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6 15:08:5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1

  外出学习汇报课,讲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我们听了四节苏教版的课,来校让我根据诸向阳老师的《九寨沟》讲三年级的课文。于是挑中了这节。

  讲之前信心满满,想着一定不能搞砸了。要大展拳脚,但因为自己把方向搞错了,目标定高了,于是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违反常态,没有看任何教学视频。照着诸向阳老师的教学实录一步步往西沙群岛上扒,没有考虑到学生学情。三年级的孩子怎么可能和四年级的孩子相比较呢?于是第一次试讲砸了,意料之中。但是打击真的很大。一度怀疑自己到底行不行。而且沛树的课讲的幽默、流畅。给我压力甚大。但是无论如何是不能放弃的,毕竟离正式讲还有些日子。经过来校长的引导,将我设计的不符合的地方进行了整改。我又拾回了一些自信。第二次试讲还是有问题。来校交给我的方法贯彻落实的不够好。说不上来哪里不对劲,反正课堂上有点闷,我觉得我和孩子们没有共鸣。紧张感更甚,但能发现问题就是还有改正的机会。虽有点气馁,但继续付出是必须的。给一班留了预习,但我觉得我背的还不是很熟。万一出现断片的情况,那对于下午即将讲课的自己会是很大的打击。

  后来在反思这节课时想到,既然孩子们能做小导游,那一定是把课文掌握的扎扎实实的.了。于是我留了一项作业,写一篇小文章,向大家介绍西沙群岛。用你的语言感染大家。而这一课一个很重要的设计理念就是在文字中游览西沙群岛,体会文字的美,让学生自己写一写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同时又巩固了课文。

  第二天一直默默在脑子里过课的步骤,我也知道这样的课堂不是高级的,不是成熟的。但我现在只能给孩子设套。我感到挫败,我这种课堂根本不是生本课堂,只是我的演出。边主任的话让我明确了自己的角色。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提升、拔高。我这种课其实是有些肤浅的。我必须转变,这也是阻碍孩子们说话能力提升障碍。今后要锻炼自己,更得锻炼孩子。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2

  教学目的:

  1、在读中品词品句,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2、认识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在读中品词品句,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2、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距海南岛180多海里的东南海面上,有一片岛屿像朵朵星莲,颗颗珍珠浮于万倾碧波之中,那就是令人向往而又充满色彩的西沙群岛。今天,老师就要带着大家到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游览一番(板书课题:富饶的西沙群岛)。

  2、齐读课题,说说"富饶"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么课文是怎样描写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呢?自由读文,要求:边读边思考课文介绍了那些风景和物产?

  2、指名说,板书。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首先来看看西沙群岛的海水怎么样,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用_勾画出描写海水的句子。

  2、指名读,评一评。

  3、海水有那些颜色?自由说一说。这么多颜色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指名说。

  4、课文用了哪个词?板书,你是怎么理解的?指名说。

  5、西沙群岛的海水那么美,怎么把它读出来,自由读一读。

  6、分组读,看谁读得最美。

  7、为什么西沙群岛的海水会呈现出不同色彩?指名答。

  四、西沙群岛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富,瞧!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下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物产,用勾画出书中是怎样描写的,分小组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最喜欢它?

  1、把你最喜欢的物产根据课文的描写给大家介绍介绍,指名读,评一评。

  2、读珊瑚,海参,大龙虾时,要求边读边做动作。

  3、读鱼时,看课件感受鱼多而美,从哪些词体会到鱼多而美?介绍了那几种鱼,师导读。

  4、读贝壳,海龟时,引导生读出喜爱,有趣的感情。

  5、读海鸟时,感受鸟多。齐读。

  五、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去领阅了西沙群岛五光十色的海水,海底的珊瑚,海参,大龙虾,鱼,海滩上的贝壳,海龟,海岛上的鸟儿,西沙群岛真不愧为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我们为之感到骄傲,自豪,同学们,让我们共同祝愿祖国的西沙群岛吧!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六、拓展训练。

  同学们,当一群游客来到西沙群岛,你会怎么向游客们介绍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呢?请你当当小导游。

  教后反思:

  在上课以前我没有认真读课文、教学用书,针对本班实际编写了较为实用的教案。可是上完课后总觉得这课上得不够好,总有许多遗憾。比如说:

  1、学生读书不够流利,不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数同学读课文断断续续,读错字、漏字、添字,不是这样的毛病,就是那样的毛病。听他们读书真的需要有耐心。

  2、对课堂突发问题没有解决好。

  上海水五光十色一段时,突然有学生问我:"老师,海水为什么是浅绿的,杏黄的呢?"我只考虑到海水深蓝的、淡青的原因,却没有想到浅绿的,杏黄的原因?课堂上我只是对学生讲:"那是因为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学生对这个答案不满意,我也对这个答案不满意。对课堂预设的不够,缺泛教学智慧。

