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26 03:24:5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杨修之死》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5篇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

  《杨修之死》是初三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三国演义》一篇节选课文,学生在了解《三国演义》的基础上,对课文的人物应该有比较深的了解和探究。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优美华丽的辞藻,但许多学生对三国的故事还是比较感兴趣。让学生讲三国的故事,把学生带入三国的世界,这个办法是很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对于三国中人物认识只有皮毛,而对杨修这个人仅仅知道但并不了解,更不用说能说出本人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性格等。因此在梳理课文中事件的基础上,对杨修这个人物初步了解, 而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曹操,曹操在三国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因此要让学生了解曹操,以致使他们能够对于双方的矛盾有一个深入的`探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较好地锻炼,阅读能力才能提高。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进行创造性复述,对文中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分析,就是让学生的内心阅读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 本文是一篇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对此有很浓厚的兴趣,最适于放开手,让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课文。本课中,对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颇多争议。这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了最佳探究课题。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

  学生课前预习不够,这在课堂上不得不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懂课文。

  课文的七个小故事时,个别学生的语言不够简练,重点不明确。要在学生的这些方面进行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复述故事花了过多的时间。 “前松后紧”,致使后面的教学环节很紧张。

  学生讨论时很热烈,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了,可大都数却不愿主动举手发言。这是在课堂上常遇到的问题,却一直没想出很好的办法解决。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2

  上完《杨修之死》一课后,我又重新回顾了我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感慨颇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讲解,分析了人物性格,这种方法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多媒体的使用使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充分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谈这一课的`教学反思:

  第一,教学中知识能力的反思

  我认为,在这一环节中我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这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我有以下几个知识点:①学习如何概括事件主要内容;②分析人物性格特征。③通过辩论明晰历史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我通过课堂讲解,与学生互动,利用讲解,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了概括事件主要内容的方法;掌握了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我认为这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有了最大的收获。

  第二,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

  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令人担忧,在朗读课文中,有个别同学在朗读中没有感情和出现反复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重点予以加强。

  三,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反思

  我觉得,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现得很好,真正的语文教学,应张扬学生的个性,追求学生对问题独特化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我在课堂上安排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杨修之死的原因,这样的环节更好地帮助学生来理解课文内容,并培养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让学生获取最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理念,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3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首先找同学大声,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内容,其他同学为其正音、找错误。这一个环节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每读一段找同学来概括文段内容,为提高概括的有效性,我先告诉学生概括事件内容的方法: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例如第4自然段,就可概括为“杨修改建园门”,同学掌握了这个方法,就很容易概括出了其它段落的内容,效果良好。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令人担忧,在朗读课文中,有多位同学在朗读中读错字,没有感情和出现反复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重点予以加强。采用多种朗读法,减少默读,侧重自由放声朗读和分角色朗读。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4

  重视积累,收获颇丰。在整个备课的过程中,我查阅了相当多的资料,包括陈寿的《三国志》、易中天的《品三国》以及大量的关于杨修死因分析的论文及当时社会背景的史实。在这个过程中,我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知识,能够对杨修这个人物的家世背景、获罪原因、性格分析娓娓道来,对相关的有相似的人物及事件旁征博引,这是我自身业务能力提高的一个飞跃。于是我自信满满地站在熟识熟知的讲台上激情飞扬,也因此而博得了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课下,有的老师评:“听你的课真的受益良多,听到了很多独到的`见解。”我知道这里有对我的肯定。但同时我又不禁在想:为什么工作的时间越长,越有一种不会上课的感觉呢?刚刚走上讲台时,总觉得自己很会讲课,甚至于有一种会比别人讲得更好的自信,对于什么常规课、公开课、校内课或是市内课是无畏无惧的。记得当时的教学校长就曾如此评价过:“吕老师的课堂是听课的人越多讲的越有激情!”可现在却不一样了,总感觉自己不会上课,尽管打开教材后是满眼的知识点,但总是怕讲不好、讲不透。很多老师认为这是另一种进步,导致有时我自己也这样认为,但当年的那种激情看来真的是弱化了。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5

