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25 08:23:0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1

  这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够掌握比较液体多少的方法,通过教学实践,我感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适度、适当、适时地使用多媒体,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问,创设问题情景,增加了单位教学时间内的信息量,既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引导他们学会了方法。把科学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课堂充满科学化、人文化、艺术化。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观察、搜集整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多元化评价、拓展探究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猜想“比较水的多少”的方法和实验验证“三瓶水究竟那瓶水多,多多少?”上。我感到学生大胆猜想的'确是进行了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为后面设计实验、分析实验、判断结论奠定了基础。当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后,个个体验成功,人人充满欢乐,既亲历了探究的过程,又体会了探究的乐趣。

  本课教学设计成功的另一点体会是:教师能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重点设计怎样引导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指导学生去重复探究过程。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融洽,按照“猜想方法──实验过程──认识量筒”三个层次,使学生比较顺利的完成了学习任务。一节课的成功尽写在孩子们灿烂的笑脸上。

  在教学过程中,有个别细节处,总觉得处理得不够理想:一是学生猜想出的方法很多,我要求他们选择其中几种进行实验,但他们大多选择的是几种相同的方法,还有很多方法并未验证。二是部分学生思维受限于课堂,还是重知识技能,缺情感价值观,影响着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素养,这些都需要我今后教学中进一步领悟课程标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飘呀飘,飘下来》第二课《降落伞》。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探究降落伞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降落伞下落速度与降落伞的哪些因素有关系。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合理地选择问题、积极地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2、开展学生独立的探究活动,并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3、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降落伞的下落速度与伞面大小、伞绳长短、重物的轻重等诸多因素有关系。

  教学准备:

  伞面,绳子,重量不同的`重物,透明胶、剪刀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如果一个鸡蛋直接从三楼掉下来,鸡蛋会怎样?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鸡蛋从三楼掉下去不坏吗?

  2、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课题

  3、观察降落伞看看它由哪几部分组成?

  二、初步感知、动手实践。

  1、学生自读“做个降落伞”,了解降落伞的制作方法及过程。

  2、小组合作制作降落伞,教师巡视指导。

  3、制作好降落伞的同学可以试着玩一玩降落伞,比一比,从同样的高度下降,谁的降落伞下降得最慢?

  三、观察与实验

  1、猜想:根据自转旋翼的知识,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降落伞的下降的速度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2:谈话:同学们的每一个猜想都值得去研究,那么怎样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实验)在实验之前还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呢?

  3、引导学生对以上猜想进行验证,教师做适当的指导。

  四、表达与交流。

  1、学生交流:请学生交流研究的问题,过程和自己的发现。

  2、师生小结:影响降落伞的下降速度快慢的因素有那些?

  3、想一想:除了降落伞以外,还有什么物体也在空中飘?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五、拓展延伸。

  学生自读“科学自助餐”,了解关于降落伞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降落伞

  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伞面的大小

  伞绳的长短

  重物的轻重

  反思:在本节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制作参差不齐,极大影响了实验探究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增加教师演示的环节以帮助学生制作和分析。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3

  上课伊始,我亲切地与同学聊找蜗牛朋友的经验,并把一个同学的蜗牛要来看,然后“不经意地”把他的蜗牛与我的一盒蜗牛混在一起,让他说说自身蜗牛的特点,从而帮我找到他的蜗牛。同学说他的蜗牛有两对触角、一个壳,是白色的,而我的蜗牛也有许多符合这些特征。同学感到无计可施了,我才告诉同学:“老师是跟你开玩笑呢!”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使同学发现自身对蜗牛朋友的了解确实非常有限,从而极大地调动起同学观察蜗牛的积极性,在下面的观察中发现了自身的蜗牛的许多细小的特征。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兴趣。”小同学的好奇心较重,我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把这种好奇心发展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同学的兴趣范围,激发研究的欲望。

  在研究蜗牛的环节,同学提的关于蜗牛的问题有:蜗牛的寿命有多长?蜗牛最害怕什么?蜗牛能在水里生活吗?蜗牛为什么会冬眠?蜗牛的粘液永远也流不完吗?蜗牛贪吃吗?蜗牛有几颗牙齿?蜗牛冬天上哪冬眠?蜗牛怎样从壳里爬出来?看来,同学的小脑瓜里有无穷无尽的`天地,就看我们会不会发掘。

  研究时,同学选了几个问题:

