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1
《论语》教学已接近尾声。
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论语》的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篇文章时,引导学生学习孔子为社会改革而努力的行为,感受了他那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请学生列举与孔子一样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同时谈论作为一位中学生的.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在教《知知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充分谈论日常生活中求知的态度、对待错误的态度、为人处世以及如何看待时间流逝等话题,再过渡到课文时,学生既容易接受,又深受启发。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论语》十二章的内容相当广泛,两者联系,尤其是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
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它离我们很近,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2
这一课的第二课时是我初到八中是讲的汇报课,旗教研室刘文冽和唐玉梅老师听课并作了点评,现将其点评结合自己的感受记述如下。
1.本节课突出了自主与合作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先结合注释学习文言文,自己疏通文意,培养学生的一种独自学习惯(简称独学),许多学生学习文言文或做文言文题时,文言文中有注释也不看,在这一点上老师引导和督促做得好。遇到不会的先向小组长请教或小组共同讨论解决,这是属于合作学习(简称合学)。就疏通文意而言,本节课合学的形式多样:最难的部分由教师引导讲学,一般难的篇章由组长讲学为主,容易的由组员讲述给组长听,组长纠正为主。真正做到合学适时,适地,有效。
2.注重学法指导。即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方法:留、补、删、调、换、对。这种教,是结合了实例来进行学习,并且适时的引导学生实践——使用以上所讲到的方法。方法与能力结合进行训练。
3.加强文言文的背诵积累。本课的重点是积累,而并非一定要深入理解《论语》的思想精髓,是积累以便今后的“反刍”,教师在这节课充分的留给学生时间进行背诵,达到实效。具体的'方法是充分利用板书,自由背,指导背,提高背,形式多样,一篇文言文在第二课时课堂上不下8遍,再加上第一课时的5遍,学生哪有不会背的?提高了课堂效率,减轻了学生负担。
4.板书的妙用。本节课的板书精、准、实用。板书每一章的重点词,是文言文的重要结构,也是需要掌握的文言文重点实词,为以后学生参照板书背诵提供便捷,更为检查学生重点实词的意思而做准备。
5.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初一学生有很多是没有养成记笔记的习惯的,本节课注重了这一细节,适时地引导学生记笔记;重点词语进行归类复习,如“传”“新”“故”这几个是属于词类活用现象,“而”字在本课有两种基本的用法,在学生积累时分别加以提问;“罔”和“殆”历来学生容易写错,当堂让学生板书,加深学生的印象,应该有很好的效果。
6.文和义相结合,每讲完一章,及时作出总结。
个人反思:文言文教学离不开读,多读多背(除了课文,还有重点词语);翻译文言文的方法不仅是总结出来,关键给学生锻炼的机会,机会就是让学生翻译课文,让学生学会组词法猜读文言文,关键是给学生“猜”的机会。合学与独学相结合,合学是独学不能进行,或难以解决的情况下才进行的,适时,适地,有效。板书要对学生有用,要充分利用板书。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3
课程标准规定《论语十则》这篇文章只需一课时,我冥思苦想无论怎么上,一课时是完成不了的,那些编者心里不知是怎样想的,我反正一课时是完不成的。同办公室的语文老师傅老师也是这样感叹道。一课时始终不能完成,于是我用了4个课时,将近一个礼拜的课全部花在《论语十则》上了。孔子生平简介介绍;《论语》著作的介绍,从儒家思想谈到《四书》《五经》,从核心“仁”字谈到字词落实;从通假字的解释到孔子思想的分类;从学习的态度讲到学习的方法以及为人处世,接物待人的做人标准。四课时下来,可以说讲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于是胸有成竹地布置了《论语十则》的作业,对学生应该是说一百个放心了。
第二天,语文课代表蒋梦丽捧着一大堆的语文作业本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我看着绿白相间的语文作业本的封面,心里非常高兴,这一届学生一是按时上交作业,二是没有同学不交作业。这作业的质量肯定是比较高的,这也算是对我这一周课堂教学最好的肯定吧!我心里是这样想的。我放下手头上的其他工作,迫不及待地翻开作业本,带着完全是欣赏和愉悦的心态进行批改。填空,选择正确读音,解释加点的词,找出成语并解释这些都是按部就班的题目,所以同学们做得都非常好,只是少数几位学生错了一二个。但到了第6题,简直是面目全非,将自己那种高傲的姿态一下子掉落了万丈深渊。
第6题是这样的:用原文句子填空①老子曾说过:“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资:借鉴的意思)《论语十则》文中意思与之相同的话是什么45位上交的'作业,回答都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②“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什么回答几乎千篇一律:“重大的责任和遥远的路途。”③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是什么回答更是吃惊,几乎雷同,以“仁”为核心,要宽容待人,要礼貌待人。假如我们避开题目要求原文回答,同学们的回答几乎是完美无瑕的。但是离我们作业的要求是相违背的,于是我痛下决心,都在此题打上了不光彩的一个“叉”。痛定思痛,寻找原因。其一,学生的粗心大意是造成这题错误的罪魁祸首,没有看清题意,这也许是新初一学生的一大通病。其二本人也存在严重的错误,没有落实文本教育,只知道是孔子核心思想“仁”的夸夸其谈,没有落实要求细则,俗话说:“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让学生还是从细小的习惯做起,从他们擦亮眼睛做起,规规矩矩,踏踏实实做起。