  《杨修之死》是一篇自读课文。整个教学设计由五个环节组成:

  1、由听《三国演义》主题歌,说曹操故事导入。

  2、初读课文,借助注解,读懂课文。

  3、复述故事情节,可自选喜欢的情节,并为小故事命名。

  4、讨论人物性格,探究杨修死因。

  5、拓展延伸:“我想对曹操(或杨修)说

  在教学中自我感觉良好的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导入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和情境,激发了学习兴趣。一上课,我就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并赏析了这首词,让学生齐诵曹操的诗,让学生讲曹操的故事,把学生带入三国的世界,曹操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事实证明,这个办法是很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2、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且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老师就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较好地锻炼,阅读能力才能提高。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⑴《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强调了在阅读的时候要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并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有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进行创造性复述,对文中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分析,就是让学生的内心阅读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

  ⑵本文是一篇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对此有很浓厚的兴趣,最适于放开手,让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课文。本课中,对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颇多争议。这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了最佳探究课题。合作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过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快乐。

  ⑶语文教学就不能仅停留在教材上,宜拓展延伸。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这篇课文是名著中的名篇,给人以很多的启迪和感悟,这包括做人和作文上的。比如做人方面的。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学生从曹操、杨修身上发现了很多不足,那么给他们提提忠告也就不难了。在这一环节学生答案异彩纷呈。这是学生情感价值上的一大收获。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

 1、学生课前预习不够,这在课堂上不得不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懂课文,疏通阅读障碍。

  2、导入过程中,听完主题歌后担心学生不懂词意,赏析了这首词。这一环节是多余的,只需稍解说一下即可,最主要的是把学生带入三国时代豪杰并起争分天下的那种雄壮的气氛中,这一赏析倒破化了。

  3、是复述课文的七个小故事时,个别学生的语言不够简练,重点不明确。我想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一定要在课堂中多加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是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复述故事花了过多的时间。

  “前松后紧”,致使后面的教学环节很紧张。

  5、学生讨论时很热烈,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了,可大都数却不愿主动举手发言。这是在课堂上常遇到的问题,却一直没想出很好的办法解决。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6

  我认为,在这一环节中我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这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我拟定以下几个知识点:

  ①讲解插叙的写作顺序及作用;

  ②学习如何概括事件主要内容;

  ③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在教学中,我通过课堂讲解,与学生互动、利用讲解、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住了插叙的作用是对中心人物或事件的必要补充,概括事件主要内容的方法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掌握了人物的描写方法展现了人物性格,我认为这是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最大的收获。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7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的一篇自读课文,出自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杨修是历史上的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悲剧性的人物,本文探讨的是一个略显沉重的课题,教学中使学生了解那段历史并从中汲取做人的深刻道理是教学本文的要义。

  整个教学设计由六个环节组成:

  1、由清朝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关于名著的评论: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导入,介绍《三国》,并引用一首短诗导入课文,短诗: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2、初读课文,借助注解,读懂课文。

  3、复述故事情节,并为小故事命名。

  4、讨论人物性格,探究杨修死因。

  5、文本解读:讨论:请以“杨修之死,过在……,是因为……”(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各抒己见 课后同学可搜集补充材料,展开辩论 ! )6、拓展延伸:

  根据对文章的感悟,自选角度,为杨修的墓碑写一句话:如:

  1)大愚若智,聪明反被聪命误。

  2)一代英才,可惜未逢明君。

  3)聪明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苦果。

  联系文章,补写对联:

  处事莫学曹操阴险狡诈,做人莫效杨修恃才放旷在教学中自我感觉良好的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导入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和情境,激发了学习兴趣。一上课,由清朝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关于名著的评论: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导入,介绍其中缘由,了解《三国》,并赏析了这首词,让学生齐诵诗,把学生带入三国的世界,曹操和杨修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事实证明,这个办法是很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2、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且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老师就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较好地锻炼,阅读能力才能提高。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⑴《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强调了在阅读的时候要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并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有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进行创造性复述,对文中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分析,就是让学生的内心阅读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