  3、缺乏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

  课堂上我非常希望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因为这是一篇描写非常经典的文章,可是学生的朗读仅仅停留在读通、读顺的层次上。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3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2课。这篇精读课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对西沙群岛进行介绍和说明的。先讲西沙群岛的位置,再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最后写西沙群岛将会建设得更加美丽和富饶。

  课文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课文条理清楚,表达方法鲜明,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下面,我主要对执教中如何引导学生领悟作者表达方法进行反思总结:

  一、领悟布局谋篇的表达方法

  ⒈领悟课文“总起—分述—总结”的记叙特点。全篇文章可按“总、分、总”的记叙顺序分为三段。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述,写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第二段是分述,按照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的顺序从海面、海底、海滩和岛上四方面描述,具体写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第三段是总结,写守卫在岛上的英雄儿女必将使西沙群岛变得更加美丽和富饶。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⒉领悟作者表达方法上的构段方法。

  ①第二自然段为“因果段式”,也即“因果结构段”。这一自然段先讲结果,后讲原因,即一、二和三句之间是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小段,一般分为两层,一层写原因,一层写结果,概括段意时一般应抓结果部分。

  ②第三自然段为“并列果段式”,也即“并列结构段”作者用三句话分别描写了珊瑚、海参、大龙虾。每句话都向我们介绍了一种海中生物,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并排平列,不分主次,共同表达一种意思,这种构段关系叫“并列式结构”。

  ③第四自然段为“‘总→分→总’段式”,也即“‘总→分→总’结构段”。 这一自然段介绍海底的鱼,先总述鱼“成群结队” 突出鱼多,再分别叙述各种鱼的样子;最后总述“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

  ④第五自然段构段方式同第三自然段。

  ⑤第六自然段为“‘总→分’段式”,也即“总→分’结构段”。这一自然段围绕“鸟的天下”来写的。几句话的顺序是:“鸟的天下” →树多[这是成为鸟的天下的原因] →鸟多[树多必然鸟多] →鸟蛋多[鸟多必然鸟蛋多] →鸟粪多。从总到分,使人确信西沙群岛的“鸟的天下”。

  ⒊本文在写作上的另一个特点是首尾相呼应。第一自然段写出西沙群岛地理位置的重要和它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第七自然段则写西沙群岛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

  二、领悟生动准确的表达方法

  ⒈修辞方法的形象贴切。①比喻,如:“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②拟人,如:“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③夸张:“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句讲西沙群岛海里的鱼非常多,并非真的是水和鱼各占一半。用“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一夸张的手法,强调西沙群岛“物产丰富”的特点,使人回味,留下深刻的印象。

  ⒉关键词语的准确运用。如:写珊瑚的形状像“花朵、鹿角”,写海参“懒洋洋地蠕动”,写大龙虾“全身披甲”“威武”等。再如:第四自然段主要抓住了鱼的种类多、数量多、形态美等特点来写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多得数不清;数量大:成群结队、一半是鱼;形态美:不满色彩条纹、头上长簇红缨、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眼睛圆溜溜、身上长满刺儿、像皮球一样圆。

  总之,本课执教时,能针对课文特点和学生认知特点,充分运用好《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例,让学生习得写作地方法,并让学生运用到《语文园地六》习作练习中去,且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1.生来想跟老师作对的学生是没有的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是落入凡间的精灵。即使他们有这样那样的错误,那也是成长道路上的必然,因为每一个人都是这样逐渐长大的。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就是让人成其为人,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更加美好,头脑更加智慧,身心更加健全,人格更加高尚。设想一下,因此,当教师面对上述课堂中类似的突发情景时,选择的是生气、发火甚至指责那个孩子,那会是一种怎样的后果呢?因此,面对课堂的意外,教师必须克制,以及心平气和地对待。

  2.化解影响和谐、有效沟通的矛盾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教学生学。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注意到了要协调课堂的气氛,努力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进行更加有效地沟通。于是就以课堂中某个学生提出的“什么是肥料,鸟粪为什么可以做肥料”这一问题作为突破口,发现每个学生在认知上的距离,从而将该问题变为每一个学生当时的研究小课题。这一转换如同太极的推手,举重若轻,将孩子们原先以为的玩笑化解为有意义的学习,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又因为对学生来说,同伴间的沟通、交流、互相合作有时比教师的讲解、传授更为晓畅,更容易理解、接受。于是在此基础上,教师又旁敲侧击:“平时我们遇到不懂的词句,可以怎么做呢”,这样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语文学习经验,提供自主选择的学习方法。由此大大促进了学生主体的主动、和谐、有效地参与,真正达到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编者语:课堂应该是自然的、和谐的、灵动的。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疙瘩,教学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此时教师如果及时化解,教学就会“柳暗花明”;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课堂将“黯然失色”。南通市首批名师培养对象、市级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李伟忠老师在实践中总结出机智化解“课堂尴尬”的五大对策。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4