批完作业本,长长地透了一口,此是学生要教师教的根源所在,行文至此,思绪万千,以此记之,望后借鉴之师,此可谓是一点教学反思吧!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4
我认为学习《论语六则》的目的旨在让学生了解并吸收前人思想中的精华和有益于自己的思想修养的部分。所以我们的教学重点不在于逐字逐句吃透课文,而在于把握课文大意,理解课文教给我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做人道理。
而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好像真的在学生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了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去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了我们的祖先,去学习、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课就没有白上。
说到我的教学过程,那么在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预习了语录的相关内容。上课我注意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加大读的力度,例如散读、齐读、领读、个人读、小组读。通过读的训练,同学们对课文就容易把握。为后面的讲解奠定基础。从读入手,这样也就更好地是学生掌握文章的内容和内涵。
因为《论语》都是文言文,又是大思想家的理论,在学习上有难度,后来经过研讨,学生积极的解决疑难,还很顺利。《论语》渗透着教学方法、学习态度、做人修身,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此时正是需要这一教育的'时候。
我认为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多,有的同学对个别知识点可能还不够理解。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
2、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讨论来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深入钻研、虚心请教,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5
《论语十二章》是古文中的名篇,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论语》的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例如在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章时,先让学生充分谈论日常生活中求知的态度、对待错误的态度、为人处世以及如何看待时间流逝等话题,再过渡到课文时,学生既容易接受,又深受启发。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论语》十二章的内容相当广泛,两者联系,尤其是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
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她离我们很近,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在授课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能课文背过,但默写时,常出错。因此,要加强书写,巩固训练。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6
文言文的教学,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并没有提出太高的要求。学习的目的并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对于本文的教学,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想要质量与效率并行,不光是有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就能做到的,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教学问题,课后我总结起来,具有以下几点反思:
1、激发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
文言文的学习,相对于小说、记叙文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因而,在教学时,多以故事的形式去讲解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十二章里,有些是学生在小学或者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的,很多学生都能背诵,可以从这些入手,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2、翻译文本的同时注意心灵的感悟。