  ⑵ 本文是一篇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对此有很浓厚的兴趣,最适于放开手,让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课文。本课中,对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颇多争议。这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了最佳探究课题。合作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过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快乐。

  ⑶ 语文教学就不能仅停留在教材上,宜拓展延伸。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这篇课文是名著中的名篇,给人以很多的启迪和感悟,这包括做人和作文上的。比如做人方面的。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学生从曹操、杨修身上发现了很多不足,那么给他们提提忠告也就不难了。在这一环节学生答案异彩纷呈。这是学生情感价值上的一大收获。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

  1、学生课前预习不够充分,这在课堂上不得不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懂课文,疏通阅读障碍。

  2、是复述课文的七个小故事时,个别学生的语言不够简练,重点不明确。我想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一定要在课堂中多加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是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复述故事花了过多的时间。 ”前松后紧“,致使后面的教学环节稍显紧张。

  4、学生讨论时很热烈,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了,可大都数却不愿主动举手发言。这是在课堂上常遇到的问题,需要培养的胆量和口语表达能力。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8

  教学反思:

  《杨修之死》一课,细细地回味,觉得这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许多遗憾。本文是一篇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对此有很浓厚的兴趣,最适于放开手,让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课文。本课中,对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颇多争议。这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了最佳探究课题。合作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过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快乐。

  整节课,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自己喜欢的内容,站在自己独特的视角,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

  1、倡导创新,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作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语文学科,教师还应让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构建“向生活学习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本文节选自古典小说名著,编者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因此,在教《杨修之死》的过程中,我自始至终将课文放在《三国演义》整个背景之中,用诱导、点拨、激励等方式促使学生自觉迈进中国古典小说的'殿堂。

  2、课堂教学环节体现的充分,有层次

  《杨修之死》一文选自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学生要想深刻理解本文的内容,必须对《三国演义》整篇小说的环境背景及人物性格有所了解。这样,我用'死'来导入,不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仿佛把人们带进了群雄逐鹿、赤壁鏖兵那样一种气势恢弘的战争场面,使人顿时精神振奋,内心激荡起对三国人物浓浓的兴趣,这对学习本文,理解人物性格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而且还可以让他们回顾主要人物的死因,可以有比较和粗线条的认识,也初步给他们一些人生的启发,做人无需做无谓的牺牲。

  接下来用幻灯展示文章首尾部分,抽调插叙和主要片段,让学生对整个故事的前后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为”魏公的心腹’到”不知魏王”这一思辨的思想过渡,然后抓住文章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己主动寻找文章中的有关信息,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在这些环节后我设置了一些情境,让学生进入故事的情节中,去更贴近人物本身,去感受人物的心理,把大量时间分配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思考,紧扣文章做合理想象,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内涵。最后拓展延伸,本环节既是对课文的总结,又是课文的一个延伸拓展,层层深入,水到渠成。

  3、课堂教学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①自主学习,追求学生个性化的见解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由质疑问难,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进行创造性复述,对文中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分析,从而让学生的内心阅读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

  ②教学中体现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比较民主。

  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能够从个体的角度阐释小说文本,主要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及所体现的意义等方面来阐释,给学生适当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空间。

  当然,优点与不足是并存的。在授课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时间把握不够准确。因为本课内容长,环节多,造成了“前松后紧”的局面,因此要压缩好时间;二是大班授课,研讨的问题许多同学没有展示的机会,留下了遗憾;三是课件展示的内容没有给学生记笔记的时间,投影片一闪而过;没有充分组织小组学习,学生合作学习不够。

  今后,我将不断总结、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学有所得。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9

  《杨修之死》是初三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三国演义》一篇节选课文,学生在了解《三国演义》的基础上,对课文的人物应该有比较深的了解和探究。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是:

  一、导入。先播放动画版《三国演义》主题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联系刚学过的《隆中对》,由诸葛亮这个人才被赏识、重用而引入到本文中杨修这个人才的悲惨遭遇。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新课标教学特点。