  最近,我执教了《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感受很深。

  这篇课文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学习本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西沙群岛风光的美丽;二是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积累好词佳句。由于有课件,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决定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将信息技术与我们的语文教学进行充分的整合。这样,抽象的事物具体了,静态的东西鲜活了,课堂效果非常好。

  如在第4自然段鱼的教学中,由于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的局限,学生对海里奇异的鱼缺乏感性认识。一段视频的播放立即将学生引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一条条五颜六色的鱼在眼前游动起来,将他们带入一个奇异的海底世界。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赏读内化,读出了海水的美,读出了鱼的种类繁多。另外,许多相关资料的浏览使学生开拓了眼界,课文内容也得到了拓展和延伸。

  其次,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采取以“读”为主的教学过程,努力营造一种“平等、信任、激励、自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们主动地学、自信地学,兴趣盎然地学,达到扎实有效的课堂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探求欲望的“敲门砖”。西沙群岛位于祖国的南端,那里的海水、海底、海滩、海岛有着独特的特点,对于生长于城市的孩子来说,比较遥远、陌生。故此,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我采用了放配音录像的方式导入,在放片子的同时,我认真观察学生,发现孩子们在观看的时候,一个个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小眼放光。看完后,当我问:“你觉得西沙群岛怎么样?”时,孩子们争着将自己的感受说出来,“特别美。”“风景优美。”“鱼很多,鸟很多。”看到孩子们投入的样子和积极地回答,我知道我的这一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难怪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正是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这一丰富的图像及声音信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进入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的最佳状态。在学生情绪高涨时,我紧接着提出要求:“这么好的地方,课文中是怎样写的呢?请大家打开书87页,认真地把课文读一读。”

  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课文中,孩子们开始兴趣高昂地读起课文来,有的同学读完一遍,还情不自禁地读第二遍。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再次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重点展现西沙群岛海里奇形怪状、色彩鲜艳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以及那些没见过甚至是没听说过的形态各异的鱼儿,由形象的画面理解自然过渡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始至终地调动着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平等和谐,民主开放。

  平等表现为和谐,融洽,不一味强调师道尊严,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内容来学习、品味,比如在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时,我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段落来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在读自己喜爱的内容时,往往是最具情感的,听着孩子们用带着欢喜的心情,读着描写西沙群岛景色的句子,看着他们仿佛亲眼看到这美景的表情,我真是感慨万分。看来,朗读以及在朗读基础上的感悟,能够给人多么神奇的想象力。

  三、 阅读训练,扎实有效。

  读,是学生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读,是学生理解感悟、思考的前提。全国小语理事会理事长崔峦强调:“一定要把课文读对、读通、读顺、读好。”这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也是理解课文的前提。因此在这次教学中,我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听读、初读、速读等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让学生做到将课文读对;在熟读生字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在精读、理解的过程中,又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朗读内容指导学生将课文读好。在这样有目的、有层次地阅读指导中,学生逐步学会了读书。

  当然,我的这次教学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其中让我体会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1、没有将本课时的教学内容讲授完整。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对学生情况把握的不准,导致这一课时的个别环节用时较长,特别是请两个人单独读写鱼儿的段落,太浪费时间了。

  2、虽然也尝试建构一种多层面的课堂,希望能通过一节课教给孩子更多的东西,但是,许多方面考虑得还不够周全,补充素材在课堂上成为一种资源的浪费,浪费了一些宝贵的时间。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充分地认识到自己还应继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钻研教学方法,潜心搞好教学研究,努力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5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21世纪语文第六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用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了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能领略西沙的美丽风景,激发他们对美的向往,也可以从作者的描绘中积累一笔语言的财富。这篇课文的训练重点是在充分的阅读中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根据《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的具体内容,在教法设计方面我是这样设计的

  1、直观——情境教学法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直观和情境是不能完全割裂开的,有时直观的展现就是一种情境的创设。这篇课文对西沙群岛的美丽景色的描绘无疑是优美迷人的,但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画面离他们的实际生活是很遥远的,这就制约着他们的想象力的飞翔。所以在导入之后,教师可以先为同学们播放一段事前准备好的西沙群岛的风景图片或者录像资料,首先通过画面美来调动他们感知美的欲望,进而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来谈对西沙的印象就容易多了,这也是由画面过渡到语言学习中进行想象的一个基础。不仅如此,在对课文的一些重点词语的理解时教师也可以尝试采用这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2、朗读,学生自读自评法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且,朗读的形式应该是各种各样的`。这样,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就可以在读中理解美,在读中感悟美,并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以声传神。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自读自评也可以提高朗读水平,评价水平。学生的各抒己见,不同体会、不同读法正是他们对课文内容不同理解的表现。。

