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优秀

时间:2023-11-22 17:41:1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优秀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优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优秀1

  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地帮助。课文情节很有戏剧性,极具感染力,很多孩子都很感兴趣。结合备课中教学设计的四个方面,即:学法自动化;朗读多样化;理解多元化;问题焦点化,反思如下:

  一、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法:

  临近毕业的学生已经有六年的阅读经验了,足以掌握写人文章的方法了。因此,课堂上学生的确是在实实在在实践着,他们用笔批注着老教授的语言、神态、动作,“我”的心理描写,并或多或少地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学生精彩的批注,并及时表扬,对其他学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学生在发言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等等多种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我及时进行了肯定与点拨,强化了学习行为,努力体现了六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当然,在巡视中过程的评价是否对学生思考有一些负面影响,比如造成学生的思维断路,这也是今后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二、尽力使学生在朗读中提炼内涵:

  范读、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乐读,这六种朗读形式交替使用,力求丰富多样,与教学需求密切联系。思考划批时用默读;自由读易于打开思路;齐读增强气势;配乐读渲染气氛;示范读指明方向等等。本课默读时学生能安静画批;指名读前学生带着体会可以自由自在地朗读;最后的部分,全班齐读,把气氛推向了高潮;在梅雨薇同学朗读不够完美时,我及时范读,并让她再读,能让孩子们在本课的朗读中,明确了不同人物,有不同的口吻,应该用自己的声音去努力塑造人物形象,做到了一课一得。这种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既给了语文阅读宣泄情感的'空间,又给了学生升华课文内涵的境地。

  三、大力使学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

  这篇课文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学生划批、汇报时应以老人为主,辅之以我的变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重点突出了,又无遗漏,学生在阅读时,除了汇报对老教授的特点品质以外,也谈到了我成功的原因,即:不能获缺的是自己的努力。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更感兴趣的是小提琴手的变化,所以,当大家交流时,很多学生都谈到了“我”的变化,而我没有打断他们的发言,在寻找到合适的机会后,我指出了应该先找到老教授的描写,谈自己的体会。于是,学生抓住了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谈出了不同的体会,比如:“我”就是一匹“千里马”,幸运地是遇到了这么好的“伯乐”;老教授是高明的教育家,她没有给予“我”任何琴技上的指导,但给予了我源源不断的信心与勇气等等这样精彩的言论。在此基础上,我总结到:“我们作为读者,都为文中的‘我’由衷地庆幸,他遇到了伯乐,这位老教授外表优雅,有艺术修养,有学者风范。她真诚无私的帮助给予了我无限的信心和勇气,让我最终爱上了小提琴,站在了万众瞩目的舞台中央。

  四、着力使学生在质疑中明确主旨:

  我备课一贯以学生的预习本上的问题作为调查学生学情的重要凭据,也就是要摸清学生的阅读起点、疑点。经过统计,本课书 在学生质疑中我筛选了4个有代表性的问题。2个直接融入备课,2个作为课堂相机处理。这两个问题便成为了本课的焦点问题:①我为什么不揭穿这个谎言? ②我为什么总会想起这个唯一的听众?使学生的阅读逐渐深入,有了明确的方向,解决了他们真正不明白的问题。在课上对于第二个问题的研究还是较为满意的,但是,第一个问题由于教学时间的原因,挖掘不够深入,成为本课的遗憾。

  纵观本课阅读教学,除了以上思考外,我认为学生的发言面较窄,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导致课堂气氛不理想,略显沉闷,我将深钻教材,提高设计水平,找准学生起点,提高教学艺术,使阅读教学不断进步;那个领夹式话筒灵敏度很高,课堂上我已经习惯了的频繁手势总在话筒跟前晃动导致噪音,使我感到有些无所适从,一心挂几头,紧凑的课堂节奏似乎不容我去多思考细调整,在40分钟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可谓是“带着锁链跳舞”,看来还得像年轻人一样多有几分机智和灵动才是啊!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优秀2

  《唯一的听众》写一个小男孩从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帮助他成长的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的帮助。

  课上,我通过适当点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主要通过两条线索,即老人鼓励的话语和老人平静的眼神的解读,使学生在初步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积累,从而自悟出文章表达的情感。

  首先,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直奔首尾段,对照变化,设置悬念。我先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两个自然段,然后师生合作:

  师:开始,作者连一支曲子都拉不好,生:后来,作者能熟练地拉许多曲子。

  师:开始,作者害怕拉小提琴,生: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

  师:开始,作者因拉不好小提琴而沮丧,生:后来,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

  师:开始,作者被家人称为音乐白痴,生:后来,他成功的变成了出色的提琴手。

  此时,学生心中都会产生一个疑问:“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于是就带着强烈探究欲望进去课文中寻找答案。

  接着,精读重点段落,潜心研读,品味语境,体验情感。为了让学生感受老教授循序渐进的鼓励,我让学生找出并反复诵读老人的四处语言描写和三处神态描写的句子,讨论交流老人是怎样一步一步地鼓励“我”,由此“我”的心理和行为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激励学生体会每一句鼓励的话语和每一个眼神都饱含着老人的用心良苦。还设计了说话训练,激发学生大胆想象:

  (1)当“我”拉出像在锯床腿的声音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

  (2)当“我”有了几分信心,每天去练琴,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

  (3)当“我”渐渐感到奏出了真正的音乐,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

  同是“平静”,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状态下却包含了不同的含义:从她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切和鼓励,读出了老人对“我”琴技的点滴进步的高兴,读出了老人对“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这样,学生思路理清了,对老教授这个人物了解更加深刻了。

  虽然这堂课上我的朗读形式多,抓住主要的语句来让学生反复感悟反复读,但是仍存在很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朗读指导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

  二、学生的感悟不够。虽然都能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挖掘不深入,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

  三、课堂上的练习不够。虽然课堂上,我一直引领学生朗读品悟,但练习不够。虽说课堂上,我安排了一个句式转换,省略号的补白,将读书、品悟与想象结合,但是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没让学生动手写,匆匆说一说,有点走过场了。

  四、评价语言不多。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后我的评价语言略显单薄,我觉得这也是今后要努力改正的。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优秀3

  我所执教的是人教版六(上)册小学语文《唯一的听众》,它是一篇新入选的文章,课文写了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的帮助。

  接到学校给我的上课任务时,我的心是七上八下的,一是对教材熟悉不够,不用说新教材的六年级,就是老教材的六年级也没接触过,一直在一、二、三年段循环,造成在教材的理解上产生了断层,这样的断层是不可能靠短时间的学习补上来的;二是对学生不了解,六年级的学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文本理解能力?什么是学生能够自己感悟的?什么是需要老师适当的引导的?什么又可以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拓展延伸?这些是最基本的问题我都不能明白,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总是把握不好,两次试教下来,效果一点都不好,我觉得自己就像课文里那位小伙子,沮丧到了极点,甚至想到了放弃,但是半途而废毕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也不是符合我的性格,于是就一次一次的试教,虽然每次都像爱因斯坦小时候做板凳一样,感觉总是很糟糕,但是凭着那股“屡败屡战”的精神,在不知不觉间也还是有点进步了。 都说教学是门艺术,看来我缺少这方面的艺术细胞,回顾自己的课堂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缺少大局的理念,所提的问题缺少深度。好的问题总是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而我的问题提出较细碎,这就造成了问答式的课堂模式,学生的理解和感悟缺少自我的.观点,常常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沈大安老师说“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需要深入和独到,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他们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孩子,或牵引着他们向前”,我的课堂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眼中没有学生,只有课件和教案,不会俯下身看学生。因此当我再度回学校上课的时候,我总是不忘提醒自己和学生互动的真实性,学会去关注学生学习反馈,看看学生到底需要教师提供什么服务,把自己定位在服务员的角色上。

  二、朗读品读缺少层次和有效地引导,有时只是为了读而读,而且读的方式单一,没有层次,朗读中缺乏个性的评价。都说词不离句,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并没有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回读句子,虽然个人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处理上总缺乏艺术和技巧。

  三、课堂节奏过于快,总想着自己的教案,而不善于捕捉学生的感悟,抓着课堂的生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这也足以说明自己在课堂上缺乏应有的教学机智。

  这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还存在很多很多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的存在并非一朝一夕的结果,它反映了我在平时课堂中的弊病,我在反思这堂课的同时,更在反思的自己的课堂,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因为我“台下”的功夫没练好,所以“上台”时,就漏洞百出,我想,在常态课上下功夫是我今后必须做的功课。

