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声声慢》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声慢》教学反思1
已经是开学的第五周了,这个学期一直都在学习古文。前面已经讲了几首唐诗宋词了,每节课都是我教给了学生一些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今天学习《声声慢》,这是李清照的一首词,词的字面意义较简单,意境也比较的明晰。考虑到以上的一些因素,我决定实施我考虑了很久的一个想法:让学生自己来上一节课。让一个学生完整地上一节课是不太可能的,于是我决定让学生以宿舍为单位,这样容易准备,每个宿舍派一个代表来讲解课文。在我给了他们一些指导后,他们便开始准备了。
我任教了两个班,这两个班的情况有些不同。9班的学生学习认真,我布置的任务也能够认真的完成。但是10班却有一些学生学习不认真,并没有很认真地去完成这个任务,因此这两节课就会有一些差距,但是总体来说,两个班的学生都给了我一些惊喜。10班的梁婉莹同学就李清照词的意境,()结合李清照的生平,分析讲解得感情充沛,有理有据,透彻深入,见解独到。可见她查了许多资料,而且对于清照词有独到的`理解和感受。9班的同学因为整体准备充分,因而在课堂上还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情况。
通过这次课,让我看到了学生潜在的能力。作为教师,我们总是以为传授给学生知识是我们的责任,总是认为他们还太小,而不敢信任他们。其实,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们一个机会,给他们一个展示的舞台,他们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声声慢》教学反思2
《声声慢》编排在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这一单元主要学习宋词。本单元主要选录了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的词和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和李清照的词作。《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后的重要代表作,是一篇千古绝唱,词情凄清,催人泪下,是一篇写“愁”的名作,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把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能力: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过程和方法:诵读课文,鉴赏分析,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情感态度:感受《声声慢》的凄美以及词人深沉的家国愁情,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我的教学设计从三个方面展开:即怎样入愁,如何写愁,为何生愁。首先课前播放安雯的《月满西楼》,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一剪梅》,力求让学生早点进入课堂情境。导入我选择了李清照前期的两篇代表作《如梦令》和《醉花阴》,引出与这两首词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接下来是诵读,包括教师范读、名家范读,学生自读三个方面,力求让学生通过朗诵进入课程情境。整个教学设计的中心是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首先探讨怎样入愁,即分析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蕴含的情感基调。其次分析如何写愁,即探讨意象所蕴含的愁情,由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以及这些意境传递的情感。最后分析为何生愁,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以说本首词写出了词人的情愁、家愁、国愁,和《醉花阴》里的愁不一样,这是一种永恒的难解之愁。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总的来说,我这节课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实践了高效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采用了分组讨论探究这一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讨。总体来说,课堂氛围活跃,教学效果较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诵读课文。导入的时候我就让学生齐读《如梦令》和《醉花阴》,让学生对于学习过的文本有所复习。开篇由我自己范读课文,然后再听名家朗诵,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快速的进入到学习诗歌的状态中来,在此基础上学生有感情的朗诵。
2、品读意象。意象在诗歌赏析中是重点中的难点,“愁”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如何在宏观层面表现愁,就是词人选取什么样的意象,意象的特点其实就是愁的特点。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诗人情感的`意象,联系所学诗歌进行分析,这样既复习了所学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浓厚兴趣。
3、小组合作探究有实效。将全班分成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最后将讨论结果汇总,由小组代表发言。这样能让同学们畅所欲言,能当堂反馈学习成果,能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本节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课程设计取舍不当,应变能力需要加强。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很多,但课堂上学生的答案千变万化,这就占用了很多分析引导的时间,导致教学时间不够,结尾处处理有所欠缺,日后定当有所取舍,详略有致。
第二、课堂语言应该精炼。语文课堂随机生发的问题很多,这就需要老师合理利用课堂时间,一个问题切忌重复多遍,语言要精炼准确。
第三、学生在班上交流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有些问题老师可以点拨学生就能完成的,教师尽量少讲,学生交流完的结果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这次公开课的教学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学会在反思中成长,在同事的互助中成长。未来的教学生涯还很长,我会继续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声声慢》教学反思3
一、 教学设计说明
《声声慢》是高中第三册第四单元的基本阅读,是李清照晚年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这首写愁的词与她早年的词的风格存在较大的不同,此词作于李清照丧夫后不久,词作写出了国破家亡夫死亲人离散的凄凉,极富艺术感染力,让读者内心能感受到一种凄美。词作表现手法高超,含义隽永,须精心引导品味才能透彻理解。
本课堂的教学设计采取的是以学生的诵读、体验、鉴赏、比较探究为核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对词的理解和拓展。
教学旨在达到三方面的要求:
1、知识和能力:体会词人运用叠字营造凄凉意境的表达效果;学习词人巧妙地运用景物描写来烘托“愁”情的表达方式;与早期写“愁”情的词句进行比较,拓展和加深已学的内容。
2、过程和方法:诵读课文、鉴赏分析、比较探究。
3、情感和态度:感受《声声慢》的凄美,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悟能力。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心情宁静时写出的诗,是一杯甜酒;
心情激动时写出的诗,是一杯烈酒;
心情悲痛时写出的诗,是一杯苦酒。
今天就让我们一块来品读李清照的《声声慢》,细品一下,李清照这首词为我们酿造的是一杯怎样的酒。
(二)初步熟悉课文
请一位同学朗读全词(多媒体课件作背景,配二泉映月的音乐,营造凄楚的氛围)。
老师点评,提出怎样可以更具情感地朗诵本此,引出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三)品读全词,整体把握全词
1、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愁”)
(这个问题的设计能让学生较快地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抓住全词的主旨。)
2、最能表现李清照内心愁情的是哪一句?
