12、《从一滴水说起》

  19

  12.1~12.5

  20

  1.8~1.12

  21

  1.15~1.119

  复习考查

  22

  1.22~1.26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3

  一、学情分析

  学生大部分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少数学生学习习惯欠佳。本学期将从学生学习习惯入手,着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感受生命的美丽,知道世界因为生命才美丽,人类应该善待、关爱生灵万物。知道生命是宝贵的,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呵护生命。

  2.初步具备防范意识,了解与小学生生活相关的安全标志和设施,注意公共安全。

  3.知道家庭经济来源有多种形式,了解自己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体会父母挣钱的辛苦,了解家庭必要的生活开支。学习合理消费,熟悉本地主要的购物场所,掌握购买商品的基本常识,做个聪明的消费者。

  4.了解残疾人、老年人、生活有困难的人懂得与邻里乡亲相互理解关照,不给邻居添麻烦。。

  情感目标:

  1.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激励、了解一些可以挽救他人生命。没有伤害的行为,敬佩为拯救他人的生命献出爱心的人。

  2.具备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

  3.引导学习合理消费,熟悉本地主要的购物场所,掌握购买商品的基本常识,做个聪明的'消费者。

  4.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体会到大家的事情要靠大家来做。。

  三、教材分析。

  1.《珍爱生命》主要是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

  2.《安全的生活》通过指导学生的生活,出尽学生过一种安全的生活。

  3.《花钱的学问》引导学生正确的消费理财观,提高他们的消费技巧。

  4.《关心你、爱护他》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弘扬人文精神,对社会充满责任感。

  四、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 6-8课时

  第二单元8课时

  第三单元8-10课时

  第四单元8-10课时

  总复习

  五、教学措施。

  1.独立阅读,自主学习,理解主题文字的大意。

  2.借助插图,引导学生从各个事例中进行分析、比较,强化主题思想。 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合作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4.收集、整理资料。

  5.模仿演示。

  6.换位思考。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4

  1、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为依据,树立"以人为本、培养能力"的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方法,积极营造“和谐、平等、轻松”的教学氛围,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养成,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学生长期的健康成长。

  2、现状分析

  学生分析

  学生是非常喜欢《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但由于家长对它不够了解,所以重视不够,这样影响了一些家庭作业的完成,以及一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本课程的学习也会受到影响。教师力争减少一些负影响,努力提高活动质量,提高课堂效率。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三个单元组成。教科书在设计上力求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贴近现实社会,将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儿童的社会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消费》 是四年级上学期的第一单元的主题,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消费知识。教学方式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主,目的是通过这些活动让学获取消费的初步感受。第二单元《生活中的习俗》单元以燃放礼花,悬挂彩灯的情景为背景,其目的为烘托节日的喜庆氛围。让学生通过探究节日的习俗,感受到人们节日中享受到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第三单元《安全地生活》是让学生随

  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 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学生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如何使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每一天,是家长,学校,社会一直关注的问题。设计本单元让学生在以有的安全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系统地掌握一些面对突发事件的自救自护本领,为他们今后更好地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各单元的设计围绕课程标准的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本教材以学生生活为主线,设置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主题,体现教科书内容的.生活化和综合性。主要有学生的家庭,学校和社区生活的内容,家乡,世界的民族风情,习俗和传统节日等内容,让学生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有利于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的和谐发展。

  3、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消费

  第二单元 生活中的习俗

  第三单元 安全地生活

  4、教学工作目标

  1、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

  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

  热爱祖国,真是祖国的文化传统和节日习俗。

  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一意识

  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能力

  能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的参与探究活动。

  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人事,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常识合作的,有意识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养成搜集,整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简单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对节日及喜庆活动的感受和见解。

  3、知识

  1、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3、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

  4、初步懂得讲文明,守纪律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保障措施

  1、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激发学生喜爱艺术,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欲望。

  3、改进学习、教学方法,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研究“教”和“学”的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巩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逐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5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

  教师:杨xx

  本学期我接任四年级五班和六班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为了顺序的开展教学,圆满的完成教学工作,特制定此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三、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五个单元,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第二、三单元“安全地生活”,第四单元“花钱的学问”,第五单元“关心你,爱护他”。

