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06 08:15:5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

  《植树》是北师大版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乘除法”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口算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突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上几点做法:

  1、提倡算法多样化。

  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面对同一个数学问题、同一道口算题时,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维方法必然会不一样,他们往往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另外,学生在计算时口算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学中我把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比较中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促进学生主体参与。

  教学中我并不急于提示孩子们怎么做,而是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思考怎么做,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尊重学生思维方式。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展示与汇报中,学生学会了口算除法的方法,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2

  周五为新教师执教了《需要多少钱》即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一课。本次公开课教学,虽是为新教师而上的,但实质上也是一次挑战自己、丰富自己的很好机会。

  《需要多少钱》主要是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乘积在百以内的口算乘法。在本课教学中,直观理解乘法的算法和算理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改版后的教材首次引进了点子图。而如何运用好点子图,对我来说也是第一次接触,也是一次很好的挑战。通过教学,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把探索的机会还给孩子。

  在解决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即123=?时,我并不急于让学生得出结果,而是请孩子借助自己已有经验,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由于有了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孩子们的方法可谓多样,有的借助数线图用加法计算12+12+12=36;有的借助人民币模型得到3张10元是30元,3张2元是6元,30+6=36元;有的借助老师提供的点子图,把12点分成6和6,63=18元,63=18元,18+18=36元,还有的把12分成10和2,103=30,23=6,30+6=36元,还有的把12分成4个3,33=9,94=36元;

  30+6=36元等来探索123的结果。这样让学生充分经历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思考与交流的过程。孩子的表现非常精彩。

  (2)注意沟通方法之间的联系。

  经过探索,孩子们的方法非常多样,可我并不是仅停留在方法的`多样化上,而是让孩子充分地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寻找各种方法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点子图与表格有什么共同点?你能把点子图的方法用表格来表示吗?能把表格的方法也用点子图表示出来吗?点子图与表格及摆人民币模型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这样在一步步的比较中,让孩子的思维逐步清晰,计算方法逐步浮出水面,从而较好地理解算理,并掌握算法。

  (3)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20xx版课标非常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也很注重挖掘所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如转化思想。在探索123=?时,学生所用方法虽不同,但有一共同点,将新知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加法或是表内乘法再进行计算。我适时地告诉孩子,转化是我们学习上的好方法、好帮手,当遇到复杂的题或是遇到新知识时不妨可以把它转化为简单的或是旧的知识来解决,就会事半功倍。除此之外,数形结合、比较等思想方法,也在本节课得到很好的渗透和运用。

  本课教学虽能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但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让孩子充分进行操作后,再来充分地交流反馈,花费较多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巩固练习的时间,因此如何做好时间安排上的把控,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

  口算除法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课本P8-P9的内容,是学习除法的基础,也可以说是乘法计算的逆运算,学生对除法的计算还有一个状况,就是很难理解除法,把除法和乘法混淆,因此在教学前,先以乘法为基础,先让学生体验乘法计算,再由乘法运算引入除法计算,让学生发现,原来除法其实是乘法的一个逆过程,突出学生的直观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创设的参观科技馆和植树的情境,让学生设置其中,作为参观科技馆和植树节植树的一个成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材料和信息自己来解决问题,在教学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在解决参观科技馆的时候60÷2的问题上,学生主要说了2种方法(1)先不看“0”,6÷3=2,再加上“0”,“2”就变成了“20”。我引导学生认识:此时的6已不是我们平时所认识的的6,而是6个十,所以除得的是2个十,要在2的后面加一个“0”(2)乘和除是好朋友,想20×3=60,也可以算出结果。通过学生的发言,使学生尽可能用较为简洁的语言表达计算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索的意识,在解决植树的过程仍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学生自主探寻算法,加深学生的知识记忆性,并让学生体会分步计算。

  口算除法在生活中经常用到,学生通过学习,能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顾及后进生方面,部分学生正确率很低,速度很慢,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4