(这个问题的设计紧扣文本,围绕“愁”来赏析全词,让学生领略凄美的境界,并牵引出学生对《声声慢》词句的理解。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明确以下知识点:) ① 开篇运用叠字,把词人愁苦的心情和孤寂的处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② 选择秋天最具悲情的意象表现愁情。(点明酒、雁、黄花、风、梧桐、细雨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③ 结尾直抒胸臆,把愁情推向高潮。
(四)对比阅读
纵观李清照写愁的句子,深入体会李清照缘何而愁。这些词中的“愁”与《声声慢》中的愁有何异同?
①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一剪梅》
②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
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明确:李清照的愁情:
孀居之悲
思念之痛
亡国之恨
沦落之苦
(五)班上同学自由朗读后,请一位朗诵水平较好的同学范读,以朗诵升华对词的`理解。
三、教学反思
这节课有一些值得进一步发扬的方面,比如:对品诗步骤的引导、诵读的指导、学生讨论等。以上几方面,语文组的前辈们给予了我一定的认可,同时也给我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意见,让我受益匪浅。现将自己的反思和前辈们的意见整理如下:
1、课堂不够紧凑。教学环节是精心设计的,但因为上课时有点紧张,有疏
漏。因而上完后感觉课堂不够紧凑。由此看来,自己的个人素养还应加强。
2、课堂应急机智不够灵敏。课前,自己精心设计了教学课件,但教室电脑突然出现问题,致使课件反映迟缓,影响了对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的介绍,导致学生没能生动了解作者凄凉的处境,从而影响到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其实,有关作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完全可以交给学生去回答,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习。
3、学生在班上交流时,应让学生走到前台去,这样效果会好一些。这虽然是一个细节,但也会影响上课效果,不可忽视。学生交流完后,我小结时,自以为比较精当,但从录像看,讲的有点多,显得有些啰嗦,应该结合诗歌鉴赏的要点稍作小结即可,这也是以后教学当中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4、对于诗词的鉴赏,没能结合高考大纲中诗歌鉴赏的考察要点,加强学生自主鉴赏诗词的能力。
5、过于着重分析个别词句,而忽视了突出“愁”的次要细节。
6、对“愁”因进行深层探究时,应明确“词人为什么愁”这一问题。 另外,还有两个弱点:
1、自己在课堂走动太多、太随意,给人的感觉很不舒服。
2、口头禅非常多。“那么”一词不知说了多少遍,听起来觉得烦。
通过这次研课磨课的教研活动,自己感慨颇多。上课是老师最基本的工作,但要上好一堂课却很不容易。我想,自己离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距离颇远。但如果我每节课后,都能回顾总结一下,我想,教学中的遗憾肯定会越来越少,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也会游刃有余。
《声声慢》教学反思4
【设计理念】
全面贯彻“学引用清”课堂教学模式,即在课堂学习目标统筹下,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在教师及时、高效的引导下,师生、生生充分互动,完成课堂学习目标,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展示和培养,并检测出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全词
2、捕捉意象,品味语言,归纳诗词蕴涵的情感。
【教学重点】
捕捉意象,品味词作语言,体会词作蕴涵的词人深沉的情感。
【教学难点】
1、赏析开篇14个叠字的妙用。
2、体会作者因国破家亡而孀居沦落的的凄苦心境。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齐诵《醉花阴》。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同样是写愁,她的后期作品则蕴含了更为深广的愁思。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习凝结了她万般愁情且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温故知新;简洁导入,设置情境。)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全词
2、捕捉意象,品味语言,归纳诗词蕴涵的情感。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引起学习意向)
三、走进文本、品读鉴赏
(一)诵读感知,读出情感
出示自学指导(一):放声自由诵读,并思考:请用一个字来概括本词所抒发的情感,并找出词作中直接抒情的词句。
提示:放声朗读,读出情感和滋味。期待你五分钟后的精彩展示与回答。
个读展示后,回答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以朗诵为起点,通过自由诵读、个读展示等形式,整体感知,熟读文本。从自学内容、学法指导、时间限制三个方面设置的自学指导,明确了自学的方向。)
(二)品读叠词,赏析入愁。
出示自学指导(二):首句直接抒情,能否把它改成“寻觅、冷清、凄惨”?或者“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冷冷清清”呢?
提示:可以读一读进行比较、品味。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讨论。
三分钟后期待你的精彩展示!
(设计意图:教学内容问题化,无疑处设疑,在问题的引领下,激活学生思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展示环节,旨在培养敢于展示自我、敢于表达自己的精神和竞争意识。)
(三)捕捉意象,品读愁情
出示自学指导(三):为写“愁”情,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你能结合相关意象的其他诗句来说说该意象的内涵吗?
提示:你可以采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问题:我选赏的.是“ ”(词句)中的“ ”(意象),它在古典诗歌中往往代表 (意象内涵),如在《 》(作品名称)中的“ ”(含有选赏意象的诗句)。该意象在本词中的作用是 。
请先独立思考,有困难可以互相讨论。五分钟后,期待你的精彩展示!
(设计意图:用已知接通未知。通过明确的学习指导,通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展示阶段,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提升。)
(四)知人论世,深味结愁
出示自学指导(四):当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合“清学稿”中的“背景知识”,想一想,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为何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的?