  四年级上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生活常识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年级上册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珍爱生命》,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植物和动物的朋友?我们的生命是谁给予的?为什么说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以爷爷奶奶的故事作为引线,感受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手,是关心。说话做事多替邻里乡亲着想,是理解。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四、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上册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掌握安全常识,懂得花钱的学问,伸出友爱的手,大家的事情大家做。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上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上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人文,情感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上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

  五、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六、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讲解、社会实践等。 七、教学措施: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

  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5篇)11-06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9-27

人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1-06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5篇11-23

小学品德与社会评语06-17

《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01-26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3-10

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08-28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0-15

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08-05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计划了。什么样的计划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中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四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学期教学主要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一单元: 与人相处中尊重、体谅他人;相信诚信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对坦荡正直的人心怀敬佩, 愿意成为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对自己的生命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并愿意为之约束自己的言 行,抵制不良的生活习惯;对生活怀有美好的向往与憧憬,棉队困难和挫折不退缩,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能体验到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

  第二单元: 感受、体验家人对自己的关爱,愿意主动与家人沟通,尊重孝敬老人。关心家庭生活, 理解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所付出的心血,有承担家庭义务和责任的意识,初步具有合理的消 费观

  第三单元: 感受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和友谊的珍贵,体验拥有朋友的快乐和团结合作带来的乐趣。 关心集体,乐于参加集体活动,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与美好

  第四单元: 感受信息技术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以及现代通信手段、各种传媒和多媒 体网络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对各种新兴信息技术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充分享用 他所提供的便利时亦能自觉遵守各种共同的规则

  能力目标

  第一单元: 在生活中能分辨是非,正确地面对错误,并能在教师帮助下调整自己的言行,做一个 诚实的人,学会一些与人坦诚交往的方法,对不应该做的事情学会拒绝;学会面对与人交 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冲突,以及一些避免和解决冲突的方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能调整自 己的心态,并能尝试加以解决

  第二单元: 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养成主动关心家人,孝敬父母长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学 会初步统计家庭收支情况,合理消费,勤俭节约。初步学会一些与父母和家人沟通的办法

  第三单元: 宽容地对待他人,能欣赏和发现朋友身上的优点,平等地与伙伴合作交流;自觉地遵 守各项规章制度,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为班级生活出谋 划策。

  第四单元: 学会用电话、书信等现代通信方式与人交流。养成规范书写信件的习惯,注意通信、 通话的文明礼仪,不私自拆阅别人的信件和撕取别人信件上的邮票。遇到土法事情会正确 拨打应急电话。能有节制地、有选择地收看电视节目和上网,不沉溺于看电视和玩网络游 戏,自觉抵制、远离不健康的书报影视以及不健康的网站。能利用交往工具进行交流、沟 通合作,利用传媒、网络获取信息,初步养成看好书、读好报的生活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 知道诚实守信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敢于承认错误的孩子同样是诚实的孩子;了解迷恋 游戏机、沉溺电视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知道理解、体谅他人是解决和避免冲突,与人 愉快相处的有效方法之一;懂得生活和学习中会有困难,失败是成功之母

  第二单元: 知道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了解家庭经济 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中的必要开支;知道家庭生活中也要讲道德,要有家庭责 任感

  第三单元: 知道朋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知道自己是集体的`小主人,应该承担相应的责 任;懂得在一个集体中,只有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才能办好事情;知道集体处处有规则,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按规则办事

  第四单元: 了解邮政、电信、传媒、网络的基本功能,知道集邮是一项健康、高雅的活动。知道 私拆他人信件是违法的行为。明白乱拨应急电话的后果。懂得传媒、网络是两把“双刃剑”, 使用不当会影响甚至妨碍自己的健康成长。知道写信和打电话是一般程序和方法。

  四、教学主要措施

  1、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及时进行二次备课,并做好课后小记。

  2、重视课前准备环节,努力使每次上课老师学生都有充分的准备。

  3、精心策划,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内外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4、专课专用,不占用品社课的教学时间。

  5、多看教学杂志,多听其他老师的课。更新教学理念,掌握教学新动向。

  6、充分利用班队课,谈话课进行教育,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整体提高。

  7、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8、经常与家长联系,让孩子在各种环境下良好的成长。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一、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 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行为与习惯目标:

  (1) 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 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了解家乡环境问题,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学会合作办小报,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

  4、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故事续编、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以"伸出援助的手"、"爱心小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进行实地调查,知道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生感兴趣地实践活动,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二、情况分析(工作重点)

  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教材情况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教学措施(具体做法)