  1、教师适当的提问和点拨,使教学环节的过渡自然顺畅,同时也启动了学生的'思维;

  2、对基础知识点到为止,而对难点问题,如 “杨修之死谁之过?”、“假如你是曹操,你杀不杀杨修?”、“假如你是杨修,你会怎样与曹操相处?”等,则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充分地讨论探究,老师不把自己的看法灌输给学生,也不暗示学生得出老师预设的答案,既不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先入为主的情况,也不牵着学生的鼻子找“正确答案”。

  3、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既教会学生辩证的全面的看问题的方法,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探讨人生观、价值观。如“假如你是领导者、管理者你会怎样对待像杨修这样恃才放旷的人才?”、“如何提高自身各方面修养,学会做人?”等。

  本节课美中不足之处:

  1、时间控制有前松后紧之嫌。

  2、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把握不够精细。如:未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分析作者对杨修之死的态度。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0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重点讲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文章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我在设计本课时,以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并以“做事”和“为人”作为文章拓展与延伸,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同样的知识内容,由老师讲出和学生说出,效果会大不一样。老师讲让学生听,他们心理上会有一种压迫感,久而久之,产生厌倦心理。而由学生自己说出,他们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产生不断学习的动力。这节课结束后,我听到,有许多同学还在为某个有分歧的问题而讨论,争辩。 本节课所设计的十个问题大都被学生分析到了。学生没想到的最后三个题目也激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所以,虽是学生独立阅读,老师也不能只是袖手旁观,也要积极参与,与学生相互交流,互相启迪。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1

  《杨修之死》是一篇自读课文。整个教学设计由五个环节组成:

  1、由听《三国演义》主题歌,说曹操故事导入。

  2、整体感知课文,复述故事情节,可自选喜欢的情节,并为小故事命名。

  3、研读探究杨修死因。

  4、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现实生活谈他们性格的利弊。

  5、拓展延伸:补写故事情节,突出人物性格。

  在教学中自我感觉良好的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导入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和情境,激发了学习兴趣。一上课,我就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把学生带入三国的世界,曹操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事实证明,这个办法是很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2、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且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老师就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较好地锻炼,阅读能力才能提高。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⑴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强调了在阅读的时候要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并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有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进行创造性复述,对文中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分析,就是让学生的内心阅读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

  ⑵ 本文是一篇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对此有很浓厚的兴趣,最适于放开手,让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课文。本课中,对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颇多争议。这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了最佳探究课题。合作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过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快乐。

  ⑶ 语文教学就不能仅停留在教材上,宜拓展延伸。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这篇课文是名著中的名篇,给人以很多的启迪和感悟,这包括做人和作文上的。比如做人方面的。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学生从曹操、杨修身上发现了很多不足,那么给他们提提忠告也就不难了。在这一环节学生答案异彩纷呈。这是学生情感价值上的一大收获。

  但在教学中也不足与遗憾:

  1、复述课文的七个小故事时,个别学生的语言不够简练,重点不明确。我想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一定要在课堂中多加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学生讨论时很热烈,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了,可大都数却不愿主动举手发言。这是在课堂上常遇到的问题,却一直没想出很好的办法解决。

  3、时间的把握还不够准确,虽整体安排时间还算合理,可如能再压缩时间,再多出两分钟便能更好地完成补写一题。也能使此处成为一个亮点。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2

  [教学设想]

  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这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作品能力的良好教材。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

  能正确找出文中顺叙与补叙部分,并能具体分析补叙的作用。

  评析曹操和杨修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之后,让学生一起背诵曹操的《龟虽寿》和《观沧海》,拉近与曹操的距离。再找同学讲几个关于曹操的故事,初步感受曹操的性格。

  2、学习生字词

  3、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问:通过阅读你发现课文有什么突出的特点?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都可分析。学生回答后,根据学生的分析,制定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果老师事先预想的目标学生没有提到,老师可适当补充。

