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1
1、我用一种新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即:“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探讨”“问题的.解决”和“应用与发展”,各个流程之间衔接紧凑,使本来比较零散的教学内容浑然一体,当旧的问题解决之后,新的问题接着出现,学生始终处于“愤”、“悱”和对问题的探讨之中。
2、数学来源于实际并运用于实际。我在揭示课题时从实际入手,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也从实际入手,在练习时也设计了一道实践题。这一方面体现了数学教学真谛,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如,在教学三角形的意义时,先让学生用三根小棒摆出一个三角形;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让学生用手摸一摸三角形的边、角和顶点;在给三角形分类时,让学生先画出一个任意三角形等。
4、在教学层次上,我深入浅出,讲练结合,方法力求灵活多样,效果好。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2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与联系。”
“三角形的认识”是新课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的延伸。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P82页的例3,教学难点是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和探究三角形三条的关系。因此在备课时我设计了一些动手实践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己探究,解决问题。
一、动手操作,借助直观,化静态为动态
三角形概念的形成主要依赖于辨别和概括这两种心理活动,所以,我们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抓住学生对三角形的初步认识,让学生动手画出一个三角形或用学具摆出一个三角形,并进行展示。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比较,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后,师生共同抽象出三条线段围成封闭的图形是三角形的两个本质属性,然后概括出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通过实践活动深化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
二、 动手操作,借助直观,化抽象为具体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认识“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我设计了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①课前准备4根长度分别为10厘米、6厘米、5厘米和4厘米的小棒;②把小棒看作线段,任意选出3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③提出问题“三条线段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由这一个问题作为教学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分析数据。在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解决了教学的难点,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三、 动手操作,借助直观,化混浊为清晰
在讨论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部分学生用10厘米、6厘米和4厘米围成了一个三角形。一时之间课堂上同学们就 能与不能争论开来。这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立刻冷静下来,让全班的学生选出这三根小棒围围看。结果发现能围成三角形的同学都是用吸管或是较粗的小棒来围的,这就使误差增大了。于是我先让认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同学来说说理由。
生1:6厘米加4厘米等于10厘米,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
生2:把4厘米和6厘米连接起来的话,就和10厘米重叠,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
两位同学的发言并没有使他们信服,于是我借助了这两位同学的小棒让他们在投影仪上展示,结果发现真的是无法围成一个三角形。接着我又借助投影仪演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两边之和与第三条边相等,不能围成三角形”。
反思:从本堂课的教学来看,学生只有通过动手操作,才能充分调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不同角度的.探索,想出解决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才能敢于大胆表达不同的见解,提出个性化的问题,想出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办法,也正是经历了从混浊到清晰的过程,学生才从中体会到了数学思考的乐趣、探索成功的喜悦。
从多次实践使我体会到,只有当当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才能在学生感到“柳暗花明疑无路”时,他才巧妙地“拨开乌云见月明”,让学生眼前“豁然开朗”,只有这样的帮助才是促进学生发展所需要的真正的帮助。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3
今天我上了两节《认识三角形》,为了这一节课,我们已经准备了近一周的时间,找资料、同科研究讨论、在进行修改备课,同时还准备了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的小棒。
三角形的认识是建立在对角,线段的基础上来学习的。这一节课主要分三个部分:一、认识三角形,制作三角形;二、探索三角形边的秘密:三、引入生活,拓展。
一、认识三角形。
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经验,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有关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在上第一节课时,介绍三角形的特征时直接板书了: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三个顶点。从图形中直接抽象出了图形的特征,没有照顾到学生接受知识所需要的一个过程。虽然学生知道了三角形的特征,可是在真正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想到这一条被抽离出来的特征吗?值得怀疑。
下午又上了一遍《三角形的认识》,这一次对于这一个问题我重新处理了一下:首先在学生画三角形后,我也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三角形,在观察三角形后得出三角形的特征时,我没有像上午一样另外列出三角形的特征,而是直接在图上标出三角形的特征。并强调了三角形的三条边是三条线段,从而得出三角形的.概念: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巩固练习: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并起到过渡的作用。
二、探索三角形的秘密