学习文言文,不仅仅是将文言文翻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做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注重心灵的感悟,让学生从文言语句中感受古代文言的魅力,从而体会其中渗透出来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言文,有形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很多时候,文言文是学生自己读懂并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教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积累知识的习惯。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4、因材施教不是一句口号。
尤其是这样的文言文,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教学,讲多了差生不能接受,讲深了学生不能理解,最后一团雾水,老师费了力没取得教学效果,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大忌。
总的来说,本课的课时安排是2课时,但实际花了3课时,并不是因为乱了教学计划,而是因为初一的学生对文言的认识比较浅薄,需要花很多时间去慢慢引导,在理解翻译方面就花了一个多课时,教会学生去体会具体的含义并非易事,再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就更难了,因为论语里的有些章节不单单是知识的讲解,更多的是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广泛的阅历,自然学生没有这些,只能靠老师用一个个的事例来阐释。加之文言文的背诵并不是像现代文那样顺畅,要想按教学目标要求的课堂背诵,就得花很多时间去一遍一遍的重复,逐渐熟练直至背诵。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7
记得有一位名师曾经说过:“每一次上课,都是一次探险。尤其是教者对学情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这种探险之路往往会超乎想象的艰难。”去年11月,参加“语文理想课堂与教师专业发展名师论坛”执教《<论语>十二章》(重读)一课,就让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一种超乎想象的艰难。
因为事先和主办方沟通不是很顺畅,一直到上课之前,我始终不知道所执教的学校、班级学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一直到学生走进了教室,学生甚至还不知道我们这堂课要上什么内容。在课前几分钟简短的师生交流中,我才发现,这堂课我所面对的学生,原来都是一些农村的留守儿童,根本就不是我原先设想的城市寄宿制学校的学生。这些全寄宿的留守儿童,因为家庭教育的长期缺失,绝大多数孩子几乎都不善于和别人沟通交流,看到课堂上那么多陌生的老师,不少学生怯生生地半天也讲不出一句话来。更没有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学生走进教室,我发现,竟然有一半人只是带了一本书,其他诸如课堂笔记、语文学习常用字典词典等必须的工具书什么都没有,甚至还有两个同学连书写的笔都没有。
面对着这样一群完全超出我想象的学生,如何开启我的《<论语>十二章》重读之旅?首先在我上课的心理上就是一次严峻的挑战。所以,我还是首先从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开始,尽可能地降低起点,让学生重温《<论语>十二章》一课所学的字词句,力求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让经典走进生活,走进心灵。所以,原定5-8分钟的“温故知新”的'复习检测环节,在我这堂课上足足花去了25分钟。即便如此,待字词复习基本落实,指导课文朗读环节,依然有不少学生,读破句,读不准字音,甚至还有极个别学生仍然把《论语》的“论”读作lùn。所以,经过复习梳理,朗读指导,一节课的时间大约已经过去了35分钟,而原本预设的一堂经典重读课的三个环节:读进生活,读出感悟;读进心灵,读出智慧;读透文字,读出发现。本节课上只实施了第一个环节:“读进生活,读出感悟。”而原本精心预设准备让课堂出彩的两个教学环节,根本就没有能够实施。课堂就在充满遗憾中结束了。
回顾这一次艰难的历险,开始心中似乎有一种难言的失落。一节倍受关注的公开课怎么会上成这样一个结果?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反思,我们的课堂究竟应该依据什么教学?是依据自身课前精心预设的教案,还是依据课堂真实的学情?是在公开课的课堂上一展教师自我的风采,还是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道理似乎很简单,但真的当我们遭遇的时候,能不能果断做出正确的选择,依然是考验我们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值得庆幸的是,这节课,我没有固守着预设的教案,也没有置真实的学情于不顾,去一味地展示自我,而是果断的舍弃了自我欣赏的教学环节,让课堂回归它真实的面目。这样的一堂公开课也许拿其它许许多多的公开课相比,既没有行云流水的旋律,也没有高潮迭起的情节,实在是太平淡无奇,找不到一丝亮点。但在我的心中却是一种别样的珍藏。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每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都会充满艰难与挑战,如何化解危机,需要智慧。而每一次危机的机智化解,其实就是一次实实在在的成长。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8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师生共同合作,开发课程资源。于是我让学生课前阅读与《论语》有关的资料。上课时,学生将阅读的书籍和网上查阅的资料搬上课堂。人人手中有资料,个个手中有书籍。结果,学生从网上、图书馆、阅览室、书店获得知识信息,远远超过老师一言堂所介绍的内容。这就是课程改革,不改不知道,一改吓一跳。弟子未必不如师!