  4、学习目标确定后,进行分组讨论。每四个同学组成一个课题攻关小组,每人都是研究员。每个学习目标就是一个课题,课题攻关小组任意选择,研究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所选课题,可以是一个,也可是多个。所选课题研究完了,还有剩余时间,再去研究其他课题。

  二、课题攻关小组活动步骤:

  1、独立研读。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随想随写在书本上,关键性词语要圈点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每个研究员都把自己的研究结果公布出来,小组成员一块评论。正确的结论,大家都记录下来;错误的分析,大家共同讨论,加以改正。大家相互补充、互相纠正,制定出比较全面而精当的结论。如果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待下一步向全班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3、研读完毕,每个课题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公布本小组的研究成果或未搞清的问题。全班同学进行思考、探讨,记录正确结果,纠正错误结论。

  三、对学生研究结果的预测(以问题的形式列出,如果这些问题学生没有涉及,老师可补充提出。)

  1、本文语言简洁凝练。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所写的七个故事。(答案参见指导书。)

  2、这七个故事各表现出曹操和杨修的什么性格特点?(答案参见教师用书。)

  3、画出表现曹操对杨修态度变化的词语。

  明确:忌——恶——愈恶——愈恶——怒——有杀修之心

  4、记叙的顺序有哪些?(顺叙、插叙、补叙、并叙等)本文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顺叙、补叙)找出补叙部分并思考补叙的作用。(与顺叙相结合,层层深入,揭示杨修之死的原因,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

  5、根据课文的记叙顺序可把文章分为几部分?

  明确:三部分——1至3段为第一部分,写杨修被曹操所杀。4至9段为第二部分,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10至12段为第三部分,写曹操兵败班师。

  由这个分析,我们还可看出本文补叙在结构上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明。

  6、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思考课后第三题来解决这个问题。

  7、曹操强行进兵,结果惨败,写这个情节与杨修之死有什么关系?

  明确:有关系。写此情节,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从而揭露了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

  8、假如你是曹操,你会不会杀死杨修?理由是什么?如果不会,你要如何安置这个锋芒毕露的不大听话的人物?

  这个问题,不要求有统一答案,学生可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9、假如你是杨修,你会如何与曹操相处?

  也不要求答案统一。

  10、《大回》一文中有句话:“能人全都死在能耐上。”学了本文后,你对这句话有没有更深的理解。

  畅所欲言。

  四、拓展阅读。

  阅读教学用书p83《曹操为什么杀杨修》,了解曹操杀杨修的其他原因。若没有时间,老师可将材料印发,让学生课下阅读。或者将其内容概括如下:

  孔融、弥衡因不肯依附与曹操,先后被杀。杨修与其二人气味相投,算是一派,他虽身归曹操,心却不依附。这早被曹操看在眼里,恨在心里。

  杨修之父杨彪曾任汉献帝太尉,被曹操诬陷入狱,后经孔融申辩,方才放出,回家闲居。可见曹杨两家早有芥蒂,这也是杨修死因之一。

  五、总结

  老师概括这节课所学内容,表扬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三国演义〉〉

  [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优美华丽的辞藻,这样的文章,中学生大都不喜欢学。要顺利地完成这节课,首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一上课,我就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让学生齐诵曹操的诗,让学生讲曹操的故事,把学生带入三国的世界,曹操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事实证明,这个办法是很

  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遗憾的是,由于本校条件受限,没有多媒体,否则,把三国或曹操的一些片段等放一些效果会更明显。)

  《杨修之死》是初四上学期的课文,初四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老师就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较好地锻炼,阅读能力才能提高。这就如同教小孩子走路。你用手扶者他走,可能比他自己走要快的多,稳的多。但由于有依赖,长此以往,他便不会努力去走,肌肉不发达,便学不会走路。到十八岁不撒手,他可能还走 不稳。尝试着在适当的时候松开手,松开手,让他自己走,他可能会跌交、磕破头,但只有经过这样艰苦的练习,他才能学会走路,并且,他会越来越发现:独立行走,其乐融融。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也告诉我们,不存在客观的纯粹的知识供学生去接受,知识只能由学习者自我进行,建构而不是由教师传授。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情境,为学生参与任务提供良好的条件,教师不再是拥有知识的权威,学生也不再是被灌输的容器,而是师生相互作用中的主体。