  3、小组合作学习法

  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交流评价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同桌、四人小组讨论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6

  课件杜老师所讲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用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写出了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地方。杜老师在回顾了课文的内容之后直奔主题,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定在第四自然段,教学重点十分突出。在教学描写鱼种类多的句子后,便进行了读写结合的训练,老师并没有让学生凭空想象,而是通过出示图片以及描写鱼特点的词语,让学生有了感性认知以后再动笔写。这样更有利用学生接受、掌握本课所学的写法。

  在教学中,杜老师也注重了朗读的训练。尤其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老师请一位女同学来读描写贝壳的句子,孩子虽然读下来了但是感情不到位。这时,杜老师进行了范读。通过老师的示范,学生模仿,这个孩子有了明显的进步。之后,老师有安排了分角色读,女生声音细腻轻柔读出了贝壳的特点;男生声音淳朴厚实读出了海龟的有趣。

  在评课中,针对这节课的设计,我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在第五段教学中,老师重点讲了并列关系的语段概括段意的方法。在我的意识中认为这样的教学内容应该放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应该就针对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研读、学习、仿写。许老师耐心的解答了我的问题。许老师认为语文教学的两个回合是可以相容的,这样更有利于老师的操作。

  回来后我也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我更深刻的`感悟到语文教学不像教文言文那样把词义、句义、段义、篇义教明白就行了。那只是起点和基础。语文教学必须进入隐藏在语义学层面的词义、句义、段义、篇义之后的“语言使用者”的意图、社会背景、心理状态、言语行为,听话人的解释与交流,以及权力、接触、情感、交谈方式等中。此次活动使我收获颇丰,我会将我的所得用到以后的语文教学中。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7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运用了丰富、优美、准确的语言文字把祖国南海上的这颗明珠写得可爱动人。

  在这篇课文,作者按照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先总写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再分别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描写西沙群岛,最后总结西沙群岛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必将随着祖国的建设事业变得更加美丽、可爱。

  在教学时我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先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了西沙群岛的哪些地方;学习第一自然段,感悟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精讲课文第二自然段,学习西沙群岛的海水,理解海水的色彩与海底的地形有关。学生自学第3到6自然段,找出每段的中心句,并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地方。学习第七自然段,总结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我们祖祖辈辈生长的地方。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联系第一自然段,点明第七自然段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

  我认为在本堂课我的不足如下:

  1、课文第一自然段未能抓到中心句子“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2、在课堂上未能完全放手让孩子去自由学习,孩子的活动时间少。

  3、课堂氛围不够,学生的积极不高。

  4、教师自身的情感未能完全调动起来。总之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将积极改进,做到更好。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8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句,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形象地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瑰丽风光和丰富的特产,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全文围绕“富饶”展开,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是学生学习构段知识的好例子。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海底动物我来演

  课堂教学让学生学得高效、有趣,是我们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本课第三自然段介绍了海底的“珊瑚、海参、大龙虾”。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主研读课文,画出这些动物以及活动特点,接着播放这些动物的活动视频,使学生有真切的感受,最后运用了学生对海底动物的喜爱,小组合作,开展了这样一项活动:海底动物我来演,看谁表演得准确、有趣。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活动,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活动中,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通过表演、介绍,学生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过程也非常到位,

  2.“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

  近义词辨析,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本课有这样的一句话:“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其中“五光十色”的近义词是“五颜六色”,对于三年级学生,这两个词辨析起来还是有点难度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辨析近义词要坚持“同中求异”的`基本原则,这两个近义词不同之处就是“五光十色”有“光”,而“五颜六色”没有。然后总结:“五颜六色”强调的是复杂的色彩或繁多的花样,比如鲜花、服装、云彩等等……哪里颜色多,哪里就有它的身影。而“五光十色”不仅强调了繁多的花样、鲜艳的色彩,并且常常要与发光的事物相联系。比如霓虹灯、极光……

  二、成功之处

  这次比较成功之处是识字教学。

  三年级正是大量识字的关键时期,识字量大,同音字、易错字相互混淆,学生要学习阅读方法,学习习作,更不能丢掉识字,因此,教师必须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本课“我会写”汉字共有12个,首先要相信学生能够独立识字,鼓励学生自主识字,用自己最喜欢的、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并提供平台让孩子当小老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识字时,我大胆提问:“仔细观察,分析字形,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学生兴趣盎然,有的用猜谜语方法:“一横一撇长,日子里面藏”(厚);有的采用熟字换部首“庭”——“挺”;有的采用“加一加”如“山+石=岩”,真是百花齐放。这样掌握识字方法,就能举一反三,提高识字效率。