  蜗牛怕什么、研究蜗牛能在哪些物体上爬、蜗牛吃什么等。

  幸亏我课前准备了大量的资料,同学的研究才如鱼得水。在我的指导下,同学有条不紊地提出猜测、设计方案、领取资料、分工合作、记录、讨论、总结汇报。看到他们真的“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搞科学”,我感到由衷地喜悦。

  听课教师的课后反馈:

  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教师着眼于“课程目标”,置“同学的发展”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把同学的发展权还给同学,让同学自主观察、探究,鼓励同学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有效地培养同学的创新精神。教师舍的花时间,让同学去探究,给同学发明机会,营造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氛围,教师充沛相信每一个同学都是有主见的、有思维的个体,留给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教师注意鼓励同学积极参与,相互交流,使他们的思维随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全班所有的同学都投入了“探索科学奥妙”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研究,有的甚至达到兴奋、忘形的境界,这就是本节课最大的胜利。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4

  在上本节前一天就准备了许多的水葫芦、金鱼藻、浮萍等。由于准备充分,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这些水生植物,在观察过程中主要是学生自我观察,而且在观察的同时写好观察记录。由于见得少,所以学生非常好奇,格外仔细,认真。观察的顺序也不尽相同有的小组从叶子开始,从上到下观察;有的从根开始从下往上观察。

  学生在观察时也非常的'认真,一边观察一边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水葫芦会浮在水面上,此时教师就要求学生剖开水葫芦看看里面有什么秘密,有个学生说:里面像面包的切面,这就给学生留下了很形象的映像,然后教师就把救生圈浮起的原理告诉学生,学生一对比水葫芦的结构马上就明白了水葫芦浮起的原因。这是一次很好的抛砖引玉加联系实际的教学。在这一次观察活动中学生都很好的通过实物观察获取水生植物的外貌特征然后逐渐深入知道一些主物的生长特征。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5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江苏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材内容丰富,能够满足学生探究科学的需求。在教学设计方面,我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前激活、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我也注重了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不够,需要更多的引导;教学设计有时可能会出现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情况,需要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的适度性。

  对于江苏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的教学反思,我认为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同时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快乐中探究科学,发现科学的乐趣。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6

  本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身边的材料》中的起始课。在经历了两个多月的科学课学习后,大多数学生已经初步养成了良好的科学学习的习惯。不管是观察力和思维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当我叫他们观察教室里有哪些物体时,他们很顺利地说了出来。

  在学生观察到物体后,我再和他们一起来讨论这些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学生对材料这个知识的前概念是多少?对于他们的老的任课教师来说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做出判断,但对于科学教师来说可能就只能找些学生进行询问来了解了。其实材料这个概念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我在上课的时候直接引入材料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根据概念去说哪些可能是材料,这样有可能到这节课结束学生对什么是材料还是混混沌沌的。但如果在一开始不是直接抛出概念而是拿出六种由单一的常见的材料制成的物品,然后让学生去感受原来这就是材料,然后再引出材料的概念,这样学生可能更容易接受。我采用的就是先认识几种单一材料的物体,再来引出材料的概念,学生的印象较为深刻,教学效果也不错!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7

  三年级的小学生因其年龄尚小,较高年级就更显得的活泼。他们的生理和心理上发育还不健全,他们端端正正坐一节课会感到很疲劳,上课很没意思。如果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加入游戏,竞赛,表演等,让他们边玩边学,扮演各种角色,他们就会感到乐趣无穷,精神振奋,因为他们的身心都得到了活动。这些特点决定了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的课型应是以玩中学为主。

  这学期我开始尝试科学教学,三年级小学生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已经适应了语数英科四大学科的学习,从开学3周来的整体情况看,学生学习气息浓厚,明显长大了。开学初我依据他们上学期表现、成绩的综合评定,为他们编排了4个学习小组,(每组5人)并为起了好听的名字,如蓝猫淘气队,小鲤鱼队,神兽金刚队,绿精队,这些都是他们喜欢的动画团队,每一个动画小队成员只有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我想试一试三年级小学生用杜郎口的教学实施课程改革,如小组长批作业,副组长检查知识点的记忆,小组汇报展示学习成果、反思得失等。但对于学科助理的培养还有一定的'困难,也就是我要树立的小老师,我正在试图让他们发挥作用和潜力,比如锻炼他们的组织才能,语言表达能力,仪表自然大方等综合素质。对此我设计了三年级科学学习小组评价表和小干部评价表,每天每周对他们的表现进行即时评价。我一直认为,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后,组织教学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是最关键的过程,因为丰富、愉快的教学过程直接会影响我们的教学效果,追求高效课堂就是要用方法与智慧反思我们的教学过程,以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杜郎口为我们提供的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教学模式,但运作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自己结合我们的学校、班级以至每一个孩子的不同特点,进行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我从来相信我的学生,他们就是最好。尽管会有许有不足,但在努力的过程中,我们体验着快乐,丰富着内心。一个团结的小组,一个朝气的班级;几名出色的小干部,优秀的教师队伍……总之,我们的校园会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和谐!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