教师引入背景资料:
李清照大事记
1103年: 新婚燕尔幸福日,金石书画共倾心。
1127年: 金人入侵灭北宋,金石书画化灰尘。
1129年: 丈夫赴任染病去,时值中年有遗孀。
1131年: 卜居会稽逢盗贼,重病缠身欲丧命。
1132年: 不幸再嫁张汝舟,仓促离婚被判刑。
1155年: 孑然一身无子嗣,悲苦离世人不知。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揭示情感主旨,深味词作蕴含的词人身世之愁和家国之愁。)
四、课堂小结
1、深情齐诵《声声慢》
2、回顾本课主要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归纳学习成果,完成学习目标,巩固学习内容,构建知识体系。)
五、布置作业:
1、当堂:完成“清学稿”。
2、课外作业:课后阅读梁衡的散文《乱世中的美神》。
(设计意图:当堂完成“清学稿”,做到及时反馈,实现学以致用。)
【教学反思】
一、“学引用清”教学是一种目标控制教学
“学引用清”教学模式的本质是目标教学,目标教学的基本教学环节是展示目标——达成目标——检测目标——巩固目标。展示目标的环节是导学的过程,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习动机;达成目标的环节重在学(学生自学)、引(教师引导)、用(学以致用);检测目标的环节可以看作是学以致用的过程;巩固目标的环节可以理解为清学的过程。所有的环节,都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展开。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定要立足文本,突出重点。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设为:1、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全词;2、捕捉意象,品味语言,归纳诗词蕴涵的情感。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均围绕既定学习目标的达成展开。
二、“学引用清”教学模式蕴涵了丰富的教学思想
“学引用清”教学模式的精髓是“先学后教”,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充分地备学生,尽可能考虑到他们在解读文本过程中会出现的困惑疑问,考虑到他们学习、思考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障碍。这样才能对他们学生的学习进行高效的引导和评价,也才能真正做到“学引用清”模式所要求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是必须时时处处想着学生,譬如教学问题的设计就应当由浅到深,注意问题之间的承接与过渡。教学问题,尤其是自学提纲的设置,一定要方向明确,要能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本课教学“品读叠词,赏析入愁”环节纠缠太久,浪费了很多时间,主要在于备课时备学生不充分。
三、“学引用清”模式下的多媒体运用要适量
多媒体的使用,使教师教学更加形象直观,课堂教学与多媒体运用,应取决于是否有助于学生读懂文本,促进师生对话,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本课教学“品读叠词,赏析入愁”环节纠缠太久的另一原因就是程序性课件太多,使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很被动。课件张数不宜过多,主要呈现学习目标、自学指导和必要的资料性文字,课件制作一定要为课堂教学预留生成空间。这样更利用教师在课堂上的游刃有余地发挥引领作用,而不受课件程序性的牵制。
附:清学稿
李清照《声声慢》清学稿
班级 姓名
【知识链接】
李清照大事记
1103年: 新婚燕尔幸福日,金石书画共倾心。
1127年: 金人入侵灭北宋,金石书画化灰尘。
1129年: 丈夫赴任染病去,时值中年有遗孀。
1131年: 卜居会稽逢盗贼,重病缠身欲丧命。
1132年: 不幸再嫁张汝舟,仓促离婚被判刑。
1155年: 孑然一身无子嗣,悲苦离世人不知。
【清学训练】
一、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
二、阅读《声声慢》,根据示例,完成下面的表格
意象
意象内涵
相关诗句
淡酒
秋风
过雁
黄花
细雨
梧桐
象征悲凉、孤寂、凄苦
寂寞梧桐,深院锁春秋。(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
黄昏
三、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声声慢》。(选做)
四、谈一谈收获:通过本课学习,你掌握哪些鉴赏诗词的方法?
《声声慢》教学反思5
一.导入,创设情境,渲染情绪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李清照的一首词,先自由地出声读一遍。
(师板书课题、生朗读)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1:这首词充满了愁绪。
生2:给人的感觉是女主人公特别的痛苦与感伤。
??
师:写“愁”的诗句能回顾一下吗?
生(齐):能。
生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里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他把自己的思念托付给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
生2: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生3:李煜《虞美人》中写国破家亡之愁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师:同学们,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愁”是一个永恒书写的主题,在李煜的笔下,愁是一江向东流去的春水;在李清照的笔下,又是船上点点滴滴的忧思;在李白的眼里,此时愁不仅从水上到了船上,又到了天上,是一轮明月,那么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有关愁的一首诗词,到底“愁”在哪里?又是如何写“愁”的?
(师出示目标:1.涵咏字句,感受本词凄美的意境。2.鉴赏意象。)
二.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凄美的意境
师:李清照这首《声声慢》“字字含愁、声声是愁”,现在请同学们试着读出这种味道。 (师为学生配乐、学生自由读,师指导)
师:谁愿意给大家朗读这首凄婉哀切的《声声慢》?
(每个组都有学生举手示意,师找了一个平时回答问题不太积极的同学朗读,让其他同学评点。)
生:朗读得字正腔圆,但感情不够饱满。
师:那你能朗读出感情吗?(学生笑)
生:试试吧。
(读后,学生鼓掌,其他学生评点)
生:有一种如泣如诉的感觉,感觉她就像李清照。(众笑)
生: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同学评点很好,是呀,我们要想读好一篇诗词,必须融入作者的生命。
三.冥想,品读愁情,解读手法
师:找出奠定全词感情基调的句子。
生:两句分别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师:我们先看看诗歌开头直接写愁的诗句有什么特点?
生:运用了许多的叠词。
师:把运用叠词的这几句话读一遍,想一想如果把它换位,变成“惨惨凄凄,清清冷冷,觅觅寻寻”,可否?
