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13 08:25:2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1

  孟子一生经文纬武,胸藏韬略,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但在急功近利的战国时代,“仁义”治国的主张根本没有实现的社会基础。孟子积极用世,给后世留下了一幅完美的治国蓝图。他的思想,他的主张,的确可以作为千古“匡世的真言”。

  《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孟子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独倡王道,论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关系,使之成为《孟子》全书的总纲。北宋哲学家程颐曾评论说:“孟子之论王道,不过如此,可谓实矣。”

  孟子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示出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

  正因为本文的博大精深,让学生理解几千年前智者的思想无疑是不容易的。因上让课时有必要给学生讲解本文的背景知识,也就是孟子是在什么背景下和梁惠王进行谈话的,孟子描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还有,在提倡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今天现实国情下,我们如何理解孟子的人口论。上课过程中,宜引导学生理解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2

  这是一篇典型的古代论辩类散文。篇幅虽然不长,但其文言知识丰富,人文意蕴深厚,论证说理透彻,行文思路清晰。在教学过程中,我力争将新课程的理念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在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本课导学案的`设计,学生的文言知识得以充实,论辩思路技巧得以提高,但对其人文意蕴的挖掘及现实意义的引导还很欠缺,即没能充分体现其作为“文”的价值。

  对于这篇文章的学习,我觉得有以下的问题有待解决:一、课堂上诵读声太少了。曾经有人批评过,现在的语文课越来越不像语文课了,课堂上居然没有读书声。我也知道这样做是有悖于语文特点的,但是在具体的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就会因为某些原因而舍弃了朗读的环节。例如,在课堂上教学预设没有充分做好,学生的反应没有达到预期,那就需要延长时间,而卧惯用的就是把朗读舍弃。当然,如何让诵读更合理、更精到,更有很多需要斟酌的地方。二、“文”与“言”的关系该如何来处理。在这节课的安排上,我们安排了两个课时。当然,要完成这两节课的内容,前提是学生对这篇课文充分预习,所以,当学生预习不到位的时候,我就把重点放在了字词的解释上。因为我个人就认为字词必须讲解,而文意及文章采用的手法就不是那么重要了。所以,在一节课的结尾,我对与挖掘它的现实意义几乎为舍弃。对于此,我还要继续学习及调整,把握好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3

  最近执教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寡人之于国也》。针对课堂上存在的问题,课后许多老师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比如PPT的制作问题,比如生生互动不足的问题,再比如课堂后半程略显仓促等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在以往的课堂上也不止一次地出现过。我想除了准备不够充分之外,不能“根治”的原因还在于自己的“功力”问题。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聪明人不能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我不是聪明人,但也不能老是在这里“盘桓”。以上问题不再赘述,我下面想谈一谈我自己的感受。

  本节课进行到后半程的时候,我担心时间不足,人为地推动了教学进程,一些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并没有给他们充足的时间。本来说好的小组合作,也变成了教师提问,学生一一回答,省略了“讨论、切磋”的过程。这样一节课看其来算是完整了。可实际上呢?学生在课堂前半段形成的思考、探究、合作的气氛恰恰被教师强行打破了。如果课下进行一次调查,我相信,后半段的学习内容虽多,但是学习效果一定不如前半段。

  其实,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一节课哪怕不能完整地上完,我也要留充足的时间,让孩子们思考。平时没有人听课,课堂再沉默也不怕别人说冷清。我相信一节“好课”,学生的思维像是河流,看似平静的表面,一定“暗流”涌动。老师要做的就是静静等待,当孩子们的思想闸门打开的那一刻,我们因势利导,做好“引导”工作,让思维的潮水向着预设的目标奔流。好课不一定就是“好看”的课,热闹的课。而我在这方面,尤其是执教公开课时做得还远远不够。面对听课的老师,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让自己“表现”的更优秀,颠倒了教与学的主次,也往往适得其反。