  《0×5=?》这一课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乘法”中有关0的乘法教学。这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1、探索并掌握“0乘任何数都等于 0”这个规律。2、根据这个规律,掌握乘数中间有0和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算式。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在教学时,我画了5个盘子,每个盘子里有3个苹果,问学生一共有几个苹果?用乘法怎样列式?然后擦掉一个苹果,剩两个苹果,再问学生一共有几个苹果?用乘法怎样列式?……直到盘子中一个苹果都没有。然后让学生计算 3×5=( ),2×5=( ),1×5=( ),0×5=( )这几个乘法算式,并让他们根据乘法的意义来找规律,说明0×5为什么等于0?让学生明白“0×5表示0个5相加,也可以表示5个0相加。0个5相加是0,5个0相加也得0,所以0×5=0”。讲到这里,有的学生说“5个盘子都是空的,一个苹果都没有,当然0×5=0”。当时,我就觉得孩子们根据教材中的实际情境再结合乘法的意义去理解为什么0×5=0,比老师单纯地利用乘法的意义去讲解,学生应该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对他们的说法我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和鼓励。

  在探讨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算式时,我逐步引导让学生自己比较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算式的积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能正确处理乘数中间的0。探讨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我让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算法,然后比较怎样算最简便。最后我加以小结,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最简便的算法。练习中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算法,还让学生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美中不足的是,在最后的练习中,由于自己的疏忽,解答题的问题出现了问题。这让我非常自责,不过整体还是挺好的。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5

  《一天的时间》就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在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和教学的。

  1、重情境创设:创设情境,质疑引入:出示12时的钟面,让学生猜一猜12时老师在做什么?为什么都是12时,老师做的事却不同?从而明确一天有两个12时,一个是中午12时,一个是晚上12时,也就是一天的时间,时针要在钟面上走2圈,也就是24时。

  2、重难点突破把握关键:教学新课时,让学生观察课件演示一天的变化,并说出几个时刻,这个时刻你在做什么?让学生初步感受一天的变化。 让学生明白晚上12时就是0时,它是一天的'起点,从夜里12时到中午12时再到夜里12时的全过程,知道了24时是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24时就是0时,再通过教具演示,建立普通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联系,再让学生运用学具钟面,在钟面上标出24时计时法,使学生对24时有了深刻的体验。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24时记时法和普通时记时法的区别。引导学生把普通记时法转化成24时记时法,把24记时法转化成普通记时法的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自主探索出了24时记时法的一般规律、理解和发现了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联系和区别。

  3、重生活与数学相结合:设计练习,让学生明确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普遍运用。巩固了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转换。

  在教学中,我还重视培养学生完整的表述和学会运用数学语言。学生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表述时间时会产生不规范现象。如:把7时说成7点,8时半说成8点半。我立刻给学生以引导,“在数学上,我们要说成“7时或者8时半。”学生的规范的数学用语得到了强化。

  不足之处:

  在教学24时是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没有结合当天来说一说:20号晚上的12时,也就是24时,是20号的结束,也是21号的开始,21号的0时。如果强指出学生会更加明确。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6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注重加强学生的体验,强调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一课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即分一分的实践活动),经历从“任意分” 到“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份是多少。反思本节课,我觉得有以下收获与不足。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享受到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喜悦。

  这节课一开始,我以故事引出问题:猴妈妈要把8个桃子全部分给他的两个猴宝宝,有几种分法?请大家用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学生很愿意动手分),通过全班交流,列出各种分法。接着问:你认为哪种分法能让两个猴宝宝都满意?说出你的想法。(每个猴宝宝分到的`桃子一样多)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体验平均分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识既不发生于主体,也不发生于客体,而发生于联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活动之中。“平均分”的认识,是小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我引导学生参与到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当中,循循善诱,从一个总数分成2份到多份,从“随意分”到“分到同样多。” 在参与这些操作活动的过程中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帮助学生体验理解了数学知识,即“平均分”的认识。