  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三种液体和空气)、牛奶、醋、水、石头、木头、树叶、网状图、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的材料:

  7种物品名称的卡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看浩瀚的宇宙中这蓝蓝的星球是谁呀?(地球)

  2、师:地球上大片大片的蓝色代表的是什么呢?(水)

  3、师:对。有人说,地球其实是一个“水球”,因为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面积都被水覆盖着。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我们今天就要来探究关于水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我们每天都需要水,都见到水,水是什么样的呢?

  2、学生观察水。

  3、生汇报。

  4、小结: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物体。

  5、师:除了水的样子,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水的知识呢?

  6、学生质疑。

  7、观看动画片《水的.故事》。

  8、学生汇报。

  (二)、水在哪个袋中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找水的游戏,老师把水藏在7个袋子中,这些袋子中装的也可能是:石块、木块、树叶、醋、牛奶和空气。有没有办法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找出水是哪一袋呢?

  2、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辨认?

  3、生汇报。

  4、出示记录单。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选择学生熟悉的水作为研究对象,将学生脑海中对水的零星感性认识提升到水的内涵属性层面上,并在概念提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认识物质的方法,使学生在初次进入“物质世界”这一领域时,就能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判断物质的特征,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师在设计这节课时,以关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出发点,本着观察、体验、验证的原则,尽可能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在活动中能够有所收获。在立足学生个人需要和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逐步获取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本节课以四个活动贯穿始终:

  第一个活动按照教材原有的网状图的设计思路来执行教学,对“关于水你知道什么”谈话就进行活动,通对水的观察以及观看动画片,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从零碎的回答到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让学生明白如何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物体,为下一个活动作好铺垫。

  第二个活动操作前的方法交流和引导是实验操作有效开展的铺路石,根据三年级孩子们对事物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对研究缺乏耐性,因此观察方法的引出和方法的指导显得非常重要。让学生自己试着从众多物质中去找出水,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涉及到“观察、分析、假设、解释、交流、质疑”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在课堂上呈现出一个多层次的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让学生思考自己判断的依据,保证了学生的活动的有效性。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是科学态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本册教科书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内容。

  第三个活动让学生根据上一个活动对七种物质的了解进行分类,让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本堂课,由于学生刚开始科学学习,在小组中友好合作的意识,积极参与班级讨论的习惯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关注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提高课堂学生合作的效益。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9

  本节课主要是要学生通过各种感官感知水,认识水是什么样的,并能用语言准确描述所观察到水的形态特征,了解物质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由于课前准备得很充分,所以学生上课时非常积极,动手欲望特别强烈,求知欲也特别强。水作为平时常见物体,学生本身是很熟悉的,但作为科学上的知识却很贫乏。所以在认识颜色时我用白色来让学生感受无色。在认识形状方面,我用各种不同容器盛装水,观察水的形状,从而通过对比得出水是没有固定形状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发挥合作精神,开动脑筋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而又获得了知识。总之,这节课是一节较为成功的课,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发展了学生学习兴趣,还让学生爱科学,用科学。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在比较得出液体、固体、气体时,学生分析能力有限,虽然很想表现,但语言描述仍然不科学,所以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一定要在这方面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让科学深入孩子心中。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10

  本课是粤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单元中的第一课。

  也是刚刚接触科学学科的孩子们正式学习科学课的重要一课。

  在教材的处理方面,我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在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合理化的调整与处理。 另外,我还将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延续到课外,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查阅“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生物”的有关资料。

  结合练习册,学生们能够接触到很多关于生命的科学知识,补充了他们的知识面。过去,我们认为:教学就是把书上有关的知识点讲完,教材中的相关实验做完,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今天,教学更需要将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外,为他们更深入的了解相关知识拓展空间。