  那么,教师就不能永远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在独立的学习中不断进步,不断壮大。

  只有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同学们都表现的非常积极。细心钻研,认真探讨,急剧争辩,思维十分活跃,态度极为认真严肃,充分表现了主人公的责任感。

  再者,同样的知识内容,由老师讲出和学生说出,效果会大不一样。老师讲让学生听,他们心理上会有一种压迫感,久而久之,产生厌倦心理。而由学生自己说出,他们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产生不断学习的动力。这节课结束后,我听到,有许多同学还在为某个有分歧的问题而讨论,争辩。

  本节课所设计的十个问题大都被学生分析到了。学生没想到的最后三个题目也激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所以,虽是学生独立阅读,老师也不能只是袖手旁观,也要积极参与,与学生相互交流,互相启迪。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3

  一、教学理念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发展和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以文本为出发点,以人本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结合所知道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探求知识、谈出观点、谈出体会、谈出人生处世哲学。做到教学的“旧壶装新酒”。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本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前到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看VCD了解有关曹操这个人物形象,不单单停留在本文的基础上,要从客观上,全面的了解曹操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动手动脑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材分析

  《杨修之死》这篇文章是人教版第九册小说单元中的略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语言,欣赏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美。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的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三、课堂闪光

  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通过开课前3分钟的音乐欣赏渲染了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因而学生很快的进入课堂、进入文本,而且又使教师的导课自然、生动。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把握学生学习知识的梯度,由已知进入未知,是学生与教师合作的基础。说说三国的人物和故事这一环节。尊重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展学生了的知识面。至此,学生情绪高涨,发言异常踊跃,课堂气氛很是活跃。

  2、课堂教学要求“实而活”。《杨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话小说,因而字词教学应具有其必要性。我的安排是既有集中的字音词义又有在学生复述过程中分散的语句翻译。通过复述故事,把握小说的故事内容,尊重学生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充分展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这样,既增强了求知的趣味性又为学生理解文本打下厚实的基础。

  3、教学最大的教学亮点是成功地唤起学生的阅读激情,始终以饱满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理念,同时又展现学生的素质才能。首先,采用辩论赛的形式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灵活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特别是由女生论辩杨修之死是咎由自取(论辩相对简单),这样更能集中男生的注意力,激发全体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的课外所搜集到的资料得以发挥,使得课内课外浑然一体。学生的思维也更具广度与深度,有效促进学生感悟语文课堂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快乐。其次,通过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具体的事件和人物语言中探究人物性格,达到欣赏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美。最后,在“说启示、写挽词”这一环节,在学生充分理解、探究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提倡学生个性化的独特见解,走出教材,走进生活,构建“向生活学习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也都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畅所欲言,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至此,开放性的课堂最终使学生真正地由被动接受的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展现学生的语文素养。

  4、本课的教学还有一个特点是课堂上始终能听到学生琅琅的读书声。读是理解教材、探求知识、理性思考的前提,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是语文教学的风景线。只有阅读学生才可能很好地进入文本。通过四读法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也就不会强人所难了。因而安排了区分历史事实与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这一环节,提高学生揣摩作者写作意图,把握主题思想的能力。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

  四、教学瑕疵

  在实际的授课中,发现教学的时间不太好把握。因为本课内容长,环节多,学生探究、展现的时机多,高昂的情绪使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照顾全体,学会倾听。往往造成“刹车”的尴尬局面。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4

  上完《杨修之死》一课后,我又重新回顾了我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感慨颇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讲解,分析了人物性格, 这种方法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多媒体的使用使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充分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谈这一课的教学反思:

  第一,教学中知识能力的反思

  我认为,在这一环节中我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这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我有以下几个知识点:①学习如何概括事件主要内容; ②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③通过辩论明晰历史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我通过课堂讲解,与学生互动,利用讲解,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了概括事件主要内容的方法;掌握了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我认为这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有了最大的收获。