生:这段文字中“寻寻觅觅”是一个“找”的状态,“冷冷清清”是有一种环境,一种冷清的气氛,“凄凄惨惨戚戚”是内心的感受,换位不足以清楚地表达意思。
师:这几个叠词很讲究顺序,“寻寻觅觅”是一个过程,“冷冷清清”是一个寻觅的结果,“凄凄惨惨戚戚”表现内心,“冷”在这里不仅指的是环境的冷清,而且也指“心冷”。现在同学们跟着老师再读一遍。体会叠词应用的效果。
生:有升华感情的作用。
生:起到强调的作用。
师:除此之外,叠词在形式上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因此叠词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升华、强化情感的表达;另一方面体现诗词的韵律美。
(学生再次读,教师板书:鉴赏词的基本方法 1.直接抒情 找词眼、明词情)
师:《声声慢》读后让人有一句一泪、满纸呜咽之感,是缘于意象词合理的选用,同学们试着找找这些意象词。
生:梧桐、黄花、雁、淡酒、细雨。
师:意象是古诗词的生命细胞,意象词准确的解读能使我们更容易走进作者心灵。“三杯两盏淡酒”里“淡酒”能换成“浓酒”吗?“梧桐更兼细雨”里的细雨能换成“大雨”吗? 生:不能,因为快乐时光已经远去,任何美味佳肴对李清照来说索然无味,何况酒呢。 生:“淡酒”来写作者的“浓愁”,酒的烈压不住作者情的愁。
生:我觉得这里的“细雨”给人一种连绵不断的感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惆怅。 师:理解意象词一定要找到意象词本来的意义,然后分析它渗透的情感,像这个“细雨”与“滂沱大雨”相比,如实如物,如梦如幻,表达了连绵不断的愁思,尤其是“梧桐更兼细雨”给人雨打梧桐叶的感觉,一声声,一叶叶,字字都是愁,可以说,作者把自己的愁融进了字里行间,融入了景物。剩下的几个意象词,同学们小组合作进行赏析,注意带着自己的思考进行讨论,不要当一个旁观者。
生:我觉得通过“窗儿”这个场景将作者那种浓浓的愁意散发出来,强调了那种孤独的氛围。 生:“黄花”我觉得写出了那种凄冷的环境,表达了作者孤苦的心境,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愁苦心情。
生:把自己比作黄花,如黄花一般凋零,表达了她亡国之恨的苦意。
师:李清照的《醉花阴》里面也有“黄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它们表达的意义一样吗?
生:首先我觉得第一个“黄花”是以花喻自己,愁得像“黄花”一样,第二个是比喻自己的愁多得可以“堆”起来。
生:这里的“黄花”并不是自己,这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表达了什么?史书记载,李清照当年也是一个爱美的词人,曾和丈夫有过一段非常幸福的时光,可以这样说,他们“诗书唱和,绣花捕蝶”,生活得非常有雅兴和诗意。
生:我鉴赏“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里的“雁”。因为北雁南飞,雁走了,只留下思念与期盼,由雁群看到悲愁,悲从中来,触景生情,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
生:因为雁属于候鸟,候鸟每年都随着气候而迁徙,过雁象征离愁,自己和丈夫生活在北方,因为一些原因迁到南方,自己看见大雁可以北归而自己却有家不能归,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师板书:2.间接抒情 找意象、悟词意)
四.潜入,知人论诗,解读作者“愁”情
师:李清照的一首《声声慢》融进了太多愁,那么到底为何而愁,真实的李清照到底一生有哪些经历呢?她又在寻觅什么?让我们一起欣赏中国传媒大学陈冰晶在CCTV—3深情的朗诵《李清照》。
(视频内容:此时的李清照已近人生暮年,回首往事,几多欢笑,几多希冀。几多离索、几多悲戚。如今,这一切化作她一生的寻寻觅觅。记得十八岁那年,美妙的爱情来临,李清照
以她特有的细腻与敏感感受着丈夫深沉炽热的爱。此刻,这份柔情蜜意支撑着她的生命,充实着她的灵魂。“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靖康之乱,风云突变,国仇家恨,霜雪共寒。一个在平凡中受难却在不平凡中抗争的女子,忠肝义胆,铁骨铮铮。)
(动情的朗诵感染着学生)
生1:因为后来她流落到南方,所以我觉得她在寻觅依靠,寻觅家的感觉。
生2:她在寻觅一个可以给她生活安慰的人,可到最后才发现依靠已经没有了。
生3:李清照先寻,寻不见继而觅,觅不见继而发出感慨,她寻找的是她温暖的港湾和甜蜜的回忆。
生4:李清照与丈夫曾经共度欢乐时光,谈古论今,花前月下,约定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今丈夫已死,她寻觅感情上的慰藉。
生5:李清照不仅寻觅一个温暖的小家,而且还在寻觅一个温暖的大家。
师:《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此时,诗词包含的感情已经从简单的儿女情长上升到国家失去中原的一种忧郁,词里的愁已经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了。
(师板书:3.联系词人生平和写作背景 4.多读、经常读、反复读)
师小结:回首词里的李清照,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一位寻寻觅觅的女神,她“终生求美,把心撕碎,铸就无穷的美留给了人间”。其实作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者来说,我们不也是人生的寻觅者吗?