  三、不足之处

  虽然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课后“小练笔”部分要求学生能从给的四幅图中选择一幅写一段话,学生只能把书中原句翻来覆去说说,不能加入自己的想象,这时我没有教给小学生从远到近来写,也没有要他们加入一些想象到的声音的词,只是强调学生要运用总分关系去写,方法不够多,效果不明显。

  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需要进行一些改进。

  对于课文第四自然段,在教学时,要抓住总分关系,让学生观看多媒体,抓住“成群结队”这个词语,然后品味排比句,体会西沙群岛鱼“多”是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多。最后拼读“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就水到渠成了。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9

  今天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我用了三节课,才算讲完,连课间都没有停。讲完之后,觉得自己累的不轻,学生也痛苦不堪,完全没有感受美的`享受。

  开始读课文环节一切都很顺利,也很轻松。只是到了理解课文环节,拉动孩子学习很艰难,自律性强的孩子还能跟着我的思路走,有一些孩子早就游离在课堂之外了。

  这种效果不好,师生又特别痛苦的教学过程,该如何改观呢?我想还是要领着孩子多读书,借助图片理解重难点,做一些简单小练习就可以了,这样学的轻松还快捷。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10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用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写出了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的好文章。特别在当前,更是对学生进行“热爱蓝色国土”教育的好教材。

  本文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底”几个方面描写了西沙群岛的瑰丽风光和富饶的特产,通过学习要让学生从这几个方面具体感受、欣赏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并了解文章构段上的一些特点。本文所描写的南国风光虽然很吸引人,但毕竟西沙群岛离我们这儿太遥远,如何使学生对西沙群岛特有的风光和物产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了解,而有更深的感受与体验,同时,在理解课文与积累语言方面做得更扎实?这成了我备课前思考得最多的一个问题。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色彩鲜明、富有动感的刺激物最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因此,上课开始,我就播放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西沙群岛的风光片,并配以课文的范读,让学生对本文的故事情节有一个整体的感性的认识。这样,既为全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我问学生:你觉得西沙群岛是个怎样的地方?这既是对学生了解情况的反馈,又自然的补充了课题,找出了文中的两个中心词“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自然地引出课文第一段。

  二、运用多媒体,加强视觉感受,加深体验。

  课文中所描写的海龟、贝壳、鱼类、海鸟等生物,作为远离海洋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但他们又对这些充满了好奇,多媒体的运用帮助学生对这些生物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也使得他们对课文抓住生物特点写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三、整体朗读,感知大意

  在这个环节中我把词语按照它们课文中的位置分成四块内容,检查了词语的朗读情况后,然后让学生猜猜老师为什么这样分,答案在课文中找,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反馈时学生就较为容易的找到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理清了课文的条理。

  四、渗透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是本课用得最多的'修辞。 教学比喻句不要只满足认得什么像什么,而要引导学生准确地认识比喻义,这样的教学才到位。如:“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是形状,而把“西沙群岛”比喻成“南大门”,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是意义和作用。

  运用夸张,可以生动、形象、深刻地表情达意。“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教学时要指出:两句都从“密度”的“高”进行夸张,说明数量的多。同时,要告诉学生,夸张要注意可信的“度”。对以上重点句的教学,要讲清特色,教给方法,引导灵活迁移,切不可只满足于机械的模仿。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11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写景的精读课文。这文章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全文围绕题眼“美丽、富饶”展开,行文思路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构段句群典型且多样,遣词用语精确且具体,所以教学这课文除了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外,还应该鼓励学生学习段落的写法。特别是描写鱼的一段,结构、句式都是孩子们写作的典范。我在预设这节课时,针对三年级孩子的特点主要从两方面去思考:

  第一,突出“美”字。这课文的一个特点是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美丽的景象,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好素材。所以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在ipad中设置了很多珊瑚和鱼儿的图片,使学生在情境美之中学习语言美。

  第二,突出“练”字。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针对我班学生作文不具体、事情叙述不清楚等情况,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重视语言的积累”,我又设计了第三课时,重点是积累语段和仿课文写片段,目的是通过加强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指导,让学生主动记忆,摘抄美词佳句,真正把积累语言落在实处,自觉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另外是通过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词语、句式、段落,迁移到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活动中进行重组,引导学生围绕一句话把内容说清楚、说具体。这是对教材内容的一种拓展,是对语言学习的一种发展,让学生在课内学到方法,让他们在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教师、离开了教材,也能够自己去发展学习。