  第二,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

  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令人担忧,在朗读课文中,有个别同学在朗读中没有感情和出现反复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重点予以加强。

  第三,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反思

  我觉得,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体现得很好,真正的语文教学,应张扬学生的个性,追求学生对问题独特化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我在课堂上安排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杨修之死的原因,这样的.环节更好地帮助学生来理解课文内容,并培养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让学生获取最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理念,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5

  上完《杨修之死》这一课,感觉还是比较好的,因为这一课教学中,我基本完成了我的教学目的。这一课的设计,我把主要目标定为三个:一是通过预习和课堂引导,让学生熟悉《三国演义》的人物和情节,因为《三国演义》是中学生名著阅读的必读篇目,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老师的引导加深巩固,可以为学生中考的文学名著阅读打基础;二是对于小说知识点的掌握,在这一部分,以学生探究性学习为主,让学生对小说阅读的知识点如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掌握与理解,并对小说人物的刻画方法,小说人物的分析等小说学习知识有了进一步提高;三是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尤其通过对于杨修死因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升华课堂学习,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康正确的个性和良好的品格素质,为今后走入社会培养有利于成功的基因。这一课的学习,为了完成以上目标,我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 通过课前布置和课堂讲解,加深学生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三国演义》是中学生必读的名著之一,要让学生能在课堂上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理解人物的形象特点,首先要对三国故事和其中相关人物有一个大致了解。在这一个环节,我以“339大循环”教学模式中的学生自主预习为主,辅助课堂助讲和引导,并通过课堂反馈,把学生预习中的不足进行补充。所以除了要求学生课前整理准备三国的相关资料,课堂中,我也做了充分准备。我通过电视剧中关于“杨修之死”这一部分内容,通过视频下载和加工,凝缩为三分钟短片,增强了学生课堂兴趣,更通过视频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来熟悉故事,熟悉人物。学生对故事理解了,对课堂上人物的掌握也就更加容易了。

  二、 结合小说学习要求,合作探究的形式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学习过程,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我觉得始终围绕着小说三要素层层分析来入手,这样,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并且也能为今后的小说阅读能力打下基本功。所以这篇课文的学习,在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对于人物的分析,是这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课文主要塑造了曹操和杨修这两个人物形象,曹操的形象学生有所了解,但是完整的分析,还要根据课文的故事来赏析,所以,课堂上,我着重把这个任务交给学生们自己去研究探讨。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们很好的`完成了这个人物的赏析,我再进一步总结,提高了学生人物形象分析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在“339大循环”教学模式中,探究性学习尤其是小组合作交流非常有利于学生对疑难知识点的掌握和巩固。

  三、 分析“杨修之死”的原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升华为学生能力这是“339大循环”教学模式第三步对于知识整合和升华能力的最终要求。本课的知识整合升华在对于小说人物的认识和现实的指导。现在的学生很多是高分低能,智商很高,情商很低;现实生活中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不是骄傲自大,就是妄自菲薄。培养一颗健全的心灵就显得颇为重要。《杨修之死》中杨修被杀的故事,刚好能帮助学生理解这种骄傲自大,恃才放旷心理对人造成的不良后果。同时还能启示学生,在生活中,要学会生存的智慧。做人做事要有原则,要谦虚,要分清轻重等等。总之,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和发言,让学生得到了一次思想的提升,让他们更加明白了良好的品格和情商,对于他们更为宝贵。

  对于这一课,除了以上收获之外,我也感觉到了有点遗憾的地方,那就是在学生对人物分析过程中,学生还有很多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我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未能因势利导,对学生的不同意见和看法没有进行深入地评析。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角度来讲,有点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或者说是未能把学生钻研的精神弘扬起来。今后我要注意这些问题,力争使自己的课堂完美起来。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09-19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07-03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03-12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11-01

教学反思06-07

杨绛的经典语录07-22

线上教学的教学反思01-05

故事教学教学反思02-02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