  最后,这种仓促也和自己课前的.预设不够充分、应对课堂生成的驾驭能力不强有关系。借班上课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往往借助自己以往的经验推测、臆断。如果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足够的教学智慧,是很难在上课的前几分钟内完成学生的需求评估的。无法评估学生需求,就无法对教材进行评估、取舍和整合,进而影响教学策略的制定。可以说一节课展示的绝不仅仅是课堂上四十五分钟师生的“你来我往”,更是一位教师多年的教学积累,教学意识和教学思想。从这些问题上,能够折射我的种.种不足。

  但是,这节课的整体效果我还是满意的。其一,我始终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关注学生上,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准确、中肯、重点突出,注重了学生学习意识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其二,多多少少放弃了上公开课、比赛课时的“功利心”,教学更加“本色”,展现了自己的教学个性,当然也略微有些随意和放松,教学语言不如比赛课那么精练。其三,我鼓足勇气到兄弟学校,上了一节交流课,做好了“挑刺”,“挨批”的心理准备。当然大家的点评还都是以鼓励为主,批评较为委婉,让我非常感动。其四,这节课让我有机会把最近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付诸实践,看清了理论和实践的差距,认清了自己今后一段时间要重点突破的瓶颈,可谓是受益匪浅。

  最后,在此感谢一中的张老师,给我这次上课的机会。其实,人生何处没有良师益友呢?王家卫在《一代宗师》里说:“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想一个教书人也是如此。参加过那么多的比赛,我算是见过自己,懂得了一个人不能像是枝头的树叶,只懂得迎风飞舞、轻狂,终究吹落于北风之中,要知道天高地厚,众生浩渺。这是我参加各种比赛后最大的感触。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4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作为教师一定要跳出这个框子。教学中,就要注重全方位地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正如《新课标》所倡导的那样,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一旦学生突破了教材的封闭状态,置身于一种“开放、多元、生动”的环境中,学习才真正属于学生,学生也才会积极地参与学习。“新课标”提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意味着在教学活动中,更需要发动学生去参与讨论,去搜集信息。因此,不管我们手中拿的是哪种教材,只要有了新的教学理念,同样可以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一篇文章的方向,明确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先要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纳文言句式。其次是了解孟子施行王道、推行仁政的政治主张和具体措施。再次是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论辩方法。

  二、本课教学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

  1、本文诗篇文言文,文言文重在朗读和背诵。同学们在课前就已经反复朗读几近成诵,课堂上仍应该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指导学生把我语言的节奏和文言语言特点以及文言语气词的语气。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学生很容易读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而这里的“然而”并非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转折连词,而是“这样却”的意思,它是两个词。又如,第五段每句末几乎都用一“也”子,而第六段则几乎是“矣”字,此两者语气不同,表达的情感内容也不同。这就需要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认真体会。

  2、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具体教学中让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理清作品线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利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重视对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课外的分组、结合话题指导材料查找、搜集、筛选,对于改变学生原来被动的接受和教师教什么我听什么的学习方式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4、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改变教师原来单一的讲解传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和竞争,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让学生自主阅读,发现问题,互相讨论、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主动参与意识。同时,利用现代媒体,利用网络,利用发放的资料,利用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打开了克服重难点的大门。我觉得,这对于古文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5、将渗透古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中,原本深奥的人生哲理,遥远的古文常识和古人思想,如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善用比喻的论辩方法,通过研究学习的形式,通过互相间的探讨,通过阅读他人的解读,化为简单的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得到了落实,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6、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例如,对文本内容的感知,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来完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采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合作中切磋,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学习。如小组解析疑难语句,对孟子的王道思想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联系历史和现实,结论虽不一定准确、全面。但在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值得改进:

  1、学生的课外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

  2、学生课外阅读、搜集相关材料不够,今后应多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3、课堂上还有部分学生没有积极地参与进来。今后应着重思考如何才能调动所有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5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作为教师一定要跳出这个框子。教学中,就要注重全方位地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正如《新课标》所倡导的那样,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一旦学生突破了教材的封闭状态,置身于一种“开放、多元、生动”的环境中,学习才真正属于学生,学生也才会积极地参与学习。“新课标”提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意味着在教学活动中,更需要发动学生去参与讨论,去搜集信息。因此,不管我们手中拿的是哪种教材,只要有了新的教学理念,同样可以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一篇文章的方向,明确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先要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纳文言句式。其次是了解孟子施行王道、推行仁政的政治主张和具体措施。再次是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论辩方法。

  二、本课教学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

  1、本文诗篇文言文,文言文重在朗读和背诵。同学们在课前就已经反复朗读几近成诵,课堂上仍应该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指导学生把我语言的节奏和文言语言特点以及文言语气词的语气。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学生很容易读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而这里的“然而”并非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转折连词,而是“这样却”的意思,它是两个词。又如,第五段每句末几乎都用一“也”子,而第六段则几乎是“矣”字,此两者语气不同,表达的情感内容也不同。这就需要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认真体会。

  2、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具体教学中让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理清作品线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利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重视对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课外的分组、结合话题指导材料查找、搜集、筛选,对于改变学生原来被动的接受和教师教什么我听什么的学习方式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4、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改变教师原来单一的讲解传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和竞争,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让学生自主阅读,发现问题,互相讨论、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主动参与意识。同时,利用现代媒体,利用网络,利用发放的资料,利用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打开了克服重难点的大门。我觉得,这对于古文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5、将渗透古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中,原本深奥的人生哲理,遥远的`古文常识和古人思想,如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善用比喻的论辩方法,通过研究学习的形式,通过互相间的探讨,通过阅读他人的解读,化为简单的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得到了落实,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6、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例如,对文本内容的感知,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来完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采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合作中切磋,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学习。如小组解析疑难语句,对孟子的王道思想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联系历史和现实,结论虽不一定准确、全面。但在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值得改进:

  1、学生的课外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

  2、学生课外阅读、搜集相关材料不够,今后应多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3、课堂上还有部分学生没有积极地参与进来。今后应着重思考如何才能调动所有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6

  最近执教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寡人之于国也》。针对课堂上存在的问题,课后许多老师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比如PPT的制作问题,比如生生互动不足的问题,再比如课堂后半程略显仓促等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在以往的课堂上也不止一次地出现过。我想除了准备不够充分之外,不能“根治”的原因还在于自己的“功力”问题。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聪明人不能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我不是聪明人,但也不能老是在这里“盘桓”。以上问题不再赘述,我下面想谈一谈我自己的感受。

  本节课进行到后半程的时候,我担心时间不足,人为地推动了教学进程,一些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并没有给他们充足的时间。本来说好的小组合作,也变成了教师提问,学生一一回答,省略了“讨论、切磋”的过程。这样一节课看其来算是完整了。可实际上呢?学生在课堂前半段形成的思考、探究、合作的气氛恰恰被教师强行打破了。如果课下进行一次调查,我相信,后半段的学习内容虽多,但是学习效果一定不如前半段。

  其实,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一节课哪怕不能完整地上完,我也要留充足的时间,让孩子们思考。平时没有人听课,课堂再沉默也不怕别人说冷清。我相信一节“好课”,学生的思维像是河流,看似平静的表面,一定“暗流”涌动。老师要做的就是静静等待,当孩子们的思想闸门打开的那一刻,我们因势利导,做好“引导”工作,让思维的潮水向着预设的目标奔流。好课不一定就是“好看”的课,热闹的课。而我在这方面,尤其是执教公开课时做得还远远不够。面对听课的老师,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让自己“表现”的更优秀,颠倒了教与学的主次,也往往适得其反。

  最后,这种仓促也和自己课前的预设不够充分、应对课堂生成的驾驭能力不强有关系。借班上课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往往借助自己以往的经验推测、臆断。如果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足够的教学智慧,是很难在上课的前几分钟内完成学生的需求评估的。无法评估学生需求,就无法对教材进行评估、取舍和整合,进而影响教学策略的制定。可以说一节课展示的绝不仅仅是课堂上四十五分钟师生的“你来我往”,更是一位教师多年的教学积累,教学意识和教学思想。从这些问题上,能够折射我的'种种不足。