  这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理念,更新我们的原有思维,并在科学课上有所突破。 在教学的准备方面,我遵循便于操作和合作探究的原则,尽可能多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创设的氛围中进行合作研究。

  利用班班通教学模式,力求使学生能够看到更多,了解的更多。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遵循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以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整个教学活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富有特色的记录——探究、研讨有生命的物体的共同特征——拓展延伸、续写科学诗,感受生命世界的无限美丽。

  通过本课的学习,孩子们知道了生命体和生命体的区别,掌握了生命体的相关特征,也为逐步适应科学学科打下基础。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11

  这节课的重点是水葫芦和金鱼藻的特点、异同点,难点是水葫芦的简图,水葫芦浮在水面上的`原因。根据作业情况,学生掌握得还不错,说明学生听进去了,上课的效果较好。错的最多的是选择题第3小题——水生植物的共同点都需要阳光(A)、还有不足的是特点和异同点写不完整,有些字很难看,不清楚,这点以后要抓,不能草草了事。

  在上课时遇到了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比方说,金鱼藻和水葫芦谁的寿命长?水葫芦浮在水面上不会被晒死吗?它们的净化能力谁好?前面一个问题当作家庭作业,通过问、查阅等方法,后面两题课堂上就解决了。由此,给我个警钟,要多注意课外的知识,要不断充实自己。

  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太小,阅历太少,绝大部分同学没有接触大自然的条件,在上到《水生植物》一课时,学生们大都不认识水葫芦、金鱼藻为何物,学校也没有条件帮助到学生们,就连我也是刚刚认识这水葫芦这种植物。在上这堂课时,当时我也只能是无可奈何,照本宣科。事后想想,这堂课应是我教学的失败。俗话说的好:强将手下无弱兵。我自己也是现学现卖,当然不能教好学生。在课前如能把水葫芦、金鱼藻这两种植物从野外采摘回来,既可以免去学生到野外去观察,又可以面对面的观察这两种植物。这样一来就能较好地提高教学效率了。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12

  《水生植物》教学反思

  考虑到让学生准备材料的危险性,在上本节课的前一天我去近郊的河里捞了些水葫芦作为上课用的观察材料。由于准备充分,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这些水生植物。在观察过程中主要是学生自主观察,而且我要求他们在观察的同时作好观察记录(画出观察对象的外形)。

  由于见得少,孩子们非常好奇,观察得也格外认真仔细。他们的观察顺序也不尽相同:有的小组从叶子开始,从上到下观察;有的从根开始从下往上观察。一边观察一边还不断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水葫芦会浮在水面上?水葫芦上鼓起来的地方是什么,有什么用?这时候我就用美工刀帮助学生剖开水葫芦让他们看看里面的秘密。让学生说说他们的发现,这时候孩子们都显得很兴奋,争先恐后地发言,其中有个学生更是形象地说他们观察到的切面像面包的切片,这个回答让我感到很惊喜,孩子的想象力真是让人惊叹,让我这个成年人不得不喟叹自身想象力的贫瘠!看着他们的胃口被吊得差不多了,我就把救生圈浮起的原理告诉学生,学生一对比水葫芦的结构马上就明白了水葫芦浮起的原因。

  我感觉这是一次很好的抛砖引玉加联系实际的教学。在这一次观察活动中学生都很好的通过实物观察获取水生植物的外貌特征然后逐渐深入知道一些植物的生长特。

  《植物的叶》教学反思

  推荐《植物的叶》是主题单元“植物”中的第五课。教材通过捡树叶、研究树叶来发现叶子有相同的结构;再从新鲜的叶与落叶的比较,显出叶子的生命特征,最后从一条枝叶的叶子变化过程中得到叶子具有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从而显出叶的`生命轨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让学生了解叶子的结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植物器官的角度去进一步体会到植物也具有生命的特征。

  课前,我布置每位学生捡两片落叶,每一组中的同学尽量捡不同的落叶,以便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大多数同学都带来了,有些班级带的学生比较少,我就在课前请每个小组长在校园里捡了一些不同植物的落叶。总体观察情况良好,我给同学们留了三个问题进行讨论:1、我们小组一共捡到了几片叶子?2、一共有几种树叶?3、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发现了一些问题,很多学生将大小不同或颜色不同的同种叶片分到不同种类,大小和颜色确实属于分类的依据,但是同一种植物的叶片也会存在差异,不能光凭这两点来判断他们是否属于同种植物,要多维度的判断,比如叶片的形状、叶片表面的光滑程度、叶片边缘、叶片的质地、软硬和厚薄,等等。