  3.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与交流,感受分法的多样化与答案的统一性。

  在“小猫分鱼”的活动中,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来帮助小猫解决“12条鱼,4只小猫想分到同样多的鱼,每只小猫分到几条呢?”小组4位同学分别扮演4只小猫、用12根小棒代替鱼,动手分一分,分好后,派代表汇报是怎么分的,(即交流分的过程,说出不同的想法),得到什么结果。感受分法的多样化与答案的统一性 。这既尊重了学生生活经验、认知特点等的差异,又为学生展示个性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然后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分鱼的过程和结果。

  总之,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不足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争取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扬长避短,为成为优秀的数学老师而努力。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7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五班有学生70名,经过训练,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有了较大的进步,上课能懂得怎样听讲,知道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能上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同学之间能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团结。个别学生知识的掌握较差,有些学生现在还是不会阅读课本,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较差,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等。

  二、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1.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学生初步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4.学生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其他的经验和总结:

  1、运用恰当的教具、学具。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获得知识。直观有效地利用多媒体的声、像、色,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课教学中,教具和学具的选用是否恰当,对于学生获取知识的影响,体现的很明显。让学生用学具盆中的数字卡片摆出算式,比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结果要方便,而且组成一个数时,更能显示“摆”的优越性,注重微机在课堂中的使用,用各种有趣的动画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活动效果。

  2、数学课上,强化了知识的趣味性,以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结合事例和史料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的教育,如: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任何一个数学家的成功后面都包含着他的辛勤汗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因此,在上学期我注意了课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学生在数学课中感到新颖有趣。并得到成功的满足,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学生乐在其中,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了学生的意志力,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3、挖掘数学中知识美的因素,数学本身具有无穷的美妙,认为数学枯燥,没有艺术性,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可以诱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学符号、公式的抽象美,数学知识的协调美,数学语言的逻辑美,数学比例的技巧美,引导学生去探索数学知识的规律,收到了良好效果。

  4、通过数学游戏培养兴趣的目的,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绝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游戏都有浓厚的兴趣。例如:扑克、幻方、火柴等都可纳入数学游戏中,学生在玩中学,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很善于动脑。

  5、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后,把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使学生立足实际,面向未来,进一步实现素质教育。

  三、存在的不足之处:

  1、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方法不对,主要表现在:上课听讲不认真,家庭作业经常完不成;加上学生家庭的不配合,造成了学习差。还有一部分是,反映问题慢,基础太差。

  2、在教学中,不注意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只是一味的教学课本内容,教学太死板,不够灵活,不注意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还比较差,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4、在上课时,有时会留下一些小问题,比如说,有个别的落后生不能作到当堂内容当堂掌握,还需要课下辅导。

  5、教师的教育思想有待于进一步更新,要多掌握一些现代教育理念,并把这种理念转化为自身的思想,切实的知道自己的教育行为。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针对我们班学困生比较多的特点,我主要是课上多提问,课下多辅导,和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不冷眼对待学困生,再就是利用星期四下午给差生补课的时间进行辅导,及时对学生进行家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课后练习要把握训练的要求和重点,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明确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内容。继续抓好常规管理,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以便更好的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2、适当加强口算,提前口算教学

  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掌握这些口算可以为学习本册的笔算打下基础,对以后学习除法试商、简便算法等也有重要作用。为了使学生较好的掌握这些口算,并为笔算作好准备,在教材中分别把口算提到笔算之前教学。

  3、加强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运用七巧板拼图形,初步理解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材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安排形式多样的练习和数学游戏,应用题注意选择儿童喜闻乐见的和富有思想性、知识性的内容,适当增加有关本册数学内容的历史知识,这些不仅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重要作用,而且有助于进行思想品德,注意引导学生想出不同的算法,并找出哪种算法简便。

  5、加强学科教学研究,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并及时应用于教学实践,同时注意总结经验,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6、利用先进的电教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象的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8

  《购物》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在具体的情景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计算对孩子来说是干巴巴的,既单调又枯燥。我想怎样创设“购物”这一情境,把学生熟悉并十分感兴趣的“购物”这一生活情境引入课堂。首先,我以谈话的`形式导入:同学们,新学期开始了,图书馆需要添置一些物品,淘气作为图书助理员想邀请我们三(6)班的同学一起去,但是有一个小小要求,需要做对他出的口算题,在这儿很自然的对旧知进行了复习,同时也为新课奠定了基础。