  1、充分挖掘我校特色的教育资源,使校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3、精心准备,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内外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四、课外活动或兴趣小组活动

  1、通过播放录像、课件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健康闲暇的本领和闲暇道德观。并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2、让学生组织课外研究小组,了解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还要比较不同通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与自己的亲友进行一次实际通信联系。培养他们运用现代通信工具的能力。

  五、教学进度

  教 学 进 度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备注

  1 2、21~2、22 1、在公共汽车上 2月20日上课

  2 2、25~3、1 1、在公共汽车上

  3 3、4~3、8 2、想想他们的难处

  4 3、11~3、15 2、想想他们的难处

  5 3、18~3、22 3、伸出我的手

  6 3、25~3、29 3、伸出我的手

  7 4、1~4、5 4、我们赢了 清明节放假

  8 4、8~4、12 4、我们赢了

  9 4、15~4、19 5、绿色小卫士

  10 4、22~4、26 5、绿色小卫士

  11 4、29~5、3 6、我们的民风民俗 劳动节放假

  12 5、6~5、10 6、我们的民风民俗

  13 5、13~5、17 7、家乡的变化

  14 5、20 ~5、24 8、怎样到达目的地

  15 5、27~5、31 9、媒体连着我和你

  16 6、3~6、7 10、办一张自己的报纸

  17 6、10~6、14 11、怎样和他联系 端午节放假

  18 6、17~6、21 期终复习、期终考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一、学习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行为与习惯目标:

  (1)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了解家乡环境问题,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学会合作办小报,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

  四、教学措施

  1、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3、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4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原则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材的体系结构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在四年级上册编制了“我们在一起”、“成长不烦恼”、“聪明的消费者”三个单元,共12课。每课依内容和容量不同,建议安排的课时不等。一般每课建议安排3~4课时,一册书安排37课时左右,留出一定课时给学校和教师安排相应的地方课程及相关活动使用。

  三、教材的特色

  1、见物见人,以物及人

  儿童是在与他们所遭遇到的各种事物相互作用中成长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他们生活中出现的事物越来越多,如各种工业品、农产品、交通工具等等。教材要引导他们懂得这些事物的“事理”、“物理”,如我们所食用的食品是从哪里来的,不同的交通工具各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以期使儿童获得一定的生活常识,适应他所面对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还应该看到的是:这些事物都是由人创造、制作、运作的,在它们的背后都蕴藏着“人”,蕴藏着人的智慧与劳作、人的需要与情感等。作为一门“品德与社会”的综合课的教材,应努力挖掘出“物后之人”,要让儿童能够在见物的同时见到人,感受到其中的“人心”、“人理”(做人的道理)。如在《衣食的来源》一课中介绍了袁隆平,不仅提到了他所从事的科学研究的经济价值,还将一个有血有肉的、近距离站在少年儿童身边的袁隆平呈现在教材之中。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突显本教材的人文意蕴和它的道德价值,力图在“物”与“人”的内在联系中,达到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以实现儿童完整人格培养的课程任务。

  2、在生活事实中辨析价值

  教材向儿童展示了在他们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事实,如家乡的变化,交通的发展,各种工业用品的出现等。教材在引导儿童了解这些事实的同时,着力于揭示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可能产生的意义和价值。它们是有利于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还是会有其不利的方面?要使儿童通过具体事实的价值分析逐步把握的道理是:并不是已经存在的事实都是全然合理、全然向善的,或是天然合理的、天然向善的。要让他们逐步学会对各种各样的现存事实作出正确的价值辨析和正确的价值选择。如在《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中的“白色垃圾”等。我们认为这种价值辨析、价值选择的意识、思维方式和能力是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也是本课程所要完成的目标之一。这样做,也使我们能把事实的教育与价值教育结合在一起。

  3、当代生活与历史的链接

  努力使儿童所遭遇到的现代生活与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相链接。如在讲到纸张时导入西汉时纸的发明,在讲通信时说到古代的驿站,注意到会对儿童产生较深、感染的各种无形文化,突显出它们的文化意义与内涵。当然,本教材所给予的历史文化知识只能是“点”状的,而不是系统的、全面的。

  四、教学建议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 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 次