  课上得不成功,但是收获很大,特别是关于略读教学的,以前总认为略读教学等同于选学课文,有时间就上多一点,没时间就让学生

  自己看看。听了阙老师的评课,才明白略读的含义,它不是“忽略”的略,而是“精略”的略。略读课文应该做到精中有略,略中有精,它更多的是一种学习方法的运用,就像阙老师说的是学生学习的训练场,从这个角度讲,略读教学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更为重要。由己及人,可能很多老师对略读教学存在很多的误解,特别是我们学校,大家课务多,很多高年级的老师都没来参加活动,因此,我们很必要在学校开展一次略读课文的专题教研活动,一来是为了使培训面更广,二是为了使自己对略读教学有更深刻的教学。

  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远远没有结束,磨练使人痛苦,更使人成长。教学就像是永无止境的攀登过程,在这个过程也许要付出很多的汗水,但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在这个过程我也领略到别人所没有的那份魅力和那份沉甸甸的感动。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优秀4

  《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通过一个“音乐白痴”成长为能凑出“真正音乐”的小提琴家的故事。

  本课的写作思路很明晰,一是按作者的心理变化,二是按老人的语言和神态为主线。我在设计教案时也是按照这个思路来进行的。第一课时时我抓住作者的心理活动来体会作者内心从沮丧到懊丧,再重拾自信,取得成功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我主要想让学生学习本课的细节描写,为习作打基础。因为对于六年级的学生简单的分析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学习的渴望,学习一定的习作技巧可以让他们在习作练习中更加有的放矢。

  我一共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抓细节,知人物;探秘密,悟情感;写故事,知感恩。第一个环节,我主要设置了两个大的问题,一个勾画有关老人外貌、神态、语言的语句,了解人物;一是交流老人为什么自称为“聋子”,从而了解人物的品质。可是由于设置的问题太多,面面俱到,结果适得其反。零碎的细节削弱了重点问题处理的时间,引申的问题太多,把第二个问题遗忘了。这是本节课最大的失误,让学生在理解上直接跳跃到第二个环节的`问题,思想跨度太大,所以理解的不深刻。我觉得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可减少时间,如在学习老人的三次语言时,不必斟词酌句地去理解,课堂上,不必拘泥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应让学生在课堂中领悟、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读中悟写。再者强化篇的训练,让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入手,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努力体现了六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在这次的课堂中,对句的提炼、理解过于明显,从而削弱了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把握,年段特点把握不够准确。

  第三个环节本来是要在本节课完成了,前面的环节耽误了时间,所以只好把这个环节作为作业布置下去。没有了这个环节的亮点,这节课就显得很平,没有体现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没能当堂完成这个环节是我这节课又一大失误。

  我在本节课时间安排上也不合理,复习环节占用时间太多,是因为我选择的词语太多,如果只选择生字就可以为第三个环节节省时间。我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多选了几个词语,效果不理想,要充分地相信学生。

  还有这节课,我对学生朗读的训练不够,只是让学生齐读了课文,没有听学生个人的展示。如果想带领学生走得远,就得让学生读书深入。没有读,就不会看到思想与文本碰撞的火花。

  因为本人对于这课文本研读的不够深入,没有把学生备到细,所以在课堂上失误连连,遗憾多多,给大家作了反而教材。课后我反思了自己的这节课,做出了如下修改:

  1、把复习环节的词语删去一些,剩下“锯床腿、沮丧、蹑手蹑脚、诅咒、这辈子、甭想、全力以赴、天方夜谭”,既复习了课文生字,又可以很好地指引学生把握文章的脉络。

  2、把第一个自学指导削减为:

  (1)、自读课文,用横线画出老人神态描写的句子,用曲线画出老人诗一样的语言,读一读,批一批。

  (2)、小组内交流:老人为什么说自己是“聋子”?