中国的文学作品是讲究含蓄的,像《声声慢》整首词,没有一滴泪,却一句一泪,满纸呜咽,为了让学生更深刻体会作者文字里的愁情,我主要采用了由意象词的解读到意境的理解,通过读、听、赏、悟,最终达成目标。我感觉有几点成功的做法:
1.对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巧妙整合。本节课,我把多媒体手段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如学生朗读时的配乐以及《李清照》朗诵视频的欣赏,使情境创设比较丰富。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这样做不仅有效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学生的联想,而且渲染出浓重的情感氛围,从而自然而然的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2.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语文教学尤其是诗歌教学都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教学过程的流畅性,为了达成既定目标,我围绕《声声慢》这首词“情感是什么,如何表达情感、为什么有这样一种情感”三个主问题合理设置几个支问题进行教学。这样凸显了教学的重点,不仅品味了诗歌的语言、学习了手法,而且让学生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方法。
3.替换法的应用。品味鉴赏诗歌语言的方法很多,但我感到替换词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替换比较中更容易使学生发现语言应用的差异性,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例如,淡酒换成浓酒,细雨换成滂沱大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换成“惨惨凄凄,清清冷冷,觅觅寻寻”等,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语用能力。
高飞鹏,语文教师,现居内蒙古包头。
《声声慢》教学反思6
《声声慢》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李清照晚年的重要代表作,是一篇千古绝唱,词情凄清,催人泪下,是一篇写 ”愁”的名作,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把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能力: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的婉约风格;过程和方法:诵读课文,鉴赏分析,比较探究;情感态度:感受《声声慢》的凄美,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悟能力。
回顾这节课,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从学生课堂的表现看,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也较好,但是自我反省,还有很多不足:
1、朗读不够 教读古典诗文,一定要以读带动教学的进程,“读”,不仅是老师的范读,还有学生的各种各样的读,但无论是何种方式的读,必须让学生明白,“我读这一遍,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也就是“带着问题读课文”,而我在讲课时,没有处理好这一点。学生读懂了,读透了,方可进入诗的意境,然后,学生们才可带着感情读出韵味来。
2、 在“缘愁选景”步骤中我要求学生从词中找出相关描写愁的'意象并进行分析,这样虽然可以让学生迅速把握作者宣泄“愁情”的切入口,在教学中更利于操作, 但却无形中削弱了对整体词句的品读,使词作的分析有些支离破碎,“愁”的深度和浓度都变浅、变淡了。因此我觉得诗词的赏析一定不要驾空,意象的品读要融入具体词句,边读边品,每分析完一个意象,应用精炼的总结性语言帮助学生提升对此意象的把握和其与全词的内在联系。不宜纯粹脱离感情基础去找一些景致。
3、课堂内容的安排还是有些多,使得以上环节不能充分展开。
《声声慢》教学反思7
《声声慢》编排在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在这一单元中,编者主要选录了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的词和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和李清照的词作。《声声慢》是李清照经历了王朝更迭后晚年的代表作,相比柳永的词更多了些国仇家恨在其中,意境更为开阔,赏析这首词对理解李清照的一生有很大的帮助,对婉约派词风的把握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声声慢》也是李清照晚年的重要代表作,是一篇千古绝唱,词情凄清,催人泪下,是一篇写 “愁”的名作,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把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能力: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的婉约风格;过程和方法:诵读课文,鉴赏分析,小组合作探究法;情感态度:感受《声声慢》的凄美,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悟能力。
我的教学设想是: 首先播放《一剪梅》这首歌曲来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应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渲染出浓重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得到细腻的情感体验,从而自然而然的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其次,引导学生自己鉴赏本词,培养自己独特、细腻的情感及审美体验。通过了解一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世经历以及他的思想感情,做到知人论世;品味意境美,“一切景语皆情语”,“万物皆着我之色”,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中的“情“”景”有全面的理解;最后,在拥有细腻情感与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整体按照读、辨、品、背、写四步进行。 设计亮点:
分析课文时视野广阔,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多元化,注重学生参与的热情。
1、初读课文。开篇我就请一名同学初读课文,叫另一位同学评价,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快速的进入到学诗歌的状态中来,通过出示多媒体了解李清照的身世,理解了李清照晚年饱受的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后,感受着李清照低吟的名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他们积攒在心中的情感在此刻的朗读中倾泻而出,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李清照愁情发出感慨。
2、再读课文。学生在朗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这首词的理解,真正走向《声声慢》的更深处。此处是本课的重要环节,通过探讨《声声慢》中的一句千古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让学生明白,这句是李清照的大胆创新的体现,她不但在填词方面非常独特,而且在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的,从而更进一步的加深学生对李清照的钦佩之情。
3、品读意象。从宏观层面拓展了意象,扩大了视野,探究了愁如何成了秋的文化象征符号,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诗人情感的意象,联系所学诗歌进行分析,这样既复习了所学知识,用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浓厚兴趣。
4、小组合作探究有实效,能让同学们畅所欲言,能当堂反馈学习成果,能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5、小组讨论环节,小组展示诵读成果,由全班同
学做大众评委,以掌声的分贝决定名次。这既是个人的展示,又是群体的分享。充分调动了同学们参与的`热情,特别是赏析第二组意象时,课堂出现了一个小高潮:学生在对“憔悴损”的理解上,展开了激烈地讨论。有的'说“憔悴损”指的是“菊花”,有的说指的是“李清照”,而且都言之有理。直到我对他们的理解都给予了肯定,他们才停止了争论,并都不自觉地鼓起掌来。