日 期


教 学 内 容


备注


1~2


9.1~9


1、《我们的合作》



3


9.12.16


2、《真正的友谊》


4~5


9.19~30


3、《为你高兴,与你分担》



6


10.1~10.7



国庆放假


6~7


10.8~14


4、《面对欺负和威胁》



8~9


10.17~25


5、《我要攀登》



9~10


10.26~11.4


6、《抄袭害了谁》


11~12


11.7~15


7、《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12~13


11.16~25


8、《擦亮眼睛》



14~15


11.28~12.6


9、《逛商场》



16


12.7~16


10、《衣食的来源》


17~18


12.19~27


11、《塑料与我们的生活》



18~19


12.28~1.6


12、《从一滴水说起》


20


1.9~16


复习考查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5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四年级共有2个班,学生是非常喜欢《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但由于家长对它不够了解,所以重视不够,这样影响了一些家庭作业的完成,以及一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本课程的学习也会受到影响。教师力争减少一些负影响,努力提高活动质量,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教材共三个单元:“生活中的消费”“生活中的习俗”“安全地生活”。

  三、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消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

  能力目标:

  1、能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探究活动。

  2、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务和现象,尝试合作地、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养成搜集、整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知识目标:

  1、1、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3、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

  4、初步懂得讲文明、守法律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习俗》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

  2、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文化传统和节日习俗。

  3、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能力目标:

  1、能清楚的表达自己对节日及喜庆活动的感受和见解。

  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务与现象。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了解几个主要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来历。

  2、知道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喜庆活动及民间风俗。

  3、知道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第三单元《安全地生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2、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3、培养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4、初步形成法制观念。

  能力目标:

  1、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

  2、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的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现象,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5、学会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2、初步懂得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四、教学措施及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五、教学进度

  时间课题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消费

  第1、2周第1课生活需要消费

  第3、4周第2课不同的购物场所

  第5、7周第3课做聪明的消费者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习俗

  第8、9周第1课多彩的民族节日

  第10、11周第2课家有喜事

  第12、13周第3课异国习俗

  第三单元安全地生活

  第14、15周第1课交通安全每一天

  第16、17周第2课从“119”谈起

  第18、19周第三课面对突发事件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6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5人。学生大部分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少数学生学习习惯欠佳。本学期将从学生学习习惯入手,着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生活和学习中有困难,只有勇敢地迎难而上,才能克服困难,战胜自己。

  2、懂得从挫折和失败中吸取教训,促进自己进步。

  3、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初步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4、理解“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乐观态度,消除畏难情绪。

  5、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明白集体需要每个人去爱护。

  情感目标:

  1、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激励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挫折。

  2、学会把困难看作是自己成长的锻炼机会。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提高适应能力。

  4、通过交流,感受集体的.快乐。

  三、教材分析

  1、《这点困难算什么》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困难总会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出现,但只要我们拿出智慧和勇气,就能克服困难。

  2、《成功一定有方法》通过指导学生从自信做起寻找成功的正确方法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每天都有好心情》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冲突、问题和压力,尽量避免产生不良情绪,学习一些简单的调节方法,提高适应能力。

  4、《成长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同学的优点和长处,克服学生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改变只知自己优点和他人缺点,不知道欣赏他人的不良思维方式,形成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好风气。

  四、教学进度

  第一周——第三周

  教学第一单元

  第四周——第六周

  教学第二单元

  第七周——第十三周

  教学第三单元

  第十四周——第十六周

  教学第四单元

  第十七周——第十八周

  总复习

  五、教学措施

  1、独立阅读,自主学习,理解主题文字的大意。

  2、借助插图,引导学生从各个事例中进行分析、比较,强化主题思想。

  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合作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4、收集、整理资料。

  5、模仿演示。

  6、换位思考。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7

  一、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共五个单元:包括第一单元诚信是金;第二单元伸出我们的手;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第五单元祖国真大,共17课。

  三、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体验、感悟、建构的学习策略,关注思维过程及其体验,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以“学会做人”为核心,发展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使自身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进步。

  3、通过教材,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理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角度)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展示完整的社会生活, 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四、教学进度

  单 元周 次课 题课时

  第一单元 有困难 我不怕第一周1.这点困难算什么

  第二周.成功一定有方法

  第三周3.每天都有好心情

  第二单元 我们的快乐大本营第四周4.成长的故事

  第五周5.“我”和“我们”