  对于不同的叶子具有相同的结构:叶片、叶柄。我没有重点强调了叶脉是叶片的一部分,不要把叶脉和叶片并用。这是教学上的一个失误。导致关于叶脉,学生竟然把它归入到叶的结构中去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用比喻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用手掌比喻树叶,把小臂当作叶柄,手掌就可以是叶片,手掌上的纹路就是叶子的叶脉。)这样学生就可以理解,手掌上的纹路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部位,而是属于手掌皮肤的一个部分。

  让学生判断一根枝条上不同位置的叶子的生长状态时,如果我能引导学生从大小和颜色上进行对比观察,就可以得出左边的就是叶芽、小叶片、嫩叶等。对于枯叶失去了生命特征,就跟人失去了生命特征一样。学生就会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叶的组成和叶的生长变化过程。

  《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

  一年之中,植物都发生着不同的变化。这一点,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中就有。对于他们来说,春天和秋天里植物的变化最为明显。关于春天,同学们说得最多的是植物发芽了,万物生长。对于秋天,他们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果实成熟了,树木落叶了,小草枯黄了。

  对于变化明显的部分,孩子们很容易就说出,也因此,观察中的变化这个活动比较容易。但是对于一些不明显的变化,需要测量和记录,才能在对比中发现,而这一部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活动的持续时间太久,完成比较困难。

  因此,这一课,对于科学概念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但是指向于科学技能的观察一棵树或者一棵草在秋冬季节的变化这一内容的完成,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由于三年级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还不能够较长时间的专注于同一件事,所以书本16页的记录表对很多孩子来说形同虚设。如果能够利用好这张表格,那对于孩子们来说,科学概念的发展会更加完善。

  前两个班级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把表格列入教学。课后,我觉得这样不妥,虽然有难度,实行起来不太现实,但是还是应该在教学中提到。使学生熟悉这种记录方法,会自己绘制这种表格。所以,我将书上的表格作为典型,介绍了它每个部分的意思和记录的方法,而后请学生自己选择一种感兴趣的植物,自己绘制一张观察记录表。如果有时间和兴趣,课后还可以进行一次实地观察。我觉得这样处理相对不处理来得好。

  《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一课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整个单元的小结,主要内容是对整个单元的学习进行一个梳理和整理。由于前面每一节课都上得比较踏实,大多数学生对植物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写出很多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名称,这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而且同学们能从这些植物中知道他们的相同和不同,并且准确地用维恩图表示出来。对植物共同点的概括,我的学生基本能够得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整理已有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得出植物共同特征。这节课的整理就水到渠成了,总体难度不大.

  对于植物的一生,以向日葵为例的9张图片,用词语概括难度较大。像“种子”“生根”“发芽”“成长”“成熟”“结果”一类,学生基本能答出,但是“子叶长出”“真叶展开”这一类专业名词就比较难接受,这也属正常。通过探寻植物的共同特征,学生深入地认识了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开始关心生命的点点滴滴。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13

  1、化深为浅,以师生合做游戏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了“会团结”“互相拉着”。

  水的表面张力实验中,学生很容易发现水溢出前的形状,但要让学生理解“互相拉着”还是有些难度的。课前我也想过在学生发现现象后,直接告诉学生这种现象叫做水的表面张力,但总觉得有些抽象。课间学生的游戏给了我灵感,让我想起了自己儿时的游戏“跨大步”,其中游戏者的合作不正似概念中的“会团结”“互相拉着”吗?