通过以上几个教学环节,本节课我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我想,这主要得益于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讨论-探究这一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分析:
讨论—探究这一授课形式可以较好地使学生战胜学习的心理障碍,激活思维,主动学习;还可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语文活动的机会,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上课过程中,我注意到,强烈的表现欲使学生战胜了被动、依赖、害羞的心理,他们不知不觉参与到《声声慢》的鉴赏中。在整个讨论—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或问或答,或思或记,大部分学生都主动、紧张地思考、学习,效果较好。同时,讨论-探究这一教学模式有利于消除老师的神秘感和权威性,学生可以向我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观点及疑惑,我也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这样就能在友好、亲切、和谐的氛围中实现真正的
总的来说,这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我也得正视自己的不足: 第一、课堂不够紧凑。教学环节是精心设计了,但因听课的老师和领导比较多难免有些紧张,有疏漏,因而上完后感觉课堂不够紧凑,由此看来,自己的 个人素养还要加强。
第二、课堂应急机智不够灵敏,课前自己设计的教学课件在操作时由于一些因素出现了一点小问题,影响了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介绍,导致学生不能更好的了解作者的凄凉处境,从而影响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导致学生总是局限于作者的丧父之痛,对于国家之痛、家亡之痛理解不到位。
第三、学生在班上交流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有些问题老师可以点拨学生就能完成的,教师尽量少讲,学生交流完的结果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关于自己的不足,我也在努力弥补。在听老教师的课时,我更加关注他们的设问、提示以及降低问题难度等方面。自己也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注重问题的设
置,在课堂上注意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等,希望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早日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声声慢》教学反思8
注重诵读,以读为上,以读为美,是汉语言教育的一个优秀传统。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问题,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新课标还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激发学生对母语的热爱。教学设想是:体现“人本”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诗歌鉴赏课的特色,增加课堂的文化含量,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艺术情境;重视意境的挖掘、情感的把握、语言的品味、形象思维的训练及诵读训练。所以我这节课设计思路是:以诵读为主线,诵读涵咏感受美—合作探究解读美—联想想象再现美—声情并茂分享美。
设计亮点:
一、视野广阔,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多元化,注重学生参与的热情。
1、开篇叠词与英译进行比较,说明平仄变化造成的音韵之美是汉语所特有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声声慢》与法国诗人克洛岱改写的《绝望》进行了对比,来彰显中国古典诗词意象那种蕴藉含蓄的艺术之美。
3、从宏观层面拓展了意象,扩大了视野,探究了愁如何成了秋的.文化象征符号。
4、小组合作探究有实效,能当堂反馈学习成果,能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5、诵读pk环节,小组展示诵读成果,由全班同学做大众评委,以掌声的分贝决定名次。这既是个人的展示,又是群体的分享。充分调动了同学们参与的热情。
二、学习方式的创新:
1、小组合作探究法:真正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上网查找等方式,整合李清照的历史资料,在对李清照的一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的基础上,集合全组智慧探究问题。
2、活动法: 恰当的活动(如诵读pk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3、利用网络博客这一记录平台,让学生享受发表的快乐。
长期以来,学生辛辛苦苦写出一篇作文,读者就只有老师,从唯一的读者那里得到的鼓励认可少得可怜,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长期无法得到满足。而网络是一个非常便捷的发表平台,利用它进行课堂片段写作训练,让学生把自己的习作传到班级博客,读者就成了全体师生。这既能使学生感受到发表的快乐,也能使他们不随便应付差事,同时也方便师生共同点评。
效果分析:
1、小组合作探究有实效。能根据查找的资料和文本的内容以及小组的思考,提出有价值的观点,这就训练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这个学习的认知工具,拓展了学习空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2、学生在班级博客踊跃发言,语言及思维的训练非常有效。
3、从诵读pk环节的当堂反馈情况看,学生欣赏美再现美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声声慢》教学反思9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词作。整首词最后收束到了一个“愁”字上,我给学生提供了品读这种“愁”的三个切入点,以便学生自主完成赏析任务,就像新课标要求的“把课堂还给学生”。
由于大家对李清照的生平较为熟悉,所以我担心学生都从“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这一点来品读,这样容易导致思路局限而且品出的“愁”脱离文本,不够深入。于是,我就决定由自己来完成这一点,让学生集中精力从二、三两个切入点进行品读。
在我语言的感召带动下,学生们都很积极地发言,特别是从第三个切入点赏析时,课堂出现了一个小高潮:学生在对“憔悴损”的理解上,展开了激烈地讨论。有的说“憔悴损”指的是“菊花”,有的`说指的是“李清照”,而且都言之有理。直到我对他们的理解都给予了肯定,他们才停止了争论,并都不自觉地鼓起掌来。
课堂的另一个高潮出现在赏析完全词后,学生朗读整首词时。这一遍朗读,和初步感知时的朗读真是天壤之别。当学生由这三个切入点,深入理解了李清照晚年饱受的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后,感受着清照低吟的名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他们积攒在心中的情感在此刻的朗读中倾泻而出了。
当然,最令我满意的还是教学思路十分清晰。首先,整堂课都围绕着一个“愁”字展开,分析了《声声慢》和《一剪梅》中的“愁”,并且比较了这两首词中不同的“愁”。其次,在分析“愁”时,指导学生赏析的方法,这种赏析的方法也是贯穿在整堂课的赏析过程中的。
总的来说,这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我也得正视自己的不足:首先,朗读不充分。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对任何文章的理解,朗读都十分重要,更何况是一首词。正式上课时,我却因为紧张,几处都忘了让学生朗读。特别是在赏析“寻寻觅觅”这句时,提到叠词的音乐美,却没让学生齐读感受一下,这很不当。还好学生极赋深情地朗读,帮我弥补了这一不足。其次,在给学生提示,降低问题难度方面还不能很好的处理。
关于自己的不足,我也在努力弥补。在听老教师的课时,我更加关注他们的设问、提示以及降低问题难度等方面。自己也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注重问题的设置,在课堂上注意简练自己的评语等,希望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早日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声声慢》教学反思10
选择《声声慢》作为课赛的课题起初就是一种单纯的喜欢,是叹服开头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14个叠字的精妙吗?是被结尾“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无尽的愁绪所打动吗?其实,自己也说不清楚。可是,当题目被敲定后,开始进入准备阶段的时候才发现,一切并非自己想的那么容易!