  把原先三个点减少两个点,还要在学生汇报的环节减少单纯的课文分析,把重点引导到第二个问题上来。再在第七张幻灯片后加张,把自学指导一重新出示,就不会遗漏问题了。

  3、第三个环节一定要当堂完成,让学生在全班交流,具体指导细节的描写方法。

  4、作业改成:摘抄文中细节描写精彩的句子,积累下来。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优秀】相关文章: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08-17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04-14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06-10

内能教学反思优秀10-25

《雷雨》优秀教学反思范文05-09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优秀09-20

退位减法的教学反思优秀07-19

【优秀】英语教学反思07-08

英语教学反思(优秀)07-09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优秀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优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优秀1

  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地帮助。课文情节很有戏剧性,极具感染力,很多孩子都很感兴趣。结合备课中教学设计的四个方面,即:学法自动化;朗读多样化;理解多元化;问题焦点化,反思如下:

  一、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法:

  临近毕业的学生已经有六年的阅读经验了,足以掌握写人文章的方法了。因此,课堂上学生的确是在实实在在实践着,他们用笔批注着老教授的语言、神态、动作,“我”的心理描写,并或多或少地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学生精彩的批注,并及时表扬,对其他学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学生在发言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等等多种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我及时进行了肯定与点拨,强化了学习行为,努力体现了六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当然,在巡视中过程的评价是否对学生思考有一些负面影响,比如造成学生的思维断路,这也是今后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二、尽力使学生在朗读中提炼内涵:

  范读、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乐读,这六种朗读形式交替使用,力求丰富多样,与教学需求密切联系。思考划批时用默读;自由读易于打开思路;齐读增强气势;配乐读渲染气氛;示范读指明方向等等。本课默读时学生能安静画批;指名读前学生带着体会可以自由自在地朗读;最后的部分,全班齐读,把气氛推向了高潮;在梅雨薇同学朗读不够完美时,我及时范读,并让她再读,能让孩子们在本课的朗读中,明确了不同人物,有不同的口吻,应该用自己的声音去努力塑造人物形象,做到了一课一得。这种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既给了语文阅读宣泄情感的'空间,又给了学生升华课文内涵的境地。

  三、大力使学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

  这篇课文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学生划批、汇报时应以老人为主,辅之以我的变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重点突出了,又无遗漏,学生在阅读时,除了汇报对老教授的特点品质以外,也谈到了我成功的原因,即:不能获缺的是自己的努力。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更感兴趣的是小提琴手的变化,所以,当大家交流时,很多学生都谈到了“我”的变化,而我没有打断他们的发言,在寻找到合适的机会后,我指出了应该先找到老教授的描写,谈自己的体会。于是,学生抓住了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谈出了不同的体会,比如:“我”就是一匹“千里马”,幸运地是遇到了这么好的“伯乐”;老教授是高明的教育家,她没有给予“我”任何琴技上的指导,但给予了我源源不断的信心与勇气等等这样精彩的言论。在此基础上,我总结到:“我们作为读者,都为文中的‘我’由衷地庆幸,他遇到了伯乐,这位老教授外表优雅,有艺术修养,有学者风范。她真诚无私的帮助给予了我无限的信心和勇气,让我最终爱上了小提琴,站在了万众瞩目的舞台中央。

  四、着力使学生在质疑中明确主旨:

  我备课一贯以学生的预习本上的问题作为调查学生学情的重要凭据,也就是要摸清学生的阅读起点、疑点。经过统计,本课书 在学生质疑中我筛选了4个有代表性的问题。2个直接融入备课,2个作为课堂相机处理。这两个问题便成为了本课的焦点问题:①我为什么不揭穿这个谎言? ②我为什么总会想起这个唯一的听众?使学生的阅读逐渐深入,有了明确的方向,解决了他们真正不明白的问题。在课上对于第二个问题的研究还是较为满意的,但是,第一个问题由于教学时间的原因,挖掘不够深入,成为本课的遗憾。

  纵观本课阅读教学,除了以上思考外,我认为学生的发言面较窄,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导致课堂气氛不理想,略显沉闷,我将深钻教材,提高设计水平,找准学生起点,提高教学艺术,使阅读教学不断进步;那个领夹式话筒灵敏度很高,课堂上我已经习惯了的频繁手势总在话筒跟前晃动导致噪音,使我感到有些无所适从,一心挂几头,紧凑的课堂节奏似乎不容我去多思考细调整,在40分钟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可谓是“带着锁链跳舞”,看来还得像年轻人一样多有几分机智和灵动才是啊!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优秀2

  《唯一的听众》写一个小男孩从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帮助他成长的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的帮助。

  课上,我通过适当点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主要通过两条线索,即老人鼓励的话语和老人平静的眼神的解读,使学生在初步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积累,从而自悟出文章表达的情感。