  2、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发现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我最初提出让学生将直尺插入水中观察水是否会爬带有很大的即兴色彩。我想与其让学生发现水会沿着纸巾向上爬后,再让他们仔细观察纸巾,不如给他们设置一个疑问:水为什么不会沿着直尺向上爬?接着我提示学生思考两次实验改变的条件是什么,不变的条件是什么。由于改变的条件只有材料,所以学生得出水爬与不爬与材料相关就相对容易一些。再加上纸巾和直尺一软一硬,一个充满空隙,一个结构质密表面光滑,较容易对比,提出假设,这样学生提出假设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3、将名人名言通俗化,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所以学术上追求卓越的人一定要善于而且渴求和别人交换思想,集众家之长。我认为在课堂上将这句话稍加改变不仅能使学生认真听取别人发现,而且也激发了学生交流的积极性。今后总有一天学生能够看到萧伯纳的名言,我想那时他们大概也会想起这节课学科的某些片断吧。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缺乏敏锐的洞察力,对一些有价值的细节没有充分利用。比如在学生汇报水的表面张力猜测与实验结果时,我没有抓住机会让实际放回形针数少的组分析少的原因;比如有个学生在汇报本组水的表面张力结果是,本应是“加满水后水的表面呈……水将溢出前水的表面呈……”,而这名学生却两句话都是“水溢出前的`杯子……”我只顾让各组汇报结果,没有及时纠正学生叙述上的错误;比如学生处理溢出来的水的方法,其实正好利用了水的毛细现象,但在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毛细现象时,我没有加以有效的引导。

  2、语言不够严密、准确、科学,没有做到字斟句酌,随意性比较大,针对性不强。

  本节课留给我的启示:

  1、科学课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正如一句老话: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科学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并能对学生在课堂内外发现、提出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进而培养学生单独或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爱科学,爱实验,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作为科学教师应该多组织学生做实验,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14

  科学课是一门重视观察,重视实验,重视探究的实践性学科,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门学科,既有新鲜感,又不知道如何学习,由于学生的观察能力较差,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观察方法的指导,以便使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的方法,获得科学的观察信息,从而为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为今后学好科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绝对不能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去牺牲学生观察事物,认识事物时间和兴趣。

  《植物的叶》一课的教学目标要求:认识树叶的多样性,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构成,叶有着自己的生命过程……我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首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树叶,观察树叶,探究树叶的特征,接着用统计法进行树叶数量,种类,形状等的统计梳理,根据学生捡拾到的树叶指导进行科学的分类,最后通过探究,让学生对树叶的构造进行认知,这样做使学生在观察中认识树叶,在探究中感知树叶的生命特征,在比较中体会树叶的个体差异性,体现了科学课程的学科特点,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科学,热爱生命的思想。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为:作为三年级的孩子尽管对植物的叶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一些叶子的种类,形状,甚至有个别同学知道叶子的结构特点,但却是非常的肤浅,这样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依靠观察、探究让学生掌握方法,我们教师要带领学生通过实地观察来认知树叶的种类、颜色、结构等特征,从而对植物的叶有充分的认识。总之,在科学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观察---探究----再观察---再探究---形成结论这个科学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判断能力,做到传授知识于快乐的操作中。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15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六课。本课希望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然后和水作比较,通过实验发现用同样大的力量压缩空气和水,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而水占据空间的多少不会发生变化。在教学时,我以学生为主体,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充分探究中,大胆探索,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深入探究,张扬个性;让学生运用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延伸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点燃学生探究的火把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边讲边演示的方式给同学们曾现了《乌鸦喝水》的故事,进而提出问题:“瓶子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水面为什么会上升?”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什么叫占据空间,是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水面上升了。紧接着我又出示了另外一个瓶子,让学生去积极思考,能不能也把这个瓶子里的水挤出来,用什么方法。一系列情境的设置,学生的兴致越来越高,而让学生上来试一试,则把学生的热情推向高潮,进而引导学生提出了今天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

  二、充分探究,给足学生动手的机会

  《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器材,并且能保证两个同学一个小组,进行充分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去感受实验的过程,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当学生充满好奇地将一团纸塞入杯底,倒扣入水中,那种期待,那种新鲜感,那份激动的心情,写满在学生的脸上,“我们的纸没湿!”学生实验后的惊讶与兴奋,和“我们的纸怎么湿了?”一脸的疑惑与不甘,那都是学生能够亲手实验,能够充分探究后的宝贵发现。从这一实验又紧扣着进入下一实验,去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学生的探究由老师扶着走,进而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学生发现了,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而水却不能,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实验的乐趣,也锻炼了他们动手的能力。如果这里只是教师直接讲,而并没有让他们亲身实践,学生是根本体会不到那种变化,更不会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充分地探究,让学生获得的岂止是科学知识……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科学教学反思06-22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06-08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08-17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04-02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0-08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02-11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8-19

三年级上册认识教学反思11-09

科学教学反思(15篇)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