通过实验活动验证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点。学生每两至三人一组,每一组有四根长短不同的小棒(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任取三根小棒来围三角形,做好试验结果表。并讨论“是不是任意的三条边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这一个实际操作的过程是这一节课的关键。但是上午我在这一环节花了太多的时间来讨论,以至于后面的巩固练习显得有些仓促,有一个题目甚至还没有讲完,只讲了一下方法让学生下课后按照这一个方法来做。学生一时推导不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规律时,我应该适时的提醒,可当时我只提醒了几组同学,也一时不察,时间就这么悄悄地溜走了。每一个知识告一段落设计一个小练习以便学生巩固:小小判官(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三、引入生活,拓展
知识最终还是要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在这儿设计一个路程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继续抽象知识,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间去。并能找出理由。最后的拓展题是为了使学生能下意识地找出最短的两条线段相加。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4
本节课我是通过“提出三角形——认识三角形——寻找三角形——应用三角形”这样一个线索贯穿整个课堂的。但我的重点是在三角形的应用上,因为很多幼儿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已经认识了“三角形”,所以找三角形对他们来说并不困难,如果不认识三角形就无法找出来。我只是在开始的时候,把三角形的特征(三条边、三个角)说了一下,使幼儿对以前自己已有的`一些模糊的概念更清晰了,在这里,我强调了“摸”的环节,因为大多数幼儿都是看到三角形的抽象图形,而在脑海中形成了表象,让幼儿通过“摸”来感受三角形,会使他对三角形的印象更深刻。在应用三角形的环节中,我设计了用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来拼画,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他们非常感兴趣,一下子把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了,使数学生活化,让幼儿在生活中能够找到数学、感受数学、并学习数学。不足的是再有一些这样的环节就更好了,达到巩固的效果,而且重点会更鲜明些,比如可以加上为xx设计房间这样的环节,可能会更生活化。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5
1、创设情境,走进生活空间
创设民主、愉悦、宽松的学习情景,让学生真切地置身于生活场景中。如,符老师的整节课主要围绕参观名建筑这一教学情境,学生兴趣盎然,这样,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在教学过程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
2、注重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自主探索的能力。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对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感到困难、乏味。在数学中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加强学生的操作体验,激发控索欲望。通过画一画创造出三角形
3、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课标强调:“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在教学中要使数学问题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题活动中去实践数学,在实践中探索发现。
总之,这节课,符老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采取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概念,掌握知识,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又在生活中应用数学,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生活,应用数学,日常生活,生活空间,小学生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6
一、巧设数学活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巧妙地设计丰富的、适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活动,烘托良好的学习气氛是十分重要的。在这节课设计中,我为学生的探索,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的伊始,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用小棒围三角形,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在特性的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拉三角形和四边形,有“手感”的比较中初步获得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认识。
二、重视质疑问难,培养质疑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质疑,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也是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所以在每一个环节的教学中,我都非常注重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出示课题后,我就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个个踊跃发言:三角形的意义是什么?三角形可以分为几类?三角形有什么作用?三角形有什么特点?三角形的特性是什么等问题。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且也使他们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方向。由于这些问题是由学生提出,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个个兴趣盎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达到了以凝激思的良好效果。
三、注重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着眼点。这节课中,讨论三角形的意义,拉四边形和三角形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修理椅子,让长方形不变形,都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这样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引导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是体验成功的最好选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让学生修理松动的椅子等,就是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7
一、大胆操作,勇于探索用三角形撕拼的方法验证“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0。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操作与推理相结合,将有机地把模型转化为几何图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推理、猜想、交流、反思、解释等活动,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应用的过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获得结论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获得亲身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有效地促进了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形象思维之间的矛盾,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轻松愉快的主动获取知识。