  首先,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直奔首尾段,对照变化,设置悬念。我先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两个自然段,然后师生合作:

  师:开始,作者连一支曲子都拉不好,生:后来,作者能熟练地拉许多曲子。

  师:开始,作者害怕拉小提琴,生: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

  师:开始,作者因拉不好小提琴而沮丧,生:后来,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

  师:开始,作者被家人称为音乐白痴,生:后来,他成功的变成了出色的提琴手。

  此时,学生心中都会产生一个疑问:“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于是就带着强烈探究欲望进去课文中寻找答案。

  接着,精读重点段落,潜心研读,品味语境,体验情感。为了让学生感受老教授循序渐进的鼓励,我让学生找出并反复诵读老人的四处语言描写和三处神态描写的句子,讨论交流老人是怎样一步一步地鼓励“我”,由此“我”的心理和行为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激励学生体会每一句鼓励的话语和每一个眼神都饱含着老人的用心良苦。还设计了说话训练,激发学生大胆想象:

  (1)当“我”拉出像在锯床腿的声音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

  (2)当“我”有了几分信心,每天去练琴,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

  (3)当“我”渐渐感到奏出了真正的音乐,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

  同是“平静”,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状态下却包含了不同的含义:从她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切和鼓励,读出了老人对“我”琴技的点滴进步的高兴,读出了老人对“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这样,学生思路理清了,对老教授这个人物了解更加深刻了。

  虽然这堂课上我的朗读形式多,抓住主要的语句来让学生反复感悟反复读,但是仍存在很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朗读指导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

  二、学生的感悟不够。虽然都能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挖掘不深入,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

  三、课堂上的练习不够。虽然课堂上,我一直引领学生朗读品悟,但练习不够。虽说课堂上,我安排了一个句式转换,省略号的补白,将读书、品悟与想象结合,但是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没让学生动手写,匆匆说一说,有点走过场了。

  四、评价语言不多。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后我的评价语言略显单薄,我觉得这也是今后要努力改正的。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优秀3

  我所执教的是人教版六(上)册小学语文《唯一的听众》,它是一篇新入选的文章,课文写了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的帮助。

  接到学校给我的上课任务时,我的心是七上八下的,一是对教材熟悉不够,不用说新教材的六年级,就是老教材的六年级也没接触过,一直在一、二、三年段循环,造成在教材的理解上产生了断层,这样的断层是不可能靠短时间的学习补上来的;二是对学生不了解,六年级的学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文本理解能力?什么是学生能够自己感悟的?什么是需要老师适当的引导的?什么又可以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拓展延伸?这些是最基本的问题我都不能明白,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总是把握不好,两次试教下来,效果一点都不好,我觉得自己就像课文里那位小伙子,沮丧到了极点,甚至想到了放弃,但是半途而废毕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也不是符合我的性格,于是就一次一次的试教,虽然每次都像爱因斯坦小时候做板凳一样,感觉总是很糟糕,但是凭着那股“屡败屡战”的精神,在不知不觉间也还是有点进步了。 都说教学是门艺术,看来我缺少这方面的艺术细胞,回顾自己的课堂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缺少大局的理念,所提的问题缺少深度。好的问题总是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而我的问题提出较细碎,这就造成了问答式的课堂模式,学生的理解和感悟缺少自我的.观点,常常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沈大安老师说“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需要深入和独到,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他们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孩子,或牵引着他们向前”,我的课堂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眼中没有学生,只有课件和教案,不会俯下身看学生。因此当我再度回学校上课的时候,我总是不忘提醒自己和学生互动的真实性,学会去关注学生学习反馈,看看学生到底需要教师提供什么服务,把自己定位在服务员的角色上。

  二、朗读品读缺少层次和有效地引导,有时只是为了读而读,而且读的方式单一,没有层次,朗读中缺乏个性的评价。都说词不离句,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并没有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回读句子,虽然个人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处理上总缺乏艺术和技巧。

  三、课堂节奏过于快,总想着自己的教案,而不善于捕捉学生的感悟,抓着课堂的生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这也足以说明自己在课堂上缺乏应有的教学机智。

  这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还存在很多很多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的存在并非一朝一夕的结果,它反映了我在平时课堂中的弊病,我在反思这堂课的同时,更在反思的自己的课堂,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因为我“台下”的功夫没练好,所以“上台”时,就漏洞百出,我想,在常态课上下功夫是我今后必须做的功课。