  教学时,我通过和淘气一起购置柜子,桌子和椅子引入,让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由学生自己理解所给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学生提出的4把椅子多少钱的时候,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交流,去合作,去展示,学生出现了多种算法:(1)12+12+12+12=48,(2)画图(3)口算(4)通过列竖式进行计算12X4=48。根据学生的4种解答,我先鼓励学生的做法,让学生体会哪种算法既简单又不会出现错误,由学生交流后最后得出列竖式,并结合教具来理解竖式计算的算法,让学生了解算理,从而学会了本节的新知。

  看了孩子们能自己提出问题又能自己解决问题,我心里不知有多高兴,真的孩子的能力是无法估计的。我真是笑在脸上,喜在心里呀!因为,这节课不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了计算,体会了算法多样化,达到了本节课预定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了如何进行小组交流;如何倾听、借鉴、反思,达到算法的优化;如何进行相互评价;如何学习数学等等。同时,也让我明白了:课堂中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能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9

  《淘气的猴子》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整节课我都以小猴子的故事贯穿始末,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由故事“几只淘气的猴子相约去果园摘桃子,结果由于贪玩耽误了时间,到了桃园发现桃子都被人摘完了。”导入得出“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这一数学规律,然后我又创设了淘气的.小猴子不会做家庭作业请求小朋友的帮助这一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过渡到第二个知识点:探索并掌握商中间或末尾由0的除法并能正确计算。

  在突破“商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这一难点时,我采取了“学生独立计算——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对错例进行及时纠正)——巩固练习”这一流程,首先我让学生结合“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得0”这一数学规律,独立解决问题,小组内交流算法,以同龄人的思维帮助彼此加深对数学规律的理解,然后教师总结计算方法,并强调:在计算时,一定要仔细认真。对于错例,我在黑板上板出过程,然后将正确答案也板出,先让学生估算商是几位数,然后将两个答案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的地方,教师着重强调0的占位作用,绝对不可以漏写。最后出几道同一类型的题进行巩固练习,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整节课下来,学生对于“商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这一难点掌握的还是很不错的,并且大部分学生还能很好的用简便竖式来计算。不足之处在于:在讲“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得0”这一知识点时花费的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的练习时间有点紧张,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有很多同学在做题前没能进行很好的估算,一拿到题马上就列竖式进行计算,估算意识不强,这是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的,估算能力的培养也是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0

  在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对乘法口算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我利用教材中的“购物”情境,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于具体的活动情境中,通过“购物”这一活动,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因为列竖式计算是以后学习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列竖式计算乘法。

  本节课我还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思维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使得每一个学生对解决一个数学问题都有着自己的想法,能够独立地去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数学问题的快乐。通过这样的交流、比较、合作,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也让学生学会表达和倾听。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1

  这节课主要是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结合具体的情境正确估算,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1.结合“送温暖”的情境,让学生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列出算式:576÷6。

  2.引导估算。请学生估一估,每所希望小学大约能分到多少本书。让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如:把576看成是600,600÷6=100,每所学校分到的书 不足100本;或6×90=540,每所学校分到的书多于90本……综合学生的分析,上面除法算式的商应该是一个两位数,且大于90小于100。

  3.求准确商。先请学生独立试做,然后组织交流。在交流中着重解决:被除数百位上的.“5”比除数“6”小怎么办?商“9”写在什么位上?