“课外阅读—课堂展示”这一环节,对我教学启示很大。实验证明,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传播者、占有者,而是课堂的组织者、点拨者。师生是共同求取新知识的合作伙伴。一篇经典文章,大家动手,图书馆、阅览室、书店、家庭藏书、电脑都用上了,上课时一人一本资料,各抒己见,谁有道理听谁的。学生都成了课堂的主人。现在,我们的课堂不是一言堂皇,而是共同活动的场地。学生的课外阅读,促使我转变教学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挖掘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候像力、思维力、创造力、表现力,培养学生兴趣,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杜威说:“有了知识的饥渴,则知识的控求随之。”
课外阅读带给教学最大的转变,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和老师一起探索,一道思考。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展自我,感受到人格的自由和尊严,感受到独特创造性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谁资料查得充分,谁课外阅读读得深刻,谁主课堂上就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有效。
在教《论语》时,感觉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两节课就没有白上。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十则》了。
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什么是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我想不是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工具书和注释会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言语句来。多读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又不如“授之以渔场”(北师大肖川教授语)。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读书卡积累语言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要我学”走向“我要学”。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9
《论语》十二章是经典名篇,我在执教完毕后,发现自己仍然没有很好把握文言文教学要领,现在反思如下。
先从教学环节说起,我设计的环节有:导入—检查展示—小组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点评—理解性检测—应用性检测—齐读课文,学以致用—课堂小结。但在上课过程中,我感觉仍是先松后紧。因对学生能力估价过高,对课前的预习检查过细而耽误了一些时间,所以后边的两个教学环节完成很粗糙,这是我经常犯的毛病。经过同事们的议课和帮助,我认识了如下问题:1、教学内容安排过多,教学环节要精简,提前对学生的预习要深入检查。2、适当降低教学目标与要求,对初一学生刚学古文要培养学习兴趣。3、幻灯片制作要精细,去掉有关六章翻译的幻灯,保留七张即可。4、对学生翻译再做精细指导,比如词性活用的字——时、日、传、乐,“而”的转折、承接关系的用法。5、学生翻译展示之后的指导应有重点,让学生积累文言词汇应给示范。
结合“339”大循环教学模式的精髓来谈,我这节课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学习特点,但是仍然不够完美,先做如下反思:1、检查预习环节设置太多,可以把个人展示——抽学生上黑板板书易写错和易读错的生字和四人小组组长检查课下注释录入课文中的自学情况并通报以及教师讲解或学生讲解易写错和易读错的生字放到课前进行。节约一些时间来进行翻译指导。2、小组展示翻译之后,除了学生评价,教师也要及时强调重点并做细致指导。例如,第三则和第五则的`翻译理解。3、小组代表展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的字之外,教师要做示范归纳,让学生有路可循。4、可以把理解性检测和应用性检测同时布置给学生,简化教学环节,待学生讨论后交流展示。这样可以节约一点时间,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将课堂环节设置成各种形式的活动,例如:《论语》常识知多少(抢答赛)—《论语》翻译P赛—文言词汇积累袋—《论语》格言大派送—《论语》格言积累赛。
针对文言文教学,我得到的感悟有:
1、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2、文言文字词积累要有方法,先让学生去理解,再去积累,不能死记硬背。
3、文言文教学的课堂笔记要具体指导,不要让学生乱写一起,把书挤满浑然一体,建议用双色笔做笔记。
4、这次意外的收获是课堂上四人学习小组展示交流都很积极,以后我要经常给学生这样的机会,让他们大胆展示,并及时表扬鼓励。
5、文言文的背诵指导要及时,不能让学生感觉文言文的背诵太难。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从细节入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10
文言文的教学关键有三点: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二是心灵的语感很重要,这种语感并不在于教师语法的精细分析,而是学生自主探究。三是朗读指导,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从而体验文言文的美。
学生初读,理清文章中的字、词读音,如“论”“省”等多音字,文中应该怎么读?理清文字障碍后自由读,借助教材中的`释义能自译成白话文。然后分组讨论,每一章节所讲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理解后,分组进行背诵比赛,背诵过程中教师加以引导如何停顿。学生自主进行归类学习:一是多音字有哪些?二是通假字有哪些?三是古今义有哪些?四是特殊句式有哪些?五是重点翻译的句子有哪些?六是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分类,完成课后第一题。”《〈论语〉十二章》作为这一单元的压轴文章,分段为章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三个方面,以语录体形式呈现,结构简单,句式精炼,但意境深厚,值得细细品读。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11
《论语》十二章所谈及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于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是终生的,永久受益的。特别是让学生领会“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名句的含义。为什么我们学习没兴趣,因为我们没有“学而时习之”,为什么我们犯错误,因为我们没有“三省吾身”,为什么不们迷茫,因为我们“学而不思”读死书。
课后,学生思考并讨论:你认为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各讨论组纷纷回答孔子是“一代圣人”,“圣人”“先师”“至圣先师”等等,其中一个小组提出问题:老师,我们不是常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吗?孔子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他的言行是航标,是规矩。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孔子也不是完人,我们认为他太过于注重仁德,而没有了个性。如果一个人完全按孔子的言行做人做事,会不会出现一种现象:人,不再有他独特的个性呢?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最后告诉学生,我们要做到:以自己的志向为起点,以孔子的言行为航标,以自己的勤奋为主力,以自己的个性为助力,以自己的目标为终点。任何个性张扬都必须遵循“度”的原则,超越了“度”便不称其为个性了。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02-08
论语教学反思11-11
《论语》教学设计07-05
《论语》教学设计 15篇03-08
《论语》教学设计15篇05-12
教学的反思06-29
故事教学教学反思02-02
线上教学的教学反思01-05
教学dtnl的教学反思12-15
比尾巴的教学反思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