  课上得不成功,但是收获很大,特别是关于略读教学的,以前总认为略读教学等同于选学课文,有时间就上多一点,没时间就让学生

  自己看看。听了阙老师的评课,才明白略读的含义,它不是“忽略”的略,而是“精略”的略。略读课文应该做到精中有略,略中有精,它更多的是一种学习方法的运用,就像阙老师说的是学生学习的训练场,从这个角度讲,略读教学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更为重要。由己及人,可能很多老师对略读教学存在很多的误解,特别是我们学校,大家课务多,很多高年级的老师都没来参加活动,因此,我们很必要在学校开展一次略读课文的专题教研活动,一来是为了使培训面更广,二是为了使自己对略读教学有更深刻的教学。

  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远远没有结束,磨练使人痛苦,更使人成长。教学就像是永无止境的攀登过程,在这个过程也许要付出很多的汗水,但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在这个过程我也领略到别人所没有的那份魅力和那份沉甸甸的感动。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优秀4

  《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通过一个“音乐白痴”成长为能凑出“真正音乐”的小提琴家的故事。

  本课的写作思路很明晰,一是按作者的心理变化,二是按老人的语言和神态为主线。我在设计教案时也是按照这个思路来进行的。第一课时时我抓住作者的心理活动来体会作者内心从沮丧到懊丧,再重拾自信,取得成功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我主要想让学生学习本课的细节描写,为习作打基础。因为对于六年级的学生简单的分析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学习的渴望,学习一定的习作技巧可以让他们在习作练习中更加有的放矢。

  我一共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抓细节,知人物;探秘密,悟情感;写故事,知感恩。第一个环节,我主要设置了两个大的问题,一个勾画有关老人外貌、神态、语言的语句,了解人物;一是交流老人为什么自称为“聋子”,从而了解人物的品质。可是由于设置的问题太多,面面俱到,结果适得其反。零碎的细节削弱了重点问题处理的时间,引申的问题太多,把第二个问题遗忘了。这是本节课最大的失误,让学生在理解上直接跳跃到第二个环节的`问题,思想跨度太大,所以理解的不深刻。我觉得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可减少时间,如在学习老人的三次语言时,不必斟词酌句地去理解,课堂上,不必拘泥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应让学生在课堂中领悟、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读中悟写。再者强化篇的训练,让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入手,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努力体现了六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在这次的课堂中,对句的提炼、理解过于明显,从而削弱了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把握,年段特点把握不够准确。

  第三个环节本来是要在本节课完成了,前面的环节耽误了时间,所以只好把这个环节作为作业布置下去。没有了这个环节的亮点,这节课就显得很平,没有体现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没能当堂完成这个环节是我这节课又一大失误。

  我在本节课时间安排上也不合理,复习环节占用时间太多,是因为我选择的词语太多,如果只选择生字就可以为第三个环节节省时间。我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多选了几个词语,效果不理想,要充分地相信学生。

  还有这节课,我对学生朗读的训练不够,只是让学生齐读了课文,没有听学生个人的展示。如果想带领学生走得远,就得让学生读书深入。没有读,就不会看到思想与文本碰撞的火花。

  因为本人对于这课文本研读的不够深入,没有把学生备到细,所以在课堂上失误连连,遗憾多多,给大家作了反而教材。课后我反思了自己的这节课,做出了如下修改:

  1、把复习环节的词语删去一些,剩下“锯床腿、沮丧、蹑手蹑脚、诅咒、这辈子、甭想、全力以赴、天方夜谭”,既复习了课文生字,又可以很好地指引学生把握文章的脉络。

  2、把第一个自学指导削减为:

  (1)、自读课文,用横线画出老人神态描写的句子,用曲线画出老人诗一样的语言,读一读,批一批。

  (2)、小组内交流:老人为什么说自己是“聋子”?

  把原先三个点减少两个点,还要在学生汇报的环节减少单纯的课文分析,把重点引导到第二个问题上来。再在第七张幻灯片后加张,把自学指导一重新出示,就不会遗漏问题了。

  3、第三个环节一定要当堂完成,让学生在全班交流,具体指导细节的描写方法。

  4、作业改成:摘抄文中细节描写精彩的句子,积累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