首先,对词本身并没有深入的理解,仍然处于一个很浅显的层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此低程度的把握很显然是不够的。
其次,所谓:“知人论事”,要想深入文章的精髓,要想听作者内心的呼唤,就必须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而对于《声声慢》这首词,如果抛除作者的生平不去了解,就要用一课时的时间,所以对于时间的把握很重要。
这节课有一些值得进一步发扬的方面,比如:对品诗步骤的`引导、诵读的指导、学生讨论等。以上几方面,领导、老师以及语文组的前辈们给予了我一定的认可,同时也给我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意见,让我受益匪浅。现将自己的反思和前辈们的意见整理如下:
1、课堂不够紧凑。教学环节是精心设计的,但因为上课时有点紧张,有疏漏。因而上完后感觉课堂不够紧凑。由此看来,自己的个人素养还应加强。
2、课堂应急机智不够灵敏。课前,自己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以及教学内容,但由于前部分的问题处理结束之后已经用了相当长的时间,自己没有做出很好的应变措施,及时的删减一些内容,还是按部就班根据自己的设定进行,以致影响了后面教学任务的完成。导致了后面的环节都是匆匆带过,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前松后紧。
3、学生在班上讨论时,应让学生站起来,这样效果会好一些。因为既然是讨论,那就应该让学生动起来,不能仅仅局限在小组内部的讨论,小组与小组间的讨论也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这虽然是一个细节,但也会影响上课效果,不可忽视。再有当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做出展示的时候,没能做到小组的评价奖励机制,导致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及竞争意识较弱。
4、对于诗词的鉴赏,没能加强学生自主鉴赏诗词的能力,在学生展示环节只是几个学生频繁展示,应该做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展示当中,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
5、课堂上的环节衔接过渡准备不好显得生硬,应做好各个环节的衔接过渡一环扣一环。
另外,还有两个弱点:
1、自己在课堂上对于授课语言的表达还不是很规范,细节问题处理的不够好,给人感觉不严谨,随意性较强。
2、口头禅非常多。“对不对”“是吧”之类的词不知道说了多少遍,这让人听来会感觉不舒服。
《声声慢》教学反思11
优点:
1、课前开始播《月满西楼》flash,营造诗词气氛,引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学习情境创设得较为成功。
2、课前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使得学生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而且自己也阅读了大量关于李清照的事迹及诗词,了解她的经历,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让学生准确把握愁的诸多内涵。同时在阅读中知道作者前后期的经历不同,词作的风格也不同。
3、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课堂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质疑是主线。本节课可以说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的充分的发挥,让学生自己品读意象,说出自己的感受,做到了让学生个体直接与文本对话。老师的点拨也十分到位。
4、课堂上讨论落到了实处,使学生明确具体任务,时间充分,老师在巡堂过程中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给予指导,切实掌握学生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作业的处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作者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不足:
5、导入太长,意象品读拓展不足。也许是由于时间的限制,没有完全放开让学生去讨论,所以对意象的品读显得不十分到位,有点浅。
6、解决“如何入愁”问题时,我非常在意时间,显得过于急躁,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处理的不够从容,给学生时间不够充分,整个课堂感觉很“赶”。
7、课堂上老师的反应不够灵敏,应对学生的回答语言显贫乏,单一,对学生的个性品读,不能给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只泛泛而谈,做不到一针见血。同时对回答好的同学没能给予及时的表扬。
《声声慢》教学反思12
《声声慢》是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晚年时期的作品,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词中展现的家愁国愁,身世飘零之悲,令人动容。词人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可以说整首词都紧紧围绕词眼"愁"字展开。
因此,授课中,我把握住“愁”这个关键字,将“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1、作者前期创作与后期创作变化比较大,她的词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比较突出,学习本课时先让学生了解词人的身世经历,使学生在理解词中“愁”的由来时更深入,学生对愁的'诸多内涵的把握较准确。
2、课前开始播《声声慢》歌曲,营造凄惨愁戚的诗词气氛,引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学习情境创设得较为成功。
3、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按照“怎样入愁、怎样写愁、因何生愁”的思路引领学生进行了分析探讨。
4、鉴赏诗词主要是把握感情、体会意境,不要让学生纠缠于某一个文言词语的字面意思上,而应注意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5、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课堂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质疑是主线。本节课可以说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的充分的发挥,让学生自己品读意象,说出自己的感受,做到了让学生个体直接与文本对话。老师的点拨也十分到位。
当然,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1、在听过名家的朗诵,且配乐自读之后,学生对朗诵明显有了兴趣,但却因为时间的缘故,未给学生更多的时间。
2、板书虽在课前有所设计,但因为黑板所留位置不足,而未能很好的表现,以致学生没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3、小组讨论前,由于教师没能放手让每一位学生充分独立的思考,导致小组活动中少争辩,少合作,结果小组的发言便成了小组代表“个人”,即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发言。
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我说"存在缺憾的课堂是向上的动力"。尽管本堂课仍有不足之处,但是我相信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修改,下一堂课会更好。
《声声慢》教学反思13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代表词作之一,感情深婉细密,耐人寻思、品读。因此,我把《声声慢》的教学重点定位为:通过朗诵、探究等让学生品味这首词的情感,理解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首先,通过朗诵让学生初步体会这首词的情感;