  但是,这节课的整体效果我还是满意的。其一,我始终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关注学生上,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准确、中肯、重点突出,注重了学生学习意识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其二,多多少少放弃了上公开课、比赛课时的“功利心”,教学更加“本色”,展现了自己的教学个性,当然也略微有些随意和放松,教学语言不如比赛课那么精练。其三,我鼓足勇气到兄弟学校,上了一节交流课,做好了“挑刺”,“挨批”的心理准备。当然大家的点评还都是以鼓励为主,批评较为委婉,让我非常感动。其四,这节课让我有机会把最近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付诸实践,看清了理论和实践的差距,认清了自己今后一段时间要重点突破的瓶颈,可谓是受益匪浅。

  最后,在此感谢一中的张老师,给我这次上课的机会。其实,人生何处没有良师益友呢?王家卫在《一代宗师》里说:“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想一个教书人也是如此。参加过那么多的比赛,我算是见过自己,懂得了一个人不能像是枝头的树叶,只懂得迎风飞舞、轻狂,终究吹落于北风之中,要知道天高地厚,众生浩渺。这是我参加各种比赛后最大的感触。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7

  《新课标》倡导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活泼,动态、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可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并最终让课堂更高效。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篇文言文呢?下面我通过对《寡人之于国也》这一课的教学反思谈谈我对文言文阅读课堂的认识:

  一、明确学习文言文的目标。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何文言文都有一个固定的主要的教学目标——积累文言知识(包括文言虚词、实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学习《寡人之于国也》也不例外,先要掌握文中所涉及的重要的文言知识,这也是疏通文意的基础。其次还得让学生明白任何一篇文言文都有它的思想,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另一大目标。就《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来说,其主要思想就是孟子所谓的王道,也就是仁政,怎么理解孟子的仁政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二个目标。目标是学生学习的纲,提纲挈领,才能让学习更高效。

  二、注重诵读,留给学生充足的诵读时间。古人讲,“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经常阅读的人对这话会有深刻的体会。当然读是有要求的,老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感情,通过诵读增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三、疏通文意时,要解放思想,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众所周知,文言文阅读是学生的`一大弱项,学生普遍有畏难心理。正因如此,许多时候,很多老师干脆就采取串讲的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单调枯燥,简单粗暴。结果是老师认为自己讲得很全面很准确,心理很踏实。但学生却昏昏欲睡,收效甚微。我以为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发现问题后,再通过组内成员的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老师要相信学生,要放开手脚,要让学生从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切记:教学最主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

  四、教育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客观认识孟子的仁政思想的积极意义及局限性。知人论世是我们在阅读中经常强调的一种方法,要知道梁惠王为何担忧“民不加多”,要清楚孟子的仁政思想的积极意义及局限性,就得对战国时期及孟子的情况有所了解。教学中必须注意这一习惯的培养。

  五、课后,要让学生做好文言知识的整理归纳。文言知识琐碎而庞杂,要夯实基础,就必须让学生学会并及时做好整理归纳,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堂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比如课文中所涉及的河、凶、加、兵、直、是、数、胜、发、庠序、孝悌、以等词,都是文言文中经常会出现的,不积累,学生的文言文水平就谈不上提高。有现在文言知识这个量的积累,才会有未来文言阅读能力这个质的飞跃。

  不足之处:学生的预习不扎实,学习主要靠课内,导致课堂时间紧张,影响课堂效率。以后要充分利用早读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并且要有有效的检测手段来保证预习的质量。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01-30

教学的反思06-29

教学dtnl的教学反思12-15

线上教学的教学反思01-05

故事教学教学反思02-02

《数学教学也需要取材》学习心得06-09

体育教学反思05-15

春晓教学反思05-15

约分教学反思05-17

《秋思》教学反思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