  4.回答问题,并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

  每节课我都会尽量突出重点,把复杂的东西摒弃,让学生有一个更清晰的解题思路。这节课我就让学生掌握方法,强调容易出错的问题,效果还比较理想。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2

  《新课标》就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我在新课引入时,设计了购物情境,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释,这样不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巧妙复习了旧知,并让学生感受到算法的多样化。

  2.这个过程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了学生的选择。而且很自然的引入新课,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学起来感到亲切、生动、真实,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份。

  3.我设计了“新学期开始了,同学们需要准备哪些东西”这样的情境,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感受数学学习的意义,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再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3

  如何立足于学生实际,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发展,有效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开展数学学习是我自课改实验以来一直在教学

  实践中探索的问题。本节课是我们数学教研组的一节教学研究课。为了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数学学习,在课前我积极的进行了教学前的反思,分析学生的学情和原

  有的知识经验背景,然后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凸现数学教学生活化、活动化、人文化的特点,使教学切实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现实生活中的数是十分丰富的,如何让学生学身边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让数学的天空更加广阔,是我这节课着力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数一数与学生学习息息相关的文具、找一找教室和生活中的见过和用过的数字、玩一玩平时小朋友喜欢玩的数字游戏以及课后找一找等活动,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 紧密联系,展现数学的魅力。

  二、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设计了数一数、找一找、写一写、说一说、玩一玩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在活动中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使数学学习不再是学生依赖教师讲授、被动接受的过程,体现了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三、开放教学,让数学教学解放学生的大脑

  开放式教学的核心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自主学习体验探究与成功的乐趣。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教学中我力求体现开放性教学特点,如“找朋友”的连线,顺序是开放的;数文具的方法、数数的思维过程是开放多样的,有一个一个地数,有几个几个地数;看一看、想一想在教室里、生活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字?学生可以自由地观察感知,得到多种的表象,还可以开放性想象校园里、家里数字的存在与价值;学生表达的语言是开放的,教师没有框死学生表达的方法与方式,而是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暴露思维的全过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得到了逐步培养。

  四、让数学教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得到同步发展。

  如何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是值得我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本课教学中,我积极转变教师的角色,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孩子们既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又有讨论的机会,还有合作交流的机会,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倾听与表达,学会了矫正和评价,敢想、敢说的氛围让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长智慧。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4

  《植树》是北师大版课本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乘除法”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口算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突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上几点做法:

  1、提倡算法多样化。 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面对同一个数学问题、同一道口算题时,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维方法必然会不一样,他们往往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教学中我把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比较中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促进学生主体参与。 教学中我并不急于提示孩子们怎么做,而是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思考怎么做,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注重课程改革的继承与创新。本课中对于“除法”的意义的讲解教师提供了素材,让学生自己去充分感知的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传授。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5

  本课通过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然后能运用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首先我和学生共同回忆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复习的目的是为巩固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了长方形的特征,用学生的原有认知学习本课新知。

  然后我创设情境:新年快到了,老师想把教室也布置一下,在黑板的四周挂上花边,花边至少长多少分米?只要知道一条长和一条宽是多少就可以了,因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顺理成章,我高兴地给出:黑板长34分米,宽12分米,那可以怎样求花边长,让学生先自己试试,再同桌、前后桌交流,对比每个同学的想法:这样做可以吗?谁的方法更简便。通过交流合作,让学生在一起探讨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多样,思维因有“摩擦”而碰撞出美妙的火花。

  在汇报时,我注重学生自己“解说”一下算式的意思,目的在于更深刻地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有的是把4条边的长度加起来;有的先求出2条长边和2条短边,再把他们加起来;有的是认为因为长方形对应的长和宽分别相等,那么一条长和一条宽算长方形周长的一半,再乘以2,即长方形周长=(长+宽)×2;有综合计算也有分步计算。学生对比列举的方法,认为利用乘法和公式比较简便。

  当然本节课存在的不足是,课堂时间把握不是太好不够准确,在后半节课时语速较快。所以在练习中学生很多还是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后面想想,不管学生是否用公式只要能正确计算周长,应该不必限定学生必须用哪一种方法,还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感悟不同方法的适应性,逐步实现方法的优化。同时,数学的思维培养是我要加强的。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6-13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9-29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6-24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0-05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6-12

三年级数学上册秒的认识教学反思11-20

数学教学反思06-26

数学教学反思06-18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07-25

三年级上册认识教学反思11-09