  引导学生围绕一句话把句子写具体、写清楚,我主要抓住第三和第五自然段进行教学。

  (1)第三自然段围绕“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分别列举了气鼓鱼和飞虎鱼等说明了海底鱼儿数量多,鱼姿美。

  (2)“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是概括性的一句话,如果把它当作中心句,随后从海鸟多、鸟蛋多、鸟粪多等方面加以分述,句子就具体了,也让我们感受到西沙群岛的确是“鸟的天下”。

  教学不足:

  1、开头的.导入不够灵活。总想快速把学生引入到教学的轨迹上来。结果,学生的思维有偏差时,有些急躁。后来为了显示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又把一些重要的词句处理,显得有些急切。

  2、在教学设计时,预设课堂的容量较大,视频和最后的练习题没有时间做,讲课中如果多抽出时间重点体验学习课文的第三段和第五段,孩子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会更加到位。

  3、对课文第二和第六自然段的分析不够细致,引导不够到位,学生对课文的写作方法理解不是很透彻,未能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教师的主控意识过强,教师出示的自学要求没有将学生置于主体地方来对待,学生没有质疑问难的机会,没有自主的机会。综观课堂主体部分的教学设计,传统的师生关系依然没有得到调整与转变,所有问题都是教师设计的,教师的“主导”痕迹还是比较多的。

  4、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过于贫乏,以后应该加强学习,丰富评价语言。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充分地认识到自己还应继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钻研教学方法,潜心搞好教学研究,努力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12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本册第五的一篇精读课文,它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美丽富饶。课文按海面、海底、海中、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学习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二是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积累好词佳句。

  经过全组老师的集体研究备课,我们确定了教学思路:紧抓一条主线,贯穿全课;边扶边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精讲多读,在读中感悟升华。我们又经过实际讲课中遇到的问题不断修改教案。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地图认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理解“海防前哨”。再读课题质疑,从而理出“西沙群岛是怎样富饶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通过检测学生在预习时认读词语的效果,正音,巩固。然后由问题“读了课文,你觉得西沙群岛是个怎样的地方?”从而引出本文的中心句“哪儿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围绕这一句学习课文,着重学习第二段和三四段。第二段主要是写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的,而课文对物产丰富的描写篇幅较多,我把三四段列为重点,其余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学习。对于第二、三、四段,我主要采用通过让学生朗读,通过穿插图片让学生充分体会感悟再读的方式进行学习。

  现反思一节课,我个人感觉整节课教学思路比较明确,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都体现得比较突出,教学各环节过度也比较自然。在进行第四段教学时,让学生欣赏海底世界的影片剪辑,学生非常感兴趣,都看的十分认真和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看海底的各种产物,非常形象直观,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感受深,利于朗读感情的提升。而二、三、四段除了指名读外,我还安排了齐读、填空等形式,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

  然而由于经验尚浅,不足之处也是很多。通过听课领导和老师们的指点,我将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语言的感染力不够。领导和老师们在听了我的课之后指出,我在语言的感染力上做得还不到位。我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的语言缺乏感情,即使是比较优美的语言,我讲得也是比较平淡。也正因为如此,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并不是很高。于永正给新教师的20条建议中提到一旦进入课堂,教师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十足。只有自己真正融入教学中,只有自己的感情充沛了,才能感染学生,调动其积极性。

  第二,字词认读用时过多。三年级的语文教学,字词是基础,重点是课文。字词的认读本应在学生预习时解决,而课堂主要是检测,如果出现错误正音即可,而我反复让学生读,看似扎实,其实却挤占了课文的学习时间。

  第三,阅读指导欠缺。李主任和陈校长在听了我的课之后都指出,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本应让孩子在朗读时一次比一次体改,可本堂课却没有一个明显的提升过程。学生时代的我一直是班里朗诵水平比较高的。但成为教师后,对于学生的朗读指导我一直心存疑虑。现在提倡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而对于同一篇课文,每个孩子的理解是不同的。如果孩子在朗读上读不出,达不到那种感情,教师应加以指导,也可范读。但读得好,读得有感情,评判标准是什么?但我考虑到,我的感受跟孩子的感受不一定是完全相同的,要孩子照着我的感情去读会不会扼杀他自己的个性?这也是我不敢轻易范读的原因。

  第四,知识点遗漏。本课中有一句“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学习提示中也有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呢?”在教学设计中我是设计了这一点的,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到西沙群岛的海里鱼非常多。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却把这么重要的一点遗漏了。我仔细思考,发现这种无心之失并不是意外,那还是说明我的课备得不够熟练。

  第五,缺少说话训练。其实在开始设计教案的时候,是有说话训练的,比如让孩子在读了第二段描写海水的美丽之后说说感受。但在实际听课中发现只有少数孩子能说,有的是一两句话,有的则不太切题。所以在这堂课中,我就将这一环节省去,改为朗读。但课后一想,觉得这样看似节省了课堂时间,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万事开头难,就算学生只能说上一两句,就算他们说的只是皮毛,他们也得到了锻炼,经过阅读量的增长他们会有更多感悟,会有更好的发展。