  第六周6.我们要做最棒的

  第三单元 做聪明的消费者 第七周7.各种各样的商店

  第八周8.购物有学问

  第九周9.我是理财小能手

  第四单元 公共生活讲道德第十周10.无声的朋友

  第十一周11.大家生活在一起

  第十二周1.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第十三周13.我们是邻居

  第十四周14.文明从我做起

  第五单元 大自然发怒的时候第十五周15.天有不测风云

  第十六周16. 在这危急时刻

  第十七周17. 灾害无情人有情

  五、教学措施

  教学内容及方法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3、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4、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5、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6、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取得家长的支持,使学生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培优补差措施

  1.认真备好每一次培优辅潜教案,做好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

  .加强交流,了解潜能生(吴威、漆希、吴江等)、优异生(谢佳霖、田鑫、李一凡等)的家庭、学习的具体情况,尽量排除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3.坚持辅潜工作,两周一次。

  4.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

  5.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

  6.采用激励机制,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8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的 四年级三个班的孩子正处于向青少年过渡的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迅速发展和完善的关键期,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情感能力快速发展,是培养学习能力和情感能力的重要时期。四年级孩子的学习动机从直接动机向间接动机开始转化,即使没有直接的奖励,为了得到老师、同学、家长和其他人的肯定性评价,他们也会努力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课程目标任务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使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三、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

  教材向学生展示了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生活常识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这本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珍爱生命》,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为什么说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以爷爷奶奶的故事作为引线,感受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一双手,是关心。说话做事多向邻里着想,是理解。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很好地得到了体现。

  四、完成教学实施的办法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充实教学内容。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5.拓展教学空间。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

  五、教改专题

  怎样让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9

  一、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

  四年级上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生活常识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年级上册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珍爱生命》,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植物和动物的朋友?我们的生命是谁给予的?为什么说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以爷爷奶奶的故事作为引线,感受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手,是关心。说话做事多替邻里乡亲着想,是理解。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上册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掌握安全常识,懂得花钱的学问,伸出友爱的手,大家的事情大家做。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

  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上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上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人文,情感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上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

  三、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20xx年9月

  20xx年9月1日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0

  一、学生现状分析:

  我校四年级共有两个班,他们正是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四年级的学生仍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缺乏合作和奉献助人的精神。同时,他们也处于自我中心向他人发展的阶段,他们开始喜欢交友,但在人际交往中,有的表现为比较封闭、退缩,有的表现为比较放任、攻击,往往因为不会与人沟通而与他人发生冲突,其社会化发展的能力有一定的障碍。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事情的是非有一定的判断能力,现代家庭结构导致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自主性和自立能力都不是很强。在学习和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些不良倾向不仅使学生们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会影响其性格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另外,四年级的学生开始有兴趣也有能力,关注反省自己的一些学习能力,从身边的一些变化中探究其变化的原因。

  二、指导思想:

  本教材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的道德观、价值观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初步形成正确的友谊观;学会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分享快乐,分担忧愁。

  2、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意志与能力;培养毅力和耐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了解家乡的基础上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获取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

  4、感受家乡及家乡人各方面的发展进步,了解家乡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树立家乡小主人意识,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5、关心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6、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四、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在集体生活中》、第二单元为《学习更上一层楼》、第三单元为《我的家乡》、第四单元为《家乡的变化》。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为理念。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重视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形式,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4、充实教学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的需要。

  6、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合作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1

  新的学期开始了,为了更好的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现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1人。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

  四年级上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生活常识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年级上册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珍爱生命》,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植物和动物的朋友?我们的生命是谁给予的.?为什么说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以爷爷奶奶的故事作为引线,感受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手,是关心。说话做事多替邻里乡亲着想,是理解。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上册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掌握安全常识,懂得花钱的学问,伸出友爱的手,大家的事情大家做。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上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上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人文,情感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上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

  四、教学基本思路和方法及主要措施

  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际操作法、演示法、练习法、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4、改革教学方式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五、优生的培养及学困生转化措施

  1、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学生透过老师的行为来判断老师的人格,一旦他认可了老师的人格,他就会接纳之,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只要我们用一种合理的、民主的鼓励和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用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用满腔热情和期望去塑造学生的性格,相信耕耘就会有收获!