二、尝试成功,体验快乐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便会激起再一次追求成功、胜利的信念。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践任职的水平,努力为起创造成功的条件。如:在简单的撕拼及猜一猜的游戏中努力做到全班总动员,学生的积极性异常高涨,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探索的时间中。在尝试成功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产生对探索知识的浓厚兴趣。
三、存在问题,改进措施本节课存在问题:
其一,由于时间的限制,在推理验证的问题上,没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
其二,由于追求验证方法的多样性,而学生对平行的判定方法没有灵活掌握,险些偏离本课的重点。此次教学过程遇到点儿挫折,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角形是学生们平日里接触较多的一种图形,在低年级就已经直观认识过,因而本课的重点就放在三角形的稳定性、定义和分类上。所学重难点都是由学生在操作中获得的,不是由老师讲出来,硬塞给学生。这样做,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学习,落到实处,效果也好。在整个课堂里,老师只是充当一个参与者、引导者。课堂总结也是通过老师的引导,由学生做出归纳,这样效果要比由老师包办好。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8
本次公开课我的教学内容是人教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认识三角形》,其中包含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三角形底和高、三角形特性等四个基本知识点,和谐小学 韩明霞 《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在教学时,我将会画三角形的高作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课前我让学生自学了本节内容,对于三角形的概念及各部分名称这两个简单知识点以提问形式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并让学生找出三角形概念中重点词语,帮助学生记忆。在讲授三角形高这一内容时设计了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探索学会画三角形的高,最后让学生拿出四边形、三角形教具,动手拉一拉,体验三角形的不稳定性,教学反思《和谐小学 韩明霞 《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
看似简单的内容,但要上好这节课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经过老师们听课后给出的反馈,我也发现自己课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小组活动题目设计过难
课前我认为本节课内容较为简单,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已经学会了三角形的高的画法,所以在小组活动环节将难度提高,要求学生画出三角形的三条高,可有的学生一条高画的都不正确。
二、学生讲解、表达能力需要加强
有的学生明白如何做题,但却思路不清晰,表达不够准确,给组员讲不清楚,甚至不知道该如何讲解,今后还应加强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三、学生不会预习
学生预习不深入、不透彻,只是完成了导学案当中的填空题目,并没有思考如何运用概念去解决问题,比如有些同学填出了高的概念,但却并不会画高,今后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做题,并不是照着书把空缺填完整。
四、教学设计没有把握住学生易出错问题教学
学生对于高的画法比较模糊,教学时可以出示一些错的高的画法,让学生判断,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印象,同时也提醒他们画高时不要犯类似的错误。
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对于课堂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才能使我的数学课堂一步一步走向有效、高效、高质量教学。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9
活动设计背景
小班的幼儿略微有了粗浅的几何概念,这一阶段的幼儿通过老师引导能正确的认识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但他们不是从这些形状的特征来认识而是将其和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相对照。因此,我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中对图形产生兴趣,并通过观察,比较,想象动手等形式感知图形的不同特征。
活动目标
1、通过对比让幼儿感知图形的基本特征,创设愉悦的游戏情节。
2、运用多种感官来调动幼儿的思维想象能力的观察力,激发幼儿的探索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圆形三角形和方形的认识和区别
活动准备
小动物的图片,几何图形组成的图画和三种几何图形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1、小朋友老师今天带你们拼拼图,你们愿不愿意图?。随后,我会出示用这三种图片组成的各种图片展示给幼儿,激发幼儿的兴趣。我会和幼儿一起继续通过想象摆出各种图形。
2、提问;这么多好看的图形你们知道它们使用什么图形组成的吗?
3、幼儿回答完我会根据小朋友的回答用儿歌的形式把三种图形的特点 和名称说给小朋友们听。
二、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认识三种图形。
1、游戏;摸一摸。用摸得形式让小朋友体会这三种图形的不同之处,并说出图形的名称。
2、游戏;谁的本领大。出示由图形拼成的各种图案让小朋友找出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
3、游戏;小动物找家。出示小动物图片,我会告诉小朋友它们哭了,原因是找不到自己的`家了,请小朋友帮帮它找找它们的家。例如;我会扮演小动物说说自己的房子是什么形状的,请小朋友来帮忙。
4、游戏;找图形宝宝。在教室地板上摆放三个图形宝宝,我喊口令小朋友找图形站好看谁找的快又好。
三、结束。今天我们玩得很开心,小朋友们能告诉老师你们都认识了什么图形,它们都有什么特点?你们回家观察一下,你家里什么东西是由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组成的,明天来了告诉老师。
四、放排排队的歌,带小朋友去卫生间。
教学反思
当我进行实际教学过程时,我从孩子们身上看到了这样的现象:
1、幼儿对各种图形非常感兴趣,幼儿对身边的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有渴望了解图形宝宝的欲望
2、在活动中,幼儿的情绪很活跃,能把自己发现的主动地告诉老师和周边的小伙伴,使幼儿的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我还从孩子们的操作中
1、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乐于参与,积极发现。