接着,在朗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这首词的理解,真正走向《声声慢》的更深处。此处是本课的重要环节,通过探讨《声声慢》中学生不理解的问题以及鉴赏学生喜欢的句子来实现。
然后再听录音带范读,总结这首词的意象和意境,情和景的关系,使学生对《声声慢》这首词有一个整体把握。
最后,为了让学生对李清照的词风有一个较全面的理解,我设置了拓展延伸环节,比较鉴赏她后期的代表作《声声慢》和前期代表作《一剪梅》。
通过以上几个教学环节,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我想,这主要得益于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讨论——探究这一教学模式。
讨论—探究这一授课形式可以较好地使学生战胜学习的心理障碍,激活思维,主动学习;还可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语文活动的机会,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上课过程中,我注意到,强烈的表现欲使学生战胜了被动、依赖、害羞的心理,他们不知不觉参与到《声声慢》的鉴赏中。在整个讨论—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或问或答,或思或记,大部分学生都主动、紧张地思考、学习,效果较好。同时,讨论——探究这一教学模式有利于消除老师的'神秘感和权威性,学生可以向我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观点及疑惑,我也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这样就能在友好、亲切、和谐的氛围中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
当然,这一教学模式也存在着不足,比如会削弱对词的把握的整体性。它要求教师课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课堂教学中要有较强的概括总结能力。在上课过程中,我自己觉得,在总结这个环节中做得不够,还不能让学生对整首词有个高屋建瓴的把握。在引导学生方面也存在较大的不足,问题提出后,让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充分,而且急于给学生提示,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另外,课堂节奏偏快,容量偏大,使得学生不能完全消化知识。
《声声慢》教学反思14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代表词作之一,感情深婉细密,耐人寻味。因此,我把《声声慢》的教学重点定位为:通过朗诵、探究等让学生品味这首词的情感,理解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首先,通过朗诵让学生初步体会这首词的情感;
接着,在朗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这首词的理解,真正走向《声声慢》的更深处。同时小组相互交流对这首词感受,总结这首词的意象和意境,情和景的关系,使学生对《声声慢》这首词有一个整体把握。
最后,为了让学生对李清照有较深刻的认识,我设置了拓展延伸环节,以检测的形式来判断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
通过以上几个教学环节,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我想,这主要得益于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讨论——交流——探究这一教学模式。
讨论——交流——探究这一授课形式可以使学生主动学习,还可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语文活动的`机会,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上课过程中,我注意到,强烈的表现欲使学生战胜了被动、依赖、害羞的心理,他们不知不觉参与到《声声慢》的鉴赏中。在整个讨论——交流——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或问或答,或思或记,大部分
学生都主动、积极地思考,学习效果较好。同时,学生可以向我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观点及疑惑,我也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这样便于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
当然,我在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一少部分学生对整首词的把握不够全面,在引导学生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另外,课堂容量偏大,使得学生不能完全消化知识。
《声声慢》教学反思15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代表词作之一,是一片千古绝唱,词情凄清,催人泪下,是一篇写 ”愁”的名作,因此,我的教学设计中,将“愁”作为课堂的切入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一)知识与技能:品味叠词的作用;解读词的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后期的愁情。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诗词的感情基调;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抓住六大意象鉴赏诗词的意境和意蕴,体味诗词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的意境美,体味词人的情感。
回顾这堂课,我基本完成了课前设置的学习目标,从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得也不错,但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表现在对朗读教学的.指导上不够具体,学生因为齐读而语速较快,教师应适时点播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放轻、放慢语速;其次,在朗读的方式上面比较单一,除了教师示范、学生齐读、学生示范读之外,还可以播放名家示范朗诵等,增强学生朗诵的兴趣;最后,在“缘愁选景”步骤中我要求学生从词中找出相关描写愁的意象并进行分析,这样虽然可以让学生迅速把握作者宣泄“愁情”的切入口,在教学中更利于操作,但却无形中削弱了对整体词句的品读,使词作的分析有些支离破碎,“愁”的深度和浓度都变浅、变淡了。因此我觉得诗词的赏析一定不要驾空,意象的品读要融入具体词句,边读边品,每分析完一个意象,应用精炼的总结性语言帮助学生提升对此意象的把握和其与全词的内在联系。不宜纯粹脱离感情基础去找一些景致。
当然,这堂公开课使我最欣慰的是学生的全面参与,在拓展环节,中我要求学生寻找与《声声慢》中有相同意象的诗句,或者是一首歌等等。程度较好的学生争先分享了诗句,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平时语文学习较吃力的一个男孩子因为“黄花”而联想到了周杰伦的《菊花台》这一首歌,并深情演唱了一段,给同学和在座的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这说明,每个孩子都有他的闪光点,能否绽放出来,全在于教师对课堂的驾驭以及对学生的关注,只有教师给学生创造条件,学生才会激发自我潜能,尽情释放自己的能量。
【《声声慢》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声声慢教学反思02-14
教学的反思06-29
线上教学的教学反思01-05
故事教学教学反思02-02
教学dtnl的教学反思12-15
小班教学反思04-02
孔乙己教学反思04-03
《观潮》教学反思04-04
《背影》教学反思04-04
草原教学反思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