  第六,作业不够科学。课后我布置了两项作业,一是画一画,把今天看到的感兴趣的事物画下来;二是写一写,把游览之后的感受写下来。李主任的给的建议是把第二项作业改为把课文中优美的语句抄下来。后来我仔细考虑,发现让孩子写感受对于刚接触习作不久的他们来说是个挑战,而改为摘抄就是让成了语言的积累,其实更符合现阶段的孩子的特点和能力。

  通过这次一课多人上,我向其他老师学到不少东西,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而在大家为我评课之后,我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希望我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不断进步,不断提升,也能带给学生更精彩的课,使他们能有更好的发展。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13

  《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学习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西沙群岛风光的美丽;二是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积累好词佳句。

  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课堂教学活动。

  一、以读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西沙群岛风光的美。

  二、潜心涵咏,体会字句

  1、把概括性句子写具体。

  (1)“海滩上有许多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多样,真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海滩上有许多美丽的贝壳”是概括性的一句话,如果把它当作总述句,随后从贝壳的大小颜色、形状、姿态等方面加以分述,句子就具体了。有的同学说有的贝壳像珊瑚,有的贝壳像蝴蝶等等,这样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2)“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是静态的概括的描写,其后补充具体的颜色,并写成动态,句中的“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就具体、形象得多了。

  2、比喻,是本课用得最多的修辞。

  教学比喻句不能只满足认得什么像什么,而要引导学生准确地认识比喻义,这样的教学才到位。如:“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是形状,而把“西沙群岛”比喻成“南大门”,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是意义和作用。

  3、运用夸张,可以生动、形象、深刻地表情达意。“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教学时要指出:两句都从“密度”的“高”进行夸张,说明数量的多。同时,要告诉学生,夸张要注意可信的“度”。对以上重点句的`教学,要讲清特色,教给方法,引导灵活迁移,切不可只满足于机械的模仿。

  三、运用文本,感悟写作技巧

  培养学生读书时,能利用句群判断、理清文章脉络,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作文时,采用各种句群的表意功能,写好片断。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文中的第四自然段是总——分——总句群,属总分句群的一种。在学文时,我让男生读第一自然段,女生再读最后的自然段,同学们一下子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方法,我在课堂上用“头、身子、尾”来解释“总、分、总”的写作方法。“授之以渔”,让学生举一反三方可掌握,因此课堂上鼓励学生想象写哪些作文可以用这种方式,有的学生说在人物的时候可以用“总、分、总”的写作方式……

  整节课教学思路很明确,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都体现得很突出,教学各环节过渡自然,板书的设计也很新颖,紧扣文意也吸引学生的注意。

  当然同时这堂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暗自思忖,发觉自己在这两方面安排的不到位。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新课程最强调的就是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而我在这节课安排中的谨小慎微却让这堂课有了一些遗憾。如描写鱼的这一小节。我在安排的时候以“读了这段,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切入点,接着就从鱼的数量多说到种类多,虽然乍一看没有问题,但我在本堂课中问题设计地过于细碎,以至于有一种牵着孩子的鼻子走的感觉。可能由于自己对孩子的能力不够信任,使得孩子们的手脚被束缚住了,思维没有完全打开,课堂上缺少了孩子们那充满童趣和想象的话语。

  二、语言训练的力度不够。

  语文课除了要注重学生的体会感受外,语言文字的训练也非常重要。所以,在本堂课中,我利用文本的特点抓了两个比较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点。但在第二小节中安排的“因为 ,所以 。”和“西沙群岛的海水色彩不同,是因为 。”句式训练力度不够,只是形式性的带过,没有让学生加强训练。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多学习,多思考,让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引导自己在教学中走向完善。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14

  叶圣陶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歌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来。”如何在读中把西沙群岛美的味道读出来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自由读,充分酝酿情感。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充分朗读,自由体会,自由遨游美丽的西沙群岛。让学生在读中了解文本。果然,短短的几分钟自由读,给学生以充分酝酿的时间。你看,有的学生读得摇头晃脑,有的学生读得犹如游客般神往,有的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更有的学生好像当了一回导游……到我提问的时候,学生已完全走进了文本。我提的第一个问题是:“课文是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群岛的富饶和美丽的?”学生大概的内容已经明晰了,而且回答各不相同,尖子生还用自己的话回答。例如:

  1、西沙群岛的海水很特别,你看,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吸引的许多游人的目光。

  2、西沙群岛的为什么颜色各不相同呢?哦,原来都是海底犯的错,海底高低不平,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上看,色彩就不同了。