  (1)、课堂内外尊重个体。

  尊重学生,还表现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又具个性特征的人。

  (2)、点燃自信、磨砺性格。

  自信是成功的保证,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战胜自我很重要,要让他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的位置,老师永远都在关注他们,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让他们在黑暗中看到希望。在困境中重拾信念。

  (3)、欣赏、鼓励、张扬优点。

  激励永远是教育的态度。给学生一些鼓励,可以唤起后进生的上进心,张扬他们的优点,从而感受到成功感。针对学生发展倾向方面的特点,积极鼓励引导,奖励学生发展中的优势倾向,发展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个性特长,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长处,都能保持强烈的自信心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2、优生的培养:

  (1)重点培养,课上除完成课堂作业外,给他们安排一些有难度的题目练习。

  (2)隔周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比赛活动,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2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原则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材的体系结构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在四年级上册编制了“我们在一起”、“成长不烦恼”、“聪明的消费者”三个单元,共12课。每课依内容和容量不同,建议安排的课时不等。一般每课建议安排3~4课时,一册书安排37课时左右,留出一定课时给学校和教师安排相应的地方课程及相关活动使用。

  三、教材的特色

  1、见物见人,以物及人

  儿童是在与他们所遭遇到的各种事物相互作用中成长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他们生活中出现的事物越来越多,如各种工业品、农产品、交通工具等等。教材要引导他们懂得这些事物的“事理”、“物理”,如我们所食用的食品是从哪里来的,不同的交通工具各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以期使儿童获得一定的生活常识,适应他所面对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还应该看到的是:这些事物都是由人创造、制作、运作的,在它们的背后都蕴藏着“人”,蕴藏着人的智慧与劳作、人的需要与情感等。作为一门“品德与社会”的综合课的教材,应努力挖掘出“物后之人”,要让儿童能够在见物的同时见到人,感受到其中的“人心”、“人理”(做人的道理)。如在《衣食的来源》一课中介绍了袁隆平,不仅提到了他所从事的科学研究的经济价值,还将一个有血有肉的、近距离站在少年儿童身边的袁隆平呈现在教材之中。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突显本教材的人文意蕴和它的道德价值,力图在“物”与“人”的内在联系中,达到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以实现儿童完整人格培养的课程任务。

  2、在生活事实中辨析价值

  教材向儿童展示了在他们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事实,如家乡的变化,交通的发展,各种工业用品的出现等。教材在引导儿童了解这些事实的同时,着力于揭示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可能产生的意义和价值。它们是有利于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还是会有其不利的方面?要使儿童通过具体事实的价值分析逐步把握的道理是:并不是已经存在的事实都是全然合理、全然向善的,或是天然合理的、天然向善的。要让他们逐步学会对各种各样的现存事实作出正确的价值辨析和正确的价值选择。如在《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中的“白色垃圾”等。我们认为这种价值辨析、价值选择的意识、思维方式和能力是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也是本课程所要完成的目标之一。这样做,也使我们能把事实的教育与价值教育结合在一起。

  3、当代生活与历史的链接

  努力使儿童所遭遇到的现代生活与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相链接。如在讲到纸张时导入西汉时纸的发明,在讲通信时说到古代的驿站,注意到会对儿童产生较深、感染的各种无形文化,突显出它们的文化意义与内涵。当然,本教材所给予的历史文化知识只能是“点”状的,而不是系统的、全面的。

  四、教学建议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 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 次

  日期

  教学内容备注

  2

  9.4~9.8

  1、《我们的合作》

  2、《真正的友谊》

  3

  9.11~9.15

  4

  9.18~9.22

  5

  9.25~9.30

  3、《为你高兴,与你分担》

  6

  10.1~10.7

  国庆放假

  7

  10.8~10.13

  3、《为你高兴,与你分担》

  4、《面对欺负和威胁》

  8

  10.16~10.20

  9

  10.23~10.27

  5、《我要攀登》

  6、《抄袭害了谁》

  10

  10.30~11.3

  11

  11.6~11.10

  12

  11.13~11.17

  7、《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8、《擦亮眼睛》

  13

  11.20~11.24

  14

  11.27~12.1

  15

  12.4~12.8

  9、《逛商场》

  10、《衣食的来源》

  16

  12.11~12.15

  17

  12.18~12.22

  18

  12.25~12.29

  11、《塑料与我们的生活》

  12、《从一滴水说起》

  19

  12.1~12.5

  20

  1.8~1.12

  21

  1.15~1.119

  复习考查

  22

  1.22~1.26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3

  一、学情分析

  学生大部分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少数学生学习习惯欠佳。本学期将从学生学习习惯入手,着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感受生命的美丽,知道世界因为生命才美丽,人类应该善待、关爱生灵万物。知道生命是宝贵的,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呵护生命。