2、 孩子们兴致浓厚,也愿意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参与。我觉得我原来的设计可以这样的调整:幼儿自我操作时间不足,没有创设幼儿合作交流的机会,语言还要精炼等,在以后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我应加以改进,为幼儿传递良好的语感,培养幼儿善于表达的能力。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10
本周,我和徐老师共同上了“认识三角形”一课,这样的磨课,评课活动的确让我收获了很多。
本节课是在学生一年级下学期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的。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使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有关特征活动中,体会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以及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性。教学难点是在操作活动中探究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材中安排了一个长江大桥(斜拉桥)上有很多的三角形来引入本课。考虑到四年级的学生,特别是乡镇上的学生不一定见过,并不熟悉。所以呢,我是设计了一个从学生熟悉的篮球架的图片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欣赏一些含有三角形的物体的图片(长江大桥、自行车、高压电线杆、相机架……)。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三角形,唤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也是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在探索新知部分,我设计了两个教学活动,活动一是:让学生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先是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动手做一个三角形,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呈现出来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位置也不同,使学生由不同发现了相同,让学生在“做三角形、画三角形、比较三角形”等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最后总结得出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以及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活动二是:探究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这部分也是本课的难点。我先设计一个“设疑”的环节,让学生上来把一根吸管剪成三段,看看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两位学生剪的都围成了三角形,于是呢,我自己演示了一个围不成的情况,让学生说说看:老师剪的为什么会围不成呢,到底怎么样的三条线段才能围成三角形呢?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了,有的'学生认为两条短的线段要和第三边一样长时才能围成,也有的学生认为,两条短的线段要比第三边长才可以围成。这些都是学生初步的猜想,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来完成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和我预想的差不多,学生对于4厘米、6厘米、10厘米到底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有争论。在听了徐老师的课后,我看到她是用彩纸卷了几根小棒,课上也出现了这种情况,当时我想可能是小棒比较粗,误差比较大。于是呢,我想是不是可以用牙签来代替,可惜的是牙签没有10厘米那么长的。后来也想到了用竹签、铅丝……最后我想到用我们小时候玩的“彩色游戏棒”来代替。一个是考虑到游戏棒比较细,比较轻巧,学生操作起来比较方便。但是由于两头是不固定的,学生操作时容易滑动,很难明显的看到这三根小棒是围不成的,只能从理论上来说明。针对,这个环节,交流时各位老师也提了不少好的建议:用绳子绕着大头钉来围一围,顾教导建议可以用动画的课件来演示,这样就更加直观,更有说服力。我认为,这都是不错的建议,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用到的。最后巩固练习部分,我和徐老师一样都设计了基础练习和拓展练习,感觉效果都还可以。最后让学生欣赏:摇晃的栅栏加上一根木棍,就变得稳固了,埃菲尔铁塔高一千多米,这么多年依然雄伟壮观,这都是和三角形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有关的,让学生课后自己去收集资料,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参与听课的老师给了我们这节课也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比如要更好的关注全体学生,更需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语言。我想这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学重要更加注意的。同样徐老师的课堂也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我想通过这样的活动,能让我们取长补短,加快成长的步伐。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11
本节课安排在完成整册新授任务后,通过师生的合作,将本册中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知识进行回顾整合,以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结合学生实际,创设相应的情境,始终围绕学生学习兴趣展开教学。
学生喜欢上美术课,因为美术课堂轻松无压力。所以教师在设计本节课时,力争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轻松、愉悦。课堂上教师带动学生诵吟古诗、欣赏美图、拼摆图案、动手构图,所有的这一切既遵循了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原则,也让学生在老师创始的情境中达到轻松复习的目的。
2、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方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特点。
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创设轻松的复习氛围,而且所有的'知识均由学生自己回顾、总结,并加以练习应用。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下,学生不再感到压力,学习效率自然提高。
3、加强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以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教学设计中将知识的复习中穿插入语文的故事诵读、美术的绘图欣赏等等,使各个学科自然的贯穿在一起。另外知识的各复习环节,均选择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更加体验到生活中蕴含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内涵。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12
三角形是学生们平日里接触较多的一种图形,在低年级就已经直观认识过,因而本课的重点就放在三角形的稳定性、定义和分类上。所学重难点都是由学生在操作中获得的',不是由老师讲出来,硬塞给学生。这样做,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学习,落到实处,效果也好。在整个课堂里,老师只是充当一个参与者、引导者。课堂总结也是通过老师的引导,由学生做出归纳,这样效果要比由老师包办好。从这节课可以看出:
一、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三角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改变数学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经历过程。
学习不仅是追求一个完美的结论,它更是一种经历,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认识和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因而更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充分去操作,去感知,去思考、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及时进行科学评价,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在评价过程中,我注意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与鼓励,让学生树立自我认同感,明确努力方向。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13
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学生对三角形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为在生活中他们经常会接触到。本节三角形的认识是学生在角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认识三角形、包括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反思这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已经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知识与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景和动手实验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我首先出示一些实物图,让学生找三角形,在找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运用已有的经验(有3条边,3个角)进行判断,并对不是三角形的分别说出理由,在这样判断的基础上对什么是三角形这一数学概念就能充分地理解和记忆。
2、教学中注重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在整堂课的讲解中,倡导了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还继承了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画三角形,学生观察三角形,归纳出三角形的概念。利用三根小棒摆三角形,引入三边关系,进而通过合作交流完成议一议,个人活动测量三边并从几个不同角度帮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教学中关注学困生学习时间把握不太好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困生学习,在学习认识三角形和动手探索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实践时用时较多,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备课要更考虑的多一些,要细化教学目标。既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又要考虑教学目标的落实。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14
三角形的分类既作为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采用实验方法,分小组完成。既可以利用手头已有的三角形,也可以用小棒摆其他的三角形,认识到三角形是无限多的,观察记录每个三角形角的情况,进而将三角形按角分三类。进而让学生比较三类三角形的异同点,使教学向深层次推进,促进了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进一步理解三角形分类的知识,本课安排了根据露出的一个角猜三角形的游戏。这个游戏的重点放在只露出一个锐角来猜三角形上,这个答案不是唯一的,它有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三种可能,通过这个练习,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等能力。
在前面判断三角形练习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判断、选择练习由浅入深,并注意从不同角度来强化知识。最后的练习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因此将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15
通源小学刘燕
1、出示4根小棒(10.6.5.4cm)师:任意选3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师: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学生猜测,并让学生拿出一根吸管,随意减成三断围一围。
2、学生实验,汇报结果。师:有没有没围成功的同学?展示没有围成的“作品”。师:为什么没有围成三角形呢?结论: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小于(等于)第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3、师:那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在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猜测,比较,围一围。总结,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条。
但是这样的设计在实践中却出现了意外。
意外一:当我让学生将一根吸管剪成了三段围一围时,所有的学生都围成了三角形。当我问:“还有谁没有围成三角形?”每个孩子都不屑的四处寻找,狐疑顿刻显现在脸上——老师是不是在开玩笑?!虽然在备课时我也设想到了这种情况,但是孩子们那种怕因不成功而被讥笑的表情去深深刺痛了我,孩子们是不是已习惯了认真听讲,师问生答的学习方式了呢?看来,生成的、互动的课堂教学,不但是对教师的挑战,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挑战。
意外二:好不容易,有个学生因一个玩笑而被大家“揭发”出没有围成三角形。原来他准备了两根吸管,把其中的一根剪成3段,取2段与另一根吸管试着围三角形。在成人看来肯定是围不成的。但孩子们却不是这样想的。孩子们认为移动一下就是一个三角形。为什么会有如此观点呢?细想还是在课的开始认识三角形时出现了问题。教师只注重了“三角形是有三条线段围成的”而忽视了“三条线段是怎样围成三角形的”,也即是“首尾相连”的特征。
说实在的,这个设计是我参考了一位同行的设计片断而试教的,在课堂实践中却感到了“痛”。为什么?可能是这位老师的文章给了我一种“误导”,使我没有深思熟虑就走进了课堂,但静心品味,我又一次相信了任何思想都不是能生搬硬套的,再好的教学设计不在课堂中实践也是纸上文章。经过“阵痛”的思想,才是属于自己的思想。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11-15
认识比教学反思09-28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04-16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04-23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08-25
大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9-29
《10的认识》教学反思09-30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10-02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