  3、西沙群岛美在珊瑚,美在鱼儿,美在贝壳,美在海岛。

  4、西沙群岛的鸟是一宝……这是自由读的好处,既酝酿了情感,又感知了文本。

  二、默读,整理思考。

  无声的朗读(默读)有助于人的思考。让学生默读,就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整理思考。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进行思考,最后得出结论。这是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极好机会。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抓住默读的机会,多让学生默读。在《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默读描写鱼那部分的内容,边读边想:鱼有哪些样子,除了这些样子外,还有哪些样子?学生在默读时,足足花了六分钟,其实读这部分内容只需花一到两分钟,但学生却花了六分钟,为什么呢?因为学生需要时间思考。花了六分钟,得到的是超越六分钟的效果。你看:

  1、还有的像打醉拳,摇摇摆摆的;

  2、还有的像一朵朵的花朵,五颜六色的;

  3、我这是圣诞树,鱼的尾巴就像树叶,一摆一摆的;

  4、我的是旅游帽,帽的边是鱼的眼睛,帽的身子就是鱼的身子……如果教师花六分钟向学生讲解,能使学生产生如此神奇的想象吗?可见,默读是无声的,但效果却在不言中。

  三、互读,交流提高。

  互读分为生生互读和师生互读两种。生生互读,能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教学中,我让学生小组读一读海水那一段。学生读有差异,但读中有提高。就把镜头瞄向刘颖思这一组吧!先是张文杰读,他的'朗读实在不敢恭维,感情不到位倒也原谅,但是字音不准,真让人失望!见怪不怪;接下来是黄健城读,不错,音准,还有感情;到邹芷晴的时候,声音太小了;到刘颖思读,听者是一种享受,她的声音清晰,咬字准确,感情到位。听完了,让四个孩子自由练读,随后再读一次,效果截然不同:张文杰字音不准的毛病基本改正,原来他在听的过程中把自己读错的音偷偷的纠正了;其他的三个学生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原来他们在练读的过程中把别人的优点顺手拈来,填补了自己的空缺。这就是互读,学生们喜欢的读书方式。

  总之,在读的过程中,或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学生读得没有自己想象的完美,又或者学生读的字音不正确,但读能让学生酝酿情感、思考、交流提高等。所以课中有读,学生足矣!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15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探求欲望的“敲门砖”。在各教学环节中,我利用了各种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体会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给学生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比如: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有关珊瑚、海参、大龙虾、鱼等图片,使学生对陌生的事物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也更好地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抓住语言训练点,培养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读懂课文,更重要的是要借助文本,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培养良好的语言素养。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文本的特点,抓了几个比较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点,比如在学习珊瑚时,找出文中描写珊瑚的.句子,读一读,然后进行拓展:把颜色多说具体:有XXX、有XXX……形状多:有的像……,有的像……明确这句话用比喻的方法写的,把珊瑚比作盛开的花朵、美丽的鹿角,理解“盛开”,再引导学生看美丽的鹿角的珊瑚图片用“有的像XXX有的像XXX”句式说话;在学习描写鱼多一段时,引导学生用“成群结队”进行说话。通过这些语言训练,既培养了学生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更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基础上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零离对对话。

  当然,这节课带给我的更多的是反思,我自己在读这篇课文时,被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深深地吸引住了,心想孩子们一定会很感兴趣,也曾幻想孩子们因兴奋而激动的表情。可实际操作起来却不尽人意。暗自思忖,感觉自己在这几方面安排的不到位。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新课程最强调的就是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而我在这节课安排中的谨小慎微却让这堂课有了一些遗憾。如这堂课中的重头戏应该是描写鱼的这一小节。我在安排的时候以“读了这一段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切入点,接着就从鱼的数量多说到种类多到鱼的美,虽然乍一看没有问题,但我在本堂课中问题设计过于细碎,以至于有一种牵着孩子的鼻子走的感觉。可能由于自己对孩子的能力不够信任,使得孩子们的手脚被束缚住了,思维没有完全打开,课堂上缺少了孩子们那充满童趣和想象的话语和因思考而散发出的火花。

  二、语文课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朗读,以读促悟。而由于自己整个教学安排时间不够合理,以至于到后来有些朗读内容只能一步带过,没有真正起到读的作用。

  三、心灵的交融才是一堂课成功的基石。一堂好课离不开情感的交融,只有真正的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捕捉到智慧的火花,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我在这节课中,由于对教案不熟悉,总是在想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没有真正地融入学生的学习中,所以整个课堂缺乏活力。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04-08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04-21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11-08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03-06

教学反思06-07

故事教学教学反思02-02

线上教学的教学反思01-05

教学dtnl的教学反思12-15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