  2.初步具备防范意识,了解与小学生生活相关的安全标志和设施,注意公共安全。

  3.知道家庭经济来源有多种形式,了解自己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体会父母挣钱的辛苦,了解家庭必要的生活开支。学习合理消费,熟悉本地主要的购物场所,掌握购买商品的基本常识,做个聪明的消费者。

  4.了解残疾人、老年人、生活有困难的人懂得与邻里乡亲相互理解关照,不给邻居添麻烦。。

  情感目标:

  1.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激励、了解一些可以挽救他人生命。没有伤害的行为,敬佩为拯救他人的生命献出爱心的人。

  2.具备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

  3.引导学习合理消费,熟悉本地主要的购物场所,掌握购买商品的基本常识,做个聪明的'消费者。

  4.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体会到大家的事情要靠大家来做。。

  三、教材分析。

  1.《珍爱生命》主要是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

  2.《安全的生活》通过指导学生的生活,出尽学生过一种安全的生活。

  3.《花钱的学问》引导学生正确的消费理财观,提高他们的消费技巧。

  4.《关心你、爱护他》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弘扬人文精神,对社会充满责任感。

  四、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 6-8课时

  第二单元8课时

  第三单元8-10课时

  第四单元8-10课时

  总复习

  五、教学措施。

  1.独立阅读,自主学习,理解主题文字的大意。

  2.借助插图,引导学生从各个事例中进行分析、比较,强化主题思想。 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合作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4.收集、整理资料。

  5.模仿演示。

  6.换位思考。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4

  1、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为依据,树立"以人为本、培养能力"的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方法,积极营造“和谐、平等、轻松”的教学氛围,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养成,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学生长期的健康成长。

  2、现状分析

  学生分析

  学生是非常喜欢《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但由于家长对它不够了解,所以重视不够,这样影响了一些家庭作业的完成,以及一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本课程的学习也会受到影响。教师力争减少一些负影响,努力提高活动质量,提高课堂效率。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三个单元组成。教科书在设计上力求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贴近现实社会,将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儿童的社会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消费》 是四年级上学期的第一单元的主题,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消费知识。教学方式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主,目的是通过这些活动让学获取消费的初步感受。第二单元《生活中的习俗》单元以燃放礼花,悬挂彩灯的情景为背景,其目的为烘托节日的喜庆氛围。让学生通过探究节日的习俗,感受到人们节日中享受到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第三单元《安全地生活》是让学生随

  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 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学生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如何使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每一天,是家长,学校,社会一直关注的问题。设计本单元让学生在以有的安全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系统地掌握一些面对突发事件的自救自护本领,为他们今后更好地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各单元的设计围绕课程标准的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本教材以学生生活为主线,设置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主题,体现教科书内容的.生活化和综合性。主要有学生的家庭,学校和社区生活的内容,家乡,世界的民族风情,习俗和传统节日等内容,让学生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有利于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的和谐发展。

  3、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消费

  第二单元 生活中的习俗

  第三单元 安全地生活

  4、教学工作目标

  1、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

  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

  热爱祖国,真是祖国的文化传统和节日习俗。

  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一意识

  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能力

  能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的参与探究活动。

  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人事,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常识合作的,有意识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养成搜集,整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简单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对节日及喜庆活动的感受和见解。

  3、知识

  1、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3、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

  4、初步懂得讲文明,守纪律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保障措施

  1、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激发学生喜爱艺术,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欲望。

  3、改进学习、教学方法,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研究“教”和“学”的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巩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逐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5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

  教师:杨xx

  本学期我接任四年级五班和六班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为了顺序的开展教学,圆满的完成教学工作,特制定此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三、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五个单元,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第二、三单元“安全地生活”,第四单元“花钱的学问”,第五单元“关心你,爱护他”。

  四年级上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生活常识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年级上册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珍爱生命》,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植物和动物的朋友?我们的生命是谁给予的?为什么说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以爷爷奶奶的故事作为引线,感受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手,是关心。说话做事多替邻里乡亲着想,是理解。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四、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上册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掌握安全常识,懂得花钱的学问,伸出友爱的手,大家的事情大家做。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上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上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人文,情感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上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

  五、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六、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讲解、社会实践等。 七、教学措施: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

  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